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基础把脉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F23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13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36-03
一、会计为企业把脉释义
(一)会计为企业把脉的内涵
“把脉”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诊断方法。会计为企业把脉,是把我国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精粹――把脉机理运用于会计学中,用以描述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具有的核心功能的形象说法。众所周知,企业如同人体一样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不仅有自己的名称形象、机制结构,还有独特的精神理念。每个人都会生病,生病了要看医生。同样,一个企业也会有感到不适甚至承受“病痛”的时候,“病在里,标在外”的古训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企业病症不同程度地在财务数据中体现,因而会计应根据企业脉象,诊病、治病,成为企业的保健医师。因而,会计为企业把脉,意指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像资深老中医一样,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诊断企业健康状况,昭示问题,找出成因,给出建议。
会计为企业把脉,包括脉象表达、诊断报告和保健预案三大内容。首先,收集企业的成本、收益、品牌效应、人才贡献率、市场份额等脉象信息,通过报表或图示的方式进行脉象表达。值得一提的是,会计把脉所需脉象信息应来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因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信息的对内会计。它收集、计量、分类和报告的是那些有助于经营管理者制定计划和做出决策的信息,既包含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的信息,具有范围广、跨学科等特点,而且不受政府部门强制性规定的约束等。 其次,通过对脉象信息的再整理、再加工和综合分析,诊断出企业所处的状态――健康态、亚健康态、轻度疾病还是重症疾病,说明得了什么疾病、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并形成诊断报告。如企业经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期,机体运行处于健康状态的诊断报告、企业处于外部不经济的亚健康状态,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负效应传导等。最后,根据诊断报告,提出保健预案,如经营成本削减和调价预案、改善销售费用和产出比的预案、加快存货周转率预案等。
(二)会计为企业把脉的意义
会计为企业把脉,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 把管理看成至少由计划、执行和控制3个基本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
实践表明,会计为企业把脉,使得会计工作的脉象反映、诊断报告和保健预案与管理工作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相衔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会计为企业把脉,有利于消除会计与管理者错位鸿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会计为企业把脉,使得会计由从前的从属地位变迁到与管理层一致的主体地位,消除错位鸿沟,形成管理和谋划的协同效应。
二、会计为企业把脉的原则、理论基础和焦点
(一)会计为企业把脉的原则
1、整体把握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论以整体性为前提,整体性构成系统论的核心。企业如同人体一样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系统内各部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为企业把脉,切忌根据某些局部信息作出整体性判断,犯下点盖面的错误。应本着对企业经营脉象总体把握、综合系统分析的原则,通盘考虑全面会诊作出诊疗预案。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把脉企业经营效果,要盯住但不能仅仅盯住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为,经济效益脉象反映的是企业近期运营状况,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脉象则反映是企业中远期运营前景。只有具有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企业,才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才有长远效益。
3、事前预防与辩证施治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企业资本安全和收益,要求实现资本保值和增值目标。他们期望时时得到会计部门提供的真实、可靠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报告。会计为企业把脉,要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依据事前预防的原则,防范于未然,保障企业的安全;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病症,要以辨证施治为原则,给出标本兼治的建议。
(二)会计为企业把脉的理论基础
机会成本来自于西方经济学,与现行会计中的会计成本有着重大区别,用机会成本来度量企业成本进而为企业把脉,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有利于输出真实可靠的脉象信息。一般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生产者放弃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通常,理性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总是选择做机会成本低的事。根据机会成本的理论做选择的好处在于: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厂商实现更大的利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社会角度来看,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般来说,竞争性领域的企业,或激励机制比较健全的企业与垄断企业相比,他们对于机会成本更为敏感。然而,在会计核算中,人们往往使用的是实有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所使用的生产要素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费用。由于人们一般把成本理解为直接费用,还因为机会成本在有些会计账目中反映不出来等原因,通常有忽视或低估机会成本的可能。忽视机会成本,很有可能夸大利润,使得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因此,经济分析中资源的使用应该按照机会成本来考虑它的应有成本,而不仅仅局限于实际发生的实有成本或会计成本。
会计信息尤其是盈利信息是投资者评价公司业绩进而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如果盈利信息不真实或被扭曲,就会误导投资者,使其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用机会成本构筑会计把脉模型,所绘制的脉象信息更加安全可靠,大大降低信息扭曲的可能性。
(三)会计把脉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会计为企业把脉也应聚焦于此。围绕利润最大化,会计在把脉中,要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收集脉象信息,本着观察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平均收益和平均成本的对比结果,做出盈利还是亏损的诊断报告,根据诊断报告做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的保健预案。
现以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企业短期均衡为例说明。企业按照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产量,面对不同的市场价格,会计把握企业成本收益脉象,从而做出诊断。如下图所示:
1.A点:严重亏损,坚决停产。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即P5
2.B点:中度亏损,企业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当市场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即P4=AVC,企业亏损,平均收益能够支付全部平均可变成本,生产与不生产亏损量相同,企业处于生产与不生产的临界点,企业根据外部情况作出生产或停产的选择。
3.C点:轻微亏损,企业生产比不生产强。当市场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低于短期平均成本时,即SAC>P3>AVC,企业亏损,平均收益不仅能够支付全部平均可变成本还有剩余,生产比不生产亏损量要小,企业应该选择生产Q3的产量。
4.D点:收支相抵,获得正常利润,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当市场价格等于短期平均成本时,即SAC=P2,企业收支相抵,企业虽然没有超额利润却获得了正常利润,企业应该选择生产Q2的产量。
5.E点:获得超额利润和正常利润,市场前景看好。当市场价格等于短期平均成本时,即SAC=P1,企业收益大于平均成本,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正常利润,企业应该选择生产Q1的产量。
三、强化会计为企业把脉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数字会计,提高把脉效率
各大中型企业管理层需要文字性会计把脉报告,通过人力、依靠手工方式费时费力。以会计电算化、智能化财务软件为表现形式的数字会计,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某些高端智能专家把脉软件,把企业财务数据输入电脑,快速生成一个全面的、专家级的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找出企业经营中的漏洞,针对漏洞提出改进的建议。数字会计建设,能有效地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负担,使他们能从简单重复而又无味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精力从事更主要的诊断、管理和决策工作,从而提高会计的把脉效率,充分发挥会计的把脉职能。
(二)树立把脉意识,挖掘把脉潜能
会计人员要摒弃简单记账思想,树立医师把脉意识,把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对资本管理、现金流的管理、对人才的开发、效率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把脉,谋全局者,不谋一隅。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会计的基本职能,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才能。
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本企业会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将是低成本获得本企业把脉医师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能够把脉的管理会计师人才稀缺,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可以引入激励机制调动现有会计人员进行职能转型,多方位培训把脉医师。然而,一般会计人员要做到根据企业脉象进行复杂的逻辑分析与推理,对现有信息进行再创作,成为企业的把脉医师,需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丰富的实战经验,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
(三)转变管理观念,实行把脉外包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会计外包应运而生。近十年来,会计事务所作为接包单位,提供的高端业务――高级管理会计师为发包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诊断服务量呈现上升态势,这与部分企业引入核心竞争力理论,转变管理观念密不可分。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现代会计外包实践产生的理论前提,由Prahalad和Hamel提出。该理论指出,在需求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组合与价值创造体系,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应通过资产简约和结构瘦身,把全部精力持续投放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链条上,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企业能做到的就是完成企业短期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发展计划,却很难对企业进行全局监控,更难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胸怀。而且,对现有会计人员培训,使之从记账师成为把脉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而,转变管理观念,把企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会计把脉业务,从企业生产链条中剥离出来外包出去,不仅可以获得会计部门专业化的服务,及时了解企业机体成长中的问题,及时治疗,还能起到降低管理成本的作用。
注释:
① 俞茵.最具“钱景”的热门职位分析之一――为企业营运“把脉”的管理会计师[DB/OL].
