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土木工程知识结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知识结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知识结构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的迈向了成熟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超高层建筑中钢结构的应用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但随着超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钢结构技术在建筑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钢结构是指以钢材为材料做成受力构件的结构,因其具有承载力强、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以及抗震强等优点。在国外,钢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而我国在建筑中应用钢结构起步较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迈向成熟化,超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高层建筑对钢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而目前,建筑钢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土木工程在结构的方面,通常会在两种材料中进行选择,一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一种是钢结构。两种土木工程的结构是适用于不同的工程中的,主要是从结构的使用效果方面进行考虑的,而且还要考虑施工的成本以及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因此,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中是非常的重要的,钢结构的施工有很多的因素,施工企业是要十分的重视的。钢结构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是存在优点和缺点的,施工的企业一定克服钢结构的缺点,使得钢结构的优点可以在土木工程中得以最大的发挥。

1 土木工程中钢结构的特点

在土工工程中,钢结构的使用是非常的多的,这主要是因为钢结构的特点决定的。

1.1 钢结构的强度

在施工的工程中,选择哪种施工的结构构件,是由构件的强度决定的。材料的强度主要是由材料的承受能力和材料的使用效果决定的。土木工程中使用钢结构是由于钢结构的构件的性能决定的。钢结构的性能是由国家的标准决定的,土木工程中使用的钢结构一定是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决定的。土木工程选择钢结构而不是钢筋混凝土,主要是因为使用钢结构可以减少物料方面的消耗,使得施工的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1.2 钢结构的刚度

结构在使用后会不会出现振动和变形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构件的刚度决定的,构件的刚度又是同构件与连接件的分布决定的。在土木工程中,钢结构的刚度是比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有很明显的差别的,钢筋混凝土的刚度比钢结构的刚度小很多,所以土木工程选用钢结构更加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1.3 钢结构的延性

材料的延性是指材料在拉伸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变形的情况,在一般的结构中,延性的设计主要在抗震的设计中比较常见,因此,延性也是地震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地震中,幸存的建筑物的设计结构的延性都是非常的好的。钢结构目前是使用非常广泛的,而且是延性很好的施工材料。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一般都会出现很多钢结构的建筑,这也是钢结构可以大量使用的前提。

1.4 钢结构的韧性

建筑材料的韧性通常表现为材料在制造、安装和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承受的多大的变形力的作用,钢结构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承受非常大的力的作用,这也是钢结构可以大量使用的一个前提条件。钢结构在安装的时候通常会进行必要的弯曲、打孔和剪切,在钢结构受到这些力的作用的时候,通常是很少会发生变形的韧性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所以,生产企业一定要选择好材料进行钢结构的生产。

2 土木工程中钢结构的缺点

虽然钢结构具有很多的有点,但是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有优点就一定会有缺点存在,钢结构在应用和施工的时候会出现一下几方面的缺点。

2.1 钢结构材料方面的缺点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钢结构的刚度是大于钢筋混凝土的,但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条件下,钢结构的刚度是要小于钢筋混凝土的刚度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钢结构的构件的尺寸影响的,所以,钢结构的生产企业一定要重视构件尺寸的问题。

2.2 钢结构设计方面的缺点

在进行钢结构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要进行的工程进行参考,要使的钢结构的功能要求符合正在进行工程的建筑的结构的要求,设计的人员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进行不和实际的结构的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钢结构在使用以后,也不会到达预想的使用效果,可能有些钢结构根本就无法进行施工。所以,设计的人员在设计钢结构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综合的考虑,设计出来最好的产品。

2.3 钢结构的使用年限方面的缺陷

混凝土结构号称永不损坏,但是钢结构一般的使用寿命只有五十年,如果钢结构用在住宅建筑中,那么人们想到自己花费终身积蓄而购买的房子只能住五十年,会让很多人丧失购买的欲望。不过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住宅寿命问题应该相对容易解决。

3 土木工程中钢结构施工的要点

整体来说,钢结构的施工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并且建筑的要求不同,在细节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3.1 钢结构的选材与连接

钢材通常分为板材、型材、金属制品以及管材四大类。土木工程中的建筑钢材通常采用普通的低合金钢、优质碳素结构钢以及普通碳素钢等,碳钢的塑性比较低,但是硬度强度比较高。在钢结构中,柱子截面一般多为箱形截面或者宽翼缘“工”字形,另外还有“十”字形截面等等;梁多数是焊接或者轧制的“H”型钢梁,如果要求特殊也可以符合截面,在安装前要对主要的焊接接头做焊接工艺的试验,定出焊接的格料和各项参数。梁与梁之间、梁与柱之间的连接,可以采取焊接连接或者高强螺栓连接,要注意高强螺栓的连接孔位的精度。

3.2 钢构件的堆放以及选择安装机械地点

通常情况下安装结构的用地面积应该比结构占地面积要大。依照安装流水的顺序,从中转堆场配套运送至现场的钢构件要采用装卸机械把其安置于安装机械的回转半径内。如果因为运输的原因造成了构件的变形,则在施工现场就要加以矫正。一般钢结构的安装采用的是塔式起重机,臂杆长度要有够的覆盖面,并且起重能力要相应足够,从而满足各种不同部位构件的起吊要求。钢丝绳容量也要能满足起吊的高度要求;起吊速度有足够的档次可以满足安装要求。在多机作业的情况下,臂杆的高差要足够,以避免不安全的碰撞,保证安全运转。

3.3 钢结构油漆工艺的流程

首先把金属的表面清理干净,然后再做除锈。手工处理先用钢丝反复刷打,再用精砂布打磨,使得表面光亮、平滑,然后再用棉纱或者纱布把打磨下的锈粉和浮灰清理干净。在涂漆前要保证金属表面的干燥,如果有水则要立即擦干。在涂漆的时候,要刷细、刷满、涂刷到位,并且要注意铆孔内不能有涂料涂入。待到防锈漆干燥后,采用和油漆配套的腻子把构件的表面缺陷刮平。可以在腻子中加入适量的红丹粉或者厚漆,从而增加其干硬性。在腻子干燥后要打磨平整,并清理干净。刷涂面漆时要多理多刷,油要不流不坠、饱满均匀、色泽光亮一致,涂刷后要及时检查避免漏刷。

4 结束语

土木工程在结构的方面,通常会在两种材料中进行选择,一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一种是钢结构。两种土木工程的结构是适用于不同的工程中的,主要是从结构的使用效果方面进行考虑的,而且还要考虑施工的成本以及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因此,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使用中是非常重要的,钢结构的施工有很多的因素,施工企业要十分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1 土木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概述

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它主要是由砂石、骨料、水泥和水等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搅拌而成,而大体积混凝土若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体积较大的混凝土构件,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准确和片面的。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各国均有不同的界定,如日本的JASS5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为:结构断面最小厚度为0.8m以上,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间的差超过25摄氏度的混凝土,即大体积混凝土;美国ACI则认为: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解决水化热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此来减少混凝土裂缝;根据我国现行的GB50496-2009中的有关规定,可将大体积混凝土定义为:混凝土结构物实体的最小尺寸大于等于1m的体量较大的混凝土,或是有可能因为混凝土中原材料水化热引起温度变化和收缩造成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该规范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可简单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构物实体断面尺寸大于等于1m;另一方面是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大于25摄氏度。

1.2 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部位

在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一般都存在于结构的基础部位,如筏板基础中的底板、高层建筑的基础承台、桥梁结构的柱墩、特种结构的基础等。正是因为大体积混凝土都出现在结构的基础部位,所以它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的质量,为此,必须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施工过程中,采取合理、可行的施工技术,并做好施工质量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1.3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最为典型的特点是水泥使用量较大、断面多、结构表面容易产生裂缝等。由于水泥水化后会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从而会使混凝土产生出较大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当这部分应力超出混凝土承受极限时,便会造成混凝土表面开裂,随着裂缝的出现,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耐久性和防水抗渗性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地措施防止裂缝的产生。

2 建筑结构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1)原材料选用。

①水泥。为了有效地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情况发生,必须合理选用水泥,一些低水化热的水泥应作为首选,如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等。同时在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在实际施工中,应建立一套较为严格的水泥选用标准,由于水泥用量较大,很难按照施工要求的数量一次性进场,这就需要加强对水泥质量的检验,质量不合格或是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泥不得进入施工现场,这有助于确保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②骨料。粗骨料可选用碎石或是卵石,其最大粒径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若是采用泵送时,应根据管道直径确定最大粒径,同时粗骨料中不得含有有机杂质,含泥量应小于等于1%。而细骨料则宜选用中砂或是粗砂,含泥量应小于等于3%,采用泵送时,砂的细度模数应控制在2.6-2.8这一范围内。

③粉煤灰。其属于一种掺和料,不仅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及和易性,而且还能减少水泥用量,有利于降低水泥水化热。粉煤灰的选择应注意细度和粒度,磨细加工应达到一级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粉煤灰的掺入量不得影响到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应通过计算来确定,绝对不可随意加大或是减少。

