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的教学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语言导入教学情景
语言是课堂上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交流感情的工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够启发学生走进音乐王国,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尽情参与,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安夜》这节课时,因为圣诞节和平安夜都是西方的节日,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假如教学实践中又没有办法运用多媒体,那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描绘平安夜的场景: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平安夜。平安夜这一天,所有的商场、街道和家中就摆起了圣诞树,圣诞树像一个小塔,树上挂着很多小铃铛,轻轻摇晃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非常动听,树上还会缠绕一圈小灯,五颜六色的小灯好像天上眨眼的小星星,美丽极了。人们还会在教堂里虔诚的祈祷,衷心的许愿,欢乐美好的气氛充满了千家万户,就像我们国家的春节一样。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却也仿佛身临其中,加深了学生对《平安夜》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的体会。
2故事展开教学情景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思维过程,不如说是一种共情过程。教师给学生讲一段有关音乐教学内容的动人故事,可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音符先有感情。学生都爱听故事,精彩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果能够运用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别出心裁的故事,就能唤起学生热爱音乐的激情。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莫扎特》时,教师可先讲莫扎特的艺术生涯,讲莫扎特三岁就开始弹琴六岁开始作曲八岁写下第一部交响乐的音乐天赋,讲莫扎特的代表作,讲莫扎特的创作背景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故事让学生对莫扎特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内涵。
3表演再现教学情景
音乐与表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完整的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实际肢体表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一来,教材中歌曲的角色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形象,而就是学生自己,学生对歌曲必然产生亲切感。这种生动的形式会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感到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表达出来,而且富有趣味性,学生自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家一起来》这节课时,在反复欣赏和学唱歌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自己创编韵律操,在创编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动作要符合歌曲的特点,既要有轻快活泼的动作也要有优美的动作。动作编排结束后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分小组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通过各小组之间的韵律操创编和表演,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歌曲动感的节奏,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运动协调能力。
4多媒体呈现教学情景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多媒体中生动、直观的动画情景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时,在第一单元的开始阶段,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以及相关文化,像西藏的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西南地区苗族和彝族的民族特色,西藏的天空、草地和风土人情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媒体呈现,学生在欣赏《走进西藏》这首歌曲时,就仿佛置身于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旁边,就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西藏草地上,就仿佛置身于西藏白雪皑皑的雪山上。学生通过学唱《走进西藏》这首歌曲,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呈现西藏特色,进一步加深了对藏族音乐的体验。学生演唱《走进西藏》时的感情更加丰富饱满。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方法之一。音乐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发现音乐的魅力,在发现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探究音乐的奥妙,在探究音乐奥妙的过程中创新音乐,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2
(一)基于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启示第一,顺应课程综合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强学科间的交流,突出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性,致力于让处于个体身心发展初期的儿童获得综合、全面的艺术审美体验。从各类艺术形式的本源上看,音乐与语言、舞蹈、戏剧本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
奥尔夫体系的有机综合性原则启示我们,儿童音乐教学应当将欣赏、表演、诵读、歌唱、舞蹈、演奏等多种艺术表达方式综合到一起,让儿童在音乐综合教学模式中调动多方位思维,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奥尔夫这种将音乐知识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加深儿童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体验,增进其对音乐的情感,达到“将音乐移植到躯体中”的素质教学目的。这种艺术学科间的有机综合、情感与知识间的体验整合给单调、枯燥的中国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参考和借鉴。音乐与舞蹈、文学、美术存在着许多共通的审美要素,音乐教师需要将这四种形式通过情感、直觉、通感等方法进行渗透、迁移,实现学科门类间的综合。从完善儿童人格的高度出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使儿童在音乐中获得更加广泛的文艺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审美素质,最终构建起健全的审美心理。第二,从儿童特质出发,选择最符合其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多元化教学素材。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针对的是全部儿童,而不是特定的、有音乐天分的儿童。因而,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量多元化,这既是奥尔夫教学法有机综合原则的具体要求,也是儿童天性与特点的需要。具体来讲,在教学材料和课堂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以生活与自然中常听到的声源为切入点。例如,选择杜鹃叫声下行三度作为旋律与音准学习的起点,以儿童熟悉的童谣、儿歌、地名或者花草树木的名字作为歌词学习的起点,这样儿童就能根据自己常见的事物进行音乐模仿,不但能使学生快速掌握音乐知识,更能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以奥尔夫本人撰写的《儿童音乐教材》为例,这本教材融合了民歌、谚语、儿童游戏、戏剧等多种形式,自然而富有综合性。
篇3
研究奥尔夫的本土化并不仅仅为了使国外音乐教育在我国得到本土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我们从自身本土文化出发,建构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更好的面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1.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保存、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所体现的个体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在集体化、规范化、统一化的现代学校体制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定程度取消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赖以保存、传承与发展的方式和环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其丰富性、灵活性、综合性、体验性等特点,可以使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将国外音乐教学法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与音乐教学的实践相融合,与各民族学生音乐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使之形成适合于我国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适合于我国音乐教育体制与特点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力。首先,奥尔夫音乐教育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即将音乐与语言、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能够尽量多的保留民族音乐审美的真实性,可以使民族音乐文化尽可能得以原样地展现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其次,奥尔夫音乐教育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即学生必须自己参与其中的音乐教学形式,学生不是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间。因此,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基于上文提到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进行身体的体验与展现,对于培养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有积极作用。最后,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即基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于我国各类民族音乐特性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在民族音乐基本元素与原始素材基础之上进行组合与创新,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篇4