② 中国会计学会编写组.会计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③ 游运.会计与企业管理关系新探[J].冶金财会.1995,(06).
④ 孙宇晖、刘静暖.西方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篇2
1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实现中医理论知识的软着陆
通过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已基本构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八纲、脏腑、经络辨证以及四诊合参、方药配伍、常见疾病诊治等相关知识为核心的中医学体系,但该体系仍多处于抽象、模糊、片面,或尚未融会贯通,甚至存在谬误的阶段,尤其是理论与临床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临床实习就是要不断领悟、完善,甚至是修正自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认知,并用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阶段。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历来崇尚跟名师、早临床、多临床,在医治患者的过程中从临床疗效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并不断总结经验。目前《中医儿科学》教材对儿科疾病的教学仍较为刻板的分为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等框架式的排版和讲解,但在临床中却很难体现某一具体疾病的病机在疾病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演变,在治疗上也就感受不到中医“机圆法活”、“辨证论治”的魅力。又如脉象作为中医精髓内容之一,但若不把脉,不勤把脉,不经多人、不经多时的反复实践就仍是理论而无法落实。故此,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要不断把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互参悟,达到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修正、完善并构建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也要高度认真负责,若要开展临床实习教学应首先取得医学实习生及患者(家属)对其临床业务水平及医德水平的认可。其在给学生讲授临床知识的同时,对待病人的问诊技巧、态度和处理疾病的思维模式、方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教老师在遇到临床典型、特殊或罕见病例时要及时提醒、指导学生加强认识,必要时可以专门展开集体讨论、分析,或结合患者给学生介绍中医前贤及名老专家的治疗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感受中医的魅力;同时,教师也要鼓励、指导学生多读中医经典著作,追溯古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和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并与自身临床所见相互参照,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医临床学科,提高学习效率。
2做好临床笔记认真总结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儿科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是其重要内容,而临床疗效是中医的魅力和活力所在。通过课堂教学,医学生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有初步的认识,但仍局限于理论,尤其是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没有明确的认识。而即使时至今日,从儿科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口疮、厌食、腹痛、积滞、泄泻、遗尿、尿频、麻疹、丹痧等;慢性疾病如哮喘、水肿、疳证、癫痫等;危重如肺炎喘嗽、急惊风、厥证等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用药经验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作为刚刚实习的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跟师实习期间,切忌只是泛泛的走马观花、跑腿打杂、看看而已,要认真跟随带教老师的思路,要多想、多问、多记笔记,记录老师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无论得与失,甚至要多跟不同的老师,总结和掌握他们治疗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和经验,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通过千余年来中医医学史的学习可以知道,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到穿插其间的各家学说,其临床经验的积累无不起于毫末,非一日之功。故此,初上临床的中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亲力亲为,脚踏实地,切忌浮躁、泛泛而为。
3转变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中医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临床带教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或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主动探索新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档次的过程。自主学习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临床带教老师要及时转换角色和观念,要把自己从授课者、信息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和辅导者,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指南,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的能力,使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临床考试、考核方法上亦需要进行适当改革。要杜绝以往“高分低能”现象,要改变单一卷面笔试的考核方法,要在传统笔试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临床实践技能相关内容的考核,前者以理论为主,将来可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后者则包括病例书写、病例分析与处理、临床操作、实验等内容,这种复合考核方法不仅能反映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又能反映学生分析、判断具体病证特征、性质以及遣方用药的能力[2-3]。总之,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自我思维转向学生自主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体验和发现等教育理念的革新,对学生和教师的自身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观念的改变。
4提高临床沟通能力掌握中医儿科病史收集的技巧
在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医患沟通已被看作是一门艺术,是医生的品德、修养、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良好而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必备条件,也是医学生快速融入临床实习当中的重要表现[4-5]。在儿科医学生主要是面对与患儿及患儿家属之间的医患沟通,只有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下,医学生才能较为容易的采集到完整、准确的病历资料,对下一步患者的病情分析、诊治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良好的沟通技巧,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患儿疾苦的询问也是一名医学生或医生应有的道德修养。同时,儿科有别于成人内科科室,临床中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病情、或者不能顺利进行查体的婴幼儿,加之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相对要高,故此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如感冒发热小儿有无咽痛、头痛,咳嗽(不会咯痰)小儿如何辨痰,泄泻小儿有无腹痛,痢疾小儿有无腹痛、里急后重等等。此外,在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学生还可能不被家属理解,甚至有些家长会有明显不配合、不尊重的语言和行为。但这也是实际临床工作的一个方面,都可能需要经历,自己要学会面对,尽量对患儿或家属不要出现对立情绪,在困难中培养自己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已作为一个以学生的智商及情商,从而通过有效的、良好的医患沟通,达到两者之间的双赢。总之,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中医专业人才,中医临床学科应重视培养学生“秉承传统,注重能力,强化临床、面向临床”的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牢固的中医思维,突出的诊疗能力的中医临床特色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模式上注重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鲁艳芳.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10.
[3]许震.谈多媒体教学在中医药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5(4):240-241.
