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成人教育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成人教育学习计划

篇1

二、学习形式: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

(一)集中学习

按时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与活动,时间为周三、周五下午4:20——5:00,周二上午10:30——11:10,在学习过程中遵守学习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学习活动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实际,努力做到边学习、边思考、边提高,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自由学习

学习时间:

1.周一至周五,利用业余时间每天晚上8:30—10:00学习一个半小时。

2.周六、周日,学习2个小时。

三、学习措施

1.每周坚持上网学习,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制订学习时间表,张贴在家中,让同事和家人见证、监督自己的学习。

3.定期完成远程教育布置的作业。

四、学习原则

1.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篇2

个性造就人才。在新课程要求下,教育部门相应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创新举措,通过加强学生的阅读教学,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文章重点探析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个体间的差异性,在课堂学习与生活习惯当中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质。这些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学模式,其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也都各不相同。针对我国传统个性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在优化与创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2013年4月,我校针对个性化教学中所存在的误区,在进行相应的改善与创新过程中,通过对我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重点关注,在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下,有效实现了科学化的个性化教学课堂应用。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对班级里每位同学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类,按照学生知识积累程度与语文认知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对每个小组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小组进行科学化、理性化的引导,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充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实现高效化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促进人才成长。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含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可以明确发现,我国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追求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教育也已经从预设非生成走向了开放化的目标预设阶段,课程教学过于追求目的性。这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对我国基础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抑制了我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应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的实际含义,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注重语文实际意义的教学,以此改善我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详细讲述了语文的实际含义与学习要点,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目标,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方式,以此满足语文基础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引导学生品味阅读语句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教材语句中的感彩,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汉语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传统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品味阅读语句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品味语文词句的精髓,感悟其中深厚的情感色彩。个性化阅读教学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语言,基于语文语句的情感特点。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些关键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在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挖掘自身创造力,使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实践环节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以个性化教学活动为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受语文视野的宽广,体会到语文阅读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拓宽自身的语文知识层面,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智力问答的形式,就课程内容中的难点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讲解的形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引导。同时,教师更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将生活环境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生活环境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化的语文知识体系。阅读是一种充满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珍惜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创造性思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个性是人才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不单单以传统阅读为主。通过阅读延伸与课程内容活动,充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充分的锻炼。通过长时间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巩固,学生对课程内容增添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应用,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种多样,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3

1.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

①定向讨论法(Guided Discussion Method)。该种成人教学方法由加拿大的教育学家威斯顿提出,属于问答教学方法研究的问题之一。使用定向讨论教学方法之前,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准备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可以顺利引导学生从已经存在的,而在他们脑海中尚不明确、不成体系的知识系统中得到知识。

②导师个别指导法(The Tutorial Method)。该种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由苏联的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提出,属于其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中的研究课题之一。此种成人教育教学方法为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依据学生创作的书面文字材料开展面谈,进行面授式的教学,该方法可以深入教学,进行细致全面的讨论。此种方法需要训练有素的教师来掌控,不仅拥有宽阔的知识面,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善于调解人际关系,以处理个别指导讨论过程中所出现的分歧和不期而遇的问题。

2.学生主导型教学方法

①小组治疗法(Therapy Groups Method)。该种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由苏联的教育学博士巴班斯基提出,属于其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的研究课题之一。此种成人教育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培养成人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在学习中促进人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依次向大家介绍彼此间的关系,以成为默契的合作伙伴。此种成人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拥有密切配合类型工作行业的成年人,多适用于成年职业教育。

②个别教学法(Personalised System of Instruction)。该种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指代凯勒式教学制(Keller Plan),要求学生各尽其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分章节自主学习,教师不参加自主学习过程。每一章节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进行下一章节的自主学习。学习之余学生可自主参加课程讲解与讨论。

二、我国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现状

1.重视度不足

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是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重要性未能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一些高校将举办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创收手段,缺乏必要投入以及长远发展规划,对于教学方法不够重视,逐渐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声誉。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倾向,基本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成人学习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实际需要,偏重书本知识、缺乏人文主义教育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教学方式落后

在我国的成人教育教学方式中,网络课程教育方法以及远程教育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都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这些高科技可以突破传统教育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性,是成人教育面向国际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而目前由于我国对各大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所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很大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相比而言,我们的成教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不仅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甚至也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

三、我国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凸显了异域文化的多元融合性,也加速了教育资源之间的频繁互动。成人教育作为文化传承重要的一面,显现出了从“有边界”向“无边界”来过渡的新特征。这种逐渐扩大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让教育理念的渗透以及生源市场的竞争处在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之中。

科技迅猛发展缩短了知识更新的频率,也使得转岗与失业的人员增加。这些都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将采用终身教育来作为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成人教育的对象与方式也随之扩展开来。全球化的发展跨越传统的国家教育,让教育价值的趋同、教育贸易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合理”现实。无边无界的成人教育使得公司大学、赢利性培训等机构的跨境服务有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2.积极应对外来挑战

一些发达国家的成人教育机构在中国教育市场上早已开始登陆。国外的培训机构、跨国界学历教育和教育合作项目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发展壮大。2003年l0月,爱尔兰国际教育会总裁在访问中国时明确表示:“我们愿与中国开展长期教育合作”,并且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主管教育交流。

由此可见,中国的成人教育不仅仅是面临生源的境外流失、他国在境办学,而且也面临国际互联网教育以及跨国教学软件、音像资料的输入等等。纷杂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文化观念给中国成人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我国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借鉴国外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成果

随着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成人教育教学作为一门价值学科,有着其价值特性。一方面,中国成人教育教学根植于中国的社会文化的现实环境中,它的生成、发展与创新都离不开本土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与滋养。换言之,中国特有的传统决定了成人教育走向世界进程中的“先构性”;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与价值理念,是在西方文化传统的母体中形成的,它必定打上了异域文化传统的胎记。

中国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在吸纳外来教育方法与模式的同时,也在自觉地以自己的价值理念来审视并且过滤外来文化。对西方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及其理论的研究,首先应该将其放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去理解,其次才能拿我们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去思考其“适切性”。因此,要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别,理清自己与他者的发展异同,才能跳出“学舌”的狭窄视野,才能真正地使得“他山之石”在中国更具有“适切性”。

2.提升教师综合教学素质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对教师过分依赖。这些问题都会制约新形势下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要提高成人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普教化”现象,突出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特色。成人教育的对象不同于其他的高等教育,其面向成人,而成人一般在工作、家庭上受到一定的学习障碍,这需要教师针对成人学生的重要特点,研究出适应其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家庭、社会、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低估,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使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也要求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形势的变化,能够开拓创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人学生,能正确选择易于其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

面对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成人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兼顾、知识智能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兼顾、学习钻研能力培养和竞争生存能力训练兼顾。我国未来的人才必须在国际大环境中,站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生存。这就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信息等一系列的知识。这就对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从事成人教育的教师应该站在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积极进取的意识,为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增加成功率。教师要提高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到全球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引导成人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并迎接全球化,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与合理知识结构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以前,Kidult被视为一种心理疾病,即彼得·潘综合征,代表童话里彼得·潘所得的心理病,拒绝投入成人世界,不想长大。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推动成大众娱乐节目、电子产品、媒介等快速发展,导致成人孩童化成因越来越多,其最根本的表现是保持童趣快乐、愿意接纳可爱纯真的生活方式,不愿受传统社会成人观念的束缚。Kidult现象十分普遍,成为社会流行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变成一种“生活观”。在Kidult现象下,孩童化社会价值成为主流,他们不愿意追随主流,而是忠于自己,从个人感性出发寻找乐趣,但是其负面影响也较为明显,即逃避现实、不敢承担责任,在压力面前呈现幼稚、幻想等状况,实则不利于个人发展。大学生作为Kidult群体的重要组成,终究要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就业,Kidult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厘清大学生成人孩童化概念和特征,并从心理教育角度提出措施,对解决大学生成人孩童化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1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理论基础

