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的时间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能的时间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能的时间管理

篇1

时钟与指南针

如果时间的运用只是在“好”与“坏”之间选择,问题就非常简单。我们很容易辨别哪些事情是浪费生命不值得做的。然而,时间的运用并不是在“好”与“坏”之间取舍,而是在“好”与“最好”之间抉择。“最好”的敌人,常常便是满足于“好”的心态。

时钟与指南针是我们生活中两个重要的指引工具,这两者的对比正说明了如何把最重要的事情和当前的急事给区分出来。时钟代表着我们的承诺、时间表、步骤,也就是我们的做事方法与时间管理。指南针则代表了愿景、价值、原则、信念、良知、方向,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中国人讲事情有“轻重缓急”,美国的史帝芬·柯维博士则将事情划分成了四个象限。

表中的四个象限基本说明了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一些事情。“忙”的人,他在时间的分配上,给到第一象限的通常比较多。把又重要又紧急的事情优先处理,这看似符合常规逻辑,但是正如Charles Hummel在《急事的奴隶》(Tyranny of the Urgent)一书上所说:重要的事情通常不需要在今天甚或这个星期完成,但急事却非得立刻行动不可。急事的迫切性总让人觉得非常重要不可耽搁,从而一步步耗损我们的精力。然而,如果从时间的架构上来看,这种似是而非的重要性便会逐渐消失,于是我们怅然回忆起有多少重要的事情被耽搁在一旁,警觉自己已经成为急事的奴隶。

把重要的事情摆在第一位才是时间管理的要诀所在。所谓重要的事情,是指真正有助于达成我们的目标的事情,是让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成就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通常并不是那么迫不及待的——而这点也恰恰是时间管理的最大误区。从这时候开始,我们成了时间的奴隶而不是时间的主人。

作为一个典型的销售经理,通常每天都有这些事情在耗费着我们的时间:客户的投诉、客户对公司政策不理解的问讯、下属员工处理不了的事情的汇报、下属之间的小报告、没完没了的公司报表、领导的“视察”、晚上客户的或者朋友的应酬……

于是,就有了我们时常所说的“25号现象”(25号是一般公司关帐的日子,也就是业绩结算截止日)。这一天的销售经理,忙得像打仗一样,催着各地的业务人员打款打款再打款,实在不行就想尽办法往外地去“窜点货”。勉勉强强地完成了这个月的指标,下个月又在等着了。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那么,对一个销售经理而言,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呢?我们又怎么去分配我们的时间,把我们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重要的事情之上呢?

因和果

布瑞姆博士在《阿波罗精神》一书里说过:自然界有其均衡,这是人力所无法破坏的,因为我们知道因果定律是自然界最无情而又最报应不爽的。然而,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均衡点,这是因为我们仍然执迷不悟,不知道我们的人生与社会一定躲不过自然的铁律:怎么栽,必定怎么收。

有什么样的因必定有什么样的果,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并不是把一件事做的更快更好,而是做正确的事、该做的事、重要的事。

对销售经理而言,他最重要的事情是做对提高销量有帮助的事情。月底的“催债电话”对业绩有帮助吗?短期也许是可以抱一下佛脚,但是长期毫无益处。应酬也是如此,偶尔为之也许是对人际关系有所帮助,但是沉溺于此,对自己对客户都是负担。如果说“对销量有帮助”这个词组仍然具有迷惑性的话,那么我们改用“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事情”也许更能说明问题。这些事情就是“因”,就是最重要的。

培训是非常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事情,可惜我们很多经理往往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却不赶紧行动。因为培训对销量的帮助并不是显性的,甚至短期而言会浪费时间。但是,企业最大的浪费便是这些没有经过培训的业务人员,它会导致我们完不成我们所想要的销售和市场目标。

建立良好的分销与陈列标准并且贯彻实施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往往表现得并不紧急,分销与陈列标准的制定需要花不少时间去研究,并且贯彻实施也需要假以时日,对人员、对客户都需要进行一番培训与监督才能体现出效果,所以,我们往往更愿意花时间在做促销上。促销一个个的开展,暂时赢得了满堂彩,暂时赢得了顾客图利的心,但是,缺乏良好市场基础与市场规划的促销,使我们最终得到的只是日益疲软的市场结果,丢掉的却是宝贵的时间与长期的业绩。

经理人的学习也是如此,试问现今营销行业的从业人员,一个月能仔细读一本书的人能有几个?市场出了问题,立刻去网上找文章,找答案,所谓“对症下药”。殊不知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绝不是几篇文章就可以一蹴而就的。文章也许是对的,但是理解却可以千差万别,运用的差别也许就更大了。没有深入到血液的东西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学习也如此,真正的知识是需要积累的,需要你从最基础的东西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少的时候为什么还不去学习呢?我们宁可玩扑克搓麻将却不愿意学习,我们宁可在大巴上看无聊的肥皂剧却不去翻一下报刊杂志,就是因为这件重要的事情往往并不紧急。

所以,你之所以的“忙”,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在做第一象限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往往都是没有生产力或者是低生产力的,它们与有效地达成目标,关系并不是很大。而我们今天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去做第二象限的事情的话,那么,迟早一天,围绕着我们的都会是那些又重要又紧急的事情。

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是亘古不灭的定律。

投资时间而不是花费时间

对时间最好的运用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与原则为中心,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若干时间以前,曾经有些网友以“营销聚会”的名义组织过不少的活动,初时我觉得意义很大,然而在看到一副副吃吃喝喝的网络上传照片之后,顿时失去兴趣。吃吃喝喝也许是他们的乐事,却不是我的乐事,因为我的价值观与原则是最不喜欢浪费时间在吃喝玩乐和卡拉OK上的。孔子说过:无友不如己者。这恐怕也是一种时间管理的方式——一种基于价值观的时间管理。

而惟有基于自我价值观的时间管理才能使你的时间有效地投资在你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上。

篇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浪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作为高能耗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管理工作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弘扬创新精神,坚定节能减排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节能工作,不少高校已经引进先进的智能水电检测技术和优秀的技能管理理念来进行本校的节能管理工作[1],并且通过一定的数据显示,高校的技能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节能设备落后等。本文通过探讨高校水电的节能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如何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提高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最终实现降低办学成本,节约办学开支,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1 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虽然响应节能减排的理念在开展节能管理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节能意识落后。良好的技能意识是高校开展节能管理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高校作为具有一定规模,且高能耗的社会组织单位,广大师生是否具有深度的意识及能力是对于其开展节能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当下不少高校对于师生使用水电免费的,以至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形成良好的节能意识,对水电的肆意浪费在校园中来屡见不鲜;其次是节能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由于高校的定位是进行学生教育,于是大多数的资金投入都运用到教学领域,对于技能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节能意识,没有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设备,比如在宿舍楼设立独立的能耗计量设备[2];最后是高校的能耗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其主要表现在各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配合,从而导致节能工作分工不明确,另一方面,从事节能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是临时的、低学历人群,他们没有一定的节能管理工作经验,也没有全面的技能管理意识,从而导致高校节能管理工作欠缺一定的节能监察、监管,致使节能管理工作效果不明显。

