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二、灵活的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教材也是样式丰富,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教学过程以及涉及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专业内容,这样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灵活调整教材以及贴近生活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以及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中职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与实际紧密相连,对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舍弃,那些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常用的知识则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那些新出现的信息技术知识或者课本中没有但很实用的知识内容,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说明,进行精确的讲解。比如在Excel中的公式等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都比较常用,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可以更快的适应职业需求。
三、正确选择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的推动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主动,由原来的强迫性的学习变为自主的学习[2]。在兴趣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比较占优势,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以及科技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兴趣状态,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软件、创造学习环境等手段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计算机的指法联系中,由于内容目标的单一,学生会很快的产生乏味的情绪,这是需要进行教学软件的配套学习,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给指法练习的难度进行分级,在其中增加游戏环节以及竞赛环节,先让学生熟悉键盘,然后通过游戏使学生掌握单词的拼写,可以参考“俄罗斯方块”这一游戏,将方块中加入需要拼写的单词,在方块落下之前必须拼写完成,否则就游戏失败,游戏最后可以看到自己获得的成绩,在高一级的就是语句的拼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竞赛,看谁的得分高。这样逐步增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四、增加小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整体水平
小组学习主要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团体,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不同特长学生的优差互补,促进其合作学习的组织能力发展[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特长领域以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中挑选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临时的组长,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组长可以指导其他组员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也可以组织组员进行学习知识的讨论。这样可以使学习资源得到均衡的共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小组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意识,引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也会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篇3
数控技能竞赛对深化职教改革,推进素质提高,对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在组织教学计划时,依照数控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要求,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组建四个技能竞赛平台,构建了一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四个技能竞赛平台分别是:数控车床技能竞赛平台,数控铣床技能竞赛平台,CAD/CAM技能竞赛平台,数控综合技能竞赛平台。这四个竞赛平台与该课程的四个教学模块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2.创建竞赛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组织数控技能竞赛的一般组织方式是课程结束之后,由学校竞赛组委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选拔。如何将竞赛融入到每堂课中,组织教学是非常关键的。首要的是在授课班级内组建互相竞争的对手,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授课,各小组成员就是学习的合作伙伴,各小组之间就是竞赛的对手,这样可以在班内创建争相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采用竞赛式的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组织数控车床技能竞赛时,第一次上课就可以将技能竞赛的样题、操作规范、评分标准等与竞赛有关的内容都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竞赛,掌握一种技能,靠这种激励措施,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自然想方设法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
二、学生参与组织整个竞赛组织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要将技能竞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更是整个竞赛组织活动的主体,所以从技能竞赛信息的资讯到制定技能竞赛的计划、决策与实施,一直到最后竞赛后的成绩评定、检查与评估,最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才是整个行动导向教学的全部过程。由于数控技能竞赛具有高度的社会开放度和企业参与度,打破了传统学科竞赛的封闭模式,同时数控技能竞赛从命题、裁判到成绩评定等大都是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要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就必须加强学校师生与行业企业专家的零距离接触,详细了解企业的人才衡量标准,这也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前提。
三、校企合作是技能竞赛式教学模式实践的技术保障
通过各地组织的数控技能大赛我们发现,数控技能竞赛不仅考验选手的技能高低,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技能竞赛不仅要求选手能将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而且对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的熟练操作及各种检测手段和器具的使用等相关的实践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纵观省市大赛,都是要求选手根据设置的任务,制订工艺方案,并利用现场提供的设施设备,完成所有零件的加工。整个比赛过程涉及生产计划组织、工艺文件编制、加工工艺、数控程序编制、加工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的提高、安全意识、操作规范、职业素养等,都是企业生产的实景再现。显然,数控技能竞赛带给我们的实质性启示是学校与企业必须接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合作开展技能竞赛的措施主要有:首先,可以依托建设项目组织竞赛试题,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竞赛项目可以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企业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有这样两种现象是最为常见的:一所职业院校的负责人带着学生,跨越了几个省市,跑了十几家企业,最终也没找到合作伙伴实现订单培养;一家企业老总,急着扩厂投产,厂房建好了、设备买好了,就是招不到合格的技术工人。组织技能大赛不单单是一次比赛,更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平台。校企之间,都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寻找到合作者。企业青睐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意是在掌握最新科技的基础上产生,职业院校的技术发展总比企业慢半拍。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一直在寻求技术突破。而院校则没有这个动力,只有当企业提出用人需求时,院校才向企业学习。通过组织技能竞赛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可以把企业正在加工的零件引入到竞赛现场,供学生进行比赛与学习;同时,企业也可以在竞赛课堂的组织过程中,选拔好的技能人才,作为企业的重点培养对象。
篇4
