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发展规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是人类进行现代经济活动的基础性活体。一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该国企业的活力上,而企业是否具有活力又体现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上。可以说,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处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因此,研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必须研究企业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只有从规律的层次上把握企业的发展变化,才能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才能为新体制定位,也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溯本追源,从18世纪中叶世界上诞生第一个以水为动力、以使用机器为标志的近代工厂算起,企业已经走过了两个半世纪的历程。考察企业250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无论是资本的积累与筹集,还是组织形式,或者是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市场运营等涉及企业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在变革中渐趋科学合理,日臻成熟完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开始被人们认识、把握。通过对企业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归纳、整理、和理论上的升华,我们可以抽象出企业发展的四个规律:资本社会化的规律、组织形式股份化的规律、管理专家化的规律和市场国际化的规律。而且,企业发展的这四个规律,已经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实践充分印证。
一、资本社会化的规律
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的要求,企业创业资本及扩张资本的筹集,已经从当初依靠单个资本的积累,演变为从社会筹集。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融资行为的社会化已经越来越普遍,这在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方面表现最为明显。正如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所言:“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马克思在这里讲的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无疑就是资本的社会化,而且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使人们的资产愈来愈多体现为证券化。
二、组织形式股份化的规律
这是与资本社会化紧密相关的一个规律。企业从社会上融通到资金,必须在组织形式上体现出投资者的权益。如何体现?这就必须有一个能够体现投资与权益相匹配的制度安排,即以股份制的组织形式来实现投资者在企业中参与决策和分红的权与利。由于股份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在企业运营机制上表现出其他企业组织形式所不具有的优越性,已成为现代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并在股份制公司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管理专家化的规律
这是由资本社会化规律和组织形式股份化所派生出的一个规律。现代企业与过去的企业相比,不仅在筹资方式上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生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也与小商品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大不相同,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生产技术、经营方略、管理技巧、资本运营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投资者在素质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懂生产、懂技术、懂经营、懂、懂、会管理且视野开阔的专家型人才来打理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管理专家化的特征日益显现。世界盛行的MBA,就是适应管理专家化规律,专门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
四、市场国际化的规律
企业因市场而生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以市场为舞台,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发展,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市场也因企业而发达、而精彩。企业活动在受市场所左右的同时,也不断地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而创造市场、丰富市场。正是有了企业的发展,市场才发展成为市场经济。市场作为企业重要的生存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随着现代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信息业的蓬勃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活动全球化已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在这种大背景下,企业从资源的配置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面对的市场已经从昔日封闭的地方性市场或国内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国际化大市场,面对的是来自全球性的激烈竞争,其发展无不需要从全球的视野做出决策。于是,企业变成国际化的企业,市场变成国际化的市场,跨国经营的步伐势不可挡。
我国国有改革的轨道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根本不是真正的企业,具有典型的“政府工厂”性质,因此可以说,在当时我国只有“政府工厂”而无企业。经过改革春风的沐浴和洗礼,我国由“政府工厂”转制为企业的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回顾“政府工厂”向企业转制的二十多年改革历程,经历了以利润留成制、厂长基金制、一步利改税、二步利改税、税利分流、承包制为主要改革的“放权让利”阶段,这是在整个体制改革目标还未明确之前的探索阶段,也可称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在中央做出了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决定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大步推进。第一阶段的改革实践使我们意识到“放权让利”的探索仅是浅层次的、初步的改革。“放权让利”改革的局限性就在于不可能做到政企分开,“企业”仍在政府的控制下而不是市场机制下运营,形不成“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遵循企业的,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才能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跳出“放权让利”的窠臼,走上“还权创利”的正途,还“政府工厂”的企业性质。国有企业股份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素质和经营机制不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民营经济空前发展,竞争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国有经济的活力、主导力、控制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日渐增强。
资本市场推进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从层面检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伴随着对“资本”认识的深化进行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强大推进器。资本不仅挑战体制,而且选择机制。资本对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本的配置效率所制约,而制约资本配置效率的正是体制和机制。
