在线客服

高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的人际沟通技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篇1

二、班主任与学生实现沟通的前提

按照心理学的常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块领域对外界总会有防御之心,一般情况下他人很难进入。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外向,遇到问题会主动找班主任寻求解决途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对与班主任交流存在胆怯感。班主任要想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必须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接纳自己。

通过实际工作体会来看,学生是否愿意和你沟通交流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第一,班主任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就是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它来源于完善统一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科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以及过人的学术水平。”[2]班主任在全班学生面前一定要树立好自己的形象,一个不合身份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示范。第二,班主任对学生是否充分尊重。“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是班主任与学生情感交流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每个人都希望被重视,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3]相互尊重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在传统观念中,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可以对学生批评教育,反过来哪怕老师有过分的言行,学生也不可以反驳。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老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就是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机会。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感受,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也不要使用过激的言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

三、班主任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的技巧运用

沟通是一个过程,不能仅仅等同于一次谈话,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具有耐心,从学会倾听、找共同话题、及时反馈入手。

1.要有足够的耐心

耐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所必需的。本案例中,当笔者最初主动与学生A沟通时,她表现得很冷漠,如果就此断定A为不可交流对象的话,则等同于主动放弃了继续争取与A的沟通可能。笔者始终坚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沟通的,只不过需要班主任有更多的耐心,因此当第一次主动沟通失败后,并没有着急再次找其交谈,而是等待更好的机会。果然,当笔者在班级公开说一些问题的时候,A给我发了几次短信,谈到了她对班级的看法和一些班级同学的信息,这说明她实际心理上并没有游离于班级之外,而是很细心地在观察,她不愿意与班级同学及老师沟通,主要是因为对外界有一种不信任感,担心别人不会给予她很好的反馈。

2.对学生的细小反应要有及时反馈

如果班主任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一些细小反应,肯定不能进行及时回馈,学生会对班主任失去信任,认为自己在班主任的心目中没有位置。在本文的案例中,当A能够通过其他方式给我传递信息时,这就说明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怎样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就是要对A传递的信息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她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有一次笔者在班级开班会指出一些同学都各顾做自己的事情,缺乏班级所需的凝聚力,中途收到A发来的短信:“老师,我也希望班级能够变得更好,但是独立不代表孤僻。”很明显,A对外界很敏感,把这次班会看成是在针对她一个人。这种情况下,笔者立刻在班级全体同学面前作了如下申明:“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我在针对她说问题,这种理解错了,我只是在指出整个班级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此次对A的反应给予及时的反馈是成功的,让A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3.和学生做朋友

在班主任工作中,一定要放下自己作为老师的架子,除了老师的身份之外,班主任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给予学生朋友式的关爱。比如,笔者将所有学生的生日按月份统计好,班级学生过生日的当天会发去一条短信祝其生日快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在学校是有人在关心他们的;当学生有困难找到我的时候,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总会去帮助他们解决。另外,在班级经常鼓励学生主动找班主任沟通交流,哪怕我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也会满足他们的愿望。在学生A这个案例中,我觉得正是因为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是对他们好的,才激发了A沟通的主动性。比如,一次晚自习我在班级说了一门考试的成绩,对考得好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并希望考得不理想的学生要多努力。事后,当我走出教室时,便收到了A的短信。我们的短信交流内容如下:A:老师,这个成绩是假的!考试前一天别人让我做过,但我绝对没有抄答案。B:谢谢你告诉我这个情况。A: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吗?B:当然可以。A:我觉得你挺好的!真的!B:老师只是希望你们能变得更好。A:OK,我会的!B:老师相信你。说实话,当看到A主动提出想和我成为朋友时,确实感觉很有成就感。

4.找共同话题

班主任在和学生交流沟通时,不能直接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那样学生会有一种逆反心理。俗话说得好:“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去说。班主任与学生沟通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找到共同点之后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社会学研究表明自我披露常常能获得各种回报,进行适度的自我披露往往可以博取他人的好感。”在学生A的案例中,如果直接指出其不愿意与班级及同宿舍同学交流的缺点,A必然会很反感,因为她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笔者在与A交流之前,从同宿舍同学那里了解到A喜欢看经典名著,因此在交流时首先与其聊一些关于经典名著的话题,当A发现班主任也对她感兴趣的事情有了解,明显感到很开心,当聊了一段时间后,笔者将话题一转,谈到了如何处理大学里的人际关系,讲了我自己大学时代的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经历,当A听完这些后也有了一些认识,并保证会尝试去与别人交流,去改变别的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高校班主任工作应以启发学生的情商为主要任务,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朋友,用心去沟通,用情去交流,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 医疗纠纷投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1], 2001~2003 年医疗纠纷投诉呈30%增长趋势,并且投诉内容多元化,医患关系紧张化。因此,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 开展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和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和过程,沟通并非人类独有的,任何生物要生存和繁衍都必须与同类发生某种联系,建立某种关系需要沟通。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病人为了治疗性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其实只是一种人际关系、专业互动关系和治疗关系。沟通在护士和患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2.1 健康的生活方式:护士是护理提供者和健康教育者,其自身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对病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护士应注意自己的健康问题,如: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膳食,适当的运动和休息,维持应急情况下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等,为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打下基础。

2.2 健康的情绪:护士应该保持健康的情绪,不应该把个人情绪或反应带到工作中,并注意调整避免不良情绪对病人影响,否则会干扰专业性治疗关系的建立。

2.3 真诚对待和理解病人尊重其权利和人格。护患关系的建立和保持有赖于互动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患者愿意接受护士的帮助。护士的情感和行为应一致,对所有的病人一视同仁,使患者感到人际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护患关系良好发展和病人的康复[2]。

2.4 不断充实自我,更新知识结构。护士除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外,还应学习人类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科学等知识,不断完善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更有效地实施对病人的护理。

2.5 掌握与病人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进行有效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手段,要达到良好的沟通取得满意护理效果,护士必须掌握一定沟通技巧。

3 护士应当掌握适当的倾听技巧

倾听指护士全神贯注地接受或感受对方交流时所发生的信息, 并作出全面的理解,也就是说倾听除了听对方讲话的声音、 内容外, 还注意其表情、 体态等非语言行为所传递的信息。

倾听者应注意:①与对方保持合适人际距离。②经常保持同等接触。③保持松弛舒适的和姿势。④给以充分的时间倾听病人说话。⑤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或转移话题。⑥倾听过程中应全神贯注避免分散注意力。⑦注重非语言沟通。⑧对于对方诉说内容不要急于作出判断,应让对方充分诉说,以了解全面而完整的真实感受。

4 沟通的方式

4.1 语言沟通。在护患沟通中, 最有效、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是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在交谈中,护理人员应一丝不苟地倾听他们诉说,用心去了解患者的疾苦,用同情、理解的目光和鼓励、启发式的提问方式,以专注的神情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谈病情。这种沟通始终是对患者保持尊重、关心、同情、支持的态度,使他们感受到护士对自己十分关心,并且愿意帮助他解除痛苦,给患者以信任感。

4.2 非语词沟通。是指护士借助非词语符号,通过动作、姿势、表情、接触、声音等实现的沟通[3]。人在表达和传递情感信息时, 使用的媒介大约55%为表情, 38%为动作行为方式或姿态,由此可见,人际沟通并不全是语言。

4.3 对医疗费用的沟通。近年来,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是医疗费用太贵,医院收费不够透明,这也是影响护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医院治疗,患者要求明明白白消费,这就要求医院在费用上实行一日清单制,让患者了解费用的去处。在费用不清楚的地方,护士应及时给予解释,有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使患者更加安心就医。

4.4 患者出院后的沟通。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责任护士应打电话询问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各方面有无需要护士帮助的地方,尤其是对于脑血管疾病有后遗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及时了解患者在家是否按时服药,积极了解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状况,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情况等,让患者感到出院后还能得到护士的关心,是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安慰剂。

5 护患关系沟通的意义

(1)有利于维持和增进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是改善病人症状及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最佳护理方法,有助于与病人建立具有治疗性的人际关系。

(2)有利于收集资料为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计划和评价其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

(3)有利于解决病人健康问题,尤其对病人潜在或现存健康问题,可通过直接疏导来解决。

(4)有利于增进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综上所述,沟通是护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维护医院形象,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学会正确与患者沟通,练就过硬的护理技术,是取得患者的信任的保障。此外,在平时工作中,护士还要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完善护患沟通的技巧,提供与患者需求相适应的护理服务[4],为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理质量,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双凤, 党灵. 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J]. 中原医刊,2005, 32(15):89

篇3

1护士整体素质是护患沟通技巧实施的必备条件

护士的个人素质,在对女性精神病人护理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精神科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精神科护理专业,这是提高护患沟通的纽带。完备的护士业务素质与技能是保证护理服务安全、高效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平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修养,利于与患者进行圆满地沟通。

