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

篇1

幼儿全面发展包含智力、品德、身体、性格、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性格、品德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好的性格、品德对个体实现全面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再好,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而那些成功的人也不全是聪明,但具有好的性格与品质。比如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坚韧的意志力、乐观的性格等等,正因为非智力性因素让其渐渐走向成功。但是,这些好的品质与性格需要从小来进行培养,幼儿时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假如幼儿从小就获得好的德育教育,让其思维、观察、感知、注意、记忆等多个方面处于活动状态,承受一定的挫折与困难,提升自我抗挫折、抗压力能力。

与此同时,良好的德育品质,也是实现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力量,调动起本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学会与同学交往技巧,实现幼儿各个方面健康发展。性格在人的个性方面非常重要,是勤奋、情绪等多个方面特点所构成。好的性格是幼儿成长的心理力量。性格的理智特点可以让幼儿在感知方面能根据自身需求,去感受事物,不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形成好的注意力与注意品质;思维方面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好的性格,能让儿童在智力与体力方面实现锻炼。活泼的性格能激发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参与各方面活动,实现幼儿多方面发展。幼儿已经呈现出某些特点,并在和幼儿接触过程中慢慢养成,因此,很有必要关注幼儿性格。由此可见,对幼儿实行德育教育,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本身是一种历程,是从懵懂的生物个体,通过群体文化的学习、逐渐承担社会角色,形成个性,不断融入社会的一个过程。幼儿的社会化是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对幼儿加以引导与教育,摈弃丑恶行为,接受真善美的理念,提升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得情感、意识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能有效应对客观环境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掌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待人接物、做事的基本规范,减少“问题儿童”的出现概率。

三、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情商

独生子女政策的逐渐推行,幼儿教育问题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呈现出任性、粗暴、约束等行为,虽然智力方面呈现出较大优势。这是由于家长包办一切,安排到位,大大挫伤了幼儿的独立性与积极性,让幼儿逐渐产生了依赖感,自理能力进一步降低;家长对幼儿行为不能进行限制,往往任由小孩处理,到处进行妥协,导致幼儿缺少自制力,让幼儿养成了任性性格。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使得德育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处在薄弱环节。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会出现习惯、品德上的不良问题,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时,幼儿园教育需要充分结合时下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些实际特点,对家长开展全面宣传,开展广泛性合作。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在克服自身的缺点,养成良好的品德以及性格方面,展现出好的操作性及效果。

四、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健康成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按照相关部门针对独生子女开展的调研表明,智力情况与身体状况说明,虽然在智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却显得不如意。比如,家庭生活上的过分溺爱与观照,导致幼儿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家长的长期溺爱以及缺少理智性的道德教育,导致幼儿产生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里的玩具、图画书等都是他自己所有,不需要和别人一起分享,养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再加上家长在家里过分的宠爱孩子,所有事情都是替孩子包办,幼儿的独立性与积极性下降。再加上父母对幼儿的一些行为过分的放纵,处处满足幼儿,导致幼儿的自控能力进一步下降,形成了任性的性格,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有效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利于其健康成长。

总之,重视幼儿德育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幼儿处在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幼儿德育教育,既有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又有利于推动幼儿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实现幼儿健康成长,更利于培养独生子女情商,对提升幼儿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一、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指导性文件的要求。体育教育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健康,它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管理条例》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的综合发展。鉴于此,幼儿教育中的体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幼儿园教育的有关规定明确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是启蒙性和全面性的,能够将其划分成艺术、科学、社会、语言和健康等几项内容,健康是首要的,而体育在推动人的健康上是德育、智育和美育所不能及的,这充分地表明了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园教育中的体育活动是孩子体育教育的启蒙时期。处于婴儿期的小孩由于受到直接作用的事物而出现行为上的改变,会移开事物,小孩的心理活动也能够改变或者是停止。在学前的幼儿阶段,因为幼儿受到不断教育与成长的影响,语言系统与皮质抑制发展,所以能够自觉性地发展自身的行为,并且可以让自身的行为与比较远的目的相服从,这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形成。幼儿的这种个性在其终身当中都留有一定的痕迹,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要求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对幼儿实施启蒙教育和增强幼儿的体育观念,并且能够奠定幼儿的终身体育。除此之外,在幼儿阶段,要求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够推动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有效地防止疾病与不良体形的出现,这有效地确保了幼儿将来各个成长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为幼儿的终身体育打下了一定的生理基础。

