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篇1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在音乐课中把认识乐谱作为每课必学的内容,并且把会不会识谱作为学生懂不懂音乐的标准,不但偏离了音乐教学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理,进而造成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心理学家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 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看得出与他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地吸引他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巧妙地将学生与音乐拉近,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音乐感受,逐渐地喜欢音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单纯的说唱,死板的讲述乐理知识,那只会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重新反思了以往的教学。根据 新课标 的要求,我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小练习:在课始与课末,进行 骑着毛驴进教室 的小游戏,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游戏中,我让每个学生都有三个自己创想的动作。首先,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那么到了下一课,我便要求学生尽量不要重复自己上节课的动作,学生们相互模仿,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动作已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动物了,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2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和情操,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著。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识谱能力较差,我采用“听唱教学法”,即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听力,在反复视听的过程中来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不错。

五、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新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范文3【编者按】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

前段时间,我们对部分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倾向”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信息。在他们的答卷反馈里,我们得不到一直期望的“音乐课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音乐老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那种感动,相反的却是冷漠与排斥;他们热衷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 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靠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篇2

二、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摆正音乐教师姿态

篇3

我在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台钢琴、一组多媒体设备,教师用钢琴弹奏所学歌曲,学生跟着琴声和多媒体课件学唱,构成了当下学校音乐课堂中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可是,我们这种教学方式和过程能否真的达到我们课程标准所提到的“弘扬民族音乐,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从最初的音乐学习,就培养了“钢琴的耳朵”;“多媒体的欣赏模式”。即使我们的教材里有民歌、渗透了民族音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只能叫做“模仿”“观赏”而不能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学唱”“欣赏”。由此,钢琴和多媒体奠定了学生们对声音的默认“好听”标准。由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爱听钢琴和多媒体音乐,而听到民歌和传统民族器乐就会觉得“难听”“听不懂”甚至哈哈大笑。

二、重视方言在民歌教学中的使用

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从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出发,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民族性,不能把钢琴弹唱民歌就叫做音乐课堂有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方言语调,《毛诗序》中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知音乐由语言而生,不同方言音调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我们讲民族性,应该首先从语言这个角度出发。

我曾经在课堂上教唱《浏阳河》这首湖南风格的歌曲,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湖南湘潭的同学用方言来读一下歌词,全体学生一同模仿。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湖南方言的风格特征,进而激发“原汁原味”演唱湖南地方风格歌曲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感受到祖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听到湘潭话后非常感兴趣,引发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模仿。最后我提取出湘潭话中几个代表性的字音如:路(lou四声)、个(guo四声)、出(qu一声)等运用到歌曲演唱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唱原汁原味的湖南民歌。

三、将民族乐器作为学校音乐课的常设

在河北民歌《回娘家》的欣赏课上,我将二胡带到课堂,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改变以往教师打开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被动观看的方式,采用教师边拉二胡边唱歌曲,学生注意力被完全转移到教育者身上,他们不仅专心的聆听着,目光也一刻不离我手中的二胡。最后的一遍,学生们竟然主动跟随我的琴声唱起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在实践中对比两种教学效果,是非常显而易见民族乐器加入后的优势的,民歌欣赏中的民族性完全依靠民族乐器的加入做到了:学生在这节课中,不仅欣赏了现场版的民歌民乐,学会了演唱《回娘家》,同时直观体验到了二胡这件民族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可谓是一举多得。这节课民族乐器加入的良好效果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开始想到用民族乐器代替钢琴,作为学校音乐课堂中的常设在音乐教学中使用。类比钢琴的特性,如:声音洪亮,音准稳定,可为乐曲配伴奏,音域宽广不受转调限制,是否可以使用民族乐器中的笙、扬琴、古筝来代替其功用?从教学乐器开始改变,从小就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的耳朵“,引起学生对民族乐器的重视和对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身心的共鸣,真的要比一味地使用钢琴和多媒体设备要更有利于音乐课堂的民族性渗透。

