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联网安全监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联网安全监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联网安全监管

篇1

与物流及集装箱行业一样,基于RFID技术,食品行业可以为每一样产品提供身份,即通过为食品及其原材料加贴RFID电子标签,结合传感器、GP8(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等对食品在原材料、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仓储、零售及消费等各环节的状态进行跟踪和记录,形成完整的可追溯的供应链记录,从而实现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视,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排除问题食品,确保市民的安全。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食物的源头就为这个食物提供一个RFID标签,写入该食物从一开始所具有的属性信息,在食物原材料进一步加工过程中,任何一个涉足食品产业链的厂商或机构,都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了解标签内所含信息,继而对上游所提供的产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供更好的加工或运输手段,更加有针对性地改善食品品质,并控制成本。

首先是商品防伪。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居民法制意识薄弱,对价格十分敏感,这给不法分子伪造名牌产品提供了土壤。在我国很多地区,假烟假酒伪劣食品对人们造成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很多时候还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而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防伪,与其他防伪技术如数字防伪、激光防伪等传统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ID号码,且无法修改和仿造;无机械磨损,防磁性、防污损和防水;RFID的读写器具有不直接对最终用户开放的物理接口,保证其自身的安全性;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存在相互认证的过程;耐高温,使用寿命长,存储量也比较大;标签容易集成进各种商品里,可大大提高伪造者造假的难度和成本。

其次,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是物联网最具发挥潜力的领域。简单来说,该体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标识技术,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对供应链中的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的质量控制和跟踪与溯源,信息流与实物流系统地结合起来,一旦发现危害健康问题,根据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采取食品召回或撤销上市等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措施,并方便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应用RFID系统,可确保食品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彻底实施“源头”食品追踪方案和在食品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的能力。RFID系统可提供食品链中食品与来源之间的联系,确保食品源的清晰,以追踪到具体的动物或植物及农场,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监控和追溯。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2006年提出在重点养殖基地通过对动物产品佩带耳标、脚标,在屠宰、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运用R FID技术、以对畜产品养殖、收购、屠宰、分割、运输、销售的信息进行记录,形成追朔档案,以便跟踪。

上海市建立了基于RFID技术的猪肉监控系统,在猪耳上打上电子射频耳标来记录生猪的饲料、病历、喂药、转群、检疫等信息。在进入主要市境道口和屠宰场使用RFID卡进行“点对点”监管,确保生猪进入指定的屠宰场。在批发市场,通过电子标签,记录进场交易的猪肉的来源地、交易时间、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结果。

在食品的加工和储藏中,温、湿度、时间等因素对食品品质影响很大,记录分析这些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将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可以感知周围物品和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状态信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方便地把这些状态信息及其变化传递到数据中心进行相应的储存和处理。

除了保证食品源的清洁卫生,同时还应致力保障食品在运输流通中不会被污染或丢失,并且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的效率,也需要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将RFID技术应用到食品的物流管理系统中,可以充分发挥它远距离识别、多标签同时处理的特点,大大提高食品的分拣能力、处理速度以及准确性,降低因误送或丢失而引起的损失。此外,在进行重要物资或危险品跟踪,或者在许多物品中查找某件定物品时,应用RFID技术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运输企业和销售企业还可以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掌握货物的最新位置,做到可视化管理。

此前上海五丰公司通过试运行RFID屠宰实施上产监控管理系统,对生猪进行标识和相关数据的加载,实现屠宰上产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信息管理,让生产管理者及时掌握与了解产品的生产及质量状况。

篇2

0 引 言

随着核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辐射源的应用市场日趋广泛。通过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研究方面的应用,辐射源为人类和社会提供了巨大利益,为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因辐射源管理不善而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辐射源传统的监管方式为上锁、警示和人为看护等,但因人为因素导致丢失和泄漏事故比比皆是,给社会和公众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建立一套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安全监管系统,将辐射源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系统总体架构

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安全监管系统的总体架构由前端现场部分(感知层)、数据传输部分(传输层)和安全监管部分(应用层)等组成[1],图1所示是其系统结构图。其中,前端现场部分以辐射源为前提设置剂量检测、RFID电子标签识别、GPS定位跟踪、视频监控等装置,以确保辐射源出现丢失、位移和泄漏等异常情况时通过传输层向监管中心发送实时数据和状态信号并向现场本地和监管人员发送报警信号。数据传输部分是通过GPRS方式将剂量信息、电子标签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将视频监控信号通过3G、ADSL或专线等方式传输到监控中心;将移动源位置信息通过GPS定位和GPRS传送到监控中心;将移动源视频监控图像通过GPRS以图片形式传输到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的安全监管系统完成信息的分析处理、智能化应用服务和控制决策[2]。

2 现场前端感知层的设计[3]

现场前端感知层主要由剂量检测仪、防拆毁RFID标签、RFID阅读器、位移监测设备、高清网络摄像机及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构成。

2.1 剂量检测

使用不同型号的测量仪对各个辐射源应用场所的辐射强度进行测量。各监测仪通过光电传感器收集被测放射源的测量数据,经过A/D转换后,测量仪将所获得的数字信号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以判断辐射源是否出现丢失或剂量外泄等事故。

2.2 RFID电子标签及阅读器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新兴自动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它采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讯以达到目标识别并交换数据的目的[12]。RFID具有远距离、同时可识别多个标签、识别速度快、标签存储容量大、数据安全等特点[10]。在本方案中,利用RFID技术,实现了辐射源防盗报警,其原理如图2所示。

如果为每个辐射源安装有效距离小于10 m的防拆毁RFID标签,并在离放射源不远处(如小于10 m)安装RFID阅读器,那么,RFID阅读器将不断地读取RFID传来的数据。一旦RFID标签被拆毁,或辐射源被移动到距离RFID阅读器超过10 m距离,RFID阅读器将不能再读取到该RFID的数据,此时就认为放射源被非法移动,报警器将自动通过短信方式向特定号码的手机发送报警信息,同时,通过GPRS或CDMA或3G网络,向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

2.3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

终端设备由GPS接收机[8]、GPRS收发模块等组成,GPS模块负责接收卫星定位(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信号,GPRS模块负责完成信息的无线传输。当移动辐射源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为了实现GPS终端对辐射源实现可靠的远程监控[11],GPS结合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7]对辐射源移动的位置进行实时跟踪,GPS工作不正常时则通过GIS系统在相应的地图上标以报警信息。

2.4 位移监测

当辐射源封装体与安装位置出现非法位移时,系统将及时向监管中心和现场进行报警,以提醒现场相关人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5 高清网络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的应用占据了安防领域大部分比例,对辐射源工作现场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和录像更是必要的。尤其在一些重要场所(如水厂、电厂固定源和一些特殊需要的移动运输源),一般均采用高清网络视频监控技术。

3 数据传输的设计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无线分组业务采用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其传输速率可达115 Kb/s,尤其是该传输方式为分组发送和传输,这意味着用户总是在线且按流量计费,因而可降低运行成本。本系统中的剂量监测数据、RFID电子标签信息、GPS定位数据(地理坐标经、纬度信息)等均可通过GPRS方式传送[4]。

通过3G/ADSL/光纤专线可传输辐射源现场或库房的视频监控图像。

辐射源视频监控图像与辐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实时数据接收和信息交换均可通过网络完成。

通过短信报警功能,可在现场出现辐射源丢失或辐射源泄漏等异常情况时,通过手机等方式向监管人员发送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 系统软件功能

基于物联网的辐射源安全监管系统主要包括辐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数据接收系统、辐射源实时监控系统等几个模块。其中,辐射源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辐射源相关信息的管理;实时数据接收系统用于管理实时接收的数据;辐射源实时监控系统可对辐射源进行视频监控和实时剂量检测,并在发生事故时实时报警。

4.1 辐射源信息管理系统

辐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分为涉源单位信息管理、辐射源信息管理、辐射源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地图、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数据查询统计等六部分。

涉源单位信息管理完成对涉源单位的基本信息注册登记、管理和查询。

辐射源信息管理用于完成对辐射源基本信息的管理和查询统计。

辐射源生命周期管理完成环评登记、申购申请、竣工验收、执法监察、送储报废等流程的统一管理,用户可查询其监管流程、历史剂量监测数据、执法监察和巡检数据、事故措施和应急预案等管理。监督辐射源的转移情况并跟踪每个辐射源在其使用寿期终了时的去向,使所有辐射源长期得到监管和控制。

系统提供电子地图功能,地图标注所有固定使用辐射源和存放辐射源的位置,标注移动辐射源和运输辐射源应行驶路线,电子地图显示各种辐射源包括移动、运输辐射源的当前位置。可按需提供专题图分析功能,可通过点击电子地图上的各监测点直接查阅企业信息和辐射源信息。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即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

数据查询统计包括剂量检测数据、报警信息、GPS定位信息等的历史数据查询和对各种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并生成报表,为事故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4.2 实时数据接收系统

实时数据接收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一是实时接收剂量监测数据、RFID电子标签状态信息、GPS地球定位坐标数据,并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中;二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增加日志记录功能,若发现异常需要报警时,则通过短信平台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相关人员手机上;另外,实时数据接收系统还具有数据补传功能,可对网络故障情况下未及时上传的数据进行补传。

4.3 辐射源实时监控系统

辐射源实时监控系统分为视频监控、实时剂量检测和实时报警功能三部分。

视频监控用来实时显示现场各个点的视频图像,具有视频录像、图像抓拍功能;对装有云台的摄像机可实现远程控制[11];视频监控图像可在手机移动办公系统中直接查看。

实时剂量检测用来读取实时数据接收系统获取的剂量检测数据。

系统具备多种报警管理功能,以各种方式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为事故应急处理争取时间,有效降低危害程度。能够以声光进行现场报警,以电话、短信、邮件、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远程报警;具有剂量超标报警、辐射源位移报警、源丢失报警、源泄露报警、移动源偏离预定路线报警、非法破坏等异常报警;具有报警信息统计、查询、汇总管理等功能。

5 结 语

经试运行表明,本系统数据采集准确,通讯传输流畅,工作稳定可靠,各项新技术的功能和性能特点在项目应用中能得到充分体现,可实现辐射源安全监管的功能,并达到设计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陈龙.物联网信息安防[J].物联网智慧城市,2011(2):21-24.

