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职业评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职业评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职业评估

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51-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资产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需求的一系列变化对培养资产评估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资产评估教育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将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的教学目标贯穿于日程教学之中,成为人才培养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

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

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

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

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篇2

一、学者对钟嵘评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的争论

钟嵘认定陶渊明为隐逸诗人,并非鲜例。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刘勰《文心雕龙》以及后来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等,他们在谈晋宋之际作家时,谈到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鲍照、刘琨、郭璞、孙绰、汤惠休、谢庄、殷仲文,乃至“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却只字不提陶渊明(《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到陶渊明,但该篇常被认为是伪作,故在此不足取证)。刘勰、沈约、萧子显等人均不提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绝非属于一时疏忽,而更是出于某种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在他们眼里,陶潜更多的是以一种隐士身份出现,与其说陶潜有诗名,倒不如说他有隐逸之名,所以只能进“隐逸传”,不能进“文学传”。

然而一直对陶渊明赞赏有加,认定其隐士身份、极力推崇其隐逸风度的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却并没有把陶渊明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与《文选》选材相似,其卷三十六人部“隐逸类”所录,亦没有陶渊明任何诗作。

由此而知,古人对陶渊明“隐逸”的界定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陶渊明除了“隐逸”之外,还有其对社会、对现实、对统治者“金刚怒目”的一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钟嵘品渊明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余谓:‘陋哉斯言,岂足以尽之!’”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钟嵘品陶,徒曰‘隐逸之宗’,以‘隐逸’蔽陶,陶又不得见也。析之以忧时念乱,思扶晋衰,思抗晋禅,经济热肠,语藏本末,涌若海立,屹若剑飞,斯陶之心瞻出矣。”陈衍《评议》谓:“‘日暮天无云’、‘欢言酌春酒’、‘岂止田家语,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犹皮相耳。元亮以仲宣之笔力,写嗣宗之怀抱。《饮酒》、《拟古》、《读山海经》、《咏贫士》、《咏荆轲》诸作,中有不啻痛哭流涕者。”王夫之《故事评选》卷四:“钟嵘以陶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论者不以为然。然自非沈酣刘义,岂不知此语之确也。”又宋人思悦《书陶集后》:“梁钟记室嵘评先生之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今观其风致孤迈,蹈厉淳源,又非晋、宋间作者所能造也。”

上述的种种观点与评价的产生让我们意识到世人对钟嵘评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一论断还存在争议,本文即就此问题略作浅析。

二、陶渊明“隐逸”生活中的“出仕”情结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用生动的诗句歌唱着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村生活,如《归园田居》之二写到:“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已经使陶渊明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仅是超然世外的。

在看似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并没有淡忘世俗,而是在自然的花花草草里抒发自己的情志,如《饮酒诗》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闲,何事绁尘羁。”这首诗,吴瞻泰认为“此借孤松为自己写照”;温汝能以为“先生以青松自比,语语自负,亦语语自怜,盖抱奇姿而终于隐遁,时为之也。”陶渊明以松树自比,寄托着不向现实妥协的崇高人格。

另外,陶渊明的一些咏怀诗表现了强烈的出仕情怀。《杂诗》十二首多表现其怀才不遇、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读山海经》十三首亦是借吟咏《山海经》中奇异事件来表明自己的“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的诗,有崇尚自然的意识,表现在生活上闲适自得,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渊明时单单把其列为“隐逸诗人之宗”,不免过分夸饰了其“隐逸”之身份,而忽略了陶渊明渴求出仕的不灭精神。

三、陶渊明“隐逸”与“出仕”的矛盾根源

篇3

 

中小微企业是指除大型企业外其它类型企业的总称,具有涉及面广、数量多的特点,对于解决就业、经济增长等问题负有重要作用。浙江省中小微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密集度高,各地级市经济大多形成“一乡一品”的经济形态,这也奠定了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大省的地位,大约98%的企业单位为中小微企业。相对于大企业以及上市公司,中小微企业在资金、人力、财税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市场经济的波动发展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很大。

 

根据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态势,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桎梏是金融方面。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中,中小微企业等小规模经济体能够得到的资金支持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解决筹融资等金融问题,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都依据相应的情况,颁布了相关的条例使得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等问题更加地便捷化和有效化。例如2014年中央各部门以及浙江省各相关部门连续颁布多项文件,如《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指导意见》(〔2014〕39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银监发〔2014〕36号)以及浙江省《支持小微企业上规升级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保证保险合作协议》等等,这些措施的颁布都是各级政府为了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地解决金融问题。

 

浙江省各级政府每年颁布的金融扶持政策种类多、涉及面广,但是政府的相关金融扶持政策,能否切实解决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提高政策实用度,更能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调查样本说明

 

针对检验各级政府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能否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评估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认同感以及感知情况等需要。我们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的共1885964家(截止2015年1季度)中小微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多元分析下的分层抽样以及在1:3000的最优比例下,得出1262份的总样本数量以及各地级市的分样本数量;实际共调查浙江省11个地级市共600家企业,共发放问卷1300余份。在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数据采用了统计分析,对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对于金融政策的感知评估的多项因素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中,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和种类以及企业的管理阶层分布均匀,企业选择上三大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均有涉及;在调查者处于公司的管理层次方面,基层员工、中层以及高层领导比例均匀,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对扶持政策的理解。本次调查面向的范围比较广泛,问卷代表性强,设计人群能够较好的反应实际情况。

 

3 浙江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感知评估

 

3.1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

 

3.1.1 政策重要性感知

 

可以直观表明出政府金融扶持政策的积极意义,大部分(56.1%)的企业者表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较为重要,能够缓解企业所遇到的金融问题,较好地扶持了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在5分法评价中,积极度均值为2.81,即被调查企业人员普遍认为政府的金融扶持政策对于中小微企业有积极作用。

 

3.1.2 预期效果感知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效应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是否能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这一问题,感知为一般(43.58%)、较好以及上(48.02%)的被访问企业人员共计占比达92.5%,即绝大部分企业人员认为政府所出台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有一定的政策效应,能够较好程度地缓解金融问题。

 

3.1.3 配套设施连贯性感知

 

政府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也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贷款政策,就需要银行的支持,需要一系列审核、批准、下放贷款等过程,所以配套设施的连贯性程度和完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扶持政策的开展和施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极少部分企业认为政府的配套设施存在较差的现象。即被调查人群在政策连贯性方面,总体上呈满意态势。