④外加剂。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外加剂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水剂、减水剂、膨胀剂以及缓凝剂等。合理选用外加剂能够减少水的用量,这样也可以起到降低水化热的作用。外加剂的实际用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其60d或是90d的强度作为依据,这样可以减少水泥用量,但采用这种设计方法时,必须经过设计单位同意,而且还应满足施工荷载的要求。混凝土配合比应当按照所用材料并通过试配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水泥用量应控制在260-300kg/,水灰比则应小于等于0.6,泵送时砂率应控制在0.4-0.45为宜,并按照配合比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坍落度,不得通过加水的方式随意增大坍落度。

2.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混凝土浇筑。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应当按照整体连续不间断的要求,并充分结合结构尺寸、钢筋疏密程度以及混凝土供应情况等条件进行;基础底板厚度超过1.3m时,应采用分层法进行浇筑,分层厚度应控制在0.6-1.0m为宜,而大块底板应在平面上将其分为若干个小块进行施工,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度和收缩应力,从而降低裂缝的产生几率;为了进一步减少混凝土底板的内外约束,可在浇筑前在基层上设置滑移层;进行分层浇筑时,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当在下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同时为了提高分层浇筑各层之间的结合度,应在下层混凝土表面上设置键槽;分层浇筑的间隔时间应为3-5d,并尽可能大于5d;若是夏季天气较为炎热时进行施工,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如在拌合水中掺入冰块或是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等等;为避免混凝土离析,当自由倾落高度大于2m时,应设置串筒,其与漏斗之间的间距不得大于3m;应采用振动棒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操作时应快插慢拔,每个点位的振捣时间不应低于30s,分层建筑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5cm左右,这样能够消除层间接缝。

(2)混凝土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应于12h内进行浇水覆盖,并按照选用的水泥确定养护时间,如普通硅酸盐水泥应不少于14d,矿渣、火山灰等水泥不得少于21d。夏季施工时,可以采用洒水、喷水、草袋覆盖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冬季施工时,因环境温度较低,应采用保温材料提高混凝土表面及其四周的温度,以此来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这样能够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

3 结论

总而言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由于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相对较多,为此,在实际工程中,必须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好施工质量。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伟.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群桩及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D].西南交通大学.2009(6).

[2]朱晓君.港口与航道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探讨[A].国际航运协会2008年会暨国际航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5).

篇3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它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随机性,而且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我们一直探索的。建筑作为人民生活的场所,更值得我们区深入探究如何加强其抗震性。结构减震控制是通过增加某些结构部位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土木工程中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法。

1结构减震控制原理

结构减震控制指的是在建筑结构的某个特定部位设置某种控制装置、机构或种子结构,当结构出现振动的时候,主动或被动的施加外力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作用或动力特性,从而有效降低结构的振动反应,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方法,降低建筑结构在地震等强动力荷载下的反应,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能,为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供保障。要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需要从动力学角度出发,第一,考虑消震,即不让地震输入结构,从目前现状来看,这种方法较难实现;第二,考虑减小建筑结构的惯性力,通过动力学原理发现,如果结构有着比较大的自振周期,那么它获得的加速度就会相应减小,可通过隔震方法减小结构惯性力;第三,通过在结构上增加阻尼的方法,将一些地震作用转移到阻尼上,降低结构所需负担的地震作用;第四,人为增加构件,用这些构件的塑性变形消耗一部分能量,保护结构的整体性;第五,可考虑在建筑结构上附加一个当自身频率合适时能够使附加质量块的运动方向与结构运动方向相反的系统,从而减小结构震动,达到结构减震的目的。

总之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量输入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智能控制和混合控制。其中,被动控制指在结构的某些部件附加耗能装置或子结构系统,或对结构自身的某些构件作构造上的处理以改变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被动控制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提供控制力,控制过程不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界干扰信息。而且因其具有构造简单、造价低、易于维护及无需外部能源支持等诸多优点,所以引起工程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应用开发的热点,因而许多被动技术日趋成熟,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耗能减震是最常用的被动控制系统之一。耗能装置 ( 元件) 和支撑构件共同构成耗能部件,装有耗能部件的结构称为耗能减震结构。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件 ( 如支撑、剪力墙、结点、联结缝或连接件、楼层空间、相邻建筑间、主附结构间等) 设置耗能装置或原件,通过耗能装置产生摩擦,弯曲弹塑性滞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减少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

2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方法

2.1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通过减震、隔震装置来对振动能量进行消耗,并阻止振动在建筑结构中进行传播,构造简单,造价成本低,维护简便,且不需要外部能源支持,在土木工程结构减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耗能减震

耗能减震是将结构中的一些构件比如支撑、支撑等设计成耗能部件,或者在建筑结构的某些部位比如连接处、节点处设置阻尼器,耗能部件和阻尼器在荷载作用较小的情况下处于弹性状态,在强烈的荷载作用或振动作用下,耗能部件就会进入非弹性状态,能够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能量,避免荷载或振动作用进入主体结构造成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为主体结构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由于耗能装置不同,耗能减震也可分为不同的体系,一种为耗能构件减震体系,常用的耗能元件有耗能支撑、耗能剪力墙等,另一种为阻尼器耗能减震体系,常用的阻尼器有金属屈服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性阻尼器等。耗能减震具有性能稳定、适用范围广、抗震性好、经济实用、可靠性高、技术条件简单等优点,比较适用于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2)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控制机构,比如设置隔震消能装置,从而减小或者隔离地震能量向建筑物上部结构传输,使上部结构的振动减小,避免地震给建筑物带来危害。基础隔震装置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性才能够满足结构减震需要,因此,装置必须具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必须能够提供较大的阻尼并具有较大的耗能,必须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和强度。比较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有刚滞变阻尼器隔震装置、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摩擦隔震装置等。基础隔震对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是发展最早的结构减震方法,其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具有构造简单、性能稳定、耐久性高、经济、减震效果显著的优点,比较适用于刚性结构和中低层建筑。

(3)调谐减震

调谐减震主要是通过在建筑主体结构中附加一些子结构的方法,使主体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振动发生转移,结构中的震动能量就能在原结构与附加结构之间得到重新的分配,大大降低了震动对原结构带来的破坏。常用的调谐减震系统有调谐质量阻尼器、模式质量阻尼器、质量泵、调谐液体阻尼器、液压质量振动控制系统等,这些调谐减震系统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反应。

2.2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主要是以现代控制理论为基础,通过外部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对结构反应的实时监测,当结构受到激励振动的时候,计算出控制力,对结构施加控制力或者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迅速将结构的振动反应降到最小,从而使结构在受派动过程中仍然能够保持原始状态,避免结构出现致命性损坏。主动控制主要是由传感器、控制器和作动器三个部分组成的,传感器的功能是对结构遇到振动时的反应情况进行测量,控制器则是对传感器所测量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作动器可产生控制力,其所需的能量由外部能源提供。主动控制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在主动控制中,作动器的控制力可连续变化,所以其有着极广的控制频率,对外界不同激励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取得很好的控制效果。常用的主动控制系统装置主要有主动质量阻尼器、主动支撑系统、主动拉锁系统等。

2.3半主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是通过少量的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的,能够通过控制装置实时改变结构的刚度或阻尼等系统的参数,此,半主动控制属于参数控制,控制过程主要依赖于结构反应信息或外干扰信息。半主动控制装置不能同时实现与位移和速度相关的控制力,一般只能够实现与速度有关的控制力。常见的半主动控制系统有主动调谐参数质量阻尼系统、可变阻尼系统、可变刚度系统等,此方法具有装置经济、系统可靠、维护要求较低的优点,己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减震中。

2.4混合控制

混合控制是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联合起来应用,即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同时应用于同一建筑结构减震中,可以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两种方法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弥补了单一控制方法的制约和不足,只需要小功率的能量输入就能直接提供控制力,控制效果非常明显,调谐范围得以扩大,结构抗震系统的稳定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

3结语

总之,结构减震控制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结构减震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小甚至消除地震反应给建筑带来的危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结构减震技术的发展,减震控制系统的造价也在不断降低,土木工程减震结构建筑的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凸显,未来,结构减震技术和方法必将成为土木工程重要发展和应用趋势。

参考文献:

[1]开兴军,李小军,刘萍.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方法综述[J]工业建筑.2006, 43 (8):59-G3.

