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泰语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是:第一学期学习《基础泰语》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及《泰语写作》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第三学期学习《泰语翻译》,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针对该教学大纲,教师给学生订了4本教材,分别是:
第一个学期《基础泰语》,让学生复印了一本内部版的学习泰语基础的资料。该资料系统全面地将泰语最基础的语音知识归纳在一起,让泰语零基础的学生比较容易地去接受和学习。
第二学期《泰语视听说》使用的是《泰语三百句》,北京大学出版社,傅增有编著。此教材主要是为了使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掌握泰语日常用语而编写的,每课配有场景对话,提供一个生动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开口练习巩固知识,非常适合初学者使用。
第二学期《泰语写作》没有给订阅教材,其原因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关于《泰语写作》的教材。
第三学期《泰语翻译》的教材是《实用泰汉翻译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高彦德、李志雄主编。该教材以介绍泰国国庆与文化为主,每课由教学重点、课文、词语注释、重点句子翻译注释、练习和补充词语等七部分组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泰国文化的学习及翻译练习,有效地提升泰汉翻译能力和语言转换水平。《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梁源灵主编。该书包括翻译概论、泰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词义的选择和运用、翻译的技巧、翻译中的增补、省略和重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让学生能从大量的实践中领会到翻译的技巧,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2.问题所在
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订阅的教材基本上符合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考虑到泰语是小语种,其国内的教材市场提供的书籍还远远不能满足泰语学习的需要,因此比较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少之又少。比如第一个学期任课老师给学生使用的是复印的资料,是根据学生的零基础的情况来定的。泰语的难点是语音,往往拼读课文比理解课文难。但由于周学时只有2节,学生每周只上一次课,时隔一周再来学习,很多音都忘记或者读偏了。《基础泰语》只开设一个学期,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需求。往往这本教材上的东西还没有学完就得换科目换教材了,基础的东西没掌握,何谈进一步学习其他东西?因此《基础泰语》的课时量不够,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进度,学生也很难掌握好泰语语音的基础。
《泰语视听说》这门课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必须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拼读没有问题,单词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开设,而教学大纲却把该门课程排在第二个学期来进行。这样安排不够科学,其原因在于学生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语音部分才刚刚结束,就要进行视、听、说的训练,在学习的链接上是脱节的、不切实际的。而且在排课的时候,该系也没有安排有多媒体教室来给学生上课。
《泰语写作》是针对高层次泰语人才才开设的一门课。比如语文课,会对连句子都不会造的学生开设作文课吗?学生的泰语还未达到写作的水平,开设这门课就显得没什么意义了。
《泰语翻译》教师给学生订了两本教材,《实用泰汉翻译教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对外汉语专业的必修课教材,此书可使用一个学期,但是必须保证周学时达到4―6节才能学完。《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让学生自学的一本书籍,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非泰语专业的学生中,没必要开设这门课,因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谈不上翻译。翻译学讲究“信、达、雅”,根据学生的泰语水平,最基本的“信”都很难达到。
3.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应对策。
3.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大纲除了要对语言内容和语言要素进行描述外,还要设计语言的其他内容,并且反映语言的教学理念、形式和方法(范爱克,1975)。教学大纲的制定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其出发点就是适合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符合学习者对语言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也要指明适合学习者学习习惯和要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目前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泰语学习目标要求较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且没有明确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实用,不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泰语以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因此,修订教学大纲,使新的大纲教学适合学生零起点的泰语水平,满足学生实现交际目标的要求,教学理论和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是改变中文系泰语教学状况的当务之急。
建议重新拟定的泰语课程的教学大纲为:第一学期学习《泰语语音》,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二学期《基础泰语》,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三学期学习《综合泰语》,上16周,每周4个学时,共64节课;第四学期学习《泰语视听说》,上16周,每周2个学时,共32节课。
3.2选用适当的教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重新选定了一套教材(廖宇夫编,《基础泰语》(1―3册),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出版,该教材(附MP3光盘一张)。这套教材从语音、词语、句子到文章整体性、连接性比较好。不像以前使用的教材,一本教材跟另一本教材链接不上,教学内容繁杂陈旧,句子冗长,语言缺乏时代性,导致教材缺乏趣味性和科学性,失去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且整套教材包含了泰语语音、泰语基础、泰语听力、泰语口语的内容,教师就不用根据不同的课程名称来选不同的教材,学生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教材。
3.3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结合选取教材的特点,教学方式也应该随之而改变,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两种课堂教学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提高,使学生的泰语学习处于良性上升状态。
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基础语言理论知识和形成较为系统的泰语语言体系。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二是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之一是“母语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应该在教学中加以利用,必要是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而且,“把新的语言材料跟学生母语和目的语已有的知识衔接起来,跟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和创造合适的情境教学”。因此,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泰语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媒体课堂教学可有效实践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是两种教学理论体系的结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既可促进和完善学生基础泰语知识的学习,又可加深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多媒体提供的教学材料,进一步了解泰国人民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从而激发学习泰语的内在动机,提高对泰语的学习兴趣。
3.4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
根据前面谈到的修订教学大纲、选用适当的教材、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议采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一致的测试方式:采取平时与期末、口语和笔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具体细节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教师把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测试分值之一,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而期末的成绩则是一个学期阶段整体效果的显现;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则可以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交际能力,这一反拨作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该测试方法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要求。
4.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很我学生刚进校就把注意力放到了新专业学习上,大部分学生的对新的课程倍感兴趣,可是教学大纲制定的不合理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对河池学院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泰国语言文化方向学生泰语教学状况的分析,发现该系泰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并且希望对对外汉语专业泰语语言文化方向学生的泰语教学有所启发。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像其他行业一样有明确清晰的职业定位。随着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因本专业的就业局限性使得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更加狭小。因此,在发展这门体现我国传统精神和人文内涵的专业基础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及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1.1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