Kidult最早出现在1985年的《泰晤士时报》,是由Kid(孩子)与Adult(成人)组合而成,其原始含义有两层:其一为扮成熟的孩子;其二为孩童化的成人。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的人口中位数不断上移,孩童化的成人越来越多,Kidult的适用倾向于指社会上出现的成人孩童化现象,其特征为20多岁至30多岁,经常拿不定注意,不想长大,并充满童心和童趣等。岳丹(2009)将成人孩童化定义为作为一个成年人,依旧热衷于年轻人文化,心理上长不大且心思像仍像孩子。潘国灵(2010)认为成人孩童化正反两面意义,正面意义为成人保持一颗好奇心、童心未泯,而反面意义则是成人越来越扛不起责任,期望将受保护的青春延长,并以Kidult形式予以合理化。鞠阳(2012)提出Kidult指那些有着孩子心理、个性和行为等特征的成年人,也即俗话讲的“大小孩”,这一群体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非常讨厌成人社会的世故、压力和成熟,从而使自己活得像孩童一样坦率、自我、耿直;另一类为不断逃避本应该承担的责任,即使到了成年期仍像啃老族那样,寄居于社会。仝宇光和苏虹(2013)将具有成人和儿童双重行为表现的群体称为Kidult,并指出这一群体年龄范围在18-25岁之间,是处于青春晚期的年轻人,且以在校大学生居多。纵观学者的研究现状,可见研究Kidult的文献并不多,目前仅做一些理论探讨,但是关于Kidult的概念和特征界定趋于一致认同,本文认为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的人口中位数不断上移,孩童化的成人越来越多,Kidult的适用倾向于指社会上出现的成人孩童化现象,其特征为20多岁至30多岁,经常拿不定注意,不想长大,并充满童心和童趣等。

成人孩童化心理的大学生Kidults是近年来众多大学生时尚文化群体的一大领军部落,他们的行为特征、群体心理和Kidult时尚文化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教育造成较大的冲击。王传蓕和丁菊(2010)指出当人们面对外界剧烈竞争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逃避,方法之一就是“装嫩”。但这种状态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沉溺在自己的幻想里,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也即大学生Kidults在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社会压力下更多呈现幼稚、幻想、逃避责任等现象。心理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不仅解决空洞的说教问题,而且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2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Kidults的经历要比他们的前辈简单且顺利得多,由于缺乏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的痛苦经历,其责任感相比上一代自然要淡薄许多,加上改革开放后,各方面的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部分家庭条件殷实的大学生拥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加上电视、互联网媒体等媒介的宣传,开始沉迷于在我陶醉的时尚文化之中,自然而然推迟了青春期的期限。在此条件下,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发现面对的困难和挫折远远超出自身想象时,就会产生逃避心理。鉴于此,本文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形成原因。

2.1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外部成因

2.1.1学业与就业压力

大学生不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普遍,甚至有部分大学生逃课、挂科、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等等,可以看出大学生Kidults表现出来的经济和精神无法独立的状况。依据大学生Kidults表现出来的好奇、夸张、童心未泯等特征,究其实质容易发现,这是由于他们在逃避生理已经成熟的事实,为了逃避学业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有意使青春期延长。

2.1.2时尚风潮引导

如今,针对Kidults延伸出来的产业和商家多如牛毛,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鼓励年轻化,因而在大学生Kidults中,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们开始认为扮可爱很时尚,并容易与其他同学区分开来,进而获得较大的优越感。一旦Kidult时尚文化不再流行时,他们又会转向别的时尚风潮。

2.1.3大众媒体宣传

随着Kidult文化的盛行,有着浓厚Kidult意味的语言、书籍、音乐和图片等文化产品日益增多,大众媒体更是以各种娱乐节目的形式向人们传递和宣传Kidult文化,易于接触大众媒体的大学生深受影响,不断模仿节目中的主角,逐渐接受Kidult文化,进而加重大学生成人孩童化倾向。

2.1.4针对性心理教育缺乏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以基础知识介绍为主,现有心理教育活动,而针对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现象讲解的几乎没有。专业课程的缺失,让大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难以发现其征兆、症状,从而无法正确的处理,最终容易导致大学生成人孩童化向负面影响发展。

2.2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内部成因

2.2.1追求童真,以保持孩子般的心态

所谓孩子般心态是指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并时刻对生活拥有热情和新鲜感,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仍不忘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在大学校园这个新环境下,大学生Kidults希望保持孩子般的心境,拥有年轻的心灵,使之成为生活的新动力,并成为创新和突破的源头,由此容易受Kidult文化的影响。

2.2.2弥补童年心理缺憾

伴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孩童时难以实现的愿望,在Kidult的影响下逐渐苏醒,加上校园生活下家长属于管理,大学生容易滋生实现童年愿望的想法,以弥补童年心理的缺憾,从而极容易陷入Kidult现象。

2.2.3校园恋情的影响

与高中时期不同,大学时期校园恋情成为大学生新的价值导向,恋情中双方容易相互产生影响,一旦一方有成人孩童化特征,另一方容易向此转变,从而导致双方都成为Kidult一族。

2.2.4性格导向表现出率性而为

Kidult是对传统现实人生的一种叛逆和不妥协,不愿意追随主流,不愿意变得世故,部分大学生随着自己的性格率性而为,不喜欢遵守既定的条条框框而度过校园生活,而是热衷于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因此崇尚Kidult文化。

3基于心理教育的大学生成人孩童化对策制定

3.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针对已经加入Kidult一族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家庭、认识自己与学校、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及时做好人身规划,进而在面对社会的过程中勇敢前行。对于那些害怕承担责任、逃避社会的大学生需要及时做心理治疗。同时,针对全体大学生,组织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地认知,而且能够对心理自我、学业自我、社会自我甚至情绪自我等有清晰的定位,防止大学生受从众心理、社会时尚等引导误入歧途,进一步防止大学生过分投入Kidult无法自拔,从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况。

3.2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师团队

近些年,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地位愈发重要,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些与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师团队的辛勤与汗水离不开。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心理教育教师人员匮乏、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针对大学生Kidult现象的产生,心理教育教师应当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而实际情况是不仅关于大学生成人孩童化的研究较少,而且相关的教师缺乏。因此,一方面需要引进研究相关领域的心理教育教师,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现有教师团队的知识学习,扩大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范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构建一支教师人员充足、知识面宽广的队伍。

3.3细化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

目前,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括大学生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恋爱感情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但是这些课程缺乏针对性,如具体如何解决就业焦虑、心理抑郁、大学生Kidult现象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应该在现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上更加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另外,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阶段,并结合心理健康测试结果为依据开设。

3.4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活动

限于课时安排,大学生心理课程均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难以延伸到活动体验上,更无法达到运用层面,因此心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现状,大学生心理教育应当以其乐意接受的活动为载体,分别对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培养方式。例如,大一新生进行正规而严格的军训活动,在此过程中融入心理教育的知识,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纪律和团队合作意识,而且能够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大二、大三学生进行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能够培育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胆识和责任意识;大四学生进行的模拟面试大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甚至开展一些情景模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疾病的状况,总结出良好的解决办法。这些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从而避免陷入Kidult现象。

参考文献

1岳丹.Kidult:媒介影响下的儿童化成人[J].青年记者,2009(1)

2潘国灵.Kidult:成人孩童化现象[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1)

3鞠阳.当代青年Kidult现象探析———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视角[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篇5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以“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创新高级研修”为代表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相继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却呈现偶发、低效的发展现状,已成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话题。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综合国内外的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等内容。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意识与道德。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实施与评价、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本文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成人学习理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其应用策略,以期为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一些有益尝试。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成人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运用成人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成人学习能力、成人学习动机、成人学习特征等理论与成人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策略等密切相关,成为今天成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的成人智力发展和韦克斯勒(D.Wechsler)、卡特尔(Cattell)等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证实了“成人能够学习”,“成人学习能力的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也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成人学习动机理论认为“成人对学习中可能体验到的快乐感、自尊感和自信心等是维系成人学习特别是自发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成人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等个人因素和教育环境相一致的程度”。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了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内部的特点。