 

3.1.4 宣传力度情况

 

中小微企业种类复杂,涉及面广、数量多,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政策的实行。在分析中,我们采用5分法,由1至5分别表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层次。在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该调查的均值为3.28,即为在一般和较差之间,简单来说即较多企业人员认为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不够及时到位。且如图3所示,相关调查者对于金融政策的了解程度也不容乐观,不太了解(31.93%)及以下(9.75%)的人员数共计占到了总人数的41.68%。部分专业名词太过晦涩,对于那些未经过系统学习的企业者来说不方便理解。且调查人员在列举相关政策种类如金融债券政策和二板市场政策时鲜有人知。说明政策的主客体的信息没有充分匹配,不了解政策也就表明政策的实用性较差。

 

3.1.5 信息公开情况感知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公开性

 

信息公开指的是政府公开对中小微企业在金融扶持政策力度以及方式手段上等信息的公开。不仅有助于政府廉洁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企业主进行监督和进一步了解政策内容。在此次调研中,认为政府公开信息做的一般(39.46%)、较好(44.74%)及以上(4.52%)的企业人员所占比例达到88.72%,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成效良好。且在5分法的评价中,分数到达2.59分,说明企业主及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政府公开信息表示信任和支持。

 

3.2 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的需求分析

 

3.2.1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外部环境

 

中小微企业所需外部环境

 

在经济竞争中,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还有外部环境,例如信息的畅通度、行业的公平程度都会影响中小微企业发展。在调查中“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占比最大(28.59%),“完善的政策法规”的占比也达到19.76%,即被调查企业人员希望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通过颁布文件和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来解决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发展。

 

3.2.2 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比如资金缺乏、市场需求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导政府扶持政策方向的改变,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金缺乏”这一问题所占比例是21.79%,在序列中排在第二位;第一位是“人才不足”,约占25.5%;第三位是市场需求不足,所占比例为19.5%。由此可见,企业对于资金的要求非常迫切,政府金融政策必要性极强,中小微企业在资金扶持上的需求十分强烈。金融政策中应多偏向于扩大市场需求、提供补助或是投资资金。

 

3.2.3 中小微企业所需的金融扶持

 

中小微企业所需金融扶持

 

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为企业发展提供活力,但在现阶段融资成为了阻碍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被询问者中表示需要“增加融资渠道和提供临时周转资金”的人数较多(占比49.1%)是近一半的比例,可见需求的强烈程度。其它项金融政策如“提供临时周转资金”,“国家银行对中小企业开放贷款”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上三项政策都是关于直接融资的政策诉求,也间接表明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4 对策与建议

 

在对数据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扶持政策在实际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 对“政府智囊团”的建议

 

4.1.1 宣传力度、角度、方式的改进

 

由数据分析第二部分“扶持政策的基本感知”第三小点“宣传力度”的分析结果可知政府对于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近半数调查者对于扶持政策表示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甚至从未听过,所以政府首要的就是要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以更好地惠及多方企业。

 

4.1.2 颁布政策类型的改进

 

在实地问卷调研过程中,经过与被调查的交谈以及查阅的文献,发现政府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有效性集中在信息技术产业,而对于其它产业的扶持有效性不高。所以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扶持政策对于各种企业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根据不同企业规模和性质,出台不同的政策。

 

4.1.3 深化金融创新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类P2P融资模式应运而生,所以政府应该借助这个金融创新的黄金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从根本上拓宽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扶持的途径。但也要加强对各类P2P融资平台的管控力度,杜绝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的产生。

 

4.2 给中小微企业自身建议

 

4.2.1 更加积极地寻求政策援助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很明显的感受得出企业主以及金融财政主管对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陌生。受力是相互的,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也是相互的,既有政府组织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信息人员信息收集不完全的因素存在。因此企业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寻求更好的政策援助。

 

篇4

1. 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

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规范包括如下内容: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些规范决定了其在金融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作为金融工作者,第一,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必须综合运用教育、舆论、行政和法规等手段,促使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第二,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遵守纪律,严守法律,按章办事,既是金融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保证,更是调节员工和客户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必须诚实守信。金融业是从事货币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其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诚实服务,取信于民。如果金融业的信用都无法保证,那么金融业就无法正常运作,更谈不上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第四,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第五,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第六,必须有奉献社会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做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做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表率。

2. 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1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格包括知识、心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其中道德品质是金融人才综合素质中优秀而且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不但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有自觉的金融职业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金融职业道德。一个有高尚金融职业道德节操的高品质金融人才,应当是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竭诚服务、顾全大局的,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廉政守信、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社会影响大,客观上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地遵守职业道德操守。金融机构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2.2是教育系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高职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德的素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积淀高职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推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德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能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金融机构的常规工作,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定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形象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 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3.1完善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精心规划,联系实际,努力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每一学生要认识自己将从事金融职业的社会价值,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到金融服务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业结合起来,树立起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2加强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

篇5

1.供应链融资业务概述

供应链融资是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对物流和金融领域业务的进一步提升与整合,是以企业的动产存货为担保,核心企业授信为基础的信贷业务,在此业务中,银行委托物流公司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中对上述货品实施监管,使物流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施供应链增值服务的新模式。这项业务由于融资门槛低、融资方式灵活,自开展以来短短几年即实现年超百亿的融资规模,物流监管服务也已遍布我国32个省市的数万个站点。而目前的从业人员多为临时拼凑、业务水平较低或经简单培训的工作人员,与所需求的职业素养差距较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管理、营销及监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

2.研究背景

根据2009年国务院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四点要求”和“九大重点工程”的精神,第一要点就是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而2010年、2011年的两会报告中也重点提出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创新。而推进和发展供应链融资及监管服务就是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以及银行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最好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创新物流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展物流行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该行业起步晚、起点低,而供应链融资业务横跨物流服务业、银行金融业、外贸行业及生产制造业,专业人员培养内容体系复杂,使得物流企业面临着优秀的专项人才难寻找、难培训、难评估、难管理等重大难题。迄今为止,基于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专项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体系、职业素养要求方面,以及培养方案等研究几乎为零,这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力求突破的关键。

3.供应链融资业务岗位群及职业技能标准

3.1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类型

目前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如表1)。

3.1.1基于货权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多以对动产存货进行质押授信为基础进行融资,是从以往的融通仓演变而来,包括静态和动态质押授信以及仓单质押授信等方式获得融资。