一、研究目的
音乐教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人文教育和人格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现时的教学方法进行思考,以及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
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外的音乐教学情况:国外传统的教学法有高大宜教学法、铃木教学法以及达克罗斯教学法,但在近年来,有可靠数据表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被音乐教育者们所认同,根据对美国奥尔夫教学法协会(AOSA)的前执行理事辛迪・伍比格的个人采访(2014/12/23),从2000年到2014年,该协会所公开的会员增长率为168.14%,分会增长率为172.22%,而其他教学法协会的会员人数情况则远不如此。可以说,奥尔夫教学法在国外正逐步成为初级音乐教育的主流。
在国内,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出版教材并应用在课堂上则更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奥尔夫教学法与我们传统音乐教学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其优秀的教学理念。
二、两种教学法的定义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是在教学上强调从教学大纲出发,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授课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材上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教学的目的是以训练专业技能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只看重知识理念的传授,可以说,音乐教科书就是教学的全部,而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则不被重视,更不用说音乐兴趣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由卡尔・奥尔夫和冈尼尔德・凯特曼开发的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唱歌、肢体动作和演奏乐器,直接参与到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去。卡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乐感,而这种乐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的。奥尔夫坚信,一个孩子的音乐学习过程就是从说话以及母语歌曲开始的。各种童谣、儿歌以及民间音乐等元素共同组成了奥尔夫风格。奥尔夫的首要信条是:“每个孩子的言语和动作一直都是表达音乐节奏的方式,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发展的方式”。奥尔夫强调,音乐实践体验比抽象理论知识的教育更重要。他还将音乐教育与普通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类比:老师会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语言沟通后,才去学习如何阅读和写作。从一开始,奥尔夫就强调学生通过身体来感受节拍、速度、音高以及旋律的重要性。孩子应该在正式学习音乐之前先亲身体验和探索音乐。根据奥尔夫的理论,在合奏的环境中音乐体验会最佳,通过卡农、即兴表演、节奏和旋律、肢体打击以及乐器演奏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溶入到一个音乐整体中去。
三、两种教学法的差异性讨论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怀着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妨对传统音乐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表现和教学结果的差异性上进行讨论。
(一)教学模式的差异性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归纳如下:教学的目的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定一定的音乐教学计划;在课堂上,教师教唱,学生学唱,教师教乐理知识,学生学乐理知识;考试的时候,学生唱一首学过的歌曲,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与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不同,与国外一些较流行的教学法(如高大宜教学法、铃木教学法或达克罗斯教学法)也不同,因为奥尔夫教学法其实并不是一种“方法”,因为它无法按部就班地执行,它只有基本的原则、清晰的模型以及基本的过程,教师需要依靠他们的直觉和创造性来组织教学以及传授音乐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形式其实就是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而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创作能力。奥尔夫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学,它就如同母语学习一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没有既定教学程序的情况下学会说话,同样,孩子们也应该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奥尔夫教学法需要教授的是“基本的,自然的,并且最贴近孩子思维和幻想世界”的音乐,因此也被称为“原生的音乐创作教学”。
(二)音乐表现的差异性
传统音乐教学所教授的歌曲通常都是较为正统的歌曲(不论古典还是现代的),所使用的乐器也是比较正式的乐器(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在课堂上,较多情况是群组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教师带领学生合唱歌曲)。
在奥尔夫式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唱歌、跳舞以及演奏乐器,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群组表演,而不论在选用歌曲还是在乐器使用方面,奥尔夫教学都与传统音乐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奥尔夫教学法所选用的歌曲通常非常简短,且包含固定音型,在演唱部分中经常会以循环或者“A-B-A”的形式进行演绎。另外,这些歌曲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谣和童谣有较紧密的联系。奥尔夫音乐很大程度上都基于简单但有力的节奏变化模式,这种非常简单而优美的音乐形式,很容易让儿童和成年人学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奥尔夫认为按节奏敲击是人类对音乐的一种最原始的表达形式,所以奥尔夫教学法会使用小型木琴、马林巴琴、钟琴以及金属木琴等乐器,这些乐器都有打锤和共鸣筒,且易于搬动和放置。在教学中还通常使用各种鼓、录音机以及非尖锐的打击乐器,“使得所演奏的乐曲变得更加丰满”。另外在演奏时还需要学生跟着旋律和节奏进行唱歌、吟诵、拍手、跳舞、轻敲以及打响指。参与奥尔夫方式的音乐演奏――即使是第一次演奏,也非常简单。
(三)培养学生兴趣的差异性
传统音乐教学主要是老师教唱、教音乐知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一旦授课内容是比较枯燥乏味时(如一些理论性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大为降低。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无法活跃起来,学生容易感到困乏。
在教学氛围的塑造方面,奥尔夫教学需要老师创造出类似孩子们玩耍的环境,这样不仅学习过程会轻松许多,同时学生对乐器和音乐技巧也较容易发生兴趣。另外,在奥尔夫式的课堂上,老师会让每个学生分别执行一组简单的教学活动,然后把一系列的活动串联起来,这样每个学生会感受到自己一直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当中,丝毫不会感觉到压力,还会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
(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差异性
传统音乐教学以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为目标,欠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只知道如何学好教材上的乐曲,但无法形成独立的乐感和音乐审美能力。
在奥尔夫教学中,所有的音乐理念都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奥尔夫教学法提倡以即兴的方式并使用原声创作音乐,这样可以在创作过程中使信心得到累积,感受到音乐的趣味。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亲身体验音乐,这样的课堂不仅能生动地介绍如同节奏和速度这样的抽象概念,还能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奥尔夫教学活动激活了孩子们的完整感知,唤醒了他们的空间、时间、形状、线条、颜色、设计以及情绪的审美素质(这些东西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在课堂上教师教唱歌、讲解乐理知识的传统音乐教学,只是让学生学会了模仿,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更没有掌握自主学习音乐的方法。
奥尔夫教学因为有简单、即兴、交互性强等特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基本的技巧,与此同时,超越了原始教学活动的即兴方式也很容易被学生创造出来,当学生创作出有趣的音乐时,他们就想把这些音乐录制下来,更进一步,发展音乐技能、学习正统音乐也会悄悄地成为孩子们的愿望。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并不是把一切音乐知识和理念都送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殿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发掘。
四、结论和建议
奥尔夫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是有其优越的一面的,但为什么在我国音乐教学中应用并不广泛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这种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缺乏对这方面教学技巧的系统培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固步自封,传统就是用来打破的,教学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音乐在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并不是主课,所以我们不妨大胆开拓新的教学思路,不要害怕犯错,因为犯错有时也是找到正确途径的方式,不管怎样,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参考文献:
[1]Miranda.奥尔夫教学法[M].纽约: 全美音乐教育工作者会议, 2009.