2保持健康的工作情绪

对于女性精神病人尤为重要。女性病人由于疾病的关系,大多比较敏感多疑,健康的工作情绪利于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以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

3根据女病人特点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实施人性化管理

例如,因化妆品瓶多为玻璃类,出于安全考虑,女性患者入院后常常不被允许化妆,临床工作中可实施由护士代为保管化妆品,患者每天化妆时取出,工作人员在旁看护,用完后放回。再例如通常患者18:00左右就上床睡觉,根据正常的生活规律,可将患者晚间服药时间推迟至20:00。各项人性化管理可使病人感受到温暖和重视,可促进护患沟通。

4重视对首次入院患者的护理沟通技巧

女性精神病人首次入院时常常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护理时应格外小心。积极、主动、细心、耐心和恰到好处是顺利沟通的手段,要运用适当的语言技巧去了解,通常大部分病人都会乐于接受;有极个别病人不合作时,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由家属来完成。做入院介绍和卫生处置时,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保守医疗秘密和个人隐私,让患者安心入院。

5争取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配合

女性精神病人尤其需要家庭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长期照料和支持,强大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病情的康复至关重要。处理好这种护患关系的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和患者家属,社会关系和谐沟通,提高患者的家庭满意度应从关怀、疏导、支持和鼓励等方面入手。对于那些受精神症状支配存有自杀、自伤或伤人风险的患者,更应充分与家属做好沟通,避免矛盾和纠纷的产生。在对家属进行危险物品管理教育并取得配合的前提下,调整原来每周3次固定的探视时间,只要不影响患者的治疗护理及休息,家属可随时到院探视。

6切勿忽略精神疾病以外的合并症

对于控制稳定期的精神患者,及时处理合并的器质性疾患是改善护患关系的促进剂,不但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进一步融洽护患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尊重病人的人格,尽力维护其自尊心

篇4

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的传递和员工之间的人际沟通十分重要,无论是管理者对基层员工下发目标安排的下行沟通,还是基层员工向管理者反应生产实际情况的上行沟通,都对企业的生产与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信息传递不畅或沟通不足,会使企业有限的资源无法实现最佳的配置,不仅产生不了合力,反而会互相牵制,甚至影响正常的生产与安全。

电客车司机处在地铁运营的第一线,直接承担着运输服务的最前端工作,同时把守着地铁运营安全的最后一关。班组良好的内部沟通可以使上级的要求及时有效的传递到司机中,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也可以避免不良影响被扩大,而电客车司机的工作因人员分散、无特定办公地点的特殊性,阻碍了司机班组管理中信息传递与人际沟通的畅通与有效。因此保证司机岗位良好的内部沟通不仅十分必要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班组内部沟通的现状

1、信息的传递(图1)

在乘务中心从中心领导到专业工程师到班组长到司机,这种从一个层级向更低层级方向的沟通属于下行沟通,例如中心下发到班组长的《安全通报》、《大客流运输组织方案》。而反过来,上行沟通指的是信息流向组织中的更高层级,例如司机在班组会中向司机长或专业工程师提供建议或意见,出现突发事件后司机长将情况汇报给专业工程师。而司机长之间或者司机之间的交流则属于平行沟通。

图1乘务中心信息传递网络图

2、信息的分类及特点

司机取得信息的正式沟通渠道包括班组会议、班前抄写注意事项、文件传阅、电子邮件、电话或口头通知等,非正式沟通渠道包括与司机长之间的闲聊、司机之间的小道消息、即时通信软件(QQ、微信)等。正式沟通中的班组会议、电话或口头通知都属于口头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优点是速度较快并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缺点是当信息要经过很多人时,依次传递的人越多,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班前抄写注意事项、文件传阅、电子邮件属于书面沟通,这三种都是有形的且便于查证,其主要缺点在于消耗的时间更长并且不一定都是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书面沟通还缺乏反馈机制。

对于班组之间流传的小道消息虽然不是正式的沟通方式,但它却是任何群体或组织沟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是不可能被完全禁止的。有研究表明75%的小道消息都是正确的,因此要辩证的看待班组中流传的小道消息。

二、班组内部沟通存在的问题

1、沟通方式本身的缺陷

口头沟通的缺点是当信息经过多人传递时,每个人会以自己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解读,当信息到达终点时,其内容往往与最开始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司机长打电话到两端换乘室通知某项事宜,每个司机在折返时依次向下一位司机传递,到最后通知的事情可能会和最初不同,甚至传递不到每一位司机。

电子邮件虽然在撰写、发送上很方便,但仍然有一些局限性。例如电子邮件的信息量庞大,司机长的OA每天会收到很多的邮件,但其中有部分邮件与其工作无关,或者一份邮件中与其工作相关的只是这封邮件中的小部分,但他却不得不阅读全部信息,从其中搜集有用的信息。有时我们还会错误解读邮件的信息,大多数人都会高估我们发送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经常遇到把一份自己认为意图很清楚的邮件发给对方后,结果对方还是会打电话过来再次询问。

小道消息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当流言产生时会让司机在工作时关注在其他事情上,并且有时会损害某些人的个人利益,使这个班组的氛围不够和谐。

2、信任的障碍

司机中存在部分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认知度不高,在公司缺乏归属感,加之管理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班组内的沟通氛围不够融洽,上行沟通更是以防御性沟通为主。司机不会和上级主动沟通,变得谨慎和退缩,甚至对公司的正式沟通有敌对情绪。例如部分司机对开会时间较长的班组会议较为反感。也有沟通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对方缺乏较高的信任度,形成沟通障碍,比如某些司机因为害怕被考核扣减,不报或者虚报某些信息。

3、班组长的管理方式不完善

班组长作为企业的兵头将尾,处在企业管理的第一线,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且班组成员的多数信息也都是通过班组长获得。因此班组长的管理方式与沟通能力对整个班组至关重要。班组长与班组成员的沟通存在下列问题。(1)班组会效果不佳,个别司机长会前准备不充分,开会时个别司机不认真听,班组长没有制止。(2)班组长与班组成员私下沟通较少,即便有沟通也没有记录。(3)与班组成员的沟通内容全部是工作业务,缺少生活上的交流或者企业文化的宣贯,员工很少感受到单位的关心。(4)对于传阅文件的签字个别人流于形式,班组长应加强班组成员对于书面沟通的反馈监督。

4、班组成员的个人素质不同

班组成员的年龄、性格、家庭、所受的教育等均不相同,因此每个成员的个人素质不同也导致在组织中每个人的沟通效果不同。例如有责任心的司机会详细阅读传阅文件,缺乏责任心的司机则一带而过。有的司机对中心比较信任,对现在的工作状况也比较满意,有的人则对单位的抱怨较多,这些都会影响到人际沟通的效果。

三、改进班组沟通的措施

1、增加对司机的职业心理辅导

每年为司机做职业心理测试和职业心理辅导,增加司机对于单位的认同感,让司机树立自己是一个职业人的概念,并且通过心理辅导让司机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员工对于中心的各种目标信任、赞同并且为之奋斗。

同时管理者也要相信信仰和心理作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于员工职业认同的培养和投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工作中的高效沟通,也会减低离职率。

2、管理者对决策做出解释

做出解释更有利于员工对决策做出承诺并给予支持,有研究表明,如果完全向员工解释变革背后的原因,那么员工对变革做出承诺的可能性就提高一倍。例如当我们要求司机确认站台门时需要“移位确认”,我们应该告诉他曾经有司机没有“移位确认”导致没有发现站台门未打开,造成乘客无法上下列车。这对我们司机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班组会中对于重要的通知、要求、变革不仅要通知到位,还要做出必要的解释。

3、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沟通的最大障碍在于员工的误解,或者对于管理者的意图理解的不准确。为了减少这种问题的发生,管理者可以让员工对自己的意图做出反馈。比如司机长在给换乘室打电话布置一项任务后,要求司机复诵一遍。司机在传阅文件签字后,司机长抽问个别司机传阅文件的内容。如果发现司机对于之前的信息理解错误就及时纠正,并找出造成误解的原因。这种原因可能是司机没有认真领会,也有可能是司机长的表达不利于理解。如果司机没有认真领会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点关注该司机,争取能够改变他对于工作的态度。如果司机长的表达不利于理解,司机长可能需要改变一下自身的表达习惯,以便能够让信息的受众更加清楚的明白表达者的意思。

4、改变沟通方式、建立谈话记录

目前基本上以上下级的轮式沟通为主,有时可以采用平行式的沟通,让几个司机在一起进行讨论,然后提供一个共同讨论的结果。有时也可以采用越级的沟通,或者司机长定期找班组的某一个成员进行单独的谈话,但无论何种方式都应该做好沟通记录。

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班组聚会、班组体育活动的情感沟通,题库答题比赛的业务沟通等更多丰富的形式。

