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物理质量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质量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物理质量概念

篇1

说起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并不陌生,在很多学科中都用到这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因此,创设概念教学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物理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很难理解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物理环境,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类比法、故事引入法、实验法等.

例如,在讲“物质的物理属性”时,这一章属于相对简单的一章,但是包含了很多的物理概念.如,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质状态和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等等.这些概念是学生都背过的,却很少有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概念.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以“物体的质量”概念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并融入课堂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自己得出有关物体质量的相关概念,促使学生理解概念.

二、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

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建立起来的.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学生只有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物理概念.学生只有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所谓的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引入和建立该物理概念的原因,即它对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例如,在讲“声现象”时,涉及很多的概念问题.“声音”是我们熟悉的事物,但是很少有学生去研究它的物理意义,而只是简单地记忆它的概念.面对这种熟悉的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解.如,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可以考虑一下,通过电话我们是如何听到对方的声音的?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仅结合了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讨论后,可能有的学生说,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是通过说话振动产生的;等等.可能学生得出的结论不是很正确,但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然后引入“声音”概念,因此声音的物理意义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又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如,在轿车运动快、自行车运动慢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引入“速度”的概念.因此,速度的物理意义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这种理解物理意义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理概念.

三、活化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篇2

1.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笔者分析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日常经验与新接触的物理知识相冲突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学生成功接受新知识,引导学生实现将前概念转变成科学概念,成为教研组的重要研究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例如,教师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将一个乒乓球置于一个倒放的漏斗下面,然后在漏斗口吹一口气,这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情境设定后,教师通过实验证明与常规理解不同的结论,从而引出该节课的中心内容。

2.陈述思路,准确呈现

初中物理教师课前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准备,然后充分利用理论推导、实验探索等适宜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知识层面内构建起新旧知识转变的纽带。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首先通过实验证明小车的运动方向会受到阻力和重力的影响,然后介绍以前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初中物理中陈述概念和规律的语言、公式都十分精练,概括程度十分高。因此,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准确讲解概念和规律,还要对某些关键词加以强调,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加强对类似或是易混淆的概念进行类比讲解,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时也就不会产生歧义了,也就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了。

二、合理分析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出概念和规律之后,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正是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师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加深、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学,具体如下:(1)直接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并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判断物理性质;(2)充分利用其他的物理知识,为概念和规律的提出做好铺垫,同时也要以相关概念和规律为基础,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方便。

三、梳理并形成系统

初中学生要想完全掌握所学物理知识,不能只是将知识停留在零散的运用中,而应该将知识形成系统,并将它引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

1.整理内容

篇3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物理概念的教学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若教师能下点工夫,做点功课,用新颖的方式引入物理概念,吸引学生的兴趣,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1.精心设计生动的演示实验,刺激学生感官神经

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从生动入手。生动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值得的。例如上《静电现象》这一课,讲到摩擦起电的概念时,我用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放在一个同学头上吸引该同学的头发,同学们很快被吸引住了,发出“咦……”“啊……”的声音,当我看到同学们瞪大的眼睛、张大的嘴巴时,我就知道我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2.精心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引导初建物理概念

新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我让一位同学用两只手压住同座位同学的一只手,被压住的同学用力抽手,两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手之间产生的力,从而引入“摩擦力”。学生活动除了动手操作实验外,也可以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

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从生活走进物理

对于初中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引入“惯性”概念时,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引入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不能忽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用一段录音、录像、图片、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静态的概念动态化,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如在引入“速度”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一只大公鸡和一只蜗牛同时从起点出发,慢慢地大公鸡会走到蜗牛的前面,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概念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概念的巧妙引入,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概念用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帮助形成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中涉及许多研究方法,诸如“类比法”、“对比法”等都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一定的作用。如在定义“速度”、“功率”、“密度”等概念时,思路是完全相同的,即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教师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

2.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错误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甚至还存在某些错误的认识,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出现错误应高度重视,切不可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例如,当像如图那样截去一半后,长方体密度将如何变化?或许有学生回答质量减少一半后密度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了。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截去一半后,长方体质量m如何变化?体积V如何变化?那根据公式ρ=m/V可知,密度ρ如何变化?最后再加以强化,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虽然可以由质量和体积进行计算得到,但与质量和体积均无关系。通过错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不断释误,理解和反复认知的过程中,将会促进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长久记忆。

3.注重物理知识前后迁移,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很多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能够理解到位,却从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从而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三、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

