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

篇1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现象。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理论二十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随着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也随之发展,新理论、新流派不断涌现。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就是一个维、汉、哈、蒙、柯、回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占据新疆人口大部分的族群关系直接影响着新疆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新疆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新疆多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一直都存在跨文化交际活动。

案例一:

我们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非常严格,比如说维族人认为水是很圣神的,认为流动的水是干净的,洗过手以后,手上的水是脏的,不能到处甩。但是一些汉族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在洗手的时候就会甩手,这个习惯太不好了,让人接受不了。有一次我刚洗涮完,准备转身离开时,有个学生刚从卫生间走出来冲冲了手,边走边甩手,把手上的脏水甩得到处都是,还甩到了我脸上,我当时真是恶心极了。还有就是有的汉族学生当着别人的面前剪手指甲,那个剪下来的指甲迸得到处都是,现在想想都觉脏极了。对了,还有呢,好多汉族人不分场合的擤鼻涕,在安静的教室里,自习室里只要听到擤鼻涕的声音,我就知道那一定是汉族同学,甚至吃饭的时候都会擤鼻涕,真的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都接受不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也很犹豫,到底要不要直接告诉他们,但每次都不好意思开口直说。

问题:

在维吾尔文化里,流动的水被认为是洁净的,而被污染的水是肮脏的,将脏水泼到人的身上是非常恶劣的行为,维吾尔文化规定禁止在外人面前剪指甲和擤鼻涕。而在汉族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行为规范,文化对一些非言语信息的规则有着不同的要求。交际双方对彼此的非语言信息的缺乏,可能引发双方的误解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解决:

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及禁忌习俗文化,首先要从理论着手,深入理解概念,结合客观事实,加深印象,有针对性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应该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行为进行积极地引导,开展有关本地区多元文化知识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或生活礼仪等有关知识讲座,做好有关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学生持续交往,不断减少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非语信息信对于跨文化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如果双方交往中对彼此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都会受到彼此的欢迎和尊重。

案例二:

我家(是)在南疆的喀什农村。我们那里没有汉族人,大部分都是维吾尔人,还有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到了这里(乌鲁木齐)以后,觉得汉族女生与维吾尔族女生很不一样,她们和男生打打闹闹,非常亲密。我觉得女生就应该有礼貌,尊重男生,不能这个样子,女孩子么就应该有女孩子的样子,和男孩在一起就要检点!还有就是一到夏天,校园里的汉族女生一个比一个穿的暴露,有一次上公共课,身边就坐了个汉族女孩,穿的超短的短裤,上衣也穿的很暴露,那一节课让我很不安啊,我真的接受不了,可是我是个男孩儿,也不好意思开口说她,要是说的话,人家肯定会误会的。

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民族学生认为汉族女孩热亲奔放,和男孩子还打打闹闹,穿衣服也很随便,很暴露,这样是不应该的。

分析:

该学生认为,在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女孩穿着都很传统,也比较保守,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更注重自己的穿着,比如校园,教室等。而汉族女孩不仅穿着暴露,还和男孩打打闹闹,不懂得尊重男孩,认为女孩不应该这样。这是因为该学生把自己民族文化规范认为是他人也接受的文化规范。正因为这样,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所以出现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障碍。

解决:

跨文化交流理论认为,在特定的多元文化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方都将经历一个接触“他”文化,并不断涵化得过程。人们在异文化的环境中,不断地与异文化环境交流,那么涵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而且此涵化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案例三:

我觉得你们汉族人很搞笑,见面了就问:“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这是我最常听到的,这是你们的问候语么?汉族人都是这么打招呼的,可是,我并没有觉得你们这样的问候很有礼貌或是很亲切,反而只会让我觉得很搞笑,我们维吾尔族同胞见面了会很热亲地打招呼,男士之间会相互握手,女士之间会热亲的贴脸拥抱。

问题:

“汉族人都是这么打招呼的”这一思维定势就成了阻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因素,因为跨文化交际双方忽视了交际对象的语言习俗和文化。

分析:

从简单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汉语的问候语体现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在汉语中,“你吃了吗?”、“你要去哪儿呢?”人们在见面或相遇时都有问候或打招呼的习惯,而维语中常用的是:,因此汉族维吾尔族人们在问候语或招呼语习惯上有着很明显的差异。这两句话不能用于问候,更有甚者会导致交际冲突因为,如果跟一个维族人如此打招呼,他们很可能会以为问话者要邀请他吃饭。

解决:

为什么招呼语会有如此的不同呢?“你吃饭了吗?”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候语。为什么一见面就要问“有没有吃饭呢?”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长期以来吃饭问题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影响深远。

三、总结

通过本文的浅析,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民族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生活的行为中都深受两个民族的文化影响,这些文化影响深刻的反映在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等中,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交流,这就必然会接触到自己民族以外的文化,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反映了两个民族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思想行为,差异并不是意味着文化的冲突,这种差异正好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要站在了解对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品味不同文化的魅力。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篇2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篇3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 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 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篇4

当前许多跨文化教材注重知识导入,忽视了其具体应用,将跨文化知识和实际情景分割开来,结果是学生虽拥有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而积累跨文化知识仅仅是开始。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教学为载体,将意识发展、文化调适能力培养、知识传输和交际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见,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选材应涵盖其涉及的各个方面。

三、关于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教材构想

基于现行英语专业教材,将跨文化泛读教材与英语精读教材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十分必要,而且现实可行。

1、选材和系统结构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泛读教材应选取跨文化视角的阅读材料,旨在进行阅读、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跨文化嗅觉和在工作环境中解决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泛读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各阶段的认知能力。首先通过题材多样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然后提高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沟通能力,最后将跨文化知识运用到交际实践中,使其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2、内容设置和教法运用

跨文化泛读教材应分主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从跨文化知识传授与跨文化意识培养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发现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跨文化泛读教材应体现以下特点。

