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产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产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产业发展

篇1

篇2

二、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位。2011年,联合国召开第九次森林论坛,会上明确指出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肯定了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林业为低碳经济提供绿色资源,如木制材料、能源产品等,它们具备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势,是低碳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第二,林业在应对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控制、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可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需要的生态环境;第三,林业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无数工作岗位,解决了人民生计,提高了人民收入,而且可以为人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是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以上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潜力所在。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二)作用。林业作为低碳经济组成的一部分,在低碳经济中自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第一,林业产业中的森林碳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利用自身的碳汇功能储存碳资源,减少碳排放;第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中明确指出持续造林、减少毁林等在缓解气候变暖上起着重大作用。林木具备一定的吸收功能,可以大量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第三,具备调节水循环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的重大功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中起着重要作用。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人们的林业产业重要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森林的功能看,林业在碳汇产业发展和调节气候服务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应当不断发展林业低碳经济。

三、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且自身产值增速缓慢,经济产出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为促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结构。主要思路是主攻新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林业附加值,培育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形态的企业。具体工作操作如下:第一,加大林业第一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森林培育业,加快森林增长,提高森林资源提升,有针对性的增加第三产业在林业产业中的比重,夯实低碳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对林业中的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限制过量生产,节能减排。在林业产业中,第二产业主要有造纸业、板材加工业等,通过优化调整提高产能,促进第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第三,加速发展林区文化产业、森林旅游业等林业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目前,人们对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为发挥林业的价值,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不断的扩大森林覆盖面,控制林业退化、毁坏等问题,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编制植树造林、育林等工作计划,按计划逐步开展绿化工程,对荒山实行封、造、管等措施,积极开展退耕换林、防护林等建设工作,提高人工造林工作步伐。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采用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树相结合方式,统筹开展人工造林工程。对于哪些不适宜人工造林的荒山,应当先封山,恢复山地植被,增强荒山育林条件,使之可以进行人工造林。此外,加强植树造林宣传,增强人们的森林绿化意识,开创人人参与植树造林工作局面,确保植树造林工作落到实处。(三)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林业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对传统的林业产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极大冲击。为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加强林业产业经营管理是重要的。第一,加强森林火灾防范、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第二,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方面的林地征占、使用,保护林地资源,减少森林砍伐;第三,增强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第四,树立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不断加强育林、护林工作,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质量,维护森林的生态环境。(四)构建低碳林业经济体系。低碳经济发展形态的提出,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应当树立大林业观,构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全力发展低碳林业经济。基于这样的考虑,建立以低碳森林培育业、低碳林产加工业、低碳森林旅游业为核心的林业经济体系,使林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的接合起来,形成一套新型的林业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产业是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利用科学管理方法、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森林资源培育,扩大森林覆盖面、提高森林增长量,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业。由于林业产业中的多数生产指标持续下降,危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碍于低碳林业经济体系形成。这种情况下,必须需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碳汇业,为林业经济创收提供支持。林业碳汇指森林植被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固定森林植被或土壤中,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研究证明,森林覆盖面持续增加、林业资源退化减缓,可以明显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此,应当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业。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庞大,占全球市场的30%左右,这为森林碳汇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在我国发展森林碳汇业是可行的。发展森林碳汇业,创造林业产业增值的新经济点,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低碳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想要发展森林碳汇业,就要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在这方面森林生长量最重要。日常工作中,注重山地植被恢复,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增长量,增强森林的固碳能力。同时,开发碳汇交易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机制和收益分配制度,使碳汇市场活动有序进行。(六)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生物质能源是生物体经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新兴能源植物和各类传统有机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可以直接生产气体、液体、固体等能源,且本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这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森林中的林木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是生物质能源生成的主要场地。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可以从森林生物质能源产业开发入手。在当前及未来林业发展中,坚持“不争粮地、综合高效、多元发展”原则,大力研发固体成型的燃料制取、燃料乙醇提取、气热电联产等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基地建设,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七)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低碳林业经济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作为一类新兴事物,其发展势必需要国家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林业经济活动具备弱质性特点,如果政府不给于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将无法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更高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所以低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第一,健全林业执法机制,使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更透明、更公开,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成效;第二,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林业产业内部的政务环境,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第三,加大经济投入,引进社会资本,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产业要引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开发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低碳林业经济。与此同时,加强植树造林和林业经营管理,争取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为低碳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作者:彭辉 夏敏 单位:安化县林业局

参考文献

[1]辛姝玉,张大红.低碳经济背景下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4):357-362.

[2]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5):23-27.

[3]徐亚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平林业经济发展初探[J].吉林农业,2011(7):203.

篇3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篇4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地质勘查产业产生的影响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阻碍了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当前的时代背景给我国的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2013年以后,矿产资源价格非常不稳定,给矿产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的矿产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的情况,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矿产企业出现了倒闭的情况。由于矿产行业的不景气,地质勘查产业的业务量也在持续下降,业务量的降低带来的是地质勘查产业收益的降低。虽然地质勘查产业的收益降低,但是支出却没有降低,这种情况给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为现代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质勘查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地质勘查产业做出积极地调整,在这样的情况,给地质勘查产业也带来了新的生机。许多的地方勘查单位利用事业单位改革的机会,在事业单位内部建设了企业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上的改变,是时代压力作用的结果,同时,这种改变会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对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一点上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也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许多的发展机遇,具有非常明显的两面性。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建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质勘查产业必须要积极的做出调整,改变发展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一)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在过去一些年中,由于时代的需要,地质勘查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短短几年中,已经跻身为我国的重点行列,地质勘查产业获得的成绩,给行业带来了很强的成就感。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种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矿产行业业务量的下降,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地质勘查产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势,认识到这种情况是时展的必然方向,要接受这个严峻的事实。地质勘查产业要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做好经济持续下跌的打算。地质勘查产业要放弃一些分散式的产权,提升自己的抗风险能力,降低新时代给地质勘查产业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地质勘查产业可以更好地立足于当前社会。

(二)做好顶层规划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市场出现了更多的变数,各种风险明显的增加,为了可以更好地抵御这些风险,保证地质勘查产业可以稳定的发展,各级管理部门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对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尤其是政府部门,更是要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职能作用,对当前的市场形态进行合理的预测,给予地质勘查产业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为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国家政府部门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一些优惠政策,给地质勘查产业创造更加有力的发展条件,地质勘查产业自身也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加速地质勘查产业内部的调整和改革,由传统的产业形式逐渐地向现代企业靠拢。地质勘查产业要积极地把各种先进的发展理念融入自己的产业结构中,比如绿色理念、生态理念等,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升地质勘查产业的发展速度,重新焕发生机。