四、现存问题反思及建议

篇4

一、课前游戏激趣

根据教学理论,结合音乐课的特点,我觉得上课第一件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趣最好办法就是做游戏。比如节奏接龙,节拍模仿,卡农训练,音阶练习,音准记忆,合着音乐做律动,体会不同的音乐要素比如速度、力度、旋律的上下行、旋律的起伏是平稳还是跳跃、声音的大小变化带来的音乐进行中情绪的变化,也可以利用这种不同的感知方法初步了解音乐的简单曲式结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走进音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生接受、体验、运用音乐要素认识音乐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氛围密切相关,只有在一个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总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首先,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布置课堂, 让学生在教室内也能感觉到家的感觉,结合课堂,教师在教授《故乡》一课时,可以把相关音乐家的作品挂在班级的墙壁上,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家乡的照片或者是把自己家乡的景物画出来。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上到《龙咚锵》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模拟节日时的气氛,教师可以自己剪花,自己写对联,粘贴在教室的四周。

三、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上课时往往不能很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图画、录音机、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进行授课, 这种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也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教师在教《侗家儿童多快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以及民俗风情,让学生不断地倾听、欣赏,在倾听、欣赏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歌曲《侗家儿童多快乐》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解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以及侗族风俗别具风情的地方特色, 然后全身心地学唱歌曲、背唱歌曲。

四、用影视欣赏的方法促进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科学社会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惠及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但是以往缺乏正确的使用方式,对音乐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突显出来。多媒体教学受到教学者、学生的推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音乐教学中,不仅使得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提升了其娱乐性,视听两者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者在教学中可以充分依循学生建议、意见寻找出学生所需资料,来帮助教学者教学。

五、运用道具乐器,激发学生想象

小学生动手能力强、好奇心旺盛,我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用钢琴、手风琴、竖笛等简单常用的乐器协助教学,还组织学生细心发现生活中小乐器来增强自身节奏感。如我引导学生运用吃饭用的碗碟、玻璃水杯等生活日用工具作为打击乐器,部分学生还主动用树叶做哨子吹奏歌曲旋律,一些学生还在易拉罐里撞上小石子当作摇鼓乐器……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具有无限创造性潜能,想象力丰富,我就趁机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共同演奏同一首歌曲,有效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六、音乐与动手能力的结合

音乐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它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音乐教学中关于打击乐器的讲授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的,也是音乐基本实践技能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在快乐教学的理念指引下,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动手制作打击乐器。课堂上,教师可安排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来演奏某段旋律,甚至可以让学生自我即兴发挥演奏一段旋律,这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尝试和突破的过程。制作材料可以是简单的,例如小瓶小罐或是铅笔盒、小竹筒等,然而学生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作品”。音乐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来体现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拓展思维,大胆想象,敢于创造。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快乐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七、课后反思与重建

音乐课堂不仅需要老师反思与重建,而且也需要学生进行反思与重建。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反思与重建是依赖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来完成的。根据学生课后对课堂所学歌曲的演唱情况,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从中发现我们教学中的不足。前者可以作为我们选取教学音乐素材的参考,后者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学。没有反思,我们的教学也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堂的重建,我们的反思就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反思与重建同等重要。

总之,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快乐的音乐课,让学生走进音乐课堂而欢欣雀跃,只有每朵花都开了,才能有姹紫嫣红的春天,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向快乐出发,陶醉于音乐之中,感受快乐,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成功的喜悦会伴随着孩子们的学习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快乐吧!

参考文献:

[1]韩蓉.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篇5

大部分学生活泼开朗、天真烂漫,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这一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与音乐的接触却十分少。城里的孩子上各种各样艺术兴趣班,有的学舞蹈、有的学钢琴等等。而据我了解,我们的学生却没有一个。所以,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不是很自信,这一点七年级的学生表现尤其明显。我也做过一个小的调查,我问过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是不是喜欢音乐课,结果约有75%的学生都表示喜欢,当然也有说不喜欢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音乐是“非统考科目”不重要,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好了。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是有的,只是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看法不对。带来的后果就是课堂上学生不够专心,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去积极大胆地参与完成。

2.学生基础

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很差。在七年级中能识简谱的约占15%,能视唱简谱的约为4%,能唱准音的几乎没有,能掌握课本中出现的乐理知识的学生约占10%,这些数字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目前我们学生的一些现状。

二、课堂教学现状与反思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课堂中音乐的学科特点还不够突出

“音乐是情感艺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以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但事实上,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目标,只是为了简单的教唱歌曲,或是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把课上成简单的唱歌课。所以,就造成音乐游离于学生心灵世界之外,无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与音乐产生共鸣,当然这样的音乐课也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意义。

(2)音乐课堂教学不够细腻

篇6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应付性地完成任务,对自学成果不主动分析,反思学习习惯差等因素都是造成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

3.没有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课堂自学行为和成果要如何评定?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套与之配套的、行之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二、设计“导学单”,以“导”定“学”

【材料呈现】以人教版教材第九册《雨中》一课为例。

《雨中》导学单

1.收集生活中有关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会出现的声音,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你能根据声音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呢?