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某些学科如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而具体。采用必要的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逐步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了课堂。以其拥有的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受控性和直观性赢得广大德育教师的青睐。在课程改革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内容中还应加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创新教育等。这些德育内容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所以,倡导新理念、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改变了德育课上始终演绎着语言说教的教学模式,把道德行为与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化成一幅声形并茂生动画面展现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促进学生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目标,产生内化,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以情境激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可激发相应道德情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种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互操作。它使小学各科的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加强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辅原则
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适宜原则
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总之,是因需而用。
3.适度原则
适度指程度适当,适可而止。所谓程度适当,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宜的问题;所谓适可而止,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要与教学时间相吻合。
4.互容性原则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是模块化组合,方便灵活地使用。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修改,增删或者部分选用,只有真正做到互容,才能真正共享,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节省大量的资源和时间,避免无益的重复劳动。
5.效益性原则
我们设计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一点,我们的设计就会出现偏差。例如,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只考虑如何的精美,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编制者大量宝贵时间。有的课件求大求全,完全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的容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让课件变得简约、实用,既是教学的需求,也是减轻教师的劳动,获得最佳效益的需要。
总之,在各种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落实课堂素质教育要求和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
参考文献:
篇5
一、“活化”教学目标
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如果心中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而是一班学生或一个年级学生,这种情形下制订的教学目标就没有体现出个体差异,是一种“死”的目标。这种“死”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很不适应。因为信息技术学科与别的学科不一样,学生的起点悬殊特别大,有的学生家有电脑且爱捣鼓,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已有相当的功底,有的则是一片空白。这样用划一的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就很不合理,从理论上讲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践上看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饿死”,没基础的学生“撑死”的难堪局面。为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必须使教学目标“活”起来,或者说“活化”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让教学目标“活”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制订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由于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肯定不同,接受新知识存在着快慢。因此,首先制订共同目标,为使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保持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制订扩展目标,为较快掌握共同目标,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让他们劲有处使,培养他们自主的探索和研究精神。如学习EXCEL函数,共同目标是掌握使用方法及熟悉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扩展目标是掌握TODAY、COUNT、COUNTIF、RANK等函数使用。
2.转换静态目标为动态目标。为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可制定静态目标,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路可循。随着学生学习过程一步步深入,他们会产生一连串问题,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即动态目标。如WORD中版面设计教学,静态目标是使文档的布局美观,结构合理。为达到这个目标,应从改变“字体”学起,把教学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知识点,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字体、段落、边框和底纹等设置。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教师课间巡回辅导,把每个学生学习情况记录下表,根据实际掌握程度对目标作出调整,使教学目标一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活化”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象信息技术学科这样发展得快。而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科书和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相脱节。我们教的应该是一本通过教师自己开发的“活”的教科书。如何使教科书“活”起来?即活化教学内容,对教材作创造性的加工处理。具体可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兴趣原则处理教学内容。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的局限,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以及有限的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扩充或取舍。对过时的、不实用的教学内容要毫不留情地删去,如五笔字型输入法,不是人人去做文字录入员,拼音输入法对他们来说已足够了。能提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可扩讲,如讲到“WINDOWS的录音机”的录音功能时,教师可准备话筒和音箱,让学生亲自尝试录音,把录音让同学听,这样学生能感受到计算机课程内容就在自己身边,对计算机课的学习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激发兴趣。
2.坚持生活原则处理教学内容。“回归生活”成了所有学科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能拉近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距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为此教学内容应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学而有用。例如,“WORD中插图、文本框、艺术字、声音”知识点的教学时,笔者就用学生过节时相互寄送的贺卡为内容,通过制作图文声并茂的电子贺卡并用E-MAIL发给同学或网友的过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教学内容。
3.坚持先进性原则处理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要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实现“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如学生经常上网下载资料,会用到下载软件及压缩软件,可讲述迅雷、RAR等软件的使用。