企业运营必须讲利润、讲效率。企业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实现资本的社会化?于是资本市场便应企业资本社会化规律而生——为企业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机制和适当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场所和企业重要的融资场所,还是企业价值发现、产权界定、改革重组的场所。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这三大市场以信用为基础,在企业的融资体系中既各自以其独有的特点发挥作用,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为企业提供资源配置服务。狭义的资本市场一般指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是服务于企业的股权融资而产生的,债券市场则是企业债权融资的产物。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随着融资量的变化,债权融资不会而股权融资会引起企业控制权、决策权的变化。所以就体制和机制转换而言,股票市场对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远大于债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大背景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所有制结构调整成为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企业改革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需要体系提供一个支持企业改革的平台——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建立正是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到产权变动的层次。也正是有了证券市场,国有企业改造为现代企业才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形象一点讲就是,资本市场塔台,国有企业改革唱戏,非公经济发展,竞争格局形成,市场经济框架建立。反过来讲就是,没有资本市场这个平台,国有企业改革这台大戏就不能真正唱起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就缺乏有力的支撑。实践证明,发展证券市场对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意义重大而深远。其重大意义不仅缓解了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本不足困境,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吸附力、控制力和主导力,更重要的是切实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发展体制和运营机制的转变与改善,竞争力提高,活力显现。并且随着股民队伍的扩大,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竞争意识、风险观念深入人心,彻底地驱除了计划经济的观念与体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金融体系,使之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转变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十多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成就斐嫩(见表1、表2),上市公司(A、B股)股票筹资累计7360亿元,加上H股则达到8835亿元,计划内企业累计债券筹资1879亿元。如果再考虑到非上市股份公司筹资和企业集资等情况,数额会更大。实践已经证明,资本市场在推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已经发挥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地位会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股票市场的发展要素及其政策含义
篇2
一、社交化时代全面到来
本文认为,从整体上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的社交化时代。所谓的社交化,就是指随着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社交营销等迅速兴起,基于网络的社交行为已经深深植根于人类的任何活动之中,它将深刻的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
全球社交网络兴起。社交网络的兴起以Facebook的建立为代表,Facebook建立以后,迅速吸引了大批的美国知名大学的学生加入,尤其是在开放对外注册以后,更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Facebook的带动下,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而全球约有1/5的人(即16.1亿)每个月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网络,使用社交网络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行为之一。
中国社交网络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国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为社交网络发展奠定了基础,截止2013年,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0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8.28亿,其中手机网名用户突破5亿,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社交媒体的诞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其中,以强关系为主打特色的微信,迅速融入公众的生活当中,达到超过5亿的使用规模,并逐渐取代短信等沟通方式,成为新的交流沟通渠道;微信的快速成长使我国的社交化程度达到国际水平,并且,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美国和全球社交化普及速度。
社交化时代呈现去中心化和信任背书两大特点。社交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信息的传递由发送方、信息内容和接受方三个主体组成,在传统社会中发送方以及信息内容都有可能为政治权力或商业利益所“绑架”,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人们所能接受信息的来源和内容都是固定和有限的,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心”。然而在社交化时代,社交网络中的内容不再是由专业机构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社交网络中的全体参与者共同完成,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这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信息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从而进一步加速解构中心,完全“去中心化”。信任背书成为社交网络成功运行的基础。信任背书存在于社交网络的各个环节,从信息本身看,虽然只是不多的140字,但信息者个人的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关键要素,会依附在这条信息之上,流动在好友(关系链)中,看到信息的人也会将自己对该人的信任及其他因素做出回应,并传递下去。信任在这个传导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社交网络中的最关键因素。在社交平台中不断涌现的内容大号、自媒体账号,都在有意无意中遵循这些原则,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基于弱关系的信任链条,当无数的信任链条汇聚在一起时,便产生了庞大的社交红利。
二、社交化时代下企业发展的新规律
社交化企业的三张网―内部、伙伴、外部。
处在社交化时代的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者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三张网”:内部社交网络、伙伴社交网和外部社交网络。
内部社交网络。企业以内部社交工具或云端社交系统为平台,将全部员工纳入到平台当中,实现任意员工间的无缝交流和沟通,形成覆盖整个企业的内部交流网络。内部社交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企业中的部门隔离、科层制的层级结构等限制,使员工之间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和分享知识,将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和离散的同事关系转变为紧密的协同、分享关系。
伙伴社交网络。企业基于现有专家及合作伙伴资源,通过社交化平台或网络手段,将所有的合作伙伴链接起来,实现企业间的快速的无缝交流和业务信息的资源共享。伙伴社交网络,将企业与合作伙伴间基于传统供应链关系的固定链式关系,转变为基于网络的动态合作关系,使企业突破了自身边界限制,实现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外部社交网络。企业利用现有公共社交网络,开辟对外沟通交流窗口,形成联接消费者的开放社交网络。全球社交网络的出现,消除了消费者与企业间的隔膜,使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的众多活动当中,也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买卖关系向合作共赢关系的转变(见图1)。
三、新趋势
新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颠覆商业模式:跨界融合
社交网络的产生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产品理念及行业界限等一系列工业化生产的传统法则,催化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逐步推动着企业组织的重塑和商品市场的变革。
