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教学笔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笔记的功能
一般认为,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学生注意学习材料,发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记忆、理解乃至复习、回忆所学知识;记笔记还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元认知,提高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和个体的意志力,提升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人格的统筹兼顾特点。
心理学对笔记的功能有两种假说:贮存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存功能假说认为,记笔记的作用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这一假说强调的是笔记的外部贮存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所学内容的再认,有利于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编码功能假说认为,记笔记的作用在于对记录活动的领悟。这一假说强调的是笔记的内部编码作用,认为通过记笔记的活动,可以促进对记忆信息的编码,有利于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
传统的记笔记方法突出的是笔记的外部贮存作用,不能及时、积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整合新学的知识,只能在以后的复习中逐步弥补这种有意义学习的过程。而大多数学生不能及时回顾、整理笔记,这就大大降低了笔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此外,传统的记笔记方法,还可能影响学生当堂的知识建构,这将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凸显笔记的内部编码作用,即鼓励、引导学生记生成性笔记,使笔记不再是被动的记录,而成为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以及有效途径。
二、笔记的常见生成方式
(一)概括教材文本内容
文本是生物教材中的主体内容,是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和生理过程的基础。为了提高准确性和完整性,教材中的有些文本叙述得比较哕嗦、抽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字纲要法概括生物概念和生理过程中的要点,也可以启发学生用简洁的图解将一些概念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中有这么一段叙述:“……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这是因为血液中既有体液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这句话隐含了血液和血浆的关系,而辨清两者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因此,笔者让学生根据这一叙述,在笔记本上用图表示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的关系。然后,笔者组织学生展示、评价笔记内容(如图1、2)。
又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中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笔者在投影展示并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文本后,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设计图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然后,笔者展示若干学生的图解,引导交流点评。最后,笔者展示教材上的图解,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二)重构教材图解内容
图解是生物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生物原理或生理过程。为了提高观赏性和吸引力,教材中的有些图解设计得比较花哨、复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白图解内涵的基础上,将原有图解简化、分解,并构建新的图解,以突出其本质。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3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中有一幅“体温调节图”。该图解中有很多小插图,而且关系展现得不够清晰、突出。当学生理解该图解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简化,把小插图去掉;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其“变形”,使其中的关系更容易辨认——比如,得到图3。
(三)对比、综合知识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或相关联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能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丰富概念的联系内涵。如果单纯地借助黑板或PPT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则只能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让每位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而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就可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知识的章节、模块分割,高中生物的很多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也不能在教学中得到完全的揭示。这便给了教师引导学生做生成性笔记的丰富的切入点。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易混淆或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或综合考察。由此,可以引出学生笔记中丰富的生成。
(四)建构概念图
在新授课的课堂小结阶段和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图,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例如,教学“种群的特征”时,在课堂小结阶段,笔者让学生抄录不完全的概念图(如图4),然后让学生补全。由此,学生既生成了笔记,也理清了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生成笔记的教学策略
仔细分析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记笔记的指导过程,可以发现,由于教师串讲过细、过多,导致学生被动地记录。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笔者将传统的“串讲一激趣一记录一反馈”指导策略修改为“串讲与留白一激趣一记录与生成一反馈”指导策略。
(一)串讲与留白
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原则(Principle of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指出,学生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再逐渐学习包摄性较窄、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这样进行分化。
因此,教师要通过串讲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搭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给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而且,教师在串讲时要在黑板上留下板书的提纲和关键字,让学生记录。
而留白则是指,教师在串讲过程中要留出一部分内容、保证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生成:理清新接受的信息内部之间的关系,并在新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即实现笔记的编码功能。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留出足够的空间记录需要生成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笔记本上生成内容是需要时间的。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教师要精心选择重要的、适合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生成笔记,而对非重要的或较难的教学内容则由教师讲解,并让学生直接记笔记。
(二)激发和引导
做生成性笔记需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兴奋情绪,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需生成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在笔记本上的加工和重组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要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在留白给学生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并鼓励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不断质疑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和相互启发。
篇2
1 听讲笔记
1.1 听讲笔记的重要性。听讲笔记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听讲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记听讲笔记可以发挥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眼、耳、脑、手并举,增强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它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节奏,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2 听讲笔记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方法。记笔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而这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1.3 课堂笔记为日后复习留下依据。俗话说:“心记不如墨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学的知识总要有所遗忘,而课堂笔记则累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日后巩固复习时,将课堂笔记整理一遍就算是最好的一次复习了。
2 听讲笔记的难点
