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力体制机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成立了由南网贵州公司牵头,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用户代表参与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由电网公司推荐,办公室设在电力交易中心,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能源局和贵州能源监管办等政府部门不参与管理委员会,但可参加管理委员相关会议,对不符合市场交易规则的行为可实行否决。为方便市场主体开展交易业务,贵州省对电力交易大厅进行重新选点改造,建设多功能、智能化、一条龙服务的电力交易大厅。目前已试运行,4月中旬投入使用。
二、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
制订了《2016年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方案》和《贵州省电力市场主体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贵州电力市场的总体设计、实施路径、主要任务、市场运行、信用体系建设等作了明确。2016年允许报装容量为1000千伏安以上的用电企业进入电力市场,全省已有913家用电企业与21家发电企业签订了年度合同,签约电量达到336.7亿千瓦时,放开的发用电计划比例达到近40%。同时通过优先购电制度,保障重要公用事业、公益行业、居民生活用电等;通过优先发电制度,保障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全额消纳。
三、通过改革降低大用户电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电网2016―2018年输配电价的批复》,输电环节过网费每千瓦时下降1.66分,其中大工业用电过网费下降3.06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火电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易和水火电发电权交易,实现大工业用电价格由0.56元/千瓦时降至0.44元/千瓦时,降低企业成本64亿元,可带动大工业用电量增加87亿千瓦时。
贵州是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行商先期落户在贵安新区。目前全省共有大数据企业6家。为扶持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全省通过电改释放红利,大型数据中心用电价由0.56元/千瓦时降至0.35元/千瓦时,预计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亿元;结合贵州实际,对化工、冶金等特色支柱产业降至0.4―0.45元/千瓦时,有色产业降至0.3元/千瓦时。通过降低用电成本,拉动工业经济发展,今年1―2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8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其中2月份同比增长3.54%。
四、引导社会资本成立售电公司
开展了成立售电公司咨询服务,贵州省能源局明确专人对前来咨询的企业进行政策宣传解读引导,初步拟定了售电公司注册工作流程,根据企业意愿,企业自行先到当地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成立售电公司,报省能源局备案,省能源局对其资质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列入目录,进行公示,到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登记。目前全省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售电公司24家,其中国企售电公司9家,国企和民营混合售电公司2家,民企售电公司11家,省外售电公司2家。下一步将按照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售电公司相应准入条件,推动售电主体开展售电业务。
篇2
1.英国电力改革
英国电力改革始于撒切尔政府时期。“改革前英国电力工业是按1957年的电力法,由国有化的中央电力局统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发、输和配电。其特点是集中、统一、垄断和国有。”1983年《能源法》的颁布拉开了英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它允许非公企业加入电力行业, 国家电网可供多种所有制的电厂使用。地方电力公司可以进行电力分销,允许它从私人电力公司购进电力。此后,英国再次修订《电力法》,建立起电力产业管理体制新框架,电力产业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国家发电资产重组成三大电企:原子能电力公司、电力生产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将电力生产与电力传输独立,把国家输电资产归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从宏观上保障全国电网正常运行,并且调配全国电力。1988年,电力产业实行私有化。
2.美国电力体制改革
美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相继实行发电市场自由化,允许非公企业介入发电与电力市场,赋予电力企业同等进入输电网的权利。为了更好地将电力行业引向市场化,美国在电力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发电领域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许多独立发电商得到迅猛发展;电网面向全员开放,电价实行竞价上网;管理模式上打破垄断经营,废除垂直管理,实行发电与输电业务独立,输、配电独立管理,独立结算;强化政府监管,“联邦政府电力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电力工业法规并实行监督”。电力体制改革使美国电力行业得到健康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3.欧盟电力体制改革
欧盟在1996 年要求成员国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欧盟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竞争性和高效率的电力市场,确保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提高欧盟电力和经济总体的竞争力,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并形成欧洲统一电力市场。”德法等国相继进行了电力机制改革。德国从1998年实行自由化改革,第一步卸下高价购买国产煤的经济负担,然后重组与出售电力相关产业,筹集资金用于电力体制改革,通过电力自由化改革有效缓解了德国居高不下的电价;法国在2000年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为了推动电力自由化改革,法国颁布了《电力市场自由化法》,打破法国电力垄断体制。
4.日本电力体制改革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电力改革步伐进行得比较慢,于2003 年修订《电力事业法》,提出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供电商,奠定了日本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从2004年开始相继赋予用电大户、小户、居民用户等自由选择的权利。
二、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共性分析
1.从本国国情出发推行电力体制改革
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引入市场竞争模式,打破旧的垄断模式。首先,各国尊重电力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尊重电力行业发展规律的改革才是富有实效的;其次,电力行业究竟该怎么改革,这决定于各国的电力行业发展现状与具备的条件。上述各国国情不尽相同,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盲目的实行“拿来主义”,而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电力改革的道路。总之,任何一国电力体制改革都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在借鉴别国经验时要充分考虑两国间的差异性,汲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
2.依法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综合上述分析的几个国家及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首先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保障下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做到依法改革。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有了大方向,这有效消除改革随意性带来的资源浪费与负面影响,提升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率。所以电力体制改革必须法律先行,依法改革。
3.发挥政府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引领与组织职能
国家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有效的引领与组织,政府是一个国家一切行为实施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纵观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没有一个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不是在政府的引领与组织下进行的。政府要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进行宏观谋划,制定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落实改革具体环节。此外,大多数国家的电力行业涉及国家利益,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垄断经营,改革将触及多方利益,它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与民生,所以只有在政府的引领与组织下,才能公平、有效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让全社会受益。
4.改革电力管制方式
电力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电力行业的控制,改革电力管制方式就是努力转变政府对电力行业活动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电力管制主要是由相关部委与各级政府机构构建的垂直垄断模式,它对电力行业活动的管理具有范围广、低效、不公开等特点,这种管制方式只适用于国有电力垄断经营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发挥市场经济规律杠杆作用,要求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注重将政府部门的垄断经营转向宏观调控,对于行业发展的管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政府的职能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宏观调控,相对传统的管制方式,它体现出时代特点,具有高效、公开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电力企业的经营热情,发挥电力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5.改革电力资源定价方式
