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辩论相关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从编制到管理、再到实施和反馈的连续过程”。[1](马武定)这一论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规划的本质,也揭示了规划编制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规划与实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建设实施,规划只有实施才能体现价值。不能实施的规划不能算是合格的规划。同时,实施可以反馈规划中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的编制规划。然而,由于存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很多情况下规划与实施的脱节,规划成果成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摆设。规划的可操作性成为规划工作者的软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2.1偏重对空间形态等“硬”规划的研究,缺乏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
规划的实施分析需要实施机制的强力支撑,而实施机制往往涉及到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由于受传统“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的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偏重对空间布局、空间形态等“硬”规划技术的研究,而对实施机制等“软”规划的认识不够。而一个规划的实施与政府的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实施机制关系密切,如果规划编制不能与现行的实施机制有效衔接,规划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
2.2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使规划缺乏弹性。
事物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要求规划方案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然而,目前“静态蓝图式”的规划模式,使规划人员往往忽视对实施路径和建设时序的考虑,不能帮助实施者对规划实施的路径、时序做出较为明确和清晰的把握。现实情况稍微有点变化,规划就无法应对,导致规划应变性差,操作性不强。2.3规划方案的唯一性,使规划缺乏科学性
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然而,目前规划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规划方案唯一性,把事物发展存在的多种可能方向,最终规划成一种发展可能,对规划的实施发展诉求存在的更多的可能条件分析不足,这使规划缺乏一定科学性。也就降低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2.4、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闭门造车,缺乏民意基础。
我国规划师往往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甚至受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观念的影响,视为技术官僚和技术精英。在内容上往往偏重在建设形态,空间形态的研究,缺乏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平衡的考虑。对规划受外部各种变化的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进程这一点,漠不关心。对民意诉求和社会各界其他的意见吸纳不够。使规划不能体现多元主体利益的要求和充分反映民意,缺少可操作性的基础。
2.5对实施主体认识的缺位,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
目前,规划阶段对实施问题研究的偏少,跟广大的实施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是导致可操作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规划人员往往偏重与规划编制组织主体的沟通联系,在城乡规划领域内规划编制组织主体一般是规划建设部门,但是在现行的体制背景下,建设规划部门不是一个综合、全局的部门,她仅仅被赋予了一个专业部门的职权,只承担了规划实施一部分职能。这种工作方法导致规划与相当多的实施主体的沟通不足,在规划编制阶段没有充分暴露矛盾,揭示问题,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的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
3、提高城乡规划可操作性的对策与思路
3.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规划中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可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多元的考虑因素,注重多学科与多价值观的合作与交叉,可增强了规划的“广度”,使规划的思路更加宽厚,为规划更具有科学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3.2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公众参与是多元主体思想和观念的交流、碰撞和整合过程,为不同利益主体对话,协调乃至最终走向合作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2]。。公众参与可以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从而有效减少规划过程中的失误。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3.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挥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5、强调成果表达方式易读性和规划管理的便利性
规划成果的表达更具有易读性,提供方便性,可增强规划的公众参与性,加强规划管理的便利性,也是提高规划可操作性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规划成果表达上从不同层次公众能看懂、读懂的角度,把规划的主要过程和规划设想表现在成果体系上,使规划从现状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规划的措施和方法一目了然。另外,也要强化规划与实施的互动,从实施过程中反馈问题,给规划编制提供经验借鉴,形成规划与实施的良性互动,增强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4、结语
规划实施是规划编制最终结果,而规划可操作性是推动实施的根本动力。随着城乡规划实践的深入,规划编制的类型越来越多,规划编制工作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做为一个城乡规划设计人员,责任感促使我们要从规划实施的角度来更多探讨规划的可操作性。把规划的可操作性作为主线贯彻规划编制的始终,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把握规律,寻找共性,服务社会,体现城乡规划应有的价值。
篇2
1 送变动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构成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进行施工的企业将施工项目的工程作为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对象,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将所有的生产资料的耗费、劳动者的工时费以及机械成本的消耗等一切生产费用的总和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过程。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构成主要有:生产所消耗的主要施工材料、各种消耗的构件和附件、各辅助材料、各种周转材料的费用、租赁机械设备的费用、支付给劳动生产者的工资、奖金以及工程项目部进行组织和施工管理所消耗的费用。将施工项目成本按照经济性质划分,可以分为直接成本、银杏成本、场地征用费及清理费。银杏成表示指不确定性的,如突发性的难以预料的消耗;直接成本就是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组织施工产生的成本消耗;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则是指土地征用费、拆除清理费以及旧有设施的迁移补偿费等。
2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分析
进行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说成本控制的原则是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构建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体系的重要准则,也是进行成本控制活动的准则。成本控制基本原则是在长期的工程项目和成本控制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根据社会环境以及成本控制的客观要求不断的发展。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全面原则,也就是要求对成本控制进行全过程的、全方位的控制,将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成本控制的范畴;节约原则,也就是无论是材料费、人工费,还是机械费都必须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使用;重要性原则,也就是说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生存发展意义深远;整体性原则,要将送变电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各个环节纳入到一个有系统的整体,进行整体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系统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也就是要对成本控制进行系统性的控制,一贯性的控制,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全过程的控制。
