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男生声乐训练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由于每个人在先天条件和所受训练的不同,所以人自身的声音条件也出现巨大的差异。所以,男生基本声乐技能的训练,对于自身声乐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中学男生来说,其声乐训练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没有声乐基础的男生对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模仿,在此阶段,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男生往往基于自身理解,对歌曲进行演唱。(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声乐学习,教师在充分了解男生的先天条件和演唱情况后,对其问题进行指出。(3)在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后,男生开始逐渐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和训练手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
2.声乐高考教学的特殊训练
一般来说,对于男生的声乐训练需要在了解其声音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以下训练,如歌唱姿势、歌唱呼吸调节、歌唱的共鸣、歌曲的艺术处理手段、声音的位置等等。我们也需要注意到,高考声乐考生有一定的时间性,因此在教学当中,需要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的提高,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歌唱知识。
二、声乐高考男生的训练策略分析
从声乐高考男生的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发声等方面的训练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探讨:
1.歌唱仪态和歌唱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是形成呼吸的基础,更是声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良好的歌唱姿势和歌唱仪态,才能使发声器官达到协调的状态,而男生在歌唱状态当中,一般需要达到以下要求:(1)面部表情自然,身体达到舒展状态,两眼平视前方,下巴微收,双手自然下垂,双肩微微向后展开,小腹收缩,两脚微微分开,与肩同宽。(2)身体各个部分的状态要达到协调,既不能紧张,更不能松垮,注重声带、呼吸、肌肉等方面的调节。
2.男生歌唱过程中呼吸的调节
男生在初学阶段,往往未能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歌唱过程当中,一般是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的方式。但是在训练当中,我们发现,许多男生在唱歌呼吸的调节时,仅仅重视呼吸的调节,却不重视唱歌的姿势等与呼吸有关的方面,因此在训练过程当中,需要将呼吸、发声、气息等方面紧密结合,在舒服、自然、轻松愉快的状态中进行演唱,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歌唱的发声
在对男生进行发声训练的过程当中,要让男生在训练过程当中,充分体会到喉咙打开、放下气息、运用身体的共鸣等手段,帮助男生达到最好的发声效果,而在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后,男生往往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发声方法,并唱出美好的声音。
4.歌唱过程
篇2
变声期是人发育成长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时期。变声期学生声乐教学问题是中等职业艺术学校声乐教师都要面临和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传统的声乐教育理论大多认为变声期学生应该禁声,少学或不学声乐,以免伤害声带。笔者长期从事声乐教学工作,对变声期学生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切身的体会。笔者认为,面对变声期学生,声乐教学完全不用“谈虎色变”,不用禁声或消极对待。声乐教师只要正确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特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就完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使学生在变声期照样可以唱好歌曲。
一、变声期学生的生理现象。声期是指童声到男(女)声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一般出现在青少年的14—16岁。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18岁基本完成;女生变声期一般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可完成。变声期中,由于喉部组织迅速地发育,喉头与声带急速地增长变化,致使变声期中声音发生变化。男生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嗓音变粗,音色暗沉;女生则不太明显,声音的变化一般不易察觉。此外,声带和喉部的快速发育,发声器官的血液供给增加,致使声带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声带闭合不好,唱歌容易疲劳,高音易破裂。
二、变声期学生的心理现象。变声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变声期学生由于声音的变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烦恼、自卑的心理倾向,不敢张嘴唱歌,对声乐失去原有的积极性。比如初二班的王皓同学,初一刚进校时,他的嗓音清脆明亮,很轻松就能唱到小字二组的f音,声乐课总是很活跃积极,入校不久还加入了学校的合唱队。初二开学时,王皓的嗓音发生了变化,声音变得低沉沙哑,高音上不去,不得已他退出了合唱团。变声期的前期王皓声乐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布置的曲目回课总回得不理想,理由是嗓子不好,不想唱。对于变声期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引起重视,不积极引导,就极易使学生在身体发育时期失去声乐教学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谈心、多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对变声期有个坦然快乐的心态,从而往良性方向发展。前面提到的王皓,正是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到了初二的期末,他又逐步恢复了唱歌的兴趣,学习反而更主动了。
三、变声期声乐教学的有效方法
1、变声期之前的准备。教师在初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应提早让学生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变声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让学生了解用嗓卫生知识。如:切忌大声喊叫;有感冒、喉咙痛等不适现象要及时治疗;不吃带刺激性的食物等。
篇3