成人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成人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创造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倡导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③提供多元化选择的机会;④开展面向问题的学习;⑤以行动为本位、合作探索:⑥鼓励积极参与。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策略、培养方式、培养氛围等方面,明确提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遵循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原则。

1.教学发展原则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本能力培养应确立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为目的培养理念,将偶发、低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为协作、持续、高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文化。

2.设计整合原则

在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师独立于其他职业人群的核心职业素养是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设计与整合”)素养。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内容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单纯强调多媒体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弊端,达到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3.分层递进原则

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习需求和目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例如,将教师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培养分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两个层次,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培养分为“关注技术应用”、“把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三个层次。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为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现状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

4.问题导向原则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从解决实用问题入手,选择针对性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习内容,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5.行动本位原则

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成人,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储存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这些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是一笔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训者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资源,通过教法研讨、教学观摩、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作品创作、操作演练、评价反思等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继续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促进他们将所学、所感同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原有经验认识和能力水平基础上,完成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建构。

6.服务支持原则

按照成人学习动机理论,各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中各个环节和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氛围。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让教师在培训中体会到快乐感、自尊心和安全感;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学校各方的政策支持,制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如培训证书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与评奖评优相关联等),增加教师对参加培训后有利结果的预期,以便很好地强化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培训后的成功感;三要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服务。

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框架设计

目前,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文献共34篇,其中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有:

黄纯国探讨了混合学习模式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论述了培训中需特别处理好的“讲授与探究、课堂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五大辩证关系。张静等“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并将企业中柔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柔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赵健等“从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支持协同教学的资源型教学环境的视角出发,从中观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支撑作用”。周红春等“结合暨南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与策略”。

由此可见,国内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信息化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等局部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工作较少,且不够系统全面,难以满足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笔者设计构建了“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的培养模式,详见图1。

在图1中,首先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将其分为初、中、高三种层次。初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中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不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还能用于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较高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三种水平层次教师的培养目的分别为基础起步、能力提升、应用与发展。

在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同层次,分别为初、中、高三种水平层次的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技能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与发展研究等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每一层次培养体系又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分别设计了两组培训主题(课程),即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发展研究等六组培训主题(课程),体现从“知识与技能”到“设计与整合”、从“教学实践”到“发展研究”等由低到高的、循序递进的培养原则。同时,对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相应地设计了体现行动本位的专题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自主式、协作式等六种类型的培养方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教师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基本能力。在图l模式中,针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和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笔者把培养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形成、设计与整合能力形成、实施与评价能力养成、研究与发展能力养成、意识与责任养成等五个阶段,体现由基础到提升的渐进过程,其中“意识与责任养成”贯穿始终,以沉锚效应固化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分析

上述培养模式在应用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对高校教师进行定位分层。所谓定位,是指高校教师对照三种水平层次的标准,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一种判断,初步确定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属于那一种水平层次。而“分层”则是指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尊重教师自己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水平层次上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后有所提升。

1.初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目前,在高校,仅仅具有初等水平的教师通常是刚刚入职的非信息技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以及利用PowerPoint自制教学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对信息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内在需求。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重点“关注技术应用”,通过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计培训,使其具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教学和进行多媒体课程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以政策驱动、服务支持等方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达到提升其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的目的。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初等水平教师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教学知识与技能。对于这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常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知识专题讲座和操作技能演练,使他们掌握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信息和音视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学设计的培训,可采用“传递-接受”与“行动-探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举办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专题讲座,开展教案设计、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法研讨等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

2.中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中等水平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教法研究,但还不具备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要提高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通过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途径和方法以及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学习,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简单的政策驱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任务为内核,以课堂为平台,通过技术驱动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从量的改变到质的提升”。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多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校园网和互联网,通过专家导引式培训、自我导向式学习、远程培训学习等,开展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式培训,使教师具备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创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多采用“行动-探究”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等方式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学会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掌握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3.较高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较高水平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使之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同时还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策导向和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课程设置外,真正的动力核心是教师源于成就需要的发展驱动。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教学实践培训,宜采用“自主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和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课件制作、展示、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对情境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达到培养“实施与评价能力”和全面提升“设计与整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发展研究培训,宜采用“协作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例络协作工作平台,设计并上传学习任务,并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充分的认知工具,要求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习任务,跨学科组建学术共同体(教学团队),协作完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建构。

五、结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能力,培养原则包括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建构的“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教师的水平因势利导,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进行,从政策驱动下的被动学习到技术驱动下的带动学习、再到发展驱动的主动学习都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

篇6

一、在成人教育中运用学习指导的意义

1.将学习指导应用于成人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和知识都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一次性学习而终生受用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即使是参与到社会和工作中的人群,也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够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增强,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基于这种背景下,学习指导就为成人教育的学习时间、科目等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于成人教育的学习途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确保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的正确性。

2.学习指导的实施能够适应成人自身的发展特点。

通过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认为成人学习能力的高峰期在25岁左右,而后的每年都在降低,直到45岁为止,这就充分说明了成人是具有很强的学习讷讷管理,而不同的是,成人的学习具有了更多的丰富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成人教育具有一定的自我导向作用,成人的学习往往是为了发展自我。同时由于成人在文化基础、社会经历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学习指导的方法对于成人自身的发展特点是十分符合的。

3.学习指导是最为有效的成人教育教学方法。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而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师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目标,这说明在我国教育界,学习指导受到广泛的重视。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往往比单纯的交给学生知识本身更具有意义,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如古语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二、成人教育教学中运用学习指导的效果

1.对学习态度的指导

人为什么要学习?人应该持着怎样的态度学习?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教育领域内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我国的至圣先师控制人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增进知识,完善自我,在于通过学习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不是为了获取功名。学习是从人内心散发出来的积极向上的要求,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因此说来,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伴随着人的生活的全过程的一个行为,而不应该是某一个阶段的活动。这些学习指导的思想对于当前的教育界来说,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成人教育中进行学习指导时,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所有人的生存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持续的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形成终生学习的态度,才能够使自己短暂的生命周期更有意义。

2.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是对学习计划的指导。指导成人学员制定科学的,而且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任务以及学习的重点内容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自己的学习计划,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磨练他们的学习意志。第二,对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的过程是学院学习的关键环节,为了提高成人学员听课的效率,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从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坚持做好课堂听课记录等几个方面,使他们听课的效率得到提升。第三,对阅读环节的指导。阅读一般可以分为浏览、通读和精读三种方式,针对成人学员的阅读,要从阅读的目的以及阅读的任务等几个方面,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方式。同时,学会通过阅读学到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开拓和创新。第四,对复习环节的指导。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坚持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以及总复习三种方式的综合使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复习,在学习阶段完成后进行总复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缓对知识的遗忘速度。

3.对学习心理的指导。

相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有着更加复杂的心理,不仅要面临选职业、选专业的困扰,还有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对学习和对社会的厌烦。因此,通过有效的心理指导,能够从深层次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使他们消除心灵上的焦虑和恐惧。对于成人学员来说,他们的心理指导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等,通过当面授课、书信等方式,对于学员心中的困扰进行解答,使他们从困难中走出来,并且用积极和乐观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也能够是他们以更加投入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使得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实现同步的完善。

学习指导是当前国内外十分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在成人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学习指导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也将愈加的明显,必将推动我国成人教育实现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内涵及运作流程

 

1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内涵分析

 

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欧盟不同学校之间取得的学分得以转移和承认,打破校与校之间的藩篱,消除国与国之间的障碍,1996年6月,欧盟来自于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并建立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的认证系统,规定学分可以在本高等教育机构以外的场所获得,并终身有效,在相关接受学校审核认可下即可转换。作为高校学分认证工具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加快了欧洲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2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运作流程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章制度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校之间修得的学分得到认可和转移,以促进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承认。其实施的步骤主要有四部分构成,即交换信息包裹、提交学分申请书、签订学习协议书和成绩单审核认可。首先是参与系统的成员国必须为其合作的院校及大学生提供详尽的信息包,其中包括学校概况、学术权威、课程安排、社会实践等重要内容。