篇3
中医护理学是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中医类专业课,其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目前在中医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授课内容落后,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生厌学以及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而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有效性和适用性,对学生的护理培养也造成障碍。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中医护理学的教学难点进行探讨。
1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1 学生基础与学习接受能力差
由于中高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条件所限制,造成就读该类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也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自我学习习惯,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同时也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特别是中医护理学相关基础理论,例如,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精气血津等抽象理论知识,所以造成中医护理学实际效果较差。
1.2 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中医护理学在国家或者省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属于重要考查课的范围,但并不属于考试课,因此,造成众多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该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不注重老师的讲述,对老师在课后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不认真的完成。同时对于期末课程考核,往往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将考试过关寄托于作弊或者补考中,不求高分只求通过。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授课兴趣,导致教师不满和抱怨的现象发生,从而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教学态度,进一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1.3 教学内容不优化
传统的中医护理学往往将医护联合在一起,并且更加偏重于医。不同版本的中医护理教材也大多是《中医学概要》的缩编和改写,实际与护理岗位相关的内容显得非常的少,有些教材甚至缺乏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和护理评估等最基本的知识,对临床护理的工作指导性也较差,与现时代护理理念不相符[1]。同时由于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并不明确,进一步导致了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
1.4 教学方法粗略单调
尽管近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中职类院校仍然存在教学设施落后和教学经费不足的难题。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多媒体教室,但仍然不能满足每堂课都借助多媒体教学的要求,许多的教师仍在处于“一本教材、一份教案、一只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学方法单调,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1.5 考核模式不明确
目前,中医护理学的考核方式仍然与其他课程一样,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并不能实际考核学生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成绩判定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以上几种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既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授课教师的授课热情,严重制约着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成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于上述难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教学应对策略。
2 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应对策略
2.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中医理论往往都是枯燥无味的,授课过程中也比较沉闷,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动力,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中医护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互动可以通过有效的提问和团队合作来体现,首先是提出问题的有用性和实效性,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够真正的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以免出现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应对的尴尬场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设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次是增强团队合作的力量,团队合作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相应的学习小组,开展团队学习工作。
2.2 实训课程注重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所阐述的理论知识需要靠实训和技能操作来实现,因此,在确保实训课程开课率的同时,还要保证实训课程中实际技能的培养。在实训课演示时应该尽量做到简单而精炼,遵循“够用、可行”的基本原则,把更多的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其充分的进行练习和体验。如在脉诊“寸口诊脉法”讲授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在简单讲述完相关基本要领后,可以进行模拟临床演示,安排学生之间相互把脉诊断,同时教师应该巡回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诊脉的技巧,实现与临床护理顺利对接。
2.3 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生大多存在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较为抽象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可以采取问题教学的方法,利用启发式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药物外治法、药物内服法护理等内容,应当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借助相应的道具设置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激发起求知欲;对于外、内、儿、妇科等临床护理,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方法,选择典型的案例贯彻中医防重于治的护理观念;对于针灸推拿疗法的护理讲述,可以以实际操作训练为契机,有效实现与临床实习的接轨。
2.4 创新考评模式
中医护理学考核仍采用传统的考察办法,不能够与中职院校培养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技能型的护理人才目标相符合,因此应该创新课程考核模式[2]。可以将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质量、操作与创新成果等平时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期末总成绩,同时加大实际操作技能的测量力度,增加其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使得考核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中医护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难点及问题,同时针对相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能够有效提高中医护理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操作能力,也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篇4
1.中医历史与档案
从中医发展的历史看,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生存中,创造了原始医学。据考古发现,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成书于汉之前的《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时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唐朝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
宋代设立的“太医局”,不仅是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而且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上述医学著作,都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于世,成为不可替代的档案材料,自形成以来,一直被当做经典利用。
2.中医活动与档案
唐朝的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和“医神”,他勤于著书,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合称《千金方》,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由于一代代人对上述文献的保管、整理和继承,使这些珍贵的中医档案得以传承下来,历久弥新,造福后世。
3.中医档案的特殊性与缺失
中医和西医,其实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对疾病的认知,就是认识和治疗方法上。从诊断上和现代西医的先进的检查手段相比,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已经显得有点落后。西医借助X光、B超、CT和核磁共振及化验能快速地查找出问题的所在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程度,同时,在治疗上外科手术在先进设备的配合下,医生对外伤的处理更好、更快、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挽救更多的病人的生命。
中医的治疗是辨证施治 ,一个人一个医案一个药方,药理和药性同西医比较缺少确定性,与西医相比,在发展和继承上有很大的不同,档案的管理上也有不同。
据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介绍,中医流派很多,大多是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如历史上著名的岭南医学、新安医学、少林医派、平乐正骨流派、陈氏儿科流派等。中医学术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也是医学理论传播及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据课题组初步调查,目前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面临断层甚至消失。流派的流失应该就是流派主流医治主旨的流失。
如果说,一个武术流派的流失和发展往往就在于祖师爷的一本“秘籍”,至多失去一个流派,那么,一个中医流派的流失,或许就是一方百姓受苦。
多年来一直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目前统一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排斥个性化学术流派,现代医院管理以及科研方法存在诸多限制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因素,名师带徒等。因为没有规范的制度,所以老一代的中医人才的遗产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医疗文献和方剂。学术论文和临床病例没有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完善 保存,这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因素之一。
4.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
中医特色决定了中医档案管理的特点,必须建立独立的收集、整理、管理中医档案的部门或设专职人员管理。
作为医学的组成部分的中国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疾病防治、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力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中国医学与西方近现代医学是有许多差异的,它的发展与地理、气候环境,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根据中医“把脉”诊断,辨证施治的医案,中医药方的唯一性和可变性,专科专病的治疗特点,档案工作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对象,进行跟踪立档。
尽管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还在发展中,还缺乏些规范的科学数据证明,但是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最有发言权。在中医医疗活动中,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验方显得非常重要,及时的收集、 整理档案材料,形成文献记载下来也就十分重要。
5.基层中医档案工作不容乐观
篇5
“把脉”政策转型
现代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这个被称为是医学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创新变革也为医学诊疗模式带来了变革的挑战。对于中国而言,医疗服务需求缺口尤为巨大,供需严重失衡,如何适应这一革命性的趋势并迅速建立新的诊疗模式对国家的发展和国民健康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精准诊断还是精准治疗,技术、政策、实施等多环节都有待突破,需要相应的法规、医院、技术适配。面对日新月异的精准医疗技术,如何去伪存真?医院是患者平台,如何合理竞争、适当合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业法规又将如何落地?