中专学校声乐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周岁,有些学过一点发声方法,有些一点也没学过。入学以后,经过一个时期的声乐技巧、技能训练,他们基本能唱一首完整的歌曲。但到了舞台演出和考试汇报时,却出现了声音“假、大、空”的现象。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新型教学模式。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中专学校声乐教学对象分三类:一种是教师仅仅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马上就能领悟到声乐发声方法、唱好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演唱往往具有激情和表现力,声音也比较圆润、丰满、流畅、动听,表演自然。这类学生善于与教师配合和沟通,热情高、学知欲望强,课下完成作业也积极。另一类学生,教师虽然运用同样的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教他,而他却不能马上领悟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意图和目的,反应也不敏感、情绪也调动不起来。自然,他们的声音也就打不开,更谈不上悦耳动听和激情表演了。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引导。通过形象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打开心灵的闸门,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调动“情商”。最终,使他们的声音和激情碰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种学生,他们通过模仿造做出来声音,情感表达僵硬、声音气息不流畅贯通,自然,表演就更谈不上了。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上进心强,急切地想表现自己。对待此类学生,在教学时,不应急于批评,更不能拿他们的缺点与其他好的学生来比较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是给他们讲解清楚教学理念:无论多么高超的声乐技能和技法,都是为情感服务的,都是心灵在歌唱。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他们的声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打开,表演才能自然、流畅,情感表达才能恰到好处。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教师授课的同时,要超前地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欣赏最近时期最红、最火、最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歌唱家、音乐会及歌手大奖赛。多看戴玉强、阎维文、、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的影像作品。分析、研究、总结他们的歌唱技巧、方法及成就;让学生明确只有用“心灵歌唱”,才能唱到人们的心里去,才能心心沟通,才能打动观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声音的技法与技巧。从而学生明确什么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再者,教学中还可利用歌剧《党的女儿》《江姐》《白毛女》等影像作品来启发和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歌唱和表演的关系。三、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周岁的学生都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都非常稚嫩且天性灵活好动。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声乐的发声腔体,训练出良好的歌唱乐器相当困难。首先用“鼓励”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然后从“真”声挂“假”声到“混声”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开始时可用“哼鸣”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深呼吸支、头腔位置等。建立了声乐的歌唱通道后,就可运用哼鸣状态来带动汉语音韵的十三辙,进行扩张声音练习,用“春、夏、秋、冬、南、来、北、往、各、界、互、报、喜”代表汉语音韵十三辙训练头腔、咽腔共鸣和胸腔联合式呼吸,最后,带动全身心去歌唱。对于尚未度过“变声区”的学生就要利用学生自身的童声来训练。因为他们是童声,自然上高音就困难,教师可找一些音域相对适度的歌曲训练,避免拉伤声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变声区。如何解决男生的男高音问题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男生唱到小字二组e—f(即“换声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男生从“w”母音拢着唱,闭口音开着唱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腔体扩张的感觉,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激情歌唱,忘记换声点“高”音的存在。这样就顺利地通过换声点,达到字、声、情、表、形统一,声音乐耳之目的。
四、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一位好的声乐教师会有很强的声音分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简单、灵活、有效地解决学生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声音训练的角度看,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要求教师的听觉是平衡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在训练中,如果过分强调声音的靠前和高位置而忽略了与他们成反向的声音垂直“拉伸”和气息的深度,就会失去歌唱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声音位置时,始终要注意与它反向的气息的运用;反过来,在提示气息放下来时,又要注意声音的高位置;提示声音靠前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状态;在提示喉咙打开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或加强声带的张力;当强调吐字清楚时,要注意科学歌唱方法的运用等。此外,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要在科学唱法的共性之中,而科学唱法中的每一个字,又有它本身的个性体现;歌唱的姿势既要放松又要积极等。
声乐教师往往习惯用听觉效果来要求学生,这样会造成声音向单一或局部方向发展,失去歌唱的平衡,使声音无法控制,科学的歌唱状态也受到破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正与反、上与下、前与后、大与小、宽与窄、声与字、开与闭、紧与松、横与竖、圆与亮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保持良好的、科学的歌唱状态。
篇4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中专学校声乐教学对象分三类:一种是教师仅仅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马上就能领悟到声乐发声方法、唱好作品的学生。他们的演唱往往具有激情和表现力,声音也比较圆润、丰满、流畅、动听,表演自然。这类学生善于与教师配合和沟通,热情高、学知欲望强,课下完成作业也积极。另一类学生,教师虽然运用同样的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教他,而他却不能马上领悟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意图和目的,反应也不敏感、情绪也调动不起来。自然,他们的声音也就打不开,更谈不上悦耳动听和激情表演了。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引导。通过形象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打开心灵的闸门,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调动“情商”。最终,使他们的声音和激情碰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三种学生,他们通过模仿造做出来声音,情感表达僵硬、声音气息不流畅贯通,自然,表演就更谈不上了。但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上进心强,急切地想表现自己。对待此类学生,在教学时,不应急于批评,更不能拿他们的缺点与其他好的学生来比较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是给他们讲解清楚教学理念:无论多么高超的声乐技能和技法,都是为情感服务的,都是心灵在歌唱。只有明确了教学理念,他们的声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打开,表演才能自然、流畅,情感表达才能恰到好处。