[2] 邹雪城.物联网核心价值是应用服务[J].物联网智慧城市,2011(2):61-66.

[3] 马纪丰,浩荡.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分析与建议[J].现代电子技术,2012, 35(19):76-78.

[4] 薛琳,魏兰磊,朱述川,等. 基于GPRS和RFID技术的门禁控制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2, 38(6):145-148.

[5] 董宇,杨强,颜文俊.基于Nrf905 和 GPRS 的智能家居电监测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9):78-81.

[6] 宋继伟.射频识别领域标准化发展动态[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8):46-48.

[7] 曾国奇, 李思吟,韦志棉,等.基于GIS城市的电磁环境仿真平台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9):134-137.

[8] 张书南.基于GPS的高稳定频率源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1):77-79.

[9] 颜元,武岳山.多标签快速识别算法研究与改进[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1):81-84.

篇3

一.监管平台设计背景

烟花爆竹是有近14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在国家庆典和民间喜事等场合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烟花爆竹具有更强的美学和实用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出口国。产品销售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30万吨左右,占全球生产量的90%,约占世界贸易量的80%。美国的Phantom,德国的WECO、FKW Kelle等著名烟花爆竹品牌的代工大部分由湖南浏阳的企业包揽,现在这些代工企业也开始自立门户,发展自己的中高端品牌。

我国烟花爆竹生产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浏阳、醴陵两市,江西省萍乡上栗、万载等市县和广西北海市,江苏建湖、浙江桐庐、河北安平等地也有少量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7600余家,批发企业3600多家,从业人员15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江苏、广西等省(区),其中,以湖南、江西两省产量最高,合计超过2000万箱,占我国年产量的80%以上。目前,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已成为我国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烟花爆竹具有易燃和易爆等危险性,属于高危制造行业范围,在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存储过程中频繁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表1 近几年发生的烟花爆竹安全事故

时间 地点 事故描述 发生阶段 伤亡情况

2010年12月17日 湖南省宁乡县 一辆满载烟花鞭炮原料的大型运输车辆发生爆炸。 运输过程 6人死亡、4人受伤

2011年1月15日 广西全州县 一辆载有大量烟花爆竹产品的大货车与另一辆货车发生追尾碰撞后,两车冲出路外,导致载有烟花爆竹的大货车起火燃爆。 运输过程 3人死亡

2010年8月16日 黑龙江省伊春市 华利实业有限公司发生烟花爆竹爆炸事故。 生产过程 34人死亡、3人失踪、152人受伤

2010年1月1日 陕西省蒲城县 生产双响炮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 生产过程 9人死亡、8人受伤

2010年9月13日 广东省电白县水东镇蓝田坡 在一处废弃养猪场内村民非法生产爆竹发生爆炸。 生产过程 8人死亡、10人受伤

2011年1月19日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豫田花炮厂生产双响过程中,进行封口作业冲压纸片时引发爆炸。 生产过程 10人死亡、21人受伤

2011年3月2日 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莲花喜炮厂爆竹药物生产线(称、混、装药及药饼中转)发生爆炸。 生产过程 4人死亡,1人受伤

2012年6月17日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 隆发花炮厂爆竹封口工房发生燃爆事故。 生产过程 7人死亡、1人受伤

2012年6月18日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东屯花炮厂发生爆炸事故。 生产过程 7人死亡、14人受伤

2012年10月13日 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国际博览会开幕市上燃放烟花时,烟花窜入杭州运河区域观众看台 燃放过程 151人受伤

2013年2月1日 河南三门峡市 一辆运输烟花爆竹的大货车行至连霍高速公路河南三门峡市渑池段义昌大桥时发生爆炸 运输过程 桥面垮塌,部分车辆和人员坠落桥下,9死11伤

为了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遏制烟花爆竹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颁布了多项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公布施行以来,对全国烟花爆竹事故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在一些地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仍屡禁不止,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这说明我国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状况仍不乐观,这是因为烟花爆竹行业包含庞大的产业链,生产、经营、运输、贮存等过程具有覆盖面广、流动性强、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致使对烟花爆竹行业综合安全监管难度很大。所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烟花爆竹行业的综合监管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倡导,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的《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危险品产业如何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面向物联网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射频识别(RFID)、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烟花爆竹及其运输车辆等相关“物”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信息交互、监控和信息服务。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加强对烟花爆竹生产、存储、运输、经营过程的综合监管,从源头遏制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现象,促进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促进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效减少烟花爆竹事故,以达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最终目的。

二.建设目标

1)、加强危险品的全程监管,防范事故发生、发生事故后第一时间掌握各类信息及时做出应急方案,减少损失。

2)、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企业安全成本:使用电子标签封锁,有效降低人员现在检查的人力、交通、施封设备等的总成本,在运输量大的情况下将为企业节约可观的安全成本。

3)、杜绝货物运途中安全漏洞:电子标签封锁途中安全防范功能将最大程度上杜绝货物途中的安全隐患,使解封操作和途中报警等数据全部可永久保存,作为数据依据,出现事故时责任明晰,避免无法举证造成的企业损失;

4)、提高车辆调度管理水平:电子签封锁施封/解封等信息可与车辆调度、任务安排等系统相结合,为车辆承担任务中或任务已完成的实时状态提供可视化的管理途径,提高车辆调度管理水平,提高车辆人员等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建设规模和内容

(1) 建设一个全面、一体化的危险品物流信息全程可视化监管平台,实现危险品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整条供应链管理.

(2) 建设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以烟花爆竹行业的监管与信息服务为目的,建设服务于烟花爆竹行业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贸易企业及监管部门的烟花爆竹基础数据与实时动态数据中心。

(3) 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按照应用功能和数据管理需要,建设完善应用支撑系统、主机及存储系统、网络系统。

(4) 建设安全系统。按照国家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相关要求,以及本工程新建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对安全保障的要求,建设安全系统。

(5) 建设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物流交通信息中心的监控中心和机房等配套设施,为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提供设备存放和人员工作场所

四.需求分析

4.1危化品运输现状

在当前的危险货物运输、交接、监控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铅封监管耗费较多人力,只能实现抽查放行

为有效地对货物运输车辆进行实时在途监控,保证车辆人员及危险货物的在途安全,现在通用的方法是在货物车厢门加上机械签封,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检查机械签封的外型是否完好来判断货物在途运输是否安全,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实用,但极易仿制和作弊,存在着极大的安全管理漏洞和风险。

2.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

由于现行方法采用“起运地货物车厢门加上机械签封,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检查机械签封的外型是否完好”来判断货物在途运输是否安全,造成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政府机构、企业等无法实时了解到货物途中的情况,如箱门是否被打开过、是否被加装货物等等,甚至出现途中高价值货物被盗现象难以控制,导致了大量的企业资产的流失。

3.缺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危险品货物运输中,爆炸事故频频发生,死伤惨重。管理上的漏洞,政令不通,政府部门都处于信息孤岛,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无法更好地掌握危险品运输情况,造成监管不力。

4.2现有业务流程

首先,执法部门众多执法信息无法共享。公安、安监、海事、商检等执法机关都参与其中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对各个监管部门提交的资料现在都是纸质材料,而且其中很多材料有都是重复的非常不环保。

其次,申请下来的诸如换证凭单、准运证等管理起来非常不便,没有合理可行的核销机制,导致现在很多车队一证多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再次,现在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的铅封技术含量低,防伪性能差极易被防止,照成货主的财物损失。

最关键的是运输过程不透明,车队无法实时掌握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对于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都没有办法进行预判或干预,事后也无法判断事故原因和追溯事故责任。

4.3功能需求分析

1.数据内容

面向物联网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包含烟花爆竹信息、相关人员信息、车辆信息、企业信息以及事件信息等。如表2-1所示。