篇5

对于传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矛盾,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重点要考虑产业的增长速度、高关联系数、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和收入弹性情况,应选择那些能带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能够使资源达到更高的配置效率,这表明它是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我国区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省,具有“地上古文物博物馆”的称谓,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弥补传统能源性产业资源趋近枯竭的不足,有利于延伸传统产业链条。同时,文化产业本身具有可塑性高、适应力强、富有历史继承性和沉淀性(一次投资长久收益)的特点,作为新兴的绿色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迅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结构的效益评价

《大趋势》一书从理论上剖析了文化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的先决条件:其一,与本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匹配,即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和资源优势,并能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其二,与本地区的需求结构相匹配,能够满足最终的文化消费需求。其三,相关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比较平衡。其四,能够满足就业、资本吸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此外,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完全进入市场,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注重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未来的效益正是符合了产业发展的利益优势:首先,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绝对优势。如同其他产业一样,由于市场的地域性分化,遵循地域分工原则,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使所创造的财富得到最大可能的增长,获得文化产品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他产品生产成本而带来的绝对利益,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文化产业中蕴含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巨大无形资产,且属于绿色产业,生产过程中,在成本上必然比其他行业占有更多的绝对优势。其次,文化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由于文化产业的劳动投入相对成本较低、具有相对的产业利润,其产品通过市场规则与其他产品进行交换,从而会获得高于其他产业的比较利益。文化产业在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增长速度上具有极大的潜在优势。再次,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在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与其它产业相类似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及相关的经济利益优势,成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动力。由于整个文化产业关联性比较强,各个链条具有不可分割性,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容量与巨大的潜力,因此在规模利益的获取方面,具有动态的扩张性与发展弹性。

三、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大趋势》从经济变迁、国家意志等方面,通过对欧美文化产业发展的梳理,将经济发展状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联结起来;从广东模式――经济强省、消费大省的文化市场分析,总结了文化产业高增长率的推进因素;从上海趋势――经济变迁、规模文化产业到知识服务业的分析,挖掘了知识要素作为文化产业的先导的积极作用。在上述横向比较基础上,作者用SWOT分析法具体论证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作者认为,从产业发展顺序看,主导产业总是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向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转换,然后又从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向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转换。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山西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其它产业转向文化产业时的调整转换能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都很强,没有或很少遭遇转向其它产业时经常遇到的转换刚性,而且国民的现实需求很高,政府也具备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控能力。像山西这样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在文化发展模型上应是立体的,即同时发展资源型基础文化产业、创意型文化产业及制造型文化产业。作者进一步提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技术引进战略、人才培养战略、资本供给战略和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在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大趋势》一书体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篇6

一、广西甘蔗制糖业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系我国最大产糖省,也是世界食糖主要产区之一。历经20多年发展壮大,现有34户共94家制糖企业,日榨能力高达30多万吨,产糖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增加值占了全区工业的1/10,利税更高达全区总工业的15%。

不仅如此,广西甘蔗制糖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了造纸、酒精、肥料、养殖及生物化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蔗糖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广西甘蔗制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从1995年开始,广西糖业连年亏损,增产越多亏损越多。加之国内外食糖市场的持续低迷,广西蔗糖业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处境,甜蜜的行业转眼成了苦涩的事业。2000年初,广西各级政府根据实际,通过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和糖业改制,发展当地的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对糖厂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带来的环境污染,走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道路。目前,广西已经有很多制糖企业正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且已取得成效,如贵糖股份有限公司、农垦糖业集团等。

二、甘蔗制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主要是指在人、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消费及其被废弃的全过程,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依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为基本原则,以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为基本特征,遵循科学发展观,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经济模式。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的形态,它利用生态学规律去指导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相较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企业把经济活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反馈式的流程。“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变提供了战略理论范式,进一步从根本上消解了环境和发展之间长期以来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产品转化、产品增值、废物综合、环保等四个方面的循环。

(二)“循环经济”与蔗糖生产的关系

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环境等问题,我国开始探索经济发展模式全面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循环经济得发展是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以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昌菱制糖有限公司为例,一直以来,该公司致力于甘蔗制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探索研究,并且经过发展形成了制糖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雏形,进而建立了涵盖制糖、糠醛、朗姆酒、生物肥等项目,形成了一个“甘蔗种植榨糖制酒生物有机肥”,以及“甘蔗种植制糖生产糠醛”的绿色产业链,抓好糖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下游产品开发,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延伸,促使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从而逐步形成完整的甘蔗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一个庞大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促进糖业产业升级,提高甘蔗产业经济价值。

甘蔗制糖产业施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有助提高甘蔗的深加工水平与附加值;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与废弃物的产;有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三、甘蔗制糖循环经济在广西的实践和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广西省的甘蔗制糖产业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不仅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甘蔗制糖产业发展布局分散、规模小。污染物占全区排放总量的 78%,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高。循环经济的循环利用率和整体运行效率也很低,面临着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甘蔗的种植技术滞后,单位面积的产量低,糖分低,制约了甘蔗制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西省甘蔗的种植面积已经到了极限,单靠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来增加原料提高产糖量已没有太大的余地。

第三,产业管理协调的机制不健全,缺乏极具激励效果的机制和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经济手段,依然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征收产品税和排污费。这些举措根本不能从根本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起不到好的税收激励作用,更没有循环利用和资源再生的经济激励作用。

第四,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不足。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除了一些大企业具有相当技术实力外,多数中小型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提高公众、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社会氛围,更新社会成员的观念,通力合作,共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还应该提出一些可行的应对策略。

首先,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地方性法规,现行的环保法提供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循环经济发展速度。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应该以地方的行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特征和资源特点为基准,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化,制定地方性法规,使“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建立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推进自然资源的价格改革机制,调整最终产品与资源性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的基础性作用。

再次,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产品标示制度,鼓励引导公众购买循环经济旗下产品,推动政府的绿色采购。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投资领域,发挥政府对社会投资引导的积极作用。

最后,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结构组织,鼓励企业依据产品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内在联系,制定有助于建立契合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要求的经济策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副产品互换,为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总结:广西是我国的糖业大省,它的甘蔗制糖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甘蔗制糖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运用,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和产品的浪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应该一味套用,要结合自身特色,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使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一根甘蔗演绎的“传奇”——来宾市建设糖业循环经济基地侧记[J];广西节能;2010年03期

[2]钟健;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甘蔗;2004年04期

[3]李松;杨荣仲;谭裕模;莫磊兴谭芳;我国发展能源甘蔗研究生产的现实意义[J]; 广西蔗糖2003年03期

[4]胡卫东;蔗糖产业形势与对策分析[J];广西热带农业;2009年04期

篇7

低碳经济是近年以来,党和国家确定的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新型能源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不断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党的十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文化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以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一、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特点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文化产业的这一特征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正好是一致的。这样也是说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又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提出,就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要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用好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和税收支持