1)语言―文化―行为三位一体

课前文化导入是外语教学中的流行做法,但纯粹传授文化知识虽能让学生懂得许多文化现象,却只看到其表象。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语言折射出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语言可了解文化,进而可从根本上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即: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察觉行为。将语言、文化、行为三者融为一体,既能锻炼语言技能,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能增强跨文化意识。

2)挖掘跨文化内涵

跨文化泛读教材的内容不仅要遵循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和时代性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不能停留在表层阅读上,要挖掘跨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无论课文题材如何,涉及什么领域,都出自母语为英语的作者笔下,记录的都是西方人的生活,其中必定含有文化成分。文化成分在不同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或显现、嵌入或消融在语篇中。凡是能看得见的词和句子等都属于显性文化信息,而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作者的心理体验等不著文字、只能意会的文化因素则属于隐性文化信息。跨文化泛读教材所着重的部分应该是不容易被感知的隐性文化。教材不仅要呈现文章的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分析问题,阐述观点。这也正体现了对教材“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而要有助于学生的鉴赏批评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要求。

3)跨文化信息与案例积累

跨文化泛读教材不光要在课堂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注重课外跨文化知识的积累。教材可设置练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更鲜活的跨文化信息和案例,运用这些文化信息去识别和解释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可能出现的交际失误现象。

4)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

篇5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 (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 study);学生报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 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 group reports); 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 works); 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 & Biggers, 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不了解谈话双方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有效解决怎么说、 怎样说更得体的问题。后才有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可见,相比美国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成熟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在探讨和摸索阶段。特别对于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而言,在开设课程的基础上有效地研发教学方法是提升该门课程有效度的必然之举。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遵循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 庄智象(1996)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贤洲(1992)将文化教学的原则表述为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等。根据胡文仲教授的“跨文化交际”说,结合外语教学的文化交际研究主要的九项内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交际性原则

从语言的交际概念角度而言,需要教学的只是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以及可直接影响其进行有效交际的交际文化知识。就具体词语来说,遵循交际性原则,重点教学的交际文化内容应是反映目的语词语的民族文化语义部分。

2.背景认知原则

文化背景原则是应用语言文化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学习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所学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是他们掌握所学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因此,跨文化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以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深刻揭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以有效解决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生成的制约因素。

3.渐进性原则

外语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和循序渐进进行的。因此,文化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学习规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按等级同步进行。这就意味着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系统地根据学生程度安排文化学习目标。比如说在初级阶段教初级的交际文化,而在中、高级阶段,就要安排相应程度的交际文化。

4.典型性原则

实践证明,交际文化因素中掺杂着许多非典型的文化现象,而我们所要教学的应该是目的语国家共通的文化知识和模式,而不是某一群体的文化或地域的文化,更不是个别或单独的文化现象。当然,我们也要顾及语言本身和非语言所承载的典型性民族文化。

5.适度性原则

根据教学任务和目的的需要,合理地教学所需要的文化内容,而不是无限制的或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文化教学。适度的标准,最好是教学中遇到文化障碍时只根据此时此景的障碍而进行必要的背景文化介绍,其面和度可适当放宽一些,以便为今后遇到相同或类似障碍时提供思路。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方法

笔者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提出几点意见。

1.交际教学法

英语交际教学法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强调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按照此教学法的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处理和深化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联系实际设计教学任务,把教材的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变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任务,师生共同投入使学生逐步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基于此,教师可设计一些符合实际的主题和范围,了解不同环境下的语用交际规则,讨论有关的社会文化问题,以达到原文化学习的目的。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交际文化氛围,使学生有意识地置身于所学语言国典型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通过多媒体、网络、电视、幻灯等播放外语录像、外语电影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邀请跨文化交际人士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这些情景,扮演各种不同角色,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双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际方法进行教学,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比讨论法

将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横向对比,有效进行文化渗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将外国民族,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中国民族的特点进行对比。(2)将中外节假日典故和由来进行比较。 (3) 将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礼仪寒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中外文化对比。(4) 中高级阶段可进行东西方人们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讨论。选择一些明显带有文化差异的项目让学生操练,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一个操作是可以进行代入教学,即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角色里进行对比和讨论中;另一个操作是可以让学生以报告或演示的形式进行汇报,明确地梳理中外这些方面的不同点。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加深跨交际中应遵循的不同文化了解。

3.案例教学法

对“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案例教学可以作为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选材上,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影视,文学作品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在操作上,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导演、配角,起引导、组织和纽带的作用,而不应该是评论家与仲裁者。教师要真正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点拨、引导作用。

五、结语

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社会制度,在两个民族之间总是存在着文化差异。在中国进行外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是可想而知的。 有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定还不足以很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课程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通过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讨论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相信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Bebee,S.A.,& Biggers,T. The status of the introductor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35,56-60.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1992年第一期

[3]李润新 “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4]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外语与外语教学》1986年第3期

篇6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近年来,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频繁,跨文化语用失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语言教师的重视。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部分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都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的。其他学者以Thomas的理论为基础,对语用失误分别进行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分析了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方面的汉英差异,指出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包括文化差异,文化迁移,母语迁移,违反语用规约,语言语用知识和社交语用知识的缺乏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其研究为其他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商务英语交际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重要意义

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对于顺利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和商务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需要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商务人才的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商务英语功底,熟悉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理解文化差异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跨文化语用能力。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有利于指导商务人员跨越文化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规范,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冲突、误解和分歧,发现交际故障之所在并知道采取怎样的补救措施,实现商务合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商务英语的最大特点就是交际性和实用性。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教师只重视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和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使语言与文化脱节。为适应入世后中国商务活动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跨文化语用能力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十分必要。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有利于推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改革发展,将有关言语行为中的跨文化语用内容增加到商务英语教学大纲中,在教学中将语言与文化相融合,以培养既懂得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篇7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因素;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因素。我们将分析结果按照矩阵排列,本着使优势和机会最大化、劣势和威胁最小化的原则,做出最优决策。