表2平台涉及数据信息内容

信息类型 内容

烟花爆竹信息 产品类别、产地、生产日期、防伪信息

人员信息 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资格认证信息

车辆信息 车辆代码、车辆位置、装载量

企业信息 企业代码、生产信息、运输信息、燃放信息、仓储信息、销售信息

事件信息 烟花爆竹流向信息、检查信息

2.数据采集需求

平台建设所需的烟花爆竹数据、从业人员数据、运输车辆数据、行业企业数据以及事件数据是满足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烟花爆竹相关企业、以及消费者等不同类型用户应用需求的基础,也是实现烟花爆竹生产、存储和运输全过程动态监控与管理以及重大事故安全预警的根基。因此,应对以上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涉及到的数据资源实时采集,根据各类型用户对基础数据内容提出的需求,建立全省统一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数据中心,作为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基础性数据在各业务部门间进行共享。

3.数据存储需求

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监管与服务所需要的数据涉及多个业务单位所采集的数据,大量感知设备采集得到的海量感知数据对数据存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对于海量数据存储较多情况下采用的方式包括本地存储、海存储和云端存储。针对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的特殊需求,面向物联网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针对原始感知数据采取本地存储/海存储方式提供给各类用户用于现场处理,而在无异常情况下的日常感知数据会通过互联网连接由云端存储方式进行数据保存,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提高对海量存储数据查询速度和使用效率。

4.数据处理需求

从目前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现状基础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手持读写器、固定读写器、视频图像、智能车载终端等多种不同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获得的海量感知数据,缺乏实时、快速、准确地集成、分析、融合、挖掘等数据处理功能。因此,对于存储于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数据中心的动态实时感知数据,结合云计算技术对所有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实现多源感知数据的相互协同,生成科学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决策指挥方案,提高烟花爆竹行业跨区域安全监管与服务能力。

五.建设方案

5.1建设目标

1、跟踪道路运输情况,实时掌握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压力、位置等信息。

2、规范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出口、运输、燃放等整个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工作流程。

3、规范运输操作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4、规范从业单位个人的资质申请流程,并纳入无纸化管理。

5、加强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的管理做到全自动的颁发作废管理。

6、加强烟花爆竹集装箱铅封的技术含量,做好高技术含量的防伪工作。

5.2总体架构

平台以RFID、GPS、GIS、无线数据网络等技术为基础,突破原有的应用模式,创新性进行整合和应用,在低成本、高效率、可靠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物流全程的实时安全监管新模式。平台有效解决了行业中运输、交接、结算等各环节的管理难点问题,解决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对监管不到位的忧虑,也解决了危险品运输企业、货主、收货人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透明性,既提高了运输企业的效率,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输风险。

此平台的基础物理架构,采用同传统的通过GPS模式监管运输一致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上述示意图,采用这样的一个架构,使得新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传统的监管模式,无需进行基础性的架构的改造,只需经过适当的应用层的改造,即可适用“新一代智能化危险品运输管理平台系统”。

“新一代智能化危险品运输管理平台系统”,实现危险品运输全过程管控,具体原理如下:

通过为每辆运输车辆或运载工具配备电子押运员设备,而在每个货物容器的箱门上安装电子封锁设备。容器箱门上安装的电子封锁设备,基于有源RFID电子标签,能够实时向电子押运员发送数据。运载工具上的电子押运设备形成电子封锁分布式控制信息终端,可实现与每次电子封识绑定的动态数据认证、数据录入、数据存储、实时监控数据传输等功能,电子押运员设备通过GPRS 网络与平台系统数据互通,建立覆盖运输全程、全线的数据监控网,实现了对整个危险品物流供应链进行的实时监控、统一管理。

平台将采集到的信息,如锁号、货物、行驶路线等信息,通过GPRS技术发送到电子押运员,并将数据写入到电子封锁;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电子押运员设备实时采集电子封锁的状态、车辆行驶数据,并将发送到监控中心,实现对车辆、运输容器实时监控,实现随时随地了解车辆、货物等各种信息。

采用这种模式,货物的跟踪设备成本大幅降低,而作为信息控制终端的电子押运员,固定于运载工具上和一些重要货物交接节点,在经济条件下,避免了监控盲区,实现全程监控,形成信息闭环。

5.3应用系统

本项平台将为物流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危险品生产、销售、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交通部、公安局消防部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提供运输货物、车辆、人员违反危险品运输规程的事件报警、安全防范以及突发事件的快速综合响应服务。该平台体系框架可抽象成一个集中管理式(运营)分层嵌套的系统模型。全局系统由一个运控管理中心和多个子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在以上示图中,运管中心和这些子系统由一个或多个通道耦合起来。全局系统的功能是子系统和通信系统全体功能的总和。该平台以货物流转过程为跟踪主体,实时监控每个附加了RFID芯片的货物容器,包括出场、在途运动、换车(船,以及其他运输工具)、进场等各个物流环节。它的主要构建思想是利用RFID技术的识别、短距实时无线传输能力和适用于各种环境下的特性,结合现有的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构造一个覆盖全国的多层次、多嵌套的提供危险品安全运输实时监控服务的平台。

该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

(1)运控管理部分

是对系统全局进行业务与工况的实时监控,为用户提供安装、入网注册、告警响应、数据存储与管理、用户服务、报告生成、费收等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控制中心。它是系统实施管理的中心节点。

(2) 平台应用部分

由若干区域和行业应用中心组成,根据多地域多用户的特定需求,根据区域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业务应用管理子中心。应用级子中心可根据其设置的用途分为地区业务应用中心和行业应用中心,地区业务应用中心是为方便该地区基本服务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主要用于平台提供的通用服务的实时监控与管理;行业应用中心是为满足行业用户特殊服务的管理需要而设置的,用于包括通用服务在内的行业增值服务与行业信息实时监控管理。

(3)服务响应部分

服务响应中心(SRC)组成的服务提供、指挥调度和车辆监管。

(4)通信处理部分

是由一个主TCHub处理中心和若干子TCHub处理中心组成的实现全系统基于GSM网络SMS/CSD/GPRS通信机制的实时服务数据采集、处理和分发。

(5)用户终端部分

包括电子押运员终端和固定用户终端两大类。电子押运员终端主要是指安装在用户车辆、船只等移动载体上,具有GPS定位、载体状态信息采集、遇险告警求援等功能的终端设备;固定用户终端常是指安装在固定地点,用于目标状态信息采集、回传,为管理部门提供实时远程监控服务信息的终端设备。

综上信息平台主要组成部分描述,系统主要功能示意图如下:

用户授权管理

该模块主要管理一些支撑信息系统正常运作的系统级功能模块,包括用户信息管理、角色信息管理、权限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等。

基础数据公共模块

该模块包括基础代码管理和基础数据管理,维护系统常用代码、公共数据、数据字典等共有信息,并对系统涉及的单位、人员、车辆、设备等基础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备份。

电子商务应用模块

该模块包括在线准运证管理和在线货物跟踪,在线准运证管理提供电子商务用户进行在线的准运证申请以及相关部门的审批发放,及时便捷的进行网站式窗口服务。在线货物跟踪提供电子商务用户进行在线的货物跟踪,及时准确的了解自己货物的运输过程行程。

业务应用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所需要的功能如货物跟踪、准运证管理、运输过程监管、电子押运员跟踪、预警提示、综合报表等等以及动态监控过程中所需要设备的信息管理。

财务应用模块

该模块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和商务结算系统,主要面向企业用户,提供用户查看自己在使用系统时所花费的GPRS流量费和短信通信费。

5.4数据管理方案

本平台系统数据主要包含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由车辆基础信息、人员基础信息、危险品物资基础信息、RFID卡号信息、GIS地理位置信息和GPS定位信息。动态数据由人、车、物和位置组成的动态过车记录组成。

车辆基础信息:车牌号码、车辆类型、使用年限等

物资基础信息:货物的名称、使用日期、种类、数量、特性等

RFID卡号信息:RFID卡号等

GIS地理位置信息:地理位置坐标、时间

GPS定位信息:经度、纬度、定位时间

RFID卡号由RFID读写器采集,GIS地理位置信息由GIS采集,GPS定位信息由GPS设备采集,上述设备采集的信息以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上传到后台数据中心。

人、车、物等基础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采集的人、车、物和位置等动态过车记录信息通过应用服务器的相关接口上传到平台信息存储区,外界若访问动态过车信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相关数据的访问。

六.经济效益

(1)带动相关产业效能。

本平台的实施需要购置一大批传感器、电子元件和通信设备,将促进苏浙沪传感器供应商、通信模块供应商、电信运营商、中间件及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服务二次销售商的快速发展,在苏浙沪培养新的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搭建。同时,推动数据采集设备、监测传感器、数据安全传输设备国产化。

本工程将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将带动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相比于国外智能化和动态化的交通系统,我国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通过平台实现对非法烟花爆竹生产的严厉打击,从而增加烟花爆竹正规产品的需求,进而带动烟花爆竹产业链上所有正规企业的发展,并且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

(3) 平台建成的烟花爆竹物流交易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烟花爆竹供需信息及运输车辆信息,可以降低仓储企业的库存量,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载效率,减少对物流交易撮合坐席的需求。从而降低物流交易过程中的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及人力成本。

(4) 平台投资方通过该平台汇集烟花爆竹行业的静态及动态信息,可以通过出售物流交易信息、出售(租赁)专用电子标签等监管设备的方式收回成本并获得收益。

七.社会效益

(1)平台的实施将实现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等监管部门和企业间各个系统彼此之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在保持原各信息系统独立完整运行的前提下,本系统新产生的信息能充分为各部门所使用。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台建设和运行,使原有的单一封闭型管理模式变为开放型平台服务模式,使信息由单方面、单通道变为双向性、多通道的信息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烟花爆竹物流透明化、一体化运作。