2.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乐器,模仿这些声音。

我用( )模仿( )的声音……

3.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我们推行音乐课堂导学的引领策略的教学实践,要求音乐老师根据教材每一课时,设计“导学单”,导学内容包括:①基础性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②尝试性动手操作的音乐内容;③音乐综合性应用与拓展等几方面。学生必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选择性完成第二部分内容,优生可以尝试完成第三部分内容。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对导学内容进行修改、调整,最后形成音乐课堂可用的学案。

【反思】音乐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前,考虑到了任务的层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存在的学习问题,设计这样的导学任务,引领学生进行课前学习。

⒈挖掘学生身边的音乐素材,让音乐充满孩子的生活 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之前,他们已从生活中、身边了解,掌握一些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也能时刻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说明他们时时都能接触到音乐,或多或少都有自己音乐活动经验。

2.有效生成学生的音乐素养,让问题不再是难题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将自己的课前音乐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小组互动活动中多数音乐问题就能解决。

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动手演奏、反思行为,学生对“雨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充分了,感触也多了,自然学习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了,而学习遇到的问题也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三、设置“评价单”,以“评”促“学”

【材料呈现】

音乐课前导学评价单

综合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请在相应的等级打上)

【我们的做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是指学习者通过一定的线索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只有当学习者从他们的学习结果中得到反馈时,评价才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每节的音乐课教学前几分钟,都会引领四人小组对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成果和行为进行小组交流,并记录在案。再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小组互评,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心得,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的“音乐成长记录袋”中,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要求与反思。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反思】由于基础不同,程度不一,学生在完成音乐课前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相同的任务,也有选择性的任务,有时即便是同一题目,学生的理解和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如何才能让学生全方位地展示学习收获,再现精彩?如何才能更好地以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呢?

篇7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有一首歌曾这样唱过。但是,想想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又有几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我们常常把“教学生唱会几支歌,听懂几首曲”作为完成音乐课的教育目标,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孩子们对机械呆板的音乐课已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许多具有心与责任感的音乐教师都已不止一次地呼吁:把音乐课还给孩子!

一、孩子眼中的音乐课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现在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他们眼中的音乐课是怎样的,他们希望上什么样的音乐课,这是当今的音乐教育者必须了解的问题。以下就是本人对如东县各所学校的150名在校小学生进行的抽样无记名调查之后的统计。

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

1.现在的小学生音乐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偏向课本固定内容,很少去发掘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去表现美、创造美。

2.现在的小学生希望老师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且和谐的,能和自己打成一片,共同完成音乐课的过程。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望很强,学科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需要充分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3.现在教师在课上的评价机制仍然是“一刀切”,不够尊重发展孩子的差异性,致使一部分同学在音乐课堂上感觉自己游离于课堂之外。

二、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让孩子们在轻松中掌握知识,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能够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作为教师,每次备课首先填写的都是“教学目标”。但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以音乐技能技巧为核心,忽视了“以人为本”,使众多学生由于无法跨越技能技巧的障碍而产生了对音乐的冷漠和厌倦。识谱教学已强化了20多年,可至今能读谱的学生仍然廖廖无几,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教学的不满和对音乐本能的热爱。

其实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享受美好,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者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如学习《我们要做雷峰式的好少年》这首歌时,除了音高、节奏的准确把握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雷峰叔叔不朽的人格力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课堂教学关系的平等化。众所周知,教育的过程既不是一个老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简单过程,它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过去的好老师课堂上像个演员,遗憾的是只把学生当观众。教师应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进入创造性的学习状态。

篇8

一、师生转变角色,开放课堂

1.传统教学中,始终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是课堂的参与者

虽说学生是参与者,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课堂中。一堂课下来,就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久而久之,教师也逐渐对音乐教学失去了兴趣,学生也对音乐课程反感和厌恶,这样非常不利于我们今后对音乐课程的开展。

2.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有将课堂角色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按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参与进课堂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对于课程的发展方向。教师能够摒弃传统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知识的引导者,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才能保证在今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展现自我,追求新高度。