在国家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之后,我国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据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同时,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还提出了对于按照低碳经济要求发展的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的政策。对此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要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发展,通过按照要求发展,保证自己可以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并且利用这些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来推动自身获得较快的发展。相信这些政策的支持与原来的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协作起来,一定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腾飞。

2.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我国文化产业一般被区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这九类。从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种分类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说,这种分类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分类与低碳经济对于产业发展的分类情况不相符合。因此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应该按照能耗量、污染量和排放量这些低碳经济的标准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实现对于文化产业的合理区分,以推动文化产业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行业尽快的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要求,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取缔,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3.通过自身发展更好的宣传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有舆论导向的作用。文化产业对于事物进行正面的积极取向的宣传和引导,对于事物的发展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如果文化产业对于事物进行消极取向的负面的引导,对于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同样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文化产业在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进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身的实践以及采取正面的积极的舆论导向,做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宣传工作,积极的从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成就;宣传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且着重探讨各个行业应该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低碳经济,为各个行业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方法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有力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发挥文化产业的带动效应和舆论导向作用,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市基础和优势,以高技术产业和高新区建设为发展重点,以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市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原则。明确以促进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为主要任务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新形式、新挑战,同时遵循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注重科学规划。

坚持需求导向原则。部署一批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能有效拉动内需、并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的任务,集成转化应用一批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战略产业。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重点扶持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逐步培育一批高技术产业化企业,以局部的突破和跨越带动我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坚持超前部署的原则。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科技园区建设,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我市优势的创新集群和特色产业集群。

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导向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投资、金融、税收、服务等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聚集企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主要目标:

努力争取实施一批省、市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

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优势骨干企业,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载体建设步伐,建设一批创新平台,重点组建省级和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院士工作站;

市级以上重点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育高技术新兴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新型制造产业、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产业等高技术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新材料产业。在非金属材料领域,强化市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省环保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玻璃纤维等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重点引进培育聚氨脂材料、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陶瓷新材料等产业。在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围绕轻质、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开发利用,引进培育镁合金及制品、纳米粉末冶金产业。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制品、生物质炼制、农用生物药物4个生物产业集群,重点开发蜂胶疫苗、类脂疫苗等畜禽用制剂,开发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生物农药。培育创新医药及食品、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等三大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加快葡萄糖酸锌喷鼻剂、无水葡萄糖、赤藓糖醇、食用酵母等产品的研究开发。

新能源产业。重点研发推广兆瓦级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及锂电池新型储能产品等关键技术。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形成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发电产业集群,拓展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制焦、煤化工新兴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矿产资源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及产品,做大做强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我市船舶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开发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造船装备和船用配套产品。

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治理及节约型社会、循环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与装备开发;研究开发污染物综合治理、环保产品等关键技术及装备。

新型制造产业。提高清洁动力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通用飞机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技术整体水平,培育优势品牌,壮大产业集群。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高档数控机床等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开发高性能电子元器件、网络通信技术及应用产品、应用软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数字家庭等关键技术及产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高技术服务产业。突破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突出平台建设和示范带动,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转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培植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地理信息等新兴产业。

(二)运用高技术重塑传统产业

加快运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抓住优势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结合点,发展节能降耗、低碳、循环产业。

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工艺装备,开发传统行业的新产品。开展少水节能染色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引进进口设备,淘汰传统生产工艺,实现新染整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的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交流静电植绒布采用特殊后整理加工,赋予产品高效的阻燃、防水和易去污等多重防护功能,扩大纺织产品在汽车、飞机、船舶等产业的应用领域。利用废弃的棉短绒资源,研发高端差别化、功能化绿色再生纤维素纤维,攻克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关键的仿丝、牵伸工艺以及绿色再生产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工艺难题,率先实现该类产品的国内工业化生产。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研发抗菌功能系列生态保健纺织品,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实现清洁生产目标。以国内外常见针叶木、阔叶木为原料研发制备高级溶浆并实现产业化,重点攻克速生杨制备高级溶解浆生产技术,该项目的顺利研发将进一步完善粘胶纤维产业链。通过进行工艺流程从新设计,利用国产设备建设国内第一套大型脂肪酸国产化生产装置,实现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进国际一流生产设备,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材料,提升产品质量、规格,满足市场需求,并改善我国高精度铝板带箔材料一直严重短缺的现状。开发尿素替代石灰氮生产硫脲的绿色环保工艺,达到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的清洁生产,引领硫脲行业的绿色革命。综合开发利用果脯加工业废糖水和下脚料技术,运用全程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工业酒精、饲料枣粉、枣核活性炭、有机生物肥等。采用先进工艺利用大豆深加工过程中的大豆乳清水生产低聚糖、浓缩液生产发酵饲料、豆渣开发高品质大豆膳食纤维,改变我国膳食纤维高端市场长期以来被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占据的现状。通过改造传统空气氧化法生产农药草甘膦,实现原料及能源有效利用率提高30%以上,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应用D-乳酸法合成农药精喹禾灵,提升改善精喹禾灵产品品质(含量高于95%),实现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采用国内领先工艺开发含量达到96%以上的甲基磺草酮原药,解决国内该类药物依靠进口的现状。

发展节能降耗、低碳、循环产业。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和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生产示范企业。加快安琪酵母余热、水、沼气回收工程开发,建设沼气池,节约蒸汽、水,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支持“龙福静脉产业园”建设,形成“废旧聚酯瓶—再生涤纶纤维—再生涤纶纺织品”一系列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聚酯资源的循环利用,打破国内多年废旧聚酯瓶再利用附加值低的局面,并有效解决废旧聚酯瓶的环境污染。研发火电厂脱硫石膏制备硫酸联产水泥技术,提升硫酸和水泥的生产能力,实现该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发“固定化高效微生物、膜生物反应器及反渗透法处理焦化废水制纯水”技术,解决焦化废水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全面提升焦化企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水平。采取多项先进技术对焦炉加煤进行改造,研发捣固焦炉装煤高氧煤气直接回收技术,加强对焦炉炼焦产生的烟尘治理。加快焦油加氢制燃料油、焦炉煤气制天然气、煤焦油的综合利用、煤炭的下游节能技术等项目开发,力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

(三)加快建设高技术科技载体

1、全力抓好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市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聚集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区域科技创新,全面增强全市科技竞争力。

黄河三角洲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立足“整合、共享、服务、创新”,整合全市科技资源,聚集省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建成我市集科技基础条件共享、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中心、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孵化服务中心等四个支撑机构,组织和协调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0个以上,转化科技项目100项以上。