(2)平台的建设将为烟花爆竹事故救援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为下一步建立健全“烟花爆竹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平台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研究烟花爆竹物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其采用的关键技术及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范围内的危险品智能监管服务。

(4) 促进物联网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应用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引擎,是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的纽带。本工程建设将促进传感器供应商、通信模块供应商、电信运营商、中间件及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服务二次销售商的快速发展.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网络——物联网应运而生,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传感器节点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网络[1]。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浪潮。物联网的核心是完成物体信息的可感、可知、可传和可控。它给高速信息化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物联网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

目前,物联网安全问题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物联网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献[2-5]都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体系架构入手,强调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并从物联网的多层结构出发分析各层的安全需求以及具有可行性的一些安全措施。但文献均停留在概括性分析层面,并没有深入探讨物联网安全的核心技术,而且对相关技术应用于物联网的普遍性没有进行分析评论。

本文在讨论了物联网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的安全需求,并对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为建立可靠安全的物联网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 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作为一种庞大复杂的聚合性系统,具备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全面应用,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不同类型的感知技术,按一定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物体的信息;二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多网融合网络,实现数据的可靠传递;三是具有智能处理能力,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云计算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目前,在业界,EPCGlobal物联网体系结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联网架构之一[6]。它将物联网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具有全面感知能力的感知层,第二层是进行传输数据的网络层,最上层则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层,如图1所示。

在物联网体系架构中,下层是为上层服务的,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具体描述如下。

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它一般包括数据采集和短距离数据通信两个子层。首先数据采集子层通过传感器、二维码、RFID等不同类型的技术获取物理世界中的数据信息;然后短距离数据通信子层通过蓝牙、红外、ZigBee等短距离数据传输技术将数据传送到网关或接入广域承载网络。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安全可靠的传输。它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对多种网络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多种网络传输技术将来自感知层的数据通过基础承载网络传输到应用层。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感知和传输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人机交互,它是物联网的终极目标,也是物联网作为深度信息化网络的重要体现。它一般包括应用程序和终端设备两个子层。

2 物联网安全需求

物联网不同于现有通信网络,其结构更复杂,系统更庞大,因而存在着不同于现有通信网络更多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使用无线传输技术,这种传输方式使传输的信息处于完全公开暴露的状态,很容易被窃取和干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同时物联网还可能带来许多个人隐私泄露。虽然相继推出了一些安全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PKI 等等,

但物联网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很多的理论与关键技术有待完善和突破,特别是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相比,物联网存在一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下面将从物联网的三层架构来分析物联网的安全需求。

2.1感知层安全需求

在最底层的感知层,由于传感器节点受到能量和功能的制约,其安全保护机制较差,并且由于传感器网络尚未完全实现标准化,其中消息和数据传输协议没有统一的标准[7],从而无法提供一个统一完善的安全保护体系。因此,传感器网络除了可能遭受同现有网络相同的安全威胁外,还可能受到恶意节点的攻击、传输的数据被监听或破坏、数据的一致性差等安全威胁。

2.2网络层安全需求

由于物联网中的通信终端呈指数增长,而现有的通信网络承载能力有限,当大量的网络终端节点接入现有网络时,将会给通信网络带来更多的安全威胁。首先,大量终端节点的接入肯定会带来网络拥塞,而网络拥塞会给攻击者带来可趁之机,从而对服务器产生拒绝服务攻击;其次,由于物联网中的设备传输的数据量较小,一般不会采用复杂的加密算法来保护数据,从而可能导致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遭到攻击和破坏;最后,感知层和网络层的融合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

2.3应用层安全需求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渗透到了现实中的各行各业,由于物联网本身的特殊性,其应用安全问题除了现有网络应用中常见的安全威胁外,还存在更为特殊的应用安全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大量使用无线传输技术,而且大多数设备都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使得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很容易被窃取和恶意跟踪。而隐私信息的外泄和恶意跟踪给用户带来了极大地安全隐患。

3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物联网作为多网融合的聚合性复杂系统,比互联网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而且其安全问题涉及到网络的不同层次,虽然现有的网络安全机制可以解决部分的安全问题,但更多的安全问题还是需要对现有网络中的安全机制进行改进或完善,或者提出全新的安全机制[8]。针对物联网中新的安全需求,下面对物联网中的若干关键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1认证机制

现有网络的认证机制主要考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用于物联网。对于物联网的认证机制,应该根据业务的归属分类考虑是否需要进行业务层的认证,如果是由运行商提供的业务,并且能够提供可靠地业务运行平台,或者是业务本身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不高,则可以不进行业务认证。如果是由第三方提供的业务,并且不能保证业务层的数据安全,或者业务本身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则需要进行业务认证。

3.2密钥管理

在物联网的安全体系中,为保证节点间的通信安全,必须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在所有的安全机制中,密钥是系统安全的基础,是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保护的关键[9]。物联网中有限的软硬件资源,对密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物联网中密钥管理方案的设计,既要能够适应复杂的传感器网络环境,又要能够便于网络运营商控制管理网络。目前关于密钥管理协议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管理协议;二是基于非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管理协议。前者虽然能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但是其抗攻击能力较弱。而后者虽然安全性能更好,但是其复杂度较高、开销大。所以,物联网的密钥管理主要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应物联网体系结构,并且具有可扩展性、有效性和抗攻击能力的密钥管理系统;二是如何有效的管理密钥。

3.3安全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应用是维护物联网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现有的路由协议主要考虑的是节点间数据的有效传输,忽视了对数据本身的安全考虑。由于物联网中路由既跨越了基于IP地址的互联网,又跨越了基于标识的移动通信网和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中的路由协议的设计就更加复杂,不仅需要考虑多网融合的路由问题,还要顾及传感器网络的路由问题。对于多网融合,可以考虑基于IP地址的统一路由体系;而对传感器网络,由于其节点的资源非常有限,抗攻击能力很弱,设计的路由算法要具有一定的抗攻击性,不仅实现可靠路由,更要注重路由的安全性。

3.4恶意代码防御

由于平台、应用、设备的多样性和公开性,物联网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传统的因特网,这给有效防止恶意代码的攻击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物联网中,大多数终端设备都直接暴露于无人看守的场所,一旦受到恶意代码的攻击,将会迅速蔓延开来。因此,恶意代码对物联网的威胁比普通网络更大。

物联网中的恶意代码防御可在现有网络恶意代码防御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分层防御的思想,以便从源头控制恶意代码的复制和传播,进一步加强恶意代码的防御能力。

4 结束语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是物联网服务能否得到大规模应用的重要保障,而物联网的复杂结构使其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现有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物联网的安全机制将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Z].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2005.

[2] 李志清.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计算机安全, 2011, (10):57-59.

[3] 李振汕.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12):1-3.

[4] 武传坤.物联网安全架构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 25(4):411-419.

[5] 彭朋, 韩伟力, 赵一鸣,等.基于 RFID 的物联网安全需求研究[J].计算机安全, 2011, (1): 75-79.

[6] ITU.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B/OL]. http://itu.int/internetofthings. [2010-07-03].

篇5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逐渐实现智能化,因此物联网技术就应运而生。建筑工程随着规模逐渐扩大,安全事故问题越发严重,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智能化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施工安全。

二.物联网技术概述

1.物联网技术的定义。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他们认为,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认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物联网技术的组成。

物联网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通过信息感知技术(汇接节点、感知节点、射频识别终端等)采集感兴趣的数据和信息,感知层应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传感器控制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等。网络层主要依托于已发展成熟的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通过对感知数据进行存储、理解、分析和挖掘,将数据信息高效准确的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主要用于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网络层对感知数据分析和处理并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把物联网技术与行业或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实现应用的广泛化和智能化。

3.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RFID技术:这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是物联网最关键的一个技术。

泛在传感技术:重点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将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进行量化,形成数据,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传送到指定的位置。泛在传感技术其中一个代表是Zigbee。

纳米嵌入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超微型传感器,构建看不见的传感网络。这些被称为智慧尘埃的超微型传感器,可以嵌入到任何物品之中,而且对使用不造成任何影响。

智能运算技术:传感器得到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语义的理解、推理和决策,这些需要智能、运算技术来完成。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

1.设备动态管理。

施工设备是指能够用于建筑施工的物资装备,包括器材装备、施工机械等。物资管理系统利用RFID,GPS、无线传感器网络、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采集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云处理技术与海量多功能传感器相结合,实现对施工设备物资的实时高效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单位、不同地方以及不同种类的施工设备,按类型、功能、有效性、所属单位等属性信息进行分类,并植入RFID电子标签,将分散的资源等信息集成到统一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中、动态、实时的智能管理和应用。这样,指挥决策部门通过智能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就可动态掌握资源的使用和库存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日常交接班、装备管理部门进行器材检查,只需通过手持终端扫描并与之前的记录进行自动的对比分析,就可以迅速了解器材装备的基本情况,避免装备的漏查和丢失等情况的发生。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物资装备领域的应用能提高装备与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增强装备与物资的统筹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共享,能加快装备管理现代化建设,能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能力,确保科学施工。

