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研究性成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实验组: 常州市北郊中学初二年级(1-4)班女生109人;
对照组: 常州市北郊中学初二年级(5、6)班女生57人;
实验组、对照组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
2、实验时间
当年的11月至来年的4月。
3、实验方法
3、1、 对照组的体育教学按照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耐久跑教学内容按教学计划执行,教学结束进行考核,对照评分标准评定学期体育成绩。
3、2、 实验组从耐久跑教学开始,就把耐久跑的教学要求、具体内容、锻炼的作用与意义、评价方法以及标准都提前告诉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锻炼和评价。
实验组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跑的组织形式:集体排队跑、结成小组跑或个人自由跑。
(2)跑的时间与距离: 定时跑8-10分钟之间,定距跑1200米-1800米之间。
(3)跑的身体负荷:负荷强度控制在50%左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随着跑的次数增加稳步提高速度要求。
(4)跑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距离和时间。跑快跑慢由学生因自己个人的能力而定,而能否跑到规定的距离和时间则看成是意志和品质的反映。
3、3评价方法与标准
耐久跑的评价分值为20分制。占本学期体育总分20%。在当年11月到第一学期结束前的体育课或课外活动中,只要能按照规定的距离和时间跑完一次,并有同学证明,就记为得1分,累记得到20分本学期耐久跑最后成绩就评为优秀,16分则为良好。
4、实验结果
4、1 实验前对全体学生在初一学年的800米考核成绩、肺活量的测试数据作统计处理。作为体能实验对照的原始依据。初一年级时800米考核成绩、肺活量数据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无差异。
4、2 实验过程评价教学后在学期结束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肺活量数据的测试。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大量中等强度的耐久跑锻炼,提高了人体的摄氧、输氧和用氧能力,机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和提高。测试的数据经过对照和检验,提高比较明显。
4、3 实验组施行过程评价第一学期不进行800米的考试,在第二学期开学后进行了800米的达标测试,把测试到的成绩数据作统计处理,同对照组在同期进行的800米达标测试的数据作对照。可以看出机能的改善使学生跑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实验组的成绩提高有明显的显著性。
5、分析与讨论
5、1 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是坚持“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树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的观念,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无论从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手段,都应该重新考虑,怎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以耐久跑的过程评价形式来摸索和探讨过程评价对学生的促进和发展作用,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的。
5、2、耐久跑过程评价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宽松,深受初中女生的喜爱,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首先能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因为不受跑的负荷强度限制,学生可以自己制订锻炼的目标,自由结伴、自己选择时间进行锻炼,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练,使“要我跑”成为“我要跑”,促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其次是使耐久跑项目充分发挥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和价值,如若跑几次就进行800米的考试,体能好的学生不锻炼照样能跑出好成绩,而体能较弱的学生如果只有几次练习就参加考试,再努力也不能取得理想成绩。而试行过程性评价,以跑的次数来评定成绩,促使人人都必须参与锻炼,而且只要态度认真锻炼积极,体能较弱的学生在该项目上也有可能达到优秀的成绩。
5、3、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和条件下,耐久跑锻炼对学生体能和机能的提高有着良好的影响和作用。但耐久跑项目对初中女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有一种本能的怕苦畏难和抵触情绪。为使学生对耐久跑有完整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教师要用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心理过程施加影响,并用鼓励性语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要遵照“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原则,合理布置每次练习的任务,跑的组织和形式要多样化,跑的路线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操场还是在校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练习既要认真踏实又要轻松愉快,每次锻炼后的评价登记要公开、公正。并且要对少数有怕苦畏难情绪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还必须向学生进行跑的基本常识教育,如耐久跑锻炼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呼吸的方法与节奏、“极点”现象的产生与如何克服等等。
篇2
1 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学的侧重点逐渐由理论知识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由原来传统的教育转变成适合时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程提供良好的基础。物理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仅仅通过讲述理论不能使得学生完全接受,因此要通过开设各种研究性活动进行巩固和练习,当代教学不断地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应该将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考核的主要项目。
2 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1 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吸收和掌握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有利于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初中生在刚刚接触物理之际,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再加上初学生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完善,难免会处处碰壁。所以,针对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压力及其他种种因素,应提倡合作创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和能力。
2.2 通过物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不仅包括力学还有电力学,同时也有各种发明制作的原理,可谓是包罗万象。学生要想学好物理这一学科,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得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会物理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实验活动进行知识巩固,在不断进行的实验活动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前提。
3 初中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3.1 结合实际生活,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理论生活化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对物理知识的深入探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比如老师讲到某个概念时,就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得学生更直观透彻地了解概念。以密度这一概念为例,仅仅讲述密度的字面含义是远远不够的,要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北京的人口密度要远远大于呼和浩特等等,用过实际的例子来深化物理概念。
3.2 学生应该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查阅各种有关资料和期刊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初中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学习,应该培养主动好学的精神,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战胜别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判断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凭空地去钻研,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查阅相关资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纸空文。
3.3 开设各种科技和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往往觉得很抽象,难以透彻地理解和吸收,因此学校在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开设科技制作和手工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些废弃的实验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制作出不同的科技制作成品,比如量筒,望远镜,天平等等。通过科技制作和手工活动,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会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除此之外,学习物理难免会做一些实验,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同桌一组或者三人一组再或者小团队一组进行讨论和突破,众人的力量是伟大的,不过人数过多反而不利,合理地进行小组分配,能更有效地是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各抒己见,由小组或团队来展示本组的成果和心得。
4 结束语
随着知识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学校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这就要求对物理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在物理教学的基本设施设立的前提下,聘任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绩表现,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打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升学甚至不如社会的良好保障,对学生以后的学业生涯以及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好处。
参考文献:
[1]周忠武.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3