篇4

1.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理论体系构成

1.1 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层次的发展

对于土木工程传统结构而言,其结构较为被动,一经设计及制造后将很难对其性能及其使用状态进行控制和预知,因而为土木工程传统结构的使用及其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研发出了一种在线监测结构,其使得传统土木工程结构具有了在线监测的功能,为进一步探知土木工程的内部结构性能带来了曙光,并为人们方便有效地了解土木工程结构的内部物理力学场的演变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即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发展的第一个层次;以在线监测结构为基础,在结构中进一步引入了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机制,这使得传统结构拥有了自动化诊断、推理及感知的功能,使得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实现了第二种层次的发展;在智能化结构的第二层次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自动化控制及自适应机制,使得结构能够对耦合的动作系统进行必要的反应,因而实现了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智能化控制,这即第三层次的智能化发展,例如,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开裂、变形、锈蚀、老化、损伤及动力振动等多种行为进行有效的抑制性控制,并在更高层次方面对土木工程的结构进行了保护和维修。

由此可见,在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中,根据其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可将其分为如下三个层次:1)自感知土木工程结构,此为智能化结构中最为低级的形式;2)自诊断土木工程结构,对第一层次的智能化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加工和处理,可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内部力学物理场进行自动化计算,对结构定的目标参数进行自我诊断,并以结构自身行为的对策为目标进行自我推理等;3)智能化控制土木工程结构,其为智能化结构中的最高形式。此三种层次的关系见图1。

1.2 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主要类型

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将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分为如下两种类型:1)嵌入式智能化结构。即在诸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基体材料中嵌入具有动作、传感及控制处理等功能的仪器或材料,并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于其中,通过传感器对结构内部信息进行采集和检测,经计算机的加工和处理后,将分析结果传送至控制处理器中,控制处理器根据结果对各驱动元件进行指挥和激励,使其执行相应的动作。通常而言,此类智能化结构仅需对传统结构进行改进即可,无须对结构内部的力学性能进行额外研究,因此,容易实现传统结构到智能化结构的平稳过渡,因此,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基体及智能化材料耦合结构,这些结构材料自身即具有智能化功能,可根据自身物理及力学状态的改变来对自身性能进行改变。例如,碳纤维混凝土材料可根据受力情况对其导电性能进行改变。因此,只要探测到这些改变即可获得土木工程结构的内部物理及力学信息。

2.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应用情况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体系可知,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土木工程结构在完整性、安全性、耐久性及结构强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相关性能进行预报及监测,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维修费用,还能够有效增强其结构预测能力,通过在结构内部设置传感器,即可对其性能进行实时性监测。由此可见,土木工程智能化结构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并已经在高层建筑、大坝及桥梁等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不少桥梁工程已经进行了监测传感器的布设,以便对施工质量及其安全状态进行检测,我国香港青马大桥及国内的虎门大桥等也纷纷装设了传感系统,以监测大桥使用过程中的服役安全状态。

2.1 土木工程结构损伤及其健康方面的检测

诸如人工目测法等传统检测手段及无损检测技术均为局部结构损伤检测方法,很难对土木工程整体结构性能的退化情况进行预报,也无法对结构的损伤及健康情况进行诊断和监测。现代化检测可采用具有自感知、自诊断新型的智能传感元件,例如光导纤维、压电材料、碳纤维以及半导体材料等构成的检测设备,这样不仅克服了传统传感器在监测方面的不足,还能对结构损伤进行灵敏性检测,并对损伤及程度进行定位和表征。以结构失效的发生过程进行判断:首先,是裂纹及损伤的发生;而后裂纹及损伤在应力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展;最后,当所累积的损伤超过某值后,裂纹以声速进行扩展,并可能引发灾难性的事故。因此,必须对重要结构的危险截面进行实时性监测,以及时探测到结构中所存在的细微损伤。其损伤诊断过程如下:1)信号的测量;2)特征信号的提取;3)进行典型损伤特征库的构建;4)对损伤位置、程度及类型进行识别。

2.2 智能化材料的应用

根据应用情况可将智能化材料分为如下两种:一种是传感元件类的制作材料,其特点是对于内、外刺激强度具有感知功能,例如,应力、光、热、化学、物理、磁辐射及电等刺激。此类材料即所谓的感知材料,其主要包括了压电高分子、压电陶瓷、应变合金及光导纤维等传感器材料。感知材料可能经电、磁场和温度的变化而对其尺寸、形状、刚度、内耗、振动频率、阻尼及其他特性进行智能化改变,因此,可根据需求的不同对材料进行选择,并加工出合适的驱动或执行元件。另一种即驱动器制作材料,包括磁流变体材料、电流变体材料、电致磁致伸缩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及功能凝胶等等,其特点是可以电场、磁场及温度等的变化为依据对自身尺寸、形状、刚性、位置、阻尼、频率、结构或内耗等进行改变,从而使其具有环境自适应等功能。

3.结语

智能化结构是一项知识跨度大、开发难度高的一项新型学科,其研究意义重大、发展空间广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结构已经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大大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在土木工程的交叉学科应用和结构设计理念中,智能化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因此,只有对智能化结构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开发,才能使其在土木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优势。此外,还应在传统的智能化技术方面,引入集成化技术,以便对土木工程的智能化结构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

篇5

Keywords: tall template;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5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中的坍塌事故中模板坍塌事故的发生是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高大模板占绝大多数。显然在高大模板支撑的安全控制从施工前的模板设计、施工工艺和步骤、施工安全管理等因素紧密相联。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浅述:

一、高大模板的观点

根据建设部建质[2004]213号文件关于《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的规定,高大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的专项施工方案必须组织专家评审。高大模板支撑属于危险性较大工程,要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其施工方案须经过专家论证评审通过,方可实施施工。

二、 高大模板设计方面的考虑

1)对基础考虑,当高、重、大跨度梁板模板 支架支承在下层结构楼面上时,则要考虑下层楼面的结构承载力,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处理。 当模板支架支承在泥土地面上时,应在平整、夯实后加设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垫块支承立杆, 并采取排水措施。

2)对材料的考虑,钢管的承载力较大(可用步距调整),其平面间距主要受木枋的强度和 刚度影响。当木枋的强度和刚度满足不了要求时,可考虑使用双木枋(即两条木枋叠起来使 用)。由于木枋长度一般都是长2m,因此设计时垂直梁轴线方向的间距可以先定下来,一般 为2m的1/2、1/4或比之略小,而沿梁轴线方向的间距则要通过试算来决定。

3)作为专项方案,应体现出“专”字,那么在工程概况中就应该较为系统、全面地书写相关的内容。模板方案体现的是支架的材料、搭设方法、构件截面大小、楼层高低、支设的高度、地基土质承载力、排水以及建筑结构设计师的结构设计特点、特征等等。这些方面必须在工程概况中予以说明,使相关技术人员看了方案以后可以马上能理解其做法及大概的注意事项。

4)模板图标注问题,要标示出相应的平面、立面、剖面图,就进行理论计算,这一点是必要的。如果说没有了相关的图示,就说明不了相互的关系,不要说审查人员不能校对,过了一段时间后有时连编制人员本人都无法复原,解释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有模板施工平面与大样图。

5)设计的取值

如恒载的计算中,要注意不要把钢筋混凝土与素混凝土的容重(25KN/m3和24 KN/m3)混回一谈,不要在计算了钢筋混凝土的重量后,重复计算钢筋的重量。可靠一点的计算方法应该把构件内含的钢筋用量单独测算,尽可能不要采用笼统计算方式。特别是大截面的转换梁,其配设的钢筋用量不是一般的,往往会远远超过一般用量。这样的计算会比较符合实际,结果也会更加合理。

6)计算公式

在计算多跨连续梁的最大弯矩、剪力时,要注意正确取用相应的系数,要分清恒载和活载的系数关系。如四跨连续梁弯矩的最大位置是在第二支座处,静荷均布载时系数为-0.107、集中单荷载时系数为-0.161、集中双荷载时系数为-0.286等都是不一样的;在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如四跨连续梁不要 单把弯矩的最大点选在跨中,如取值不当,计算结果将相差30~50%,影响相当大。

7)最不利荷载组合

计算中最不利的情况有两层意思:一是荷载最不利;二是位置最不利,没有进行组合。

一般的计算q=1.2q静+1.4q活,但事实上对构件的受力不应是这样简单的组合,它应该有一个最不利的组合。

8)扣件抗滑移力取值,特别是对双扣件的最大允许抗滑移力取值,编制方案时在单扣件不能满足抗滑要求时,采取多扣件进行加强。对最大允许抗滑移力不能只是简单的数字之和,如单扣件最大允许抗滑移力是KN,双扣件就简单的认为是2nKN等。采用节点上托支撑较好解决扣件抗滑问题。

9)注意在构造上的错误,在编制方案时要将基本的构件关系联系上满足符合实际情况。如大梁下的木楞条是横放还是纵放,木楞条的截面摆设等等,这些方面看看是小东西、是小问题,但一到计算时就是大问题,直接关系到结构体系,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就是在此体现。又如扫地杆问题,编制方案时要注意做到纵横拉结,起到双向约束作用。

10)梁与板的支架整体考虑,梁与板的支架要有一个统一的构造措施:相互间要进行有效连接,纵横间距一致;中间水平支撑(拉杆)要在同一个高度;整体的构造要系统化,计算梁的支模架时要考虑部分板的荷载;系统考虑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先后施工顺序和稳定关系等等。

三、施工工艺上的要求

1)由于施工中产生的振动荷载较大,竖向支撑由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组成,而安装的误差 很难保证杆件在竖直的一条线上,因此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要排列整齐和顺直,并要及时安设好纵横向水平拉杆、剪刀撑等。上下层立杆采用的对接扣件应按规范要求交错布置。组合钢门架加工制作应选择有资质的制作厂家,制作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各杆件搭接及螺栓拧紧度必须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CJl30-2002)规定。

2)施工搭设时要测算好梁底、板底的标高,一般约至梁底、板底要预留有安装上托位置。模板支撑有时也可能采用可调底座进行标高调节,《规范》亦有提及,但在实际施工中,特别是高支撑,当支撑系统整体基本搭设完成后,想利用可调底座进行局部的调节是难于操作的,而可调上托操作起来就容易得多。当施工到设计标高时,可采用可调上托配合调节使用,但其伸出的长度不宜超过300mm。当可调上托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可能要截短超出部分的钢管,对钢管以后的再使用不利,甚至好象有点浪费,但跟整体施工安全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在施工前中能事先做好立杆模数的计算,并合理进行钢管的长短选择搭配,截短钢管的现象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