2.人员出入管理功能

要求实现大门车辆管理以及门禁管理,施工人员可以持卡任意出入,但为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必须要建立相关的出入记录。需要数字身份验证识别与图像验证相结合的多种检测手段联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有利于在不同状态下对人或车辆等物体进行识别与管理。

3.施工消防远程监控应用。

建筑施工中,消防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各种传感设备、视频采集设备等感知和采集现场信息,借助消防物联网网络层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和辅助决策。通过在消防喷淋的管网中安装感应芯片可以掌握喷淋装置的压力,从而监控喷淋管网内是否有水。水的压力,在烟感和温感设备后段安装感应芯片,可以随时掌握烟感和温感的状态。在消防泵开关阀上安装电子芯片,可以远程掌握消防泵的开关状态。在消火栓、消防水池、天然水源等重要位置安装水流触发传感器等,可以随时掌握消防水源的位置、状态、压力等数据。在消防安全通道内使用智能视频监控技术,通过视频处理技术,分析前端摄像头拍摄范围内或指定区域内是否有长时间占位的物体并发出告警,管理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消防安全通道被占用堵塞等安全隐患。

4. 照明控制技术。

单灯控制技术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路灯控制管理新技术,通过单盏路灯的实际工作电流和其额定电流之间数据对比,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和节能控制。应用单灯控制系统后,所有路灯的故障信息都会被及时传送到监控中心。维修人员利用系统固有的路灯故障位置地图显示功能,在检修车出发之前就可知道故障的准确地点,使维修成本大大降低。当有某一盏灯具出现故障时,可以准确地引导维修人员,到达指定灯杆进行针对性的维修。更可以做到对灯具的故障定位到组件,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无须开灯,直接更换相应部件皆可。同时,这一技术可实现对路灯照明、节能、监控、集抄、管理、统计等设备的组网控制和高效管理,可以“按需照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使路灯达到隔一亮一、隔二亮一、双臂灯单侧亮的效果。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控每盏灯的运行状态,实现路灯的集中控制、分时分级控制,达到智能节能的效果。

5. 重点人群的物品物联网应用

实现远距离的自动识别,不需要可视读取,既可以对运动物品进行识别,也可以对静止的物品进行识别,这是最突出的RFID技术的特点。RFID所储存的在标签内部产品的电子代码,能够为所有物品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全球的标识,可以说其是位移的单件物品的身份识别ID,其包含了该物品所有的信息,实现了对单件物品全球范围内的追溯和跟踪。此外,采用严密的先进人体运动监测算法,整合了数字集成电路的物联网人体的活动检测模块处理技术,在一定探测距离内可以实现自由进行调节,其组装所采用的是特殊布线集成电路。在对重点物品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身份识别技术,采用一些带有加速度、温度、烟雾、行为分析、湿度等传感能力的先进技术系统,对重要物品的监管就可以轻松实现。

五、结束语

物联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方便管理与识别,将网络以及物品连接在一起。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管理的智能化,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实处,有利于提升管理效果,确保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董大,冯凯梁.物联网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2010,(19):21-23.

[2]种艳,董运涛.物联网在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1,(4):79-82.

[3]刘红玲,于亚鹏,常龙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型建筑安全远程监测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3,(10):19-22.

篇6

2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中,其信息结构体系应符合国家、省、市、县四级安全监管层次。按照安全监管信息危险程度将其设置为四个等级,各等级监控都对应相应类型的数据。一般来说国家级监管仅仅以重大危险隐患为主,县级基层安监部门应对安全相关信息实施全面监管,并据此完善安全监察策略。各个层次面对的信息具有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越是底层所面对的信息越详细,涉及范围越小,但实时性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以物联网为基础打造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将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相结合,该数据管理模式具有分布集中式特点,包括两大层次,即国家级安监信息中心数据库、省级及以下云安全平台。考虑到煤矿安全信息种类繁杂、实时性较高以及层次复杂等特点,可考虑增加物联网云数据存储平台,利用无线网络或者互联网将煤矿安全信息传输至云安全平台服务器,后者按照预设安全管理模型实时计算存储数据,最终得出相应等级数据,对煤矿生产乃至工作面安全作业情况做出实时反映。

3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应解决的问题

在物联网的基础上,煤矿安全监管和信息管理模式因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迎来新的挑战:

3.1统一数据标准

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同时面向全国煤矿,所以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数据标准,确保各煤矿采集反馈的信息格式等标准一致,以便于安监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目标煤矿作业情况,也有利于展开横向对比。

3.2安全影响因素分级

安监层次不同,则关注目标信息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越高层的安监往往对重大安全隐患信息越关注。因此,如何合理分级煤矿安全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安全形势和作业安全事故及时作出动态合理的调整,是该系统不断适应生产形势变化,加强安全监管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

3.3物联网技术面临稳定性以及经济性问题

虽然在当前诸多行业中都已经广泛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然而煤矿生产环境较为复杂,很容易干扰电磁信号,所以在应用实践中如何确保物联网技术的稳定性,合理有效地控制应用成本,是当前煤矿行业能否广泛应用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4调整安监信息管理部门职能

一般来说,安监部门包括办公室、规划室、安全健康监督室、政策法规室、应急救援办公室、安全监管业务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等等,需要设置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的信息管理部门。在物联网的支撑下,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成立高层次、独立性的国家级以及省级安监信息管理部门。这样一来,现有部门需要做出调整,相关管理流程以及考核内容也发生变化,而且这一变化存在从安监系统开始向其他矿业集团以及煤矿延伸的可能性。

4结语

在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过程中,以物联网为支撑的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满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以及信息甄选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建立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促进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提高监管效率,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信息标准、安全因素分级、系统稳定性等多个关键性问题。

作者:刘文杰 单位: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7

The Prospects Analysi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Applied to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Business

Zhang Ling

(Shaanxi Quality and Technology Supervision Information Center,Xi'an710006,China)

Abstract:Following things as computers,the Internet,the worl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the third wave,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rategy.In this paper,Shaanxi Province,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status,for example,in terms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prospects of networking technology for the analysis.

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Quality control;Applications;Prospects

一、技术概述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终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数控系统、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无线射频标签)的各种物品、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长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智能、安全的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应用中主要涉及的技术有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种传感技术、RFID技术、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物联网的智能处理依靠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如云计算、模式识别等技术,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它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应用前景分析

(一)不断完善的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助力物联网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的应用,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物联网应用的推广需要实现物联网横向的整合,打造社会公共的物联网基础架构,建立一个基于从感知层到网络层,再到应用层的端到端的架构,形成公共的分层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应用平台。目前陕西省政府通过创新全省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方式、技术架构、运维模式和运营方式,成为国内信息化共享服务的典范。通过几年建设已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横向、纵向的网络连接,同时为满足基础数据整合及提供四个基础数据库支撑的要求,基本建设完成多级数据交换系统、多元数据融合与集成系统、虚拟资源隔离系统、政务资源目录与交换系统、基于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的业务协同平台、信息服务资源运营管理系统、安全管理中心等资源整合平台,并在上述基础平台之上初步建设完成基础数据库整合与综合应用系统。已启动建设的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投运后,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完整的“云计算”架构,可支撑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IT资源的集约共享,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情况下,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提供了契机。

(二)信息化建设的纵深发展促进物联网应用开展。随着“金质工程”一期项目的建设完成,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初步完成了系统内部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内部办公电子化、部分行政审批网络化,但是信息化应用形式和范围还很局限。随着系统内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引发政府管理观念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将改变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方式。另一方面,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将重塑政府的业务流程,需要在政府业务流程优化和重塑的基础上,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三是,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将全面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促使其将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组后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这些因素都促使质量监督部门迫切的寻求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变革和创新发展。另外根据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的特殊性,需要职能部门管理者首先抓住新的关键技术、政府示范项目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等契机,实现重点行业的监管突破,并由点带面,促使整个系统业务实现向各个行业的监管纵深发展,由此也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篇8

1 引言

随着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宅小区、学校、办公场所。电梯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由于物业管理不到位、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验不落实造成的住宅电梯故障时有发生。电梯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本论文分析了现阶段电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电梯安全监管中可以优化的内容。提出了通过先进成熟的物联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云端大数据分析技术。经历了需求分析,平台设计,系统实现,平台整体测试等整个项目过程,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电梯安全运行监管系统。通过电梯安全监管系统,管理电梯的物业公司可以及时掌握电梯故障,加快处理速度,提高业主满意度。

2 电梯安全监管业务流程

电梯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是一个涉及电梯信息、监管部门、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维保人员等信息在内的一整套系统。它需要参与系统操作的各方统一维护,标准操作才能正常运行。首先是使用单位维护本单位使用的电梯信息,使用单位基本信息;然后是维保单位维护自身的单位信息、维保人员信息,并与电梯信息进行关联。当以上信息维护完成,确认无误后进行提交审核。监管部门对以上信息审核通过后,可进入正式维护阶段。电梯上安装数据采集仪,当电梯发生故障时,信息会即时反馈到系统平台上,监管部门可按相应条件对各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 电梯安全监管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图