听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听讲、观察和思考而记录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而有的放失地记好生物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有利于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1 记录速度赶不上讲解速度。做课堂听讲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有时候教师之所以不按书上的顺序讲,甚至有些知识点根本没讲,不是这个教师不好,而是这个教师很有经验,能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点串在一起来讲。针对这点,首先要告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只有对所讲解的知识点有个提前准备,有个梗概的印象,听起课来才不会觉得突兀和脱节。其次是要学生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和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2.2 听课记录顾此失彼。在课堂上,学生常常顾了记就顾不了听,总是不能听和记兼顾,而听课对学习来说是第一位的。解决方法:首先,记好提纲。一堂课内容那么多,加上课堂容易疲劳和紧张,全部记下来没有必要,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老师讲的问题。而提纲是一堂课的骨架和脉络,它反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系统和要点,老师一般都要板书出来,记提纲可以条理知识,巩固记忆、笔记时要边记边体会,力争不重不漏。其次,记录重点、难点和疑点。课堂上听讲时应注意老师的启发诱导、分散讲解和设疑讨论,根据教师的阐释和板书,有条理、有针对性地整理在课堂笔记中,同时,要把课堂上一时没听清或没听懂的内容记下来,课后和老师商榷,这将有利于扩宽自己的思维空间。
除此以外,平时积累提高自己的笔记速度的方法,学会用最简单的缩略句表达一个复杂的内容。一堂课后,抽一点时间整理一下笔记,该补充的就及时补充,该提炼的就提炼。
3 阅读笔记
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阅读笔记分类。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③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首先,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其次,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④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篇3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滥用造成的喧宾夺主
多媒体能够充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而许多教师盲目地为了迎合学生兴趣,编制课件时候过于追求美观的艺术效果,使用过多和教学内容无关的动态视频,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被绚烂的动画效果吸引,而不顾及知识的学习,也就很难把握到知识点。
1.2 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拓展深度,课件设计的内容信息量过多,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本身课件的制作都在上课之前完成,能够取代板书,节省时间,而且媒体课件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教师使用课件,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加快了教学节奏。高中英语难度较高,不停地切换课件无法让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之中,很多学生认为速度过快,而且也没做好笔记。学生不仅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也容易降低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也产生了厌学情绪。
1.3 对教师工作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丰富的网络资源,方便的获取途径都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些便利也滋生了很多教师的“拿来主义”,因为多媒体承载的信息量很多,教师很少需要进行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的技能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一旦多媒体器材出现故障,教师容易手足无措,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1.4 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教师的神态动作都有意义,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并需要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互动,教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手忙于操作课件,人也不能随意地四处活动,没办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 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化策略
2.1 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
教师必须要合理地适度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保证课件的页数和每页的信息量都不宜过多,多用加黑的大号字,使用下划线标注重点内容,保证清晰直观,另外播放课件需要掌握节奏,保证学生的吸收质量,万万不可片面追求美观,而失去了教学目标,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2.2 有机融合传统教育和多媒体教学
黑板是师生时间交流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教学道具。再完善的课件也不能完全覆盖课堂内容的全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应该用板书展现出来。例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类型的语法,通常课件的屏幕一闪而过,学生很容易忘记课件的内容,而板书的教学方式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他们能够有在记笔记的同时思考,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在脑中巩固,由此可以看出,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板书和新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相互补充。
2.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多媒体教学技巧,需要对于英语教材和信息专业技术知识的精通,各高校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统一备课,听示范课,定期培训计算机技能,不仅要学会PPT,还可以学习掌握FRONTPAGE、AUTHOR WARE等更高端的多媒体软件,另外学校应要求教师切实吃透教材,做好课前准备,不能单方面依赖课件,并且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应变。
2.4 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会把自己变成简单的机器操作者,从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能由信息技术完全代替, 由于语言教学本身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同于一个固定的程式,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学科。所以,教师的肢体语言,与学生的眼神互动,都很重要,例如教师在播放课件时候可以时刻留意学生的掌握情况,翻页时候注意学生记笔记的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优化多媒体在学习中的效果。
篇4
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带来了优美的视听享受和新鲜感。
1.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教学,有利于根据课文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画设计,音像剪辑,粘贴组合,呈现鲜活的图画、动画,文采飞扬的文字、情意隽永的音乐,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作用于视觉,以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作用于听觉,就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课堂,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感染力。例如在教柳永的《望海潮》时,多媒体可再现杭州的优美景色,让学生欣赏到十里荷塘和三秋桂子,还可以播放配有画面的名家朗读或歌曲。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2 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虽然具有授课的灵活性,但因为黑板版面的限制,所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而且老师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课型来说教学效率是很低的。假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增强课堂密度,扩大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高三古诗词复习课上,因为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古诗鉴赏的方法较熟悉,甚至笔记本上也记了一些相关的知识,这时候就可以利用PPT来展示归好类别的几种古诗词题材和艺术手法,然后马上展示相关古诗题目让学生鉴赏答题,争取让学生对古诗词的考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趁热打铁,将刚复习的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经常需要拓展延伸,这时多媒体和网络就发挥了它们的优势,老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马上搜索需要的文章或资料,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更接近生活,更直观地引发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爱思考的习惯。