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分平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有效整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星火科技12396服务网络、涉农部门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网络平台、信息智能推送平台和农村基层服务站点,为农业生产者、农业服务者和农业决策者提供综合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咨询、知识产权检索分析、知识产权融资转化、知识产权维权预警、知识产权评估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六个业务子平台,建设面向我市各行业和发明人服务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期满,建成行业专题数据库10个以上,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0家,组建知识产权技术联盟20家以上,建立和引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10个,引导创新主体申报专利5000件以上。

省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确定农业物联网发展技术标准,通过RFID、传感、全球定位、互联网和3G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一体化。整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业资源,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工程中心建设成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农业产业化孵化中心、物联网人才培育基地。5年内建设相关重点技术实验室5家,2020年,基本完成农业物联网示范化建设,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部署农业物联网体系,建成高效生态农产品国内大中城市销售网络。

市高性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开展纤维性能检测、树脂材料开发、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及产品中试孵化等,提升我市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市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期内开发新产品5个以上,取得科技成果3项,形成行业标准2项以上,聚集和培养2个以上新材料创新团队。

市汽车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以新型汽车活塞为典型的汽车零部件自动化铸造装备技术研发中心、活塞全自动生产线开发中心、活塞生产线全自动测量工艺及设备研发中心和基于超声技术的活塞内在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发基地,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战略创新。预计形成自主知识产权10项以上,突破新工艺20项,制定行业标准2项,开发配套新产品(设备)200个。

市粉体工程技术研发平台。转化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粉体技术成果,进行生物粉体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带动我市农药、农产品深加工、家畜养殖等产业的升级,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食品安全体系从源头上提供技术保障。引进并创建粉体技术创新团队1个,研发新产品6个以上,解决行业技术难题5项以上,组建省级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国家粉体技术交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市兽医生物技术与疫苗药品研发平台。主要开展重大动物疫病与共患病免疫与生物技术防控及疫苗药品研究,为我市现代畜牧业与生物医药行业提供科技支撑,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兽医生物技术与疫苗药品的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新建省市级研究机构4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培育兽医药品与动物营养优秀创新团队1个,开发新产品10个以上,年经济社会效益20亿元以上。

黄河三角洲技术转移中心。以学院为主体,充分整合学院及我市其他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要素,汇聚资源、信息,建立服务、联盟、共享机制,搭建学院及其它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期内,转化重大共性技术成果10项以上,孵化企业2家,开展国际合作1项,力争建设特色中试基地2个。

中国海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依托,借助海大综合优势资源,建设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与水产养殖、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滩涂等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分平台,服务和支撑我市临海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建设期内,建设省、市级研发机构5个,综合中介服务机构2家,制造在孵企业30家以上,研发新产品20个以上,实现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2、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重大机遇,认真贯彻国家科技部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总要求,用现代高新区的模式创办农业园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业产业链模式和现代农业体系。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突出高效生态和循环经济特点,委托同济大学并做好配合和衔接,修订完善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在建设目标上,要高点定位,以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园区为目标,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示范、探索路子。在功能定位上,要突出效益原则,着眼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高端市场,建设生命科学、生物工程等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区、设施农业集中布置区和高端特色食品深加工区。在产业规划上,搞好顶层设计,明确产业规划内容,重点选择当地能生产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形成定位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打造产业和产品品牌。在政策制定上,学习借鉴杨凌等园区政策,在金融政策和现代产业链构筑上要有突破,以体制创新和政策突破带动园区发展。同时,加快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积极构建国家和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协同发展的格局,努力将市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平台和载体,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配套和支撑。

3、稳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按照我市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以支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作为联盟构建的主要方向,依托装备制造、纺织、现代农业、化工、海洋新兴产业、船舶等六大产业链,努力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市产业竞争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省网上技术交易同步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所有者进行技术交易,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究推广、科技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并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及各种科技计划向产业联盟单位倾斜。

4、大力强化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围绕国家黄河三角洲生态开发战略,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努力抓好现有我市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或先进示范区建设,构筑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低碳科技示范企业和基地,重点开展邹平县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博兴县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示范,滨城区纺织行业节能实验示范,无棣县循环经济实验示范,沾化县高效生态林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阳信县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示范,惠民县高效粮棉产业化集群实验示范。同时,积极围绕制约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科研攻关,强化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产业共性技术、节能生态、循环经济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低能耗、低(零)排放、低资源依赖”的科技产业,使实验区成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验基地,成为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的示范基地,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

5、大力推进高新区建设。根据中央、省对高新区发展的要求,我市高新区“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定位为“四区一极”,即: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区、体制机制创新区,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这一定位,高新区将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有利机遇,完成道路、住房、公益事业、水利工程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电子信息与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和生态化工”五大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订完善高新区(科技)发展政策,推进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二五”末,高新区将实现地区年生产总值6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其中,新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增(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20家;全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300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2%;新增10家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在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组建或参与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实现产业集聚,五大园区示范和带动效应凸显,初具全省一流园区的雏形,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领导,完善组织保障

结合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设立“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开拓思路、强化措施、创新方式,强化各成员单位间的分工协作,努力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落实我市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重大问题,在配套资金、项目立项、土地供给、资源配置、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联动。

(二)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利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认真执行国家金融政策,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用担保制度和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贯彻有关政府采购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采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确保国家和省支持科技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结合实际,出台我市促进创建创新型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等方面支持政策,充分衔接国家和省各项扶持政策,构筑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三)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多元化投资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科技投入的法规和政策,确保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不低于1.4%,各县(区)要积极落实国家、省、市计划项目的配套资金,切实保障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依法增加科普投入,支持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提足技术开发经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5%、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一般企业要达到1%,继续鼓励企业不断增加对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担保体系,完善财政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民间和企业创建风险(创业)投资公司,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吸进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以促进我市科技创新。

(四)强化人才建设,打造创新型科技队伍

篇9

近10年来, 我国肉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已成为国民经济又一新的朝阳产业。2014年, 我国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均是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国。当然,这也不能全然说明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并且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之所以这么说,是从当前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确定肉牛产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限制、影响肉牛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认真剖析肉牛产业发展及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很是必要。

1 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通过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1 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我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四年间大幅减少1000万头。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大幅下滑带来了2008年至今国内肉牛存栏量从8900万头减少至6000万头的后果。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而对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肉牛价格始终保持高位,让很多肉牛养殖散户对肉牛养殖还是抱有希望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肉牛价值居高不下,才使得很多养殖户需要承担较大的养殖风险,这使得很多养殖户对肉牛养殖是否进行,是否扩大养殖规模存在质疑。此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成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1]。