汉语言文学主要研究赏析对象是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对专业学生来说能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学科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传播学、文秘教育等,涉及的课程多为语言学、文化概论、文学史、心理学等。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的概念较为笼统,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专业的综合性比较强,对于职业的选择与方向没有清晰的定位,对于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较小,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的创造。
1.2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在持续发展的社会教育中不容乐观。从各种数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严峻挑战与考验,有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高校教学主要侧重与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赏析分析运用能力或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水平,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是继续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比较呆板,和实际情况的关联性不强,实用性也比较低,导致了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面对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困境,如何更好地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值得重视与思考。
2.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2.1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涉及面比较广泛,语言的更新换代速度也比较迅速,在教学上应当结合实际形式,适时改变更新教学的内容,提高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教师也应当在紧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学科体系,做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的适应教学,避免出现重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精简书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适用性方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教学实用性方面,要增加重视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还要增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环境适应性。
2.2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其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当以教材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等角度,通过借鉴优秀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型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带动学生的探索心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3.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汉语言文学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继承和发扬的一门学科体系,不仅要求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知识中的精髓,还要求学生从专业学习中发现社会需要的精神动力。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固有的观点上提出新的见解,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2.3.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综合性比较强,除了几个固定的就业方向外没有明确清晰的专业对口岗位,因此,高校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上应当采用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上的政府机关部门、金融企业或者新闻部门都有对人文素养高、语言运用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在提高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传统的就业设定模式,通过对相关就业岗位的了解,充分运用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到实际工作中。
2.4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
从传统的就业视角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固定,一般多为教师、文秘、文案策划工作者或者编辑等,但随着社会认识的深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在校接受的知识较为系统全面,人文素养与语言运用能力都比较高,毕业后参与的工作延伸到政府机关、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的会到金融类、房地产类企业从事工作。由此可见,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其今后的工作择业规划,所以,从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用性的角度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高校应当精心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课程,将社会适应性要求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各方面的教学中向学生们渗透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
3.结语
总之,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面狭小,范围局限的劣势,高校应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发展本专业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模式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适用性,让学生在残酷的社会就业环境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1.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新时期下,企业等各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因此,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改革,落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价值[2]。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逐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对其有一个新的期待。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需求。
2.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分析
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是和一些诸如工程类、建筑类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代表,是最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传授中外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的特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该学科是为了让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的一门学科[3]。而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其实用性方面不足,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针对该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3.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革新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一般为教师、编辑、文秘等,而实际上,其就业范围涵盖了政府、科研、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就业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要摈弃原有的教学目标,以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更大程度的体现其实用性特点。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十多种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当下最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好课程教学方案。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广泛的就业前景,需要更好的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这样才会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作为汉语言文学的老师,需要精心的安排课程,让学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的培养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4]。另外,对于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更好的把握该课程的创新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择业范围比较广,却不够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把握创新型教学,在把握好该学科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在进行教学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该专业的学生,文化特点鲜明,教师应该向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评价,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4.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作为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在一个确定的指导思想下,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阶段,很多老师已经选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教学,有很多都是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5]。另外,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好有目标的进行教学,而不是为了敷衍课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本身就是以文学、文字、文章等元素为主的一门学科,其特征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其工具性,在新时期,培养学生能够以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得到应用,而不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和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作为教师,其更应该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原有的教学目标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考出好的成绩,这是老师的目的,也是学生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样的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所以,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有目标的进行教学,改变应试教育的劣势,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之。