1.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个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不再是一个只知道教授干巴巴文字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室进一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可以通过上校园局域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自控学习,自己调整学习方法,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层层推进。在网络教室中,学生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关注社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主探索,从多方面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的缺憾。这种课堂形式一改以往传统课堂的单纯被动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从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最终情趣交融,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对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倾注了多名教师的心血。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断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大量的信息筛选工作,制作出如投影片、录像、动画等形式的课件,这个过程使得每位教师会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收获。
2.目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 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2.2 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式。
多媒体课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都是课前已经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课件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势必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于是教师和学生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活跃的师生情感交流变成了呆板、枯躁的“人机对话”。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教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也没有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而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就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烦琐的单调。
(1)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2)每当上公开课必用多媒体,华而不实。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此“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然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这种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为“以课件+教师为中心”的呆板,缺乏必要灵活性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幕,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高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并注重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的过程又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如果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插入不必要的声音、图片,把课件版面制作的五颜六色、色彩斑斓,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就会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使欣赏者一目了然。这种忽视课件的“内在美”,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的行为,将使美好的艺术形象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这种以过多的、不必要的色彩或声音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的华而不实的多媒体课堂,是违背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规律的,将使学生思维和情感得不到深层次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2.4 将导致学生在网络教室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的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社会热点问题等都会涉及。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探究能力,教师势必要学生利用网络教室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自主阅读与探究。这时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语文学科知识将会弱化,其他学科知识将喧宾夺主。例如,有老师教授课文《神奇的极光》,让学生在网络教室搜索“极光”图片,探究“极光”形成的原因,其本意是想让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欣赏大量的极光图片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还有在网络教室上阅读拓展课时个别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偷偷看电影或聊QQ。以上这两种现象在语文网络课堂中最为常见,语文教师要注意避免走入“边缘”误区,要起到课堂的引导作用。
2.5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不加选择、改造,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有的课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字体过小、数量过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及声音效果等等。
这些都会淡化上课的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我们只有尽量扬长避短,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反思:多媒体应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这些不好的现象其实就是对信息技术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如何克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不良做法,使之真正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要避免以上的问题,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必须注意:
3.1 必须提高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课件,再好的硬件也只是花瓶。多媒体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学科教师应亲自制作和自己学科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以解决多媒体课件的缺乏问题,如果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体现软件操作水平,同时也能体现教学水平。另外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和创新过程,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素质,使之更能面对未来的挑战。
学科教师在某门课程教学中,都有明确地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且对学生特征、学习能力、教学形式等各种因素都有所掌握。这样教师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会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或传统教学不易讲清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由学科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反映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这些包含教学思想和教学素材的小型课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使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进行选择和组合。这与其说是课件还不如说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资源库,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备课系统。这样的教学资源比起单纯的一个课件来,更实用、更具生命力。
3.2 找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
第一,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实有所帮助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手段的使用应当是在必需使用的前提下才使用,它不应当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信息技术是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没有了这个根,语文教学将不复存在。要把握住这个“根”,必须紧扣三个前提:
(1)就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
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高强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正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认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个认识前提,我们才可能少走弯路,才有可能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的滥用现象。
(2)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
现在很有一些人不喜欢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提法,他们喜欢用“整合”“优化”之类的新名词来表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这些说法貌似深刻,其实不然。任何工具对于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都是“帮助”,帮助人实现某种目的。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工具,只是给我们“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去进行“整合”的是人,而不是技术。我们可以主张,或者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但这绝不等于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整合”或者“优化”。
(3)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不正确的。
