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常规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年来,随着高效课堂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和“少教多学”等新兴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在备课环节上,导学案已经普遍替代教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新型模式;在上课环节上,“注入式”和“满堂灌”式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退出了课堂教学,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和“成果展示”;在作业布置与批改环节上,大多数教师开始注重作业设计,不再照抄照搬课本习题,突出拓展性和延伸性作业的巩固提高功能。其别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在课前教学设计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强调“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写“教案”转向设计“导学案”;备课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向指导学生如何学。但是我们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在备课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备课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消极抵触改革,依然沿袭传统的备课方式,仅仅把自己多年沿用的教案,改头换面,美其名曰导学案;二是部分青年教师,虽然改革热情很高,但缺乏深入钻研精神,体现在备课上,许多教师不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要点、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强调“多学少教”,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教师上课的重点从传统的“精讲多练”转向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点拨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我们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在上课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上课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在上课环节上出现如下问题:一是传统的“以教师中心”做派阴魂不散。许多教师为了圆满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内容,把教学掌控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到自己设计好的套路中来,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就像一个设计好的话剧脚本,上课时只要教师把它演出来就行了;二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多学少教”的高效课堂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又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策略,导致为课堂提问而提问,为课堂讨论而讨论,为学生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课堂实效,进而使“多学少教”的理念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3.在课后教学反思环节上,高效课堂建设特别强调“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并将其视为快速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我们调研发现,在高效课堂建设在课后反思环节上改革的这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教学管理常规之中,以至于教师课后反思意识不强,多数教师把课后反思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
二、进一步加快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对策的思考
上述的种种问题表明,在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全面系统地总结近年来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经验,将高效课堂建设业已成熟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教学管理常规条例,为高效课堂建设可持续发展构建长效机制,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重大现实课题。
1.切实加强对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的领导。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重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摆在学校高效课堂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强对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的顶层设计,从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课后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以及学业成绩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切入,全面系统地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力求做到计划详实,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切实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篇2
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生命,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教师都试图让自己的课堂充分生趣,吸引学生,让学生一上课就兴奋。这当然也是我的追求,但在平时教学当中,却也有着许多松懈之处。因为没有他人听课,对自己上课的每一句也不多加雕琢,有时是想到这外过度语就说这个。有人说过,没有人听课时,也要把它当成有人听课,这样才会迅速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做才会是对自己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
《常规》中明确要求“应做到仪表端庄,语言规范”,但遇到那太差的朽木之时,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什么横眉冷对,吹胡瞪眼,哪里有端庄二字可言,况且生气有损容颜,学习常规以后,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忍”。当然,如果我在课堂上“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多方位的启示和感受”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抓牢,也就无需烦恼自己在课堂中的失态。
篇3
一、学情调查常规化
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就是让学生随便运动运动吗?这样落后的教学思维仍然存在于一部分老师的头脑中,这是要不得的。无知者往往会对学科轻视多于建构、应付多于认真,这样的老师很难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取得踏实的成绩。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体育学科,但也要端正教学意识,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建构。放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学情的认真了解,只要掌握了学情,教学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解学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调查法、交谈法、问答法和检测法。在体育教学之处,我们应该有一份学生身体素质的详细档案,这样我们对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就有了清晰的了解。在得知多数同学需求的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自然更能获得同学们的认可。体育课所需要的活跃气氛自然而然也就随之而来了。学情调查的常规化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就是对一个老师责任心的考察。所以我们需要将之落在实处。
二、教学设计整体化