二、《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SWOT分析

《商务交际》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和实践,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商务交际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知识,并通过大量模拟商务背景下的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现在虽然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很多,但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不甚理想。我采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列出《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构建《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SWOT矩阵图。

(一)《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内部因素

1.优势(Strength)

讲授《商务交际》课程的一般都是英语口语比较地道和标准的教师,能给学生输入正确的信息,是学生学习和模仿很好的对象;一般教师能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清晰的语言理论知识讲授;小班教学,教师更能兼顾每个学生。

2.劣势(Weakness)

首先,很多高校的师资来源于英语或者国际贸易、国际商法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要么缺乏实践经验,要么缺乏英语语言能力。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商务交际实践经验,因此无法创设真实的交际场景模拟实践。教师不能将文化教学与实际能力培养相结合。其次,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有的仍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有的多媒体设备陈旧,不能有效地满足商务交际视、听、说的各种需求。最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理论学习、实践准备、实践加上点评反馈,往往时间不够,导致教学草草结束。

(二)《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的外部因素

1.机会(Opportunity)

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中国的入世,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使得中国与世界接触得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与世界的交流沟通合作,《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的意义就会得到更多重视。社会对高素质商务交际人才的需求的压力将有利于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威胁(Threat)

社会对于复合型商务交际人才的过度需要,使得课堂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形成固定化的模式,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基本功和交际能力的训练。社会交际的跨文化特征,礼仪礼节的复杂性难以在课堂一一得到实践。

三、《商务交际》课堂教学现状SWOT矩阵分析

四、《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商务交际》是一门培养学生在商务语境中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课程,跨文化思维意识、跨文化知识和商务知识、商务实践是该课程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传统的理论讲授改革为将新型的文化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学习商务伙伴初次见面的课程内容时,就应该同时学习商务接待、商务称谓等不同文化的不同要求和禁忌,以及相关商务礼仪。又如,学习商务宴请或者商务拜访的课程内容时,就应同时学习商务不同场合不同文化的着装礼仪,商务拜访、赠礼和不同文化不同时间观念等文化内容。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外,观摩跨文化电影及案例研讨分析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商务交际的跨文化差异。

学生主动地学习文化,主动地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应用商务知识,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由于学生缺乏实践,仍会无意间引起商务中的文化冲突与摩擦,因此,要使学生不断实践,真正拥有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实现教学的目的。

2.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文化的学习是系统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仅凭教师的理论讲授,填鸭式教学,学生无法记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但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将文化学习变成可视可听的,跨文化电影和案例研析教学法的应用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各国文化及商务礼仪。

(1)跨文化电影观摩

英文原版电影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多方位、多角度展示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反映英语国家从政治背景到百姓生活的很多信息,能提供英语交际的真实情境。看英文原版电影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学习置于相对轻松的电影氛围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在欣赏影片享受乐趣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看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学生就可以领略到西方职场女性在应聘着装、办公室礼仪、办公室工作等方面的文化;影片《撞车》反映美国多元文化冲突;《喜宴》、《刮痧》等影片反映中美文化差异;《迷失东京》反映美日文化差异,等等,这些电影都可作为文化学习的素材。《学徒》是美国著名的商业游戏真人秀节目,从这个节目里我们能感受到真正的美国商业文化,它是一部活的商务英语教材。它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和中心公园等著名场景为背景,由参赛者们带来美国各地鲜活的商务素材,通过观看,学生能真正地体会美国的谈判方式、销售方式等。

(2)案例研析式教学

案例研析式教学指的是选取有代表性、新颖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跨文化商务知识,从辩论中捕捉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2]比如学习商务邀请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商务邀请做得不好的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分析讨论,找出肢体语言、表达等方面做得不好的地方,总结完整的商务邀请应包含的信息点:时间、地点、人物、邀请性质、接受或委婉拒绝等。再对比做得正确的视频,让学生深入理解跨文化商务知识,提高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作铺垫,便于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处理跨文化差异问题。《牛津商务英语教程之成功交际》就是很好的案例研析教材,配有可视光盘学习。

(3)任务型教学法

在《商务交际》教学中,可实施任务式教学,使教学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设计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完成“任务”。[3]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实践体验。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亲身体会文化的差异。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商务情境,整合所有学过的跨文化知识,通过精心设计的商务场景、文化冲突、对话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化差异。教师点评及总结,指出做得好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课堂教学师资培养

《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基础。学院应采取多样化、多渠道的方式培养一支既有语言能力,又有各种商务场合交际经验,熟悉文化、经贸、金融、管理等商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在职进修、企业实训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具体的商务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样既可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保证教学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可以加强专业与社会的联系,保持师资结构的灵活性。

总之,《商务交际》课堂教学改革应及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用将文化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影片观摩、案例研析和任务教学等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商务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贞.商务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1-2.