2 高校节能工作的具体实践

高校节能工作主要从电力节能和水量节能两个方面进行开展,除了全面提高全体师生的节能意识,还需要全体师生生活学习的各方面进行节能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技能管理工作,实现高校技能的目的。

2.1 电力节能

对于电力节能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列的节能管理条例,安装先进的电力监测系统监管师生进行电力节能行动。比如对于学校浴室的管理洗澡池可以采用电辅助加热系统,通过对热水的蓄水保温和用电低谷时期的电力加热,充分保证学生洗澡方便的同时,又能够避开用电高峰,节约电能;对于学生宿舍和教师的用电,引进电力等监测系统,随时监测每个公寓的用电量,超出免费用电量的电量额度需要学生自己购买,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对于教学楼的用电情况要进行实时监测,对于白天教学楼内不需要用到的电灯可以自动关闭,到晚上7点自动打开,防止学生白天随便拨动电灯开关,造成电量的浪费;教师宿舍的楼道里要安装小瓦数的声控灯泡,保证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通道照明,节约电能消耗[3]。

另外,对于学校路灯的设计要采用45瓦数的高校节能灯,深夜后只留下主要区域的照明设备;路灯可以采用智能的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路灯外部光线的强弱来控制路灯的开关,从而避免电力浪费的现象发生。对于学生公寓可以安装太阳能的集中供热系统,既节约了电费,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2.2 水量节能

对于水量的节能,高校可以从学生日常洗漱和热水的供应方面进行加强管理。比如在学校公寓内的楼层里安装有全自动的洗衣机,避免学生洗衣服无节制的水资源浪费,当然洗衣机可以进行象征性的收费;在学生公寓的洗漱间要张贴节水的宣传海报,激发学生的节水意识,管理人员要充分保证洗漱间水龙头无人时处于关闭状态,对于坏掉的水龙头要及时进行修理,减少水资源的无端浪费。关于热水供应,可以通过安置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烧水,每天固定时间进行热水的开放,学生可以使用保暖热备进行储存,这样既保证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又可以节约电能,改变以前的煤炭烧水的现状,减少环境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作为高校的节能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管理,杜绝浪费水资源,对于那些水资源严重浪费的公寓或者楼层要进行工作检讨,必要时可以做出补偿收费的管理,强制师生进行节水行动;对于消防或者绿化用水,可以通过与学校周边的河道或者人工湖的灌溉水洗;通过雨水、地表水来进行学校消防或者绿化,通过滴灌、消防管网浇灌的方法进行用水,从而节约用水,减少水费投入[4]。与此同时,高校要引进先进的水电监测技术,通过预付费管理模式,监督学生自觉进行节水节电。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对学校的水电能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清晰掌握校内水电能耗运行数据,并根据不同的权限对使用相关单位进行查询,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3 高校节能工作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高校节能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节能意识不高、资金投入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现状,在未来,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必须对症下药,通过开展校园节能文化节,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节能管理制度的方式,全面推进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杜绝资源浪费。

3.1 推进校园节能文化建设

要想顺利推进高校节能工作,首先必须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节能意识,这就需要高校有意识地开展校园节能文化节,通过利用世界水日、环境日、全国节水宣传周等时间,向学生宣传节能的重要性,学校的后勤部门要在食堂、卫生间、教室楼道的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识。在学校的空调旁边、开关旁要张贴节约用电的说明,潜移默化中培养师生的节能意识。同时还可以成立节能的志愿组织,通过对学校不同教学区的电力使用、水龙头开关、空调使用等状况进行巡查和记录,然后进行通报,从而监督和纠正学生不良的用水用电习惯。对于那些节能行为较好的区域可以进行表彰,树立节能榜样。

高校节能文化节的建设要长期推广,形成一定的传统和规模,在每一届的学生中都要传承,充分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件的良好发展,只有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节能意识,才能正确开展每一项的技能管理工作。并且培养好学生的节能意识,学生走出校园后还能够继续保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一种良好铺垫。

3.2 建立健全的节能管理制度

健全的技能管理制度是高校节能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良好保证,充分利用校园的节能监管平台,督促全校师生进行节能工作,用数据和规章制度来武装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首先需要高校根据学校节能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管理制度,让高校的节能工作变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是要加强本校节能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处罚或者奖励,督促节能管理人员认真负责;最后,要全面提高高校节能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只是聘请一些低学历临时性的工作人员,高校的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且需要有一定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理论知识储备,所以高校要全面提升学校节能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培训和人员激励的方式,鼓励他们积极创新,重视节能管理工作[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大高校要充分重视节能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师生的节能意识,引起先进的节能技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好高校的节能工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张彩峰.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展望[J].高校后勤研究,2015(01):97-99.

[2] 秦剑.高校节能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7):233-234.

篇3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般是指基于专业技术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教学、实验实训和科研的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实际能力,而非是“考证”的能力,其中,专业技术的实操能力和社会实践的经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背景下,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高校教师的整体状况还难以适应。因此,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途径很多。笔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期间,对该校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颇有感悟。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 Yang Polytechnic)成立于1992年,是新加坡政府所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政府为了满足不断飞跃增长的经济和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之一,是一所被公认的具有创新性的综合学院。学院着重培养与训练复合型人才,支援新加坡社会的科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科技型人才储备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学生1.6万人。

一、教师的引进必须坚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原则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有很大的流动性,每年都有教师的调入与调出,这是正常的一种人才流动的现象,对学校及社会都是有益的。他们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坚持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和具有工程师资格(而新加坡教育部对他们的要求是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五年的工作经验和经历,是保证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关键条件。而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也确实显现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和国际的技能竞赛均获得了较优秀的成绩。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而我们的教师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进学校后,就一直从事校内的教学工作,很少深入到社会或业务工作一线,是“教书匠”;而一些“双师型”的教师,在考证方面是强项,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一定很强。这对应付上级的考核是有用的,而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则显得不足。所以,在新进教师时,一方面要面向企业和社会,坚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原则,不要只盯着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另一方面,在面向企业和社会选人时,不仅看其是否有技术等级证书,还要考察其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否则,这个缺项就可能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弱项,在短期内是很难弥补的。我们不一定规定五年,但起码应该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二、现有的教师必须成批地进入企业或社会锻炼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每年大约有35%左右的时间在企业,有65%的时间在学校里。这样就保证了企业与学校的紧密联系以及教师跟踪企业的先进技术水平,保证了教师的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保证了教师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一致,与时代一致,而不是把自己禁锢在校内和书本上,从而保证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是最先进和最实用的。对比之下,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是封闭式的,校园是封闭式的,教师的思想与社会是脱节的,原有的实际知识积累也逐渐衰竭、老化。中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外出进修读博,提升学历学位,或争取科研项目,从而名利双收,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既辛苦又收效慢,无名又无利。有的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不多,多数教师也没有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深入社会充实自己,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整体安排和激励制度。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得力的措施,促进教师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如规定硬性指标每学期要送出去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一线锻炼,尤其是年轻教师;在经费上给予支持;规定在三年内一定要有一个学期不担课,专门到业务部门考察学习等。把这种做法形成一个制度,坚持几年,一定会有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校企(单位)合作项目,搭建教师进入企业和社会的平台