社交化趋势下的新兴商业模式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粉丝经济,消费者与企业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消费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和活动参与的粉丝,企业以消费者为核心,聚集起自身的粉丝团体,并借此开展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二是极致体验,产品从单一的功能载体向服务载体转变,与文化、价值观相融合,将长板做到极致,打造行业标杆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让消费者为产品尖叫。三是跨界融合,不同行业纷纷吸纳互联网元素,以互联网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为基础,融入自身行业内容,实现跨界融合。
社交化已孕育出平台模式、数据模式及免费模式等对行业具有颠覆性效应的新型商业模式。平台模式,以粉丝理念为核心,企业通过搭建平台,聚集消费者粉丝和合作伙伴粉丝,共同创造价值,实现消费者、企业自身及合作伙伴的协同式发展。数据模式,以丰富产品价值为核心,通过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和行业数据,实现精准营销、数据运营和服务、行业数据枢纽。免费模式,以极致体验为核心,最大化产品性价比,甚至免费为消费者提供,转而通过内容的创造与运营实现长期盈利。
篇3
1.1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四季分明
宝鸡市有山、丘陵、塬、川、滩等多种地形,造成农业气候资源的多样性;同时宝鸡市海拔高差极大,海拔最低为438m,最高为3767m,高差为3359m,从而形成宝鸡市的显著气候立体垂直分布特征。年平均气温(见图1)在海拔438m处为13.5℃,到太白山顶可降低到-3℃左右,形成了自川道到高山上的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等气候带类型。根据气候学分季法,宝鸡市各地四季差异极大,在1400-1500m以下四季分明。但各季长短相差很大,如夏季长度在海拔600m处为87天,1500m以上地区则无夏季,而是春秋季相连。
1.2春秋季温度变化快,季风气候显著
宝鸡市冬夏季风影响十分明显,春秋季是冷暖空气季节转换的过渡时期,春季气温回升晚且陡升,秋季温度则陡降。这样就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期,农时季节紧。对农作物的播种期、生育期、收获期、品种选择及按热量安排的熟制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1.3降水季节性强、变率大,干湿季分明
全市年降水量平均为611.7-782.7mm(见图2),夏秋两季占年降71%-80%,特别是4-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9%-92%,这是我地的雨季或湿季。此期正是宝鸡市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业发展十分有利。去年11-今年3月这五个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11%,明显是个旱季,正是“十年九冬旱”。由于宝鸡市处于大陆腹地,年降水变率十分惊人,50年来,年间水量最大的是1981年为951.0mm,最小的1955年为378.3mm,大小相差572.7mm,大者是小者的2.51倍。降水变率越大越容易造成旱涝现象,对农业生产危害越严重。
1.4光照不多,降水不少,夏雨不多,春雨不少
宝鸡市虽远离大海处于西北内陆,光照理应充足,降水理应特少,其实不然。宝鸡市与渭南、郑州、徐州等地相比,光照偏少,年光照时数平均为1920小时,比渭南少348小时,比郑州少468小时,在全国属偏少光照区。年降水量仅比徐州少169mm,而比郑州多38.2mm,比渭南多126.7mm,日降水量≥0.1mm的雨日,全年比三地偏多16-23天。相比之下,宝鸡市春季平均降水量为150mm,比渭南、郑州多11-27mm,与徐州接近;宝鸡市夏季降水量为290mm,比郑州、徐州少52-192mm,有50%-60%的年有初夏旱,有60%-70%的年有伏旱发生,这对川塬秋季作物危害很大。
1.5光热量不足,夏季高温期短,冬季低温期长
宝鸡市年平均气温为13.0℃,比渭南低0.7,比郑州、徐州低1.3。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见图3),全年比渭南少275℃,比郑州、徐州少460℃-490℃。夏季高温不高,(七月)平均气温为25.5℃,比渭南、郑州、徐州低1.5℃-1.8℃;≥30℃的高温天数比渭南、郑州少20余天;夏季高温平均为30-90天,热量不足,而各年差异特大,是我地农业气候资源中的一个劣势;这降低了农作物生长速度,延长了生育期,对秋季作物的成熟和产、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冬季低温不低,冬季(一月)平均气温为0.8℃,与渭南接近,比郑州、徐州分别偏高0.5℃、0.8℃。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6.7℃,比徐州、郑州高出6℃左右。但冬季低温期较长,平均为140-197天。
2宝鸡市农业气候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宝鸡市气候大陆性强,气候年际变化很大,造成农业丰欠波动大,保险系数小,其主要障碍因素如下。
2.1宝鸡市干旱对农业生产形成最大威胁
从正常年份看,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为400-500mm,缺水150mm,缺水率为30%左右,川道缺水最多。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为400-450mm,缺水80-110mm,生育期干旱频率为40%-45%,在干旱年或雨水偏少年危害十分严重。初夏干旱和伏期干旱频率分别为45%-65%和45%-56%。宝鸡市的干旱特点是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大,出现频率高,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干旱是我地川塬农业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立体气候显著,热量明显不足
宝鸡市农业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大,从年平均气温看,市区(海拔612米)年平均气温为13.0℃,麟游(海拔1071米)为9.2℃,太白(海拔1543米)为7.6℃。大约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5℃。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0℃的积温,在海拔700米以下大于4500℃,海拔1000米的积温为4000℃,海拔1500米的积温为3100℃,每升高100米,积温减少168℃。川塬区生育期为280-300天,大于或等于0℃积温为4200℃-4650℃,热量最好的地区仅有60%的年份能满足一年两熟的要求。
2.3秋季阴雨明显,低温危害突出
我国华西秋淋是比较稳定和突出的,这也是我地一大气候特征。在其控制下,宝鸡市9-10月平均降水量为193mm,比郑州、徐州多56-78mm。雨日平均24天,比郑州、徐州多8-9天,阴雨突出,光照严重不足,9-10月每日平均4.5小时。9月平均气温为18.4℃,比郑州、徐州低2.5℃-3.0℃,而比8月平均气温降低6℃左右,入秋降温迅猛。由此看出,宝鸡市秋雨期长,降水量大,光照不足,降温快,热量差,低温来得早,缩短了农作物生育期,降低了农作物颗粒成熟度,特别对经济作物和林果危害突出,是宝鸡市农业气候资源中主要的障碍因素之一。
3加速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科技化的发展
3.1宝鸡市干旱对农业生产形成最大威胁
近代农业的区域种植,是因地制宜集约化栽培的合理体现。宝鸡市必须按照气候不同区域特征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特色农业经济。川塬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粮、油、菜基地,蛋、奶、肉基地,秦川牛、关中驴基地,辣蒜基地,淡水鱼基地。北山区暖温带半干旱气候适宜苹果等水果基地,麦、春玉米粮食基地,烤烟、桑蚕基地,发展肉牛、羊基地,干果基地,名贵中药材基地,南山区中温带湿润气候,适宜发展苹果、花椒基地,肉牛、猪基地,名贵杂豆基地,生漆、木耳、僐要等名优特等林特基地,名贵中药材基地。按照不同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发展区域规模农业经济能达到质量优、产量高、风险小、投资少、效率高,易于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规模和市场(见图4)。
3.2趋利避害,科技兴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
宝鸡市立体气候显著,农业气候资源特别丰富,但各类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对农业发展威胁很大。因此,趋利避害,科学的应用农业气候资源是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
(1)大兴水利,蓄水保墒。抱住地表水就要求我们兴修大、中、小各类水库,积蓄住地水表,秦岭是大水库,可重点开发;同时大力植树造林,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土壤蓄水能力。
(2)大力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大范围改变气候是很困难的,局部影响小气候是目前人类可以办到的。危害人类的冰雹造成严重雹灾,可以及时采用高炮,火箭等方法进行人工消雹、化雹为雨,造福人类。同时利用大炮、火箭、飞机等播撒增雨催化剂进行人工嶒雨作业,巧夺天上水,增加地表水量。
(3)开展“白色革命”,开发农业气候资源。宝鸡市从川塬到山区都存在着热量不足问题,造成农作物生育期缩短。为了改两年三熟为一年两熟,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提高种植高度,延长生育期,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可以大面积、多品种推行地膜种植地膜养殖。如地膜小麦、地膜玉米、地膜烤烟、地膜瓜果、地膜药材等,地膜种植推广可以显著地达到增温、天旱保墒、雨涝排水、防虫防草的作用。另外塑料大棚的应用,如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棚养殖蛋鸡、奶牛、羊等可局地改善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完全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地膜、大棚种植是农业生产中的一次革命,可逐步走向农业生产工业化、科学化,具有深远意义。