3.1.2基于核心企业授信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此模式最早以中外运的保兑仓为模板,包括预付款或担保后提货、信用证以及保函承兑汇票授信等方式获得融资。

3.1.3基于债权的融资。这类融资产品主要是针对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包括保理业务和对应收账款的短期票据授信进行融资。

3.2金融领域岗位技能

金融领域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融资服务当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为供应链财务管理的设计和实施提供解决方案。金融领域的岗位主要是商业银行进行供应链融资的信贷部门的从业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协助贷前调查、手续操作、贷后检查。因此,此类从业人员在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和流程的同时,还应掌握财务管理、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的重要原理和运作方法,掌握金融票据的法律规定和操作方法,掌握信贷产品的贷前调查、贷中操作和贷后检查的重要方法。

3.3物流领域岗位技能

在银行与其供应链客户的关系中,第三方物流扮演了银行人的关键角色。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提供担保,使其获得授信额度;对于银行来说,它代表银行管理和控制质物,对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当授信企业面临困境时,为银行提供预警信号,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银行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的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来说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资本、规模、技术、信用、人员等方面应具备相当的实力。

该领域主要包括融资物流岗位和融资监管岗位,前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放贷银行及有关物流业务单元,有效实施质押货物监管,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此类人才需熟悉经济合同法、海关法、国际运输经济、货物学、港口装卸;知晓财务、银行学、统计学、物流供应链管理理论,懂得船舶、国际货运业务知识、外贸知识。后者具体负责客户提供给银行质押货物的监管工作,确保监管质押物数量、质量和价值符合放贷银行的要求。此类人才需具有理货、统计、货物学常识。

同时,从事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特别是融资监管人员,其职业道德素养也非常重要,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着信贷安全。

3.4商贸领域岗位技能

商贸领域主要涉及核心企业的商务岗位、商贸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项目负责人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营销人员、供应链融资商务平台运营管理的人员等。此类人才需全程负责跟踪、分析、挖掘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结合公司现有业务策略进行需求评估、融资项目的协同、协调并不断创新产品、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提品分析结论和展望,并将研究的发现转变为可执行和可实现的项目。因此这类人才在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同时,应有很好的商务沟通和交往能力,是整个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推动和剂。

4.供应链融资业务下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4.1专项人才培养内容和体系

根据以上论述的内容可以总结供应链融资业务下专项人才培养的内容涉及金融、物流、商贸、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同时应培养和塑造其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熏陶,因此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复合型培养。其培养内容应体现“一个基础、四个支柱、两个屋顶”的特点(如图l所示)。

(1)一个基础是指通晓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各种融资模式、操作流程和方法,这是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关键。

(2)四个支柱是指要掌握与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的四大学科包括:银行学、统计学、国际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学科,共同构成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坚实砥柱。同时4个关键学科还应融会贯通复合应用。

(3)两个屋顶是指能够推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实现产品创新和服务增值的技能,之所以说两个屋顶,因为创新和增值是从金融和物流两个领域发生,依靠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和物流增值服务来实现。

因此,供应链融资专项人才技能培养体系也应如图1的外形,像建造房屋一样培养该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其培养方案和岗位群的对应体系如图2所示。

4.2培养模式

4.2.1针对从业人员

按目前的从业人员结构状况,从事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信贷和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金融专业,其对物流和商贸知识相对匮乏。而从事融资物流监管的人员多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其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相对匮乏,从事融资监管系统开发和管理和从事融资产品营销的人员也大多是单一

学科教育背景的从业者。而供应链融资业务横跨金融、物流、工业产品生产和信息等多个领域,其从业者应具有复合领域的学科知识。因此,针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应属于“补充性质”的培训培养,即在原有的学科技能基础上,将其他学科进行补充培训。这类补充性培养可以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按需安排的。

4.2.2针对学生

目前有很多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供应链融资业务专项人才,如中远物流、中远货运等企业与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建立共同培养和用人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学生从业前的一个学期开设选修课,为有志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学生实施岗前培训,这类课程就可以系统、全面地教授与供应链融资业务有关的“一个基础、四个支柱、两个屋顶”的课程,使学生的培养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

4.3评估标准和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4.3.1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即是通过对从业人员开展相关业务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和利润进行评估,该类评估可以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进行鼓励和激励。这类评估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第一是绩效量的评估标准,通过对业务额和业务利润额的多少进行量化考核;第二是供应链业务拓展的评估标准,通过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拓展或服务范围的拓展进行质量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暂时没有利润甚至需付出经济代价,但出于对未来业务空间拓展的考量,也可以给予正向激励的方式。

4.3.2风险评估

篇6

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和信息质量控制的概述

1.金融资产定义

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分类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为公允价值。简单来说公允价值实际上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具有公开性、自愿性、公平性。

2.会计职业判断定义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与选择。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专业性、目标性、权衡性。

3.会计信息质量定义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社会公认的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应具备的性质,其中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特征。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问题

1.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尚未构建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取得,金融价值公允价值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定期相关的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市场价格等信息数据没有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者相应的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无法给公允价值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而人为判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值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这就会导致公允价值结果的可靠性风险。也必定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2.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问题

公允价值的运用较历史成本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要求更高,目前没有对各类金融资产资产规范评估方法,导致对同种金融资产资产运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千差万别,不同财务人员对同种金融资产资产评估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尤其是当缺乏活跃市场时,取得公允市价更需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目前我国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评价方法的运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导致取得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较差。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运用会计职业判断问题的防范对策

如何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防范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避免其成为企业随意操控利润的工具。笔者认为:

1.利用网络建立价格参考平台

制定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基本规范,提高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广泛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参考网络,以此来推动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实公允,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企业对利润的操控。

2.建立工作底稿存档

建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职业判断和评估过程的记录、存档制度以增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评估过程的可验证性,以此为基础来评判金融资产的价值是否公允。

3.加强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披露

目前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关于财务报表附注的列举中,没有针对公允价值的附注说明,这不利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信息的规范。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作为重要的会计政策进行附注披露,对于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金融资产,应披露运用公允价值的理由,以及确定的方法、对损益的影响等,还应提供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证明。

4.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是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判断和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重要的因素,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加之,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以及外界的众多因素,操纵利润或滥用会计职业判断已成为企业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之一,因此对源头的治理极为关键,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5.加强审计监督