现代医学进入精准医学时代,这个被成为是医学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创新变革也为医学诊疗模式带来了变革的挑战。
“通过精准医疗的能力,可以让每一个病人的治疗情况变得更好,成本会下降,”赛默飞世尔中国区总裁江志成提到,“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合理的药物采用鼓励政策,精准医疗想大范围应用很难,想获得成效也很难。将行业需要的技术、将医药领域的技术融合进政府的帮助,增加病人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面对的挑战。”
墓诺浇瘢医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诊断,一方面是治疗。到现在为止,精准医疗(非临床类)发展得非常迅猛,包括测序和基因检测。临床医疗行业是保守的,因为人命关天。中医治未病,中国的中医讲究直接干预到健康人群的疾病预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很好的方向,难度当然很大。精准医疗的黎明即将到来,大家要有耐心。
贝达药业副总裁万江觉得其实创业公司就跟研发药物一样,成功的总是少数,失败的总是多数,但失败是财富的积累。中国的医疗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国家政策已经有了,这其实不是黑暗中的呐喊,因为黎明毕竟会来到,只是时间的问题。
杜克大学讲习教授也是本场活动的主持人闫海在最后表示,精准医疗的黎明来了,我们将来一定能看到旭日东升,但是要有耐心,受到广泛关注的精准医学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期,一定不会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但未来必定会非常灿烂。
“把脉”服务转型
“看病难”以及医患矛盾日益突出令中国的医改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口,从以公立医院为中心转向更多元化的医疗;分级诊疗已在路上,家庭医生更是远景的期待,在此进程中,非公医疗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今日的非公医疗已不是昔日的莆田系,服务、技术乃至品牌塑造都在孕育新的生命力。它们伴随着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 新媒体营销等不同的命题,从公立医院为中心转向更多元化的医疗;分级诊疗在路上,家庭医生更是远景的期待,在此进程中,非公医疗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许速看来,医改是越来越具体的,比如分级诊疗、日间手术、药品的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都是具体的体现。而这符合了正常的规律,即数据量越大,事情越具体。通过数据,把医改的一些问题更聚焦。进入大数据时代,改革必须进入精准化。
在圆桌讨论中,财新资深记者李妍首先提到,在中国医疗行业的不断变更中,已经成功从把脉服务转型到了医疗服务精细化耕作,从四梁八柱发展到了精准医疗,医疗行业越来越关注于局部政策的细微之处,并且在大政策之下,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埃森哲医疗卫生行业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车惠补充到:“我们不能只注重于诊疗流程的规范,要关注细节人文的服务,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才是重中之重。”
医改的核心到底是患者还是医生?这个问题在现场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提到,杏仁医生是以医生为中心,他认为医改最重要的核心是人。育学园CEO邵邵宗宗也认为,医疗的核心肯定是医生本位,医生的培养,医生不断的接受新技能培训,医疗团队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是每一个医疗机构的生存发展之本。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首要的两个任务,一个是学科建设,一个是教学医疗体系,有一颗正规的心,做医疗机构的人一定要秉持这两个本位,才有长久的生存力。中国的医疗要解决的是服务的问题。
新里程医院集团CEO林杨林认为中国目前离精耕细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精耕细作是在做的工作。医院要办成百年老店,医院要有情怀,要有气质,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员工就不能那么贴心,通过院内文化的打造,把服务做得人文,做得有气质。
“把脉”支付转型
在医疗行业里,除了把控治疗和医药环节的这两大主体外,就只有支付环节的形态尚具不确定性。一方面,国家实行医保控费,给了商业保险介入医疗支付环节的大好机会。而另一方面,医院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不会轻易对商业健康险公司开放数据。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健康险在医院支付环节一直存在“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 ”。但医疗信息化企业恰好可以扮演中间环节的角色,所以商业健康险与医疗信息化公司合作,成为了保险公司获取精准数据的一条绝佳途径。然而,医疗信息化企业的地域性又太强,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垄断性资源。于是,支付转型油然而生。
篇6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六、周日全天。
■名医忠告:皮肤好,心情就好。
“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医术高超见奇效,医德高尚保健康”……走进北京东城中医医院皮肤科李万荣主任的诊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满墙的锦旗。而李万荣主任正在全神贯注地询问患者张女士的病情,为其诊治。听张女士说,“折磨我近3年的右小腿湿疹基本上好了,心情也轻松不少,太感谢您了……”
《人物》周刊曾就“老年皮肤瘙痒症”的防治请教过李主任,他都给予了详细解答。目前,东城中医医院皮肤科所采用的“免疫去湿排毒”疗法比较符合老年人生理情况来治疗皮肤瘙痒症,是对老年瘙痒性皮肤病采用养阴补血、健脾化湿、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综台性治疗方法,安全无副作用,不失为老年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能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这一次,李主任就湿疹和黄褐斑――该如何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尤其是在用药方面要如何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等等,受益匪浅。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在与李万荣主任的交流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位“皮肤克里”的钻研刻苦、精湛医术、高尚医德。
专家把脉湿疹重塑健康体魄
李万荣主任介绍,皮肤病的发病与转变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进入冬季,因昼夜温差大,各种皮肤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有些皮肤病进入高发期。例如,皮肤搔痒症、银屑病、荨麻疹、湿症、多形红斑、带状疱疹等。其中,湿疹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发病之后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湿疹又称湿疮、浸疮,是一种皮损多样、形态不一、以瘙痒糜烂渗出为特征的皮肤疾患。《诸病源候论》中说:“浸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渐阔,乃遍体。”《医宗金鉴》曰:“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挠破时,津脂水,浸成片。”本病多由饮食不节、中焦受损、脾失健运、湿热内蕴、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
湿疹分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类。急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造成的皮损属多形性,如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边缘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疤。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浓痂。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仍有剧烈瘙痒,皮损以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见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亦可开始不明显,因经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发病开始时即为慢性湿疹。其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红色或伴色素沉着,皮损多为局限性斑块,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外阴、等处,边缘清楚。
哪些情况易患湿疹?专家介绍有这么几种情况。
婴儿湿疹:常在出生后一至两个月发病,到2岁左右逐渐缓解。主要是受遗传性过敏体质的影响,还与喂养不当、消化不良、环境因素和卫生条件有关。男性湿疹:通常与生活状态有关,如工作压力太大、进食过多辛辣油炸食物,喜欢吸烟、饮酒,不太注重经常洗浴等。女性湿疹:大多和生理变化有关,当面临哺乳、生产等情况时,容易出现湿疹。另外女性喜欢化妆等都易引发湿疹。老人湿疹:若常染发,局部的刺激太过频繁,也会诱发头皮损伤,造成湿疹。此外,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脾胃虚弱,也是诱因之一。
中医治疗湿疹功效强大
中医治疗提倡辨证治疗,多以疏风祛湿、清热解毒、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原则,以达到驱邪扶正止痒治愈之功效。其常见治疗手段有疏风清热、凉血,还有利湿解毒。当以燥湿止痒为主,清热解毒为辅的治疗,黄柏清热利湿,车前子利水渗湿,地榆、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大黄、鱼腥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从而达到临床治疗之功效。中药方中的金银花性寒,其味带香,能祛邪清热;花粉能强化个人体质,全面保养个人以及提神、延缓衰老;白鲜皮疏风止痒;栀子花能凉血清热、败火利尿;桑白皮能能清肺火,疏邪外出;甘草滑石利尿祛湿;生地黄能败火生津;苦参能败火利尿;杏仁能抗炎;蛇床子能壮阳补肾,祛风败火。鉴于此,多味药剂均集中败火祛风以及凉血,组合强化了最终效果。实际的中药应对湿疹是需要过程的,效果难以立竿见影,但功效强大。