三、“活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及如何掌握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当作机械人。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先讲理论再作实践,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最畏惧的恐怕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因此,很多学生开始学信息技术热情高涨,后来害怕上信息技术课。反观周围的很多人,虽然对操作系统与计算机原理知之甚少,却可以在Windows下畅游、学习、上网、玩游戏。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活化”教学过程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只有从使用入手开展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1.灵活使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手段,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各种电教、网络设备的功能充分应用于教学,如计算机辅助计算机教学,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室、网络教室进行演示教学,将每节课教学内容和从Internet上收集的相关资料制作成网页放于Internet上,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去利用等手段等。这样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还能在学习的同时熟练掌握我们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多样教学策略激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相匹配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吸引学生。如案例驱动激趣,一般教材中介绍软件中各菜单命令的功能时是平铺直叙的。照既定程序讲练教材,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用任务驱动或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呈现教材,则效果就会完全不同。比如,学习WORD软件时,先展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黑板报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边讲边练的过程中引出并讲述各WORD命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掌握。再如互帮互助激趣,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层次也有高低,操作水平好的学生比水平低的学生做得快做得好,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去帮助操作较慢的学生,能收到多方面效果:一可解放教师,不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解答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小问题;二可提高教学效率,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询问教师会有一定的畏惧感,而询问同学则会产生亲切感;三可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同学互帮互助的品德;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课后有成就感,保持对计算机课的兴趣。
3.灵活的考核评价。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信息素养,帮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以知识、能力本位观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
(1)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一些纯理论知识内容,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工作原理等涉及到较多的理论知识,采用笔试的形式就可以达到考核目的。
(2)采用笔试和上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既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践技能的内容,可采用笔试和上机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用笔试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用上机考核考察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用笔试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用上机形式考察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按笔试和上机考核所占比例确定成绩。
(3)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进行考核。对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完全采用上机考核的形式进行。比如WORD、EXCEL,可布置综合性课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或协同完成。通过相对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考核方式,以使考核切实达到检验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百花齐放,只要教师结合实际,勤思考、多探索,总结出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就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益华.基于计算机多媒本教学环境下的评价指标体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篇6
一、直观展示数学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相对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观展示数学知识,无论是数字,还是图形,在屏幕上只要展示出来,学生自会明白。而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七年级几何知识的教学,特别抽象,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并不具备如此抽象的想象能力,因此用多媒体教学把要讲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会使学生一看即明白。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深刻性强,可无限分割,可重复展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数学最怕缺乏抽象思维,我们讲得津津乐道,学生想象不到,那么概念就无法理解,教学也就十分低效。而多媒体改变了这种状况,即使学生想象不到,我们也可以将其直观地展示给他们,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教学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扩充信息,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数学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料来进行辅助。而人们所熟知的知识却是有限的,大量资料是需要查阅书籍才能了然于心,而翻阅资料需要浪费很大的精力,且如果一堂课只教师翻阅资料就会浪费大块时间,那就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解决。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无所不能,尤其是复杂的概念、定义、习题等,我们可以介入网络,搜索大量资料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使用多媒体的动画、音效、色彩等信息全方位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记忆数学概念,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尤其是几何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因此,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几何图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功能更多地展示图像,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学生接触了更多的课堂内容,就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如进入初一年级后的第一堂数学课是《走进数学世界》,书本上举了很多的例子,虽然其中也有意识地增加了图片的数量,但多数仍是干巴巴的文本文字,看上去苍白无力。如果只是这样蜻蜓点水地提一下,学生自然不会对其有深刻印象。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根据课本中的事例,利用课下搜集到的图片,一一放映给学生看,图片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学生自然可以将课本提及的事例与课上放映的图片一一对应,深化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从而真正意识到如书本上所说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这就是数学”。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除此之外,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2.展示动态效果,突破静态思维形成的难点;
3.利用多媒体教学省时,有利于提高效率;
4.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突破内容枯燥造成的学生积极性低;
5.有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一种生机与活力,为新课程改革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和支持。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学会让多媒体为己所用,充分利用其种种优点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重难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学生的实验假设,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实验活动前,有一段时间是对实验进行假设。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假定的说明。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假设有依据的关键。如:让学生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假设前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1、让玩具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推或拉)2、指定学生接住老师扔来的苹果(思考苹果是怎么到你手上的)上述两步目的是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小实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各种物体在没有人为施力的情况下,最终都落向地面。学生就会自然地作出结论:苹果落地肯定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是竖直向下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吸引力。