篇4

一、以书面理解化学概念为出发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在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时,教师和学生首先接触到是书面概念。例如“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要从书面概念入手,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对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通过两个化学概念可以看出,都含有纯净物这一词语,那么区别两者就是看元素的组成数量,这样就不至于将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当成是化合物。

再如,氧化物的概念,“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通过字面可以理解,氧化物首先要有氧元素,并且与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离开了氧元素就不能称之为氧化物,因此,在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氧化物时,首先判断是否具有氧元素,然后再根据氧化物的概念进一步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基础,要从概念的基本定义入手,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展示化学概念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的数量较多,而且有很多概念也非常抽象,难以想象概念描述的形态,如果不注重概念的对比区分,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混淆。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概念,利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概念。通过概念的对比区分,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化学概念,对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时,由于这些物质较为微小,很难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而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较好展示。可以动画展示分子、原子的运动性,利用图片展示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但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再如,在学习“元素”这一概念时,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每种元素的性质和排列,卡通形象也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微观世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概念的含义、性质,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在实验中加强化学概念的学习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化学课程同样如此,例如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形式,通过组织化学实验来进行化学概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概念学习不只是记住一句话就算完成了,还要去理解和运用概念知识。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好奇

心比较重,通过化学实验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概念的探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来进行化学概念的学习。

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通过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这个概念,让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让学生称出磷在燃烧前和燃烧后的质量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磷在实验前后质量并没有变化,从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通过这种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去分析和归纳化学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

四、及时加强新旧概念的对比联系

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学习新的概念,旧概念与新概念之间有相似和相近的部分,学生往往会受到旧概念的影响,影响到新概念的学习和消化,所以教师在新概念的教学时,要找到旧概念与新概念的联系,对新概念的分解和剖析。

例如学生学习了物理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水变成了水蒸气,变成了冰,都是水的物理变化。再学习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如酸碱中和,铁生了锈等,学生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就容易混淆,教师要进行两种变化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两者都是一种物质变化反应,但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抓住了这一本质区别就能够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要不断进行类似概念的的分析和总结,例如原子、分子和相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化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概念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展示化学概念,在实验中加强化学概念的学习,以及加强新旧概念的对比联系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这也是保障学生学习好化学知识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伟尧.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做法和体会[J].理论创新,2014(02)

篇5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包括了物理现象、物理本质属性、物理意义、物理思维形成过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等,掌握和界定每个物理概念才能形成物理学体系.但是在学习中,却有部分同学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存在问题,出现物理概念的混淆,物理概念界定不清等现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乱用概念、滥用概念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1认识物理概念时存在的问题

11把物理概念等同于定义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头脑中缺乏科学严谨的物理思维,在学习物理概念时,部分同学会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深,简单的认为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定义,只是从定义上来记忆物理概念,而没有深入理解到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属性.

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学生从定义上理解到密度其实是一个比值,如同数学一样,通过公式ρ=mV来计算其大小就可以了,但是正确理解密度应从它的物理意义上理解,密度是由物质的种类来决定,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反映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单从定义上理解并没有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

12没有区别物理概念的个别现象与一般现象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但是物理概念中也有个别案例是在概念界限之外的,应当加以区别.

例如:在学习“浮力”时,一般学生都是从大量的例子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所以就在一般现象中概括形成了“浮力”的概念.但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吗?显然不是的,例如浸在水中的桥墩,它就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这个应该从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13没有分清“前概念”与“物理概念”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现象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前概念”,但“前概念”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也能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如果没有把“前概念”和“物理概念”区分,则容易把物理概念混淆.

例如:学生在学习摩擦力前,从大量的生活经验中就形成了摩擦力的前概念,而且都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是属于阻力.但是从实验中发现,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如运动员起跑时的摩擦力就属于动力,所以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关键要认识到摩擦力只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对”两个字就把前概念和正确的物理概念分清.

14没有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

物理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基本是从大量的实验和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每个概念也有一定的范围,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概念范围界定不清的问题,导致在知识点上出现前后矛盾.例如:学生学习声的产生时,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学生容易把“声”等同于生活中的“声音”,但是他们的范围不同.人们能够听到的才叫做“声音”,把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声音只是声的一部分,所以振动的物体能够产生声,但不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2初中物理概念的分类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到的物理概念很多,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21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尤其重要,有些概念就是物理现象的直接描述.例如:把一块固态冰放在室温中慢慢变成了液体的水,对于这种现象就叫做“熔化”.所以把匀速直线运动、熔化、凝固、扩散、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概念都归纳为对物理现象描述的概念.