篇4
1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需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体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环境。而作为关系到我国国民根本、中华文化内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是重中之重的改革要点。从前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步被社会所淘汰。作为为我国经济科技市场输出大量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也有责任率先作出表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入手,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不管是教育地位还是就业率地位亦是输出实用性人才地位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这几十年来,相比于大学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式更为我们现代社会所吸收,教育出来的学生也更符合市场需求,在整个学业市场上总是处于一个先锋带头作用。而近些年汉字热的推广,也更使得国内乃至世界上对汉语、中国文化历史的高标准不断在上升,所对应的是职业门类也越来越广。所以,为了应对这个大趋势,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应用化实践化是迫在眉睫,以求及时补上市场这方面人才的空缺,并及时抓住时代的机遇,将中国文化发扬海外。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也越来越苛刻。而面对广大大学生毕业季更为专业的学术知识、专业性人才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就业率要想不被淘汰,只有在实践性方向突破,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努力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方面人才,才能不被淘汰。
2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前景
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追求,而这份追求归根到底就是文学的追求,而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学的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其所富含的知识也更加丰富,文学中也演变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学构件。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需要呈现出的是一种真、善、美的发展观念,文学的追求就是一种自然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相较于文学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出现时间更早,就这点来说,汉语言文学的体制以及相关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都比文学要更加的完善。现阶段,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其在发展的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但是无论汉语言文学如何发展,其发展的主要目的依然是追求自然的属性,极力在汉语言文学中体现出一种追求真善美的特性。
3汉语言文学实用性教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本专业理论较强的专业,它的实践性自古以来就低于普通专业,这就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即便高职院校的实践性和应用能力较强,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样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成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晦涩难懂,重理论的教学方式。
就实际情况来说,由于汉语言文学中以理论知识为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多注重理论型教学,但是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的学科,因此,这一专业并没有针对性的岗位,而且由于其不注重实践教学,所以就会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始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应用型教学,以期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随着应用型教学的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时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学的最大特点来说,其最大特点就是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得到了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明确地了解到社会反应的现象,这对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汉语言文学实用性教学的开展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汉语言学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开始实施应用型教学,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学的方法教学,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社会大量需要实践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岗位的需求,而开展应用型教学,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种应用型教学针对学生专业取向以及就业的方向来进行教学的开展,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是的学生能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需要进行改革汉语言文学这门历史悠久,理论知识晦涩难懂的专业对于全中国的教育专家都是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而现如今要求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我们只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现代化元素和实践应用文本逐渐渗入,逐步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改革。通过地区与地区间不断的学习与沟通,对“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态度进行及时的把控和调整。
参考文献
篇5
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篇6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是中文类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类方向,也称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属于师范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21世纪中国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文字工作者。
本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 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学生报考数量逐年降低,专业热门度逐渐下降
目前,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急剧增加,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扩招的浪潮中,为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进入大众化的状态中。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随之改变,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近年来学生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数量逐年降低,该专业的热门度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
1.2 相对陈旧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让学生提升对本专业的兴趣,从而将其所学加以合理创造乃是教学的关键。而要想培养优秀人才,就得有良好教学素质,优秀师资队伍,因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较高的整体师资队伍力量。但是,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师资力量并未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其师资队伍更新相对而言比较缓慢[3]。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知识储备方面,都比较落后。
1.3 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满足人才的正常求知欲
近几年来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但是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未发生多大的改变,依旧是几年前较老的填鸭式的满堂灌,即便有些教师运用了所谓的高科技设备来展开教学,但本质上依旧是生搬硬套,其教学内容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求知欲丧失,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提升,而社会所得到的也仅仅是一些考试机器罢了。
1.4 发展特点已无法顺利迎合时代需求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需求是目前的社会所极力推崇的,由此带来与之相对的便是在人文方面的需求较低,人们往往忽视这方面的需求。这一现象所引发的结果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被社会的认可度较低,其存在的价值长期遭到忽视,就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地出现了生存危机。