[2]Shamrock, Mary.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一种综合的方法[J].音乐教育者杂志,1997(83).
篇5
虽然从2011年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距今已经实行有十几年的时间,素质教育也纳入新课改的标准中,但是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却并不是那么明显。学校及学生家长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升学考试的学科科目上,甚少关注音乐教学的情况。学校和学生对音乐教学的态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受到严重阻碍,也影响了音乐课程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各地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也开始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在有些地区开始出现音乐课程竞赛和音乐教师的评比活动,这些能够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目前音乐教学中的不足。然而根据调查发现,虽然学校开始关注音乐教学,但是音乐教学方法却有待提高。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么展开机械式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要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歌曲或者视频,学生自主体会和欣赏。这些教学方法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很渺小。如若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才华的机会,将问题引入到艺术情感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信。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奥尔夫曾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要将即兴性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核心。音乐教学的即兴性,主要让小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音乐活动从中学习音乐知识,使自己乐在其中,锻炼自己的音乐创造力,使学生爱上音乐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符合了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具有时代性。
(一)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较小,和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奥尔夫教学法选用在音乐中插入游戏内容的教学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学习音乐课程的魅力。比如在学习民谣歌曲《挖土豆》时,教师可以将经典游戏《拔萝卜》改变,将挖土豆的动作融入到游戏中,使学生感受到游戏内容和音乐节奏相融合的魅力。
(二)进行多元素结合的教学法
小学课程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不仅有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还有舞蹈、音乐、绘画等内容,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填上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词,搭配简单的乐曲,再课堂上开展教学,让学生配上自己的舞蹈动作,使音乐作品更加形象、生动,从而达到、唱、跳、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和谐的美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比如,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国影视动画——《西游记》,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浓缩,创作词曲,在课堂上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其中的歌词描写有“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教师在教学生演唱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上舞蹈动作表演,使教学变得立体化、生动化。
(三)展开音乐节奏声势的教学训练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源泉。”掌握好音乐节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节奏是富有魅力的音乐语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集中学生注意力,训练学生以身体为乐器,将拍手、跺脚,拍腿等形成的不同音色进行组合,构成基本的音乐声势,能够训练学生敏锐的听觉和洞察力。结束语文章主要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在现代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总之,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了,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专注性、合作精神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晶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第二中心小学
篇6
篇7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说起音乐教育的意义就不得不先谈谈音乐的意义,当我们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以观察,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我们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生活习俗,以及节日、仪式等等,音乐与人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追溯人类的历史,也能清楚的看到:各种仪式和节日、祭祀活动、劳动、舞蹈和宗教等等,都是和音乐相结合、并存发展的。 比如,古代有用咏唱、咒语来治疗疾病驱除灾害;宴会上用音乐来增进气氛;用音乐来鼓舞战士的士气等等。这些都说明:音乐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种各样的用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音乐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科学的认识。随着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的进展,音乐对于身体与精神疾患的治疗,对于残疾人和疗养者的身心机能的康复,以及对于人的心理指导等等,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此外,在产业方面,背景音乐(BGM)也得到广泛的应用。音乐在产业方面不仅限于背景音乐这种被动的方式,像企业、车间的合唱团、吹奏乐团等活动,对于增强群体的人际关系及创造良好的氛围,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孩子们在看电视、听唱片或观看音乐演奏实况的时候,常常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真棒!”“真好听!”的感叹,这就是在情感上的一种感动,于是就会产生进一步听音乐的欲望,或者进而产生亲自参与一起演唱、演奏的愿望。一般来说,我们在边听边看音乐演奏时,所获得的感受、所受到的感动,在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参与表现音乐活动的欲望,只是每个人的音乐表现活动,因受到感动的程度和音乐表现的技能所限而有所不同。
在音乐教育中,与其说应该教给学生音乐表现的技术,不如说更应该重视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快乐。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利用音乐来丰富全部生活,在发展丰富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其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永久持续参与音乐活动的欲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们应该和孩子们在一起参与快乐的音乐、律动和身体表现等活动,在这些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中进行更加广泛的音乐体验,努力使音乐教育在学校这个“开创人类明日文化的场所”里,得到应有的、相应的地位。
器乐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人们不仅用歌唱而且演奏各种乐器,体验不同的音乐表现的喜悦,大大的扩展了音乐表现的范围。欧洲音乐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有赖于各种乐器的发明。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所创建。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我国音乐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单纯地教唱歌―教材也 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现的,后来有了少量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一点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现成的音乐艺术作品,很被动。教师呢,也是认真地追求着“出成果”,严厉地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由于在音乐方面人的先天素质客观上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教学要求甚远,于是他们自然对音乐“敬而远之”,教师也束手无策。对此,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奥尔夫教学法是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使儿童能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热爱音乐。
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来说,也有同样的启示作用,将所有的音乐理论知识生活化,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也会比较容易。
奥尔夫教学法(Orff-Schulwerk)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他认为,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生命、创造和表达。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它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上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设想有美好的前景。
大学生们手指肌肉已经发育完全,此时最需要发展的不是技巧,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热爱。奥尔夫教学法恰能满足这一需要。
1、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完整、独特的体系、原本性(元素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综合性、创造性、即兴性、从本土文化出发。
(1)从5个方面逐一阐述完整、独特的体系特点(体系性、独特性、灵活性、开放性、艺术性)。
①体系性,我们今天了解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从理论原则,指导思想到教材、教学法、教师及丰富的、成功的教学实践等各方面都具备的一个完整体系。它虽然从人的音乐天性出发,从音乐最起码,最简单的元素出发,但一切又都讲究高度完美的艺术性。它虽然十分强调以节奏为基础,但不仅是拍拍打打,对于旋律、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虽然以器乐为特色,但又是声乐与器乐并重的。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完整的体系性。
②独特性,这个体系以”元素性音乐教育”为特色,明显地区别于”传统”教学法和其它各种国外教学法,与”奥尔夫音乐风格”一样,形成它的独特性。