 

同时将其公布在学校网站醒目位置并实时加以更新,以帮助学生可以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其次是学生填写学分转换申请书,其中涉及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个人语言能力证实、出国学习缘由说明以及拟申请的学校信息等重要内容。ECTS规定学生申请学分转换系统需要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后期学分认证环节的成功率。其申请结果需由接受院校与官方机构共同联合签署同意,方可生效。一方面确保了真实性及准确性,另一方面避免了单方组织的舞弊行为。

 

再者是学生个人、原就读院校以及转入院校三方签订学习协议,其中包括跨校学习的学习计划、课程清单以及相对应的学分设置。协议规定双方院校都必须一致同意学生在转入院校中的课程学习计划,同时明确告知学生需要完成课程计划及考核标准。为了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协议书中还规定了双方院校的学分转换方法。如果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拟更改学习计划,相应的学习协议同样也需要经过三方协商一致方可生效。最后即为成绩审核及学分互认环节。在学生离开母校前,原就读院校应当将其已经完成的课程及成绩发送至转入院校,转入院校经过严格审核后予以存根。在学生完成相应课程学习之后,接受院校应当将学生留学期间的学习负荷量及成绩档案,同时附上具体的等级评定标准,一并发送至原就读校院,由母校相关权力部门对其审核通过后即实现了全部的学分转换过程,同时该审核结果需要上传至官方认证中心加以备案。

 

二、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制度的优势分析

 

从上述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运作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尊重各国教育系统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区域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多维透明工具开发系统,外加官方认证中心的宏观调控,全方位打造出欧洲学分转移及互认系统,促使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学习产出及其学术资格具有可比性。具体分析之,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具备开放的教育理念支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合理的网络支持系统建设,值得我国成人教育系统学习与借鉴。

 

1开放的教育理念支撑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支付能够成功运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开放的教育理念支持。在开放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国家间、校园间的教育壁垒得以打破,学生获得较大的自由选择性,不仅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真正共享,且学生的流动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流动,从而推动了欧洲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欧洲国家间的教育水平不一、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然而,面对多种阻碍因素,欧洲尚且可以实行学分累积和转换,我们不得不承认开放的教育环境对此的大力支持。

 

2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有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欧洲学分转换制度在创立初期便得到法律保护与约束。在其发展过程中,多种法律文件不仅从侧面印证了学分转换制度的持续发展,且真正实现了对学分转换制度的支持与保障。伴随学分转换制度的普遍发展,其在欧洲获得了极高的认可,欧洲很多国家通过教育立法确保了学分转换制度的合法性地位。虽然一些国家还没有通过法律途径承认学分转换制度,但是很多学校通过颁发一系列认可文件来保证学生跨校学习后获得的学位、学历、文凭以及联合学位等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格都能得到认可。法律的强有力约束使得高校普遍承认学生在其他国家高校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分转换系统在法律层面的保障下得以顺利进行。

 

3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

 

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可以为成人教育的发展供给物质性保障。当获得充足的物质保障后,成人教育才会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置于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上,如此,则更加利于实现成人教育学分的转换和累积制度。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运作过程中,学生想要实现跨国学习,须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然而,阻碍欧洲学分转换制度发展的一大因素是资金缺乏。但是,为了顺利实现留学生的出国学习梦想,排除资金不足的困难,欧洲国家尝试以多种形式向需要帮助的留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具有相关工作经历的留学生而言,其获得跨校教育的资助机会更为容易。因此,欧洲学分转换的实施在资金保障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4完备的网络管理系统

 

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的网络管理系统较为先进,成人学生可以在网站进行实名注册,在成功注册后,通过登录网站获得承认院校信息及其他有效信息。在综合了解信息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院校与课程选择,之后打印申请表和学习计划表。完备的网络管理系统提升了远程教育互认的可能性,且在远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升级,从而满足了学生跨校园课程学习进行学分转换的客观需求。为了保证网络管理系统运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信息核准人员同时也针对院校的课程调整和授课时间以及考核方式的变化进行实时升级与维护。

 

三、欧洲学分转化系统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1学分转换制度是时代所需

 

学分转换制度是欧洲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伴随欧洲教育的发展,学分转换制度增添了学分累积功能,之后其逐渐被应用于成人教育中。我国成人教育运用学分转换制度是时展所需。首先,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纲要点明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连接。因此,国家坚持中长期的教育改革要求,即切实实现不同教育结果间的相互衔接,是成人教育的发展所需。其次,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的建设是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要。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满足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可以促进成人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是成人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最后,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的建立迎合了建立成人教育机构联盟的需要。教育机构间因缺乏沟通平台阻碍了成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的建立则可以使得各机构优秀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有效提升其办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

 

2学分转换需统一学分标准

 

学分转换的实现需以统一的学分标准为前提。学分的核算依据包括学习量、时间和考核结果等。其中,学习量是指一切和学习相关的活动,学习时间是指课堂时间、个人实习、工作及自学等时间,考核结果是指多种形式的考核手段所测评出的结果。不同成人教育学校间建立学分转换制度需要一定的质量保证。成人教育学校的质量保证及资格框架、质量评价标准和工具、信息披露机制等是建立学分转换系统的必要前提,同时应当重视统一学术规范系统,杜绝不同的成人教育学校采用不同的学术实施标准,建立起一套可以量化及通用的学分标准,并在适当时机增加与国外成教院的学分认证合作,以增加我国各成教院之间学分流动环节的透明度及相互转换的成功率。

 

3学分转换需固定模式支持

 

学分转换系统的理念提出时间较为久远,目前,其已经受到各国各界人士的认同,然而,却未形成固定可行的模式。鉴于不同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发展处于极为不平衡的状态,除此,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不同,学校与学校间的情况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很难形成固定而统一的学分转换模式。然而,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与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探索出适用于不同国家与高校的学分转换系统是可以实现的目标。毋庸置疑,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学校自身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均是学分转换制度发展的阻碍,如果上述阻碍不能得到消除,那么,则很难建立真正的学分转换系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很多国家仍然在探索途中,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也应当研究学分转换的支持定式。

 

4学分转换需稳健机制推动

 

我国成人教育实施学分转换需要可行的机制推动。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推动机制,则需要学校与学校间自行沟通,则无论是广度或是深度都会受到限制。学校结构和规划如果缺乏灵活性和现代性,则会导致学校与其他机构间的活动的协调难度增大,加上缺少来自外界的协调主动性,学校的对外开放水平会大幅度降低。成人教育学分转换问题与成人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的联系,仅仅依赖学校的力量难以实现学分转换制度的实施与发展,必要时,需依靠政府“有形的手”,通过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研发、制定和推广学分置换体系,通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统筹规划,从而有效促进了院校之间在学分上实现同等互认的目标。

 

四、我国成人教育学分转换系统的机制建设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具有很大启示,促进我国成人教育学分系统转换机制建设可以汲取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精华之处,从公开课程信息与完善选课制度、逐层践行与实现学分累积与转换、加大对学分文件系统的开发力度及建立健全学分转换系统的保障机制几大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公开课程信息与完善选课制度

 

我国成人教育机构应当公开课程信息,不断完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选择权限。选课制的完善极为必要,原因在于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课程信息得到公开后,成人学生对于学校信息、课程信息等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当学校的课程信息被公开后,大批的成人学生会自主做出选择,选择结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专业及课程在社会上的需求度。除此,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并非设有特色课程,而欧洲选课制度的成功在于不断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我国的成人教育也应当针对学生的工作、学习需要不断开发出教学质量高的优质课以及改革力度大的特色课,同时,可以建立“课程认证专家审查制度”,实行优胜劣汰,不合格的课程应予以取消。

 

2逐层践行与实现学分累积与转换

 