教师让学生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用学生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三、提供高效的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良好的、有结构的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实验材料的自身不足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效果。那些材料是属于真正有效的呢?首先,材料要保证科学性:如在摆的研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选取问题,教材推荐用大小不同的两种螺帽表示不同的两种重量的摆锤,当摆线一样长时,实质上摆的长短却是不同的,换上沉浮实验盒里的小吊桶,里面分装塑料块和金属块,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其次,材料要简明:科学探究的材料构造要简洁明了,要尽量控制影响孩子们探究的干扰源。张红霞教授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指出:越成功的教学越是简洁明了。可以用5个材料说明的就不用6个,能用简单材料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材料。如《压缩空气》注射器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集中探究目标、专注地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找根据证实推测的实验材料。第三,材料要有兴趣性:小学生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天生的好奇,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空气占据空间》,教材用纸被压入水中而不湿进行实验,一方面易影响结论,再则也不卫生,改用乒乓球沉浮可更直观也有趣。第四,材料要有结构:根据活动目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使活动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的活动二:改变浮标的沉浮。老师在几次试教中在材料的控制上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材料1:浮标内不加任何重物,怎样让它沉下去?(学生自然想到加重物,虽然浮标也沉下去了,但它同于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改变玻璃瓶的沉浮属于同一思维层次。材料2:浮标内已放入重物,但易取出,学生受前思维的影响,取出重物,这样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材料3:浮标内有重物,但被封住不易被取出,但可以拉长(改变体积),学生终于想到改变大小(体积)也可以改变沉浮。
四、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保证有效科学实验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在安排学生探究活动环节上,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相对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如在《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一课中,涉及知识较深,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既要求学生发展观察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再从设计气象符号中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动脑的过程,仅通过动手探究是很难发现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五、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有序性
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是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的保证。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导致实验现象出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前教师没有把实验的方案设计好或者是设计得不够合理造成的。
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积极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篇8
一 引言
目前,电子白板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人们对它的热情日益高涨,称其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的有机整合。它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教学环境。
怎样依托交互技术构建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与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相配套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揣摩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现代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有效应用的方式、方法,分析资源应用的效果,努力将新课改落到实处,是从事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人们应关注的重点。
二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交互白板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平台,它的出现,使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构建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出的“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描绘出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引导、互动、拓展、反馈的特点,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左边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老师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三者的中心,教学资源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交互白板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环境;教师施教于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帮助;交互白板作为互动课堂教学的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图例的右侧,“入境、自主提问”是在运用交互白板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导学、尝试学习”指的是利用交互白板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学习,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自主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查漏补缺。“反馈、检验效果”旨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结果,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这种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交互白板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环境。
三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学资源的层次运用
1.多功能黑板——传统媒体工具的扩展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一块多功能“黑板”供老师、同学展示教学使用。除了书写之外,老师还可以运用白板进行简单的做图演示,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
2.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技术整合工具的合理运用
通过互动白板,教师可以通过一支笔统一掌握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一种自己熟悉的方式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中的媒体,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课堂。
3.生动的交互交流——演示实验工具
互动白板可以作为演示实验的平台,展示实验过程,形象地为学生演示各种实验。学生们也可以亲自上台在电子白板上操纵实验仪器,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动白板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白板记录下来的学生操作和练习答案加以对比,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交互。
4.优化教学资源——情境创设工具
教学资源的优化组织一直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巨大障碍。在获得了资源之后,怎样将教学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通过课件或网站方式组织起来的资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是结果,缺乏“过程性”。
互动白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快捷地组织资源。通过互动白板的资源库和配套软件,教师通过鼠标拖拽,手指划过,就可以轻松生动地为学生们呈现理想的教学资源。这种高新技术与课堂实际的无缝连接,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引领课堂成为了可能。