③灵活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分年级的要求,它的基础教材不要求一首挨一首地进行,而按音乐语言发展的顺序(如唱5、3、再6,再1(I),2,先五声后七声等)渐进,它的即兴性更使每年的教材不同,即使采用同一教材的两个不同班级的课,也不出现重复,永远是新鲜的。在德国各地,各校,在运用这一体系的世界各国,都不一样。
④开放性,从实质上说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点体系可以归结为一种教学思想,因此它没有框框、不封闭、不排他,可以把各种教学法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因而它必然逐步发展、逐步丰富、永远没有终结。
⑤艺术性,奥尔夫教学体系要求从教师的教学到表演、乐器制作,那怕是最简单的,也必须有艺术价值。奥尔夫教材中很简单的四小节儿童歌曲,在艺术上都很经得起推敲,质量要求很高,音准、音色毫不含糊,在和声、乐曲结构、配器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艺术准则。
(2)从节奏、朗诵、体感、声势(拍手)入手阐述原本性(元素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的教学特点。
①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训练节奏的步骤:
从体感入手,把体内的节奏诱发出来。
单层次的训练:模仿、问答、节奏补充……
多层次的训练:卡农、多声部节奏。
用声势为旋律作伴奏。
②从朗颂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教学中实践的情况是这样的,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的学生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然后是数韵和简单的诗歌。朗诵要素:旋律性。(汉语四声较西方语言具有很强的旋律性,可以直接用到音乐中)。节奏性。(汉语也富有节奏性,单词,词组都可以配乐)。
③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如;按自己的心跳节奏自由走动,在这动中逐步互相协调,达到统一速度,产生基本节奏感。身体是最好的器乐,捻指、拍手、拍腿、等不仅讲究节奏,同时十分注重音色。不强调理论、概念、名词、术语。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称作”走”、”跑”、”拖”
走 走│跑跑 走│拖 ─ │拖 ─┃。
规定学生用五声音阶自由创腔,走唱结合。不象传统那样诉诸理性。
④形体动作的音乐感。
形体动作要求自然、有个性、有变化,如果一唱歌就摇头晃脑、身体僵直、这是做作的、勉强的、如果过分强调动作整齐划一,不分男女,不管音乐给个人感受如何,这是机械的、没有个性的。奥尔夫要求的”走”,要有各种不同的走法,还要走出音乐感,与音乐的情感吻合。拍掌,也有一、二、三、四、五指拍,半掌全掌拍,轻、重拍等各种拍法,获得多种音色的效果,不能永远是一种风格。所有的形体动作都要富有 音乐性。
(3)从语言、动作、节奏3方面阐述综合性的特点。
语言本身即是有旋律和节奏的因素,语言本身也即是一种音乐。应从声调的高低和语调的轻重缓急两个方面来进行操练;既可以结合节奏,也可以结合动作来进行语言操作,即可以应用一般人生活的口语,也可以应用艺术性的文学语言,如格言、诗歌等进行。世界各国的格言,是各族人民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浓缩的结晶,我国的唐诗、宋词、则是我国语言艺术的无上珍品,并已成为人民传统的一部分,理应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语言之一,去广加采用,以充分发挥它对促进音乐教学高度艺术质量的积极作用。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既可以结合动作,也可以结合节奏来进行,而不是单纯、孤立地,“为语言而语言”地单纯 朗诵地来进行操练和从事。动作是一切动物本性的体现,一切物质也离不开运动。所以,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的本能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动作和舞蹈结合音乐和游戏,应当在音乐教育和教学中,得到系统、全面地训练,使之成为体现并培养其仪表和情操,以及促进人际交流、集体协调以提高情商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动作结合,才能真实、全面地体现人性以及生活和艺术的原貌;音乐与动作结合,是音乐教育和舞蹈教育应有的形式,舞蹈教育从来未曾脱离过音乐,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舞蹈、诗歌的“呼吸”和生命线,而节奏的主要来源是语言和动作,所以,节奏(尤其开始的阶段)最好结合语言和动作来进行操练,这更生动,也更有劲 ,然后方才单独去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
(一)即兴创作性
在学前教育教学中,音乐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音乐教学中,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学习即兴创作,引导学生以唱歌、舞蹈等方式,在即兴创作基础上,对自身的情感和心理活动进行直观表现,从而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确保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二)参与性
音乐并非是简单的演奏和聆听,音乐的演奏是表演者希望通过音乐对自身的情绪进行传递,对心中的意愿进行抒发,以使观众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自身的思想或情感能够与表演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悟。利用音乐表达是一种委婉的表达形式,每个人只有真正将自身情感代入音乐中去,才能更清晰的了解表演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从而实现对音乐所蕴含真挚情感的传达。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并基于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自身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分析音乐所蕴含的思想或情感,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感悟生命的伟大,最后归回教育本身,完成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传授学生音乐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予以全面提升。
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即兴创作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对于同一首音乐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不同个性的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这也体现出不同学生在个人情感体验上的差异。基于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为确保学前教育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音乐教师应重视对即兴创作的教学,让学生对同一首音乐进行分析,并以即兴创作的方式对自己所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或思想进行表达,或是改编歌词,或是自编舞蹈,以此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实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比如,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儿歌进行改编,或是依据学生自身对儿歌的理解,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所感悟出的思想或情感,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以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结合游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个性是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很大,喜欢做游戏,而枯燥的学习过程根本无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学前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以便为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开始奠定基础。基于此,为了确保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够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做游戏进行结合,以游戏化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教育教学工作与智力、体力等类型的游戏进行融合,促使学生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此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从而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高。比如,在学前音乐教学中,根据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教师可将乐理知识与游戏进行结合,将课桌、水杯等作为简单的乐器,通过敲击课桌、水杯等,让学生从高低、大小等方面对两种音效进行区分,以此向学生传授与音效有关的乐理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乐理知识。
(三)基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
因受生活阅历、知识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思维方式虽然简单,但不会受到太大的约束;反之,成人因生活阅历丰富,知识面广,对思维方式造成桎梏。针对这种现象,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应依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在即兴创作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作不设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天马行空的思想,据此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培养,从而实现对学生潜能的充分挖掘。比如,学前音乐教学的开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声音、语言、情感、思想等任何方面去理解音乐,并根据音乐即兴创作一幅画、一首歌、一首诗等等,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自己从音乐中感悟到的思想或情感进行表达,以此实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及提升,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逐渐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儿童天性和心理特征而产生的音乐教学方法,为确保该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地应用,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开展即兴创作教学,促进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儿童游戏的结合,以此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及提高,从而实现对学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篇9
对于国外的学前音乐教育来说,十八世纪已经对此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且随着科学理性主义思潮的发展,相关工作者对儿童的学前音乐教育的研究更上一层楼,相关的理论也逐渐的得到了完善,尤其在二十世纪之后的时间里,相关人员注重对学习儿童的心理研究,也促进了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作为国外“发现儿童”心理研究的第一人卢梭,他的教育理念基于“人的发展”,同时注重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作用。他也认为儿童对于世界上事物的看法、想法、感触等等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儿童的音乐教育和成人的音乐教育有很大区别,其中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鼓励儿童进行自由的创造。在随后的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中也不断的提出了,学前音乐教育也重新挖掘了人们自身艺术的闪光点。