电力行业要打破传统垄断局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电价是关键。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分配电力资源、输送电力产品与筹集经费,电力资源价格主要决定于电力产品与电力服务所产生的直接成本,而电力基础建设成本未能很好地得到体现,从而造成某些国家电力运营成本高于出售电力资源价格,电力行业负利润运行,成为政府的包袱与负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需要打破电力资源定价方式,各竞争电力企业根据市场经济活动规律与用户需求来确定电力资源价格,采用灵活的电价确定机制。
6.有序稳步推进改革
我们不难看出国际上每个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都要经历有序、稳步推进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改革行为是低效的。因为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涉及电力行业领域,它还触及相关的体制与政策,受人们惯性思维与生活方式、理念的制约与影响;另外电力体制改革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总的经济运行质态与社会政治稳定局面;电力行业改革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发电、售电、传输与使用等诸多环节,需要做好电力行业相关配套改革。任何一个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有序、稳步、渐进的过程。
三、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经验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启发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由于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尚未真正引入竞争机制,电力供求等方面的矛盾不断积累,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剖析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国家的共性经验对于加速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1.确立改革理论指导体系
成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鲜明的理论指导。国际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电力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建立电力体制改革理论指导体系。当前形势下,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诸多问题,例如市场信息不对称,企业合谋,政府监管失当等,这损害了电力行业形象。我们要加强对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案例的研究,汲取共性经验为我所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体制改革理论体系,并且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运营模式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行了厂网独立运营,但这种独立不够深入,只是简单的分离,与电力市场公正、透明的要求相差较远。虽然我国对电网与发电企业进行了改革,初步形成竞争局面,但还存在很多有待改革的问题。例如:电网内部竞争机制缺乏, 输配分离尚未成熟, 企业化运行格局尙不完善,垄断格局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发电市场自由化程度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所以当前我们要客观认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现状与市场化运营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在我国电力市场的调节作用,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运营模式。
3.确立改革原则、明确改革目标
无论哪国电力体制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的原则,坚持“宏观设计, 先主后次,由难到易,有序推进,配套跟进”的总原则。改革目标的确立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 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大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影响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另外,电力行业自身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电力相关技术不够先进,发、输、配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些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所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既要有宏观的总目标,还要有具体、明晰、可控的阶段目标,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改革预期,力减盲目改革带来的不定风险,有效节约改革成本与社会资源。
4.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价机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以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各不相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稳步增长期,电力资源需求大,所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要将促发展、利民生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电价确定要考虑市场因素,也要综合各方因素,坚持“有利”原则。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要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有利于调动一切力量,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布局调整与协调战略等。
5.确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决定了政府对其监管的必要性、重要性。”垄断形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以消除。政府必须要担负起应有的职能,确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力监管体系。我们要努力改变先前的行政管制体制,确立基于电力市场规则的监管机制,努力打造“公正、透明、专业、诚信、独立、有效”的电力监管机制。
国际电力体制改革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要加强个性研究与共性分析,为处于关键期的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切实推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使电力行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电局,电力体制改革英国[J].农电管理,2000(05).
[2] 水利部农电局,美国电力体制改革[J].农电管理,2000(04).
[3]仲福森, 刘云涛.欧盟电力改革最新进展:聚焦产权拆分[J].电力技术经济,2008(06).
篇3
关键词 :电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财务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149-02
一、引言
由于我国特有的体制和国情,国有经济把握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电力企业是国有经济的典型代表,因此,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国有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研究电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有助于防范财务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外在市场环境的影响,电力企业正在从旧式的管理制度向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式管理体制转变。目前,电力企业已经实施了很多现代化的系统,其中包括SIS系统、营销系统、先进的管理系统等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逐渐建立起来,实现了企业的集团管理想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另外,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反应了经营效果的现状。尤其是针对集团管理,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建设有助于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合理配置资源,掌控资金动态,进而为电力企业的长远有序发展提供服务。
二、电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
目前,电力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混乱,缺乏对资金的审批授权,以及支配支出的控制。另外,资金的使用和配给不匹配,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有些项目亟需得到资助和开发,但是因为资金的匮乏,最终失去了这个机会。而有些项目不需要巨额的资金资助,这使得项目耗费大量的资金,最终造成资金的浪费。资金的使用和配给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最终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如果电力企业仅仅依靠财务报表的相关指标而对资金进行控制则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电力企业集团还缺乏对财务信息进行预警的系统,当集团内部出现财务危机就不能及时的发现为题解决问题,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有些电力企业还没有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最终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监督,从而使得人员的随意操控,降低财务信息的质量,使得企业经理人的追逐短期利益化目标,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