1.2 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

其实,造成我国肉牛产业未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另一大影响因素就是进口牛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从2010年开始,由于国内需求急剧增加、肉牛存栏量下降,我国每年牛肉供应和消费之间约有240万吨的缺口,导致国产牛肉价格的不断上涨。此种情况下,外国看到了国内的商机,积极向国内进口肉牛,随着进口肉牛的不断冲向市场,逐渐的占领了我国的肉牛市场,这使得我国肉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较困难。

1.3 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

回顾分析近些年我国肉牛养殖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肉牛养殖风险较高,因为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肉牛容易患有疾病,致使肉牛生L不佳或者死亡,如此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相应的很多肉牛养殖户放弃了肉牛养殖。但肉牛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也让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为了良好的进行肉牛养殖,许多育肥专业场户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逐步转为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通过对肉牛产业养殖结构转型情况来看,这对于促进未来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2]。

2 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经济,还能改善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良好发展。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加以分析,以便提出最佳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方针,以便肉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说明,有如下叙述:

2.1 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

2.2 牛肉质量安全事件

总体上来说,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方面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肉牛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牛乳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让广大消费者不安,对牛肉食用产生担忧。其实,造成牛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与肉牛品质不佳有关之外,诸多不法分子看到了牛肉生产与销售中的巨大利润,进而急功近利,采用不法手段来谋求利润,同时也降低牛肉质量,一次又一次的引发牛肉质量安全事件,如注水牛肉、有毒牛肉、僵尸牛肉等,严重的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相应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也备受击[3]。

2.3 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

正如上文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一样,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也给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经过深入的分析,确定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主要是因为肉牛生产周期长,养殖人员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养殖风险的不断扩大,使得养殖户对肉牛养殖存在诸多担忧,进而减少母牛存栏量。

2.4 肉牛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有下滑的趋势,如若不能加以控制和处理,势必会给整个肉牛产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支持国民经济。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的建议是: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因为养殖户对肉牛养殖表现出诸多担忧无疑是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此种情况,我国应当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支持广大养殖户进行肉牛养殖,如此可以扩大国内肉牛的养殖量,在努力推向市场,可以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制定健全的、完善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可以对肉牛养殖、生产、销售这一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情况加以约束,同样可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4]。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表现为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均有,如若要想进一步发展肉牛产业,需要我国优化调整肉牛养殖现状。而通过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等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等.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8-52.

[2] 喻闻,.肉牛供应链与肉牛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0):23-26.

篇10

关键词: 新媒体;知识产权;权力;创意内容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New Media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KANG Lu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经济这样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势不可挡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类交流信息的媒介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深刻变化不容小觑。从口传、文字、印刷到由计算机和互联网催生出的新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绝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化的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作为新世纪经济增长点的文化产业,在这个时代中需要找到赖以依托的“文化产品”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而新媒体从内容和渠道上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新媒体经济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认清新媒体的本质并对文化产业新的盈利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新媒体经济的形成和特点

学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一直模糊不清,许多问题还在讨论中。在波斯特的理论中,新旧媒体之间没有一条鲜明的分界线,两者“并非彼此相继,而是相互涵盖;并非彼此置换,而是相互补充;并非按历史顺序发生,而是同时代存在”。(注: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但无可争议的是:推动旧媒体经济向新媒体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由于互联网对数据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因而改变了人和人的交流方式,进而改变了人类的文化形态。笔者以为,依托于互联网特性的新媒体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设备上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硬件所需成本,使得新媒体经济的运行成本不断降低,而且这种降低在以指数倍的速度递减。以电影业为例,原先一台35毫米的专业摄像机耗资大约上百万人民币,而现在一架数码摄像机的成本大约只是前者的十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当两者的拍摄效果可以让观众无法分辨的时候,低廉的数码摄像机自然拥有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从渠道上说,网络的易操作性,降低了内容的门槛,让所有使用网络的人具有了内容的同等权力,使得内容的传播成本大为降低。以依赖信息生存的网站为例,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一个人便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和。这种信息,小到一个人的寻人启示,大到一部电影的宣传。任何物质世界的数据传递和索取在网络世界中都可以很便捷地得以实现。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低廉的设备和传输渠道所依赖的科技支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着自身更新,根据计算机晶片目前的发展速度,每隔18到24个月,晶片的速度就会增加1倍,而如果制造商希望维持同样的速度,则价格就会减半。(注:约翰霍金斯(著),洪福庆、孙薇薇、刘茂林(译)《创意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9页。)

第三,从时间上说,新媒体终端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人际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讯息成乘积式增多。而讯息的拥有量,决定了受关注度的程度。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注意力意味着盈利的可能。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拥有人际传播的优势。传播者可以是任何人。比如,四川大地震发生后,被国内外传统媒体相继转载的第一个视频就是四川的一名大学生在地震时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录相。从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关系来说,主客体的身份可以相互调换,互相影响,而且影响层级是呈网状分布的。罗伯特梅特卡夫,是以太网络系统的发明人,也是3COM公司的创立者。他在所谓的“网络定律”中指出:“网络的社群价值会随着节点数平方的增长而增长”。(注:同上,第186页。)比如,最小的网络只包括两个人,那么米特卡菲数值就是4,一旦网络中多加入一个人,则数值变为9,如此网络值便实现了连接性的指数规模。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人肉搜索”这样的搜索引擎。一个人只需要张贴需要寻找的人的大概模样,大概身份描述,便会有大量的补充信息通过回帖来进一步完善。

第四,从发展模式上说,新媒体促进了跨行业的合作,新的商业模式由此产生,而新的商务模式意味着新的收入流的产生。

新媒体经济是一种整合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指它的“产品”是一种包含了文字、图像、音乐、视频多种功能的内容,而且指它的运营可实现不同产业间的互动合作。当然,这也是由新媒体的特点所决定的。新媒体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透明度”。新媒体的传播数据,可以通过数据进行数字化的考量,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点击率等等。通过点击率的测算可以获知市场的大小,这对于投身市场的传统产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就拿新媒体和传统的出版业的合作来说,借助了新媒体的传统出版业,完全可以实现先投放网站然后再根据受欢迎的程度进行筛选,最后将最受欢迎的文章结集出版的方式来确保盈利的稳定。目前,新媒体经济还有一种很流行的模式就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即传统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来弥补单向传播的不足,增加传统媒体的亲和度,同时营销衍生成品,完善产业链。比如,CNN会拥有自己的网站,不仅接受观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开设付费项目来提供节目的下载。

