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金融行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过去的质押贷款活动中,金融机构需要针对融资企业进行复杂及繁琐的信用信息审核,如融资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销售及库存等。然而由于大多数融资企业本身的特性,导致质押贷款活动存在很多风险。如融资企业信用状况透明度低,金融机构无法完全正确评估企业信用。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市场环境变化速度快及融资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等。这些现状,都加重了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信用评估工作的难度。然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物流企业在和融资企业业务来往中,负责承担货物运输、仓库管理等,这些货物及仓库管理信息对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估有着很大的作用。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就是担任着信息筛选的角色,从而提高金融结构对企业借贷活动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信用评估的成本及风险。
2.提升中小型企业信用等级
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还有着提升融资企业信用等级的作用。在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进行质押贷款活动中,金融机构可以选择委托物流企业来进行相关操作。由于物流企业比金融机构更加了解融资企业最真实的信用及运营信息,所以由物流企业进行质押贷款业务可为融资企业提供更大的贷款金额。同时,由于质押贷款业务还需要物流企业承担相关责任,所以金融机构也比较放心的进行借贷。
3.方便了质押物的监管和评估
在物流金融服务中,金融机构在借贷前首先要对融资企业的各方面信用进行科学评估。然后根据融资企业提供的运营信息、销售数量及仓库库存等情况做好价值估计。但在实际操作中,对融资企业价值的评估存在很多限制。一是由于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的价值评估受到时间、空间等影响,并且融资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库存信息、销售信息不一定真实,加大了评估的难度。二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并不稳定,一些产品的价格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变化,这一点加大了评估结果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物流企业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两点问题:一是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经济活动密切,对融资企业内部的信息了解程度高。二是由于物流企业和融资企业拥有较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一些市场变化和融资企业本身的稳定性有一定了解。所以,通过物流企业可以很方面的对质押物进行科学评估。
二、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的风险
1.内部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内部管理不完善指的是物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差、决策机制不合理等。这些问题会造成物流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严重降低了物流企业的信誉,给物流金融服务的实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2.质押物管理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由于物流企业仓库管理不完善,导致在进行质押物的管理中,很容易出现多种问题。具体如下:(1)质押物数量控制力度不足,并且在质押物入仓时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容易发生质押物实际描述不符的问题。(2)由于物流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质押物价值评估系统,导致质押物价格评估不合理,从而造成贷出资金大于质押物的实际价值。(3)外部市场变化造成的管理风险。由于质押物存放时间久,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市场变化造成的贬值现象几率就会增加。
3.社会及法律风险
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还要面临社会及法律的风险,具体如下:(1)社会风险指的是随着物流金融服务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些制度和政策,就会导致风险的发生。(2)法律风险指的是物流金融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导致的实际操作风险。如质押物所有权变动、合同存在的纠纷等。法律风险存在物流金融服务的各个过程,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物流行业实施物流金融服务的相关策略
1.加强物流行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加强物流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从而使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随着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加强物流行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成为必然趋势。加强合作不仅能加大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降低了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并且对融资企业和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物流金融服务活动中,物流企业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阶段的物流金融服务中,有些金融机构已经采用全权委托物流行业进行相关贷款额度的控制,这一变化正是加强物流行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物流金融服务方式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对融资企业信用评估及贷前分析的成本,更从一定角度减少了借贷风险。加强物流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双方的信任程度,从而使物流金融服务业务更好的开展下去。
2.加强客户管理
加强客户管理也是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服务中必不可少的策略。加强客户管理具体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加强信用管理,对客户的信用状况有着正确的评估。这些需要不断完善客户信用的评估方式,科学合理的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管理。(2)提高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合作力度,通过不断的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的信任,以便物流企业能更好的了解客户信息,从而降低物流金融服务的风险。
3.加强金融产品的开发
随着物流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及开发已成为金融机构、物流行业和融资企业三方的共同需求。具体要求如下:(1)物流行业对金融产品的属性需求。金融产品应该与物流行业的自身行业文化及发展方向相适应,从而得到物流行业内部广泛的支持和使用。(2)满足物流金融服务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效益需求。因为融资企业的逐利性质,所以提高金融产品的效益性可以获得更多客户的喜爱。(3)金融产品要满足时展的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无时无刻不再改变。想要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要适应行业的发展。只有不断适应行业变化,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才能提升物流金融服务的质量及效益。
4.完善监督体系
篇2
一、中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
物流金融在我国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物资银行,融通仓等方面的探究。当第三方物流兴起后,因为许多企业的资金短缺,这就产生了向银行借贷的融资渠道。
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的特色:因物流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使得物流金融模式在我国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沿海城市的发展模式明显优于内地;由于律法的限制, 混业经营不允许在国内存在,这就使得三方合作(大型物流仓储企业、银行和贷款企业)的物流金融模式适合我国的发展;物流金融业务依托现货交易市场开展。
物流金融在我国最早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初期主要是为跨国公司以及部分中资企业提供货币融资服务;到1999年才从单一仓储融资发展成为了商业贸易融资,但这一时期的发展尚且处于不成熟阶段;直到2005年才得到迅速发展。早期对国内对物流金融的研究,还单纯集中在对业务模式的阐述上,仅关注基本面信息。直到最近五年来,国内物流金融才得以在中国迅速发展。
据2011年8月份新浪网新闻报道,供应链金融首次实现金融物流实时数据交互。深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连对接。标志着国内首家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监管系统进入实时数据交互时代,首批78家企业办理了融资业务,享受了物流金融带来的便利。
二、西方物流金融发展的优势
因为西方物流金融早在19世纪中叶已初具发展规模,20世纪初就已经在业界形成了行业规范,到如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以美国的物流金融最为突出,它建立了社会化的舱单系统,将物流金融的业务进一步拓展。
西方银行业比中国拥有着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更专业的人士,在物流金融方面,西方物流业的发展也比中国规模大,且多现代化设施及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将创新模式应用到教育制度之中。西方国家政府机构对物流业的大力扶持。
几年来,国外的银行业与物流仓储企业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甚至一些金融机构成立了专门的质押银行。国外物流金融业的研究也趋于成熟,在其发展中,发展氛围业务模式仓储方式、监控方式和流程都在为融资渠道的风险上提供了重要指标。
在西方物流金融的发展中有明确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为物流金融中涉及的担保物权归属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特别是美国的商法典,明确了金融体系中的责权关系,抑制了不良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为发生纠纷时明确的论断提供了我可供 解决的有效依据。
三、就中国物流金融研究现状进行运作优化
中国物流金融企业的发展,无可避免的要借鉴西方发展的经验 。由于国家制度与行业环境的不同,业务标准、风险控制水平等等同西方国家的不同。这就要求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物流金融时,必须对我国的物流金融模式进行创新。
开展动产担保模式的物流金融业务,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在物流金融模式的创新上,可以采用供应链金融模式。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最大的核心企业,改变授信条件,打破以往的以有形、固定资产为抵押才能贷款的硬性规定,而将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符合质押品要求的物流产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大大地降低了企业融资的难度。
对银行业来说,开办融资物流业务可以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开发新的客户群体拓展市场,挖掘潜在优质客户,物流金融使银行提高了资金利用和流通性降低投资风险。
对企业而言,利用物流金融拓宽了融资渠道,缩短销售周期,加快产品周转,降低库存。物流业与银行业的融合,拓展了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想实现物流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有效消除物流金融发展中的障碍。除了借鉴西方先进的业务运作模式进行创新外,还要因势利导,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物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对国内外物流金融的研究表明,将理论界中物流系统化方针切实运用到现实化的金融活动中。在具实践意义和价值的物流金融活动中,要发展就得突破融资困难;呼吁政府改善制度,为物流金融行业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国内业务基本素养和业务控制方式;增强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将三方合作互惠互利落实到物流金融的具体模式操作中。
参考文献:
[1]万媛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J};价值工程;2012(2).