在国内的十九世纪,陶行知先生也将国外的先进儿童教育理念传播到国内来,其中包括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观点,其中包括:通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来达到培养儿童能力的目的。同时他也认为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具创新精神的栋梁。陶行知先生认为通过创造有力的环境来教育儿童,并且培养优秀的教师,在这各环节中塑造儿童的能力。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学习和实践也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培养不光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还需要鼓励儿童实践。其次陈鹤琴先生也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音乐教育部分中的先驱,并且他的《儿童心理之研究》在儿童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总而言之,人类科技的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思维,虽然我国相对与欧美国家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但是通过积极探索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二)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践和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其实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具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也并不是新的问题和目标,其实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中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创意能力;其次对于儿童来说创意思维包括天赋也包括后天的培养,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的规律是遵守儿童本身特有的创造性;而且通过学前音乐课程,儿童的交际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这个理论中笔者发现,专家是将儿童放在在学前音乐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理
关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二十年代二十年代初出现的,这个教学理念也是认为,音乐并非进行学习的唯一目的,但是通过学习音乐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身的精神世界。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光仅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有语言和舞蹈的结合,而且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原本性”,让学习的人通过学习音乐慢慢的回归人的生命,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只有基础知识的传授、技术的训练,还需要学习者自主的进行参与、自然而然的获得。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这样的学习并没有映音乐风格、音乐民族的限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正是我国非常需要的,让孩子喜欢音乐、热爱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即兴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非常古老和自然的音乐表现方法,也是情感表达最为直观的方式。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儿童天性、因材施教
儿童天性好动,充满好奇,具有探究倾向,拥有和成人不一样的观察视角与思维特征。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总会让一些孩子在全体成员面前唱歌,但是很多儿童非常的羞涩就比较抗拒这个环节,所以教师需要对“热身”阶段的音乐活动进行创新,比如组织一个接歌的游戏,准备更多具有趣味性的音乐游戏,这样既进行了教学的“暖场工作”,又提高得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更多的参与进来,不要望而却步,儿童才能在这个广阔的音乐世界里肆意生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儿歌、谚语、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中,很多专家学者也非常注重对孩子心理的研究,通过研究便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个人进行探究和创新的动力,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欢音乐,那么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去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这也有利于孩子在音乐的学习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孩子在音乐领域中将具有更加敏锐的直觉,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塑造出自由、愉快、民主的学习环境,这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被激发的基础。
篇1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教育领域中有着比较高的地位,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帮助。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艺术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在这种形式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能发挥出其本身的优势,将歌舞融为一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有着较大的帮助。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针对音乐教育所创立的一种教学体系。奥尔夫教学法主要主张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综合化的音乐教学形式。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这种方法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它能带给孩子们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音乐知识,同时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有着一定的作用。
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为了显示出幼儿教育的语言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结合,体现原本性教育理念,在应用过程中有着以下几种特点:一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则是人的教育,人本身有着用音乐进行表达情感的能力,音乐教育也应当凸显出这种原本性的特点。二是参与性,奥尔夫教育法认为,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学生在进行学习中一定要亲自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创造更多的快乐。三是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人参与到音乐中来,同时还在于从音乐中感受快乐,创造乐趣,丰富想象力。四是综合性,音乐活动是语言、动作和舞蹈紧密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当中每个环节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是将综合性音乐教学法进行利用,以此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明显的缺少对音乐教育的规范化建设,通常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高校时都不会进行艺术类考试,很多学生只是凭借着自己对学前教育的热爱,还有文化课成绩到学校来,因此在音乐技巧上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充分的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技术,让学生真正的了解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重视教学的针对性,所以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引导他们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以来当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到学前教育中实践是,就会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放松心情,逐渐地体验音乐。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音准把握的不够好,总是会跑调,但有着一定的节奏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打击乐器或者身体律动节奏等来锻炼学生,一些来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和身体上的平衡,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展示自己的才能。
2.创新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成为了当先的重点内容。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不断地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通过情境演示和演讲等形式来丰富教学。例如在进行钢琴基础教学中,以《三只熊》为例,教师可以在教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到台上来进行即兴表演,或者以舞蹈的形式进行表演。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日后的学前教育奠定基础。
3.教学评价多样化。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评价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评价教师应注意针对性和客观性,以此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成果。教师应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评价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音乐教育评价工作与课堂教学之间仍然有着密切的练习,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应多以鼓励为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对音乐的热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篇11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内涵
