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的含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产负债的含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资产负债的含义

篇1

三、资产负债匹配不善导致破产的案例

四、资产负债匹配的目标

五、建立利率敏感现金流量分析模式

六、资产负债匹配的实现方法:久期(duration)管理

七、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组织结构保证

篇2

在确认收益计量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资产负债观,二是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资产负债表后有损益表。收入费用观则强调收入费用的计量,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损益表再有资产负债表。

新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深刻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保险公司常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计入资本公积(权益)。比如,保险公司期初投资一项初始成本为100万元的金融资产,期末时其公允价值为120万元。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上首先确认资产的价值为120万元,同时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为20万元的收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将2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入资本公积。而在以前的收入费用观下,只有已经处置此项投资之后才确认收益,因此在损益表上不反映这20万元的收益。

二、从资产负债观正确理解新所得税准则

所得税准则中引入了两个新概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和“暂时性差异”。这是所得税准则的核心要点,也是贯彻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而以往所得税处理规定中的递延所得税借项/贷项来源于损益表,仅是会计利润乘以税率与应交所得税倒轧出的一种纯粹递延调节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实际上,损益表债务法是基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分析进行会计处理,力图通过收入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来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原则,其结果既不符合收入费用观的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观严格的资产负债定义。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如税法允许5年内弥补的亏损。那么,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区别何在呢?时间性差异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暂时性差异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区别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将所得税支出视为经营费用而非利润分配,均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递延所得税都代表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

1、核算对象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对象是暂时性差异,而损益表债务法则是时间性差异。

2、对“递延税款”含义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反映的是账面价值,是累计的差额。

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计算出累计的暂时性差异,再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而所得税费用则依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期初余额相比加以确定。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具体操作实务

在实务操作中,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核算过程如下:(1)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应交所得税。(2)比较资产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金额。这比损益表债务法下仅针对损益表的收入、费用口径和时间性差异范围要广。(3)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所得税影响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暂时性差异金额×适用税率。(4)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就保险公司具体业务来看,暂时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项目: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增加或减少资产账面价值。但计税基础仍然是其历史成本。因此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未实现盈亏部分的账面价值变动确认为一种暂时性差异,在当期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是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责任准备金是其最重要的成本。会计基于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的要求倾向于多提准备金,而税法规定了准备金提取比例,其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比如税法计提的准备金小于会计计提数时,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篇3

(一)所有权理论评述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所有权理论认为,所有者拥有资产和负债,资产是所有者所拥有的权利,而负债是所有者所承担的义务,权利减去负债后的净额便是所有者权益。所有权理论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其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则为报告式。

所有权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确定和分析所有者的净财富,也就是所有权的价值。严格的所有权理论进一步认为,负债为“负资产”,“资产一负债”就是企业的净资产,而所有者权益就成为“净资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是某一个主体的资产扣除其负债的剩余部分”,这里将所有者权益等同于净资产,可见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概念公告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的依据正是所有权理论。

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只适用于独资和合伙这类不公开募股的公司,并不适用于公众公司。除了股东之外,企业还有许多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职工、社区居民、政府等,这些利益相关者也拥有对企业的特定权益,企业主体理论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另外,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并不总是归股东所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资不抵债)企业的所有权将被债权人接收,剩余权益理论正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

所有权理论将负债抽象为“负资产”,实质上将负债的义务属性抽象掉了,负债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而成为特定类别的“资产”;所有者权益的所有权属性也被抽象掉了,而成为“净资产”,成为总资产的一个部分,所有权理论实质上否定了所有权的存在,与其基本的出发点相矛盾。按照所有权理论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资产、负资产和净资产的信息,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含量,这是所有权理论最致命的缺陷。

(二)企业主体理论评述企业主体理论认为应将企业主体与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分离开来,企业主体是有别于供资者的一个主体,将企业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主体,这也是被法律和制度认可的事实。企业主体拥有企业的资源,负有向所有者和债权人支付的义务。相应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权益,或者,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在这一等式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被置于相同的地位,都是企业资产的来源,其区别仅在于,债权人的权益不受其他计价项目的影响,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一种剩余权益,或者说,负债是企业的特定义务,而剩余部分则是归属于所有者的权益。

企业主体理论将“资产”定义为归属于企业主体的权利,“权益”定义为资产的来源,所有者权益则是权益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企业主体理论的缺陷在于对“权益”的定义。毫无疑问,企业的资产主要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会计实务核算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主要是债权人和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源形成的,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形成新的资产(主要体现为资产价值的增加),这也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这部分资产并不是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投入,这说明会计实务核算的权益并不全是“资产的来源”。另外,有许多权益项目的形成也并不是“资产的来源”,如,“应计利息”产生的原因不是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了资金,而是源于企业占用了债权人的资金;“应交税金”产生的原因也不是政府向企业提供了资产,而是企业法定的义务;“留存收益”记录的是企业经营活动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增加,而不是所有者向企业投人资产。可见,将“权益”定义为资产的来源与会计实务相矛盾。

(三)剩余权益理论评述剩余权益理论是介于所有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之间的一种理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普通股股东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该理论所对应的资产负债表方程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特定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东权益。在通常情况下,优先股票既具有债权的性质又有所有者权益的性质。有些优先股票实际上具有到期日和金额,到期时必须用现金偿还。这样的优先股票与一般债权并无不同。特定权益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数额通常不受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而归属于普通股的权益则受到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即要按上述资产负债表方程式来计算剩余权益。

剩余权益理论兼具所有权理论和企业主体理论缺陷。如果按所有权理论将特定权益定义为“负资产”,则剩余权益也就成为“净资产”,资产负债表也就只能提供有关“资产”的信息。如果按企业主体理论将“特定权益”和“剩余权益”定义为“企业资产来源”,则与会计实务核算的特定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相矛盾。

(四)基金理论评述基金理论将从事业务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对象,这一业务活动单元的利益范围成为基金。该理论所对应的会计等式为:资产=基金。基金可按用途分为基金项目。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了基金理论,将资产限定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专项资产,并为之设立了三个相对应的基金,即流动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其根本目的在于控制资产的运用,以达到专款专用。这种做法对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企业成为一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追逐利润的主体。基金理论缺陷在于忽视了企业所有权的存在,也忽视了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因此,基金理论所建立的会计主体并不适合于企业。

二、资产扣除负债的含义

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该定义所揭示出的资产的最本质特性是“资源”,负债的最本质特性是“义务”。那么,资产能扣除负债?

