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优化

篇1

一、利用活动情境,激发积极参与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情境,有效地丰富数学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唤起了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积极探究、深人体验,积极地发现和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利用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探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图形”时,教师提出:“我手里有几张我们班一个同学的相片,大家猜猜看,他是谁?”先出示这个学生背面的相片,学生做了自我判断后,教师继续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相片,大部分学生已经猜出这张相片是哪个学生了,最后,教师再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相片,提出:“同一个学生,为什么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样子?”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坐在一张方形课桌四周,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仔细观察一下,你所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分别交流了各自观察结果,教师就让学生依次调换位置继续观察,要求学生交流调换位置后观察的结果,交流完毕再次换位置观察,直至学生坐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学生在互动交流探究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教师利用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探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经历实践过程,体验模型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化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与思考,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亲身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体验从已知到未知的形成,获得和丰富新的数学经验,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形成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会思考,理清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建模过程时,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化地思考,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供理想的途经,让学生要进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不断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概括遇到的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假设,对假设进行验证,形成了个性化见解,建构知识的模型。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时,屏幕上出示:4.5÷0.5=?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道算式,说说这道算式跟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何差异?怎样进行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已有的概念与遇到的现实问题发生冲突:已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出现的除数是小数除法形成冲突,学生自然提出质疑,生1:“怎样才能把除数0.5转化成整数呢?”生2:“当除数0.5通过扩大10倍后转化成整数5后,如果要使商不变的话,被除数4.5又该如何转化?”生3:“小数转化后,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呢?”教师把学生的质疑一一列举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思考与分析后,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各自思路,生4:“除数0.5扩大l0倍后成整数5,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4.5也要同时扩大10倍成45,45除以5,商就是9。”生5:“如果被除数和商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如果出现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又该怎么办呢?例6的算式12.6÷0.28=?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对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感悟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中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少几位就要补上几个“0”。学生通过思考,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模型地建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

四、重视多样策略,促进问题解决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已有经验和知识,采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自主去探究、体验、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2

一、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要用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优化课堂导入,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教“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先让每人写出任意的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各一个,并分别除以3,看看能否被3整除,余数是几。不管学生报什么数,老师都对答如流,学生非常惊奇,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能够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在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反思后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其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小组成员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一次,笔者在执教老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地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沟通,特别是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树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四、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篇3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篇4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意识仍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合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并运用数学图画以及模型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题图便是在充分认识小学生思维特征的前提下,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主体明确的图画,然后再将图画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当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却未能充分认识到主题图的本质特征,进而乱用、错用主题图。基于这种情况,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优化策略进行阐述。

1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内涵方面来看,主题图教学的优化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很多,比如情境性、灵活性、数学化以及社会化等多重原则。

首先,情境性原则指的是,在日常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主题图呈现的主题情境来创设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充分相符的情境。数学教师在主题图情境设计时,应进行充分准备,杜绝为调动学生一时学习积极性而创设情境的行为,彻底走出创设主题图情境的误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情境的体验者,而教师则是情境的引导者。

其次,灵活性原则指的是,数学教师在充分理解、分析主题图的过程中,应更加灵活地予以把握和处理,从而使主题图具备一定现实性特点,努力使陌生教学材料变得熟悉化,熟悉的材料更加生动化、形象化。

第三,数学化原则指的是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来源于生活的主题图转化成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及科学精神,而这一过程中教师素养的提升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第四,社会化原则指的是小学生数学主题图情境包含了现实社会文化内涵,一方面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因而,数学教师在进行主题图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深入挖掘主题图内部所隐藏的社会化知识,使学生们充分欣赏并感受到主题图,最终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习惯。

第五,结构合理化指的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变教为学,变课堂为学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教师只作引导、释惑、解惑,教学效果相当不错。高效合理的课堂结构,必须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综合使用这些策略与教学标准,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效率。

2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优化策略

2.1 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教学情境

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编写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编写工作人员应始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再以主题图方式呈现在小学数学教科书当中,利用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生活特色的图画表达出数学思想,使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取数学知识及其技能。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虽然已将数学思想渗透进主题图当中,然而其内容却多以图片形式进行呈现,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完全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来创设情境,导入课程,通常会相对生硬,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积极分析课程,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将他们更好的引入到课堂当中。