二、把握课堂教学,注重课前学习氛围的营造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首先要做到自身知识的充实,要保证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精准把握,保证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接下来音乐课程的学习。无论在课上还是私下都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例如,在学习基础音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每一位学生的发音状况,毕竟音符是学习音乐道路上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学好音符,才能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课前工作也很重要。教师在进行新的内容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音乐学习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

三、运用现代化科技,丰富教学内容

1.社会飞速发展,多媒体也已经悄然走进课堂教学中

对于音乐这种艺术课程,更加需要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所学民歌的特点,查找出民歌的背景资料,以及相似民歌的旋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加以区分,总结出不同民歌所表现出的主旋律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学习音乐知识。

2.学生根据现代化技术,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知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将自己的所闻所见与学生一起分享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立不同的音乐小组,组织学生一起加入进来,交流音乐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就以学习红歌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规定一个文化背景,搜集出当时的红歌。看哪个小组搜集的多,然后汇总,大家互相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还能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四、学会注重教学反思,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都被各种参考书教学资料所包围,早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对于教科书也是深信不疑。这样的观念是极其不正确的。教师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学会教学反思。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并能够快速地进行调整和解决。教师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对自身能力的质疑,而是为更好地教学做铺垫,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自我提高,还能够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课程虽然不是像数学语文等重要的学科,但是它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情操。从小学就开始音乐课程的教授,也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培养。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将不断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共鸣,陶冶情操,增加人格魅力。激发学生音乐灵性,构建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学习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要想更好地将小学音乐课程发展起来就必须转变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9

2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密切师生关系,指导音乐技巧。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优化师生关系,与小学生成为好朋友,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教师还要加强对小学生音乐技巧的指导,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坚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当讲到比较枯燥的音乐知识时,小学生容易感到厌烦,如果音乐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仍然继续我行我素的讲课,很可能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能够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改变课堂枯燥的氛围,注重与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就可以让小学生对音乐有新的认识,对音乐课堂有新的感悟。2.2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教材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材料,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善于挖掘教材,找到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环节,帮助小学生快速建立起学习音乐的信心,调动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加强音乐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比如在讲《小动物唱歌》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教育性、趣味性特点,依次播放课件中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小学生模仿它们的叫声,然后再播放动物真实的叫声,以验证小学生模仿的准确性。紧接着让小学生听教师的弹唱:“谁唱歌呀,叽叽叽。”这时小学生会跟着伴奏唱出:“小鸡唱歌,叽叽叽”之后利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唱出小狗、小羊、小猫等动物。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效果良好。2.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充课堂容量,给小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讲解《新年好》,这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过年的热闹景象,让小学生对音乐课有所期待,然后提问:“过年的时候你们高兴吗?为什么?过新年好不好?”并播放歌曲《新年好》的录音,这样他们都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打着节拍,通过教师的范唱,引导小学生用高兴的心情去演唱和学习。2.4构建教学情境,突出重点知识。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深入掌握学情,选择具有童趣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小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非常积极地投入,因而小学音乐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实现以美感人的目的。比如在讲《我和星星打电话》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当太阳慢慢落下,夜晚来临,你们在美丽的夜空都会看到什么自然现象呢?”然后让学生把教室门窗的窗帘拉上,通过大屏幕播放星空的画面,这时一种美的意境油然而生,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进行唱歌教学恰到好处,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领唱、齐唱这一演唱形式,还初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结语

总之,音乐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沟通,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萍.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04):174-175.

[2]张蕾.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6(04):106-107.

篇10

音乐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音乐课中的知识技能,而且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要评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自信和学习的快乐;评出学习热情、动力、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各方面素质。

(二)评价的功能。

1.有助于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2.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得失,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得到有关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

3.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清扫学习中的障碍,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和方法;

4.有助于学生诊断学习结果,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

5.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015年秋季县级音乐优质课竞赛中,歇马镇小学刘玉洁老师执教《我心爱的小马车》一课中,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切分节奏,并能正确演唱歌曲后,教师出示评学目标:我会唱,我会展示,我会评。

1.演唱歌曲《我心爱的小马车》,请随着乐器伴奏唱给同伴听一听。

2.各小组上台表演,评价自己小组表现得怎样?