在一些人眼里,体育课几乎等同于球类运动,根本无需教案的设计与编排,只要将几个篮球和足球分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玩就行了。这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严重误解,其实,体育课堂也有自己的严格设计。首先,需要一个教学目标,以篮球为例,目标可以只是简单地要求这节课要学会运球就行了。紧接着则是具体课堂的实施部分,即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中,体育老师需要明确知道自己的示范和分布讲解要占据一节课的多少时间,班里有多少学生,在体育场上有几个篮球场地,分配给学生几个篮球合适,每个人有效练习的时间为多少,这些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有清晰地体现。只有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容安排,不至于出现乱糟糟的情况,让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空谈。只有考虑到切实的教学环节,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用具、教学课时和教学方法当做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节课才能上得紧凑、合理、有序。教学设计其实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课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建立其整体性思维,将各个部分有序连接,浑然如一。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我们完全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同学都是喜欢体育课的,因为体育课有别于狭小的教室上的是室内课,它在广阔的天地间进行,主要进行的是身体的训练,这可以让紧绷的脑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体育课并非是无约束的自由放任,而依然是在老师有组织的教学下进行的。由于体育课自身的这种开放性特征,这就更要求体育老师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多样化的教学可以分为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两大类。个体活动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兴趣安排进行。比如,有人喜欢篮球,有人喜欢乒乓球,在不是必须要求掌握完成的项目上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的。我们需要通过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老师课堂教学的重心所在,使整节课流程自然而又重心突出。我认为,一节课的主问题主要通过提问法才体现,就是整节课只涉及一个主问题,其它的小问题围绕着主问题进行,形成叶与枝的亲密关系。其它的小问题可分组探讨也可独自思索,不一而足,但都必须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设计,篮球运动中一方想要获胜需要的因素有哪些?这就是个主问题,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内线队员的高度、外线队员的投球准度、还有运球的速度、配合的默契度等等小问题。下面需要做的是把这些小问题一个个地细化,分组讨论,如何才能有限地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整节课就显得层次井然,脉络清晰,学生也兴致盎然,不失为一节我们虽努力追求的高效课堂。
篇4
二、问题
1. 对工作激情不够投入
可能是职业倦怠,或者说对自己职业在学校的地位不是很满意,所以虽然我很努力地在做事情,但是内心的那份激情并没有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共病。没有好的态度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会去要求自己把事情完美地做好。就不会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会有把握课堂、创新课堂的能力和意识。
2. 对问题处理不够彻底
当课堂出现了问题的时候,处理得不够及时和彻底,对于违纪的学生,我并没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是针对当时的情景从呵斥到说服教育,方法简单,忽略了问题的根源调查和事后的跟踪观察。省略了关键的两步就使我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胆大的学生逆反和顶撞就表现出来。
3. 对纪律要求不能坚持
一直有教师对我说,体育课堂的纪律很重要,没有良好的纪律作保障,体育教学就很累,工作之初我就尝到了不良纪律带来的苦果。后来我逐渐地吸取教训,严厉地要求课堂纪律,可是我发现我的课堂出现越来越多的“观众”,我又赶紧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革,弱化课堂常规和队列队形,突然又发现我的课堂热闹了起来,却难以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纪律要求的反复让学生觉得纪律是不重要的东西,当然也不会认真地对待。
三、疑惑
1. 体育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纪律
体育的课堂常规是体育课的基本保障,但是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却让很多的体育教师弱化了课堂常规的教学,即使有,也是一带而过,我也不例外。我反思自己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去组织课堂常规教学,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不够细致,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够彻底。有时候太过简单,只是说服教育或者只是批评教育,没有很好地追踪观察和深究,所以导致今天犯错今天教育,明天继续有问题。有时候我反思体育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纪律,特别是在这个体育课不被重视,学生不愿意被管理的状态下应该要求什么样的纪律。
2. 问题学生的处理途径究竟什么样
针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处理渠道,我看了教育杂志上说,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地处理,处理不了的就送交班主任进行教育,班主任教育不了的学生,可以交与学校的教导处或德育处,实在处理不了的可以送交心理专家、社区或少管所。但是现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只仅仅限于教师本身,很多的问题都是当时课堂解决,送交班主任的都很少,最多到了班主任那里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班主任包办了所有的问题,班主任的方法除了其他教师的说服教育和批评教育外,多了联系家长和惩罚措施,有时候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是暂时隐藏。
四、反思
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总认为学生应该很懂事,应该在一次说服教育的情况下有很大的改观,我经常看一些教育类的杂志,时常看到“一句话或一次谈话”的教育成功案例。我就以为我的推心置腹的感化教育会被学生接受,后来发现能接受的学生都是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对于问题学生来说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教育就是一个耐心和爱心付出的过程。
篇5
(1)制度的制定要具备三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抓好教学常规,必须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必须具备以下“三性”:首先,是目的性。学校教学常规是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有助于促进日常教学、教研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性强,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做到寓服务于管理,变检查为指导,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自觉做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其次,是校本性。制度是各项工作按相关要求执行,最终达到目标的有效保证。(2)制度的完善要与时俱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教学常规管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常规总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常规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随之变化,就必须重新修订。
2、落实与反馈并重