篇8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学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2.案例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案例教学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它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学习变为通过案例分析与评价自主获得知识,并立足于语言交际功能,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和模仿来掌握语言表达形式,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案例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家。教师通过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例如,在讲授西方的“文化中心论”这一枯燥而又难懂的概念时,我采用案例教学使“文化中心论”变得更加具体,方便学生理解,而且这样比平铺直叙地讲课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牢记。

2.2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打破了传统的“你听我讲”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教学不是一种定向思维,而是一种变通性的思维,要求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案例讨论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变通性思维并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发掘事物本质。案例教学把学生设计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调动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锻炼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人生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突出实践性,客观地反映文化冲突的实际情况。

案例教学的素材应来源于实践,没有个人倾向的意见或观念,是对真实情景的客观描述,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中西方见面时的寒暄语为例,英语文化中,人们见面谈论天气,既可作寒暄语,又可用来打破僵局,通过双方的寒暄达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中国人则经常以“吃饭了吗?”“你上哪去?”这些在西方人看来多少有点触犯隐私的语句来与对方寒暄。案例教学使课本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英语国家客人交谈的规则与技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案例收集与选择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在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由教师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甚至当学生已经熟悉案例教学法后,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3.1真实性和典型性。

一个完整的案例必须包含标题、背景、问题、解决策略、反思与讨论等部分。要客观地描述人物与事件,要有真实感,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3.2可读性。

要点表述清楚,有连贯性、整体性,没有无用的资料。撰写案例要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案例的复杂程度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无论从文字还是内容上,都必须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案例的内容应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

3.3多样化。

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还要注意案例类型要多种多样,单一的类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案例主要有四种类型:(1)意外式案例。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案例。(2)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3)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4)课题研究式案例。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收集与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几种类型案例的变换,保持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新鲜感”,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案例教学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跨文化知识的能力,改变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案例正好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景。采用案例教学进行跨文化教学与能力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4.1案例的引入。

教师上课过程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编案例,另一种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教师可运用一些其他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并弄清案例的背景。

4.2案例的讨论。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必须提醒每组学生要在案例提供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解决案例中提到的问题。案例讨论一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案例中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我们的决策标准是什么?哪一个方案是最佳备选方案?这一方案应该如何实施?何时将计划付诸行动?在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组织者,帮助学生处理词汇及语法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3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分析与评价。

对于同一案例,每个组的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诱导方式,例如及时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补充,使学生自觉修正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观点,而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时的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补充及修改。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近乎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经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案例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然而,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案例教学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篇9

2.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自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交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研究。英国语言学家Belay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构成,很多学者都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Kim将这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化:认知层面包括掌握外语语用规则、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文化认知能力。情感层面包括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的能力、灵活性及共情能力。行为层面包括技巧运用能力,即运用具体交际技巧的能力、同目的语使用者和谐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国内则以胡文仲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观点为主导。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包括语言能力及语用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归为跨文化和交际两方面理解,具体如下:首先,在交际能力方面,可继续细化为“会说”和“敢说”两方面:外语语言交流能力、交际意识及交际技能。其次,跨文化的认知能力。通过第一阶段的文化知识的积累,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状态,就需进入主动的文化融合,从而尽可能克服文化沟通障碍,消除可能产生的交际矛盾,并将这种互相理解运用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如导游对待中国老年游客和外国老年游客的态度自然地表现出不同,以对应不同客人的文化背景,而自身也并不觉得刻意做作。这种认知能力的体现,通常表现在能使用准确的姿体及行为,表达日常生活的活动,如打招呼、用餐及礼仪等。

3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课程平台建设现状及问题

3.1现状研究

根据对跨文化能力的分析,我们将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分为外国语言课程、交际能力课程、目的和本土语国家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课程以及旅游跨文化交际专业课程等几类。

3.2问题分析

3.2.1重外语交流能力,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案在外语课的设置上,量质都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外语理论及实际运用的能力。但在文化课程方面,除了外语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在中文课程,尤其是专业课中较少体现,且没有专门的跨文化理论课程,唯有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仅有极少数学生选修,培养覆盖面受到影响。表1中涉及的部分专业课程只是笔者根据课程名称的猜想,认为可能包含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而实际因任课老师理解不同而可能并未补充相关知识。实践教学平台中也只是学生兴趣使然,并无硬性规定或有意识地引导。

3.2.2重改革形式,轻改革内容

最典型的以双语课、国际化课程为例,这类课程在目前的师资情况下开设,实际效果尚不明显,部分甚至使用教材和改革前并无太大差异,如有的双语课,只是用外语PPT,中文教学,只起到中英互译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未能发挥双语课程的作用。而国际化课程很多甚至只是在课程名称上加了“国际”二字而已,教材不变,内容仅在案例上增加了国际案例或者一些国际术语,并无完整连贯的研究体系。

3.2.3重课堂教学,轻第二课堂活动

在学分总体不变的要求下,培养方案增加了大量的外语类课程课时,专业课学分一减再减,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则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的调查,学生大多盲目参加各类活动,且兴致并不高,也没有特别关注跨文化类的比赛或活动,部分对以双语或外语为比赛语种的活动,还有一定的紧张甚至避而远之的反应。

4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旅游本科课程平台建设思路

借鉴其他高校旅游专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经验,结合我校的教学资源,对旅游本科课程平台的建设提出以下思路:

4.1课程设置方面,从交际能力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导向延伸根据我校本科课程平台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外语教学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及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作如下设想:

4.1.1通识教育平台

在该平台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交际能力,大一课程相对紧凑,加入课程的空间较小,建议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或报名各种比赛,提高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在比赛项目的内容上,多安排跨文化方向的引导。以酒店技能大赛为例,在应对投诉处理时,增加一些因为文化冲突造成的顾客投诉案例,学生扮演客人和员工,可互换角色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

4.1.2外语教学平台

外语教学平台的改革已经历了多个阶段,无论在量还是质方面,均已趋于成熟。根据众多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建议,应从语言基础、语言技能等多方面,重点提高学生的外语理论水平(考试通过率)和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外语水平)。我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了专业教师与外语教师的开放式交流,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进程。

4.1.3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的课程近年几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课程名称虽略有调整,但教学内容并无与时俱进,部分新增课程也因计划调整尚未稳定,造成课程建设进展缓慢,所以有必要在专业教师方面多组织交流,就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如何改和怎么改?双语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应更重视改革的效果,而非形式的洋化,从而避免沦落为英语翻译或英语阅读课。另外,建议开设《跨文化旅游交际学》等跨文化交际类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专业实践能力。