3.我会评:同伴的表演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改正?我来教一教。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评学目标开展合作学习,准备展示。学生在小组内自评、互评和纠错的基础上,再以组为单位到台前展示。通过自评、小组间互评、学生间纠错示范、当小老师教一教等方式进行智慧與情感的碰撞交流,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作点拨和总评。

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经历了表现、自评、互评并纠正的过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评价、表现和当小老师的兴趣与热情,所以在最后以组为单位展示的环节中,表现和评价的特别到位,水到渠成地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方法。

(三)评价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不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过度赞扬学生,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适当激励学生进步。

案例:在2013年冬季县级生本课堂艺术课研讨会上,实验小学阮班艳老师执教《两只老虎》一课时,学生在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后,教师提出合作学习要求:以组为单位进行二部轮唱的练习,然后请小组上前示范表现。

在小组表现时出现了两个声部互抢节奏配合不协调的现象。这时,教师先让在坐的学生谈谈症结所在,然后及时作出导向性的评价,通过分析找出配合不协调的原因,同时进行了现场点拨。这种导向性明确的评价不仅使这一小组学生很快掌握到了二部轮唱的方法,也让其他学生受益匪浅。

科学性原则。教师应注意自我完善,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修养,用精细化评价语言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有效评价。

整体性原则。包括发展的、多元的、过程性的评价,提倡激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操作性原则。好的评价应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将评价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为教学内容服务,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体现出多元的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一)恰当运用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度与参与度。在小学高段的音乐课堂中,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普遍不高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小组音乐课堂平时成绩记录单的方式,以此来激励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同时也能通过小组管束学生的纪律。通过学期前规定好的各种加分或扣分细则,每位组员都清楚在音乐课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每节课后得分多的小组情绪高涨,得分较少的小组会感觉自我不足并反省。长此以往,课堂上消极怠工的学生就少了,开小差的学生往往只需老师一个眼神就马上能收心,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也会更多,即时评价效果会更好。

(二)科学使用激励性评价。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从他人的评价中能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如:2015年秋季县级音乐优质课竞赛中,实验小学张希翼老师执教《我心爱的小马车》一课中,她在处理歌曲的情绪时采用了这样评价方法:

1.师弹奏两条拟声节奏,请生听中感受:哪辆小马车跑得欢快一些?

2.听辩之后,指学生反馈自己的见解(生1认为第一条节奏欢快些,生2认为第二条节奏欢快些)。

3.师:两位同学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真不错!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那我们大家自己再拍一拍,看看到底哪一条节奏更适合欢快的情绪呢?(学生自由尝试并选择出第二条节奏更欢快)

在此环节的处理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不同选择,张老师并没有草率评价:第二种欢快些,不应该是第一种!而是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尝试和选择。这样的评价方式,既保护了生 1的自尊心,激励生2继续努力,又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三)重视课后的反思性评价。

教学中的评价策略可以多种多样,不拘泥于形式。不但要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更应对教师执教情况进行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反思:

1.反思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全面,是否符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教材需要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否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点等。

(2)教材是否能有质量地进行整合、优化,教学容量是否恰当,主次是否分明,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是否得当。

2.反思教学实施

(1)是否面向全体,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是否做到了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科教学实践为依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是否针对学科教学内容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结构、程序、方法和手段等。

(2)是否能够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适合教学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是否提供了探索、尝试、想象、思考的机会。

(3)教学是否有条理、有层次,衔接自然、紧密,教学时间分配合理。

3.反思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参与、体验、理解和表现。

(2)是否利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解决音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语言是否生动、简练;板书是否合理规范,教师弹唱是否符合音乐风格,肢体语言等。

(四)巧妙实施即时性评价。

对于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段,巧妙地評价处理课堂的意外情况,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把正面评价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予适时地鼓励、评价,让每名学生都能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完善自我;二是润物细无声,暗示纠错评价。对于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或及时地注视,或轻轻摇摇头暗示他纠错,让他明白自己做的不对并及时更正;三是通过权利反转,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无论是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挫折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等等,要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通过学生自评,强化自我认知。学生通过参照他人的评价进行自我修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培养他们对学习负责的态度。

(2)通过学生互评,使自己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他人,主动让自己成为别人的榜样。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当自已的优点被同伴所认可时,他心中的那份满足,也许远远超出教师对他的一句赞扬。同时,学生相互之间探讨、评价,会让更多的人有相互交流、相互表达的机会,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技巧

及时、准确、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故而,教师应认真研究音乐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艺术,准确归纳总结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现状,引导其思维的发展和品性的提升。

