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外汇市场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汇市场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外汇市场发展

篇1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战略是指,交易商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发展趋势,在寻求利润和(或)规避风险过程中所选择的交易方式,以及为实现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些交易方式对外汇交易商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具体说来,交易商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风险控制者与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

就单个交易商而言,外汇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交易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为了控制外汇头寸的风险暴露,他们必须根据外汇市场交易实情不断调险头寸。而那些规模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过程中,面临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买入和卖出指令,由于这些指令是随机的,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会产生不平衡,为避免破产,做市商必须保持一定的头寸,通过交易来平衡这种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因此,这类以风险控制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称为存货控制型外汇交易。一般认为,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直接影响到外汇市场短期运行,造成外汇市场日内交易量、价差和市场波动性出现有规律运动。

(二)投机者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战略

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商拥有不同的信息集合,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投机,这类交易以投机为特征,其出发点是交易商的信息条件,因此被称为信息驱动型交易。交易商的信息驱动型交易也会对外汇市场起重要影响,它既可能起到稳定现有市场结构的作用,也可能驱使市场体系发展成一种新的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甚至可能会对应一种新的市场动态机制。例如,当所有的交易者就市场运动方向达成一致意见时,就会出现一个单向市场,即:当所有交易者都认为英镑下跌时,他们就会都想卖空英镑,所有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最后英镑的价格会跳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噪音交易者与正反馈交易战略

噪音交易者是指对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形成错误理念,并按照这种错误理念选择交易战略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形成预期收益的某一环节中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也有可能由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错误的评估了与收益相关的风险。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噪音交易者在交易中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他们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买入,价格下跌时卖出。导致交易者选择这种交易战略的因素有许多。首先,从交易者对外汇资产价格的主观预期来看,导致交易者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价格预期采用简单的外推或者追逐潮流的做法;其次,从外汇交易机制来看,在主动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买卖外汇资产的限价指令性质也可能会导致其选择正反馈交易,因为限价指令使得在外汇资产价格下跌时,交易者加速卖出;再次,从交易模式来看,在外汇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也有可能因不能满足债权人追加保证金要求,而被迫平仓,从而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此外,外汇交易商往往在外汇交易机制设计过程中,对交易员设置一定的头寸限额,鼓励其进行止损交易,这种交易结果也会导致交易商的正反馈交易。一般而言,在实践中,投资者愿意选择这种交易战略,因为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其财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四)套利者和知情者下注(SmartMoney)战略

除了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噪音交易者外,另一类外汇交易商在市场中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的错误判断,根据自身优势,将外汇资产价格推回到与基本面相符的水平,这类交易者经常被称为套利者。他们经常性的在各个外汇市场间,吞吐各类外汇资产,充当噪音交易者的对手。一般而言,套利者具有更高超的交易技巧,更灵通的信息,善于捕捉市场中的各类获利机会,往往被认为是稳定市场的力量。具体来说,套利者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判断不准的缺点,在后者过分乐观,大量购买外汇资产时,向市场抛售存货;而当噪音交易者过分悲观,积极抛售外汇资产时,大量买进。这类建立在对市场信息有较为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交易战略被称为知情者下注战略。

这几类交易战略是从不同角度来刻画的,其中存货控制型交易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是从交易商的交易动机出发的,它们分别对应于外汇交易商的风险控制与投机行为,因此,这两类交易战略是最基本的。后两类交易战略是从交易商行为特征来刻画的,是前两种交易战略在实际交易活动中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前两种交易战略作为考察重点。

二、交易商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一)风险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投资理论认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战略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基础之上的,风险最小和收益最大化是行为准则。许多研究表明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减小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国际间资产组合经营者,外汇交易商可以通过投资多个国际市场实现多样化。

在外汇市场实际操作中,为了消除风险,外汇交易商采取改善交易机制、开发交易工具、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但在面临具体风险时的决策方式直接导致了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出现认知与行为的偏差,造成外汇市场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其中比较著名的要算是“比索问题”。“比索问题”是指1976年墨西哥比索在预期贬值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比索就开始出现贬值的现象。尽管最后市场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实际贬值和预期贬值不一致,存在一个时间差,实际贬值提前。Krasker(1980)指出决定汇率的潜在变量较大变化有一个小概率,在无限时间的跨度内,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在一定限度的样本期间内,该事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这个小概率的重大事件在检验的有限样本期间内可能就反应不出来。这个小概率重要事件的潜在发生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有重要影响。“比索问题”表明一些外汇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外汇交易商在从事外汇交易过程中,在其认为贬值风险将要增加的情况下,决策权重发生了明显变化,纷纷提前采取措施,导致比索提前贬值,而在看到其他交易商的行为后,另外一些交易商迅速改变自己的预期,最终形成羊群效应,导致整个市场波动。

(二)信息决策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活动是以其期望或预测为基础的,他们对外汇资产价格未来运动的看法是决策关键。交易商对汇率运动方向的预测是其可得信息的函数。一般而言,信息不仅包括事实,也包括评估事实所需的技术或人力资本;不仅包括新闻报道,还包括有关新闻报道的意义价值。除了信息本身外,交易商对新闻的任何举措也都属于信息的研究范畴。通常情况下,市场中不同的交易商所获的信息不同,并因之产生不同的期望后才可进行交易。

交易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则便没有人会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如果没有消息依据的人在市场上可以和有情报根据的人一样应付自如,那就不会有任何人愿意阅读媒体消息、观看路透社行情并进行追踪研究。正因为信息是影响交易商战略的重要因素,很多理论都以信息条件作为划分交易商战略特征的重要标尺。

信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交易商行为实现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高度的日内相关性。例如Frankel和Froot(1990)指出,同期的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认为形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外汇市场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处理信息。市场将单个人的微量信息加总,以相对较快且平稳的速度传递给每一位交易者。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比较及时,利用信息优势,有些交易商能够通过交易获利,外汇市场交易商信息条件存在异质性;第二,交易量自身能够产生“过度波动性”,市场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Goodhart,1988;FrankelandFroot,1990)。

在外汇市场众多的参与者中,以交易商身份出现的各种市场参与者是外汇市场主导力量,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发展。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总是根据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以及流动性特征等来决定持有量。作为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他指明了交易商在投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但对现实的交易来说,交易商所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说来,交易商在选择交易战略过程中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交易商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层次;主观因素主要是指风险和信息对交易商决策所起的影响作用。后者,直接导致交易商交易行为的异质性。正是由于交易商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才会引起不同的交易需求,最终形成外汇市场巨大的交易量,使外汇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

三、交易商战略与我国外汇市场发展

外汇市场运行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是否充分、信息能否在各交易主体间迅速传播、外汇资产的价格能否对信息做出充分调整、潜在的交易需求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交易等方面。具体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愿意并能够交易本外币的个人和机构之间的网络已经建立,愿意并能够卖出货币的个人与愿意并能够买入的个人相连接,对双方均有益的交易不会因为缺乏连接而不能进行;第二,交易得以安全、迅速和低成本地进行;最后,市场能发现外汇供求平衡的汇率水平,也就是市场出清。总之,外汇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是以外汇交易主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作为衡量标准,而外汇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的大小正是这一标准的体现。因此,从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出发,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外汇市场效率:

(一)有步骤、按次序地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

资本自由流动、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波动是发达外汇市场所应具备的三大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市场,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前提。就外汇市场而言,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外汇交易量、提高市场流动性,但同时也会导致汇率波动加剧。就后者而言,汇率波动会给一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随着金融体系完善,外汇市场发展,这些冲击会得到部分化解。保罗.克鲁格曼曾在《汇率的不稳定》一文中指出,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浮动汇率,一个最令人困惑不解,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汇率的大幅波动对真实经济的任何方面都只有轻微的影响。同时,对于资本过度流入和汇率过度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防范。例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或是利用外汇储备建立海外投资机构在国际外汇市场操作等等。

(二)培育外汇交易商,促进外汇交易主体结构合理化

不同的交易主体对外汇市场发展起不同作用。虽然说,外汇市场客户是外汇市场最终推动者,但国际外汇市场发展表明,外汇市场交易商在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外汇市场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规模大,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技巧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强,容易形成实际的推动力。

交易主体的结构决定外汇市场利益分配关系,交易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平稳。按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在交易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来看,有些交易者,例如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在外汇交易中一般充当知情交易者角色,对于稳定外汇市场、沟通外汇供求、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交易者,如规模较小的交易主体往往充当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往往是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作俑者。因此,不同交易主体的比例,及其构成对一个有效的外汇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外汇交易机制,提高交易效率

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市场参与者共同遵循的交易规则,其主要功能是将外汇市场潜在供求转换成现实的交易。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价格发现过程是关键。不同的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交易机制在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交易提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市场信息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依赖程度都有所不同,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交易商实施交易战略的制度前提。外汇交易机制决定了外汇交易方式,而交易方式是实现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方式对货币价值的确定、供求关系的协调、信息的沟通、政策的传导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外汇市场的发展必须要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外汇交易效率。

不同交易机制具有不同特征,对外汇市场效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按照交易机制与交易安排的关系,可以把交易机制分为集中化的市场安排和分散化的市场安排两大类。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安排对做市商集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外汇买卖价差较大,波动性较高,而集中化的市场买卖价差较小,波动性较低;另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要比集中化的市场面临市场崩溃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我国外汇市场通过采用电子经纪系统和集中清算,缓解了信用风险,但市场流动性较差。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全外汇市场运行机制,2003年9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双向交易的通知》,决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双向交易。允许各会员单位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在同场交易中进行买卖双向交易。为引进了做市商机制,增强市场流动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四)促进外汇交易工具创新,满易需求

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主体对获利要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易工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应该能提供多样化的交易工具来满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为了扩大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必须不断促进外汇交易工具的创新,满足外汇交易商的各种交易需求。

篇2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见表1)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见表2)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见表3)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见表4)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见表5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篇3

在1992年-1993年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即到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个人的参与。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面积和大量的亏损,其中包括大量国有企业。

1994年8月,中国证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取缔外汇期货交易(保证金)。此后,管理部门对境内外汇保证金交易一直持否定和严厉打击态度。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国内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至1999年,随着股票市场的规范,买卖股票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小,部分投资者开始进入外汇市场,国内外汇实盘买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外汇买卖已经成为除股票之外最大的投资市场。

与国内股票市场相比,外汇市场要规范和成熟得多,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约是国内股票市场交易量的1000倍,所以尽管在交易规则上不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国内银行开办的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总体来看,国内绝大多数的外汇投资者参与的是国内银行的实盘交易,而保证金交易,由于国内尚未开放,以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内投资者尚需待以时日。

二、发展和完善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议

发展展外汇市场是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提高外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加快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设步伐。基于国内转轨经济的背景,中国外汇市场走的是一条政府推动型、而不是自然演进型的发展之路,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政府干预,科学培育和管理外汇市场。

1.巩固微观基础,改善宏观环境。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优化商业银行外汇交易行为;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推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它们与外汇市场的协调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形成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建立和完善发展外汇市场的配套法律、法规,约束交易主体行为,保证外汇市场的健康发展。

2.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市场上交易品种的多样化既可保证汇率形成过程体现现实和潜在的供求关系,也可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多种避险工具。在完善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外,应加强对产品的研发力量和资金投入,进行新产品、新业务的需求调研、论证、推介和开发。