5、班组长提高沟通技巧

班组长应多倾听司机的意见和建议,在班组会中表现出自己对于司机建议的重视,司机感到自己的建议被关注后下次他愿意提供更多的信息。在交谈中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有一半的信息不是通过词汇传达的,而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的。

班组长要认真帮助班组的成员,在司机违反规定后,除了必要的考核扣减外还要与出现问题的成员交谈,了解违反规定的深层次原因,并且在这个时候解释我们的规定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要遵守更加具有说服力。班组长还要多倾听司机在公共场合不便说出的心里话,尊重司机的想法,把单纯的说教变为双方感情的交流。

6、建立鼓励性沟通

利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提高大家沟通的积极性,比如合理化建议,如果被采纳了可以给予绩效奖励并且在班组会中点名表扬。

【结语】完美的沟通无法达到,但我们可以尽量去追求高效的沟通。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成为合格的聆听者、加强反馈都有利于高效的沟通。只有做好班组内部的良好沟通才能使得班组的管理更加顺畅,使得班组的生产更加高效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郑晓明 译.组织行为学精要(原书第1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2]张征.管理沟通的三条高速路.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1期

篇5

低年资护士;ICU;核心能力;培训模式

ICU病房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与急救设备,聚集了全院各科的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危重,流动性大。而ICU护士既是先进仪器的使用者,又是病情变化最直接的观察者,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最直接参与者。这就意味着ICU是一个高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高风险的医疗场所,ICU护理质量的优劣是ICU救治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我院护士进入ICU前的专科培训欠缺,进入ICU后的培训也未常规化、系统化。培训模式仍以师徒带教为主,缺乏规范化培训,部分护士参加院内或其他医院的短期培训班,内容较ICU护士的专科要求相对偏少。ICU专科考核虽然定期进行,但无统一标准,不能准确、全面、及时的评价ICU护士的专业技能及胜任能力。ICU5年以下低年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少,进入ICU后改变自己的角色较困难,心理压力较大,更需要进行系统培训。近年来,我们针对5年内的低年资护士构建并实施系统化培养,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ICU低年资护士20名,均为毕业5年内,男5名、女15名,年龄19~25岁;学历:研究生1名,本科10名,大专8名,中专1名;20名护士均评估定为N1级,其中N1级第一阶段15名,N1级第二阶段5名。

1.2研究方法

1.2.1理论学习集中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集中授课由我院优秀高年资ICU副主任医师、主管护师以上担任,以PPT形式授课,内容包括ICU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应急技能、管理知识、教育咨询技能、沟通技能、专业发展及职业道德等。每月授课3次,其中涉及操作及沟通技能,均在理论学习后进行技能培训及临床实践。每4人组成1个学习小组,由1名高年资护士带领,进行学习讨论,内容涉及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沟通能力及学习方法等,针对每位培训人员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学习,查漏补缺。所有授课内容均提供学习材料。

1.2.2技能培训在本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进行,运用高级仿真模拟系统(ECS),模拟各种急、危、复杂的情况,让低年资护士在逼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专门的强化培训。①模拟场景设置:建立模拟ICU,配备全套ICU设备单元,包括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抢救车内备气管插管用品及手动呼吸器、全套注射输液用品和急诊用药,床头设电源,供氧、高压供气及负压吸引管道等。抢救床上摆放ECS模拟人并与监护仪连接。②特殊设置:比邻建立监控室,与模拟抢救室用单向反光玻璃隔开。抢救床上方前后左右设置4部监视镜头,监控台设置4分割画面监视仪,可以任意选择监视角度,或者显示监护仪的生理数据,并可以全程以4分割画面录音、录像备查。监控室与抢救室之间设置对讲装置,工作人员之间另外配备无线对讲机。③培训方法及内容: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模式进行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包括:a.有关心肺复苏新进展及用药新理念、危重患者气道处理、急诊呼吸支持等课程的简短讲授。b.使用单项操作模拟训练器进行急诊抢救技能标准化练习,重点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操作、急性心律失常、急诊呼吸机应用、监护除颤仪使用调节、深静脉穿刺置管等。配合软件程序,模拟呼吸心搏骤停、呼吸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病情,输入ECS模拟急诊危重患者。c.学员随机分组(每组3~4名)在ECS身上进行识别、分析、诊断、抢救治疗等综合演练。指导教师现场提示或引导抢救操作。d.组员轮流承担抢救指挥、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输液注药等不同任务,从不同角度体会抢救中相互交流配合的方式、方法。e.ECS操控员随时设置临时断电、呼吸机故障、气管插管脱出、呼吸道堵塞及心搏呼吸骤停等特殊情况,由全体组员利用现场一切资源协作应急处置,锻炼应付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f.演练过程全程录像,操作完成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回放录像,进行错误分析,并再次上机操作改正错误,观察体会正确抢救的结果。

1.2.3临床实践由高年资、基础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的ICU专业护士进行临床示教。一对二带教,先演示,再实践,培训人员互相监督检查,指出不规范及错误操作方式,并做记录。每项操作均要求完成一定数量。所遇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每周对典型ICU护理病例进行1次教学大查房。责任护士汇报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进行专项技能操作。由查房带教人员提出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给出预期护理目标,下次查房时进行考核。

1.3效果评价①理论及操作考核: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依据培训内容出题,满分100分,85以上分及格。技能操作考核在ECS上进行,依据专业操作规范,由护理部组建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每人考核6项操作,其中3项必考,3项抽考。满分100分,单项90分以上合格。②培训前后分别进行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问卷评分,使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进行自评与他评(考核组成员随机抽取),定量评价ICU护士培训前后核心能力的变化[1]。共7个维度,58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完全无能力到很有能力分别计为0~4分。该量表总体信度Cronbach'sα值0.89,7个维度Cronbach'sα值为0.79~0.86,效标效度γ=0.44[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ICU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专科技能考核评分比较见表1。

2.2培训前后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自评评分比较见表2。

2.3培训前后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他评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个人、职业、专业能力结构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胜任力[3]。对ICU专科护士的要求则是应具备能够胜任ICU工作岗位要求的一系列知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特质[4]。国内有学者经过详细研究,初步构建了ICU护士核心胜任力的构成要素理论。包括专业知识(监护理论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专业技术(专科护理技术和医疗仪器使用),专业能力(评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管理和职业发展能力),心理特质(责任心、情绪稳定、服务意识和压力应对等)四个方面。目前国内针对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医院基本是参照ICU专科护士“三基”要求,以及部分省市开始实行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制度,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对ICU护士进行专科培训,以培养能胜任ICU专科工作需要的合格护士。我科为适应医院整体及ICU专科业务的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一套ICU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经过为期8个月的培训,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护理人员每一项素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在临床护理技能、人际关系、教育与咨询方面提高显著(P<0.05),提高相对较慢的是科研方面,而领导能力方面提高不明显(P>0.05),自评与他评各项均无明显差异。

首先,临床护理技能的大幅提高,得益于“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国际流行技能培训模式与高仿真的技能培训环境相结合的运用。理论讲授简明扼要,运用精简的语言阐明操作的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分项+综合技术练习,使得ICU专科大量的技术操作变得系统条理,不杂乱无章;最后通过个人的录像回放分析,找出需要改进的方面,进一步提高个人技能操作的准确性及熟练度。整个技能培训过程,流畅、系统,理论讲解精练,易于记忆;配合模拟演练,强化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操作,培养独立分析思考判断、独立抢救的能力,使技能操作从一个个独立的分散练习,变成有机组合的整体技能体系,使得培训人员能融会贯通所学技能;适时的录像回放则是进一步精细化操作过程,使技能掌握更加娴熟、精准。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仿真模拟体系的建立,可以在高度还原ICU护理实景的基础下,不增加护理操作对危重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培训人员得以进行反复多次的仿真练习,使培训人员身临其境,提高技能操作成功率的可转移性,使所学技能操作能熟练、高效运用于临床。其次,人际关系、教育咨询等沟通能力通过培训亦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在ICU临床一线护士普遍年龄偏轻、年资偏低,缺乏临床经验,独立应急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护理质量的持续进步[5]。因此增加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中关于健康教育咨询、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方面的能力亦非常重要。此次培训中,我们加强了小组沟通讨论,相互查漏补缺,相互学习交流促进;在技能培训中,加强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配合演练,通过录像回放,反复强调高质量的沟通与配合,所带来技能操作的高质量及高成功率。并通过临床实例,讲授与患者家属、与其他医务人员沟通的技巧与重要性,并亲身体会与学习。培训的结果显示,从多途径讲授及培养沟通的技巧,能进一步促进对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培训人员因此能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得学员在有限的培训期间得到更快的提高。

篇6

将心理委员纳入班级班干部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学规范化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时,建立一支专业、团结、有爱、高效的心理委员队伍将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一、组建队伍:要趁早,建立心理委员信息档案