南洋理工学院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是长年与企业有项目合作的,教师穿插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把企业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教学,也使教学研究的成果回馈给企业。这个过程,学生直接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操作本领,企业得到了研发的成果,教师也得到了新知识的更新,并不断站在生产和研究的前沿,实现了企业效益与教学质量的双赢。如何形成这种局面,首先是一个办学思路的转变,就是要面向企业和社会,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共谋发展,而不是闭门办学;其次,要有能承担企业研究项目的实用性人才,这可以通过到企业“挖人”,或者致力于培养这类人才来达到。怎样搭建这个平台?起步阶段要靠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的设计,抓住时机,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延续阶段,要靠专业教师的人脉关系,不断加强联系,不断拓宽新的渠道。南洋理工的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很多是通过教师个人的关系来取得的。要培养教师的开拓精神。到企业去争取项目也不是容易的事,南洋理工的教师在争取项目时,也经历了“乞丐—传教士—双赢”的模式。我们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把人脉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通力合作,锲而不舍,大力传承。

四、实施教师的校内轮岗制度,提高教师的行政能力和归属感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广泛实行校内的轮岗、兼职等做法。每一位教师都有做行政工作的义务,如到人事部门、图书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教学部门的一般管理工作等。学校没有学生处,没有专职的学生辅导员,由教师兼任学生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各中层的岗位负责人也经常地进行工作调动。教师轮岗做行政工作,可以大大地压缩行政部门的编制,更为主要的是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熟悉各方面的工作,了解各部门的工作特点,知道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辛苦,对以后工作中的理解和配合大有好处。在我们高校里,相对说,教师的人员还是较多的,有条件让一部分教师到行政部门轮岗做一些行政工作,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比到社会上去锻炼成本要低很多,效果也会特别好的。尤其是对一些担任或准备担任系、二级学院负责人的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五、对教师队伍进行分类管理,发挥各自的特长

南洋理工学院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但在实际工作的安排上,有些教师主要从事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工作,有的教师还是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有的教师从事实训工作,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的特点,使教师的整体效益发挥到最大。我们可以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按三部分来分类,一类是主要从事企业社会项目或科研方面的团队,这些人可以上课少一点;第二部分主要从事理论教学方面的;第三部分是从事操作性教学或实验方面的。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让他既能拿到国家项目,又在教学方面投入较多精力,又要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是标准太高了,很难达到。分类管理,可以整合全校教师的资源条件,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为此,应制定差异性的政策,使各部分的教师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都能得到与其付出相应的报酬与奖励。教师对这三类工作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轮换,如果经过考核,均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的,可以考虑转出教师岗位,改变目前教师队伍只进不出,进取心不够强的状况。

六、建立考评体系,科学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在考核教师的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体系比较健全,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却简单粗糙,甚至严重缺失。主管部门没有统一要求,职称评定中看重的是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往往成了弱项。所以,应明确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制定切实可行、各有特点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上,办好应用性大学,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财,张晓梅.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篇4

大同工务段机关共有乘人汽车23辆。根据2013年年末统计,23辆汽车全年总计行驶221万公里,全年产生燃油费、修理费、过路费、保险费等费用276万余元,平均百公里的费用125元。今年年初开展机关乘人汽车管理效能监察以来,在干部盯控施工增多,包保力度加大的情况下,1至5月份机关生产用车累计行驶103万公里,比去年同期多行驶近10万公里,各种费用支出116万余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1.3万元,平均百公里费用113元。也就是说,在费用增加1%的情况下,行驶里程增加了10%,平均百公里费用降低了9.6%,全年预计可节支30余万元。

2主要做法

(1)令行禁止,严格管理制度。段于年初明确机关乘人汽车全部归口材料科统一管理,指定专人负责汽车司机考勤和车辆钥匙管理。针对派车、用车、出车、收车四个环节,做出六项禁止性规定,在管内无派车单一律不准出车,出管外必须要有主管领导签字;所有车辆要严格执行派车单、行车日志和用车人签字制度;节假日期间,机关乘人汽车全部封存,经值班领导审批后方可动用。段纪委加大汽车入库和使用动态的抽查力度,从制度上杜绝了公车私用和车辆夜不归库等惯性问题。

(2)集中调度,提高用车效率。由材料科指派专人对机关乘人汽车负责统一调度,在每天交班会上通报当天的派车情况。机关科室人员用车必须提前1天将主管科长和段领导审核签字的《用车审批表》报送材料科。材料科根据用车人数、出车地点等情况,优化出车线路,合理配置车型,尽可能对同一路线人员安排满员出行,在保证机关干部下现场的前提下,压缩专车使用频次,最大限度提高车辆和车座的利用率。

(3)逐车测算,卡住燃油消耗。出台《大同工务段汽车燃油管理办法》,在掌握车型、车况、路况的基础上,确定并公示23部汽车的百公里油耗标准。建立汽车燃油台账,每周对派车单、行车日志和里程表核查不少于1次,并对里程表显示数字拍照备案。每月根据行驶里程对燃油进行预批,对于上月预批数量少于实际行驶里程的,本月预批时补齐;对于上月预批数量多于实际行驶里程数的,自动延续为本月用油,并减少本月预批用油数量。

(4)严格把关,公示费用支出。出台《大同工务段汽车费用公示办法》,将段机关全部乘人汽车(包括段领导及科室用车)全部纳入公示范围,对每部乘人汽车的百公里油耗标准、总走行公里、月走行公里、月油耗、月燃油费、月过路费、月修理费、月保险费支出等8项具体指标进行单车核算,每月25日前通过段局域网和机关LED屏进行公示。段纪委对公示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年底对节支降耗显著的司机给予1000―1500元的一次性奖励。

(5)加强监督,促进问题整改。上半年段纪委会同业务科室对机关汽车执行派车单、行车日志、用车申请等制度情况进行抽查,发现派车单与实际出车情况不符、行车日志填写不规范等19个问题。针对部分干部为了用车方便要专车;在汽车管理上对司机要求多,对管理人员要求少;对乘用人员缺乏问责等突出问题,先后下发2期督查通报,督促业务科室围绕用车审批、交通安全、费用支出等方面细化完善5项制度措施,并对3名管理人员进行了考核追责。

3几点启示

篇5

(三)加大岗前的实践能力培训,提高师资培训的针对性。目前,民办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又过于注重学历学位的提升,中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外出进修读研读博,学历学位一旦提升,即名利双收,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既辛苦收效又慢,往往被忽视了,其结果是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对教师的培训进行改革。改进培训形式、凋整充实培训内容,在岗前要增加与专业对应的行业和工程背景的认知实践,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胜任力。

篇6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教育效能的提高。《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那么,作为民主师生关系创建者的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一、遵循平等交往的原则,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往往老师不常注意的小事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我经常要求自己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蹲下来这个简单的动作提醒我:孩子与你是平等的,不要让孩子与你说话时要抬头仰视。教师蹲下来不仅能给孩子视觉上的平等,更能给孩子心理上的平等。教师从站着到蹲下,不仅仅是简单的姿势变换,它体现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热爱。