[2]李向文 冯茹梅:物流与供应链金融[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
篇3
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给客户提供与物流有关的保险、结算、信托、租赁、资金支付以及资金信贷等金融服务。物流金融的功能是实现金融产业和物流产业的相互结合,其目的是通过开发和应用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对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流通进行有效的组织。由于目前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于物流企业而言,传统的业务已经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众多物流企业通过与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业务,以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为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然而,物流金融业务要想得到有效地发展,选择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极其关键,下面重点分析了几种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并对物流金融运行的风险管理做出了科学的研究。
1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
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具体是指物流金融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各种合理的流程、结构以及方法的组合。在传统的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中,由第三方的物流企业代替传统的监管企业,通过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对资金约束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约束企业取得享受银行融资服务的资格。这样的融资服务以及监督管理方式可以同时实现银行、资金约束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的利益获取,并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根据不同的质押物性质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分为三大类。
1.1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存货质押融资。存货质押融资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动产作为质押,向一些金融机构,如银行出质,并由具备合法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的动产进行保管,从而使资金约束企业取得享受贷款服务资格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家电、钢铁、建材以及石油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质押物必须具有稳定的产品价值以及较好的市场流通性,以便在风险发生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变卖质押物来避免风险。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静态质押融资和动态质押融资。静态质押融资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质押给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的物品放置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仓库中,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质押清单或者质押专用仓单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并对质押物进行监督管理,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会以质押清单或仓单为依据对资金约束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在静态质押的过程中,质押物一旦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督管理后,资金约束企业只能根据融资余额的逐渐减少提取相应的质押物,不然的话将无法更换物品,直到将借款还清为止。动态质押融资是以静态质押融资为基础演变而来的,但跟静态质押融资相比,动态质押融资具有灵活、方便等优点。动态质押融资的运作方式与静态质押融资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动态质押融资只需要确定质押物的最低质押价值,在质押的过程中,资金约束企业可以根据先前约定的方式进行物品的置换,以最低质押价值为标准,高出或低出的部分可以进行提取和存入。如果资金约束企业拥有较多的产品种类,并且没有稳定的产品目标市场,那么选择动态质押融资比较合适。
1.2以权力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以权力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仓单质押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具体是指资金约束企业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具的仓单当做质押物,然后让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提供融资服务的模式。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仓单重要融资在目前我国的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中被广泛地应用,这是因为小企业没有一定的固定资产,且无法让具备一定实力的第三方做担保。因此,很难获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但是小企业往往拥有大量的存货,为了使存货流通以及取得短期的信贷支持,通过使用仓单质押模式,可以获得短期的金融支持。
1.3动产和权利混合质押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
在动产和权利混合质押的物流金融运行模式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信用证项下的商品质押融资。在这种模式中,资金约束企业将拥有的进口信用证单据交由融资经办行审查合格后,可以将进口信用证单据下的提单当做质押,然后向银行或其他融资机构申请融资服务。此外,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可以将报关、提取货物以及运送到仓库等工作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处理,并赋予其监督管理的权利,直到资金约束企业还清借款后,由第三方物流企业退还质押物。这种模式在以L/C结算方式进口商品或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中被广泛使用。
2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
2.1风险管理的特征
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受到业务的结构和整体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发生,因此,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不但和企业密切相关,而且会受到行业以及供应链等条件的影响。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业务风险的大小会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要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深入到每个环节中,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2.2风险管理系统
2.2.1建立跨行业的信息平台
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具体包括信息的共享沟通和管理机制、专门处理相关业务以及物流金融的信息系统,此外,还应该涉及结算支持、业务营销、评估控制、物流监控、风险识别以及调度优化等功能。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应该加强提高内部的信息化水平,还要和物流金融业务所涉及的各个企业以及协会间建立起能实现共享的综合信息系统,这样有利于物流金融对信息的快速提供以及监管物流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业务运行过程中的效率和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统一集中管理。这样不但能保证业务信息的实时共享,还可以对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行进行实时监管,大大降低了业务的操作风险。此外,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及时地掌握供应链运行状态、行业市场走向、行业政策以及企业数据等相关信息,不但可以实现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实时监控,还能实现物流监管企业、银行、监管部门以及生产企业等多方的共赢。
2.2.2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
建立支持风险管理和业务运营的组织平台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物流金融中进行组织创新主要包括组织间和组织内的创新。组织间的创新具体是指将资金约束企业和银行的两方关系转变为资金约束企业、银行、物流企业的三方关系,在这种组织创新中,银行应该选择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实力、广泛的客户网络关系以及业务管理较为规范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并建立物流金融平台,通过和业务相关行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核心能力,实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此外,银行可以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分行层面和地方物流企业以及合作物流企业的分支机构进行业务合作,以提高物品处置、物品评估以及业务监控等方面的管理水平。此外,通过和担保机构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创新和合作,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不断地完善物流金融服务。
2.2.3建立业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技术支持平台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综合技术支持平台不但要能实现对业务风险的综合集成技术控制,还要能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技术控制。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该通过合作共同开发一套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控制以及贷款分析系统,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此套系统应该具备风险预警、风险评估、技术选择以及违约后处理机制等功能。在物流金融风险综合集成技术平台中,实现相关技术的集成极其重要。先要对融资的风险进行整体的评估,并系统的考虑整体风险的控制技术,从而进行融资整体风险的控制。然后通过对各种风险控制技术进行集成,结合业务的变化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最后,物流企业和银行要根据物流金融的特点建立授信和评级制度体系,并将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主体评级和管理方法转变为债项评级和控制方法,通过分析资金约束企业的结算方式、经营行业、回款方式以及历史记录等,并根据企业的经营规律作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
3结论
综上所述,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理念,是物流和金融的结合产物。物流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的整体效率,而且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仔细分析,科学研究了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旨在为物流行业和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详细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李毅学,徐渝,冯耕中.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演化过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
[2]艾东.中小企业物流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上海金融,2005(12).
[3]李贤忠.小额贷款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9).
[4]蒋益辉.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4).
[5]郑 祥.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6(09).