3.加强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一个流动性好的产品会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交易,主体的参与反过来又增加了该产品的流动性。从中国当前的外汇市场环境看,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是推动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4.改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角色定位。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应逐步减少对外汇市场的持续直接的干预,只有在全面掌握市场交易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来进行间接的干预,才能有利于外汇市场的发展。

5.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 首先,商业银行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应提高有竞争实力的各家商业银行的市场参与度,改变少数几家大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绝对领导地位,促进公平竞争。其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具有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和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又一推动力。应扩大投资渠道,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积极性。可以推出美元兑欧元等交叉盘的报价,也可以改变现有的报价方式,将4种货币的交易基准价格统一为美元的基准价格,再进行套算。这样就可以为那些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变其被动地位,加强其在外汇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再次,应逐渐允许非金融企业进入外汇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为外汇市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外汇市场的广度,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

6.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监管效率。尽快建立完备的信用数据库,根据交易主体的资产负债、经营业绩、信用记录等资料评估其信用情况,以防范信用风险,保障市场的稳健发展,加强市场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外汇市场的透明度。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预警和评估,完善市场自律机制。建立有效的电子化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中央银行应继续监督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承担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监管者应公平对待不同的交易主体,不能让任何交易主体享有特殊待遇,为外汇市场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7.建立实需易与金融易相结合的外汇市场。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配合结售汇制度下外汇指定银行平衡结售汇交易产生的头寸,商业银行并不是基于营利目的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而只是为了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结售汇周转头寸的管理规定。这显然与商业银行的营利性原则相违背,也不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而实际上,各交易主体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其实需性的需求趋于下降,金融性需求趋于上升。因此,应逐步改革现行的结售汇制度,拓展外汇市场的金融易,这将有利于提高外汇市场的活跃度,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

8.建立非集中的交易中心和独立的清算机构。外汇市场交易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远距离的场外交易市场的形式,交易主体将通过计算机获得市场信息并进行交易行为。因此,目前的外汇交易中心将最终发展为非集中的无形市场,而中国正逐步推进非集中外汇交易市场的形成。目前集中的清算风险大,不符合国际惯例,清算机构应该发展为不再从属于中央银行的一个独立的商业实体,并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运营,一方面可以使外汇交易中心摆脱承担的清算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约束交易主体控制自身的经营风险,从而达到完善和发展外汇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一、国际外汇市场的最新发展

对国际外汇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最全面、最权威考察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对各国中央银行就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所进行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当前国际外汇市场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巨大,并呈大幅回升之势

自1995年以来,全球外汇市场各外汇交易工具的日均交易量都在一万亿美元以上,2004年4月创出20180亿美元日均交易量的历史记录。除2001年前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调查年份均呈现增长势头,其中尤以2004年增幅较大,比2001年4月的日均12670亿美元增长59%。在各交易工具中,货币互换的增长幅度最大,从2001年4月的日均70亿美元跃升到2004年4月的210亿美元,增幅为200%;期权的增长幅度位居其次,增长近一倍。

2、外汇衍生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自1995年以来,衍生品交易一直高于即期交易量,并处于稳步上升之中。衍生品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比重,从1995年4月的58%,上升到2004年的68%,其交易量已达同期即期交易量的两倍之多。各交易工具中,外汇互换衍生品的交易最活跃,占到全部外汇交易的49%。即期交易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目前其市场地位已趋于稳定,市场比重保持在近三分之一的水平,而且在所有外汇交易工具中,仍居第二的位置。

3、外汇交易对手以报告交易商为主,其他金融机构的地位趋于上升。

在国际外汇市场各交易主体中,报告交易商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指活跃在外汇市场上的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他们既从事外汇的自营业务,也从事业务,交易通常经由诸如EBS或路透的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尽管报告交易商的交易量比重自1995年以来呈下降之势,但其市场份额均在一半以上,2004年4月为53%。除报告交易商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这主要指小型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政券公司,及各种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其市场地位正在稳步上升,交易量比重从1995年4月的20%提高到2004年4月的33%。此外,非金融类最终客户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主要是公司和政府等,其交易量比重2004年4月为14%。

4、外汇交易主要集中于欧洲和美国,亚洲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全球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交易量最大的前六个国家和地区,其交易量合计占全球的比重自199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2%左右,2004年4月该数据为73.1%。全球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十分稳固,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

5、外汇交易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银行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强。

外汇交易的机构分布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少数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升,这可以通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中看出。例如,在英国,占有市场75%份额的银行个数,从1998年的24家,减少到2004年的16家;美国同期的银行家数则由20家减少到11家;香港的集中化趋势更明显,由1998年的26家降到2004年的11家;德国的集中化程度可称得上最高,2004年4家银行垄断了国内75%的外汇交易,而1995年的数字是10家银行

二、对上海外汇市场发展的启示

以上对国际外汇市场的考察,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及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上海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外汇是市场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我国外汇市场的完全开放与上海成为完全自由的国际外汇市场尚有待一定时日,但浦东政府应该积极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进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建成开放型的外汇市场准备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外汇市场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程,政府在市场发展初期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在其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是一个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协调一致的循环渐进过程,应积极、稳健、妥善地推进。

(二)积极准备条件支持推出外汇衍生产品。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际固定汇率体系崩溃之际,于1972年率先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成为国际衍生品交易所的领头羊。我国目前仅有外汇远期衍生品种,这显然不能适应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上海应充分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身的优势,适时推出其他外汇衍生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能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衍生品交易所。

(三)引入更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是国际外汇市场上的活跃份子,将其引入上海,则上海的外汇资金来源与对外联系网络将扩大,这对活跃上海的外汇交易十分有利。

(四)增加金融机构类型,为市场提供更多服务。国际外汇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呈上升趋势。我国也应积极引入更多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进入外汇市场,并可考虑设立新型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目前首先可作的是,尽早推出中外合资的货币经济公司,利用国际著名货币经济公司的管理经验与服务手段,为金融机构的外汇买卖等业务提供世界一流的中介服务。

(五)加快国内金融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内金融机构在开放过程中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金融命脉的掌控意义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上海有利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与公司治理,使上海的金融机构能成为全国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并着力培育几个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中坚力量,应对国际市场上不断兼并、强者恒强的竞争势态。

篇5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外汇市场经历了深刻的结构变化:国际市场上的银行业并购浪潮,使得外汇市场主要参与者数量下降,致使外汇交易商间市场出现一定程度萎缩;1999年欧元的出现,消除了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一些交易,导致国际外汇市场总体交易量的下降;此外,外汇交易技术也出现深刻变革,电子交易的兴起、电子经纪人地位的上升,对外汇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在这些结构性变化当中,外汇市场参与者结构性变动对外汇市场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引人注目。而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形形制定不同交易战略的交易商。

一、交易商战略概述

在实际交易活动中,交易商总是基于过去经验、现存条件以及未来预测制定行动方案,因此,交易商的主观判断――信念(belief)在交易商战略选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过程中,交易商经常出现认知偏差,这些偏差造成不同交易商对于相同信息的判断出现差异,最终导致在交易战略的选择上出现分化。同时,不同交易商的信息条件不同,也导致战略选择出现差异。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战略是指,交易商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发展趋势,在寻求利润和(或)规避风险过程中所选择的交易方式,以及为实现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些交易方式对外汇交易商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具体说来,交易商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风险控制者与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

就单个交易商而言,外汇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交易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为了控制外汇头寸的风险暴露,他们必须根据外汇市场交易实情不断调险头寸。而那些规模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过程中,面临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买入和卖出指令,由于这些指令是随机的,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会产生不平衡,为避免破产,做市商必须保持一定的头寸,通过交易来平衡这种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因此,这类以风险控制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称为存货控制型外汇交易。一般认为,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直接影响到外汇市场短期运行,造成外汇市场日内交易量、价差和市场波动性出现有规律运动。

(二)投机者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战略

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商拥有不同的信息集合,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投机,这类交易以投机为特征,其出发点是交易商的信息条件,因此被称为信息驱动型交易。交易商的信息驱动型交易也会对外汇市场起重要影响,它既可能起到稳定现有市场结构的作用,也可能驱使市场体系发展成一种新的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甚至可能会对应一种新的市场动态机制。例如,当所有的交易者就市场运动方向达成一致意见时,就会出现一个单向市场,即:当所有交易者都认为英镑下跌时,他们就会都想卖空英镑,所有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最后英镑的价格会跳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噪音交易者与正反馈交易战略

噪音交易者是指对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形成错误理念,并按照这种错误理念选择交易战略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形成预期收益的某一环节中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也有可能由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错误的评估了与收益相关的风险。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噪音交易者在交易中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他们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买入,价格下跌时卖出。导致交易者选择这种交易战略的因素有许多。首先,从交易者对外汇资产价格的主观预期来看,导致交易者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价格预期采用简单的外推或者追逐潮流的做法;其次,从外汇交易机制来看,在主动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买卖外汇资产的限价指令性质也可能会导致其选择正反馈交易,因为限价指令使得在外汇资产价格下跌时,交易者加速卖出;再次,从交易模式来看,在外汇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也有可能因不能满足债权人追加保证金要求,而被迫平仓,从而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此外,外汇交易商往往在外汇交易机制设计过程中,对交易员设置一定的头寸限额,鼓励其进行止损交易,这种交易结果也会导致交易商的正反馈交易。一般而言,在实践中,投资者愿意选择这种交易战略,因为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其财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四)套利者和知情者下注(Smart Money)战略

除了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噪音交易者外,另一类外汇交易商在市场中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的错误判断,根据自身优势,将外汇资产价格推回到与基本面相符的水平,这类交易者经常被称为套利者。他们经常性的在各个外汇市场间,吞吐各类外汇资产,充当噪音交易者的对手。一般而言,套利者具有更高超的交易技巧,更灵通的信息,善于捕捉市场中的各类获利机会,往往被认为是稳定市场的力量。具体来说,套利者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判断不准的缺点,在后者过分乐观,大量购买外汇资产时,向市场抛售存货;而当噪音交易者过分悲观,积极抛售外汇资产时,大量买进。这类建立在对市场信息有较为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交易战略被称为知情者下注战略。

这几类交易战略是从不同角度来刻画的,其中存货控制型交易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是从交易商的交易动机出发的,它们分别对应于外汇交易商的风险控制与投机行为,因此,这两类交易战略是最基本的。后两类交易战略是从交易商行为特征来刻画的,是前两种交易战略在实际交易活动中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前两种交易战略作为考察重点。

二、交易商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一)风险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投资理论认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战略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基础之上的,风险最小和收益最大化是行为准则。许多研究表明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减小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国际间资产组合经营者,外汇交易商可以通过投资多个国际市场实现多样化。

在外汇市场实际操作中,为了消除风险,外汇交易商采取改善交易机制、开发交易工具、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但在面临具体风险时的决策方式直接导致了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出现认知与行为的偏差,造成外汇市场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其中比较著名的要算是“比索问题”。“比索问题”是指1976年墨西哥比索在预期贬值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比索就开始出现贬值的现象。尽管最后市场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实际贬值和预期贬值不一致,存在一个时间差,实际贬值提前。Krasker (1980)指出决定汇率的潜在变量较大变化有一个小概率,在无限时间的跨度内,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在一定限度的样本期间内,该事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这个小概率的重大事件在检验的有限样本期间内可能就反应不出来。这个小概率重要事件的潜在发生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有重要影响。“比索问题”表明一些外汇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外汇交易商在从事外汇交易过程中,在其认为贬值风险将要增加的情况下,决策权重发生了明显变化,纷纷提前采取措施,导致比索提前贬值,而在看到其他交易商的行为后,另外一些交易商迅速改变自己的预期,最终形成羊群效应,导致整个市场波动。