篇4
中小养殖散户居多 养殖行业发展前景乐观
我国的鸡蛋生产仍以中小养殖散户居多,尽管集中度逐年均有提高,但增速缓慢。目前,整个中小养殖散户的行为对鸡蛋价格的变动仍然具有决定性影响。
过去10年蛋鸡存栏结构呈现出由小规模散户转向中等规模散户的趋势,但是1万只以上的大型规模养殖户增速非常缓慢,其存栏占全国总存栏量比从2007年到2010年由1.57%增长到2.71%。
从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时间推算,美国的养殖业规模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加速,1985后的10年内养殖行业盈利能力提升明显。我国在2010年左右发展规模类似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预计未来10年将是中国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黄金时期,整个蛋鸡产业布局将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蛋价周期性规律明显 期货套保有的放矢
受季节因素影响,人们在不同季节对生鲜鸡蛋的消费习惯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周期规律——夏季时蛋鸡产蛋能力下降,居民对鸡蛋等蛋白需求有所降低,因此生鲜鸡蛋价格处于低位。而9月份全国大、中院校开学,随后紧接着十一备货需求的来临,因此在9月形成了生鲜鸡蛋价格在年中最高价的规律。
当前整个蛋鸡养殖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仍然偏低,而这两点的提高均难在短期内完成。因此,供需传导不顺畅的结构性因素所形成的鸡蛋价格大幅波动特征在短期内仍将持续,使得鸡蛋期货的套保需求和投机需求均非常大。
行情展望
篇5
多年来,国际空间活动已经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国家是国际空间法的重要主体,但其并非国际空间法的唯一主体。国际组织和私人公司也是国际空间法的重要主体。政府放宽对商业空间活动的管制,使国有公司和跨国公司加入到外层空间商业运作活动之中。国际空间法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和国际组织,按不同法律建立的私人公司也成为国际法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尽管该主体地位尚未被正式承认。
外层空间活动商业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合同当事人(包括私人公司间、私人公司与政府空间机构或国际组织间)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如何维护空间活动主体的权利,如何根据国际空间法和国际空间私法确定合同当事人的赔偿责任问题,成为近来研究的焦点。而如何制定有效解决空间活动商业争端的新争端解决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问题。
传统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之处是由将在普遍商业活动中适用的法律适用于空间活动时具有特殊性这一事实导致的。对于国家空间机构间的争端,应运用国际公法予以解决。但解决国家空间机构间争端的方法,往往是外交手段而不是由国际法院和其他国际法庭做出裁决的法律手段。外交手段不适宜作为解决外层空间商业活动中缔约双方合同权利和义务纠纷的争端解决方式。
鉴于国际空间法中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地位十分微妙,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外层空间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外层空间商业化与私法中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相关,却与公法无关。为确保外层空间商事合同权利的实现以及合同义务的履行,应根据国际商法进行国际商业仲裁。
对国家外层空间行为所作的限制决定着适用何种争端解决机制。如果该行为属于国际法意义上的商业,那么双方当事人就可以通过法院或仲裁庭解决争端。此外,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同意将争端事宜提交至国际商业仲裁庭如国际商会或其他按照国际仲裁程序由国际商会设立的仲裁庭。
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和最复杂的高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空间合作是未来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关键因素。这一因素应当渗透于所有空间活动中,并会影响未来私营企业的发展。国际空间合作近期的发展预示着迅速发展的外层空间法律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外层空间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各个空间大国所承认。
随着国际实践的增加,国际合作的相关规范和原则会逐渐累积,得到改良,并更好地平衡各种相抗衡的权益。空间操作的模式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鼓励它们适度参与外空商业活动,从而实现外空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目标。
目前,实际参与空间活动的只是少数国家,拥有私人企业从事外空商业活动的国家就更少了。有鉴于此,值得研究的是新的规则能否促进国际私人商业空间活动以及国际私人商业空间活动能否由更多国家的私人参与。
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必须为全人类谋福利和利益。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活动,必须遵守国际法(包括联合国)的规定,以保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增进国际合作与了解。
开展国际合作时应当采取有关国家认为最有效和适当的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的方式,商业与非商业的方式,全球、多边、区域或双边的方式;以及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试验大蒜品种为成蒜早2号和温江红七星。
1.2 试验方法
播种日期为2010年9月25日,按本地常规栽培管理。调查从12月14日开始,此时成蒜早2号处于5叶1心期,温江红七星处于4叶1心至5叶之间。试验各选取生长正常、叶片完整植株10株,每株选靠近心叶的3片完全展开叶片并作好标记,试验测量所选叶健康段长度和全叶长,以后每周1次,固定调查这些叶片健康段长度和全叶长,直到病情趋于稳定,从而得到病害发展走势,并计算健康部分长度与全叶长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2个品种的全叶长
从表1的调查数据发现,1月4日、1月18日、1月25日、2月1日大蒜平均全叶长变小,是由调查过程中叶尖坏死断裂造成测量时的估算误差。为此,将这些数据进行修正,其方法是:出现的误差,默认与上一次调查数据相同。由此得到修正后的数据(表1和图1)。
2.2 2个品种健叶长及其占全叶长的比例
篇7
1、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扩大对外开放,应该继续利用好外资。
2、银监会:深入整治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等市场乱象。
3、保监会:努力让保险业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
4、人民日报三论金融工作会议:监管不能各唱各的调。
5、二季度GDP同比上涨6.9%,这一增速超过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6.8%。
6、工信部:大力振兴制造业,推进“中国制造2025”。
7、外汇局副局长:要处理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关系。
8、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0%创出今年单月增速新高。
9、中国6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余额减少343.15亿元人民币,连续第20个月下降。
10、武汉市公布长江新城选址范围:武汉中北部,将分三期建设,将再造一个新武汉。
篇8
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就其自身的生成和发展规律性而言,还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一经产生便有其生命的个性和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而这种相对独立性则是企业文化展示个性魅力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企业文化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之一。从整体而言,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但从阶段性变化和发展而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有时呈现出不平衡性,即现有的企业文化或落后,或超前,或同步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或阻碍,或引领,或促进。当企业文化在同步或适当地超前于企业发展实际时,它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而当其落后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时,则会在―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当我们希望企业文化发挥其对企业的引领作用时,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看,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的反作用是实现引领企业发展的基本功能。
