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产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技术产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技术产业

篇1

摘要: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IT)无处不在,信息技术产业化也已初具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IT产业将得到迅猛发展,IT产业化将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从信息技术及其特性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动因、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也探讨了IT产业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经济

点击查看全文

注: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为黄金会员资料,只有黄金会员可以查看。

提示:您还没有登录 无法阅读全文 请先 登陆 注册 点击此处申请黄金会员

篇2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改革的主要变化: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可以延续等。

二、“营改增”对信息技术产业的税负影响

(一)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产业的税率降到3%,企业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应纳税额直接减少2%。同时,改革后计税依据变为增值税的不含税价,剔除了价格所含的税额,降低了产品及服务的价格,销售收入表现为隐形“减少”,对于不变的税率,会减少企业的应纳税额。

另外,信息技术产业中销售额不超过500万的企业转变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但是由于行业特性,它对可抵扣进项的固定资产需求量很小,这对企业税负影响不大。

(二)对一般纳税人的影响

1.对生产型产业的税负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生产型产业的生产销售收入远多于500万,属于纯粹的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相对于5%的营业税率,相同收入必多缴税额。但是,其生产过程需投入大量固定资产,能抵扣较多的进项税,从而减轻税负。

其次,改革后,其计税依据变动为不含税价,计税基数就会减少,应纳税额就会降低。

最后,信息技术生产型产业的生产外包战略会更有优势。企业进行大批量生产时可将项目分包或转包给相关企业(服务外包方),这些服务外包企业的销项税会形成发包方企业的进项税,这部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将成为发包方企业独自承担全部项目所纳税额的减少数,大大减少了应纳税额。

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名义税率增加的表象上,通过对产业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营改增”有效地起到减税作用。

2.对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税负影响

第一,改革后,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中一般纳税人由于税率和销售额均高于小规模纳税人,会比小规模纳税人多缴纳更多的增值税额,相对于同为营业税纳税人的情况,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大中型信息技术产业,税负增加。

第二,由于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主要成本构成中工人成本较高,而该项成本不能产生进项税额,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导致税基过高,变相增加了税负。

第三,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实际的生产环节远低于生产型产业,基本不可能实施外包策略,也极少产生重复纳税的问题,因此税率的提升将直接导致该部分信息技术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税务负担的加重。

所以,由于在税率、抵扣项目和外包策略等实施细节上的缺陷,“营改增”会导致部分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尤其是大中型规模的非生产型服务性产业的税负负担加重。

三、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内部政策

1.加强信息技术产业的财务管理改革

企业要建立增值税明细账,记录和生成增值税明细账以便在日常销售和采购环节上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计提税额,在账务处理时注意与原收入和成本费用记账核算的不同。

在改革财务制度的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及时适应业务变化,合理控制企业费用支出,利用财税改革的有利方面,实现税负的最大程度的减轻。

2.及时转变经营模式,调整内部结构

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认真解读“营改增”具体内容,结合自身产业属性,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间进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份认定,及时调整企业内部的成本结构,尽可能运用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外包服务经营战略,增强产品及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出口,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实现企业在税负最小的状况下的收益最优。

(二)外部政策

1.对上游企业多争取发票

信息技术产业上游环节的供应商会成为增值税纳税人,这些供应商也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和服务商时,应尽量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使企业通过进项税抵扣,降低增值税负。

2.对下游企业实施提价策略

信息技术企业要顺利进行提价策略,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企业营销策略,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把销售量提高上去,增加销售额,相对的会降低税负。

篇3

产业趋势与机遇

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制高点。随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即将来临,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融合化成为产业发展新途径。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资源整合步伐持续加快,促使旧有垄断格局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全球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竞争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苹果公司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强势崛起。这一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模仿,为众多新兴企业提供了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的新思路。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而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催生出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绿色IT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在北美地区,能源消耗的10%都用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和绿色IT的理念无疑会进行到底。低能耗芯片必将带领信息技术整个产业链向着节能的方向迈进,诸如节能主板、节能电池、节能机箱、节能显示器等产品将会成为市场主流。

力争实现新跨越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应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各细分领域的创新性发展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要率先发展,三网融合、无线城市要加速推进,有些技术不成熟、应用需求不足的前沿领域更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积极研究和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产业化应用。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目前有四方面工作需要做:一是培育物联网、云计算高端应用;二是打造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四是打造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芯片、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着力开发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控制、传感器等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尽快发展物联网应用。

推动绿色IT产业的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推动IT产业向节能、高效、低碳转型,涵盖从技术的研发、智能化应用到产品的绿色制造和信息服务的升级转型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优势,构建绿色IT平台,实现IT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最大化。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加大对网络黑客攻防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硬件产品。

加强标准的制定。对于市场规模大的领域,比如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应在行业标准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领域,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应尽早参与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此外,还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政策要有针对性

需要强调的是,应根据不同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用范围广,技术和产业成熟度参差不齐,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要具有针对性。

对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要加大支持力度,并出台细化的有关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用地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资本和人才向这一行业流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篇4

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包括三个层面: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基础层面是一个无缝衔接的高速信息通讯网络,它以公用电信网为主体,是各部门专业应用信息系统的通讯平台;应用层面是建立在基础平台上,面向社会各行业信息应用而组建的各种应用信息系统、各种专网、服务系统和各类公用、专用数据库;支撑层面是保证组建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实现的条件和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管理机制、资金、技术标准以及各种从事信息产业的不同层次的管理技术人员等。[2]

1 从基础层面来看

据统计,截止2014年年底,哈萨克斯坦固定电话线路数有435.34万线,其中居民使用350.33万线,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线路有119.18万线。安全的互联网服务器105台,每100人互联网用户有45户,固定互联网用户210.09万户,使用固定高速宽带互联网用户209.32万户,使用移动高速宽带互联网用户983.86万户。对比2007年和2014年的数据,固定电话线路数增加了26%,农村地区固定电话线路增加了37%,固定互联网用户增加了82%(见图1),此类数据说明其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固定互联网的用户量激增。哈萨克斯坦的移动网络包括GSM和CDMA两部分,GSM网络覆盖已经达到全国范围内75%,已入网用户为200万,普及率约11.7%,CDMA 800M网络覆盖达到全国范围内60%,用户约为10万人,后期CDMA 800M扩容计划正在进行中。