3) 整体性构造层的要求:

a.当支撑架高度≥20m或横向高宽比≥6时,需要设置整体性单或双水平加强层;

b.单水平加强层可以每4--6米沿水平结构层设置水平斜杆或剪刀撑,且须与立杆连接,设置斜杆层数要大于水平框格总数的1/3;

c.双水平加强层在支撑架的顶部和中部每隔10--15m设置,四周和中部每10--15m设竖向斜杆,使其具有较大刚度和变形约束的空间结构层;

d.在任何情况下,高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扫地杆的设置层)必须设水平加强层。

4)混凝土的施工步骤注意事项

a)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先将柱、梁、板钢筋及模板全部施工完毕,待浇筑混凝土时,先浇筑柱混凝土至框架梁底,然后再紧跟着浇筑梁、板混凝土。

b)采用泵送混凝土时,不得将混凝土泵管固定在支撑系统上,避免混凝土泵的振动推力破坏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1)搭设过程中施工员、技术员、质安员跟班检查,对搭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监督整改。

2)要组织多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同志组成支架监控验收小组,从材料进场到支架成型对每道工序分段分层进行过程检查。

3)搭设完成的支架由总工程师、安全总监共同组织相关人员对支撑体系进行全面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4)预压是检验支架是否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项目部要根据支架承受荷载的大小,可采用沙袋堆载预压方式进行堆载预压以确保支架稳定。

5)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支撑系统有变形、松动等异常现象,要立即停止施工,组织人员进行修整加固,不得侥幸蛮干,保证施工安全。

篇6

一、单一土木工程专业从业能力的限制

1.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

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由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再次申明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铁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规范》要求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科学与工程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能力结构,即应用工程科学的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显然还不能完全具备上述能力。

2.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最近几年除一部分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选择继续深造之外,其余的毕业生80%左右选择到建设施工单位就业,学生毕业后将直接从事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与经营工作。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毕业生一般都能够胜任土木工程技术层面的现场施工技术工作,却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管理决策层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已不能满足自己“先技术、后管理、再创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企业目前对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高的渴求度。现在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可能刚开始做的是工程设计或施工现场的技术工作,但是如果毕业生技术工作过硬同时又懂经营管理,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企业必将把他培养成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潜力更大,发展空间也更广,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需求。

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技术、经济和管理各方面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程师,即使专门负责某项技术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节省成本、控制进度、满足合同要求等相关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普遍面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课时压缩、缺乏个性等问题,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能够成为某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工程管理的需求。

二、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优势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一定时间,夯实工作基础,就有可能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成为项目经理。此时需要从宏观层面管理整个工程,除考虑技术因素外还需要考虑项目的资金链和组织管理。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在于可以同时掌握组成建设工程项目的两个核心要素——经济和技术,可以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可行性,更加能够保证项目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具体而言,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同学和只学习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相比,具有如下优势。

1.知识结构体系更完善

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同属一个大的知识领域,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对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很大帮助。参与辅修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土建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济学、建筑企业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参与辅修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熟练的土建工程造价及工程量计算、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管理理论和方法、相关经济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木能力。

2.未来从业范围更广阔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和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未来的从业范围也更加广阔。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具备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他们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属于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研究、教育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领域、政府部门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资产评估等工程管理工作。

3.自身发展前景更美好

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岗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岗位职务提拔的机会自然会优先考虑技能完善的人才。选修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知识的毕业生,除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般知识结构,还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及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他们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房地产经济理论问题及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能力,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初步具有编制招标、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能力,具有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的能力,具有物业的资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能力。在土木工程建设领域,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在各个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4.获取执业资格更容易

目前我国在工程领域普遍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从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相关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获得由相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在行业主管部门注册成为注册工程师,才具备在本行业的从业资格。目前和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注册工程师主要有注册结构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等。在土木工程工作实际中需要考取的相关注册证书,很多都涉及工程管理知识。比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的四门课程中,“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和“建设法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提前学习过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容易通过考试获取执业资格。

三、开设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建议

1.学生自主选择是否辅修

土木工程专业每年的学生数量都很多,一方面考虑到全部辅修工程管理专业在师资、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等方面对学校的负担太重,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未来的就业方向不同,所以建议不要硬性要求全部学生都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而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自主选择是否参加辅修。

2.统一安排主辅修专业课程

将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学生重新独立安排班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正确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采用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并列学习的方式,辅修专业和主修专业课程统一设置和安排。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将合理考虑学生主修专业的课程安排,利用富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上课时间发生冲突。

3.多方向设置毕业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的最好检验,毕业设计的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复习、综合、运用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修工程管理辅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土木工程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还可以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编制、项目管理规划与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房地产价格评估等工程管理方向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撰写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7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local economy;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19-02

0引言

榆林学院位于陕西榆林市,榆林是盛产能源矿产资源地方,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在2003年成功地从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年经陕西省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并于同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于院校的同专业来说,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都是一个婴儿。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将建筑工程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等6个专业方向[1]。合并之后的土木工工程专业被称之为“大土木工程”,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矿建、城镇建设、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工程、土木工程等八个专业,范围更广、支系更多、科目更为复杂。近些年,“大土木工程”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用以服务当地经济。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此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凸显“地方性”与“应用性”,怎样能够适应本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的需要,寻找适应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凸出点在于“地方性”与“应用性”,那么地方经济的建设需要应用性的高级技术人才[3]。从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去的学生较大多数留在地方,为地方建设出份自己的力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就要突出地方性,即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用于为本地区服务。因此在本科培养教育的同时也要与本地区紧密结合起来,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榆林学院处在榆林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下,城市及周边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又是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榆林由于所处陕西最北边,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因此环境相对较差。陕西省知名院校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进入名企工作、大中城市工作或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就业情况下,使得榆林的市场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空缺较大。我校要抓住市场空缺,采用独特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

在充分分析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准确地定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首先,需找差距,这里的差距不仅仅是自己与重点院校的差别,还有学生质量的差距。其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去向,即为谁培养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为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输送高级技术人才。再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怎样的高级人才。土木工程人才必须要是土建施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具备建筑装饰、给水系统,电气、暖通空调设备安装施工方面的知识;这些人才的特点是“现场工程师”,而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从2005年招生以来,结合我校“立足榆林、辐射周边,为榆林及周边的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寻求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合作,结合设计院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教学设施;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实施力度。密切联系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产学合作,积极与房地产、施工、监理、设计院等相关领域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力争实现校企相结合办学。探索适合榆林地区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并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将更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点

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特点,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思路[2],培养立足于地方,面向地方实际,满足地方需求,注重素质教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厚基础”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弱,毕业以后更多选择进一步的学习深造,较少倾向于生产第一线。因此,“宽口径”是在建立在多种职能上,其中以一种职能为主的前提下,专业面尽可能地拓宽;而“厚基础”指建立在一种具有厚实的、较宽的专业基础之上的专门化教育。广博与精深、通才与专才应当在矛盾的基础上予以统一[4,5]。

以榆林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为主,同时还特别注重实践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存发展技能。目前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校增加了“工程实训”的课程;第二,培养特色应体现在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上,我校不断开展各类建筑工程设计、实训技能大赛。地方院校凝练专业特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理论知识以“突出重点、兼顾其它”为原则。

3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要求

3.1 划分专业方向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土木工程划分为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方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现阶段应以建筑工程方向为主,待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达到一定基础后,在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专业方向。

3.2 优化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保障[6]。在满足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相关文件,大体把内容和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拓展课以及实践教学部分。

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科学原理与工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工程对象中的应用法则,掌握实验、运算、分析的方法以及初步的设计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分方向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

专业方向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主要的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的知识[7]。学生在大三开始根据个人特长、爱好与兴趣、就业形势、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等,从设定的三个专业方向中完整地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组学习。在专业方向中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限选课来说,选课时要求学生主修三个方向模块中的一组课程,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能力;而任选课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选一些认为有帮助的课程。

实践性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模式革新的亮点。改变以往观念陈旧、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我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8]。实验与实践环节要求工民建方向的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等,学完这些课程就具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拓展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能够看懂、读懂专业文章,包括专业英语、建筑CAD、各种软件培训。

4结语

地方院校肩负着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构建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单一的仿效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应认真分析地方特点和人才需求的特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刘西拉.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4.

[2]杜智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黄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

[5]王志骞.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时展的土木工程人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篇8

通过一个学期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学习,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重大责任。当然,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我们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在此,作为一名中国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想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谈一谈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EnglishSummary)

MyknowledgeaboutcivilengineeringhasbeenbroadenedsinceIbecameastudentofTongjiUniversity.

Civilengineeringisaformofhumanactivity.Humanbeingspursuedittochangethenaturalenvironmentfortheirownbenefit.Buildings,transportations,facilities,infrastructuresareallincludedincivilengineering.