开学第1周:每个班级选出班级心理委员2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男女关系处理上仍然会害羞,男女各1名,有利于心理困惑的沟通。将心理委员纳入班干部队伍,通过政教处传达至每个班主任,建立心理委员个人信息档案。同时,心理辅导老师通过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做一次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是:乐观热心、观察敏锐、包容性强、助人为乐,即:性格好,助人,少计较,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群众基础。

开学第2周:培训全体心委。通过专题心理讲座形式,让心理委员明白身份(这是一个什么职位?)、明确职责(需要做什么?)、学习基本心理知识(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如何运用简单的心理知识帮助他人?)、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对象(需要特别关注的同学有哪些?如何干预?)等。此次培训重点在于让心理委员明确责任、树立“助人自助”的信心和决心。

二、趁热打铁:开展心理委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理论: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团队形式,为学生提供有关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压力应对、情绪放松、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心理训练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委员队伍是一个特殊的团队。成员来自各个班级选的、具备心理委员特质或潜质的学生。他们对心理学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但仍需要接受更加系统的心理学习,提高他们的倾听素质、合作意识、信任感和人际沟通技巧。

时间:第3周至第8周,每周一次活动,共六次团辅。

方案:

时间主题内容目的

第一次活动

(第3周)破冰之旅

(相识)1.热身活动:坐地起身;2.主题活动:破冰之旅;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A;4.同唱一首歌《改变自己》1.初次见面,相互认识;2.组内合作,建立信任;3.同唱歌曲,培养团队意识。

第二次活动

(第4周)传递信任

(专题1)1.热身活动:蜈蚣翻身;2.主题活动:风中劲草;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B;4.同唱一首歌《天高地厚》1.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2.相信别人,给予别人信任,就是给予自己信心;3.用一颗开放的内心接纳别人,热爱生活,传递正能量。

第三次活动

(第5周)倾听的艺术

(专题2)1.热身活动:心灵体操;2.主题活动:共同进退;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C;4.同唱一首歌《我们都一样》1.团队中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学会运用非言语沟通技术;3.学会积极的倾听,做一位合格的倾听者。

第四次活动

(第6周)人际协作

(专题3)1.热身活动:齐跳兔子舞;2.主题活动:珠行万里;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D;4.同唱一首歌《相信自己》1.组内协作,人际沟通;2.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加强组内凝聚力,达成共识。

第五次活动

(第7周)赞美的力量

(专题4)1.热身活动:松鼠搬家;2.主题活动:优点轰炸;3.心理委员基本知识卡E;4.同唱一首歌《我真的很不错》(手语版)1.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2.组内互相“戴高帽”,多欣赏别人;3.体验自信,相信自己。

第六次活动

(第8周)起航

(收尾)1.热身活动:我们明天更精彩;2.主题活动:信任背摔;3.道别:请在我背上留言;4.同唱一首歌《飞的更高》1.相信我们明天更精彩;2.道别留言,亦是起航;3.自我升华,带着积极乐观,助人自助的心态投身心理委员的工作。

三、锤炼队伍: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开展大型心理教育活动。每个学期,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让心理委员队伍在大型心理活动中得到锻炼和认可。例如,我校在高一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操大赛”,心理委员协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负责本班级心理健康操大赛的具体事宜。比如,参赛人员、服装、心理健康操曲目、配乐、阵型的确定,协助体育老师进行操练,负责班级出场有序等等。心理辅导中心出台心理健康操方案,将活动任务分配至每个班级,具体负责的人就是心理委员。因此,心理委员在心理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活动让心理委员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得到展示,更快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办好一份心理健康报纸。每个月,心理辅导中心出版一份《聆听心声》心理健康报纸,这份报纸由心理委员队伍倾力完成。小小的一份报纸,每月一次,却凝聚着心理委员们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办好心理报纸的意义在于锻炼队伍,让心理委员主动的查阅资料,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另外,心理健康报纸是一种精神层面上文字的回忆,心理委员们在完成一份心理报纸的过程中,感受到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的乐趣和一份成就感。

(三)走进社区,面向社会。每个学期,心理辅导中心带领心理委员队伍,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把心理咨询和

心理健康知识带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那一天,心理委员们就是老师们的得力帮手,他们负责活动前期的海报、宣传册的准备工作,活动中的耐心宣传和讲解工作,活动后的清洁工作等。

四、鼓励队伍:建立心理委员考核制度

完善心理委员队伍,需要建立规范的奖励考核制度。“寻求认可和赞许”是人的内在需要,一定的奖励可以让心理委员们干劲更足。期末,按年级评比出“优秀心理委员”若干名(比例占总人数的1/3),由政教处统一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考核项目分值

1.参加心理委员培训10分

2.反馈班级心理情况20分

4.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0分

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走近病人,走进他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沟通。近年来,医患、护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日趋激化,一项对大医院的医患关系纠纷调查,80%的医患纠纷是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1]。而在医院里,病人与护士的接触是最直接,最频繁的,所以护患的沟通显得更为重要。

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病人、护士与家属、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复杂的工作性、专业性、帮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多方位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要依靠护理工作中护患双方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内容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帮助病人战胜疾病,恢复身心健康,早日回归社会。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护士为患者创造和谐、安全的修养环境,通过护士亲切自然的语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取得患者的信任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护患沟通所交流的内容是患者对治疗护理及康复直接或间接的信息,同时也有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的沟通[3],与病人的沟通,不是简单的说教,是将你对病人的关心表现在行动上,这更容易感染病人,拉近护患关系。在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只是简单的说教,要更多运用你的动作影响病人,多用“无声的语言”与病人的心灵贴近,这样更有利于护患的沟通。

1沟通的方式

1.1语言沟通:语言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基本的活动,人群中离不开人与人的对话交流。护士在交流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文明用语。语言沟通主要是书面和口头语言,护患的沟通期中35%由语言沟通完成。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用语言、文字或符号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的方面有:与患者初次接触后向患者介绍自己,了解患者住院的原因,收集健康史、介绍住院规则和环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等。这些工作需要护士用比较直观的方法告诉患者,并且让患者理解。

1.2非语言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部分要通过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来完成,包括身体的语言,副语言和物体的操纵来完成。非语言沟通是借助姿势、动作、表情、接触等实现的沟通[4]。通过空间距离、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触摸、步态等表现。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经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说明语言表达在沟通中起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非语言能准确反应人的思想和感情[2]。

2沟通的技巧

2.1语言沟通的技巧:沟通是意义的被理解,语言沟通是为了让患者能更好地理解护士的目的,同时也让护士明白患者的主诉和要求,用直接的语言更加能达到理解的目的。在专业技术方面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病史,各种操作的方法和目的,还有比如药物的作用以及副作用,需要反复、多次、充分的交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5],但在语言沟通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还要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那样比较容易让患者愉快地接受。

2.1.1选择合适的词语。为了体现护士对患者的尊重,应该对患者有个合适的称呼;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使用合适的语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认识。

2.1.2选择合适的语速、语调和声调。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一句相同的话,不同的语调、语音会有各种不同的意义。护士在交流过程中要使用与当时场景合适的语调,语音,那样的沟通才能得到患者的共鸣。比如在与一个悲伤的刚刚死去亲人的家属面前,我们不能用欢快的语调来与他们交流,那样会激起家属的不满。使用安慰性、鼓励性、告知性、解释性等不同的语言应该有不同的语音和语调。

2.1.3语言的清晰和简洁:不要让患者感觉到交流过于冗长,患者本身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入院,过多的交流可能会导致患者疲劳,所以在交流中尽可能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护士的交代要让患者容易接受,口齿清晰。

2.1.4适时使用幽默。幽默是人际沟通的剂,恰当的运用幽默,能使双方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沟通的效能。有时,幽默可以打破僵局,缓解气氛。使用幽默可以使患者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护士的建议或医院的一些规定。让患者主动来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

2.2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2.2.1仪表:护士良好的仪表是给患者的第一印象,在患者眼前,可使不同患者产生同意触感,即亲近、安全、信任,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是一种无形的帮助。每个护士在上岗前,要求达到自身最佳状态,也是仪表最佳状态,着装整洁,落落大方,举止稳重,仪表端庄[6]。良好的仪表也是非语言沟通的一种形式,通过良好的仪表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2.2.2倾听:在倾听过程中,不但要用耳听,还要用眼看,用心悟,使用目光接触;在交流过程中,使用恰当的面部表情,与患者的心境相协调;避免分心举动手势;提问、复述或笔记;有效的倾听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字眼提供我们字面上的信息,语调及肢体语言,则让我们了解到说话者的情感和精神层面;和说话者的眼神保持接触;不可凭自己的喜好选择听,必须接受全部信息;提醒自己不可分心,必须专心一致;点头、微笑、身体前倾、记笔记,这样在患者面前的动作可以让患者知道你在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表示对患者的尊重;回答或开口说话时,先停顿一下;以谦虚、宽容、好奇的心胸来听;在心里描绘出对方正在说的;多问问题,以澄清观念;抓住对方的主要观点是如何认证的;等你完全了解了对方的重点后,再提出反驳;把对方的意思归纳总结起来,让对方检测正确与否。