2 从应用层面来看

哈萨克斯坦整个信息技术市场从结构上被划分为了四个部分:硬件、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和通信。

2.1 硬件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硬件市场在哈萨克斯坦占据主导地位,它在整个信息技术产业所占的份额为79%。据哈国官方统计,哈国个人计算机市场年均增长率在15%-20%之间。根据国际数据咨询公司(IDC)《哈萨克斯坦个人电脑季度跟踪调查》,称哈萨克斯坦2012年PC电脑(包括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销售量达85万台,同比增长24.4%,其中零售连锁店笔记本销售量增长42.2%,企业台式电脑销售量增加31.7%。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电脑总数达到63.16万台,通过图2可以直观的看出,该国的电脑数量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2009年实现了倍数级的增长,2013年达到了一个峰值,比2004年增加了94%。结合2004年至2013年计算机等贸易总额汇总表,可看出计算机贸易额度自2004年逐年呈现递增趋势,2013年计算机、软件等贸易额比2004年增长79%,电信设备比2004年增长了83%。虽然哈萨克斯坦PC市场受全球PC市场经济不景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大量涌入以及受到对于虚拟技术和云技术应用的制约等影响,导致PC市场需求下降。

2.2 软件

在哈萨克斯坦,从事信息技术行业的公司有400多家,40%的公司集中在阿拉木图市,22%的公司设在阿斯塔纳,其他的公司分布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巴甫洛达尔等城市。其中软件占据了信息技术行业的半壁江山,目前哈国有200多家软件公司,很多大的软件经销商来自于俄罗斯,除主要销售自己的品牌产品外,也与其它公司一起销售本土软件开发商的产品。有些经销商也会与终端用户合作,开发一些定制的程序。但是,最近几年特别是经济危机后,大部分软件产品出现销售下降或增长放缓的现象。

在软件产品份额方面,哈萨克斯坦的本土软件产品占据着约四分之一的市场,其余的四分之三被国外的产品占据,西方产品大大超过俄罗斯和本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

此外,哈萨克斯坦软件产品市场增长势头非常强劲。除了2009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软件市场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各年均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据专家预测,今后软件业将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每年增幅可达150%。

2.3 信息技术服务

信息技术服务在信息技术市场上仅次于硬件市场排在第二位。哈萨克斯坦统计署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服务形式中,软件开发和技术维护方面的咨询服务在哈萨克斯坦用户中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与维修、计算机设备供应和网页制作有关的服务。这类收入占信息技术市场总收入的43.8%。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信息技术服务占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市场的14%。现在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乃至国家机构开始向国内的信息技术专家寻求帮助,许多公司在选择优质的技术服务时倾向于质优价高的控制系统和ERP系统。

根据图4数据可以看出,哈国的信息技术服务总额呈现波形递增,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服务额比2008年下降了18%,随着国内经济的复苏,2010年服务总额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增幅达到30%,从2010年开始至2013年服务额基本保持在27%的增幅,经济总量逐年递增。

2.4 通讯

信息技术产业的另一个组成部分通讯产业也在迅猛发展,它是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中附属性最大的行业,但是该行业仍具有一定的垄断特征,哈萨克斯坦电信公司几乎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是导致哈国互联网和通讯服务费用相对较高的直接原因。

在哈萨克斯坦计算机技术市场中,通讯服务费用占市场总成交额的近1/4,主要体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无线上网和无线数据交换业务收费较高。根据2013年世界经济论坛的信息技术报告,在世界114个国家中哈萨克斯坦的移动通信资费水平排在第42位,资费低于俄罗斯的资费水平,这将有利于相关产品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通过图5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占据通讯服务首位的传统行业长途电话、国际电话通信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互联网服务和移动通讯的服务额度和增长速度均名列前茅。

3 从支撑层面来看

哈萨克斯坦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制定并推行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

2003年7月,哈政府专门成立了哈萨克斯坦信息及通讯署(Агентство 了哈萨克斯坦信息及通讯署(Агентство ),由该部门制定和执行国家关于信息化和通信的政策,参与解决信息化和通信领域私有化问题。

同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签发了另一个总统令,要求在阿拉木图附近新建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鼓励外商投资信息产业。但同时哈政府也规定了在电信领域成立合资企业时,外资所占股比不能超过49%。

2009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签署了一份《修正和补充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信息和通信网络行为》的法案,其下议院马日利斯2009年通过了该法案。国家开始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测,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严格限制。该项法律把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 包括博客、论坛、聊天室、网上商城、电子图书馆和网络电视等全部归属到传统新闻媒体的范畴,互联网资源必须按照规定,像传统媒体一样在当地官方媒体登记注册,并遵守相关传统媒体的法律,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

前几年,哈国采取大量措施促进投资结构转变。为促进投资结构向“非资源”领域转变,哈国对经济优先发展领域如何吸引外资进行立法,立法规定了土地、建筑物和设备等实物保障,对于投资额不少于5000万美元旨在生产高技术和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战略项目,规定7年内免予征收土地税和财产税,以及对企业使用天然气、电力,购买地块、建筑物的花费予以补助。此外,哈国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招商引资,为更好地吸引外资,设立了出口和投资促进署,对跨国集团公司在“非资源”领域的投资实施“一站式”办公。

4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通讯、计算机、网络、软件、信息服务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电子信息技术比较落后,其信息技术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可以说,我国信息技术在哈萨克斯坦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因此,分析、判断哈萨克斯坦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现状,对我国发展向西开放的信息技术产业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在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是运用科学、科技的手段来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对工业、信息业、军事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有:技术和资金比较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固定成本高,制造成本低、科研开发投资高等。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中心之一。已经进入世界电子产业大国之一,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仍处于发展中水平。为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能在国际上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应当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竞争能力。让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走在世界的前端。