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目的,并不是走过场,为“检查”而检查,增加教师的负担,而是通过检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教学更加优化。因此,实行教学常规检查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制度落实要持之以恒。“滴水能够穿石”,靠的就是持之以恒。抓教学常规管理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对待教学常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应一抓到底,绝不动摇。首先,严格制定各种制度,保证常规管理持之以恒地进行。如严格落实教学常规随时检查制度,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实行“即查即结”,奖优罚劣。落实各项常规活动评比制度,定期举行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学生作业展评等,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当然,只靠领导去管还是不行的。 (2)结果反馈要一针见血。抓常规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旨在更为有效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管理的结果必须反馈到“教”与“学”,而且要快、要及时,要一针见血。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当面交流,如随堂听课、推门听课后,与教师直面交流,提出建议。二是集体反馈,如每次抽查、定时检查以及各种专题比赛和活动一结束,就召开教学常规专题会议,对检查、比赛、活动结果进行归纳反馈,对各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完善。这样,才能让常规管理及时调控,实实在在地逐步完善。
二、教师的发展要构建“三个平台”
1、引领平台
(1)领导引领。学校领导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加渠道扩大教师的信息来源,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平时自学、学历进修、“自培自练”、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设各种机遇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赛、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2)专家引领。专家指导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定期邀请不同的专家到学校指导,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课堂教学诊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参与和指导学校的教研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指导和帮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展示平台
(1)自身展示平台。学校应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一次成长回放,如成长档案袋内放有鲜红的获奖证书,有精选的教育论文,有耐人寻味的教育故事,有富有个性的教育心语,有学生给老师的饱含深情的来信,有校长的希望寄语,有难忘的教学困惑等。让教师在展示、品味中,互相学习、激励、交流。 (2)公平竞争平台。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学校要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积极创设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机制和平台,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积极展开良性竞争,通过竞争实现教育发展的动态和谐。竞争不在于区分孰优孰劣、孰胜孰负、孰强孰弱,而在于通过竞争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三、 教学质量的监控要把握“四个支点”
1、支点一——备课与教案
备好课是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做好备课的管理与监控是上好课的前期保证。当前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必须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备课做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度相统一;备课要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作业的设计与辅导)的监控管理。二是做好网上下载教案、共享教案的管理。如今是网络信息时代,网上资源丰富,名师的教案、课堂实录确实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作用。学校应制定措施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和实际情况,对网上的教案和共享教案进行“二次开发”。
2、支点二——过程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要用教学“六认真”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教务处要加强“六认真”检查力度。要求每个教师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个学生,精心研究一个课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备课组长对计划执行情况、备课、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等进行检查,重在引导教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期中、期末教务处应对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其次,学校应建立反思型教学制度。要求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后反思(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反思和在专家引领下反思等形式),要通过课后反思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支点三——质量检测
篇6
1.上课
课堂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师要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创设多种教研途径,如结合一人一课,教研组听课,随堂听课、评课等活动,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上课、评课能力,提高每一堂课的效益。
2.注重教学反思
常写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过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并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记录,以便提出整改的措施,找出薄弱环节,探究原因,查漏补缺,扶优补差,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3.注重评课
对于教师参加的教学竞赛活动,不论是校领导还是听课教师听课后都要切实地做好评课,提出合理的意见和有导向性的建议,并做好记录。大家共同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亮点,查找不足,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注重校本教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求质量、重过程、讲实效,使教学质量真正落到实处,不走形式。学校应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将教师平时使用设备情况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核之中。通过这些手段,促进教师能熟练应用这些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
2.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活动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素质的重要表现,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基本功作业。
3.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研训活动,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全员性的听课、评课活动,重点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给老师们以启发。学校还应把集体备课作为校本研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建立集备制度,语、数、科任教研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备活动,在教法、学法上进行研讨,优化了教学设计。
篇7
工作目标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
1、备课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集体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集体备课时,所有教师必须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排好内容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内容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提供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篇8
工作目标
1、加强常规教学工作,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撰写教学反思类文章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