记得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我以客人的身份到娃娃家做客时,我不小心踩了洪孜凯小朋友的脚,正好当时有一组小朋友成争执,我就没来得及向他道歉,就去处那组小朋友的纠纷。看到姿凌和心凌在大声吵架时,我本想“严肃说教”的,但转念一想,我这样 “大声训斥”的语气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慌、抵触心理,孩子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心态下,很难与我沟通和交流。于是,我用轻言细语与幼儿对话,告诉他刚才的行为,让他想想这样对不对?为什么?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应该怎样做?这样,孩子没有精神压力,很容易和老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进行的教育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游戏结束后,洪改凯走过来说:“吴老师,你刚才踩我的脚了”。我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听后脸露出满意地一笑,说“没关系,我原谅你了,我喜欢和你一起玩游戏”。

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一些事情上,有时也可以让孩子参加,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如,在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幼儿自主作用,让孩子和我一起整理班级,美化班级环境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幼儿获得成功感,而且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戒备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二、关心、热爱孩子,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的爱心、好感和期望对孩子影响的深远意义。《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

例如: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认真的学习各种技能,教师在活动中随时、全方位地观察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当我看见区角活动中王桢林在认真地自制拼图,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纸,并在纸的中间画了一只小鸟,接着,他又找来剪刀想把拼图剪成7块,当时我真的很想提示他要把画面画大,然而我却打消了干预的念头,心想:我还是先尊重他的意愿,等他发现后需要帮助时我再引导他。于是我静静地站在一旁观看。果然由于他剪的7块拼图大小不均,加上画面又小,集中在中间几块,旁边几块拼图没有颜色、没有图案,拼来拼去都不能拼完整,只见他摸了摸脑袋,呆呆地坐在那里。这时我才以“玩伴”的身份去加以引导,我找来几副买来的拼图,让他自己去进行比较。“你做的拼图与买来的拼图有什么不同?”并协助他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使他明白画面丰富,色彩鲜艳的拼图容易拼:而构图单调、画面小的拼图难拼。由于我与幼儿之间建立了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热爱,促进教育效能的提高。

篇7

从上述阐述中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存在着多重功能定位。此时便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将文化建设功能引入到管理创新之中呢。问题的回答实则仍须从组织和制度两个方面展开。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对多重功能的理解

根据本文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图来看,多重功能可以从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部分来进行理解。

1.1主导功能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来看,其承担着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使其获得体育人文精神熏陶等任务。因此,主导功能可具体表述为:(1)提升身体素质。提升身体素质依赖于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支撑,这不仅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工夫,还应在师资素养和场地配置上做文章。不难看出,只有通过三者的高度融合,才能满足高校数目庞大学生的需要。(2)获得人文熏陶。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内含着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浓缩于体育人文精神之中。将这种人文精神灌输到学生思想中,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岗位上不断开拓和进取。

1.2衍生功能

关于衍生功能实则就是开篇所提到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还包括行为文化。其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将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能够满足大学生勇于章显个体的心态。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出,衍生功能主要就指向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体育教育管理只针对课程教学,而学生活动受团委和学工部管理的割裂状态影响,管理活动很少涉及这一衍生领域。为此,在多重目标的实现上应积极解决两大版块的融合问题。

2.理解基础上的实现目标定位

理解基础上的实现目标定位可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2.1针对主导功能的目标定位

(1)提升身体素质方面。不可否认,受到课程设置要求的限制,高校体育教学只在低年级中开设。这就意味着,每周两次的体育教学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当学生处于高年级之后也就更无法从体育教学中获益了。为此,此处的目标定位应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自觉相契合。通过学生体育锻炼自觉的形成,来推动自身今后的体育锻炼实践。(2)获得人文熏陶方面。体育人文精神的释放与接受无法单纯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而需要在学校体育活动氛围下来逐渐吸收。关于这一问题似乎与下面的衍生功能相接近,实则不然,其更需要从正式的体育活动安排上下工夫。可见,这正是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点之一。

2.2针对衍生功能的目标定位

本文的衍生功能主要是指行为文化的建设,而这中建设可以通过正式程序来开展(如,运动会),也可以通过非正式程序来实现(如,班级体育活动)。目前,正因存在着正式与非正式间的割裂状态。因此,目标定位可归纳为:(1)跨部门联动方面。应在高校管理层的亲自关心下,建立以体育教学部门为核心的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联动团委、学工部来更好的推动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最终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2)体育活动协调方面。体育活动协调方面主要涉及到体育器材的供给,以及裁判人员的配备与培训。其中对于后者,主要仍承担对系、班级成员的培训工作,从而促进他们在非正式程序下能够充分开展体育活动。

3.目标驱动下的实现机制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目标驱动下,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机制构建:

3.1主导功能方面

(1)基于学校现有的组织资源。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考察“组织资源”范畴,实则是指:师资与教学设施设备。其中,师资处于关键地位。为此,大学体育教学在探析与创新中应基于这两个前提。师资之所以处于“关键地位”,在于:1)课程教学创新需要他们的参与和推动;2)课程教学创新的有效性,需要他们在实践中来检验。(2)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大学体育教学包含于大学学科教学的体系中,本身具有明确的教学大纲的指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其目的与结果评价指标是统一的。为此,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则主要体现在:通过构建具体的教学实施手段,来实现与达到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结果。

3.2衍生功能方面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这里需要高校管理层来牵头。或者可以在组织和制度建设下,推动三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这里笔者只是强调,应充分进行非正式程序下的体育教育管理创新,因为这中基于系、班级的学生活动,具有很强的学生基础,并在组织管理上的难度也较小。因此,这值得以后进一步去思考。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本文从独特的视角下对文章主题展开了有意的探索。

4、小结

本文认为,根据主题所要表达的意图来看,多重功能可以从主导功能和衍生功能两大部分来进行理解。机制构建应围绕着:基于学校现有的组织资源、植根于学校的教学实践需要,以及发挥非正式程序下的体育管理功能来展开。最后,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李汉桥.高校体育创新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培养[J].大众科技,2011,(7).