(二)信息决策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活动是以其期望或预测为基础的,他们对外汇资产价格未来运动的看法是决策关键。交易商对汇率运动方向的预测是其可得信息的函数。一般而言,信息不仅包括事实,也包括评估事实所需的技术或人力资本;不仅包括新闻报道,还包括有关新闻报道的意义价值。除了信息本身外,交易商对新闻的任何举措也都属于信息的研究范畴。通常情况下,市场中不同的交易商所获的信息不同,并因之产生不同的期望后才可进行交易。

交易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则便没有人会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如果没有消息依据的人在市场上可以和有情报根据的人一样应付自如,那就不会有任何人愿意阅读媒体消息、观看路透社行情并进行追踪研究。正因为信息是影响交易商战略的重要因素,很多理论都以信息条件作为划分交易商战略特征的重要标尺。

信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交易商行为实现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高度的日内相关性。例如Frankel和Froot(1990)指出,同期的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认为形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外汇市场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处理信息。市场将单个人的微量信息加总,以相对较快且平稳的速度传递给每一位交易者。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比较及时,利用信息优势,有些交易商能够通过交易获利,外汇市场交易商信息条件存在异质性;第二,交易量自身能够产生“过度波动性”,市场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Goodhart, 1988; Frankel and Froot,1990)。

在外汇市场众多的参与者中,以交易商身份出现的各种市场参与者是外汇市场主导力量,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发展。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总是根据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以及流动性特征等来决定持有量。作为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他指明了交易商在投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但对现实的交易来说,交易商所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说来,交易商在选择交易战略过程中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交易商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层次;主观因素主要是指风险和信息对交易商决策所起的影响作用。后者,直接导致交易商交易行为的异质性。正是由于交易商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才会引起不同的交易需求,最终形成外汇市场巨大的交易量,使外汇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

三、交易商战略与我国外汇市场发展

外汇市场运行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是否充分、信息能否在各交易主体间迅速传播、外汇资产的价格能否对信息做出充分调整、潜在的交易需求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交易等方面。具体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愿意并能够交易本外币的个人和机构之间的网络已经建立,愿意并能够卖出货币的个人与愿意并能够买入的个人相连接,对双方均有益的交易不会因为缺乏连接而不能进行;第二,交易得以安全、迅速和低成本地进行;最后,市场能发现外汇供求平衡的汇率水平,也就是市场出清。总之,外汇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是以外汇交易主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作为衡量标准,而外汇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的大小正是这一标准的体现。因此,从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出发,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外汇市场效率:

(一)有步骤、按次序地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

资本自由流动、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波动是发达外汇市场所应具备的三大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市场,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前提。就外汇市场而言,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外汇交易量、提高市场流动性,但同时也会导致汇率波动加剧。就后者而言,汇率波动会给一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随着金融体系完善,外汇市场发展,这些冲击会得到部分化解。保罗.克鲁格曼曾在《汇率的不稳定》一文中指出,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浮动汇率,一个最令人困惑不解,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汇率的大幅波动对真实经济的任何方面都只有轻微的影响。同时,对于资本过度流入和汇率过度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防范。例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或是利用外汇储备建立海外投资机构在国际外汇市场操作等等。

(二)培育外汇交易商,促进外汇交易主体结构合理化

不同的交易主体对外汇市场发展起不同作用。虽然说,外汇市场客户是外汇市场最终推动者,但国际外汇市场发展表明,外汇市场交易商在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外汇市场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规模大,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技巧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强,容易形成实际的推动力。

交易主体的结构决定外汇市场利益分配关系,交易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平稳。按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在交易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来看,有些交易者,例如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在外汇交易中一般充当知情交易者角色,对于稳定外汇市场、沟通外汇供求、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交易者,如规模较小的交易主体往往充当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往往是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作俑者。因此,不同交易主体的比例,及其构成对一个有效的外汇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外汇交易机制,提高交易效率

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市场参与者共同遵循的交易规则,其主要功能是将外汇市场潜在供求转换成现实的交易。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价格发现过程是关键。不同的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交易机制在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交易提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市场信息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依赖程度都有所不同,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交易商实施交易战略的制度前提。外汇交易机制决定了外汇交易方式,而交易方式是实现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方式对货币价值的确定、供求关系的协调、信息的沟通、政策的传导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外汇市场的发展必须要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外汇交易效率。

不同交易机制具有不同特征,对外汇市场效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按照交易机制与交易安排的关系,可以把交易机制分为集中化的市场安排和分散化的市场安排两大类。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安排对做市商集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外汇买卖价差较大,波动性较高,而集中化的市场买卖价差较小,波动性较低;另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要比集中化的市场面临市场崩溃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我国外汇市场通过采用电子经纪系统和集中清算,缓解了信用风险,但市场流动性较差。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全外汇市场运行机制,2003年9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双向交易的通知》,决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双向交易。允许各会员单位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在同场交易中进行买卖双向交易。为引进了做市商机制,增强市场流动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四)促进外汇交易工具创新,满易需求

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主体对获利要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易工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应该能提供多样化的交易工具来满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为了扩大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必须不断促进外汇交易工具的创新,满足外汇交易商的各种交易需求。

(五)完善电子交易系统,改进外汇交易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保证的,电子交易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信息传递质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潮流。就外汇市场而言,电子交易的兴起改变了外汇交易方式,给其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例如,电子交易的发展促使传统的OTC市场与交易所市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种交易方式趋于融合。

篇6

我国外汇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诞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的外汇市场也逐步的进步和完善。根据我国外汇市场的管理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和全国统一外汇市场。

外汇调剂市场阶段——1979年8月至1988年8月,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外汇管理体制,所有的外汇收入的企业和机构必须卖给国家,官方汇率缴纳营业税,所有外汇支出按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实际上没有外汇市场。为了调动创汇通过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决定实施保留外汇配额制度。该系统客观导致我们需要调整他们的外汇。1980十月,在与中国银行联合国务院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中国6的银行开始在12个大中型城市调整暂行办法的外汇,包括北京和上海经营外汇掉期业务,到1985年底在深圳设立第一个外国外汇调剂中心,这一阶段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起步。

外汇调剂公开市场——1988年9月至1993年12月。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深,我国对外汇需求越来越强烈,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外汇要求,因此外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终于在1988年9月,上海率先成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引起其它省市效仿,深圳等地也相继成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这种模式的开创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公开和公正的交易原则。促进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从1994一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基于原有的外汇调剂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取消储备货币,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银行书面保证体系,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汇率制度,要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建立一个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储备和支付,银行被迫退出,允许人民币在经常帐户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中国外交外汇交易中心。

二、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1.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低

外汇市场的供求结构在2005年外汇形成机制改革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扩大了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促进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但从那以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缓慢升值的态势,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双向资本流动的机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提高的影响下将形成,但是资本流出仍然处于严格控制下,居民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格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建立对称的“双向资本流动”的格局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从经济基本面看,中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双顺差”格局,中国外汇供给呈现刚性增长的趋势,外汇供给和需求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人民币汇率面临继续升值的压力,“双向变动”预期的形成较难,这意味着必须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2.外汇市场交易过于集中,缺乏流动性

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性,有利于均衡外汇价格的形成,同时有利于规避风险,较多不同质的外汇交易主体,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有利于促进有效外汇市场的形成。自2005年5月18日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办了9个外币对交易,但是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统计,EUR/USD、GBP/USD、USD/CHF占据了交易量的主导地位,其他货币相对缺乏流动性,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交易主体的集中性虽然有利于监管机构的直接监管,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交易行为的趋同性,不利于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和弹性的提高。

三、促进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

1.改进人民币汇率管理制度

随着中国大国经济特点的形成,中国不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是中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现内外经济平衡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合理的汇率制度是平稳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关键。

2.完善即期外汇交易

即期外汇市场在中国外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期外汇市场也是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基础,外汇远期合约的定价需要即期汇率,因此,即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关系到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运行情况。提高即期汇率的市场化水平,应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因此,进一步扩大指定银行外汇持有额度,有利于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

3.加强外汇市场监管

在外汇市场加速改革下,银行的自也在增加,因此应该完善外汇市场的监管法规,提高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自律管理能力和水平,中央银行允许银行有较大的自由度以保证外汇市场的有效性,使银行能够根据外汇市场变化识别和规避本身面临的外汇风险。监管的分散影响了外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应该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可能的市场波动和系统性风险,提高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庆平.外汇管理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79-86

[2]胡晨.去杠杆化在美国外汇市场的体现及其影响[J].才智,2010.12.44-45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贸易呈现大量的顺差,从而导致了我国的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拥有丰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通货膨胀、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等问题,都与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有关。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我国已经成立了以汇金公司为主体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以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提高外汇投资收益。此外,我国还应该加快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综合考虑之后,应首先发展期货市场。

一、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根据有关的资料,在2006年,我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到2007年1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5282.49亿美元。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不会有债务危机,也不怕遭投机性货币的攻击,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认为,一国的外汇储备只要足够支付其三个月的进口即可。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持续不断地增长,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导致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给宏观经济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具体影响有以下几点:

第一,过多的外汇储备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并降低经济运行效率。有多少外汇储备,就意味着有多少等额的人民币流入市场,所以过多地外汇储备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国内通货膨胀。此外,巨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相对应的国民储蓄从国民经济运行中沉淀下来,不能参与国民经济的运作,这就形成可经济效率的浪费。

第二,巨额的美元储备下,美国的外汇政策可能给我国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外汇储备目前仍以美元为主,而美国基于自身国家利益,往往是采取美元升值、贬值政策的更替,以解决国内的困境。那么,在美国采取这样的政策下,我国长期持有高额美元储备,就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第三,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从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升值,从而导致热钱大量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外汇迅速流入,会冲击我国金融市场,不利于国家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四,不利于形成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持续增长,肯定会招致一些国家的“眼红”。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战”、“汇率战”等就是明证。

综上所述,我国应该加快外汇管理体制,出台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外汇管理措施,更好的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服务。

二、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的发展现状

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主要是指人民币与外汇兑换交易为基础的衍生工具市场,其在我国境内与在境外的发展状况有很大不同。

在境外,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非常活跃。目前,在境外存在多种人民币衍生产品,以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on Deliverable Forwards,NDF)的交易最为普遍。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化。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NDF市场规模已不可忽视,已经一定程度成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风向标。

而在国内,外汇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处于较低层面。目前国内具有一定衍生产品性质的主要是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但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不愿意办理远期购汇;同时远期结汇成本过高(远期人民币升值幅度太大),以至于企业宁愿冒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也不愿意办理远期结汇。所以,与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相比,远期结售汇交易量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了境内远期结售汇汇率甚至要跟随境外人民币NDF市场的走势而变动,境外NDF市场对境内远期结售汇汇率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被认为基本尚未体现出来。

三、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的必要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加之外汇储备不高,国家为控制汇率风险而采取了严格的资本、外汇管制,这种政策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本币升值压力持续不退的情况下,这种制度框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央行将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根据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金融过渡期已经在2006年结束,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完全开放,金融外汇管理体制将与国际并轨。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政策建议,其政策含义是从国家持有外汇为主到逐渐放宽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让民间更多地持有外汇。要实现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就必须增加外币资产的吸引力,就必须使外汇资产的持有者有保值增值的途径。如果允许机构投资者,甚至个人投资海外市场,那么外币投资渠道就应该放宽,“藏汇于民”才可能从政策层面的信号变成实际的市场需求。

