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5-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职业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质量的关键参数,是衡量高职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但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过于重视人才技能培训,忽视素质教育,学生缺失职业素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无锡5所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250名高职学生和无锡市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与走访,旨在梳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调查情况分析
1.调查方法。本调研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职业素养的两个方面(隐形素养和显性素养)、三个维度(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进行设计,共18道题目。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42份,回收率96.8%,有效问卷235份,有效率97.1%。
访谈提纲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三个方面,共9道题目。
2.调查结果。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第一,学生对职业意识的认知。有超过74%的高职学生已经基本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但其中只有26%的学生有比较系统的职业理想规划,48%的学生有职业理想规划,但不系统;只有2%的学生表示是在非常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了本专业,28.7%的学生在比较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了本专业,而不了解专业就进行专业选择的学生占到了将近70%。
第二,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知。75.5%的学生认为职业能力对高职生来说十分重要,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3.2%的学生对职业能力持无所谓态度;52.1%的学生更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认为职业技能最重要,23.8%的学生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11.3%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最重要,10.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如抗挫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
第三,学生对职业品质的认知。在进行职业选择时,51%的学生更看重工作的环境与待遇,45%的学生看重个人的提升空间,仅有4%的学生选择工作的标准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59.2%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是谋生的手段,比职业道德更重要,36.5%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
对在锡企业进行的结构式访谈调查显示:在锡企业最看重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占38.5%;其次是合作意识,占20.1%;第三是诚信意识19.7%;接下来依次是专业技能、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心理素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无锡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强,特别是专业技能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学生,但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不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较差。63%的企业建议要加强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技能训练方面实现校企对接,大部分企业建议学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不足
1.职业意识模糊。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很模糊,不了解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未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职业发展目标不确定,进而缺乏动力。虽然不少学生做兼职,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践经历,不能把实践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
2.职业能力不足。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的和通用的岗位能力。专业岗位能力指从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工作的能力。通用的岗位能力指除开专业岗位能力,且是取得成功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作、组织协调、自我学习、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严重。
3.职业品质缺失。职业品质包括道德、责任、诚信、奉献等品质。“先学习做人,再学习做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不仅看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还注重学生的职业品质,但很多高职学生的职业品质却严重缺失:简历掺水造假、随意毁约、挑剔工作待遇、不愿做基础工作、频繁跳槽等。
三、职业素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1.对“科学主义”思潮的误读。20世纪,“科学主义”思潮侵入大学,昔日辉煌的人文教育受到冷落,甚至贬抑,“职业至上”“技能至上”统治了高等教育。虽然科学主义对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片面强调科学教育就会失去其自身应有的科学精神――启真、启美、启善,人文精神的式微成了科学主义发展的代价。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关于人文精神的熏陶、道德品质的塑造等内容被打入了高职教育的“冷宫”。
2.功利主义驱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把人才培养目的简单地设定为“制器”而不是“育人”,具体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只考虑岗位特殊技能的要求,强调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必要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使高职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在功利主义的驾驭下,过度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专业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3.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缺少系统体系,学校内部、校企之间没有形成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合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学校与企业相对独立,人为割裂了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仅依托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缺乏学生素质培养的计划,缺乏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1.转变办学理念,实现“三育人培养”。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理念,转变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的观念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正确审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确立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这种多元、复合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高职学生顺利完成从 “工具人”到 “社会人”再到 “职业人”的转变。
2.遵循养成规律,实现三阶梯递进。三阶梯递进是指“在遵循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的基础上,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分阶段融入高职院校三年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整体设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价,体现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①具体如下图所示。
3.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三课堂联动”。“三课堂联动即将职业素质教育任务分解到课程教学活动第一课堂,日常养成训练的第二课堂和专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②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职业能力训练融入课程教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将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按照职业素质的各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最后要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实境耦合”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岗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4.鼓励全员参与,实现“三载体管理”。从学校层面看,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把学生素质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或者企业,而应进行顶层设计,改革课程和评价方式,构建全面科学的“职业素质”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尝试探索,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课外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层次化的评价模型。从企业层面看,要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企业指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共同组织管理。从教师层面看,要切实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养,增强教师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能力,成为合格的“职业指导师”。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5.体现职业精神,实现“三文化”融合。外在环境的熏陶和浸染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使教育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自然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③这里的文化即校园、行业、企业在内的特有职业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围绕要“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创业模拟公司、创业典型进校园、学术报告、科学文化艺术节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宣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和职业心理素质;通过在校内张贴企业文化警句标语、工作操作流程图解、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使学生自觉地认同行业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注释]
①②俞立军.“全景式”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17):92,92.
③潘懋元.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前高职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50.