1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信息产投资下降

现今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和发展都比较依赖投资效益,如果其投资降低,直接导致电子产业的发展滞后。其也会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销售有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投资相对往年来说下降了不少,因此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也得不到稳定的发展。

1.2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调整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产业的结构比较松散,又加上信息产业的基础较差,因此其改善起来也比较棘手。我国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大都是生产硬件类的劳动型中低端产品,一些技术密集型的软件、系统等主要依靠进口。因此产业结构更加矛盾突出。

1.3 贸易保护和反倾销对产业的冲击

据报告显示,世界银行商贸和国际一体化小组对世界各国实施了反倾销调查,其中对中的反倾销调查最为严重,而这些反倾销调查也有可能会成为新的贸易禁令,导致我国贸易不敢轻举妄动。目前很多国家为了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商品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许多国家对对中国的商品进行贸易调查,也就是针对我国的贸易出口。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产品主要是依靠进出口,而贸易保护和反倾销等贸易壁垒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国际化策略

2.1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四大产业基地,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实施集体群化发展策略。首先我国的电子技术产业企业应当加大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和技术,从而获得国际化竞争的能力。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以硬件居多,其在我国的生产比例和经济比例中都比发达国家低得多。而目前国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没有跟上国际的脚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电子企业应当积极调整工业和技术的,要与传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双方的发展融合,促进渗透的传统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和业务流程的信息技术,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制造产品的制造和集成,集成和运营产业,不断创造新产品,新的格式,并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2.2 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也越来越市场经济化,在这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竞争中,应当注重产品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国际化的竞争力。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品过剩,而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的则需要进口。一些本国生产机器,如彩色电视,电话,手机,激光视盘机,等几乎所有都过剩,其销售也主要依靠市场中的价格竞争。大的利润高附加值的电子器件、系统软件等基本上依赖进口。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科研技术的投资,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竞争力,加强对技术专利的保护,树立品牌意识。只有在品牌意识的带领下,企业才会将产品的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才会加大生产的监督力度,重点抓质量,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才能提高。也只有这样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才能提高国际化竞争力。

2.3 实施自主创新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和高人才的密集型产业。电子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投资做为产业自主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为了加快“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等产品的制造,我国应当要把先进技术引进并且消化、吸收、加以创新,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点子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的国际竞争力。企业除了要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科研体系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化,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从而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结束语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国际化竞争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率和经济贡献值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其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基金发展的新增长之一。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是:(1)电子信息产业对经济贡献不足;(2)产业结构矛盾突出(3)贸易保护和反倾销对产业的冲击;并根据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策略是:(1)优化产业结构;(2)创造品牌意识;(3)实施自主创新。其最终目的为了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国际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2.

[2]吴松飞.金融危机下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6-59.

篇6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重大突破。一方面,信息技术重大创新变革初现端倪,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已达22/20nm并进一步趋近于物理极限,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及超高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带动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性突破,并将触发和引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创新,带动各相关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篇7

一、引言

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为走出危机阴霾,各国面临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力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苏的产业发展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中国立足于渡过当前危机难关,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当仁不让的战略决策。从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被作为重点推进的对象。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位列第二位,充分体现了其战略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涵盖量大、应用范围广,与传统行业结合的空间大,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将远远超出本行业的范畴。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入手,进而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以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创新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制定依据以及理论指导。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在产业创新的内涵上有开拓性的研究。Schumpeter(1934)认为,创新的本质是“产业突变”或“创造性破坏”,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国家内生需求的主要任务。他最早提出了产业创新包括采用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组织化等五种组合的情况;Freeman et al(1987,1997)指出产业创新是系统概念,系统因素是产业创新成功的决定因素;Malerba(2002)在进化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产业创新的系统理论。他认为产业创新系统是由知识、技术体系和以及之间的联系网络与制度等部分组成,产业创新就是由这几部分共同进化而导致。

至于怎样界定产业创新绩效,普遍的观点认为产业的创新绩效主要取决于对创新过程的高效率管理(Amit and Schoemaker,1999);也有的观点认为产业创新绩效不仅是绩效的过程,还是创新元素的组合。这当中主要包含了环境需求、生产程序、产业市场以及人口组成等变动元素(Drucker,2003);Hagedoorn Cloodt(2003)将产业创新绩效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上认为产业的创新绩效是从创新的成果引入市场的力度的结果来衡量,广义上认为是将概念的出现到创新发明,为整个相关市场所带来的创新发明、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绩效,从而推动形成产业。

如何测定创新绩效在创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一直倍受关注,自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的外溢效益、扩散效应对生产率的影响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该理论的提出者Romer(1986,1990)关注了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或者是R&D的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研发和创新过程加入生产函数模型,得出微观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会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济增长。Bernstein & Nadiri(1991)发现创新的溢出可以使得可变成本降低并增加产量,从而降低产品的价格;还有其它大量的研究证明这种外溢效应对企业绩效的显著正影响(Grossman and Helpman,1991;Nadri,1993;Wieser,2005;Aiello and Cardamone,2009)。

