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探究小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不是静止的行为,而应是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到生活过渡,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倡导阅读实践,多读书,读好书,进行“读书明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一、活动目标
1.知识能力训练点
(1)阅读好书,扩展语文学习空间,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选择阅读经典,探究书中故事包含的社会现实和形象寄寓的事理意义等知识。
(2)学会阅读、鉴赏、评价和抒写读书体会,能够对文本内容、思想价值连同某种特色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判断。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点
(1)一本好书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艺术再现。学生通过感受书本刻画的社会画面或描写的艺术境界,辩驳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砥砺思想,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形成符合文本要求的价值判断,并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3.美育教育点
品味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知和鉴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各种美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实施步骤
1.组织与计划
高二(1)、(2)两个班共119名学生,大体按6人一组分为20个读书小组。公布书单,小组自选书目(每小组选读一本文学经典或传记类、励志类等书籍),按总体目标制订可行性计划,允许小组有一些变通。
2.形式与结果
6人小组同读一本好书,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了解“一批心中得意之人”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事”,完成由“学生现实生活――书本生活现实――学生未来生活”的思考和认知,写出个体的阅读心得或小组的阅读报告,编辑修改并打印文本,以便共享交流。
3.探究与互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要加强联系和互动: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及时解答,并选择代表性问题做全面指导;二是要求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具有社会代表和典型生活的内容,写好体会或感言;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文稿要及时审阅、修改或润色,个别不尽如人意的文稿还可进行二次或三次写作。
4.交流与共享
小组之间或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共享读书成果,力求达到由活动小组成员阅读共享向校内或周边学生辐射的效果。
5.时间安排
大约两个月时间。个人读好一本书(一周);小组内部按各自计划阅读、互动、探究和写作(两周);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二次写作(两周);文稿编辑修改,打印成集(一周);共享和评价(两周)。
三、活动成果简析
经过两个月紧张愉悦的活动,20个小组按计划分工或协作,完成了关于文本原著介绍―内容梗概―作者简介、名言名句集锦(分角度归纳)、 链接思考(一批心中得意之事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人)、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言(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等主要形式的探究),并根据各自小M书目的题材和内容,有所创造性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了探究,撰写了别具特色的读书报告。所有报告经组内交流和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审阅及修改,然后经组内成员再次修正后打印成册。每个小组打印5份,总共100份,作为全体学生共享交流乃至全校共享交流的活动成果。
此次阅读探究活动所选书籍,主要是文学类、传记类等方面的书目,包含特定的现实世相、情感事理,都是一定历史或现实背景下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事情和道理的感受或接纳。因为阅读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些潜在的东西就要靠阅读者的感悟来吸收和思考。
各读书小组针对本组所读书籍而做的各具特点的探究性阅读,也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包含着与作品(文本)故事情节或事理意义、人物性格发展或形象意义相关的问题,达到了由人物之“象” 到形象之“义”,由书本之“事”到事件意义之“理”的“读书明理”目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借助20个组的20本读书报告,活动成员乃至更多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了解20本书的内容和相关问题,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达到成员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资源共享的预期目的。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吧。
四、活动评价
1.选书和探究
读书小组所选书籍,大体是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之列,每本书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内部商量选定的。20个组的20本书,体现了书籍内容的多样化和交流效果的最大化,很多书都是经典类书籍。但由于部分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书籍是外国作品,写作背景和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如果不借助于网络或其他资料,阅读探究就存在困难。当然,有些探究停留在较浅层面,富有个性或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少了一些。
如果将为时两个月的读书过程和20个小组的读书报告作一纵横比较,显然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层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探究效果不等的诸多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也许是部分小组或小组部分成员缺乏广泛深入的静读和思考、质疑和辨析,当然,也与对读书探究活动不够重视有关。
同时,部分小组的读书报告有一些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在引用时没有注明出处,表明学生读书写作不够审慎,不了解学术规范与伦理教育的问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对这些问题事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篇2
多样化的数学课外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内容,每一次作业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足迹,不断地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
鉴于以上情况及其分析,我们决定致力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生活实践开展学习、收集、探究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增加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拓展作业思路,创新作业方法,提高作业质量,实现作业的真正效能,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外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外作业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探讨怎样进行课外作业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数学作业设计,不应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注重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完成数学课外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2.实践性原则。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和知识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实践,不断地体验,感受成长的足迹。
3.全面性原则。学生是各具特色、动态多变的个体。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老师设计的课外作业中有不同的收获。
五、研究成果
1.教师的论文、案例;2.学生的课外作业集。