(一)两个集合的扣除运算借助两个集合的差来探讨“扣除”的含义。设A和B表示两个任意的集合,从集合A中扣除集合B的元素得到的集合称为A和B的差集,记为A―B。集合A和B之间存在三

种可能的关系,A包含B、A与B不相交、A与B相交,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1)当A包含B,A扣除B就是将集合B从集合A中扣除,剩余部分为A中没有阴影的部分,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2)由于A与B不相交,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仍然为集合A,或者说从集合A中扣除集合B没有产生任何实质的影响。(3)当A与B相交,集合A扣除集合B就是将两集合相交部分从集合A中扣除,剩余部分为A中没有阴影部分,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由此可以看出,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一定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当A与B不相交时,集合A扣除集合B还是集合A本身,“扣除”没有产生任何实际影响。

(二)资产与负债的关系用符号A表示企业的资产集合。按照资产的定义,集合A的构成元素为具备特定条件的“资源”,或者说具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这三个条件的资源构成了集合A。用符号B表示企业的负债集合。按照负债的定义,集合B的构成元素为具备特定条件的“义务”,或者说具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的”这三个条件的义务构成了集合B。

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义务的本质属性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指政治上、法律上或道义上应尽的责任。因此,资源与义务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或者说,不存在既是资源又是义务的资源,也不存在既是义务又是资源的义务。进而可知,集合A和集合B的构成元素没有相同的,也即集合A与集合B不相交,因此,集合A扣除集合B剩余部分仍然是集合A,即资产集合扣除负债集合仍然为资产集合,或者说,资产扣除负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资产扣除负债的特定含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石,由该等式可以得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资产负债表等式仅仅反映的是等式两边的价值相等,并不表示“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性质相同。资产负债表等式可以更为准确地表述为“资产的价值=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则实质上是“资产的价值-负债的价值=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只能用来计量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不是对所有者权益属性的规定。“资产扣除负债”的特定含义就是资产的价值减去负债的价值,这只是规定了所有者权益的计量方法,并不是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三、所有者权益定义的改进

篇4

那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收益表债务法到底有何区别呢?

一、核算观念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观出发,认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应首先关注其对资产负债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或损失)。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而收益表债务法从收入费用观出发,认为首先应考虑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的收益。我国过去对企业评价一般强调利润指标,核算观念更多地侧重收入费用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收入费用观逐步被更为科学的资产负债观所取代。此次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说是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中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迈出了极大的一步。

二、核算基础不同

所得税会计研究的是按照会计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收益表债务法从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标准与税法确认标准的差异出发,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划分为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所反映的是当期差异,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出发,采用暂时性差异取代了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所反映的是累计差异。故称二者的核算基础不同,收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

三、核算的范围不同

收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核算的范围是不同的。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主要包括:

第一,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

第二,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

第三,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

第四,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

第五,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

导致二者范围不同的原因在于以上这些项都是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直接调整而导致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税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差异的税收结果,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其产生的当期就予以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以后各期转回。但由于这部分差异不是时间性差异,因而按收益表债务法核算,反映不出这部分差异的未来税收影响,只作为永久性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影响以后会计期间。这样,两种方法核算下的本期及以后各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均不相等。

四、递延含义不同

收益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使用“递延税款”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更具有现实意义,是资产负债表中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及该企业预期收回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如果能使未来税款支付额大于或小于这种收回或清偿从会计角度应纳税金额,则要求企业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产生的原因在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不一致。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当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别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负债区别开来。

五、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不同

收益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所得X适用税率±递延税款。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所反映的是累计的差额,而非当期的差额,首先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出期初和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然后倒挤出本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收益表债务法已被大家所熟悉,这里重点介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一)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暂时性差异会计处理的步骤为:

步骤一,根据税法规定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入“应交税金-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 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纳税调整减少额都是由于会计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

步骤二,根据资产和负债计税基数与账面价值的不同,来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步骤三,根据应纳税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来计算确定并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步骤四,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调整“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按变化后的税率进行调整。

例如:某企业从2006年12月31日购入价值15000万元的设备,预计使用期5年,无残值。会计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2007年和2008年的所得税税率为40%,从2009年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改为30%。假定各年税前会计利润均为5000万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步骤一,确定各年应交所得税,如下表。单位:万元

注:其中②是由于会计和税法折旧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纳税调整数。

步骤二、步骤三,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额,如下表。单位:万元

(二)亏损弥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旧制度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一般称之为当期确认法,即后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使用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不应确认。

例如,企业在2007年至2010年间每年应税收益分别为:-1000、400、200、500,适用税率始终为20%,假设无其他暂时性差异。

现行做法

①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无所得税相关会计分录。

②2010年

借:所得税 2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0

新准则要求采用当期确认法

①2007年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00

贷:所得税-补亏减税 200

②2008年

借:所得税 8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80

③2009年

借:所得税 4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40

④2010年

借:所得税1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8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0

(三)期末处理

篇5

(一)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也称财务状况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表日)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它是一张揭示企业在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编制所依据的原理是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报告式和账户式,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我国现行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的格式。

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情况;评价和预测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财务弹性、经营绩效等;通过多期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分析,还可以观察、预测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因此合理正确地编制资产负债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各项目的现行填列方法归类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各项目根据上年末“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据填列。上年末报表项目和数字需要进行调整的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目前,有关财务会计教材包括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会计》教材总结的资产负债表中“期末余额”栏填列方式有:(1)根据总账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等。(2)根据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存货”等。(3)根据有关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4)根据总账账户和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5)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如“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

二、 现行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报表项目设置不够完整

为了简化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新会计准则遵循了重要性要求,取消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和相应的报表项目,这样处理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跨期摊提经济业务,值得商榷。原因在于:将企业所发生的待摊费用在发生时直接列为相关的成本费用,而未作为一项预付费用在各个受益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一些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也不再采取预提的方式,而是在费用发生时直接作为当期成本费用处理,减少了当期损益。另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上述做法没有真正反映权责发生制的思想,未真正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准确核算各期损益,导致虚增或者虚减当期损益,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影响。