3.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属于人先天具备和后天形成的一种品质的综合和稳定的特性。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3类6种,也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3类,6种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劳技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部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幼儿时期,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启迪孩子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制。而要求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和保育的有效统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增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观念。目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还较为狭隘,总是关注体质论。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生、体育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诸多学科,它牵涉到人的生理、社会性、心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为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指导下,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发展意识。可以结合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一方面,有效地统一幼儿的运动发展能力以及教育与运动环境,从整体上思考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性的户外体育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实施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幼儿园设备与场地器材的健全。倘若幼儿园实施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那么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硬件条件有利于幼儿体育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可是,当前形势下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面临着分配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想健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创设一种有益和良好的环境。第一,市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高度地重视幼儿教育,确保足够的幼儿教育投入,实现不同地方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得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减少。第二,教育不但是国家的职责,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都需要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体育教育。

3.科学组织体育教育中幼儿的运动负荷。教师应当以人体生理机能获得的通常性规律“上升”,再到“稳定”最后到“下降”来组织体育活动。事实表明,通常幼儿的生理机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着比较快的上升趋势,然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个时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承担急剧改变的负荷能力比较低,最后的时候又慢慢地降低。其中,上升、稳定、降低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讲,因为幼儿的体育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教学安排、体育项目的特点等的不一样,他们上升时期坡度和时间以及最高时期的持续时间和高度的不一样,再者,幼儿担负急剧改变负担量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结语: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得幼儿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参考文献:

[1]周岩.幼儿园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09,12(4):71-73.

篇3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2.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下参加无数次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3.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首歌时拿出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通过对该首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二、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音乐。

篇4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品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社会出现的品德问题来看,就是品德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幼儿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品德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品德教育教学,就必须重视品德工作,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德。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全面型、复合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膨胀,而品德教育作为反映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品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今后的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全面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品德教育在培养当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现状

(一)教学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全班,甚至是全园的幼儿而进行的,然而就当前幼儿园教育来看,教育重心依然是在文化知识的教育,注重的是教导幼儿识字、数数,注重技能的教育,而对品德教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失了品德教育的好时机,

(二)游戏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展游戏活动符合了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投入到教学中来,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然而就目前来看,游戏活动中根本就没有渗透品德教育,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

(三)生活中忽视品德教育。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地方,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比较好奇,接受能力也较强,这个阶段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最好阶段。然而就目前来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大多是采用那种生硬的说教方式,教师没有及时的纠正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三、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一)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的好坏反应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好的品德也是我国现代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故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品德教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教育特点,全面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品德教育的认识,除了要注重幼儿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从小打好基础,进而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教学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性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品德教育教学环境,要在幼儿园内张贴幼儿喜欢的图画,让幼儿感受到欢乐;其次,教师必须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要融洽消除,教师要主动打入幼儿内部,与幼儿交朋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多给予幼儿帮助,要鼓励其他幼儿积极帮助。

(三)游戏活动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好动、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幼儿的特点组织合理、科学的游戏活动,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告诉幼儿,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懂得如何去进行沟通。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当自己犯了错误,导致整个游戏失败时,要教导幼儿说对不起,争取他人的原谅,对于其他幼儿,则要教导他们增氧善待他人,要介绍别人的原谅。

(四)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日常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第二课堂,幼儿的日常生活占据了幼儿园教育的大部分时间,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就必须注重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要教导幼儿懂得和别人分享,要团结友爱。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进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五)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执行人,只有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为此,幼儿园必须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对内,不仅要加强教师对品德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外,要聘请专业的幼儿教师,壮大幼儿园专业教师队伍,为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在执行教育工作时,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幼儿要有爱心,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引起幼儿的共鸣,促进幼儿的发展。

结语

在现代社会里,对品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品德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品德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都可以渗透品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重视幼儿园教育的品德教育,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3,10:133-134.

[2]李盼.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108-109.