有人认为初中生年纪太小,不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我认为这是片面的,美国的小学生都可以做到,我们的初中生也应该可以。又有人会说那是在美国。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每年大约有50%初中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其中约半数的学生将成为社会劳动的后备军,要分明分批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我们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在初中阶段完成培养他们自学语文的能力,那么他们日后的生活与工作实践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不懂得自学语文,那很难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不具备继续深造的能力,久而久之回到文盲的境地。因此,这是很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教育部所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但是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会很被动,许多学生要补修语文这一课。因此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和实施研究性学习
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可塑性强。他们既需要学量语文知识打基础,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数量。重在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性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们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学生写了多少篇论文获奖,而应重视学生学会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尖子学生。教师们眼睛别只盯着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而应重视每个学生的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把研究性学习和讲授式学习对立化。
2、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它采用组成课组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学习探究的较多。本文以《鲁迅自传》为例加以说明: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1)谈我最喜欢的一部鲁迅作品,(2)别人眼中的鲁迅;(3)鲁迅精神今天还有用吗?(4)名有自传研究。接着组成3-6人的课题小组,学生自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教师、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组员们要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有时,为了了解学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个人研究的方法,但这要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的基础上才可实施。为了节省时间,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但这需要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指导初中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鲁迅专题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有十几篇)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便,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1)开设鲁迅作品文学讲座,网上查询中山大学,寻找他在中大的足迹。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的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性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较小的课题受欢迎并容易实施。如:“鲁迅精神还有用吗?”“少年闰土和我和童年”等。
(3)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定计划,教师适当调节。研究计划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过程的设计,教师可整体来指导,学生修改,避免走弯路。
(4)实施研究。学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组织参观鲁迅博物馆,介绍图书资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学生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体会。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4
生物研究性学习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得它具有良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在初中阶段尚未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的情况下,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研究性学习是适合环境教育的一种独特学习方式,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载体和空间,如何挖掘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环境知识素材,结合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是生物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 一,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1]。为此,作者进行了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研究的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等。
研究对象: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矮陂中学八(3)班、八(4)班的所有学生。其中,八(3)班为实验班,八(4)班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人数分别为60人,61人。为使实验科学准确,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能力基本一致,并且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教学进度完全一样,本文作者担任2个班的生物教学工作。
三、实验过程
1.前测与后测
初中生环境意识水平:作者在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学期第3周对被试的2个班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水平问卷调查和统计,统计的结果作为前测的成绩。采用的问卷由《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王民,1999年)中的《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调查表》中选取的40道问题组成(满分为100分)。第一学期末再用将问题顺序调整过的问卷对被试学生作问卷调查和统计。每次调查都发放调查问卷121份,收回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收回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2.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
考虑到实验班的学生以前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为了使实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研究者于2008年9月11日下午,利用2节课的时间对全体参与实证研究的学生就研究性学习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文献资料检索、查阅与整理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和要点做了一个讲座,并借此机会与学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了一些相关情况[2]。在八(3)班的所有学生中成立生物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按座号分成几个任务合作小组。具体情况如下:1号―12号(A组),13号―24号(B组),25号―36号(C组),37号―48号(D组),49号―60号(E组);每个小组选出学生课题组长1人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3]。
3.组织实验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流程:选题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
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本着科学性、自主性、可行性等原则并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采用了围绕环境及环境问题这一主题进行选题的方式完成了具体课题的确定工作[4]。经过共同讨论,最终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课题:①矮陂镇外来生物物种调查;②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③农药化肥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④香烟浸出液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案例:废电池溶解液对生物的危害:A组、B组、C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D组、E组、F组研究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1:将废电池溶解液比例为10%,20%,30%,40%, 50%的水样加到干燥的、相同质量的土壤中来进行实验。实验中每种植物的种子各取120粒,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种子的发芽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准备实验材料:大豆种子、花生种子、绿豆种子各120粒,用过的三五牌2号电池3节,培养皿18只,量筒、烧杯若干,水适量。
进行实验:制备电池液,把三五牌2号电池打碎,分别制成浓度为10%,20%,30%,40%, 50%的溶液,液中含有电池污染的各种有害成分。将18只培养皿分为3组并编号,A组(A1、A2、A3、A4、A5、A6),B组(B1、B2、B3、B4、B5、B6),C组(C1、C2、C3、C4、C5、C6),在3组培养皿中分别放入20粒大豆种子、20粒花生种子、20粒绿豆种子。其中A1、B1、C1培养皿种子用清水泡,A2、B2、C2培养皿种子用10%的溶液泡,A3、B3、C3培养皿种子用20%的溶液泡,A4、B4、C4培养皿种子用30%的溶液泡,A5、B5、C5培养皿种子用40%的溶液泡,A6、B6、C6培养皿种子用50%的溶液泡。连续观察各种子发芽生长情况的变化,了解电池对植物的危害。
实验2: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放入烧杯中分别浇灌清水、普通电池液、碱性电池液在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植物的生长情况来说明废电池溶解液对植物的危害。
取三株大小相同的广东万年青幼苗、标签三张、烧杯三只、普通5号废旧干电池(1节)、废旧5号碱性电池(1节)、水、剪刀。把两节电池的外包装拆开,然后将其捣碎,分别浸泡在1000 mL的清水中,浸泡2~3天备用。在贴上D、E、F标签的烧杯中分别放入广东万年青幼苗,分别在D号(对照组)中浇灌清水,E号(实验组)中浇灌普通电池液,F号(实验组)中浇灌碱性电池液,做好植株变化的记录,用10天进行观察记录。
该研究性学习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知识目标:通过调查、实验研究,了解废电池对环境污染的情况。