(二)报表中个别项目归类不合理

对于一些账户期末余额、报表项目进行简单的归类填列,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的实质,也没有完全体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如企业的“预计负债”账户余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现行方法将其期末余额全部列入“预计负债”项目后归入非流动负债,而未予以区分预计负债的性质和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在预计负债数额较大时难以真实地反映预计负债的性质。

(三)对“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归类重复或遗漏

现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归类存在重复、遗漏、交叉等问题,未达到不重不漏互斥的原则。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项目的填列,既可归为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也可归为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的填列方法;而“应收账款”项目按有关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填列,在现行归类填列方法下无法对此进行处理;同样,“存货”项目也应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后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金额填列,而不能直接归为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四)报表中个别项目设置不合理

报表项目列报不合理导致虚增或虚减资产,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例如,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清理”项目是根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该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报废、毁损、出售及无偿调出固定资产中产生的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净损失,在编制报表时将产生的处置损失列作资产,导致虚增资产;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入,在报表中以负数填列于资产中,导致虚减资产。即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清理”项目虚增或虚减了企业资产。

(五)报表附注披露列示缺乏充分性、完整性

在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附注披露中,存在着会计信息缺乏规范性、披露不充分、信息失真等问题;大企业、中小企业之间信息披露缺乏差异性,没有突出重点;不同行业之间也没有突出行业会计信息的特殊性等问题。甚至一些企业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对企业融资、社会形象、营利等产生不利的一些未决诉讼、抵押、担保贷款,债务重组事项、关联方交易等重大事项不加以充分披露,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一些企业在报表附注中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解释性说明、发表的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未进行披露,以提醒投资者注意,这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解决资产负债表编制问题的建议

为使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更科学合理,提供的信息更真实完整,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日常核算可增设相关账户但不增设报表项目

在现有报表项目的基础上,平时为了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满足核算的需要,根据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要求,可以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但不增设相关的报表项目。在编制报表时将“待摊费用”账户余额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如果“预提费用”账户有明细账期末为借方余额,则表示为待摊性质,编制报表时也列入“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若其明细账为贷方余额,则为预提数,属于负债性质,在编制报表时将其列入“其他流动负债”项目。这样一来,在平时核算中就可以完整地按权责发生制思想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便于正确进行会计核算;而在编制报表时并未增加报表项目,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调整“预计负债”的报表项目归类或增设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

1.调整“预计负债”账户期末余额的报表项目归类。对无法直接归类的报表项目,可以根据其经济业务的性质和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同一账户余额分别在不同的报表项目反映,而非全部列于非流动负债。对于“预计负债”账户的期末余额,将时间在一年(含一年)以内的部分,列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如时间在一年以内的预计产品保修费、预计环境污染整治费等;而对于一年以上的“预计负债”则列报于非流动负债类的“预计负债”报表项目中,如预计弃置费用等。

2.增设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在企业平时核算中,若有预计负债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可以将预计负债核算内容区分其长期和短期性质分别设置“预计流动负债”和“预计长期负债”进行核算,期末,相应地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同名项目予以列示,反映企业的预计负债情况。

(三)报表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填列方法的重新归类

资产负债表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填列方法的归类应做到不重不漏不交叉。为此,可将其归类为如下六种方法:(1)根据相应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递延所得税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2)根据相应明细账余额直接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相应报表项目相对较少,如,“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年末数可根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余额直接填列。(3)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货币资金”、“存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商誉”等。“未分配利润”项目1-11月末可按此方法填列,其年末数则按方法(2)填列。(4)根据有关明细账户余额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预付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预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5)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和明细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其他流动资产”、“长期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流动负债”等。(6)根据报表中相关项目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流动资产合计”、“非流动资产合计”、“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四)建议取消“固定资产清理”项目

依据资产负债表编制的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企业任何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损失、收入将最终影响所有者权益。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导致的虚增或虚减资产,可以将“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期末余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类的资本公积的加项或减项处理,调整所有者权益。当其期末为借方余额时减少资本公积,当为贷方余额时增加资本公积。这样可以不虚增或虚减企业资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使待处理损失或收入暂由企业所有者承担。

(五)进一步规范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

为使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重要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统一规范下,对不同的行业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会计信息披露具体办法,规范报表附注中应披露的信息。同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标准,要求严格对企业的重大表外事项、抵押质押担保贷款事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等事项进行审查,保证企业真实的披露。在报表附注中增加“特别提醒事项”,要求企业明确地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解释性说明,发表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提醒投资者债权人予以关注,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6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在企业财务报告批准之前所发生的一系列需要进行说明或者调整的经济事项。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指的是每年的12月31号,但对于12月31号当天所发生的相关事项不属于企业日后事项的调整范围。并同时规定,母公司或者是相关子公司在国外时,不管他们执行的是什么会计年度,他们向国内提供的财务报告的会计年度都应当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而不是按照其所在国家的会计年度提供财务报表。

在这其中,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涉及到企业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告日,它指的是公司的董事会批准企业财务报告的日期。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报告的批准都是由对相关财务报告负法律责任的个人或者是单位来执行的,财务报告只有在批准之后才能够向外界,批准的执行者通常是企业的所有者、董事会等,对于上市公司来讲,财务报告的批准日就是企业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对外的日期。只有确定好企业的财务报告批准时间,才能明确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具体时间范围。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

对企业来讲,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内容也分为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两种。其中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现的企业财务报告的差错或者是企业财务报表的舞弊现象;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获得确切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企业的某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出现了减值情况或者是该项资产需要进一步调整其原先的减值金额;企业资产负债表日之后进一步确定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所购买的资产的成本或者是企业销售的某项资产的收入等。非调整事项则是指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巨额亏损,或者发生重大会计政策变更,或者发生资本公积转增公司资本,或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公司发生重大损失等。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来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含了资产负债日后调整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这两部分内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指的是能够对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就已经存在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或者阐述的事项,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则指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才发生的相关事项。这两者的发生时间存在着区别,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已经说明了持续经营这一假设不再适用,因此企业不应当再在这一假设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对于会计处理来讲,应当按照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内的会计处理一样来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并相应地对企业的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