刘女士,45岁,北京人,右小腿湿疹,病程达3年之久。经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反复发作,甚是痛苦,皮损处皮肤粗糙变厚,抓破可流黄水,瘙痒难耐。后经人介绍李万荣主任处就诊,李万荣主任为她把脉,又看了舌象,发现其舌质淡嫩且胖,苔黄腻,他询问了病史,跟病人亲切地交谈了起来,耐心检查完后,李万荣主任诊断其为阳虚脾弱与湿热夹杂引起的慢性湿疹,治宜健脾养血,兼以清利湿热。李万荣主任以清利湿热,祛风止痒,活血养血为主,开了7服汤药,又配了一些中成药加强治疗效果,同时采用物理治疗,以半导体激光照射为辅。一周后,该女士过来复诊,只见她满面春风,高兴地告诉李主任其小腿处的湿疹已经开始好转,不再痒得那么钻心难以忍受了,颜色也变谈,效不更方,李老嘱其继续服用,仍以半导体激光为辅。一个月过后,该女士右小腿处流黄水的地方都已经痂变淡,痒感消失,未再复发。
湿疹最忌:烫、抓、盐水洗
很多人对湿疹不是十分了解,更不知道该如何护理,专家为您介绍湿疹护理的相关知识――
早诊断、早治疗。患有湿疹之后应及时诊断治疗,同时还要做好日常护理,避免湿疹的痫情加重。
饮食应该做到荤素合理搭配、多样化,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避免食用辣椒、葱头、大蒜、咖啡及酒类等刺激性食物。记录每天的饮食,如果出现皮疹加重的情况,那么就应该做一些饮食上的调整,对当天吃过的食物要有所禁忌。对于湿疹患者而言,限制或禁用某些食物,要因人而异。
忌:烫、抓、湿疹很怕刺激,患者即使再痒,也不能用热水烫洗和搔抓,更不能用盐水洗,不然只会加重病情。可用凉水敷一下缓解瘙痒,此外,湿疹有渗液的部位尽量少洗,宜坚持干燥,并避免或少接触化学洗涤用品。不宜穿材质过硬的内衣。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有一定的湿度。得了湿疹不要盲目涂用激素药膏,要及时去正规医院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专家把脉黄褐斑挽回逝去的青春
黄褐斑是一种黄褐色素沉着斑,主要位于患者的前额和面部的两颊,女性尤其是东方女性易多发。其形状并不规则。中医称为“黧黑斑”、“面尘”。造成黄褐斑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化妆品过敏、内分泌系统失调、遗传等。
由于该病症的产生原因较多,不仅仅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同时还会让患者的生理功能与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患者的黄褐斑病情较为严重,会使得其出现失眠、情绪焦躁、月经失调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传统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形成与人体的内脏功能密切相关。当人体出现气血不足、肝功能下降、肾虚等情况时都会导致黄褐斑的产生。另外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也与黄褐斑的发作密切相关。中医分型:中肝郁气滞型――认为本病多与肝脏和情志有关,应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如逍遥丸及柴胡、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等。脾湿型――认为脾虚血亏,气血不能上华于面,此时应健脾理气,祛风除湿。如人参健脾丸及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等。肝肾阴虚型――则认为久病肾虚,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此时应滋补肝肾,常用六味地黄丸及生地、熟地、白、珍珠母等。
其实很多黄褐斑是“气”出来的
篇7
因为喜欢中医,因此,在读大学的时候,姚恩重医师选择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专业,1999年,他以学生的身份踏入了中医的行业,并以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士身份毕业,随后还取得了澳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健康科(中医学)学士学位,获得在澳洲执医的资格,此时的他已经获得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姚恩重医师说:“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独立行医,特区政府会提供相对多的机会,而中医学生毕业只有少量的机会,加上中医需要用大量的实践做阶梯,这便要求中医学生毕业之后鼓足勇气去争取那些少许的实践机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达至独立行医的资格。”虽身处逆境,但他学会了与逆境相处,做到了将逆境变为推动力,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智者,才是勇者。他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铺垫和前提,开始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路,他从不同的途径为自己争取了实践的机会,后来,他靠着自己不懈地努力和不断进步的热情考获了香港注册中医师资格。
2008年,姚恩重医师开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并亲自为其取名为“三针草堂”,“三针草堂”寄存了他用针灸加中药的治疗方式达至一加一等于三的效果的期望。在行医的过程中,一个个成功的例子成为了他最好的佐证。
在香港,中医治病大多单以针灸治疗或单以中药治疗为主,通过实践,专业且心细如尘的姚恩重医师发现其实用药和针灸可以配合使用,且效果更加明显,他说:“就拿感冒来说,只开药,可能要三天才好,如果在用药之前对病人进行针灸,两天就行,原理是先打开经络,再用药。虽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采用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病症。”
最让姚恩重医师记忆深刻的是一个患有湿疹的小病人,七年以来他看过许多西医、中医,却总不见好,湿疹已经非常严重,“小朋友不能随便吃街上的东西,只能吃自家做的白饭,菜里不能参杂鱼制品,因为会引起疾病复发。”姚恩重医师说。后来,家长带着小朋友找到了他,他为小朋友制定了一个计划性的诊治方案,先对小朋友实行针灸治疗,随后用中药配合,慢慢清理体内的湿疹症状。九个月后,小朋友的湿疹得到了根治。
同样是一种疾病,医术高超的医师对病情诊断准确,少出现甚至不出现漏诊和误诊,治疗方案到位,疗程也会缩短。一次,一位患者以为自己患有心病,心里很不踏实,当姚恩重医师为患者把脉之后发现患者并非患有心病,而是因恼怒之后产生的严重气滞,显示出类似心病的症状,查出病因后,他为患者实施了针灸治疗法,梳理经络,患者压抑的感觉很快消失了。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行医多年,姚恩重医师治愈了许多病人,在理论和实践巧妙且完美的结合中,让中医发挥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者,医德为先
医术,被称为济世之术,医者关乎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只有无私无我,医术方可以圆融如意,医道方可为正道。
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在姚恩重医师心中,除了很好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医德。
“三针草堂”自开业以来均采用符合GMP国际制药标准认证的药厂制品,制炼过程严格,确保所有产品所含重金属、农药、微生物等都远低于美国FDA及欧盟标准,作为医者,姚恩重医师的出发点是用安全的中药,治疗病人的病。
姚恩重医师是一位内心善良而慈悲的中医师,他常参加一些义诊或赠医赠药活动,或举办讲座,或传电邮给客人,讲解中医学常识当下需要注意的健康资讯,介绍合时的汤水等,尽己所能地为大家的健康贡献心力。2010年,姚恩重医师获政府社会服务联会颁发“商界展关怀”。
医人先医心
一个好的医师,不但需要有良好的医术,更需要有一颗善良、仁慈、真诚的心,在很多时候,治愈病人一半是医师的医术,还有一半则来自于医师的爱心和责任心。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医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心理谘询师。”这话说得不无道理,医人先医心,好的医师能够很好地与病人或家属沟通,帮助病人打开心扉,放松心情,有利于治疗病人。
记得有一年流感频发,很多人因流感引起咳嗽,姚恩重医师如往常一样在三针草堂坐诊,一位女士带着她的母亲前来就诊,女士对姚恩重医生说,母亲咳嗽已经三个星期曾自行在住所附近求医,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母亲不想她因自己而耽误工作,她只能趁可提早下班的日子亲自陪母亲看病。那位母亲笑容满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配合姚医师问诊,使得整个问诊进展很顺利,当姚恩重医师依据问诊的内容初步定下为“痰咳”,并向这个方向继续搜集最后诊断的证据而为病人把脉时,他在肝脉上把出一个弦脉,姚恩重医师解释说:“此脉象提示病者有明显的负面情绪,例如紧张、忧等。”他暗中调整思路,由单一的“痰咳”增添了一个“肝气滞”的可能,在保持愉快的气氛下完成了诊疗。
当他们离开诊所后,姚恩重医师的心仍旧没有放下,他拨通了那个女儿的电话,讲述了他对其母亲病情的一些看法,女儿道出了原委,母亲因为心疼女儿,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因此一直坚持独居,虽然每次女儿去看望她时,她非常开心,但是,由于独居的时间长,孤单仍旧占据着主导位置,常年累积,便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姚恩重医师听完她的话,了解到这种情况并非个别,春节团圆之际,他以网络的方式寄语长者:“请欣然接受子孙的心意,这种属于接纳的付出,与子女年幼时你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所持的爱是同等份量的。”因为心怀慈悲,所以他付出的是更多的关爱和真诚。
姚恩重医师常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首先要细心,要了解病人的病,除了了解病人的病情意外,还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找到疾病的源头,大部分人的病患源头来自于一些不良的习惯,一些不好的情绪,作为医师要细心询问,细心地了解,告诉病人如何调理,从整体上来进行调整。”医人先医心,治标更治本,这是姚恩重医师医治病人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一切的举措,源自于他善良而充满责任感的内心。
后 记
篇8
