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测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生心理素质测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

篇1

一、国内外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相反,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做统一规定,而由各大学依据自身特点来确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具备信息产业中多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构建、数据库设计和实施、Web设计和实施、网络支持和信息咨询,同时为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雪城大学信息管理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则是“通过与信息产业有关的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了解信息用户需求、信息和技术的价值,培养符合21世纪工作需要的可以随时代变化的所需技能。”由此可见,美国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体明确,且一般上升到信息与人类社会高度。使专业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专业目标设置较为笼统。

相比较港澳台的大学,他们的信息管理专业虽同属信息管理领域,但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不尽相同,其本科教学有侧重信息管理、侧重信息技术应用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如香港大学的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第二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如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澳门大学的企业信息系统专业、台湾成功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资讯管理专业。以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计算机的使用和商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准确确定信息需求,设计适当的信息系统,并且可以管理和评估。

而我们国家将各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信息学专业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信息及载体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工作的管理,如信息生产、搜集、整理、存储、传播、利用等。从社会行业看,有档案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从专业的内容看,有科技信息、经济信息、企业信息、政务信息和文化信息等。这一专业不是由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或管理专业所能代替的,也不是若干专业知识的简单累加(即所谓“拼盘式”的专业),但由于各院校该专业的前身不同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对专业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砌。

二、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与人才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专业涉及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条纽带,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个人与组织,成为商贸金融、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体系,成为管理学与经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在一个以信息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各界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更为艰巨和至关重要。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已达560多所,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中设置学校最多的学科专业,也是全国最大规模专业之一。近年来,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科研、教学、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源于中国各个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背景上的差异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本专业教育面临着前进中的机遇与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为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的集成学科,是“信息”、“技术”、“系统”与“管理”的集成。信息管理要与整个组织的流程和活动融合在一起;要跟踪新的相关技术,即移动应用、人-机交互、项目管理、网络融合技术、开源编程、Web2.0、信息安全技术等;要聚焦于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的增值问题,重视实践创新。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每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就会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了。从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走向来看,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有需求。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资源成为独立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源以外的又一重要基础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这一资源,使其成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正由于信息资源的基础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同时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提出了挑战。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较强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具有极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善于识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善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项目;善于合理地调配各种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大学生专业素质测评工作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已被许多高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在测评的实施过程中,由简单的主观评价、单一的测评手段、抽象的权威性测评逐步向客观测评、现代综合测评、具体的民主化测评等方向发展,测评的结果也由传统的保密方式向公开化发展。现如今,有些高校开始采用专业素质测评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考核和提高,这种方式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尤其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也同样被高效的利用起来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

本专业可以说是个信息的集散地,主要对信息进行收集获取、整合以及向大众提供可利用的信息。信息的收集获取主要是分析信息需求、信息现状的相关信息。信息获取能力是信管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熟悉各种信息源,熟悉获取信息的各种检索方法,能在有效时间内检索、识别、选择、分析、获取与所需信息相关度高的各种信息。

2、信息整合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分析、加工、存储等方面的能力,是体现信息管理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核心。信息有序化(又称信息组织),是信息分类、整序重组等信息管理流程所应具备的能力;信息分析整合能力,是信息管理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所在。简单的信息收集和有序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的信息需求,只有对信息分析整合加工后,才能增加原有信息的价值。因此,本专业要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信息,提高信息的效用,满足信息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3、信息评价能力

信息评价能力是以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主要标准,对获取到的信息的各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反映获取的信息质量情况。具备良好的信息评价能力,能使信息管理人员在分散、杂乱的众多信息中快速查找到与目标信息相关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才能帮助用户有效地减少获取所需信息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信息查找、获取的效率,保证信息服务的时效性。除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外,还应对整个信息获取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现行的信息活动流程评价,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信息活动的效率。

4、信息技术素质

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之一。一般来说,我们应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管理的某些方面已由原来的纯手工作业转变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式。现代社会中,进行信息活动已经无法与信息技术分割开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从事信息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信息管理素质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信息时代高校信息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与客户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事情、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都是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信息管理类人才,不仅仅需要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也应该注重在管理方面的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前人的管理方法,总结之前的不足之处,及时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并进行更新。

四、信息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明确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期望,这些能力包括具备计算机组网与网络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数据库应用的综合能力;具备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初步具备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初步具备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能力;具备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维护及应用的能力;具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的基本能力。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给出一个简单的参照表1,参照此表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制定一个更为详细的计划,进行专业素质的测评。比如对一些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社会上相对应的证书考核,也可以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或考核,使他们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也可以使得工作单位对所招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对于后期的员工培训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五、结论

采取科学的方法完善现有的测评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测评体系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结合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该专业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合理的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专业素质测评工作进行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黄淑娟.论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3)107.

[2] 臧国全,丁丽娟.美国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3)2-3.

篇2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的检测评价理念来作为引导者,引导我们采取适合小学生多向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评价。以往对于音乐课的评价方式就是简单的一首歌。大家都觉得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因此也就以唱一首歌来评定孩子音乐的各方面素养。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育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太过单一了,是无法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的,学生也会觉得学习音乐就是学习歌曲,对音乐的其他知识技能都不认真地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反馈不好,渐渐地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正确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了解音乐学习与评价的多样性,发挥自身特长,在自身较擅长的领域中发挥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动性,提升自己的音乐艺术素养。

二、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音乐课程的特色就在于参与性、情境性,因此音乐课程不像主科,仅仅在考卷上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寻每一个孩子的进步、闪光点,因此我非常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主动参与表演、能积极回答问题,能积极用律动或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都会得到我的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的回答有误,我也会用提点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感受。例如:对于音乐的一些固定知识:音高、节奏、演唱演奏形式等有着固定答案的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误,我会采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应该是怎样的答案,多次练习聆听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锻炼出“音乐的耳朵”,从而提高音乐感受力。对于一些有着多样化答案的问题:情绪、情境等,我会积极鼓励学生说出他的感受和理由,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音乐本身就非常富有想象力,多样化的答案更能体现每个孩子的特色体验。多样化的评价引导方式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方法地去学习音乐。