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教师授课的同时,要超前地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欣赏最近时期最红、最火、最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歌唱家、音乐会及歌手大奖赛。多看戴玉强、阎维文、、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的影像作品。分析、研究、总结他们的歌唱技巧、方法及成就;让学生明确只有用“心灵歌唱”,才能唱到人们的心里去,才能心心沟通,才能打动观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声音的技法与技巧。从而学生明确什么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再者,教学中还可利用歌剧《党的女儿》《江姐》《白毛女》等影像作品来启发和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歌唱和表演的关系。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15—17周岁的学生都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都非常稚嫩且天性灵活好动。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声乐的发声腔体,训练出良好的歌唱乐器相当困难。首先用“鼓励”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然后从“真”声挂“假”声到“混声”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开始时可用“哼鸣”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深呼吸支、头腔位置等。建立了声乐的歌唱通道后,就可运用哼鸣状态来带动汉语音韵的十三辙,进行扩张声音练习,用“春、夏、秋、冬、南、来、北、往、各、界、互、报、喜”代表汉语音韵十三辙训练头腔、咽腔共鸣和胸腔联合式呼吸,最后,带动全身心去歌唱。对于尚未度过“变声区”的学生就要利用学生自身的童声来训练。因为他们是童声,自然上高音就困难,教师可找一些音域相对适度的歌曲训练,避免拉伤声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变声区。如何解决男生的男高音问题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男生唱到小字二组e2—f2(即“换声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男生从“w”母音拢着唱,闭口音开着唱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腔体扩张的感觉,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激情歌唱,忘记换声点“高”音的存在。这样就顺利地通过换声点,达到字、声、情、表、形统一,声音乐耳之目的。
四、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
一位好的声乐教师会有很强的声音分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简单、灵活、有效地解决学生声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声音训练的角度看,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要求教师的听觉是平衡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在训练中,如果过分强调声音的靠前和高位置而忽略了与他们成反向的声音垂直“拉伸”和气息的深度,就会失去歌唱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声音位置时,始终要注意与它反向的气息的运用;反过来,在提示气息放下来时,又要注意声音的高位置;提示声音靠前时,要注意声音的垂直状态;在提示喉咙打开时,要注意声音的集中或加强声带的张力;当强调吐字清楚时,要注意科学歌唱方法的运用等。此外,歌唱中的每一个字都要在科学唱法的共性之中,而科学唱法中的每一个字,又有它本身的个性体现;歌唱的姿势既要放松又要积极等。
篇5
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在教师授课的同时,要超前地和学生一起研究和欣赏最近时期最红、最火、最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歌唱家、音乐会及歌手大奖赛。多看戴玉强、阎维文、、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的影像作品。分析、研究、总结他们的歌唱技巧、方法及成就;让学生明确只有用“心灵歌唱”,才能唱到人们的心里去,才能心心沟通,才能打动观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声音的技法与技巧。从而学生明确什么是“声情并茂”的演唱。再者,教学中还可利用歌剧《党的女儿》《江姐》《白毛女》等影像作品来启发和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歌唱和表演的关系。 三、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15—17周岁的学生都尚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和生理都非常稚嫩且天性灵活好动。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声乐的发声腔体,训练出良好的歌唱乐器相当困难。首先用“鼓励”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然后从“真”声挂“假”声到“混声”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开始时可用“哼鸣”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深呼吸支、头腔位置等。建立了声乐的歌唱通道后,就可运用哼鸣状态来带动汉语音韵的十三辙,进行扩张声音练习,用“春、夏、秋、冬、南、来、北、往、各、界、互、报、喜”代表汉语音韵十三辙训练头腔、咽腔共鸣和胸腔联合式呼吸,最后,带动全身心去歌唱。对于尚未度过“变声区”的学生就要利用学生自身的童声来训练。因为他们是童声,自然上高音就困难,教师可找一些音域相对适度的歌曲训练,避免拉伤声带,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变声区。如何解决男生的男高音问题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男生唱到小字二组e2—f2(即“换声点”)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让男生从“w”母音拢着唱,闭口音开着唱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腔体扩张的感觉,找到声音的高位置,进而全身心地投入激情歌唱,忘记换声点“高”音的存在。这样就顺利地通过换声点,达到字、声、情、表、形统一,声音乐耳之目的。
篇6
二、教师掌握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做到科学训练发声
作为初中音乐老师或者是初中生的课外音乐辅导老师都应该掌握初中学生在生理上的一些变化,针对变声期临近和已经处在变声期的学生在声乐课程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除了帮助他们安全、顺利地渡过变声期,教师还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首先在声乐课中对每一节课堂上声音音色的变化,以及练声时出现的声带疲劳、破嗓等细微变化,要及时和学生取得沟通,证实是生理上的问题还是方法掌握能力上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科学的声乐教学,如果证实是生理上出现变化的学生应该停止上声乐课程。其次在练声曲和演唱曲目的选择上要慎重,特别注意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练声时可先让学生从合适的、容易发声的自然音区练起,以练哼鸣为主,并要把男女生分开练声,以适应各自的声部特点及音域。女生在变声以后,可适当地加些假声,进行混合训练。选择的练声曲注意音符跳动变化不能太大,要以音阶的平稳上行、下行为主,加以少量的小跳,特别强调学生在发声练习时要以气息练习为重点,音量要适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大音量从而造成喊嗓和白声。在演唱曲目的选择和把握上,教师要尽量做到挑选学生演唱与表演都力所能及的歌曲,并根据学生情况的异同,做到因材施教。选择的的作品特点应该是音域偏窄,音调不高、音量和力度也不宜过大,作品难度适度、较容易演唱的一些歌曲。而不能像个别学生在模仿唱歌或者单纯为了追求音高音量时去故意拉长脖子使劲喊,也不提倡学生自己盲目地去演唱像《离歌》、《青藏高原》之类的流行歌曲和《今夜无人入睡》《我的太阳》等一些难度大的艺术歌曲以及歌剧作品,这些作品因为高音较多,难度较大,整个作品也比较难把握。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多给学生欣赏以及讲解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学生可以从音乐中去感受和体验情感,理解音乐表达的内涵,把潜在的问题带到以后的声乐学习中并逐步解决。掌握好变声期嗓子变化的规律及采取科学的嗓音训练方法,将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会给声乐爱好者以后的歌唱事业铺平道路。