4.1.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还很不成熟,每学期的嵌入式2周实践时间未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旅游系通过组织多次讨论,提出应针对旅游各语种方向(目前已开设英语方向和西班牙语方向),对八学期实践作系统规划的设想,以提高嵌入实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这里可以借鉴对外汉语等较为成熟的本科专业,大一重点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大二重点培养跨文化交际理论;大三开始导入跨文化旅游交际理论;大四则指导学生在论文研究和专业实习上进行跨文化交际方向的自我拓展和研究。

4.2师资建设方面,形成一支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师资问题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英语专业的教师在专业学习中对中西文化有较系统的学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较其它专业背景的教师有一定的优势,是承担“跨文化交际”课程比较理想的人选。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尽管专业知识丰富,但大多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欠缺系统的知识学习、培训。因此,有必要组建一支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各取所需。

篇10

随着人们对口译活动认识不断加深,对口译活动的性质与特征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口译活动中,信息的准确性,交际的有效性,特别是为促进有效交际而进行的文化性调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文化与口译

1.跨文化交际性是口译活动的重要属性

口译活动不是源语言信息与目的语信息之间简单、机械的语言符码转换,而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下极强的心智活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从口译中研究文化差异角度来看,Thomas将文化定义为一种万有的、对一个社会、国家、组织或团体极为典型的定位系统。这一系统由特殊的标记构成,它影响全社会成员的感知、思维、价值判断和行为。它包含四大子系统:观念系统(指宇宙观、宗教、民间信仰、艺术创造、价值观、认知和思维方式等);社会系统(指阶级、群体组成、亲属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风俗习惯等);经济系统(指生态环境、生产、交换和分配方式等);语言系统(指音系学、音位学、语法和语义学等)。语言是文化的一种显性表现形式,作为文化的载体,深深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虽然各民族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共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在感知、思维、价值判断、交际行为等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口译活动是文化的四个子系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碰撞与聚合。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被解码,又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此过程蕴含着人的复杂思维活动。巴黎释意派理论在论述口译程序时强调,对原语理解后存在“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evebalization)这样一个“概念化”过程,而重新表达恰恰建立在这个脱离了语言形式的“意义”。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并不意味着信息意义载体完全变成非语言的,而是指对语言信息加工处理后大脑记忆的不再是原来的语言形式。而是原语语言形式承载的意义,这种意义载体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某种符号或形象。在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寻求在文化层面上移译来源语信息的精髓,使其文体风格在目标语中得到生动体现,即文化等值,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形成承载意义的目的语语言形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两种口译教学模式

纵观口译的教学模式,在国内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种:吉尔模式和厦门大学模式。

(1)吉尔模式

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语言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及吉尔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书中针对口译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声传译的口译模式”与“连续传译的口译模式”;吉尔强调在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专门提出了口译的理解模式: C=KL + ELK + A。即: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知识(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言外知识(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分析(Analysis)

(2)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

厦门大学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及英国西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的Jack Lonergan教授带领的“中英英语项目合作小组”根据吉尔的模式进一步提出的适合口译训练的模式:

上述模式中,I=Interpreting (口译结果)。A(D+CC) 即:对语篇(discourse与跨文化交际成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 (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 knowledge) [5] ,即:对原语及原语言外知识的理解;S + P(Skills+Professional Standard)是口译过程中,口译人员遵守的职业准则与应用的口译技巧;R(TL + K) (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 knowledge) 是口译者在对原语的语言与知识进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做了分析之后,应用口译技巧对原语的信息在目的语中进行重组,进而完成整项口译工作。

从以上两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都强调了双语知识、口译技能与跨文化意识是口译理解的重要内容。可见,文化因素在口译过程中的语际转换机制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商务英语口译的特殊性

商务英语(EBE, 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变体,属专门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中的一类,它是以英语语言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商务交际的双方既要体现平等互利的原则,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又要体现商务活动的严谨性和实效性。因此,商务场合运用的英语词汇及表达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词语在语体上具有规范性、正式性,语句的最大特点是简洁明快、逻辑严密。从整个语篇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篇章尤其是商务英语应用文具有完整(Completeness)、简洁(Conciseness)、具体(Concreteness)、正确(Correctness)、清晰(Clearness)、礼貌(Courtesy)、和体谅(Consideration )等七个语篇特点,这些特点是商务语言使用中应遵循的七个原则。

交际活动是受文化规则制约的。商务英语是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基本语言,也是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同样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商务英语涵盖广泛的文化因素,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商务活动中合格的口译译员,除了要使他们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管理、贸易、会计、金融等商业知识以外,还要引导他们对交际双方的民族文化和商务企业文化背景有精深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其在工作过程中减少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中断或交际失败,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三、在商务英语口译课堂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立足中西文化比较,夯实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理论功底

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文化点滴”环节,从跨文化交际基本理论入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掌握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语言差异、非言语行为差异、性别差异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中西方人们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存在的众多价值观念差异,在此基础上介绍商务活动中的各种礼仪及有关风俗并探讨成功的商务谈判所包含的要素、谈判风格及有效沟通的策略等等。

2.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案例教学被广泛地应用到商务课程教学当中,因为它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商务英语口译课中,选择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存在典型和普遍问题的真实案例,以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充分辨别和分析案例中呈现的问题和冲突,鼓励学生突破自身文化的思维定式,探讨跨文化商务沟通失误的弥补措施与对策,找出有效而得体的沟通模式,学习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给商务沟通所带来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将中西方文化表层差异引入深层文化根本差异层面,以深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 设计实景演练,提高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口译课的实质是技能培训课,这些技能包括译前准备、听力理解、笔记与记忆、表达等。在商务英语口译课堂应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每项技能训练之中,在口译实训室里,用现代技术手段与实用性高的教材内容和练习形式结合,营造全真的训练环境。 课前,教师有计划地布置内容和材料,并指导学生在课堂内组织双人操练,教师定期检查并进行考核。双人操练比较熟练时,再搞如机场送别、商务访问、宴会致辞等三人模拟口译演练。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优点,克服不足。此外,要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实地参与真实生活中的口译实践。把学生派到各种中外交流活动现场见习并担任志愿者和陪同翻译,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锻炼他们的口译技能、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口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1] A.L.克罗伯,K.科拉克洪:《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M],1952