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课题的确定,发展从现实生活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研究学会利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调查采访,提高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学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撰写小论文;通过参加研究成果汇报,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加废电池液污染实验研究活动,体验实验研究的艰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活动,树立人类与环境应和谐发展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结果与讨论
从2008年9月底开始,到2009年1月初作者在实验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对照班则一直运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历时1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系列数据并对它统计出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完成了农村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验研究。以下为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结果与讨论:
表1的数据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采样比较合理。表2的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通过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近一个学期与进行常规生物教学近一个学期相比,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影响是不一样的。表3的数据显示,从对照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看,尽管在α=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但总的环境意识水平还是较以前提高了,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通过一个学期的生物常规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所增强。表4的数据显示,从实验班的前测与后测的环境意识水平来分析,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生物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这些说明,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
通过组织引导八年级学生开展和环境教育有关的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本区域的环境现状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改变了过去认识的误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使每个学生都有环境危机感,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利用本土环境资源进行环境教育,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就学校和教师而论,开展各项活动,具体生动、方便可行;对学生而言,因为是身边的事,耳濡目染,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乐意接受,参与意识强。
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通过生物研究性学习进行环境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态度、提高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培养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动手、用脑,在实践过程中培育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淑芬,刘静.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融入实践[J].环境教育,2005(3):56-57.
[2] 严乃超.浅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中的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1(5):28-29.
[3] 张作仁.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管理和指导要略[J].教学与管理,2005(3):27-29.
篇5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重点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过程,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深刻的、真实的、积极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心向,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研究性学习”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同时也会发现任何知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选题可由教师指定。教师指定方向或主题,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教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课题;学生自己寻找问题,提出课题,教师指导。
1.科学学科内的课题
只是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种选题相对比较简单,如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遗传病的显隐性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等。
2.科学学科内的综合课题
研究内容是由科学学科内的相关知识组成。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要求学生应定量分析各种食品中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以及水分的百分含量,并根据需要对食品作优化组合。
3.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课题
知识的发展,使各学科不断走向综合,结合初中教学实际,学生的选题时常会涉及到综合内容,如与化学的综合提出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酸雨的危害》。
4.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综合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生活、社会、时代密切联系的问题。如城区空气质量的现状及对策、设计校内绿化方案。
二、研究课题的实施
1.查阅文献资料
学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尽可能的了解。如学生要进行空气质量测定,而目前教材中没有相关的资料介绍,这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材料,至少应明确测定的程序、相关的指标、测定的方法、结果的判断等。
2.设计研究计划
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说明不同的研究设计思路。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计划,教师可设计计划表,项目包括:课题题目、课题组成员、课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必要的条件等,让学生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填写。
3.实施研究过程
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见的方法有:
(1)调查法
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发问卷等方法掌握真实情况,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录音记录或书面记录,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2)实验法
如要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必须在实验室中运用实验方法将各种食物燃烧后所释放出的能量检测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详细地记录各种实验现象。
(3)个案法
如学生要研究人类某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可以围绕这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果。
(4)文献法
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源,从文献的描述中掌握相关信息。初中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只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环节,其原因是由于初中生自主程度较低,掌握的背景知识较浅,把重点放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乐趣。
4.搜集和整理资料
通过实验、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获取详尽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数据的统计分析、个案的资料整理,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性。
5.得出结论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得出此项课题的结论,并总结研究过程,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交流。
三、研究结果的鉴定和推广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评价,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和有创新价值的成果通过鉴定分析后,可加以推广应用,如学生的课题“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由于采用了翔实的调查材料、准确的营养物和能量指标的测定、科学的理论论证,报告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很多: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课堂上师生角色的转换。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借助于自身的潜能,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这极为重要。同时,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代替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其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再者,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获取的途径来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动,研究中将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设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一发展变化使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将体现出具有计划性、灵活性、独立性和矫正性等,显现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一发展变化也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秀臣.对怎样学好初中生物课的研究.学生园地,2005,(10).