篇4
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于铁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且随着我国不断加大铁路技术建设的力度,无形中对铁路的运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不变的动力。同时,环境保护的需要也迫使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稳步前进已经成为了当前铁路运输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物流金融的出现则是实现铁路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物流金融
1、物流金融概述
物流金融的概念主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依次是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以及银行。而在物流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物流金融则主要是指面向物流系统的运营过程,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针对性设计,从而对货币资金在调剂货物流通过程中的运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发挥结构性融资的基础作用,协调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工商企业三者之间的发展。而对物流金融的内容进行划分,则又主要包含有货押、先票后货的融资以及应收账款的融资等。其活动的参与主体则主要有提品和服务的卖方,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方,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以及金融机构。而铁路企业在物流金融中则需要扮演好第三方物流的角色,同时也要加强其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从而为资金需求方提供更多的融资。
2、物流企业生产过程中金融运用的实践
金融运用实践中,跨国物流企业的运用较为广泛。世界上最大的船公司马士基为例,其在新世纪以来获得的第一位的利润就在于物流金融,而这种第一位利润在于物流金融的情况同样也适用于世界上最大的快递公司UPS。对这些跨国物流企业进行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完善的物流网络发挥的作用。规模巨大且完善的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了既有的物流服务,同时也能在对应的物流环节中注入金融,从而将传统的物流服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的创新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国内的大型物流企业为代表,如中储、中外运以及中远等大型物流企业近年来有效的实现了金融实践与物流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储物流在2006年为客户融资的资金为100亿元,同期实现物流的可支配收入高达5000万元。但是,随着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市场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的有机联系能够有效的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并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物流金融与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1、发挥铁路运输网络的优势,提升铁路服务质量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铁路企业在全国货物运输工作中发挥的基础网络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同时也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物资的供应与需求,将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供需关系有机连接在一起,在引入金融资本方面发挥的网络载体作用是其他的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在过去的中,总理率先具体的提及到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而在我国的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就2006年的数据结果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拥有量就已经高达4000万户,创造的价值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的比例为58.5%,上缴的税率也高达48.2%,且为我国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可见,中小企业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应的金融产品,融资难的状况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总体企业发展的关键。铁路运输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且处于核心的地位,能够将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进行有机结合,帮助我国的中小企业搭建资金的供应服务品台,有效的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服务进行全面对接,实现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现资金流、商流以及铁路运输流物流的有效衔接,夯实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基础货源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扩大了铁路路网的规模,同时也将我国的运输行业推上了新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铁路路网规模中运输能力组织和货源之间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严重的阻碍了铁路运输的有效发展。商业交易的实现必然不能脱离了货物运输而存在,而有效推动商流产生的前提就是资金的对应交付。而铁路运输企业的质押监管主体替代银行对工商贸易企业的“质物”能够实现静态的仓储监管或动态的物流监管,从而协助货物在发运过程中进行企业融资,同时也能够将资金往商流和物流方进行引导,实现商流和物流的有机结合,也积极地调动了企业存货参与企业物流运动的可能性,获得盘活;此外,还能够降低企业参与物流运动的资金成本,将产品的物流需求从“潜在”方面转向“现实需求”,夯实铁路运输行业的货源基础。
3、构建比较优势,强化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已有的铁路运输网络中,铁路多经物流的专业化服务主要包含有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职能,但是在铁路多经企业的收入中,以物流为核心的运营模式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中,运输行业、配送行业等地段的物流市场环境的竞争愈演愈烈,而类似于卡车运输、货物等大型物流企业中,所能够赚取的利润也维持在2%左右。因此,在当前的一般物流服务企业中,不得不采取价格竞争方式,以获取更多的业务,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我国现有的物流行业来说,物流金融的准入门槛较高,同样,物流企业中物流金融对资本金的需求也很大,另外,物流金融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些专业人才也构成了大型物流企业的优势所在。铁路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在长足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其不良资产所占份额可以说不足为惧,完全符合网络实践物流金融的要求,并能够在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优势。
四、物流金融在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强化与金融机构、融资企业的对接,构建物流金融发展的基础市场
把握金融机构的授信需求,掌握工商企业的融资市场是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推动物流金融发展的基础。而铁路运输网络中构建的物流基础平台能够有效的对供需双方在时间、产品、额度等方面进行对接,从而通过物流促进商流的发展,并以商流实现对资金流的分析和控制,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国的铁路企业要强化其与金融机构、融资机构之间的对接,加强对各种物流金融产品的了解,从而准确地分析不同资本的成本构成,深化铁路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铁路企业也要系统对工商融资企业的需求进行把握,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和物流服务行业的有机结合。
2、强化员工培训,构建物流金融发展的人才基础
铁路运输网的与物流金融的有效对接,人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结构性融资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是物流金融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且在物流金融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物流金融实施过程中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则是与金融机构一起对货物流程进行分析,从而确保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权行驶能力。另外,在实现质物完整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在物流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融资成本构成、物流金融产品之外,还可能设计到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可能会涉及到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当然,物流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铁路多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现代物流与物流金融有关方面的人才短缺仍然是当前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因此,这对于物流金融行业的来说,必须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物流金融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高效的教育制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结合金融机构业务的交流与实践的锻炼,巩固这些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强化物流金融中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3、实现跨企业合作,构建物流金融发展的网络基础
网络能够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同时网络的发展又为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基础。对于物流网络的地理范围来说,地理范围的延伸是衍生工商企业融资周期、增加资金流动患者的重要条件,同时物流网络密度的扩大又是拓展融资可能性的必要手段。我国早在2009年就以8.6万km的铁路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二。而其中与大型企业相同的铁路局管干支线也高达18个,有效的实现了我国港口、公路枢纽与综合运输系统的有效连接,并为我国物流金融的网络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随着近年来硬件通讯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铁路局之间数据、动态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样就为物流金融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对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坚持多经企业的主体地位,坚持金融在不同铁路局之间、铁路局与货物所到港之间的核心地位,使得构建的物流闭环监控网能够满足客户和金融机构额需求。实现物流金融和铁路运输网络的有效对接,为资金在大范围内的有效循环奠定网络基础。
五、结语
铁路运输行业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是巨大的。同时,物流金融的发展也要依托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而铁路运输企业与物流发展的有效结合,能够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我国的国民收入,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篇5
一、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1、物流金融的发展背景。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产品,其不仅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经营利润,而且可以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物流金融服务将开国内物流业界之先河,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次革命。
物流金融对于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可以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业务规模,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甚至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从而实现供应链“共赢”目标。
物流金融产生是诚信的需要,在一个完全诚信的社会里,不一定需要物流金融。在国内,由于中小型企业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所以融资渠道贫乏,生产运营的发展资金压力大。金融物流服务的提出,可以有效支持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活动。另外,物流金融可以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资金占用,优化企业资源。同时当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物流金融的诞生。物流金融可以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物流瓶颈”――质押物仓储与监管;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
2、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国际上,最全面的金融物流规范体系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金融物流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美国的金融物流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不仅成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农业营销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物流业务开始的较晚,业务制度也不够完善。非洲贸易的自由化很早就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作为审查公司进入当地。这些公司以银行、借款人和质押经理为主体,设立三方质押管理协议(CMA),审查公司往往作为仓储运营商兼任质押经理的职位。通过该协议,存货人,即借款人在银行方面获得一定信用而得到融资机会。此类仓单直接开具给提供资金的银行而非借款人,并且这种仓单不能流通转移。