当今社会是信息泛滥的社会,信息化已经普遍应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同样如此,如果电力企业不能及时获得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那么将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机会。首先是在电力企业集团的内部缺乏完善的财务信息的沟通渠道。在信息不通畅的财务体制下,电力企业集团将很难了解到子公司的财务信息状况以及有关预算目标的执行情况。比如子公司的财务处理是否是合规的、财务管理有没有得到执行、财务风险有没有得到控制。如果电力企业集团不能及时的获取财务信息,将会使得集团总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同时也把集团总体的风险放置于无控制、无约束的环境中,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财务信息不健全,将会使得子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缺乏可分析性,也不利于之间的对比分析,阻碍了企业集团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进而阻碍了整个集团的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
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成本增加,其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成为了企业经营和重大问题。企业的经营者与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不同的目标,企业的经营者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往往做出很多不利于所有者的行为,比如道德风险中的职位高新、过度享受等。这两者之间目标的分离时的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资产加以转移和侵占。有些经理人为了满足公司的考核目标虚增利润和收入,有的则为了满足自身的目标隐瞒利润,这些情况都会影响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最终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集团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与约束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如果只有约束而没有激励,将会降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只有激励而没有约束,将会放大负责人的职权,造成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
三、加强电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电力企业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也是关系国家民生问题的关键企业,只有做好财务管理的工作,才能保障电力企业的正常有序的运转,才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建立完善的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首先是电力企业集团应当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资金管理系统,结合自身的资金使用和筹集情况,制定可操作的资金使用预算,合理的调动和配置资金,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金的效益水平。其次是建立规范的财务预警体系,结合企业的财务风险特点,建立适用性强的财务预警系统,时刻监督企业的财务风险,以便及时的应对风险。最后企业也可以建立财务监管机制,,对日常的财务活动加以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根除不恰当的行为,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电力企业集团的经营环境和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实现高效的管理,集团内部必须使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这些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也有助于集团内部的沟通与交流。在电力企业中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是非常也必要的,首先这个系统能及时的提供财务信息和实时的财务监控情况,有助于管理层及时的调整战略目标。在企业内部使用局域网,及时的分享内部信息有助于解决子公司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助于不同部门的协调与和合作,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财务信息系统便于集团及时的了解资金和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周转率,有利于管理层从全局把握企业的战略概况。
(三)建立完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财务中,资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内容。现金流量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的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加速现金的回流,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的机会,合理的利用客户的资金,最终增加现金的使用效益。电力企业大多数属于组织结构复杂和规模庞大的企业,因此,针对组织的管理和人员的培养需要建立适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控制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把激励与约束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又能约束控制权,防止控制权的稀释。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不断提高电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更好的配置资金,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而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建立健全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财务信息系统、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才能更好的完善电力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实现这些措施的过程中,集团内部要逐渐的调整战略,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目标,最终实现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1、前言
从目前电力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营销新阶段。但是作为电力市场的主体,供电企业面临着专业营销队伍缺乏、营销理念滞后等营销管理方面的挑战。所谓电力营销,是指供电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电力需求和外部环境,为满足电力用户的需要提供高电力产品质量的服务,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供电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全面分析研究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体制和管理成为许多学者、专家、电力企业管理者研究的主要任务。
2、电力营销体制及管理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营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技术是供电企业营销的三个主要方面。且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为营销理念是基础,营销组织是关键,营销技术是保障,高质量的营销团队既需要科学的营销理念,又需要先进的营销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效益第一”与“客户第一”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供电企业除了盈利的主要目的外,还承担着特定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目前,营销体制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
2.1 营销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亟待提高
文化层次的差异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供电企业进步与发展。由于供电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以及“产、供、销”一体化的特点,致使供电企业在内部运作上脱离生活实际,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的状态。具体表现为部分员工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十分有限,且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完全把服务品牌体现在电力产品售前、售中和售后每一个环节中,操作技能差、业务知识不熟练,缺少人性化的服务,难以为广大电力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2.2 缺乏服务创新意识,电力营销理念滞后
供电企业开展的各类营销活动务必遵循市场营销的原则。由于供电企业过去长期处于垄断经营和政企不分的管理状态,电力营销理念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技术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电力供需矛盾逐渐缓和,而目前供电企业内部员工没有与时俱进,体制和管理上未能实充分现由生产管理型企业向经营管理型企业的转变,部分供电窗口服务质量差,供电企业员工缺乏服务创新服务意识,营销理念任然停留在执行电力规定和相关制度上,对于一些业务办理时,缺乏有效的服务措施,优质服务仅为更新电力营业场所、加大宣传活动等传统销售形式,现代的“以营销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没有完全形成,电力产品相对滞销,难以适应电力营销改革的需要,严重制约着供电企业的各类营销活动,使供电企业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2.3 信息管理风险大,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
能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用电服务是实现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的主要标志,由于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流程复杂,环节多,且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风险,致使抄表不到位、电费差错、计量装置加封、反窃电不力等系统不安全或不稳定事件偶尔发生。同时还面临着非法用户和电脑黑客入侵电力营销系统,导致客户电费统计偶尔出现错误现象的发生。