所以,为了达到“藏汇于民”这一政策目标,应该大胆借鉴和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中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

(一)为维护我国人民币货币,必须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

如前面说的,人民币远期结售汇虽已推出多年,但总体上交易量较小,难以形成规模,银行决定远期汇率甚至要参考并跟随境外NDF报价。由此可见,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汇率体制改革之后的市场需求,难以对人民币汇率预期产生足够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目前境外人民币衍生市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极大。每当出现人民币升值谣言时,境外人民币NDF报价必然与这些谣言遥相呼应,推波助澜,助长了炒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行为。因此,为了掌握人民币汇率走势和预期的主导权,我国必须推出适当的人民币外汇衍生工具并形成规模,为人民币的远期汇率提供依据,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和预期的形成施以足够的影响。

(二)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国内企业进一步面对汇率风险。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利用境外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一定程度地规避汇率风险,而国内企业则难以参与NDF交易而无法规避汇率风险,避险机制缺乏使国内企业面临着不利的竞争条件,这将加大国家整体的经济风险。汇率制度改革意味着汇率风险原来由国家承担转移到由市场个体承担,因此政府应该发展避险工具市场,提供足够和合适的避险手段。

(三)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是完善金融市场的需要

衍生金融市场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是目前交易量最大的衍生交易品种,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必然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必须熟悉衍生市场,应对金融市场开放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改变“宽进严出”的政策,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转变。从2005年以来,央行频繁推出外汇管理政策,从改变汇率的形成机制,到推出远期外汇交易和掉期交易;从放松居民、企业持汇限制,到调整银行头寸管理;从推出外币兑外币的做市商制度,到宣告实施人民币兑外币做市商制度,为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奠定一定基础,同时释放了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的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推出外汇期货交易是必然的选择。

四、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的益处

完善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有分工的,现货市场是做流通的,期货市场是做定价的。外汇期货作为期货的一种,主要有两种功能:价格发现与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意思是通过期货市场去了解未来现货的价格。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形成的价格,它基本反映了真实的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规避风险的基本概念是将风险转移出去,规避外汇价格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期货试点工作时,曾经推出过部分金融期货品种,但是这些早期短暂金融期货试点都以失败告终。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恢复金融期货交易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外汇期货作为金融期货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大、交易金额最大的交易品种,在我国逐步建立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首先,外汇期货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浮动带给企业的风险。随着我国入世,我国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加大了国际化的进程。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但是,目前国内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的手段单一,仅限于简单的远期外汇交易、提前收付款、硬币保值法等,无法满足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的需要。所以,客观上需要推出更完善的保值避险手段,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容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其次,国内外汇供求将全面准确地反映在人民币远期汇率上。目前由于外汇管制,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必须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大大限制了远期交易的规模,而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无须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可以克服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较低的交易成本下,境内外汇实际供求者将愿意参与期货交易,期货交易能够体现境内外汇需求的实际情况。

再次,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期货交易将提供成本更低的套利机制,将更加便利交易者进行套利,人民币远期汇率将会逐渐满足利率平价关系,因此远期汇率将更大程度决定于即期汇率,中央银行对远期汇率的影响力将大大增强。推出期货交易后,由于提供了远期避险工具,企业和个人出于对汇率预期的提前结汇将减少,因此推出期货等工具将减少即期结汇,可以将结汇时间延后。因此总体上看,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

可以预测,随着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推出并形成足够规模,境内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和远期结售汇将取代境外NDF交易,成为人民币汇率的风向标,从而使我国加强对人民币汇率定价的掌握,使人民币远期汇率的形成基础和机制更加合理。

五、结论

作为人民币的发行者,应该对人民币汇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应该也必须施加到人民币远期汇率上。

尽快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有利于当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从而也为汇率制度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当然,期货市场只是外汇市场的一个部分,完善外汇市场还需要与其他措施的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潘成夫.发展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相关问题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8).

2、黄一超.“藏汇于民”与加快我国外汇期货市场的建立[J].新疆社会科学,2007(3).

3、黄晋渊.外汇远期市场: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多远[J].中国外汇管理,2004(12).

篇8

1、韩国离岸NDF市场的发展历程简介

韩元离岸衍生品交易开始于1996年,当时韩国国内已有以实需为原则的韩元远期交易,但由于资本管制、汇率制度等的方面原因,相关交易并不活跃。随着外汇交易自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韩国的境内金融机构和非居民于1999年4月获许投资韩元离岸NDF交易,这意味着韩元的离岸NDF市场通过韩国银行与韩国国内的外汇远期、即期交易实现了融通,韩元离岸市场的交易量开始迅猛增长,离岸NDF汇率对在岸即期汇率的影响日益明显。

2003年9月之后,由于美国奉行弱势美元政策,导致韩元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韩国政府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强势干预,韩元在岸汇率持续走低。与之相对应,基于对韩元升值的预期,离岸远期汇率一路走高,且韩国国内银行与非居民之间的日均交易量较2002年增加一倍、猛增至13.4亿元。2004年初,针对离岸市场的过度投机和外汇市场的激烈震荡,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国内银行参与韩元离岸市场交易,防止了过度购入离岸美元导致韩元在离岸市场汇率进一步走高。2004年2月以后,随着韩元升值预期的减弱,国外投资者的投机意愿大幅降低,韩国政府开始逐步放松并于当年4月最终取消了相关限制措施。目前,韩元NDF是全球交易量最大、市场深度最好的离岸远期投资品种之一。

2、韩国发展离岸远期汇率市场的经验

(1)市场化程度最高的NDF市场主导货币定价权。通常认为,离岸NDF市场是货币不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未放开的产物,例如澳大利亚在推行金融自由化后,澳元离岸NDF市场在8个月内就消失了,但韩国在推行金融自由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后,离岸NDF市场和离岸NDF汇率仍然存在,并在价格发现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韩国的资本开放仍不完全、政府对韩元汇率有一定干预;另一方面NDF市场参与者以国际游资为主,投机和套利动机很强,市场对信息的消化和传递都非常快,保证了NDF市场成为引领在岸即期汇率的信号市场,对韩元即期汇率产生重要影响。

(2)对境内机构开放NDF市场,有利于离岸远期汇率价格发现信息的传递。从韩国1999年对境内开放NDF市场的效果看,有效地将国际上韩元的价格信息传递到国内市场,起到了融通国内外市场的作用。Chung(2000)研究发现,随着离岸韩元NDF市场对国内的开放,离岸交易量的不断上升,在岸市场的流动性也显著增强,离岸市场的信息能更为迅速和有效地传递到即期市场;Rhee(2005)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发现自韩国离岸市场放开后,韩元离岸远期市场对韩元/美元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3)发展离岸远期汇率市场长期不会对即期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但短期内却容易导致即期市场的剧烈震荡。根据Rhee(2005)的统计(见表1),韩元汇率自由浮动后,即期汇率的日间波动大约是汇率自由浮动之前的两倍,但如果以1999年韩国国内远期外汇交易放开实需要求、允许境内机构参与NDF交易为界,长期并无显著变动证明外汇市场的波动性增大。然而从短期来看,2003年底至2004年初,市场对韩元的升值预期与韩国政府的稳定汇率形成强烈冲突,离岸市场成为国际热钱投机的重要工具,并经韩国银行传递至国内,造成韩元境内即期市场的动荡,成为市场不稳定的源头。

二、日本离岸远期汇率市场

1、日本离岸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情况

(1)日元离岸市场发展情况的简介

从日元衍生品发展历程看,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起,日元即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当时日本的外汇管制还较严,交易量较小,日元境外存量仅为300亿美元。随着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推进,日元离岸远期汇率交易规模开始不断扩大,1984年日本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取消远期外汇交易的实需原则和1985年日元汇率开始自由浮动,对离岸日元交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6至1989年日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改革,内容包括设立东京离岸市场、国外金融远期交易(私人账户)自由化、国外金融期货(私人帐户)自由化、居民国外存款自由化等,有效提高了日元的国际化程度,日元离岸市场开始蓬勃发展,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10年日元外汇交易72%发生在离岸市场。

(2)东京离岸市场(Japan Offshore Market,JOM)的设立

东京离岸市场是日元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成立于1986年12月1日,开业时经大藏省批准,共有181家外汇银行参加,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在欧洲交易的欧洲日元。东京离岸市场自开设后发展迅速,到1988年年底余额已超过纽约、香港和新加坡,成为位列伦敦之后的第二大离岸市场。根据日本大藏省统计,截至2008年4月底,JOM市场余额为63.8万亿日元。

(3)日元离岸远期汇率信息向在岸即期的传导机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国内有着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离岸市场的日元衍生品汇率对在岸即期汇率影响较弱。随着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之后,虽然日本依然奉行在岸市场、离岸市场严格分离的原则,希望减少国际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影响,但由于金融自由化改革使这种分离变得毫无意义。日元离岸资金大规模借道香港市场迂回流回日本本国,据测算,日元离岸资金流回国内的比例占东京离岸市场资金总量的55%以上。由于日元存在实际上从离岸市场流入日本在岸市场的渠道,导致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存在套利通道,在岸市场的利率和汇率变动与离岸市场相关度很高。在1998年废除日元管制后,日元外汇市场成为全球最自由的市场之一,离岸外汇市场和在岸外汇市场进一步融合。

2、日元国际化过程中的外汇远期市场冲击

日元在岸远期外汇开创于1950年,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远期交易必须以实需为原则,保证了日本市场的稳定运行,为日本积累外汇储备、改善国际收支、抑制投机和稳定汇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70年,日本成为贸易顺差国,自此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日元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1984年4月,在日本国内金融体制尚较为封闭和落后的前提下,日本废止了远期外汇交易的实需原则,5月取消了日元兑换限制。金融自由化措施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对日元远期市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大量的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日元离岸衍生品市场豪赌日元升值,日元衍生品日交易量在1984年5月底至10月中旬5个月的时间里,由2700亿日元剧增至15000亿日元,并在1986年达到至52000亿日元。在远期市场的疯狂炒作下,日元即期汇率不断升值,在1986年4月突破1美元兑160日元,1987年1月升值到150日元,并最高达到1美元兑79日元,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日元流动性泛滥,制造业转移境外,最终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溃和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3、日本发展离岸远期汇率市场的经验

(1)离岸远期汇率市场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离岸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加强。随着日元国际化的推行,特别是在东京离岸市场建立之后,离岸日元规模开始急剧放大,对日元的定价功能也越来越显著。从学者研究的结果来看,日元离岸外汇市场由于交易量、市场自由度均高于在岸市场,离岸远期汇率在日元的价格发现中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在国内市场存在外汇管制的情况下,离岸市场是否能真正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取决于市场规模大小和交易自由化程度。

(2)加强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离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与在岸市场之间的传导。从日本金融自由化有利的一面来看,在日本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存在持续的资金流动后,离岸市场对汇率的价格发现通过一定资金流动能传递到在岸市场上,有效促进在岸市场汇率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3)在货币存在升值预期时,离岸外汇市场有可能对在岸市场造成致命冲击。从日本离岸市场远期汇率对在岸市场的冲击可以发现,在存在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向境外开放外汇市场、放松对外汇交易实需原则的要求,投机资本会大量涌入,而离岸远期在游资的操作下会对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最终导致在岸金融市场的混乱。

三、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币离岸远期市场功能,稳步推进境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避免汇率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提出如下建议:

1、扩大香港人民币远期的交易规模,促进香港人民币远期市场的发展。一是加大培育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力度,当前由于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较小,造成离岸远期汇率的稳定性不强、极易受到国际游资的炒作和控制,因此扩大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是保证离岸外汇交易稳定性的基础;二是鼓励更多的市场交易者参与香港离岸人民币远期市场,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三是丰富外汇衍生品品种,加快人民币离岸掉期、期货等外汇衍生品的开发,增加离岸外汇远期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2、逐步放松国内投资者进入离岸NDF市场的管制,进一步畅通境外离岸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传导渠道。在目前资本项目尚存在管制、境内机构直接进入香港离岸人民币远期市场可行性较低的情况下,建议适机放开对境内机构进入人民币离岸NDF市场的限制,充分发挥离岸NDF市场在价格发现上的优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之间价格信息的传导渠道。

3、有序推进人民币离岸远期汇率市场与在岸即期汇率市场之间价格信息传导渠道的建立,把握开放汇率市场的节奏,不宜贸然放开境内外汇交易的实需原则,防范汇率冲击风险。

参考文献:

[1]陈蓉,杨伟,郑振龙:韩圆NDF市场发展的深层思考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财经问题研究,2009.7

[2]陈晖:日元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李晓,上川孝夫:人民币、日元与亚洲货币合作-中日学者的对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郑振龙,陈蓉,陈淼鑫,邓戈威:外汇衍生市场:国际经验与借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9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外汇衍生产品日益丰富。但无论从交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看,外汇衍生品的离岸市场都远远领先于在岸市场。由于离岸市场不受监管,交易价格不仅能反映人们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未来预期,也有可能影响在岸市场的人民币价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我国遭受丧失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的威胁。同时,面对人民币衍生品在国际离岸市场上蓬勃发展的态势,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岸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争夺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人民币目前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化的汇率决定机制,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进行人民币汇率投机、套利与套期保值的交易需求;而且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管制以及相应的结售汇制和实需原则,也极大地抑制了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规模。因此,我们应如何积极推动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呢?

纵观世界,不少国家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全球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有两种不同的演进方式:一是由市场主导,在强烈的避险动机、巨大的获利机会和成熟的市场主体的共同力量作用下,形成监管模式和交易品种都较为成熟的交易市场,如英、美等国;二是由政府主导,在国内市场发展动力不足或出现问题时,由政府法规和命令来引导外汇衍生品市场的走向,如我国和墨西哥在整个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程中,政府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入考察墨西哥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尽管市场背景和发展进程不尽相同,但墨西哥仍然为我国在何时开放投机需求、央行的作用、市场结构、市场影响以及离岸市场挑战的应对策略等五个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墨西哥与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比较

(一)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路径

墨西哥的外汇衍生品最早出现在离岸市场上。1972年,墨西哥在实行外汇管制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时,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首次推出的外汇期货就是墨西哥比索期货交易。但由于当时墨西哥比索严格钉住美元,两者之间的汇率几乎是固定的,因此比索期货并无太多炒作价值,交易量非常有限。1982年后,墨西哥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实施资本项目自由化,但这一政策组合具有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开放的资本市场允许外资自由进出,而近乎固定的汇率则使比索的供求无法均衡。在通胀率高于美国、墨西哥比索高估和经常项目逆差的情况下,对墨西哥比索贬值的投机盛行。1985年10月,墨西哥中央银行被迫禁止墨西哥银行在芝加哥外汇期货市场上到期交割比索,比索期货市场停顿。在1985年至1994年比索大贬值前的10年间,墨西哥国内惟一存在的外汇市场只有银行间外汇保值市场。在此期间,墨西哥中央银行在这一市场上曾通过干预即期外汇交易来稳定汇率,也曾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上卖出比索看跌期权来减少汇率波动。但此期间的墨西哥国内银行间的外汇保值市场,基本上为外汇现货交易。

20世纪90年代初,墨西哥比索钉住美元与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内在矛盾日趋激化,许多投机者预测墨西哥比索将贬值,由此引发了大量墨西哥比索离岸NDF交易的出现。当时,许多货币经纪商加入了NDF市场,其经纪功能提高了NDF交易的效率和流动性,使得墨西哥比索离岸NDF成为当时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NDF交易。与此同时,国内外汇市场上的远期交易也开始出现。

1994年的金融危机和1995年的比索汇率自由浮动,给墨西哥外汇衍生品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墨西哥中央银行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监管改革,放开了投资境外外汇期货的管制,积极推动墨西哥比索/美元外汇市场的发展:1994年,墨西哥中央银行允许外国银行在墨西哥境内设立分行,以及墨西哥政府恢复CME的比索期货交易并允许该交易通过墨西哥清算系统结算。自此以后,CME的比索期货交易发展迅速。比索浮动后,墨西哥比索离岸NDF市场逐渐在CME的墨西哥比索期货的替代下,规模日渐缩小。国内的“货币保值”市场也被取消,远期交易则因需求日增而获得了大发展。1996年10月,墨西哥中央银行消除禁令,允许本国银行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远期产品的交易,进一步促进了远期产品市场的发展。接着,墨西哥中央银行相继推出期权、货币掉期等新的金融衍生品,并允许获得监管当局批准的金融机构在期货市场及OTC市场开展外汇期权业务(王宇等,2005)。1998年12月,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Mexican Derivative Exchange,MexDer)成立,美元/墨西哥比索期货成为墨西哥国内首只外汇期货。2005年,欧元/墨西哥比索期货开始在交易所内交易。2006年7月,美元期权上市。

这样,墨西哥比索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在岸市场又由前述的OTC外汇衍生品市场(主要是银行间市场)和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内的外汇期货期权构成;而OTC交易规模远大于场内交易规模。离岸市场则以CME的墨西哥比索期货和期货期权为主。从市场份额来看,在岸市场远远大于离岸市场,但CME的墨西哥比索场内衍生品交易又远大于墨西哥国内交易所的外汇衍生品规模。

(二)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路径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银行就开始客户进行境外外汇期货、期权、互换等业务,开创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衍生品交易的先河。1992年6月,上海外汇调剂中心首次推出外汇期货交易,交易的外汇品种有美元、英镑、德国马克、日元和港币。1995年“3・27国债事件”导致国债期货市场倒闭,整个衍生品市场陷入停滞,直到1998年可转债的发行才稍有起色。2004年2月,我国开始实施《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法规。该《办法》从市场准入、内控机制、风险管理、处罚措施等方面,对我国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进行了总体规范。

2005年8月10日之前,中国外汇衍生品品种主要包括:人民币与外汇间的衍生品交易即远期结售汇交易、外汇间衍生品交易和离岸NDF交易。200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促进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并允许具备一定资格的市场主体开展掉期交易。除此之外,还有人民币无本金交割期权(NDO)、掉期(NDS)、与NDF挂钩的存款、人民币结构

性票据等多个交易品种。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在岸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的成交金额仅为1440.44亿美元,而同期人民币离岸NDF的成交规模却高达7500亿美元左右。

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在岸与离岸市场的这一规模差异深受各界关注。NDF全称为Non-deliverable Forward,是指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其最重要特征在于NDF远期合约到期时,由于存在货币自由兑换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本金交割,只能采用一种可自由兑换货币进行净额结算。而一国正规外汇远期市场中的远期合约,由于符合政策规定,到期时可以进行货币兑换。例如,在境外离岸市场上交易的人民币/美元NDF合约到期时,就统一采用美元进行净额结算,以规避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的限制;而在岸银行间人民币/美元远期合约到期时,则因符合外管局规定,可以进行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兑换。NDF市场通常位于离岸市场上,不受监管与约束,主要由希望规避外汇制度约束的国际交易者组成。

无论从金融市场机理还是国际经验来看,由于交易的低成本、便利性和灵活性,当一国货币的远期市场比较发达时,市场信息往往先在远期市场上体现而后传导至即期市场,远期市场成为引领即期价格的定价中心和波动来源。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现状来看,显然位于离岸市场、不受监管的NDF市场相对发达、影响较大,从而存在NDF引领人民币即期汇率走势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的可能。2006年8月,CME推出人民币期货期权交易,也表明了其看好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市场前景。

由两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之处,但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墨西哥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到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经历了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冲击;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其汇率制度的变迁,和金融危机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墨西哥金融管理当局在其外汇市场的开放及衍生产品的发展中,在市场监管、交易所发展和应对离岸市场冲击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由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过渡阶段,各种外汇衍生品的推出和外汇交易制度的放开,也与汇率制度的变迁紧密相关。此外,墨西哥的外汇衍生品在岸市场曾受到离岸NDF市场的威胁,这与我国目前的情况极为相似。因此,考察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变迁,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借鉴。

二、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一)对外汇衍生品的影响分析

1.外汇衍生产品与即期汇率的关系

1998年,Christian Jochum和Laura Kodres就新兴市场国家外汇期货交易对现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运用1995年4月25日到1997年4月4日的数据,分析了CME的墨西哥比索期货价格与比索现货汇率的关系,发现墨西哥比索期货的交易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使得现货市场更加平稳;同时方差分解结果也表明,墨西哥比索现货市场的波动主要来源于现货市场自身而非源于期货市场。另外,他们还发现墨西哥比索期货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要快于现货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对期货市场的干预一定会降低现货市场的波动。本文认为,虽然单凭一些特定期间和特定方法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描绘外汇衍生品市场对即期汇率的影响,但至少可以得出结论:外汇衍生品交易并不一定会对即期汇率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但是,衍生产品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在汇率市场化的正常情况下,外汇衍生品通常不会增大汇率的波动;但在宏观经济和政策面存在问题、发生金融危机时,外汇衍生品的交易通常会助长投机,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如墨西哥20世纪90年代初离岸市场和国内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大量抛空比索,对比索汇率造成极大压力,是导致1994年比索恶性贬值以及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外汇衍生品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理论界普遍认为,在过去的10-15年间,衍生品的推出对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Peter,1998;Dodd,2001)。单就外汇衍生品的发展而言,它的推出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渠道,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宏观经济基本面来看,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推出以来,并无证据表明其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1998年,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不利因素的冲击下,墨西哥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增长4.8%。2000年墨西哥经济增长高达6.9%,居拉美国家首位。2001年受美国经济减速和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经济负增长0.3%,但宏观经济总体保持稳定,金融市场监控有序。摆脱金融危机之后,墨西哥的GDP一直按照比较稳定的速度增长,FDI一直处于较平稳或增长的状态,外汇储备也在逐年增加。此外,1996-1999年墨西哥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27.7%、15.7%和18.6%,而近年来墨西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为目标,将通胀率维持在4%左右。所有迹象均表明,墨西哥外汇衍生品交易并未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为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在国内市场,自央行于2005年8月推出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各项措施以来,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1770亿美元(王元龙,2007)。这也说明宏观经济与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二)在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度下不宜开放外汇衍生品的投机需求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因而在外汇市场中实行实需原则,不允许基于投机需求的外汇交易。而要推动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深入发展,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放开投机需求都是必需的步骤。但其中的先后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次序不当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墨西哥的经验向我们表明,在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度下不宜开放外汇衍生品的投机需求。

在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度下,汇率常常偏离其均衡价格。此时如果放开国内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投机需求,必然对固定或钉住汇率产生冲击。特别是像墨西哥这样先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后推行汇率市场化的国家,开放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投机需求必将导致致命的结果。因为外汇现货与衍生品之间的套利行为必然对现货汇率造成巨大压力。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实行钉住汇率期间,尽管墨西哥比索的离岸衍生品交易非常活跃,墨西哥中央银行仍然抑制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直到1994年墨西哥比索汇率自由浮动。据此本文认为,开放国内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投机需求,推动更多的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应该以汇率的市场化作为基