4、组织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
1、备课做好教学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本学期要求每位教师做好教案、教学用具、作业本等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本学期数学组仍采用年级组集体备课形式,要求教案尽量做到环节齐全,反思具体,有价值。集体备课时,所有教师必须做好准备,每个单元负责教师要提前安
排好内容及备课方式,对于教案中修改或补充的内容要及时地在旁边批注,电子教案的可在旁边用红色批注(校园网数学组板块内),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每节课前都要做到课前的“复备”。每一位教师在个人研究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实用有效的教案,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各年级组每月提供单元备课活动记录,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教师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
篇9
洋思中学的原任校长蔡林森就是专心致力于课改最成功案例的典型。他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 “高质轻负”的科学教学方法成为了全国课改的模式。
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的课堂教学改革,由最平凡的“教案”“学案”到形成“讲学稿”模式的成功课改,是陈康金校长带领全体教师花费近十年心血的结果。宜兴实验中学的“知识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的课改完全是校长王俊的杰作,是校长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准备效率的最平凡而又最成功的典范。王校长精通各科教材,对初中每科的知识系统了如指掌,每篇文章、每个章节都能编成知识系统树,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全校各个科目都推行“知识树”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使学校成为江苏的名校。
如此这些,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校长的决策是课改成功的前提,校长的参与引领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推行,能否适合本地本校,课改能否真正出成果,完全取决于学校的校长。
因此我们的校长时间和精力应放在学校内部管理上,更多的应放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上。不能老是应酬,不能总是跑关系,更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但事实上我们现在有几个校长真正在致力于课改?真正在想方设法“减负增效”提高质量?反思过去,为什么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为什么学生总是厌学甚至辍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诟病是真正的症结所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兴趣,时间上学生除了睡觉、吃饭就在教室里课堂上,学生负担的过重,课堂效率的低下,使得我们现在教育不正常,不规范,没有回归教育的本真。这值得我们校长仔细回味,认真反思。
要扎扎实实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校长应靠前指挥,深入一线,走进课堂,亲自实践。做到领导教学,发展老师,提高学生。
二、教师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主力军
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了,我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课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教师说话语气方式的变化,这对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如:
(1)课堂上重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而忽视具体问题的解决。前不久我听的一堂“生本教育”课改语文研讨课,合作交流时间有十分钟,而讨论的三个问题都是很简单人人都能解决的,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什么意义也没有,只是浪费时间,完成了一个形式。
(2)课堂上有做作的迹象,好像堂堂课都要有那些流程,而没有实事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老师都不明确,学生就更不用讲了。就在不久前,上级教研部门视导镇中学时,我看了两个教师的研讨课教案,其中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都写成了教师在这堂课中要运用的教学方法。这就充分说明连教师对教学目标都还很糊涂,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都不懂。
(4)教师教案设计不切实际,不切学情,抄写、复制别人的教案,没有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及实际学情融入教案中。
(5)课堂上的“假合作”“假探究”“假交流”,在教研课、展示课中随处可见。
(6)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没有妥善安排、恰到好处。
……
这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课堂新问题,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更新教师的观念,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是要引领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
“理念”“思想”和“观念”对教师来说是首要和核心问题,“理念”“思想”和“观念”要有优秀校长引领,所以校长时刻要向教师灌输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带领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技能。教师同样应做到“学无止境”。
第二是要告诉教师怎么做。
要使教师明白自己在课堂上的功能,即组织学习,指导学习,引导学习,不能当知识的传声筒和复制者,而是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让学生乐学、会学,知识和技能靠学生自己学会获得,不是靠教师灌输获得。
第三是课堂教学要回归本真。
课堂教学不能形式化、虚假化,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创新,要回到常识,体现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这一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要做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习”和“合作交流”为辅,全力打造高效课堂。
课改的主要追求就是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自主的学习体系。所以自主学习要有时空的保证、方法的指导、学习环境氛围、教师的帮助、自我产生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基本形成。
第四是注重课堂常规、细节、过程的管理。
抓好常规管理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证,教师的各项常规不落实就不会有“有效课堂”,更不可能去“创新”,去“课改”。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常规管理模式,教学准备、教学环节,学生主动参与、会学等都应作为常规管理的重点,只有落实常规,坚守常规,抓实过程,才有“高效课堂”的出现。
三、“总结反思,探讨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效果的后续力量
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课改的方式方法,调整课改的思路,探求课改的策略,才能进一步推进课改,提高课改的效益,实现课改的目标。
我欣赏蔡林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之教育信念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二十年的成功实践。有此信念的引领和“课改”成功的案例,能充分激发校长的用心管理、创新管理智慧,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活力,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那么我们就没有办不好的学校。
我欣赏王俊的“知识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和陈康金的“教学合一的‘讲学稿’”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以及“让学生真性成长”之教育情怀。是他们持之以恒的探求、摸索、实践,成就了个人、教师、学校的成功。
篇10
1 备学生要做到知晓全体学生、串联所有问题、实施团结互动、调节动机情绪。
2 备课程要做到内容目标熟知、前后知识衔接、构建知识体系、内涵挖掘扩展。
3 备情境要做到学生认知经历、课堂气氛渲染、设计合理流程、整合课程资源。
4 备自己要做到教学姿态自然、培养教学智慧、弘扬教学风格、展现人格魅力。
5 备设计要做到理念创新科学、过程流畅自然、课程管理高效、师生和谐发展。