例如,为了加深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认识,用图解的方式展示大观园的平面图或其他有关图像、视频等材料是合适的;为了加深对作品及作者背景的认识,例如汪曾琪的《胡同文化》展示一些介绍老北京的相关图像,比如老胡同的分布图等等材料是合适的;在讲解科技类文章时,对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自然现象,例如《神奇的极光》,用图像或者视频材料是合适的;但是,用图像的,或者视频的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黛玉葬花》恐怕就未必合适;用图像的或者视频材料代替文本去诠释《荷塘月色》恐怕就未必合适。
总之,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重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代替文本阅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课堂交流,代替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23-02
多媒体逐渐被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好评。其中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形象化地展现出来。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为政治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但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安排多媒体教学内容,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1.可以营造形象化的教学环境。对于高中的政治教育课程而言,是一项理论性相对较强的课程内容。而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由于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如果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专注于课程内容,那么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内容的设定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了政治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课程中《政府职能:服务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时,如果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就会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失去学习的动力,学生很难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对媒体技术教学内容的运用,可以先播放政府运用职能提高经济效益的视频内容,也可以播放一些抗震救灾的内容,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为政治课程的学习提供充分的保障。
2.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往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课书中的内容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兴趣可言,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为了迎合整个时代的发展,引进了先进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应用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要求相关教师在课前制定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课件,可以将紧跟时代的信息引进课件之中,同时融入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形象化的内容展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了解社会的发展现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而言,其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基本的内容也较为枯燥,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们的发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新奇的事物会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如果课程的内容过于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促进其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自主的学习可以顺利地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性的保证。
二、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不利因素
1.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较多。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其信息量相对较大,在课堂上相关教师会逐渐加快教学的速度,却忽视了学生们的主观思维模式,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们无法跟上教师的讲解思维,又由于课程内容中的信息量相对较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笔记内容不全,同时也影响了对知识内容的巩固。与此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多媒体技术没有得到合理地应用,学生们对相关的知识没有全面地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在最终程度上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严重降低教学效率。
2.课堂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虽然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但是,在高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会通过图片的形式或视频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际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地引进多媒体教学内容,会导致课程内容中的信息量过多,长期以往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例如,一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为了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过多地插入一些图片、动画,当然适当地插入可以吸引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多的话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散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3.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定位。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但是在现阶段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完全信任学生,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氛围的僵化。与此同时,一些教师过于相信学生,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解决,没有做好引导的职能,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所适从。
三、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政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科学性的教学理念,充分融入多媒体的教学理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制作合理化的教学课件,将基本的课程内容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政治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保证。
2.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技术水平。在高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年纪相对较大的教师而言,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相对较为薄弱,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愿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育事业的改革过程中,要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术,而且高中院校也要强化对教师现代技术的培训,从而使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3.完善多媒体教学的评价系统。在传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成绩为标准,这种评价的模式过于单一,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相关教师要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的基本情况,从而全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科学性评价系统的建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根本意义。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在相关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在避免不利因素出现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对于已经出现的发展现状要及时改变,使相关内容得到有效的优化,从而使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性,使我国人才的培养得到全面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少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政治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
篇6
OSU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由地质、采矿及冶金系和粘土、陶瓷系合并而成,许多教师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系里拥有一栋办公楼和两栋试验楼,拥有很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和设备,其研究方向覆盖了金属、陶瓷等电子、生物、超导、传感器、金属间化合物、先进复合材料、涂层、薄膜材料等的加工、组织及其化学、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