(一)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备。教师的评价要有足够的耐心,用春风化雨般的宽容保护其求知欲,用心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在课堂上站起来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

(二)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功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有着自然真切的和谐之美;

(三)多一些赞赏,少一些不屑。赞美是一种教学艺术,真诚的赞赏会使我们的教学生活拥有更多的乐趣,学生也会因为有了教师合情合理的赞美更加奋发向上;

篇11

经过长达七八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应当达到怎样的结果,取得怎样的效能,在本学科方面培养出怎样的学生等一系列问题,及待准确的回答。中央音乐学院廖乃雄教授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观察和衡量:

1.学科本身的学识、技能和文化修养;

2.个人的要求及素质的培养;

3.国家和社会的期待及现实的需要。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德、智、体、娱、美各个方面,但首先必需造就学生取得本学科的成就——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通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基本掌握音乐学科本身的学识、技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基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同时,正确引导满足学生个人的要求,使学生的音乐本能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不仅通过聆听,更通过自己唱、奏的音乐实践,充分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接受音乐带来得欢乐和美感。不仅丰富、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更使他们精神生活和艺术天地能向真、善、美的方向不断开拓和发展——真正成为音乐的知音和主人。

二、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音乐课程目标实施的保证。

新课标中对音乐课程的目标更加简练概括,是这样描述的: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实现音乐课程的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知音和主人,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课堂音乐教学才能达成;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高质量的课堂音乐教学的关键,是音乐课程目标实施的保证。

三、课堂实况的反思——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情况又怎样呢?

如:有些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因此教学中重难点及所需时间设计不当,为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就更缺乏科学性。这是日常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又如:许多教师常用一些具体的办法进行教学训练,如以拍手跺脚进行节奏训练。如果问这样做的教学目的何在,教师一般只会回答:为了拍准节奏,进行节奏练习。如果再进一步追问更深一层的含义和目的,就难以作答。这就是对教学目的只停留在最低层的表面,不习惯或不善于作由表及里、由潜入深的探究。

再如:在歌唱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洞,只提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素质;对学生出现声嘶力竭的“喊歌”现象,缺乏具体的手段和的方法指导。

四、成功案例的启发——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准确的把握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层层安排适当的方法,是把握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两个课例在最初设计时,目标不够明确,因此设计的教学环节、及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经过认真分析教材、反复斟酌比较,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最终及相应的策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一:国标本苏少版 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欣赏《游击队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听鼓声走出快、慢、停顿、强、弱;引导学生表现出儿童团员操练时快走、慢走、迅速隐蔽的样子;昂首挺胸阔步前进和小心隐蔽前进时的不同形象。

2.通过分组按要求走路:分别表现儿童团集合、分散、钻山洞、过河等训练生活的场景。

3.通过欣赏《游击队歌》、学做游击队员的活动,感受革命歌曲的音乐风格,理解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时的魅力与作用。

此课例作为国标本苏少版音乐教材第五册推荐课例。

例二:国标本苏少版音乐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 ×和×三种基本节奏及组合,感受《阿细跳月》音乐主题鲜明的五拍组合,体验节奏的内在张力。

2.通过动作与五拍节奏组合的练习,主动性地欣赏管弦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

3.通过彝族舞蹈音乐的风格特点,初步了解西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情。

五、目标设计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设计与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可采取自上而下、由远而近和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自上而下、由远而近

自下而上地探求音乐教学目标,有助于引导教师逐步深入、层层具体化地落实教学目标。

如:为达到歌唱乐感的培养,首先必须选用合适的、高度艺术的教材;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通过轻声歌唱的方式,按音乐的规律和审美原则训练。在每一个环节中必须设计针对目标的具体的课题和任务,并保证始终贯穿培养学生乐感和歌唱能力的主线。

(二)自下而上、由近及远

篇12

一、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问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音乐课轻松、愉悦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有疑就问,有问必答。这样,音乐课堂上就形成了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也都乐于畅所欲言。

二、在课前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关注细节,就要考虑方案预设中的细节,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中,教师发现这课的人文线是激发学生喜爱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知识技能线是掌握歌曲中的几种节奏型,表演蒙古舞基本动作,并能很好的演唱歌曲。所以教师事先设计“呼伦贝尔草原小学二年级小朋友,邀请我们去做客,并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大会”这一环节作为两条的结合点,既欣赏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又通过参与其中,亲身实践,掌握技能。