对于乐于表现自己的孩子,我将会把其记录在平时成绩中,既在定期的时间进行表扬,为后续期末时对学生的评价奠定基础,也能让其他开始比较讷口的孩子们有了动力,向他们学习,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期末测试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期末测试的评价方式也从以往单一的歌曲测试改成了多样化测试:歌曲演唱30%,器乐演奏10%,乐理知识40%,平时表现20%。

平时表现的20%,就借鉴上面所述的课堂评价之中,对于课堂中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让所有学生尽量在课堂中勇于且善于表现自己。

歌曲演唱的30%中,我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力。有的人天生“五音不全”,即使经过了强化训练,仍然不能唱准歌曲的音高。难道这样的孩子永远都得不到高分了吗?不。我们要因材施教,评价的方式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在音高和表现力这两个评价对象方面,我更注重后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轻声唱歌、打开口腔,运用感情,有连有断。如果学生注重了歌曲演唱这些方面的要求,即使音准不是很到位,我也会给以较高的分数。

器乐演奏10%:新课程理念要求器乐教学进入教室,因此器乐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演奏乐器,正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外出学习某一样乐器一样,我将器乐演奏的总分值放得比较低,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低年段的学生乐器的演奏主要是指打击乐器的演奏,要求学生能听到音乐选择相应乐器按节拍为音乐来伴奏,在检测了学生乐器演奏的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音乐节拍的感悟力。中高年级段已经进行了竖笛的教学,根据不同年段的曲目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学期中学会1~2首简单的器乐曲进行演奏就可以,对于演奏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齐奏或独奏,个别学习能力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吹奏乐曲的一个部分,重点检测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进步。

乐理检测40%:简单的乐理知识及音乐欣赏能力也是音乐学习的一大要素,并不要求每个人将来都会唱歌,但是会聆听音乐,对音乐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是人的一项技能,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因此现在的音乐评价体系中,都多了一项乐理检测。低年级我重点与器乐演奏这一检测放在一起进行,在学生的打击乐器演奏中感受学生是否能对不同节拍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经过了一定时间系统的音乐课堂训练,我们则以卷子的方式进行检测,但检测的内容主要以再认性知识为主(选择题),主要从音乐的节拍、情绪、乐器、演唱演奏形式、地域等方面进行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再认。

通过多方位的评价检测方式,学生能够在各个方面展示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可以自行选择比较在行的一个方面多加努力,避免单一的以歌定分的局面。

四、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

篇3

首先,关于德育素质。德育素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指标。关于智育素质。智育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陶冶高尚情操、升华人的境界、培养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培根说:“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严,逻辑学能使人善辩。”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教育一样,都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智育素质包含学业成绩、平时学习情况两个方面的指标。关于身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缺陷,而且还指要有良好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中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退学、违规、违法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应当成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包含身体素质、卫生保健知识与习惯、心理素质三个指标。关于发展性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和身心素质可以统称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教育和第二课堂等环节中形成的德、智、体等方面的一般素质。随着现代社会对什么是人才的重新定位,发展性素质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职业技能、文体艺术等指标。

二、高校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常用方法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一般普遍实施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测评,也就是由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宏观评测标准的框架和原则,由学院制定并操作素质测评的实施细则。测评办法大致有一下两种,“三育并举模式”以及“四要素模式”,“三育并举模式”即德、智、体评价模式,“四要素模式”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各高校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测评体系,素质测评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应用范围都各不相同,有的是在德、智、体一级指标下把考评项分为优、良、中、差等级,并赋予等级分,然后汇总成综合分;有的是在德、智、体几方面计算测评分,然后按一定比例加权求和;有的考虑特长附加分等。大学生综合测评工作己被许多高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在测评的实施过程中,由简单的主观评价、单一的测评手段、抽象的权威性测评逐步向客观测评、现代综合测评、具体的民主化测评等方向发展,测评的结果也由传统的保密方式向公开化发展。

三、高校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意义

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做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提出与一般的素质测评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是高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收集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并对其做出量值或价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目的不仅在于它是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也是教育者施加于被教育对象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素质开发与提高的起步,又是其素质开发的方向,它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和积极的教育约束作用,能把教育中教和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力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管理开发的有效手段。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今后进一步的自我发展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择业问题。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公平、准确地评价学生,是评定奖学金、评先进推优秀的依据,同时也为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标准和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以及评价人才的有效尺度;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德育测评、智育测评、体育测评和能力测评四个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已经运行30多年,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9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分配的单位好坏完全由学校决定。学校为了追求公平合理,避免单纯依靠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就产生了衡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素质测评。各类高校通过测评,不但解决了分配过程中的标准问题,测评分数也同时成为学校分配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名额的重要依据。随着目前高校学生培养体系的多元化,社会对各类学生的要求和评价也更加个性化。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已经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社会怀疑”的尴尬境地。如何扭转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使其真正成为学校评先选优的有利标准,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社会选拔认可的重要参考,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1〕。

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基本上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智育、德育、体育综合评价得分来对学生进行排名,但是由于存在着评价标准混乱、评价过程简单、评价结果不尽人意等现状。应当肯定地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给学校的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对学生教育的导向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等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看到,综合测评成绩的计算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们队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感到这种计算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从评判方式上,传统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法按照经验,把考核的指标简单地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后相加,把结果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高分的即为优秀,低分的相对而言就不优秀,实际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难有一个数据简单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好与不好之间有一个很大的过渡区间,有很多影响因素,其实优秀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指给出;其次从评判内容上看,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逐渐认识到,学生的素质不仅包括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还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对学生成才的影响因素越来越重要,因才对学生素质评价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评判的导向性上看,大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由于评价内容的不完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素质,忽视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现象,在专业素质评价上,往往存在着只重视专业课成绩,忽视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的过程中,往往有学生工作组和辅导员组织测评,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对象,忽视了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导向性和主动性。

因此为了能够改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的现状和弊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这既有助于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才;既有便于社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人才,也有助于学校实现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一、 评价体系多元化、个性化〔2〕