3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控制措施
3.1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经济措施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经济措施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的控制与管理;材料费的控制与管理以及机械费的控制与管理。项目经理部是进行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控制与管理的中心,必须切实的编制好各类资金的使用方案与方案,制定好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将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加强风险分析,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措施。在具体的成本控制计划执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等各项费用的控制,并且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及时的、准确的核算与记录,及时落实业主签证和结算工程款。
3.2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组织措施
组织措施是送变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措施,科学的进行组织成本控制的主体,将一切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纳入到成本控制的范畴中,每一个人的树立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并且从自我做起,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首先,项目经理作为送变电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和第一人,必须加强对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全面的组织,对施工过程中的盈亏情况及时的掌握,及时的分析,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迅速的采取有效的对策。其次,工程技术部是进行送变电施工工程施工技术、施工进度管理的责任部门,必须在保证送变电施工工程质量、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况下采用降低消耗,节约成本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加强成本的控制。再次,负责订购材料工作的经营部,必须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项目预算和结算控制。最后,财务部主要是负责送变电施工项目财务收支情况的管理工作,必须合理的调动资金,促进资金的流通,提高有效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3.3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是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之一,所谓技术措施就是指科学制定施工方案,保证施工方案科学、合理、先进、经济,从而实现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目的。这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和流程;科学选用施工机械;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工作效益高、耗能少、经济效益好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根据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自然等方面的条件,因地制宜,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运输成本,降低施工成本。
3.4 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合同措施
合同措施是加强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措施。所谓合同措施就是指通过合同条款规定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与管理贯穿于整个合同期间,从合同的谈判到合同最终结束的全过程都必须贯彻执行。在施工合同条款和规定中必须充分的将一切可能影响到施工成本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尤其是对于一些可能潜在的成本控制风险,必须切实的做好规划,制定好必要的对抗风险的措施,在整个合同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各方合同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履行自己的合同条款,避免被对方案赔。
4 结论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是送变电施工项目的重要管理项目。送变电工程施工项目又和一般的施工项目不一样,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切实保障质量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送变动工程的成本控制同样重要。可以说,成本控制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送变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节约成本,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将成本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是目前送变动施工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3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2岁-63岁之间,女性33例,年龄在3岁-71岁之间,所有的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喘息、胸闷、气促等。对73例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在中医中所属的类型,并针对患者体质的类型分析患者出现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症状和体征,以确定中医体质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相关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体质判断,以确定患者的体质在中医中所属的类型。经过判断,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有:平和质、特禀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2]。风热侵肺型,主要表现为鼻涕粘稠、呈黄色,舌苔呈黄色、痰液呈现黄色,伴有粘稠、口苦,共19例,肾肺皆虚型,失眠多梦、没有鼻涕、口干、少苔、咯痰困难等,共16例,风寒束肺型,舌苔薄且白、鼻涕透明、痰液较清,共21例,心肺气虚型,没有鼻涕、舌苔发白、自汗、口淡、痰液较清、心悸等,共17例。根据患者的不同行体质,需要对患者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首先给予患者基础方:甘草、青天葵、地龙各10g,党参、苏子、白芥子、葶苈子各15g,黄芪12g,莱菔子14g。在此基础上,如果患者的中医体质属于风热侵肺型,则要加入苍耳子12g,龙利叶15g,如果患者属于肾肺皆虚型,则要加入百部15g,海底椰10g,如果患者属于风寒束肺型,则要加入防风、麻黄各10g,如果患者属于心肺气虚型,则要加入仙灵脾12g,瓜萎皮15g。上述药物用水煎服,每天1剂。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是并发症,则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差异较小,无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根据不同体质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显著,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进行体质分类,将患者的疾病分类,并采用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情况可知,采用不同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3例患者中,治愈39例,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3.2%,治疗效果显著。
不同体质类型所占比例