3、供电企业营销体制及管理的相关对策
3.1 转变营销理念,强化营销工作
供电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中的营销部门是企业开拓市场、推销商品并获取利润的重要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务必立足于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提高供电企业内部对电力营销的认识,大力提倡“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把转变营销理念和营销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实现“优质服务、自觉承诺,用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确保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并最终实现企业与用户双赢的目的。
3.2 实施激励奖惩机制,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电力营销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营销人才的竞争。供电企业务必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战略,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定时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加强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员工的素质教育。同时,建立科学的营销员工奖惩制度,对于违背职业道德、服务质量差的员工给予惩罚,对于营销业绩突出、服务态度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形成营销人员以客户和市场为工作重点的营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
3.3 充分运用网络营销,打造品牌服务
科技含量是电力营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关系着电力营销企业的形象、品牌以及核心竞争力,务必通过增加触摸屏服务、大屏幕显示服务及网络服务,为广大电力用户实行有特色、个性化的服务。此外,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做到信息服务的顺畅,主动营销,科学调度,为用户提供方便、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的用电服务。确保在电力营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时时处处为客户利益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的市场营销是围绕增加市场客户和扩大市场销售量而开展各项工作的,首先务必在提高供电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上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结合,其次建立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畅通信息处置管理工作流程,为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后,努力营造营销工作的“严、精、细”工作氛围,在对客户用电进行耐心指导的前提下,促进营销专业化管理,实现供电企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一、完善电力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
电力物流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是电力应急管理的基础能力和根本保障。从基础设施中心的内容来看,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库房、应急运输工具、电力设备、电力物资的装卸操作等专业化作业机械必须一应俱全且能保障正常状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物质储备和作业要求。地震、暴雪、飓风、洪涝、雷电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对电力设施的破坏能力、种类以及程度不同,电力应急物质的需求及数量也呈现出差异性,所以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要充分考虑物质存放条件的差异,建设能满足各类应急预案物质存放的要求。对于可能的电力设备损坏如各种型号的变压器、低压开关、高压开关柜、交流三相隔离开关等中大型电力设备要有充足的存放空间和符合要求的存放条件,还要充分考虑电力抢修人员在各种恶劣气候下的诸如防风、防雨、防冻装备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抢险工具、物资装卸工具的存放空间和存放条件。同时,物资仓储还要考虑区域分布以及数量,要根据电力设施的分布构建合理的物资仓储中心,要保证仓储中心的物资能满足区域应急抢险管理的时间和速度要求。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决定了在各种应急突况下是否有合适的、且数量足够的相应物质满足应急抢险的要求。要根据各类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制定不同的抢险物资供应保障方案。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就要加强雪灾对电力设施破坏所需要的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夏季到来前则要加强雷电、洪涝灾害等应急抢险物资的储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均有不同,所以应急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还要因地而宜。而对于物资储备的数量则更要做到科学合理。因为物资的储备是需要成本支出的,不科学的储备必然造成大量浪费,而储备不足又可能造成抢险延误引发更大的损失。科学合理的储备必须建立在详细的调研、汇总和分析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加强电力物流应急管理相关组织对历年各类自然灾害数据及应急抢险方案的深入分析。另外,要充分协调各参与供应的生产厂家、合作伙伴,除常备的物资外,还可就可能需要的物资签订“物资动态储备协议”做好应急情况下的物资临时和紧急供应能力。
三、拓展电力应急物资交通运输网络渠道
物流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顺畅,必要的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物流目的地。而电力物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除传统物流必须的交通条件外,还有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中型电力设备,其对运输的条件和要求甚至更高。由于很多电力设施远在田野、山地、岛屿,而这些地方交通条件往往又比较差,通常的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很多时候甚至依靠人力而为,在一些突发的灾害下,甚至人力也无能为力,需要更加特殊的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等。电力应急物资的交通运输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应急抢险的及时性、应急恢复的完全性,事关重大。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的先决条件,所以必须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通道和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各地抢险、各类抢险都要充分依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对运输条件造成破坏后的替代方案,要积极协调各类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拓展各类交通运输渠道,同时建立应急管理时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水平
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电力应急管理协同的有效载体。由于电力应急物流往往具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等复合型应急协作特点,使得整个应急管理系统表现出地理分散、人员分散、物资分散、信息分散,而只有完善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协调体制。应急管理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平台是依据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参与的各方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分配的权利,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人员的综合应急协同作战平台。该平台上,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应急物质存放地点、存放数量清晰明了且实时变动情况一览无余,交通调度有条不紊、车辆运输轨迹实时掌握,而各类突况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汇报到组织决策部门,决策形成后通过该平台再下发到各作业部门。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应急协同的有效工具和可靠保障,也是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的技术和工具主架构。
五、开展电力应急管理调查研究汇总分析
电力行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电力灾难不管大小,基本上年年都有,电力物流在历次灾难时的应急管理机制或有效或不足,不管已经历的应急管理是何结果,都是我们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前车之鉴,成功的经验我们要保持,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都应注重每次的经历,通过对历年应急管理的调查研究汇总分析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种灾难的有效应急策略、各种损害程度的有效应急策略,应急物资的统筹调配是否有更为合理的对策、历年的不足如何弥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各种参数的输入输出、各种变量的增减,从而构建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工具。
六、实施电力物流应急协同机制实战演练
根据各类突况制定的各类应急物流保障预案要通过实战演练,验证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验证的预案才具备实战的意义和价值。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要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完善预案和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目前一些电力部门已经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应急管理演练机制。2012年6月份,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曲阜尼山水库举行了实战应急演练。本次演战模拟了220千伏曲阜变电站遭雨袭击,雨水倒灌,2号主变跳闸,110千伏曲防线因狂风造成杆塔倒塌。险情发生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立即启动防汛预案,组织济宁供电公司开展电力抢险,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迅速集结待命,接到统一指挥命令后,按照防汛预案紧张有序地进行电网故障处理。本次演习内容丰富,模拟了济宁电网多处事故同时并发期间的应急处置,内容涉及到电网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电力保障、电力物资物流保障、防汛抢修多个方面,充分利用了各种现代化手段,通过移动通信设施,实时传输现场图像,满足了应急指挥的要求。