例如,在讲到《四边形》这节课时,为能够进一步优化主题图教学情境,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首先,使用摄像机针对校园内不同空间进行拍摄,然后把所拍摄的内容予以剪切,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使学生指出照片当中那些图形是四边形。在观察视频及图片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一定非常热闹,学生们会一边观察,一边指着上面的内容,并针对其中不同场景哪些是四边形进行积极讨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还将会沉浸在兴奋当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如此一来便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探究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出了很多主题图,以此帮助学生们学习教材中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就图论图,照本宣科,未能真正把新课标的全新理念引进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如此一来便无法更好的提升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务必要进一步优化主题图探究过程。唯有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探究过程,小学生的读图能力才将会得到切实提升,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将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讲到《位置与方向》这节课内容时,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让他们自由结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势必会兴趣盎然,不仅能够更加迅速的掌握基本方向,同时也将亲自动手绘制出学校的大致方向图,并较好绘制出教学楼、办公室、操场以及大门等建筑物的方位,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组会用自己的脚步测量出建筑物之间的具体距离,然后将所测量的距离标注在学校整体方位当中。如此一来,便为学生们进入更好层次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进一步数学主题图合作交流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写人员对每一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而且基本上全部的主题图均体现了合作交流教学改革的思想,方便了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水平以及彼此之间的团队意识。所以,数学教师应认真组织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进行积极且广泛的合作交流。

例如,在讲到《时、分、秒》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家拿来时钟或者手表等计时工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统计。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拿的计时工具与同学们分享使用,使大家清楚自己手中计时工具的特点,最后学生们应使用各自的手表进行仔细讲解,再针对主题图上的时间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缺少利用主题图教学的指导、过度铺展以及不合理的删改主题图等原因,对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若想要切实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不仅需要充分尊重诸如灵活性、情境性、社会化以及数学化等多种原则,使小学生得以欣赏并感受到主题图,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目标及其具体策略,诸如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参与、目标的完成、师生间的共同交流、教学内容的实施以及课堂教学的反思等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唯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情境的感受及参与,才能够有效改善现今小学数学主题图教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冬兰,吴毅松.让主题图为我所用――以一年级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为例[J].新课程(教研),2011(7).

篇5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诱导学生思索数学悬念。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主张“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对疑难之点则“要运神骋智,折衷善择其间。”而构建主义理论认为:问题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我们应该将小学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置身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渴求问题答案的激愤情绪和急于表达的焦急情绪。在破解悬念的强烈愿望支配下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和“悱”的状态。在教学“百分数”时,我们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入手,提出下列四个问题:①中国2013年预期将保持百分之十的经济增速。②七月我国工业增加值是8月的1.2倍。③根据人事部提供的数字,中国回国留学人员目前以年均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长。④一根光缆的五分之一长100千米。这四句话中哪些指的是百分数?不是的如何改为百分数表达?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目标,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同学说不仅明确了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且对于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得以运用各种方式探究问题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学生动手数学操作。

“手脑相长、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而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提供暗含教育价值的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数学操作。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实现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完成知识内化。例如,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中的“轴对称图形”时,我们课前组织学生在用剪刀剪出包括圆、三角形、梯形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课堂上结合教学进度开展“猜一猜、截一截、摆一摆”活动。同学们人人争相动手,在做中学、乐中学,很轻松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明确了“所有的对称轴都相交于一个点”的特征,进而识别出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愉悦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篇6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要密切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在优化教学时,只有优化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师授课时,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是仅仅依靠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指导,同时学生也要树立起达到目标的信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体积和计算时,可以设计出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使学生首先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用房梁以及自行车的三脚架等实例来引导学生。(2)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在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探索三角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3)使学生学会运用三角形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让学生进行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启蒙教育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但易于把握,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检验其达到的程度。

二、优化教材内容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优化时,教材内容的优化,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或针对教材的不足之处,从而对教材进行优化。在优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不同接受能力,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三、优化作业设计

在学生进行学习后,其课后的作业复习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因此在对课后的作业设计中,也要打破常规的“量多”等特点。在留作业时,争取做到“量多不如质优”等特点。在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作业设计时,能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眼界。作业的内容设计也要适当的引入生活中的情境,或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2)在设计作业时也要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接受能力以及学习程度的不同,在设计作业时,必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学生的需要。(3)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多设计出一些探索性的作业。设计探索性的作业,就是要鼓励学生向课本、传统以及老师提出挑战。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能够把枯燥的图文、定理以及公式用图像、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能在最大限度上扩充学习内容,不仅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网络环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最为直接有效的认知工具,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个性化的平台。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网页中的图形分析、概括,从而能初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按照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自由地画出几个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在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能更加牢固的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日后初高中的数学学习,因此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把数学基础打牢。通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化策略,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能轻松地学习时,也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篇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新课改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灵动,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1.借助知识树,建立知识体系