目前,各类高校已经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根据学校特点制定的本校的评价体系。但是大多数高校都是简单的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智育方面,加上学生政治表现、学习态度、道德品质等德育方面,以及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体育成绩、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文体方面,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评估,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排名。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虽然照顾到了主要学生群体,但是由于同一所学校因为文理分科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难易程度,包括不同专业学习任务轻重有别,导致在综合测评过程中,学校里课程简单、学习氛围轻松的经济管理类、文艺类等专业的学生综合测评分数高,专业性强、学习压力较大的理科类、工科类的学生综合测评分数低。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设过程中,要考虑: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各种奖惩情况等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学生专业素质,要注意以下两个转变:一是由单一专业知识教育向相邻、相关和文理交叉知识的转变;二是要注意学生由掌握知识水平向能力水平的转变。评价内容主义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课和选修课成绩、专业技能、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3.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要了解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思想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研、科技竞赛、发表科技论文情况,以及获得科技类获奖证书状况等。

4.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指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必要的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

5.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达标状况,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参加院系运动会、体育类社团、体育类竞赛情况,心理适应能力、耐挫能力、协调能力等。

6.其他素质。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类竞赛、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工作等。

并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分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偏向文科类的专业,学习成绩占的比例相对要一些,参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文体比赛、担任班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多一些;偏向理工科的专业,学习成绩比例提高,德育和文体方面要已钻研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为主。其次,评价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标准。例如大一学生的评价内容要以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为引导方向,大二、大三要以学习专业课、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引导方向,大四要以社会实践、职业目标确立为引导方向,不同年纪的评价内容不同,达到综合测评的成绩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针对特殊的专业要设置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文艺类的专业、体育类的专业、外语类的专业各有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根据其学习特点和未来的就业需求,设置不同于大众专业的特殊评价体系。

二、 评价内容要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培养程序,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单纯的以学习为主,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也以综合素质测评为主。但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特点与高中时候产生了较大的差别,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考试方式也不同于高中时期。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同时面临着各式各样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设立的学生辅导员岗位,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管理工作任务重、涉及范围广,因此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综合测评指标,与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栋梁之才。在组织纪律性方面,针对大学生参加课堂学习不认真,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可以在综合测评中加入该项目的扣分项,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上述现象的发生;在学生宿舍卫生管理方面,通过在综合测评中加入宿舍卫生检查项目,对该项目进行考核,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宿舍卫生状况,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习成绩方面建立一票否决制,只要学习成绩出现不及格或者平均成绩达不到一定标准(例如平均70分),即使综合测评成绩高,也不能参加各项评先选优活动,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课程上;为了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可以针对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或者取得重要的实验成果给予综合测评的较高加分,促进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工作。

三、评价过程要公平公正〔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得分关系到学生评先选优等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够经得起广大学生的监督和信服,才能够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其次,在测评过程中要坚持“三公开”原则:一是测评人员要公开,测评人员要包括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学生代表要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在测评打分过程中,要公布每个环节的测评程序和测评打分情况,不断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并及时纠正学生反映的差错事项;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辅导员要将每名学生的综合得分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对涉及到的定量和定性评价要具体说明得分依据,从而保证广大学生对测评结果没有异议。另外,针对于测评内容中的定性环节,辅导员要避免对学生干部的特殊倾斜,从而保证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学生干部往往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在定性方面容易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甚至某些学校还将是否班干部设立的加分项目,这样就使得跟学生密切相关的利益成了一部分学生干部的“专利”,导致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不但加剧学生与班级干部的对抗心理,甚至会激化更深层次的矛盾。

四、 评价结果应用范围要区别对待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目前各高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其结果被广泛的用于学生评选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推荐入党、推荐工作等方面,导致很多学生一窝蜂的投机取巧,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测评得分。但是,综合素质测评得分只是反映了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并不代表学生就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荣誉。学校进行的各类评先选优活动的目的不同,所参考的依据也应各有侧重,而不能全部选用综合测评素质得分。在选择“三好学生”方面,要更多的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依据综合测评成绩选拔;在推荐党员方面,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应该对其学习态度、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成绩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参考标准;对于学生奖学金则更多的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结合学生家庭条件和道德品质,将奖学金奖励给家庭条件较差、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对于推荐工作,则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为用人单位推荐真正适合其岗位需要的人才〔4〕。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能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设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真正满足学校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综合评价。总之,我国高等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吴俊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篇5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1、以国家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06,(10):133.

篇6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其他能力。高职院校要在建立科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使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扩展发展方向,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这一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探讨与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与实践意义。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进行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规范管理,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建立文明校园等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国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职院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概念

人才测评指测评者运用特定的方法,通过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人才素质测评目标体系做出价值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引发或推断某些素质特性的过程。目前主要应用与企业管理和岗位培训上,人才素质测测评首先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只有得到真实的信息才能得到科学的结果,所以收集信息是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当人才素质测评被高职院校学习并付诸与实践之后,人才素质测评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方法仍然以反馈信息、收集信息与做出测评为主要过程,但是面对的主要对象为在校的学生,测评的手段也有了一些适用于高职院校的革新,对测评侧重点的偏重也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评定上,测评的目的性发生了改变,企业主要以为其创造绩效为目标,而高职院校的人才素质测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充分扩展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一支能满足其人才要求的队伍。

二、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意义

我国在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化与系统化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并应用于国防、企业管理和高职院校管理当中,这是由人才素质测评的重要现实意义决定的,人才素质测评体系的功能与现实意义在高职院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的功能。

1、评定功能,主要指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掌握,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描述学生具有的某些特征或者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评定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对评定者的自我修养和行为发展定向指导。

2、区分功能,人才素质测评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一定的类型,区分功能的正面效果是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通过认识差距刺激被测评者的奋进动机,促使其积极向上。

3、反馈功能,反馈功能是人才素质测评的关键功能与环节,主要是能通过人才素质测评使学校或指导老师掌握与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其正面效果表现为学生能通过测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原因与方向,同时也使老师和学校有明确的指导方向,防治使学生脱离目标,可以达到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

4、开发功能,高职院校中开展人才素质测评,可以是学生对测评目标和测评结果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可以及时调节与修正自己在扩展素质方面的不足,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

5、预测功能,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开展人才素质测评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与案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与评估,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预测功能在选拔学校或班级的干部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现实意义。

1、推动学生自我提高。基于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和开发功能,可以认识到人才素质测评对学生实现自我提高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测评的过程与得到结果后,能够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明确努力目标,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2、协助教师进行因材施教,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的区分功能和反馈功能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素质的现状,认识学生的不足,把握对每个学生教育的侧重点,实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也能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利于学校的管理发展,学校的管理在很多方面要依靠学生或学生组织,人才素质测评的预测功能可以帮助学校或教师在选拔学生干部方面有依据,从而挑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职位,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正常开展,利于帮助学生就业,合理的进行人才素质测评体系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测评系统存在的不足与设想