我国成人教育应当逐层践行与实现学分累积与转换,从而促进成人教育机制的完善。首先,努力促进区域成人教育学分转换的实现。鉴于同一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学习资源等条件差异性较小,因此,区域内实现学分转换的可能性较高。其次,促进同类型成人教育的学分转换的顺利实现。我国成人教育拥有多种形式,成人教育学分转换可以尝试在同类别的教育机构间进行,为此,同类别的成人教育应当在教育内容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统一起来。最后,促进同级别成人教育学分转换的实现。即在对成人教育机构教育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后,由于同一类别的成人院校之间的教育内容、形式及课程设置上都比较相近,建议按照院校类别划分优先在彼此之间施行学分转换制度。

 

3加大对学分文件系统的开发力度

 

成人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成人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应扩大可量化范围,而非仅仅将学分与上课和考试相联系,可以将自学、合作、讨论和论文等纳入学分文件系统内。系统文件作为欧洲学分转换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载体,从学生到校报到,再到学生带着学习成绩单返回母校均具备对应的系统文件。伴随系统运行的成熟化,系统文件逐渐有了固定的模式,加上英语语言的规范性,系统文件的运行不会受到其他内外在因素的干扰,这为学生学分的转换和累积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我国的成人教育也需要开发学分文件系统,这对改变成人教育院校自然隔离的诟病有着较大的纠正功能,可以先从某个区域着手,通过建立“大学城”类似的合作方式,逐渐开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整个地区,甚至全国,以实现统一、规范的学分文件系统。

 

4建立健全学分转换系统保障机制

 

欧洲学分转换和累积制度在实施的进程中,除了欧委会须负责协调工作以外,很多国家选择在学校内设置办公室,并配备专业协调人士。由此可见,组织保障是欧洲学分转换制度顺利且长期运行的重要支持要素。因此,我国的成人教育也应当强调培养专业化协调人士的重要性,要求其不仅充分知晓学分转换,且可以自觉承担起指导成人学习者的职责。其次,在成人教育机构内部可以成立关于学分转换和累积的专职管理部门,一方面为成人学生提供课程信息及学分转换与累积信息等服务;

 

篇8

一、“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环节教学的意义

(一)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对专业进行初步了解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感性认 [1-2]。在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重、磁、电、震、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知识等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

认识实习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还没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课,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学生自身迫切需要了解所学专业基本内容和学科方向,充分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室参观和野外地质考查,指导学生检索专业相关文献,明确学生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热情[3]。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80年代到90年代,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每年6月份到大连金石滩地质实习基地开展地质认识实习,由地质系承办所有地学专业的实习教学工作。2000年以来,地球科学学院在长春市周边开展地学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4]。“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不仅需要地质认识实习,还需要从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专业角度出发,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认识实习课程体系,即包括地质认识又要有地球物理专业特色,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

三、优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

认识实习”实践教学评估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之前对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有个概况性的认识,为学习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在未接触专业知识时形成一个先验知识,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易于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健全认识实习体系。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构建包括勘查技术专业方法技术原理与应用条件知识讲座、野外考查、参观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认识实习体系,教学形式丰富。其中专业知识讲座是主体,野外考查和参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2.精心准备认识实习内容。精心准备“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教学内容[5]。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讲座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勘探基本方法原理与应用条件及发展历程简介,各方向专题讲座由各教研室分头准备,落实到主讲教师;参观应用地球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各实验室老师结合教学仪器和模型讲解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应用前提和能解决的地质问题;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野外考查路线要事先备课,通过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了解长春周边地质结构和地貌,了解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环境、矿山油田等领域的应用;对外参观单位实习前要联系好。

(三)加强教学管理

1.注重实习动员。为了更好地完成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在实习开始要进行实习动员[6]。明确认识实习重要性、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多读专业参考文献、多听专家教师专业知识讲座、多观察野外地质现象、多记实习笔记、多思考[7],在听报告、参观实验室、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形成对地质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各班班长和各组小组长要认真负责[7],每次上车都要清点人数,男女生要结伴而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不准单独行动,遇到突况,及时通报教师,学生间要互帮互助;集体行动要有时间观念,不能拖沓;爱护参观单位仪器设备;接人待物,文明礼貌;爱护环境,学生在外考查要有环保意识,不得乱扔垃圾等行为。

3.认识实习成绩考核多元化。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教师根据学生出勤、纪律、吃苦、合作精神等方面表现给成绩;实习报告成绩占80%,根据报告内容、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书写等给成绩。若实习教师足够多,也可按实习小组做PPT汇报实习内容及对专业的认识[8]。

四、“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

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效果

(一)通过专家讲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通过勘查技术专业各方面专家讲座,一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及就业去向;另一方面让学生领略大学教师治学态度和对专业的执着,提高学生对勘查技术专业的学习热情,巩固专业思想,引领学生不断进步,确定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二)实现教学相长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对本学科的急需了解的愿望,结合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各方向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搜集、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提出认识实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三)优化认识实习实践教W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2012年开始不断探索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原有的认识实习只包括地质实习或者地球物理实习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实践体系既包括地质认识又包括地球物理专业特色。地质实习包括了解长春周边地区地形地貌构造,伊通火山群实地考察,大顶子山实地考察。地球物理实习包括专业知识讲座和实验室参观,结合新立城水库、贺家屯东沟废弃矿山野外考查了解勘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长春市地震局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参观。2015年增加了移动平台实验室参观,制作了长春周边的地区遥感图片,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长春周边地形地貌,结合伊通莫里清油田增加了石油地质的相关知识。教学体系逐步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认识实习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优化后的“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题讲座、实验室参观、相关单位参观,野外地质考察。多种教学形式穿行,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专业热情。优化后的认识实习在学生们中反应较好,学生在认识实习报告中写道:“通过二周的认识实习,我解决了一直困惑自己的问题,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认识实习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所学专业主要内容和社会的需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是本科毕业到勘查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还是通过考硕考博进一步学习,还是出国深造。

(四)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吃苦精神、团结合作等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都得到加强和锻炼。检索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专业及其发展最新动态;总结实习内容,编写实习报告,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吃苦精神,现在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有的学生比较胖,上山后竟然出现呕吐等症状,针对个体差异,对有些身体差或者有过敏病史的学生,也不要勉强他们上山,从环山公路转过去也可以,学生身体素质还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泉,陈刚.“由观到悟”城市规划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 革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1).

[2]白润波,刘福胜,朱坤.大学生认识实习体制改革探究 [J].高教论坛,2011,(9).

[3]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等.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

[4]王义强,单玄龙.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M].长春:吉林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

[5]周龙昌,陈小鹏,王琳琳等.精心设计实习内容提高认识 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篇9

马尔科姆·谢泼德·诺尔斯(MalcolmSherperdKnowles,1913~1997)是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一生致力于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其成人教育学理论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在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开辟了成人教育学研究的新方向。诺尔斯是第一位试图完整建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学者,他对成人教育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诺尔斯的学术生涯是从探索非正规成人教育开始的。如果以诺尔斯1967年接触andragogy概念为分界点,可以把诺氏关于成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诺氏对自己成人教育实践的探索,研究非正规成人教育理论,后期致力于对成人教育学理论构建的研究。

一、非正规成人教育的理论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诺尔斯进行学术研究的早期,《非正规成人教育》(InformalAdultE-ducation)一书即是这一时期的标志。该书是诺尔斯对自己在美国国家青年管理中心和波士顿基督教青年联合会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主要阐述对非正规成人教育的意义、教学过程及教学原则等方面的理论思考。

书中,诺尔斯没有直接对“非正规成人教育”下定义,而是对正规成人教育课程和非正规成人教育课程作了区分:“正规成人教育课程是由固定的教育机构组织发起的,如大学、高等学校、商业学校;非正规成人教育课程则普遍由类似于YMCA、社区中心、工会、工厂和教堂等社会机构组织发起。有组织的正规课程适合于传授新知识的教学,非正规的课程形式能够为人们实践知识和检验知识提供机会,有助于激发成人的学习兴趣。”[1]

