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纲要》只规定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六大专题,但对于专题内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具体规划到年级、规划到学期,更没有像学科教科书那样,给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上课内容。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框架,本文拟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以及手中可利用的图书资源,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分析

我们首先将《纲要》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分类,并对每一专题的课题数目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专题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生活和社会适应由于只涉及初一升学、升入初三两个关键节点,教学资源较少;职业规划专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个新专题,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细目分析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主要内容之后,为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细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细目。

(一)自我认识(含生命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时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成了青少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悦纳自己就构成了自我认识专题的重点内容。此外,树立自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细目见表2。

(二)学会学习

学习是初中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帮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制定适合的目标,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源泉。考试作为诊断初中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认真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纲要》细目见表1。

(三)人际交往

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同伴对其的影响较大,同伴关系处理得好,会给其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解决人际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异性越来越好奇,渴望学会与异往的正确方式,因此,异往课题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公平对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初中生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想要独立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积极沟通,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见表4。

(四)情绪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称作“暴风骤雨”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又被称为“高马力,低控制”。因此,培养与训练初中生敏锐地觉察情绪,面对愤怒、压力情景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进而调控情绪、管理情绪就非常重要;善于引导初中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幸福因子、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元素,使初中生感受到幸福,积极生活。见表5。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

升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因此帮助其尽快地融入初中生活,意义重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会理性消费,让网络服务自己也是初中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实践。见表6。

(六)职业规划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立初期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对初中生走好每一步意义重大。见表7。

三、教育教学建议

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做到“文要对题”,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适合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要选择好课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真正地“走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徒有热闹的活动,学生却没有收获。这一点做好了,也就避免了小学、初中、高中讲的内容都一样的尴尬。要做好这一点,心理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多多交流,毕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情绪状态,这样就能够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纲要》及《纲要》解读的学习与研究。只有把握对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政策依据也是出自《纲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一节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积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准确。通过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到年级授课主题,这样,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分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篇2

初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非常丰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中枯燥的、单一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加工,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建构综合性的历史课堂。

1.构建课堂管理模式要选择适当

我们首选的课堂管理模式是民主型管理方式。即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民主型管理模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并营造出让学生感觉到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种气氛,其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主性,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更多积极的心理养分,相对减少了师源性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活动课、现场教学等,学业成绩考评不再局限于考试,可以采用辩论、策划组织活动等开放的测验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2.历史课堂管理要行之有效

通过历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影响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使用的处理策略是否恰当,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课堂管理方法要有效实施并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就要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历史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并在心理学配合下教学。

3.课堂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还要坚持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即应在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为前提下,着力于通过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历史教学建立在快乐之上,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在平等、民主、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学习情绪愉悦,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历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魅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该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兴趣。如果历史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课堂上幽默风趣,课下平易近人,学生也会在喜欢教师的基础上逐渐爱上历史学习。因此,如果教学是盖一座大厦,那么师生关系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没有好的师生关系,无法盖起一座高楼大厦。教师一是要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二是要通过谈心、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心理需求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了成熟化与幼稚性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能力、知识储备都不足,很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又非常敏感,渴望教师的尊重,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思想。因此,历史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真诚”的原则,做到绝不勉强学生做他们不情愿的事情,绝不做侵犯学生的隐私,伤害学生人格尊严的事情,要通过说服、引导等办法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历史教育、学习历史知识。

2.渗透要讲究有机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不能只为了渗透而渗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历史课程虽然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也要因材施教,不能强行渗透,有些教好像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不论什么内容,也不论时间是否合适就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制作课件,寻找“渗透点”,这样都会走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教学中的内部渗透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它贵在自然、贴切。

3.渗透要讲究适度性

历史课教学中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的知识性目标才是“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辅目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应“适时有度”,即在一节课中,时间是40分钟,其中如果有20分钟以上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就有点过长,也达不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这节课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不是学科渗透了,因此,要“适时”。与此同时,“有度”主要指以下三点:(1)渗透目标不适合太高也不适合过低,即要注意渗透高度;(2)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并根据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循序渐进地渗透,即要注意渗透梯度;(3)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渗透的策略,即要注意渗透效度。

篇3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oral Courses

ZHAO Jinshi

(Pingyuan Renju Middle School, Meizhou, Guangdong 514621)

Abstract Moder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enrich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so that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an in the past a lot of changes. Junior high students grow and change inside the huge stage, attention and proper psychological growth for students to boo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content. Moral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mental health program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to improve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nterest to educator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good experience for our education workers.