清乾隆时期,师从与扁鹊、华佗齐名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叶天士和清代名医程国彭的眭章仁先生开创了中医药老字号“普天春堂”,以独特的制药技艺、济世救人的信念和诚信的经营理念,福佑一方百姓健康,在坊间广为流传。经朝代变更和战乱岁月,“普天春堂”第九代传人眭友元继承先人的祖传秘制和医术精髓,曾为蔡锷和冯玉祥将军把脉,后因高超的医技为所用,成为其随从的医生。
如今的普天春,来源于传承200多年的普天春堂。据普天春董事长李兴明回忆,七十年代,自己曾被分配至奉节县主管高山喷灌建设工程。那时年轻气盛,有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尽头,后来,工程如期完成,李兴明却患上了肺结核和冠心病。尽管曾尝试用盘尼西林来治疗,但病情不见好转,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万分幸运的是,此时李兴明遇见了眭友元。在服用眭先生开的方剂后,李兴明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恢复了健康。
“中医药的神秘疗效使我的内心深处受到强烈震撼,从此与中医养生保健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中医药给了我第二次的生命,我应该知恩图报,把继承与弘扬中医养生文化做为自己后半生的追求。”在1998年,李兴明终于积累了开办资金,与眭友元老先生之子、眭氏中医药世家第十代传人,湖南民间中草药研究所所长眭勋华博士合作,成立了普天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加盟,采用现代生物科技,深度开发普天春堂的祖传验方,经营普天春系列保健品,同时种植和加工优质安化黑茶。
坚定不移 稳健发展
经过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普天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家横跨农、工、商三大产业的民营企业。和一些超常规发展的企业比,普天春公司一直走得比较稳健,他们以弘扬中医文化、铸造民族品牌、造福天下沧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前进着。
首先,在药材和黑茶的种植上,普天春公司采用了“基地+农户”的模式。既保证了公司原料供给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实现了传统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大幅增值,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在营销环节上,普天春坚持“三位一体”的经营理念,找准消费者、经营者与“普天春”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形成最优价值链,实现三方受益,共利多赢。
第三,在造福消费者方面,普天春将“质量就是生命”落实到了种植、生产、研发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以诚实守信、承诺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坚持以高品质的产品和至真至诚的服务,努力为人民送健康,为社会做贡献。
第四,在团队建设方面,普天春力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天下精英,努力打造高尚、富有、健康、快乐的普天春团队,为增强人民体质,振兴民族传统产业这个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
放眼未来,普天春人在一步一步前进之时,也对今后发展之路做好了详尽的规划和布局:3年内,建成办公、研发、销售、接待、员工住宿于一体,总建筑面积为40000平米的普天春大厦;5年内,以金瑞实业名义增资扩股,将三家公司捆绑上市……一股民族品牌的强大力量正在崛起。
篇9
“一望无边的绿地上,花香袭人,笑语盈盈,一位慈爱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快乐地聊天。”那是我童年时梦想过无数遍的场景。然而,在以“智能化”为依托的教育E时代,我的梦想,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一、送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将被系统、忠实、直观、及时、永久地记录和保存下来。阅取的通道,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账号、一个密码”。试想,20年,甚至50年之后,这些曾经的学生,能通过那个固有的账号、密码,去重温尘封已久的童年,获得的将是怎样的甜蜜。
表扬与嘉奖,将通过电子奖章,记录下来。当下,教师也会下发“小星星”“小奖状”,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丢失了,通过小小的程序,利用电子教鞭,点击并记录,课下把相关信息输入系统。当然,也可以把一些“问题和提醒”记录下来。
如此,学生就可以随时进入网上信‘息系统查看信息,把好的做法延续下去;家长可以进入系统,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的要求,哪个孩子平时记录少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二、管理决策,不再“跟着感觉走”
干部年轻化,是未来社会选人用人的趋势。但是年轻,势必带来经验不够的问题。十年之后,数字化校园系统,将提供多元的“数据”——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型数据,向教师提供运用型数据。
这些数据,是有针对性的,是动态的。不同的人,登录系统后,能查阅的内容也不同。管理者应该拥有数据查看的最高权限,可以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在收集和整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让管理更科学,让决策更贴地。
此乃管理者的福音!
三、学习,来场“私人定制”
五年级的小张同学,最近很困惑,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她能理解会运用,练习本上做的习题,大部分都能做对,但是每次的语文单元小练习,她都发挥不好。来一场穿越吧,遇到问题的小张同学试着进入网上系统。登陆之后,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小贴士”:提示自己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错段修改”是弱项,阅读部分“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不强等。于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数据系统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重点“筑漏”,一段时间下来,短板补平了,成绩进步了。
这样的平台,是基于数字化校园专门开发的“学习诊断系统”和“作业分析系统”,能把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细节记录下来,分析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牢固,量身把脉,确定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问题障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学习数据的获取和对比分析,也能使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上一年的数据资料,科学调整下一年教学的策略。
这样,看到的是“每一个”的变化。
四、“大数据”造就“大成长”
篇10
马大夫亲自把药研成细末,告诉教友们怎样给他灌药后,马大夫又匆忙赶回北京继姚堂中医药研究院。因为这里也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她。
服完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病人的脸上肿块消除了很多,能进流食了。9月中旬,他在牧师的陪同下来到北京,一是为了复诊,取第二个疗程的药,二是他想亲自感谢马大夫的救命之恩。
当他第二次来北京复诊时,我刚巧在马大夫的诊所见到他,当他得知我的身份时,他激动地拉着我的手,比划着要说什么。陪同他的牧师解释说,由于创面太大,他还不能把话说得很清楚,他的意思是要我好好替他感谢马大夫……
黑龙江的退休工人于先生,身患前列腺疾病十多年,多方求治,然而病情并未缓解,找到马大夫后,免费用了她两个疗程的药,病情也缓解了许多。
北京的肖女士,刚过40岁就闭经了,吃了马大夫一个疗程的药,两个月后,月经如期而至。
像这样的病例,马大夫诊治了很多很多,对待有困难的人,马大夫只要力所能及,都是先治病,再言及其他。
帮助别人 成就自己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您这样免费为病人医治,会不会觉得亏?”记者不禁为她担心,毕竟她也有家有口,要生活呀。
马大夫笑着回答:“力所能及罢,病人有困难,付不起医药费,既然我知道了,就不能袖手旁观。这是我们姚氏福善堂的宗旨,也是我进入姚永江先生的门下立下的誓言。”
除了恩师的教诲,马大夫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是这个故事让她更加明白:帮助病人,其实是成就自己。
一个僧人在漆黑的夜晚赶路,跌跌撞撞,看不到前进的方向,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个提灯的人,为僧人照亮了前方的路,僧人感谢提灯的人,而提灯的人对僧人说:“我其实是一个盲人。”僧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既然看不到,那提灯又有什么用呢?”“我虽然不能用灯照明,但可以为别人照亮,也让别人可以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撞到我了。”
“在我们的行医生涯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亮的灯。有时,这盏灯虽然表面上对自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正是这隐性的作用在无形中才帮助了他人,为他人照亮了前进方向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正所谓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吧!”马大夫笑着说。
“一个人如果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内心会感到一种幸福,进而也会感到有一定的成就感。因为,对于弱小的人来说,我们是强大的,可以依赖的,所以,觉得帮助别人其实是件挺快乐的事。更何况我们医生面对的往往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我了解,这也跟马大夫的经历有关。她原本是一个医疗整形师,4年前,她颈下的大血管的部位罹生了一个多发性淋巴瘤,这个瘤压迫着血管,手术后,医生断言她最多只能活3年,但医术高明的姚永江先生救了她。病好后,马大夫决心跟随姚先生学医,济世救人。“我不但病好了,而且成为了一个医生;我不能说要普渡众生,但我可以尽我的能力。”
发展中医 利国利民
篇11