础,否则将对中央银行维护汇率水平造成极大的压力。

2007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在CME交易墨西哥比索期货的投资者进行了调查,分别统计了1999年以来交易的套期保值头寸和投机头寸。图1是调查结果的一个反应,其左纵轴是投机头寸的变化,右纵轴是比索汇率的变化。虽然图1仅对离岸外汇期货投机头寸与汇率变化的关系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但的确向我们揭示了外汇衍生品市场上的投机头寸和汇率的变动是高度相关的。

(三)外汇衍生品市场结构应以OTC市场中的外汇远期和掉期为主

在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规划中,存在一些与市场结构有关的问题,包括应以OTC市场还是以场内市场为主、具体应以何种外汇衍生品为主、发展路径如何选取等。从市场整体结构来看,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中最重要的是OTC市场,这与世界各国的经验都是一致的,是由外汇衍生品交易的市场需求天然决定的。从发展路径来看,墨西哥外汇衍生品市场基本经历了从简单产品到复杂产品、从初级市场到高级市场的渐进过程,这同时也是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经验。从产品结构来看,在墨西哥比索衍生品的OTC市场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外汇掉期,其后依次是外汇远期、外汇期权和货币互换;在交易所市场中,主要是外汇期货,而外汇期权交易量很小。这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也很相似。我国在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中,也应当把外汇掉期与外汇远期市场建设作为重点。

(四)墨西哥中央银行在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中的作用与监管经验

墨西哥的外汇衍生品市场是相对发达的,墨西哥中央银行在这个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主导作用。这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从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来看,墨西哥中央银行起到了控制发展节奏的重要作用。在1995年墨西哥比索汇率自由浮动以前,墨西哥中央银行抑制了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并对CME市场上的比索期货和离岸NDF的投机交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汇率自由浮动之后,墨西哥中央银行转而积极推动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包括放开境外外汇期货的投资限制,推动远期市场的发展,推出OTC市场上的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衍生产品,推出外汇期货和交易所外汇期权等。

而墨西哥对外汇衍生品的监管是由中央银行负责的。墨西哥中央银行至今仍对参与OTC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者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管,其主要标准为机构的信用等级。只有得到监管当局批准的银行、交易商、经纪商、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才能进入这个市场。在具体的风险管理方面,墨西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来防范市场风险,例如建立有关外汇风险敞口的主要框架,要求包括商业银行和经纪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必须遵守,并规定了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和市场以及外汇风险敞口;同时还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流动性要求等。在具体监管方式上,墨西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外汇衍生品交易实行较为严格的在线监管,即要求从事外汇交易的金融机构必须通过电子方式报送逐笔交易信息。报送的内容包括进入国内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每笔交易的产品类别、交易对手、交易币种和交易量。中央银行如要了解市场趋势,主要通过交易数据,并随时与商业银行沟通了解市场情况。由于数据涉及商业银行客户资料,墨西哥中央银行承诺每日销毁有关数据。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比索自由浮动和推出外汇衍生品之后,墨西哥中央银行对外汇衍生品市场虽然实行较为严密的监管,但更多地还是通过对交易信息的收集与观察,通过对交易者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来实现。这种做法是比较值得借鉴的。

(五)离岸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应对策略应以疏导为主

墨西哥中央银行对离岸外汇衍生品采取的不同策略,对于我国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CME的比索期货,在钉住汇率的情况下,墨西哥中央银行曾一度禁止墨西哥银行交割到期的比索期货,使其基本停顿;但到了1995年,在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墨西哥中央银行恢复比索期货交易并允许该交易通过墨西哥的清算系统结算,放开了投资境外外汇期货的管制,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其持鼓励态度。

对于离岸NDF,墨西哥中央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初允许国内银行参与离岸NDF交易,试图通过在岸化将其更多地纳入监管。1994年金融危机以后,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浮动汇率制的政策组合,使得NDF的交易需求自然消失;与此同时,墨西哥中央银行通过大力发展国内OTC市场与场内交易市场,将对汇率风险管理、套利和投机需求引导到国内OTC和交易所市场中来,从而纳入中央银行监管的范畴,在岸和离岸NDF交易规模日渐缩小乃至消失。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宏观经济与政策面因素导致离岸市场的交易尤其是投机交易盛行时,在制度因素无法完全改变的条件下,离岸市场在岸化等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但无法根本消除离岸市场的负面影响。最根本的措施是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同时,墨西哥中央银行的应对策略以疏导为主,如CME的墨西哥比索期货交易虽属离岸市场,但其属于场内交易,交割通过墨西哥中央银行的清算系统进行;墨西哥OTC与交易所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均在中央银行的监管之下。这样的举措,实际上是将外汇衍生品交易基本都纳入中央银行的监管范畴,是比较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篇10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主要集中在伦敦,也称为伦敦外汇衍生品市场,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上外汇衍生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巨大,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OTC(场外交易市场)外汇市场。据数据显示,2007年4月英国传统外汇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3690亿美元,占全球外汇日均交易成交量的34.1%,远超第二的美国外汇交易市场(16.6%)。

(一)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直到20世纪初英国英镑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国际支付工具和储备货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镑的国际地位逐步被美元所代替。英国汇率制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界70年代末,这一时期英国实行着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实行外汇管制。第二次你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经济势力日渐衰落,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许多国家都实行了货币管制,战后美国、瑞士等国家的外汇市场兴起,伦敦外汇市场遭受到重大打击,并一度停市。英国政府开始实行外汇管制,但是规定了英镑对某些货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使得外汇交易银行可以在规定浮动区间内自由定价交易,由于资本管制,刺激了伦敦欧洲美元交易,伦敦离岸市场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国外汇市场的发展,但是政府的外汇管制也刺激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出现。1951年英格兰银行就已经规定外汇银行可以进行远期外汇买卖,不过英国最早的场外外汇衍生品交易都是因为跨国公司为了逃避管制而进行的。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英国逐步放弃固定汇率变为浮动汇率政策,外汇买卖完全由实诚供求决定,政府也宽松管理外汇市场,使得英国外汇金融环境自由开放,外汇市场飞速发展。英国的OTC市场也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1976年荷兰银行和英国ICI金融公司在大陆伊利诺斯有限公司和高盛公司的安排下,进行了世界上第一笔货币互换交易。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一家公司推出一种新的OTC产品,只能公司能够满足英国金融五福管理局的规定要求,其产品头寸将不受任何限制。英国政府的态度使得英国OTC市场繁荣发展,市场的参与者不断推出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来降低费用,规避风险1。场内市场方面,英国场内交易外汇衍生品市场是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推出了金融期货和期权,英国不甘心落后于美国,在80年代初,筹划建立了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其后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也发展迅速,交易量位居世界前列。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0年10月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希望借此把英镑汇价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可是1992年的欧洲金融危机使得英镑大幅贬值,英格兰银行无法控制局势,只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至此英国开始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英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很早,场内场外外汇衍生品市场都发展的很完善,很早衍生品交易就渗透到了各个市场,交易者众多,市场体系健全。由于英国官方储备可以投资于即期外汇、外汇远期、掉期交易和货币互换,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常被英格兰银行用于隐形干涉汇率,较为完善的外汇市场也使得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1992年英镑危机,外汇市场出现了猛烈抛售英镑的趋势,结果英镑远期汇率直线下跌,继而引起即期汇率暴跌,但是完善的汇率机制还是使外汇衍生品的发展较为健康,而且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市场份额不如利率衍生品,所以未对本币造成很大冲击。

(二) 英国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组织包括政府、自律性组织以及交易所内的自我管理三部分,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分层次的三级管理制度,但总体而言,英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监管以自律性组织和交易所内自我管理为主。

英国的政府监管机构主要指的就是英格兰银行,长期以来英格兰银行协助政府监管外汇市场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英国政府部门对市场干预较少,除了某些立法之外,政府仅仅只是通过《金融服务法》等法规条例来开展起监管活动的。对不违背相关法规条例的外汇衍生品交易,英格兰银行就不会主动干预。

自律性组织是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主体,英国有很多的协会以及工商会,涉及外汇衍生品的就有银行家协会、外汇联合委员会、批发市场经纪人协会以及英国期货期权协会,它们和英格兰银行、财政部以及金融服务管理局合作,并受到一些国际协会的监督,比如国际互换及衍生协会。同时各交易所也有具体的监管部门来控制风险,进行监管。由政府宏观立法,各个自律性组织相互监督管理,同时再加上交易所内部部门的积极排查配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从而有效的来减少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发生。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机构对信用风险的监管也具有独特的方式。英国的清算公司是独立于期货交易所的,英国的清算所承担履约担保,将清算风险独立于交易所之外,独立的清算所一般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交易所共同参股,因此这种结算方式降低了信用风险。

(三) 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英国外汇市场虽然经历过衰落,发展出现过停滞,但是总体来说,伦敦外汇市场一直处于世界最领先地位,规模巨大,发展成熟。英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自变更浮动汇率后慢慢放宽外汇管制,英国的外汇市场就开始了腾飞。20世界80年代初就推出了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之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金融期货市场之一,2001年的时候,英国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的期货交易量已经成为欧洲第二,世界第四。从中可以看出,英国的外汇自由浮动以及外汇管制的放开是英国外汇衍生品市场高速的发展的关键原因。我国目前汇率制度还无法达到完全的自由波动,汇率波动被固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在银行对客户的远期和掉期市场上,在交易额等方面都还存在较为严格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仅就此而言,英国的监管方式对我国具有积极的启示借鉴意义,的确能够给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1,我国应发展行业性的资料组织

我国目前由于信息披露并不完全公开等原因,自律性组织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并没有有效的成为交易者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场外交易市场较为隐蔽,缺乏规范的标准以及透明度,具有较难的监管度,具有规模的自律性组织就能够有效的对场外交易市场进行监管,分摊政府监管的负担。

2,鼓励外在银行参与我国的外汇衍生品市场

外资银行一直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力量,它们在套期保值和套利上有很大优势。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机制在国内银行间市场和境外市场进行跨市套利,同时外资银行也具有较为成熟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技术,能够为我国提高较多是学习机会。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篇11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分析

(一)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主观差异分析

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产品差异化是市场主体抢占市场份额、争夺利润的手段。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技术进步、改进人力资源、增强信誉等方式形成了产品差异化。在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之初,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是买方垄断和卖方极高寡占,所以银行产品的营销意识和营销行为很薄弱。随着2005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在逐步增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银行间外汇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营销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一些市场经营主体开始重视市场细分,推出自己的优势服务项目。但由于市场营销推广在我国时间还太短,市场主体还缺乏真正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市场主体缺乏品牌营销差异化。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主要表现为信誉差异化。参与市场主体信誉(尤其是在清偿能力方面的声誉)是我国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的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由于存在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清偿能力绝对优于一般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信誉差异化。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客观差异分析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包括人民币和外币交易及外币之间的交易,交易形式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一般从理论上说,一国外汇市场的币种结构应与该国与和我国贸易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的币种相匹配。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新加坡和俄罗斯是当前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而资本往来密切的国家有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而即期交易是最早的交易类型,随着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也在逐渐丰富和完善。