Key words junior moral cours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长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学生就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课程,其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是深入的。下文对我国当前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希望可以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落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其更好地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1 现阶段初中学生心理状况

1.1 自我意识较强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其年龄与阅历所限制,其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并且不能公允地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例如,笔者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同学的思想存在偏激的现象,认为周边世界过于负面,思考问题时有失公允,不能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同学,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存在独处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1.2 适应能力不足

很多学生由于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成长过程一帆风顺,缺乏足够的吃苦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进入新环境当中,适应能力有所不足。在初一阶段入学时期,很多学生刚刚脱离小学,走入初中校园,在面临新环境当中,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校园的生活节奏,并且由于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厌烦的心理,难以尽快融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当中。

1.3 缺乏足够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情绪控制能力,就会造成过激反应。很多初中学生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并且其缺乏足够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难以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受到表扬时,学生经常会非常兴奋,手舞足蹈。在受到批评时,往往会非常悲观和失望。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心态,就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1.4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主观意识较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保证和谐共处。很多学生虽然具有交流的愿望,但是由于方法不佳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造成其人际关系不够融洽。如果学生不能保证人际关系处理水平,就会造成学生的性格孤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难以保证其性格健康发展。

1.5 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

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初中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并且对于其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过程较为顺利,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从而也就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绪,意志不够坚定。

2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塑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交汇,并且逐渐进行渗透,巧妙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结合现阶段初中学生心理状况,设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例如,对于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空间,并且在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让其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树立自信心。

第二,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准则,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就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要正视自身树立良好形象的意义,保证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心态,并且对于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想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必须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开展教学工作。在遇到一些较为逆反和调皮的学生时,要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为学生的成长带来良好的指引。

第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意识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需求,但是其内心依然存在偏激以及渴望了解的心态。如果一些不佳的心态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就会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与学校、家庭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和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实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其次,要培养学生了解自我的思想。很多初中生在对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教师要对于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帮助其更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挫折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很多意志薄弱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态。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成长。

3 结束语

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了困扰初中阶段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以重视。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让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实现精神品质层面的成长。心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形成。教师要通过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有效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真正的实现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晓初.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快乐阅读,2011(4):88-89.

[2] 王红艳.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19):164-165.

篇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健康情感、正确态度、良好价值观的形成是地理课程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地理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阵地,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辅导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地理课堂中的渗透

1.在课堂准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地理课堂的准备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有什么地理学习“需要”值得关注;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有哪些兴趣爱好亟待激发。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健全的个性品质,体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针对地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切忌偏深、偏难,或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理论忽视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

教学方法设计要采用多种方式,既要利用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防止疲劳和厌倦情绪的发生。

在教学结课评估设计上,“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心理的发生。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情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地理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证实,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发生,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

其次,课堂教学管理要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不应以教育者自居,不要以强制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管理。要以信任、尊重和热爱去调动学生自身潜能,在和谐、互动、合作的民主管理中去获得自主发展。

例如在太阳能教学中,有位同学提出:为什么不能在太空中建设太阳能接收站呢?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但教师就应赞扬这位同学敢于超于常人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基本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被动容器,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传统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以知识的灌输为中心,把自己的信念强加给学生,是拥有许多手段的成年人的理智对无能为力的、孤立无援的头脑的压制”,因此产生中小学生的诸多适应不良问题,如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所以教师要有现代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尊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2.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