在企业会计处理中,企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的会计账目都已经进行了结转,企业的损益类科目余额都应经变为零,因此,企业在进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处理时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科目调整时,通常会设置“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等科目。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对所有的损益类调整事项进行会计调整,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来调整所有的利润相关调整科目,对于企业损益和利润分配都不涉及的科目,则可以直接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调整。

而对于企业年度财务报表来讲,企业只需要调整报表而不需要对账进行调整。即企业在进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时,只需要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以及相关报表附注中的会计数据和科目进行调整,而不需要对之前的账项记录进行调整,相关的账项调整可以在之后的会计年度账户中进行反映。

对于会计分录中可能存在的报表损益类会计科目调整与分录损益类科目调整出现的不一致情况,可以在编制调整分录时都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不过在调整利润表的时候,需要对主营业务收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以及企业的所得税等科目分别进行调整。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的信息披露

按照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相关信息披露中应当提供企业财务报告的批准时间以及批准者,同时明确企业的所有者或者是其他相关权利人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修改,对于这一情况,企业也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信息披露中进行说明。

同时,企业还应当说明企业的每一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内容以及性质等,说明它们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并就关键信息进行说明。对于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新取得的能够影响到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相关财务状况的新的证据或者情况,要及时调整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披露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对于已经做出企业会计报表调整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要在企业的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影响,并说明其中的内容,以此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补充完善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相应地,对于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难以准确评价估计其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影响的事项,应当在企业资产负债表附注中说明无法进行准确估计的原因。

总之,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充分理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含义,明确所涉及的调整事项,准确把握调整范围,为信息使用者规避风险,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判断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周靖.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有关问题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

[2]李水秋.浅议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J].中国外资,2010,(4).

[3]周素华.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

篇7

在环接观念下,损益表中的本期净收益是资产负债表中业主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环”将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衔接起来。因而,在环接观念下,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属于同一个计量过程所反映的两个方面。根据损益主要计量依据的不同,又分为以损益表为中心和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两种不同的报表环接观念。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主要损益:一种是企业由于经济业务或交易所产生的交易损益,另一种则是由于资产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置存损益。以损益表为中心的报表环接观念,将收人与费用作为会计收益的主要计量依据,因而又称为收入,费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会计平衡等式应表述为“期末净资产=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净收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由此等式可以看出:收人与费用的变动引起了资产或负债的变动,是主动方;资产与负债是被动方,是确定本期收益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损益是由经济业务带来的,只承认现实收益。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报表环接观念,企业的收益是在一个会计期间企业资产净值或业主产权的增加额,又称为资产/负债观念。此时。会计平衡等式为“本期净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净资产增加”,资产与负债作为收益的主要计量依据。在企业资产净值或业主产权的增加额中,不仅包括收入与费用的差额,而且还包括资产置存收益。

非环接观念认为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各自独立,没有彼此衔接的必要。损益表将收入与费用作为会计收益的主要计量依据,即住损益表中,只反映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结果,反映现实收益。资产负债表则将资产与负债作为主要的计量依据,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具有真实的经济属性,按照现实价值对资产与负债进行计量。此时,资产负债表上期末净资产的增加额,并不是损益表中的本期净收益,从而说明了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即割断了两表的衔接关系。

由上可以看出,会计报表的环接观念注重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的联系,强调两表的一致性及相同的资产计价方法;而非环接观念则注重两张表的独立性及两表的不同作用。

(二)不同报表编报观念的优缺点

1.环接观念的优缺点。

以损益表为中心的环接观念的优点是:收入、费用的确认建立在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基础上,具有可验证性;明确了经营收益,真实反映了管理者经营所带来的收益,提高了报表的可比性;由于遵循收入实现原则,只承认经营收盘,对于置存收益不予承认,符合稳健性原则。

其缺点是:为了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产生了递延收入与递延费用,从而导致了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者权益的实际数额无法与客观实在的资产相对应,使得所有者权益之计;将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递延收入与递延费用列人资产负债表中,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可理解性;不注重资产与负债的计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反映的只是各个账户的余额,扭曲了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收入按照现价记录,费用采用的足历史成本,实际导致了收人与费用在时点上的错位配比,而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也不利于资本保全。

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环接观念的优点是:承认置存收益,真实反映了资产的价值,从而客观地表述了业主权益;注重资产、负债的计员,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由于不采用收入费用配比法,因而不会出现递延收入、递延费用等虚列的经济资源,提高了资产负债表的可理解性。其缺点是:收益的确认以资产、负债的计量为基础,而资产与负债的计缺乏客观、确定的依据,从而导致收益计量的不确定性;混淆了置存收益与经营收益的界限,不能明确反映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造成各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不可比。

综合两种环接观念可以看出,在环接观念下,总是以一表为主,衷为:以损益表为中心则富了资严负债表的真实表达性;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则使损益的客观性受到怀疑。

2.非环接观念的优缺点“这种观念的优点:解决了环接观念中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巧损益表为中心的矛盾情况,能反映资产及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清晰地表达出置存收益与经收益,即在损益表中表述的为经营收益,而净资产增加额与经收益的差额便是贸意收益,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承认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出两张表的作用。其缺点是:由于承认两表的独立性,破坏了”资产=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的平衡关系,从而破坏了两表的衔接关系,不利于稽核与控制。

二、报表结构的选择

篇8

相反,如果从整体的财务报表入手,将其层层剖析,逐渐学习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这样会对会计知识在整体上有较好的把握,使学习者在接触会计知识之初就将其与企业经营状况相联系。不但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增强分析与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财务报表时利用“呈现事实”及“解释变法”这两种方法,通过对会计数字的解读找出管理问题。因此,财务报表最重要的使命是实践课责性。任何企业活动都可以汇整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份财务报表。

下面将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论述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沃尔玛的财务结构相对简单而且完整,因此以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为研究案例。首先,将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在初学者面前,乍眼一看可能会感觉有些懵懂,但如果初学者忘记自己是零基础,试着从投资和经营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看懂。