七、健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组织建设
篇6
一、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构架分析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因此进行节能减排十分必要。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符合我国国家标准,是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构建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节能减排的工作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
实施节能减排的途径包括三种: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来进行节能减排,要在技术、结构、制度上下功夫,综合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经验,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2.电力节能减排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通过竞争手段,充分配置市场资源,市场机制是节能减排机制的根本制度,但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节能减排的一些外部问题,比如环保、节能等。节能减排机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可持续发展机制来进行补充,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市场机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必须符合政治体制的标准,因此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3.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
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地质条件等因素,在很多偏远地区,法律手段并不能维护能源的耗费,因此必须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对节能减排技术体系进行维护。
4.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节能减排的监管机构要对节能减排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技术是关键,因此应该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及时应对节能减排工作中出现的突发现象。
5.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节能减排工作的初始时期,制度和结构的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绝大部分,是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途径,在节能减排的后期工作中,主要是靠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施。管理得当,能对能源的耗费量进行有效控制,管理不当,则会造成浪费现象。因此,应强化管理体系的结构,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机制
1.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电力节能减排
中国的电力企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没有突出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发电权交易中,可以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高效的发电机组代替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发电,用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是现阶段发电模式的改变。
电源结构向低污染、高效率发展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改变现有的发电模式,使节能发电调度与经济补偿机制分离。随着节能减排的深化,在未来几年中,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要基本关停,转而采用新型的、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实现这种发电结构,既能够节省经济开支,又实现了科技、设备的现代化,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电力节能减排的市场模式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各司其职,市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这样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短期或者中长期市场中,要建立立足排放和能耗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准入的主题,可以自行决策,自主参与市场交易,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效果,使节能减排与市场机制相统一,有效地对对高污染、高能耗的发电机组实行制约,为低污染、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提供机会。排污权交易是以环境保护制度为基础,依照一定的市场机制,通过买卖排污权的方式来控制排污。自从这种方式实行以来,排污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主选择购买排污权,大大降低了污染。
在中国电力市场节能减排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每个地方都应该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不同的制度,主要是通过电力企业的担保进行融资活动,合同能源的管理机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方式和以减少温室气体为主的交易机制。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
1.促进电力节能的手段和方式
电力节能减排的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在经济上进行制约来提高生产的成本,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法律具有的威慑力来对排污者进行规范。电力节能减排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把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落到地方政府上面来,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电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提高电力经济运行质量,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电力生产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科学化、集约化、精细化。
第一,进一步强化深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落实到位。加大检查力度,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差别电价等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大对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的制度,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能减排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节能减排的预警形势。加强节能电耗的工作。实现与电力监管机构联网,确保稳定达标。
第三,加强调度,督促各级调度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试制科学调度。发电企业和有关部门调度信息,通过强化监管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3.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实施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在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落实以及执法监督方面要加大力度,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抓电力企业节能减排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制定一套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需管理和环境污染程度的机制,制定出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机制。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模式
首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统筹,形成良性的结构发展体系,加大对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其次应通过源头控制的方法,达到标准兼治的效果,特别要对能源消耗不合理的源头严加控制,坚持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目标步调一致;依靠科学技术,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力度;节能减排在发电、配输电以及用电的全过程实行;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民众在节能生产中减少污染排放的意识。
四、建立节能减排的监管机制
在节能减排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从监管方面来要求各部门及企业组织体系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执行力度在企业内的良性完善。对企业各部门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职能分化,确保各司其职,对环保、节能、资源要进行社会性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心,加强全民节能减排的意识,在能源利用高发期进行相关能源的限制。在进行监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规划。