六、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一年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验组的教师们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探究的实践,反馈、分析、总结、在实践。实验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自主的满足与实践的乐趣。一年的研究实践,也是自身继续学习提高的过程,促进教师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课外作业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充满魅力,孩子们完成课外作业有了动力,由原来的不完成作业变成了主动完成作业。如此自主开放非常规的课外作业,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巩固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我们要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敢于超越,善于发展,传统作业的经典作业形式在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有效的手段赋予传统作业新的生命,是课外作业更好地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服务,要对它加以改进不使之异化为单纯服从和服务于各种考试的工具。通过实践,我们惊奇而惊喜的发现,这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业对促进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即便从应对考试的角度看,他不仅使学生更有效地应对在学校期间将要面对的考试,而且对学生离开学校后迎接各方面的“考试”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1.对研究的反馈功效发挥得不够。有时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花样,品种繁多,给讲评和展示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往往在无意间忽视了反馈。课题后续研究跟不上,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绪、情感和方法的评价过于忽视。有待今后进一步努力。
篇3
一、教师教学行为及其有效性
教师教学行为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获得成长,教师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2]教学活动中一切影响学生学习的活动和表现都视为教学行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责任感、效能感,心理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以体现。[3]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理解教师的要求、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品质,因此教学活动各环节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表现为教师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的知识,达到预设目标和预定效果。[4]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表现为教师熟练操作电子书包终端,将电子书包作为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有效地应用电子书包的各项功能,使教学活动流畅、高效,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问题的分析
电子书包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应用系统,它为教学提供了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承载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且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支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5]相对于“粉笔+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师机+投影仪”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环境是由通讯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电子书包教学系统以及教学终端构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登录账号,操作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书包应用的形式化、操作能力不足等方面。
1.应用的形式化
由于教师担心使用电子书包会打破原有的教学结构,打乱原有的教学流程,所以教师应用电子书包趋向形式化。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使用电子书包呈现图片、音频、课件等多媒体素材;还有部分教师无法根据电子书包的功能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他们只是生硬地将其加入教学活动。
2.操作能力不足
操作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教学课件的制作、使用,以及互动教学系统的启用。大多数教师对电子书包功能及操作方法比较陌生,因而独立完成互动教学课件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例如,不知如何查找并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库中的丰富教学资源,如何在课件中添加适当的互动元素,如何在使用互动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体现互动性及高效性等。通过启用电子书包课堂的互动教学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操作电子书包终端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依据测评系统的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互动教学系统框架缺乏整体认识以及操作不熟练,部分教师不能展现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也不能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更不能适时完成试题的发送和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最终不能准确地把握班级及每位学生的学情,也无法监控整个教学过程。
3.功能使用的局限性
电子书包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科学的教学软件外,还具有很多个性化、人性化的功能,如互动视频的录制、微课、互动题板、错题好题的收录等。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很少涉及微课、互动视频的录制,而且错题本、好题本的功能也经常被忽略。
4.互动反馈不足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如互动环节时间比重过大,导致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互动试题类型过于单一,判断是非的客观题型过多,不利于教师分析掌握学情;在提问过程中,没有体现随机性等。在教学活动的反馈环节,教师教学行为也存在不足:一是教师不能通过统计分析的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在测评过程中不能针对不同表现的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三是不能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展开区别教学。
5.设备及网络设施不完善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依靠网络和设备终端搭建的,网络的稳定性和设备的运行速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端和学生端进行互动教学时,网络的稳定性将决定能否实现即时性互动,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练习训练环节,设备终端的运行速度过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在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三、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问题归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观念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教师意识到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会积极地开展基于电子书包课堂环境的教学活动,并努力完善教学行为。
2.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电子书包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科技产品,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将影响其操作电子书包的水平、电子书包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深度以及在教学中对电子书包功能的挖掘和应用能力。
3.教师的实践经验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认知、监控教学活动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电子书包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进入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尚短,教师对基于电子书包的数字化教学环境还比较陌生,对电子书包的教学系统和功能特点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在电子书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也略显不足。
4.教师的创新能力