篇7
变声,是人从少年向成人发育成长过程中表现在发声器官上的生理现象,呈现这种生理现象,就意味着该少年已步入青春期。所谓变声期,就是发声器官发音、变化、成长的全过程。以科学的眼光看,“变声期”应当包括歌唱声音变化的一年半至三年,而不是仅限于普通说话声音变化的六个月或一年。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正确对变声期少年的唱歌卫生、方法及心态加以引导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坚持的过程。
一、由少年变声期的生理原因而引发的教学问题
12岁以前,喉头的大小男女基本相同,他们的发音器官非常脆弱、柔嫩,发出的声音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清脆、明亮的,这时都叫“童声”,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的童声合唱往往男女音色是基本一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其躯体及各生理器官都开始迅速地发育成长。表现在发声器官上则是喉头、声带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男孩子要比女孩子更为显著。由此,男女声立即显示出各自的特色。而这种变化的开始,就是“变声”期的开始。女孩大约从12岁开始,男孩约从14岁开始。女孩的变声期一般要比男孩来得早些,变声过程也较短,生理变化较为缓和。相反,男孩的变声期比女孩来得晚,变声过程也比较长,其表现是:喉头增大,喉结突出,咽部及声带增大、加厚。
整个变声期可分为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即变声的旺盛期)和变声后期三个阶段。
变声初期的少年,生理变化尚不太明显,但声带已有了轻度的充血现象。主要表现为发声的持久性差,容易疲劳,声音不太稳定,唱歌时感到很费力。男生在这个时期喉部及甲状软骨没有明显的变化,声音仍为童声,只是有些沙哑、粗糙。女生在变声初期往往会感到声音涩滞,大约1-3个月以后,声音才逐渐变得丰满,假声也逐渐明显。
变声中期的少年,生理变化十分明显,声带呈弥漫性充血及水肿状态。声带后端闭合不全,故发声不易控制,音色也变暗变哑,歌唱时容易产生嘶哑和破音,甚至出现失声现象。所以这时期特别要注意歌唱的用嗓卫生。男生在这个时期喉头迅速增大,声带增长(约比女生声带长出近三分之一)、变厚,胸声增多,声音也逐渐变得低沉。女生在这个时期由变声所引起的症状虽然没有男生明显,但声带、口鼻、咽腔黏膜均有分泌物,也应细心照顾,尽量消除其变声的障碍。
变声后期的少年,生理变化趋于缓和,声带充血等一系列症状逐步消失并基本定型,其声音已基本上接近成人的声音,男女之间的音色差别很大,通常表现为八度距离,声部的特点也非常明显。此时喉部组织结构的发育逐渐完成,男生的喉结明显突出。
了解上述变声的过程与特点后,就可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唱歌教学了。
(一)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选用合适的声乐教材。歌曲的音域不能过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音量和力度也不宜过大,曲调要流畅优美,切忌“大跳”,以免学生叫喊。另外,要根据儿童的变声情况,选用适当的曲调确定歌曲的音高。如果遇到与此相悖而又必须教唱的教材,就务必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适当的措施。总之,一切以能顺利地歌唱为前提。
(二)在唱歌教学中应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教会学生正确地使用气息支持歌唱。平时练唱时尽可能用轻声,这样既能保护嗓子,又能使学生在轻声演唱时用心感受音乐旋律的动人之处及其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音乐修养逐渐得以提高。此外,教师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可先让学生从合适的、容易发声的自然音区练起。可多以练唱“哼鸣”为主,也可男女生分组练习,以适应各自的声部特点。女生在变声后期练声时,可适当引入假声,进行混合训练,这对于女生今后声音的发展将十分有利。
二、由少年变声期的心理原因而引发的教学问题
变声期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对社会了解的加深,其心理活动的成熟性逐步增强。通过十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我总结了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变声期少年的自主性逐日增强,他们都认为自己长大了,不应该盲从,而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也不像小学生那样完全依从了。他们开始逐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老师所讲的道理也不轻易相信。因此,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作用,钻研教学,勤恳地工作,形成尊师爱生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学习唱歌有无兴趣是关键,一种是从小对唱歌就有兴趣;一种是经过与歌唱活动的多方面的接触的启发产生了兴趣:一种是由于声乐教师的良好指导后逐步产生兴趣的。而无兴趣者,无论如何都是学不好的。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则是通过声乐教师的正确声乐观念,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的。学生能在发音观念上得到良好的发声条件反射,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条件。
总之,由少年变声而引发的问题,不仅有教学上的,还有教育上的。引发问题的原因有生理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还有许多因素。可以说,这确实是错综复杂的问题,要正确解决它,老师必须有科学的认识、正确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排除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克服万难,使广大青少年能够健康顺利地渡过变声期这一难关,不仅有一副健康的身躯,更有一颗坚强自信的心灵,从而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明天更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8
二、因材施教,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一)性别不同,教学手段不同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自然也不一样,性别不同,那么教学手段也就不同。男生和女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男生有喉结突出,而女生不突出,那么就存在喉结在歌唱发声时的位置问题。男生喉结位置显而易见,而女生需要自己用手去感觉,那么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是男老师在教女学生或者女老师在教男学生的时候,它不会像男老师教男学生或者女老师教女学生的时候那么容易,这时候,教师就需要用以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来教学生。当男老师教女学生的时候,就需要提出做发声练习的时多用手去感觉自己的喉结位置对了没有,而当女老师在教男学生的时候,特别是在做示范练习时,需要把自己的喉结位置指给男学生看,以便男学生学会处理自己的喉结位置。