五、电力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1.首先要创新节能减排技术上的推广应用
通过发展先进的手段,做好新工艺、新技术与材料设备方面的推广工作,有益的技术和先进的节能设备可以从根本上最大化的解决相关的节能减排问题。
2.节能发电系统功能
主要包括制定季度、月度和年度的组合发电基础方案,完善实行发电环节的节能调度计划与电网阻塞方面的自动化发电调控及在线的校正控制,对电网做好良性评估;完善节能支持系统,实现对火力发电机组能耗、脱硫设施等相关运行参数方面的有效监测。
3.污染物排放数据的认证与监测
包括年度调整系统、许可证跟踪系统和排污跟踪系统,对污染物排放数据是否达标进行监测;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系统的优化,可以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技术支持。
4.电力节能减排指标的考核以及评价技术支持系统
篇7
一、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是我国的一个垄断行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与电力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电力企业内外竞争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想在资源市场化和竞争多元化的电力行业中站稳脚跟,电力企业必须要走创新之路。财务管理作为电力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其创新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法律政策关系的变化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电力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修订)、《物权法》等与企业职工权益相关的法律不断出台,企业工资分配的相关法规也在进一步制定中。[1]这关于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上的新规范颁布实施,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例如在新颁布的《公司法》中,首次提到财务负责人是企业高级管理层的一员,这一改以往财务负责人在公企业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权利和责任,为了尽快适应新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使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尽快转变角色定位。在政策方面,财政部新下发的《通则》规定:“应付福利费”是有结余的,余额若为赤字,需要转入下年年初未分配利润。这对电力企业财务费用支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政策研究,需要积极按照《通则》规定,妥善管理影响职工利益的福利支出,在与有关部门的及时沟通下,制定并践行相应方案。
(二)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在电力企业自身精益化发展的需求
在电力体制改革趋势下,现阶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都逐渐建立了新的组织管理体系。20年来,电力企业不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将改革方向锁定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而财务管理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实现公司化运作、精益化管理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要建成较强竞争力的电力市场主体,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妥善解决改革前多年遗留的问题,更需要地阿里企业财务管理精准发力,促进电力企业步入精益化管理的新阶段。对此,电力企业需要在精益化管理目标的统领下,从核算型财务转变为预算管理型财务,从资金管理的分散型到集中型,财务信息管理要实现从年度、季度到实时报告动态,走深刻改革的创新之路。
二、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之路
(一)转变观念,创新财务管理意识
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要从意识根源上创新着手。一方面,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创新理念的范畴。其次,企业管理者要鼓励企业管理者、普通员工树立创新的财务管理意识,改变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被动局面,转变过去“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观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财务管理的落脚点在于“管理”,财务管理要在职工员工营造一种管理知识革新的组织氛围,加强财务知识积累,使财务工作者自我更新知识,发挥自我潜能,促进个人与组织目标的统一。二是要树立信息化的理财观。伴随科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强,电力企业也要不断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形势,为财务工作搭建流畅的信息平台,有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这将是电力企业实现科学化、高效化、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适应形势,创新财务管理目标
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走向,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加快,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变得多元化、综合化。若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能跟上市场改革趋势,必定会给电力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这个技术和知识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时代,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将新技术、新设备的置换融入其中;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也应该更加关注生态和社会效益,树立多元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了达成企业目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以培养财务管理队伍、创新财务管理知识为先提,创造更多财富和知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提供可能。
(三)优化人才,创新财务管理能力
电力企业要创新内部体制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面就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电力企业应当尽快建立“人尽其才”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员结构,重视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电力企业实现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其次,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归根到底需要人员去实施,对此,电力企业不但要为财务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应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平台,杜绝暗箱操作,让财务管理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工作技能和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工作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要不断推行轮岗锻炼制度,用轮岗弥补培训的不足,为财务管理人员制定阶段性的轮岗锻炼目标,让他们在生产、基建等岗位锻炼一番后,自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加强应对复杂事物的应对能力,适应电力企业改革需要成为复合型的财务管理人才。此外,电力企业要发扬企业文化精神,为财务管理人员创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实现各种能力的提高。
(四)打破局限,创新财务管理内容
在以往的电力企业中,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和评价,但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当今已经买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要打破固有的内容局限,跳出围墙,以电力体制改革目标为要求,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向着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财务管理部门需要系统地预测、计划、核算与控制涉及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成本要素,降低成本消耗,为企业其他领域的投资利用拓宽资本空间。二是要突破传统的决策观念,加强对量化指标和计算,注重构建并运用创新的决策模型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可靠性。
三、结语
面对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改革需要有新思路。为此,电力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观念、目标、内容、人才层层创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之更好地为体制改革进程中的电力企业服务。
篇8
电力行政执法是指国家各级电力行政执法机构和电力行政执法人员根据电力法律、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授权,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电力行业监管和行政检查,实施行政处罚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等特定类型的具体行政行为。
(一)电力行政检查指
为使电力法律法规规章得到遵守和执行,对电力行业相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守法和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依法进行检查、了解、监督,比如用电检查等。因此,法律、法规、规章中规定涉及电力管理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电力行政检查的依据。
(二)电力行政监管指
以《电力监管条例》等电力行业监管法律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所规制的电力监管规则为依据,对电力行业实施监管的一种电力行政执法行为。当前电力行政监管最主要的内容是市场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