篇5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

2.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下参加无数次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小铃、小锣、小喇叭、小鼓,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的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乐器,如串铃、铃鼓、鼓、沙鼓。让幼儿选择适合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雨和小雨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3.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首歌时拿出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通过对该首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二、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三、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篇6

一、幼儿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 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为幼儿的生长、发展所提供的场所,条件以及对幼儿产生的各种心理影响,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不包括幼儿园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

(二)儿童发展的概念

幼儿指 3―6 岁范围内的儿童;身指身体;心指心灵,精神。幼儿身心发展指 3―6 岁的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亲身的参与、体验,进而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经验的愉悦过程

(三)幼儿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充分体现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风格和特色,是办园灵魂与形式的具体体现,不仅对幼儿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幼儿每天生活的班级的环境对幼儿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级环境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班级环境创设可以折射教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把握程度,教师对环境与幼儿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等。虽然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去评估、测量有效的班级环境到底对幼儿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有效性的班级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却是重大的。

1、有效性环境创设能扩大幼儿的认知

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标,把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以目标为依据,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环境。创设有效班级环境,教师和幼儿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他们的认知。

2、有效性环境创设可培养幼儿动手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想让环境创设发挥有效性,必须充分意识到环境创设互动性的特点。环境创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教师引导幼儿来创设的一个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支持,给幼儿动手动脑的机会与权力,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之中,所以有效的环境创设必然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参与的意识。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幼儿更愿意与环境进行互动交流,让幼儿在环境创设中体验成功感,培养自信心。

3、有效性环境创设可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效性环境创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以及动手装饰制作等过程,必然会对创设出的环境更加珍惜与爱护。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幼儿意识到很多废旧材料都可作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一种资源,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有效性环境创设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出的班级环境,是幼儿每天生活的场所。班级内的每个角落,每处环境幼儿都可以进行欣赏并与同伴交流。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制作过程就是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与感染的过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在老师的指导下创设环境,这实质上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审美表现的机会,幼儿对环境创设的观察、欣赏与评价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说明环境的创设、布置一定要让幼儿参与进来,有幼儿的思想和主张。只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可使环境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能更好的对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认识和认知。“做”是儿童的天性,“做”可以使儿童获得更为直接的经验,通过学习探索世界,与周围环境材料的互动,形成动手的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身心发展规律是不同的。 面对 3―6岁的幼儿,要创设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环境,让环境与幼儿进行积极互动与交流,先要弄清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岁幼儿有强烈的依恋情感并表现出强烈的模仿性。所以刚入园时,幼儿会出现入园焦虑。而四岁幼儿,爱说、爱问,能够自己玩或与小朋友玩,不必家人陪在身边也会玩得很开心,还能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五岁的幼儿喜欢观察,动手操作,还喜欢尝试探索。因此,在进行班级环境区域创设时,也应考虑这一特点,在小班的区域中可以投放幼儿自己家中带来的心爱玩具,让他们有一种依恋,安全感。而中大班幼儿的区域中,对一些游戏性的规则就应明确清楚,让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孩子的身心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迅速发展的。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以便创设更适合幼儿的班级环境。

(三)有效利用室内资源

区域活动的划分应当顺应幼儿的兴趣合理安排、区分,让每一个角落都说话。从幼儿的眼光出发,你会发现,还有很多资源被我们所忽略。在我的教室里就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区域就是平日被我们所忽略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希望被别人发现。我们在语言区里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角落,铺上软垫,摆上小沙发,避开所有人的目光,安安静静的悄然置于一角。这个看来“普通”的角落很受幼儿欢迎。

小结: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这就意味着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意识,要充分利用环境这种教育资源,着重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结合本园的实情,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优化,使环境真正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英.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J].小学科学:教师,2011,(5).

篇7

一、引导幼儿在艺术美的滋养中成长

艺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的知识面和联想虽然不够丰富,但对音乐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在听一首音乐时,幼儿往往会做出拍手、点头等动作,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幼儿感知、理解音乐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对幼儿最具有吸引力的欣赏方式。教师要多途径地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肢体语言,培养幼儿的舞蹈能力。比如,在欣赏《小鸭的舞》时,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相匹配,跟随音乐内容做相关动作,并从中体验音乐舞蹈所带来的快乐。

二、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动力

1.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舞蹈时,教师可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内容,以帮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态。

在教新舞蹈时,为了避免因舞蹈难学而使幼儿丧失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和要领,并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将组合动作分解成单一动作;将动作较难的部分分解成局部动作,然后经过局部练习、单一练习,再进行组合练习。在练习中,运动量和动作幅度要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一下子教很多。因为幼儿一旦曲解了教学内容,纠正起来就很困难,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动性。幼儿舞蹈教学一般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即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幼儿必须记住舞蹈的律动、节拍以及流动路线等。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时常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保证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延续性。比如,教师让幼儿提出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又如,当幼儿不能表现舞蹈动作或表现不充分时,教师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从而用形体表现出来。