篇8

基金项目: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常州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编号:K2011204),主持人:鲁武霞;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资助项目“产业转型升级中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研究”(编号:CDGZ20100038),主持人:鲁武霞。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0-0026-04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靠人才和技术作支撑,作为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无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今后1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通过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升,办学体制机制有新突破,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快速实现内涵式发展,其关键就在于着力提升四个核心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资源运作能力和院校管理能力。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一)牢牢抓住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国家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个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就必须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着力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能力等终极性问题,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在胜任一个岗位的同时,还要适应职业群集岗位,具备较强的转岗能力,真正成为职业道德高尚、职业技能高超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定位,针对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既要牢固树立就业导向、面向社会需求的观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又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广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是若干要素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间协调作用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包括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条件[1]。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这种类型的教育是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2],并使这些要素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生存方式,在其办学模式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环节,以及教师、实验实训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学生实习培训等都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经验表明,采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利于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所以,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前区域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掌握劳动力市场和相关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动态,重新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坚持就业创业并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必须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和独特的以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基本建设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教学基本建设主要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品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设计、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首先,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紧跟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对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并积极开发新专业和特色专业。其次,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结合、相互对应。第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要以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坚持职业性、生产性建设原则,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第四,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教育模式正由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转向就业导向模式[3],而就业导向模式强调教师的动手实践技能,强调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即教师应同时具备教育者和工程师的素养与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产学研能力和企业实践经历等。

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一)以专业为抓手,坚持科学合理的服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最终体现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逻辑基础。高职院校必须适时顺应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明确学校的社会角色定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到位的社会服务,去赢得社会的支持。学校改革发展必须深入了解区域内产业、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适应求生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生产保持一致性是一条基本原则,它包含三层含义[4]:一是高职教育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高职教育发展,三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因此,高职院校要主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找准科学合理的服务定位,尤其要通过专业建设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专业设置要依据区域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设置原则不是一般地根据学科分类而应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5],不仅要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布局,并以此确定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总之,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中,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向社会和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技术和文化资源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中心,以及区域社会发展的文化中心。

(二)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宽社会服务领域

职业教育要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在专业设置、办学规模、育人质量上与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和新市民的要求相适应,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高职院校要在服务中得到发展,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不断延展和增强服务功能,必须围绕行业发展需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方式和途径。首先,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优质人才支撑。只有培养的人爱岗敬业、应用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才能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才能获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才能声誉良好,生源充足,才能提升社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努力为国家分忧并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拓宽道路。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不同年龄群体开放办学,积极主动地挖掘市场潜在的教育生源,将高职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三是面向社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模块化培训项目,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展职业培训,既承担起企业职工的培训与教育进修任务,又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师资,拓展职后教育市场,主动服务社会。

(三)对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社会服务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地方政府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高职教育需要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6]。从高职院校发展来看,校企合作既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生存方式更是生存之道。近几年的示范性院校建设经验表明,校企合作应掌握三个关键[7]:一是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只有为企业服务好了,才可能得到企业持久的合作与支持;二是校企合作的组织建构。校、院、系等各个层面要与企业建立组织与制度联系,并在学校层面构成一个整体,使校企合作平台有组织上与制度上的保障;三是双方合作的系统运作程序与操作规范。高职院校必须从以上三个关键入手坚持校企合作发展模式,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各种技术服务。具体地讲,就是在人才服务上要突出“适应性”,必须根据社会职业群的发展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适应性人才。在社会服务中要增强“互动性”,要主动与地方经济、科技进行有效的对接,与企业开展技术应用和技能提升的横向科研,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在服务方式上要突出“多样性”,拓展并形成“职前职后贯通、教育培训一体化”的社会服务格局。

(四)促进就业,积极关注民生发展和公民幸福

每一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就业是民生之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职业教育正是解决民生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由此,高职院校必须将促进学生就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真正做到按市场需求开设专业、按就业岗位组建课程体系、按市场要求改革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每年数十万的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都必须掌握职业技能,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高职院校必须站在促进就业、关注民生发展的社会高度,为社会培养和培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要,满足社会公民职业能力提升的终身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需要。

三、适应市场变化的教育资源运作能力

(一)主动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

勿庸置疑,虽然有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办学单位的支持,但总体来看,一些高职院校还是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教学资源匮乏或资源配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发展离不开外部支持,在争取资金投入和发展政策上,需要教育、科技、产业管理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实习、兼职教师聘任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需要企业的大力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合作支持、学校自主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以竞争和获取各种社会资源为命脉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政府对学校经费资助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为政府拨款方式从直接拨款为主转变为以竞争拨款为主(如招生数和争取项目的层次数量),导致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同行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当前高职院校尤其需要处理好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关系,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通过全方位有效的资源开发、投入、整合与利用,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获取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外部资源;同时主动探索和实践“合作发展,多方共赢”资源获取机制,以服务换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和品牌运作。

(二)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校内资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办学经费、教学设备等有形资源和学校历史文化、师资水平、科研能力、社会声誉等无形资源。整合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直接目的是降低办学成本,壮大办学实力,所以必须构建服务于学校战略规划的资源配置体系,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益和水平。首先,在资源配置中进行战略选择,要将有限资源用于战略性和关键性的发展领域,形成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和关键发展能力。其次,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组合,使内部资源更加充分合理地运用于人才培养活动中,从而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切实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益。第三,要集中优势资源加强重点专业和重点环节建设。如结合自身资源与专业的优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寻找最佳结合点来培育骨干专业、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以增强学校的硬实力。要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改革项目、双师培训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来,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中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以实训基地为标志的资源共享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基地建设水平也是高职院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需要及学校专业发展方向,通过校企合作途径,积极运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树立与企业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战略思想,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研发、技术攻关实现设备共享,与企业实现基地共建。其次,发挥地域优势与不同院校共建实训平台。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校际间没有围墙,在基础设施、图文信息、师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充分实现内外开放、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集约高效,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其中政府投资1亿元,五所院校投入1.5亿元,共建公共实训平台(现代工业中心),每年接受实训学生5万多人次。第三,要强化成本效益管理。通过实行产学研训一体化,降低实训基地设备成本和损耗风险,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可以引进企业生产设备、生产线和中端产品,实行学校场地与企业设备互相利用,同时开展生产性实习和产学研合作,为企业职工和社会开展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等社会化服务。

四、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学校管理能力

(一)拥有极具领导力的院校长

国家示范性院校入选条件第一项就是“领导能力领先”,它要求高职院校不仅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更要有一个能干的院校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因为校长对院校的发展方向确定、文化选择及组织整合等起着决定性作用。示范性院校建设实践表明,卓越的院校长造就卓越的高职院校,一个极具领导力的院校长和领导班子所共同呈现的院校管理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新的社会变革和新的学校发展目标要求,院校长必须既能不断应对重大的战略性变革和学校内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又能承担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更要担负起破解资源整合难题、规范教学管理、统筹科学发展的重任。在领导师生实施战略规划和实现内涵发展的跨越中,院校长既要强调自己在呈现学校发展愿景,提倡价值观,激发成员动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又要理解变革并在变革中重构学校的一切,使之朝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方向前进。而这一切都要求院校长具有特别的教育智慧、教育视野和领导力,能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并带动师生用创新思维去思考,用创新行为去实践。

(二)拥有院校发展战略规划与可行性方案

首先,高职院校要有战略思考和系统规划,并围绕着“为什么办高职教育?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如何办好高职院校?”等一系列重大办学问题,正确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思路、定位和总体办学目标。其次,院校发展的战略远景是制定学校总体目标和寻求发展方向的谋划和方略,是学校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总体发展框架。高职院校要以此为根本,系统地制定出具体建设目标及实施方案,方案要体现出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按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整体推进院校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同时,在设计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时,必须重视落实好近期或阶段性发展目标与任务,要在确保近期目标实现的同时有利于长远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背景相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应该体现国家、地方、区域的发展要求,应寻找适应自身实际的切入点,走特色发展道路。要把学校的特色体现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上,与当地行业、产业紧密联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产业变化调整的良性互动,切实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五个要素。