2.2.3触摸:触摸是沟通技巧中最亲密的动作。当人有忧伤、疾病、害怕等特被需要温暖和关爱的时候,需要他人的触摸以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和关怀。对待不同的人群与不同的触摸方式,触摸特别适用于儿童,合理的抚触可以使患儿安心,让患儿接受护士的关心。护士可以触摸患者的手,同时结合目光的交流来完成。

3换位思考

在护理工作中时常出现护患双方沟通失败,病人及家属对护士服务态度不满意,有时出现的护患纠纷,绝大多数是由于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病人想法造成的。所以,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要尽量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沟通错误:如使用说教式的语言主观判断;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过早地做出结论;在繁忙的工作情况下,沟通信息发出量大、速度快,急于求成;对病人的情况了解不清楚,给予不适当的表态,甚至言行不一,谈话中改变话题,阻断病人表达感情和信息。这些会造成病人孤立无助,形成心理障碍,使家属心情不愉快,有碍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所以护士要学会使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了解我们的服务对象。想象如果我是患者或者患者的家属,会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进行交流,怎么样才能达到双方接受而又有效的交流。

4小结

护士缺乏有效沟通能力,不重视护患沟通或者沟通方法不当,能力不足。即使护士做得并没有错,但患者要是不知情,就不能积极配合护士工作。护士忽略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漠不关心,不及时解答患方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纠纷发生[7]。对护士来说,沟通与交流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自己是主动的一方,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同情、信赖、关怀和理解病人,很有礼貌地称呼病人,初次接触病人及家属要主动介绍自己,让病人了解自己,使病人产生信任感,自觉地将自己融于病人之中,善于应用体贴的话语,同时多与家属交流,了解病人的详细情况和需要帮助解决的事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爱心与真诚,适时恰当地使用幽默,使病人感到很熟悉,很亲切,双方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沟通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汪建荣.初级卫生保健法的立法思路.中国卫生法制.2005,13.(1):4

[2]杨凤杰.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3):194

[3]黄晓晖等.医患有效沟通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索.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197

[4]史瑞芬.护理人际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6

篇8

1基层口腔医疗人才需求调研

为了使我校开设的口腔医学专业能够更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课程教学适合实际岗位需要,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调研组深入珠三角、粤西地区以及周边市县区,对63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口腔医学专业人才需求、工作任务和流程、职业核心能力、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行业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用人单位负责人、临床一线工作者、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人才市场上有关企业的招聘人员、我院历届毕业生等,采取了个别访谈、参观交流、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基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个体牙科诊所等,主要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基层口腔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需求的重点是熟练掌握口腔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技能、各种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技能、各种牙齿的拔除技能等,能与病人进行融洽的沟通,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获取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等。调研组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基层口腔卫生服务单位的岗位人才需求现状,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社会岗位群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学生未来就业的基层口腔卫生服务岗位工作过程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提出并分析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基层口腔医疗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指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从事口腔疾病临床诊疗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笔者将其归纳为专业技术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方面。

2.1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是岗位职业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

2.2社会综合能力

社会综合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适合其生存环境的公众化言行举止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能力[2],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需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医患、同事、上下级等各种人际关系时,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在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社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工作发展。

2.3可持续发展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掌握了具体岗位现有专业技能,并且能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进行自我知识更新,使自身潜力不断释放、技能不断提高的能力[3],包括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目前的知识技能“管用、够用、实用”,将来却不一定。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今后如何生存和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向目前某一岗位群输送人才,而要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岗位的不断变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其后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基于基层口腔医疗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

为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基层口腔医疗岗位职业能力,我校口腔系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工作,探索符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系与行业专家和社会用人单位代表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质量标准中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交流与沟通技巧、社会综合能力、自学能力、人格修养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校企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在实训资源整合、课程体系、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技能考核等方面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深入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口腔医学专业与当地产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3.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

我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基于基层岗位工作和技能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和制订教学计划,打破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以实际临床应用为目的,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使课程体系不再是五年制本科的压缩版。

3.3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我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综合运用PBL教学、CBL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把知识点划分为一个个临床工作任务或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2~3天)自己翻阅教材、查询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归纳、解答问题后,上交作业。上课时教师进行提问和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推导、讲解,归纳知识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自己寻找答案和分析思考,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彻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透彻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4设置模拟临床情景的岗前综合性实训课程,培养专业综合能力

我系依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基于临床工作过程,将口腔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中的所有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口腔医学岗前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口腔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疾病鉴别诊断、制订诊疗方案、综合病例分析、综合病历书写、常见病病例汇报、综合性强化实训、医患关系和沟通技能等,包含了与口腔基层卫生服务岗位工作相关的全部专业知识和能力。该课程模拟临床接诊病人的情景,在口腔模拟实训室采用“接诊病人—病史采集—专科检查—病症分析—鉴别诊断—诊疗原则—操作实训—病历书写”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使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实现有机衔接与融通。

3.5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程

我国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口腔医疗卫生服务更多地关注人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和社会因素[4],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口腔科医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意识、高尚的医德与良好的服务态度[5]。我系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人才培养全程,把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内容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地灌输“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强调临床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各种口腔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医患沟通技能。我系积极开展各种医学人文主题活动、口腔社区义诊和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使口腔医学生早早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养,使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6加强学生对医患沟通的学习,树立现代社会医患关系意识

近年来医患纠纷日益增多,权威报道称80%的医患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因此,强化医务人员的沟通意识、培养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是减少医患纠纷的关键,而将这一内容的学习提前到医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对医患纠纷的发生更能起到预防作用。所以我系积极举办医疗法规、医疗案例、医患沟通方面的专家讲座和学生演讲比赛,并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述某一疾病的同时讲述诊疗该疾病容易发生的一些医患纠纷案例,并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医患沟通技巧,使其懂得预防、避免和处理医患纠纷。

3.7早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服务和创业意识

除校内实践教学以外,我系强调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病人,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开展课间社会实践活动和寒暑假社区见习,如开展社区口腔健康调查、常见病义诊咨询、口腔健康宣教等活动,提高学生口腔岗位工作技能和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另外,我系自2012年开始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开展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民营口腔诊所创建与经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周边口腔社区诊所开展行业调研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民营口腔诊所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和经营管理模式,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口腔诊所设计和模拟经营管理训练。创业训练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了创业能力,并有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8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我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站、微课学习平台、师生交流平台、校园网习题库等数字化(网络)学习资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微课是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课堂内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6]。我系自2014年开始开展微课教学,教师将每个知识点或口腔操作技术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放在学校微课平台及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下载到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上学习,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微课视频可重复观看,是一种不受时间和地点等条件限制的方便高效的教学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3.9重视实践技能考核和过程性考核,使教、学、评有机结合

我系采用过程性考核、期末实践技能考核及期末理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过程性考核指分阶段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每次解决问题的成绩、病例报告成绩和学习态度,占课程总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的目的不在于成绩本身,而在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渴望评价和积极参与评价[7],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期末实践技能考核参照口腔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方式,采用客观结构化能力多站式考核方式,占课程总成绩的30%。

4结语

我校口腔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目前与未来口腔基层职业岗位需求的原则,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专业,根据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课程,根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医教结合的“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和职业氛围浓厚的口腔医学实训基地,校企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渐形成符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三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自2008年起,委托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开展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研,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调整创新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调研数据证明,我系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毕业生符合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宋锦璘,邓锋,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口腔临床医学本科综合教学模式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92-93.

[2]肖放鸣.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2010(8):32-34.

[3]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44-45.

[4]张轩,余占海,殷丽华.口腔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教育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4,19(4):740-741.