所谓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它是一种由优秀的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作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新型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在于它非常地强调节奏这个问题,它是在借助很多种不同的艺术表达节奏来实现音乐和舞蹈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模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一方面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另一方面还能对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有一定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远远超出其他音乐教学方法的一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已经表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它的基本理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原本性音乐理论,第二个方面就是把音乐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突显出来。它在教育上最突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原本性音乐理论”。奥尔夫觉得音乐应该是一种融合了包括舞蹈、朗诵、语言、听觉、管弦乐器和动作等在内的艺术总成,他认为音乐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用声音表达,它的本源就是多姿多彩的。同时奥尔夫还认为音乐不应该是孤立地发展,为了音乐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能更加稳定地开展,必须把多种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对于人本主义思想这一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这种教学模式它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在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它并没有简单的依托音乐这个知识结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基本特点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它的参与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原本性,而这些特点也反过来决定了这种教育方法的独特性与先进性。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参与性的特点
与老师单向的教授为主的传统音乐教学想比较,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一种全面的参与性,它是一种要以参与性为核心来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最大可能的为学生们营造出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愉快的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并积极的参与其中。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获得丰富有趣的真实的体验。这些主要反映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具有的参与性的特点。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创造性的特点
高校的音乐教育和小学中学的一样,都是在除了引导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这一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就很有效地利用包括舞蹈、音乐、朗诵、语言、管弦乐器、听觉、肢体动作等来进行即兴的创作并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相比之下它更加重视学生对于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个培养。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所具备的创造性的特点。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综合性的特点
跟其他传统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们把唱歌和跳舞有力地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正是因为这种教育方法每个环节的紧密相连以及相辅相成的特点,让它具备了其他教育方法可能不具备的教学上的综合性,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这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的特点。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原本性的特点
所有的教育要遵循的教育理念都是“以人为本”,音乐自然也不例外,音乐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们能够借助音乐这样一个工具把自己的一种情绪或者情感表达出来,所以说人才是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教学的一个重中之重。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更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的更加充分,充分的贯彻落实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原本性的基本特点。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运用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不仅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大有一番作为,近几年来也发展到了包括成人音乐教育、音乐治疗等在内的诸多领域,下面着重讨论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氛围会不断的升温,这种情况下学生们的交流就不知不觉间增多了,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并且完成大家音乐思维的碰撞,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它通过让学生们学习广泛的音乐素材来慢慢地培养学生们音乐感知能力,进一步对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在集合了很多很多不同艺术形式的教学方法之后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在学这一门音乐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单单地掌握了音乐本身这门课程,而是在学习了其他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得一些更好更丰富的学习的体验。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应用策略
虽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这种教学方法很先进很优秀,但是如果不能用适当的方法将它引入课堂,或者说引入的方法不恰当的话,很容易没办法起到想要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下面就是针对这种方法引入课堂的方式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合理的渗透民族文化
音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进而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实际上如果只是这么理解就太片面了,音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可以一定程度上陶冶人们的情操,在精神层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高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到将音乐和民族文化充分的有机融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渗透一些民族文化,对学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在欣赏少数民族有特色的歌曲时,能将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加以了解,这些歌曲能将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提升学生诠释音乐的能力
与小学中学不同的是,在针对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诠释音乐能力的培养,因为高校学生能够通过歌曲的演唱和乐器的演奏来直观地展示自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只有当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容,才能让听众从学生的表演中准确的领悟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吸引听众。所以高校老师们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教授音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去帮助学生们正确地深入地理解音乐中的内在情感。比如,老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影视资料去帮助学生们了解歌曲背景内容并且准确地理解和演唱那些歌曲,以此为基础来增强学生们对音乐的诠释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篇12
1 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特点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自2011年起举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培训班旨在通过对全国各省份不同层次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推广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探索实践的音乐教育新体系。
该音乐教育体系融国际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先进教学法和中国现行音乐教学法为一体,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主要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为理念。倡导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就是以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从初级――高级)为出发点,以学会体验音乐(从初级――高级)为首要目标,以民歌名曲为主要素材实施歌唱――律动――舞蹈――奏乐――欣赏――即兴创作――音乐活动等有分有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体验――感受――理解――表现为途径掌握音乐①。各科互为基础、互通互用。
2 实施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意义
由于新体系注重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感性元素到整体音乐;注重激发学生主观体验(尽可能多的感官刺激),倡导建立“内心音乐”习惯,通过该习惯的培养而建立下意识的联动反应。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获得音乐经验,满足审美需要。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教学中尝试表演不同的音乐并伴着拍手,舞蹈,摇摆,摇动等身体的动作,使学生在整个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中,对音乐充满热情,全面感受音乐的快乐,进而获得音乐的审美满足。
其次,促进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能够终身享用音乐。新教学体系涉及到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乐器编配等内容,学生学习中可以逐步提高歌唱能力、排练能力、即兴弹奏的能力、进行简单歌曲伴奏的能力、甚至组织小型乐队演奏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终生享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新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文明教化和全面发展。新体系注重视觉、听觉、感觉的全面结合,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性和批判思维;另一方面,即兴伴奏等活动是一种对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新体系正好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的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再者,学生通过歌唱、跳舞、游戏等活动获得团队体验,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