(三)拥有灵活的管理系统和完备的管理制度

管理就是采取最佳方式对各种要素实行科学组合,以达到最佳效能实现预定目标的社会活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变化所带来的讲求效率的市场环境,动态的追求质量与效益,使高职院校也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其组织形式、领导体制、教育教学方式、资源利用等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内涵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必然要依靠科学规范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效益。要建立一个灵活高效的管理系统,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办学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决定行政效率,只有通过逐步完备的运行制度才能给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制度的理想效果在于既能围绕统一目标运行,又能推动各组织及成员积极实现目标,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能达到解决问题与激励引导的双重效应。因此,要在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探索不同行业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7]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2][3]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9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检的意义

通过建立实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抽查考试标准,进一步推动会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增强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本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该技能抽查标准以为高职教育和社会经济提供服务为宗旨,建立教师的教学标准、学生的检验标准和行业企业的职业操作标准,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步形成统一的职业操作规范,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操作水平,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真实、完整、优质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二、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目前存在的问题

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对高职院校数控、会计、动漫3个专业类的08级在籍学生开展了专业技能抽查,按10%的比例,共随机抽查了50所高职院校1608名学生。其中会计类抽检情况为:会计类抽检专业为财务管理专业(代码620201)、会计专业(代码620203)、会计电算化专业(代码620204)、会计与审计专业(代码620206)、审计实务专业(代码620207)。应参加技能抽查学校42所,实际参加抽查学校42所。应参加技能抽查学生1009人,实际参加技能抽查的学生996人,参考率98.7%。实际参考学生中,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779人,合格率78.2%。到2014年会计专业都一直未被抽检过了,估计今年会计被抽中的可能性特别大。

技能抽查的实施对检查学生技能水平,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参加此项技能抽查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的困难:比如抽检是针对高职院校大三的在籍学生,大三学生基本上处于待实习状态,在校课程很少,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再者,技能抽考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抽考的范围比较广,既包括手工会计又包括电算会计。其中:会计手工操作技能模块包含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会计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纳税申报表的编制、会计档案的整理与装订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会计电算操作技能模块包含账套的初始化设置、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系统记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的生成与输出、账簿的查询与输出、账套的备份、财务分析和Excel在财务中的运用等8个典型工作项目。抽查要求是学生能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独立完成,并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这些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的综合性要求比较高;最后会计技能抽检的方式是由湖南省教育厅相关组织机构组织抽考,由组考机构组织被测学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测试;被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独立完成测试任务。抽检的随机性很强,有时间限制,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操作这些技能。

基于这些实际困难,技能抽检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老师

为了技能抽检,指导老师根据抽检规程和精神共同研究训练项目内容和训练指导方法。在研究抽检规则的基础上,经过大家讨论协商,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训练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步骤,同时根据学生的训练反馈不断进行调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想法是好的,但困难也是实在的。电算由于受机房和软件限制一直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抽检前培训我们发现涉及到的购销存供应链模块时,学生回答的都不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以往的课程中从未接触过,而我们在这一块的师资相对匮乏,所以培训前我们只能让学生自己摸索,也没有邀请系统的专业培训老师来我校进行现场指导,从而影响到学生考试时的成绩。

(二)教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没有紧跟抽检要求

技能抽检是专业的风向标,反映了行业最新的技术、知识与要求,而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往往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没有紧跟技能大赛的要求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像这次电算的供应链模块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涉及过,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必须从头开始自己摸索,临时抱佛脚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手工会计中涉及到很多关于税的具体业务,平时的税务课程没有作为重点来讲,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考试时不会算做不出速度慢,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三)专业培训不够扎实

本次技能抽检的辅导教师本身平时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虽然辅导老师在完成了日常教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扑在训练学生工作上,即使是节假日也没休息,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培训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够扎实的现象。

(四)缺乏与其他学校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2010年的抽检给省内的很多学校提了个醒,就是要注意校际间信息沟通交流工作,今年很多学校之间都开展了交流活动,都在争取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而我校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开展此类活动,对抽检对手缺乏了解也成为我们比赛的一个短板。

三、高职院校会计技能抽检改进建议及措施

篇1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实验技术改革重点项目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实施了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改革[1],使得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系级管理,成为与院或系平级的功能单位,突出体现了实验教学和科研在高校职能中实现与理论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的同等地位,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现代高校办学理念的发展方向。对过去依附与院或系的实验室进行中心化、平台化改革,其目的就是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实验中心化、平台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原创性知识成果获取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建设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历史痕迹,最突出的就是几乎所有的中心化后的实验室,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还是教学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时期的框架和体系,教学功能较为完善,而科研功能普遍较为薄弱。如何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完善科研功能模块建设,使有科研想法的学生和教职工能够方便的了解和使用现有的设备、发掘它们的潜在的功能、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等问题,是深化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大平台建设、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针对如何构建实验中心科研功能模块提出了几点思考和设想。

1 改革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实验资源

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首先要赋予实验中心整合物理学院实验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和学科发展方向等相关职能,增加科研功能模块。实验教学中心改为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中心直接受学院的领导,与其他各系平级;中心独立于其他各系,其他各系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中心统一安排人员和设备进行;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创新科研项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可行性之后,调度有关人员和设备给予支持;对于现阶段实验条件尚达不到的实验研究项目,形成书面报告,形成发展规划,提交给上级领导争取支持。

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隶属关系。过渡时期可以赋予各系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不但隶属与各自的系(材料、光电、应物和基础)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服从实验中心管理,有义务向实验科研办公室提交所管实验室的功能、仪器状况、开放时间等各种资料,服从实验科研相应的工作安排。进一步的改革将实现管理人员完全的实验中心管理化。

2 改革管理机构,建立科研管理部门

近年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引进和培养,已经拥有了一支高学历的人才队伍,虽然队伍的知识背景、科研经历比较庞杂,不存在较为统一的科研方向;但是不可否认,这样一支队伍蕴含着各种可能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暂时还无法形成合力。目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指定一位副主任,管理中心的科研活动,主要工作内容和形式就是定期传达学院或学校下发的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提交等既定工作,人员配备单薄,没有真正形成对人员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当前中心的工作重心无疑是实验教学,然而科研是突出中心话语权、提升中心各项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要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必须改变科研活动各自为战的局面,改变对现有科研活动放任化管理方式。管理机构中增设实验科研部门(具体名称可用科研办公室,与现有教学办公室呼应),增设实验科研主任和秘书各一名。实验科研部门的职责包括:科研用实验设备的管理和建设;科研性实验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实验课题的规划和整合;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改造和研发;组织实验技术类成果的评价等。

3 完善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

构建实验室科研功能模块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实验室各项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信息化建设不仅表现在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更重要的应该表现在实验室资源上网的程度。当前,实验中心所从事的"实验项目卡"工作,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该项目针对开设的各类实验项目,要求登录、完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操作规程等各方面的内容,方便了查询和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近几年来持续不断的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查询、预约、反馈交流、成绩统计与公布等都可以在网上轻松完成。该项工作为进一步实现实验科研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尤其对于较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实行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打破专业界限和设备垄断,提高利用率。