篇9

一、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分析

马斯洛(Maslow)认为,人的需求引导了人的行为,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处在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对商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任何企业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消费者需求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续和发展。这可以应用于市场营销的客户分析调研。

大部分客户在购买商品时都会最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然后再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出于安全的需要人们在租房或买房时会选择治安条件较好的地段。将市场营销与心理学结合,从客户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客户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心理学在商品包装、宣传规划中的应用

在商品的设计环节,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双因子归因理论”,在商品的宣传规划环节,与社会知觉以及社会认知等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在宣传阶段让消费者对商品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够极大地提高商品的销售量。另外,一些“明星”企业的宣传形成了品牌效应,让很多消费者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消费者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商品更加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中的心理学

这个环节是市场营销的实际环节,在销售产品时,把握住消费者心理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销售效果。

应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利于销售人员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把握顾客的态度,然后采取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使顾客的态度往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沟通就是信息的传与受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准确了解顾客的需求。沟通是以认知为前提的,通过与顾客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有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不利的认知偏差,最终得到有利的认知结果,让顾客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购买产品。认知偏差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即生活中的第一印象,它对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对象不仅是人,也可以使物或者企业等等。如果一位顾客对销售人员有着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他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将大大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时候顾客会选择他们想购买的商品种类中第一眼看中的商品。这也就能理解各大超市为什么将物品分离存放,并且将其中最好最贵的商品放在最能引起顾客注意的地方了。

2.近因效应。即生活中的最近印象,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当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第一种信息,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第一印象;但是,如果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两种信息是非连续的被人感知,这时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近因效应了。因此,熟人的推荐通常要比陌生销售人员的推荐效果更好。而且,不定期的拜访比定期的售后回访更加有利于产生近因效应,从而增加商品的销售业绩。

此外,“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顾客也更加倾向于购买他们的商品。因为他们会认为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商品能够得到保障。还可以在某个有选择的时段,对商品进行持续的宣传曝光,产生曝光效应,让人们增加对其的了解,加大人们购买这些商品的可能。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以貌取人,循环证实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利用该效应,可以通过与顾客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尽量避免及消除顾客对于商品在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且建立对该商品的有利认知,使顾客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这也是目前销售人员常用的推销方法。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作用下产生的,而购买动机又产生于某种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生理方面的需要,又包括心理方面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要较之生理方面的需要对购买动机及其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人们在生理的、安全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的需求,自我实现、自我表现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日益重要。

目前,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变化,人们不仅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更加重视商品所带来的心理享受与精神满足。如今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更加重视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这些特征说明人们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购买热点发生了转移。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产生的好奇心理、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美心理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市场营销中,应用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扩大商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也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开发出更加符合顾客心理的商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人将顾客心理形象地喻为暗箱,只有通过顾客外在的表象洞察顾客内心的想法,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应用于商品市场营销之中,才能取得在市场上的主动地位,真正做到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这是现代营销者应有的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因而,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有效应用,是企业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谋求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预言:“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事实上管理也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根据调查显示,高级管理人员往往花费80%的时间与上下左右进行沟通,普通管理者约花费50%的时间用于传播信息。因而要实现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实现有效的沟通。然而,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激烈竞争阶段,沟通问题却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有关研究表明,管理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沟通不善造成的。可见,有效的管理沟通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底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我国中小企业中又以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居多,大多都存在着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过于追求短期利润的缺点,这些缺点直接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沟通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国内众多的中小企业管理沟通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较多影响其内部有效沟通的因素,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更需要认真、科学地研究中小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并根据其内部管理沟通存在的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善其管理沟通。

2.管理沟通理论研究

回顾及其内涵管理沟通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在科学管理理论及古典组织管理理论阶段出现的对初始下行沟通的研究,此阶段沟通理论的聚集点在于提高工作效率,代表人物有泰勒、埃莫森、韦伯、法约尔等,他们的沟通实践和研究集中在非个人性沟通—组织沟通,并以上下沟通和行政沟通为基本特征。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人际关系理论的提出,行为科学理论逐渐产生。行为科学采用不同于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出发点,把组织中的人不是单纯地作为“经济人”,而是作为“社会人”来研究,并集中在非正式群体规范以及对需要层次理论的研究上。

此阶段管理沟通理论研究以横向沟通和人际沟通为特征,同时注重了非正式组织沟通和文化沟通,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明茨伯格等。20世纪中叶,支持管理沟通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等理论基础的发展对管理沟通理论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现代信息和英特网为特征的网络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给现代沟通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强大支持和动力,推动现代沟通理论正在进行革命性飞跃。此阶段管理沟通理论的研究就是以国际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

从泰勒科学管理初始探索下行沟通开始,管理沟通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研究“行政沟通”,向研究“人际沟通”发展;从以“纵向沟通”研究为主,向以“横向沟通”研究为主,进而向以“网络化沟通”研究为主发展;从以研究“单一的任务沟通”为主,向“全方位的知识共享沟通”研究发展等一系列过程。遵循这样的思路,管理沟通不仅涵盖了个体间的交流,还包含群体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包括上下沟通、横向沟通及利用新技术的网络化沟通,同时根据管理学中对沟通(communication)的定义:“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且管理沟通是对沟通的延伸,故本文将管理沟通定义为“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将与企业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思想与情感在个人、群体或组织间传递的过程”。企业当中,管理沟通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中最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管理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完成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如:传达信息、提出要求、进行劝说或表达善意等。

3.徐州中小企业管理沟通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徐州市中小企业。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陇海兰新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共发放问卷378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有效率超过80%,其中管理层问卷137份,员工问卷200份。

根据调查问卷收集到的信息发现中小企业的沟通问题存在于组织和员工两方面的因素:就企业组织方面而言,制度和渠道的不健全是企业内部沟通的障碍;就员工而言,沟通主动意识和沟通技巧薄弱以及沟通方式欠妥带来的局限性是沟通问题的关键所在。

3.1沟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积极沟通的主动性不足企业经营离不开沟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对沟通的重要性有着普遍的认同,超过90%的人认为沟通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够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及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等等。然而,沟通主动性的低下却会导致沟通的滞后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工作的开展。在本次调查中有72.33%的员工表示不会在需要沟通的问题时优先选择及时的沟通,而多采取“等,靠,躲”或是“踢皮球”的态度,致使简单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成为企业运作的绊脚石,问题性质扩大化后才开始着手解决。

可见,中小企业中人员主动沟通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亦是不容忽视的。

3.2沟通渠道不畅及沟通制度欠缺中小企业中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似乎缺乏热情,相当部分的员工不乐于参与公司管理,对企业发展多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管理者和员工两层次展开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员工的上行沟通过程情形是:无人提建议的占到了31.39%,偶尔有人提建议的是29.20%,关系好的时常提建议的占24.09%,绝大多数下属都能提建议的仅占14.60%。而挖掘员工没有提出自己对企业建设性意见的原因,66.5%来自企业方面,19.5%来自员工方面,只有7.5%的人员表示不存在这种障碍。另外,针对公司高层对员工建议处理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1.38%的领导会及时对下属建议给予反馈,38.69%的领导会考虑下属建议或意见但不作任何说明,还有相当多(占20.44%)的领导不采取任何行动。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员工不乐于参与公司管理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组织方面。大多数员工并非不关心企业的发展,也并非不愿提出对企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而是在沟通中存在种种障碍,从而持保留态度。这种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没有良好沟通渠道以及相应的沟通反馈机制,直接导致了员工对自我参与组织管理的懈怠。

3.3沟通技能欠缺和沟通方式不当沟通技能的欠缺使沟通中的信息具有不完全性。沟通技能表现在倾听、语言沟通、书面沟通以及非语言沟通等方面。实际调查发现,中小企业整体沟通技能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倾听能力缺乏,语言沟通多,书面沟通少。企业中多数人认为,书面沟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通常不使用书面沟通,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7.30%,这样致使很多信息无法完整保存、准确传达;同时由于沟通技能及方式不得当,使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变得不完整,甚至掺杂了较浓的个人主观色彩,从而使理解与再次传达落实出现问题,导致信息失真。

4.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沟通改进措施

4.1强化企业全员的主动沟通意识中小企业本身具有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沟通方面同样具有快速、灵活及利于掌控的优势。管理者对沟通的忽视极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负面效应,所以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从上到下的全员主动沟通意识。首先,管理层要积极主动构建良好的沟通氛围,将沟通提到工作日程当中,注重员工的建设性意见,并积极给予反馈。其次,企业应适当为员工交流互动提供机会,如:每周例会、定期娱乐活动等。

4.2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4.2.1推动横向沟通,加强在企业中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沟通横向沟通犹如穿针引线,能够为组织协调与合作提供一条直接的渠道。企业要鼓励部门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以加强协作,减少障碍。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普及来实现即时沟通,同时,定期组织工作交流会议以及茶话会,以增进企业内部交流。而员工则可以通过横向沟通加强自身的合作意识,增强自我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2.2上、下行沟通结合,建立有效的双向沟通渠道首先,针对下行沟通,管理层应该“开诚布公”、“设身处地”、“推心置腹”,消除层级沟通之间的心理障碍。其次,针对上行沟通,中小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快速的沟通反馈机制,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沟通中的快速、灵活的优势。再次,对于及时有效的上行沟通进行通告奖励,以利于在企业中建立公开、透明的文化理念,从而优化中小企业的沟通环境。通过双向沟通渠道的建立,既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公司问题,又可以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提高员工士气。具体可结合计算机网络工具来实现。

4.2.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相结合,引导积极的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企业传统的沟通方式,其信息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的特点,但反应速度慢。

非正式沟通更能传达企业内部的心声,它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但不确定性比较高,主观色彩也比较浓。中小企业本身正式沟通机制不完善,所以,非正式沟通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中小企业要充分结合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不同作用,使其填补相互之间的落差。

企业要在进一步完善正式沟通机制、加强正式沟通的有效性的同时,积极引导非正式沟通的言论导向,适时把握两种沟通方式的力度,来辅助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的顺利进行。

4.3制定企业沟通制度调查统计,半成以上的中小企业团队的建设是缺乏民主沟通意识的。当今尽管很多方法都可以加强企业沟通建设,但是都是松散个体的结合,缺乏团队本身的精髓和主导思想,所以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要切身制定完善的沟通制度,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明确的沟通制度性政策,制定员工有效参与管理的激励政策,并结合绩效激励切实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为企业注入沟通的血液。

4.4适时开展专业的沟通技能培训针对沟通技能的提高,中小企业可以适时开展专业性的沟通技能培训,提高企业整体的沟通素质。首先,提高倾听技能、积极换位思考及运用同理心来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其次,除了语言沟通技能的加强外,还要注重非语言的沟通技能,通过对表情、眼神和动作的观察来判断沟通的效果,并学会运用非语言的沟通技能来传递信息,例如:微笑、点头、摇头等。

再次,适当运用书面沟通方式来传递程序性的重要信息以及奖惩信息等。例如:对企业有贡献的员工可以利用通知嘉奖的形式张贴,来鼓励企业更多的员工。

参考文献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8.