(三)电力行政处罚
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违反电力法律法规规定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实施的法律制裁措施。违反电力法律法规的行为,包括违反电网和管网无歧视开放规定的行为、扰乱电力市场秩序行为、新能源领域发电并网接入问题等。
(四)电力行政强制
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正当理由不履行电力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为实现电力行政管理目标,对其财物暂时性控制或者对其人身自由暂时性限制的行为。《电力监管条例》规定的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属于行政强制。
二、我国电力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力行政执法主体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主体分散。执法主体从部门利益考虑,将权利授权给不符合规定的部门,致使电力行政执法秩序混乱。基于部门利益的考量及部门信息鸿沟,导致各执法主体的标准和力度不一,难以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多部门分散执法使得执法所需成本大幅增加,但执法效率并不高,大大减损了执法效果。二是电力行政执法职能交叉。现行法律规定由国家能源局履行电力能源的监管职能,但具体的电力行政执法涉及多达十余个政府部门,如发改委负责电力价格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监管,电力补贴涉及财政部,电力资源开发涉及国土资源部,电力安全监管涉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电力行政执法综合协调能力不强,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与配合,反而形成电力行政执法的盲区。三是电力行政执法力量薄弱。从中央层面的执法主体而言,根据国家能源局的“三定”方案,最主要的电力行政执法主体是国家能源局。然而,截至目前,国家能源局拥有18个垂直管理的派出机构,包括6个区域监管局和12个省(自治区)监管办,派出机构尚未覆盖到全国所有省份。从电力行政执法的现状而言,监管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的配置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制约了地方电力行政执法力量的发挥。
(二)电力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的程序执行不力。受“重实体轻程序”观念的影响,电力执法人员易出现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过分注重处罚结果,从而忽略了对法定程序的遵循。片面追求执法效率,将程序简化适用,损害法律的权威性。当事人主动与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协商,以获得从宽甚至变通处理,可能出现法律禁止的权钱交易现象。二是电力行政执法公众参与不足。平常监督检查严重缺失,更多的是发生电力事故后进行集中和突击的整治,从而形成临时性的运动式执法。电力行业的运动式执法作为一种临时性方式,忽略了对公众的承受度和知情权的考量,更不能实现充分的公众参与,这对电力行政执法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出了挑战。三是电力行政执法权行使不当。行政执法必须经过法律的明确授权,是合法行政原则的要求。实践中超越法律规定的执法权限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法人员以红头文件或批复文件作为执法依据,严重侵犯了相对人合法权益。不作为现象也比较突出,对电力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不履行或不及时履行电力管理职责从而引发损害。
(三)电力行政执法内容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内容不完善。立法体系方面滞后于电力发展和改革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电力行政执法的需要。《电力监管条例》规定国务院电力监督机构履行电力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原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承担电力行政执法职能有法律明确规定,但2013年3月,原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的职责整合后,重新组建了国家能源局,对国务院电力监督机构的认定,各方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差异,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电力行政执法机制不健全。电力行政执法体制未能根据社会发展及时更新,电力行政执法协同合作机制、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机制、投诉举报机制不健全。在现行电力行政执法运行机制中,电力设施保护主要由供电公司负责,执法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实现执法目标。三是电力行政执法依据不完备。电力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备,《能源法》尚未颁布,《电力法》制定时间较早,很多内容不适应现实情况。电力行业市场准入、价格成本、市场秩序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有待完善。电力法律法规数量和具体规制的范围有限,导致电力行政规章在电力行政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电力行政执法责任方面的问题
一是电力行政执法追责力度不够。电力相关法律法规年代较为久远,其中对电力行政执法中法律责任的规定力度不够,不足以对违反电力行政管理的行为进行足够的震慑。电力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在执法中,一罚了事,不能起到真正的电力管理的作用,不符合能源管理和电力管理的要求。二是电力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缺失。电力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内外部监督流于形式。在实施电力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过程中,对电力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缺失,执法效果大打折扣。我国社会监管机制仍不成熟,社会力量对电力行政执法难形成有力监督,助长了电力行政执法中的偏差行为。
三、我国电力行政执法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电力行政执法法律体系
一是制定相关的基础性法律。尽早制定和实施《能源法》,以完善电力等能源行业的立法体系。不失时机修改《电力法》及《电力调度管理条例》等相关实施细则等,对原则性强而操作性差,政策性强而规范性差的条款要进一步修订或增加法律解释,使其更加严谨和可操作性。二是完善电力行政执法监督的立法建设。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电力消费主体、市场监管主体的立法,对各外部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加以明确。将电力行政执法的相关情况予以公开透明化,调动外部监督主体的积极性。调动电力行政的各级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积极性,加强电力执法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三是加强电力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立法建设。明确其权利和义务范围,着重强调其作为市场主体的身份,增强其市场主体意识,为电力行政执法提供更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有利于对电力市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
(二)健全电力行政执法程序和机制
一是制定基本的电力行政执法监督程序规范。确定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的主要职责和职权分工。确定电力行政执法分工和主要职责。制定处理程序和规定,包括举报、投诉、现场检查、处罚等。二是建立协同执法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行业管理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内外衔接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根据执法结果,综合运用信息披露、限期整改、行政处罚等手段,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执法手段。加强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运用检查评估、监管报告、约谈约访等手段。加强制度建设,如政策执行监督制度、电力审计和第三方评估和听证制度等。
(三)规范电力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
一是强化政策性监管。加强电力安全监管,注重跨部门的电力应急联动,开展电力安全大检查。加强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的监管,促进绿色发展。强调电力监管与电力企业同步走出去,加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电力项目监管。二是完善经济性监管。落实电力市场准入监管并健全相关的执法要求,完善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机制。抓好电力价格执法的各项工作,加大力度履行电价成本监审、电网企业成本监审职责。抓好电力服务尤其是售电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执法。三是加强公平性监管。严格对电力市场进入和退出实施管理,加强厂网电力交易合同履行、电费结算监管。加强风电、光伏发电有关监管工作,注重与电网互动和协调发展。
(四)增强电力行政执法的效能
一是增强执法机构信息获取能力。建立覆盖面广、安全性高的电力执法信息系统,为电力行业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制定完备的电力执法信息强制性接入制度,明确电力企业的信息报送义务。形成电力信息战略统一规划,依托电力信息数据,健全科学的应急和决策机制。二是增强执法机构制定政策的能力。建立电力政策规划与行政执法的配套机制。加大行政执法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建立行政执法政策听证制度。加强与国外电力行政执法机构的立法合作。三是增强执法机构依法监管的能力。加强电力执法队伍培养,规范执法标准流程,引入中立机构联合执法。完善与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创新电力企业政策辅导机制,深化与行业协会的合作。
四、结语
建立健全电力行政执法机制,规范电力行政执法行为,对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完善电力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执法人员以及整个社会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做到电力行政执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夏德峰.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难题及其破解[J].中国行政管理,2016(6).