5.动态的课堂——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工具
动态的、整合的课堂应成为新教改形势下的主力军。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流失,如学生课上的发言,与同学们的讨论以及任课老师随口的评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应随时被记录下来,供老师开展教研,供学生课后查阅。
互动白板不但可以自动保存书写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快照等多种方式即时将屏幕内容捕获下来。教师可以就这些内容及时引领课程的发展。记录的内容便于保存、整理和共享,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有了可用性。
综上所述,从传统媒体的扩展,对现有信息技术的整合,再到对资源应用与生成的支持,白板可以从多个层次对课堂进行支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从一线教师的现有水平出发,完成传统理论教学到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设备教学,发展到信息技术背景下,借助信息化资源实现互动课堂的完美转变。
四 基于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将教学环节进行整理融会,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订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一体化”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教学案例材料
教学案例材料主要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为年轻教师提供案例学习的资源。使用课堂实录回放可以进行课后研讨,促使教师本人进行反思总结,并加以改进和提高。
2.教学内容材料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内容开发的核心。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设计出授课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材料,可以是常见的PPT,也可以是针对于交互式白板所开发的课件。
3.教学自省材料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多维度的教学自省材料,从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面指引学科教师展开思考,更好地帮助教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4.教学评价材料
教学评价材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对教学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有来自于自己本身的评价,同事间的相互评价,其他学科同事的评价以及学校领导与其他专家、学者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吴天武.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篇9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激活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需要预先设计好教学环节,对引入、讲授、提问、练习、总结、展示、评价等环节的时间、内容都要有准确的安排。引入是课堂的门面,不宜太短让人感受不到精彩,也不要太长让人感觉唆;讲授要准确而简练,可以结合提问进行启发和总结,不要讲读课本、自问自答、自顾操作;提问时要对学生有鼓动,有表扬,有鼓励,让提问的师生、生生交互起来,严防严厉地批评学生;学生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师及时指导,统一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板书或投影公示等,切忌学生练习时教师坐着休息;总结时要简明扼要,适当结合学生成果,切忌唆和重复演示;展示学生作品时,切忌雷同演示,控制好学生演示的时间;评价要注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结果的公开要适度,切忌点名批评学生。
三、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注意的是为学生升学深造打基础。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对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好奇和疑义,对难题刻苦钻研,对解决问题后的自信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四、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如上物理教材《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学生有的根本没有见过这两种自然现象,很难想象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录像、剪辑、课件制作等手段,把整个日食、月食的过程制成一个完整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时候再来对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信息技术的介入,弥补了观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学习资源。
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量剧增,知识成为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知识的更新率加快,陈旧率提高,有效期缩短。另外,知识的高度综合性和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由此带给人们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生活、政治生活和人类一切领域内深刻而广泛的冲击和影响。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环境下,人们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很重要。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出一批批高技能、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六、避免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实验教学的误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0
1. 生物教师普遍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到位。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认识不到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借用新课改的名号却改不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用新教材上传统课;二是神化新课改,对教学产生较大的迷茫或恐惧,不知如何上课;三是虚化新课改,盲目放弃原有的好的方式,追求热闹的形式。
2. 任课教师没能把握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目标不明确。《生物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及要求描述比较概括抽象、粗化,可操作性不强;教材内容及深度很难把课程标准说明到位,并且辅助资料与教材和教学不配套,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都难以把握,教师的教学目标就难以明确。如“细胞的分化”一节的教学,一位教师的处理是:首先安排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意义和结果。接着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2)理解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然后,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细胞分化及其意义并让学生讨论,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也是这样的处理。整个课堂基本上是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对教材没有做任何扩展,也没有提出相关的问题。
3.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科学探究限制。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分子与细胞”这一内容中,有实验14个,收集资料2个,参观讨论1个,实验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大多以实验为载体。由此导致的实际困难,一是生物实验较原大纲生物实验多,实验室不够,实验经费不足,占用课时多,教师实验员工作量增加;二是生物实验装备没有到位,配套实验器材缺少。