1.汇率即期产品的创新。包括:第一,推出欧元对人民币交易。1994年4月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当时市场只有美元对人民币交易,1995年推出日元对人民币和港币对人民币的即期交易,在2002年4月1日又成功推出人民币对欧元即期交易。第二,推出外币之间的交易。2005年5月18日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外币对交易,便于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货币之间的交易。交易的货币对为欧元对美元、澳大利亚元对美元、英镑对美元、美元对瑞士法郎、美元对港币、美元对加拿大元、美元对日元和欧元对日元。第三,增加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2006年8月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英镑对人民币交易品种,包括即期、远期和掉期交易。

2.汇率衍生品的创新。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为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银行间外汇市场逐步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的外汇衍生品。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5年8月15日推出外汇远期交易。自上线运行以来,人民币远期交易稳步增长。2005年远期外汇各币种共成交277笔,全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共有98个交易日,各币种、各期限合计成交量为26.90亿美元,日均成交2745万美元;2006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笔数为1476笔,总成交金额140.61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5786万美元,较2005年下半年日均成交量增长108.64%;2007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市场成交2945笔,总成交金额223.82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0.92亿美元,较2006年日均成交量增长58.6%;2008年,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量有所下降,升值预期逐渐减弱,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173.7亿美元,同比下降22.4%;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半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远期交易累计成交782笔,成交金额折合31.9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日均成交0.27亿美元,交易量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增长迅速。银行间外汇市场于2006年4月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掉期交易推出后大受欢迎,交易增长迅速。2006年底,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累计成交2732笔,交易金额508.5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为2.99亿美元,2006年12月,人民币外汇掉期日均交易量达5.67亿美元;2009年,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1.1万笔,成交金额达2887.2亿美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33%和29%,日均成交24.5亿美元,交易量实现历史最高。引入银行间货币掉期交易。根据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情况,我国于2007年8月17日开办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的通知,于2007年12月10日,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系统上线,截至2007年末,成交8000万美元。货币掉期交易的推出有助于我国外汇市场形成即期、远期、外汇掉期及货币掉期等从基础业务到衍生品、从短期到长期衍生品的产品系列,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服务。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特征及成因

与发达国家产品多样化相比,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存在服务和营销差异,尤其是信誉化差异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各主体产品的客观差异化程度严重不足。由于较高寡占性的市场结构,使市场主体缺乏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导致整体外汇市场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慢、品种较少,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交易币种偏置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以来,很长时间只有人民币兑美元、港元、日元及欧元的即期交易,直到2005年5月18日才推出了8种外币货币之间的交易,2006年又推出了人民币兑英镑交易。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在过去10年里,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95年开始美元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差异化建立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并存,因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特点是国有控股银行为主体,而国有银行产权不清,银行从根本上没有承担相应金融风险的动力,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受制于国有银行较为陈旧的管理理念,所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的动力不足,影响了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通过差异化进行调整的力度。

(二)即期交易比重大

从199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即期交易是市场上唯一的交易形式,2005年8月才推出远期外汇交易,2006年4月开办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且交易规模很小。2008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接近30000亿美元,其中,远期市场交易量为173.7亿美元,掉期交易为4403.0亿美元,远落后于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很显然,即期交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交易类型偏置严重。而据2007年国际外汇市场数据可知,即期交易占市场交易量的32.62%,远期交易为11.75%,掉期交易为55.63%。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准入、汇率水平、业务范围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导致因创新而可能产生的银行产品差异不明显。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服务营销环节薄弱

产品服务的差异基本上属于主观差异,营销是形成主观差异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主体营销理念的薄弱,缺乏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意识,所以还不能利用产品差异来打造自己的品牌。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不足,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市场竞争不充分,抑制市场主体的创新。由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方较高垄断和卖方较高寡占,加之还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导致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主体的竞争不充分,尤其表现在争取市场份额、开拓金融产品工具上。这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明显少于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事实中可以得到证明。第二,严格的金融管制压抑了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存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以及银监会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严格而复杂的审批,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就必然会受到严重抑制,这就会导致市场主体在业务种类上的趋同而在宏观上聚集系统性风险,最终造成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四、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的路径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差异化缺乏的原因分析中可推导出若要客户得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最主要的办法是增加市场竞争,减少对市场的人为干预,规范市场准入与退出,发挥市场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确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占主导的银行机构在市场定位上一直存在趋同化现象,所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产品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同质、同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因此,各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战略。

(二)加强金融创新以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市场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业务特点,不断推出创新性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产品。[3]目前,国际外汇市场交易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和货币互换等传统交易产品,同时也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相结合的混合互换、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4]我国的外汇交易产品主要是即期交易,2005年才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其交易规模还很小。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频率将会增加,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会增大,因此,为适应管理汇率风险的要求,应尽快进行外汇市场产品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作为外汇衍生工具的开发主体,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为客户外汇风险管理服务的个性化的外汇衍生产品。[5]为此,首先,应进一步扩大交易的货币种类,由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港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交易扩展到可自由兑换所有货币,并进一步扩展外币之间的交易,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其次,应进一步丰富产品形式。如在远期交易基础上,适时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最后,进一步深化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改革,并鼓励中资银行参与非交割远期(NDF)交易,增强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市场化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的形成。

(三)提高营销水平以增加差异化服务的优势

篇12

2•外汇市场结构内涵。外汇市场结构就是构成市场的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等诸关系的特征。实质上反映了外汇市场内企业之间的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外汇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市场参与者的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等是外汇市场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是形成并影响既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市场结构里主要研究集中度。

3•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常用的指标,反映了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卖者的数目越少,集中度越高,市场就越容易垄断;由一个非常大的企业和若干个小企业构成的市场,会比由较多规模相当的企业构成的市场更容易出现垄断。市场中还可能出现买方垄断,即为数较少的大买主同为数较多的小卖主讨价还价时,卖方很难将价格维持在高于正常利润以上。衡量集中度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指标。其中绝对集中度指标是最基本的市场集中度指标。

4•市场结构优化标准及公共政策。梅森提出的市场结构优化标准包括:(1)市场上有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2)每一个买方和卖方市场份额均比较小;(3)任何买卖集团都不存在“串谋”行为;(4)新企业容易进入市场。为了实现市场结构优化,政府需要制定干预和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1)对垄断结构的产业管制,主要通过价格和进入的管制措施。价格管制是要确保能提供给投资者足够回报的价格,进入管制就是为了避免在沉淀成本上过度投资。(2)竞争性产业结构的政府管制。由于竞争性产业进入壁垒低,不限制进入与退出的成本,必须按市场竞争的原则定价。

二、外汇市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指标对我国外汇市场的实证考察

本文主要采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和相对集中度指标对我国外汇市场集中度情况进行考察。在我国,外汇市场是分为两个层次的,第一层是外汇指定银行和客户进行外汇买卖的零售市场。第二层是银行间外汇市场,所以本文通过1996~1999年和2003~2009年银行和客户间零售市场的结售汇份额、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方交易额来说明外汇市场的卖方集中度;通过中央银行1994~2009年的交易额来说明外汇市场的买方集中度。

(一)外汇市场结售汇市场集中度分析

陈海威(2001)根据1996~1999年的数据得出我国外汇市场结构是买方垄断和卖方寡头。Cn的大小取决于n值的大小,本文中取n=4,根据1996年~1999年、2003~2009年全国外汇市场结售汇总额,以及各银行结售汇业务总额数据计算,如表1、表2所示。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方集中度市场分析

由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参与主体的交易量公布非常有限,所以只能以2004年的数据来计算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结构,目前外汇市场参与主体虽然有所增加,但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交易份额依然占到近60%,通过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咨询调查,得知市场结构的变化不大,所以2004年的数据依然对目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以用2004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相关数据来计算集中度指标,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生总量达到了2090亿美元。

(三)银行间外汇市场买方集中度分析

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买方集中度主要通过2004年数据以及1994~2009年中央银行交易额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额所占的比例来说明,而中央银行的交易额从1994年到现在主要体现为买入外汇,因此该数据通过其购汇量来表示,具体见表3和表4。

三、我国外汇市场结构判断与分析

(一)外汇零售市场结构判断

从结售汇市场数据来看,(1)外汇结售汇市场集中度很高。1996~1999年前四家参与主体卖方市场份额所占比重为91%、85%、79%、85%,2003~2009年所占比重分别为71%、68%、78%、61%,无论是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还是根据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我国的外汇结售汇市场,都属于高的寡占型市场,虽然相比2003~2009年,前四家所占比重,外汇结售汇市场的集中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属于高寡占型市场。(2)我国的外汇结售汇市场是商业银行主导型外汇市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外汇结售汇市场中交易额处于前几位的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3)我国外汇结售汇市场的集中程度正在减弱。我国的外汇结售汇市场正由极高寡占型向高、较高寡占型转变。同时根据HHI的放大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削弱,其他银行正在分割中国银行的部分市场。由于结售汇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明银行间外汇卖方市场处于较高的寡占格局。

(二)银行间外汇市场结构判断

首先,从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方数据来看,(1)我国银行间外汇卖方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市场。据统计,2004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净卖出为2090亿美元,前四位的银行卖出份额占总卖出量的75.82%,即C4=75.82%,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和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都属于高的寡占型市场。(2)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主导型外汇市场。我国外汇市场中交易额处于前几位的都是我国大的商业银行。其中中国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占到50.59%,依次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高的集中度显示前几位的商业银行应该对市场价格有操纵力量。其次,从银行间外汇市场买方数据来看,中央银行是最大的买家,具有绝对市场势力。我国的银行间外汇买方市场属于较高垄断型市场。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较小以及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必须频繁地在外汇市场买入外汇,因而是外汇市场上的最大买方。

由统计数据可知,排名前四位的外汇净买入量所占份额为99.42%,中央银行购入外汇量占到94%以上。据统计,1994~2004年的10年间中央银行净购入外汇额约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60%,2003年和2004年中央银行购汇量更是占到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的77%和94%,其规模几乎相当于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因而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上的最大买家,处于买方垄断地位,但从2005年开始,购汇量占比在下降,但央行仍然是最大的买家。通过对我国外汇结售汇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实证研究,可以全面地反映外汇市场竞争情况,我国外汇市场属于买方较高垄断、卖方较高寡占格局。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较高寡占型市场可能形成银行间的共谋,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壁垒,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这样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缺乏弹性,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因此,要想提升外汇市场绩效,应该通过产业组织优化政策来构建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势力的发展,增加市场的有效竞争。四、我国外汇市场结构优化对策为了构建合理的市场结构,我们可以从保持适度的市场集中程度和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加以分析。

(一)降低市场结构的集中度

1.培育多层次的交易主体。交易主体是外汇市场上最活跃的能动者,其总量、结构的容量决定着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从理论上而言,市场的存在需要有不同的参与者,规范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客户和外汇经纪人组成。然而作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基本上只有两类,一类是外汇指定银行,另一类是中央银行。企业几乎被排除在批发市场之外,至于真正意义上的外汇经纪人则根本不存在。而外汇指定银行主要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十几家城市商业银行和几家外资银行组成。国际清算银行调查时将外汇交易主体分为三类:具有申报资格的做市商;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客户(企业)。其中具有申报资格的做市商指积极参与本地和国外外汇市场及衍生市场交易的金融机构,通常是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证券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主要指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还有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货币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及中央银行。非金融机构客户主要指最终用户,如公司或政府。国际市场上,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交易占外汇市场交易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5年的20%上升到2004年的33%。