[参考文献]
[1]戴艳,朱雄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的反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6).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赵敏.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200804950
7.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lRqcGpYclhKSFlRUDE1anZpSzI0azYzR2s1VkV5OTJRc2k1NGhkS
3E3L0ZUMXlXQnhVND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
篇2
(二)用人单位用工特点决定需要职业素质的培养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指职业素质可分为“冰上部分”和“冰下部分”。“冰上部分”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在表现等显性素质,而“冰下部分”包括一个人个性特质、动机、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隐性素质。很多用人单位经常把“冰山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招聘环节中,招聘过程中不仅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更加关注求职者的求职动机、个人价值观、职业认知和决策等内容。用人单位在初期一般较注重学生技能知识,后期更加关注冰山以下的隐性素质,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平时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道德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和事业观。同时结合通识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专业理论以及实验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其次,在专业学习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诚信道德考核列入学生的学业考核中。
(二)构建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围绕就业形势和求职流程等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专业情况持续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形势讲座的学习,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意识。学生职业素质往往是在其毕业之前就基本形成了,学校应该也可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职场精英、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以讲座或沙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帮扶。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提升职业知识
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素质培养课贯穿于高职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大一应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引导学生树立合作、团队协作、竞争、吃苦耐劳等意识。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这无法有效衡量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对职业素质并不重视,而为了能通过考试,这种考评机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职业能力考评中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此外,可以通过作品考评和师生共同评价相结合、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四)注重专业实践教学,提升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深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要注重专业实践的教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启动学校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开设技能尖子班,加强职业学生技能培训,加强学生动力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校校技能比赛。组织技能优秀学生与行业技术骨干人士开展比赛、营造学技能、练技能的氛围;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等专业实践,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综合技能水平。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职业体验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引导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
(六)强化校园文化引导功能,提升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人。校园文化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引导功能。第一,高职院校要以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组织各类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乐观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学生提升组织管理、团结协作等基本职业能力。第二,可以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中嵌入企业文化的元素,提前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对用工者的职业素质要求。第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第四,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等职业能力。
篇3
1、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特项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备的条件。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一般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形象四部分。职业品德包括职业个性、职业品质、职业理想,即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情商、诚信品格、集体观念、大局意识等。职业知识即是专业知识,即踏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职业能力即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即培养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形象即是文明意识的培养,包括仪表、礼仪、纪律、生活习惯、身体素质等。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顺利过渡。
总体而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品德、具备较高职业能力、具有良好职业形象,掌握丰富职业知识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出路,同时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所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发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育人过程当中。以教学育人团队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以课程教学、素质拓展、就业指导、行为规范等为内容,通过个体对接集体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局面。同时,要注意发挥学习尖子的孕育与激励功能,建立各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合乎情理的积极措施,培养骨干学生,形成以点带面。
学校、老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团结合作、敬业奋斗精神的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实现个人价值融入为社会贡献中。
2.2 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建立合理考评机制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建立职业心理素质合理考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客观、科学、合理的素质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学校要制定严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重视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举办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调查及实习等活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化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加强人际沟通和合作,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专业素质的评定也有很多方法,既拓展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良好的高职毕业生职业形象是要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慢慢培养的,培养包括个人气质、能力、修养、品性等,核心是要培养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而且职业形象的塑造要靠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包括政治行为、文明习惯、职业意识的养成。这就要发挥教师职业素质引路人的角色,通过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潜移默化,加强对学生职业形象的塑造。
2.4 培养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实践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主体自身的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职业创造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在掌握既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以知识引导实践,以创新推动实践。
这时,行业兼职教师的重要性就比较凸显。行业兼职教师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师。他们是学校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特色产品。通过与学生在认知实习、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中与学生接触,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指导,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开展训练,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化。
总之,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协调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从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和开展丰富多彩 的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着手 ,指导学生认识 自我、探索职业、学会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文明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高职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
“双主体”;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双主体”育人就是学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教育、合作培养培训,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尽快地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便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职业素质的涵义
关于职业素质的界定,不同的专家、学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定义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朱慧认为,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1]68。盖晓芬认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通常可表现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能力、职业文化等[2]。可见,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相应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胜任相应工作岗位、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内隐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外显为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1]68,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既是高职院校的既定目标之一,也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学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与发展,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一)搭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充分发展学校教育功能的作用