保健食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常见的保健产品多为补钙、补血、补微量元素的,它们为保健食品的传统领域,也是保健食品企业争相涉足的重点类别。“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然后盲目的跟从社会的潮流。这股保健食品热的兴起,不仅让商家赚得盆钵皆满,更让购买和食用保健食品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大部分人对于保健食品的认识,选择上都是有错误或不健全的理解。而且,绝大多数保健食品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而设计的,再有科学组方配伍而成。由于组方不同,原理不同,甚至配伍剂量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工艺剂型不同均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当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同一保健食品在不同人身上作用效果不同是客观事实,也需要在上市后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给产品客观的评价。
一.基本情况
1.参与人数:19人
2.材料来源:网络收集资料、药王孙思邈有关书籍
二.调查定位
调查定位:食品养生与保健
三.分析结果
1.食疗与药膳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是食疗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疗”卷,他广罗百家,凡食疗养生之方,悉皆收入。孙思邈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声也;不明药忌者,不能存病也”。把食疗放在医疗的首位,可见他对食疗的重视,真可谓“药治不如食治”。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即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治疾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据调查统计,全世界以各种形式应用中医药膳治病的人,已占世界人口的近1/3。以美国为例,热衷于用中医祛病保健的人越来越多,加利福尼亚州甚至批准了中医药的费用可用作为医药保险费报销。因此,中医药膳销路非常走俏。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美已有1.1万多个中药销售点和中医保健食品供销点,每年销售总额高达16亿美元以上。总之,食疗与药膳的推广,不仅增强人们养生保健的观念,而且对预防疾病,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都有很重大深远的意义。
2.保健食品应用定位的思考
保健食品应用定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定位稍有不当往往就会有违反食品管理的有关法规之嫌。这时,消费者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食疗”与“药疗”的关系。对疾病的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强调不能单纯的依赖药物,而应该从全方位(包括饮食、环境、工作压力、生活习惯……)来进行综合治疗。这从我国传统的“食疗”观点分析,也应该认为是合理的,是符合科学的。
关于定位中的“食疗”,许多人认为是把保健品当作药品,是违规、是误导消费者。而这则是对“食疗”的认识问题。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指出:“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为治疗之首选,而现在却否定了“食”与“治”的关系,把“药”作为治病的首选甚至是唯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单纯的“药治”无效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部分消费者是在“药疗”绝望的情况下,寄希望于“食疗”。《现代医学报》07.3.27中题为“望闻问切、把脉中医”一文中,谈及中医是否伪科学时,引用一位普通群众的一段话“科学不是最高目的,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并不重要,只要中医能够在西医之外,提供多一种就医的可能性,就没有舍弃中医的理由,西医也不是万能的,那么多一种选择,对病人来说不是更好吗?”对待“食疗”,也应持有这种观点,“药疗”不是万能的,多一种“食疗”对病人来说有什么不好呢?当然这里应该有“度”,食品和药品是绝对不能等同的,“食疗”仅仅是“食疗”,要让消费者明白二者的区别,不要让消费者被误导。
篇12
世界上各国的传统社会文化背景都是独特且不同的,所以源语生态中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很难在译语文化中找到相似的对应文化,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重视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根据李良松、郭洪涛(1990:218)的统计,《红楼梦》中涉及医学的描写,共计有291处,约5万余字,近占全书的十八分之一,书中使用的各种医学术语161条,涉及病症114种,方剂45首(含膏丹丸散方),药物127种;提及太医、御医、民间医生等各类医疗人员14人,记有完整地医案13个。内容非常地丰富庞杂。而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如何将如此繁杂的文化内容成功译介到译语读者那里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一、《红楼梦》中医药内容翻译策略研究
(一)增译
原著第十回中提到张先生替秦可卿把脉时,写到他先“调息了至数”。霍译本的翻译如下:“regulated his own breathing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unt the rate”(调增了他自己的呼吸以便去数脉搏跳动的速率)。二者比对后可知,原著中在写到“调息了至数”时并没有写这样做的目的,此句是当时的医学术语,直译的话,对于一般的西方译语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对古代中医有所研究的话,是难以明白其所蕴含的意义的。正是考虑到此,霍克思在翻译这句短语时,采用增译的策略,在译文中增加了说明解释性文字,从而让译语读者更好地明白此短语内在涵义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医的一些治病诊断的方式。
(二)释译
原著第五十三回写到晴雯替宝玉勇补雀裘,积劳成疾,宝玉请了王太医来替晴雯诊脉,太医便开了相关的药方,于是有了如下的一段描写:“宝玉看时,已将疏散驱邪诸药减去,倒添了获荃、地黄、当归等益神养血之剂。”霍克思将其译为:“Bao-yu noticed that the sudorifics and decongestants of the earlier prescription had been omitted and restorative drugs to increase the vitality and nourish the blood,such as lycoperdon,nipplewort and angelica,had been substituted.”霍克思把原文药方中涉及到的药物名称逐一译出,同时还简单地解释了此味中药的疗效,即病人服用“获荃、地黄、当归”这些中药之后,能够达到提神补血的功能(increase the vitality and nourish the blood)。事实上,即使源语读者对于中国古代医学方面的知识也不甚了解,很多读者在阅读到《红楼梦》的这一段文字时,基本上关注情节,很少去研究中医药方。因此,即便霍克思在译文中仅译出中药名称,译语读者也不会太在意这些艰涩的医药名称,因为译语读者阅读的文本是小说而不是医学专著。但霍克思却态度严谨,广泛查阅相关医学著作,深入研究这些药物的功效,然后在译文中对药效做了准确的阐释,从而让译语读者对原著中这些中医学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填补了原著中中医学上的文化空白,传播了中医学的文化内容,霍克思在文化空白移植过程中成功地维系了源语以及译语的生态平衡,使源语中的中医药文化被译语读者接受,由此得以在译语生态环境中生存并长存。
(三)意译
原著中第三回,林黛玉在贾府吃过饭后有丫鬟随即端上茶水,黛玉想起自己在家时父母教自己“……以惜福养身,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不伤脾胃”。霍克思译为:“……good health was founded on careful habits,and in pursuance of this principle,had always insisted that after a meal one should allow a certain interval to elapse before taking tea in order to avoid indigestion.”“伤脾胃”是中医里的一种观点,中医认为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如进食寒凉、辛辣之物或如林黛玉父母教诲的那样饭后立刻饮茶都会伤及脾胃,只有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而这些中医药方面的观点对于西方译语读者来说是完全不解的,如若翻译时按字面意思进行,会让译语读者误认为有钝器或摔伤之类使内脏的脾和胃有了外伤,因此此处霍克思采取了意译,以译语读者能接受的“indigestion”(消化不良)来替代原文内容,完全依归于译语生态环境,既让读者了解了黛玉父母注意养生而又传达了原著作者此处强调黛玉初入贾府时的处处小心,即便遇到与家里规矩种种不符的地方、也一一改过来的细心之处。然而貌似成功地翻译却损失了中国中医文化对外宣传的机会。
二、从译例解析传统文化译介策略
在霍译本的翻译中可以看出,源语文化内容没有损耗,同时译语读者接受度高,更易于源语文化空白在译语环境中生存并产生影响。此处也可见“译者责任”的发挥,霍克思对于源语细节文化的专注与钻研,以及译语读者的考虑与负责,决定了他这样生命力强大的译品的产生。除了上述的译法之外,霍克思有些译文还采取的“取义舍形”或“舍形取义”的方法,即在面对一些比较抽象化的中医药词汇时,并没有完全地受制于字面的意思,而抓住了自认为最为核心的文化信息,删除了其他的信息。
三、结语
可见,要把专业性极强的古典中医学术语及文化成功地移植到译语中去的难度很大,译者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中心作用,在仔细地搜索并查证医学资料的基础上,真正地明白药方中每个字词准确涵义所在,在能做到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对中医药文化在译语生态环境中进行传播。只有当源语传统文化翻译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才能跟其相应的文化内容进行融合,才能对译语读者产生相似的联想效果,最终保证译语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郭洪涛.《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学刊,2001(04):29l-306.