总之,音乐教育新体系重视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获得情感宣泄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发展了完整的人格;也使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都将带给学生终生的快乐和自信。
3 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新体系旨在“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②。新体系强调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转换理念、打开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学生多样的音乐品位。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音乐的活动,并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应当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我国大部分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不足,基本以教唱为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提倡在音乐教育中运用新体系里的歌唱教学法,重视音乐和动作的结合。下面以这两种方法为例,介绍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3.1 歌唱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歌唱教学是歌唱教程的基础课,是基于集歌唱教学之大成者柯达伊创建的视唱练耳体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之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新体系教学法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方面。新体系歌唱教学旨在从提高人文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全面整体地考虑、策划、设计歌唱教学,从音乐和歌唱教学的元素入手去进行歌唱教学,在原本性和整体性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③。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师只是把教会学生唱歌为主要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和影响了学生的音乐本身的理解。歌唱教学法要求音乐教师应当仔细读谱,在教学中采用其歌唱体系的四项基本工具:手势、唱名法、节奏名和符干字母谱,并分析和设计歌曲的教法,适当运用游戏,使音乐课堂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1、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上图④为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手势教学法,各种手势表现了不同的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手势的高低,能够形象的让学生分辨音与音的高低关系。就一个八度内音阶里每一个音的表现来看,do的手势位置在腰部,而la的手势已经提高到眼睛的位置。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音准的训练显得尤为困难,在介绍和分辨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位置,来让学生唱出手势所表现的音及音的高低。
教师也可把手势运用到某一首歌曲当中,首先自己熟练的掌握该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在看手势的过程当中学习歌曲的曲谱。在教学中,教师以歌曲的简单乐句为单位,带着节奏模式,比出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先看,最后模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可避免用自我的人声或者乐器的音高来机械的带领学生教唱,手势的教学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形象的把音乐高低的起伏表现出来。对训练学生音准和建立内心听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歌唱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
下面以几首谱子为例,简单介绍新体系的歌唱教学法。
谱例1⑤:
《争热炕》是一首童谣,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节奏名的准确打法。上面列举了“附点、前十六”等五种不同的节奏型。要求学生在会念童谣的同时,把不同的节奏型准确的念出来。其中,用节奏名做训练时要赋予其音乐表现力,以丰富变化的音色、音量、音区、断、连等等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学方法可以由浅入深进行演练,首先让学生们自己读童谣的内容,说出是怎样的一种氛围,再用不同的强弱,把争吵的场面表现出来。之后,教师在用手拍出节奏型,让学生们跟会。学生不说话,内心默念童谣,手拍节奏,把争吵的场面通过手的强弱力度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既强调了内心听觉,又表现了节奏的特点。
谱例2⑥:
《打灯虎》就是一首典型的符干字母谱,第一行的音符表现出了节奏名,第二行用字母的形式表现了唱名,三行四行则是歌词。运用符干字母谱是学习音乐读与写的第一步。在歌唱教学中读写练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有足够量与质的听说(听觉、音感)感性经验积累,这样才是音乐本体的学习过程,从感觉、感知到乐理认知。该谱例可以首先从节奏名入手唱听结合,在逐步叠加。教学中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即使最简单的童谣、儿歌,也有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游戏的方式,分小组问答。手势、歌唱可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学习音乐。
谱例3⑦:
这首儿歌是以二声部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手势比出二声部,让学生跟唱二声部的同时,自己演唱一声部。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可让学生同时体验到识、唱、听的同步进行,手势和声势的配合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二声部听觉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谱例4⑧:
这是一首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的典型歌曲,根据歌词,歌中有两个主角,分别是一男一女,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划出不同的手势来代表他们,然后比着手势来唱歌。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括号里的亚当和夏娃在唱歌的时候都不吱声,只比动作来强调内心听觉。最后一整首歌都已比动作的形式来“演唱”。
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新旧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现行音乐教育体系有教育智育化倾向和教学知识化倾向,而改革方向是音乐教育美育化和音乐教学实践化。
3.2 音乐与动作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与动作课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对音乐的音区、力度和速度等音乐特性的辨别理解,由动作即兴触发的体态律动的活动。训练的目标如下:
以上表格⑨所体现的是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来达到训练者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中练习的方式如下:
音乐与动作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织体和音乐的协调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下是课程教学范例:
教学内容:五种步态和相关节奏
教学活动描述:练习一:五种步态:1、行走的教学;2、跑的教学;3、连步跳;4、跑跳步、横向跑跳步;5、摇摆;谱例: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主题。
教学方式:学生根据音乐做出反应;学生观察教师动作做出反应。
教学目的:五种步态的引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速度、节奏、节拍);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跟随和反应能力;古典乐曲的基本步态训练中的运用⑩。
通过这个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节奏和音乐的声音中,融入自己的肢体语言,即动的聆听音乐又在音乐中调整和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4 结语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无论从实践到理论,都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迄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足够完整的、合理的体系来支撑整个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新体系的提出,既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探索,它基于世界三大先进教育体系之上,结合我国本土的音乐特色,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但新体系的其他方面,如: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由于乐器的繁杂,使用的繁复,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在选择实施途经方面,还是以歌唱教学和音乐、动作的结合为主。新体系能否真正运用到全国普及性的音乐教育中,在有待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2011年7月
[2]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月
[3]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4] 《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5] 《当代四大音乐教学法之比较与运用》,郑方靖著,复文图书出版社,2011年1月
注释
①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②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③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5页。
④ 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40页。
⑤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6页。
⑥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7页。
⑦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20页。
篇13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概念