3、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它加速了供应链贸易流转,促进了物流增长;另一方面,有效的金融安排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疏通了资金循环,完善了资金链,消除了资金流通中的瓶颈现象。物流公司在货运与货物监管方面的优势为银行融资建立了强有力的防火墙,达到了客户、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共赢。在中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则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及物流创新服务产品,目前市场处于加速上升状态,也成为国内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中国物流金融业务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是从事单一货物质押,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向更深入的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发展。当前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第一,从静态质押监管向动态质押监管发展。所谓静态质押监管是这批货质押后不再变动,一直到质押期结束才放货。事实上这种静态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很多企业都要不断地进行生产、不断采购原材料、不断出货、生产,这就是不断提货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所以目前我们执行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是动态的。第二,从流通型客户向生产型客户发展。最初客户主要是流通型的贸易商,现在有一些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型资金发展业务,所以我们的生产型客户逐渐增加。第三,从现货质押向买方信贷发展。这个发展的趋势实际上就是从第三方发展到第四方,也就是过去的融通商、保兑商的形式。贸易商、供应商、监管方、银行四方合作的业务模式,同时,向更多参与者发展的趋势很明显。第四,从单一环节向供应链全过程发展。由于有了供货者的参与,就有可能从供货方出厂门那一刻起,把货物监管到交给客户手上,全过程的监管发展也比较迅速。
二、物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落后。第三方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国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以前,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环节等都是通过计划手段按行政部门、行政区划管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从商业、物资储运企业改造、运输与货运延伸等,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但是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物流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不高,数量有限。同时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不高,利用现代技术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缺乏管理人才等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发展。
2、物流金融服务不规范,效率不高。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时间不长,还没有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作业规范,物流企业和银行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银行没有专门针对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的操作规范,还是运用一般信贷操作流程规则来办理物流金融信贷业务,致使物流金融信贷业务手续异常繁琐,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物流企业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办法在实施物流金融业务时实现协同信息化,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及银行对业务的监管和客户对服务过程的跟踪,影响了物流金融业务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反应和处理效率,客户的服务质量不高。
3、物流金融人才严重匮乏。西方国家物流业和物流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拥有大批的精通物流、金融、法律,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士。而我国,由于现代物流发展的历史只有20多年的历史,人才匾乏的问题相当突出。懂物流管理和经营的人才缺乏,而懂物流金融的人那就更寥寥无几了。因此,在金融领域,熟悉国内外金融知识而懂得物流业务开展工作的双专业人才将是市场的抢手人才。
4、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目前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中的某些条款才能够作为法律上的依据来判定相关业务纠纷的法律属性,以及2007年10月1日执行的《物权法》虽然扩大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但有些条款还不适合物流金融实际业务的开展。而且处理业务纠纷时多采用的是法律程序,这样不仅执行过程低效,成本高,更为严重的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债务人违约时使债权人损失很大。我国还处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初级阶段,相应的担保文件如仓单,不标准且缺少流通性;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鱼龙混杂,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甚至出现了借款人与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中国银行业二十年的改革发展,不仅增进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银行业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随着当前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发展物流金融业务,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也有优势劣势,也存在机遇和挑战。
1、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优势分析。随着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继续扩大服务面,发展物流金融,可以为商业银行开发新客户,尤其是培育了优质客户。同时利用简便快捷的收付款服务优势,为物流客户解决付款信息和销售资金速到账等问题,具体包括票据托收、代收缴费、工资服务等,例如建设银行为戴尔计算机销售网络建立的资金归集网络,这其中包括两个管理重点:一是资金流,即销售货款的快速回流;二是信息流,即付款信息的快速到达。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
2、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劣势分析。在当前经济水平,商业银行可发挥特有的优势为客户服务,物流金融能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倾向的能力与及时掌握信息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理想的融资方案,形成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目的。现代物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一些物流操作不够规范,物流存在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可根据现代物流业资金流量大、布点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等特点,可以为其提供多方位的资金结算服务。例如中国诚通集团(CCT)所属成员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在中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其仓库网络遍布国内各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多方位的资金结算服务,良好的市场品牌、规范的管理经验,便捷的金融服务,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3、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机遇分析。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宽松的大环境,各企业之间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对国家一些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基本处于敞口状态,尤其是作为物流业命门的交通运输行业,一直是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机遇促进了物流金融的发展,而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由于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地也就出现了对许多新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从而获得相关收入。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三大类共30多项产品、服务,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的企业,都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产品,数百家中小企业分享到了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深圳发展银行也获得了新的客户与利润增长。
4、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挑战分析。物流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相连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供应和保障链不能缺少的行业。物流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现代物流是现代人类社会全部经济活动的连接纽带和服务平台。但是目前物流业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同时,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经营中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仍很严重,许多物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而金融机构本身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迟缓等也阻碍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物流金融可以将物流企业与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外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物流金融构建起来网络结构中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整合,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总成本最低。
四、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思路
经过对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针对商业银行本身的优势,以及外界的机会,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弥补劣势,促进中国物流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了一条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思路。
1、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运用资本营销手段,以资产重组、投资参股、资产并购、产权置换、发起或借壳上市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自身的规模,快速增强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发挥集团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产需,必须延伸出去获得能量,紧紧联系生产一端,争取直接掌握甚至控制一批关键性的、在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走工、商、贸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如此,企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提高物流金融的效率。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基本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这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的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的风险,从而提高物流金融服务效率。
3、加强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针对中国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应加大人才培养。一方面应积极进行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电子商务、金融、贸易经济、信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对物流从业人员,可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大学和学院设置物流管理、金融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通过多个层面的教育与培训,可以为中国培养出大量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物流专业人才。
4、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金融业务。在法律约束的同时应该建立由中央银行和物流管理委员会牵头的宏观管理机构,对业务实行规范管理,并制定合理的惩罚程序和措施。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级体系和信息系统。首先,银行和物流公司应该建立统一并且规范的信息系统,将客户资料、信用情况、产品信息等一系列信息指标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联网操作。其次,在信息体系之上建立风险评级体系,针对指标和数据以及专业部门的实地考察、业务监管进行信用评级,并且事后备案,以减少风险。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发展物流金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结论
物流金融对于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新的领域。中国物流金融正处于开展的良好时机,这是中国物流金融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国家法律政策逐渐扶持的结果。当然,物流金融的顺利开展也需要政府、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这种新兴的业务在给商业银行提供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理论进行梳理,识别了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利与弊,并针对这些利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为商业银行从事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一些运作思路。希望对商业银行从事物流金融有一定的启发,同时一些新的对策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邹小:国内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06(36).
[2] 谢志忠、陈乐群: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探析[J].科技和产业,2007(3).
[3] 王国文: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J].现代物流,2003(5).
[4] 徐莉、罗茜:基于物流信息平台的金融创新――物流银行[J].物流技术,2005(6).
[5] 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
[6] 王红梅、王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研究[J].物流科技,2007(4).
[7] 张臻竹:物流金融的发展分析[J].物流经济,2004(4).
[8] 李碧珍:中物流金融的现状与发展探索[J].上海金融,2005(12).
[9] 何燕: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物流平台,2007(9).