电梯安全监管系统以搭积木的方式组织系统架构。最底层为运行支撑层,它主要负责服务器、存储、数据采集仪、网络、基础软件;再向上一层为数据层,它主要包括企业信息数据库、人员信息数据库、电梯产品信息数据库等;再向上一层为业务层,它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服务系统、数据收发解析系统;再向上一层为服务层,它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服务、元数据服务、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服务等;最上面一层为应用层,它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电梯信息管理、运程在线监管。

3.2 网络拓扑图

网络结构图,也叫网络拓扑图。它所表示的是一个网络中,各种设备是如何连接的,如何协调工作,以及如何传输数据的。网络拓扑图可以给网络管理员日常维护带来方便,通过查看网络拓扑图,管理员可以很清楚获知网络的架构信息,和设备分布情况,以及网络安全情况。

在电梯安全监管系统的网络拓扑图中,电梯数据采集仪安装在电梯机房中,今后可扩展在轿厢内安装语音对讲设备和摄像头,以实现视频数据采集。电梯数据采集仪可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接收服务器,由数据接收服务器经过加工解析后,存入电梯数据库服务器。用户通过电梯前端 web服务器访问电梯安全监管系统,维护电梯信息、单位信息、实时监控、故障报警、数据统计分析等日常管理功能,从而达到提高电梯安全管理的目的。

3.3 系统功能结构图

电梯安全监管系统由 6 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电梯信息模块主要负责电梯基本信息维护、与维保单位进行关联。维保单位模块主负责维保公司管理、维保人员录入。使用单位模块主要负责物业公司基本信息录入,并与所管理的电梯信息进行关联。电梯监控模块主要完成电梯信息实时监管、故障信息及时报警处理。统计分析模块主要负责用户按不同维度查询统计数据。系统管理模块完成平台机构管理、系统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各子模块共同组成了电梯安全监管平台,协同工作。

4 界面设计

根据电梯安全监管系统现场控制的要求,设计相应的登录界面,使用单位管理界面、维保单位管理界面、电梯信息管理界面等共同完成该系统的状态监控和操作管理。

5 结束语

本文就现阶段电梯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设电梯安全信息系统的思路。对电梯安全监管系统系统进行了全面的需求调研、架构设计。并在需求、设计的此基础出进行了系统实现。电梯安全监管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得电梯监管部门、电梯使用单位(物业公司)、电梯维保单位、维保人员、电梯基本信息都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管理。做到了电梯安全监管,故障提前预警。

参考文献:

[1]黄勤陆,阳巍,肖甘.物联网技术在电梯监测报警管理系统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3(02).

篇9

监管打破“分段治水”

在我国,按照原有的监管体制,食品最初的种植养殖由农业部门管,加工生产归质监部门管,流通销售是工商部门管,餐饮单位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中间还涉及公安、商务、卫生等部门。

这种分段监管体制,原本是为了形成合力,但在各分段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缝隙”,存在着监管盲区。这种情况,被很多人称为“九龙治水”。九龙治水,水患难除。整合监管主体,减少监管环节,分清监管职责,建立无缝衔接的监管体制,成为强化监管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理解监管体制的无缝衔接呢?“无缝衔接”,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首先,将以前分散在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整合起来,消除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之间的缝隙,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统一监管。其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不留死角、没有空白。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统一监管职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种植养殖,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这一系列的体制和机构改革,迈出了食品安全统一监管的关键一步。但是,要让改革之花结出硕果,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细化改革措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目前,武汉食品安全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涉及的职能调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划转基本到位,开始实行新的全链条食品监管模式。

武汉市打破食品安全监管“分段治水”格局,完整锁定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农业部门负责种植养殖环节监管,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等环节监管,两部门共同承担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这种新体制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尚属首例。整合以后,在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任何环节发现问题,统一由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整合后的食品药品监督局实行市、区分级管理。市局管标准,负责监督、指导、协调、督办,承担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监管责任。原直属市局的区分局整建制下放各区和功能区管理,由地方政府直管并对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各区政府还将在街道(乡、镇)设置食品药品监督所,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实现食品安全管理常态化。

新体制运行后,食品药品监督局工作量将成倍增加。该市将从质监、工商划转部分执法人员,充实食品药品监管力量。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数量将达到2000余人,是原有的两倍。

正如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所强调的,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核心是优化体制、整合职能、下沉管理、明晰责任。工作成败关键取决于人。

让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

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中央基建投资预算(拨款)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山西、内蒙古、重庆、四川等20个省(区、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让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给食品安全架设牢不可破的防火墙仍是关键。

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认为,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主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王晶表示,更重要的是,应通过物联网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的追溯监管。一是应当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工程与服务中心和食品企业信用平台,建立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服务体系。二是学习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实行源头追溯管理。

实践证明,大多数的食品安全都发生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同时,食品的源头生产环节相对时间较长,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找到问题。因而,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主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建议全面开展农业食品溯源工作,应做到食品从田间、农场到超市都有安全信息和生产信息可即时追查。

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将实现食品的全程可追溯。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试点。对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在记者看来,质量追溯任重道远,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篇10

随着传统企业与移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我国食品工业也面临着产业组织方式、生产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从以“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转向以诚信与创新为内涵的品牌竞争,和以产业链安全为主的价值竞争,呈现小型化、智能化与网络化的新特点,食品安全更加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民众对食品的信任危机使食品制造业竞争力受挫,出口通路受阻,食安问题教训惨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新常态,包括食品产业在内的各行业竞争愈加激烈,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迫于生存压力不断挑战安全底线,食品安全监管的形势更为严峻复杂,传统的监管模式面临更大挑战。由于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多为中小企业,总体上“多、小、散、乱、差”,食品生产链条环节多、过程长,监管难度大,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食品监管部门应主动借力“互联网+” 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和手段方式,开创食品产业安全管控新模式。加快推进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强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推动企业主动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并增加食品安全保障投入,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建立全方位的市场监管体系,使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从而形成食品安全管控无缝隙、精细化、企业与监管部门双赢的大数据监管新模式。

一、完善 “互联网+”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系统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提出“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整合目前各类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实现信息共融共享。完善追溯管理、认证、考核等配套制度,统一追溯的深度和精确度,增强追溯系统的权威性,对生产、流通、销售等领域全程监管。

1.完善食品安全信息二维码追溯系统

近两年食品安全风险前移,来自农产品原料污染成最大风险,涉农企业成高危群体。生鲜食品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之一,种类纷繁,从田间到超市有多种动态变化,消费量大,需要采集海量数据,有较高的技术门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破解数据壁垒,实现信息的全面联通。通过“互联网+”,建立食品产业全环节、全链条、全覆盖的信息可追溯平台。在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强制推行质量追溯系统并鼓励更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参与,使之成为企业产品入市销售的必要条件。利用二维码这一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收集信息,建立食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履历”,并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实现生鲜食品数据记录从田间地头到超市菜场的信息全链条联通,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可追溯可追踪,便于约束生产和清查污染食品来源。

食品安全信息二维码追溯系统可包括两类信息:第一类是法定式信息,包括生产厂家、供货商名称、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基本配料等最基本要素,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二类是精细化信息,包括食品的生产者、供货商信息、食品的主要原材料来源,食品检测或自检情况等。例如,蔬菜提供的精细化追溯信息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杀虫直至采摘整个过程。大数据“云”端架构能够覆盖农场、牧场、屠宰场等原料供应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商超、餐饮、学校等消费端,可追溯品种包含肉类、豆制品类、蔬菜果品等几乎全部生鲜。不仅可以正向追溯,也可逆向追溯。数据上传到公众信息平台,可以对食品生产、销售进行全流程监控。例如,在销售分公司营业厅可以直观地看到企业生产的实时监控画面,影像视频等信息资料数据存档可查,达到食品安全监管无盲区、不断点、全覆盖。二维码追溯系统数据信息从生鲜食品可扩容至几乎所有食品品种,实现更大范围覆盖。

2.“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链,不仅实现智能生产和网络营销,也使企业合作向高层次发展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宽带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食品产业的广泛渗透。更多的食品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健全对产业链全程监管的食品安全内控体系。设立进货食品数据库,完善包括进货情况、保质期情况、销售出货情况等详细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促进了食品安全生产向集约化发展。通过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更多食品企业拓展电子商务,开发电商及O2O渠道。不同于以往封闭的信息平台,网络销售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由单一销售模式转变为系统销售,将“线下”的实体优势与互联网“线上”的优势结合起来,消费互动也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企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产业链追溯体系,使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获得市场认可,企业间有合作意向时可通过相互验厂明确合作安全保障,防范合作风险,相互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强强联合的战略合作关系。

二、创新“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全面提高工作效能

由于食品种类、食品生产环节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存在众多而分散的特点,传统的人工监管模式受制于专职人员数量限制,无法实现精细化监管,加之传统监管技术手段与方式的落后,导致大量安全监管漏洞。实施“互联网+”,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对海量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建立起全流程监管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改变原来人盯企业的监管模式,从而真正实现食品安全管控的精细化、全程化、常态化。这一技术变革不仅带来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升级,也带来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不失为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技术路径之一。

