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合作与探究是要有一定方法的,合作小组的分工如何,在什么问题上需要合作,需要集体完成?什么问题不需要合作,由个人能够独立完成?每个人探究什么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分工。因此,在合作之前,要组建好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时要有一名组长,具体负责此项任务,小组长要依据本组成员的学习状况,性格特征,来分配每个组员的探究任务,必要时,班级要制定合作学习小组的责任制。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尊重、理解、支持,不可互相拆台,互相瞧不起。探究的方法可以边学习边指导,主要是在平时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积累,如调查法、观察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也要指导或教会学生具体操作:如,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何将大问题分解为必要的几个小问题;从什么方面切入?依据哪些主要定理、公式、法则做支撑?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小组的共同探究来确定。同样是在“数学活动”课里测量旗杆的高度,依据所学章节知识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就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就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时,就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见,方法是不相同的。
三、重视“数学活动”,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对于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认真完成,积极开展数学活动。一是每学期一共就四五节“数学活动”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深入研究,不可偏废,不可轻视,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做出自己成型的“数学活动”课。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对于有实践活动的,一定要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如《锐角三角函数》一章的“数学活动”是“制作测角仪,测量树或旗杆的高度”,就要学生课前准备半圆形量角器、细线、小重物。不然上课时学生没有准备,到时就会耽误时间,也可能上不成课。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活动学习,合作探究,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活动。对于到室外上的活动课,就把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亲自去参加实践,测量旗杆的高度,就得到操场上去实际测量。切记三个不能:不能不上,不能上成习题课,不能不做评价;做到“四有”:一定要:有督促指导,有跟踪检查,有汇报,有评价。
篇2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2 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2.1 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篇3
3.形式观。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
1.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2. 过去教师在旧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向体。教师根本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更无从谈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导致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的丧失,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针对这种状况,在新课程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彻底改变旧的教育理念,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过程,而英语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
(2)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主要部分,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情绪才会高涨,情态才会投入。如:在讲六年级一册下Lesson71 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上课带来了一架坏的模型飞机,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我马上问:Whose plane is it? Do you know?学生有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 有的回答:It’s…’s 最后当学生猜对是教师的时,我接着问:Do you like it?学生回答:No.我问:Why?有的学生就能答出:Because it’s broken. 我说:Yes,it’s broken now.我马上接着问几个同学:What’s wrong with it?学生回答后,我问:Can you mend it? 有的学生直摇头说:Sorry, I can’t.有的说Let me try.还有的说:I think I can mend it for you.我很高兴地回答:Oh,thank you.然后很自然地带领学生学习有关修飞机的对话,这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尽量使语法知识与学生生活接近,与学生实践结合,活化教学内容,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即手脑并用式的学习,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点燃学生的兴奋点。
(3)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给学生充分信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 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非常强调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监控者和咨询者,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也能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探究是探索知识,找寻研究,调查的活动,更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过去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难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当今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关心爱护、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过去的“教师说的就是对的”旧观念,彻底改变节节课板着面孔对学生,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局面。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交流,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怕犯错、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而这一点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前提。
(2)提问和质疑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和质疑使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把知识活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尽量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嘴共同参与语言实践,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可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等。提问可以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对一的生生问答,组与组之间的生生问答及小组合作的问答对话等。我在教“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时,我相继提问许多学生,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这时我马上又问:“Do you want to know the favorite sports about the others?”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Yes”那好,Let’s make an interview now.随即学生们可以自由下位问答,每个学生都可以是采访人,又可以是被采访的对象,互相回答,最后有的学生又问起了老师,于是角色发生了转换。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学生既学会了句型结构,又掌握了提问的语言功能。同时生生间,师生间的关系通过交互更加融洽。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学生感兴趣、足以引起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从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促使学生勤于动脑,发展想象思维能力。通过小组互动学习,利用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究。
例如学习Unit 25 Lesson99 阅读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What would you like to make today?”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有的回答:“I want to make a homework machine.”有的回答:“I would like to make a cooking machine.”…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异想天开。此时学生对制造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请学生通过提问作了一项调查,然后口头报告以下内容:
The boy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robots .
The girl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cooking machine.