相比之下我国的外汇市场主体不但数量少,而且机构类型也少。从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出发,应不断拓宽市场参与者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更了解市场的需求,能够对市场有更为灵敏的反应,在外汇市场是首要参与者,培育更多有实力的商业银行,改变目前中国银行和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第二层次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中国涉外经济的扩大发展,外汇管理政策的逐步市场化推行,参与外向型经济的金融机构规模逐步扩大,在金融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开展外汇业务也在扩大,这必将引起金融机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的问题,这需要相应的市场进行释放。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将成为外汇市场的第二大机构参与力量。第三层次是外汇供需旺盛的工商企业。企业外汇零售市场上的主体,其通过对外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对外汇的供需最为旺盛,促进其自主地决定外汇供需,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合理的市场汇率。因此我国要尽量降低技术壁垒、资金壁垒、竞价壁垒等各种阻碍机构进入的壁垒,从而使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更加多元化,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的买卖,将有助于增强外汇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基础性作用,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对市场价格水平的垄断,从而使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更加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以促进真实汇率水平的形成。

2.大力培育外汇经纪人。外汇经纪人是指介绍客户进行外汇交易的中介人,其本身并不买卖外汇,是连接外汇买卖双方,使外汇交易便利化。外汇经纪人的作用包括:(1)有助于发展和扶持非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使市场参与者多元化。这是经纪人最突出的功能。由于经纪人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信息集约化的优势和先进软硬件设施,他们在为投资者作业务的同时,并不需要承担较高风险,这正好可以弥补非金融机构的不足。对于外汇市场,经纪人制度有利于非金融机构更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外汇市场交易。(2)经纪人使市场更加透明化,增强价格代表性。在外汇市场中,经纪人充当了价格的制定者和价格的接受者的两种角色,每一次“讨价还价”的成交价格都反映了货币供需、双方资金余缺、预期收益等情况。由于经纪人通常在数量上较做市商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覆盖面广,因此,这样的成交价格更加贴近市场的真实情况,并且向真实价值回归。

(3)经纪人通过提供报价和交易信息一方面降低了搜寻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增加做市商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了同类报价的价差。同时,经纪人制度在做市商交易议价中为做市商提供了匿名性,这对于一个由知情交易者或做市商主导的市场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国外经验证明:外汇经纪人制度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并且外汇市场越发达,外汇经纪人制度就越成熟,起的作用就越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汇交易额将会大大增加,尤其是随着新汇制而来的金融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交易品种和交易量将会实现巨大的突破,这要求我国有一个高效率的外汇市场,尤其是对推进做市商制度和无形市场的发展,适时引入经纪人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而在中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经纪人才刚刚起步,2006年1月中国首家货币经纪公司在上海开业,表明这一进程正逐步展开。考虑到市场的有限性与监管上的需要,应发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多年来组织外汇、货币市场所积累的人才优势和客户资源。建立高效的、具备竞争机制的货币经纪公司体系是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建设中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二)减少市场进入壁垒

篇13

一、引言

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最早是由Girton&Roper(1977)提出的,他在其开创性的研究中,将外汇市场压力定义为必须通过改变汇率或者外汇储备规模来消除国内货币市场失衡的程度。Weymarkf(1995)对Girton&Roper(1977)的外汇市场压力定义提出了修正意见,他认为Girton&Roper(1977)的定义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该定义过于依赖特定的货币模型,不适用于其它模型,因而也就不能适用于所有模型的统一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等。因此,Weymark(1998)提出了外汇市场压力的一般性定义,他认为外汇市场压力就是指在现行汇率政策形成的既定预期下。国际金融市场对一国货币的超额需求(包括正或负的超额需求)。

自从Girton&Roper(1977)开创性地提出外汇市场压力的定义后,人们对于外汇市场压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是: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等。

二、外汇市场压力测度的研究

人们如果要试图对外汇市场压力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对外汇市场压力进行准确和可靠的测度。对此,Connolly&Silveira(1979)运用Girton&Roper(1977)的模型建立了经验研究方程,并对巴西1955-1975年的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检验;blodeste(1981)运用相同的模型对阿根廷20世纪70年代的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了检验;Sargen(1985)基于Girton&Roper(1977)的模型研究了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到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间外汇市场压力的问题;Kim(1985)基于韩国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小国开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特征,推导出了反映韩国外汇市场压力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测度韩国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Eichengreen,Rose&Wyplosz(1996)运用汇率变化量、官方储备变化量以及利率差分变量作为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外汇市场压力进行了测度,但是他们采取的这个测度方法在选取宏观经济变量时显得过于武断,缺乏合理的判断标准;Weymark(1997)基于理性预期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和可观测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测度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指数,同时运用该指数检验了加拿大在1975-1990年期间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双边和多边干预行为;Spolander(1999)基于Weymark(1995)的模型方法估计了芬兰在1992-1996年期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其外汇市场压力与中央银行的干预行为;Pentecost,Hooy―donk&Poeckf200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估计了1980-1994年期间欧共体汇率机制中五个成员国的货币与德国马克之间的外汇市场压力,结果显示外汇市场压力可以由货币增长的差分变量、长期利率差分的变化量、汇率的实际贬值量、预算约束以及欧共体汇率机制中五个成员国的经常账户来加以解释;Stavarek(2007)运用Spolander(1999)提出的模型方法估计欧洲四国(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波兰)在1993-2005年期间的外汇市场压力;Klaassen&Jager(2008)认为传统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方法存在缺陷,即他们的测度方法并没有包含外汇市场压力定义所描述的那种在不同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但违反现存事实的这一内涵。z所以,他们认为以前人们对于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与其定义是不一致的。基于此考虑,他们提出了与外汇市场压力定义相一致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新方法;Tatomir(2009)在Klaassen&Jager(2008)提出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克罗地亚经济的特点。建立了测度克罗地亚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

三、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因为外汇市场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反映一国货币市场失衡程度的一个指示器,所以,外汇市场压力与一同的货币政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Kenneally and Nhan (1986)利用Hodgson and Schneck(1981)的模型,根据加拿大、英国、法国和瑞士等国的相关数据,对货币变量和外汇市场压力之间关系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货币变量与外汇市场压力有着较为强烈和稳定的关系,同时,检验结果也说明了国内信贷政策的取向对于管理和减轻一国外汇市场压力具有最为重要的作用;Burdekin&Bur-kett(19901对Girton&Roper(1977)提出的两国货币模型对描述加拿大外汇市场压力的表现进行了重新评价,他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加拿大和美国的利率和通胀率的变化量并允许它们进行非约束性的动态变化。以此对Girton&Roper(1977)的模型估计进行了扩展。研究结果支持了国内信贷增长对外汇市场压力具有负效应的假说;Tanner(2000)研究了巴西、智利、墨西哥和泰国等国的货币政策与外汇市场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国货币政策对其外汇市场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比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减轻外汇市场压力。为了应对外汇市场压力,他建议墨西哥和亚洲等国家应继续推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Gochoco―Bautista&Bautista(2005)以菲律宾比索为例,研究了货币当局对于外汇市场压力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同时他们还检验了传统货币政策(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减轻菲律宾比索的外汇市场压力是否有效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紧缩国内信贷增长和提高利率的政策对于减轻外汇市场压力都是有效的。Ziramba&Emmanuel(2007)基于Girton&Roper(1977)的外汇市场压力货币模型,研究了1970-1993年期间南非在经历浮动汇率制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货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外汇市场压力模型要优于传统的货币模型。

四、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的研究

外汇市场压力反映了一国货币市场失衡的程度,而货币市场的失衡往往与货币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外汇市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货币危机的识别和测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Eiehengreen,Rose&Wyplosz(1996)探讨了货币危机具有传染性特征的问题,并以外汇市场压力作为度量货币危机的指标,构建了测度货币危机具有传染性特征的经验研究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一国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后,如果世界其它地方爆发货币危机(不管这种危机的爆发是成功还是失败),则会使一国国内货币遭受投机性攻击的概率提高大约八个百分点:Bubula&Otker-Robe(2003)以1990-2001年期间发生的货币危机为研究对象,以外汇市场压力作为测度货币危机的指标,研究什么类型的汇率制度容易爆发货币危机。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固定汇率制度比浮动汇率制度爆发货币危机的概率要更高,中间汇率制度要比硬盯住汇率制度和其它浮动汇率制度更容易爆发货币危机:Gong、Lee&Chen(2004)以外汇市场压力作为测度货币危机的变量,利用1990年1月-1998年12月期间亚洲金融市场的相关数据,对金融危机传导的特征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危机在亚洲国家传导的主要渠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的金融危机传递并不显著,觉醒呼唤效应(wake-up call effect)要比金融危机的其他传导渠道更显著,而贸易关系和债券等兑换效应的金融危机传导渠道仅存在于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Chiu and willett(2005)运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作为测度货币危机的指标来检验一国汇率的“中间不稳定和两端(two comer)”假说,研究结果表明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两端”假设,但是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中间不稳定”假设。Pontines and Siregar(2007)研究了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对于选取不同货币锚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报告的投机性攻击事件发生的概率可知,其对货币锚的选取高度敏感。

五、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的研究

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由不同影响因素来体现。比如在完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市场压力完全由汇率的变化来体现;而在固定汇率制下,外汇市场压力就比较复杂,它不再完全由汇率变动来体现,而是由其它多种因素来体现,比如官方储备规模变动、利率变动以及官方对于外汇市场的干预等。由于外汇市场遭受压力的可能性主要是随着政府对本国汇率形成机制的管制和干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利用外汇市场压力来研究汇率制度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路径。Cavoli&Raian(2005)基于外汇市场压力指数等方法检验了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等亚洲国家的汇率变动是否更富有弹性;Poeck、Vanneste&Veiner(2007)运用外汇市场压力理论检验了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基本面是否适合作为新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Ⅱ,他们对8个准新成员国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基本面在解释这些国家外汇市场压力时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两端汇率制”的观点,他们认为参加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Ⅱ的准新成员国在其经济基本面没有足够强大并能够抵御其汇率制度脆弱性的前提下,它们是不适合加入汇率机制Ⅱ的;否则,其外汇市场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对于汇率制度的估计,传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假定某种货币的汇率是盯住某个货币篮子并跟随其变动,那么此时我们只要估计该货币篮子的各构成货币的实际权重即可;另一种是假定某种货币的汇率是以美元或其它主要货币作为货币锚并围绕其变动,那么此时我们只要估计该货币汇率变动的弹性即可。但是,这两种估计汇率制度的方法都只反映了汇率制度的一个方面,其实际估计的效果并不理想。Frankel&Wei(2008)综合上面的两种估计汇率制度的方法,并在估计方程中引入了外汇市场压力变量来研究汇率制度的划分。他们选取了二十多个国家的货币在1980-2007年时期的相关数据,运用他们提出的估计汇率制度的综合方法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种估计汇率制度的方法,其估计效果要比传统的估计方法更好。Frankel(2009)运用Frankel&Wei(2008)的方法估计了我国的汇率制度,结果发现到2007年年中为止,在被人民币汇率所盯住的货币篮子的构成货币中,美元的权重不断下降而欧元的权重持续上升,作者认为在这段时期人民币的升值主要是欧元对美元的升值而不是人民币相对于其所盯住的货币篮子的升值。

六、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外汇市场压力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危机的识别与测度以及外汇市场压力与汇率制度等方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与启示:

1、在研究外汇市场压力的测度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只有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才有意义。同时,在测度外汇市场压力时,我们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外汇市场压力定义的内涵,能够考虑到外汇市场中出现极端状态时对建立测度外汇市场压力的经验研究方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