1.通过“互联网+” 打通生产、流通全程全域监管链条

政府监管部门应创新监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首先,在食品生产许可审批制度改革中结合“互联网+ ”,在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的同时,加强审批环节监管。全面推行食品生产许可电子证书,强化信息网上公示,建立健全证后监管制度。监管部门在企业获证一个月内进行复核性检查。获证一年内对其上市的产品进行随机性抽查。获证一年以上的实施常规性监管。鼓励和引导企业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公示更多生产经营过程、设施及销售物流数据,使食品安全监控的不同阶段的数据无缝衔接,对食品的注册、生产层层严格把关,对销售情况随时随地跟踪抽检。

2.在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的基础上推行信息化监管的新模式

建立“互联网+基层监管网格”,将监管、协管人员实施网格化责任区域划分,定岗定位细化到各社区、各村、各街道。在严格落实定期巡查和属地监管责任的基础上,将网格化监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互联网+电子监管”。通过远程授权开通网格管理系统模块,通过平台系统对网格的工作人员下达食品安全工作任务,监管人员利用手机、pad、电脑等将监管巡查过程形成“数据采集录入上报分流问题处理反馈归档”信息化处理系统,形成食品的“电子标签”,确保食品质量源头可溯、流向可追、问题可控。既方便了商家建立台账、也便于市场监管部门监管。

依托无线网络、GPS定位、移动终端等互联网技术,建立“互联网+移动监管平台”。实现精准定位和移动执法。基层执法人员可通过关键字搜索准确查询主体信息,并在电子地图上定位,有效防范无证照主体进入市场,对企业违法行为和巡查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现场取证,实时上传到网格管理系统和局域监管平台,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时查看监管情况,还可以追溯过去多日的监控视频,及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协助解决问题,实现从传统监管向快捷、精准、高效的信息化监管转变。

在此基础上全面升级企业信用监管系统,构建信用分类监督机制,对企业按风险度、诚信度分级实施监管。对守信企业、基本守信企业以激励与帮扶为主,对失信企业、严重失信企业建立惩戒与淘汰机制,切实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推行“阳光厨房”建设

“阳光厨房”是餐饮单位通过可视厨房或视频直播等方式,向消费者展示食品加工过程,让厨房生产环节纳入公众监督。“互联网+”给“阳光厨房”提供了技术支持。学校食堂、大型餐饮可以作为打造“可视化厨房”、“阳光厨房”的试点,在生产的关键控制点安装摄像头,消费者和质管人员可通过直播视频观看餐饮链条的各个环节,保证食材健康、配送卫生,对质量问题随时掌控、及时管控,消除风险隐患。

4.推动“互联网+”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建立政府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生产经营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食品安全共治生态。规定食品生产企业披露食品安全信息的义务以及披露的方式和场所,使公众能从正规渠道获得食品安全相关信息,企业有责任承诺并保证数据真实,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虚假标识、编造、伪造食品相关信息的企业予以严肃查处,对企业产生无形的约束力。

通过网络增加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政府信息、消费者互动等多种服务,加强对食品安全隐患的监测,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和波动异常,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提醒消费者提前采取预防应对策略。还应利用网络加强对消费者食品生产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抵制,减少恐慌,减少网络谣言对商家利益、行业声誉带来的破坏。

保护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监督举报网站,开通电话、微信、短信等举报渠道。消费者通过手机终端扫描二维码或包装袋上的条形码,即可查看食品原材料采购、质量检测,餐饮服务单位等级等食品安全信息;还可通过免费下载手机查询软件或超市终端查询食品安全信息,不仅可以明白消费、放心消费,还可参与监管。通过微信公众号使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实时固定证据并上传到市场监管微信维权平台进行投诉举报;食品监管部门及时公布举报情况,远程联动被投诉商家尽快核实解决,并在微信维权平台上给予投诉者答复。线上不能解决的,工作人员可转到线下进行调解。

三、促进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升级

随着食品网购、微信代购的日益火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选择网络平台。但由于网络监管缺失,网上销售假劣食品泛滥成灾。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大,存在主体监管难、地域管辖难、调查取证难、查处取缔难、执法要求高等多种问题,网络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互联网食品交易的规定,增设了网购、网络食品、婴幼儿食品、保健品、转基因食品、添加剂等领域交易相关主体的食品安全责任,强调了第三方平台的责任,明确指出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但是由于网络食品经营店入市审查门槛低,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制度形同虚设,加之物流的便捷性,假劣食品的来源地、销售地并不一致,违法活动的跨地域性和扩散性更强,消费者不易索得购物发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缺乏购物凭证,加大了案件查处的难度,提高了打击成本。实名登记只能确认损害赔偿的具体责任人,无法牵出整个售假系统,增加了监管部门的调查难度、取证难度和索赔难度。尽管存在这些困难,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打击网络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依然势在必行。

1.严厉打击未经许可从事互联网经营、网上销售假劣食品行为,坚守食品安全底线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要严格审查食品生产流通许可证,提高网售食品经营主体的入市门槛,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制度,加强网络食品经营户实名制管理。严格要求卖家提供食品的来源以及正版授权,并对这些来源和授权证明进行定期抽检,确保网络平台上的商品质量。赋予行政执法机关更有力的监管武器,大幅提高知假售假的违法成本。对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性质恶劣的行为,直接吊销许可证,并处最高为货值金额30倍的罚款,同时还增加了行政拘留等处罚,对违法者形成震慑作用。

2.建立网络食品安全监测系统,建立多级网络食品安全监测点,一旦发现假劣食品坚决查处

建立一支跨区域的专门监管队伍,线上线下联合打击。线下要加大对生产假劣食品企业的查处力度,坚决从源头上杜绝假劣食品的生产;线上要加强对食品售卖商家的监察力度,提高辨认真假产品的能力和水平,强制推行网络食品安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进网购平台服务商和食品网站的行业自律。完善举报机制,发动消费者举报违法行为和线索。试行网上食品消费纠纷先行赔付,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沈志凌.食品安全监管迎来“互联网+”智能时代[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5,(4).

[2] 封俊丽.完善我国网络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23).

[3] 赵新磊.论食品安全的电子监管[J].电子测试,2013,(11).

[4] 盛利民,魏雪涛.二维码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

Relying on the "Internet plus" to construct a new mode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ZHAO Yan

篇11

“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历来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2008年席卷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情,让国内乳制品行业陷入了空气的危机;随后全国各地不断曝光的“地沟油”、“健美猪”、“染色馒头”等事件,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人们经常会怀疑,自己食用的产品是否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在于食品生产从原材料到消费的整个流通过程缺乏有效有力地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非常复杂繁琐的过程,并非政府机关的几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事情,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涉及很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那么如何真实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成为了当前丞待解决的一个关乎国家民生的头等问题。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利用EPC和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将所有物品与目前的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所有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我国“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作为重点新兴战略产业,2011年召开的中国物联网大会,提出了主要民生产业如健康管理、食品安全、卫生医疗等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其中建立统一城市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备受瞩目。

1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1]。

近些年,从肯德基麦当劳的苏丹红鸡翅到矿物油“抛光”大米,再到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健美猪……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警钟长鸣,食品安全现状也不容乐观。目前的食品不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 假冒伪劣产品。此类产品主要用发霉或以假充正的原材料加工制作而成,比如发霉的大米用工业矿物油进行抛光后再次进入消费市场,死、病猪肉用来加工香肠,一些乳制品企业回收过期变质奶再生产等。

2) 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或不合理添加,并且存在情况比较严重。如肯德基麦当劳的苏丹红鸡翅,三聚氰胺奶粉,腐竹、粉丝、面粉、竹笋等产品中添加吊白块,海参、鱿鱼等干水产品、血豆腐等产品中添加工业用甲醛等。

3) 滥用药物、滥施农药、严重污染的有毒产品。如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用避孕药催熟黄鳝,受工业污染的引用水源等。

4) 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生产蛋糕、月饼、面包、酥饼、凤爪、雪菜等烘焙制品及卤菜制品时出现的微生物超标、发霉变质、细菌二次污染等。

5) 转基因食品潜在的污染。转基因生物技术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因为转基因生物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将所携带的重组基因扩散到同类生物,包括自然界的野生物种中,成为后者基因组的一部分。与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不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可能使基因污染蔓延而不可逆转。

总的来说,导致上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由于食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监管不利,使得非法行为可以轻而易举的存在,并且国家对于食品安全非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当下环境,如何来提高食品安全,显得非常重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我们较好地实现食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数据采集和有效监管。

2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被认为是下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意义甚至超过互联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由全球产品RFID射频识别系统、电子编码体系(EPC)和信息网络系统组成。射频识别(RFID)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一个典型的RFID 系统包括标签、读写器和数据库,如图1所示[2]。RFID标签成本是制约RFID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近几年的发展RFID标签的价格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且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设计出了物流标签、图书标签、抗金属标签、服装标签、洗衣标签、牧畜管理标签、医疗标签、安防防盗标签、轮胎管理标签、超市零售标签。

产品电子代码(EPC)是由标头、厂商识别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等数据字段组成的一组数字。产品电子代码是下一代产品标识代码,它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对象(包括物品、货箱、货盘、位置等)进行全球唯一的标识。EPC 存储在RFID标签上,这个标签包含一块硅芯片和一根天线。读取 EPC标签时,它可以与一些动态数据连接,例如该贸易项目的原产地或生产日期等。EPC就像是一把钥匙,用以解开EPC网络上相关产品信息这把锁。