在教学小学数学时,把知识、方法、思想紧密相联,便可以形成一棵"知识树"。主干是每章的内容,其中的枝叶是每节的知识点,这就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精髓。建立"知识树",可以帮助小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每个单元甚至每个学段的知识构成,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数学实质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下本单元的"知识树",让他们初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在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可以再拿出这个"知识树",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学过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全程经历知识和技能形成发展的过程,形成统计和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形成以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去体验和发展,单纯靠教师教是无法达到的;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而要想实现上述过程目标,必须依靠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数学课程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内容,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应是活泼生动、积极主动和极富个性的动态化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独立思考,获取知识以及积累学习经验。这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看法。以"100 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为了解答实际问题,学生必须探究不同的算法,这些算法要求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操作小棒,并根据自己具备的知识与经验,积极开展自主探索才能得到。这个过程表明,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灌输的过程。以独立探究为基础,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可以自由展示各自的思维方法,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和研究,实现彼此启发,优势互补,进而拓展学习思路,形成更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把知识内在的规律性揭示出来。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也能实现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3.课堂进行预设,做好应对准备

教师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以及其他突发事件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做到心中有数。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认真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研究解题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同时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失误等。比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同时投掷两枚硬币,让学生猜猜两枚硬币都正面朝上的几率有多大?教师在备课时,会想到会有1/3的学生回答错误,原因是有不少学生会认为会出现三种情况。所以教师可以事先想出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两只手代表两枚硬币,硬币朝上的情况(A)用手心朝上的手掌表示,硬币朝下的情况(B)用手心朝下的手掌表示......学生通过手势演示,就会发现事实上会出现(AA、BB、AB、BA)这四种情况,从而会得出结论:①两枚硬币有1/4的可能性正面都朝上。②两枚硬币有1/4的可能性正面都朝下。③两枚硬币有1/2的可能性是一枚正面朝上,另一枚正面朝下,注意不是1/3。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时进行预设,那么相应的应对策略会更加有效,这样以来形成的教学课堂会更加成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灵活掌控课堂,优化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二、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保障。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在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标,也决定着教学活动内容的和教学手段的选取,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必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关系,认真分析和权衡,努力使目标明确、具体、科学,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教学“小统计”内容时,教师可以制定以下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搜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数据,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还要说出收集数据的方法,从而感受到分类统计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自主分析和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必然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三、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但是,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不同,选取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比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有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对一些教学用具,其中有圆形、方形、三角板等,进行分类,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动态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有关图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和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和操作,掌握图形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观察能力。

篇9

一、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素质,以提高素质教育,实现学生自主动脑自理自律的教学发展目标。为此,情景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也就是情景教学,引人入胜地引导学生步入魅力无穷的数学知识殿堂,为小学生大脑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情景教学,达到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兴趣的教学目标。运用鼓励和伙伴互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数学情景教学课堂。例如数学课堂中的如何转化有限小数这个课题来说,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最简分数和有限小数的认识以及如何转化的问题。这样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师生之间交流频繁,效果也很好。[2]

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参与机会,实现参与形式多样化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勤动手动脑能力素质

小学生天资聪颖,天性无邪,对未知世界和未知知识具有极强的探求心理。教师在建立高大的驾驭数学知识能力形象的同时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用真实的爱心赢得学生的喜爱。在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在充满爱的课堂里不断开发学生发展式思维的天性,不断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能力。只有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学习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在学习过程中沐浴到爱的阳光,才能实现更加长久的兴趣学习效果。例如在圆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教学课堂中,教学生将圆形分成16等份,然后再自己自主的拼图,在他们拼出的各种图形后,教师可以提问,检查他们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各式各样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再引导出本次课堂教学的重点,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步一步推导出的公式,学生会印象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3]

2.建立讨论小组,活化课堂情景教学比如在讲圆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并让他们提前准备圆和相关的工具。在课堂教学开始以后,将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越少越好。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安排和合作,在小组讨论后得出一个结论关于圆的周长如何测量,然后再向老师汇报。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都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经过讨论和动手探究后,每组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方案,然后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案动手去试,最终归纳出一个合适的方法。学生们在小组中推选出代表,向老师汇报方案和结论。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恰恰符合新课标的教学改革要求。

3.实现小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培养

课外自主学习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小学生具备极强的好奇心理,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与小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循循善诱,不断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求兴趣细胞,不断鼓励他们在课外去证实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例如圆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对木材立方的计算、水桶容积的计算、木工运用三角形和直尺进行测量工具的原理等实际数学知识。这样,不断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日积月累,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4]