教育部强调高职教育“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3]”。
1.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职业认识、职业定位的教育。新生入校时,可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确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方向,从而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根据该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符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目的性,提高职业素质训练的自觉性。
2.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优势,确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对该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进行分析,通过层级分解,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课堂实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公共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强调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分析引导等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情感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构建三级联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整体提升
首先,教务处(督导室、质量管理处)严格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严把人才培养质量观。其次,二级学院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最后,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要进一步拓展学生职业素质发展渠道,搭建各种职业素质发展平台,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个活动中。
(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用人单位监管教育力度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试金石。学生的知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体现和发展。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构建完善、科学的学生见习、实习管理机制,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学见习、实习管理团队。以本校骨干教师做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用人单位有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为实践导师,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学生的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去用人单位实习、顶岗实训,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互相选择的机会,为学生更好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彰显企业文化精神,突出隐形教育功能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只有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被体验到、被领悟到。去企事业、单位实地演练有效地克服了学校理论教学、模拟实训与真实工作环境相脱节的现象,正好弥补了学校教育不足的缺陷。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到了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熟悉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从中明晰了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增强了本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懂得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等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一个从业者必须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进一步加深了对职业、企业的认可、认同度,企业精神真正得到凸显,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修身养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社会对人才往往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已经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职业道德的修养、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指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只有形成了对职业的正确认识,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遵守国家法律、行规和职业道德;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勇于参与竞争、迎接挑战,乐于创业,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课堂(各种社团、协会、各种技能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职业素质得到综合体现的场所,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进取心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能够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乐业精神;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团队争光的奉献精神;培养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拼搏精神等等。学生自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修炼,使之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在实践中锻炼各种能力,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进一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从而缩短进入职业岗位的工作期。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考文献:
[1]朱慧.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68-69
篇5
近几年国家招生政策显示,本科生招生比例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号召高校以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专业和课程,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专业人才。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学校职业素质的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高职院校学生夯实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保障,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石,是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它更影响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与深度。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方向,要把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放在首位。
3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3.1改变学生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一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实训环节的培训力度,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更好的结合。二是可以开展订单班等多种办学模式。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设计课程和教学重点,把企业文化和企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不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三是可以开展双证书培养模式。所谓双证书,指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有毕业证书,还要有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例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前厅、客房、餐饮、播音主持、婚庆策划、调酒、茶艺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为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力度。学校要为学生联系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资质的实习单位。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熟悉企业文化和职业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
3.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真正内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步伐在加快,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已落后于行业、企业实际。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投身于企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理论知识,不断摄取新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不断学习行业新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标准,从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案例和亲身工作经历应用于教学,会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也使教学重点更贴近于企业现实。
篇6
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人才。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大约在14~16岁之间,是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阶段,也是他们人格正在完善阶段。因此,职业素质的教育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点。做为职业院校教师,有责任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在日常课程教学上要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可行的教学教育方案。
1 职业素质概念和软件专业的职业素质
1.1 职业素质的含义
职业素质是指一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职业素质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简而言之,就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所应具有的素质,即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或品质。
1.2 软件专业的职业素质
软件专业是为各个软件公司培养程序员、客户需求分析员、程序测试员等。软件公司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工作的,它要求职业人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要求职业人具有再学习的能力,攻破难关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
2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是非观念模糊,意志品质薄弱
五年制高职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经常上课迟到,课堂爱说话,有时甚至旷课,教师对其教育后,教育的效果不能持久等。这些现象反映了其实质是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意志品质薄弱。
2.2 学习的能力差,厌倦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高职五年制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考的失败者,这些学生学习的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厌倦情绪。有的学生是在家长的强制下走进校门的。
2.3 自我独立性差,缺少自信心
高职五年制学生不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学生、好孩子,在初中时老师就对他们批评的多,否定太多,肯定太少。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批评已经习以为惯了。因此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毫不在乎,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快,学生承认错误也快,同时犯错误也快。