电子书包在为传统教学提供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多样的互动方式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模式、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带来了挑战。基于电子书包构建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教学经验将电子书包的功能嵌入教学过程中,实现对传统的教学各环节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完成有效的教学,将考验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
5.学校文化
学校作为教育场所,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对教师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学校对电子书包终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频率、网络环境的搭建,学校对开展基于电子书包课堂的教学活动的力度,组织关于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培训以及课后的反思交流活动的积极性,都将间接地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四、提高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对策
1.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具有教育情境性的、常以案例的形式获得的程序性知识。[6]教师应积极地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处理,认真完成互动课件的制作。课中熟练操作终端,通过使用电子书包教学系统实现有效教学,不断地积累电子书包课堂的教学经验。
2.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主动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过程一般从教学活动的反思开始,学校应提倡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从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学校可以积极地开展学生评教、教师间评课,以及课后的教学心得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进行反思,从而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在基于电子书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3.积极开展电子书包产品的培训工作
电子书包作为教育领域的新事物,在课堂教学中被接受与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商家、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商家应配合学校为教师开展一系列针对电子书包的功能、操作等的培训。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电子书包构建的数字化教学情境,并对电子书包的系统功能具有整体的感知,他们才能够在教学中熟练地操作电子书包,保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带来冲击,而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待提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因而,教师应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其有效性。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得以体现,所以仅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够全面,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徐新.中小学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
[3]罗雅萍.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8):81.
[4]孟萌.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4
3.推动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证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佳载体。教师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可以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素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善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
三、理论依据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2.“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
4.“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四、研究内容
1.有效定标的问题。重点研究怎样确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向成功。
2.有效自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之目的。
3.有效导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教师怎样发挥“导”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共同提高。
4.有效训练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训练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需要突破的研究难点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等。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每个学期,开展3―5节的课例研讨,邀请上级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参加研讨,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2.个案研究法。每个学期,通过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安排8―10次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程、成效、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
3.比较研究法。在学年末,对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评定,并把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比较。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1.准备阶段(2014.8―2014.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课题组于2014年8月份安排了集中理论学习,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模式建构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2.实施阶段(2014.10―2015.6):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课题展示暨公开教学等活动,完成所有研究内容。
(1)开展了4次“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21日、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17日、2015年6月2日。
(2)开展了8节课题教学课例研究12场次的案例分析。
在研讨中,执教者都能围绕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和有效训练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训练――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参与者也都能根据所开展的课例,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针对“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3)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暨公开教学活动。2015年6月2日上午,参与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施晓梅老师执教的高一年数学观摩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然后开展说课、反思、评课等活动。本次活动针对本学科特点,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有近20名教师参加。
3.总结阶段(2015.7―2015.8):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召开总结会,形成结题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研究成果
1.获取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功建构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该模式的基本理论,具体介绍如下。