(二)素质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现在也有很多音乐专业课是几个学生同时一起同上一节声乐课的情况,使用同一种发声练习,演唱同一首歌唱曲目的情况。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作为老师,你同时教授若干名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一种现象来代替学生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交出的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该发生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充分了解自己,并指出自己专业上的不足,对症下药,最终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真正的走进声乐艺术的殿堂。每个学生音质、音色、等先天性条件都有所不同,而且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学生演唱的好与坏没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的衡量标准,也只能靠老师的听力来判断。所以一名声乐教师,必须在对学生的各种状况做过综合的合理而正确的判断后,对不同素质的学生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中二个声区发声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唱的条件各有差异,也各有缺点,也就是“因材施教”中“材”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给这些“材”以正确的声区鉴定,可以分为低声区、中声区以及高声区三个声区。根据每个学生歌唱条件的差异,声区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下面是我对高声区和中声区发声的教学方法的一点见解。高声区,即头声区。发声偏重于头腔共鸣,有利于发挥高声区的技巧。在歌唱发声时感到前额和脸两颊部分有震动的感觉。唱高音时,气息一定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也指的是这个发声位置。教师在教学生高声区的发声教学时,可以从先练气息开始,因为唱高声区气息很重要,要求学生自己要注意不能毫无方法的怪喊怪叫。中声区,即混声区。发声偏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声区技巧和特色。中声区时高声区和低声区衔接的地方,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既要注意把高声区的音量同低声区音量调节控制均匀,又要保持声音的通畅统一,不能造成低、中、高三个声区的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注意在练习曲目上的选择,对于基础还不牢固的学生,在给学生留课后作业时就不适合选那种音区全在高声区或者全在低声区的曲目,而是要选择低、中、高声区相对比较均匀协调的曲目,以便达到训练的目的。
篇9
一、循序渐进――科学性选择
练声是一个养成良好歌唱习惯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目标、有计划、按步骤阶段科学性地选择练声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高难度的发声技巧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练习之上的。这个阶段要进行耐心细致地磨练。如:姿势的正确、呼吸的运用、喉咙的打开、共鸣的获得、声区的统一、口型的正确、母音的清晰准确及安放、声音的高位置、如何起音等练习。在这个阶段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让学生调整站姿,然后打嘟噜进行呼吸训练;运用U、O母音进行稳定喉头、打开喉咙的练习;用闭口哼鸣获得声音的高位置;训练自然柔和地起音练习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声习惯是声乐学习的基础。之后再选择连贯流畅的音阶发声练习、断音或连、断相结合的练习、母音均衡练习、肌能练习等。练习时要选择合适的速度,适合的音域等。这些都为建立稳固的中声区打好基础。
有了扎实的基础练习后就要进行提升阶段的练习。随着作品难度的不断加大,要求音域更宽广,声音更统一连贯、灵活,气息更流畅,共鸣调节更自如,音色更有光泽、力度对比更强等对歌唱技巧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可以选择一些快速的音阶练习(单独的母音或加h、m的其它母音都行)使横膈膜的呼吸支持持续有力、声区上下更统一、避免不必要多余的发声动作;选择琶音练习、大跳音程等练习可以使音域上下扩展、锻炼较深的气息、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以上这些训练都是为全面提高歌唱发声能力做好技术准备。
二、难点突破――针对性选择
声乐练声曲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技术难点,在解决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老师对每个学生声音上的某些不足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拿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技术难点作突破性练习。比如:有的学生出现竭斯底里喊叫的“白声”,声音出现在口腔里,与头腔、胸腔共鸣脱节。针对这种声音,可以选择o、u母音,采用中等音量在中声区进行的练声曲;另外,可以采用加m的哼鸣练声曲,建立有支点的呼吸,速度放慢,防止喊叫。又如:当学生演唱咬字不清时,可以让学生对照镜子矫正口型,在中声区内的一个音上变换母音练习。个别学生母音发音不准的,还需要单独反复地练习,然后再选择配有歌词的练声曲,做到与呼吸、共鸣、声音位置、咬字吐字、脸部表情等全方位配合练习。另外,还可以把学生演唱声乐作品中的难点乐句单独提取出来作为练声曲进行训练,把解决作品的难点作为突破口,以后碰到类似的难点要学会举一反三。
学生练声时出现的难点问题呈现各式各样,师生对问题的存在要做到心中有数地运用各种有效方法,对症下药地选择每个人适合的练声曲,提高他们练声的质量。
三、扬长避短――独特性选择
学生掌握了科学性的发声方法,解决了技术上的难点,只是完成了歌唱共性的基础技术。由于学生的嗓音条件、音色特征、声部类型、唱法等不同,选择练声曲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全面提升演唱能力,体现个人演唱风格,独特性地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练声曲。首先要了解学生属于哪个声部?(高音、中音还是低音声部?)声音的特色如何?(属于真声、假声、真混、假混、或一半一半地混)。适合采用什么唱法?(美声、民族、还是流行唱法)其次,练声曲根据性别而进行不同的训练。如:女声训练更多地采用“U”母音。“U”母音起什么作用呢?就是我们在演唱中都要有通道,用的是“U”通道,“U”的概念就是后通道,后通道比喻来讲就是在耳朵后边,裤线的后边,一直到脚后跟,后一半为后通道。用它的好处在:上下比较通畅、声音很容易进入头声、气息跟头声很容易连成一条线。男生训练大多“e ”“ i”母音练习,容易使声带的张力加强,它的色彩性比较强。男声在唱的时候穿透力就比较强,音色也很好听。不过,相同性别的学生每个人所擅长的母音也不一样,选择母音练习也要区别对待等 。另外,高中生大多处于变声期(尤其是男生),选择练声曲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加强气息的训练,轻声练唱,选择作品符合高中生的嗓音特点和音域限度,难度要适中。只有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选择他们独特性的练声曲。否则就是千人一声,千人一面,没有独特性,阻碍学生歌唱能力向前发展。
练声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是全面提高声乐技巧不可逾越的阶段,师生都要充分认识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水平,科学合理地选择练声曲,发挥他们在练声当中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他们的演唱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叹气哼鸣是启蒙学习的基础
叹气哼鸣是一种声乐基础训练的手段。对初学者来说它是达到学习控制、支配嗓音器官高效、快捷的训练方法。只要方法科学,练习得当,就会有很好的收效。声乐大师兰培尔蒂曾说:“如果你不能闭着口唱好,你就不能张开口唱好。”笔者认为这样讲是很有道理的,其实闭口哼鸣练习就是在为张口歌唱做准备。正确的哼唱是最有价值的练习,它能够将声音引导到正确的发声上来。哼鸣练习只要得当,对于声带的负担是非常小的。因此学习唱歌的人要尽可能多地练习哼唱。
二、叹气哼鸣能使喉头保持向下