Thedevelopmentofcivilengineeringhasalonghistory.Ourseniorshadleftalotofgreatconstructionstous.Forexample,ZhaoZhouBridgeistherepresentativeofourChinesecivilengineeringmasterpieces.Ithasahistoryofmorethan1300yearsandisstillserviceatpresent.

Civilengineeringhasbeensorapiddevelopmentoftheperiod.Alotofnewbridgeshavebeenconstructed,andmanygreaterplansareunderdiscussion.Chinaisalargecounty.Andsheisstillwelldeveloping.SothiserawillbebothexcitingandrewardingfortheChineseCivilEngineers.Andofcourse,civilengineering’sfutureispromising.

However,civilengineerswillbefacingmorecomplexproblems.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growingpopulationandalotofdeterioratinginfrastructures.Weshouldprepareforthepossibilityofnaturaldisasters.Tomeetgrowneedsinthefuture;weshouldalsotrytoupdateallthetransportationsystems.

Todealwiththeseproblems,wewillhavetodevelopinnovativeandenterprisingskills.Andweshouldchooseawaythatwecangocontinuously.HazardMitigationmaybeagreatchoice.Notonlycanitsavemoneyinthelongrun,butalsoavoidgettingintoanembarrassingsituationinwhichwehavetorebuildallthebrokenbuildings.Andweshouldalsousemoreenvironmentallyfriendlymaterialswhendesigningorconstructingnewbuildings.

Well,tobeabrilliantcivilengineerisnoteasy.Today,engineeringisasyntheticsystem.Itnotonlydependsontraditionalmechanics,butalsocloselyrelatedtoadvancedscience.SoPhysics,Chemistry,MaterialScience,ComputerScienceandperhapsmoreareallinourcivilengineeringprogram.

Tobeagoodcivilengineer,weshouldhavetheabilitytoapplytheknowledge,todesignasystem,acomponent,oraprocedureofconstruction.Weshouldalsobeabletoconductexperimentsandexplaintheresults.Furthermore,anengineerneverworksalone,soweshallcooperatewithworkingteam,andtryourbesttocommunicateeffectively.

I’mverygladtobeastudentinthiswonderfulfield.AndIwilltrymybesttobeasuccessfulcivilengineer,tomakecontributionstoourmotherland.

1.对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1.1.1古代土木工程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前后约7000年。在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高塔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譬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纪建成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于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世界上地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

1.1.2近代土木工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前后约300年时间。在此期间,建筑材料从以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以人造材料为主,建造理论也从主要以总结长期建造经验向重视科学兼顾经验转变。建造技术方面,一些性能优异的大型机械伴随着各种极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能建造结构复杂或所处环境恶劣的土木工程。期间建成的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和金门悬索桥,至今仍不失为伟大的土木工程。

1.1.3现代土木工程

现代土木工程起始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结构理论和建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步。

建筑材料方面,高强度混凝土、高强低合金钢、高分子材料、钢化玻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上。结构理论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绘图能力,力学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更加符合结果的实际情况,使得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可靠。对于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计算机的一体化,施工过程中,不论是上天、入地还是翻山、下海,都已不是施工的障碍了;而焊接技术的普遍使用,也使得钢结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土木工程造就的举世瞩目的建筑有:我国台北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厦,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石油大厦双塔楼,法国的诺曼底斜拉桥等。

1.2对土木工程的现状的认识

现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

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供燃气、供电等现代技术设备日益结合成为整体。

工业建筑物则要求恒温、恒湿、防微振、防腐蚀、防辐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尘、防高(低)温、耐高(低)湿,并向大跨度、超重型、灵活空间方向发展。

另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出现,并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具备更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条件,如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型水利工程。

1.3对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2.我的感受和认识:中国的土木工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土木工程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项大资源被13亿一除即变得微不足道,而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成了大问题。”刘西拉教授此语切实道出了我国的困难之所在。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森林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能源、教育、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四大严酷问题。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而土木工程,也必当立足长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放眼世界,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先进,而现今资料表明:未来美国要投入16000亿美元来解决已建工程的不安全状态,譬如,氯离子所引发的建筑锈蚀等等。作为当代土木工程师,在传承前人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多多吸取已出事故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自动、实时地测量结构的环境、荷载、响应等,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近年来,大型土木工程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技术成为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近年新建的许多大型桥梁都安装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如我国的上海徐浦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东海大桥、香港地区的青马大桥,韩国Seohae桥和Youngjong桥、美国CommodoreBarry桥和加拿大Confedration桥等。

像这样,通过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与加固,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建筑事故,也基本解决了建筑过快老化损坏,不得不拆去重修的尴尬局面,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经济、资源、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2.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后代并满足其需要能力的条件下,满足当前的需要”。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则要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土木工程师主动做到节能节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绿化,在夏季有效降低灰砖墙表面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可以使用节能保温型的多孔砖或复合墙体作为墙体材料,达到冬季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用量的减少。

另外,对既有建筑的再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方面,上海已经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量不用的厂房,很多已经转变为展览厅、办公楼、艺术家工作室等。这样的改造再利用,既符合现代使用的要求,又节约了能源,避免了浪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2.3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绿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每年拆除的废旧混凝土,工程建设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等均会产生巨量的建筑垃圾。我国每年的施工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达4000万吨,产生的废混凝土就有1360万吨,清运处理工作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此外,我国是20年来世界水泥生产的第一大国,而这本身是一项高耗资源、高耗能、污染环境的行业。

与其他材料相比,钢材和再生混凝土较为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应当大力发展这样的绿色建材。

对此,日本的爱知世博会,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材料方面,世博会的各种建筑材料表面上看很高档,但是很多都是废物利用。许多木版都是由建筑用木材废料加工而成,到处摆放的坐椅,是电视机壳粉碎后制成。丰田展馆内壁由回收的废纸加工而成,长久会场日本馆,既追求了人与自然和谐,也节约了经济开支,所使用的大部分钢材和木料,都可以回收利用。同时,竹壁的优越性在3到9月爱知的酷暑也显现无遗。竹子本身的性能大大降低了室内温度,空调的使用也明显减少。这一点给了我众多的思考:在建筑选材方面,在合适之处应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节约开支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与建筑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在日本爱知世博会长久手会场,茧状日本馆为减少热负荷,利用墙面绿化、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和间伐木材(森林中被砍掉的细木材)实现了环保功能。以“自然的智慧”为主题的爱知世博会,展馆建设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突出环保性和功能性,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美的孜孜追求。而这,也应当是未来土木工程师要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我国建筑中,李国豪教授设计的扬浦大桥也堪称经典。引桥部分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节约人民币数亿元,是土木工程实现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当然,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味地追求节省,而是要寻求一种最合理的中间状态,既要保证建筑有足够的创意,也要追求完美的技术经济指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依旧还是要创造经典,但是绝不能建立在挥霍金钱,建立在耗费更多的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现今,建筑世界已经进入到生态美学的时代,注重文化、生态、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性化、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当代工程师的着眼方向。

3.身边的土木工程实例

我已经在上文中提及了许多土木工程实例,也述说了我对它们的一些认识。下面,我想注重谈一下对苏通大桥的了解。

苏通大桥连接苏州与南通两座古城,如今正在显露雄姿。这座全长32.4公里的大桥,是在建中的世界第一大桥。

据苏通大桥建设副总指挥何平介绍,苏通大桥由跨江大桥工程和南、北岸接线工程三部分组成。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大桥总投资约64.5亿元,预计2008年底建成。苏通大桥的建设过程将攻克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并创造四个世界之最。

最大主跨。苏通大桥为斜拉桥。斜拉桥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世界上已建成的各类斜拉桥有200余座。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径斜拉桥为主跨890米的日本多多罗大桥,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桥主跨1018米,苏通大桥跨径1088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径斜拉桥。

最深基础。苏通大桥主墩基础由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至2.8米的钻孔灌注桩组成,承台长114米、宽48米,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是世界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桥梁桩基础。

最高塔桥。目前已建最高桥塔为多多罗大桥224米钢塔,苏通大桥塔为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比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桥桥塔高6米,为世界最高的桥塔。

最长拉索。苏通大桥最长拉索为577米,最大重量为59吨,比多多罗大桥斜拉索长100米,为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

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说,苏通大桥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将成为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

4.土木工程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成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必须具备“四要素”,即知识结构、实践技能、能力结构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

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首先,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必定有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并且,在熟悉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也必不可少。

其次,优秀工程师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工程数学、流体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都要有扎实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第三,还要有深入的专业知识。不论是从事铁道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还是建筑工程,每一个工程师都要对所偏重行业有着先进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走在世界的前列。

土木工程离不开实践。因此,工程师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譬如:制图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工程测量技能和结构检测技能等。

作为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学生,我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掌握好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技能,珍惜每一个上机实习的机会,并在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中掌握一般结构实验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结构检验的技能,做好技术实习、课程设计,争取在结构设计大赛中获奖。

此外,工程师与科学家的不同在于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会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工程技术人员的的每个工程方案的完成都是某种“社会活动”,绝不可能靠一个人在房间里单独完成。因此要有足够的能力与社会打交道,遵循好社会规律。

在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从学习中提升工程能力,在学生工作中提升管理能力,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中培养出科技开发能力并在表达能力和公关能力上多下工夫。

不过,这些技能还构不成一个真正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思想品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祖国的事业。为了国家的荣誉,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具备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有蹋实、严谨、苦干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土木工程师。

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譬如国内的不少高层建筑(包括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其工程设计几乎全部由国外承担,钢材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工程总承包也大多由国外承担,只有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等工作由国内单位承担。获得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实现工程建筑的国产化,赶超国际水平,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去完成!