2 重新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2.1 打好基础,突破瓶颈,探寻发展新方向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应该肩负起提升人文素质的大任,以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无论是提升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精神素质,抑或是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因而在大学课程的安排中,理应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的优质传统文化,高尚、博大的汉语言文学一直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其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因此,各行各业都应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积极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突破当前发展的困局,探寻发展新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2 遵循本质属性,尊重市场导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按照市场实际的发展需求来培养人才,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汉语言专业的人才才不至于同社会脱节,而是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当然,汉语言文学在尊重市场导向的同时,也不要抛弃其本质属性,要想让这一专业能够科学的发展,决不能仅仅是迎合市场需求就丢掉根本,这是得不偿失的。而是在立足于优良本质的基础上,舍弃那些陈旧、过时的内容,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样既能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又能适时地符合时代之所需。
2.3 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现实性
近些年来,社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状态中,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日益提升,处于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此而言,现代教育理应认清社会真实需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按照实际的社会需求定向培养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要有前瞻性,要让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4]。
2.4 汉语言文学要培养有特色性的专业人才
汉语言文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自身的专业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的培养风格,以塑造具备特色性的专业人才队伍来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的现实需求。比如,要系统、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高校既要为深造类的学生设置考研课程,也要为有志于毕业后就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设置应用类的课程,还应该为那些计划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有目的性地设置教育课程。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要想培养有特色性的专业人才,就应该鼓励学生实践,鼓舞创新,真正地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改变当前停滞不前、落后冷门的不利局面,就得学会顺应真实的时代需求,在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重新定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己任,积极探索,革故鼎新,通过注入新的活力来使本专业重新焕发生机,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篇8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可谓是历史久远,是真正属于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专业之一,在人们口中它是文科的“万能专业”,因为在人类社会领域的毕业后工作很多,以前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社会慢慢的一直在多元化发展,如何改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应用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经之路是弥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训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新的系统和组件的应用缺乏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的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词汇,句法研究语文,古诗文鉴赏,小说和大量的文学作品,熟悉的编辑出版学的基础知识的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是不实际的科学专业,不像医药,建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没有针对性的金融专业的那么强,就其自身而言是更具有的是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使其在应用性上并不占优势。汉语言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中国的精神财富可以生存,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所以传承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汉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作用以及其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这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一项使命。从这个层面上,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容,更是人类文化的理解,这个专业,承担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一个将继承的责任和意识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一是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定位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的原因是由于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必须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人才规格,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准确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对专业进行更细的划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口语能力,但也知道如何编辑和制作,以语言通信,图像通信与网络通信的掌握。二是大学自身的特性。全面性、师范院校,他们培养的方向应该是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字性工作更有针对性,拥有专业的编辑与新闻编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依据社会需求的特性对汉语言专业课程合理的划分区域,改变守旧单一的固定模式,从本源开始改变,面向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课程的设置是不是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所以在教学内容这方面问题上,必须做到最好。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这个视角,在课程设置之初就应考虑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让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把握语言文字,原因是它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结合一些调查和统计分析,下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其宗旨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的科学合理,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
1.基础课程
我们可以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例如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发展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用以及演讲与口才等诸多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
增加语言教育教学课程,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语言方面课件,汉语教学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汉语研究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为了让学生有从事教学和语言教育研究语言的能力。
2.提升课程
主要的促进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可以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功能词的研究,文献学,音韵学,语言学,逻辑,汉语语法史,中国语言学史,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明清小说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影视艺术欣赏散文的艺术,中国,外国文学等课程。
3.专业教学方法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就暴露了多媒体设备缺乏,教学常用的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教师讲课激情无法调动大家等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参与没有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一项重要工具。打破陈旧,需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只有,体现较强的实践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岗位就业,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写作和说三个方面,我们也应该尊重说教传授知识,解决疑虑的思路,把在传统文化中推到德育的教学水平上来。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要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做到学习本专业专、精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真正的与时代相适应。
篇9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283.