篇6
一、物流金融的特点
1.物流金融的概念和类型
作为授信主体银行的人和受信主体客户的委托人,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独特的桥梁作用,它通过货物的质押监管,帮助银行和客户达成信贷交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或其分支机构,也可以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联合体。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可以分为基本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和创新形式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1]。
2.物流金融的特点
物流金融涉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三个主体,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是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物流金融的核心是物流融资。同时物流金融的服务具有标准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
3.发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
物流金融不仅能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及效益,更可为企业融资并提升资本运用的效率,同时可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扩展服务业务,降低信贷风险。因此发展物流金融业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金融业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津台物流金融合作的前景分析
1.津台两地贸易发展态势要求两地物流金融加快合作
贸易结合度是把世界出口或进口总额作为衡量基准,两国(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以这个衡量基准偏离的程度,从而成为表示两个经济体间贸易紧密化的一项指标。而“贸易结合度”是从“贸易依存度”扣除了对象国(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这一规模因素之后的数值,这样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两个经济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动趋势。其数值超过1,说明两个经济体贸易联系密切,数值越大说明关系越密切。小于1则说明贸易关系不密切[2]。
2.两岸金融合作政策前行推动津台物流金融全面合作
2009年4月26日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以及2009年11月16日签署的《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为推动两岸银行业开展合作与交流,提高两岸银行业作业的层次和水平,为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创造了积极条件,也为津台物流金融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3.天津台资银行的投资势头促进津台物流金融扩大合作
首家由海峡两岸合资的华人银行——华一银行天津分行于2009年4月3日正式营业,将切实为投资大陆的台资、港资及其他外资企业以及政府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两岸签署《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后,土地银行董事长王耀兴说,土银未来考虑在天津、海西、青岛等地设点。这些都表明了台湾银行对天津投资的热情,将促进津台两地物流金融合作不断扩大。
4.天津港的经济优势吸引津台物流金融长期合作
2011年天津港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中列第四位,货物吞吐量为4.53亿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150万标箱,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人民币;致力于建设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完善的管理和良好的信誉,深受用户信赖;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丰富而可靠的物流信息资源,实现各合作方信息共享,从而促进港口物流金融服务的发展[3]。因此天津港的发展吸引津台两地物流金融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
三、津台物流金融合作模式选择
1.现行的物流金融合作模式的类型
通过上述分析,津台两地在物流金融合作上,可选择天津港和台湾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是专项服务,也可以进行供应链金融全面服务。因为天津是港口城市,物流是重要的支柱产业。2007年底天津港进军物流金融业务,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而台湾方面,2006年台湾银行业增长相对缓慢,整体收益普遍较低,收益指标为负。2007年收益指标虽转为正值,但是数值仍然很低,提高其银行收益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急需拓展市场。天津港和台湾银行进行合作,既有助于台湾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增强竞争能力,又可增强天津港综合服务功能,稳固和增加货源,提高经营绩效和综合竞争能力。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的良性互动和两岸发展共赢。
2.模式的运行方式
(1)天津港和台湾银行专项合作
天津港和台湾中小银行可按图1的基本流程进行专项物流金融合作,开展物流融资业务。物流融资业务是银行与物流公司共同合作,为拥有在库、在途货物所有权的企业提供以货物或代表货物权利的凭证为质押的新型融资授信服务,属于基本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
(2)天津港和台湾银行全面合作
天津港和台湾已推出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银行,如国泰世华银行[5],可联合打造供应链金融,开展全面合作。
篇7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篇8
产业联动是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当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当前我国物流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依然不足,物流业的效能不能得到有效地体现。因此,物流业与服务型行业的联动就是一个发展趋势。由于我国物流业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规模不大,企业面临的融资压力较大。因此,增强物流业和金融保险等服务型产业的联动,有利于物流企业提高服务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物流金融专业人才的现状及特征
1、现状
全国三千万货车司机,即将迎来“一卡通天下”的便利。2014年10月25日,中国银联与传化集团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正式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并宣布在中国公路物流领域的支付等金融相关领域展开合作。这是中国银联首次进入公路物流领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一体”,涉及中国物流行业上亿人群、百亿物资支付的物流金融新时代即将到来。
目前,已运营的传化公路港全国平台网络体系,每天吞吐的货运量已近100万吨,日服务货运车辆20万辆;每年服务的车流量已达3000万辆次。尽管这组数据已经十分庞大,但它的背后,还有中国近4000多万家制造业商贸业企业,近1000万家物流企业,1400多万辆载重汽车,近3000万卡车司机,近亿的物流相关从业人员以及每年200万亿物资的流动和10万亿物流费用的流转。
从中国银联与传化集团的合作可以看出,物流金融所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再加上它背后的巨额物资流动及物流费用,得出物流金融发展的市场前景是多么广阔。如果将所有发生物流的经济活动都考虑进来,物流金融人才的需求将是无处不在。
物流金融业务参与主体可分为物流企业和贷款银行。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金融业务的监管方,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一般都会正式设立物流金融业务部,大致会设置五种管理岗位,即监管经理、监管业务主管、监管组长、监管员和审核员等岗位。银行作为物流金融业务的贷款方,一般会在银行组织架构下设置质押业务部,大致会设置两种管理岗位,即业务审查、贷后管理岗位。
2、特征
根据以上物流企业和银行的金融物流岗位设置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物流金融行业在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方面出现的几点特征。
(1)营销职能在物流金融企业中进一步得到强化,营销型人才走俏物流金融业。从以上岗位调查资料不难看出,物流金融企业对市场营销类的人才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并且与监管、单证制作和审核三种操作类岗位一起,成为物流金融业四大基层岗位类型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群。根据市场需求,物流金融企业需要与银行合作,不断设计创新型的物流金融服务产品,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物流企业需要接触各式各样的客户,说服客户接受这些新型的物流金融服务产品,可以说物流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过去,由于物流金融业垄断竞争的存在,物流金融产品类型单一、功能简单,市场营销在物流金融企业中一直得不到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进军物流金融市场,物流金融企业争夺客户的竞争必然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物流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可以预见,在物流金融企业设置大量营销岗位的同时,兼具物流金融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的人才将成为物流金融业急需的人才类型。
(2)物流金融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仍然突出,监管经理、监管业务主管等岗位的供需存在较大缺口。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很多物流企业开始涉足物流金融业务,对物流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国内每年培养的金融物流专业人才少之甚少,根本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金融业的人才需要。很多物流企业对仓管员等岗位的现有人员进行质押监管业务知识培训,然后将其调往物流金融业务部任职,这些人员只接受了简单的物流金融业务培训,大体可以胜任监管员、审核员等低层岗位工作。真正熟知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了解质押监管业务操作流程,会进行质押监管方案设计和质押监管各项管理、操作制度的建构,能参与监管业务的营销开发以及通晓监管点业务管理和操作的中、高层岗位,只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胜任。因此,物流金融行业中、高层员工短缺问题依然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北京中储物流责任有限公司、中铁现代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等都相继了物流金融部门经理、操作主管或网点负责人等岗位的招聘公告,他们期望以高待遇加快引进物流金融高级人才,通过人才战略寻求在物流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张。
三、物流金融专业的学生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
1、能力要求
具有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的实务的操作能力。具有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的能力,掌握仓储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物流金融具体业务工作的能力,如调查分析、方案设计、客户服务、产品推介、咨询服务、信息分析、融资、等工作的能力。掌握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市场开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一定的策划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熟悉我国有关金融及银行业务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熟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信用分析、贷款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及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熟悉我国有关保险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惯例。熟悉承保核保、客服保全、理赔给付、保险产品管理等保险业务流程,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概况、方法、手段等,初步具备运用保险资金并使保险资金保值和增值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2、知识结构要求
具有分析经济现象使用的数学、统计等定量分析知识。公文、调查分析报告等文体写作所需的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办公设备、手段运用的基本原理,熟练运用业务操作软件,并懂得简单的维护常识。掌握经济、物流、理财、金融、证券、保险、公司财务等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并掌握与经济、物流、理财、金融、证券、保险、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掌握每个专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如物流金融市场调查、融资与投资对象调查、物流金融产品的销售推广、客户投资策略规划设计、交易、咨询等。
篇9
一、物流金融概述
“物流金融”的概念最早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和唐元琦在《物流金融浅析》提出,他们把物流金融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的新产物,是基于物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逆向物流和信息服务等)而开展的金融服务,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对物流行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物流金融的发达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现出某地区物流行业发展的快慢。
二、北部湾经济圈物流金融产品的现状