篇4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1学生自主探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它的过程性目标中的“探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它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而实现这一过程性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带着教师提供的问题,独立地探索,自行地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所以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情境,提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提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或已学过的旧知识等。这符合“学习始于问题”这一正确的看法。
如在讲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在黑板上写下:1+2+3+ 100=?并向学生讲述这是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决的问题,将此故事简单的叙述一遍,然后请同学们也来试一试,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很快进入角色并把结果5050计算出来。不同的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他们探索的结果不尽相同,正因为结果的不尽相同,才体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使得答案更丰富多彩。
如,已知点A(0,6),B(3,0),C(2,0),M(0,m),其中m
(2)当m=0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当m=3时,M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由第(2)题验证的结果,你是否得到启发,从而说出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M与直线AB相离?相交?
分析探究:(1)、只需d=r。作MDAB,当MD=MC,直线和圆相切,MD用相似可求。(2)、d与r比较。(3)、(1)是三种位置关系中的临界位置。
说明:在解有关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这类问题时,一般应先求出这一直线与圆位置相切时应满足的条件,然后再辅以图形运动,分别考察相离,相交的条件。
2.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的探索欲望往往来自对某一个问题的兴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问题,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证,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例如: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AC于D
求证:BC2=2AC•CD
让学生探究结论中的“2”与不同线段结合是否有不同的证明思路。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学生展示了他们不同的思路和解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结论中“2”的不同处理归纳出三条大的思路共8种解法。
思路(1):“2”与“BC”结合,引发出三种解法
方法:①过A作AEBC于E
②取BC的中点E,连接AE
③作∠BAC的角平分线AE交BC于E
思路(2):“2”与“CD”结合,引发出三种解法
④在AC上取点F,使DF=CD,连接BF
⑤以B为圆心,BC为半径作弧交AC于F,连接BF
⑥作∠DBF=∠DBC、∠DBF的另一边交AC于F点
思路(3)当“2”与“AC”结合,引发出两种解法
⑦延长CA到H,使AH=AC,连接BH
⑧过B点作BHBC,且BH交CA的延长线于H点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他们的探究能力有高低,探索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在合作探讨中学会倾听,学会归纳,学会反馈,使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得益彰。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篇5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时,几位资深语文教师曾告诫我:备课之前既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又要深钻《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登载的“七~九年级教科书总说明”(以下简称“总说明”)。因为只有真正体会到三者的精神实质,才能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实施近十年来,不管是在哪个年级教语文,在不忽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我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不但贯彻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和《纲要》以及“总说明”的精神,而且让我和我所教的历届学生获益颇多。我教得轻松,教得洒脱,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自在,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不致尴尬。毋庸置疑,要想较为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必须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上课时有话可说,不致尴尬。为此,我每次准备上新课前,都会根据学生实际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
如前年秋季开学后不久,在准备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捅马蜂窝》时,我布置了下列预习任务:1、认真阅读课文,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简述“捅马蜂窝”的过程;2、在所有动物中,你最害怕最厌恶的是什么动物?你和它(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冲突?请准备在班上说给老师和同学听;3、读完这篇课文后,你对这些厌恶的动物是否有了新的看法?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一般学生上课时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点起来回答问题,大都能说几句,不致于让同学或老师都感觉到非常尴尬。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较之刚开学时有了明显的好转。
其次,要让学生做到有话想说,不吐不快。根据教学规律,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有话想说并且不吐不快的感觉,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我在进行作文《心事》的训练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本单元的《羚羊木雕》,让学生再次说说小主人公有着怎样的心事,自己是否也有过相类似的心事;其次让学生回忆自己从记事起到现在,在与家人或他人交往中有过怎样的心事,并说说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心事、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个心事,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将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再次就是让平时性格比较开朗且发言比较大方的同学带头在课堂上简述自己的心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向同学或老师敞开心扉谈想法,大大方方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要让学生做到会说想说的话,力争不出现语法修辞上的错误。根据教材安排“口语交际”的八次训练,我着力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因为这些口语训练的话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既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又注意到了交际过程中文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篇6
教师的课前准备充分与否决定着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效果,所以课前教师需精心准备的内容很多。首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及带着疑惑,找出疑难之处,尝试解决后并作好记录。这些预习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把握好每一堂课的知识点及重难点。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靠教师细致地钻研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能自己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2.1 情境创设应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有时代感,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如教学《平移》,我创设了中国北京奥运会升国旗的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热爱和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情境的创设要有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用一个小故事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我小时候养了6只羊,每天都要把羊赶到山上吃草,可是我又不想一整天呆在山上,总想回家跟伙伴学们一起玩,怎么办呢?真是愁死我了,我想了好几天,终于有办法了,于是我找来了6根绳子和6根木桩,绳子的一端拴住羊脖子,另一端拴在木桩上,木桩的周围有很多青草。这样我就放心地回家跟同学们玩去了,到了傍晚去赶羊的时候发现我家的羊太聪明了,居然吃草能吃出6个圆形。"故事还没讲完,全班学生都"哇"的一声瞪大了眼睛。我又说:"同学们,我当时也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呀。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认真上完今天这堂课,大家就全都明白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从而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3的倍数"时,故意列举出一些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都是一位数3、6、9的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想法:"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和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但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合作探究。"在分M讨论中,有的组赞成,也有的组反对。