二、从财务报表角度解读会计基本常识

首先,从整体入手。看过资产负债表的大体情况之后,便要初步分析,思考报表所反映的各种信息。这份报表的名称是“沃尔玛合并资产负债表”所以表达的是沃尔玛和它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的财务情况。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什么是“会计主体”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报表名称右边写有“单位:百万美元”而报表中的资产及负债等项目都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总结得出:“财务报表以货币作为衡量与记录的单位。”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货币计量”的内涵。报表第一行标有“1月31日”分析得出,1月31日表示本报表所表示的财务状况截止到1月31日。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代表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于是得出“会计分期”的概念。以上几种概念在报表上没有明确地指出,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来的,是通过对各种细节的分析得出来的,这种分析思维是逐渐培养的,必要的时候需要辅导老师指导分析方法。若学习者不是在校学生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便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层层分析得出。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推导出的各种概念,不但便于记忆,学习者对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使用时也会更加便捷。

接下来分析资产部分。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部分是资产部分,报表左侧一排是各个会计科目。这时便需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个会计科目的含义。资产部分首先是流动资产,查阅资料了解到“流动资产”通常指一年内能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利用同样的方法了解“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会计科目的含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流动性越高的资产排在前面。然后是负债部分,首先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商业本票”“应付账款”“预计负债”等。查阅资料了解到:“商业本票”主要指企业为筹措短期营运资金,经金融机构保证所发行的金融票据,又称为“融资性商业本票”。沃尔玛从供货商进货,主要采取赊购方式,它所积欠的尚未偿还的金额便称为应付账款。沃尔玛将“应付利息”“应付水电费”“应付职工薪酬等已经发生支付责任、但尚未以现金支付偿还的项目,加总起来,放在这个综合项目里。接下来是长期负债、长期融资租赁负债等皆用以上方法学习。最后一部分是“所有者权益”部分,分为“普通股股本”“溢价”以及“保留盈余”三部分。通过查阅了解到:普通股股本指已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权的账面价值。当股权发时,所收取的投资款超过面值的部分就称为股本溢价。“保留余额”指企业历年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实现的净利润尚未以现金股利方式发还股东、仍保留在企业的部分。

通过对总资产额与总负债和股东权益额的对比不难发现两者数额相同。于是推论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即是资产负债表的架构。查阅资料了解“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自的含义,“资产”指的是为公司所拥有,能创造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未来现金流出的经济资源。“负债”指的是公司对外在其他组织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所有者权益”指的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公司所有者享的剩余利益,又称为“净资产”或“账面净值”。由分析得出:会计等式右边代表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来源可能是负债或是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左边代表资金的用途,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用途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反映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之间的恒等关系,了解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所以使用“复式记账法”来记录经济业务内容,进行会计核算。通过查阅了解到:复式记账指一个交易会同时影响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因此必须同时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这种记录商业交易的设计,除了能忠实表达资金来源及去处的恒等关系外,也创造了相互勾稽的可能性。倘若企业做假账,谎称回收一笔应收账款,为了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也必须同时作假,创造出一笔现金或其他资产。必须作假的范围因复式会的设计而扩大,因此增加了被检测出来的机会。

三、财务报表可以延伸会计基础知识

财务报表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缩影。学习会计知识要能看懂财务报表,学会编制财务报表,更要培养分析解读财务报表的能力。财务报表主要是管理层用来问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得到答案的工具。分析财务报表不能只看死板的数字,还要能看到产生数字的管理活动,并分析这些活动所可能引导企业变动的方向。

沿用上述例子,分析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以单项会计科目来看,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中金额最大的是存货(约为322亿美元),流动负债中金额最大的是应付账款(约为254亿美元)。这种现象反映了零售业以赊账方式进货后销售,赚取价差的商业模式,也显示出沃尔玛如果无法有效的销售存货取得现金,庞大的流动负债将是个沉重的压力。其次庞大的存货数量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存货跌价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管理阶层与投资人分析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重点。事实上,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任何一个会计数字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管理问题。通过财务报表也可以了解到企业整体的财务结构。可以观察负债比率来衡量财务结构。负债比率指总负债除以总资产的比率。同时财务结构也可用负债除以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来表现。

衡量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付短期负债,经常使用的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显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比例越高表示流动负债受偿的可能性越高,短期债权人越有保障。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不小于1,相当于要求营运资本为正数。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沃尔玛的流动比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的流动比率曾经高达2.4,近年来一路下降,到2006年,居然只有0.9左右。这是否代表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付流动负债,有周转失灵的危险,其实不然。

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通路商。当消费者刷信用卡购买商品2—3天后,信用卡公司就必须支付沃尔玛现金,但是对供货商沃尔玛维持一般商业最快30天付款的传统。利用“快快收钱,慢慢付款”的方法,创造手头的营运资金。因为现金来源充裕且管理得当,沃尔玛不必保留大量现金,并且能在快速增长下控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增长速度。由于沃尔玛流动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较流动负债慢,才会造成流动比率恶化的现象。对其他厂商来说,流动比率小于1可能是警讯,对沃尔玛反而是竞争的象征。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强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企业的流动比率至少在1.5以上。然而,从竞争力角度着眼,能以小于1的流动比率来经营。显示了沃尔玛强大的管理能力。至于突然攀高的流动比率反而是通路业财务危机的警讯。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对沃尔玛并不适用。所以在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传统会计学习方法相比,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知识,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会计体系,更好的理解会计科目的含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入手,能够更深入的学习解读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提高就业能力,为日后用会计知识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85- 03

UFO报表是用友软件的报表处理系统,通过系统提供的自定义方式和利用报表模板生成报表方式,既可以编制对外报表,又可以编制内部报表。尤其是系统提供了各行业的对外报表的模板,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利用报表模板可以快捷地生成企业所需的各种对外报表,为企业和个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既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UFO报表系统提供的报表模板取数公式的设置存在问题,比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利用UFO报表系统提供的报表模板,生成的资产负债表的个别项目有数据错误,导致资产负债表资产合计数与权益合计数不相等。本文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例,介绍在使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报表模板时遇到的问题,以供大家参照。