3 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则会严重制约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患者产生更大的影响[3]。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分类,可以明确患者的疾病类型,对患者做出准确的病情判断,再根据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则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明确患者的体质,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1)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根本要求:①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一定要实施全过程成本管理,因此对于变电站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就必须贯穿于整个变电站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阶段,到招投标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阶段,都必须实施成本核算控制管理,才能够完全实现变电站施工成本控制。②对于变电站施工成本控制,涉及到施工的每一位成员,因此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施工项目经理的责任,更是参与施工的每一位施工人员的责任,必须从设计人员,到招投标人员,到施工现场人员的组织,设备管理人员,竣工清算人员等都必须加强成本核算控制的宣传教育,增强参建人员具备成本控制的意识。③在对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成本进行控制的时候,要加强对成本的清算与核算,采用现代科学的结算方式能够加强成本的控制力度,尤其是对于工程量大的变电站施工这一类的工程项目,必须要实施和加强基于工作量清单的结算模式方能够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清算控制。
(2)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控制主要任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①对于变电站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从成本控制的方向出发务必要在施工之前编制出一个详细的成本控制清单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从成本控制的专业计划考虑变电站成本的控制,完全详细的施工成本控制清单及注意事项,变电站施工成本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②一定要增强对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参建人员的成本控制教育,并且让施工参建人员都可以明确变电站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和成本控制目标,让整个变电站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目标能够在每一位施工人员共同努力之下得到控制,力求做到成本控制事前计划控制、事中同步控制、事后修正控制。
(3) 变电站建设在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基本流程。变电站施工成本的控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的流程着手,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控制:①设计阶段要清楚设计目标与设计任务,从功能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一份详细的成本控制任务和控制措施,并且务必落实到责任个人进行成本控制的监督工作;②招投标阶段要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开公正进行,必须确保招投标的结果符合成本控制原则,且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寻找合理造价的中标商;③施工阶段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人工费、设备费以及一些必要的设备维修维护费等施工费用,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确保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实现施工成本造价的节约和控制;④竣工阶段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清算方式,针对于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一定要进行基于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方法进行结算,合理地进行尾款的回收以及相关费用清算。
2 变电站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与成本控制方法论析
2.1 施工管理方法与建议
(1)设计管理措施。在设计阶段中,主要是从设计评审的角度,进行设计目标和设计任务以及相关图纸的审查验收工作,对于一些不达标的设计手段或者对施工工艺成本比较高的施工方法,都一定要开展详细的论证,尽量减少因设计的原因而导致施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时也要防止因设计导致的施工返工等相关现象,真正将设计与施工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在设计阶段,还应需要加强对设计人员的施工工艺的培训和施工成本控制的教育,避免设计人员单从设计的角度考虑而忽略了实际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成本。
(2)监理管理措施。现在输变电工程建设均采用第三方监理的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安全和成本的,特别的是对投资额较大以及施工周期比较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就更加有必要的实施第三方监理。监理工程师在施工过程中除了要对这些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进度进行控制以外,还应对工程的成本造价进行控制。因而工程成本的控制大部分程度上都是依赖于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造价和成本的控制监理。
(3)施工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将成本控制的目标和责任分配到施工人员,建立规范有效的施工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将施工财务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连接起来,对施工全过程实施成本核算控制,确保每个阶段的施工工期、质量和成本造价,其预算与结算上下浮动不超过5%,因此可以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预算和结算的偏差都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这样才可以实现对变电站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施工的成本控制管理。
2.2 成本控制方法与建议
(1)搞好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预测是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施工之前都一定要开展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于变电站施工建设这样的工程项目来说,成本预测是十分有必要的,要不然非常容易导致结算超出预算的现象。就是普遍忽略了成本预测的重要性,往往只重视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而对于工程成本造价的管理控制往往流于形式。然而,务必要开展对变电站施工成本控制的预测工作。成本预测一定要以实际的功能需求以及施工工艺为基础,从设计人员的图纸着手开始,以施工阶段的工序和工艺为关键内容,将整个变电站施工阶段的成本做规划和预测,给出详细的成本预测报告,并结合实际的施工工艺对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给出详细的规划建议。
(2)施工项目成本实施动态控制。除了要对施工项目进行成本预测以外,还务必要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施工条件和施工方法,对施工阶段的成本进行动态控制与管理。针对于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在上面也有分析过了,最关键的就是人工费、设备运行维护费用以及工程材料费。其中人工费用以及设备运行维护费用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变的,变化的幅度并不会很大,而且工程材料主要还是取决于设计图纸和施工条件,所以工程材料费出入有可能会很大,必须要对工程材料费实施动态管理和控制。针对于工程材料的控制管理,一方面一定要严格地执行材料消耗定额制度,将材料定额消耗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台设备,凡是超额消耗一定要查明原因;另一方面,要控制工程材料的采购费用,从源头上降低工程材料费的成本,对于大宗的工程材料必须通过招标的方式解决,对于小额工程材料的采购也应加强采购计划制度执行力度,真正将工程材料费用降下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站施工通常都是因为投资相对比较大,周期也比较长,然而导致变电站的成本造价控制难。文章主要依照变电站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探讨了变电站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管理,给出了成本控制的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变电站工程施工的成本施工管理应用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褚一伟.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92-93.