赞成的组理由是:12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1+2=3,因而12能被3整除。反对的组理由是: 75的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7+5=12,和不是3、6、9,而75却是3的倍数。大家探究的结果,激起了学生的灵感,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交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些细节处理得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4.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探究的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5.课堂练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篇7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应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教师应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学生,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探究氛围。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 引发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会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字而不用“共”字?“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字与上一句的“才”字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字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的精神所激励。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入理解课文。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篇8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因此,倡导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地理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在初中地理新课标(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的学习过程。在评价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表现时,应重点评价学生:(1)能否提出地理问题;(2)能否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以及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收集、获得资料;(3)能否将地理住处资料恰当归类和将地理住处资料绘制成地理图表以及简单的地图;(4)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5)参与地理观测、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的质量。这些都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的要求,也就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无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教材中有不少有特色的“活动”版块,这些是新教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版块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料收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示图表类和应用信息技术类等,我们统称为活动系统,它们具有教材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教材活动系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一、运用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读图、深入探究能力
在教材“活动”设计中,一般先让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地理事物,或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是“活动”中比较容易完成的部分,接着,在读图、识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部分问题往往具有一定深度,有的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
案例1: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亚洲自然环境“活动”,探究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地势特征。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读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归纳某一地理区域地形、地势特点的能力。
探究过程:1. 读图:读亚洲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 讨论:根据亚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讨论亚洲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情况及地势特征。
3.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某一地理区域的地形、地势特点;
探究结论:
拓展延伸:1. 猜想:亚洲的地势特点与亚洲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2. 如何通过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变化的特点
以上系列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合理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从中获取地形类型、地形分布、地势特征等地理信息,在这种读图归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提出地理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地理必须过“地理原理”关,即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还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案例2: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台湾省“活动”探究台湾工业城市分布特点和原因。
活动目的:通过分析台湾工业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探究工业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
探究过程:1. 读图:找出台湾的主要工业城市;
2. 归纳:工业城市分布的特点;
3. 收集:让学生分别收集台湾地形、主要矿产、农产品、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资料;
4. 讨论:小组讨论影响工业城市分布的原因。参考资料:台湾省地形图、台湾主要矿产农产品分布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地形条件、交通条件、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可将台湾省地形图与工业城市分布图对照起来读,学生会得出西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读台湾的位置图,可得出西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外交通便利;读台湾主要农产品分布图可知西部农产品丰富,可养活较多人口,因此西部人口多,从而得出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的条件;另外,台湾西部开发历史悠久,这个条件学生可能不能马上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台湾西部与大陆的相对位置,学生便可得出西部离大陆最近。大陆移民可能最早在这里定居,因此开发较早的结论。
探究结论:工业城市的一般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沿海地区,这里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劳动力丰富,为工业发展,城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拓展延伸:利用已探究的结论分析澳大利亚或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以上的分析过程就是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过程,也是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提高了读图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课本“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中,以观察、观测、实验、调查、制作、辩论等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线,以生活所在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内容,通过实践中的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学习能力,兴趣就会延续,学习地理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大的增强。
案例3: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活动”,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地理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家乡经济,提出自己的建议。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不利和有利条件,认识到因地制宜、加强区际联系与合作是区域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活动过程:1.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的资料
2. 交流讨论:小组成员根据所收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梳理自己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
探究结论:发展经济应深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才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拓展延伸:下图是我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的低山丘陵。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请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一种能够科学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方案:
A. B.
篇9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
首先教师应该从备课着手,仔细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使学生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这样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更能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生生互动,主动获取英语知识。
二、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掉以往自己唱独角戏的习惯,与学生团结合作,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应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1. 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成功的英语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乐于进行合作学习。如英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通过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合作,全身心投入到英语课堂中来。例如学习译林版牛津英语9A Unit 5 Reading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Audrey Hepburn的生平和成就,通过生动鲜活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致倍增,立刻想知道接下来要学习什么,并由这些图片引出句型:not only... but also;put one’s effort into;play the lead role of...;devote... to...;be honoured with;pass away,etc.然后由师生互动,采用提问、抢答、互答等形式练习。整堂课,教师利用所学的句型讲述了自己最喜爱的明星,学生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他们自己最喜欢的影视明星,达到了师生合作学习的目的。
2. 精讲多练,促进师生合作学习
教师在讲课时,不要满堂灌,要精讲精练,点石成金,抓住中心与实质,不要拖泥带水,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活动。如学习9A Unit 10中的It is nice of you to bring me the newspaper.时,教师可以先列出这个句型的基本结构:It is+形容词+of...+(not)to-不定式以及它的汉语意思,说明这个句型是用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看法,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句型的形容词是用来修饰或表达人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训练,用这个句型造句来描述本组的同学。这样,学生自主训练、合作练习,并主动与老师配合练习,从而能更快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设计学生练习时,要结合练习的内容,依据教材,把握住基础知识,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就能为师生合作学习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3.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师生的合作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能出色地完成一堂英语课的教学,与这些学习小组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在学习9A Unit 1 Reading Star signs What is your star sign?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任命一名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分别给每个小组一个星座的名字,然后让他们本组内成员都朗读练习所给星座的性格特征,并且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这个活动结束之前,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用英语复述本组星座的性格特征,接着各小组之间轮流交换星座名字,最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选出讨论得比较好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在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他小组可以作出相应的评价,再由各组一一提出本组认为比较重要的短语和句型,组和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师生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胆怯,尽情地交换自己的观点,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多年的实践与经验告诉我,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再多,没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条件与内容,学生就不可能形成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师的课堂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想做,并用心做,就一定能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哈默.怎样教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篇1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认真的指导下,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概念,获得真理。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而合作学习则是指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动,共同完成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理论。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成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的同学进行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呢?
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要实施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搞好这种学习方式的基础。在分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学习的行为、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态度等。不能够让学生自由组合。要想把这一环节搞好,我们可以把学生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把学习能力、行为、态度、兴趣差的和学习能力、行为、态度好的相互搭配,这样,在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提高,使“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该组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让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当然,探究合作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而是要善于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因而,教师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在学习中,我们不可能设置了一些问题后,就对学生不管不问,就像人们常讲的“放一把火在那里,管它燃还是熄”,如果这样,那很可能整个课堂就是一锅粥。学生在分组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要参与到每一组的学习,了解每一组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对于学生有疑难的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答疑,对于组中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指导,对他们循循善诱,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问题的设置要紧扣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结合教材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不易过难也不易过简,太难了部分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太容易了优秀学生又觉得无味。所以设置问题时,最好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吃得饱”。既能突破本课的难点,又能彰显本课的重点。从而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让学生富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充满无限的活力。
比如:在教学《祝福》时,相关的问题可以围绕“祥林嫂与封建社会礼教观念”、“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你眼中的祥林嫂”、“文章一开始为何用倒叙,这有何作用?”等相关的问题来进行设置,让学生感知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感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再如: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字入手,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奥楚蔑洛夫两面三刀,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典型性格,然后适当进行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现实生活中去发掘这类典型人物,分析他们性格的异同,去追溯其性格形成的根源,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课文,认识课文中的人物。有时,我们也可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稍加变化,让学生尽快融入文本之中让其探究合作能力在无意之中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在执教《雷雨》和《窦娥冤》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文本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去探究文本,了解任务的形象,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不也是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是一大提高吗?