国内某高校(以下称A高校)是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该高校冶金工程学院由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4个专业组成。其研究方向覆盖表面纳米化处理、超细晶材料制备、涂层材料、电池材料、钢铁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等领域。
OSU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A高校的冶金工程学院都设置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且都立足培养材料加工类专业理论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这两所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是可行的。通过比较研究,对国内高校材料专业乃至其他理工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课程体系
OSU的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OSU将每学年分为Winter、Spring、Summer、Autumn四个学期。除了Summer Quarter,其他学期都安排了材料科学基础的相关课程,其专业课设置均为专业基础课,即精心为学生设计的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展示该学科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哪些内容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深入学习,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过渡[1]。
OSU材料科学基础相关主要课程有:MSE564——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MSE342——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特性、MSE741——透射电镜、MSE205——材料科学与工程简介、MSE361——材料的力学性能简介、MSE605——材料科学原理、MSE765——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些课程共分为三个体系,205、605讲授的是材料科学基础和原理,注重介绍各类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加工工艺与其应用之间的关系,讲授金属材料、陶瓷、聚合物、化合物等材料的组织结构对其力学等性能的影响以及分别采取哪种工艺改变材料的结构获得预期性能。361、564、765主要讲授了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例如陶瓷、金属材料、聚合物、化合物等材料的拉伸、疲劳、断裂、蠕变等宏观力学性能,并阐述了材料组织结构对其变形行为的影响。
342和741讲授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主要通过XRD、SEM、EBSD、TEM等分析方法对材料的位错、织构等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与表征。课程体系安排由浅及深,比如605是205的深化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讲解,重点对位错、扩散、钢的热处理部分进行了扩充。765是361、564这两门课程的深化版。学生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以及兴趣选择基础课程或者深化课程,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A高校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该高校材料科学基础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金属学、材料化学、材料组织结构的表征、材料性能学、材料加工原理和材料综合实验,体现“组织决定性能,性能决定用途”的知识核心。此外,该高校设有材料塑性力学、凝固理论、轧制技术、冲压成型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从材料合成到后续加工的完整知识体系,但是理论基础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有待深入。
二、实践教学
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掌握材料组织性能、材料检测方法的重要手段[2]。OSU采用分时段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即将每次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四组,四组学生在50分钟内交换使用实验仪器,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也能够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环节中,并从中得到锻炼与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学院也会设计一些趣味实验,MSE361课程就设置了一个“Egg Drop”项目,就是让学生开动脑筋,采用奇思妙想确保鸡蛋从5层楼上扔下来而不破裂,要想成功完成这个项目,学生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知识,选取有效材料对鸡蛋进行保护,并采用有限元进行模拟分析。
A高校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属于验证性技术基础实验,一共包含三个内容,分别为金相样品的制备及显微镜使用,Fe3C-Fe平衡组织分析以及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实验采用集中安排的形式,安排在具体的某周某节课,由教师动手操作,学生围在周围学习,然后分组完成实验操,每个学生的亲身经历比较少,通过实验获得的专业知识也会减弱。
三、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OSU所有的教室基本都配备有投影设施,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电子笔在PPT上勾画、讲解。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问题,学生通过手中的clicker,按键给出自己的判断,答题结束后,屏幕上很快显示出统计结果,教师会据此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OSU课堂多采用以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的“案例教学”、“交互教学”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实例向学生介绍材料组织及性能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再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选材料进行分析;交互式教学方法,构建了一个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与汇报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十分重视,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强调让每个人都分担一部分工作。在展示成果时,每人都要汇报自己做了什么,并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课程在课程讲授完之后,会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个项目设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学会如何收集资料,也使概念的记忆和问题的解决迅速化。
A高校目前的课堂以讲述为主导,案例教学和交互教学方法逐渐加以应用,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相对传统的讲述方式、作业布置等情况,导致对学生知识结构方向的纠偏作用比较小。学生在不知道问题的已知条件的由来的时候,往往难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互动的效果与美国的课堂气氛差异很大,在美国课堂上,只要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会马上有激烈的反应,若是有讨论的话,教室里马上就会活力四射;但是在中国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沉默,教师需要用“点将”的方式实现互动。
OSU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作业时间和创新时间。A高校则在课堂教学上花了更多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路和时间将受到限制。
四、考核体系
OSU将考试成绩分散在日常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答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实验表现和出勤)、实验评估和项目等综合决定。所以从头至尾,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A高校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来决定,期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出勤和作业全部。因此,学生就会只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期间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五、启示与借鉴
篇7
1. 高中英语课堂比较法教学的应用
下面结合高中英语定语从句语法知识的学习,详细阐明比较法教学的有效运用及实施效果。
1.1教学内容方面
(1) 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比较。比如:
It’s the dog which I saw yesterday. (限制性定语从句)
Rose, who is the schoolmaster,is in the school.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经过二者的对比分析,能使学生有效识别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清楚了解二者的语法和句式差异: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起修饰作用,主从句的关系非常紧密,书写时不用标点隔开,一旦去掉主句,则从句的意思就会表达不完整,失去表达功能;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从句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紧密,书写时主、从句间要用逗号隔开,在翻译时,也经常翻译为两句话,二者相对独立。
(2) 句式结构的比较
在定语从句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句式结构类似的句子,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教学中不能帮助学生分辨出相似句子间的差异,往往会错误百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句子比较,从中找到句式细微异同,理解句式结构,掌握其特点和知识。例:
He has two sons,both of whom are college students.
He has two sons,and both of them are college students.