总之,新媒体的特点导致了新媒体经济在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从设备和渠道方面降低了运营成本,从传播时间和规模方面实现了关注度的指数级增长,而且它的出现带动了跨行业间的合作交流,从而诞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所以说,新媒体运营的特点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二、新媒体的本质和由此引发的对新媒体经济的挑战

文化经济的发展从来都是和政治法律联系在一起的。新媒体经济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注意力经济行为。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传者和受者身份的异常平等,使得处于垄断地位的主流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运用于传统媒体经济的思维模式,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其中有两对关系对新媒体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新媒体和知识产权的关系。

新媒体的出现所引发的数字化资讯的极大丰富,颠覆了传统媒体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契约关系。二进制的数字所特有的便于移动、复制、编辑的特性,使得所有者拥有的权力模糊不清。数字化的时代,数据被无限复制并以超越国界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流通,导致“原创”和“复制”所带来的“从属关系”被彻底消解了。复制品从某种程度上和原创品一样,具有的平等的意义。比如一段网络文字很受欢迎,于是其它网站进行转载,那么被转载后的文字和原来的文字对受众的冲击力和意义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谁来保护原创者的利益呢?如何推动数字化时代经济的良性循环?

传统的知识产权无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需要根据科技的发展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另一方面,需要探讨涉及知识产权的法规的适用性。知识产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财产性,即“属于某人的东西”。(注:同上,第33页。)也就是说相对于物品本身的价值而言,其和所属人的法定关系才是保护的对象。但是,正如杰里夫•里夫金在《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注:[美]杰里米•里夫金(著),王寅通等(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中所阐述的那样,当由买卖双方所形成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由供应者和使用者所组成的社会的时候,关键问题不在于谁拥有的了什么而在于谁可以接近它,或者谁可以使用它。也就是说,不同于拥有一块地的人可以高枕无忧地确信自己的地可以收到法律保护的所有权,那些拥有数据原创权的人们更大程度上有可能实施的只是类似于授权的行为,他们更多地只能通过知识换取注意力而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而无法直接地实现交换。正如更极端的埃瑟•戴森在《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所论述的那样,“对内容供应商而言,最佳的防御似乎就是免费分配知识产权,这样才能把服务和关系销售出去”。(注:[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现在戴森的这种对“知识产权”的放弃以谋求后续服务的利润行为已经在现实中得到了实践。比如对源代码的开放。将处于设计核心地位的源代码免费公开之后,那些原创者只能通过获得精神上的权力,比如地位和名气或者工作的聘用来完成实际的利润收入。

所以,知识产权和新媒体经济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依存关系,一方面,知识产权从法律的角度保护新媒体经济中的“产品”的财产合法性以保护内容提供者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面对新的市场要求,内容提供者可能会主动放弃知识产权来完成新的商业模式的建立,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次,就是新媒体经济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权力,主要指处于主流地位的传统媒体的权力。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及其依赖的利益集团的权力造成了冲击性的影响,通过虚拟世界的议题设置甚至会迫使物质世界的相关集团做出相应的反应。

经济权力的获得,来源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获得。美国传播学者马克•利维把大众传播媒介比做沙漏,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各类信息通过这个沙漏的“漏口”流向社会,而这个“漏口”正是我们通常所言的“把关人”。他们所拥有的这种掌控力,“乃是传媒机构驾驭社会的坚兵利器。”(注:马克•利维《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年第1期。)所以,谁拥有了编码和解码的能力,谁便拥有了权力。

在传统媒介中,“把关人”角色往往是和“权力集团”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政治集团或是商业集团。这些集团的利益诉求使得所相关的传统媒体在意见上形成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影响大众对信息的接受。而在新媒体经济中,信息者身份的模糊以及多元的利益诉求消解了权力的控制。互联网是平面的,每一个节点都平等地享有同样的权力。所以,人们可以更平等、更自由地信息却始终处于隐性的地位。同时,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打破了由现实政治、法律壁垒而产生的区域优势或者区域限制,实现了“无国界”的权力共享。所以,在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时候,受者往往认为传统媒体是受利益驱动的,而新媒体却“客观”。当人们更倾向于在网站上收看免费新闻、免费电视的时候,那些电视台和报社等传统媒体不由惊呼“狼来了”。

但是,事实上,新媒体经济在目前仍无法完全颠覆传统媒体经济或者取而代之。一来,因为受利益驱动并有明显观点指向性的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集团支撑,而显得更具有公信力;二来,目前新媒体的发展还需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做内容提供者。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它们传播的内容都承载着文化的意义。比如在现实中,网站并不具有采访权,大多数的报道都是转载自传统媒体。当然,这样的转载的成本几乎为零。另外,看似平等的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无国界”传播的新媒体受到很多制约,而这些制约往往来自于传统媒体背后的集团。比如,会在网路上设置屏蔽,于是一些国别性的新闻在网路上并非真的“四通八达”。

所以,权力和新媒体经济之间也产生了复杂的依存关系。一方面,新媒体经济的产业链无法摆脱传统媒体,它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力来完成内容提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经济又在动摇传统媒体的权力地位,从传统媒体经济中分流和蚕食经济效益。

总之,新媒体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从它的发展趋势来说,应当受到鼓励,因为文明的多元发展要求人类文明的交流趋于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状态。但实际,这种去中心化很难实现。

三、中国发展新媒体经济的探索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考虑到新媒体经济的特殊性以及它和政治、法律方面无法自动适应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国家的调控和引导在目前新媒体发展的初期是十分重要的。纵观世界,在新媒体经济的冲击下,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中国也不例外。

实践的基础是对产业链的充分认识。新媒体产业的价值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内容创意、内容制作、生产复制、交易传播四个环节(注:刘刚《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国际贸易》,2008年第2期,第41页。)。其中,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的贡献率分别占到45%和40%。从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来说,这几个环节都需要国家的介入以完成有序的产业发展。

从内容创意环节来说,此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开端也是核心。创意产品的诞生意味着版权的诞生,而版权的获得意味着利润的合法性。但是,在新媒体产业发展初期,零散的企业很难把握政策方向,不能深入理解产业政策,因此容易在创意环节导致决策判断失误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内容制作环节来说,一般的企业很难完成成本高昂的内容制作。这里的成本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如,电视节目制作需要有摄影棚及一系列摄影器械;大量的产生和制作人员,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

生产复制环节,或许是这几个环节中相对贡献率比较小的环节,但是,同样也需要投入相当规模的人力和物力。

从交易传播环节来说,渠道的通畅以及商业环境的维护都需要政策护航。在目前国内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零散的企业仅凭一己之力想要打通渠道或是创建新的商业模式都会受到政策上市场上的重重屏障。