2.4 学生思想单纯
这些学生可塑性强,性格活泼,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能轻松的接受,能主动并内心愿意和老师亲近,可能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教师品德对学生的影响。
3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
3.1 将课程的考核与日常纪律考核相结合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明确在纪律方面的要求,并且坚持考勤,一定要持之以恒,认真记录上课迟到、旷课的学生。教师要对在纪律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时常提醒。教师做到对自己的学生很熟悉,能很快地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其实是对学生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会更加好,对于自觉性差的学生来说,帮助他们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主动回到课堂上来了。
3.2 用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接触的人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威信是靠自己的日常的言行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口出恶语,只能是有损于自己教师的形象。沉默不语,更能显示教师具有的内涵。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在行为、语言的模仿期,规范了教师的言行就是规范了学生的言行。
3.3 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
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心理和认知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自尊心增强,希望在他人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讽刺挖苦,可以毁掉学生,使学生一辈子都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样,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和赞赏,可以成就学生的一生,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如果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在班上就事提出批评,提出正确的观点;如果是某个学生犯的错误,应该采取课下找学生批评。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时间、地点。受批评的滋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好受的,言辞不要过激,态度要中肯,语言上采取学生能接受的。谈事时就事论事,忌讳翻旧账。
3.4 用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分工协作完成的,要求职业人必须具有互相之间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以我为中心,缺少职业人应具有团队协作的品质,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应采取集体活动为主的形式。以小组为集体,把学习的内容分给小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在全班公布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要人人参与的特点。教师重点指导团队合作性,学生之间沟通性,使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努力适应职业岗位群的素质要求。
3.5 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和强制性接受学习。每一讲课,每一门课都是这种学习形式,学生就厌倦了。目前,学生学习的渠道非常多,其中利用互联网来学习的方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内容由教师定,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上学习和查询相关资料。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经过对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感受到了自己付出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出了求知欲,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事先将教学目标包含在相关的任务中。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给学生营造一个亲身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做到了学生可以充分表演和释放个性,有机会充分认识自我和表现自我,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学习能力。
3.6 开设职业素质训练课
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还需要一门课程――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课程主要包含六个部分的内容。第一,行业教育;通过介绍软件行业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开始熟悉软件行业。第二,职业人素质;介绍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同时指出从校园人转变到职业人的途径。第三,成长的美丽;通过欣赏和制作PPT作品,提供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第四,沟通能力培养;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沟通能力小测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实施一系列沟通游戏达到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目的。第五,时间管理;用故事开头,引出时间管理的重要性,然后师生共同学习时间管理原则;通过案例训练和测试、集体讨论等方式来训练指导学生制定时间计划。第六,表达能力的提升与训练;通过故事的展开,引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借助分组开展耳语传话、动作传话、故事会等游戏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提高高职软件专业教育质量,培养满足软件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地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软件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提升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虹.浅谈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0,(08):136-137.
[2]周燕娟.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对策[J].科协论坛,2011,(01):174-175.
[3]王雅琴.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进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28-29.
篇7
调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550家用人单位中有307家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实干精神,持此种观点的用人单位占总单位数的55.8%;有273家用人单位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综合素质,占总单位数的49.7%;认为当今高职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的用人单位有115家,占总单位数的20.9%。
以上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有不满情绪,虽然较之“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比例相对较低,但是高达20.9%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急缺职业道德,这也就在一个层面上说明用人单位呼吁高职院校加大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缺乏的认识并不与用人单位一致,在对100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中,认为自身最为欠缺的是综合素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0.7%,而认为缺乏实干精神的占12.5%,认为缺乏职业道德的仅占10.5%,这一数据说明,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道德欠缺的事实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令人担忧。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在择业观上,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尚未步入职场,在具体择业时就抱有根深蒂固的功利色彩,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岗位的高工资、工作地点的好区位,丝毫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调查中我们通过了解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均把眼光聚焦于大城市和待遇优厚的工作。
在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方面,高职学生普遍没有较强的奉献意识。谈及工作中的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奉献与索取应该成完全的正比例关系,将二者放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这些学生的视野中,奉献带有极为强烈的功利色彩。高职学生普遍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与追求,但是不具备成就事业所需的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刚步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没多长时间的高职学生,对待自己首份工作的态度往往是将其视为未来工作的“跳板”或“垫脚石”,一旦公司出现待遇不好或效益不佳的情况时,就会将现有工作弃之如敝屣。
与此同时,笔者对某职业技术学院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从中发现高职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这9个就业失败案例中,有4个案例是因为对所从事工作的工资、待遇不满意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44.4%;有3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条件过于艰苦而离职,占就业失败案例的33.3%,其中有一案例因为不能接受公司派遣其去外地工作而拒绝了所从事的工作;有2个案例是因为工作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不遵守工作纪律而遭到公司的辞退,占就业失败案例的22.3%。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在所有的就业失败案例中,没有一个案例是因为所从事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在能力和业务水平方面存在问题而遭到辞退的情况。虽然说这些案例不能对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作出全面地反映,但是以上数据至少透露出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职业道德品格。
在团队协作方面,高职毕业生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独在高职毕业生身上存在,在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约束也相对较小,因此常常表现出个性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也使得这些孩子在步入工作之后往往表现出傲慢自负、恃才傲物的毛病,在与人相处中不能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从事工作所需的互帮互助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与其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诚信方面,高职毕业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时候,不是从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采用造假的方式填写根本不存在的职务、对自己的成绩单进行涂改、单方面的违约事件等。这些事情都使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乃至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的诚信认可度大大降低。
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对策
对以上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笔者发现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工作不太重视;二是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三是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方法简单、流于形式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要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入手。具体来讲,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篇8