新会计准则体系大量应用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进一步加大,使得企业更多用于调整经营业绩、操控利润等。审计部门应专门针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职业判断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以平价被审计单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职业判断的相关信息是否可靠,以最大限度地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制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

6.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

对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应用中的恶意职业判断行为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经济后果的,司法部门应予以严厉的惩罚,并建立诚信档案,对违反诚信的单位和个人记录在案,并且便于民众和投资者随时查询,如此法律和道德上的双管齐下,以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会计职业判断的可操控性,将会对会计信息造成巨大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实践中具有极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随着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理论和使用方法的逐步完善以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环境的改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使用和会计职业判断的规范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并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使之向外部投资者提供更真实、有用的企业价值信息。

参考文献:

[1]单秀花.关于新会计准则下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的思考.新疆农垦经济,2010(11)

[2]夏萍.从会计政策、会计方法选择看会计职业责任.商场现代化,2008(8)

[3]唐丽艳.试析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对会计职业责任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11(10)

[4]万小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审计月刊,2008(9)

篇7

一、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目前,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在总量上呈现下降的趋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总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不尽快将金融不良资产降到合理的区域,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当然,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有效处置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估。

(一)评估理论严重滞后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有许多特点:一是评估对象为“不良债权”;二是评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三是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一般都是以快速变现为目的。资产管理公司虽然也已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践中的摸索制定了相应的不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也只是作为一种内部的参考,并没有上升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统一的标准。因此,也并不具备整体的代表性。

(二)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背离较大

一方面是职业惯性的影响,因我国评估业起源于国有资产的评估,多年来评估业务也以国有资产评估为主,而评估国有资产同时负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所以,评估师宁可高估,不愿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对不良资产的认识不足,评估师较少考虑不良资产特定的处置方案及其处置中的特定个别因素,也导致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较大背离。

(三)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偿债能力判断失真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当中有许多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不连续、不完整、不健全。相关的其他评估资料更不完备,由于历史原因,有的企业账面有长期股权投资但提供不出投资合同或协议;有房地产却拿不出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而按照现有的评估惯例,委托方应出具委估对象的有关产权证明,评估机构只对委托方的合法资产进行评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待处置资产时,很多情况下无法提供完备的产权证明,致使评估机构难以确定评估客体的产权性质和数量,从而给委托和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进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设想

(一)要研究制定有关金融资产评估方法标准体系

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与普通的工业企业的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别,是资产评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形。因此,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工业企业资产评估的方法。在认真总结工业企业资产重组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金融不良资产的状况、结构特点及金融资产重组的政策和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资产评估方法,研究制定出适合金融资产评估的方法标准体系。

(二)认真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

在以往的政策性处置业务中,资产评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防范道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在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实现商业化转型后,资产评估的定价职能将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业务决策具有更大的难度和风险,资产评估作为定价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处置实际、更贴近市场价值,是下一步评估实践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评估行业建设,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篇8

经济类考研不考数学的专业有:

金融专业,通常为2年制,设置在学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之下,其主要课程集中于金融领域,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应用统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应用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模块和金融统计与计量分析模块构成;税务专业,主要面向税务机关、企业、中介机构及司法部门等相关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高级商务专门人才;保险专业,是专修于保险行业的人才;资产评估专业,技术应用性强,专业面宽。教学组织中,除资产评估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外,本专业对财务、税收、审计等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金融不良资产的概念和种类

根据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金融不良资产主要包括债权类不良资产、股权类不良资产和物权类不良资产三个部分。

债权类金融不良资产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这类资产个性差异大、可比性不强。

股权类金融不良资产主要有两个来源:抵债取得和债转股取得。所持有股权的被投资单位通常有两种:持续经营企业和非持续经营企业。

物权类金融不良资产则包括抵债取得的房地产、机器设备等。

二、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

(一)以债务人和债务责任关联方为分析范围的途径

以债务人和债务责任关联方为分析范围,即从债权资产所涉及的债务人和债务责任关联方的偿债能力角度进行分析,主要适用于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主体资格存在、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配合并能够提权证明及近期财务状况等基本资料的情况。主要包括假设清算法和现金流偿债法。

1.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指假设企业申请破产进行破产清算时,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先确定有效资产和有效负债,按照清算过程中确定的偿债顺序,分析债权资产在某一时点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只有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或虽然持续经营但没有稳定净现金流或净现金流很小的企业可以使用假设清算法。具体评估程序如下。

(1)对债权人的债权资料进行分析;

(2)确定有效资产、有效负债和优先扣除项目:

有效资产=账面资产总额―无效资产 可偿资产=有效资产―优先偿还抵押债务,

有效负债=账面负债总额―无效负债 一般有效负债=有效负债―优先受偿项目;

(3)确定一般债权受偿比例:

一般债权受偿比例=可偿资产/一般有效负债;

(4)确定不良债权的受偿金额及受偿比例:

一般债权受偿金额=(不良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受偿比例,

不良债权受偿金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受偿金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不良债权总额;

(5)分析或有收益、或有损失等其他因素对受偿比例的影响,确定不良债权从该企业可获得的受偿比例,并对特别事项进行说明。

2.现金流偿债法

现金流偿债法是指根据企业近些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现状,结合产品、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对企业未来一定期限内可用于偿还的现金流和成本等进行合理的预测,以考察企业用未来经营及资产变现所产生的现金流清偿债务的一种方法。有持续经营能力、能产生稳定的净现金流且财务资料健全规范的企业才可以使用现金流偿债法。具体评估程序是:

(1)搜集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情况资料;

(2)分析企业历史资料,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合理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3)结合资产处置方式和企业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中能够用于清偿债务的比例和预期的偿债年限;

(4)确定折现率:折现率=无风险利率+风险利率,无风险利率通常使用一年期的国债利率,风险利率则需考虑预期企业率等影响因素;

(5)根据折现率将预测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在预期偿债年限内进行折现,测算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以债权资产本身为分析范围的途径

以债权资产本身为分析范围的途径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根据债权的实际情况基于其掌握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债权资产进行分析以最终确定其价值,主要适用于债务人、债务责任关联方不明确或其不配合、不具备相关资料的情形。主要包括交易案例比较法和专家打分法。