1 资产负债表报表模板取数公式设置问题

1.1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对外报表,其数据生成栏目包括“年初数”和“期末数”。 “期末数”栏目的填列方法一般包括以下4种情况:

(1)直接根据有关的总分类账户的借方或贷方余额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其期末数公式可定义为QM(“1101”,月,,,年,,),表示取“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账的期末余额。

(2)根据有关总分类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取数公式设置为QM( “1001”,月,,,年,,)+QM( “1002”,月,,,年,,)+QM( “1009”,月,,,年,,),表示取“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3个账户的合计数。

(3)根据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项目;“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项目。比如“预付账款”项目,需要根据“预付账款”账户所属各明细账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填列。(如果“预付账款”账户所属有关明细账有贷方余额的,应在本表“应付账款”项目内填列。如果“应付账款” 所属有关明细账有借方余额的,也应包括在“预付账款”项目内。)

(4)根据报表有关数字计算填列。比如合计、小计项目。

1.2 资产负债表报表模板取数公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2.1 “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项目

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收账款”项目根据“应收账款(1122)”和“预收账款(2203)”账户的所属相关明细账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已计提的坏账准备(1231)后的净额填列。如“应收账款(1122)”账户所属明细账期末有贷方余额,应在“预收账款(2203)”项目内填列。“预收账款”项目根据“应收账款(1122)”和“预收账款(2203)”账户的所属相关明细账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填列。当“预收账款(2203)”账户所属明细账户期末出现借方余额时,则在“应收账款(1122)”项目内填列。“应收账款”项目在UFO报表模板的单元取数公式为:QM(“1122”,月,,,年,,)-QM(“1231”,月,,,年,,)。公式含义是取“应收账款”总分类账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账户期末余额后的金额。“预收账款”项目在UFO报表模板的单元取数公式为:QM(“2203”,月,,,年,,)。公式含义是取“预收账款”科目总账期末余额。可见报表模板设置的取数公式的计算原理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相符。只有当“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总账期末余额方向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方向一致时,从总账取数的结果与从明细账取数的结果才能相同。举例说明某公司年末部分账户期末余额见表1。

表1 某公司部分账户期末余额情况 单位:万元

该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应为700+300+100-20=1080(万元)。而如按报表模板的取数公式计算,则“应收账款”项目的金额为800-20=780(万元)。显然,由于报表模板的取数公式有误造成二者的计算结果不一致。

解决方案:在单元取数公式中加入“方向”参数。UFO报表系统账务取数函数余额函数方向的设置有3种选项:“默认” “借” “贷”。“默认”表示取该科目总账的期末余额,其方向默认为在设置会计科目时的总账科目方向,在公式设置时可省略。方向设定为“借”时,表示取科目所属明细账的借方余额,方向设定为“贷”时,表示取科目所属明细账的贷方余额。因此,可以将原报表模板的取数公式进行修改。将报表模板的“应收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取数公式由QM(“1122”,月,,,年,,)-QM(“1231”,月,,,年,,),更正为:QM(“1122”,月,“借”,,年,,)+ QM(“2203”,月,“借”,,年,,) -QM(“1231”,月,,,年,,), 公式含义表示:取“应收账款(1122)”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的借方余额合计,与“预收账款(2203)”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的借方余额合计之和,减去“坏账准备(1231)”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余额后的金额。同理,将报表模板的“预收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取数公式由QM(“2203”,月,,,年,,),修改为:QM(“2203”,月, “贷”,,年,,)+QM(“1122”,月“贷”,,年,,)。表示取“2203预收账款”账户所属明细账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加上“1122应收账款” 账户所属明细账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1.2.2 “预付账款”与“应付账款”项目

存在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2202)”和“预付账款(1123)”账户的所属明细账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计算填列。如“应付账款(2202)”账户所属明细账期末有借方余额,应在“预付账款(1123)”项目内填列。“预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2202)”和“预付账款(1123)”账户的所属相关明细账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计算填列。如“预付账款(1123)”账户所属明细账期末有贷方余额,应在“应付账款(2202)”项目内填列。而报表模板的“应付账款”项目的取数公式为:QM(“2202”,月,,,年,,) ,含义为取“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预付账款”项目的取数公式为:QM(“1123”,月,,,年,,),表示取“预付账款”总账期末余额。由此可见,报表模板设置的取数公式的计算原理与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相符。只有当“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总账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的期末余额方向相同时,从总账取数的结果与从明细账取数的结果才能相同。

举例说明:某公司年末“应付账款”总账的余额表示为贷方500万元,其中,“应付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合计为700万元,借方余额合计为200万元,“预付账款”明细账的贷方余额为150万元,该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项目的金额应为700-150=550(万元)。而按报表模板的取数公式计算,则“应付账款”项目的金额为500(万元)。由于报表模板的取数公式有误造成二者的计算结果不一致。

解决方案:按上述原理,将报表模板的“应付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取数公式由QM(“2202”,月,,,年,,),修改为:QM(“2202”,月, “贷”,,年,,)+QM(“1123”,月,“贷”,,年,,)。公式含义表示取“应付账款”账户所属明细账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加上“预付账款”账户所属明细账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将报表模板的“预付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取数公式由QM(“1123”,月,,,年,,),修改为QM(“1123”,月,“借”,,年,,)+ QM(“2202”,月,“借”,,年,,)。公式含义表示,取“预付账款”账户所属明细账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加“应付账款” 账户所属明细账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

1.2.3 “未分配利润”项目

存在的问题:“未分配利润”项目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列报项目,根据“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两个账户的余额计算填列。“本年利润”账户年末结转后无余额,但在年中尚未结转时有余额。而报表模板的“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取数公式为:QM(“4104”,月,,,年,,)。表示取“利润分配”总账期末余额。取数公式中没有考虑到年中各个月份的“本年利润” 账户尚未结转到“利润分配”账户的情况。

解决方案:将报表模板的“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末余额取数公式由QM(“4104”,月,,,年,,),修改为QM(“4104”,月,,,年,,)+ QM(“4103”,月,,,年,,)。表示取“4104利润分配”账户的期末余额加“4103本年利润” 账户的期末余额合计。

2 利润表报表模板取数公式设置问题

2.1 利润表的编制原理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该表是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依据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次序编制而成的。利润表生成数据的栏目包括“本期数”和“上期数”。