比较分析上面两个句子,可以发现二者的差别:第一,是否有and;第二,them与whom的差别。第一个句子是定语从句,所以通过both of whom来引导;第二个句子是并列句,所以通过both of them来连接。
(3) 引导词的比较
在定语从句中引导词并不多见,同时它们的差别却很小,很容易搞混,导致出错。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帮助学生运用比较法来仔细分析其中的异同,找出差别。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缺少主语、宾语、表语的定语从句中要用关系代词,在用先行词做状语时要用where,when,why。例:
That’s the school which I studied in three years ago. (缺宾语)
That’s 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three years ago.(缺状语)
就是说,根据句子的成分组成来确定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通过比较谓语动词来确定用哪个关系词。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了确定引导词的方法,再遇到类似题目时就会迎刃而解。在英语学习中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比较意识,会使学生学习定语从句相关语法知识更容易,更轻松,效果也更加明显。
1.2教学法方面
在英语教学法的运用中,常用的三种教学法是: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比较教学。在实践中发现,这三种教学法各有千秋,具体如下: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方便等特点,不足:内容过于庞杂,增加记忆难度。分组教学具有互补性强、激发参与热情的特点,不足:易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效果;比较法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精准把握知识的特点,明确知识点间的异同,便于更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不足:过度使用比较法,容易造成教学形式的模式化,需配合其它有效的教法,克服比较法的缺点。
2. 运用比较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虽然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实现教学任务目标,但教师也应结合其它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合适选择和组合,为英语教学服务。
(2) 虽然比较教学法有助于教师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学生间的差异。但不能就此止步不前,而应在分析比较后找出后进生的问题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激发其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热情,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3) 比较教学法需要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生学法等的分析比较,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8
1.理论与实践脱节,校企不能有效结合,创新能力无法提高
地方高校学生培养应重点体现在“应用”两个字上,也就是为地方企业的应用服务上面。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的偏重于理论课,有的虽然有一些实践类课程,但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师资水平和软、硬件设备),很难给学生讲授贴近企业实际的课程。同时,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机会接触到IT企业。虽然学校也在大力推广产学研的活动,但是与企业有联系的教师毕竟还是少数。这种现象的后果反映在实验教学上,就是实验内容以验证性的居多,每次课验证一个理论,每次实验的内容彼此孤立,很少有结合实际案例的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学缺乏与企业实际的联系,很多学生不知道理论、实验到底有什么用,学习态度消极,旷课、抄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2.专业设置和课程缺乏人性化,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从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看,每个学院的专业一般只有3~4个。很多学校在最初的两个学年里开设了许多与学生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的公共课,仅有少数专业基础课。最后两个学年学生才接触到专业课。学生真正的专业课学习最多也只占了全部学习时间的一半左右。同时,现在很多大型企业的校园招聘往往安排在秋季,在就业的压力下很多学生此时已经开始为工作而奔忙了,根本无暇顾及开设在第7学期的部分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这种情况导致了很多学生专业技能低下。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一律要求使用材。有些教材知识过于陈旧,不能与时代同步。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为例,数据建模是数据库设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技术知识,在教材中不仅内容少,而且ER图还是沿用最为传统的画法,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由于基础没学好,导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完数据库原理之后不了解数据库建模的重要性,不懂得如何把概念模型映射成物理模型。设计的数据库很多都存在性能低下、缺乏完整性等情况。
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策略
1.课程设置与优化
为了适应计算机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地方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重基础、讲应用、利创新”的阶梯递进、立体型的课程体系。[5,6]以数据库应用与开发为例,“重基础”是指在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和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外,对于数据库建模等基础性的知识要予以加强,必要时可以单独开设数据库设计这门课程。“讲应用”是指实验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贴近企业工程实践的真实项目锻炼学生,让学生明白所学的知识在以后工作中的用途,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利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学生按照3~5人不等地分成若干个团队,让他们完成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项目。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利用团队的优势进行头脑风暴等创新技能的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尽量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一年左右的实习。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地方高校的教学应该汲取英国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各种实际需求,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讲授实践课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应树立“开放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师上课用的教案应该尽可能多地包含体现企业实际需要的内容,能够使用校园网或其他网络工具进行教学和科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实际的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通过全方位模拟和全过程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9
1.教后记的必要性
1.1写教学后记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后记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案的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行为。教师只有在课后勤写教学后记,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灵感,捕捉灵感,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一节课。而对于我们化学老师来说,教后记就更显得重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火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性知识,教师在做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改进的实验方法在教后记中都可以体现。
1.2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的重要依据。“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有时精心设计的课堂突然被学生一个古怪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或惊慌失措;有时被学生的一个违纪行为激发出过度的行为,致使课堂混乱,教学活动中断,面临失败。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钥匙”打开僵局之门。写教学后记正是为了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再一,写教后记也可以调节情绪,我每次上完课后总感觉有些遗憾,而又感觉无法弥补,这时在教案本上写下教后记,会有一补牢的感觉,总可以适当弥补一些遗憾。