三、在课中把握教学细节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在对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把握音乐课中的教学细节,以实现有效生成,展现细节之美。

1.课中教学语言的把握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对音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有重要影响。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练,带有某种诱导力,这是让学生跟随老师“走”的关键。而欣赏课的教学时,我们要用自己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

2.课中提问的关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音乐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作为教师,切不可被自己的“问题”捆住手脚,更不能捆住学生的手脚。这种提问,一定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及其水平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叙述寻求办法解决难点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3.课中“意外”的捕捉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尽心设计预案,往往会被学生的一些节外生枝所干扰。如在教学歌曲《卖报歌》时,要求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可是有一个学生座位上自言自语着:“报童生活这么悲惨,还能用活泼的声音演唱,真是笑话。”当时,我并没有忽略这个问题,而是把他的这个问题提出来,“为什么不用悲伤的语调唱?”让学生通过复听、朗读歌词,并分组展开讨论等形式,最后集体得出最佳定论:“报童生活虽悲惨,但他乐观向上,向往光明,所以应唱出活泼向上的情绪。”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疑惑,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深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这些“意外”的捕捉也成了整堂课的精彩之处。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校学爿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问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师就耍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钟表占”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他们对钟表的表象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在欣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对“孔雀开屏河边走,傣家竹楼彩虹绕”的认识就不容易了,因为有的学生町能头脑中没有傣家村寨风光的景象,不知道傣家竹楼的模样,也没有看见孔雀开屏怎么美,也就很难通过联想体会音乐之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图画、幺J灯、录音、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课后注重教学反思细节

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以后,由于教材选择的面更广,教学方法更活,教学设计更难,组织教学的手段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加注重教学反思。

首先记录自己的闪光点,不断积累供以后教学借鉴。音乐课堂教学常会出现一些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亮点”,这些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稍纵即逝”, 这时如果我们从关注学生心灵的角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常能记下很多成功点。

其次,记录自己失败的地方,认真寻找原因,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使这些教学反思成为音乐教学的成功之母。最后记下课堂上意想不到的问题,避免今后课堂上出现类似尴尬局面,以提高应变能力。

篇13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明确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音乐课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它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的这些性质向人们说明了音乐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有它的合理之处,但怎样让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得音乐学习,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为了使小学音乐课堂更具现代化,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进入音乐课堂的方法,来使我们的小朋友们在轻轻松松的音乐课堂中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

二、课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结合我国教育和现代媒体教学的实际,发现新的事实,探求其规律、原则和方法,建立现代媒体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现代媒体教学实践,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2、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手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逐步发现某些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的认识。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可以为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有关理论提供新数据、新例证、新经验,并对新的理论进行验证,从而使课题实验研究有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理论体系。

4、从课题实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质量必将得到提高,教育事业必将不断发展。

多媒体音乐课是通过多媒体电脑技术,把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媒体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处在未形成阶段,而且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多媒体能够以生动的形象、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来给小学生以感官上的感受,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一系列的优势,例如它可以增加音乐课教学的信息容量;通过用画面展示将抽象的音乐变得通俗易懂,使音乐形象化。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系统化的音乐学习。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的运用研究》课题,希望改变目前传统的音乐课传授模式的现状,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激发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音乐是人类现实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本身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为了使学生更能容易的学习接受音乐知识,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来辅助音乐课的教学工作,使同学们丰富了情感生活,音乐欣赏的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二、理论依据: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多媒体技术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它所传播的教学信息生动、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经验,并对其分析综合,获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多媒体教学刚好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也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多媒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点燃学生对音乐的创作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音乐的欣赏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通过多媒体音乐课程学习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3、从小学音乐课堂出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使学生丰富情感生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实施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个案研究,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方面的需求。

2、多媒体教学管理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上的重要作用。

3、研究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地位。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参与对象:竹峪镇中心学校全体学生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提出小课题的立项申请。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2、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XX年3月)

1、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想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是查询相关文本资料,并运用到自己多媒体教学当中,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二是对自己所带学生的音乐知识能力掌握现状进行详细而深刻的分析,了解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之处以及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生活,并根据分析所反馈的信息,找到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方法。

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音乐课堂气氛,根据调查研究改进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充实音乐课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们在轻轻松松的课堂中学到自己想要学习到的知识。

2、做好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进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问题,撰写下一个阶段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汇总研究成果。

2、撰写总结性的课题研究方案,接受课题研究专家的鉴定。

(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