篇6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有目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去体验欣赏、学习、探究问题,为将来诗情画意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4.弥补教材中部分陈旧的内容,增长学生的新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条件
1、充分利用校园网,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和下载与音乐相关的学习实践材料。
2、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教给学生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等。
三、师生角色的定位
1.教师的组织指导。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特别对初中生来讲,更是离不开教师的指点。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但鱼龙混杂,教师要对学生的信息取向加以引导,或对信息进行过滤,制作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知识信息网站(页),或提供相关网站链接,或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外购的软件(例如《动物世界》、《21世纪小百科》等),供学生使用。
2.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虚拟世界里大胆探索,通过网络、课件、文字、语言等媒体,小组协作,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共享成果,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四、研究性课题的确定
1、原则
根据初中生好奇性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弱、成人感强而心理不稳定、兴趣易激发而不易保持的特点,研究性课题的确定原则是:
(1)起点要低,难度要小,要容易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2)在不同阶段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和目标可以不尽相同,循序渐进。
(3)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兴趣性,既紧扣教材又能联系社会实际,同时能够从网络上查阅到大量有关的信息。
(4)对考试要求不高。
2、来源
(1)适当选取教材中的内容。现行音乐学科教材中就有许多内容适宜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索性研究。例如感受与鉴赏、演唱、演奏、识读乐谱、创造。
(2)源于教学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某些问题具有探根究底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例如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等。充分挖掘利用这股源动力,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捷径。
(3)也可以来源于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本来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从社会和生活中挖掘发现问题,并能为社会分忧解难,服务于社会,乃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例如可以让学生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为题材,进行多方面探索。
五、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如表一)
六、研究性学习实例
课题:针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命运”等知识进行探讨。学习过程如表二。
七、运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注意点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在自主探索。把那些既对音乐学科感兴趣,又对计算机充满热情的学生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设计制作自己的网站,并及时维护更新,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品质、协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这对培养计算机和音乐科学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有益的。
2.网络是个新世界,可能出现各种各样出乎意料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能力。
篇7
明确初中阶段以“做中学”作为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是基于对初中生发展阶段和认知规律的分析得来的。有数据表明,评价初中生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主要有思维认知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有基本的信息加工能力;在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参与较为复杂的信息化学习活动,但信息环境下的自控能力较弱,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很必要;在阅读素养方面,处于“阅读新知期”的第二阶段,阅读能力不断增长;在数学素养方面,能体会模型的思想与运用演绎推理证明教学结论,能独立思考并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在科学素养方面,能学习并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具备应用科学知识,描述、解释和探究周围世界的能力,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教育信息化促进初中“做中学”的途径
篇8
一、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分析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从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的能力。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步入青春期,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相对小学生来说进一步增强,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力上处于高速发展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但自觉性往往较差,因此要关注、提高评价的监督作用。初始能力上,经过小学六年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操作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软件来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网络教学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效率这一要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评价,主要工作体现在: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发放和回收评价量表、成绩的统计与分享、成绩公布等等。
(三)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依托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条件。这一特色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考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将知识知识目标负载到能力目标之中,重新组合两者的关系,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专业能力、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等。例如,具体的评价设计中课体现在,学生的选题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开展,这样有利于课程知识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出发,研究并制定针对初中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比较全面、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很难做到单一的、定量的评价,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发展。所以我们采用以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方法。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开题时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和结题时的评价,同时要体现了评价的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即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导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形式。
评价标准要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来制定,也就是要在充分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本文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下,选题标准:课题来自课程内容,选题科学,依据可靠,课题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施阶段的评价标准:按时按量完成课题,研究思路能根据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解决遇到问题的方法合理、恰当。研究过程的记录能反映课题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整理规范,实验数据完整、真实可靠、数据整理规范,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解释与说明。[1]按时参加活动,态度端正,服从指挥,善于与他人合作。结题阶段的基本评价标准:课题研究方法恰当,且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能综合课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且具有创新性、建设性。[2]
评价权重:评价权重的分配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决定的。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评价中的诚信意识和认真态度,约束学生自评的随意性。这就需要通过评价量规所占权重的合理分配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在我们的实践中,考虑到时间、经历等问题,利用已有的、合理的、基本符合我们实践的权重分配为借鉴基础,综合考虑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配评价权重,最终确定:开题评价占总成绩的20%,过程评价占60%,结题评价占20%。[3]