互动式教学法也即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强调教师的能动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必须有清晰的认知。其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要激励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与学习。第三,强调合作性,在互动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不仅要能够和教师进行互动,同时还要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才能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互动式教学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对学生意愿给予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不断增强。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合理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体验,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进而集中精力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学习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二、互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当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传统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是教师先示范演唱,然后学生跟唱,由于方式过于单一,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音乐学习的快乐,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音乐教学可有可无,学习时漫不经心,使得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互动式教学法则是始终将学生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所有环节都是针对学生需求而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法之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因此彻底改变,从教师讲授、灌输,转变为学生参与,教师的影响力被弱化,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得到显著的增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而教师则应当时刻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给予学生真正想要的,不仅师生间的交流更为频繁,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获得显著的提升。
2.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同的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个性喜好也不同,对于音乐的感受也不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比较安静,喜欢舒缓的音乐;而有的学生比较外向,更喜爱演唱轻松活泼的歌曲。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并不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运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对学生的个性造成严重的束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音乐课索然无味[1]。而互动式教学则注重激发学生自己的潜在动力,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发地学习,自主地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包容性也更强,明显更有利于学生成长,还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
3.有助于协调师生间的关系传统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通常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按照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导致师生间的关系极其紧张。而互动式教学法的引入,则能够很好地协调和改善师生间的关系。不管是具体的课程安排,还是教学时运用的方式,教师都可以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意愿,可以多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个性活泼,更喜欢游戏类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打破教条的约束,通过游戏的环节来吸引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反应,及时满足他们的愿望,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教师教学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下降,能够以最少的精力投入,获得最为理想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当中,师生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亲密,许多教学上的问题也会因此迎刃而解。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1.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在充分考虑教学需求的基础之上,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而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有效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获得广泛运用,教师也可以选择运用多媒体来构建情境,借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以“我的祖家是歌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富有特色的高山族歌舞,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高山族歌舞的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歌曲,通过上述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使音乐课堂的气氛显然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情景当中,学生可以放声高歌,也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起演唱歌曲,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再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歌曲,再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歌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联想。然后再进行提问:“同学们,你想成为一名勇敢的小骑兵吗?你想保护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吗?”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音乐有着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在教学时不仅需要传授相关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音乐促使学生与课程进行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互动的方式和技巧,进而熟练地加以运用。在上述过程当中,学生不仅需要和教师进行互动,自身的合作意识水平也会因此而提升。比如在教学“木瓜恰恰恰”时,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比赛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这首歌曲的旋律十分地轻快,将其作为舞曲不仅能调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进行合作的能力。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地氛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手拉手,围成圆圈,而教师则站在圆圈当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互动的快乐。
3.通过设计新颖的互动任务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法不仅适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同时也适用于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尽量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为学生安排各种互动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歌曲“两只懒乌鸦”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教学法,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不同的乐段。歌曲总共可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个乐段讲述两只乌鸦轻松快乐的生活;第二个乐段讲述两只乌鸦无论做什么事,都总是喜欢拖延,丝毫不重视时间的价值;第三个乐段讲述两只乌鸦因为懒惰而尝到恶果。在分组学习之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与其他两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将三个乐段连接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学习歌曲,进而充分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以及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歌曲,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感知,自身音乐素养也得以提升。
4.通过增设游戏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小学生天性活跃,喜欢新颖的事物。在运用互动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特征,可以考虑加入游戏的环节,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更加轻松。构建游戏同样也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巧,顺利地完成教学的目标。[3]教师可以适当安排部分学生喜爱的小游戏,比如小组唱歌接力赛等,由教师负责安排游戏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对获胜小组给予奖励的同时,还需要鼓励失败的学生。以歌曲《邮递马车》的教学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级变化,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边模仿骑马的动作,一边演唱歌曲,体会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
5.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促进学生发展音乐教学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生活资源的价值,并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进行运用,将互动教学法更好地落到实处,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生活中当很多资源都可用于音乐教学。比如广阔的田野、巍峨的山峰、浩瀚的星空等,都是教师可以运用的资源,音乐教师要在掌握以上资源的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况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自然成为开展音乐教育的最佳场所。在上述过程当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确保学生更好地与自然和音乐进行互动。以《打麦号子》的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农村郊游,参观农民的辛勤劳作。在郊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大声歌唱“打麦号子”,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随着小学音乐教学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互动式课堂构建势在必行。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意愿,但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合理地运用互动式教学这种全新的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活动,更好地调节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