(一) 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高职院校扩招后,人数增多,达不到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理想效果,失去了人才素质测评的价值,所以在高职院校中,交流的环节应引起重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和校内网上调查的方式进行。

(二)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测评结果引起矛盾。在测评中,许多高职院校的测评用学分的方式进行,出现学生干部的学分比普通学生学分高,引起许多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的不满,所以可以试行取消一些特殊职务的学分,使测评的标准与职务的担任

篇7

0 前言

目前,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主要是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基本上按德、智、体三个方面来进行考核。虽然,各高校根据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融入了新的内容,譬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力求使测评体系结构更趋合理。但我们也发现测评的结果是通过德、智、体之间一定的权重比例形成最终的测评成绩及排序,主要用于评奖选优评先的依据,缺乏对大学生素质特征的整体评价和描述,难以反映学生不同学期能力与素质的动态变化,不能充分发挥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反映一个班级的整体状态以及便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管理,本文将引入GE模型,通过拟定两个评价维度以及相应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得出每位学生所处的象限,同时结合具体的测评数据,在满足评奖评优评先的基础上,把握班级的整体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1 GE模型简介

GE模型(多因素组合矩阵),也叫通用电气公司矩阵法。它是根据各项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和所在市场的吸引力对这些业务单位进行评估,也可以对一个企业的业务单位组合判断其强项和弱点。如图1所示。

企业通过评估各业务单位在市场占有率以及所在市场的吸引力大小,确定各业务单位处于九方格中的哪片区域,从而对后期的战略调整提供依据,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2 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确定

相比公办本科高校学生,独立学院学生近65%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优越, 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经验,个性强,部分学生也表现为依赖性较强,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弱;又由于他们的入学分数要远远低于公办本科院校的学生,相应的表现为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扎实,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中学期间处于中间状态,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创新意识强,动手实践能力突出,而且兴趣广泛。

针对这些特征,在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时候,一方面参考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以及相关要求作为测评标准的依据;另一方面应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在测评指标的选择及权重的划分上面突出独立学院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测评的效用,而不再单单局限于评奖评优评先。

在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文件中大体上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下面为二级指标。本文结合GE模型的特性,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个大的指标。其中,专业素质是指科学文化素质,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

3 GE模型在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体现

将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作为GE模型中的两个评价维度,每个维度相应的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等级,如图2所示。

其中专业素质定性指标主要从学习态度,譬如旷课、迟到等环节来衡量,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成绩、外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学科领域等级考试情况。

非专业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定性指标可以从政治学习、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定量指标可分为拾金不昧、无偿献血、见义勇为等;身心素质是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定量指标包括体育成绩是否达标、参加体育竞技比赛成绩;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定性指标涵盖了学生各项能力的评价,如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宣传写作能力、社会贡献能力(如参加义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和个人特长(如体育、文艺、演讲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定量指标主要包括学科竞赛、创造发明、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成绩。

对于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等级则依据所要分析的目标群体的整体水平和是否进行对比进行划分,遵循统一标准的原则。譬如,如果只是对某个班级进行相应的分析,用于学生之间的对比,则按班级里面综合测评中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差的三分之一为间距进行划分;如果对某个专业进行分析,用于班级之间的对比,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等级则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即可。

之后则是利用相关数据在此模型中进行目标定位。学校老师或者管理者可根据各学生或班级分布状况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4 结论与展望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其办学历史沉淀远不及公立高校,要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以此形成办学特色。而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成为独立学院构建其竞争力的核心基础。文章在借鉴相关综合测评条例的基础上,引入GE模型,对其进行了理论层次的阐述,拟用于学生以及班级之间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在后期的研究中将借助实际案例,在验证此理论的同时,为不断完善我国独立学院学生综合测评的相关规章制度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章清.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内在缺陷与克服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2] 周珊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体系构建与实施——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2):4.

[3] 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8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03-02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对学生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评价作用。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逐步推进,我们充分意识到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价值体系及素质要求,如何有效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公平公正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已成为各高校、相关教育研究机构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状和困境

(一)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

近年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历史经验梳理和方法建构等理论问题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积极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片面的、纯学术性的研究仍然占据主要位置,所取素材大多数是综合素质中某一方面或某一个具体方法进行研究,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我们所需要的是运用到实际中的综合研究。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结构不合理

一些专家指出(夏怡新等,2003;冯遵永,2005;),虽然很多高校都强调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很多高校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也增加了生理心理,实践创新等几个方面,但操作过程中仍然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文化成绩占得权重很高,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的评价。也有学者认为,虽然现行评价体系在注重全面性,但忽视了教育对象、教育环节、教育目标和要求、特点都不相同,所以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有所差异。而且对层次性有所忽略,造成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够灵活,针对性也不强。

(三)缺乏科学、有效、实用、的素质测评的方法和研究

目前综合素质测评并没有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系统的交叉研究,缺乏一些方便快捷的测评系统,虽然一些新的统计方法、数学语言被应用于部分测评研究中,但还不够充分和具体,容易造成测评手段的不当和科学管理的滞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不断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们需要开发出一种更方便,完善的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可行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是指运用事先设计开发的测评软件,通过网络进行测量的工作,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实践创新等相关信息,并且进行相关的分析,决策、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并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

(一)综合素质的“可测性”是大学生思想综合素质测评的现实基础

综合素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这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测评的条件。测评所应满足的三个充分条件是:测评对象客观存在并可以被人认知和把握;测评对象有质与量上的差异;测评对象这种质与量的差异可以通过比较进行确定与报告。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确定综合素质具有可测性。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客观存在和可以被认知的,虽然说人的某些指标难以直接测量,比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方面,但人的内外是个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对外显行为的测评来分析评价其内在的特性;另外,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技术的运用来进行测量。

(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和科技手段,它不仅迅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手段,拓展了工作的思路和渠道。现代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研究提供了操作基础和技术保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系统构建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力求测评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序列化,需要建立现实可行的操作流程和组织实施方案。其设计思路如下:

1、关于系统所需的数据库设计。该测评系统至少需要建立或连接学生库、教师库、超级管理员库、学院管理员库、测评小组库和加减分系统库六个数据库,以满足不同层面收集信息、数据分析和具体测评的工作。

2、关于指标体系的设计。从科学性、细分化、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出发,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实践创新四个一级指标,并再细化到若干二级和三级测评点,共同构成完整系统的指标体系(见表1)。

3、关于测评信息来源。审核上报材料、互相考察、问卷调查和整体观察等测评方法,获得学生综合素质信息。

4、关于测评方式。坚持自评、互评、师评和小组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所得的分数以预先设定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

表1 综合素质指标体系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工作流程(见图1)

本系统的简要工作流程可描述为:

1、启用系统时,学校生成测评任务、所属学年、设定参评系部、奖惩时间范围、指标模板、参评范围、加权系数范围、成绩选择,设定测评小组成员并分配测评范围,经过审核后开启新的测评任务。

图1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的工作流程

2、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小组测评,并经过一定的算法计算得到综合素质模块的分数值。

3、以预先设定相应权重进行加权计算这样得到最终需要的评定一个学生的分数值。

4、最后审核无误后测评结果,相应权限的管理员可以查阅整个测评结果,学生测评工作结束后,可以关闭整体测评任务,并设定是否允许查询。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系统运行平台是WINDOWS系统,操作客户端在只要是IE5.5以上即可,系统角色只要输入帐号、所在院系、学号、姓名、密码等内容就可以直接进入页面进行操作。但整个系统还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撑。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网络测评体系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采用合理方法和科学手段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既有理论性和实际性,又具有简单易行的操作性;并能适应时展,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是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合理化,科学性,创新性的一次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夏怡新,朱斌.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思考[J].教育探索,2003,(8).

[2]冯遵永.关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3]龙建成,杨军诚,陈峰.构建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1):61-62.

篇9

一、研究思路、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是利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朗途职业规划测评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诊断确认KAB受训者和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尝试总结KAB受训者个性特质,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微观基础。其中,KAB受训者是潜在大学生创业者,是大学创业教育的目标对象,其心理素质特征直接影响到创业教育绩效。调研样本从选修《大学生KAB创业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生中选取。2007~2008学年下学期选课者共60名,依随机原则从中抽选30名学员进行测评获取测评资料。然后,对比分析调研样本(KAB受训者)和调研总体(全校接受测评人员,共计7,368人)心理素质类型和行为动力两方面的异同,分析归纳了潜在大学生创业者个性特质,用以指导进行KAB创业培训对象的选择和后续创业指导。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测评数据分析

1.典型人格特征类型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的人格测验部分基于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提出的心理类型学理论。人格因素是指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它在人们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并在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特征差异导致每个人认识问题的方式不同;在行为上风格各异,并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下直接影响每个人能力特长的发挥和表现。这些特点可能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绩效。

表1 大学生典型人格特征类型百分比分配表(表中括号内为各人格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导致的排序序号)

(1)内向、感性的ISFJ型人格是大学生最强势的个性特征

测评数据揭示,全体测评学生中人格类型排前3位的是:ISFJ、ISTJ、ESFJ三类。其中,ISFJ型人格类型是测评对象整体最重要的个性特征。ISFJ人格特性是一种内向、辨认、感性、决断型的人格,适合职业为行政办公管理人员、教师、图书馆管理员等。这种个性特征,相对于创业环境而言,显得相对“单纯”和更适于选择。需要注意的由表1还可以看到KAB受训者中ISFJ型人格所占比重所占的比重(8.7%)远低于普通大学生(12%)和研究生(学业生涯成功者代表)(14.35%),这说明于潜在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基本人格类型确实存在典型特征,对传统的以就业为目的、以学术道路为主线的“经院式”、“象牙塔”式教育适应度较低。

(2)ISTJ型人格类型占比高,“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KAB受训者人格类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ISTJ类型人格所占比重为30.43%,远高于总体12.84%的比例。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STJ为内向、辨认、理性、决断型人格,特征为安静、认真、集中注意力、彻底、实际、可靠、喜欢事情有组织、认真负责的;适合岗位主要为机构领导、企业经理、军人等。结合创业者的工作环境来看,这种人格类型很适合于创业环境的特点,有利于创业行为的成功,也表示KAB受训者对自我的个性特征和目标有较好的认知。同时,需要关注的是,研究生中ISTJ型人格类型比重也很高,这显示“理性”是就业和创业成功的共通关键素质。

(3)测试显示KAB受训者职业规划存在盲目性,须强化引导和甄选

KAB受训者中INFP人格类型人员所占比例(13.04%)远高于在全体测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6.45%)。根据MBTI人格类型理论解读,INFP为内向、直觉、感性、熟思型人格。较适合岗位是: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作家、艺术家、编辑、教师、社会工作者、音乐家和作曲家。这种人格类型并不具备创业优势,但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学生占KAB受训者人员比重很高,显示出较强的盲目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大学生人格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和发展性,测评结果不能完全作为评判依据,同时也还存在锁定目标后逆向调整重构自身个性特征的可能;二是选修创业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生探索确认自身个性特征的进程。相应地学校应该对选修创业课程的学生加强引导和甄选,测评是有效工具。

2.动力指数特性分析

朗途职业规划系统中的动力测验部分(2004版)由4个分量表构成,有助于帮助测试者了解自己在成功愿望、影响愿望、挫折承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行为动力中调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止2008年4月22日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体测评学生和23名KAB受训者(抽样30名,但数据全面合格的学生只有23名)的动力指数情况如图2所示。

(1)大学生成功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成功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比,多6%,得分30~70分之间的多7%。这说明,KAB受训者成功愿望得高分于人员比重远高于全体测试成员。

(2)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远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人际社交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人数比全体测试者高39%,同时,KAB受训者中没有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人员。这说明,KAB受训者人际社交指数得分远远高于一般水平。这较符合创业者社会交往能力要求较高的特征。

(3)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影响愿望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高35%;得分低于30分以下的比全体测试者比重低22%。这说明,KAB受训者影响愿望高于总体水平。