叹气哼鸣是声乐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它并不是简单地闭口用鼻子哼,掌握它还需要一个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先以单项叹气哼鸣稳定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在站立好的基础上,头微微低一些,嘴张开(以一个鸡蛋大小的形态为宜)。双唇稍向前伸,上唇用力稍大些,舌头放平,注意下巴一定要放松,这一点很重要。这时,口、鼻同时以半打哈欠的状态吸气(以听不到声音的深吸气为佳)。气息吸至腰腹,以“hèn”或“èn”的呼气(或叹气)方式哼出声音,动作要自然放松,干净利索。感觉到声音沿后咽壁进入头腔内。这时的喉头也会自然,松弛,处于一个最佳位置。以这种状态进入下面的叹气哼鸣练习。
1.叹气哼鸣的状态。将嘴唇轻轻闭上(应注意的是嘴唇不要用力,颌关节是打开的状态,里面的腔体打开的状态也要保持不变)。在开始哼唱之前,喉要先挡一下气,用向下叹气的方法把第一个音叹到横膈膜之处,并要保持住这个喉头所处的位置,不要有任何精神负担,再开始哼唱。这种方法为打开鼻腔、咽腔,稳定喉头、拉紧声带以及在横膈的支持力上提供了一个一举多得的方法,为美好的歌唱艺术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此哼鸣练习要求声音轻松明亮,位置高,喉头稳定向下,喉咙保持打开,舌根放松。
2.喉头向下的叹气状态。用第一个音往下,然后带下面一个音的方法去哼(如:上行1带3,3带5,下行5带3,3带1),练习时要注意连贯,音与音之间不能出现任何断、卡、不均匀等现象。换音时要精神集中,稍不留意,喉头就容易往上跑。在哼唱的过程中要注意始终保持一种喉头向下的叹气状态。如果一开始不能完成这种三度练习的话,也可以用1带2,2带3,下行3带2,2带1的方式进行练习,等适应后再加大难度也可以。
练声曲:2
此练习由低向高进行,易找到与气息搭配的起始音,保持气压及喉位稳定,促成声区的平衡统一,练唱前运用正确的无声呼吸方法,在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住横膈膜和两肋的张力,一直往下叹着唱,并抓住起始音气息控制的状态,喉位稳定,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上,要求声音连贯、灵活、匀称,一气呵成。
三、叹气哼鸣练习能锻炼声带的张力
1.练习声带拉紧的感觉。在歌唱中声带始终要保持一种绷紧的状态,并感觉到声带上有一个拉紧闭合的着力点在不断地向下、向后(后咽壁)带着用力。随着音阶的上升,这种力要逐渐加强(但要注意整个腔体要保持打开、放松的状态,这样声音听起来就会轻松、自如)。在向下走的低声区时,声带的下压力相对减弱,但声带并不是就可以松懈了,而应该继续保持一定的张力,这时可以用上胸腔共鸣,让声音处于丰满、统一的状态。同时声音的位置要保持住,不能掉下来。声带收紧的同时,喉咙张开,状态是里收外展。喉两边的肌肉是向外、向下用力扩张的,并不是向里用力。每一个音都要感觉是从身体的深处发出,千万不要用力去压迫喉头。注意气息流动要均匀、舒畅,整个哼唱过程要始终保持在横膈膜和两肋的支持状态下,有气息吸到腰腹的扩张感,并保持在这里,使整个状态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共鸣通道。
2.面罩共鸣练习,高位置的共鸣效果。学生在充分建立起口咽腔、胸腔的整体共鸣后就可以加入头腔面罩共鸣练习,可以用哼鸣和半打哈欠等状态送气,感受从眉心向面部发射出的一种高频率声波;混声练习,注意男女生在声音练习中换声点的不同,让学生寻找最舒适的发声练习,在混声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中声区处于稳定状态的基础上加以训练,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鼻腔、咽腔、喉要始终保持一种打开的状态,同时感到后鼻咽腔处有一个着力点,使咽腔处于一种拉长、绷紧的状态并向深处用力,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紧贴咽壁、直上面罩的气流感,同时发出明亮、集中、结实、高位置的富于穿透性的共鸣音响效果。如这种哼鸣效果与艺术歌唱的整体共振声道紧密配合形成一体。在进行艺术歌唱时,只需把嘴唇张开,保持里面腔体的状态,即可发出一种美好、动人的音色、音质、音量来。这也正是歌唱者们渴望寻求的那种演唱状态和歌唱技能。
四、叹气哼鸣能锻炼呼吸控制
叹气哼鸣对一些声音空、散、共鸣薄弱、咽肌无力、下巴僵硬等歌唱方面的毛病也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和解决。在逐渐掌握这条哼鸣要领以后,音域会较快地获得拓展,把这种哼鸣歌唱的方法正确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训练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要克服。
1.练习前的准备要充分
在练习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和困难,但应注意的是,一定要从低声区向高声区以半音高的递增进行练习。每个环节都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切忌出现局部过分用力的现象。喉头必须要自然向下(即保持叹气的状态),喉外肌肉不能紧张,注意下巴一定不能僵硬,要以自然放松、被动的状态为佳。要注意不要急于拓展音域而是以自然声区为主,将自然声区的基础巩固好,再向两边扩展。在练习时还应该注意男生女生练习上的区别,以“男生不求太高,女生不要太低”为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扩展。因为男生大多在高音时比较困难,在此练习没有巩固的时候不要盲目拔高音,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而女生也不要练得过低,这样会对女生声带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2.呼吸控制的基础练习
(1)重视深呼吸练习。先将嘴唇闭上,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放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从而解决吸气的误区。在这种感觉获得后,再用张开嘴巴的办法吸气,但气深的部位与闭口闻花的一样。注意开口时胸一定不要上提。
(2)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气不能松,横膈膜保持扩张状态。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在吸气练习时,让学生以半打哈欠的状态和腰腹的扩张来体验歌唱中吸气的感觉,在呼气练习中,以母音的练声曲和叹气的感觉加以练习。
3.起音的练习
(1)软起音。声乐学习中的“打哈欠、叹气”是有效解决错误呼吸方法的途径。首先练习模仿“打哈欠”的动作,做好“打开喉咙”的准备,把这种下意识的动作当成有意识的体验,可使我们较容易找到建立在气息支持上且位置较高的起始音。相反,“打哈欠、叹气”的动作可使学生感觉气息抚摸声带发声的软起始,感觉呼吸往下走的力量,这有助于改善声带滞重、声带逼紧的歌唱不良状态。
(2)硬起音。在训练中可针对声音的虚、漏,声带机能差的学生练习硬起始。发音前先将声门紧闭、喉头向下挡气,再由弹性的支持力量,将气息冲开声门振动声带发声,以此激起的力量使声音清晰集中,并延续于歌唱之中,硬起始也可通过生活中“打喷嚏”的自然状态来体会,这也是下意识地将气、声良好配合的结果。正符合一刹那吸气状态时腔体的打开、快速吸气的动作要领。
(3)断音练习。断音练习速度较快,主要是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说气不能松,横膈膜还需要扩张。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
练声曲:3
mimi mi ma mama
练习3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保持呼吸的支点和呼吸的弹跳,做到声断气不断。同时找到叹气哼鸣的面罩位置,使声音音色纯美而动听。
综上所述,叹气哼鸣对于初学者或是在声音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的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使他们尽量减少甚至是杜绝走弯路的可能。对于在练习中盲目喊叫的练习者来说,也有很好的养护声带的作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注意叹气哼鸣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方能使学生在声乐技巧学习和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学生在技巧学习上盲目求高求大,而掉入歌唱学习的误区,使学生在歌唱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因此声乐启蒙教学要首先强调叹气哼鸣的基础训练,这是一种有效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同行对此进行研究,使之更加完善,并能推广运用,更好地服务于声乐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王如湘.美声唱法卷[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篇11