2.2 利润表报表模板取数公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营业收入”项目存在的问题:在实务中,利润表中“营业收入”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和“其他业务收入”账户的实际发生额合计计算填列。而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既有借方发生额,也有贷方发生额。如“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方记录企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借方记录内容一是发生的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时应冲减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二是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收入额,结转后应无余额。“营业收入”项目在报表模板的取数公式为:FS(“6001”,月,“贷”,,年)+FS(“6051”,月,“贷”,,年),含义是取“主营业务收入(6001)”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加上“其他业务收入(6051)” 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如企业无销售退回等情况时,即“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平时无借方发生额,则按报表模板公式取数正确,如企业发生销售退回等业务时,即“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平时有借方发生额,则按报表模板的公式取数就会产生错误。

解决方案:依据利润表的生成原理,表中损益类账户的金额即为期末结转“本年利润”账户的发生额,其发生额就是计算利润的依据。因此,可将UFO报表模板“本期数”栏的“营业收入”项目取数公式由FS(“6001”,月,“贷”,,年)+FS(“6051”,月,“贷”,,年),修改为DFS(“6001”,“4103”,月,“借”,,年) +FS(“6051”,月,“贷”,,年)。其中公式DFS(“6001”,“4103”,月,“借”,,年),表示取借方科目是“主营业务收入(6001)”,对方科目是“本年利润(4103)”业务的金额。即取“主营业务收入”账户结转入“本年利润” 账户的金额。

3 结 语

UFO报表模板为用户生成报表数据提供便利,免除了用户自定义报表的繁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同的财务软件提供的账务函数各有不同,由于企业会计事项的复杂多变,软件所提供的功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软件操作人员应在充分掌握软件各项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工作习惯,对其提供的各种函数的功能应深入了解,灵活运用UFO报表模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玲,汪刚.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用友 ERP-U8.72)[M].北京: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这种核算方法的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即本期从净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均在本期确认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抵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上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也就是说,不管税前会计利润是多少,在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均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为应税所得,再按应税所得计算出本期应交的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即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

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需要设置两个科目:“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核算企业应交的所得税。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应交的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金额的合计,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即将本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递延税款余额中。

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原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时,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所得税影响金额时,应当按照现行所得税税率计算转回。

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除了需要设置“所得税费用”和“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外,还需要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用于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和以后各期转回的金额,以及采用债务法时,反映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税款金额。债务法按差异确认的基础不同,又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特点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其特点是:当税率变动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然后倒挤出利润表项目当期所得税费用。

(二)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是资本维持观,即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能确认损益。资本维持观又分财务资本维持和实体资本维持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资本应视为一种财务现象,即包括由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源,收益就是一种实物现象,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实际“生产能力”,企业资产超过原“生产能力 ”的部分即为收益。后者则着重考虑现实价值的资本维持。这两种观点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一定期间价格变动对持有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和处理上。

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实现的赢利或亏损,必然表现为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收入伴随着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成本费用减少了企业资产或增加了负债。资产和负债变动引起利润变化的情况不外乎以下4种:

1.资产增加,负债不变,表明企业取得了利润;

2.资产不变,负债减少,同样表明企业获得了利润;

3.资产和负债都增加,但资产增量大于负债增量,表明企业获得了利润;

4.资产和负债同减,但资产减量小于负债减量,同样表明企业获利。

如企业在一个期间的资产和负债发生了与上述相反的变化,则企业当期的成果为亏损。因此,可通过计算和比较期初和期末净资产来确定一个会计期的利润。在确定资产变动时,所有者在此期间的追加投资和派给所有者的款项必须除外。所以资产负债表法也称净资产法,其利润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

利润总额=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本期派给所有者的款项-本期所有者投资(减资和付给所有者的利润)

(三)会计处理步骤

1.根据税法规定,以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计入“应交税金――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纳税调整减少额都是由于会计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而产生的。例如,按会计制度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会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要交纳所得税。

2.根据资产和负债计税基数与账面价值的不同,来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

3.根据应纳税或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来计算确定并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4.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调整“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在采用资产负债表核算递延所得税时,如果预计转回期的税率能够合理确定,发生时按预计转回期的税率核算。另外,不论发生或是转销期间,如果税率变动,均应按变化后的税率进行调整。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的区别

(一)核算观念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负债观出发,认为每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应首先关注其对资产负债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或损失)。所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而利润表债务法从收入费用观出发,认为首先应考虑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从收入和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的收益。我国过去对企业的评价一般强调利润指标,核算观念更多地侧重收入费用观。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收入费用观逐步被更为科学的资产负债观所取代。此次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说是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中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迈出了极大的一步。

(二)核算基础不同

所得税会计研究的是对按照会计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利润表债务法从收入和费用的会计确认标准与税法确认标准的差异出发,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划分为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由于税法与会计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异,所反映的是当期差异,时间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资产与负债的确认出发,采用暂时性差异取代了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金额之间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所反映的是累计差异。故称二者的核算基础不同,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

(三)核算范围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而资产负债表法是从暂时性差异出发,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核算的范围是不同的。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例如:1.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2.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3.购买法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作相应调整;4.作为报告企业整体组成部分的国外经营主体的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以历史汇率折算;5.资产和负债初始确认的账面金额不同于其初始计税基础等。

(四)核算结果不同

导致二者范围不同的原因在于:以上这些项都是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直接调整而导致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与其税基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差异的税收结果,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其产生的当期就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以后各期转回。但由于这部分差异不是时间性差异,因而按利润表债务法核算反映不出这部分差异的未来税收影响,只作为永久性差异,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影响以后的会计期间。这样,两种方法核算下的本期及以后各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均不相等。

(五)递延含义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以时间性差异为依据,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使用“递延税款”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大大拓展了“递延税款”的含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指资产负债表中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及该企业预期收回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账面金额,如果能使未来税款支付额大于或小于这种收回或清偿从会计角度应纳税金额,则要求企业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产生的原因在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不一致。在资产负债表中,所得税资产和所得税负债应当与其他资产和负债分别列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负债区别开来。