职业指导工作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开设职业指导课,提升学生对当前市场的认知程度同样必不可少。使学生准确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就业指导教师还要在面试技巧、制作求职简历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减轻学生对面试的畏惧感。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学校也可以采取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方式,及时收集毕业生工作信息,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对计算机类高职毕业生具体就业情况进行定性与分析,方便学校开展日后的职业指导工作。
3.学生必须寻求自身的改变
高职毕业生要懂得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从入学开始,学生要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实现与市场“零距离”接触,根据社会用人所需对个体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衡量自己与实际社会需求的差距,设定与自己实际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参与社会实习活动,提升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高职毕业生也要转变自己的求职观念,大胆尝试不同岗位,突破自身专业对求职方向的束缚。
4.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项目教学
开展项目教学就是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化,并将这些课程融入实训项目环节中。即大一开设职业素质拓展Ⅰ、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侧重学生团队合作、责任感、交际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大二开设职业素养提升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在今后职场中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完成角色转变;职业素质拓展Ⅱ、就业教育主要面向毕业班学生,侧重学生企业文化教育、就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抉择与转型、大学生成功途径等内容的教学,将其融入专业教育中,通过在教学中设计职业素质教育案例,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会。
篇9
ZHAO Houqi
(Wuxi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 Wuxi, Jiangsu 214121)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train high-quality and high-skilled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qualified talents have been dispatched to country's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deviations between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and business actual demands, disloc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structure and so on.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student better which is business demands oriented and based on analyzing talents demand of enterprises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status of students. In this way it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ety and improv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business deman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大军,对于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近20年跨越式大发展,高职教育取得很大成效,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合格人才,但也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所需存在偏差、供求结构错位的问题,如何促进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更好促进企业效益提升和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1 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及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探析
1.1 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具体包括职业观念、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等。职业观念指从业者对职业的认知、理想、目标、规划等;职业心理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心态、团队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等;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职业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判断、外语、计算机操作等基本能力及从事某一特定行业需要具备的专业特殊能力、还有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
为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状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访谈和网络调查等方式对数十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观念方面,企业强调学生应具有清晰的职业认知、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心理方面,企业较看重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律意识,其次是团队意识和奉献意识;在职业道德方面,企业对学生诚信忠诚、爱岗敬业、文明礼貌的要求较高,其次是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在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强调的依次是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团队能力、交往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
访谈和网络调查结果与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接近。
调查结果表明:所有企业均要求员工具备复合型职业素质,即在要求员工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且有很多企业将后者放在选人用人标准的首位,这就对高职教育如何打造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出了具体的现实性要求。
1.2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现状调查
对照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究竟如何?对此,笔者对某校280位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辅以企业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受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强化的,学校的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第一,职业观念方面,部分学生职业目标不稳定,对目标行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不甚了解;第二,职业心理方面,部分学生缺乏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还有少数学生的团队及奉献意识需要加强。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精神不强。第三,职业道德方面,部分学生诚信忠诚、办事公道、遵纪守法等的道德品格具有不稳定倾向,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可能会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同时,在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精神及责任意识需要加强。第四,职业能力方面,学生学习能力欠缺,愿意学习动手的技能而对专业性理论知识不感兴趣,部分学生执行能力欠佳。
企业访谈显示,企业认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总体良好,但同时提出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且目光不够长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眼高手低,对企业不够忠诚,团队意识欠佳,以自我为中心,抗压及抗挫折能力需要提高。
前述调查反映出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某些方面的欠缺导致学生就业后职业成长缓慢,且跳槽现象较为普遍,这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职业成长,也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用人困扰,降低生产效率,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对策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存在的不足,从转变观念做起,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机制和措施。
2.1 转变观念,坚持高职教育以人为本,服务社会
一方面,高职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我行我素,只考虑自己的方便和习惯,脱离实际,而应当接近地气,贴近企业所需,认真调研企业人才需状况,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岗位的职业素质分析,进而归纳出对应的职业素质标准,并将其嵌入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关注社会与企业需求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近些年,高职院校普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这是学校教育与市场、企业契合的表现,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急功近利现象,学校将岗位技能放在首位,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及人文素养的积淀重视不够,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高职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点,就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言,高职教育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二是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客观认识自己和他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和职业心态,较好的意志品质及抗压、抗挫折能力;三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除专业技能外,必须帮助学生构筑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这样才能使高职生在未来的职业乃至事业成长之路上走得更好更快更稳。
2.2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2.2.1 全程育人,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连贯性、长期性
第一,做好入学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阶段,学校要做好专业认识及岗位认识教育工作。对于相当一部分新生而言,曾经填报在各自高考志愿书上的专业名称其实只是模糊不清的概念,自己的专业究竟要学些什么?三年后自己将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对应的岗位又有哪些?这些疑问普遍存在于新生的脑海中,学校有责任回答这些问题。事实证明,从高中进入高职,许多学生都会遭遇学习目标缺失的严重困扰,伴之而来的是学习生活的松散,学习效率的低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课堂介绍、企业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学习方向及预期发展可能,同时,学校应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客观认识自我及环境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规划,这样才能让学生提早准备,循序渐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计划高效率地提升职业素质。
第二,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主渠道,各门课程应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成长。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帮助学生打造坚实的文理知识及专业理论基础,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职业法律意识、职业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专业课程应当密切关注企业技术更新、技能要求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尽可能减少课堂教学的滞后现象,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贴近企业需要,同时,专业课教学也要关照到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所有课程都必须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后续成长至关重要。