篇12
声乐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声音本身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声乐教师必须凭自己的听觉对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学生只能凭“感觉”用意识调节来接收教师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其抽象性。著名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也说过:“学习声乐必须要找一个有经验的好教师,那些盲目拜师的声乐学习者,由于歌唱方法不得当,不但对歌唱无好处,反而还会弄坏声带。可见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
声乐老师充当的角色就是淘金者,即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把学生不良的发声习惯纠正过来,去除阻碍美妙歌声产生的障碍,挖掘出学生优美的音质。但在声乐教学中,由于教师错误的指导,会使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现象与恶果,如声带息肉、声带发炎、出血、松弛等,致使美妙的歌声就此断送。或者学生学了很多的歌唱毛病如鼻音、喉音、白声、抖声、直声、沙声等。还有的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歌唱能力低下: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不能胜任演唱。
一、关于呼吸问题的误区
良好的呼吸是科学歌唱的基础,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就不可能产生有感染力的美妙动听的歌声。
1. 不正确的“深呼吸”状态是呼吸毛病的常见问题之一。有些声乐老师强调“吸气要吸到横膈膜,两肋要用力撑着”,很多学生就拼命的去撑开横膈膜,导致了不该有的局部肌肉紧张,反而使气息吸不进来,以致使他们的声音不流畅,甚至出现喉音僵硬,声音位置低不具备穿透力,声音流动性不好,打不远,表现力受到影响,甚至损坏发声器官等一系列问题。究其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呼吸呢?笔者认为:应在腹式呼吸为主的基础上带点胸式呼吸,即气息要吸到肺的底部,沉到腰腹部并感觉到底。简单地说法就是想牢肚脐眼,气吸到肚脐眼的周围,也就是我们通常听到的气功上说谓的“气沉丹田”。具体的做法就是先叹气,叹到哪从哪吸,吸到哪从哪唱。在叹的基础上放松,让气息沉下来。吸气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所谓的充分吸气,原则上讲多吸气不如少吸气,少吸气不如带感情下的自然吸气。初学者不必刻意去研究横膈膜在哪里?怎么个去撑开?怎样个去吸到横膈膜?学习并领会声乐前辈所提的闻花式的呼吸(感觉用鼻子吸气加上嘴张开)、下支点吸气法(在中山装第四个扣子的地方吸)、哭泣式的呼吸以及稍加活动后的呼吸、狗喘气式的呼吸法等,对达到能正确自如的吸气很有帮助。我在教学中主张口鼻同时吸气,快、深,这样易打开喉咙,先微笑,再微微张开嘴巴,掀起后口腔,打开喉咙吸气,不发出吸气声音。要控制住气息,腰周围胀起来,小腹稍有力,两肋扩张,即要用腹肌顶住扩张的横膈膜,形成腹肌与横膈膜的对抗。
2.关于收小腹问题
有很多学生歌唱时气息浮在上面,也就是气吸得不够深,产生“喊叫”、“挤咔”的毛病,这主要是声乐老师要求“收小腹”所导致的。
正确的歌唱状态下吸气与呼气的肌肉群的对抗收缩,不能简单理解为“收小腹”,小腹和腰围肌的“对抗收缩”能够使横膈膜下沉,使气息能吸到肺的底部,产生深而足的气,并有控制的呼出气。但是“收小腹”的不正确的呼吸方法,是不可能有这一“对抗保持”的,这种呼吸状态是胸式的高位状态,端肩提胸僵硬放松不下来而导致气息浮浅,憋胸,喉、下巴等高度紧张,唱歌感觉很累,声音不够流畅,表现力低等。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说过:“歌唱呼吸时腰围是弹簧,而不是铁箍”。所以正确的解决方法应强调呼吸必须自然地吸气下沉,不要费劲,不要过分强调收小腹,让精神集中有准备又要身体放松,慢慢地作有规律的吸入和呼出。
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是:(1)不要因为收腹,把气推出去,应该把声音坐在气上。(2)收腹和扩张双肋可同时做,气好象在腰里换,下腹部和腰部位应该有向外向下扩张的感觉(3)不要张嘴,双肋就往内吸,反而感觉向外扩。(4)唱高音时,小腹要收紧,后腰用力顶住,这样声音出来很结实。(5)在发音以前提前吸气,为的是打开喉咙,口鼻吸气,同时作好位置的准备,然后唱,要使声音持久、动听,关键在于你能否掌握好吸气。
二、关于声部划分的误区
声音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这些不同的声音种类,各有其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域及适宜于演唱各种不同的歌曲。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凭听觉确定学生声音的类别,声部的属类不是由唱的声音的高低来决定,而是由音色和换声区的感觉来决定。
女生在变声期后,声带变宽了也变厚了,如果声乐老师还单用训练童声时的那样,不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去训练,会导致学生音唱不高,音域不宽,声音较亮较刚,有些声乐教师却认为是女中低音。还有些声乐教师在训练男生时,不管学生歌唱呼吸是否通畅,不叫学生去看嗓音医生,也不对其音色、声音流动感加以分析,只要喊不上高音的就是男中低音,喊得上高音的就是男高音,这样就会造成“大本嗓”压喉歌唱的所谓的“男、女中低音”和喊叫式的“男高音”。
针对这种情况,声乐教师应当马上引导其用混声歌唱,女生混入假声进行练习,多用“u”母音,作从上往下的八度音阶半音练习,如果呼吸和声音协调得好,声音质量很快会发生改变。同样,男生也是采用混声训练,中低声区很难听出有假声成分,换声区较明显,实际上我们在训练时要做到假声位置真声唱、保持高位置的歌唱很容易使声音通畅。这样再通过嗓音大夫检查声带的长短、厚薄以及发声的音域、音色和声音的流动感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部确定。
每种声音类别都有其鲜明的特点,有些声音是要经过系统专门的训练才能造就,所以声乐老师要善于分析,选择正确的的训练方法。有些声音类别,要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反复推敲实践,根据学生的音域、音色、高、低音区演唱的容易与困难程度等方面去衡量定夺。假如中途要转变声音类别,则必须有良师经过审慎的考虑与试验,才能作最后决定。
三、关于共鸣应用的误区
声音原来在声带里时是微弱的,但如果起了共鸣作用,音量就会宏亮起来。声带上面的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额腔、胸腔以及颧骨里的蝶窦等,都是共鸣区,这些因正确的训练而使音量加倍发展,音色优美宏亮。
伊丽莎白·舒曼时常告诉学生:共鸣不是只在一个地方,每个音均须应用口、面、鼻部、前额部等共鸣区。著名声乐教育家库瑞指出:“声音共鸣是通过附加的振动,对一个乐音进行的丰富和加强,它是一些同时产生的振动混合到发音体初始振动所产生的结果。”由此可见,歌唱的共鸣腔只有充分运用得当,才能够产生圆润、、甜美、高亢嘹亮的声音。
有些初学者为了寻找良好的声音共鸣,把声音唱明亮,故意压着喉、缩着舌唱;更为严重者,下巴紧张,脖筋暴露,使歌声变得粗涩,毫无美感可言。其实,歌唱共鸣要想通畅自然,首先要充分打开喉咙,感觉把声音象海豚顶球的样子从后口腔小舌头附近向眉心方向往前方送,同时感觉声音往头顶上方直插云霄。喉咙打开了,声音自然也会通到胸腔。再感觉气息象洒水一样往地下四散洒下,调动身体全部的肌肉与器官,全身心投入歌唱,这样,就会把头腔、鼻咽腔和胸腔的共鸣很好地运用起来,正如我国已故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所说:“在歌唱时,该打开的腔体不能垮塌,该放松的肌肉不能紧张,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出歌唱者最美的音色和最好的共鸣。”赵梅伯在他的著作里也写到:“一个只靠声带发出而不起正确共鸣的声音,虽用强力,不但不能传远,而且也不悦耳;反之,一个微弱的声音,通过共鸣之后,就能不费力地传达给广大的听众。”
四、关于高音从头顶射出去的误区
在声乐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声乐教师这样大声对学生说到:“声音从头顶射出去!”许多学生听到这话都感到迷惑,头腔是满的,上面是头盖骨,声音又怎么能从头顶穿出去呢?