1.交易案例比较法

交易案例比较法是首先经过对被评估债权资产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然后选取近期内若干起与被评估债权资产类似的案例,通过对被评估债权资产和参照债权资产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修正系数,对案例的处置价格进行修正以得出被评估债权资产的价值的一种方法。与被评估债权资产有类似的可供比较的债权资产交易案例的才可以使用交易案例比较法。具体评估程序是:

(1)收集债权资产的基本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其价值的因素;

(2)选择与被评估债权资产类似的交易案例,至少要选择三个;

(3)分析被评估债权资产与参照债权资产的影响因素,如地域、规模等;

(4)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被评估债权资产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确定其修正系数;

(5)根据修正系数对每一个交易案例的处置价格进行修正,然后将修正的结果加权平均得出被评估债权资产的价值。

2.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征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将这些意见统计和分析,对难以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的估算,经过反复意见征询和调整后得出被评估债权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采用其他方法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债权资产适合使用专家打分法。具体评估程序是:

(1)征询专家意见;

(2)将专家意见进行分析汇总并反馈给专家;

(3)根据专家反馈结果修正自己的意见;

(4)多轮征询和反馈意见,使最后的意见趋于一致。

三、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实践缺乏理论支撑且评估经验不足

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源自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起步晚;由于金融不良资产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理论发展缓慢,难以指导实践。现有评估准则、规范、理论主要针对具有正常市场交易、持续经营、有收益的资产而制定,并不适用于金融不良资产。并且我国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与国外不同,也不能照搬国外的理论。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总结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05年颁布了《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整体上的疏导。这是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性的成果,但是对于具体的评估操作方面的研究仍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就是在现实的评估实务中缺少评估理论的有力支撑。同时,评估人员对不良资产市场的接受程度、对影响不良资产变现价值因素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没有形成相应系统的评估理论。这给评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即使是干了十几年评估工作的专业人员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上也显得经验不足。

(二)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

资产权属不清基本上是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中,评估对象大都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这类企业数据资料和相关的文件等大都不齐全,很难找出较为完善的财产产权证明,这样无法确保评估对象是否为合法的财产,从而导致评估工作很难进行下去。而且这类企业的抵债资产通常都是一些固定资产,如土地使用权、房屋、机器设备等,但是目前我国的房产登记工作还不完善,由于地区差异,没办理土地使用证和产权证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无形中增加了评估工作的难度。

(三)评估机构的评估定价功能被夸大且其执业风险较大

在公开市场中,交易双方可通过参考历史成本价、市场寻价、集中竞价(竞买、竞卖、竞买与竞卖同时进行)等多种途径发现价格。最终的成交价往往由交易各方谈判决定,评估价值只是交易各方谈判的基础,而不是直接、想当然地作为交易价格。由于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某些领域透明度不高,司法体系、信用体系不够完备,评估人员对市场交易状况、市场交易数据以及不良资产的回收难以把握,造成评估定价存在一定难度。有些委托方为规避决策责任,直接以评估价值作为交易价格,客观上创造了一个中介机构定价机制,为资产评估机构创设了一个定价权―― 一个超越交易各方的权力,这些行为实际上夸大了资产评估的功能。

不良资产评估的收费标准通常为每笔债权1 000―2 000元,显然无法满足评估人工成本。评估公司只能通过批量评估以满足评估公司收支平衡。收费不足导致了评估程序的履行不足、尽职调查不够充分,也加大了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执业风险。

(四)受评估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评估价值可能偏离实际处置价格

资产评估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也如此。金融不良资产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的评估实践中会产生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想继续进行评估就要进行必要的假设。但是我国并没有制定相关假设方面的标准,这个度需要由评估人员自行掌握,不同的评估人员其假设不同,其最终的评估结果也不相同。所以,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很大,其假设的准确性越低,最终的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价格相差的就越大。

由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价格受处置政策、处置方式、处置时限、市场参与者、交易双方的交易策略、交易双方信息对称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价格往往差异较大。而且我国的评估业务大多以国有资产评估为主,评估的目的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评估人员担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从而形成了“较保守”的职业习惯,往往高估资产的价值,这会导致评估价值偏离其实际处置价格。并且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获取资料信息困难,可比较的参照物较少,导致评估人员主观判断评估结果。有些评估人员对特定处置方案与其内在价值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全面,也使得评估价值与实际处置的变现价格相差很大。

四、完善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建议

(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评估机构的交流沟通

虽然国内外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国外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上早于我们,有先进性的一面,我们要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发展现状,不断丰富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实践中。并且我国应加强与国外评估机构的交流沟通,了解国际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动态,不断积累不良资产评估的经验,完善我国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理论,使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逐步与国际同步。

(二)实事求是,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进行具体分析,如认真核查被评企业的财务信息、法律文件等资料。并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建立一(下转180页)(上接175页)个涵盖面比较广的数据库,涵盖的因素要包括债权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利率等)、债务人信息(如其所处的行业、规模、地域、性质等)、交易情况(如交易时间等)等,以减少评估人员的工作量。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房产登记制度。

(三)加大政策引导与各方沟通合作机制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金融业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加大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发挥资产评估专业服务作用,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保障金融市场安全。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资产管理公司、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体系、完备的司法和信用体系,为评估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联合研究建立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数据库,推进制定合理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收费标准,充分发挥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四)评估行业要强化自律监管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作为评估行业自律管理部门,需引领行业加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研究,结合新业务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完善相关评估准则,指导和规范新形势下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执业行为。同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约束评估执业行为,进一步提升执业质量。此外,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积蓄后备力量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国金融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五)加强评估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不同于一般资产的评估,它既要求评估人员具备专业的评估知识和能力还要求其了解金融不良资产等金融方面的知识,对评估人员的要求极高。所以,评估机构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如组织评估人员学习最新的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等,以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与此同时,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也是必要的,以加强评估行业的诚信建设。这样才能快速培养大量合格的专业评估人员。

(六)有关各方合理使用评估结论

委托方和报告使用者要正确理解、合理使用评估结论,对评估结果不能简单套用,要根据交易实际条件调整使用,防止评估结论绝对化、唯一化。资产管理公司可根据评估机构提出的资产评估结论,对具体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做相应调整。在调整处置价格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法律、政府、企业等方面的规定,有效处理非市场性因素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造成的影响,使处置结果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孙兴.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65-66.

[2] 汤志江.关于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8):51-52.