物流金融产品类型的丰富多彩,也决定了物流企业融资易难程度,从而也影响了某一区域的行业发展。从北部湾经济圈区域的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金融产品与物流企业匹配的情况来看,也反映了本区域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填空式”补课发展,但随着市场空白点逐渐被填充,物流行业发展也迎来了瓶颈期,区域内物流企业自身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也即是缺乏资金,这也与本区域内物流金融产品类型息息相关,就目前本区域内存在的物流金融产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是指融资需求企业以企业自身拥有的动产作为抵押,将抵押物存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方向融资需求企业出具仓单,融资企业利用仓单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评估质押品的价值后按照有关规定发放一定的贷款资金。在此融资业务中,融资需求企业应当提供足够数量的拥有所有权的动产作保证,并在出质期间内不可动用质物。 银行占有或委托监管人占有该笔动产,并按约定发放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方向银行和质押人
2 保税仓
保税仓模式是仓单质押模式的一种延伸,在此模式中,买卖双方签真实的交易合同,由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经过协商设定保税仓,签署“保税仓”业务合作协议书。买方根据与卖方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申请贷款,专项用于向卖方支付货款,银行选定监管仓,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买方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货物销售的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承担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这一过程中, 假如买方违约,卖方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承担回购义务。基于动产质押的一种模式,这也是目前比较适合北部湾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的。
3 代收货款模式
代收货款模式是指在合同约定的时限与佣金费率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达提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约定的时限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代收货款业务在电子商务尤为发达的今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这种模式解决了商品配送与资金结算不方便、不及时的难题,为买卖双方规避非面对面交易带来的信用风险。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 to C业务中,并且在邮政物流等快递类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广泛开展。
4 银行垫付货款模式
还有一种模式就是银行垫付货款模式,这种模式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资金不够雄厚,不足以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引进了银行作为第四方。银行垫付货款模式中,供货方将货物发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指定的仓库,同时将货物所有权转给银行,银行根据货物信息按一定的比例向供货商提货货款。当收货人向银行还请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令,将货物所有权还给收货人。
三、北部湾经济圈物流金融产品的创新
本文认为未来物流金融产品发展一定会出现这些新融资方式互融互通的嫁接,推动物流金融产品的创新,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仓单证券化。仓单证券化本身是基于仓单的基础上延伸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区别于传统的仓单质押,其实,仓单本质是一种有价证券,它也具备有价证券的基本特征,即企业可以直接通过仓单质押进获得银行的贷款融资,也可以依托特殊机构(如证券公司)在有限的市场上进行发行融资,这也就是仓单质押与仓单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2、物流信托。信托有“金融百货超市”之称,它是以有价的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信托公司根据借款企业的资金需求信息,结合信托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一款信托产品,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募集后最终由第三方银行托管,根据融资企业的经营计划或用款计划分批次的划拨到企业账户,企业按规定时间进行还款。
3、物流私募基金。随着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也开始从房地产、能源等热门领域转向物流领域,其介入的具体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大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为主,直接控制或投资于从仓库到冷藏食品运输、甚至物流园区的建设等一系列物流领域,最终通过租赁或转让给实际需求的物流企业,实现投资回报。
4、互联网物流金融。近年,互联网模式逐渐颠覆着各类传统行业,形成了各式各样新的行业互通互融模式,物流行业也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物流金融也势必会出现互联网物流金融模式,可以较为通俗的认为互联网物流金融是基于资金流、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四位一体”下,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各物流领域供应商、收货方或物流企业解决融资方案,同时为客户、社会投资者等提供虚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将资金的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实行各自诉求。
结语:
从北部湾经济圈的物流金融产品与未来创新的产品来看,物流金融产品的创新势必会出现在金融机构发达的区域,首当其冲必是上海自由贸易区与深圳前海金融特区,因此,对于北部湾经济圈的物流企业欲想实现飞跃式发展,就必须能插上新的物流金融产品翅膀,这就需要本区域的物流企业采用纵向的发展模式,与自由贸易区或深圳特区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利用发达区域企业与金融之间的有效嫁接,实现融资多渠道,这一发展模式可以适用于本区域类的普遍中小型物流企业,从而增强本区域内物流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
综述而言,北部湾经济圈的物流行业发展,必须依托于各类金融机构,与本区域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创造出更合适的物流金融产品,成为区域物流行业腾飞的引擎,才能不断地提升物流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广西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 2004,(5)
〔2〕 李蔚田,物流金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
〔3〕 黄涛,张景新,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J〕,
篇10
物流金融业务是近10年来起步并迅速发展的物流服务项目。近年来更是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物流金融是金融业与物流业有效结合,搭建了一个“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与“物流公司”三赢的业务合作平台,这种良好的“多赢”态势,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规避了金融机构大风险问题,社会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的背景
物流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据抽样统计,我国国内3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配套的专业课程共有286门,其中,供应链管理有24所高校开设,国际物流学21所高校开设,物流运输管理20所高校开设,物流学1所高校开设,还有物流管理11所院校开设。据调查显示:虽课程开设覆盖面广,但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内容相对较重复。同时,调查也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院校开设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方面物流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种需求之间的差距将会制约物流金融的持续纵深发展。因此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十分必要。
二、校企合作构建“物流金融”课程的思路
1.课程开发目标
课程开发目标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物流金融业务专业知识,能够在物流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单位从事物流、金融、财务管理等工作;能够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物流金融实务问题,适应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内容要做到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职业要求高度契合。
(1)金融物流相关岗位调研
本课题组对开展金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将相关职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各级又细分不同的岗位。
本课程的设计,首先是对我国物流金融企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搭建物流金融课程架构,设计出《物流金融》的核心课程,进而探索和建立符合工学结合要求、适应物流金融行业的教学模式,为国内外物流金融行业培养适应行业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校企合作,设计“兴趣激发D知识学习D实践设计”三个、五个模块。共计24课时,课程内容涉及物流、金融、法律等知识,所以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为学生日后转岗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依据课程学习内容的任务总量以及在各门课程中的内容难易设计三个教学阶段的衔接及五个课程模块。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1.教学方法设计
《物流金融》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采用“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着重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采用“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思路、教学组织和安排中。
讲授校企合作相关教学内容,不可缺少校企合作教学方法支撑。理论教学中,改变单纯需要老师教授的形式,改为采取互动式教学形式,即教师启发、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的教学新形式。通过问题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结合成小组形式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和行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教与学的积极互动。
2.教学方法实施
(1)企业实践进课堂――聘请企业员工进课堂讲学
学校聘请企业直接负责物流金融业务的中高层管理者授课,将会使学生对金融物流行业发展与业务运营有更深切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了解物流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等。校企沟通针对学生急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授课内容,企业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讲授内容。企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商定出一个不同的核心问题,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教师的教学之中,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专业感知教育――学生进企业观摩
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感知,解除学生对专业的疑惑。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组建观摩团队,学生参观之前对相关问题和疑惑进行充分的研究提炼,带着问题去企业参观实习,以便在观摩时抓住主题;另外,教师将学生所提炼的问题列表事先提交给观摩企业相关人员,以便企业讲解人员能够将问题解答融入于企业观摩讲解过程中。授课教师与企业良好沟通及高效配合专业感知教育收效的关键。
四、考核方式的创新
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的方式进行。根据物流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制定企业工作岗位考核制度,侧重于过程考核,密切联系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教师通过学生在校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次数和质量、考试成绩等级等给与综合考评。灵活制定学生平时成绩,可以采用小组整体成绩评定,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由学生互评决定其浮动额,建议上下浮动10%-15%。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考核评价将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物流金融》可以作为国家高校物流专业的一门限选课或者是选修课作为探索。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学生在相应工作岗位上缺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业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高校毕业生形成更好的适应物流新兴的服务模式,从而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只有教育与社会工作需求相契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寿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企业仓储融资监管模式风险探讨北京市“物流企业创新模式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2013,10.