[2]孙慧.项目成本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五年制朝鲜族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立项批准号:ZD152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关于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在岗教师,而对教师队伍的后备队――师范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朝鲜族师范生的研究尚属空白。目前,五年制朝鲜族师范教育承担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小学及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五年制朝鲜族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状况,不仅对认识其职业认同现状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能为促进朝鲜族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角色学习理论
社会角色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角色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它要遵循角色学习的社会心理机制和角色学习的过程。师范生作为教师职业的预备角色,首先要明确教师职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教师角色是社会对担任一定教师职位的人的期望。事实上,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角色学习的过程。师范院校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对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师范生在职前师范教育阶段尽量去完成教师角色的学习过程,以便今后能顺利进入教师工作岗位。角色理论涉及众多相关的内容,诸如角色认知、角色规范、角色职责等。由此可见,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就是对教师角色的学习过程,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规范、职业职责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
(二)霍兰德职业适应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兰德先生于1959年提出的。霍兰德认为:“大多数人的人格可以分为现实人、智慧人、艺术人、社会人、事业人和常规人六种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分为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各种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因此,从职业角度来分析,相应的职业兴趣匹配相应的职业类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该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和职业类型的匹配以及相互适应契合,强调其相互适应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其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青年主要的学习方式便是模仿,他们通过对榜样的仿效,习得了新的行为。该理论重视观察和模仿在个体行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个体某种新的行为的形成离不开观察者观察学习的内在过程。由此可见,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也同样离不开一定的观察和模仿。这就需要考虑到一线幼儿园及小学教师的行为会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见习及教育实习的途径来实现的。
二、五年制朝鲜族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成套问卷的框架构想
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借鉴薄艳玲(2009)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将五年制朝鲜族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定义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志、期望、价值观及职业行为倾向的综合。这是从静态上考察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水平。而动态的教师职业认同则强调师范生在专业学习阶段思想上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内化教师职业社会期望,行为上对教师角色同化的过程。因此,结合本研究的出发点及目的,构建如下框架:
三、五年制朝鲜族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的初步构想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问卷
1.师范生教师职业认知维度
“职业认知是指劳动者获取、储存和使用职业知识的个性心理准备状态和进行职业价值判断的认知过程。”在本问卷中,职业认知维度包括对教师职业责任和义务的正确认知,对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对自身素质是否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角色是否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认知四个指标。
2.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维度
所谓教师职业情感是指“师范生、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本问卷中,职业情感维度包括对师范生角色产生的自豪感,对当前师范生学习生活感到快乐的满意感,对将来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感以及对教师职业本身的深厚情感四个指标。
3.师范生教师职业意志维度
师范生教师职业意志是指师范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具备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在艰苦环境中执着于教育事业的勇气。在本问卷中,职业意志维度包括毕业是否愿意成为教师,目前是否为成为一名教师而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今后即使有转行的机会也要坚持从事教师职业以及在教师岗位上从事教育教学的意志四个指标。
4.师范生教师职业期望维度
教师职业期望是指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和要求。师范生教师职业期望是影响其职业选择中的关键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在本问卷中,职业期望维度包括对将来教师角色的期望,对职业薪酬的期望,对将来有能力从事教师职业的期望以及对将来教师职业生活的期望四个指标。
5.师范生教师职业价值观维度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综合看法。在本问卷中,职业价值观维度包括对目前师范生活意义的看法,对教师职业价值的看法,对教师在社会各类职业中地位的看法以及对教师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四个指标。
6.师范生教师职业行为倾向维度
师范生教师职业行为倾向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中学教师、大学教授进行交流,提升自己对教师职业的适应,做到不仅从思想上认同教师职业而且在行动上同化教师的社会期望。在本问卷中,职业行为倾向维度包括师范生为教师角色努力学习的行为倾向,师范生努力练习教师基本功的行为倾向,师范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行为倾向和师范生热衷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行为倾向四个指标。
(二)五年制朝鲜族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问卷
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含个性特征和入学动机两个指标。个体特征主要指师范生在先天遗传素质的作用下,在后天环境的教育下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性格特质。按照霍兰德的职业匹配理论,人格特质与兴趣是影响个体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入学动机主要指师范生在选择专业前的入学动力及原因。能够自愿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会有更好的表现。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含经济支持和心理支持两个指标。在本问卷中,经济支持主要指家庭经济收入程度及家庭在社会群体中的经济地位。这是师范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基本保证。心理支持主要指家庭成员(主要是父亲和母亲)对师范生在心理上的支持。心理上的支持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学习行为,并有助于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含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两个指标。在本问卷中,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是师范生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来源,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培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实习,即师范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是师范生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由师范生角色向教师角色转化的必要阶段,并通过观察和模仿,进一步习得教师职业的规范和行为。
另外,在问卷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五年制朝鲜族师范生的实际状况,在语言的设计上要注意简洁易懂,项目涵盖全面等问题,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薄艳玲.高师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80-02
1 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概述
1.1 资产减值与资产减值准则
所谓资产减值,是指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此时,企业为避免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资产减值会计力图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度量。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目前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这实际上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了所有资产减值处理的一般适用原则,并对其具体规范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界定,并且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了和国际趋同。使企业更加稳健地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2 盈余管理的概述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理论界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盈余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概念: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虽然恰当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吸收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我国现在部分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事件时有发生,有必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引导和管制。
1.3 资产减值准则变动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概况