三、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
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进展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设计上初步设想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为时间进程,即从开题、实施、结题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开题阶段的评价工作,研究性学习初期向学生发放《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方案》,并对评价做相关说明和指导,向学生阐释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小组同学共同建立电子档案袋,学生选定题目后,由评价小组对开题结果进行评价。其中对开题报告的答辩以及开题答辩的评价需要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我们确定了两次小组汇报,小组选出发言人汇报近期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定期监督,也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在实施阶段的评价工作包括对两次汇报的评价,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题阶段主要包括对结题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成果展示汇报、答辩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个人的最终成绩是在小组成绩之上进行评定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评价方式是,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级系数)。个人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的个人等级系数分别是“1”、“0.9”、“0.8”,也就是说,如果小组成绩为90分,个人等级为B,最终的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为90*0.9=8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又体现了小组内的层次差异,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
结束语: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这一评价体系,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促进从制度的高度保证了研究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知识性描述,也有很多实验教学。这些课程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生物学思维、获得正确的生物学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课标强调要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和过程,没有切实将实验教学和学习者的自身发展需要密切结合。有的生物实验课程需要很多准备工作,例如细胞样本的选取、制备、光学仪器的调试等等需要耗费老师较多时间和精力。所以,部分老师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开展实验教学,选择了课堂讲解,或尽可能少做甚至不做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只做演示性实验,学生在课上只能观看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对教师的操作要求
1、规范操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与教师的教学规范有关。教师是否遵守教学规范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尤其是生物教学更为注重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生物教师必须依靠专业严谨的科学精神来完善生物教学手段。在遵守教学规范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实现基础教学理念和科学思维意识的集中体现。强化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务实态度,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操作流程,将务实与创新的教学原则投入到教学规范的实践中。教师应以器械实验和操作规范为主,以引导教学和开拓思维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行为规范来开展教学实验。譬如要以课堂演示来规范器械操作和实验流程,为学生现场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及其检查用具和整理器材等实验活动。演示完毕后由学生来自主操作,以教师所规范的实验流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
2、掌握方法
在课堂演示中规范实验材料组建、实验装置准备、实验方法改革、实验问题解决等实验程序。引导学生学会案例分析法和辩论分析法来整理实验思路,将生物教学模式与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设计的制定相结合,发展全新的生物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师还应在课堂设计中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来制定人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散思维。对学生予以思维训练和问题讲解,尝试一题多思和一题多变等各种教学训练。
3、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硬式授课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互动模式转变。激发学生对生物教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建设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通过生物教学的实验演示和实验设计,为学生展示生物现象和生物知识,组织学生实验小组完成互相探讨。结合教学大纲和材,对学生的生物教学建立实验的教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推进引导式教学,以改变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硬式教学,活化教学体制,将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培养的重点。
4、开展研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大多学生只是机械式地按照流程规范做实验,并未对实验本身理论和效果予以分析评估。于是实验之后只局限于会做,对于现象和结论方面却只是死记硬背,违背了实验之目的。教师应在实验之前组建学生小组,对实验予以具体研究,通过研究性实验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做实验要讲究目的与价值,不能盲目或机械地传授实验流程和操作程序。更应以实验的理论价值和操作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防止对生物知识和生物现象的研究性实验流于形式。促使教学体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本身和教材内容进行互动性讨论。建立生物课的阅读活动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规划。
在开展《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活动时,教师要指出课本上采用了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多准备一些植物进行对比。还要向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例如那些植物叶子的观察效果最明显?原因是什么?酒精隔水加热以及直接用水加热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方式能够让叶子脱色更快?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分析原因,教师再做解答。
三、建议
1、讲求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教师应在初中生物课上以公正严谨的科学精神来组织教学工作。将生物教材和实验活动作为实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基础。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估,能够帮助学生摆正科学的学习态度。譬如实验教学中观察肾脏结构的具体研究,教师引导学生认知肾脏外侧的皮质部分比内侧的髓质部分的颜色较浅。但教材中的记载却恰恰相反。教师对教材的死板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验活动的兴趣下降,对实验教学本身产生质疑心理。从而建立错误的科学观,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正确的科学观亦是实验观。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精神,以实验观察为主,引导学生观察肾脏实物,再分析具体出现差异的原因。尊重试验教学的客观性,就是尊重科学本身,也是尊重教学本身。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保持实事求是的教学原则,对生物授课不能抱以侥幸心理和蒙混心理,因为生物知识都是科学知识,马虎不得。不能以模糊的态度来对待严谨的实验教学。
例如,在开展“观察肾脏结构”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注意到下列现象:在解剖后的肾脏外侧,靠近皮质领域的偏向内侧,髓质部分的颜色非常浅。然而,书中清楚地写着髓质的颜色是较浅的,皮质的颜色是较深的。此时,教师要客观肯定学生观察到的结果,这是实际的、客观的,强调科学要求必须是客观的。与此同时,要告诉学生皮质和髓质颜色的差别是因为血管的分布不同而引起的(用来观察的肾脏实物已经和活体脱离时间过长)差异,这就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异。
2、重视生物实验活动的目的性
初中生物实验活动尤其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教师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实验目标和实验结论作为实验目的和实验本质。对实验问题予以详细解释,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能力和分析动手能力。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完成操作规范和问题解决。在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置目的提问,也就是对为什么要如此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行题目设疑。譬如在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提问说,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结论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实验以及生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来发现问题和学会学习。