篇10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的特殊性及应用特点
1.1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特殊性
汉语言文学有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比如建筑专业、医疗专业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明确的就业方向,但是非师范类汉语言专业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同时在职业技能上也没有想要的职业定位,所以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就业的盲目性,因为汉语言专业就不是职业培养的模式,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是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却没有固定职业模式。可供汉语言文学的就业方向包括:第一,杂志编辑类。第二,作家。第三,广告策划类。第四,国家公职人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语文学专业不能直接为社会产生规范,但是他们可以间接的创造财富,同时这个社会不能没有这个方面的人才,正是这个专业的人才为我们提供了高雅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在讨论汉语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出发点不应该采用这个专业为社会创造的实际价值而衡量,而是应该讨论汉语文学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应该将应用和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起来考虑,尤其是要明确汉语言文学对党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2 汉语言文学应用的特点分析
1.2.1 以培养学生向着专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高等知识公务人员、作家等。这些人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精神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进步。但是作家并不是培养出的,学校只能传授文字的一些手法,但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对个人对社会、自然、人文的认知。这些是教不来的。因此并不是所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都能成为作家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生存得压力。所以学校为了学生的未来考虑,既然汉语文学不能成为社会的一个职业。所以被迫在汉语言文学中分支成职业性较强的学科分支,他们包括:文秘、文案策划、新闻等。这样汉语言文学的社会适用程度在不断增加,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向党校组织等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党校学生了解党的章程、党的要求等。汉语言文学为我国的党建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2.2 汉语言文学中实践知识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课程缺乏这是专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主要是逻辑教学,是对学生逻辑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实践依靠的平时的建议和知识的积累。同时很多学生的文学特点不同,所以不利于在教学中开展相同的教学实践手段,学生能力的锻炼和积累有这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答疑的作用。
2 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对当前中文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低于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同时还存在着“专业水平较低”、“学生综合能力差”等评价。这就需要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相关专业为底蕴,以提高其适应社会职业的应用性。
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与汉语语言以及文学自身,而应该将教学工作与语言文学的发展、就业等因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新兴的专业,如上文中提高的文秘、广告、新闻、公共管理等其他专业。而这些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在确保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职业应用性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形成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打破既有的专业接线,更大程度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例如,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划分成为新闻传播、文秘及公关、社区管理以及广告文案等多个模块,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这些模块的知识来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能力。
3 从学生深造的角度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继续深造是相当一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时的一个选择。从该角度来看,学校专业培训过程中注重的应用性不但要关注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同时还应该注重其继续深造时对专业知识深度的需求方面。在学生知识方面,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对应的基础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具有强大的理论技能;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了,尤其是将之在科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应用以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的能力。
在素质培养工作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还应该具有对应的非专业素养。尤其是其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技术的开发等学术工作,这些学术研究工作大部分都需要学生具有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以及身体等多种非专业素质。这是保证该专业学生得以继续深造的重要保障性因素。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性较差,学生就业状态不好,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其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财富。所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专业。另一方面在党校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十分重要,他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理解党的思想,为党员建设正确的党员意识,同时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以及相应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防止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防止造成违纪事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用人缺口正在不断的增加,这是我国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带来的良好结果。但是人才需求较为隐形,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者有一定的耐心。
参考文献
[1]顾路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4).
篇11
2.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之二是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当代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加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备实力。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篇12
1、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育中教育理念模糊
在现阶段的高校中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快速发展,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还需要保证校园中的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深刻的掌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中,很多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依然比较模糊,并且对于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及教学理念的掌握相对比较模糊,因此很难在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向,所以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尽管现阶段我国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最新的改革,很多校园中的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最新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这些教学方式进一步的研究却没有得出良好的结果,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进步,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问题。
1.2课程教育体系结构欠缺
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其大致的教学方向主要就是为了建立起经济适用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主要就是由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完善,并且课程的内容以及内部学习因素的结合都需要合理的优化,因此校园中的课程和整体效果难以得到良好的发挥,导致高校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人才质量的需求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最新的形式之下,汉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树立起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观念,并且宏观和整体的把握课程中的内部结构,这样才能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指导和作用。
1.3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以及精神风貌的传播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社会的进步,加强各族人民对于我国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成为我国社会中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桥梁。但是在最新的改革和形式之下,很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都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研究水平,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汉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结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其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经验,但是依然存在着理论和实际相悖的现象。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都难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甚至很难教会学生如何将成功的教学理论使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即便是给予良好的教学,学生在实际的使用中也难以合理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内容脱节,出现教学内容空洞,学生难以长足发展的现象。
2、汉语言文学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2.1树立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观点,我们要切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基本教育理念:扣住汉语言文学教育核心,提升 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倡 导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建设富有活力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要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践行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全面、系统的进行学习,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用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由文字、语言、文章等众多元素构成的,其中言语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工具性,其次是人文性、符 号性。在课改形势下,它的工具性特征愈发突出。“学科应用性是衡量学科体制健全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汉语言文学教育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提升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并将之灵活的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2.2完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要依据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趋势与大方向不断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使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内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唯有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才能高屋建瓴,从宏观上掌控课程内部结构,为汉语言文学课程优化、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要以学生汉语言素质的发展为核心,课程结构构建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预留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努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完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知识结构,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课程整体功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
2.3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想
理论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乏科学性的。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思想。我们要将教育理论研究转化为课程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形成教学理论,将教学理论再回归到教学实践,实现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最佳教学模式与方法。此外,我们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反馈也是检视教学理论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不断分析与总结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发挥教学手段的应用价值。
2.4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技能
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技能。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现代社会发展迅速,这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素质,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要求我们能够真正的把学生作为中心,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与应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化为一种内在发展需求。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新模式的创新必须要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以最优学习质态参与到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从课堂的权威转向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伙伴,这样才能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它的教育培养目的是发扬与传承人类的人文精神风貌,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坚守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精神认同和社会义务,具有很明显的社会人文教育印记。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8):136-137.