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其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他们,评估它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新时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有了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就能通过课堂教学,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也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所不能做到的。

3.遵循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一般包括全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等。

3.1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地理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篇5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一)学校和家长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初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所以学校和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很多教师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霸占”过来,为学生补习,以此来提高学生该课程的成绩。还有很多学校即使开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当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过是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之后,留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仅是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家长更是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快速成长,他们开始迈入青春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极其不成熟,容易冲动,逆反心理严重,并且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很不稳定,过于敏感,一点小事也会让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反应,而且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尤其严重。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学校必须安排充裕的课时,保证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对于其他教师占用思想品德课的现象坚决予以杜绝。其次,教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身作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正能量的影响。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能掌握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帮助。在农村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学校,更应该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教育部门要下达相关文件,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力求学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并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初中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办法为其解决,让其健康无忧的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紧密联系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我,让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其次,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初中生而言,不良情绪的堆压,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教师要注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对于敏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认可和尊重,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就一定会让他们更有自信。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做自尊自信的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制定一份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信心的评测问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凭借第一直觉进行作答。然后在评分后,教师针对不自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解决他们自卑的心理问题。

(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设置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生活会遇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实验、心理健康对话实验等教育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帮助,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得比较密切,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并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篇6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篇7

新课程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假大空”的传统形象。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仍感觉到这门课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笔者以为,如果能巧妙地把一些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政治课堂中来,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的较低层次需要满足了,才能向较高层次的需要迈进,乃至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在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教师要在方法上,要坚持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倾听学生呼声,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差异。

二、运用罗杰斯的“患者为中心”的原理,提高学生学习的愉悦感

罗杰斯是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专家,他创造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咨询方式,即采用非指导性技术鼓励或指导患者弄清自己的问题,让患者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面临的问题。他把这个原则应用到教学领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这一原理的操作,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有尊严的个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曾在“时事政策课”的教学中,将全班学生按自愿原则分为八个小组,每组自选上月重大时政事件并在当月的时政课上讲评。任务布置后,各小组对时政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他们自选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在讲评形式上,有的学生采取演讲、朗诵、小品、歌唱和舞蹈的方式,还有的学生模仿“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道德观察”等电视栏目。各小组讲完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分析和归纳,加深了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层理解和认识,进一步理解了教材内容,促进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思维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三、运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埃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所以,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都来自其思维中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信念。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这一心理学原理启示我们,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端正对行为或事件的认识,尽量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例如:我曾在讲授“怎样战胜挫折”时,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的思考题。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有的同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总是喜欢找借口,比如说自己天生的资质不好、老师没有教好等,只从客观上找理由,却不去找自己的主观原因比如自己是否努力等,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只有客观正确地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保持良好的、积极的情绪,才能在学习中激发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巨大的潜能。

篇8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同时也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心理危机所带来的痛苦。这样的问题对于正处于人生独特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尤为紧要,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情感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个期间的青少年学生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激烈性、父母的过高要求、自身愿望的难以实现……对此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在备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例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里面的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通过写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和鼓励下,走出了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最终成功脱离危险,从悬崖上爬了下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外,可加入情感体验,让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灰心,要敢于迈出第一步,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取得好成绩。

二、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朗读与综合性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悦纳自己是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但不少人不会悦纳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的人嫌自己长得丑,嫌自己家里穷,父母的职业不光彩;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比别人笨等。从而产生焦虑、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朗读和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二)在阅读与品读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生就能感悟到话中理、言外意、文中情,体会出文章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例如《白兔和月亮》,语言精美,寓意深远。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中语言,适时指导点拨,让学生明白得失之道,再以一个反思体验――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引发深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观和审美观,以豁达、平和的态度面对巨大的财富,从而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目标。另外,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门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落实、深化,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愉快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M].现代出版社,2001.7.