从生理角度讲,人的头部除了咽腔、口腔和鼻腔以外,还有三个鲜为人知的三个窦穴,即两个额窦和一个蝶窦。额窦位于鼻梁的两边,眼睛的下方一边一个,里面是空的,它与鼻腔相通,蝶窦位于鼻梁上方两眉之间,里面也是空的,它也与鼻梁相通。
那么高音是怎么形成的呢?气从肺叶通过气管到声带口,由声带振动形成音波,通过咽腔的扩大,一部分直接进入口腔,另一部分音波经过咽腔壁的折射进入鼻腔共振,进入鼻腔后的音波的一部分通过通道的折射,又进入蝶窦和两个额窦,从而引起它们的共振,额窦、蝶窦以及鼻腔的共振波又回到咽腔,再经过口腔喇叭口的扩大,与原来咽腔直接进入口腔的声波汇合而成为我们平常能听到的这个包括咽腔、鼻腔、额窦、蝶窦、口腔等共鸣的高音,音越高,额窦与蝶窦的共振也愈强烈,以至于我们把手指轻放在眉心与两个颧骨表皮上都能明显地感觉到手指在振动,所以说,高音从头顶出去它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加强额窦、蝶窦的共鸣,共鸣越强烈,泛音越多,音色也越美。
五、关于后咽部咬字的一些误区
有些声乐老师强调“用咽部咬字,好的声音会产生好的咽部共鸣”,或说在大牙根靠后些咬字,有些人尤其是初学者会觉得这是声音的发源地,在这个部位花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咬字,但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应该是进入了误区。
歌唱中的咬字应保持自然处理也就是嘴巴咬字,基本上是唇、齿、舌用的多,喉、咽、鼻是为咬字的声音提供共鸣的,并不能用来咬字。后咽是提供共鸣的地方,且后咽咬字会使吐字含混不清。如果学生在开始阶段就要用后咽来咬字,势必给呼吸的通畅带来困难,使本来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从歌唱的角度来讲,用后咽咬字将会给呼吸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如:腹部紧张,僵硬,气息始终不能吸的充分,尤其不利于高音的解决。这样形成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将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呼吸和放松问题。
其实,后咽须在放松的前提下打开且应通向头腔,后咽的共鸣是不可放弃的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在歌唱时,要取得更纯净的母音,就必须在咽管形成母音,由咽管控制泛音形成,这绝不是挤压咽腔,相反倒是充分利用咽腔的共鸣的结果。
实际上生活中我们的咬字是前后都用的,都在前或都在后皆是片面的,字头在前,字尾在后,这样不是前后都可以利用吗?其实,元音(a、e、i、o、u及复合元音)应该是在头腔高位形成的,在喉咙充分打开后,把字从上腭高位置向面罩两眉间清晰地送出去。咬字的时候,不能去撑喉咙,这样才不会产生“喉音”,从高位置送出去的声音,才会明亮高亢,咬字的部位不能低,如果咬在口咽或喉咽部位,容易产生挤卡、发闷、无光泽的声音。同时要确保咬字在咽管内形成,喉咙和咽管要充分打开,这样才不会出现白声与发直的声音 。
声乐教学是一个抽象的、反复实践、不断摸索的过程,随着教学的革新,传统声乐抽象的教学方法正在慢慢的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体形象教学法,它不但要求声乐专业教师懂得发声原理,更要了解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知识,从而对人声进行透彻的讲解,让学生更明了,更容易接受。
总之,在声乐教学中,会有多种不同的问题存在,而上述几种在教学中经常遇见,在以后的实际学习和教学中,希望学生学习和教师指导得法,避免少走弯路,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好的发声效果。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篇13
一、重视中声区的训练,打好中音区基础
意大利女中音歌唱家柯索托说:“我的老师讲过,不要发那么浓重的中声区声音,必须发展均衡的声柱进入高声区。”所以,加强中声区训练对发展歌唱者的能力尤为重要。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首先应该在说话的自然声音基础上训练一个正确的中声区来。那么如何训练中音区呢?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嗓音条件有个基本的了解,如他属于什么样的声部,他有怎样的发声习惯和问题,从中找出他最自然的声音并加以训练,根据不同的情况,起音是很重要的。一般男中音从小字组b开始、女中音从小字组a开始、女高音从小字一组c开始、男高音从小字一组d开始。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
二、做好换声区的训练,它是通往高声区的关键
换声区是连接中音区和高音区重要的环节,在声乐训练中非常重要。许多的学生不懂得如何换声导致无法胜任大型的声乐作品的演唱,声音缺少艺术表现力。一方面表现在高音区暗淡无力,有的表现为声嘶力竭。其实都是没有做好换声区训练的原因,都是声乐速成的表现。声乐训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练好中音区的基础上,发展高音区,而其中的必经环节就是换声区。换声区的换声点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男高音一般在小字二组的升F换声,而男中音在小字二组的E处换声,女声各部经过换声点时,不能再用真声唱,而是适当掺入假声,形成真假声,也叫混声。假如女声经过换声点时不掺入假声,那么中声区就会真声太多,再往上发展声音就会产生破裂,并且将失去高声区,或者形成中高声区的不统一。所以,女声的换声区训练,我认为主要是用混声过渡,而不能用真声,只有掌握了用混声过渡的方法才能顺利进入高声区,才能使中高声区统一起来。而男声的换声区过渡,我认为主要是解决“敞开”和“掩盖”的关系。也就是所有男生各声部在通过换声点时,不能再用敞开的声音唱,而是采用掩盖的手段,比如:“啊”母音唱到换声点时,不能再唱成纯“啊”母音,而是略带点“呜”音,形成一种啊和呜音的混合音,使啊母音变暗变圆,这就是换声区的掩盖手段。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掌握了换声区的掩盖唱法,才能顺利进入高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