4. 教师教学观念新旧交错,知识储备不足。对于实施新课改,教师们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而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部分教师对新课改仍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了解,仍然在旧课程框架下,用旧的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来实施新课改;同时新课程内容充分体现基础性、选择性和时代性,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以往教师没有涉及的学科知识、新科技发展知识和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我们对实施高中课改思想认识和准备上的不足,阻碍了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生物教师只有理解实验的本质,掌握生物教学模式在教学程序、主要特征、组织方式、教学评价及缺陷等,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恰当地选择运用并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学校要多加重视,创造新课改的条件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学校的开放力度,扩大校际交流,学习课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双方互相学习交流管理经验,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学科组到对方学校听课评课。这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标准,改变教学方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提高生物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高中课程改革要取得成功,各中学就要创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和受家长敬重的教师。一是要求教师们提高和巩固生物学专业知识,掌握生物学的一些新知识、新理论;二是鼓励教师为了专业发展扩大阅读、开放课堂、扩大交流合作、进行教学个案研究和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三部分构成。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3. 传统教学方法同新的教法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传统教学讲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对学生扎实基本功的养成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新课改下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像探究式教学、 学生活动课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这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取其精华,这对于生物教学工作的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篇11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过分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看枯燥乏味的文字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多媒体组合的视、听、动结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导入本课时,学生通过屏幕看到视频,这是教师设计的课前准备,目的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有效氛围,将其带入情境之中,深深吸引了学生,同时,老师的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开始了饶有兴趣的学习。
2.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科学教学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传统教学弊端中的科学教学内容是描述、讲解、实验,不能用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形式表现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内容,有文本、图形、图表、音像、动画;有静态的、动态的;有分散的、合成的;有视觉的、听觉的。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的集成处理形成了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中科学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以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因而比较直观。以往科学教学中的弊端是采用讲授、实验,教师是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信息技术教育支持下的科学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相关状态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运用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篇12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篇13
如,苏教版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教材都是以生活情境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其目的有二:一是体现数学知识有用,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有的教师没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时只是提出一些问题,而问题却没有数学味,经常专业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没有从数学角度来回答问题:我看到有小鸭、有小鸡,还有大树……师发现没有预期效果接着又问: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大树是绿的,小鸡在吃虫子……这时教师耐不住性子了,也不知该怎样再问,只能硬生生告诉学生一些数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提问由于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提问效果,甚至使课堂处于尴尬的境地,白白浪费了课上宝贵时间.如果换种方式设计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就会避开情境中的无关信息,关注情境图中的动物的数量,一下子就能收集到情境图的有价值数学的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提问设计要“精”
问题精就是问题设计要触及知识的本质,以较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该问的问了,不该问的也问了,表面上看学生是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课堂思考和学习,但是细细推敲,真正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问题寥寥无几,所以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质量高、数量精,以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少量的问题探究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如,在教学正比例意义时,有的教师问了很多问题: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什么样的两种量?谁先变化谁后变化?是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什么一定?这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只是把正比例意义的语言表达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学生只是按照正比例意义语言表达读一读,毫无思维价值,对学生理解正比例意义没有多大帮助.我在教学时设计里这四个问题:(1)问题中的路程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有运算关系的量就是相关联的量)(2)请你从路程及时间两种量中任意选两组四个数,看能否组成一个比例?可以组成多少组不同的比例?(使学生明白任意两组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无一例外)(3)为什么任意两组四个数字都可以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意义,因为比值始终不变,所以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4)根据路程与时间两种量中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想一想你认为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又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学生经历这四个问题的研究,就从本质上把握了正比例意义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揭示正比例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度”
问题的“度”是指问题空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太大了学生无法思考,思维就没有成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哪些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的新知学习起什么作用,教学起点定位在什么地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提问.如,我在教学“认识方向”一课,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关方向的经验,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知识,但是也有的学生不甚了解,所以我的问题设计就要兼顾全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既让已经掌握方向知识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不知道方向知识的学生有学习的机会,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每天太阳都会升起和落下,你知道太阳每天从哪边升起?用手指一指.(2)这个方位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3)除了东方还有哪几个方向?它们分别在哪个位置?(4)你们面向东边站,知道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5)如果你面对北方站立,你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6)现在给你一张纸,你站在这张纸上,以你为中心把四个方向写在纸上,你会写吗?(学生写方向)再把这张纸挂起来,看看这张纸的上面是什么方向?下面是什么方向?左面是什么方向?右面是什么方向?这样的问题空间正适合低年级小朋友,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也能够得着,一步一步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图纸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自然揭示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