[2]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1-112

篇11

[

关键词 ] 医护职业英语;文化移情;跨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62-02

当前,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涉外交流日益频繁,需要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和医护职业英语沟通的双重能力才能够有效顺畅的对跨国籍的病患进行多层次、多体系、全方位、高水平的医疗诊治和护理。因此,医护人员的跨文化的医职业英语沟通能力,已逐渐成为医护领域发展之必需。

1 文化移情是医护职业英语沟通中的关键

文化移情是指交际双方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置身于对方文化模式之中的一种有效沟通能力[1],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在思维方式、文化符号、语言规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显著特征,它要求交际者要具有用异国文化思维从而有效的进行多元文化沟通的能力,医护领域的多元性使得文化移情成为医护职业英语沟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2 在文化移情中出现的问题

2.1 词汇障碍

文化移情,语言是关键。语言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词汇量不足影响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移情效果。对于医护专业的学生及工作人员来讲,词汇量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影响交际效果,即使医护人员懂得在某处护理场景进行文化移情处理,但由于词汇储存量的欠缺导致文化移情不能顺畅达意和有效沟通。常用英语词汇是英语交流中的基础词汇和必要因素,专业词汇是医护领域医护与病患沟通以及医护领域合作交流的语言必要工具,这两种词汇缺一不可。而很多身处跨文化环境的医护工作者在这两种词汇的掌握上均有不足,因此即使具有文化移情的意识和常识,也无法顺畅的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造成工作中沟通障碍。

对词汇的文化内涵欠缺理解也影响文化移情效果。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两种文化的交际就是两种不同语言中词汇所承载的的文化的碰撞交流,词汇作为信息传达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对词汇所赋予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欠缺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2.2 文化定势的障碍

文化定势思维,容易造成人们对某一特定群体较复杂的固定的看法。比如,定势会让我们认为所有英国人都具有孤傲特质,与他人格格不入,美国人更讲求实际,瑞典人不愿意与人交谈,爱尔兰人都是红头发急脾气,甚至有些人认为西方人都很开放随便。这些文化认识的障碍造成医护领域医护人员对病患的错误认识,从而不利于工作中沟通的开展。

2.3 对文化差异现象了解不足

在医护职业领域中,即使具备跨文化移情的意识,但是由于对这种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容易受到本民族文化的负迁移影响,从而忽视了在跨文化医护交际中的民族性格、行为方式特点、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考虑,从而造成护患、医患矛盾以及对移情的适度性把握不准的问题。

3 解决文化移情中问题的对策

3.1设计语境词汇记忆法与词汇的文化渗透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过课外医护领域专业文章的阅读、网络医护英语阅读、医护情境的英文电影等资源的学习, 增强对异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这种声文并茂的语境中强化词汇的学习和使用,增强记忆的同时也了解了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并熟悉在不同语境中对词汇的语用功能的使用。将基础词汇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均融入医护职业的真实情境和文章阅读的语境中,有利于文化移情中语言的熟练应用。

3.2 将CGFNS考试内容选择性的引入英语教学

3.2.1逐步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将CGFNS考试内容融入英语教学和医护英语学习中,有利于英语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更有利于培养跨文化的医护专业技能人才,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参考资源,尤其为医患、护患的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案例分析、做法和语言表达的学习参考资料,能够有效的为他们提供语言、文化、专业三融合的文化移情处理方法。当前,有关医护领域中跨文化的案例双语分析的资料少,从护理专业和英语专业真正结合来建立CGFNS资源库的尝试是英语学科与医护专业深度接轨的创新尝试。这种案例库建立的关键是需要护理专业与英语专业教师和专家的密切合作、商讨和筛选,从而进行医护行业中文化语言的差异总结。目前阶段,没有专门的从CGFNS考试中提高多元文化能力的课程,因此,建立文化差异案例库需要两个专业的教师各跨入半步的深度合作研究。

3.2.2 建立专业英语词汇学习资源库以往的护理英语教学多采用让学生背诵专业词汇和对话学习的模式,由于缺少实际语言环境的记忆辅助,学生记忆起来枯燥无味。但是如果引进CGFNS考试于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任务引领教学法,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逐步渗透到课堂护理英语教学中,试题中涉及到护理真实的操作环境,词汇有了环境的土壤,记忆起来更加深刻,达到扩充医护专业词汇的效果。例如:The client complaints a continuous bladder irrigation (膀胱冲洗)after a transurethral resection(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ajor goal of nursing interventions(护理措施) related to the irrigation。

A.Recognize signs of prostate cancer( 前列腺癌)

B.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Maintain catheter patency(导尿管通畅)

D.Reduce incisional bleeding (切口渗血)

专业词汇在题目所涉及的专业护理环境中逐步积累起来,让学生的专业与英语学习都有了真实的环境土壤。

3.3 加强对医护情景剧的学习,创建文化环境,提高临床移情能力

加强英语课堂的医护情景剧欣赏的教学设计,对于已经工作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情景剧的欣赏和学习,例如《实习医生格雷》。学习不同医护情景的经典对白和句式表达,不断积累目标语文化,比如患者所在国家中的民族性格、交往规则、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了解患者所在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禁忌、学习在医护工作中委婉语的正确使用,提高自身在医护职业领域中的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克服文化定势的思维障碍,提高语言使用的合理性,提高临床移情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4 结语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质,全球一体化赋予了时代多元性,时代的特点让跨文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提高医护人员在医护职业发展中的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职业沟通的关键。打破对异国文化的盲区,从词汇和CGFNS内容中学习鲜明的案例以及其中渗透的文化和词汇,医护剧中情景式的职业英语表达和异国文化中医护知识的应用,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技能实践和文化移情处理方法及沟通技巧。能够切实的为医护人员迅速的提高跨文化职业英语的沟通能力,适应多元文化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需求。

[

参考文献]

[1]易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移情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4(4):171.