新资产减值准则制定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来调整当期利润,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表现。一是当预计当年会出现大幅亏损时,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然后再下一年度冲回,从而作出下一年度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即“洗大澡”;二是选择某一年份超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其后几年分次冲回,制造出利润连年上升的假象。
2 资产减值准则变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1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2.1.1 资产减值的计提基础更为科学
针对单项资产有时难以独立确认可收回金额的问题,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这一概念。新准则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该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其中,企业以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可以认定最小资产组合。这使得比起原准则,资产减值的计提基础更为科学。
2.1.2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计量更具有可操作性
原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的销售净价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确定,对于如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包括销售净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新准则还就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及其预计处置费用,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使得在新准则颁布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计量更具有可操作性。
2.1.3 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
为了避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是一个很大的修改,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随意性。
2.1.4 增加了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
除了披露当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外,还要求披露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资产组的基本情况及其所包括的各项资产于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以及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估计基础、折现率等。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外部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判断公司经营状况和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2.2 新资产减值准则下盈余管理仍有空间
新资产减值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原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但仍有一些漏洞,难免给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一定的空间。
2.2.1 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主观性强,缺乏可操作性
现实经营环境中,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多种多样,虽然新准则对资产减值迹象进行了明确,但是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减值迹象。企业根据准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去确认资产减值情况时,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方面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使得资产减值的判断主观性强,缺乏可操作性。
2.2.2 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公允性难以衡量
虽然新准则规定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应当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使其比原准则更具可操作性。但是实际上,直到现在公允价值的概念还相对抽象,加之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不够完善,资产评估的规范化水平及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还不是很高,其确定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并且,可变现净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选择等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使得资产减值计量标准的公允性难以衡量,给企业盈余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2.3 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范围存在限制
虽然新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但这只是针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了限制,这引发了期望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比如,存货跌价准备在以后的年度依然可以转回,企业在可能亏损的年份可以通过转回存货跌价准备增加当期利润,达到扭亏的目的。
3 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则
虽然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更加具体,操作性有所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自其实施以来,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现象。新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很多方面赋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和职业判断范围。例如,在确认减值损失时,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需要选择折现率,而折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新准则中没有说明如何取得折现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使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缺乏可靠性。
3.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加强社会审计监督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能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减少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的主观随意性。企业应建立相对完善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者应制定一个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额的限制,若总额超过一定限制后,应通过管理者向董事会报告,取得审批。
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监督力量,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在实施审计工作中,应充分了解企业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对企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做出客观评价。同时,证券监督部门等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大对违法违规的惩罚力度,约束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权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3.3 完善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由于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因素涉及公允价值,一个客观合理的公允价值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价格信息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合理公正的确认,但目前我国价格信息市场尚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我国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各行业的数据信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才能保证资产减值准则的顺利实施,使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提高资产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和公允性。
3.4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篇7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于1997年的,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记账方法(即借贷记账法);确立了会计原则;建立了会计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会计报表及其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特征导致了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的监管不如对企业的严格有效,另外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的,不必自负盈亏,导致了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动力也不及企业。加之,各事业单位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年度任务的完成和考核的过关,很容易忽略日常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管理、经费使用等环节缺乏有效测算。因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漏洞。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单一会计财务管理制度不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能准确核算和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
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完善。现行的零基预算办法缺乏对预算单位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缺乏编制预算时所需的基础数据及其合理依据,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合理性的有效鉴定手段,缺乏对经费定额确认的科学手段。
4、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应付未付的负债并未反映,对于已付但应由各期分摊的费用一次性的计入了费用支出,影响当期利润;对经营性产生的应收款不计提坏账准备金,易于产生虚增利润现象;固定资产损耗得不到反映;新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
3、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企业化管理改进的基本思路