物联网体系结构主要可分为3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2所示。

把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必须从食品生产的源头插入RFID标签,实现对原始材料的实时监控,RFID标签会在整个食品生产过程中实现各个流通环节的数据采集和根据预先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地监控。此外,还需要有一个数据中心,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最终,消费者获得某产品可以根据产品的RFID标签,清楚地知道该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动态信息,从而真正地实现消费者层面能了解的食品安全。

3 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肉类食品安全探究

在现有的环境下,提高食品安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食品安全本身涉及很多环节,包括食品本身的安全和食品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基于食品供应链的特性,从食品的生产开始一直到终端销售,可以综合利用物联网RFID 技术、先进传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监测与控制技术、远程数据传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与信息技术等,建立食品供应链的全程监管体系,实现食品供应链的安全[3]。

RFID 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无须人工干预,能够在各种状态(静止、移动甚至恶劣环境)下准确识别运动物体。RFID技术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穿透力强、可重复使用、支持快速读写、可定位和长期跟踪管理等特点,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4]。

为详细说明物联网能够在提高食品安全上有显著效用,特以猪肉的整个生产过程为例,具体分解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情况。猪肉生产的流程如图3所示。

运输、圈养活体阶段,为每一头猪分配一个RFID标签,该标签会跟随猪的整个生长过程,记录生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并且在圈养场所安放一定数量的读写器,以便传感系统可以实时追踪每一头猪每一天的身体状况,病将这个数据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递到信息中心。通过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个生产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此后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通过读写器,将各个阶段的重要数据传递到数据中心,当某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很快的反应到数据中心,并根据出现的问题给予适时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实现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安全。

4 总结

针对近年国内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本文以猪肉生产的整个供应链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白绍飞,李松彪,闫庆标.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3(下):37-38.

[2] 沙波.RFID与物联网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8):1938-1939.

[3] 付雄新,周受钦,谢小鹏.基于RFID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13):3897-3899.

[4] 国伟,储晓刚.RFID 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7,(9):5.

篇12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0万余家化工企业、其中能够直接生产危险化学品或产品作为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有3万多家。安全生产一直是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命题。而从天津港危险品爆炸事件中,面对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何防止悲剧重演?我们得到的启发:化工安全生产管理,更多是从人的安全意识的管理和加强第三方的严管监督。徐业清如此分析f,珍惜生命,希望能让更多世人关注化工、关注安全。

而作为互联网+安全行业的佼佼者,广东未来信息技术精心研发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大安全的危化品公共服务云平台”是针对危化品行业而定制的电商交易平台。该平台是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大安全,结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打造的服务云平台。

徐业清表示,首先,该平台为政府解决了安全监管及行业痛点;其次,帮助政府动态监测,安全状态动态监管等。完全可以做到事前预防,事后追溯等强大功能。该平台是基于数据分享机制,为危化品、质监、安监、交通、环保等部门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和经营全供应链监管服务;为化工、食品等企业提供全业务信息化管理服务。该平台还荣获了2016年第二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INT’L SOFT CHINA 2016)”创新奖及软件创新奖等。

据悉,成立于2011年的广东未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在物联网和互联网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素质服务队伍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长期致力于安全生产、流通配送和使用的在线监管。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从公司成立至今,广东未来信息技术一直专注于互联网+大安全领域,为政府职能部门和化工、食品等行业提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大安全技术的公共服务云平台。安全保险,真正发挥作用,是这个平台价值所在。徐业清如此说道,我们会一直专注于安全领域和云平台的打造。

专注互联网+安全,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圈

徐业清表示,物联网的普及,对于安全行业是变革性的,利用物联网工具,可以真正做到覆盖全城区、农村、乡镇等。再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真正做到大数据共享的服务体系。如没有这两种的技术,基本上做不到防范于未然。

篇13

将安全生产宣传融入“互联网+”,不仅可以解决以往宣传工作受限于时间、地点的问题,更为宣传对象提供了个性化、可视化的选择。为此,浙江省安监系统大力推进微博、微信“双微”全覆盖工作。目前,全省11个市级、近80个县级安监局已全部开通微博或微信,累积粉丝达到几十万人次,矩阵效应初步显现。

“双微”平台以漫画、视频、图片、短文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安全监管工作动态等宣传工作,用指尖上的沟通互动实现安全知识的“点对点”传播。同时,将浙江省安监局门户网站、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的相关内容同步链接至微信平台,用户可通过微信随时浏览相关信息,便捷享受各项安全生产服务。

依托互联网打造安全培训“自选超市”。浙江省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培训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培训报名、资格审查、考核发证审批、报表统计分析、信息查询进行系统管理。重点建设各市安全生产计算机考点,探索“网络安全课堂”,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充分发挥安全培训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专业院校的优势,建设了一批具有实物、模拟仿真功能的示范性培训点和考试点。

杭州市探索将现行培训考核系统全部引入微信平台,相关从业人员只要进入“杭州安监”微信平台,就可查询所有培训机构地点、培训工种和培训计划,进行微信端报名、训练和模拟测试。衢州市探索推进网络在线安全培训平台建设,试行网上远程教育和课堂教育互补模式。平湖市开发了安全生产培训管理系统和安全生产培训智能APP系统,具有互联网、移动终端安全培训报名、查询、检查、考试和管理等功能,实现了报名网络化、考试无纸化、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保障“在线隐患排查”

浙江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全省县级以上安监系统在编人员不到2 300人,面对440万家市场主体监管对象和无数的安全隐患,监管能力捉襟见肘。对此,全省依托大数据应用,建成并应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隐患排查治理业务系统,落实网格排查、大数据分析、信息数据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企业隐患自查自报、隐患动态分析评价等功能,促进了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的落实,改变了以往运动式、“人海战术”的安全监管模式。

目前,在市级层面,宁波、温州、湖州等市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投入运行,入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系统日趋成熟,工作机制也不断完善;在县区级层面,宁波市鄞州区和台州市路桥区开展了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试点工作,金华东阳市、湖州市德清县等地也开展了信息平台试点建设,并探索县区级区域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德清县是国务院安委会的2015年度全国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之一,该县创新开发安全生产“E监管”系统,运用手机终端、二维码、地理信息、微信公众号等技术,将县、乡镇、企业三级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体系打造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全县企业的“掌上监管”。

衢州市在全省率先应用“智慧用电”安全隐患排查管理系统,截至目前,共有204家企业安装使用了该系统,累计发出告警218次,使用企业电气火灾隐患事故发生率实现大幅下降,逐步得到企业的认可和主动应用。

温州市开发“安全生产网格排查系统”和“企业在线生产服务系统”,为全市中小型企业提供安全生产在线服务,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推动企业隐患排查实现主动自查自报。目前,全市纳入安全生产网格排查系统并实施动态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已超过9万家。

此外,浙江省各地还结合危化品、粉尘、液氨制冷、火灾、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开拓隐患举报途径,开展“安全隐患随手拍”“手指上的安全”等活动,鼓励群众在线实时报告各类安全隐患,发动全社会参与安全整治,实现安全生产群防群治。

大数据助推“智慧监管”

当前,安全生产数据主要采取的是人工录入,较少采用物联网等传感器自动抓取信息,与大数据来源广泛、随机产生的特性不匹配。另外,从数据特性来看,安全生产数据以结构性数据为主,语音、视频、图片等非结构性数据相对较少,但大数据更多的是积累非结构性数据。

为此,浙江省通过省安监局数据中心,建立健全了以省局为中心、以各市安监部门为纽带、连接全省有关安全生产监管职能部门、延伸至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安监机构的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省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同时,推广已建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将行政审批、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安全培训教育、应急响应等重点工作进行网上操作和控制,实行动态管理。

宁波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累计投入1 500余万元搭建安全生产大数据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以安全生产中心数据库、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安全生产公众服务平台、安委会成员协同工作平台为架构的“一库四平台”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信息系统,基本实现政务工作电子化、业务功能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信息一体化。

衢州市探索建设危化品装载运输信息综合监管系统,归集公安、安监、交通、质监、高速公路等部门信息,包括信息备案、车辆安检、提货管理、运输过程检查、在途跟踪及应急救援、数据应用与分析、移动APP等七大功能模块,实现装载到运输全过程动态监控和事故应急救援信息及时查询。

绍兴诸暨市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融入“平安建设”网格,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企业等基础信息录入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即时掌握重要基础信息资源,并明确网格员职责、工作流程和考核问责方法等,以“大安全”推进社会平安稳定。

目前,浙江省正在对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进行全面优化整合,推进智慧安监工程建设。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安全生产云服务中心,建成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安全生产各领域、各业务的监管信息化平台和监测监控系统。另外,还将以此为基础,建设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防控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从手动干预、有人值守向自动控制、少人或无人值守转变,由被动、事后响应向主动、事前预警、预控转变,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转变,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打破传统 探索“移动执法”

安监信息系统平台是设置在固定场所的设备,与安全监管现场执法的地点移动性、时间不确定性存在矛盾。怎样打破系统应用上的时空限制?浙江省安监系统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4G网络与后台管理平台实现无缝对接,配套功能完备的安监通移动执法终端,数据高度共享,并在市、区、镇(街)三级安全监管部门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