作为祖国未来的土木工作者,我将努力做到:

1.达好基础,学好外语,承认不足,不甘落后,不断在创新、质量和美学上下工夫。

2.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敢于参与国际大赛并获得奖项;

3.工作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考虑由于人口负担过重造成的能源不足、水资源和耕地缺乏。特别注意不使西方发达国家在他们发展过程中由于当时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造成的错误与严重后果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

我将不断提升能力,鼓足干劲,与其他同学一道,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发展之路,共同将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推向新的!

附录:

参考资料:

《土木工程》(英)斯科特(Scott,J.S.)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土木建筑文献检索与利用》肖友瑟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总论》丁大钧,蒋永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土木建筑工程概论》王继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工程学报编辑部

《土木工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科学出版社

《土木工程概论》上海交通出版社

《土木系统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INTRODUCTIONOFCIVILENGINEERING》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听课纪录:

2007.09.19朱合华土木工程与土木工程师

2007.09.26刘西拉21世纪土木工程师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2007.10.10周顺华铁路的现状与发展

2007.10.17陈以一建筑与结构

2007.10.24吕西林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高新技术

2007.11.07卢耀如地球、科学、人生

2007.11.14楼梦麟水利工程与水工结构

2007.11.21孙立军交通运输工程概况

2007.11.28范庆国现代施工技术

2007.12.05孙柏涛地震的研究与预防

篇9

通过一个学期土木工程概论课的学习,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土木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的重大责任。当然,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我们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在此,作为一名中国未来的土木工程师,我想结合土木工程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形势,谈一谈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EnglishSummary)

MyknowledgeaboutcivilengineeringhasbeenbroadenedsinceIbecameastudentofTongjiUniversity.

Civilengineeringisaformofhumanactivity.Humanbeingspursuedittochangethenaturalenvironmentfortheirownbenefit.Buildings,transportations,facilities,infrastructuresareallincludedincivilengineering.

Thedevelopmentofcivilengineeringhasalonghistory.Ourseniorshadleftalotofgreatconstructionstous.Forexample,ZhaoZhouBridgeistherepresentativeofourChinesecivilengineeringmasterpieces.Ithasahistoryofmorethan1300yearsandisstillserviceatpresent.

Civilengineeringhasbeensorapiddevelopmentoftheperiod.Alotofnewbridgeshavebeenconstructed,andmanygreaterplansareunderdiscussion.Chinaisalargecounty.Andsheisstillwelldeveloping.SothiserawillbebothexcitingandrewardingfortheChineseCivilEngineers.Andofcourse,civilengineering’sfutureispromising.

However,civilengineerswillbefacingmorecomplexproblems.Weshouldpayattentiontothegrowingpopulationandalotofdeterioratinginfrastructures.Weshouldprepareforthepossibilityofnaturaldisasters.Tomeetgrowneedsinthefuture;weshouldalsotrytoupdateallthetransportationsystems.

Todealwiththeseproblems,wewillhavetodevelopinnovativeandenterprisingskills.Andweshouldchooseawaythatwecangocontinuously.HazardMitigationmaybeagreatchoice.Notonlycanitsavemoneyinthelongrun,butalsoavoidgettingintoanembarrassingsituationinwhichwehavetorebuildallthebrokenbuildings.Andweshouldalsousemoreenvironmentallyfriendlymaterialswhendesigningorconstructingnewbuildings.

Well,tobeabrilliantcivilengineerisnoteasy.Today,engineeringisasyntheticsystem.Itnotonlydependsontraditionalmechanics,butalsocloselyrelatedtoadvancedscience.SoPhysics,Chemistry,MaterialScience,ComputerScienceandperhapsmoreareallinourcivilengineeringprogram.

Tobeagoodcivilengineer,weshouldhavetheabilitytoapplytheknowledge,todesignasystem,acomponent,oraprocedureofconstruction.Weshouldalsobeabletoconductexperimentsandexplaintheresults.Furthermore,anengineerneverworksalone,soweshallcooperatewithworkingteam,andtryourbesttocommunicateeffectively.

I’mverygladtobeastudentinthiswonderfulfield.AndIwilltrymybesttobeasuccessfulcivilengineer,tomakecontributionstoourmotherland.

1.对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

1.1.1古代土木工程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前后约7000年。在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高塔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譬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纪建成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于1991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世界上地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

1.1.2近代土木工程

近代土木工程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前后约300年时间。在此期间,建筑材料从以天然材料为主转向以人造材料为主,建造理论也从主要以总结长期建造经验向重视科学兼顾经验转变。建造技术方面,一些性能优异的大型机械伴随着各种极为有效的施工方法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能建造结构复杂或所处环境恶劣的土木工程。期间建成的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和金门悬索桥,至今仍不失为伟大的土木工程。

1.1.3现代土木工程

现代土木工程起始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土木工程在建筑材料、结构理论和建造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进步。

建筑材料方面,高强度混凝土、高强低合金钢、高分子材料、钢化玻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上。结构理论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绘图能力,力学分析和计算的结果更加符合结果的实际情况,使得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可靠。对于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计算机的一体化,施工过程中,不论是上天、入地还是翻山、下海,都已不是施工的障碍了;而焊接技术的普遍使用,也使得钢结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土木工程造就的举世瞩目的建筑有:我国台北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茂大厦,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石油大厦双塔楼,法国的诺曼底斜拉桥等。

1.2对土木工程的现状的认识

现今的土木工程,正日益同它的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

公共和住宅建筑物要求的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供燃气、供电等现代技术设备日益结合成为整体。

工业建筑物则要求恒温、恒湿、防微振、防腐蚀、防辐射、防火、防爆、防磁、防尘、防高(低)温、耐高(低)湿,并向大跨度、超重型、灵活空间方向发展。

另外,高层建筑大量兴起,地下工程高速发展,城市高架公路、立交桥大量出现,并逐步实现交通运输高速化、水利工程大型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具备更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条件,如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型水利工程。

1.3对土木工程未来发展的认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将面临一个更大规模的建设。可以说,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的土木工程大发展的大好时期。而且这样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已经受到并将继续受到西方国家的急切关注。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这一大好形势为我们提供了空前难得的施展才干、向国际水平冲击的良好机遇。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交织、“创新”与“循旧”相争的时代,如何把握世纪之交时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纪元,是对我们跨世纪一代人的严峻挑战。

2.我的感受和认识:中国的土木工程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土木工程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项大资源被13亿一除即变得微不足道,而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成了大问题。”刘西拉教授此语切实道出了我国的困难之所在。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水、森林总量均居于世界前列,而人均占有量却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能源、教育、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四大严酷问题。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而土木工程,也必当立足长远,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放眼世界,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先进,而现今资料表明:未来美国要投入16000亿美元来解决已建工程的不安全状态,譬如,氯离子所引发的建筑锈蚀等等。作为当代土木工程师,在传承前人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多多吸取已出事故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创新改良,实现可持续发展。

2.1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自动、实时地测量结构的环境、荷载、响应等,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近年来,大型土木工程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技术成为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近年新建的许多大型桥梁都安装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如我国的上海徐浦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东海大桥、香港地区的青马大桥,韩国Seohae桥和Youngjong桥、美国CommodoreBarry桥和加拿大Confedration桥等。

像这样,通过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与加固,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建筑事故,也基本解决了建筑过快老化损坏,不得不拆去重修的尴尬局面,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经济、资源、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2.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后代并满足其需要能力的条件下,满足当前的需要”。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则要在土木工程的建设、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土木工程师主动做到节能节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既有土木工程设施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绿化,在夏季有效降低灰砖墙表面温度,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可以使用节能保温型的多孔砖或复合墙体作为墙体材料,达到冬季保温隔热的作用;还可以太阳能、地下热能等新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用量的减少。

另外,对既有建筑的再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方面,上海已经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量不用的厂房,很多已经转变为展览厅、办公楼、艺术家工作室等。这样的改造再利用,既符合现代使用的要求,又节约了能源,避免了浪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2.3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绿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上每年拆除的废旧混凝土,工程建设产生的废旧混凝土等均会产生巨量的建筑垃圾。我国每年的施工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达4000万吨,产生的废混凝土就有1360万吨,清运处理工作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此外,我国是20年来世界水泥生产的第一大国,而这本身是一项高耗资源、高耗能、污染环境的行业。

与其他材料相比,钢材和再生混凝土较为符合绿色建材的标准,应当大力发展这样的绿色建材。

对此,日本的爱知世博会,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材料方面,世博会的各种建筑材料表面上看很高档,但是很多都是废物利用。许多木版都是由建筑用木材废料加工而成,到处摆放的坐椅,是电视机壳粉碎后制成。丰田展馆内壁由回收的废纸加工而成,长久会场日本馆,既追求了人与自然和谐,也节约了经济开支,所使用的大部分钢材和木料,都可以回收利用。同时,竹壁的优越性在3到9月爱知的酷暑也显现无遗。竹子本身的性能大大降低了室内温度,空调的使用也明显减少。这一点给了我众多的思考:在建筑选材方面,在合适之处应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节约开支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与建筑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在日本爱知世博会长久手会场,茧状日本馆为减少热负荷,利用墙面绿化、生物降解塑料材料和间伐木材(森林中被砍掉的细木材)实现了环保功能。以“自然的智慧”为主题的爱知世博会,展馆建设大量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突出环保性和功能性,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美的孜孜追求。而这,也应当是未来土木工程师要学习和发展的方向。