1、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在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过渡阶段,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来看,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将会向两边分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中,事业型的单位其会计核算规范将进一步向预算会计靠拢,而具有施工性质、需要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或者部门将向企业会计靠拢。
2、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事业单位企业化后应当根据企业会讨一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构建、使用、处置方面进行设置,选择合适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使得会计核算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根据不同情况,在转制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中列支折旧费用,对不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可只提折旧不列支出。
3、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针对如何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即在总账和报表中采用企业财务准则反映,事业经费采用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以附表和辅助说明的方式进行反映。
4、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大账,就要求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核算内容。这样既能满足对基建工程进行具体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单位管理层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需要。
因此,实行企业化管理后的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逐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尽快适应事业单位财务的企业化管理。
篇8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司大讨论活动会议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找差距,针对问题议对策,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理清加快发展的思路、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凝聚加快发展的合力,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刘生店,推进我场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主要内容
认真、深入学习贯彻公司“解放思想求发展、转变观念快致富”大讨论活动精神,积极参与公司提出的五个观念和林场提出的“十个怎么办”的大讨论,同时,面对新的阶段、新的形势,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找出存在的差距,深入思考和研究加快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在五种观念上实现突破,一是破除安于现状、甘于落后的旧观念,树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发展意识;二是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的旧观念,树立与是俱进、敢创敢试的改革意识;三是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旧观念,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创业意识;四是破除自我封闭、固守田园的旧观念,树立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开放择业意识;五是破除坐等靠要、靠天吃饭的旧观念,树立面向市场求生存、某发展的市场意识。同时结合单位实际认真讨论“十个怎么办”,重点开展“三学三比”,坚持做到“三个结合”。认真讨论“十个怎么办”即:1、为什么说刘生店林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全公司迈向新阶段过程中,刘生店林场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要创造新经验、新成就,在全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办?2、面对重要发展机遇期,全场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与新的要求和先进单位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劣势、差距和不足在哪里,在扬长避短、扬优成势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办?3、新的形势对刘生店林场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按照公司提出的打造“鲲鹏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凝聚人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公司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办?4、实施开放型经济主战略,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招商引资平台,主攻大项目,我们应该怎么办?5、推进林地经济进程,培植支柱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场域经济发展后劲,我们应该怎么办?6、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建设文明美丽的山水园林场,进一步提升林场品位,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7、统筹林地经济发展,破解“发展”难题,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促进林地经济发展,改善职工群众生活和林场面貌,我们应该怎么办?8、加快林地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现有项目,吸引更多的林区在外成功人士回林场创业,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在林场经济中的比重,我们应该怎么办?9、打好山水生态牌,发展旅游产业,尽快把牛心山建成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型的风景区,我们应该怎么办?10、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新刘生店林场,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要把讨论的重点放到怎样提高和推进事业和林地经济的发展,林地经济工作怎样贴近公司中心工作,如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重点开展“三学三比”一是学理论,比创新。每个人要按照“解放思想求发展、转变观念快致富”大讨论的各项要求,切实学以致用,强化创新意识,用新理念、新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学业务,比能力。面对时展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争当“学习型”干部,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亲民、为民、富民的本领。三是学先进,比贡献。每个人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深入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在推进工作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在“三个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大显身手,争先进位,为推进我场各项工作做出贡献。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当前的“冬采冬运”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大讨论活动与“建设和谐平安林场,打造文明富裕刘生店”主题活动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大讨论活动与推动单位当前工作结合起来。
三、方法与步骤
大讨论采取分阶段、分层次、分专题、有重点的方法,从10月下旬开始,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开展。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10月20日—11月10日)。通过召开动员会,让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大讨论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林场广播、有线电视和板报,要配合大讨论活动,大力开展大讨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举措的宣传,同时,推出一批心得文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学习讨论分析查摆(11月10日—12月10日)。即学理论、学讲话、学经验。要注意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联系实际找不足,对照先进找差距,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紧紧围绕大讨论活动的主题,从加快刘生店林场工作发展的高度,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广开言路,分析问题,查摆不足,建言献策。
第三阶段:总结整改(12月10日—12月20日)。通过总结“大讨论”活动的成果,疏理归纳合理化建议,形成加快刘生店林场工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把大讨论成果和建议疏理归类,书面报送公司大讨论活动办公室,制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林场成立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郭晓忠、郭克金;成员:吴长吉、陈浩、李文渊、张修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修义兼任办公室主任。
篇9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编演历史剧,并在编演历史剧的过程中展示个性,而且要引导学生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专题探究,让高中历史课堂更加“时尚”和富有人文性,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外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一、组织编演历史剧,展示学生个性
高中历史教材有许多历史知识,学生应当将这些知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联系起来,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现实中很多学生都没能掌握好这些知识。针对这种现象,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鼓励学生自行编制历史剧本,并在课堂上表演历史剧,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展示学生的个性。
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高中历史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时,先为学生大致讲解发生的起源。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的逆差,违反国际贸易道德,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这个时候,湖广总督林则徐等开始上书道光帝,陈述鸦片泛滥对中国的毒害,于是便有了,从而拉开了帷幕。学生大致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讲述的内容来编制剧本,并在课堂中进行表演,展示不同小组的《》剧本和学生个性。其中有个小组的学生在编演这部分内容时,有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林则徐、道光帝以及清政府的其他大臣。扮演清政府其他大臣的学生与林则徐一起上书道光帝,痛心疾首地陈述鸦片泛滥对中国的危害,形象生动地呈现了爆发前的历史。还有的小组通过编制有关的剧本,详细展现虎门硝烟时的历史场面。