22反映物理本质特性或属性的概念

在初中阶段,有些物理定义只是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总结,但并没有描述出物理的本质,当我们深入学习时,就会发现它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性.例如: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这个定义只是给出了密度如何计算,但实际上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特性.除此以外,特性还有、比热容、电阻、热值等,属性的有:质量、惯性.

23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概念

物理概念除了描述物理现象和物理本质属性或特性外,还有就是反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它往往是通过公式的计算来描述.例如:物理学中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用公式表示就是W=FS.这就是通过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概念.除此以外还有力、功率、机械能、电流、压强、效率等.

3怎样学习初中物理概念

31理解概念的物理意x

在物理学中,虽然物理概念很多,但是每个物理概念都有物理意义,如果学习中忽略了物理意义,那就不叫物理了.例如:物理学中引入了“速度”,如果学生只是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当路程越远,时间越短时,速度就越大.这就等同于数学中学习的速度,物理学中之所以引入速度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本领,它的大小不是由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由物体本身的性能决定.所以学习物理概念一定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32分清物理现象与本质

物理现象的概念和物理本质属性的概念是物理概念中最难区分的,有些概念从物理定义上看好像是描述物理现象的,但实际上是反映物理本质的,这样的概念最容易造成混淆.例如:在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从定义上看是一种阻碍现象,但实际上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应分清现象概念和本质属性概念.

33分清物理概念的范围

物理概念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界定清楚概念的范围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物理概念.而物理概念的范围有大小之分,也有过程量和状态量之分.例如:学习“密度”的概念时,我们清楚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是这只是针对固体和液体而言,而对于气体则不成立.又例如:在学习“热量”的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会出现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热量”,但我们能说某个物体具有多少的“能量”.

34用科学实验学习物理概念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和概念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在做实验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和严谨性,只有正确的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物理概念或知识.例如:在学习“分子热运动”的概念时,气体扩散实验是把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放在下面,上面倒扣的是空瓶子,这两个瓶子的上下位置不能颠倒,否则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篇6

根据心理学理论,学习者的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注意。因此,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认知差异具体表现为:

1、感知的差异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是学习的开始。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知觉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知觉的目的性不强,多凭个人兴趣与爱好;精确性不高,对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等概念的知觉比较笼统;持久性不强,知觉易分散转移;观察力不高,不懂观察的程序与方法。高中物理学习者知觉的目的性较强,能据个人需要有选择性地知觉;精确性较高,对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等概念的知觉精细;持久性增强,能在一较长时间内靠毅力专注知觉;观察力提高,懂得观察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2、记忆的差异

记忆包括记与忆,是学习中的环节。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记忆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的无意识记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识记好,其他的容易遗忘;以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为辅,主要靠死记,但也能通过简单的联想、表格与图表进行识记。高中物理学习者的有意识记明显,识记能服从于识记的目的与任务;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识记为辅,不光会死记,更多是靠形成知识网络来识记;记忆力强。

3、思维的差异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是学习的核心。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思维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以形象思维为主、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辅,其思维靠具体、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理解、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都不高;思维具备初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较盲目且缺乏逻辑性;想象力丰富,但想得多做得少。高中物理学习者以理论型抽象思想为主,已具备一定的理解、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思维活动已有较高的独立性批判性,但易受情绪的影响,逻辑性已经很强;想象力丰富,已经能把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

4、注意的差异

注意是感知、记忆、思维的共同特性,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初高中物理学圣者的注意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比较突出,主要靠直接兴趣及客观对象的新奇性而被吸引,分心走神的毛病突出;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不高,容易受情绪影响;有一定的随意后注意能力,学会了分散注意,注意的转移有一定的自觉性,总体而言注意力不强。高中物理学习者的随意注意比较突出,能够靠间接兴趣而被抽象对象所吸引;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有很大提高,学会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专注;随意后注意能力发展快,懂得分散自己的注意,注意的转移有一定的灵活性,总体而言注意力更强。

二、初高中物理学习内容的差异

物理学习内容分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两部分(简称“双基”)。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概念、规律、现象、常识、技能、实验六部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概念、规律、现象、方法、技能、实验六部分。表面上看两者相似,但本质上相差很大,这些差异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以及对初高中物理学习的不同要求。具体表现为:

1、基本知识的差异

(1)初中物理中有的知识被高中物理延续了,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扩大了。例如质量概念,初中物理中它只是用来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量概念;而在高中物理中质量则分成了惯性与引力质量。又如声现象,初中物理中只是介绍了声的产生与传播、特性、控制与利用等常识性知识;而高中物理中则着重介绍波动原理、传播现象、声波种类等理论性知识。再如光的折射定律,初中物理只是用文字叙述;而高中物理则采用数学公式精确描述。还有物理学方法,初中物理没有专门介绍物理学方法,只是镶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而高中物理会专门介绍物理学方法,既包括发现、研究、建立物理学的方法,还包括物理学思想方法,以及应用物理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初中物理中有的知识未被高中物理延续。例如透镜成像规律、物态变化现象、升华与凝结概念、物理常识等。

(3)初中物理中没有而高中物理增设的知识。例如超重失重现象、热力学定律、安培力与洛伦兹力概念及规律等。

2、基本技能的差异

(1)初中物理中有且被高中延续的技能,其中部分技能不需重新学习,部分技能则需学习提高。例如作图(力与力臂图示、画光路与电路图等)、查表、判断等技能不需重新学习;而识图(运动图象等)、画图(示意图等)、估算(分子与天体的大小与质量等估算)技能需要学习提高。

(2)初中物理实验以测量为主、探究体验为辅;而高中物理实验则以测量为辅、研究验证为主。

篇7

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建立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进行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的引导让学生认识概念,学生在合作中分析概念,最后经教师总结,概括出概念,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中,导入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实验导入、多媒体展示导入、故事导入等都是常用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关键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进行.以大气压强的教学为例,在该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固体压强基础上进行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大气压强的存在、测定和应用.而单就对大气压强的存在而言,要学生抽象的理解周围存在大气压强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学中教师采用展示和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导入.

师:(播放幻灯片:用斧头砍木头、推土机推土、铁轨压在路枕上)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固体对物体有压强.

师:(播放幻灯片:无器具潜水,带氧气瓶潜水可深入水底20米,穿戴抗压潜水器潜水可深入到水底500米)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生:液体对物体有压强.

师:固体和液体对物体都有压强,我们生活的大气就像海洋一样,大气对我们或物体是否产生压强呢?

生:有;没有;……

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胶挂钩贴于黑板上)老师没有用胶水,是什么力量让这个挂钩牢牢地粘在了黑板上?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大气压强,学习了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教材……

从上述概念的引入过程不难看出,概念引入一方面要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要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摈弃不用教材的习惯.通过概念引入,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从而为概念的理解奠定基础.

二、循序构建概念

教师引入概念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初步构建,因学生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概念内容的理解始终不够全面.此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抽象出概念.以密度教学为例.

首先,学生初步构建概念.在密度教学中,密度是什么,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为此,教师首先通过一杯水和牛奶、一杯水和一杯酒精鉴别引出对铜块、铁块和铝块的鉴别,让学生明白用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特性都具有一定的缺点,如果能找到一种方法来鉴别物质,那就更简便.然后以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导让学生提出假设(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相等、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接着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讨论交流中深化.对密度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玻璃球的体积和质量的实验,得到对同种物质,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即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对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之比是一定的,跟质量和体积无关等结论.这些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还如在铜块、铁块、铝块的实验中得到对于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之比一般不同的结论的依据都可展开讨论.

最后,建立概念.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论,用问题引导.

师: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怎样?它的质量又怎样?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如何?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如何?

生: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师: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知道了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板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为ρ)

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建立概念,需要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在讨论基础上进行总结,这样才能让概念逐步建立.

篇8

比如,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如果用其他方法解释可能讲了半天学生没法理解,但是利用公式就能事半功倍,两者公式上可以看出不同P=和η=×100%,一个是所做的功与时间之比,一个是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学生记住公式便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再比如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而公式:F浮=G排简练地概括出其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学生理解就非常简单了。

二、公式便于了解物理量的影响因素

初中阶段知道怎样改变物理量的大小很关键。初中物理量本身很多,而许多物理量的影响因素又有很多,很难记忆。此时利用公式就可以简化很多记忆过程。比如,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是: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与受力面积和方向没有关系。如果用公式表示P液,=ρ液gh只要学生理解公式中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物体高度。液体的压强大小只决定于公式中的变量,与其他没有任何关系。