二、探索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课堂是一个小型社会。学习生活、情感生活、人格社会化过程、互动竞争生活。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组织教学,但管理又不是为了组织教学而组织教学。课堂管理内容包括常规事物的安排、课堂环境的建设、课堂秩序的维持、课堂活动的推进、自我修养与状况的管理工作。
1 课堂的常规管理。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组成的,因此,课堂事物也会涉及到这三方面相关的主题。首先必须建立课堂的常规要求。
2 课堂的环境管理。课堂环境包括三方面的管理:时间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环境。
3 课堂的秩序管理。课堂秩序一直是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课堂秩序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影响秩序的因素又是多元的。课堂本身在教师、学生、环境三方面交互作用下又已形成一个课堂社会情境。
4 自我修养与情绪状况的管理。自我修养包括思想与业务的修养,情绪状况包括情感、教态、评价,同时还有教学艺术与教学机智。
三、探索有效的课堂作业流程
1 初步探索出作业有效性的标准
(1)作业要有针对性;
(2)作业要有实践性;
(3)作业要有趣味性;
(4)作业要有合作性;
(5)作业要有层次性;
(6)作业形式要多样。
2 通过优化作业设计,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学生的进步十分明显。
3 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 提高了教师自身教科研水平。
四、探索有效的课堂反思方法
1 个体反思。个体反思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进行个体反思时要做到“五是、三思、七要”。
五是:在课前反思(备课)时,要思考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估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是否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现知识与态度相统一、过程与方法相统一。
三思:课中反思,即在上课过程中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思考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思考如何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
七要:课后反思尤其重要。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沟通”和“合作”;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五要反思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2 集体反思。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我校建立了新型的教研制度,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和气质互补的教师组成备课组,这样有利于他们相互协作和交流,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五、增强远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1 通过课题研究,让广大学科教师对合理有效的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认识。
(1)合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
(2)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媒体,可以让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从而让课堂教学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变得更加容易。
篇11
2比较“同课”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比较研究法是“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同课异构”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即通过反思“同课异构”教学,寻找出适合教师自己教学特点和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优的教学模式和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强调的是教师自我反思,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反思对象是自己的教学,而非他人的教学。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同,其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一是作为授课者。在教学中,要即时反思课堂教学,发挥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调节功能。要善于利用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于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要比较以往“同课”案例中相近事件的处理方法,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影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及时、快速、灵活地对教学计划作出修改和调整,提高课堂效率。二是作为观课者。在听课时,要以学习者的态度比较反思自己的“同课”教学。“同课异构”虽然教学内容相同,但由于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差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会不同。听课教师应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对比,结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找出他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问题。教师在观课时,不但要认真听,还要仔细看,特别是问题解决的部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过程。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中“异”象,以便自己在以后上“同课”时做到有的放弃,构建高效课堂。
3课后评议反思,完善自我。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协调和谐、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教学“三维”目标得到最佳的实现、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才能使课堂高效。如果说,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片断的反思,那么,课后反思即是全面的、系统的反思。教师除了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等,还要重点将“同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看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什么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课后教师之间进行的交流和研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反馈系统。课后评课议课是“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在评课议课时,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要关注“同课”中的“异构”在何处,各种“异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又有什么不同,取得了什么效果,存在什么问题等。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通过对比、交流、反思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撰写教学反思,提高理性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它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和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同课异构”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比较的载体,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地审视。如果说,课堂上“瞬间”反思和课后评课议课反思是感性反思,那么,通过认真思考撰写教学反思的行为即是理性反思。撰写“同课异构”教学反思,不是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要求教师把带批判性的思考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步提高理性反思能力。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有反思日记、反思随笔、反思教案、反思论文等。