篇11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是指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通过协调物流领域中的资金运动,完成结算和实现融资的活动,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的同生共长。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业务,满足了扩展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需求,创造出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物流金融圈,实现了三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业务模式风险
根据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中的作用不同,物流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结算中介模式和融资模式。
1.结算中介模式风险
这种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是作为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中介,物流企业需承担的资金风险小,主要承担信誉风险。如果结算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有一方违约的都将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无形资产”的损失。
2.融资模式风险
仓单质押模式风险。仓单质押是指融资企业货物等作为动产抵押给提供融通仓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进行看管并提供相关单据,然后融资企业根据单据再向银行申请信用额度。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伪造单据或不实单据,就会造成金融机构损失。
保兑仓模式风险。对于保兑仓模式而言,面临两种风险,一个是质押物风险,包括质押物在保管过程中出现变质、损毁等保管风险和质押物的销售变现困难风险;另一个是骗贷风险,其主要来自于融资企业与物流企业可能形成的联合骗贷风险以及所签署的担保合同产生的责任风险。
统一授信模式风险。这种模式是在物流企业能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银行将贷款授信权暂时授予物流企业,融资企业只需向物流企业提供货物质押便可获得贷款。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贷款风险,物流企业与融资企业的违约都将使银行受到损失。如果融资企业违约,物流企业将承受重大损失。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指融资企业所质押货物的价格风险和变现风险,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供求关系的改变导致质押货物贬值或质押货物销售变现能力改变等。由于市场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银行在处置质押物时,可能会出现质押物的变现低于银行授信额度或质押物无法变现而造成损失。
(三)法律风险
我国的物流金融还处于萌芽阶段,对物流公司及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操作还缺少法律进行规范,导致了物流金融业务无法可依,使物流金融参与者可能利用法律漏洞谋取利益,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质押货物,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物流企业与银行选择融资企业时,应注意融资企业货物的销售趋势、价格变动、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知名度等。物流企业及融资机构可对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二)加强物流企业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物流企业应与金融机构、融资企业进行业务协调和沟通,实现三方信息共享,有效规避三方进行业务操作时出现的风险,严格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操作人员,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监督工作人员按照管理办法进行操作。
(三)完善政策法规,降低法律风险
物流金融业务涉及多方,质押货物的所有权在各方流动,因此需建立完善物流金融法律法规,明确业务操作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质押货物所有权纠纷。
(四)建立完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在物流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中,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应对客户资料的采集、档案管理、信用分级、信用风险防范以及信用额度稽核等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减少银行和融资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降低物流金融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
(五)建立准确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
在市场环境下,物流公司应对质押货物进行细化管理,建立准确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使物流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质押货物进行评估和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对质押货物的评估与现实不符。物流企业要充分了解融资企业和市场环境,严格监控商品的市场价值、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对物流金融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防范风险的几种措施,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赵朝霞. 我国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2(13).
篇12
与物流金融实践蓬勃发展不相匹配的是学术界鲜有人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而对广东省而言,由于缺少大型国有制造企业,本土的制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3-6],因此广东省是物流金融业务开展的比较早的地区。而广东省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大多局限在少数规模较大、信誉等级较高的国有和私营物流企业。因此,本文选取广东省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实践当中的创新模式为研究点,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典型案例的形式,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中储公司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进行经验总结,并对中远物流公司、中外运广东公司和中国邮政等公司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访谈并归纳总结了中远和中外运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和经验。希望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广东省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经验,促进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与物流金融直接对应的概念,但与此相关的研究开展已久,根据融资质押物的特点分为不同的分支:存货融资(Inventory Financing)[7]、仓单质押(Warehouse Receipt)[8]、基于资产的融资(Asset Based Financing)[9]、应收账款融资(Accounts Receivable Financing)[10]、供应链融资(Supply Chain Financing)[11]等。国外对上述与物流金融有关的概念从模式、信用评级、运作、监管、风险、发展趋势、涉及到的法律条款等都进行了很完善的研究。伴随着物流金融实践的发展,国外还有部分学者投入到物流金融的案例或实证研究,Rutberg(2002)[12]以UPS为例介绍了物流金融模式的主要特征;Kerle(2009)[13]通过对1000多名企业财务总监的调研,发现:为有效缓解供应商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手段来达到提升其供应链绩效的目的。具体而言,55%的德国企业和83%的英国企业表明,与银行的紧密合作关系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Seifert和Seifert(2009)[14]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平均而言,供应链金融可以使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别降低13%和14%的运营资本;供应链金融的成功实施与合作银行的选择、CEO的介入和囊括供应商的比例三个因素紧密相关。
虽然国外在物流金融创新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很充足,并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法律和监管流程,但是,国外物流金融的理论和经验却无法照搬到我国。这主要是因为在制度上,国外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允许混业经营,而国内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不允许混业经营,而且国内跟国外信用制度和法律政策也有很大不同,从而使得国内物流金融具有“中国特色”。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关于物流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最初是对“物资银行”、“仓单质押”、“保兑仓”等方面的探讨,但是这种探讨在物流金融实践之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术界对物流金融业务也没有统一的定义。直到2004年5月,才有人提出“物流金融”这一概念,并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15]。至此“物流金融”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截止到2011年12月27日,中国知网上以“物流金融”作为题名关键词的文献就有455篇。这些物流金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物流金融模式分类的探讨、风险分析和控制上,只有少量的文献对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及其发展进行了研究,鲜有文献对物流金融模式在物流企业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要探讨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有必要了解学术界对物流金融模式的分类方法。国内学者对物流金融模式的探讨研究较早,从物流金融开始之时起就有人开始研究它的分类方法,表1详细介绍了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的分类。这些分类基本上能体现当时物流金融模式的特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物流金融在物流企业中实践经验的累积,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出了一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而随着近几年物流金融的研究注意力的转移,这些新的物流金融模式几乎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三、调研企业的选取