诚然,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引领企业的发展。这即是说,要实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引领作用,就要努力建设、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换言之,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会从天而降,只有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才能获得。先进的企业文化都有一个共性,即真实地反映和把握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引领企业的创新发展。可见,检验一种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看企业文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把握了企业发展的规律,能否真正深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能否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在企业真正得到实现。
篇9
统计分析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对象的特征,对其研究,统计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是统计设计、调查、整理之后出来的,通过把得到的信息进行研究、论证,发现企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预测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做好指导,并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做好规划。
一、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发挥
统计分析人员通过对企业统计资料的掌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找出形成的原因,分析探究原因,根据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针,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能力,同时分析企业发展的趋势,研究企业管理工作,为其改进提供有力根据,因此可以看出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统计分析工作不只是把独立的数据进行统计、排列、汇总、做报表等,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信息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统计工作者对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分析,探究数据里隐含的问题、规律、对企业发展的认识等,发挥了统计工作的作用和职能。
二、统计分析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统计分析工作始终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步,它是企业数据的来源,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很少企业注重统计分析工作在生存经营管理中所起的分量,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问题依然存在统计分析工作当中。
1.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很多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亏损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掌握企业发展规律,没有认清统计分析工作的实质,没有意识到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2.工作人员素质的局限性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专业的统计理论知识,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因为它决定着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企业认识不到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对岗位设置不够重视,有专职统计人员的企业很少,一般企业都是由兼职人员完成工作,没有系统全面的统计知识,更不能做出科学的数据。
3.统计工作质量较低
企业没有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将会导致统计数据不实、指标不准确、记录不完整、台账不完善,没有真实及时的信息数据,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失去统计的价值,严重的情况将使领导的决策出现失误,给企业生产运营造成损失。
4.统计方法落后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另一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有的甚至是比较传统的统计方法,没有利用信息化的统计方法,目前很多企业数据来自财务,没有采用专业的统计人员统计,很少采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的专业软件。统计工作人员采用传统的、简单的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质量不高,因此数据很难反映企业运营的规律,反映企业存在问题,统计工作将失去本身的意义。
三、企业如何提高统计分析职能
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做出的统计分析报告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是企业掌握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决策者为企业拟定决策的根据,决策者要想为企业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和重视,只有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正确的市场信息,才能确保决策者能正确掌握市场发展,做好企业发展计划。
2.加强对统计工作者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岗位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指导,定期考核,打造一支专业性更强的统计分析队伍。其次是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多方面的学习,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较高的素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加强统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加强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掌握统计工作的方法,推进基础设施改革,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统计数据的真实、全面、系统,同时加快对统计工具的开发和研制,彻底对统计工作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工作。
4.加强对统计信息库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把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带上了信息化的道路,实现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信息化,必定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抓住信息化的机会,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库的建设,确保信息的实时准确,确保数据科学系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
四、结论
统计分析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督和指导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对企业的管理发挥重大作用。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提高统计人员能力,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加强统计工作的创新,为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发挥更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充分发挥统计分析作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浅谈企业统计分析[J].管理观察,2010(21).