篇10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应用中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的资产交换或者账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市场的计量,充分活跃的市场,信息畅通,才可能保证公允价值中所谓的“公平交易”。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下进行。首先,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有较大的发展,但活跃市场远未形成,市场不活跃,信息获取不对称,很多小企业在获取信息方面远不如大机构,因此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公平交易”前提自然无法满足,公允价值自然无法体现。其次,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企业之间的非货币交易不规范,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践中运用比较困难。

(二)缺乏完善的公允价值体系。第一,没有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没有一个单独的关于公允价值方面的主体准则。从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哪些经济事项适用于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已经作了明确规定,他们分散在各个准则中,但对于其他公允价值却没有给予充分说明;第二,公允价值的披露方法不完善。虽然在新的会计具体准则38项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有17项,但对公允价值计量如何披露的规定只在金融工具列报标准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他涉及披露的条款很少;第三,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还没有定论,计算方法还不规范,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都是体现在别的准则中,使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相应而有效的解释与指引,这不利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推广和应用。

(三)税收影响更具不确定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带来了税收上如何衔接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大大增加纳税调整的工作量,收益的税收问题又是公允价值会计中一个很实际而且很重要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如企业在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调增的留存收益在税法上是否需要征税以及未实现收益是否征税等,如果要为尚未实现的收益付税,企业可能面临不得不出售某些资产来缴税的问题。另外,现行准则在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方面大量引入公允价值,导致财务会计与纳税申报的“游戏规则”渐行渐远。例如,现行准则要求将符合条件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将这些资产和负债出售或结算之前,这类损益实质上属于未实现损益。这种性质的未实现损益是否交纳所得税仍然悬而未决。会计改革的超前与税收规定的滞后,导致企业活动的税收影响更具不确定性,纳税筹划将变得更加重要。

(四)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将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度波动。此外,发生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换的企业,如果所涉及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较大,将不得不在特定会计期间确认巨额的损益。从财务角度看,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越大,通常也意味着企业风险加大。因此,如何通过风险管理减少经营业绩的大起大落,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是影响公允价值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偏低,部分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首先,缺乏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由于公允价值的难获取和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的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如何计量,从哪里找到参照物,却显得无所适从,结果会计人员更多的是运用主观随意性计量有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由此得到的财务数据既不相关也不公允,更不可靠,极大地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综合会计能力较差,便成为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又一难题。

其次,面临企业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挑战。公允价值本质是个估值的金额,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由于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的缺失,容易出现利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在目前这样一个道德缺失的背景下推行公允价值,我们必然面临企业高管人员和会计人员道德风险的挑战。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运用中的建议

尽管我国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完善与发展。

(一)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条件。虽然,公允价值并不就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当前应该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测与调控工作,不断提高监测、调控水平,适时市场监测信息,保证公允价值获取途径的通畅;二是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大力创新流通业,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提升。与此同时,对于二手交易市场,引导品牌企业进入,建立适当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把资质审查关,将有助于我国二手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在发展二手市场的基础上,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

(二)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使公允价值计量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无法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散落于各个具体准则之中,准则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不一致,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性。理论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对公允价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在目前的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的接轨,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如何尽量以合理的渠道和方式取得公允价值信息,以保证相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避免主观因素对企业财务信息产生影响。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强审计的配套建设。会计与审计密不可分,会计执行好坏,还有赖于审计的完善与发展,在公允价值会计下,会计信息具有很大主观性,因而为了防范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会计数据,提供虚假信息,加强审计工作力度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初步规范了我国公允价值的审计方法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报告的真实性。但是,由于我国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善,这给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执行带来一定难度。当注册会计师按照第1322号审计准则第十条的规定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时,评价标准本身就不明确、不统一,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评价的正确性;当注册会计师按照该准则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时,更需要明晰统一的参考指导。显然,我国相关会计审计准则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远。

(四)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但是,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应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一方面我们应当提高检查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技术上防范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并提高对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此外,成立专门负责对注册资产评估师监督和处罚的机构,财政上要保证其资金的充足到位,不能因为对资产评估部门实施监管的成本过高而放弃对其监管,要确保资金的充分合理利用。

其次,应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素质。加快建立资产评估师继续教育相关规范,在法规方面保证资产评估师的继续教育质量;加强资产评估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保证资产评估的公允性。

最后,应减少守信成本,增大失信损失,改善评估执业环境。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协会的作用,促使政府完善立法,改革评估执业环境,使得失信者遭受的损失大于守信的成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执业环境,将诚信建设在评估行业持续地开展下去。

(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质。交易是人的活动,公允价值是人们计量经济业务的手段,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运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根本措施。

(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1.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其所基于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在充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但是如果存在企业高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捉襟见肘了。

1.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将传统风险导向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审计时应首先考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进而找出财务审计的风险点,针对风险点设计相关审计程序,将对风险的判断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2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2.1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尽管2003年10月份。IAASB才开始逐渐将风险导向引入审计过程,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却在时间方面走在了审计准则的前面。毕马威、安永等都建立各自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如毕马威1997年提出的BMP(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审计模式,后来安永开发出的“全球审计方法”以及普华永道开发出的“普华永道审计方法”。

相比较而言,我国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传统审计方法比较熟悉,而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比较陌生,审计过程中主要关注会计报表认定层次的风险,没有意识到企业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法律及监管环境、目标和战略、经营风险等方面也会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没有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2.2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全面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进入实施阶段。

新的准则框架体系中专门制定了《计划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重大性》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强调了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有效的指导了审计实务。推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CPA行业的运用。

2.3金融危机爆发提高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就我国的企业而言,至少存在着经济下滑风险、盲目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做假帐风险、政策来回忽悠变动的风险等等。

与此同时,会计师行业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中注协于2009年4月7日《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意见》。要求全行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关注企业持续经营风险、财务舞弊风险,指导事务所高度警惕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因此,中国本土事务所应真正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加大风险评估力度,在审计时更加关注企业现金流风险和公司做假账的风险,同时不仅要判断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等等,还要了解环境的新发展,比如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对金融产品加强监管等等。

3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制约因素

(1)本土事务所规模和人员结构不足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事务所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这要求事务所有一定规模,拥有多领域专业人才,能在所内进行专业分工,从而根据不同行业面临的不同风险进行全面的研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然而,本土事务所面临的现状是: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低,而众多小规模事务所承担要一定的组织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增加其成本负担,又因为其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导致其无法按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同时,内资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其隐含的知识老化限制了风险导向意识的形成,因此大部分本土事务所仍较多采用传统风险导向模型,关注认定层次错报,未能对企业宏观层面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判断。