第三,组织好实习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加实习实训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指导教师要认真准备方案,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让学生在模拟的准企业环境或真实企业环境中磨练,促使他们认知企业,感知职业,培养他们认真规范的职业习惯、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合作奉献的团队意识,同时,让学生在勤学苦练中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第四,抓好毕业设计(论文),为学生的职业素质把关。按照目前高职院校的通常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往往与学生最后一学期的校外实习交叉,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但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必须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这一关严格把控。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推敲选题,敏锐感触行业企业需求、技术或服务理念的更新变化,使选题能更好地为实践报务;应要求学生精心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认真准备答辩环节,养成耐心踏实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2.2.2 全方位育人,保证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覆盖
第一,环境育人,优化职业素质的教育氛围。环境对人的教化作用润物无声但影响深远。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场所和相应的网站,还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将职业素质宣传渗透进校园环境,如走廊宣传栏、广场文化作品、教室宣传贴图等;学校的校训校歌亦可以体现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此外,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激励榜样作用。
第二,活动育人,促进职业素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近年来,各类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蓬勃开展,尤其是省级及国家级技能大赛,无论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是在提升其心理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方面,都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同时,还可通过组织校内科技小组、专业论坛、主题班会等,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其他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如学校及学生社团组织的文化素质及文娱比赛等,这些活动同样能够有效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等,均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成长。
第三,制度育人,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实效。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通过外部约束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严以自律。同时,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制度和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多请校外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到校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要求,同时,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向“双师型”成长和完善的积极性。
2.3 完善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育人实效
篇10
2 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一个显著特点。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更注重实际自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将来学生实习和工作中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且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就会在这实际操作中得到锻炼和加强;另外职业性不能仅局限于专业本身,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规划与职业相关的素质,这些都属于职业素养。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加强职业素养的训练首先要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控能力普遍不高、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干扰、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将来就业信心不足等方面,他们一旦专业学习受挫或出现生活方面的其他问题就容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或规划甚至放弃专业学习,特别是对软件技术专业这类对专业学习要求较高的工科专业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做更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同时通过一些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坚持自己的目标,而在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更多的要采用灵活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索,我们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职业素养。
2.1首先,要培养一定的职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而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在校时间久很短,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并坚持完成规划内容,那么就业时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我认为从大一来到学校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比如软件技术开发工程师),制定一个详实且可行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2.2其次,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首要也是主要的任务,是今后职业发展的基础。对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1)对很多学生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是学习软件技术专业的一大障碍,这一薄弱环节一方面是由于高中阶段的学校教学模式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本身以前养成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而学习基础薄弱在其他工科专业同样存在,但逻辑思维能力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习非常重要,应该是该专业学生首先要提高的学习技能。
2)实践动手能力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比其他工科专业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对口岗位是软件技术开发或测试工程师,需要较为熟练的编程能力,所以平时的上课练习和课后作业都是以动手实践题目为主。
3)本专业对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和英语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数学和英语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专业英语和软件技术开发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数据结构)。
4)由于本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较多,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下多做练习的习惯,对拓展内容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尤为重要。
2.3第三,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我们认为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隐形职业素养:
表达和沟通能力:由于现在软件技术产品的制作几乎不可能由一个人完成,一般是由一个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所以这其中必然涉及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间、上下级间的沟通,而沟通的顺畅与否是与表达内容的正确传达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可以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团队意识和责任心:团队协作是现代软件技术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加强团队意识,并且成员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是使得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独立性和拓展意识:软件技术专业的很多课程有相关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依靠老师和学习较好的同学,应该慢慢培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另外由于本专业内容更新较快,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措施
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开设专门的职业修养课程――职业导向训练
我们专业开设了一门专业必修课――职业导向训练,本课程分三个学期完成,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职业规划、沟通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几个部分,每部分内容的学习根据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其中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主要结合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在项目开过程中将班级进行分组成了各个开发小组,各小组之间进行模拟公司团队开发过程并进行综合评比。
案例说明:
通过学习使用日报/周报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什么是日报/周报:日报/周报是每日或每周都要写的一份报表,主要内容包括本日或本周工作计划、主要任务、问题、进度等,日报/周报一般是由下级员工填写,然后发送给上级主管查看。通过日报/周报可以明确工作成果,显示项目进展,预知项目风险,通过日报/周报可以严格控制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需要日报: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些较大项目都拥有数十或数百成员和模块,一天的延迟可能会迅速叠加,并且产生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往往超过了团队可以恢复的程度。无论是小团队还是大团队,日报可以跟踪项目,把工作分成一天或者两天的量,这样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到底需要做些什么。日报也可以帮助项目经理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更有效地控制整个项目的进展过程。
如何编写日报:日报将放在项目管理工具上,由小组组长维护。小组内人员每天下班前,填写工作日报,有小组组长汇总,负责交付项目经理。
编写日报的基本步骤如下:
必须清楚日报在每天下班前提交。
先填写当日完成的任务,进度情况。
填写当日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有无办法解决问题,详细描述。
制定明日计划。
日报的管理和提交
在我们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日报的提交以小组为单位,组员每天实训结束前提交当日日报给组长,组长负责整理当日日报,同时将汇总结果提交给教师。
教师根据各小组日报情况,进行小组日报评价,同时给各小组日报打分,次分数将记入项目实训成绩。
3.2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1)课堂上的专业课教学大部分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边讲边演示知道,学生边听边练,学过之后马上就用”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快速融入到具体实训项目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自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①课前预习能力:阅读原文、亲自实现代码、认清绊脚石、汇集知识点、 试做作业。
②课堂听课能力:听懂是最起码的要求;摸清老师的讲课思路;听课要善于抓住大问题、关键问题、主要问题。
③课堂笔记能力:要系统、要完整、要留出副页。
④复习能力:先回忆后看书;先看题后做题;先重点后难点。
⑤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学会自我质疑。
3.3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