4 构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

构建实验室科研功能模块,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是开展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实验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仪器设备日趋电子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超前意识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并使用新设备、新仪器,为理论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实验技术队伍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要培养一支实验素质高、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变革后,中心日常工作应增加人员学习机制,提高实验中心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科研功能模块的改革,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和老师形成重视实验的观念,从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成果;使进入一个实验室成为一件非常轻松和快乐的事,并真正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实验真正成为培养人才、创新成果的有力途径。

篇11

1 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我国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03年“非典”突然爆发开始,理论界、学术界才开始将目光聚焦到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上。学术界普遍认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从法律角度对突发事件进行了界定,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按照性质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指由于自然界不可抗力造成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旱涝、火灾等。二是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如暴力事件、意外人身伤害等。三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四是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如政治运动、战争、非法集会等。根据诱发突发事件的成因划分,突发事件还可以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以及内部产生型和外部导入型突发事件。

根据上述理论,高校突发事件可以概括为由于自然的、人为或社会政治原因引发的,在高校领域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类事件通常是以大学生为主导,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学校工作及师生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2 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是突发性。即突然发生,通常没有征兆或没有预警。事件发生之后的发展过程、走向、规模、持续的时间及危害程度均不可预测、难以把握。

二是危害性。即造成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非正常运行,给学校整体事业和师生生活带来一定损失,造成一定范围的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慌。同时,危害容易扩展到社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很多突发事件通过网络被别有用心的人散布,进而扩大和加深事件的危害性。

三是敏感性。这是由高校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高知识群体聚集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被普通大众质疑高校的先进性。同时,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因此极易受到影响而令局面难以控制。

四是持久性。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较为集中,导致在一个地方爆发的突发事件,会迅速波及周边高校乃至全国。而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普遍存在重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工作机制等问题,导致事件影响力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而在短时间内消失。

3 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虽然国务院、教育部对于高校突发事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态度较为被动,甚至有些滞后,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重大危害,在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缺乏经验和能力,也没有借助和发挥校内外力量的配合。甚至有的高校仅认为突发事件只有在事发后才需要进行干预处理,而没有将其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来进行。

3.2 高校突发事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没有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作出明确规定,多数高校也没有制定配套的应急管理制度,导致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度依据,因此不知从何处下手,事件处理时较为迷茫,导致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尖锐。由于制度的欠缺,也导致很多高校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指令而制定的,不能发挥真正作用。

3.3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包括高校内部各相关单位、教师、学生、家长,更包括了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社会相关单位、大众媒体等。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仅仅依靠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等校内职能部门,没有构建学校突发事件应对领导小组,没有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学校与政府、媒体、家长、社会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借助各方力量共同处理突发事件。

3.4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心理预防和事后心理干预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高校师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普遍积极健康向上,但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不良事件,其中很多是因心理因素引发的,不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使很多人质疑高校的职责所在。这其中虽有社会和个人因素,但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相关机构,从事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较少,水平和能力也有待提升。

4 提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对策

4.1 提高重视程度,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要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是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多方面利益的大事,影响到社会稳定,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使命具有重大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管理理念,将突发事件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来抓,要把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师生主体地位,为教师潜心治学、学生安心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避免或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

4.2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高校应积极借鉴国外高校应急管理的制度成果,推进校园安全立法进程,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制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突发事件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环节,完善应急预防机制、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要突出制度的科学性、规划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3 发挥多方力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联动治理体系

篇12

当前,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这对实验室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实验室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实验设备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实验室经常出现无人使用的仪器在运行,浪费大量能源;学生没有经过教师同意擅自通电,造成很多事故等等。笔者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保护师生安全,优化实验室管理为目的,探讨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

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优势分析

第一,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对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促进。在实践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一切技能学员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目标明确、具有目的性的教学活动过程。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在某些方面是针对项目驱动教学法而设计的。教师可以在教师客户端创设教学项目,通过无线射频技术传送到实验桌上的控制器,学生通过人机界面查阅教学项目和相关技术文档而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可按下提问按钮,教师即知道学生有请求,可通过远程通讯或面谈交流。

对情境教学法的促进。一般院校所采用的情境教学法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也就是说通过创造讨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和实训实验操作情境, 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教师创设课堂问题情境,通过教师客户端发送实验桌的人机界面,学生可以了解问题,根据课程安排了解实验仪器设备,在实践中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是最基本的。本管理系统将电力电子实验分为20组,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创设电力电子各种主控电路实践操作情境。学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查阅实验桌触摸屏的相关技术资料以及说明实验模块存放的位置。学生自由讨论,搭建电路完成课题。

第二,解决诸多问题。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在高校及职业院校实验室的应用是当今发展趋势,与一体化教学相辅相成。以下阐述该系统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学生方面。通过网络查询实验室的当前状况和环境条件,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节约学生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的教学安排。可以督促学生自觉进行实践活动,防止学生迟到、早退和旷课等现象的发生;如设计的指纹识别作为考勤手段;实验桌的定时工作,在教师设定的时间内实验桌台若没有响应会自动断电;设计提问按钮,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设计区域照明等装置……这些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

教师方面。以往,高校实验教师除了在教学上要花费时间,在实验室管理上还要花很多时间。而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在教学设计、教学安排和课堂管理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很多方便。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客户端控制学生的实验桌和区域照明,有效节约能源,合理分配实验实训台,可以及时知道学生的状态,如考勤和操作状况。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有效地节约教师的管理时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学校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还没有合理规范的制度。通过智能管理系统集中控制可以实现制度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做到实验教学学生学习和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根据学校的专业理念和特色、教学目标和教学发展计划,加大对公共实训中心资源的合理利用,鼓励各个教研室及相关学科共同管理,集中控制,实现资源共享。

社会方面。高校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促进科学研究,智能化管理系统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学校实验室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有利于培养高技能、深层次管理人才。

第三,提升实验室内涵建设。笔者设计的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在人才培养效果方面得到了认可。从实验室内涵建设方面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服务。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能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并且提高管理意识。这作为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是首要条件,提高管理能力是必要条件之一。教师应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教学中。

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所需环境条件

第一,实验室环境。本系统适用于任何高校实践教学。利用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首先该实验室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环境参数。(1)本系统安装在各实验桌上,需要一定的安装空间。(2)使用我国工频交流电,为了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系统需要PE保护线。(3)室内至少具备一台主机作为教师客户端,使用2.4G无线射频网络,要求屏蔽性好,不能有干扰无线数据传送的信号源。具备这些条件,本系统就可以在该实验室正常投入使用了。如果要区域照明控制投入使用,实验室照明装置需要进行修改,进而可实现网络区域控制,最多有128个网络控制节点。

第二,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作为实验室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实验教师,必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实验教师不仅要熟练使用计算机并且了解信息化管理系统,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熟练使用智能管理系统。在各实验桌配置相应的人机界面,这些界面用来存放和控制实验桌、智能收发数据和查阅资料。管理者和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自行修改与设计,有利于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其中,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最为重要,必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设备使用操作规范,认真阅读系统使用说明,熟悉操作流程,体现智能管理系统的优越性。