篇13
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与机体相互作用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它以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药动学)为基础理论支持,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研究内容,通过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探讨药物应用规律,保证临床病人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达到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
临床药学工作在我国开展已有20年,作为一个学科,它已逐步走向成熟。同时,随着西药临床药学的普及,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引起医师和药师的重视。中药制剂常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等特性尚未完全阐明;成分中固有的蛋白质、皂甙等大分子物质进入人体后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抗原易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实施,给临床药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与西药临床药学工作相比,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亟待加强。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中药应用安全、有效、经济,成为中药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在临床的心得体会,借鉴西药的临床药学方法,作几点经验之谈,以期为临床更好的使用中药制剂提供参考。
一、严把药品质量关
用药的基本前提是药品质量,药品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药品的质量可因厂家不同甚至批号不同而质量不同。因此,必须对所进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不得购进不合格药品。特别是新药或新制剂,更应严格控制。
二、积极参与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深入临床,临床药师应多下临床,了解病员的具体情况,参加急、危、难病例讨论,与医师商拟用药方案,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并运用掌握的药物知识、最新药物信息资料、用药品质、使用方法及药物检测手段等,为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意见。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病史、处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和临床用药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以确保用药安全。
三、重视药效和不良反应监测
古人对用药禁忌早有认识,提出了妊娠禁忌、用药禁忌、证候禁忌及配伍禁忌等,为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检测奠定了基础。临床药师要注意宣传药物的两重性,防止超量、长期、不当使用中药。认真收集药物不良反应资料,特别是危重病人,或者是服用多种药物以及服用毒性大或生理活性强的药物的患者,更应特别注意监测,做好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四、注意合理配伍和药物相互作用
合理配伍可起到协调药物偏性,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前人总结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药物的配伍关系和配伍后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配伍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方法,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对有毒或药性强烈的药,采用相畏、相杀的配伍方法,以制其毒副作用。而相恶、相反的药物,则属配伍禁忌,应避免使用,以免药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同时,临床药师应通过对中药临床药理的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设立药理指标来验证中药配方的主治与功效,为临床探讨治病机制、组方的科学性、精简处方、发现新用途和新药理作用等提供理论依据。
五、积极收集药物情报
随着中药学事业的发展,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药学文献浩如烟海,单由临床医师掌握如此巨量的药物知识和信息实属不可能。因此,临床药师应快速、有针对性的收集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资料,建立药学情报信息库,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解答医护人员和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药物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六、做好用药咨询服务
临床药师可以通过敞开式发药,开设用药咨询窗口等方式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向病人耐心交待药物的用量用法,帮助病人识别和正确认识中药,使病人对药物的治疗作用与毒副作用有正确的看法,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排除顾虑,配合治疗,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从而提高药学服务的水平,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七、严格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被应用于临床。它们的出现,克服了传统中药起效迟、作用慢、生物利用度低等诸多不足,尤其是在急危重症的抢救过程中,发挥着其他中药剂型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也逐年增多。临床正确使用中药注射剂尤为重要,在实践中临床药师应注意加强以下几点:
(一)遵循中医用药规律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是中药应用的惟一的根本法则,中药注射剂同样应该辨证应用。因为中药注射剂是根据中医理论组方,用现代工艺提取而生产的,所以其应用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的用药原则,严格区别中医药学中的功能与西药的药理作用的概念,严格区分中医药学中主治与西医适应证的概念,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不经辨证地盲目用药。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注意异病同证或同病异证等情况,只有对证用药才能做到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二)遵循中药注射剂配伍的简单法则
中药注射剂配伍的简单法则,就是单独使用,不与任何药物配伍。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其注射剂型的研制和应用时间相对较短,至今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尚属科研空白,因此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此外,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置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由临床药师着重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的医嘱的审核,通过临床药师对输液医嘱的督导,减少输液中的不合理用药,进一步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
(三)严格中药注射剂的用法用量
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上大多注明使用该药时需要加一定量液体稀释方可应用,按照说明书执行是比较安全的,超出说明书规定的用药浓度则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避免超量应用;中药注射剂都有用药疗程,当疗程结束时应及时停药。而且,应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滴注过快会导致药物局部浓度过高,可使不溶性颗粒在毛细血管内聚积、堵塞而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滴注过慢,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水解、氧化、变色、pH值改变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医中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系统的理论与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中药用药在物质基础 (靶向基础、药物基础)、作用机理(黑箱理论、概率论、模糊数学理论、辨证论治)、治疗特色 (双向调节、标本兼治、整体观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与特色。虽然中医中药治病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应用不合理等原因,多次出现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使中药在国际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改变这种现状,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药学是一种全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向我国传统药学服务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接受新的药学服务理念,创造条件使之付诸实施。临床药学应用于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要求药师与医师、护师相配合,运用其专业知识,借助医师的临床经验,并及时从护师获取病人用药信息,制定出合理的给药方案,更好地促进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崔嵘,吕强,张石革.临床药学问题[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刘骏鸿,陈苏伟,徐俊燕.14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药学,2006,18(1).
[3]徐亚静.专家把脉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报,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