国内学者在对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产业创新及产业创新绩效。在产业创新内涵上,杜义飞等(2007)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分析了产业创新的内涵:如果企业从产业的层面来审视创新活动,那么其创新效益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效益,引出交叉互换式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产业创新;黄顺春(2008)认为产业创新的概念主要涉及产业创新的主体、产业创新的范围以及产业创新的表现;韩红丽(2012)则认为产业的创新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实现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进而进行产业分工协作形成战略竞争合作机制,形成新的价值创造系统而实现。在产业创新绩效上,高建(2004)认为产业创新的绩效包含过程绩效和商业绩效,商业绩效即企业在技术、产品等产出成果在其商业带来的贡献;陆国庆(2011)出于对创新外溢效应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板上市公司进行了绩效研究,得出企业创新绩效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等呈弱正相关关系,与产品毛利率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刘伟伟(2012)按照过程绩效和商业化绩效分别测算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绩效,得出企业在知识资本形成阶段的绩效要显著高于商业化应用阶段的绩效,企业的整体创新绩效与商业化应用阶段绩效高度相关的结论。杜勇(2014)等也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及企业获利能力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相关研究中尚未对产业创新内涵及产业创新绩效在得出一致结论。本质上,产业创新是典型的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创新的投入包括资金设备、人员投入等,创新的产出主要有专利、产品。总的来说,在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当中,投入与产出是关键,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世界银行《工业技术发展项目案例研究报告》中认为,创新绩效可以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徐鸿和杜国良(2014)通过对新三板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当期的绩效呈负相关的关系。本文认为由于创新投入到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当年的创新投入产出并不全是当年的研发费用投入的结果,短期内研发投入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在R&D活动上的财务支出在增加产品开发成本的同时,还会占用企业的资金,减少了企业其他方面的投资;加之市场对创新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取得的成果也不能马上得到市场的认可,利润增长率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增加。除了考虑到创新的时滞问题,还要考虑带研发投入指标数据的全面程度和真实程度问题。已有研究认为,R&D 投入也应包括了长期设备的购买。此外其它企业、产业或者机构研发产生的知识外溢带给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能体现在数据上。财务报告给予了企业在创新投入归类上的自由空间,且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创新投入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硬性指标,申报过程中存在虚列费用风险。这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导致研发投入的增加不能带来企业绩效的提高。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研发投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绩效负相关。

有关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且这种结论的不一致呈现出地区性、行业性的差异。Creponetal、Duguet、Mairesse(1998)运用CDM模型对法国企业的创新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以专利或新产品销售额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发现企业生产率和创新产出正相关;Feng et al (2008)通过分析中国纺织行业和医药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产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陆国庆(2011)的研究显示企业绩效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王小童和高昌林(2013)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创新产出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也有不少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或是呈现出负相关关系(Benavente,2006;Mohnen,2006;谢芳琳,2013)。因此,本文不对创新产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创新绩效间的相关关系作出假定。

关于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安同良、施浩等(2006)研究发现小企业、中型企业和大企业的 R&D强度存在着倾斜的V型结构关系,即对小型到中型的企业来说总资产规模越大,其研发强度越低。企业在由小型向中型企业转变的过程中,会逐渐将部分资源投入到研发之外,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加大员工比例,从而就导致了研发投入强度减少,而本文样本公司大多已经是发展稳定的中型企业,可以理解为大多数研究对象已经有一定的创新产出累计,且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对于企业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Carolan,2008;王小童等,2009;李常洪等,2013)。

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企业规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性。

四、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一)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利用CDM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对创新转化过程中的变量进行参数或非参数转化,实证探究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间的作用机理。Creponetal(1998)最先提出CDM模型,其核心思想为企业的R&D投入通过知识生产过程,在企业的运营下转变为知识知本,推动企业的创新,最终为企业产出带来效益。据此可将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价划分为创新投入阶段、知识资本转化阶段、生产率提升阶段。Aiello & Cardamone(2009)在该CDM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了创新外溢效应的新模型,完善了最初的CDM模型。CDM方法使得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在模型上建立了连接,并最终通过模型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使得后续的创新绩效研究脱离单纯的对指标数据的讨论。基于此,本文亦采用CDM模型作为测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方法。

(二)CDM模型

1.创新投入阶段方程

(1)

(2)

方程(1)分析企业创新投入决策的影响因素,x0是解释向量,b0是相关系数向量,μ0误差项,gi*是创新投入决策虚拟变量,若企业从事了创新活动则取1,没有从事创新活动则取0。方程(2)表示创新投入强度的影响因素,k代表企业的人均R&D投入量。x1为影响企业创新决策及企业人均R&D投入量的各因素组成的解释变量向量,主要包括经营现状、市场份额、需求大小、技术推动、企业规模和行业特征等6个变量。

2.创新转化阶段方程

(3)

方程(3)表示创新投入成果的转化,ti*代表创新成果及专利数量或新产品销售比例;x2是影响知识资本转化因素组成的解释向量。

3.生产率提升阶段方程

(4)

方程(4)表示创新成果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其中q表示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或人均销售收入);x3为除了创新投入以外的影响企业生产率因素组成的解释变量向量。

4.综合以上三阶段方程,可以得到创新绩效方程

(5)

方程(5)用以表示创新活动从最终对企业生产率或者业绩的影响,其中;;。

CDM模型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生产率指标结合在同一模型中,使多个指标相结合,对创新绩效的研究更加合理、有说服力。

(三)模型设计

依据CDM模型,结合国内外创新绩效相关研究,本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创新过程分为:创新资源投入阶段、产出形成知识资本阶段、公司经营绩效阶段。创新投入阶段选用研发费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实际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府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故本文选用实际税率作为投入阶段政府支持力度。创新产出采用当年申请的专利数和软件著作权衡量;经营业绩指标方面,本文采用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结合上述三阶段构建企业规模、创新投入产出与经营绩效的线性计量模型如下:

lnYi=a+a1lnXi1+a2lnXi2+a3lnXi3+a4lnXi4+a5lnXi5+a6lnXi6+a7lnXi7+σ

模型涉及的相关指标如下表1。

表1 模型变量及定义

公司绩效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Y) 公司当年净利润占股东权益余额比

创新投入产出 研发投入(X1) 公司每年研发费用

技术人员比重(X2) 公司每年末技术人员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专利数及软件著作权等知识资本(X3) 公司当年申请专利、著作权的数量