篇12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人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重视。而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生涯头几年是他们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尽快矫正初任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不良倾向来促进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社会环境回应方面的因素
社会对教师的课堂管理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家长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成绩,使得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追求学生成绩为中心,采取灌输法、题海战术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与现代教学观相违背。
2、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方面的因素
在职前教育中,师范院校虽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但缺乏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强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教学测量与评价以及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等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任教小学特殊管理方面的因素
初任教师专业发展与所在学校密切关联,他们的教学兴趣产生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教学风格形成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教学技巧来自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科研能力也源于所在的学校……初任教师专业结构的变化是在教师与学校的不停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在学校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教师专业要求来实现的。学校文化作为推动力,它能够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4、初任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因素
由于缺乏实践,初任教师缺乏许多专业技能:
(1)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而初任教师对这项能力的掌握往往不那么好,许多初任教师的语言复杂且多重复,容易让学生掌握不到话的重点。
(2)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而初任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许多初任教师不善于编写教案、组织教材来加强教学工作的预见性和有序性。许多初任教师还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习惯按照一编写好的教案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不会根据课堂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
5、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初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初任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言语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合理适当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要涉及教学的各个内容。而教学情景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内容完成的质量。为此,教师设置的学习情景应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启发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全体参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感悟,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2)树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有了明确的课堂常规,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就及时给予先行的提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在每个学年的初期阶段就需要确立较理想的明确的课堂管理规范,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程序和规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这是因为,每个学年的初期,新学期、新教材、新教师、新同学,这些新鲜因素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的行为,此时加强学生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流通道
建立有效的交流通道除了要有简明扼要的语言外还需要一定的非语言帮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人们往往认为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因而,专家学者们都围绕教师的“知识传授”进行了大量地有效地探索,与此同时,却将一种“无声的语言”――非言语交流给忽视了,非言语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凭借动作、表情、实物、环境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主要包括体态语言、目光接触、人际距离、时间控制、实物与环境、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传递信息的作用,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学反思能力
对初任教师来说,要想尽量少地采用直接管理行为,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是在观察中发现,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似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说明初任教师不是十分重视教学反思,缺乏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意识;即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但反思多限于自己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反思的方法也仅仅是“想想”而已,至多在办公室“说说”,真正的交流的并不是很多,说明初任教师对反思的涵义理解还不够明确,反思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反思收效较为不明显。要想获得理想的反思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和茁壮的成长,实现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转变,必须进一步理解反思的内涵和本质,掌握一些反思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C・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平等与机会[J].教育展望,1996 (2)
[2]石小芳.论有效的课堂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3]朱水萍.新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基本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6,3
篇13
更值得反思的是,那些个教学常规对学生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教师循规蹈矩的榜样示范下,学生也规矩起来。教师说一,学生不能说二;学生不举手不能发言,举了手,教师没有叫你,也不能发言;有机会发言了,又总想着说老师希望说的话。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教师提问的问题,课堂上十分安静,的确符合课堂纪律的“常规”。下课了,学生干部拿着《课堂常规记录本》让教师签字,又得了一个“优”,同学们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常规了。
我们一直把“懂规矩”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称之为“好学生”、“好孩子”,把不太“规矩”学习成绩又不好的孩子称之为“后进生”,“差孩子”、“坏孩子”。孩子的那些个奇思异想被扼杀了,那些个创造性的火花被泯灭了,那些个生动活泼的个性被压抑了,那些个孩子本该拥有的自由被肢解得烟消云散了。这就是那些常规给学生带来的效应,以至于他们走进新课程时,不敢“妄言”!