篇13
2.面对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理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现代大学史上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自1910年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已经有百年时间,是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设立时间最长、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的基础专业之一,在各级各类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中都是基础专业和核心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办学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优势传统。而理工类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上都与上述两类高校存在差距,例如,缺乏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资料积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术水平不高,办学经验不足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理工类高校,尤其是非211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早已形成优势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夹缝之中,拓展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关乎其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上述两个问题其实质是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理工类高校培养的中文人才能否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能否走出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困境,在与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为此,我们应从学科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理工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决定理工类高校创办汉语文文学专业成败的核心问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除教师和新闻出版以外,大都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等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对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专业,不具备很强的应用特性,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职业领域,因此汉语言文学专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恰恰相反,根据表1可以看出,语言应该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行业中均是处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识。由于在法律、管理、经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许多相关行业中缺少竞争优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文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除了“传统的博学多识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基础之上,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等也成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3]。
市场经济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倾向于综合型、复合型、应用型,而大众化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这种形式下,“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完全必要的”,对“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第一线工作的岗位性、操作型人才等等,应当具有明显不同的培养质量要求”[4]。因此,理工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而在这一方面,理工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优势资源,它特有的各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师资力量和知识背景。因此,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能够从事文秘、管理、宣传等实际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它有别于传统的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的研究性教育,更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用人单位培养以写作能力为突出能力、懂经济、懂法律、懂新闻、懂文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中文人才。中文素养与中文职业能力的统一是理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价值所在,它既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不会丧失专业优势,这一点让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能应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又能在具有传统优势的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面前凸显后起之秀的特色和优势。
三、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山东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即学科课程一直集中在文学和语言类课程上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上,选修课则是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如民间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这种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口径狭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向应用型与综合型的偏重,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既在课程设置上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大量增加技术型、应用型课程,但是盲目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化,轻视中文素养的培养,会导致本专业学科优势的丧失。因此,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中文为主,设置科学合理、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兼具文、理、经、管、法、艺术等学科综合性院校,于1995年设置文秘专业,2006年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校和学院围绕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论证、探索与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中文为主、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奠定基础。
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群。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增加经济类、法律类、文秘类、新闻类的课程,逐步形成“中文”课程群、“文秘”课程群、“新闻”课程群、“经济管理”课程群等,体现未来社会对中文人才“宽口径”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2.改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文学类、语言类和写作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该学科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些基础课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综合的学识上,更体现在精神品格、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等人文修养层面。所以,“宽口径”并非用应用型课程挤压专业课,而是在重视其核心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过去以理论为主、重知识传授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对于文学类课程,教师应该积极追踪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改变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局面,将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指导人生、认识社会、提升自我。对于语言类课程,改变过去只重理论和语法的现象,重视学生语感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工作能力”[2],国家职业汉能力测试(ZHC)如今也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对于写作类课程,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字处理工作,因此根据就业需要增加了各类应用文课程的写作训练,如:文秘写作、涉外文秘写作、财经新闻写作等,突出专长。另外,还外聘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以其实际工作经验传授写作技巧技能。
3.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根据就业需要,设计模块教学。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专业基础课在前五个学期年内完成,前五个学期集中学习文学、语言、写作三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等,夯实专业基础。到第六个学期开始开设专业技术课,并分专业方向教学,设置为两个模块———新闻方向和文秘方向。学生除了要学习秘书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公共专业必修课,还要在新闻和文秘两个方向任选一个方向,修够6个学分的课程,培养学生宽口径的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