篇12

案例之一:

一个姓王的年轻人,在偶然的场合,遇见了多年前给他教过物理课的李老师,这位曾经的学生就想问候一下当年的恩师。

小走上前去,热情地叫了一声老师:“李老师,这些年没见,您身体还好吧?”

意外的是,李老师面露尴尬神色,回答道:“身体,就是那样了。”然后老师不愿再说话,借故走开了。

这个小王这才意识到自己不小心让老师误会了,因为他想起来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那位老师本身身体有缺陷,本来就应该避免问到与身体有关的话题。

分析:这个案例提醒大家,对交际对象需要有必要的了解,知晓对方好恶等信息,更有利于顺利实现交际。

案例之二:

一天早上,笔者接到一位老师的提醒,继续教育报名截止时间要到了。心存感激,我接着查找以前的通知,发现要向一个女人报名,想起来这个女人只有一面之交,几天前刚刚有过接触,但只有监考事务所需要的只言片语问答,现在要拜访,一点儿小心是必须的。

课间,笔者路遇一位熟悉的同事,向她打问到这个女人的办公室,两三分钟便走到。看到这间办公室里比较热闹,似乎一男三女各自面对着自己眼前的电脑,很忙、很敬业的样子,其中靠近门口的就是那位负责报名的女人,面前有四五个女老师急着询问和办理与继续教育相关的手续。

笔者像往常一样,先站在那些人后面观望着,看到那位女人不太忙乎的瞬间,简洁地问道:“×老师,去年继续教育所交的四百块钱会怎样处置?”

这个女人听了问题,立刻严肃起来,说道:“这个事情我管不了,去年谁收款的你找谁去。”

笔者意识到这个女人想多了,也把自己看得有些过度要紧。于是立刻加上详细注解来澄清:“去年收款的人也不过是个中间环节,我也知道收的款最终交给了人事处,所以我并没有让你管,只不过想打探一下那款的最终去向而已。总之这是个小事情,可以忽略不计。要紧的是现在我顺便再报一下名。”

办公室里其余几位面对电脑的人士此刻哈哈大笑着回味笔者刚才的措辞:“总之是小事情。”

那个女人继续接待其他人,笔者在手机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继续看着她们和在他之后到来的几位人士逐个把事办完并告辞。然后笔者向那女人提出报名参加继续教育,并出示自己的名字。这个女人这时候似乎心情不差,态度正常地询问一些信息,做了必要的登记。笔者问:“除了这些,还有没有其他手续?”

女人回答:“没有其他的了。”于是笔者告辞。

有些文化圈子的人,听到一句话就会立刻离开字面含义,即sense,而去迅速在自己那未必很好用的头脑里查询某些字眼的所指意义,即referent,以至于针对自己所认为的所指意义做出了自认为很有分量而足以让提问者悻悻而去的答复。

实际上有很多时候,这种人的反应是不合时宜的或不符合提问者预期的。

例如,此处中速而非快速提出的问题是:“去年继续教育所交的四百块钱会怎样处置?”

一个头脑足够简单的、没有人身方面自我防卫意识的人,往往会把词句中每一个音节和每一个字、词听得足够精准,立刻捕捉到问题的关键词是“钱怎样处置”,接着一个最本能、最朴素的反应是: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包含猜测,也可以很简单地回答:“我不知道。”或者不乏礼貌地回答是:“对不起,我不知道。”

一个自认为头脑足够发达而可以将提问者瞬间打发走的人,却不一定精准听懂和精确领会问题中的每一个措辞,尤其未必精准听得和精确领会一个善于精确使用母语词汇的人简洁组织的句子。

这样的聪明人,把问题的关键词瞬间就掉包了,很可能在自己貌似老道却未必足够成熟的心灵中把问题变成了命令式的祈使句:“你把去年收款的事情管一下。”

这种错误领会,顺便让回答问题者自己给自己附加上了太多的重要性,也错误地认为提问者把答问者看作有权力者而有求于答问者。

分析:案例提醒人们,与人交际过程中,精准听得对方的每一个发音和措辞很重要;接着,要想精确领会对方的言语,首先需要不折不扣地、精确地领会措辞的本身意义,即sense,不必也不该急于跳离措辞本身而过度发挥自己并不太机智的机智去追寻言外之意referent,对简单明了的言语做出过度解读和过度答复。

参考文献:

篇13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播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跨文化交际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其研究也蓬勃兴起。由于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教育是无法分割的,因此跨文化交际作为外语教育研究热门课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在近年来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于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有明确的规定和强调:“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在外语学习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学习者自主(learnerautonomy)的问题就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Lit-tle把学习者自主界定为“本质上来说,自主是一种能够进行公正而具有评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2]。研究者还注意到了虽然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主观能动作用的弱化。相反,作为学习者自主的前提,教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通过教学调控、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及情感交流等多种手段充当引导者和顾问的角色,对学习者自主的促进仍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BOPPPS教学模式比之以教师为中心的继往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在基于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上以学生为中心,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试图在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引入BOPPPS教学模型设计教学活动,既使学习者通过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性,又通过实现学习目标及课堂教学互动化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BOPPPS模型理念