在开展“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实验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实验目的是解剖长骨,并观察它的主要结构。第一个实验目的非常清楚,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十分有限,可能在观察过程中被常常会被味道、颜色、韧带等并不重要的特殊吸引。所以,教师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要根据实验步骤来开展实验,还要注意观察相关的模式图,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来开展实验,从而使得学生尽可能掌握长骨的重要结构和关键部分。
3、实验活动的计划性
初中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必须有针对性和步骤性,其中包括常规练习、观察了解、调查分析、探究性影响等。生物教材的实验教学务必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步骤,并规范操作流程予以科学指导。对教材本身予以分解式的知识归纳,在阶段性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和思维习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并且安排课外的观察学习,为实验教学作铺垫。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生物现象的证明,对教材知识具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计划、完成分析总结。还要提前进行实验预备和演习,在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考虑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继而在教材的难点和重点部位设置活动,在活动中提示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例如,在开展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教师需要提前一周要求学生在家完成该实验。并且,教师要学生将实验结果或者成果尽快带到学校实验室,并及时展示出来。这样,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就能够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该结果。这样用一来,教师制定、修改、实施教学实验和计划的时间就比较充足,学生展开讨论的时间也是足够的,从而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讲求实验结果的客观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并且要操作规范、掌握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开展研究性实验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一、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其关键是要看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情境创设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引导,也就是设置适于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从课内向课外延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不匮乏,除了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以外,还有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报刊;网络和影视的影像资料;广播与微信的国内外重要事件;人文地理的民间文学、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环境等,都是很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内容和需要出发,沟通课堂内外的知识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能力。比如:
1.教师应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具有时效性的国内外大事。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报、看电视等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并且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根据地方特色,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乡土资源是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民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进行考察研究,收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写作等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设计方案,分步实施。在选定了教学课题之后,就要着手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出课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这一任务应主要由教师完成。应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研究预期的目的这几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语文课题研究方面主要是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比较等。
3.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如每一节课具体安排做什么。这一步应由学生课题小组自行拟定,但活动周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减退。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一般以小论文的形式结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修改。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就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完成各项任务。
5.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更是初中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训练,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后,写好总结性的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研究性学习引向了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实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提高。
三、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篇11
在国外,综合实践活动为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起到辅助和输送作用,而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其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与确定研究专题,然后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再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而是参与者和指导者。
到目前为止,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在吴江各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课程表中得到了体现,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也有幸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适当开展小组竞争将大大增强课堂活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1.新型分组,调动积极性
现在的班级多数是按照秧田式单人座由班主任分好的,大概6至8人一组,一个班约6组,班级活动或任课老师上课都是按照此分组进行的,班主任分组有自己的考虑,比如身高、视力好坏、行为因素等。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进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合作积极性和大量的信息交流互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解决同学间交流的不便,我打破原先的秧田式分组,将课桌合并分为6大组,每组桌上放有我自制的组号用于区分不同小组,至于组员,我并没有照搬班主任的分组,而是在课前让同学们自由组合,约7人一组,并选出该组的组长,如此分组让同学们有一种新鲜感更乐于参加,再加上组员和组长都是自己选择的,也更愿意和他们合作,积极性就更高,大家呈圆桌状坐在一起也方便交流。当然,纪律的控制问题就变得突出,我有方法解决。
2.制定统一规则,赏罚分明
分好小组了,由于学生和自己喜欢的组员在一起,难免兴奋异常出现讲话扎堆、自说自话的事情,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些令人不快的事,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出一套奖惩方案对班级的纪律进行管制,但同时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是这么做的,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各色小磁石,在黑板的角落里画好6个框,凡是上课回答问题的或小组活动优胜的组都将获得磁石,待课后比一比哪组获得的磁石数量多,最多的组将获得老师的奖励,如小礼物等。为了公平,也为了操作,我安排了一名学生负责在黑板上放磁石。待课后全班一起看结果,根据黑板上磁石的多少给予奖励。当然,对于破坏纪律的同学,由小组长负责提醒一次,若不知悔改再犯,则在课后把名字告诉纪律委员,根据犯规的程度扣操行等级分,若是违规较严重则加倍扣并通知班主任或进行单独教育。统一的规则让每位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为组争光什么是要被惩罚的,同时各组长也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人人心知肚明规则执行起来效果就很好。我用此法也开过课,效果非常好,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展示交流,共同成长