篇10
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的、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一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改造成股份公司,使之成为完全排斥政府的行政干预,产权明晰化、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化、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长久以来大家对他的诟病较多。对于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主要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国有企业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一种是承认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应该完善相关制度。第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在退出国有中小企业之后,应该继续退出国有大企业,最终使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这些人大多信奉美国或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市场中与其他私营企业进行不公平的竞争,效率低下。而后一种观点认为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管理得好,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利大于弊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本文支持后一种观点。
二、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确保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才能确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如果国有大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向西方国家一样只保留在一些维持国家机器存在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部门,那么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将得不到体现,那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如何得以表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将如何得以延续,这是值得思考的。
(二)私有化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这条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陷入滞胀的困境,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改革,将国企私有化,缓解了财政危机,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效率,重振了英国经济。而90年代初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全面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在经济上并不成功,而且社会代价非常大。20世纪80 年代后期拉美国家信奉新自由主义理论,对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结果使一些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生产集中不断加强,失业问题更为严重。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私有化并不一定能改善国有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其中私有化改革成功的国家有很发达的市场体系,而且国有企业数量很少,股份制以后很容易融入市场体系中去,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改革道路。
三、竞争性国有大企业存在的可行性
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具有合理性的,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
(一)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
从企业制度形式的演变历史来看,它先后经历了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现代公司制。在前两种企业制度形式下,所有权与控制权是合二为一的;而公司制企业建立在委托关系上,其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分离的。这三种企业制度形式从产生来看有先后之分,从竞争优势上来看却无绝对的优劣之别。从治理的效率上讲,肯定是前两者要高,因为它的利益很直接、关切度更高;而委托是有成本的,多一层就多一层成本,效率也会降低。从公司发展史来看大概就是这么一个逻辑:能直接管的都是直接管,许多中小企业都是由股东进行直接管理,如个体企业、家族企业、合伙企业等,而少数的大公司以委托的模式进行管理。现实中这三种企业相互竞争、相互补充。
国有资产的运营必然会涉及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因而国有经济在这个中小企业层面没有比较优势,不具备竞争力。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抓大放小的方针,是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的。而国有企业的委托机制适应于现代公司制的发展的,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是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律的,我们切不可简单地把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经验推广到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上。
(二)管理好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有可以学习的成功典范
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全资国有控股公司,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新加坡政府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新加坡所有的政府关联企业。从1974年6月成立至2007年,淡马锡以市值计算的年股东总回报达到18%,每年派发给股东的股息超过7%,总投资额由初期政府授予的3.5亿新元的资产,到2008年3月,投资组合总市值已达到1850亿新元。在30多年的时间里,淡马锡构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框架,这种国家控股、公司化运作、集团化管理的成功模式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淡马锡的投资范围广泛,包括电信与传媒、房地产、金融服务、运输与物流、能源与矿产、基础建设、工程与科技,以及制药与生命科技,这其中不乏竞争性的大企业,这也增强了我们能够管理好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信心。
四、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方向
本文认为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存在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我们必须深化国有竞争性大企业的改革。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应该以国有资产或者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依托资本市场将企业改制为公众公司,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和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形成竞争性领域中的大企业层面有国有和民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面。同时在管理方式上,国资委应该用市场化的方式选拔、激励、约束经营者,用办企业的方式对待竞争性国有大企业,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的考验,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国有企业的多元化、市场化和资本化,有利于国有资本的调整与流动,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强经济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篇11
按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侧重于人对事的管理,也就是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企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行改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理解也由对事的管理逐步转化为对人的管理,即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整合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优势,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
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1.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以“人”为中心。正如前文所述,“人”的因素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致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作为资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将“人”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注重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就能从根本上避免出现“人”的效率低下的情况。而且“人”参与到了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又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
3.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成为了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与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不单独存在于企业管理层,在各个业务部门也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各业务部门的行政负责人就是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执行人。这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成为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主体,这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是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实质要求就是要注重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力,在工作中逐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管理工作的目的。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重视“人”的能动性,将“人”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这在根本上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人”的力量,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激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积极性,就是从根本上贯彻了“以人为本”的要求。
2.“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企业发展的根本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根本利益在于通过市场竞争,扩大资本积累,完成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领域的拓展。一言概括,就是为了追求利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直接带动企业发展,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
3.“以人为本”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企业竞争,而竞争根本是人的竞争,也就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水平的竞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提高人才的竞争力,这就完全契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思考
篇12