(1)理论依据。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二是“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三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四是“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2)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二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意识,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三是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习辅助工具等。四是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4)操作程序及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四个阶段为教学基本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图示如下:
①有效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
A.确立目标。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和“学生”这三把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向“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乃至“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过渡。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要适宜。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目标的表达要简单、明了。
B.明确目标。教师可以出示整体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步提出学习目标。目标可以出示在黑板上,也可以口头提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到目标而积极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②有效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A.自学提示。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设置的目标应让学生通过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而不是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B.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积累:激活内容,引导理解;激活感情,引导体会;激活方法,引导运用。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常用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有效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A.交流学情。让学生谈谈自学的收获,思维的经过,运用的方法等。其他学生要认真听,有不同见解可以补充。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多作肯定性评价,多树立示范性榜样,多给予充分性表扬等。
B.评学释疑。教师要讲究行之有效的释疑方法,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本有关知识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展开讨论释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指点释疑、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释疑、鼓励性释疑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如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等。
④有效训练――扎实巩固,拓展延伸。
A.强调独立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是延伸拓展性练习;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运用练习等。作业设计要做到少而精,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时要强调独立性,真正让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B.重视评价小结。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小结可以由师生共同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训练就能扎实有效。
2.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以“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为主要环节,结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删、整合和调整。课题组成员大胆开展教学模式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以下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1)“提纲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导学提纲,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探究的基本模式,课堂基本流程为“导学(明确任务、自学提示)―自学(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评价(交流所学,释疑导学)―应用(练习实践、回顾总结)”四部分。
(2)高中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导入(定向)―导学(操作、归纳)―应用(巩固)阶段。
(3)“问题―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为五个环节,即“铺垫问题探究练习评价”。
(4)“创境―探新―运用―反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按以下四步进行:创设思维意境―主动探索新知―应用与训练―回顾与反思。
此外,课题组还收集了一批课堂教学实例和典型案例。
3.变革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1)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努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样化。在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定标”、“自主探究”、“同桌互助互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助互考互评”、“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或独立探索,或相互交流与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他们在课堂上不时地出现惊人的独到见解,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学习成了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2)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2015年6月,在泉州市期末质量检测中,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高出对比班(见附表一)。
(3)学生得到主动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实验班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信心,能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善于从课题质疑问难,学会先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再跟别人交流学习,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遇到困难,学会寻求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变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明显改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观念、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学会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尊重、呵护着学生,如“不要紧,请你坐下来想一想,相信你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想出更好的答案”等保护性语言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与宽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与真诚,从而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教师注意从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入手,由“教师定标―师生共同定标―学生自主定标”循序渐进,留出充足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设置自学提示、释疑解难、总结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上,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教师真正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模式观和学生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重视二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调控和驾驭课堂水平显著提高。课题组成员中1人被评为永春县高中数学名师,课题组其余成员也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员在CN刊物上3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县级以上表彰3人次(见附表二)。