(4)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

从该测评结果来看,KAB受训者中,挫折承受指数得分70分以上的比全体测试者低26%,而挫折承受能力低于30分以下的KAB受训者却比全体测试者高11%。这说明,KAB受训者挫折承受能力偏低,这也与KAB受训者成功预期较高而风险预期不足有关。

由以上人格特征和行为动力分析可见,KAB受训者与普通大学生、研究生群体比较,共性是KAB受训者和其他大学生都具有较强探索性、成长型和积极性;而个性主要体现为KAB受训者比之一般大学生更理性、成熟,对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的背离度也较高,个性较鲜明。

三、结论

KAB受训者和全体测评学生测评数据的共性和个性,说明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创业教育能够通过填补传统教育中的创业体验的空白,从而和大学生就业教育构成一个完整的双轨并行体系,互补融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适合的人员接受创业教育,从创业培训自身角度来说是一种失败,应该加以避免;但是从大学生探索、体验、确认自身人格特性这一角度而言,创业培训效率的损失最后会体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度的提升,所以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提高效率,建议以后在学生选修创业课之前,先开展“认知培训”并开展测评,以提高创业培训受训者人格特征契合率。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篇10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普遍做法是,将学生综合素质分品德、智育成绩、行动能力三项测评,权重一般为20 %、70 %、10 %; 也有的分为德、智、体、能四项,仍然以智育为最主要参照,对学生综合素质做出排名和评价。这种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已运用多年,对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过促进的作用。而现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迁,是用人单位对不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有差异化的要求,而不仅仅限于对专业知识卷面成绩的诉求。

1 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略了不同素质间的不可替代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它的缺陷是:①有学习以外特长的学生,在测评中不易被认可;②容易导致两种不正常的评价状态:高分者“一俊遮百丑”,低分者“一损俱损”,不利于对学生发展的正确引导和客观评价。

(2)德育测评存在“知行不一”现象,在传统的测评体系中,德育测评在实际测评中比例很足,学生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知行不一”的现象。

(3)对学生综合素质、专长特色和心理素质评价重视度太低,难以体现社会发展客观现实。我们强调大学教育,一定要避免低能高分,而要重视综合能力拓展。传统素质测评体系中,能力分所占权重很低,这必然弱化学生能力发展意识。

2 当前学术界对综合素质测评也提出很多创新的模式,加入了新的评价内容,并对各模块的比例进行了科学的再分配,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1)对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宏观上的论述,一部分主要从德智体能四部分进行研究,论述了其重要意义;一部分主要在学校层面进行宏观指导。这样就造成学校所有学院和专业都使用一套综合测评细则,不分学院和专业,就不可能结合培养方案和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科学的评判。

(2)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专门针对商学院商科学生的综合测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商科学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是大学生中的精英分子,对其综合素质的高标准的要求也是教育界的共识。而对商学院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无疑将更好的引导其余专业学生的测评体系的建立。

(3)学术界的研究结果大都在理论方面,主要论证测评的意义以及创新的方向,少有具体实务的细则,缺少可操作性。

3 学院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和实践

阿里巴巴商学院自2008年10月建立以来,按照“开放、创新、卓越”的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实战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商务精英和高端创业干部。学院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型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结合阿里巴巴“诚信第一”的新商业文明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学生的“梦想、激情、责任”精神,引导商科学子提高综合素质。

(1)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模块化测评新构想。

学院在综合测评模块化改革方面进行了两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传统综合测评模式过分看重卷面成绩,容易造成“理论学习型”、“学习应试型”的“好”学生,这就不利于促进其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这就容易伤害学生发展特色专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学院在经验总结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根据学院育人特色,对传统模式进行了改革。新的模式把学生综合测评分为思想道德水平、智育成绩、行动能力三个方面,按照3:4:3的比例进行全面系统考核,其中行动能力测试又分为创新创业能力、学术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文体活动能力四部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在创业、科研、学生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的积极性,这些“赏识因子”使得青年学子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全面更适合社会需求;同时,这种模式降低了成绩绩点占综测的比例,使得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应试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学生不会为了卷面成绩而读书,真正做到为了知识而学习。

第二步,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取消德、智、能各部分按一定比例构成综测的模式,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奖学金评定、单项奖评定、特别奖评定三部分。其中奖学金评定部分重点参考基本素质、发展素质、知识水平三部分。通过设定一些基本门槛,使大部分学生符合基本素质条件;通过设定一些赏识因子,引导学生向专业特色、学院育人特色靠拢,从而符合发展素质要求;在基本素质和发展素质都符合要求后,全部进入奖学金评定范围,然后根据知识水平(学习成绩)按照名额进行评定。

单项奖主要分为创业先锋奖、文体活动奖、社会工作奖、科研创新奖、道德风尚奖、自强自立奖六项。用以奖励在单项方面表现优异的同学,单项奖不和学习绩点挂钩。

篇11

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实现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广厦学院在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中, 根据学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主导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学院“从严治院”理念,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 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 收集大学生在校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学业成绩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表征信息,并对其作出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学生可以通过测评的结果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增强自我行为规范意识水平, 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素质拓展,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把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的表现加以量化, 使评价有了客观依据, 从而减少了主观性, 增加了准确性,激励学生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2、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综合测评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谓千头万绪。但最关键的是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综合测评方案。开展综合测评对大学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综合测评方案就如同“指挥棒”, 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指挥棒”转, 如果综合测评方案有缺陷, 将直接影响到综合测评的效果。

广厦学院综合测评管理层分为五级管理,总院分管领导负责、学生处、分院学工办、班主任和班级德育考核小组管理的五级管理方案,以班级管理为基础,成立以班主任带领的综合考评小组,建立班级综合素质考评管理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舒适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以“责任为重、荣誉为先、班荣我荣”为宗旨,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把班级管理落到实处,使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测评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综合素质考核制定了评分标准,分为行为规范测评、素质拓展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等三项考核方案。