通过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剧本,并在课堂上加以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他们探究相关知识的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个性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l展。
二、组织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某一历史事件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使学生得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检验自身所学的知识是否牢固,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
比如,学习高中历史教材中《大众传媒的变迁》这部分内容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并了解学生的日常知识储备如何,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史知识辩论赛,让学生按小组分为正反两方辩论“影视业更重要还是报刊业更重要”。学生在开展辩论赛的过程中,都会用自己的知识来反驳对方观点。学生感受到其他同学丰富的知识储备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好胜心,从而激发更多学生深度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三、组织专题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是纵横联系的,历史高考也不是只考某个历史事件,而是会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加以延伸拓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就教材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加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开展专题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
篇10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有了更大的可能。这是因为原本传统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可以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生动且具有“生命”,而这也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方面之一。
比如说,在讲授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时,便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对相关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在纪录片中相关历史知识配以音乐、解说和生动的画面,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来自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的刺激,从而在脑海中对这些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当然,这种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明显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讲解这个知识点,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将其中的知识点用简单的文字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甚至部分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还会选择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出知识点。这种传统、僵硬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误以为只要上课跟着老师将知识点画出,再加上死记硬背,那么就可以学好历史,而实际上根据长时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所转变,老师在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大胆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点的同时获得更大的乐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场景,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对当代学生而言,学习历史知识的一大障碍就是自身经历与历史的脱节。根据长时间的研究不难发现,相比于历史学习,高中学生往往对生物、物理或是化学的学习有更大的兴趣,而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生物、物理以及化学学科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相关知识点,而当学生能够切实地触摸到相关知识之后,学生就能够对相关科目的学习拥有更大的兴趣,并对相关知识点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这些学科中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老师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而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现也不能进行“实验”的,所以想在历史课上实施体验式教学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其实不然,历史虽然是不可改变也不可再现的,但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历史场景,带领学生回到那个年代、那段时光,让学生也扮演一回“历史人物”,而这也是历史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创新。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选择某一节课,将教室简单装扮成某一个历史场景,然后让学生去扮演场景的“历史人物”,让学生去体会如果自己在那个年代,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而自己的抉择可能会给历史进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历史中的人物会做出那样的抉择。只有当学生处于那个环境之下,并且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可能会对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的观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在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过程中也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三、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让许多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历史课堂缺乏“生机”,历史课上老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历史课堂成为老师的“主场”,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议老师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中融入互动式辩论教学。当然,互动式辩论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辩论,还可以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这是因为,在历史学习之中,必定会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抱有困惑,而互动式辩论教学模式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空间与自由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只要他们能够大胆地说出来,那就说明在他们的脑海中必定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思考,而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辩论,可以使知识点在讨论中获得更好的记忆,从而也就能够使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高的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学习本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促进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获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11
当我们探究何为案例教学法时便会先从案例的内容来入手,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也可以成为个案、个例或者实例和实例,它最初产生在医学领域后被广泛的应用于法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专业学科。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在案例提供的一种情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的一种教学中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借助于具有多元表征且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探讨和学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学习,使学生们掌握某种规律或者实现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深刻认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也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通过课堂的辩论或者学生自己的归纳概括等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者具体的解决方案,使学习者掌握相关概念等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于实践教学的案例教学法也便有了真实性、辩论性、综合性、应用性和过程性等特点。真实性使得学生能够更接近教学应用的实践活动,辩论性使得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综合性则体现为案例学习中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应用性和过程性则是在案例学习过程中相关规则的掌握和知识的总结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对于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跨国贸易的发展对于高素质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注重语法和翻译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商务活动对于人才的需求,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有利条件。同时,案例教学本身能够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案例真实性等特点也为其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以提供了一种可能。案例法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被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将其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时,能够改变传统的将商务知识和语言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的情况,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行商务活动所需要的是具备解决相应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案例法教学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中时,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学习,在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下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同学间的相互辩论以及自己的思考总结等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学习法下,每个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都能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其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当我们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以及它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后便要探索具体的实现方式。