我国建筑中,李国豪教授设计的扬浦大桥也堪称经典。引桥部分的螺旋式上升结构,节约人民币数亿元,是土木工程实现经济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当然,可持续发展,绝不是一味地追求节省,而是要寻求一种最合理的中间状态,既要保证建筑有足够的创意,也要追求完美的技术经济指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依旧还是要创造经典,但是绝不能建立在挥霍金钱,建立在耗费更多的资源、能源的基础之上。现今,建筑世界已经进入到生态美学的时代,注重文化、生态、工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性化、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才是当代工程师的着眼方向。

3.身边的土木工程实例

我已经在上文中提及了许多土木工程实例,也述说了我对它们的一些认识。下面,我想注重谈一下对苏通大桥的了解。

苏通大桥连接苏州与南通两座古城,如今正在显露雄姿。这座全长32.4公里的大桥,是在建中的世界第一大桥。

据苏通大桥建设副总指挥何平介绍,苏通大桥由跨江大桥工程和南、北岸接线工程三部分组成。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大桥总投资约64.5亿元,预计2008年底建成。苏通大桥的建设过程将攻克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并创造四个世界之最。

最大主跨。苏通大桥为斜拉桥。斜拉桥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修建,世界上已建成的各类斜拉桥有200余座。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跨径斜拉桥为主跨890米的日本多多罗大桥,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桥主跨1018米,苏通大桥跨径1088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径斜拉桥。

最深基础。苏通大桥主墩基础由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至2.8米的钻孔灌注桩组成,承台长114米、宽48米,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是世界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桥梁桩基础。

最高塔桥。目前已建最高桥塔为多多罗大桥224米钢塔,苏通大桥塔为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比在建的香港昂船洲大桥桥塔高6米,为世界最高的桥塔。

最长拉索。苏通大桥最长拉索为577米,最大重量为59吨,比多多罗大桥斜拉索长100米,为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

交通部总工程师凤懋润说,苏通大桥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将成为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

4.土木工程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成为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必须具备“四要素”,即知识结构、实践技能、能力结构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

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首先,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必定有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并且,在熟悉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也必不可少。

其次,优秀工程师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工程数学、流体力学、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都要有扎实的理解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第三,还要有深入的专业知识。不论是从事铁道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还是建筑工程,每一个工程师都要对所偏重行业有着先进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走在世界的前列。

土木工程离不开实践。因此,工程师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譬如:制图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工程测量技能和结构检测技能等。

作为土木工程学院的本科学生,我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掌握好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技能,珍惜每一个上机实习的机会,并在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中掌握一般结构实验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结构检验的技能,做好技术实习、课程设计,争取在结构设计大赛中获奖。

此外,工程师与科学家的不同在于不仅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还会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工程技术人员的的每个工程方案的完成都是某种“社会活动”,绝不可能靠一个人在房间里单独完成。因此要有足够的能力与社会打交道,遵循好社会规律。

在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从学习中提升工程能力,在学生工作中提升管理能力,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中培养出科技开发能力并在表达能力和公关能力上多下工夫。

不过,这些技能还构不成一个真正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土木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最重要的是具备高尚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思想品质。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祖国的事业。为了国家的荣誉,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具备唯物辨证的思想方法,有蹋实、严谨、苦干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土木工程师。

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土木工程事业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譬如国内的不少高层建筑(包括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其工程设计几乎全部由国外承担,钢材几乎全部从国外进口,工程总承包也大多由国外承担,只有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等工作由国内单位承担。获得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实现工程建筑的国产化,赶超国际水平,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去完成!

作为祖国未来的土木工作者,我将努力做到:

1.达好基础,学好外语,承认不足,不甘落后,不断在创新、质量和美学上下工夫。

篇10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再加之人才市场的动态性,要求学生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要求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了它的弊端。因此,以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人才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结构为主线,结合专业需求建设实践教学环节,以突出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构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新的培养模式正是本文撰写的着眼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本科教育思想仍然未得到根本转变,目前,一些高校开始摸索建立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但总的来说尚不够成熟。国外的实践教学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我国对实践教学以及技能培养的研究,主要针对大中专学生。开展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是近些年开始的,并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

实践是创新之源,工程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工程实践的能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欧美、日本等国家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特点是以宽度为主,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土木工程职业工程师的培训任务很大程度上由企业承担,而我国工程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职业培训方面还未形成体系,施工企业和设计院大都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历。市场需求压力迫使我国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负担起职业训练的任务。因此,我国的国情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必须与企业要求接轨,而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方式和结果应逐步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的探讨

(一)着眼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1.与土木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

2.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课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如力学模型测试、应用软件培训、结构模型竞赛实验课等。

3.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即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科技创作和论文写作等活动,进行考核后计入学分,且可免修其他课程。

(二)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类实验课等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土木工程概论》可计划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家授课,使新生刚入学就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以智引人、以志树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以子项工程中的工种工程施工为对象的基本施工知识;第二层次是以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为对象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后者中引入现代化的最新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类课程内容广泛,实验课时较多,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少,可计划制作各类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主动参与,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室试验,这项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掌握创新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拟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规定对四年级的导师制必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导师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3.探索寓于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开拓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参加挑战杯结构设计竞赛: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竞赛活动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以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学生科技活动:设置学生科技活动基金,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撰写小论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为实行开放性实验创造硬件条件。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进行调整、投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在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建筑材料等各类课程的实验基础上,拟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如“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非破损试验”、“道路工程现场检测”等。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搞好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拟将广大教师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为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网络,组成可跟踪最新技术、灵活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可使我们克服困难,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认识实习的两周时间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使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生产实习可实行“开放式”,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修订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纲并用于实践。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基地,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每年拟聘任10名左右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毕业设计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设计题目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

三、结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眼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才能最终实现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祁贵国,鲁可乙.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

[2]彭大文,丁文胜,孙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篇11

一、现代土木工程特点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土木工程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土木工程是一项系统性、规模化的工程,其包括勘探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各环节中涉及到材料、设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运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种知识与技能实现,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人员具备综合性、专业性的知识以及技能。另一方面,每一项土木工程都存在自身的内在结构、环境特征、技术要求等,这就要求具有规范化的标准进行支持,但是,就现阶段土木工程理论研究来看,其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设备、监理、设计、施工等行业标准,这就需要土木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具备相应的技术经验,并根据各项土木工程的个性特征,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等。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建筑材料方面。随着现代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逐渐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如铝合金、镁合金等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这些材料的成本稍高,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何促进其更有效的应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同时,在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

2.工程地质和地基方面。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和地基是影响工程使用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工程基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等,尤其是对于地下工程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因此在土木工程的地质和地基勘察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主要以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为主,虽然在勘察的准确性方面有一定的保证,但是仍然不够完善,这也是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项目。

3.工程规划方面。在以往的土木工程规划工作中,大多是同时提出多个施工规划方案,通过分析和对比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然而,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加,仍然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在效率方面受到限制,所以必须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工程规划效率的提升。对于特大型的土木工程,如水坝等,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更加需要通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规划,做到趋利避害,才能保证土木工程的持续发展。

4.工程设计方面。在土木工程的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注重其经济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更加关注工程的美观性,所以在确定工程的荷载值和材料的强度值方面已经开始引入概率统计方法,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加强对材料弹性模量、强度的分析,促进土木工程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计算机技术也为各种计算和优化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和技术,这也促进了土木工程设计效率的提升。

5.工程施工方面。

随着土木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施工所应用的设备、机械等也逐渐向着大型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自动化程度正在不断的增强,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环境下的作业需求。在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有着较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做基础,能够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促进土木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

二、土木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

在土木工程特点的作用下,土木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与素质,为土木工程建设提供最强的支持力。

其一,知识结构:专业性知识与综合性知识的集合。土木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土木工程人才不仅具备专业性的知识理论,如数学、力学、勘探知识等,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如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其二,能力结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土木工程没有标准性参照,在施工过程中,只能依据经验对个性工程进行设计与建设,因此,要求土木工程人员将理论知识转移到实践之中,根据不同的工程利用不同的原理。计算机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刺激下,面对复杂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人员必须具备强硬的计算机能力,运用计算机设计、优化与选择方案,模拟结构试验,进行数据传输等。社会组织能力:土木工程的规模性特征,不仅要求实现工程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而且要协调施工集团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一些关键性的利益问题上,需要土木工程人员发挥纽带链接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土木工程正常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其三,素质结构。人文素质:土木工程影响到社会、环境、资源等各个因素,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人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端正自身行为,以此保证土木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职业素质:土木工程施工环境差、工作负荷大,这就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精神,来支撑土木工程质量的实现。