总之,在市场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投资风险巨大的创意产业不适合由零散企业“分兵作战”。拿动画行业为例,环球数码总经理许翎说,“动画是一个投资很大的行业,它的制作完成一般需要好几年时间,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撑;要成功收回投资,又必须有好的商业氛围和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说,要使投资的风险是可控的。但在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形成或者不成熟的情况下,大量的投资投在动画上,最后可能回收不了,于是,投资人就不投了,动画行业又冷了下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我们最担心的。”(注:黎平《动画――一个属于未来的黄金产业》,《经理人》,2006年第6期,第76页。)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76-04

1 项目背景与区位

1.1 项目背景透析

1.1.1 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增长模式转型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面临增长模式转型。产业、生态、资本、空间等四个方面出现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开始引领我国城市的发展(图1)。

(1)产业联动模式。我国城市化发达地区,已从单纯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转变为一二三产联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三产的联动,减少资源消耗,增加社会人文关怀,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2)可持续发展模式。城市发展从过去资源环境消耗式发展转变为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低碳产业系统,减小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新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新经济形势下,资本、土地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远远超出其他要素,因此城市在资本运作和土地经营两方面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速度。一些城市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转向引入多元投资主体,通过投融资体制和金融工具为城市发展募集资金。

(4)网络化空间模式。在城市-区域空间方面,由单中心核心-边缘模式向大都市区多中心网络状模式的转变成为趋势,空间发展更加注重大都市区的培育,通过建立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有效连接,实现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空间形态。

1.1.2 城市新区是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产物

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与更新的过程,城市为寻求新的发展,必须要扩展生存空间,进行新区的开发建设,以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承载力。可以说,新城区是人类聚居形式发展到高级阶段、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出现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因此,城市新区就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结果。

1.1.3 “低空经济”呈现高端化、个性化发展

“低空经济”已全面启动,公务飞行、私人飞行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通用航空传统的农林作业、工业作业未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旅游观光、短途客货运输、公务飞行、私人飞行、医疗救护、城市治安巡逻、缉私巡逻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国际民航组织资料表明,在世界通用航空三类飞行中,航空作业飞行总量约占飞行总量的20%,教学训练约占22%,公务飞行占50%以上[1]。以美国为例,约有2.5万架飞机由个人驾驶进行商业飞行,约有10万架飞机由私人使用,约有1.5万多家公司拥有自己的通用航空飞机进行公务飞行,约有70万人持有各类飞行执照,提供了美国1%的GDP和128.4万个工作岗位。

1.2 区位分析

安阳新区是安阳城市双轴骨架的交汇点、城市东进南拓的战略区。安阳新区位于安阳市城区东部,北起洹河,南至文峰区南边界,西起京广铁路和中华路,东至白壁镇东边界,规划总面积226 km2。其中京珠高速、石武高铁南北向穿越本区,南林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本区,高铁客运站、京珠高速路口均位于本区内,距离规划安阳机场20 km,区位条件优越。

2 安阳新区战略定位与空间格局设想

2.1 战略定位

2.1.1 总体定位

安阳新区的总体定位为:豫北都心,航动之城。豫北都心――争当排头兵。安阳新区将成为提升安阳、服务豫北、代言中国的大安阳“服务型城市”,扮演着代表安阳面向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的服务核心,成为以临空型的休闲会议、生态商务、文化创意、休闲运动等为特色的“区域性现代服务核心”。航动之城――抢占制高点。安阳有条件、有空间、有潜力,凭借低空政策优势、航空资源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后发优势,成为代表安阳,抢占中国航空运动高地。成为一座承载着国际安阳、未来安阳梦想的新城。

2.2.2 功能定位

综合分析规划基地的发展条件,配合安阳城市发展战略,确定本次规划以安阳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航空运动之都为契机,重点突出航空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现开放、和谐、服务、创新四大主题,作为安阳中心城区承接区域功能的核心区,根据河南省对安阳新区“四区一中心”的定位,着力打造“一城四基地”,即:现代复合型航空运动城;“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基地;豫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河南省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豫晋冀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基地。

2.2 空间格局

规划采用“打造新中心,全域城市化,功能差异化,打造复合型新区”的空间发展理念。构筑“两核三带四片”的空间结构(图2)。两核为东部区域性专业服务核;西部城市综合服务核。三带为文峰大道发展带――依托文峰大道路形成东西向发展带,沟通新区东西片区;中华路发展带――依托中华路形成西部南北核心发展带,强化城区南拓态势;新安路发展带――依托新安路形成东部南北核心发展带,延续新区空间肌理。四片区为依托京港澳高速和南林高速形成西北、东北、东南和西南四大片区。

3 低空经济产业规划

3.1 安阳新区低空产业链分析

3.1.1 低空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劲,已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引擎

低空产业与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科技教育产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除制造之外涉及到机场建设、通航运营、人员培训、融资服务、相关配件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通用航空涉及的产业链较长,发展通用航空可以带动机械、新材料、电子、通信以及化工等一些列产业的发展,并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2]。以美国为例,目前注册通用航空飞机超过23万架,占全美总数的96%以上,通用航空制造业营业额约为200亿美元左右,带动相关产业的年产值超过1500亿美元。

3.1.2 安阳新区应抢占先机,打造“航空运动”城市品牌

从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看,各地纷纷布局,形成了一系列航空运动产业基地:天津临空产业区以大型民机生产为核心,主打A320总装;上海依托中国商飞,以大飞机的研制和支线飞机生产为主;沈阳打造民用航空产业基地,重点发展ARJ21支线飞机和民机转包业务; 珠海有通用飞机的总部基地、配套与服务产业,以及维修产业。

安阳在航空培训、航空运动两大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差异竞争、独特垄断的主旨下,应以“航空运动”为特色品牌,建立健全以航空会展、航空商务、航空金融、航空租赁等与国际相接轨的专业化现代服务业,最终形成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航空运动”之都。

3.2 安阳新区低空产业资源优势与发展思路

3.2.1 低空资源优势

安阳拥有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支撑体系: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航空运动学校、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公司以及一大批航模制造企业、数所开设航空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获得国家批准的低空开放空域[3]。

安阳航校有4420 km2、3000 m以下的低空开放空域,而且常年可以飞行,安阳航校还有固定的无线电频率,在企业方面,安阳航校成立了安阳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接受全国范围内的通用航空服务,在全国范围开展了航测、航摄、飞播、飞防、科研试飞和普及航空科学知识等通用航空服务业务;安阳通用航空公司与香港卓诚实业公司合作,成立了通用航空维修公司;安阳军分区、安阳市政府分别与安阳航校深度合作,分别成立了民兵预备役飞行大队和警务飞行大队,低空产业资源优势突出。