(2)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层诚信度等所有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因素都做出评价,这对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有丰富的经验,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才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正确评估。

然而在我国,审计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长期以来,本土事务所在员工招聘使用方面过于强调其会计审计背景,这导致本土事务所员工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严重雷同,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3)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诱发职业道德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新准则中原则性要求多程序性要求少,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是否勤勉尽责缺少科学的判定标准,更强调注册会计师个人的执业操守。这无疑加大了外部监管的难度。同时,多数本土事务所由于规模小、客户数量较少,审计失败造成的信誉损失、财产损失和客户流失成本较小,在引人风险导向审计时,由于审计成本加大,政府和协会监管难度加大,事务所牺牲职业道德获取违规收益的情况不可避免。

(4)信息库建设速度滞缓。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在风险评估阶段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这需要强大的且不断更新的信息库予以支持。

但目前在我国,一方面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很不完善,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获取充分可靠信息,即使获取信息也难以判断被审计单位诚信;另一方面,出于成本的考虑,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库建设也不健全,无法满足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所需信息的要求,进而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落实。

4我国CPA行业的发展方向

(1)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

会计师事务所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走规模化道路不仅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更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整合,专业人员的技能共享,使事务所有能力在所内设置专业化团队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风险的需要,同时可投入更多审计资源将风险评估贯穿整个审计阶段,以全面贯彻风险导向理念。

2008年11月29日,天健光华会计师事务所与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合并;12月19日,安徽华普、辽宁天健和北京高商万达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合并;12月21日,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和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金融危机环境下,两月三起合并,表明我国CPA行业正在做大做强,化危为机,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

(2)改变人员结构,提高执业人员专业素质。

首先,本土事务所应加强对年轻审计人员的吸收,改变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现状,同时年轻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前沿,对于新信息接收速度较快,这将有利于推进风险导向理念的形成。

另外,事务所应注重引入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从而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不同环境更有效的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更重要的是应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后续教育的管理工作,以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为顺利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打好基础。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33-02

1 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及历史沿革

1.1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其所基于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在充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但是如果存在企业高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捉襟见肘了。

1.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将传统风险导向模型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进而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审计时应首先考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进而找出财务审计的风险点,针对风险点设计相关审计程序,将对风险的判断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2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2.1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国际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尽管2003年10月份。IAASB才开始逐渐将风险导向引入审计过程,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却在时间方面走在了审计准则的前面。毕马威、安永等都建立各自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如毕马威1997年提出的BMP(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审计模式,后来安永开发出的“全球审计方法”以及普华永道开发出的“普华永道审计方法”。

相比较而言,我国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对传统审计方法比较熟悉,而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比较陌生,审计过程中主要关注会计报表认定层次的风险,没有意识到企业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法律及监管环境、目标和战略、经营风险等方面也会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没有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2.2 新审计准则的实施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全面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进入实施阶段。

新的准则框架体系中专门制定了《计划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重大性》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等5项审计准则,强调了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有效的指导了审计实务。推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CPA行业的运用。

2.3 金融危机爆发提高了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就我国的企业而言,至少存在着经济下滑风险、盲目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做假帐风险、政策来回忽悠变动的风险等等。

与此同时,会计师行业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中注协于2009年4月7日《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行业平稳发展的意见》。要求全行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关注企业持续经营风险、财务舞弊风险,指导事务所高度警惕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

因此,中国本土事务所应真正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加大风险评估力度,在审计时更加关注企业现金流风险和公司做假账的风险,同时不仅要判断宏观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等等,还要了解环境的新发展,比如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对金融产品加强监管等等。

3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的制约因素

(1)本土事务所规模和人员结构不足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事务所多角度、全方位地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这要求事务所有一定规模,拥有多领域专业人才,能在所内进行专业分工,从而根据不同行业面临的不同风险进行全面的研究,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然而,本土事务所面临的现状是: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低,而众多小规模事务所承担要一定的组织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增加其成本负担,又因为其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导致其无法按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同时,内资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其隐含的知识老化限制了风险导向意识的形成,因此大部分本土事务所仍较多采用传统风险导向模型,关注认定层次错报,未能对企业宏观层面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判断。

(2)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治理结构、管理层诚信度等所有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因素都做出评价,这对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注册会计师要有丰富的经验,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才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正确评估。

然而在我国,审计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长期以来,本土事务所在员工招聘使用方面过于强调其会计审计背景,这导致本土事务所员工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严重雷同,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

(3)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诱发职业道德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新准则中原则性要求多程序性要求少,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是否勤勉尽责缺少科学的判定标准,更强调注册会计师个人的执业操守。这无疑加大了外部监管的难度。同时,多数本土事务所由于规模小、客户数量较少,审计失败造成的信誉损失、财产损失和客户流失成本较小,在引人风险导向审计时,由于审计成本加大,政府和协会监管难度加大,事务所牺牲职业道德获取违规收益的情况不可避免。

(4)信息库建设速度滞缓。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要在风险评估阶

段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这需要强大的且不断更新的信息库予以支持。

但目前在我国,一方面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很不完善,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获取充分可靠信息,即使获取信息也难以判断被审计单位诚信;另一方面,出于成本的考虑,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库建设也不健全,无法满足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所需信息的要求,进而阻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落实。

4 我国CPA行业的发展方向

(1)会计师事务所实行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

会计师事务所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走规模化道路不仅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更有利于审计资源的整合,专业人员的技能共享,使事务所有能力在所内设置专业化团队以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风险的需要,同时可投入更多审计资源将风险评估贯穿整个审计阶段,以全面贯彻风险导向理念。

2008年11月29日,天健光华会计师事务所与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合并;12月19日,安徽华普、辽宁天健和北京高商万达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合并;12月21日,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和天华会计师事务所合并,金融危机环境下,两月三起合并,表明我国CPA行业正在做大做强,化危为机,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满足风险导向审计要求。

(2)改变人员结构,提高执业人员专业素质。

首先,本土事务所应加强对年轻审计人员的吸收,改变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现状,同时年轻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前沿,对于新信息接收速度较快,这将有利于推进风险导向理念的形成。

另外,事务所应注重引入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非会计审计专业的人才,并对项目审计小组进行科学配备,从而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不同环境更有效的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更重要的是应提高执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现代管理知识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后续教育的管理工作,以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为顺利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打好基础。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