诺尔斯从著名成人教育哲学家和实践家奥弗斯崔特(H.A.Overstreet)的《成熟的心智》(TheMatureMind,1949)一书中借用了“成熟概念”。关于“成熟概念”,奥弗斯崔特主张成人应当不断成长,以形成儿童和青少年无法拥有的生活智慧。他提出,成人教育课程学习是实现成人成熟的重要途径,达到个体成人的成熟应该是成人教育的责任与任务。书中提出“在未来几年,成人教育要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帮助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成人转变为成熟的人”[2]。因此,走向成熟的成人是成人教育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对于成熟的成人应具备的能力,诺尔斯尤其重视成人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认为成人所具备的生活智慧集中体现在他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诺氏提出,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可以通过学校、家庭、教堂、工作单位以及任何人群聚集的地方习得。

诺尔斯提出成人教学的13条原则[3]:(1)学生应明了并认可课程目标;(2)学生需要学习;(3)创造亲和的、非正式的学习气氛;(4)外在环境须有益于学习;(5)学生应参与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6)成人学习应当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7)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8)教师要对教学充满热情;(9)学生能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学习;(10)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掌握自己的学习结果;(11)教学方法多样化;(12)教师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13)教师对教学计划能作权宜变通。

通过非正规的成人教育课程学习,成人至少要达到七个目标[4]:(1)对自己有成熟的认识,能了解自己的需求、动机、兴趣和能力,能客观地看待自己;(2)对他人形成接纳、关爱和尊敬的态度,能区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观念;(3)对生活拥有积极的态度,经常思考如何不断地改变自己以应对社会变迁,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经验都视为学习的机会;(4)学会弄清行为的因果而不是停留在行为的表象;(5)掌握发展个人潜能的技能,如工作、社交、娱乐、生活和艺术修养技能等;(6)对人类文明宝库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熟知整个世界历史所传承下来的文明遗产;(7)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共同参与制定方针政策,每个人都能充分了解自己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及其它社会事务。

早期诺尔斯的成人教育研究仅局限于非正规形式的成人教育范围,他在非正规成人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但相对的,诺尔斯只是以某一组织或某一机构的狭隘视野看待成人教育,未能在成人学习心理及成人教学组织等层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也没能借助其它学科领域对成人教育学进行学科理论基础方面的探索。因此,当时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还只是片断的、单向度的,属于他自己本人教学实践方面的发现,未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但是这些关于非正规成人教育的理论碎片式的思考已经涉及到了成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此后,诺尔斯所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一个能高度概括的概念将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

二、成人教育学的理论构建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90年代是诺尔斯学术研究的后期。其学术声誉在这一时期形成,此期的诺尔斯潜心研究成人教育学的理论构建。

(一)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前期探索

1967年,诺尔斯接触到了“andragogy”这个单词,中文翻译为成人教育学,诺尔斯对此欣喜不已。在他看来,他“找到了一个术语,这个术语使得我们能够讨论一个正在逐渐形成的,与儿童学习的教育学模式(pedagogy)相并行的,关于成人学习者的知识体系”[5]。随即,诺尔斯于1968年发表了题为《成人教育学非儿童教育学》(Androgogy,NotPedagogy)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诺尔斯当时没有找到单词“andragogy”的正确拼写形式,所以在第一次发表文章时,将单词误拼写成“androgogy”,直到他自己后来查阅MerriamWebster字典后才更正这一错误。文章肯定了成人教育学的存在,提出儿童教育学不适合于成人教学,成人教学应当有自己的教学模式,那就是“andragogy”。

诺尔斯第一次将自己的成人教育学理论完整呈现是在1970年发表的著作《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TheModernPracticeofAdultEducation:AndragogyVersusPedagogy)。该书对成人教育学作了全方位的俯瞰与诠释,将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作了全面的比较。如前所述,因为儿童教育学是教育儿童的艺术和科学,因此,诺尔斯对照儿童教育学的概念,将成人教育学定义为帮助成人学习的艺术和科学。

此期的诺尔斯不再沿用《非正规成人教育》中的“成熟概念”,而是提出“人类自我淘汰”(HmanOsolescence)。诺尔斯认为,人类文明的最大危险“不是核战争、环境污染、人炸、自然资源枯竭,不是任何其它当代危机,而是以上危机的根源———人类日益加速着的退步。现在唯一的希望似乎就是制定一个应急计划,给这一代成人以各种能力,以便他们在永远变动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6]。

由此看来,教育成人是当务之急,鼓励成人继续学习的目的就是防止人类退化,避免社会退步。由此,教育成人的理论指导———成人教育学的构建便是一个“惊人的挑战”。然而长久以来,人类似乎将所有的目光都给了儿童教育学,就连那些大谈儿童教育学的专家学者们,都似乎遗忘了包括他们自身在内的、作为一个成人应该如何接受教育、如何学习的问题。诺尔斯对这一事实作了深刻的剖析,指出“直到20世纪中期,我们对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实际上还是一无所知。当时,我们对成人学习只有一种理论模式,即儿童教育学的模式,这种模式来自我们对儿童的教学经验。因此,大部分成人一直被当作儿童来教授”[7]。诺尔斯进一步指出:“人们总是认为,儿童教育中所采用的原则和方法在帮助成人学习时也会有同样的效果。(于是乎,)把儿童的教师招来教成人。……然而,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随着成人教育研究和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累积,人们日益明显地感到,成人不仅仅是长大了的儿童,作为学习者,他们具有某些特点,需要有与儿童教育不同的原则和方法。”[8]

于是诺尔斯从儿童教育学关于学习者特性的假设不适合于成人学习者这一问题出发,提出了成人教育学理论,并对成人教育学独立于儿童教育学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学存在四个基本的理论假设,而且这四个理论假设是与儿童教育学“大不相同”的理论假设。它们是:“当个体成熟时,第一,他们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人格转变为独立的人;第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日益成为他们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三,他们的学习计划日益结合他们的社会职责;第四,他们的时间观念出现了变化,从推迟运用知识的观念变为以操作为中心。”[9]

诺尔斯最初的观点是将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相剥离,认为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是“一分为二且相互对立的”(dichotomousandantithetical)。成人教育学是好的,儿童教育学是不好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儿童教育学是指向儿童的,成人教育学是指向成人的。此时的诺尔斯在著作的副标题使用的是“对照”(Versus)这一字眼。这一倾向也可以从他书中第三章的标题反映出来,第三章的标题是“成人教育学:一个新兴的成人学习技术———向儿童教育学说再见”。

(二)成人教育学理论假设的修正

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一经推出,就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诺尔斯将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一分为二的观点更是掀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批判与质疑诺氏理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然而,任何的批判与怀疑都没有来自实践检验所得出的结果更有说服力。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诺尔斯不断收到来自中小学教师的来信,他们反映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成人教育学模式对儿童教学有时效果更好。同时,诺尔斯也从成人教育教师处了解到,在某些教学情况下,运用儿童教育学模式有时也是必须的。

于是,诺尔斯重新思考自己的学说。在该书1980年再版时,诺尔斯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修正。他将原书的副标题从“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对照”改为“从儿童教育学到成人教育学”(FromPedagogytoAndragogy)。他在书中提出,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不是相互矛盾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到底是使用成人教育学模式还是儿童教育学模式,取决于当时的教学情境,而不是学习者的年龄。诺尔斯倾向于认为,成人教育学只是另一种有关学习者的模式,可以与儿童教育学的理论模式同时应用。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用来检验某些理论是否适应于特定的教学情境。[10]然而,尽管诺尔斯承认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两者之间的非对立性,但基于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差异性,探寻一种适合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理论仍然是诺尔斯为之努力研究的课题。

(三)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完善

《成人学习者》(TheAdultLearner)是诺尔斯关于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另一本著作。该书对成人教育学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重点在于探讨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力图将成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建立在哲学、社会学,尤其是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之上。诺尔斯认为,以往的学习心理学大多以动物学习和儿童学习为实验对象,不适合于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要科学说明成人学习的问题,不能照搬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而应当开拓对成人心理特点及心理发展的专门研究。为此,诺尔斯在先前总结出来的关于成人学习的四个基本假设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了每一假设所具体包含的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心理特征给成人学习及成人教学带来的启示。