实际税率(X4) 当年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比,衡量政府给予的间接补贴

控制变量 企业规模 总资产(X5) 公司每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

总股本(X6) 当年年末总股本

公司年龄(X7) 公司成立日期到当年年末的时间跨度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9--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在2009年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因此本文选取从2009年开始选取样本公司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内从中国财经网得知共有5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A股上市公司,剔除ST样本公司1家,故本文选取剩余49家当中47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财经网,数据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和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公司2009-2011年的经营绩效变量、创新投入变量、企业规模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

从表1可知,经营绩效方面,近三年,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分别为0.113、0.144、0.11,标准差分别为0.116、0.128、0.212,可知样本公司近三年的经营绩效基本稳定,2009-201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状况良好。创新投入方面,样本公司的专利数、研发费用、技术人员比重都有所增加,而替代政府支持力度的实际税率略低于高新企业界定的优惠税率15%。企业规模控制变量方面,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总股本呈逐年递增趋势,企业规模逐年扩大。

2.回归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表3、表4、表5所示结果。

表3 模型汇总

模型 R R2 调整R2 方 标准估计误差

1 .706a .498 .424 .074

a. 预测变量: (常量), 实际所得税率, 专利数(项), 技术人员比重, 公司年龄, 研发费用(元), 总股本(股), 总资产(元)。

表4 Anovab

模型 平方和 df 均方 F P

1 回归 .234 8 .029 5.333 .000a

残差 .681 124 .005

总计 .915 132

a. 预测变量: (常量), 实际所得税率, 专利数(项), 技术人员比重, 公司年龄, 研发费用(元), 总股本(股), 总资产(元)。

b. 因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表5 模型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P

B 标准 误差 试用版

1 (常量) .112 .026 4.343 .000

总资产(元) 1.488E-11 .000 2.283 3.352 .001

公司年龄 -.003 .001 -.196 -2.239 .027

专利数(项) -.002 .000 -.476 -5.427 .000

实际所得税率 -.074 .101 -.058 -.730 .467

技术人员比重 .000 .000 .143 1.706 .046

总股本(股) 4.426E-11 .000 .286 .906 .367

研发费用(元) -1.509E-11 .000 -1.951 -3.273 .001

a. 因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从表34可看出模型相关系数R为0.706,判定系数R2为0.498,调整后R2为0.424,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以进行样本回归分析。从表3可知模型统计量F=5.333,相伴概率P=0.000

(1)从创新投入来看,创新经营绩效与技术人员投入呈正相关,与研发费用、专利数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实际所得税率相关性不明显。经营绩效与技术人员比重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样本公司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平均在40%左右,其中个别公司达到了90%以上,可以看出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中,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研发的重要人力资本,对公司创新研发带来技术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技术人员的比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研发力度,为企业带来收益,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成立。

经营绩效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营绩效与研发费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1;而研究表明代表创新产出的专利数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指标本身的缺陷,即用专利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本身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专利带动生产率或企业绩效的提高存在时滞性,而且专利的审批也需要时间,在两年的观测时间内存在时滞。

经营绩效与实际所得税率间间无显著性关系。实际税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投入,从样本企业实际税率的统计结果上看,样本公司三年平均的实际所得税税率为12.6%,低于国家所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有的15%的优惠税率。国内在研究中国企业R&D行为指出企业在申请R&D补贴时经常发送虚假的创新信号以获取政府R&D补贴。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享受到了同样的税率优惠,这也说明了实际所得税率对经营业绩没有太大的影响。

(2)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创新绩效与总资产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公司年龄呈负相关,而与企业总股本显著性不明显。

总资产与经营绩效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企业规模的加大对经营绩效的提升有显著效果,证实了假设H2。企业创新绩效与公司年龄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相一致。企业经营绩效与总股本间无明显相关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创新实力更强,有成熟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基础,对创新绩效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总股本平均在5亿股,总股本较低,可理解为在这规模下公司股本对企业创新带来的经营绩效不明显。

六、结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创新成功转型的希望所在,对这一公司群体的技术创新绩效进行研究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亦存在不足,如数据样本的有限性、专利、研发费用指标衡量的不全面性以及创新投入产出的时滞性问题等,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更全面地考察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安同良,施浩.L. Alcorta.中国制造业企业 R&D 行为模式的观测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6(02).

[2]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10).

[3]李常洪,郭嘉琦,宋志红,范建平.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企业绩效:基于CDM模型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5).

[4]陆国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绩效研究―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5]王小童,高昌林.基于CDM模型的创新测度研究[J].统计研究,2009(03).

篇8

1 引论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产业,产业结构的改变依赖于更新技术,加快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使得以IT为核心的新技术创新部门成为了新兴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其就业人员在总劳动者中的比重的提高,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并带动着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促发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1]。

2 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现代信息产业体系,是在产业创新的推动下,由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其特点包括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及可持续性;它的外延又包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它是新兴产业与战略产业的交叉和融合;它有符合当代社会需求、融会当代科技成果、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三个鲜明特点[2]。

3 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各个产业,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具体的有利因素体现在以下三点:①政府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②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突显;③移动设备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发展机会[3]。

4 以娄底市为例分析湖南信息产业体系的现状及

发展的必要性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是我们党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的工作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娄底市已初步形成门类较为齐全、部分领域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基础,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程度高、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技术水平低、领军企业少等问题制约其现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症结所在。因此,加快建立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又体现娄底市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增强内生动力、推进两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4.1 依托湖南省政策支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能增强

竞争势力

2010年8月31日,湖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长株潭地区作为全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在抢先发展上具有优势;益阳在2008年出台了《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实现了后发赶超的重大战略;岳阳市积极探索“低碳化、市场化、生态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省内其他市州也在全力谋划和抢占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娄底市只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才能应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才能确保在未来竞争中不掉队、不落伍。

4.2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能实现加速赶超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娄底市在经济实力等各方面上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仍不容忽视。初步核算,2012年湖省地区生产总值22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4.2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0506.4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8643.6亿元,增长1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480元,增长10.7%。在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面前,要实现娄底的加速赶超,从根本上讲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提供坚实支撑。