四、要创设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情感情;把成功带给学生,因材施教。
五、要及时的反馈,不断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失。
篇11
2学生方面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的进步大多都取决于自己的观念和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不能仅是老师的事情,不能总是要求教师怎么这么做,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情,要投入全身心去完成的,而不是随着老师的讲解去学习,自己要强迫自己培养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比较适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尤其在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中,能有效地利用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学习的独特环境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和观念是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学生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学习和能够学好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才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会在学习上动脑筋,才会想到自己独立钻研,才会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情,才会想方设法去探求事物内部的规律,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培养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遇到了问题或获得一定收获后,教师就要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中将问题展示出来,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如:在游戏教学中,如何才能在遵守活动规则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任务短跑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起跑动作、手臂摆动、冲刺技术等技术要点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和方法。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在讨论中教师还要借助问题进行引导,如:传球不准是因为什么?速跑中速度提升不快是因为什么?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练习后展示,展示再总结,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并在合作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变过程。小组、小集体合作模式则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才会成为一种快乐,只有让学生融入集体,才能发挥集体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不仅符合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伟洪.体育教学中运用自主式学习方法探讨
[J].新课程学习,2011,(12上).
篇1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出,人们对基础教育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我国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及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新型课程标准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如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下面笔者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 营造自主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身为语文教师要清楚的意识到要想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来营造自主学习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思想,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及课外作业等方面多下功夫。
小学生初入校园,对学习语文来说并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更不会在课前对之进行预习。课前没预习导致他们在学习语文时过分依赖课堂老师的讲解,而小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及理解能力有限,这样一来课堂效率并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认识不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因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前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整体预习,理清文章大意及中心思想,把不理解的词语、成语、段落标记出来。然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问答中来,使学生认识到原来课前预习如此有效,既可以快速回答老师问题又可以对知识轻松掌握,使学生产生对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之后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新组织猜谜、知识抢答及情景表演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可在课后也布置一些家庭表演等拓展作业,通过开放性的思维让学生把课堂上语文的乐趣带到生活中来,使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无形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效率也将显著提高。
二. 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一直以来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常常出现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被动的听。而且部分教师仍然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明显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未来的课程教学要以师生合作,全员互动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培养优秀心理不素质的前提下遵循科学性和导向性原则探索合作方式营造团结互助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合作,针对课堂内容对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各小组成员都参与问题的回答中来,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当遇到部分学生不敢发言或回答不上来时,该小组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替其解答,其次让每组成员共同对该组答案进行讨论与总结,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由全班同学作答。这样一来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明白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一个就是建立激励性评价方式,比如在小组回答完问题之后要各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评价完之后教师给每位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或奖励并树立小组间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白团体合作的结果与他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共享小组荣誉。学生在团结合作学习中获得荣誉感大大促进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在合作中他们既可以大胆的做自己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从而获取新知识,达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世纪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世界万物都充满着好奇,好奇是他们的天性,那么教师应高度重视这一特点,全面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好奇性”,即学生的探究能力。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提上来了才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究。教师可通过课堂及课外对每个学生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取向与所学语文课堂内容相结合,创新的思维设置课堂及课后拓展作业,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动脑动手。比如有些学生对画画比较感兴趣,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教师可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理解及自己的想象把桂林美丽的山水画画出来;有些学生表现能力强,善于表演,那么可指导学生对所学语文课题内容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表演出来。另外,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多布置自主合作学习及相互评价学习等方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大胆做自己。通过这些拓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不仅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且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真正用意,明白语文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主动探究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共存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从各方面进行努力,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明白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一、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中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尝试、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而且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反思,得出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确实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是与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教学者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展现教材的丰富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激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逐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
2.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的确,成功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认可,这是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于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就是让学生自己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教材内含的知识,经过学生的再创造,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由此可见,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者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引领、激励、唤醒、鼓舞。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赞扬、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望,实现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愿望。让学生在成功中继续探究,在探究中再获得成功,形成良性循环。
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感情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实践证明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提高。群体之间互补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
3.关注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教学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显性目标的达成度,更要关注潜在目标的达成度。即: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数学经验的全部过程,经历了获得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基石。
在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提供机会,鼓励参与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体验数学,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究、体验、领悟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以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主,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并用的吸引式。其间,教师只是成为一个引导者、协作者,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合作探究学习,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多种情境的创设,营造与人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合作实践中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充分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所有的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