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提问、学生作业自我讲解、同学之间相互点评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做练习和项目的过程中要编写注释和文档,并能够逐步让自己写的程序和代码让其他人能看懂,使文档的书写逐步规范化,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课外时间通过QQ群、论坛、邮件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进行交流,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无形中也起到了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同学之间沟通,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4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篇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JJG17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提高,还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目前,工学结合(即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趋势,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现状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各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而关键的部分。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并重的方法。中国知网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具备的、从事某种工作任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等外部因素和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取向等内部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共通性。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以赚钱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求不出次品;缺乏团队精神;机械工作,不讲求方法、效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学生只具备专业素质,只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操作,已经难以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曾经,企业只需要高职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高职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各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心态、高尚的思想道德、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很迫切的要求。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最需要提高动手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团队意识、增加企业锻炼经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现在各行业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普遍比以前高,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我的思考与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依靠性过大,推销自己、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较弱。目前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交流、团队意识缺失、协作精神匮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于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质了解较少,认为企业在聘用毕业生时考虑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缺少对企业关于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了解,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全过程,学校、社会、企业在资源整合背景下全面参与,切实改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实际操作水平等关系到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符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应以各行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从拓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吸引企业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完善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首先在于改变与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对就业的恐惧与压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其次,通过开展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素质拓展、模拟职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达到由“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最后,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各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邀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企业人员向高职学生讲授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或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成高职学生由“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
三、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大三学年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环节中都要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相关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职业技能教育,把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教学作为重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中,注重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企业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2.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言行举止到思想动态,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求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点滴影响学生,结合经历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论是在主题班会,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辅导员都应时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拓展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的正确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注重融合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宣传作用、塑造作用和感染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和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功能有着相通的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或员工积极向上、众志成城、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宣传中、在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4.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推荐过程中,除了做好以往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与创新: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可以聘请企业代表、就业学生代表、创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与相关行业目前需求的契合程度,讲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等。第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第三,适当增加毕业班学生的求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简历的撰写与制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求职注意事项。第四,举办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我,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真正的求职情境中。第五,在各种招聘会之前,对求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辅导与鼓励教育,消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无助感与孤立感,与学生一同分析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表现自我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高速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在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在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3]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廖宇凡.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5]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
[6]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0
773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k4N
篇12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相关的艺术设计行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成为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产业。由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加,并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改变现状,以求良性发展。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在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冲击下,面对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视觉传达设计、染织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印刷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在高职院校应运而生。
我国高职的艺术设计教育遵循高职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在艺术设计专业这个领域的积累不是很多,现今学生在具体项目操作过程中,由于知识面窄、文化底蕴浅等原因,专业技能较为单一,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设计教育处于一种培养半成品的状态。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客观现实,对设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必然也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借鉴普通高校的少许经验,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设计素养,并根据自身条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层次,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素质结构——知识与技能的比例协调。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加强计算机图形操作技能、工艺流程实习等实践部分;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校企间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教师要根据专业课程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实例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职业关键能力,向社会输送被社会接纳、有特色、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探究