欧洲有许多发展超过一两百年的私营企业,它们在成长期大都是发展得非常稳定、非常缓慢的,甚至对上市都不怎么热衷。很多企业家认为上市之后来自资本的压力很难操控,因此只有20%会选择上市。它们大都依靠自身积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尽管发展速度不如一些美国企业迅速,但是个性鲜明。例如瑞士的荣格集团,这个“传媒王国”绵延了近180年,至今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仍牢牢掌握在家族第五代继承人手上。其传承经验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家族内外寻找最优化的管理资源。那些上市公司也有相当数量选择“福特模式”,即企业股票分为A级和B级两种,A级为家族持有,对企业拥有投票权;B级股票则只享有分红而没有发言权。短期看来,这样的做法不如现代化企业先进,但却保障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和高速扩张的跨国集团相比,中小企业也有优势所在,他们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成本较低,而且可以不拘泥于成规,更具创新力。根据艾迪思博士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十个时期:成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成熟阶段,包括盛年期、稳定期;老化阶段,包括贵族期、内耗期或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设定的目标、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修炼的“内功”是不同的。青少年时期即注重锻炼的人,自然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抵御风雨的能力也相应更强。做企业同样如此。在最危险的“青春期”之前稳扎稳打巩固基础的企业,在应对资金问题、人才问题、管理问题这三大“成长的陷阱”时,也会更具优势。
企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企业的发展规律,才能利用好规律,最终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违背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跳跃式增长,则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比如我们没有打好管理基础,人力资源没准备好,而盲目地迅速扩张,最终管理成本的上升就会吞噬掉我们企业多年来经营的成果。
餐饮巨头肯德基初入中国市场时,5年仅开了10家分店。它不是囿于自身成功经验,而是摸索中国市场规律,调研中国人的口味特点,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架构。看似笨拙、看似缓慢,但是肯德基在完成自身体系与中国市场的磨合适应后,迅速扩张,现在门店数量早已突破3000家。
2008年,当通用汽车饱受金融危机的困扰时,日本丰田迅速发展,冲上了全球汽车销量上第一的“宝座”。然而,召回门事件正是源于丰田近年来在全球的大举高速扩张背后的质量隐患。
篇13
1 老子无为思想的综合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社会中人们思想矛盾日渐明显的同时,人们逐渐重视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老子思想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精神财富,为现代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源。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哲学研究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道德情操,也为社会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而对老子思想展开的现代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社会现实与老子思想融合,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究实现老子哲学现代化发展。
1.1 老子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核心内容在于“无为而治”,无为,是对行为内容加以定义。传统意义上无为是指不作为,无所作为,含有贬义色彩,而老子思想中无为,实质是在对不为进行强调,不为即不去作为,是指不以自身思想为依照随意为之。无为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强调,强调自身思想对行为有效约束力,通过自身意志控制使行为内容顺应自然发展,不随意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举动。无为虽是建立于人主观意识之上,但行为内容不完全受主观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事物有效引导与控制。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实质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守,以顺应发展规律的手段进行管制,达到有效治理目的。
从更为广阔意义分析,无为不仅是对人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更是对个人精神建设中思想方向有效指引。在思想精神领域,无为着重强调个人心理状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不因事物好坏影响心境,也不因得到或失去产生悲喜,淡看实际事物价值,注重充盈内心世界。无为实质是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活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追求,通过精神充盈健全个人内心,提升自身对事物领悟能力,建立起独特处事方法,丰富自身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2 老子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不仅要认清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与社会思想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现实行为中,无为即无所作为,是思想消极的直观表现,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病态形式,病态心理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而这恰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一种阻碍形式。对老子思想现实意义开展学习是对消极思想摒弃,对正确思想内容展开学习。结合现实发展意义上的无为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对个人内心修养,通过隔离外界浮躁,喧嚣状态,建立起独立内心世界,以平和充盈精神状态进行发展,追求个人思想与精神顺应社会正确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方面矛盾,现实意义中无为则是指对社会中思想价值实质的追求,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节制自身行为而实现有利于他人进步与促进社会发展,不以个人私利谋求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他人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重矛盾与冲突,应注重对人心中思想实质进行教育开导,在事物中懂得合理取舍,以自身行为对社会中现存现象进行影响,在随别人教育同时注重思想内容传播,进而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在社会中,思想多样性以及欲望追求使得社会中事物实质不为人们所认清,多数人在对事物狂热追求的过程中迷失无法认清事物本质,进而迷失自我。老子思想在现实中传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精神思想问题,通过对人们自身心灵思想进行指引,使人们从本质上对事物展开认知,在有效分析事物实质与价值基础上做出行动,这是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所在。
2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有效保证企业运营并获取效益成为企业建设发展主要目的。为有效保证企业稳固发展,始终以盈利状态不断进步,就要针对企业各部门能力进行提升,在客户维系中注重建立起长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在产业运营中强调经营细节,通过对交易各部分展开职能细化而进行全面掌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经营手段固然重要,但有效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文化素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长足进步中更为有效促进手段。
2.1 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基于长期稳定的企业运营模式下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发展观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运营,不是对企业提出物质要求,而是注重在企业运转中,对组成具体人员进行思想侧面统一,在企业运营中以个体高度自觉性组建起企业稳定文化系统。企业文化建立,实质是对企业精神发展与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精神素养,来实现对企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企业运营传统有效维系。就现代市场中企业建设规模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建立伊始形成的固有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企业运营体系,在企业体系建立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企业发展,以此继续巩固企业运营体系,巩固过程不仅是对企业发展有效促进,也是企业运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精神文明风貌,这一点无法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得以展现,但却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旦企业整体发展中忽略对企业团体精神风貌建设,企业发展就会失去中心凝聚力,团体力量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注重在企业运营中建立稳固文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运营,还能通过对企业中精神思想统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
2.2 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面临同等能力水平上企业竞争,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具备高层次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在企业中树立建设起集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开展素质水平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能够具备稳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中建立起企业精神的传承与维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管理人员及员工灌输企业精神,使其在企业运营中逐渐融合到人们内心中,并在个人价值观中得以确立,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稳固性与基础性。不同于企业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在于: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面貌塑造,通过以经营中的良好精神文明面貌来赢取客户关注,以此有效维持企业与客户关系。企业发展中良好精神面貌,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不论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发展,企业运营面貌所吸纳客户量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稳定客户群体有效保障。
2.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趋从国际发展形势,以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管制。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注重多元化发展方式,通过将科技进步与信息网络建立科学应用到企业建设中,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企业通过对市场管理手段开展全方位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依照企业发展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加以利用,企业科学发展方式及运营理念融入,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通过企业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并为企业运营发展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究其根本是企业综合实力之间竞争。在企业运营竞争中,不仅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考察,也是对企业产品性能测试,通过市场中企业各方面能力对比,评定出企业发展形势,其间,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素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即使现阶段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保持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逐渐建立起企业稳固发展方式,并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办理能力和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注重对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质是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丰富企业发展底蕴,只有企业建立起稳固浑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有效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问题