3.激发幼儿学习的领悟力。由于每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已有经验、兴趣爱好、感受方式、领悟力等不同,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舞蹈幼儿的接受能力往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组织舞蹈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尊重每名幼儿的真实想法和接受能力,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感悟力。同时,教师可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舞蹈教学,引导幼儿把已获得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之中,以提高幼儿对舞蹈的领悟力。比如,在表演舞蹈《飞吧,小蜜蜂》时,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回想小蜜蜂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蜜蜂飞翔的情境,从而加深幼儿对舞蹈《飞吧,小蜜蜂》的领悟力。

4.激发幼儿学习的创造力。舞蹈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形式的主动权。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幼儿舞蹈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语言讲解法。在幼儿舞蹈教学当中,教师对动作的语言讲解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如,转手腕这一动作,如果按动作要求讲,第一拍手腕由外向里转,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幼儿学做起来既无兴趣又很费力。但是如果教师告诉幼儿,现在你到果园里抓住了手上的一个大苹果,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那么幼儿就很容易在这美妙的语言讲解中掌握该动作。

篇8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两者都有其优势也有其缺失,本文主要从幼儿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从三个发面来实现与幼儿教育的结合互补:第一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第二是幼儿家庭教育应该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第三是幼儿家庭教育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时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其教育目标,是要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

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如何互补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主,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里,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

(二)家庭教育如何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进行延伸和巩固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生活中总怕孩子受到伤害而不让孩子放手去玩耍。幼儿园教育较提倡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矛盾就很容易造成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表现大相径庭,容易使幼儿生活自理的独立性、坚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的依赖性强,日久天长,幼儿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

总之家庭教育并不能代替幼儿园教育,只有家园合作,一致要求,才能达到教育同步促进幼儿最全面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如何补充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专业性更强,更具计划性。两者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失,只有两者配合互补,幼儿才能实现健康成长。

1.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幼儿品格的形成举足轻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爱憎分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行为的指导者。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形成幼儿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渗透教育尽管幼儿园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尽量接近幼儿生活,但毕竟局限于幼儿园之内,能够呈现给幼儿的通常只有图片和视频而已,与幼儿的生活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幼儿园无法把幼儿带入真实的情景之中,而家庭教育却可以弥补这个缺憾。

3.家庭教育要明确孩子的学习特点、特长,因势利导

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指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最佳学习方式,家长只有予以重视,因势利导,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学前儿童不能离开成人单独接触社会,所以与学前儿童关系最亲密的莫过于家长与教师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双方面的努力,家庭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才能实现幼儿最科学、最长远的发展。

篇9

二、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排数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 以内的数的认识。大班认数活动学习“5”的组成分解的活动目标是:①认识“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②书写数字 “5”。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

三、操作材料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 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 当教师给幼儿发材料时,幼儿就会马上产生出“还是这个”的抱怨。陈旧单调的操作材料,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单调

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 。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 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 ,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 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三是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 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鉴于以上问题,建议:

一、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扩大各年龄班的知识面,加深数学知识的难度。各个年龄班要按统一部署,由浅入深 地完成教学任务,避免重复无效教育。(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应延伸到20以内的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增加数群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2)相邻数 :在相邻数的认知中应重视规律、方法的渗透教育,引伸到对相邻数本质的认知, 延伸到100以内的相邻数。(3)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 倒数认知扩大到10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数的单双数,并应增设数列的认知(单序数列、双序数列)。(4)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增加难度,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注重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初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 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数学教育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条理性、坚持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为幼儿今后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把这些目标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多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几方面考虑,既让幼儿学到知识,又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篇10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儿童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儿童教育也就必须从儿童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力量,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和家长不断的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和家长们一起坐下来谈心时,常听不少父母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双职工的父母说:“工作一天了,甚感疲劳,没有精力去管了”。还有的父母只图自己玩乐消遣,占去了不少本应用于教育子女的时间,对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不予理睬,不能运用科学育儿的原理指导家庭教育实际。希望寄托于幼儿园,觉得只要在幼儿园里学好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第一,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平日,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石子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第二,马克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家庭始终充满朝气,使女儿们形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常用笑声和讲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第三,马克思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他尊重孩子,注意发挥孩子之间的主动精神,从不干涉孩子们的活动,从不摆父亲的架子和使用父亲的权威。当发现孩子们做错了事时,也总是循循善诱,启发她们认识错误,力求她们彻底改正。第四,要求女儿们独立做事,培养她们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第五,马克思自编故事、童话或运用儿女们喜爱的名著,如《一千零一夜》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她们学会思考,懂得什么是好的、正义的、什么是坏的、非正义的。这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启迪了智慧,又让孩子们从小具有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懂得粗浅的人生道理。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就幼儿园教育来说,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