2.1 综合素质总则规定。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参加各类先进评比、困难补助等的依据,综合素质测评必须为“优良”。主要内容由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素质拓展测评三个模块构成,综合素质测评遵循分项测评和总体测评相结合,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基本表现测评与特别表现测评相结合、个人总结与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以百分制形式进行测评,素质拓展测评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进行。三项测评最终按照40%、30%、30%的比例折算为一个百分制综合素质测评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评、排名、定级。为体现激励为主的原则,该测评结果最终以等级和排名的方式予以体现。评定工作分个人总结、班组初评和组织终评三个步骤进行。个人总结即学生对照测评项目进行学年小结,填写《学生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表》;班组初评即在个人总结基础上,测评小组按照模块测评细则进行初评。组织终评即在个人总结与班组初评基础上组织最终评定,正式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报分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并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由班主任、综合素质测评领导小组组成评委会,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平时测评考核组成员每周公布一次考核,月底公布总分。对综合素质测评考核较低的学生由班主任及考核组长及时提醒并进行相应教育,行为规范扣分达10分/月者、或综合素质测评总分低于60分警戒线者由班主任联络家长进行共同教育,以规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年测评不合格者,经院长办公会议审核予以劝退,毕业班学生只发给肄业证书。

2.2行为规范测评考核办法。行为规范测评分为公共道德规范、违规违纪方面、学习行为规范、卫生行为规范、请假行为规范、值日班长制行为规范。总则规定, 行为规范测评作为学生行为规范优劣的主要评判依据,学生参加各类评优、评先、推优、困难补助等,其行为规范测评必须达到良好以上(含),每学期个人行为规范基本分为100分,结合测评内容以减分为主,学生行为规范测评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组成由学生代表参加的测评小组,负责听取意见打分并进行具体评定。每学期由班主任和行为规范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减分情况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学生行为规范测评各类等级比例为:“优秀”30%以内,“良好”50%以内;行为规范测评不合格者作为“试读生”处理,下学期开学时请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办理试读手续。学生学期行为规范测评分数按照4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3素质拓展测评考核办法。素质拓展测评分为身体心理素质拓展、思想道德拓展、专业素质拓展、人文素质拓展等四个方面。素质拓展总则规定,测评不设定基准分,以零分起级,结合测评内容以加分为主。每学期由班主任按照每个学生拓展加分在班级中的排名情况,先对学生的拓展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然后按照各等级对应95、85、75、65、55的成绩进行统计,为该学生的学年素质拓展最终测评分;学期素质拓展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2.4 学业成绩测评考核办法。测评总则规定,该测评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课程含考试课、考查课、选修课学习成绩,测评以百分制方式进行,具体由分院教学口以学期为单位,按照专业、班级来提供学生各课程考试成绩、平均成绩、专业排名、班级排名等情况,由班主任最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施时,每学期由班主任和学业成绩测评副组长按照每个学生的各课程考试平均成绩进行排名,然后按照具体测评分情况进行评级分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学期学业成绩测评分数按照30%的比例折算后,计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3、综合测评实施的效果

实行综合测评,学生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 这说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德、智、体等几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生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杜绝了迟到、缺席现象,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明显增加,涌现出一大批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在处理重大政治问题时显得更加成熟、理智, 能够听从老师的指挥,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大大加强 ,学生迟到、请假明显减少,杜绝了旷课现象, 学生寝室的文明卫生状况大大改观,全班寝室积极参加“我的寝室我的家活动”,争做文明寝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相互提高,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加强,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表现出了高度的集体荣誉感。

总之,综合素质测评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为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起着一定的、积极的、有效的成果,能全面提高班级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班风,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综合考评,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素养和品德,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篇12

结合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具体情况,这里我们主张将职业指导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

我国中职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以职业技能为主,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于这些刚成熟就要步入社会的群体,对职业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进行职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不仅仅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兼顾企业员工的能力以及心理状态。职业指导是中职生到企业就职前的包括心理素质的综合素质培训。

职业指导对个人的影响,概况地讲,在职业准备中具有导向功能,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具有定向功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能力训练的功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全面了解了入职员工,并完善了岗前培训机制。对于社会而言,职业指导有助于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乃至推动社会就业水平的发展。

二、校园网络平台对中职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校方教师、学生家长、关注学生的企业及社会是校园网络平台的关系构成要素。

其中,校方教师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借助校园网主动对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职业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职业指导培训,学生借助职业指导人员在校园网提供的信息资料学习就业相关知识,并通过交互系统向职业指导人员进行咨询。

企业通过校园网招聘等就业信息,还可以介绍企业文化,并能了解学生的有关求职的个人信息;同时学生通过得到就业等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交互系统与企业招聘人员进行沟通交流。

教师和家长通过校园网展示的学生信息,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同时学生也可并通过交互系统教师和家长进行有关个人职业生涯的交流反馈。

这种关系的实现要借助校园网中的交互系统、虚拟技术、实时跟踪系统等技术来实现。

三、要完善校园网络职业指导平台要添加以下几个子系统

1、添加知名的就业网站链接,做到就业动态实时有效。

添加链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本网站添加其他网站的链接,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入其他网站;另一种就是在其他网站添加本网站链接,可以推广本网站知名度。

这里主要是指第一种链接,可以在网站首页添加知名的就业网站链接。现在,笔者针对中职生推荐就业政策动态网站有: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job/jyzc/ 中国就业网http:///中职生毕业生服务平台 http://.cn/

2、有效利用学生手机,开发手机版网络平台,也可与学生手机捆绑,通过短信和微信的方式将信息实时。

中职生是智能手机主要的使用群体之一。学生手机早已是学生移动学习的主要工具,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有广泛性、灵活性、个性化的特点和优势。使校园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有机结合,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首先,完善校园网络职业指导平台,与手机有效结合可以开发手机版网络平台。

其次,手机短信捆绑,及时的和接受信息。

再有,开发手机微信平台,利用手机微信与学生互动。

3、职业素质测评系统。

校园网上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做好职业定向和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国内知名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是《CETTIC职业素质测评系统》,是由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开发的。适合各种群体和个人,包括多种职业兴趣测验、职业能力测验、职业人格测验、就业和创业分析测试、职业操作能力测试,以及2000余个职业的预测。

还有一款测评系统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就是《中国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测试系统》,如图五。这款测试系统包涵了职业定位测评、职业价值观测试、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测评等。校园网添加这款系统后,对学生的自我认识,职业定位,健康心理,职业生涯规划,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4、视频会议系统、留言板、博客等交互系统,为学生职业指导答疑解惑、职业指导后的追踪,提供了个性化、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是通过网络通信技术来实现的虚拟会议。常见的是视频聊天,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是一种异地实时互动方式,职业指导平台添加视频会议系统,方便于企业招聘面试,使职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异地指导等。