我了解过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其中有一点是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出现,他们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小组竞争形势正好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一方展示自己的舞台,性格内向的忙幕后,性格外向的可以代表全组表达结论交流,当然也需要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表达小组的结论我常常会加一句“还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吗?”以鼓励发言,“对于他的阐述其他的同学有问题想问吗?”引导其他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思与交流,若是有同学大胆发言了我将给他们组加上小磁石,表示他们又为小组挣得一分,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同时,同学们在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的过程中,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展示交流,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4.客观评价,激励小组竞争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小组合作水平是有着重要的激励加强作用的。比如磁石评价较客观地展示了小组合作的好坏;结合奖惩方式有效地强化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展示交流环节给了同学们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机会;纪律组长负责组员监督制实现了同学互评甚至比老师评价更有效地强化了纪律。当然,评价的进行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同学间出现为了突出自己而贬低对方进行语言的人身攻击等现象,因此老师应把握好评价的方向,多鼓励少批评,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引导同学、师生间的评价。
小组合作竞争不仅让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而且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变得有趣、轻松了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一、研究性学习特征及着手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性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很多学校都用的名为“研习课”的一种课堂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在教室里思考探索自己的难点、错点并自行加以解决。中国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老师亲自指导,一对一地点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并监督其加以改正,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尤其是在初中数学中,因为初中生的年龄尚小,依赖性很强。而且在初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是最基础的,初中数学的成绩对高中、大学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标下,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肯定并陆续在各个学校进行实践。研究性学习方案的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问题解决的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探索思考为方法,旨在培养出新一代有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从教师改革
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从古至今,每一代的教师都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秉承了古人的良训,现代的教师都呕心沥血,想把自己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有一句古诗形容我们辛劳的教师,那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虽然尽职尽责,但是从侧面来看却有很多弊端,比如这样容易抹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等等。所以要改变老师们的观念,解除学生的依赖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开启研究性学习之路的起点。
(三)研究性学习的工作还要从学生着手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归根究底还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所改变,但是学生对以前老师多教、学生多听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从学生的思想工作做起。思想是身体的指挥者,要想身体的行动有所改变,先要有新的思想。学校应对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重要性开展类似于讲座的听坐会。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有深刻了解,明白在今后的学习中,研究性学习是占主导地位的。只有让学生深刻明白这其中的意义所在,才能让他们在思想上彻底接受研究性学习,在行动上践行研究性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一)改变目前数学课堂的风格
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虽然有了新课标的改革,现在的课堂教学方式有了些许变化,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又增设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能够自主解决自己的疑难,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少讲,多让学生自己思考。例如相似的问题只讲一道,剩下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改正,这样逐渐锻炼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渐渐的,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就提高了。
(二)增设数学研习课
在学校里开设研习课,这节课通俗来说就是没有老师,在形式上类似于自习课,但是与自习课不同的是,同学们可以小范围进行交流。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可以采取自由分配的方式安排这节课的内容。可以整节课都自己思考,也可以在自己确实想不出来的情况下,让成绩优异的同学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指导,但是也不能占用他人太多的时间,因为别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还要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课上进行分类学习,着重弥补自己的弱项,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举办研习课堂检验结果的活动
就现实情况来看,学生的自觉性还是很低的。在没有老师的研习课上,学生能否很好地利用这节课,能否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能否按要求来做,这些都是未知数。为了督促学生在研习课上认真思考总结,老师应该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写一些研习课的课后感及每节课的课堂总结,总结的内容应包括研习课上自己的成果,未达到的目标,通过检查学生的小结判断其是否认真对待研习课。对没有认真对待的同学应进行告诫。
三、结语
本文通过阐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及具体可行的方法,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进行了说明,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下,各学科的教学成果都有显著提高,其中不乏像初中数学这门学科一样发展持好的学科。初中数学就像是教育这棵大树的一个小根系,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小根系才能使教育这棵树长得茂盛枝繁,这些方法使初中数学得到有效提高。我相信在所有教育工作的努力之下,我们的教育之树一定能枝繁叶茂,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能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篇13
问题是数学学科内涵要义的高度“概括”和内在“精髓”,是教师组织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更是学生锻炼提升学习技能的有效“载体”。教育学认为,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学教活动的追求目标,其中重要任务和活动之一就是做好数学问题的教学活动,借助于数学问题这一“阶梯”,推动师生二者之间在学教进程中“顺利前行”、“进步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数学问题为主要抓手,以师生深入活动为形式,推动教学进程和学习进程,实现师与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这其中需要科学设置数学问题,高效组织问题教学活动,让初中生在教师组织开展的问题教学法活动中,实现数学素养和数学技能的“双提升”、“双进步”。如何实现问题教学法运用的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是初中数学教师孜孜探求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之一。本人现就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这一主题,从几个方面作简单的论述。
二、问题教学法有效运用的功效
笔者认为,要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最大程度的放大问题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切实认清和掌握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功效和深刻意义。通过对问题教学法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以及认真查阅学习相关教学典籍, 本人深刻认识到,问题教学法的科学、合理运用,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深刻功用:
一是有助于吸引学生主体的有意注意。 众所周知,情感是学生主体学习探究数学知识、数学案例的先导条件和思想基础。学生只有保持积极、能动的情感,才能更加深入、更为集中的参与和配合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典型性、生动性等具有明显情感激励功效的数学案例,组织初中生进行感知和体味,能够贴近初中生情感“发展最近区”,引发初中生思想“共鸣”,从而保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主动的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探究新知识、解析新问题的讲解教学活动。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知识点讲解之中,仅靠教师的单独讲授,难以引发初中生的参与兴趣和探知情感,教师通过借助于数学问题的情感属性和激励作用,采用数学问题教学法策略,设置出“某商店采用有奖销售的方法进行商品促销”等具有显著生活意义的教学案例,并且通过电脑和电子画板等多媒体器材,予以直观、生动地展示,让初中生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等感受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心理上发生变化,情感上产生刺激,主动开展学教实践。