篇10

成年人的学习往往以解决工作、生活难题为目的,是一种基于体验的反思与升华,其结果是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转变思想观念,是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人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有选择、有取舍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成人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往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可以非常明显。大学生虽然年龄相仿,但是由于学习生活经历差异较大,且来自广泛地域,家庭背景不同,造成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差异较大,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

2.成人学习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以问题导向与真实生活情景密切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往往以学科为中心,学习的动力来自于父母及外界压力;大学的学习往往比较宽松,且一般远离父母,学习的动力是以自身发展为主,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促进身心发展。

3.过往的经验对成人学习效果的影响极大。从正面影响来说,过去的经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当新知识与旧经验相近时,经验可以极大地帮助成人学习;从负面的影响来说,如果新知识与过去认识、经验差异较大时,成人会产生自然的排斥倾向,阻碍新知识的接纳及内化。

⒋成人参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身份认定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希望获得尊重,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被认同,能否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在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将影响学习效率。

5.成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大学生的学习已经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教我学”变为“我会学”。大学生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形成学习目标,并能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手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获取相应的知识,初步评估学习效果。

6.成人在宽松、舒适,并具有激励特征的环境中学习,往往效果比较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人比较容易敞开心扉,获到集体的认可,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二、工作――基于成人学习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

工作坊,是一个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参与者在过程中相互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提出方案或规划,甚至可以付诸行动。工作坊的主要角色有两种,分别为“参与者”和“专业者”。参加活动的人称之为“参与者”,如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对于讨论主题直接提供帮助的称之为“专业者”,专业者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工作坊有效的推进,辅助参与者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协助参与者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专业者整个过程起到的是辅助、协助的作用,而不是替参与者做决定。

职业生涯规划永远都是个体为主导的事情,对于不同个体而言,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一个方子包治百病。工作坊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参与者为主体,由参与者自我导向、自我控制的教学方式。工作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习惯的、擅长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得到相关的知识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便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生涯规划的能力,形成自觉的生涯规划意识。只有使新知识、新方法、甚至新思维方式由学生自己基于以往经验得出,并与以往经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持续改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在工作坊中,学生是知识获取的主角,教师仅仅是促进者和推动者,学生的知识获取完全源自自身的真实体验,有利于新知识与旧经验的整合。

最后,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有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渔”,更重要的是“欲”。当课堂内的活动与实际问题相映射时,这种强烈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促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自己,萌发生涯规划的意愿,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工作坊式的教育方式,把教育的重点由知识的传授转移为思想和观念的改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工作坊式授课方式让参与者亲身经历,通过感受推动认知提升,注重参与者的身心感受、思想升华和心智成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活动引导思考、组织分享点评、提升推进实践”,学生的职责是“参与、体验活动反思、分享感受知识拼装、组合尝试实践”。整个课堂始于活动,而后是反思、分享、讨论、分析,获取新知识,并将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经验、知识进行拼装组合,然后通过思考、归纳,进而内化为自己生涯规划策略,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的要点

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提出生涯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各自感受,结合教师对相关理论的引出和讲解,促使学生将新知识整合和内化,改善原有的生涯规划方法和策略,并付诸实际的生涯行动。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有四大要点:以生涯探索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认真分享为保障;以自我知识整合、内化为核心;以学生完善生涯规划策略并付诸行动为目标。

1.生涯探索活动是决定工作坊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生涯探索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并在解决生涯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过往经验再思考,同时还应便于教师对相应理论的引出和讲解。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个生涯探索活动,认真准备生涯问题,使之贴合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前期活动体验,没有问题的恰当引导,就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很难引发学生反思与分享体验,容易造成工作坊式教学的失败。

2.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个人,这决定了整个教学环节的主角必须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工作坊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是活动的参与者,是感受的主要分享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仅是整个过程的辅助者,起到推动活动进行,把握教学进程的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篇11

人在生命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不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它也是成人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活动,成人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潮流[1].

1.2学习的方式是多样性的,渠道是多元化的

终身学习体系中各种学习形式具有弹性,比较灵活,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民众的学习需要.此外,终身学习的场所也不受局限,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庭、社区、社团、工作场所等进行学习.

1.3学习强调自主性

终身学习强调自主性学习,即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

1.4学习内容广泛

它也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习.终身学习的内容必须要促进人各方面发展,不仅学习新知识和职业技能,德育、体育、美育等生活文化教育也应该得到不断提升.

1.5学习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而不是特权

终身学习是指所有的人都有同等的学习机会,不受其出身、性别、种族、年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终身学习倡导全民的学习权,尤其是弱势群体,其学习机会应受到保障.

2终身学习视角下分析我国成教生学习行为现状

2.1成人的学习特点

关于成人的学习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成人学习的特点.本次问卷调查以福建省四所高校成教单位(成教院、继教院、成教部)的本、专科夜大和函授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361份,占90%,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成人学习的特点.

2.1.1成人学生学习具有自我完善的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80.3%的学生之前经历了一段学校生活,在踏入社会后,又发现自己在各方面有些欠缺,所以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使自己各个方面更加完善.如改善生活质量、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的社会责任、适应社会进步、不断更新知识等.这与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2].

2.1.2成人的自我概念从儿时的依赖性转变为

个体的独立性成人本身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能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指导.调查结果也表明,84.2%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持之以恒,这与终身学习强调自主性相一致.

2.1.3成人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

这些可以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统计结果表明,68%的学生能把过去的学习体验与现实的教育环境联系起来,并对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架构.这与终身学习渠道多元性相一致.

2.1.4成人学习导向由以学科为中心变为以问题为中心

在已经参加过工作的学生的比例中,其中有75.3%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因而其学习具有目的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特点.

2.1.5成人学生的学习具有功利性和焦虑感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8%的学生感觉压力较大,学习时间不多且分散,因此他们的学习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其次,成人的焦虑感会弱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成人学习存在的问题

成人教育学生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比较大,他们的学习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严重不足.

2.2.1学习目标具有双重性

调查结果显示,68%的成人教育学生扮演双重角色,即社会在职工作者和学生,这种双重角色心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表现出双重性.同时,这种双重角色心理要求他们强化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并考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2.2学习动机具有从属性

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动机常常取决于工作的情况.从统计的数据得出,80.4%的学生当工作和学习在时间安排上相冲突时,通常都是以工作为主.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工作密切相关,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比较强;如果学习内容与工作无关,他们的学习就会被动.这种从属性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3].

2.2.3学习目标缺乏竞争性

成人教育学生是在职或业余学习.调查结果显示,90.3%的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取得文凭,学校也只要求每科的成绩达标就行.同学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制度,这导致学习目标缺乏竞争性.

2.2.4对学习目标的期望具有保守性

一般情况下,自信程度和个人经历中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自我能力评价的高低.根据统计数据表明,76.8%的学生认为个人经历中挫折与失败在学习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大部分的成教生对自我学习能力评价普遍偏低,因此他们对学习目标的期望也偏于保守.

3提高成教生学习效果的策略

终身学习理念要求人不断地持续地学习,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的自我完善为目标.但是从我国目前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学习的情况来看,成人的学习行为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学习动机、成人心理、学习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了提高成人学习效果的五个策略.

3.1激发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动机,加强对学历文凭的管理

由于成教生大部分都参加了工作,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评职称等方面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培训机构也打着只要付钱就可以取得文凭的招牌,唯利是图,使很多成教生轻易获得文凭,这种文凭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而非建立在知识能力基础上,这使得成人教育文凭的公信力急剧下降.想要改变这种形势,成人学习者只有改变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具体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对成人学习者的学历评价方面,应实行严格的考教分离制度,为提高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质量提供保障.二是正确引导就业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证书相结合作为就业人员的考察标准,使成人学习者真正学到应用性知识.