二、实施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也有利于成人的提高。在交流与分享中,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相互对话、思想碰撞、智慧结合,加深了我们对教育、对人、对社会的理解。在组织“家长社区小组”活动时,我们根据孩子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充分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素养,分别开展了合作、分享、竞赛等活动。家长们在有意识地参与组织、指导、分析过程中,增强“我也是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识,了解当今幼儿教育以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性)为核心的幼儿全面发展要求,同时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获得了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家长社区小组”活动中的录像中可以发现,孩子在社会中的个性表现,在家长交流中获得家教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工作。树立为家长服务意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为此,一方面,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做调查研究,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状况及需求,并尽力帮助家长解决这些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和发展自身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这是开展家园合作的前提。

三、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从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和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两大类。

(1)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了解教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进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开放日。教育活动开放日可以是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设施设备与师资力量等情况的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幼儿入园后的一日或半日活动的参观与听课。入园前的开放日,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园,熟悉新教师和新环境,消除陌生感。

2、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进步。举办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的目的就在于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给他们从教育的信心和方法;

3、接送交流与家访。这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表现,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4、家园联系册。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

5、便条或电话联系。简短的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它往往只有教师的寥寥数语,就可以把孩子的点滴进步传达给家长。

(2)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亲职教育是指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是一种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成人教育,在亲职教育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他们需要向亲职教育的指导者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能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关键在父母,因此,家长必须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抚育幼苗茁壮成长。

篇11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感恩话题的人文教育。它包括让被教育者认识感恩、懂得感恩、甚至施恩与人这样逐渐深入的几个层次,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更是一种能唤醒人的本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可以分为具体的、可实施的三个层次:首年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感恩,了解感恩的重要作用,并在心中真正认可感恩教育带来的巨大作用;其次是在这种感恩之心的指引下,人们能形成一种深入本心的感恩意识,并因其而感到幸福和快乐;最后,就是要把这种感恩的意识转化为实践,以具体的行动再次诠释感恩。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和优秀品德的形成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尺度。开展感恩教育,正是将这种优秀品质延续与传承下来,并适当地对其进行发扬。现在的孩子生活富足,无忧无虑,没有经过苦痛的他们,把一切都当做是他们应得的,不懂感恩为何物。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将这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接受美好品质的熏陶,明白感恩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品德,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人人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社会必将更加美好。针对社会上日益频发的不良事件,其爆发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彼此间缺乏信任与感恩。不懂得感恩,人们之间充满猜忌与怀疑,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和生疏。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道德取向,如果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要加强人们的感恩心态。只有人们都懂得感恩,都能自觉施恩于人,社会关系必然会更加和谐轻松,也会推动着社会更加文明,更加进步。

三、幼儿园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信息多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处于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许多涌现出来的新兴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孩子关于感恩的态度也在面临着挑战。在新形势下,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新的诠释,人们对经典进行了重新的解读。例如《灰姑娘》,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灰姑娘的同情,还有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后母身上也具有的为母性光辉。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对感恩也有了不同的见解。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一切要求基本上都可得到满足,这也养成了他们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心理。

(二)家庭的过度溺爱

随着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处于“4+2+1”这样一种模式中。孩子长期处于老人的过度疼爱之中,往往就养成了他们予求予给的坏习惯和不知分享的霸道性格。老人一味溺爱孩子,不能传授给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孩子难以形成感恩的心态孩子们缺乏分享经历,也难以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都是造成他们缺乏感恩心态的因素。

(三)教育机制的不完善

我国的应试教育机制确实为社会培养了一些建设人才,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学校为了取得较高的升学率而一味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强迫孩子必须参加各种辅导班。在这种形式下,一般谁付出的多,收获就相对较高一点。但这也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错觉,他们容易认为自己的成功源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与别人无关,孩子这种想法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四、加强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孩子的感恩意识

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幼儿的感恩意识,只有使感恩的意识深入他们脑海中,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感恩的实践。因为意识决定着他们的行动,只有他们真正认识了解感恩,才会身心一致,做出感恩呢行为。

(二)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园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尽量充分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好奇心旺盛,喜欢模仿大人行为的年龄,所以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感恩教育结果肯定会更加明显。