现代激烈市场竞争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多方面受到市场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又无法紧跟世界经济进步趋势,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进程中多方面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不仅阻碍企业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企业经济发展,为企业现代化进步带来诸多困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在世界经济建设潮流推动下,如今我国众多企业竞相模仿国外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而形式上跟从不意味着本质上认知,市场经济发展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却无法使企业真正领会精神文化建设本质,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文化建设本质,在社会发展影响下,加之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不深入了解,造成现代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象,如在工作日中建立起工作口号,平时加一些员工问题活动等,而这些表层行为无法对员工进行更为深入的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切实落实,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企业文化发展实质,不能够切实反映企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管制风格,对企业自身价值取向无法全面认知使得企业长期文化建设无法跟从企业发展实际,甚至与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背离。企业文化建设一旦无法与企业发展切实相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投入却无法达到预期时效,这在企业运营进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阻碍。
就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实质集中体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中表层活动只是表象,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其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表层现象下的实质意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与发展,不仅丰富企业运营实质,也在员工工作得到有效普及,使得企业运营更具时效性意义。现代市场中面临文化建设形式化是文化建设一大弊端,对表层现象进行实质改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2 文化发展不具备兼容性
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带动企业经济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作用下,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现代企业中多种发展因素制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只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素养提升与塑造。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企业着重强调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企业运营发展。而将重心全部投入经济建设,虽然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却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被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进步两者之间不均衡发展逐渐降低企业经济增长速率,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发展中问题,二者不均衡发展严重限制了企业进步发展。
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片面性追求导致企业建设中缺乏兼容性,激烈市场经济竞争虽对企业经济发展提出挑战,但市场经济对企业促进目的是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经济一时增长并不代表企业经济能力水平,真正能够说明企业经济水平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在此基础上获取稳定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建设与进步。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兼容性展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过多注重眼前发展态势,没有对企业将来发展做好完备规划,使得企业发展过多看重当下经济效益增长,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其中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软实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均衡才能有效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发展兼容性问题有效处理方式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 基于无为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4.1 增强企业文化超前化建设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无一不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强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使得企业忽略了对文化与精神建设。现代市场中企业发展普遍形式是通过最初经济进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发觉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这使得企业思想建设严重滞后。在企业中,应注重充分发扬老子思想,在对经济进行发展时,注重与企业思想建设和谐统一,以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际意义是指不刻意强调企业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对文化发展只会使企业在文化发展中注重表象,无法对文化建设实质进行理解。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与老子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文化发展。
老子思想中强调思想意识超前于现实行为,因此,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首先发展文化建设,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来奠定发展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指导展开企业建设,不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还能对经济建设起到稳固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思想文化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通过此方式在企业建立之初便确立稳衡企业价值观,以此鞭策企业之后的建设发展,以信念与文化传统作为企业传承内容进行延续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以此方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工作热情,主动为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4.2 无为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是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中不断增厚的底蕴,对企业发展方向指导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老子思想内涵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文化建设与老子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加深对老子思想内涵分析,将老子思想中“道”的建立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当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应顺应市场中企业发展规律,以现实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老子思想中,道的概念具有一定笼统性,要根据不同适用环境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盲目学习不能够解决文化建设根本问题,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与道的概念进行综合后,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顺应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文化建设,抓住市场文化建设弱点进行改进,在企业中建立并发展,定会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建设,并有效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4.3 对老子思想辩证开展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凭老子思想与建设融合远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辩证思想,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辩证思想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老子辩证思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来得出问题实质,进而以有力方式加以解决。在文化建设中,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应用还包括对事物矛盾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矛盾现象在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矛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矛盾实质。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应用,是对辩证思想实际性质应用,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将问题形式进行有效转化,制订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学习,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对市场实际问题处理,以老子思想内涵为有效指导,不仅保证问题处理方式哲学性,还能针对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立。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辩证思想学习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综合能力提升。
4.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能授权
市场发展需求带动企业运营,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处理每项业务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建立起职能授权机制,能够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各部门处理业务同时,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努力。企业中详尽部门职能规划也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善利万物”实际展现。这一思想内容本质是指在依照“道”自然发展规律对待事物,以自然之道处理,定会有利于自然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实现管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依照市场与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职能管理,进而在企业发展同时展开文化建设,使企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形成统一发展体系。就企业发展实际意义上讲,依照老子思想中善利万物观点对企业职能进行有效授权划分,并以此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文化发展一大时效性策略。
5 结 论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大瑰宝,所包含哲学内容值得当今社会研究并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子思想内涵科学性融入,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也为企业今后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使得企业建设偏重与经济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应用,是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保持高速科学发展的思想原则,强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的护身符,能够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商业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周止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