第三,使用培训。为了更好地实现智能管理系统的真正价值,提前进行使用培训是必要的。培训还能为设备系统保养和维修带来方便。教师可以根据现有设备的功能,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设备系统扩展和更新换代提供参考。

实验室具备以上条件,智能管理系统就可以投入安装并使用了。实验教师有责任密切结合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并与教学融为一体,将智能管理系统正确使用,合理使用。教师应熟练掌握智能管理系统改进和设置方法,将课堂知识由教师客户端发送至实验桌的人机界面,配合实验实训设备完成正常教学及管理工作,使智能管理系统发挥最大作用。

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使用

使用智能管理系统,要熟悉系统的上位机显示控制单元、主机控制单元以及实验桌控制单元及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1)显示控制单元。Labview上位机采用图形化语言实现双向数据传输,即通过PC机232串口向主机MCU发送数据,单片机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执行相应的操作。可监控实验室区域照明、实验桌电源、学生考勤和实验桌使用记录等信息。(2)主机控制单元。利用NF2401无线网络建立主机与从机无线通讯,实现局域网络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主机向指定的从机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其相应电源开关的通断以及实验室的照明设备。从机可以向主机发出请求指令,如学生的提问信息以及实验桌的故障信息等。(3)实验桌控制单元。该单元采用了整体封装,将各模块都安装到电源盒中,在触摸屏上设有提问按键、课时任务等页面。在电源盒内部则集成了MCU和电源检测等控制模块。(4)具体操作。实验桌的HMI设有提问按钮,学生按下按钮,教师客户端显示学生的提问信息,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教师客户端都可以控制实验桌的三相电源、单相电源、实验室照明以及空调等电源的通断;触摸屏显示模块主要显示作品介绍、课时任务、请求答疑、教学资源、使用说明等。触摸屏采用串口屏,从机接受到相应的指令并通过串口为触摸屏发送相应的指令,从而实现触摸屏的相应操作。

国内高校对实验室智能控制的研究较少,随着一体化教学的推进,大量实验室投入使用,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必然趋势。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才并为社会服务,智能实验室装置对实验产品的开发、培养职教师资、实现一体化智能管理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2]吴鹏程.德国高职教育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西部科技,2007(3).

[3]孟绍斌.基于CAN总线的教室节能控制系统研究[J].硅谷,2011(15).

[4]袁清清,徐晓锦,冯轲亮.教室智能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2012(27).

[5]孙逊,宋雪林,杨玮.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J].中国市场,2007(22).

[6]张方军,徐振.锂电池的开关电源式智能管理系统设计[J].电源技术应用,2009(8).

篇13

一、引言

创业型经济是相对管理型经济而言的。管理型经济是以现有企业为平台,通过运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企业外部的价值网络,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形式。创业型是以创业机会为切入口,通过获取经营资源,搭建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企业外部的价值网络,从而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形式。

社会适应能力指人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竞争意识、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创业型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主体教育;促进人性健全教育,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创业型经济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

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层次的创业与创新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类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迁徙能力。应用性、职业型创业者的培养倡导的是一种差异化的教育,即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给予其足够的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使他们成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自觉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是创业型经济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要求的概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职业型人才保证了高职学生就业、立业,而后才能创新业。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应用性是指将知识转化为物质的能力,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项实践技能。对高职学生来说,专业动手能力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和特殊的意义。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一名能够系统地掌握一门专业理论知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把成熟的技术、成功的设计引进、消化、付诸实施的技术性、应用性人才。创业型经济所需应用性人才特征是能够活学活用,运用理论知识、技能、思维技巧等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高职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创业型经济发展战略虽然通过鼓励青年和成年人考虑将创业作为一种可行的职业发展道路,以扩大潜在创业家的总量,但并不是号召大家都不切实际地去创办企业、践行企业创建活动。创业型经济和社会一方面倡导创新型、机会型的创业和生产性创业,另一方面倡导爱岗敬业和以创新、创业精神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创业型经济时代个人对新的变化、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决定了其能否战胜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高职院校应该把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立业、创业的本领。多年来,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创设“第三学期”,实施“专业法人”制度,探索“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等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谋发展,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发展趋势及其他高校专业布点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紧贴市场、补缺需求、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确立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专业为特色,多种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及专业建设思路。

(一)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一旦机遇来临,具备创业能力的人更能顺利地创办企业并使企业发展。齐齐哈尔职业学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基于对学生一生负责,为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体系、社会实践和个体咨询体系;举办全校范围的创业大赛,对评选的优秀项目予以奖励和扶持;筹建了大学生创业园,学校无偿提供土地、教室、食堂给学生举办创业实体,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

(二)完善“专业法人”制度,深化“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

学院在“专业负责人制度”的基础上,于2004年实施“专业法人”制度,即凡认同学院文化、具有本专业教育资格和教育能力、能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均可根据社会需求申请开办相应专业,在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后即成为该专业的法定代表人。该教师对本专业“承担教育责任,行使教育权利,获取相应利益”。同时,学院独资或参股支持该“专业法定代表人”开办本专业的经营性公司,并由其出任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转贴于

“专业法人”制度的确立,有效地改造了学院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矩阵式扁平化的教学管理组织框架,提升了教师地位,提高了管理效率,建立了对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深化新阶段发展的结果,是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不是把所有的专业都办成产业,也不是要求学校自己办的企业越多越好,更不是学校和企业的合并,而是高职院校以专业建设为方向,以合资、合作、独资、参股、控股等方式积极参与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活动。亦校亦企、校企合一,从而确保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市场紧密结合,高质量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是全国较早全面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高校。经过8年的积极探索,已形成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知识为起点,以能力形成为主线,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学院专门成立职业发展中心与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所,组建专职教师队伍,开设一系列《生涯发展》必修课,为每位学生建立生涯发展档案,每年举行职业规划节、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现已形成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和个体咨询体系。

学院于2003年创设“第三学期”,把课堂设在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进入真实职业环境,感悟职业道德,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场竞争力。学生在生产中作为一个“准职业人”进行职业素质训练,逐步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四)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实现专业课程模式的创新,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全面落实“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在保证突出职业能力前提下,恪守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把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的“课程标准”中。面对经济结构的转变,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提出了“两个不变”,即:学校培养目标不变,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并确立了“三双”的课程设计原则,即:实现课程设计的“双基”、“双技”和“双跨”。

1.课程具有学术性(双基)。本科生应掌握“宽口径”、“厚基础”的学术理论功底。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学科知识的教育,简称双基教育,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打下基础,对于“双基”知识的教育以保证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包括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协调能力、身心承受能力。

2.课程的职业性(双技)。应用型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基础并重,决定了学生必须掌握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技能以及为专业服务的通用技能,即“双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提出学生应具有五种通用能力,包括职业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微机操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要求通用练好,专用练精。

3.课程的应用性(双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和兴趣,通过“双跨”选修,实现课程的针对性,落实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实现系内跨专业,校内跨学科选课。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积极开发校内选修课,通过任选课实现校内跨学科,通过限选课实现系内跨专业。

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完善办学制度、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努力营造环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一波.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