作为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机构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ISW)推广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BOPPPS教学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相融合的课程设计模式。BOPPPS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3]。这六个阶段的具体意义与主要任务如下:1.导入(Bridge-in)作为第一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于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这一阶段的教学策略包括介绍课程的目标,指出即将学习的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教师可以分享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个人经验或故事,提供一个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介绍,将学生已经所学的内容与将要所学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2.目标(Objective)作为第二个阶段,包括认知、情感和心智运动技能等各方面。教师应当明确学习目标,即在学习过程结束时,学习者应当了解什么内容,重视什么内容、学到什么内容及他们能够获得的能力。通常说来,对于学习者而言,一个清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谁(Who)将学到什么(DoWhat)、在什么情况条件下(UnderWhatCondition)和学习的程度如何(HowWell)。明确理解课程目标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渴望,使他们养成自发学习的习惯。3.前测(Pre-assessment)作为第三阶段,主旨在于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情况,确定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并据此调节学习内容的深度与速度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学习者。测试、家庭作业和非正式的问答都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通过预测分析估计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并以此调节课程的深度和进度。学生可能通过这个评测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并表达自我。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作为第四阶段,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鼓励积极学生参与,将学生分组讨论相关学习问题并在授课时注意学生的思考。5.后测(Post-assessment)作为第五阶段,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检验手段评估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已教授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评价表、技术评价及学生设计的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了解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从而可以对授课方法进行相应调整。通常来说,对于基础知识内容课程可以采用多项选择或是简答题测试;对于应用分析的课程,可以通过问题解决任务检查;对于技术课程可以采用检查表测试;对于态度价值类的课程可以采用态度量表或是个人反思。由于测评与目标或是结果直接相关,因此测评方式随着课程学习内容而变化。6.总结(Summary)作为最后一阶段,旨在总结授课内容,整理并综合所学内容重点,布置课后任务,并宣布下次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当表扬学习者的努力并指出他们作业中需要应用的要点所在。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设计和应用

为了将BOPPPS模型理念有效地应用于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课堂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将根据BOPPPS的6个阶段将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几个活动:主题讲座(ThemeLecture)、研讨会(Workshop)和课外实践调查(PracticeandSurvey)。1.主题讲座(ThemeLecture)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在教材选择上以许立新的《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为主,并辅以林奈尔戴维斯的《中西文化之鉴》及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论著。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本课程将相关内容分别划分成“文化与理解文化”(CultureandUnderstandingCulture)、“交际与跨文化交际”(Communication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全球化与全球化思考”(GlobalizationandThinkingGlobally)、“文化差异的认识”(BecomingAwareofCulturalDifference)、“世界观”(WorldViews)、“文化价值观”(CulturalValues)、“语言与文化”(LanguageandCulture)、“文化与非语言交际”(Culture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泛化与文化定势”(General-izationandCulturalStereotypes)、“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等若干主题的讲座。由于主题讲座是一种开放性的模式,因此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各个主题讲座可以有效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出并梳理主题确定目标和学习内容。这一设计涵盖BOPPPS模型的前三个阶段,即导入、目标和前测。主题式教学是基于课程文本内容展开探究的一种教学设计。讲座在确定主题过程时,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收集学生所提的问题和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所在,整理汇总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重助整合确定主题。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而梳理出有价值的关键点,并将重点内容凝练成大的话题。主题讲座这种设计既通过引导、梳理并确定主题保证了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伴随者的主导作用,又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围绕主题对所要学的内容展开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架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文化差异的认识”这一主题讲座为例,教师首先通过播放电影《刮痧》中关于孙悟空形象争论的片断导入课程主题。孙悟空作为中国文化中著名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所熟知和喜爱的,但这一著名的英雄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却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然后就其中对孙悟空形象理解的文化差异引出学生要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晓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学生通过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讨论、沉思和交流启动话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文本内容提炼出主题: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有四个不同的阶段。在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而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再介绍讲解相关专题知识,这种方式保证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2.研讨会(Workshop)由于本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面向大四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因此学习者具有良好的思考和学习能力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BIPPPOS模式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在发挥教师作用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参与式学习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研讨会(Workshop)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充分实现参与式学习。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三四人的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研究任务。在研讨会可以展开诸如主题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活动。就主题研究而言,即在基于“主题讲座”的主题上,要求学生独立查找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开放性的研讨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在主题讲座中提供的主题,分工查阅相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以“泛化与文化定势”为例,学生选择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和中国传奇中的花木兰进行了跨文化的对比,从花木兰的形象和性格、龙及中国功夫等诸多元素分析文化定势的问题。研讨会作为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小组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研究任务收集参考资料,然后小组内成员通过积极的互动和讨论撰写相关研究报告,然后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展开相关主题陈述,其他学生可以就此主题提出问题,与陈述者进行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则根据研究报告和PPT的陈述进行评讲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就陈述主题展开有深度的互动,并在讨论过程中担当监督的任务。除了主题研究陈述之外,研讨会还可以经常对跨文化交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要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需要将文化知识应用到跨文化交流的实践之中,案例分析由于其生动具体的可感性、启发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可以让学生从分析实际问题入手,发展具有批判性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说来,研讨会选取的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应当与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如中国婆婆与洋媳妇在家庭观念上的冲突,中方商务代表团与加拿大公司在晚宴上的不愉快,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餐桌礼仪,电影《喜福会》中家庭伦理观、社交观和“面子”观的问题,等等。研讨会上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在讨论分析问题中开拓思路并积极思考,加强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实践与调查(PracticeandSurvey)BOPPPS教学模型的最后两个阶段是后测与总结,希望检测学生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就相应地设计为调查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总结所学主题和内容之后,给学生布置调查或实践作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活动主题,通过与外教和留学生的接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社会实践,如了解他们对中国的饮食及对于人情往来的看法,感受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有目的和计划的系统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选择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研究结果。以文化的多样性为例,学生就可以自主设计问卷调查友谊当中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调查结果与其他国家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以文化身份认同为例,学生就美国与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婚礼礼仪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两种文化在这一领域的差异;或就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展开调查,如研究百事可乐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及比较中美两国在征兵广告上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分析问题并深化所学知识。教师通过对调查报告的评阅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