篇13

1 房地产评估风险体系构成

房地产评估风险由政府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机构和人员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以及经济活动主体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三个方面组成。

1.1 政府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

经济稳定是政府的目标之一,经济稳定包括经济发展、无通货膨胀。政府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最主要的是房地产评估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稳定是经济稳定的基础之一,金融动荡往往会爆发沉重的社会灾难,给社会经济带来动荡和不安。这里主要是房地产评估值过高,不能反映房地产的真实价值,过高估值的长期或大量的金融抵押贷款,会给金融机构在未来带来越来越多的呆账坏账,影响金融机构的真实资产。金融一旦发生动荡,整个经济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动荡,影响经济稳定。诸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1997年泰国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无不例外与房地产价值估计过高有着一定的关系。

1.2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是评估风险的直接承担者,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面临的风险主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技术风险

为评估行业广为接受的基本评估方法是成本法、收益还原法和市场比较法。从评估理论角度,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详实的基础资料来支撑。因此,在利用具体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时,是否掌握丰富的基础资料是评估结论能否准确的重要保障。实际评估过程中,由于我国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评估起步较晚,许多技术资料无法在短时期内积累下来,比如市场基准收益率水平、房地产价格分类变动指数等等。这样使得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将在房地产价格预期的技术上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评估报告的叙述不完善或不完整也会在将来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再者就是评估人员素质水平低。对于房地产评估基本理论掌握不牢靠,评估师通过考试但缺乏实际评估经验,在参数选择和方法运用上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也会产生一定的评估风险。

1.2.2 政策风险

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受到供求变化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政策变动也同样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政策的变化是一般评估人员无法,或者说是没有能力预期的。政策的变化,包括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以及产业政策都必然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或高或低的影响。同时,政策的变动往往还会对评估方法产生影响,如《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的修改,使得房屋拆迁补偿评估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1.2.3 业务风险

即评估业务带来的风险。房地产评估主要是对房地产权益的评估。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在逐步规范,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产权界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某企业通过政府对原农民所有的土地通过征地取得了划拨土地使用权。企业为了节省费用不去办理产权登记手续。这种情况在评估实践中经常遇到,给评估的结果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一个方面,当评估机构或人员接受新业务时,对于评估方法和技术参数的选择和利用同样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未来带来风险。

1.2.4 经济风险

所谓经济风险是指经济形势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动。使得评估结果与市场价格产生了较大偏离。这种结果是任何评估师和经济利益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是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道德问题,甚至有些情况下也不是评估师能够预期的,但是这种结果会对社会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可能会直接给房地产经济活动某一主体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1.3 经济活动主体面临的房地产评估风险

经济活动主体是指与评估对象房地产在评估目的条件下涉及的利益各方,比如在抵押贷款中涉及到银行、借款人、担保人等各方利益;在投资目的下涉及到全部投资人和未来的债权人以及政府的利益。这些利益主体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经济活动主体。房地产评估结果与市场价值的极大偏差一样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例如,在抵押贷款评估中,抵押物评估过高会使得未来在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贷款无法足额收回,产生呆账坏账,如果银行的呆账坏账过多,会使银行经营困难,严重者在居民储户未来预期不好出现挤兑情况下,会造成银行破产,进而出现金融动荡。这是银行、居民乃至政府均不愿意看到的。

2 房地产评估风险防范的措施

2.1 引进成熟的模式和做法,建立完善的技术规则,使估价技术有据可依

要向估价制度完善的国家学习,由权威机构对房地产估价技术以规则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开发或引入成熟、高效的估价软件。避免估价人员在一些最基本环节出现问题。同时,还要完善房地产估价法规,强化立法的力度。法规对房地产估价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要通过立法实现估价操作的规范化管理,保护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为依法处理估价人员的违法行为提供法律保证。

2.2 加强执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

作为称职的估价师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评估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广泛的经济、法律、建筑、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扎实的业务素质是做好估价工作的前提。要提高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最好的途径是继续教育,如每年进行一次或几次的业务培训,将其制度化,并以学分积累的形式,作为最终检核其下一年从业资格的重要标准。同时,房地产评估业的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调研,根据我国国情及社会公德等制定可行的评估业职业道德规范,定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2.3 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行业监管措施,风险责任承担落实到人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作为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自律性管理主体,已承担起对全行业的服务、监督、管理和协调职责。对估价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都应该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对重大评估项目有必要采取跟踪管理,全方位了解估价结果使用情况及反映。这样,才能提高学会的声誉,进而增强整个估价行业的凝聚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房地产估价师学会还应该抽出相当的人力,开展估价业务的不定期和大数量的随机抽查,并可以采取异地估价人员抽查本地估价业务的方法。对一经查实的问题,按照估价协会协商制定并完善的风险承担规则落实到人,严厉查处。

2.4 健全评估行业的进入及退出机制

房地产评估是涉及面广而又非常专业化的工作。为保证房地产评估业的整体素质,对申请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务的,应严格审查其执业能力,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务;对已有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通过年检或其他形式,若达不到要求或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视其情节,予以经济重罚,甚至逐出评估行业,永不能从事房地产评估业。加大房地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违规成本,敦促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谨慎、公正、合法、独立地从事房地产评估工作,以提升房地产评估行业的整体素质。

2.5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估风险的防范主要有以下几点

2.5.1 认真审查核实委估房地产必备的权属证明文件。具体要求:一要完整,二要看原件,三要同实际状况和委托方填报的清查估价明细表进行核对。取证复印件上要加盖委托方或资产占有方公章。尤其要注意有无他项权利登记。当遇到权证不全或提供不出,或委托方称未办妥领取权证手续等情况时,宁愿放弃不评,也不要迁就。

2.5.2 对超过估价机构执业能力的估价项目,在收集不到有关有效数据,特别是采用市场比较法时切忌以非正常交易、一年以前的交易案例、用途不相同的案例来凑数,对委估房地产情况确实难以了解时还是不去估价为好。

2.5.3 对抵押房地产、破产企业迅速变现房地产的估价,一定要坚持稳健、审慎原则,其估价值一般应低于现行市价,降低幅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切莫高估。

3 结语

房地产评估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房地产评估行业的角度对其面临的风险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对评估体系风险的防范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帮助我国房地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能有效地防范行业风险,有效地推动房地产评估行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