所谓艺术设计行业的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服务社会而进行设计,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个认识与实践领域所进行的勤奋学习与涵养的锻炼,进而体现出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意识、职业才能和职业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实用性和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所要求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要采取“三位一体、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得以提高,达到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新时代要求。
1、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激发职业意识形成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互教互学关系。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重心应该是“解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参与、促进和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他们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兴趣,给他们一些适时的专业设计思路提示以及针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特质潜能,增强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 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通过多样的形式思考探索来设计,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与独创精神。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的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升华,在今后的就业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2、提升艺术素养,显现职业才能水平
设立高职艺术设计学科,需从专业素质教育的高度,通过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工巧匠”的能力,除了技术应用这种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很多设计过程中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的隐形知识存在。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语言传达出来的审美活动过程。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设计出表现美、创造美的作品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采用“欣赏、体验、理解、唤醒”模式,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与设计表现能力,培养艺术设计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审美教育角度出发,不仅重在课堂体验,还应主动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设计展览等,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汲取前沿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动向。从艺术教育自身出发,开展绘画、书法、摄影、舞蹈等艺术表现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在参与及欣赏中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加强对艺术的感受力、审美力、创造力。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出发,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艺术修养,从而体现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 掌握艺术设计领域所需的基本设计理论,才能具备完备的艺术素养。只有把艺术审美素养、专业的设计理论素养与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艺术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设计。
3、锻炼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能力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职业技能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成,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与今后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
3.1、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首先,当面对一个不熟悉的工程或设计,该从何入手,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学生此时需要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找到清晰的思路和合适的设计方法。
其次,学生在了解设计的实际任务后,往往手头资料不足或对技术有生疏,必须培养他们有能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资料查阅来寻求案例参考的技能,使他们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比较几种设计方案和设计表现手段的优劣,最终选定合适的方案投入到应用中去。
再者,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会发现一些项目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中,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对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总结和自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现问题和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思想品质和勤奋钻研的职业精神的形成。
3.2、企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比如,笔者本院学生处征集校足球队标志方案,学生为达到录用方的设计要求多方搜集素材,主动与录用方进行设计的沟通和交流,经过修改做出了让录用方满意的设计方案。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培养了今后从事本岗位的职业沟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和各种艺术活动,也将促使学生群体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
篇13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是决定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也可以改变人生,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
高职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一支脚在校园,另一支脚已踏上了社会。他的心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已经被将来欲从事的职业分了一半,从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离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还差很远,职业素质的目标根本就没树立好或建立起,更别提培养。由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有的大学生仅限于课堂老师所讲以及即将毕业时才主动关心就业信息,导致错失了职业素质在校培养的良好契机。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高职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注重打造职业形象设计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打造职业人,从而复归高等教育的本来面目,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功能。
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实践
作为高职院校,要强化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这个连接点就是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是企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1准确把握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职业岗位的定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服务人员、中低层次的管理人员等。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处理好培养目标定位和初入职业岗位的错位,必须重视和发挥实践教学特别是顶岗实训教学的作用。通过顶岗实训,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有了一定的职业经历和职业经验,对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可以说,顶岗实训越扎实,成效越显著;学生的职业素质越高,毕业后的职业岗位越接近培养目标的要求。
2.2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发展潜能,而发展潜能主要是指社会能力(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能力等)和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是重视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当今的职业和岗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高职的毕业生不可能“从一而终”,在职业生涯中调整岗位和职业是很正常的,甚至有的学生刚步入社会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就有天壤之别。在毕业生招聘中,有的用人单位就提出“要专业但不唯专业”。高职教育一定要面对这一现实,在瞄准职业岗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重视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这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
二是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高职学生要很好地胜任职业岗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都十分看重敬业精神、踏实作风、诚信和毅力,特别看重毕业生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把思想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放在首位,当前应重点加强学生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和遵守职业纪律的教育。
2.3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职业心理的养成
高职教育应积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批判、反思、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人格素养。坚持技术教育优先,注重人文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高职学生进入社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压力是正常的,有就业就存在失业的可能和再就业的压力。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的养成。
2.4在职业环境中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的职业性决定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职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的特性、职业的前景、职业与自己事业和人生命运的关联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思考;通过真实的职业锻炼,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在快乐工作中发挥强项、增强自信;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培养优良的职业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勇敢地应对困难和挫折。
2.5探索合理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指导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的结果应该得到学校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评价的结果应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对毕业生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应采取内视评价(学校评价)、外视评价(社会评价)、个视评价(个视质量)的有机结合,以外视评价(外视质量)为导向,实现三视评价的有机统一。重视质量意识,逐步建立起可靠的、可信的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制度,并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21世纪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应从学校培养“合格人才” 向培养“用户满意人才”转变。因此,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应该用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满足、满意程度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