3.2.2 发展思路

抓住国家低空航空领域开放试点机遇,积极发展航空培训、低空表演、滑翔比赛、热气球观光、跳伞表演等通用航空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低空运动装备组装,积极完善通用航空装备相关零部件、新型材料研发与制造业,构建以航空运动与培训为先导、以装备制造和专业服务为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图3)。

3.3 安阳新区低空经济发展策略

3.3.1 做强做优航空运动教育培训产业

依托安阳在全国滑翔伞训练、低空比赛、航校教育资源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健全全市航空产业链条,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差异分工、有机组合、互补协同”的发展战略,以航校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专业航空飞行驾驶教育、技能培训、资格考试认证等综合教育培训产业,充分发挥航空运动协会、俱乐部的作用,开设滑翔、跳伞、航模运动专业,培养航空运动人才,打造中原航空人才的源地。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航空培训学校”。以安阳航校为基础,积极拓展其规模和职能,完善航空学校的飞行基地、飞行设备、信息化管理等基础配套能力,重点开展通用航空“私用或商用飞行驾驶执照培训”,积极发展滑翔伞、直升机飞行培训、航空管理、硬件维修等业务拓展低空培训的业务领域。

3.3.2 航空装备制造业

(1)大力发展低空运动装备组装产业。结合安阳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基础,积极与国际知名航空设备制造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大力发展以服务飞行培训、私人飞行、救护、消防、旅游、低空遥感、警用航空等领域的轻型飞机的组装生产,构建服务全国的重要“民用航空设备生产基地”。

(2)不断完善航空运动配套设备制造业。以完善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区域航空培训与航空制造产业基础能力为目标,积极拓展以滑翔机、民航特种车辆、地面专用设备等为特色的民用航空配套设备的生产与组装加工业,不断提升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车辆模型、数学模型以及各种模型套材等已有产品的竞争优势。

(3)积极完善相关零部件与新材料生产制造能力。结合区域内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以飞机专用复合新材料、航空电子设备、机载光线电设备、轮胎、座椅等相关零部件制造业,不断完善本地区航空运动设备的维修、养护能力。

3.3.3 低空会展与配套服务业

(1)积极发展低空会展与文化传播产业。以促进二三产联动发展为目标,以安阳低空运动比赛为基础,积极发展集低空设备、低空模型、低空运动比赛、低空技术创新、低空经济论坛等为主要内涵的低空会展与低空文化传播产业,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安阳航空运动用品博览会,为安阳低空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元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打造活跃的低空经济文化氛围。

(2)着力完善低空运动专业服务业。以完善低空运动、低空培训等配套服务为主要目标,积极发展航空设备维修服务、养护服务、加油服务、租赁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销售服务等专业化的现代配套服务业,提升安阳航空运动城的综合区域竞争力。

3.4 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产城共荣、功能集中”的原则,构建“两核、四板块、多组团”的产业空间结构(图4)。

(1)“两核”:创新服务核心;航空运动服务核心。

(2)“四板块、多组团”:航空运动产业板块――航空制造装备产业区;航空培训区;航空休闲产业区;航空电子产业区。创新型产业板块――高新技术产业区;装备制造产业区。新城综合服务板块――现代中央服务区;航空新城综合服务区。生态休闲产业板块 ――高端生态休闲区;都市休闲农业区。

4 结语

安阳新区在落实低空经济产业规划的同时要依据新区的发展需要和实际需求,进行分期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规划引领,搭建投融资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工程,全面掀起建设的热潮。

古都传承来醉眼,航空运动展新颜,绿水城脉相辉映,安阳新区华章传。厚重的文脉和时代精神在这里绵延传承,航空运动和都市风情在这里交相辉映,安阳新区,借低空经济发展的历史良机,迎着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实施的巨大浪潮,将如雄鹰翱翔,直入九霄。

参考文献:

篇12

一、特征分析

(一)耗能与污染低

低碳就是降低碳的排放量,所以就需要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应用,对新型能源进行有效开发,使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以充分满足目前低碳生活的相应要求。新兴产业对发展过程更加重视,更加具备低碳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新兴产业满足低碳要求,并促进我国传统经济快速的向低碳经济发展。

(二)促进技术创新

在低碳经济中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就需要提升科技的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创新。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所以就需要应用新科技对洁净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与优化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创新进行有效支持,低碳技术为今后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增强科技投入,注重对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使我国能够更好的掌握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提升经济实力。

(三)引领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定为主导,所以需要对新兴产业的领头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多项优惠政策,给予了低碳经济更多支持,有利于新兴产业的构建与发展。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更加注重社会、经济、人类、资源、环境的和谐、共同发展,定会带领国家经济向着新型经济体系发展。

二、发展途径

(一)做好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

以我国目前的经济、人口、环境状况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应用传统能源,这样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会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传统能源基本是不可再生能源,数量有限,如果还是坚持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定会受到能源的严重制约。但是目前的环境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对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所以急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需要对其具体的发展计划进行有效制定,增强科技的投入力度,出台各项辅助政策,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新能源的大力开发与利用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新能源就是除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形式,指的是正在开发利用或者是已经在研究的,具备推广意义的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而新能源都具备清洁、可再生、无污染、高效的特点,同时对新能源的应用能够对多种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还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带动新的经济增长。

(三)增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以及区域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低碳产业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只有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相应要求,对重点工艺、技术进行有效攻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研究,才能够为低碳技术的良好发展提供确切保障。目前发达国家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企业的垄断、兼并、拓展进行有效支持,进而让低碳企业的发展高度集中,并向着专业化、多样化快速发展,从而在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中占领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为依据,积极进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有效研发。

(四)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使用新型的洁净、高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提升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从而降低投入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这就需要构建全面的碳排放体系。目前我国经济水平比较高的相应地区已经构建了恰当的碳排放体系。而公平竞争、透明化交易的良好环境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都为低碳经济下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有助于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得到了较大成就,但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经济发展会受到环境、资源的严重制约,所以只有对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才能使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同时环境问题关注力度的不断提升,也使低碳经济以及新兴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丽.浅析我国经济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界(学术版).2011(04).

篇13

当然,近些年餐饮产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四高”问题首当其冲:高税赋、高人力成本、高原料成本以及高房租。餐饮企业如何应对?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定位,着力于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对于随时变化的市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二,注重连锁化的扩张。研究数据显示,能够做大做强的餐饮企业多数都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而且直营连锁的平均效益远远高于加盟连锁。在连锁餐饮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餐饮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在直营店与加盟店之间的平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短期快速的扩张,这也是近几年很多企业收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型航母越来越多,标准化就成为他们最主要的一个路径,包括质量标准、流程标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