三、实现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合理设计方法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加大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培养,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课堂活动的能力。小学生对课堂情景的感知认识十分强烈,不能随意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必须创设合乎小学生课堂实际的情景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迎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得到更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知识,才能够成功地引导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才能使其不断动脑动手,使其易动思维真正运用到学习上来。合理的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知识应源于小学教材,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有血有肉,让本来天真的小学生易于接受,且感知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情景教学设计方案。[5]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是一个繁杂而难于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过程。如何科学地运用好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模式,并不断实现优化发展,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们共同面临的重大教育课题。在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创设过程中,我们只有实事求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加上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地探求更加可行的学习方法,合理运用教学实际环境,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于莉.小学低年级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 郝洪忠.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2(23)

[3] 韩国银.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39)

[4] 吴黎贞.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创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9(12)

篇10

一、补充生活背景,激活数学课堂

在教学期间,导入就如同优美乐章的“前奏”一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里,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就需要利用学生们所熟知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知识中,有很多较为复杂、抽象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亲身感受,相应的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单位数乘以多位数”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情景: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以往关水龙头的情况,那么,请学生猜想每天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们就会很积极的参与其中。有猜测3千克,有猜测8千克。这时教师为学生规定一个数值,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如果一年,将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们就会计算出平年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闰年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学生们就能够从中体会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拓展,如果小区内共居住100户人家,那么,一年又会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尽管计算十分复杂,但是,因为问题设定同学生们的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学生们就会不知不觉参与其中,并不会感觉计算的繁琐与困难,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巧用生活经验,活化教学文本

如果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期间灵活应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关联起来,就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由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列举案例,有助于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内容同新知识建立去关联,更深入的记忆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基础技能、应用题技能等期间融入生活化思想。例如:在讲解“角”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同学生们的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找寻生活中哪些东西有角,从而感悟数学同生活的关联。在导入课程前,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包含的角,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他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角?然后为学生出示几张图片,“NIKE”图标上有多少个角?我们夏天使用的雨伞有多少个角等。当课程结束后,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道延伸类的题目,让学生收集一些身边的角。然后以“发现的角”为题记录下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消除学生与数学的隔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数学,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从而全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经过学生们自身参与、细致的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相应数学知识点,体会数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三、体验生活应用,领悟数学价值

(一)巧妙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证明。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善于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同生活密切关联起来,开展动态教学活动。例如:当教师讲解完“长方形、正方形”课程后,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相框,计算周长,为自己的相框装饰上漂亮的装饰等。再例如:当学生学习完“面积的计算”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回家计算自己房屋的面积,如果铺设一定规格的瓷砖,需要使用多少快,如果每块瓷砖的价格是固定的,那么,需要花费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方法不断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及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合理选择数学方法,探究生活情境

在生活情境内,容纳了很多数学问题。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记录自身在生活中的发现、研究,通过数学小论文、童话故事等形式进行记录,互相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为“比”的含义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广泛收集一些比的内容。例如:脚同身高的比值约为1:7,成人的头长与体长比约为1:8。然后为学生出示一些图片,如:埃及金字塔、雅典神庙等,从而引入黄金分割的概念,它的比值约等于0.618,换算成比约为2:3。然后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在你的生活中,都存在哪些比的东西:在做饭期间,水同米的比约是多少?在你做作业时,你的正确数量同错误数量的比是多少?数学课本长与宽的比是多少等。利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发觉数学计算的意义,并且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

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当前新课改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职人员应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方法,在数学知识同学生生活之间架立起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教师应为学生补充数学的生活背景,同时巧妙使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乐趣,进而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11

一、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认识概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数学概念和法则,都是从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浅显,但也不例外。这使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之间形成了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儿童形象思维和小学数学抽象化教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恰是顺利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准确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必须注重实物、教具和卡片教学,使学生直观地总结概念,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新课开始,不能只简单让学生看看书,教师讲一讲就导出概念,必须出示三角板、红领巾、小三角旗等实物(或通过投影演示实物图形),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再根据这些实物的形状自己动手把图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这个概念。再如:在讲三角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抽拉由两根木条钉成的活动角、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再拉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不变形”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说出几种实际应用。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多种感官并用,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形成的。“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而这一亘古不变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可谓不谋而合。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掌握概念,就应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例如:“倍的认识”教学中,鉴于“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在教学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几个几”为基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体验理解“倍”的概念。教学时应安排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口说一说。在观察3个2就是2的3倍基础上,说一说3个2和4个2分别是2的几倍。(2)动脑想一想。结合“倍”的知识想一想,白萝卜和红萝卜分别是几个几,是几的几倍。再次体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3)动手摆一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摆出相应的小棒,并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数的变化,体会到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图形拼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实现了概念的内化过程,即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三、通过变化型练习,巩固概念