面对教学常规,我们需要反思,在反思中觉醒。我们不能说在过去的常规管理下,教师表现不好,更不能说学生表现不好,那是常规带来的“常规效应”。当我们以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的时候,只有一条出路:打破常规!
那么,在新的课堂上是不是不要常规了呢?不是。有“破”就有“立”,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有新的教学常规,新的教学常规要指向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如果要制定新的常规管理指标,请管理者不要忘记: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而愉悦地学习……
之五 怎样看待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则,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的确。进行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纪律是不行的。试想,如果在课堂上谁想起来就来,想走就走,岂不乱了方寸。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怎样看待课堂纪律?什么样的课堂纪律是好的,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有一位教师曾经形象地比喻某班级课堂纪律好:“我上课时,掉一根针都能听见”。此言虽然有些夸张,却足以证明其课堂上相当安静,如果教师不讲课,就没有别的声音了。
课堂上安静就是纪律好么,学生们都在做什么了?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之间相互地沟通与对话,是思维的激活、碰撞与交锋。因此,评价课堂纪律,用是否“安静”作为标准是显然不行的。
可是,我们确实这样评价过课堂纪律。以至于时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用“安静”作为指标评价课堂教学的迹象。一些学校的领导要一圈一圈地巡视、查看课堂纪律;值班学生干部要一圈一圈地为各个班级的纪律打分;教师下课时也要为任教班级的纪律打个等第。这种对课堂纪律的关注,师生们是不能小视的。学校在“评先评优 ”的时候,要考虑教师能不能维持安静的课堂纪律,校长在评价教学秩序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评讲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就更大了,在学生成级单的操行评语中,教师用的最多的是一个词是“努力学习”,接下来的就是“遵守纪律”。如果哪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人意,其检讨书上的词语就是“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违反了课堂纪律。我们不曾认真地注意到:课堂纪律竟被简单地泛化到了如此地步!
据说,一位学校领导在检查课堂纪律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教室里哄堂大笑,这个任课教师就受到了批评,当教师说明原因并进行争辩时,领导扔下一句话:“那也不能笑这么大声”,就走了。教学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究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就不能大声笑么?师生们的哄堂大笑恰好证明他们进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这样的课堂也要绳之以“纪”吗?那么,如果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动情地哭了呢,是不是又要“严肃处理”了;要是为了争辩。吵了起来,又怎么办?
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又一个标志。师生真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无论是笑,亦或是哭,甚至是吵,都不得用纪律机械地取缔。相反,教育者要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课堂纪律呢?那就要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那就要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
上的投入程度。
之六 教育机智是怎么来的
人们通常把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巧妙地处理一些难题,称之为运用了教育机智。的确,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朗读作文时,由于“口吃”,课堂上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开始是满堂哄笑,继之是一片沉寂,那个“口吃”的学生不再朗读了。如果教师按照一般的方法处理,就会换一个学生朗读。而这位教师别出心裁地说道:“既然他不习惯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朗读,那同学们就趴在桌子上,只用耳朵听吧”。教师也走到教室最后,面对墙壁站着。这时朗读声又响起来,越来越流畅了,越来越精彩了,课堂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教师运用教育机智的成功范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教育机智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众多的教师都心向往之。据说一位特级教师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其门下就有了学习教育机智的“弟子”。至于“掌门人”是怎样传授“技艺”的,我们暂且不论。单说“弟子们”是不是经过学习就能够掌握要领。名师可以告诉你,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甚至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范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习者把范例都背诵下来,是不是就能够善于运用教育机智了?
教育和工业是不一样的,工业生产的是物,是有规格和型号的产品,教育培养的是人,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不同的人,怎么可能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去解决动态的教育过程中发生在人身上的鲜活问题呢?
再说,教育机智不是简单的算术,通过名师的指点就可以学会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先装在头脑里,然后再去运用的。也就是说,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可以传承的,有些知识和能力是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才能生成的。像是学习游泳,没有呛过几口水的体验,恐怕是难以学会的。所以,教育机智也是不可能一学就会的。新课程在重视预成性课程的同时,也重视了生成性课程,这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另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