二是有助于推动学生主体的互动交流。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之中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教育学认为,双边互动有利于实现个体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情感的增进、有利于观念的碰撞、有利于效能的提升。众所周知,互动交流不是无目的、无目标的随意性双边活动,而是有目的、有的放矢、有所指向的实践活动。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之中的有效运用,能够为初中生与教师进行深入谈话、讨论、探讨等双边活动,构建起“桥梁”和“纽带”,使得师与生二者之间的双边互动更为流畅和顺利,并且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围绕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解答策略、解答过程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以此保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中的数学问题双边交流的探讨活动更为深入和透彻。
三是有助于锻炼学生主体的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适宜的平台和有效载体。数学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主要抓手,同时,也为学生的数学实践锻炼和能力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运用数学问题教学法要紧紧抓住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要求,将包括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探析能力等学习能力渗透进问题教学法进程之中,通过组织初中生分析题意、推导思路、归纳方法等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锻炼和培养初中生数学探究技能,使初中生在问题教学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根本方略以及探求路径,实现能力素养的提升。
四是有助于锤炼学生主体的思想情操。乐于学习、敢于克难、勤于思考,是学生学习进程中必须具备的学习品质和道德情操。初中生面对教师设置的数学问题,通过思考分析、实践探析等数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在锻炼提升自身数学技能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实践的“乐趣”,情感和心理上也受到的熏陶和教育,认识到了思维分析的重要性,克难求进的可贵性,内心自觉升腾起能动学习、辨析公正、全面善学的良好学习素养和数学品质。同时,在探析问题案例的进程中,初中生协作互助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数学学习能力素养也得到显著提升。
三、问题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达成
一是借用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展示数学问题。课堂需要充满活力,需要充满时代气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运用和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对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信息媒体充满强烈的向往和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初中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态,能动的进入参与其中。数学问题表面看似是由数学语言和图形符号组成的有机整体,实际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数学知识内涵和大量的信息内容。因此,教师实施问题教学法时,要重视对现代化教学器材的使用,在设置数学问题时,将多媒体教学器材应用其中,通过投影仪、电子画板、教学课件等器材,将抽象的、呆板的数学问题内容,予以形象化、直观化的呈现,或将现实生活中关于此方面的现象、案例,借助于多媒体器材予以展现,以此展示数学问题的生动特性、形象特性,提升数学问题的吸引力,催生初中生主动学习、能动探析的学习潜能,为问题教学法深入实施打下情感根基。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抓住轴对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了“飞机、风筝、电动门”案例,同时借助电脑、电视、投影仪、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科技成果,进行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让初中生能够从直观上感受数学问题的内涵以及现实生活意义,从而内心产生认同感,保持积极情感参与问题探析。
二是抓住数学关键核心,设置典型数学问题。任何教学策略,其首要目的和根本任务都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学生主体更加深刻、更加深切的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要点及其丰富内涵。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数学问题是数学内涵要义概括的有效载体和展现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典型数学问题的认知解析,能够更为深切的认知和掌握其内涵和要义。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问题教学法运用前,必须做足准备工作,切实找准数学知识点,认真研析数学内涵、全面掌握数学教学目标要求,以此设置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数学问题,使设置的数学问题成为该节课数学课堂知识点的生动代言,并且能够通过设置的典型案例,窥得该节课教学要义、教学要求的“真容”和“精髓”,保证数学课堂的实效。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预设活动,认识到该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药品高价位的关注度,进行综合考虑,设置了“市政府为了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经过连续两次降价后,由每盒200元下调至128元,求这种药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的案例,在新课讲解环节进行呈现,组织初中生进行分析思考。初中生在感知分析这一典型的数学问题中,对该节课的数学知识点以及学习要求有了初步的感知和掌握,为深入学习探究知识点以及难点重点等教学内容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是贯穿课改发展要义,强化主体探究实践。学习能力培养,是任何时期,特别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最根本要求和最现实目标。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辛勤的锻炼和艰辛的实践。初中生成长发展的每一步,都渗透和浸入着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劳动。“以生为本、能力为要”,是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学科最为重要、最为显著的教学要义和教学核心。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自然要遵循和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渗透和落实到平时的问题讲解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活动来取代初中生的实践活动,而应该尊重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抓住新课标的根本要义,提供紧密联系教材要求、体现探究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发初中生进行深入思考,组织初中生开展动手动脑等实践探析活动,承担起问题题意的分析、解题思路的探析以及解题过程的评析等任务要求,使得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始终伴随初中生的亲身实践探究活动,逐步 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问题:如图所示,在直角ABC中,以AB的直角变为直径作圆O,与斜边交于点D,E平分BC。(1)求证:DE是O的切线;(2)连接OE和AE,试问当∠CAB为多少度时,AOED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探析:该问题条件中涉及到直角三角形以及圆与直线的关系等内容,需要运用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相交,直线与圆的相切,直线与圆的相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教师指导:在解答这一类型问题时,关键之处是要正确认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师生归纳:要根据问题条件中的关系,正确判断出直线与圆的相交、直线与圆的相切、直线与圆的相离等直线与圆的位置的三种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课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类型之一,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置具有探究意义的数学问题,组织初中生围绕探究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和分析讨论活动,围绕如何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或策略,从而进行深入细致的协作互动和探究实践,以此锻炼和提升初中生的思维分析和探索研析等方面数学能力。
四是延续问题教学环节,注重数学思维辨析。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并不止步于问题的解决这一环节,而是包含了解题过程及其教学结果的研析和评判等后续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法进程中,要将评析数学问题解答效果及学生表现作为其重要后续环节,一方面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对初中生解析问题的效果以及现实表现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尽量保护初中生的自尊心,适当予以积极肯定的指导,对其存在问题引导初中生自我辨析,自我反思。另一方面在存在问题的辨析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而要组织初中生个体之间进行相互之间认真的研析和交流活动,在各自深思和群体辨析的双重活动下,获取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解析问题方法,推动初中生“行稳致远”。
四、结束语
问题教学法作为常用教学方法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具体实践进程中,要紧扣教学要素,遵循教学规律,发挥问题特性,科学设置和实施问题教学法,使问题教学法成为师与生共同进步发展的有效载体。以上所设内容还请各位同仁予以指证,并期望在有效数学教学的探究进程中,深入教研,贡献自己的力量。
【⒖嘉南住
[1]龚黎华.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