篇5
《A4纸的思考》是一次对立体图形的整理归纳,属于青岛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回顾整理部分“图形与几何”模块。本次研究性学习共分为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立体图形的体积、A4纸的思考和总结反思4个小模块,共计5个学时。
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一直由我担任数学老师。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上课积极,自我学习能力强,有较多的数学小报制作和写作数学日记的经历。同时,立体几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掌握情况良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思维导图和微课程资源库的自主学习,形成立体图形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旋转、卷曲、推进等方式的体验,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在验证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养成选择合适假设条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思维导图的学习和数学小报的制作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养成一种自主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探究,对数学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知识内化
学习内容:①四大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分别从特征、(表)面积、体积三个维度进行回顾;②四大立体图形的体积推导过程、圆柱的表面积形成和四大立体图形体积之间的关联。
活动设计: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进行立体图形相关知识的回忆学习;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课程资源库,进行立体图形体积和表面积相关知识的回顾学习。
活动目标:①学生能够在思维导图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知识变薄的过程);②学生能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动态映像。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①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右脑,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②立体图形的展开和体积的推导过程都比较抽象,微课程可以将抽象过程直观、生动、动态地呈现出来。
2.解疑答惑,拓展提升
学习内容:①A4纸的思考1:将一张A4纸通过卷曲(围)的方式,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有几种方案?试比较一下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②A4纸的思考2:将一张A4纸通过旋转(绕轴旋转)的方式,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有几种方案?试比较一下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③A4纸的思考3:将一张A4纸向前推进一段距离,你能得到什么立体图形?你探究下,推进多少距离能和旋转得到的立体图形体积一样?(如下图)
活动设计:找两张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卷曲,然后向其中一个倒满米(能寻找的东西即可),然后将这些米倒入另一种卷曲方式围成的立体图形中,观察发生了什么?(注意把探究过程和想法写在你的数学日记里面)
活动目标:通过在课堂上引出A4纸的思考探究,让学生充分调动自我归纳复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教学要达到的目标:①通过旋转、卷曲、推进等方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②在验证过程中逐渐体会并养成选择合适假设条件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我选择在多媒体(微机)教室进行教学,原因在于:①许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需要多媒体技术呈现给每位学生(1对1);②学生探究有难度,需要随时查询网络资源。
3.检测验收,总结反思
活动设计:①分3期进行数学小报的制作,主题分别是立体图形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要求:数学小报要多用图形来归纳(在几何图形的学习归纳中,图形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整理时要追根溯源,如整理表面积,要求把面积的由来和相关图形面积(长方体、圆形)的形成过程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出来。②数学日记的倡议书,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感想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内容可以是在探究中发生的小事、对探究结论的思考等。③利用“一起作业”平台布置练习题目,随时掌握学生经历这次自我归纳和探究提升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目标:①数学小报要求学生将整体的知识拆解开来,按部分对具体的知识进行完善补充,使思维导图中的枝节更加充盈丰满(知识变厚的过程)。数学小报整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纸质呈现,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第一次验收。②通过写数学日记,对本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反思和归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探究数学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在乐教乐学平台上开展数学小报征集令活动,随时上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制作的数学小报,在微信公众平台分享学生的电子日记。
教学反思
疑惑:备课时,我发现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部分内容不太一样,该怎么上,多少课时,一头雾水……
顿悟:此时手里的一张A4纸进入了我的视线。对啊,铁皮做铁桶,有长方体的、圆柱体的(高的、矮的)等,这是课本上题目,简单上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提升。课本在我手里飞快地翻着,因为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属于我的“铁桶”。巧的是我在课本上看到了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这样一个题目,那我何不把卷曲(铁桶问题)和面转成体放在一起研究呢?最初的《A4纸的思考》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交流和反思,《A4纸的思考》教学设计初具模型了。学生在复习了四大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A4的卷曲、旋转,充分利用课堂的现场生成,在探究中一步步发现不同的方案,探究这些图形的体积之间的联系。
二次疑惑:探究主题有了,可问题又来了。这四大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非常琐碎,其中里面还不乏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重要的数学研究策略。怎样才能高效快速地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呢?我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突然想到可以利用微课程来翻转课堂,把繁杂的知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整理、归纳、总结。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才是最好的。
可是将繁杂、琐碎的知识一股脑全塞给学生,他们的脑子会清晰吗?怎么才能清晰明了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或是一条复习归纳的路径呢?“思维导图”进入了我的脑海。
篇6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 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 尽可能新, 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 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 培养的正是想象力. 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篇7
【作者简介】浦芳,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江苏常熟,215500)副校L,高级教师,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时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核心素养教育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那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什么样的转变呢?