(三)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必须要让他们养成分享的好习惯。因此,教师可以在幼儿玩耍活动的过程中,随机对孩子进行感恩、分享的教育。这样有具体事例的教育更能让孩子得到深刻的感受。只有首先学会分享,他们才能懂得感恩;若他们能懂得感恩,也必会懂得分享。

篇12

一、加强教师安全第一的意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所以,加强教师安全第一的意识非常重要,有时教师的一时疏忽,就可能造成一些事故,举个例子来说,喝水时一幼儿不排队,把前面小朋友用力一推,导致一群小朋友都坐在了地上。幸亏老师及时发现把孩子们都扶了起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一例子可以说明教师在幼儿园中保护幼儿的安全至关重要。应该牢记安全第一并不断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幼儿的保护,时刻把幼儿的安全放在心上,提醒自己每时每刻都想到幼儿、看到幼儿,对幼儿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特别是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教师更应:“心上加心”。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个母亲,孩子一整天都在幼儿园内生活,这时教师就应竭尽全力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及时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创造安全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环境创设是安全教育的前提,教师应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如:在幼儿园的所有电器插座旁,都贴上幼儿自制的安全标志,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室,设立专门的“安全生活角”,为幼儿提供一些图书、图片,“哪个孩子习惯好”的图片是让幼儿寻找坐姿最正确的孩子,找到后贴上红圆点,这样时刻提醒幼儿保持良好的坐姿、“哪种做法对”的图片则是让幼儿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在每天的晨检接待时间还专门为幼儿播放安全教育的光碟,增加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针对幼儿园的室内活动场地有限,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上还应注重为幼儿创造一种自然的环境,如在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通过在泥土堆成的小土坡、绿化带里的青草地、攀登架、爬网等玩具进行游戏,让他们在充满危险的自然环境中去冒险,去体验,这样才能积累具体的经验教训,形成防御危险,注意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生活常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安全都很重视,从幼儿的穿着、饮食各方面都是精心照顾,生怕有哪个环节做得不好而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利用生活常识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使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例如:午休起床时教会幼儿正确有序的穿好衣服就能保护身体不受伤害,穿鞋时鞋带要系得牢固可避免走路时跌倒摔伤,吃饭喝水时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时把鱼刺挑干净再吃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其次五颜六色的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为了避免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教师利用讲故事进行情境表演,让幼儿意识到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老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教师平时多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

四、利用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亲自动手摸一摸。他们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或实景演习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为了防止幼儿被坏人带走,可利用“不跟陌生人走”这一活动,告诉幼儿不跟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更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以防上当受骗。又如,情景表演《走失以后》,通过讨论与妈妈走失以后怎么办?让幼儿表演出各种应急方法,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

篇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024―01

一、幼儿园实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众多幼儿集体活动的生活场所,而且越是孩子频繁使用的游戏设施或游戏场地,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大,因为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活动中总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安全知识,让他们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征服危险,如何有效保护自己。幼儿学会自护,就等于在生存中学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生存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把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中,才能达到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提高幼儿自护能力的目的,才能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幼儿园实施安全教育的对策

1. 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幼儿园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副园长或保教主任、后勤主任、班主任任成员,园长是幼儿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园长要与保教主任、后勤主任、教师、后勤人员签定层层《安全责任书》,要详细规定出每个人员的安全责任,使每名教职工明确自己应承担的安全责任。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幼儿接送卡制度》《幼儿接送制度》《幼儿晨、午检制度》《饮食卫生安全制度》《保健卫生安全制度》《门卫管理制度》《幼儿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等等,使每一名教职员工都知道并详细了解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并落实到实际行动去。

2. 加强保教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幼儿园园长要随时督促全园教职工注意安全检查。每次开会,都要把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议题,做到会会讲安全,人人懂安全。利用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会议等等,向教职工宣传有关安全政策。加深保教人员对安全常识认识,让保教人员学会识别周围环境中的安全事故隐患。幼儿发生意外事故,常与环境中存在不安全隐患有关,保教人员要能识别这些因素。

3. 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定期安全检查,不仅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保证幼儿安全活动的职责,同时还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幼儿园应设后勤主任,后勤主任专门负责园舍各种设施及环境安全,和园长定期对室外大型玩具、房屋、电器、门、窗、桌、椅、床、暖气等进行检查,随时处理安全隐患。幼儿的一切设备要牢固、简单、安全、没有尖角和裂缝,器械放置的位置必须安全,如器械之间、器械与墙壁或树干之间应有一定距离,太近了易发生意外伤害。

4. 丰富幼儿生活知识,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