1.3写教后记为搞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实际上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必然有精彩之处,有时学生激情洋溢,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的问题,给课堂增添新的光彩,有时教师设问精妙,引导亲近、自然,师生共鸣异乎寻常。教师及时记下课堂中那些迸发着学生智慧火花闪烁的片段,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思想,性格和对学习过程的了解,而且能有效弥补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拓宽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天长久,便凝结成智慧,积累成教学经验,有效避免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从而使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2.教后记的意义
通过教后记,可以使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和选择。通过教后记,能使人发现自己和他人原有认识的错误和不足,从而从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迅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后记是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认识,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及获得结论。教后记可以让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反思,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实践,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2.1促进教师全面思考,提升教学高度,明确教学方向。进行教后记,教师要具体、细致地回忆在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细致、全面的认识,这就为深入全面思考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又提升了思考的理性高度,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向。
2.2促使教师深入学习,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教师的必然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找出解决的办法。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教师深入持久地学习,并将自己的思考与与相关的教学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提升教师理性性认识,积累教学经验,增强发展后劲。养成写教后记的习惯,能够帮助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对典型事例和思考留下深刻的记忆,并逐步积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之成为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师,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3.化学教师写教后记的方法
教后记的重要性,相信每位老师都能举出来,但是如何写好教后记呢,如何能把它坚持下来呢,是大多数老师的疑问,这里我简要说说化学教后记的写法:
3.1总结本节课的化学主干知识。化学知识放到每节课上来说是没有多少内容的,每次讲完课后,我总是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应记些什么知识点。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对今天所讲课作一个回顾,第二在下节课上课时给学生进行复述一遍,效果很好。
篇10
1.高中政治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1.1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一言堂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讲解知识点,只有教师说的过程,没有学生说的机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差,由于学生自我性较强、有想法、有主见,传统教学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排斥学习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1.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模式单一是传统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法实施教学主要依靠的辅助教具只有黑板与粉笔,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模式烂熟于心,无法产生新鲜感,同样对教师的课程讲授也无法产生期待,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
例如,在进行"生活与哲学"教学过程中,在讲到"联系"这个知识点时,要求学生看书回答联系的概念,然后教师进行联系知识点的讲解,讲解过后进行课堂训练,讲到"发展"这个知识点时,同样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发展的概念,教师进行发展知识点的讲解,然后进行课堂训练,用同样的流程进行不同知识点的讲解,使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1.3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四大方面,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学习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法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等问题,进而加剧了政治教学的枯燥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困难,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不利于学生政治水平的提高。
2.高中政治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的创新策略
2.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转变错误观念,认清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合作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例如,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文化对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的感悟是什么,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学生会具有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
2.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是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流程式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知识学习产生抵触,甚至是排斥,因此,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例如,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角色互换的形式,甚至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在讲解必修一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可以模拟一个消费的情景,选择几位学生扮演不同消费类型的消费者,通过表演为学生直观显示不同的消费类型以及正确的消费观、错误的消费观等内容,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3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趣味化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主要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教学内容,多媒体的特点是直观、生动,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加入有趣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投资理财的选择"时,就可以加入一个小孩挠头思考的小动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结语
篇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学生酷爱“动画片”,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会成功的快乐,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
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使静变为“动”,使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为“低速”,连续变为“定格”,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形”、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避免了学生由于对知识难以理解而产生厌烦情绪。
(三)架设信息桥梁,发展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思维训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所以必须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信息,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正能提供真实的动感画面,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情境中调整出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