1.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探索创新。
在批改学生的期末试卷时,很多数学教师会发现,平时没教过或者学生平时没做过的题错误率较高。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要追溯到平常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愿意展示学生的多样化算法,但是展示结束后,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对比算法,比较哪种算法最简洁,使学生经历算法最优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推荐的最优方法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出错,因此在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选择教师教的方法而不愿意冒险,考试时碰到平时没做过的题目,束手无策也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答案,对与正确答案不一致的答案,教师要试着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有这样一道题:《科学故事》有上下两册,上册厚2.4厘米,有288页,下册厚3.6厘米,下册有多少页?常规做法是先算出每厘米厚度是多少页,再乘3.6厘米算出下册的页数。而有的学生发现3.6厘米和2.4厘米之间的倍比关系,得出288页再加它的一半就是下册页数。这样的思考方法虽然与之前教师教的方法不一致,但是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思考方式,课堂上学生才会自主、自信,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角度,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式学习。
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参与活动的快乐,才能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学生课前动手折一折,看这些图形对折后对边是否能完全重合。通过预习单和动手操作,学生尝试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预习单,让学生在课前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借助预习单,教师还能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并根据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对折后是否能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提供适切的学习材料,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设计不科学,数学课堂难以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教师认为很多教学内容无须小组合作学习也能顺畅地进行;(2)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掌控课堂教学秩序;(3)学生认识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难以开展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如何真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小组合作的意识,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在互助中学习获取知识。其次,教师应给予学生小组合作以形式上的保障,明确告知各小组组长和组员的任务,让他们各司其职,完成目标。最后,教师应准备充分的、符合学生认知起点、能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材料。例如:在苏教版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的小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如下两份研究单:
研究内容:a= 。
猜想: 。
我们的发现: 。
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每人先画一个内部钉子数为2的多边形,由组长汇总数据,全体组员观察、提出猜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之前的探索经验自主开展操作、比较、发现等活动,确定第二次研究的内容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个个有任务,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沟通交流、共同探索,他们能在发现、表示、验证规律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价值。
4.拓展教学时空,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篇8
2.引入游戏
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副扑克牌,找出1~10的牌,同桌两人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你出一张,我出一张,把两张牌相加或相减,谁算得快,两张牌归谁,最后以牌多的为胜。这个游戏还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玩,在游戏中提高计算能力。把这样的游戏性练习当成课堂教学的后续活动,学生乐此不疲。
二、“活”在分层上――体现学生作业的自主性
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作业的设计更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分层设计。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作业,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1.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以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活”在探究上――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究性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及合作讨论为形式,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的作业。学生在探究作业过程中,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的差别,每位学生对所见所闻都会有不同的所感所思,每位学习伙伴的探究积累就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独特的学习资源相互交流,就会达到“资源共享”的优化组合效果,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四、“活”在创作上――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或看法,为了让学生有“地方”可说,我设计了“数学日记”“数学小报”“身边的数学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有些学生根据身边的数学完成了很多数学小故事;有的学生把从报刊上得到的一些数学信息编成了数学小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还有的学生总结了学习中的疑问和经验教训,写成了数学日记。
篇9
下面我以初一“电子小报的制作”这主题学习为例,用来说明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按我们常规的教学方法,本单元先是讲一节板报设计的理论课,向学生灌输电子小报的组成要素、制作步骤、制定计划书、收集整理素材等,这样一大堆理论问题学生早就厌烦了,提不起兴趣。如果接下来再讲版面设计及其软件的选择等操作,早就已经发困了,这样课堂内容学生当然感到反感了。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式”与“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法上这主题内容,那首先是让学生小组讨论上网搜索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子小报主题,如“保护校园环境电子小报”、“科学电子小报”、“奥运电子小报”……接下来让学生认真观看欣赏搜索出来的这些学习主题的电子小报,比一比哪组搜索出来的电子小报又快又漂亮?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电子小报,确定一个电子小报主题,并用Word软件将主题设计和制定计划书上传至教师机。