4.3 从产业结构看,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

产业体系

娄底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矿建企”、“因企设市”的历史渊源极深,形成了以冶金、能源、建材、有色等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在工业中重工业比重达到95%,煤炭、冶金、有色、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5%,占全市GDP的38%。并且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较短。这种严重依赖少数行业和少数企业的单一支柱型产业结构,很容易给经济发展带来大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要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努力形成多元产业支柱。

4.4 从生态环境看,要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加快构建现代

产业体系

老工业基地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娄底在能源消耗、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增长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开采,许多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据测算,以现有的开采速度,煤、锑的开采期限分别不足30年和50年,资源优势正在逐年削弱,与之相伴的是生态的恶化和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既要发展速度,更要发展效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GDP,更要含金量高的绿色GDP。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靠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寻找新的出路。

5 湖南省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对策与分析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时展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生产结构不优、要素瓶颈制约加大、物价上涨压力犹存等困难,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同时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部分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不完备,“两化融合”有待深入[3]。湖南省的不足在于行业技术水平偏低,而且受资源、环境的制约,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十分狭窄,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此同时,湖南各个产业、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少、创新团队少,造成了湖南省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3]。针对湖南省的现状及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阶段和特点,本人认为要发展湖南省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5.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行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提高现代产业集中度,提升新产品质量,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整体竞争,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发挥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湖南省的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5.2 加强产业推动,打造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湖南省的重工业,打造现代服务体系。在金融领域增加证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金融机构,设置产业投资基金、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强银行与保险业的协调发展,为湖南省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便利、高效的融资服务;在物流领域,依托京广、湘黔等运输便利的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形成包装、加工、货物专项配送的一条龙服务,打造现代物流体系。这样,一方面战略支撑产业产生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完善又会对第二产业起推动作用,两大产业协调发展[3]。

5.3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地位,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6 结语

湖南省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依赖政府的力量,因此应适当调整规划,从现代产业要素、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四个核心出发,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步伐。

参考文献

[1] 盖建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J].经

济问题,2010(3):31-36.

[2] 史宝娟,等.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

业,2011(2):25-28.

[3] 苗圩.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J].求是,2012(23):39-42.

篇9

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并在总结示范工作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专项,将通过专项的实施支持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公众网络和网站改造、新兴应用示范及标准研制。

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领域,我国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标准)已在老挝、古巴、柬埔寨等国家落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研究工作。

篇10

目前,虽然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和支撑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下,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发展增速来看,信息通信技术所引领的产业经济增速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2014年已达到GDP增速的两倍。另外,随着包括移动电话用户数、移动宽带用户数以及4G用户数在内的国内移动用户数量的与日俱增,用户素质的增长率也在同步加强。现在,我国的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全球用户的40%,如此庞大的用户数使我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通信市场。

同时,陈山枝提到,随着我国移动用户和流量的增长,信息通信设备和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我们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机遇下,我们要将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实现供应制造的智能化,进而实现未来高效的协同制造,为最终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及推进智能制造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不过,尽管我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全球竞争,我国在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特别是像视频和模拟器件等方面还是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我国在前沿技术发展的引领能力仍然相对薄弱,关键技术与国外还有明显差距,这都是未来我国信息通信产业面临的挑战。信息通信技术前景可期

陈山枝表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还是朝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的方向发展。2020年的目标是信息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和产业能力能够进入到世界强国行列,并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到2025年,信息通信设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和整体的实力大为增强,产业综合实力位列世界强国前列。

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关键领域,分别是:无线移动通信产业、网络设备产业和计算机与服务器产业。随着移动宽带用户以及移动终端用户量的持续增长,估计到2025年全球会达到60亿的节点,那时个人拥有的终端设备数量同样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这说明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都十分广阔。

“伴随着4G的广泛应用以及未来5G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将成为我国国际标准产业的主导产业。从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2020年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的市场份额将达到75%,终端芯片大概是35%。在全球市场上,到2025年我国的移动设备会达到45%的市场份额,终端芯片会达到20%。 这样不仅会使得我国获得领先的技术标准,也会使我国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未来国际通信市场上取得巨大的进步。”陈山枝如此说道。

另外,新一代网络设备产业在未来也会得到持续平稳增长。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国产通信设备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能够实现全球领先,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国产路由器和交换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能占到20%。

未来高性能的计算规模成长以及全球服务器市场会保持高增速。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能达到30%,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

那么2025年的目标就是国产高性能的计算机与服务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特别是国产高端的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陈山枝表示,总体来说通信设备技术产业支撑“中国制造2025”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基础芯片元器件加上一些信息通信的关键技术。另外,万物互联的5G网络加上安全可控的高灵活的核心网络。同时包括云计算、云存储以及大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

应用示范 产业协同

在移动通信方面提出5G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工程,主要目标是实现我国5G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和应用的全球领先,特别是是实现资管公网、专网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第二个应用示范工程是建立新一代网络创新与应用示范;第三个应用示范工程是关于安全可控,全国产的材料以及软硬件协同创新工程。未来我国还会建立一个可控可信以及网络规模不小于四千多个的差异化服务质量,以保证虚拟网络运营服务监控的示范工程。

篇11

人类社会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重要原因。18世纪末到现在的两百多年里,发生了四次改变人类社会基本面貌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是电气化;第三次是自动化;第四次是信息化。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信息技术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另一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改变其设计、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全面综合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转型与信息技术发展

关于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可是,不管是哪一种解释,技术进步始终是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因。产业结构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 取决于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结构水平。技术进步提高了产业要素的素质, 使要素在产业之间重新配置, 从而推动了产业转型。

在信息化时代, 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来实现, 亦即当技术变革引起产业结构转换时,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并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信息化对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