篇13
一、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金融的发源也是从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开始。2001 年中国建设银行带头试行质押融资业务,2005年 12 月 22 日其与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签订了《银企互助和谈》。2013 年 1 月,中国民生银行摩拳擦掌“大商城”物流金融 IC 卡,此卡支持首批签约的 57 家物流公司代收贷款。总体而言,在物流金融业务发展中,股份制商业银行起步比较早,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逐渐开展,正在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物流金融业务体系。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较早地介入了物流金融,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在 1999 年就与交通银行互助,完成 8 000 万元的自管库仓单质押融资和羁系营业,首创了我国物流金融的先河。通过对 36 家银行调查报告可见,截至2013 年年末已经有 30 家国内金融机构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过程中有所建树,另外,有6 家银行选择将物流金融业务作为内部推广项目。中国物资储运公司在1999 年开启了仓单质押服务先河,开始向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机构相继与中储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旗下的中储股份公司于2005年达到约50 亿元的融资规模,实现仓单质押收入875 万元。2008 年中储股份公司仓单质押市场份额独占鳌头,2010年实现收入 13 621 万元,再创新高,反映了物流金融在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由于2013 年仓单质押业务开始进入整顿期,收入和利润受到影响开始回落。仓单质押业务同比下降37.18%,但其毛利润基本维持稳定。
二、商业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现存问题及障碍
(一)市场风险
2015年我国整体经济走势疲软,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较大压力。根据人民银行提供最新数据,商业银行及国有银行 2015 一季度的贷款不良率直线上升,经济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形势的疲软,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普遍需求降低,物流行业因此也受到较大的冲击。
(二)信用风险
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融资企业多是中小型企业,此类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不具备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因此,无法提供给银行完整、详细的信息;业务波动较大,具有不确定性;自身规模小,融资能力低,产品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抗风险能力很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企业按规定履行合约还款的能力,给银行带来了很高的信用风险。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筛选工作成本很高,不易进行,因此,导致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成本高,给企业贷款的可能性低。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活动中充当着中介的角色,但是为了其自身利益以获得更多的客源,物流企业可能会帮助中小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从而给银行带来了决策性的失误;加之契约、合同等的不完善,也会使得主体间的委托和关系不那么稳定,造成了不确定性因素出现,从而带来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所掌握的信用风险管理数据是原始数据,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有效性均有待考证,银行在这些数据的处理上也存在统计不足等突出问题。
(三)政策导向不明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并未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加强对物流行业融资扶持。例如,“中国民生银行长沙市物流行业商户互助合作基金”的内部规划中的项目优先级别也为一般支持。政府和银行的扶持力度不强,且具体的政策导向也不十分明确。鉴于目前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以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为主要推动力的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迟缓,还有待于政府出台鼓励性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此外,促进物流金融发展的配套制度缺失,表现在相关信用制度、质押制度、担保保险制度等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而增大物流金融服务风险。
(四)经济规模有限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拓展。现阶段国内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范围窄、业务单一、缺少物流专业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随着 2014 年经济形势下行,人民银行逐步收紧银根,商业银行正面对未来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其能够提供的信贷贷款规模也在逐步压缩。同时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意识落后,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部门通晓金融、物流、法令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很大。此外,我国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时间相对较短,各类金融机构缺乏规范化的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上,也没有实现与物流企业融资与信用信息的有效对接。
(五)服务产品差异性欠缺
商业银行现有的服务产品仅限于传统的抵押贷款和担保基金、联保等方式。但是根据物流行业资金流通性特点:贷款全年都有需求,年末压力相对较大且全年不间断回款。由于年初乃至全年的大部分时间,物流企业的资金流压力都不是特别的大,但是根据现有的服务产品,物流企业一旦到银行融资所面临的成本却是一整年,哪怕资金闲置也需要向银行缴纳较为高额的利息。且物流企业运用了银行贷款之后,也逐步地促进了自有资金的回流,完全可以逐步地偿还掉一部分的银行贷款来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但是目前各商业银行并未针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流通性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降低物流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改进商业银行物流金融服务效率的建议
(一)改进担保基金模式
互助担保基金受到了广大物流企业的欢迎,但是由于互助担保基金的规模较大,基金会成员较多,很多物流企业认为能保证自己不出风险,但是对一个陌生企业要进行担保风险较大,就不愿意为此担负较大的风险。但是经过互助合作基金管委会成员及商业银行等多方面筛选之后的客户其发生风险的比例相当的低,通过 1.2%的风险准备金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覆盖可能出现的少量风险。因此,若将多支规模较小的担保互助基金整合为一个大担保互助基金,所有的基金会成员都缴纳授信额度的 1.2%作为风险准备金存入该支大基金的对公账户作为风险代偿的准备基金,就可根据“大数定理”,通过收益去覆盖可能出现的小额风险。当大基金成立时间较长且风险把控力度加强和风险管控方式不断创新,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风险准备金资本不断增大,此时整个大基金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将大大的增强。同时银行方面可适当地降低贷款客户的保证金比例,并且将其冻结在贷款客户本人的名下为其自己作为担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贷款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贷款企业的融资成本。而且在风险出现的时候大基金的风险代偿基金完全能够覆盖风险,降低了银行方面面临的风险成本。
(二)丰富物流融资产品
根据物流企业的资金流通性特点,商业银行可开发出一款类似于信用卡式的服务产品,真正的做到“随借随还”。当物流企业的部分资金回笼之后能够还到银行,同时银行方面也按照贷款实际使用的资金量来收取利息。银行方面同时鼓励贷款客户结算入行,现在有许多商业银行推出 POS贷,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流水情况提供一定数额信用贷款叫作“POS贷”,从而鼓励客户入行结算。这样一来银行既能较好的把控客户的经营情况以此来降低贷款风险,其次客户的结算能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额外收益。
(三)简化物流企业贷款流程
通过批量化的开发来提高“获客”的速度,通过“两圈一链”的方式来提高“获客”的质量。实现工厂式生产来审批贷款,通过严把“入口关”的方式来加快进入基金会成员的后续审批和放款速度。在初步审查资料的同时列出详细的客户所缺资料清单,在实地调查前与客户联系,让其提前准备好所缺资料,尽量避免资料不齐导致审批、放款速度缓慢。
(四)加强物流融资信用等级建设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融资企业的信用管理。完善合理的制度非常重要。融资企业的资料收集,资料的管理,资信的调查,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管理机制,比如设立客户信用等级制度。物流行业协会可充当着中介角色,帮助银行搜集正确可靠的信息,使银行大致了解融资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互助合作基金管委会可对抵押物价值进行正确评估,建议银行给出正确的贷款金额,确保银行在此过程不会因为贷款金额不准而给自己造成损失。由于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对彼此而言都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地将政策变化与客户交流,使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商业银行的信息。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去了解物流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变化,通过不同物流企业客户侧面地了解贷款客户现状,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五)加大物流融资风险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