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完善途径

土木工程的特点对现代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挑战,专业型、复合型的社会人才为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标准参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以调整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模式、关注操作实践等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培养。

1、优化课程体系

系统性、专业性的课程体系是展开教学的基础。在传统教学中,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狭隘性,其仅仅涉及到建筑工程、岩石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建筑等,虽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其综合性不强,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设置,并以专业走向为标准,加强专业课程的选择。其一,落实基础教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尤其在低年级教育中,要以全面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不仅要开设专业课程,而且要将经济学、法律、管理学等相关性的课程融入其中,促使学生适应土木工程综合性的特征。其二,提升专业教学。在土木工程个性化特征的影响下,学生的专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被提升,这就要求关注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以专而精的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师可能遇见的问题,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精选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教学内容较多,这提升了学习难度,在教学中,要做到重点教学,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其一,选择重点内容。在内容选择中,要将实用强的内容作为首选,如勘探技术、施工设计、建筑工程等,舍弃那些与生活实际相距较远的内容,这不但减少了教学容量,而且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其二,创新教学内容。市场环境下,土木工程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注入了一定的新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在今后将继续影响土木工程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些内容补充到教学之中,如计算机技能、市场发展趋向、勘探新技术等,以便于学生应对将来的土木工程市场。

3、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师力量的发挥,而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再者,单一的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使得能力和素质教育被放置于教育教学的边缘,这就造成学生片面化的发展,进而不能适应土木工程综合性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素质教育。其一,多模并用,强化实践。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问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技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综合性大作业、专业性设计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力;以案例教学、试验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以专题讨论、专家讲座、研究小组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力、言语表达力、展示力;以竞争活动、课外实践、培训实习等方式,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其二,以生为本。学生个体差异性突出,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思维走向等进行多元化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学生的基础掌握能力,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层次化教学、一对一教学、辅导教学、小组教学、个性评价等方式,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能力性和素质性的发展,进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4、注重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教学

实践应用教学在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土木工程展业人才适用于当前建设实际的基本前提。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及教学规律,建立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根据培养目标机能力为中心,构建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凸显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基础和综合相结合的现代教学特点。首先,一定要精心设计理论及专业课程建设,在生产实习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工程建设组,由专门的教师带入实际的进行教学,在实际的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调度学生,讲解施工过程的具体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总结和领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强化,并形成科学的专业思维。其次,对当前土木工程建设的人才需要进行科学的调研,根据实际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提高了现代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人才建设。

四、现代土木工程发展趋势

1.工程中使用的原材料逐渐向高性能材料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开始将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入了规范。高性能的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在向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向发展。

2.环境工程

在工程建设中,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融为一体,环境问题尤其是气候变异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水上升、水污染、沙漠化等问题均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和土木工程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噪音、振动等都是土木工程师必须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3.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土木工程的革命性变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这就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也基本解决了建筑过快老化损坏,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适应于现代土木工程个性化和综合性的特点,现代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以培养专业型、复合型、技能型学生为目标,通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实践人本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等方式,来实现现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峰,顾祥林,何敏娟. 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1(01)

[2]王琰,周戒. 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2)

[3]郭子雄,陈颖.加入WTO后我国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J].高等建筑教育,2010(09)

[4]范孟华,张海燕,孔德志,张慧,岳建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2)

[5]徐芳.职业资格制度和职业能力导向教学[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6]李红健,赵阳.试论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0)

[7]俞可刚.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与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J].祖国·建设版,2013(01)

篇12

作者简介:刘勇(1980-),男,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与特点,归纳与总结目前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研究结果应用于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78-04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课程涵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繁多且章节跨度大,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征。该课程实践性强,“以教师为主体、书本为中心,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需求。另外,传统的“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的教学结构体系安排不能反映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并重,“土木工程+管理” 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定位。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下,研究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构筑更为坚实的专业技术平台,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文章分析了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在系统识别与阐述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和相关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进行一定范围的改革和探讨,以期有效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强化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契合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技术过硬、管理突出”的人才需求,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及特色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 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

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

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

(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

(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

(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 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掌握更多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鲁成,苗红,罗亚非.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 2007(3):46-49.

[2]倪国栋,鄢晓非,宁德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 21(1):54-58.

[3] 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83-85.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tly

LIU Yong, XU Sen, ZHANG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篇13

1 分析就业岗位特点,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1.1 原有土木工程教学目标学科色彩过浓

《土工程》的课程发展沿袭本科院校,具有浓重的学科背景,其原有的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定位以土木工程环节为主,主要通过设计指标论证,掌握土木工程现行设计规范与标准,培养学生独自设计的能力。而目前设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研究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研究型人才需求为主。这使得高职学生缺乏专业竞争实力,从事设计不再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1.2 近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据统计我院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集中在城市地铁、桥梁、土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监理以及预算,其中,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的比例最高,占60%以上。随着学生工作年限的增长,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岗位晋升越来越普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精施工、会管理、懂造价”成为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并且要赋予学生转岗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学者施良方教授在归纳课程定义时曾指出,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应该是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高职的专业课程目标就要体现出其高技能性的特征,与普通本科和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依据学生就业岗位特点分析,确定《土木工程》教学目标是承担培养职业技能。根据土木工程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正确理解土木工程有关技术指标与设计标准的基础上,能读懂土木工程施工图;能对设计成果的好坏、对错进行综合评价;能绘制工程竣工图;能核算复核相关数据;能按图施工。

2 组织土木课程实践,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2.1 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师生互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结构,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强化师生互动,激发主体活力,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高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形象的内容,而对于逻辑的、抽象的内容则很排斥。因此,在土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创造仿真模拟情境,制作教学模型,避免生硬的文字描述和照本宣科。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一种活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会由此显著提高。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依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教学手段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重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字质量,必须对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随着当前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多样化,可以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教学和新闻报道教学,使教学信息量增大,提高土木工程教学效果。结合实际工程,将大量的真实工程设计图纸实例穿插到教学中.以便学生能真刀实枪地模仿。同时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专门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公共邮箱,将土木工程设计标准、课件、习题、补充讲义等电子资料的整理制作上传至邮箱,节省了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时间,使学生精神集中。

2.3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

2.3.1 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收集土木工程资料,建立土木工程图纸资料库,有针对性地准备两套土木施工图纸,作为教辅资料分发给学生。上课时在讲解土木工程内容时,让学生比对图纸上的要素,评价图纸质量.熟悉制图标准复核设计数据。通过真实工程图纸的讲解,探索实施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融“识图、绘图、施工、计算”于一体,保证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可操作性。

2.3.2 对于易懂的知识,做启发式教学。如在讲土木工程时,补充城建的知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建已有所了解,将城建要求布置成课后作业,内容形式不限。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或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在第二次课上组织交流,发言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计分依据,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4 加强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高职特色的关键,能否达到高职培养目标.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设置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2.4.1 土木工程课程设计。土木课程设计采用两套图纸,给出多组设计数据,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来完成,这样就促使学生自己阅读有关参考资料,通过自己的分析、计算来完成课程设计,从而达到自主设计的目的。设计出一整套完整的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求运用软件编程辅助设计计算来代替手工计算,使学生能从复杂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快速导出所有计算土木的坐标,方便实用。在绘制土木施工横断面时,要求学生运用AutoCAD绘图,一方面训练了CAD绘图技能,培养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CAD的面积查询功能,大大缩短了施工断面土方填挖面积的计算,且提高了准确性。

2.4.2 模拟实训。为保证学生土木工程施工的实践性,体现施工员的职业性,在学期末安排一周的土木工程模拟实践时间。土木工程拟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加强其土木工程测设内页计算、外业放样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与《工程测量》课程有效结合;模拟教学的开展利用校园现有土木工程资源,由专业课教师与测量教师共同负责指导。通过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的操作使用,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为后期的顶岗模拟教学铺垫,而且在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2.5 对学业评价时注重平时表现及操作技能

《土木工程》成绩包括理论成绩、课程设计成绩和实训成绩三部分。

2.5.1 理论成绩。目前理论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期末考试,一般卷面考试成绩占70%,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30%。根据现在教学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此比例不利于约束学生的平时表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抄袭作业、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准备改变现有的成绩评定方法,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到40%-50%,其余为卷面考试成绩,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而不是学期末搞突击学习。

2.5.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成绩仅通过教师审阅计算书和图纸很难准确评估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且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CAD图纸和WORD文档的复制粘贴很便捷,原创正品与复制赝品很难区分,这样评定出来的成绩就会失真。为此,尝试在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时采用答辩与成果相结合。答辩时,教师针对学生制做的成果给每个学生随机提几个问题,如果问题都回答正确,成绩直接按照计算书和图纸确定;如果有问题回答不正确,则在计算书和图纸成果成绩上做相应扣分。这种评定方法比较科学,评定出来的成绩真实可靠。

2.5.3 土木工程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又要避免有学生吃大锅饭,自己不动手,直接引用别人的实训成果。成绩评定分操作技能和成果两部分。操作技能要求每人动手,轮流考核;成果可以数据共享,按组评分。从而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达到实训的最终目的。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以增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土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成绩评定等改革实施探索,抛砖引玉意在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为适应职业岗位特点,土木工程实践教学在高职课程中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教师业务水平也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注重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并更新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