(六)核算的程序和方法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纳税所得×适用税率±递延税款。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所反映的是累计的差额,而非当期的差额。首先,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出期初和期末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然后倒挤出本期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正确选择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小企业可选择“应付税款法”

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小企业因业务简单,核算成本较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高,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

(二)大中型企业应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必须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具体属于本文中谈到的“利润表债务法”。

(三)我国上市公司只能选择“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企业(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必须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由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企业;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利润表债务法的基础上,对差异的处理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能够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于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不仅包括时间性差异,而且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内容更为广泛。如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断繁荣,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造大量涌现,资产重估业务必将日益增多,这必将引起许多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的发生。而且,资产负债表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分门别类地处理与披露,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无论从理论上的合理性还是从实践上的实用性来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具有优越性。使用者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本企业的情况和各种方法的特点,确定相关方法,使之既能符合国家政策,又能节省企业资源,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

[3] 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4]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11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10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50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右边“负债合计”10万元,加上“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元,正好等于左边资产合计,会计中叫平衡。从上面数据得知,这位同学家里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欠别人10万元(即负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50万元(即所有者权益),说明财务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73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13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这位同学家里也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60万元)。但是欠别人73万元,(即负债是73万)。如果债主讨债,即使家里所有的钱60万元用来还债以后,还欠别人13万元,这个家已是资不抵债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企业,这个企业事实上已破产了,财务状况恶劣,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意义。每个家庭都能列出这么一张财产调查表,但一般普通家庭并不列报表,可作为企业公司如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物资,有多少债务,真正拥有多少钱,则根本谈不上合理、科学地管理,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本质含义。

如果把企业赚到的钱(即收入),用掉的钱(即费用)列出来,可得到一张利润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24万

②利润 6万

第一位同学生产经营一段时间赚了30万元,花掉成本费用24万元,净赚了6万元,说明经营成果还可以。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43万

篇12

1.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直接反映了主体在一定期间的总收益和总费用,新准则将所有的权益变动表由原来的附表上升为主表,有利于更全面的反映主体权益的综合变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2.新准则更加强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单独规范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正确编制和提供现金流量表,有利于报表使用人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评估公司偿还债务、支付股利以及对外筹资和发展能力,分析本期净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差异的原因,评估报告期与现金有关或无关的投资及筹资活动,帮助报表使用人做出正确的经营、投资和信贷决策。

3.新准则要求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新准则要求的附注更加重视信息的披露,披露的内容也更加全面。

4.新准则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原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包含的部分内容在主表及附注中已体现,另外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不宜通过会计准则加以规范。

二、新准则资产负债表与原准则的区别

(一)部分资产项目填列方法的改变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原准则规定以账面余额填列,新准则全部以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填列。

以账面价值填列更符合资产的定义,反映的资产更加真实、准确、可靠。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减值部分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不能反映在资产中。

(二)在“非流动负债”中增加了“预计负债”项目

原准则中预计负债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但预计负债符合负债的定义,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负债情况。

(三)将原“递延所得税借(贷)项”改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这一改变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所体现的意义也有很大的区别。“递延所得税借项”和“递延所得税贷项”只是一个符号,所体现的经济含义并不是真正的资产和负债。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所体现的内容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反映了企业真实的资产和负债。这一变化也体现了新准则资产负债表观这一理念。

(四)少数股东权益列报方法的变化

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于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下,表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理论由母公司理论转变为实体理论。

(五)增加部分项目

根据新准则项目的变化,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等项目,使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更加全面、完整、合理。

三、新准则利润表与原准则的区别

篇13

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

在财务报表中,最先出现的是资产负债表,因为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的因素,这是企业财务报表中最直接的数据。但是财务报表的作用就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资产负债表不能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这时候企业的利润表应运而生。但是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下的产物,只是能够提供目前企业的盈利能力,不能将企业质量与潜在风险也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现金流量表进行支撑。

从资产负债观看企业的收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已经实现和确认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已经在企业中有表现。第二个部分则是企业没有实现和确认的收益,一方面展现在企业的利润表的净利润中,另一方面则展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公积金中。因此,对于企业中的利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那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的权益变动。

三、资产负债表与财务报表勾稽关系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

现金流量表是一种能够体现出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内部现金以及现金有关的等价物之间的流入与流出状态的报表,这个报表可以反映企业的当期净利润质量的补充说明,也能够在部分水平上代表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状态。

在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中,所有的业务都是围绕企业的现金来进行的,这部分现金主要包括两个两个部分的现金,第一个现金指的是发挥支付功能的货币现金,第二个则是与现金等价的等价物品。这个范围是比资产负债表中的含义要广泛,从理论方面来讲,现金流量表中发生的现金的纯上升的数量与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的期末数量减去期初的数据,但是在实际中,两者之间的数额并不相等,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定期存款的支付。不论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如何,企业都存在一定额度的定期存款,这些存款是企业用来防止风险的发生,要根据企业的规定确定这部分资金是否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要看企业是否能够将其用于随时支付。

2.估算方式。现金流量表中的金额通常按照资产负债表进行估计与计算的,并没有实际账户发生的金额。

3.企业的汇率升降也会对其现金流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在企业实际运营中,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对外币的计算采用的是即期汇率方式,而企业的现金流量表采用的是发生这笔交易的汇率,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则为企业的汇率对企业的现金的影响。

(二)资产负债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勾稽关系分析

根据新出台的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观的出现对所有者权益发生了变化,它的变化影响了企业的利益支配,主要反映在“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这一变化影响了所有者从期初到期末的全过程。表现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则是所有者权益表格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利润表,这也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观。

(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分析

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是对企业的一段时间的净利润以及企业的潜在风险的补充说明,代表了企业在遭遇风险以后的应变能力。资产负债表中的记录表明了企业的资产与外债情况,现金流量表则是基于权责发生制下的记录会计业务的方式。目前,在三张财务报表通过净利润结合起来,结合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步骤,第一个步骤是使得净利润完全表现为经营活动的利润,将不是营利性质活动产生的利润调出净利润。第二个步骤则是将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已经实现收取(付出)的但是还没有确认经营损益的调入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要将没有收取(付出)的经营损益调出这一活动,这样所有的收入和成本都终将变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的的现金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