上第二节课时,学生继续围绕上节课小报的主题设计,上网搜索收相关素材并整理素材。老师通过批改学生上节课上传的小报主题,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娱乐类或名人类的主题。为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研究性精神,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首先老师应给学生学习本单元一个评价,即学习主题选择的分数将占本单元整个学习评价的20%。如果选择与各学科相关的,或具有科学研究的学习主题,如“航天科技小报”、“语文学习报”、“校园文化小报”等,最高可得20分;假如选择的主题是娱乐类或者游戏类等与学科学习无关的,最高分仅为10分。通过这样的学习评价,引导学生选择与学科相关或具有科学探究的学习主题。
篇10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属于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最早兴于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马赞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和发展健全的思维品质具有非凡的价值。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信息技术主题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和记忆力,还有利于知识的管理与建构,形成整体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使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具有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但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这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尤其显得突出。利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题探究活动,学生就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机智灵活地解决问题。
例如,“制作电子小报”主题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项目,是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考验,因为在作品主题构思、版面设计、内容等方面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归纳、比较、规划等思维活动来完成。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一般没有能力全部完成这些重要步骤,大多只能应付技术层面的工作,这样做出来的小报效果只能差强人意。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制作出优秀的作品?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情况,利用思维导图从如下几个方面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
1 利用思维导图构思“电子小报”的主题,整理想要研究的问题
主题是一个作品的灵魂,是影响一个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作品应该主题明确,内容健康。为了在选题时能够尽快扩展自己的思路,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讨论的同时去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人的想法记录下来。例如,在制作“魅力靖江”宣传小报时,我进行了尝试,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想要研究的问题画下来,起初学生的思路很窄,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靖江的由来”、“靖江的特产”、“靖江的景点”,经过引导,学生很快想到“长江三鲜”、“靖江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靖江新形象”等,短短十分钟内,学生在综合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绘制出的“魅力靖江”宣传小报是从“靖江的由来”、“靖江的美食”、“靖江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宣传的思维导图。
2 利用思维导图制定“电子小报”的制作计划
一份优秀的电子小报作品,需要经过多个阶段才能完成。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制作过程有哪些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是什么都不了解,便开始盲目制作。由于没有制作计划,只是想到哪做到哪,临时安排,导致每节课没有完成相应的制作任务,进度缓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每个阶段需要完成什么工作、组内成员分工和时间进度安排,并将想法进行整理优化,然后画出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的网络结构图。这张图就将作为整个作品制作的引导工具,指导主题活动任务的完成。
同样在“魅力靖江”电子小报制作中,有小组对思维导图中的“靖江美食”感兴趣,于是组内成员讨论交流,根据组内成员特长制定相应计划,计算机水平高的可以负责收集“长江三鲜、双鱼肉脯、蟹黄汤包、各类风味小吃”等方面的素材,美工好的负责版面设计,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帮忙录入文字等,并且明确时间进度。这样,小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3 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制作“电子小报”的所需素材
电子小报的制作计划和主题确定以后,就需围绕所选主题进行搜集素材。学生根据主题画出以“所选主题”为中心点的各类素材以及获取素材的途径、方法等的思维结构图,然后根据思维导图决定去网络搜集,还是去图书馆搜集。
在收集“靖江美食”素材中,例如,蟹黄汤包的吃法,可能配有视频更有感染力。所以,组内成员要讨论哪些是需要文字素材,哪些是需要图片素材或视频素材,哪些需要去图书馆查询,哪些可以去网络搜集等。
4 利用思维导图设计“电子小报”版块
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做好电子小报的整体规划,一边做一边想,将搜集到的素材粗略组合一下,就随便地叠放在一起,资源与资源之间缺乏联系和逻辑,让读者看了感觉多而乱。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自己所能想到的版块栏目,是板块式还是穿插式,是横排还是竖排,最后学生从画出的所有版面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将教材每个模块的主题探究活动分成几个小主题,利用思维导图自主探究出知识结构图,边画边修改整理,画出自己满意的结构图。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有计划有步骤、条理清晰地完成整个主题活动任务,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靖江市东兴镇中心学校,江苏 靖江214533)
参考文献:
篇11
一、努力营建合作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观念的真正转变,由以往过多地关注学生形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全面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积极、宽松、愉悦、民主的环境与氛围中,才能和教师实现零距离沟通,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向师性,学生在课堂才能不受束缚、大胆表达、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想尽办法用更多的方式呈现数学,让学生编制数学小报、建设数学广角、开展数学竞赛、开设趣味数学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合作之中,在生动、灵活、形象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不断提供合作机会