三、公式帮助学生排除实验多变量因素的干扰

初中物理探究验证实验的核心思想就是控制变量法。毫不夸张地说,学不好控制变量法就做不好物理实验。在验证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不同的实验中变量很多。很多变量都会影响吸收热量的效果,比如考虑不考虑散热问题?在用煤油和水的对比实验中考虑不考虑湿度问题?如果逐一控制变量会使实验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而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会影响实验结果,导致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公式Q=cmΔt,很清楚地看到影响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主要因素有质量、初始温度最终温度和物质的本身属性比热容。所以这个实验可以改成验证实验,在保证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初始温度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实验的设计思路一下就清晰了。在初中物理实验题中,学生能够通过公式确定实验中的主要变量有哪些,题目就简单化了。例如,如何增大机械效率的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知道从何做起,如果能够用公式η=×100%。可以明显地看出机械效率的两个影响因素是有用功和总功。从而可以降低实验设计难度,控制总功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所占的比重;控制有用功不变情况下减少总功,然后围绕这个思路去设计实验。

四、活学活用公式可以巧解正比和反比问题

比例问题是初中物理从性质到计算的一种过渡。中学物理中很多比例问题,比如轮船从大海驶向长江,请说出吃水深度的变化。我们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gv排得到。

五、活用公式帮助巧计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问题

初中物理中许多单位都是复合单位,比如比热容单位、密度单位、热值单位、速度单位等。许多单位学生容易搞混淆,比如错把热量单位焦耳看成比热容单位。如果搞清楚公式间简单物理量的单位,那么这些符合单位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比热容的单位:J・(kg・C0)-1很不好记。但是根据比热容求吸收热量公式得Q=cmΔt从而可以理解为热量的单位焦耳与温度和质量单位之比,从而得到J・(kg・C0)-1这个单位,简单了很多。另外,公式还可以解决复合单位换算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均速度的公式换算出1米每秒等于3.6千米每小时。

篇9

一、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分析

1.条件模型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解决物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必须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进行,才能使所解决的问题更加简单、易懂.例如,在讲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相关知识时,由于带电质量非常小,其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的影响,使问题得到简化,并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象模型化

当我们表达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等的物理状态时,我们可以舍去物体的大小、形状、转动等物理因素,主要是突出其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从而使复杂的实际物体简单化.同时,对于那些本身体积大小可以忽略但是重量不能忽略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例如,薄透镜、点电荷、弹簧振子以及单摆等,也能当做质点来处理.

3.数学模型

在初中物理模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关物理数据不断地建造能够反映特定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再借助于所建立的物理模型来分解物理过程.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使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物理问题的目的,还能够使学生对那些原本乏味、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明白,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述单摆作简谐运动的内容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在单摆摆动过程中为什么要求摆角小于10°等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二、初中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

用策略

1.构造过程模型,通过图形来解决物理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涉及物理过程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课本的内容并构造过程模型,将物理过程进行模型化,从而建立相应的图形,使一系列复杂、抽象的物理过程经过简化、分解,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物理过程.例如,在讲述物体的平抛运动规律时,教师应该通过建立过程模型,使该质点的运动过程分为两部分:(1)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下运动,也就是只考虑质点做自由落体运动;(2)不考虑竖直方向,只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力,因此,质点在水平方向上可看成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通过建立相应的物理过程模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建立模型概念,加深物理概念的理解

所谓物理概念,指的是客观物理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将原本抽象的、空洞的物理知识高度概括出来.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将具体的物理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如果仅仅讲解课堂上的内容将难以让学生明白它的真正意义,并且显得相当空洞.因此,必须建立模型,并且要通过实验来证实该模型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篇10

一、有效提问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忽视问题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开展理性思维锻炼的开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有效提问, 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问,能够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质量”这一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质量这一物理量的认识和理解,我在教学中把质量的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会质量的概念和对质量单位的认识,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组教学问题的出现:同学们身边最常用的物体有哪些?这些物体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有什么区别吗?这种区别,我们应该用什么概念来表示呢?你能根据你的理解再列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在这些例子中,所表示出的不同需要怎么来表示呢?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质量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提问,有利于学生对质量这一抽象概念的有效理解。

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有效提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理解方面的困难,顺利地实现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教学实践一再证明,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需要教师对问题合理设置

课堂中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而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初中物理的课堂问题,通过合理地设置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有效构建,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初中物理平面镜知识的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平面镜知识的理解,我通过精心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带来了精彩的魔术表演,既通过一个有镜子的盒子,为学生表演纸币魔术。