篇11

一、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和同学、老师的生活交流中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中能够保持良好、积极、愉悦的心理状态,敏锐、高效的智力水平和具有适应各种人文环境的能力的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而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身体活力依赖于与心理健康,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1]。基于存在和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完善心理健康,塑造完善的心理品质,达成双向互动有益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据研究分析及大量的社会报道,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特点。在校大学生因患心理疾病而无法继续学习,被迫休学的人数位于心理疾病之首。究其原因,在于随着新旧知识的频繁更替,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而导致的学业与就业的压力增大,源于各种证书考试的社会压力以及来自除学校内部的种种外部压力,导致学生面对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年龄的尚未成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茫然、忧郁、失落、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更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理崩溃的现象,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心理疾病产生原因

(一)校园环境的变化

刚升入大学的新生离开陪伴三年的母校以及温暖的家庭,除了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期冀外,更多的是潜藏于心理下的一种担忧与不安。同室友之间的相处、同老师之间的交流、地区之间差异所带来的生活习性的不同等等,都为其心理健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有些适应能力较差、安全感尤其不足的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也未能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引发心理疾病。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

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同学间对于证书考试的争先恐后,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学业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步错,步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心理状态频繁出现,致使不少学生在大学的学生过程中因未能坚持长久学习而败下阵来,引发任性、冷漠、孤独、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自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长期死板式的知识灌输未能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年龄不成熟化,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承受能力较弱,一旦产生失败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不理智行为的出现,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更有甚者去危害他人,危害社会,造成校园悲剧。

四、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效应

(一)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体育运动能够使运动神经中枢得到激活,释放出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使人们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心理健康。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中,因刺激到运动神经中枢,因而产生运动愉,这种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良情绪状态的作用[2]。通过体育运动,消耗的不仅仅是体内的能量,更是释放出长久积压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和不愉快情绪,有助于缓解和改善情绪状态,避免与抑郁症的产生,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智力功能

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中,不仅仅是身体四肢的运动,大脑神经也会在运动过程中处于活跃状态,起到增强脑活力的作用。其中最显著的疗效便是在运动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学习和生活中所产生的焦虑、失落等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排除。这种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的活力可以调节大脑内部机制,有助于提升大脑运作效率,提升记忆能力,提高智力功能,从而更加有效率的应对校园生活及社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体育运动有足浴树立良好自我

体育运动能促进个人独立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双重性质,一部分以竞争和比赛为主旋律,在锻炼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助于磨练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的形成;一部分以友谊和合作为主旋律,在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与集体观念、纪律性的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包容、坦诚、谅解、互助、友爱的高贵品质。因而体育运动有助于树立良好自我,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五、结语

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与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价值,增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在高校教育模式中未能将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达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有机统一,因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化、系统性、针对性的进行体育运动及运动方法传授是单进大学殿堂需着重研究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篇12

临床教学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临床诊治能力的临床医师。在儿科临床实习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儿科临床知识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我们采用CBL教学法,在临床实习期间,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引导,用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不同季节的常见病收集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在小讲座中使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期间掌握一年四季的常见病。因为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要求医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过硬的临床诊疗技能,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坚持让学生参与病例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临床实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其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1)将CBL教学法渗透到临床实习教学中

CBL教学法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日益受到重视[1]。CBL是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理念与临床教学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全新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的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3]。CBL教学模式常依附于学科的课程之内,是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增强思辨能力为目标。在对待具体病例时,要培养学生如何收集、了解病史,怎样从错综复杂的病情中正确分析、鉴别、判断,从而抓住主要线索,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为提高质量,教师和每个实习医生必须有充分的沟通时间。所以,我们认为较小的分组更能保证教学效果。在实习生入科后实行责任导师制,每个学生落实到具体教师个人,每个教师分管2-3名实习生,负责管理、指导每个学生的临床实习,所以一般1名教师和3名实习生为一组。例如:对一名皮肤黄染23天的患者,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真实病例进行详细、全面的问诊,指导在问诊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一些问题。比如要详细询问黄疸出现的时间,发生在生后48h内的黄疸多考虑溶血性疾病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此类黄疸发病急、程度重,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发展至胆红素脑病,遗留严重的智力及运动方面的残疾。其次要问患儿大便的颜色,若颜色发白往往提示肝后性因素引起的黄疸,比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最后还要问患儿母亲产前的TORCH检查是否正常,有无乙肝或丙肝病史?用以判断患儿是否为肝脏的炎症引起的黄疸。通过这些项目的提问,加强了学生对问诊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提问,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让其了解到应如何从问诊开始进行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及获取知识的能力。问诊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病史特点及阳性查体提出初步诊断意见及为确诊应做的相关检查,以锻炼学生的诊断思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展临床小讲座

儿科疾病有其特殊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发病率低,但有重要地位,而常见病往往有季节性。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见,夏秋季轮状病毒肠炎多见,冬季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多见。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期掌握儿科的常见病,可以将季节性疾病及时收集起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在小讲座中使用,这样可以弥补因季节变化而缺乏病例。还可以在平时注重收集一些临床较少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唐氏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并及时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了解遗传代谢性疾病虽然发病率低,但在儿科的诊疗中意义重大。同时还开展儿科特色的专题讲座:小儿液体疗法、小儿临床用药及特点、小儿心肺复苏等。要求指导教师各自做好多媒体课件,轮流给所有实习生开展小讲座。

3)利用全科病例讨论加强临床横向思维能力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教学的核心,临床横向思维培养的最佳方式是全科病例讨论。教学中主要选取疑难病例。讨论前提前2天告知实习生,给予一定时间让其亲自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要求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检索手段查阅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考虑诊断程序。病例讨论时由实习生最先发言,汇报患儿的病史特点,个人的初步诊断及依据,需要鉴别的疾病及制定治疗方案,如有疑问也可现场询问、交流。然后是各级临床医生分析对病例诊断思路,最后由科主任进行总结,并介绍该疾病的最新进展。这种讨论给予每个实习生充分的表现机会,既可以调动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与全科医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吸取了成熟经验,有效开拓了视野,有助于他们提高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经常是全科病案讨论的主题,也是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难点。除了感染的因素还涉及到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疾病、机体散热障碍等多系统疾病。如何询问到有意义的病史,如何分析阳性查体及异常的实验室检查,从中抓住重要线索逐层排除其他疾病,最终明确诊断。通过这种方式使实习生学会了如何分析异病同症,如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查找文献。最重要的是培养实习生的逻辑思维逐渐由较单一的纵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过渡,最终使他们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及更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涵盖医德医风、人文修养、生命意识及人道主义教育等方面。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只要坚持良好的医风医德及职业操守,并能够与患儿及家属进行友善的接触和有效的沟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医疗差错,减少医患纠纷。所以,我们在关注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医学生人文修养与职业道德的提高。因此,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应贯穿和渗透并强化这方面的教育。