在以往的教学时,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今天的课堂,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得到知识时是否亲历了探究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发散思维、形成能力。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合作乐趣,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开展小组数学问题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摆一摆、量一量、比一比,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三、深入拓展合作时空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与小组交流、分析、探索,让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学中,教师可语言提示、点拨反馈、小组竞赛、鼓励评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相互启发、多向互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篇12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1. 新课导入的生活化。运用实例创设真实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名胜古迹、标志性建筑或风土人情,或联系人们的吃、住、行、走就地取材。比如学习乘方时就可以以兰州牛肉拉面引入,因学生经常看到,比较熟悉,容易接受。
2. 教法选择的生活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下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有好多关于“用一个平面截一个三棱柱或正方体,可得到的截面是一个怎样的几何图形?”,对这个系列问题,题目繁多,靠课堂讲解困难较大,为了很好地解决此问题,我们采用了和生活最接近的一项措施,要求每一位同学回家将一洋芋等切为正方体,然后通过不同角度进行截切,让学生总结操作结果,对这一系列问题解决就容易多了。
3. 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如在教材中多次提到的测量问题,很多的教学手段都是在黑板上进行,例子也仅局限在教材中,其实在课堂外就有看得见的例子,如旗杆、树木、建筑物、河宽等等,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通过学过的多个知识点,设计可行性的多种方案,让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解决的办法并非抽象。
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买纸,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的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二、数学课后作业的生活化
1. 写数学日记。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运用,如给学生提出了数学调查作业,要求在休息日了解商场的打折销售问题和银行利率问题,写出调查报告,以此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再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运用实例。
篇13
二、课前准备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做了相应分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收集部分少数民族的资料,再集中进行梳理。
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
接受任务之后,学生们寻找“家庭成员”的兴趣十分浓厚,积极地查找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找……不到一个星期,大家就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各自任务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杰出人物等资料。资料图文并茂,许多平时没听说过的少数民族,在资料中也有翔实的反映。
访“家庭成员”(交流整理)。
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搜集来的资料,完全沉浸在共享资料的喜悦之中,顷刻间,拉近了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间的距离。学生们为我们祖国大家庭中有这么多兄弟姐妹而自豪,也真心地祝愿祖国大家庭繁荣昌盛、幸福平安!
三、课中输出
为了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学生们喜欢的主题班会情境,主题是“爱我中华”。
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
课上,我将汇报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由几位学生扮演民族村小导游,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间,我邀请了学校舞蹈队的学生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穿插学生主持的有关民族知识的有奖问答等,在《爱我中华》的集体合唱中,完成了一堂别样的口语交际课。
以下是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学片段:
生: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生:全国56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生:民族大团结,友谊花盛开。
生:你们看,谁来了?
(学生模拟藏族献哈达)
生:我们来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首先向你们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我们的敬意和祝福。
生:“扎西德勒”(做献礼状)。
生:喜马拉雅山高又高,雅鲁藏布江长又长,布达拉宫金碧辉煌,藏北的牛羊肥又壮。欢迎你们来做客。
齐:“扎西德勒”。
生:听了他们热情的介绍,我真想去看看。
生:你先别急着去,我带你到祖国西北部居住在天山下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去看看,你知道是哪一个民族吗?
生:我想一定是维吾尔族吧!让我们掌声有请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舞蹈。
生:大家欢迎!
(维吾尔族姑娘跳民族舞《达坂城的姑娘》)
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一位贵宾来参加我们的中队主题会。你们认识他吗?
(边上场,大家边齐喊“智慧老人”。“智慧老人”组织:出题―讲故事―答疑。)
生: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
生:汉族的文化也非常灿烂,请欣赏钢琴演奏――汉族儿歌《小竹马》。
(钢琴演奏《小竹马》)
生:56个民族,56朵花,朵朵都属我中华。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生:我们拥有富饶的国土,辽阔的海洋。
生: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脏――
齐:北京。
生:我们同在五星红旗下,幸福成长!
生:祖国啊母亲,各族儿童热爱您!
生:衷心祝福您!
齐:祝福您――昌盛,富强!
生:请听诗朗诵《爱我中华》。
(齐诵《爱我中华》)
生: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
生: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幸福平安!
生: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集体表演歌舞《爱我中华》)
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学生们拓宽了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对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们商定并推选了几个同学编辑一份手绘的《七彩民族村》小报,这几个同学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了一些精彩有趣的内容,如:有趣的名称、节日的来历、多彩的习俗,编出了一份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手抄小报。这份小报现在还在教室的外墙上,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来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