20世纪中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 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信息化通过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合力, 不断改善各产业技术状态和管理水平, 使生产工具(设备) 系统和生产力系统按信息化需求重组,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 提升产业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信息技术主要通过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种途径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信息产业化是指在信息化过程中,将信息产品制造、信息开发及信息服务等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信息产业,提高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当前信息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系统集成业、电信运营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信息化则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渗透, 三次产业部门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而提高整个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的过程。产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全面发展和普遍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实现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的转变,这个转变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业信息化主要有企业间的信息化、行业的信息化、行业间关联的信息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转型。信息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 是促进世界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基础。信息技术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必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2.产业信息化与产业结构转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世纪中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高度渗透,信息网络广泛普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信息化承担着很重要的和关键的角色,在生活方面,网络变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生活设施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信息化创建了全新的商务模式,驱动商务增长和业务的创新。从企业内部向上下游不断的扩张,实现产业和服务新的创新。在生产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市场对作为生产投入品的信息产品需求日趋增大, 从而引起整个市场的中间需求结构重心向信息产品倾斜。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作投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通过投资需求结构的改变, 促进了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同时由于对信息产品投资需求增加, 直接结果是传统产业得到了提升, 信息产业的发展有了充分的市场保证, 从而也推动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方向演进。

三、加快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如彩电、个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手机等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因此,要保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向核心高端突破。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计算机升级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重要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信息产业。

2.加快推进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要突出抓好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生产设备的换代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陈平.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建刚.技术变革与广播媒介转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建伟.技术创新的经济转型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夏晨芳.信息服务业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吴伟萍.信息化推动产业转型:作用机制与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篇12

    2.1集群: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由地理上接近,在某特定领域的业务上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公司和相关机构构成。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参与人员竞争力[3]。然而20世纪后期的技术和社会变化已对组织形式和特点产生了深刻影响,市场和层次之间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建立在区域网络基础上的工业系统成为构成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因素[3]。一个地区的工业系统具有三个维度:本地机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工业结构突出了社会分工,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之间联系的程度与性质决定了产业集群的优势。拥有发达工业系统的集群更加灵活,比那些实验和学习仅限于个别企业的有更强的技术活力[3]。得益于集群中的互补性,集群内企业容易获得专门的投入、员工、信息、机构和公共产品。生产力与创新是集群互补性提升后的结果。集群企业之间的联系不需要企业牺牲灵活性来换取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低进入门槛促成了新企业的产生,通过创业和高增长潜力进一步增加了集群的优势[4]。类似于企业竞争优势,集群优势意味着集群更有生产力,比别人更创新。Porter(1998)解释了集群与生产力、集群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集群和新业务的形成[4],假设集群是同质性的,则公司的汇聚导致了高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如硅谷这样的集群成为促进技术转移和吸引创新集群的重心。

    2.2集群形成背后的动力集群、技术转移和创新依赖于创新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提供的知识的不同来源。创新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设备投入,包括公司相关制造产业、大学R&D集中度、工业R&D集中度和商业服务提供者集中度所构成的网络[8]。一旦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制度压力相似,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会鼓励企业采用模仿知名企业等模仿整合模式[5]。当面临不确定性时,企业为了节约搜寻成本,会去模仿其他组织的行动[6]。由于集群往往与先进技术、快速增长行业、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相联系,所以高水平的相互关联很可能会使得企业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而采取模仿行为[2]。集群是个聚类过程,组织模式本身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往往受到高技术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和剧烈动荡的影响[2]。当两个企业聚集到一个地方时,竞争双方更注重对方的行动和战略信息。为此,竞争对手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正式和非正式关系。集群也是企业集体努力,控制生产者生产的结果。需求方面,企业集群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供应方面,企业集群可以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取信息和劳动力,公司可以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以利用互补优势。

    3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的案例

    3.1成都高新区的先决条件科技园的资源主要是围绕如下几个特征来配置的:与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正式的业务联系;知识型企业与其他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将技术和业务技能转移到组织现场中的管理功能[7]。这些带来了在集中网络空间的中小企业集群,它们常常利用柔性生产技术,其特点是与本地企业具有广泛联系[8]。当然,并非所有相似或者相关产业的小企业的空间集聚就构成科技园,其必须具有一个有效运作的企业网络[12]。其实一个集群在产生之前是很难识别其是否出现的,先决条件导致研究人员去研究促进产业集群出现的区位因素:军事基地、研究型大学、科技园区、国际机场、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娱乐设施[9]。例如,先决的区位因素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半导体产业会在美国硅谷发展起来,斯坦福大学为技术工业园提供了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该地区已经存在了一些电子公司,旧金山湾还有大批军事和航空航天设备的潜在客户。类似情况也存在于成都高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格局。在之前停滞的经济中酝酿了巨大能量和动荡,这有利于企业活动产生。不同于前苏联大棒式改革,中国采用了循序渐进和步步为营的改革方案。这些外部变化带来了更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与合作[10]以及企业家精神的诞生和兴起,更灵活、自负盈亏、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的增长。成都高新区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成都高新区主要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分别位于成都南郊和西郊。成都南郊和西郊一带以其研究和教育机构密集程度被誉为四川地区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智力集中区。虽然中国对该地区自“一五”和“三线”时期开始已进行了多年投入,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政府才认识到科技知识的商业价值。在那之前,科技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与产业相独立的,由于对专业人才进行严格限制,研究人员也缺乏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创新氛围开始涌现,政策试图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机制来重新组织现有研究制度,如政府大量削减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的研发经费,鼓励中科院自筹经费和市场导向的投资。中央政府还设立项目,如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直接支持成都地区某些科学研发,这也引发了科技创业的热潮。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重新布局及新方案和项目形成了高技术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鼓励了国有科研机构成立密集的、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来挖掘其创新潜力。