通过直观感知、比较、抽象、概括形成了概念后,这只是从概念中理解了概念,如何使概念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学量数学知识的基础,还必须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几何初步知识的概念建立后,要巩固它,就要做一些练习。可用一些变化型的是非题,它通常把原概念的定义、法则、定律、性质,进行减字、换字、添字,所以解答判断时,可以拿该题所涉及的概念、定义、法则、定律、性质进行对照比较,看是否相符,有没有出入。二者相符说明该题是正确的,有出入则是错误的。如:

学习三角形和三角形分类后,可进行如下判断练习:

(1)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

(2)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3)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可以叫做等腰三角形。( )

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可进行如下判断练习:

(1)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 )

(2)有两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

篇12

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兔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正忙着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呢!你瞧,小白兔准备了什么?你能一眼看出来吗?”出示整齐有序摆放的3棵白菜,4根萝卜,5根香蕉。结果,学生一眼就看出来了。然后问“小灰兔又准备了什么呢?你也能一眼看出来吗”出示杂乱放的苹果、手套、挑子,橘子图,然后拿掉图片。第一遍学生看不清楚,第二遍学生数不清,于是我就问:“为什么小白兔的礼物,你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而灰兔的礼物却看不出呢?”下面的学生马上接道:“因为小白兔的礼物是一样一样放的,很整齐。小灰兔的礼物放得太乱了”,然后我接着说道:“只要我们把小灰兔的礼物像小白兔一样分一分,一样一样地摆出来,我们就清楚了。这就是今天我们大家要学习的知识――分类。”于是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兴致高涨,纷纷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老师一讲故事,学生就会兴味浓厚,甚至会被故事中的情感所感染,从而在听故事的轻松愉悦心境中快乐地学习。这打破了学生上课只有15分钟注意力的传统说法,保持学生40分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自然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中7减几时,我用《白雪公主》的故事吸引着学生:你们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吗?七个小矮人热心地帮助白雪公主,有一天,老大出门干活去了,那家里还剩下几个小矮人呢?如何列式?(7-1=6)第二天,老大带着老二一起去干活了,家里又剩下几个小矮人呢?(7-2=5)谁会接下去编故事呢?学生觉得挺有趣的,在编故事的过程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游戏情景,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游戏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最适宜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它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游戏情景,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既能满足学生的游戏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摆一摆的环节中,我先把问题编成故事,再让学生扮演游戏: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孙悟空四人历尽千辛万苦,路上经常找不到东西吃,有一天,他们经过一片森林,可一个村庄都没有,大家一个个肚子饿得咕咕叫。突然,孙悟空看见前面有一棵桃树,他动作真快,“嗖”的爬上树,先摘下1个大桃了送给师父,然后又摘了3个,他一共摘了几个桃?请你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摆一摆,再请同桌互相说先摆几个,再摆几个,合起来共几个?接着,猪八戒看见了,也左手摘两个,右手摘两个,那他一共摘了几个?小朋友同桌合作边摆边说,先摆几个,再摆几个,合起来是几个?最后,是沙僧,他左手拿了2个,右手拿了3个,一共摘了几个?现在,请几个学生上台演示演示,看能不能摆清楚?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不知不觉就把本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大大增强动手动脑的能力。

篇13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必要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动手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一、操作教学的内涵和作用

操作教学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采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内容,能使学生在比较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更轻松地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而促进学生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仍然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实践来感知事物、获得表象,从而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帮助学生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小学数学教材里的一些运算定理、规律、公式等基本上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在动手实践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进行判断推理就要容易许多。

2、有助于易化学习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布鲁纳曾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概念教学,特别是起始概念的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概念,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促进学生计算。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计算教学中通过操作教学,让学生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应用题。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观性。他们在对抽象文字叙述的应用性问题解答中经常遇到困难,动手操作可以通过直接的教学用具把题意直接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

3、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大脑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两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我国传统教育过多地让学生听、记、模仿,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左、右大脑协调地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操作教学的优化策略

操作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体验知识探究过程,并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操作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心设计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其基本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或认知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获得充足的感性材料,为理性飞跃做准备。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解决包含一系列的操作,它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地再现,而需要运用一定规则进行重组。对小学生而言,认知操作往往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实践操作活动。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学策略的设计要创设双重表征与情节记忆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有目的地操作,并与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相结合,这样数学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思维能力也就得到相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