精彩的魔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可是此时学生并不知道看这些内容与所学的物理知识有什么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设置提问,在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所以,我在学生兴趣盎然地看完魔术表演之后,提出了一些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表演的这个魔术把钱变没了,是真的没了,还是另有什么玄机呢?纸币的消失与魔术箱中的镜子有什么关系吗?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有效地在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之间建立联系,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需要探究的问题上来,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实现了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提问, 才实现了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对物理知识的有效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研究问题的设置。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物理知识,寻找内在思维的逻辑性,将实际现象升华为具有鲜明逻辑性的问题,让这些问题通过合理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艺术的体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课堂提问必须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些问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层层深入并且轻松地掌握物理新知,从而让初中物理课堂充满教学的艺术性。

篇11

二、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渗透

1教授概念时渗透科学方法

学好一个物理知识点,首先要掌握的是这个知识点的概念而概念的形成过程是需要科学方法,对于不同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科学方法来进行探知以下是初中教学中经常用到的科学方法

(1)直接定义方法对于简单的物理概念,可以采用直接定义的方法,比如对温度的定义就是直接定义: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通过直接定义法所得出的物理概念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在下定义之前,需要将实际中存在的有关现象充分展示给学生,再通过归纳法来得出物理概念比如在进行质量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图片或者实物,比如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物质组成?”“它们所含的物质的多少是否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得出:铁锤比铁钉含铁多,桌子比椅子含木材多然后教师归纳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过归纳,教师将质量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客观的存在,使学生掌握起来容易许多

(2)比值定义方法对有些物理概念的定义是通过比值确定的,就是把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相“比”即用数学中的除法给另一物理量下定义比如:速度、密度、压强等都是应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概念的比值定义这种科学方法,是物理概念定义中常用的方法,也是便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方法例如速度的概念教学中,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后提出问题:如果两个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通过计算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从而理解速度的意义在概念定义中还有许多常用的定义方法,如乘积定义法、模型法、类比法、等效法、分类法等

2教授物理规律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中存在许多物理规律、定律,在这些原理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科学方法,利于总结物理规律以下是在总结规律教学中常用到的科学方法

(1)归纳法,指通过对大量的事例与实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对其进行合理的理解,最后对所做的理解进行归纳概括得出一般结论的方法比如: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归纳得出金属具有导电性再比如由空气中能传播声音、水里能传播声音、钢管能传播声音,归纳得出一切物体都可以进行声音的传播归纳法多用于对实验结论的归纳,比如杠杆平衡条件、平面镜成像特点等等

(2)图像法在物理的学习中,有时通过图像法把规律图示化就会更加的直观简单,图像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比如,研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电流不变时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运用图像法来进行探索

(3)演绎推理法指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得出的规律,都会在大量实验和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对之进行科学的推理,从而间接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得出,就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得出的理想化情况下的运动规律这里面体现了理想实验法,忽略次要因素地面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从而推理得出物体在完全光滑的平面上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在教授实验中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学中很多物理规律、定律、和概念原理等都是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得出的,这是学生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授实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在教授实验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以下是在实验中可以运用到的科学方法

(1)观察法,指通过人们的感官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考察研究物理现象的方法比如在研究晶体与非晶体时,如何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呢?就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区分,也可以从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来观察区分

篇12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要正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正确地掌握概念,切不可只进行文字说明,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 =m/v 来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m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密度”这一概念。

二、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由概念的定义来表示。例如,速度 v=s/t, 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的还有 ρ =m/v 、 p =F/S 等这些定义是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在惯性系 F=a ,适用于宏观低速关于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都属于力这个概念的外延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三、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学生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与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四、注重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

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由问题讨论引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五、做好形成概念的演示实验

篇13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要正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正确地掌握概念,切不可只进行文字说明,让学生死记硬背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 =/v 来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 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抓隹“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密度”这一概念

二、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由概念的定义来表示例如,速度 v=s/t, 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类似的还有 ρ =/v 、 p =F/S 等这些定义是从质和量两方面反映了物理量的内涵

物理概念的外延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库仑定律确定的力,只适用于静电场,对迅变电场、涡旋电场不适用;电势的概念只适用于静电场,不能用于交变电磁场;在惯性系 F=a ,适用于宏观低速关于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安培力、洛仑兹力等都属于力这个概念的外延通过对物理概念外延的学习,能使学生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的外延就能理解概念的适用条件,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和式中各个物理符号的具体物理意义

三、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学生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与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四、注重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

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由问题讨论引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五、做好形成概念的演示实验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