    3.2成都高新区的诞生和发展企业集群有时候起源于一个快速成长并取得成功的新创公司[11]。在北京中关村的示范效应下,一些人开始扮演冒险者,如1992年11月成立的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批准的,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第一家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股份制试点企业。这是在美国硅谷成功例子基础上,得到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中国化模式。然而,这个模式在头两年面临着相当大的、深深植根于传统指令性经济的质疑。这种情况到1993年开始转变,并在随后发展成为一种带来高新区建设与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支撑为主的转化的重要经验。企业有加强合法性、避免新责任的动机[12]。加强合法性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取得政府机构的支持,这在中国转型经济中尤为重要[13]。成都高新区诞生和成长背后的有形之手是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作为监管机构,管委会处理诸如许可证、税务、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就业及高新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事务。在企业增值服务方面,建立了专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投资公司等专业服务团队,帮助解决发展困难和问题。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不仅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园,还配套了创业辅导、风险投资等服务措施,尤其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的“梯形融资”体系在全国范围产生了示范作用。另外,还特别重视培育本土的大企业、大集团,每年锁定一批重点企业,在市场开拓、上市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内培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同时还监督企业,确保它们遵纪守法。作为奖励,管委会会给表现良好的企业颁发证书,这个证书是企业申请国家科技贷款的先决条件。如果公司的业绩不佳,不仅会从高科技企业名单中除名,还会丧失诸多优惠待遇[13]。

    4成都高新区的成长路径

篇13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实现了一定的进步,但增速回落

据2015年电子行业产业统计报告,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达6.08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99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4.09万家,实现销售收入达15.4万亿元,增长10.4%。电子信息制造业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9614个,同比增长19.8%,增速比上年提高18.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602亿元,同比增长7.2%。金融危机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渐走出低谷,产业体系不断得到完善,2015年通信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4.4%和18.1%,电子专用设备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4.5%和14.1%,电子信息机电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达到13.6%和19.7%,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不过从整体来看,增速有回落趋势。如下图1:

1.2产品外贸疲软,内部需求不明朗

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约1.3万亿美元,同比下降1.2%;其中出口7811亿美元,下降1.1%;进口5277亿美元,下降1.2%。同时由于传统工业在逐步向下发展也给电子产业发展带来影响。2015年我国的采矿业、汽车制造产业及电力行业增速明显回落,使得这些行业在导航仪器方面的需求、电力电子元器件生产及电子测量生产等方面的需求降低,影响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且传统的彩电、计算机等传统产品也开始出现市场疲软趋势,2015年,我国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只有2.5%,增速同比下降8.4%;微型计算机产量同比下降10.4%。据海信官方表示,电视产量下降8.4%;联想表示其PC业务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通信设备行业增速也明显下降,终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2015年手机产量增长7.8%等。

1.3产业安全面临严峻威胁,亟待进行技术创新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还是较为落后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对外依赖程度还是很高,产业安全存在很大威胁。如集成电路方面,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有着1-2代的差距,年进口额超过万亿元;在显示面板领域,尽管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上游配套方面如制造装备、驱动芯片、配套材料等还是大量依赖进口,国内面板企业的本土配套率低于30%,使得行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另外,在软件领域方面我国核心基础软件大部分还是依赖进口。据联想反映,部分外资软硬件生产企业借助国内厂商贴牌,直接参与部分安全领域的招投标,使得国家安全存在很大隐患。此外,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尽管发展迅速,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数据库量很大但规模小、格式不统一等。

2原因及对策分析

2.1税费及其他费用沉重,需要国家给予积极的税费支持

目前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税金增长18.8%,高于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11.2和11.6%,税金占收入比重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同时缺乏技术创新相关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我国还需要健全电子信息行业的税收政策,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2相关政策落实缓慢,政策稳定性不足,需要国家给予积极的政策保障

一些行业政策落实速度较慢。如长虹、创维等彩电企业节能补贴尾款落实很慢,新老软件企业的待遇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流程非常复杂、耗费时间较长,而且需要每隔三年进行重新认定。另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基本面向科研单位,而产业一线的企业无法享受政策支持,同时目前现行的户籍、社保、教育制度等,使得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和流动起来带来阻碍。在相关的政策方面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如国务院62号文件后,要求各地统一清理优惠税收政策,不过各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明显缩紧,政策在短时间内的大幅度变化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不利于企业经营的健康、正常、稳定发展。因此,在政策方面,国家还需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在政策落实方面还需要整齐划一、及时执行等。

2.3缺乏市场引导,竞争秩序混乱,亟需建立统一的市场发展秩序

虽然在一些行业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不过各地是各自为政,出现无序投资,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造成恶劣的市场竞争。以光伏和LED产业为例,各地都积极大力发展,优惠政策不断出台,造成大量重复投资,市场缺乏有序竞争及合理的价格约束和管理机制。如互联网企业通过“高配低价”来压低成本,进入硬件制造和其他行业领域,使得行业利润受到极大影响,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而对于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普遍存在取证难、立案难、审判难、结案难、执行更难的发展状况,在大数据时代,厂商在用户数据收集和利用方面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进行规定,存在很大的法律纠纷隐患。因此,我国还需要建立健全市场发展体系,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新技术及新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

2.4建立合理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电子信息企业可以学习国外成功经验,如当前的双阶梯制度,有效结合员工职业生涯与技术生涯,实现公司与员工的共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制订激励机制过程中要重视人才培育,培养一支较为稳定的高素质团队,通过培养技术带头人及科技骨干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关注每位员工的发展,通过在岗培训。带薪培训等不断促进员工技能专业水平提高。

2.5提高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想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还需极引进国外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身创新,实现创新产品的目的。可以通过建立技术联盟等形式,多个企业技术骨干集中起来,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的合作共赢,在遵守合作契约的前提下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同时,要积极与国外先进企业展开合作,丰富技术创新资源,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合作中不但要努力创建自身特色,以掌握竞争的信息资源,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吸引大量高素质管理人才,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总之,要有效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我国政府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在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市场秩序规范化、法律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从而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娜玲,张文霏,陈鸿雁.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研究[J].通讯世界.2016(19)

[2]吴蔚.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子测试.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