留言板、bbs、论坛,是非实时交互工具。通过留言板留言板、bbs、论坛,通过学生发帖、跟帖,指导老师或校方、企业答疑解惑的方式,实现学生、校方、职业指导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篇13

Applic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Key Student Selection

MOU Haip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Cadre of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use of modern concept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election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backbone, has a strong practical val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WOT analysis, quality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ree-dimensional attribution theory in the selection of students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view; key students; SWOT Analysis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backbone of attribution theory

学生骨干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助学校部门和教师开展各项学生工作与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得力助手,是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有效力量,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管理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培养出一支强有力的学生骨干队伍,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主要问题。

1 学生骨干队伍的“人力资源观”

使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来选拔和培养高校学生骨干,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实际价值。学生骨干在实际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而且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对工作进行选择,这切合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学生骨干一茬接一茬,毕业班的干部走了,新的干部又补充上来了,这又符合人力资源的再生性;学生骨干不仅仅是纳新的时候才能被发现,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因某同学表现出色而被提升为干部的情况,可见,学生骨干无论何时被开发都是有效的,不受时间的约束,这符合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学生骨干一旦脱离了学生组织,就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原有的作用了,这是其社会性。

由此可见,高校学生骨干同样具有人力资源的特点,同时他们参与一定的社会工作,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而且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应树立高校学生骨干的“人力资源观”,这样才能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学生骨干,并且对其进行充分的培养,发挥他们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骨干选拔中的应用:

(1)按需设岗。根据在校生的数量,确定招收学生骨干的需求量,避免过多招收,造成学生骨干队伍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病。

(2)公开竞选。实现“完全开放式”及“公平、公正、公开”,即将选拔面向所有的学生,打破专业、年级的限制,较高的参与度也自然要求整个过程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透明化又是保证开放化的前提。

(3)明确考核主体。在考核中用人部门处于主动地位,直接参与选择过程的各个环节,独立的考核小组成员来自各部门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骨干,考核小组提供服务和安排工作,与各部门在整个选拔过程中紧密联系,最后决策阶段,各部门与考核小组一同在老师指导下决定录用事宜。

2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具体应用

2.1 SWOT分析法

SWOT是英文单词Strengths (优势)、Weak-nesses (劣势)、Opportunities (机会)、Threats(威胁)的缩写。SWOT分析法最早由哈佛商学院的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SWOT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这四个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并依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的方法。

SWOT分析的方法在高校学生骨干选拔中的应用:

对应聘学生进行测评,分析他们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现况,并与组织职能和相关职位进行相似性匹配和对照分析;同时与竞聘对象相互比较等多种考察手段相结合,将有利于选拔出最为合适的学生骨干,并为学生组织的人员选配最终决策提供一定信度的理论依据。

2.2 人员素质测评方法

人员素质测评是现代人才选拔的一项专门技术,它随着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它是综合运用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知识作为基础的一种综合选才的方法体系。通过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运用,能够对人员的知识水平、智力、特殊能力、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为人才选拔和安置、个人选择职业等提供重要参考。

人员素质测评方法在高校学生骨干选拔中的应用:

对高校学生骨干的素质测评指的是对其自身进行的与其工作有关的素质测量评估。素质测评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测评,即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相结合的人才素质测评。在实践操作中可采取心理测试和智能测试两类,心理测试又可以分为个性能力测试、工作能力测试、价值观测试、工作兴趣测试和情商测试。智能测试包括智力测试、技能测试、专业知识测试和情景模拟测试。然后根据测试成绩,结合工作岗位的需要,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学生骨干。

2.3 社会心理学三维归因法

三维归因理论是H・H・凯利于1967年提出的,他指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因素:个人归因(P),包括心境、个性、态度、努力等;环境归因(C),包括环境气氛、外界压力等;刺激归因(S),包括活动对象的特点等,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特异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一致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共同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共同性。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做某项工作,如果共同性低,特异性低,一致性高,他的预期归因86%是来源于内归因,就是参与工作的个体本人,我们就可以认定这项工作成功与否几乎完全取决于此人的工作能力。

三维归因理论在学生骨干选拔中的应用:

(1)学生骨干能否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一直都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是在对其一致性归因进行判断,如果他在相当长时期内都能够出色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就知道他工作的一致性高,行为稳定持久,这体现了该同学责任心强,具有较为平和的工作心态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能够保持较高的热情与激情,有工作的毅力,具有担任学生核心骨干的素质。反之,如果工作初期表现还不错,但在一定时期里不能够保持,这样的同学就属于工作的一致性比较低。一方面,他可能工作不够踏实,缺乏韧劲,没有持之以恒的劲头,需要我们经常教育,经常“敲打”,时刻提醒;另一方面,即使是他已经取得的成绩,也有可能不完全是他的功劳,也许是其他同学的帮助,也许是工作相对简单,工作业绩的归因是多方因素都有可能的。

(2)面对任何工作,即使是别的同学不愿意接受的工作,也能够接受并力求做好。这是关于特异性的考察,如果能够做到别人不愿意接受的工作,也能够坦然受之,亲力为之,这是特异性低的表现,这样的学生骨干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面对各种工作,不论是简单还是困难,都能够认真对待,迎难而上,即使有的工作会损害个人利益,会得罪人,也会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认真公平地做好,这样的工作中的业绩,毫无疑问也与该学生骨干的努力密不可分。如果别人不愿意接受的工作,他也推脱推诿,这是高特异性的表现,高特异性的同学,即使最终接受工作,并取得了成功,可能主要的原因也是外界环境(S)或者刺激因素(C)为主导的结果,与该学生骨干关系不大。这样的学生骨干功利心较强,缺乏奉献精神,面对困难缺乏“亮剑”的勇气,应该进一步加强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改造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品行。

(3)能够做好大家普遍做不好的事情。从共同性角度来说,最能体现能力的就是能够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如果能够完成大家都做不好的工作,就是有较低的共同性,这样的学生骨干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具有超乎他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应该成为学生骨干中的领导者。如果共同性较高,就是大家做不好,我也做不好,这说明该学生骨干工作能力普通,缺乏突出的地方,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斌.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选拔与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6):52-53.

[2] 张一弛.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