首先,根据案例教学法及商务英语的特点合理规划教学环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都会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产生直接的影响。当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和商务英语相结合时,便要针对两者的特点对课堂构成进行合理的规划,将一个完整的课堂划分为课前的案例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和辩论、对于案例的总结和相关报告的撰写等。当我们理顺该种结构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时便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注重案例的选择和准备。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一定代表性的案例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保证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但是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时,应该注重案例的难度和真实性,保证所选择的案例难易适度并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在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案例教学法中讨论是一个必然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组的讨论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在讨论前,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被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讲解,并限定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并对其讨论中的一些知识运用错误及时纠正,使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掌握知识并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相关报告的审核。在案例教学的分析讨论过程中会暴露出学生在知识掌握等方面的问题,在案例谈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对该过程进行相应的总结,及时指出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有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其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出有益的建议。并且对于学生案例学习的相关报告进行仔细评审,提高学生知识概括和语言使用的能力。
篇12
首先,教师要把握导入环节,做到先声夺人。魏书生老师曾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对此,教师可在课下搜集相关材料,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并采用多种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深刻体会禁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教师要利用教材图像资源,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血腥的资本积累”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地图,观察“三角贸易”的路线,动手画出“三角贸易”的简易示意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贸易”,记忆“三角贸易”路线。
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黑奴贸易路线的记忆,深刻理解黑奴贸易的罪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次,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乡土历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开展“我写历史小论文”、“家乡考古”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海峡两岸的交往”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总结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海峡两岸同根同源,不少诗人都对海峡两岸的亲情作出了深情的抒发。对此,我利用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进行总结。这首诗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情渲染,把握教学中的情感结合点
教学是通过语言讲解来实现的,教师的语言技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语言与情感的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把情感融入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解“”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加重语气,使学生体会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开展相关活动。
例如,在教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开展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教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联系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世界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问题引导,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篇13
贴近生活实际的是现阶段新课改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践行道德标准,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中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有效地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反思,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了解心理知识,学会调适心理,从而更好地提高生活能力和交流能力。
例如:在教学《两代人的对话》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借助课本中的案例“初中生小芳跟爸爸提出要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电视剧,爸爸同意了,但是要求小芳8点前回家,但是此时已经7点了,小芳不知道如何选择,很生气”。对于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为两个辩论小组,一方代表小芳,一方代表爸爸,展开辩论,从安全、学习和交流角度展开辩论。如此,就生活化案例进行辩论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生活化问题的解决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二、故事性策略,兴趣情境创设手段
故事是吸引学生兴趣比较好的方式,故事情节逐渐展开,学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思考和想象。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更健全的综合素质人才,思想品德教材一般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素质培养目标和新课改理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结合故事发展和过程,引导学生设计故事情节,展开故事设计、表演体验,更多地体验学习乐趣。故事情境教学可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实践,基于建构主义不断拓展知识建构,有效促进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例如:在教学《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相关知识时,我借助《超生游击队》展开故事教学。宋丹丹、黄宏表演的小品寓意深刻、趣味横生。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复习和温故小品内容和精彩表演。学生边看边笑,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之后我选出两对学生进行表演,揣摩故事情节、对话内容和气氛。在一系列体验之后,引导学生发言,将身边超生、计划生育相关事件讲述出来,并分析近几十年我国的相关变化,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计划生育与基本国策。
三、艺术美欣赏,情感提升情境创设
艺术作品有着极其强烈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热爱,是陶冶学生性情、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策略。不管是美术、音乐作品,还是其他艺术作品,本身都蕴涵一种特殊的含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善良人性的赞美,通过思想感情和内容的有效融合,呈现出一定的艺术境界,从而对人们的内心产生冲击。“登山则满情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事物,能够寄托人们内心的思想和灵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作品,向学生展现艺术美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自主学习和收获,获得学习乐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相关知识时,我引导学生欣赏《愚公移山》油画,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金色鱼钩”中的“战士和鱼汤”,同时收集相关音乐歌曲《组歌》、《不怕远征难湾》,引导学生欣赏,选出《不怕远征难湾》这首诗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朗诵。在油画欣赏、图片欣赏、歌曲欣赏及诗歌朗诵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细细思考和品味,挖掘出这些艺术作品中涵盖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不断进取的作风,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思想,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和收获。
四、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学科,还是素质教育、思想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生活、做人、做事。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学生在生活、故事和艺术作品教学情境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反思,强化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更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社会热点,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更多地反思和醒悟,自我完善和抉择,从而形成思想、情感和行为健全的综合素质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