1)注重学生人文修养提高

目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还要注重其人文精神的教化[4]。要强调对患儿及家属充满爱心,关注患病后的心理变化,注重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首先,要在医患沟通中搭建起患者对实习生的信任。具体做法表现在日常床旁教学,要求每个实习生按照住院医师的职责主管2-3张病床,每天至少查房2次。要求实习生每日提前半小时上班,先独立查看所管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充分沟通,掌握患儿病情变化及最新检验结果。在正式查房时,在病房由实习生独立汇报病史及病情变化,并将在诊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向指导教师提出,由上级医生给予查房意见。这样让患者感到实习生非常熟悉自己的病情,从而对实习医师产生信任,真诚地与实习生交流,认定他们为自己的主管医师;同时也体现了上级医师查房制,保证了规范医疗。其次,在每次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中,实习生都应在在教师的参与下亲自与病人或家属进行交谈,包括告知病情、病危通知书的下达、特殊操作同意书的签署及对病情预后的告知等,这样能够较好地锻炼实习生的医患沟通及表达能力。在沟通中,要站在患儿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文化层次较低的人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文化层次高的人可以对疾病的解释更为透彻些。这样给家属带来亲近、贴心的感觉,使家属愿意吐露心声及诉说不满,以便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遗留隐患,从而遏止医疗纠纷产生的可能性。要教导实习生本着换位思考的理念,用真心关怀每一位患者,要让实习生明白在一个简单的微笑或是举手投足间都能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与友善,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实习医生修养,更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篇13

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的课堂。2010年以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以《基因操作技术》课程为高效课堂建设的试点,探索高效课堂建设的路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职《基因操作技术》课程的高效课堂建设,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其他核心课程以及其他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来说,可起到示范作用,具备推广性。

一、高职《基因工程》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往选用的教材强调学术体系的完整性

传统的《基因工程》课程,大多选用了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基因工程》课程历史沿革为例,来看这类教材的特征与缺陷。2005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课程,选用教材是朱玉贤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2009年,课程名称更改为《基因工程》,选用教材是高勤学主编的《基因操作技术》。这些教材大多注重专业学术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性过强,并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教学模式以传递――接受式为主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讲人和组织者,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这种模式虽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的人格单一化、模式化,不利于创新性、分析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的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作业类型停留在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层次

传统《基因工程》课程的作业常常是一些概念记忆、原理与方法理解,或者操作基本步骤描述类的题目,学生答题时往往照着教材依葫芦画瓢即可完成。即使是面对案例分析类题目,学生也仅仅只是依据教材做简单分析,缺乏对案例的实际了解和严密思考,更不具备查阅资料、检索文献、自主探究的能力。

4.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

传统《基因工程》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以平时考核为辅,重在结果性评价。虽然期末试卷涵盖教材知识要点全面,题型丰富,但是这种应试教育常用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法只注重结果考评而忽视了过程评价,难以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素质和能力的改变。

传统《基因工程》课程教学的优点在于,教学目标明确,学术体系完整性强,教师教学组织容易等。但是,从现代高职教育承担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使命来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有着不能忽视的缺陷。

二、学生学习传统《基因工程》课程的情况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太过理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未能结合,学生学习难度大、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教学实验安排大多是孤立的,在技术上不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将技能训练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学生学完之后不知如何运用、不知课程学习与未来职业有何联系,常常感到茫然。

(二)学习方式很被动

传统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模式为传递――接受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与主导作用,扼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不知道教学活动的意图,更不会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存在明显的事不关己态度。

(三)学习缺乏探究精神

由于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传道”“授业”与“解惑”的作用,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扼制了学生对问题的发散性思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活动存在惰性,容易养成惰性学习习惯,不需问、不爱问、不敢问、不想问,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探究精神。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束缚,不会主动探究,不会大胆创新,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丧失。

(四)学习忽视团队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师生互动很少,生生互动甚少,教师更多的关注的是学生个人思考,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的时间很少,教学忽视了团队合作的作用。学生也习惯了“单兵作战”,不善交流,缺乏沟通交际能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能顺应现今职场的要求。

三、高职《基因操作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构建与探索

(一)《基因操作技术》课程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理念

1.“设计导向”的职教观

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基因操作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在开发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要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

2.过程导向的课程观

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从生产基因工程产品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及安排教学顺序。课程要回归社会职业,建设以岗位典型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课程,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3.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本课程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这一行动过程序列;在基于职业情境的项目中,通过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实践知识,主动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具体项目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本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基因工程产品生产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要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岗位人”和“职业人”,更要成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和能参与中外合作的“国际人”。学生不仅要获得就业实用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更要获得内化的职业能力,在今后变动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不断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终身学习的教育观

本课程要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而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是《基因操作技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适应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更新,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基因操作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本课程旨在培养生物技术企业基因工程产品生产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核酸的分离与纯化、目的基因的克隆、DNA体外重组、目的基因的表达与鉴定等能力。

1.知识目标

(1)熟悉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和基因概念的发展;

(2)熟悉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原理;

(3)熟悉基因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过程;

(4)掌握核酸的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克隆、DNA体外重组和目的基因的表达与鉴定等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2.职业技能目标

(1)能够根据核酸的来源与性质,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

(2)能够依据目的基因的序列特征,设计PCR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并会正确操作PCR仪;

(3)会根据目的基因的特征和用途,选择合适的DNA体外重组的方法,并会进行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4)能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与鉴定操作。

3.职业素质目标

(1)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和团队协调能力;

(2)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节能意识;

(4)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课程结束后,能达到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要求,须取得“基因工程产品工”职业资格证书。

(三)《基因操作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本课程以基因操作的基本过程为主线设计了5个教学项目(图1),以基因工程产品工工作任务为载体,针对企业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分解融入到各个项目之中(图2)。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传统的《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常有的问题是: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的投入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投入没有取得高效的回报,难以取得长期的、延伸的效果。基于这种情况,建设高职专业课高效课堂迫在眉睫。

2010年以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基于职业能力的《基因操作技术》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中不断探索,针对本校专业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编写了符合自身教育教学需求的教材,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深与职业岗位要求的紧密结合,凸显基因操作的基本过程这一主线,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同时,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为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明确指出,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向其他人传授,对所学内容的立即运用(学习效果为90%)”。在小组团队合作中,通过全员参与,锻炼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基因操作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与展示等。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本课程设置的实训项目大多是具有一定复杂度的,学生难于单独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这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设计的项目由笔者承担的湖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嗜水气单胞菌菌蜕的制备及其对黄鳝的口服免疫研究》(2010CHB02701)改造而成。

实施过程中依据班级人数情况和学院设备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同学需要相互配合,在实验环境中尝试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中)。然后,让每组推举一名同学讲解方案,主要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验结果。最后由教师点评每组的方案,对于优秀且快速的方案给与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方案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要求改进。学生在相互配合中体会了到团队的力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要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岗位人”和“职业人”,更要成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和能参与中外合作的“国际人”。具体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

(2)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在课堂中,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收集典型案例,设计了课堂思考题,通过启发、提问,对学生循循善诱,体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自主搜索资料,自行组织讨论,自主完成任务,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扎实,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做中学”,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适应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更新,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如图4所示。

(3)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自动手,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员从事物表面现象找出本质差异的分析能力。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员分清概念,提高分析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比较教学法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单向教学为互动教学。它不仅为学员提供了思考、查找资料的机会,更给学生创造了参与讨论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在热烈、活泼的互动学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介绍完转录的基本过程之后,让学生对比之前学习复制的基本过程,找出它们两者之间的异同。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制作比较关键点的卡片,这种卡片的好处在于清晰明了,可视性强,便于分类调整。学生利用卡片进行展示,变教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热情的参与。再如,每次实训课之前,我都会对上次实训做个小结,把全班各个小组的结果做个比较展示,通过小组间的差异展示,启发学生思考,进而锻炼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这种发现式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发现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实践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技能训练课中。《基因操作技术》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团队工作中的沟通技巧与合作意识,使用互动型角色扮演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有效沟通,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达成目标。

例如,在课程第一堂课上介绍课程教学内容时,给学习小组提供生物技术公司销售代表的名片,学生在阅读名片上有关公司服务内容的信息后,模拟销售代表给其他小组(模拟客户代表)介绍该公司的服务项目。学生在活动之后归纳出服务内容的类型,进而提炼出满足岗位需求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再如,让学生收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企业招聘信息,以PPT的形式模拟企业招聘人员,介绍公司概况、招聘岗位及岗位任职要求。

(四)《基因操作技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因操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学院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对《基因操作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式的改革,着重过程性考核,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有较好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生物技术技能型人才,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3,4]。在进行本课程考核评价的时候,总体上要把握导向性、多元性和贯穿性三个原则。导向性即过程评价的作用在于发展学生而不是甄别学生的优劣,评价不仅是对这一阶段学习活动的反馈,更是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多元性即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贯穿性即过程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对学生的评价从教学过程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发展阶段、总结阶段,都要有针对性、关键性的评价跟随。

本课程总成绩由平时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平时考核)、实训操作考核和课程论文考核三部分构成,课程总体考核评价如表1所示。

四、结语

高职高效课堂的建设,顺应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把高效课堂建设与具体的《基因操作技术》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建设的具体目标。高职《基因操作技术》课程的高效课堂建设,对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可起到借鉴作用。教育有时候是潜移默化的,即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唯有教师的有效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效率最大化,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让效益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邹晓燕.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构建探析[J].职教论坛,2013,(17):30-31.

[2]韦平和,彭加平.高职基因工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