篇9

英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理健康的承担者,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促进英语教学,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和人格健全的发展。因此,英语教师除了要有健康的心理外还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信任和关爱下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使用实物、图片、录音、投影、VCD及电脑等直观教具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语言现象。还可利用手势、动作等形体语言以及画简笔画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英语。《新目标英语》教材提供的话题大多数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就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话题的讨论,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0单元的话题是“Movies(电影)”,学生都很感兴趣,说起同学们喜欢的电影以及演员,他们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话题“Hobbies(业余爱好)”等等。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及胆怯等心理因素,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教师应多鼓励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增强信心,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对于进步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兴趣高昂、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之中。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兴趣。通过开展小组竞赛、编排游戏、角色表演、采访汇报等活动,使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轻轻松松地习得语言。这样,学生既能学语言知识,又能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提高。

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首先,用爱贴近学生,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 要用自己百倍的爱心去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不担心不焦躁,有安全感。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尽量创制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喜悦。

再者,激励启发学生,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许,都会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要随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尊重的满足。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坚定的信心去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树立英语学习的心理优势,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3.积极实践分层教学,树立和增强学生坚定的学习信心

(1)任务设计难度分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上,要把教学中的问题分成等级,创造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以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为基点,设计难度适中,切实可行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敢于去尝试。《新目标英语》教材中的各个单元涉及的话题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比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时,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一般疑问句提出的简单问题,如Do you like gifts? Have you ever got your fiends any gifts?等。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曾经送给朋友的礼物,包括礼物的名称、什么时候送的、为什么要送这个礼物给朋友等,能说多少是多少。第三步提高一点难度,可以设置某个同学下周要过生日的情景,让学生讨论:给这位同学送什么礼物好?为什么?为了得到更好地课堂效果,我把要问的问题按难易程度分为几个等级:难度大、有发挥性的问题让优等生答;较容易的客观题让中等生回答,那些简单的问题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动起来,都有机会表现自己。这样设计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堂课中都受到关注,并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2)对学生学习要求分层,照顾不同需要的学生。课堂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的。同一小组内成员也存在着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小组活动可以使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各种的作用。在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每个人的努力都得到了认可,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价值实现需要。

篇10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氛围,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实践等活动内容较多,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对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更多的机会,可充分利用。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实验小组中的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将整个实验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分别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迫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既要求每个学生都承担责任,增加低能力学生的参与,限制高能力学生的统治,又促进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依赖,如“电功率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将实验任务划分两大块,一块是电路连接(称A),对测量过程中电路的调控,另一块任务是电路连接过程中的检查,测量过程中安培表、伏特表的读数和记录(称B),这种分工明确的情况下,A负责连接电路时,B在旁负责检查,A同学好的操作技能可以被B同学及时借鉴,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可以被及时纠正,测量时A要根据多次改变变阻器的位置,以获得多组测量值,B则对读数给予及时准确的记录,只有两位同学很好地负起各自的责任,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而实验的顺利完成又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依赖感,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改革教法,指导学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产生良性的心理定势。教学中可创设些趣味性的问题,如在冬季一场大雪后看到环卫工人为了清扫地上的积雪而向路上撒些盐,为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将一些碎冰放在烧杯中,测量其温度,再将少量食盐加入烧杯,用玻璃棒搅匀,测量温度,记录并分析现象,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学得技能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发展个性。如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科学现象:太阳在升起和落山时,为什么偏红色?流星是怎么一回事?灯丝为什么常在开灯时烧断等。然后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交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篇11

On Penetrati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Teaching

ER Guguoguo

(Politics, History and Geography Department, Liangshan Normal School for Nationalities, Liangshan, Sichuan 615000)

Abstract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grade school teacher is often "special care" of vulnerable groups, the age of the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which determines their mental problems and prone to frequent.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However, some vocational schools is subject teachers,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other conditio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mains a weak link in education.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his political science teaching, and explore how to penetrate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teaching.