3.2帮助成人学习者正确认识自我

成人学习者有较强的自我认识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的焦虑心理,使他们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如何帮助成人学习者正确认识自我?首先,成人学习者要分析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譬如向成人学习者进行有关成人学习方法和理论等方面的宣传.其次,要对成人的学习进行督导,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适合他们的学习时间,解决突出的工学矛盾.比如,函授、夜校等办学形式,可满足不同成人学员的学习时间要求;远程教学、广播电视等教学模式,可不同程度满足成人学员的学习空间要求.再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学知识.成人学生也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掌握科学的心理分析方法,增强社会适应性[4].

3.3确定学习目标和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首先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环节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成教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结合学生实际案例,让其对新的教学模式有明晰的认识,这样可以消除学生顾虑,树立学习信心并确定学习目标.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坚决按照计划执行.这样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使工学矛盾得以解决.在制订计划时要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并把学习目标具体化,使学习真正有所收获,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3.4设置适合成人学生学习并符合职业化的课程

成人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并希望习得职业发展的知识,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立即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实践技能的课时,对于职业技能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可定位4:6,对于理论知识要求强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可定为6:4,其它的职业可以介于二者之间[5].

篇12

3.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在760份问卷调查中,成人教育学生有96%是初高中及中专毕业。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适应的是初高中及中专班主任耳提面命的逼迫式学习方式,而对于现代网络技术融入成人教育这种新的学习环境,成人教育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交流较少,很难形成传统教育模式中的集体归属感。在760份问卷调查中,从工作情况来看,待业10.2%,就业89.8%,而且90%的学生主要是一线的从业人员,工作时间每天大约12小时,工作时间长,导致学生没有课外时间进行学习。而且学生的年龄差别较大,这些问卷人员中最小的年龄18岁,最大的年龄49岁,年龄集中在20到30岁之间约占76%。这一年龄阶段对于很多一线从业人员,只有工作了,他们才能够生活。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只是工作之余的再次充电,他们更看重工作,而学习次之。从学生学历背景来看,其中:高中学历的占44.9%,中专学历47.2%,职业高中4.6%,其它学历3.3%。可见学生本身存在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的现象,造成的学习基础各有差异。特别在网络环境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都是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学生面对是没有任何生命的教学设备,学生与老师没有任何感情表达和交流,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最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很难保持较高的热情去学习,进而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造成学习困难;而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教育由于学生和教师在地理上的相对分离,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感情表达和交流,使学习者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畏难情绪。如果在学生入学时,不能及时调整,适应网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在日后的学习中拖沓成性,学习效率低下而导致学习困难。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原因

1.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通过对760份问卷调查显示,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3]。家长跟学生不沟通,不过问学生学习,没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89.1%在初中以下,他们认为把子女交到学校就该完全由校方对其子女负责,至于子女的学习问题是教师的事,没有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意识。或者是家长工作忙,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交流和沟通。家长不关心和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当然也就不利于及时解决子女的学习倦怠问题。跟学生沟通,关心学生学习,预留给学生学习时间,这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8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这部分家长文化素质较高,认为能够有机会学习对于学生现在和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学生在家能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家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应有的关心。可见,家长的文化素质与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有显著相关,家长的文化素质高,那么所在家庭的学习者较家长素质低的学习者更能够认真学习,在学习中产生学习倦怠的程度较后者低。家人对学习者支持度与学生学习倦怠呈负相关,即家长对学习者的支持度越高,那么学习者的倦怠程度就越低。在调查中,较多家长不能给子女在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成就感方面的真正引导。有些家长的沟通主要是浅层的沟通,而非深层次的心理的沟通。所以,家庭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在学习中的支持实际上大多停留在物质的比较表浅的层面,不能有效地防止学生学习倦怠的产生。

2.高校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这次调查10所地方本科高校中有关网络建设中硬件、教学平台及课程资源情况,高校对于成人教育网络设备硬件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基本都是一次性投入,并且只满足基本需求。对其日后的维护以及将来的升级并没有打算提供更多的资金。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其中50%的高校仅将全部课程的5%用于开发作为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其中40%的学校仅将全部课程的10%用于开发作为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其中10%的学校仅将全部课程的40%用于开发作为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各高校的资源都是独立使用,没有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因此,高校的资源和平台的利用率都不高。调查中被问及是否可以借助现在的云平台进行网络教学时,接受调查的学校均表示现在让学校借助云平台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样形成了各高校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资源贫乏,在贫乏的资源下,导致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对于在校学习时间少的成人教育学生来讲,非常主要的学习平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学习中的问题难以很好解决。如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激发,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三、在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学生学习困难解决的建议

篇1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成人高校学历教育课程特色研究”(编号:XHZ125-035);主持人:周德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编号:2011-034Y)主持人:周德春。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52-03

一、问卷与访谈调查分析: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对比研究

某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10、2011、2012三个在校年级共有6200余名学员,针对这些学员开展抽样调查。调查方法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根据调查对象的总体特点,采用二级抽样确定样本。调查第一步,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取了三个年级中的2012级作为研究年级。2012级共有2792名学员,分属于15个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在学员人数、教学基本情况等方面几无差别,且相同专业采用同样的教学计划和教材进行教学,因而这15个教学单位可视为情况基本等同,各教学单位具有相同的代表性,均可代表总体。在调查的第二步采用整群抽样,在15个教学单位中随机选取,确定某教学单位学员(187人)作为调查样本。

学员中师范专业(职业为教师)与非师范专业(其它职业)比例为3:2,并且这一比例多年保持不变。研究样本2012级某教学单位187名学员中,师范专业112名,非师范专业75名。2012年1月15日上午,采用自编问卷,发放180份,当场填答并收回164份。其中师范专业学员问卷96份,非师范专业学员问卷68份。调查比率96.26%,问卷回收率91.11%,达到本研究要求。

问卷第5题是学习内容选择倾向调查,备选答案“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以上都不是”,选出前两位。师范专业94人作答,答题率97.92%;非师范专业68人全部作答,答题率100%。

排在前两位的课程类型统计表如下。

表1 课程设置统计表

图1 课程类型选择条形图

经x2检验,两类学员对学习内容选择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职业显著相关,这也反映了高师学员在学习内容选择方面,有别于其它专业学员的特点。条形图显示,两类学员对B“专业必修课”的选择倾向一致,比例最高(均在85%以上),表明两类学员最为重视的学习内容都是专业必修课。在对A和C的选择上,两类学员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倾向。A与C之间,师范专业学员的选择是C(42.55%)、A(23.40%),而非师范专业则是A(41.18%)、C(26.47%)。表明在公共必修和专业选修两种课程类型之间,师范专业更重后者,非师范专业更重前者。对D“公共选修”的选择差别不大。

问卷调查后访谈,随机选取两个师范类本科专业部分学员座谈。座谈支持上述问卷调查结果,高师学员对专业课程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参与座谈的学员,均提出了在专业课程领域希望增设的学习内容,如英语本科专业学员提到增设“词汇”课程,两个专业学员均提出在原有课程设置基础上,进一步加重“学科教育类”课程比重。

二、成人高师学员学习特点:成人与教师学习理论分析

成人高师学员通常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兼具成人与教师职业的双重特点。因此,在分析成人高师学员学习内容选择倾向时,需要依据成人与教师学习理论探讨成人高师学员的学习特点。

(一)成人学习特点

关于成人学习的研究,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单一的可以解释成人学习的理论,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大家一致认可、可以包容一切的理论,但“成人教育学”和“自我导向学习”这两种理论,仍然是成人学习研究领域已有成果的拼图中,最大最重要的两个拼块。[1]“成人教育之父”麦尔克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在1970年出版的成名作《现代成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中,提出了确立其理论的四个基本论点,其中包括:“成人学习计划(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与其社会角色任务密切相关;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学习目的逐渐从为将来工作准备知识向直接应用知识转变。”同时,作为“自我导向学习理论”的重要倡导者,诺尔斯认为,成人学习者具有的五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2]

国际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理论。美国曾进行了一次成人学习活动的大规模普查,得出如下结论。“成人学习者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在记录下来的所有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搞好日常工作和任务的内容占大部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