(四)增加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增加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弊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不能当成万能钥匙。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
(一)不是每节课都要自己作课件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网络搜索中,可广泛收集物理素材,比如,Flas、特效声音、有利图片、现场场景短片等,形成素材资源库。在利用课件演示方面,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或上网搜索,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思维地图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二)不能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
篇12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类比思想,有助于深化知识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结构上的相似性寻找类比问题,然后通过创设条件,将原问题转化为类比问题加以解决,往往可以深化知识理解,使问题获得快速地解答。如在学生双曲线的定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2)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若常数2a=0,轨迹是什么?若常数2a=|F1F2|的轨迹是什么?经过一步步地启发,学生运用类比方法便很容易掌握双曲线的定义。
2.运用类比思想,有助于温故知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贯通新旧知识联系,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学习四面体的性质时,师生共同回顾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然后鼓励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大胆猜想,得出新的结论。
3.运用类比思想,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 an= a1+a2+...+ 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成立。
二、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概念类比,把握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着大量的概念,若孤立地去理解和记忆这些数学概念,则难以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负担。此时,若巧妙地借助某些数学概念的相似性,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类比,往往可以深化概念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本质辩异同,进而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在学习“二面角的定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角的概念出发,通过“平面空间”、“点线”、“线面”等方面的类比,进而总结概括出立体几何二面角的基本定义,如下表1所示。
2.知识类比,构建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知识结构的类比,往往可以贯通知识联系,促进知识的条理化,使之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
如学习“空间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忆平面平行的基本定义,并结合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线线平行的性质,然后鼓励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大胆猜想,进而得出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1)定义:an+1-an=d(d为常数);(2)通项公式:an=a1+(n-1)d等,然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提出、探索有关等比数列的问题,通过类比、推理,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下表2所示。
3.思维类比,拓展思维广阔性
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由于数学思维的呈现形式往往是隐蔽的,难以从教材中直接获取,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维方法,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类比,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曾有个这样的问题难倒了多数学生:“求证正四面体A-BCD内的任意一点P到各个面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乍看起来,学生似乎无从下手。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将该问题与平面几何问题进行对比联想:“同学生们,在平面几何中你是否见过类似的问题?”,对于“求证等边三角形内的任意一点P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由于该命题主要通过“面积法”加以证明,类似地,对于上述立体几何问题,学生会马上联想到“体积法”,这样通过思维方法的类比,该问题很快获得了解答。
总之,类比思想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类比思想,有效地创设类比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二、比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1.微观比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一般情况下,微观比较教学法指的是片段的、局部的以及单项的对比。在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中,教材每个单元收集的乐曲具有一定安排顺序。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应对每个单元乐曲进行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比较,突出乐曲取材的不同。在简易的音乐分级鉴赏过程中,应对音乐的曲式、调式、速度、力度、音色、旋律以及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微观比较,并从不同音乐语言和音乐要素中,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
例如,从《草原放牧》中选取某一片段进行比较,其中的“草原小姐妹”片段表现的是两姐妹为护羊群与暴雪搏斗的情景,第一主题表达了内蒙古人对生命以及家乡的热爱,演绎小姐妹的活泼、欢快以及奔放洒脱,乐曲主题充满活力。第二主题则以优美清新的旋律,将观赏者带入草原放牧的情景,在悠扬的乐曲中抒发对家乡的热爱。
2.宏观比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通常情况下,宏观比较教学法指的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乐曲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由于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有多种多样风格乐曲,每个单元乐曲的划分具有一定的意义,教师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程时,应通过宏观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主要是对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乐曲意义及主体进行简单讲解分析,使学生在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综合比较。
例如,在高中音乐《音乐鉴赏》教材中,第二单元的“多彩民歌-强调情韵”,第三单元的“民间乐器――鼓舞弦动”以及第四单元的“京剧――国之瑰宝”等,教师可以从整体方面进行综合性比较,重点讲解京剧与民歌之间的区别,如曲风、演奏方式、唱腔以及乐曲的总体基调等。使学生在学习音乐鉴赏时有一定的整体概念,为今后的音乐鉴赏做好铺垫。
3.纵向比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纵向比较教学法是指,将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予以统一性比较,或者将不同时期相同题材作品予以对比。由于事物均在不停变化中得以提高和升华,乐曲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主题表现。纵向比较教学法的应用,是通过将不同时期作品予以比较,找出其音乐走向。同时,在了解音乐创作主旨和创作历史前提下,促使学生对音乐家形成感性认识,对音乐充满兴趣。
例如,在贝多芬早期作品C小调《第8号钢琴奏鸣曲》中,变化节奏快,音色质朴、简洁、富有哲理,具有不稳定、不和谐及不平衡特性;在后期作品《第五交响曲》中,则表现强烈斗争热情,有时温柔缠绵、有时欢快自由、有时悲伤绝望,充分展示了音乐灵魂,给学生带来音乐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4.横向比较教学法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横向比较教学法指的是,将不同作者同一流派的作品予以统一比较,或者将不同时期作者,但是题材相同的作品予以对比。例如,可将同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与音乐作品进行迁移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美术印象派形式的角度品味体验音乐印象派的形式,进而发散学生学习思维,达到横向比较教学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