Key words politics teach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enetration; approach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开展,包括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举办有关心理学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其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无论是从操作上还是实际教育效果来看,都是一个有效且重要的途径。但是,由于受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办学理念、教学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在学科教学中更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影响了中职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中职学校政治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政治学科教育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拟就如何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课前准备时充分挖掘心理健康因素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前,都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课时充分挖掘心理健康因素,是教师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在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适度原则,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1.1 备目标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中适度的加设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但是,在设定目标时,要以政治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就弱化了政治教学,也就不叫学科渗透,而是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了。除此之外,政治学科教师在备目标前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各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客观性、针对性的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例如,同样的一个知识点,成绩参差不齐且普遍落后的班级以“增强自信心”为教学目标,着重从增强自信心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和挖掘自己的闪光点,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成绩较好的班级设定“勇于探索和创新”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的喜悦,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唯我独尊,固步自封。总之,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要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注意有机渗透和适度渗透,切不可漫无边际的随意讲解。

1.2 备教材

中职学校政治学科课程内容蕴含着许多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机的渗透,从而提高他们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哲学常识》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知识点,内含着学生要正确地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看待事情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从而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以此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这一知识点本身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心理学常识:负面情绪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持续的负面情绪作用下,人的神经系统功能会受到影响;突然而强烈的消极不良情绪的冲击还会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正常判断能力减弱,甚至会使人的大脑机能严重失调,继而引发各种病症,如:焦虑症、抑郁症、神经症等等,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教师通过介绍这些心理学常识,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总之,教师在备教材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机的、适时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3 备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并在学习中体验健康的心理。

2 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2.1 以尊重和理解为原则,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尊重和理解是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但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他们既要承受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和社会轻视职校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又要克服失败和挫折所带来的自卑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中职学生容易出现课堂纪律差、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爱睡觉和说话等一些不良的现象。面对这些不良的现象,教师如果在感情上疏远学生,在位置上俯视学生,用空洞的、大而不当的大道理去“训诫”学生,那么就会再次挫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师生平等的身份,以尊重和理解的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了解、包容和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理解、包容学生的不良情绪,并不意味着要放任自流、迁就迎合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而是在尊重、理解和和谐的氛围下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勇于去改正自己的错误,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2.2 以激励为原则,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

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中职学生在中考之后往往是以一个“失败者”、“淘汰者”的心态进入学校,这种心态使得他们难以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和精神振奋的个性面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思想上不求上进,精神上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逐步引导、激励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具体来说,在每节课的开始环节,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采用提问、分组讨论、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矛盾的有关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通过让学生辩论“胆小是纯粹的缺点吗?”来积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地参与,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产生自信心,培养合作的意识。在双方的辩论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正确任何和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同样的,对于一个人而言,纯粹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不存在的,某种缺点的背后恰恰包含着某种优点,反之亦然。因此,对待自己的某种优缺点,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否则会使自己陷入自负或自卑的泥潭。学生一旦在心理上建立起看待事物、处理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意识,就能够正确地面对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3 以愉悦为原则,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散阳光到别人心中,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中职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认为其不可教,家长认为其没有希望,亲友认为其不上进,可以说,中职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是一群经常被老师、家人、亲友忽视、排斥和指责的人,比起普通高中学生,他们所受到的尊重和关爱少之又少。因此,部分学生进入职校后,与老师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他们想与老师亲近但怕再次受到“特殊待遇”,因此常常以对他人怀有敌意,对人对事态度冷淡来进行自我防御或保护。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传播给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在安全、归属、自尊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各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比如被老师关注和关爱的满足感。愉悦原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学生一旦以正面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会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 课后作业评判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校政治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前的准备、课中的讲授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课后作业的评判中。从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往往出现许多不良的现象,比如抄袭作业、书写马虎甚至逃避作业等等,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简单地用批判、惩罚的方式去解决,而是尽可能的去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找出学生忽视作业的问题根源,然后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矫正学生作业过程中的不良现象,比如通过合理性建议或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更多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中职学校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产生渗透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思想素养,不断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同时,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文化课教学),2009.

篇1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13

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

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三)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三、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转贴于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六、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另外,教育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说话的技巧,对别人作出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适时的给予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