篇9
2.转变经营机制 提升发展能力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
2.1健全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有关规定,健全电力集体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协调运转。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
2.2规范机构设置。以规范岗位管理、优化人员结构为突破口,以“三定”、“三考”为抓手,按照长远规划、促进发展、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原则,通过员工“岗位双选---待岗培训--在岗预备—竞聘上岗—落聘淘汰”,实现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长效机制。
2.3优化分配结构。体现业绩为导向、激励为手段、市场化为依据、兼顾公平为原则,完善薪酬分配机制,加强绩效结果应用覆盖至工资升降、培训奖励、职工生涯规划和评优选先等方面,从而提高员工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真正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规范管理机制 激活运营活力
3.1完善整章建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对原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力求将各项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制度管人、规章管事,确保各项工作在可控范围内高效运转、顺利推进。
3.2加强成本管控。加强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各管理环节,积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同时要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3.3推行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根据施工项目的规模、施工复杂程度及作业环境、工期与质量要求、专业特点、人员素质和地域范围等因素先确定1-2个工程项目经理部或工程项目组,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4.稳定安全管理 保障经济实力
4.1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建立“分级管理,按级负责,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应用安全检查表及安全预控分析表,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规范了施工单位的安全行为,有效地控制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风险,为技改及大修项目的安全、可靠、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10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当下,受内外因素影响,电力企业在组织运营中,正面临着许多风险,其中,尤以经济管理模式最为突出。电力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在以往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了电力企业经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愈发显现,电力企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一、市场经济体制概述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现代化经济体制,它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之下,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经济系统开放化、经济资源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重大特征[1]。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销售是以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为根据的,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上,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企业,亦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电力企业应积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把握发展契机,努力发展壮大。
二、当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管理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计划经济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在当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管理理念仍占有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色彩还很显著,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仍以粗放型为主,不能有效做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经营管理制度缺失
经营管理制度缺失是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当前电力企业管理中,管理部门众多,如财务、设备等部门对企业均具有管理权。另外,还存在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各管一段”局面屡见不鲜。
(三)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管理者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其不重视管理工作。部分存在观念陈旧、管理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特别是专业管理队伍的匮乏,导致电力企业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的人员纷纷插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工作混乱,这就造成资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电力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做好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事实上,许多电力企业都制定了经营管理细则,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意识的滞后,这些细则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贯彻实施。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要求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正常运作需要根据其自身情况不断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实践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分段管理”的现象,这使得企业管理混乱不堪,管理效率低下。健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各管理部门之间有序、协调行使管理职权,显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重视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各部门职权,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整合管理制度,实现各管理部门权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三)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决定经营管理工作的成效[2]。因此,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至关重要。电力企业应努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管理人才。市场经济下,电力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质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结语
面对当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发现,努力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客观的态度,来探寻未来的发展之路。提高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为电力企业顺利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一、现阶段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的很多管理者都没有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他们对于企业的会计控制建设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已经制定的一些空格中措施上也执行力度不足。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将近一半的企业没有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是建立了会计控制制度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各级检察,因而,电力企业的会计控制成为一种形式,而并不是实际执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使企业失去了控制力和约束力。这样的内部会计控制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部分电力企业虽然也已经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他们没有对企业的整个系统有全面认识,因此,很难针对某些问题提出完善 有效的策略控制措施,最终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果。
(二)对费用支出缺乏控制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一些电力企业,他们为了搞活经济就允许一些部门享有高支出的权利,但是对于这些费用没有明确的约束监督机制,最终导致了下属部门负责人浪费挥霍,使其出现亏损。有的电力企业甚至对于财产也缺乏保管,比如在采购、保管、运输等环节都没有专人负责,对一些货物也缺少相应的记录,这样就很容易造成物品积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会计信息失真
电力企业中,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核算的不规范,有些企业,他们的内部会计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固定资产存在盘点不清,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混乱。第二,某些个别的电力会计工作人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搞“账外账”,他们隐瞒收入支出,影响资本的正常循环。第三,由于企业的压力存在,为了保证自己企业的形象,他们与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一起粉饰财务报表。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从表面上来看是一套监督机制,其实质是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除了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监督外,还应该对其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只有在此二者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使考核性报酬和劳动报酬相互结合,并且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完善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运营中胸怀你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想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换几个钟生存并且发展就必须对其现有的制度措施进行调整。
(一)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是否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所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对电力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并且建立起与之息息相关的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系统,才能够使内部控制真正的发挥作用。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推行的竞价上网、厂网分开措施的实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都作出了调整,与此同时也就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二)严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作为企业应该对企业的会计部门以及经济业务等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防范各种将会出现的问题,化解经营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建立较为严密的监督防控体系。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防控体系,将财务控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相互融合,使经营有序。第二,设置事中监督措施,传统的事后监督体系并不能及时的发现出现在企业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应该建立起严密有序的监督体系,对各项业务、各个岗位进行周期性和日常性监督,这样可以获得最新的反馈信息,并最终解决将会出现的问题。
(三)建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发现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且促进电力企业的合法化,有序化发展。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关预期,并将审计过程、审计范围、审计方法等这些予以明确规定。
(四)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提高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岗位人员包括财经法律、会计制度、计算机操作等基本业务能力进行定期考核,优化人才队伍。第二,培养复合型人才,选聘具有一定能力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使他们在企业建设中得到发展。
(五)建立配套的企业内部用评价机制和考核措施
考核评价措施的建立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部门相配套的考核体系能够理顺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协调各部门的发展,最总使每一项措施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结语
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应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并完善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篇12
(二)内部会计控制企业为了识别组织可能受到的影响事件,并在一定的程度上管理风险,通常以《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来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过程中,其管理目标、执行管理计划的过程,时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
二、电力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分发电、输电、配电和送电等环节,属于国家重点控制的自然垄断性行业的范畴。电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它同时具有国有比重大、投资规模大和现代化程度高等特点。电力企业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在电力企业内部的贯彻和实施;二是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三是能有效监督物资采购、计量和验收等环节,有利于维护电力企业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和完整性,避免损失或浪费现象发生;四是通过对电力企业风险的评估,加强对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有利于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当前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仍有发生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电力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前景,电力企业是资金资产密集型企业,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丰富,但对内部会计控制活动配套如果不能及时跟上,相关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就会存在漏洞,就会导致资金和资源处于监管不力的状态,出现因自然损毁、人员冒用、私人窃取等原因而失去使用能力,国有资源被浪费。
(二)会计信息失真高质量的会计工作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现在许多电力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机制不到位,在会计核算工作时经常出现种种失误,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力企业内各部门信息量大,如果不能及时沟通,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也很难保障,会计人员无法及时整理会计信息,制作会计账簿。第二,会计核算不规范,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发挥应有的能量,影响企业决策,严重的将影响企业的资金资产安全。第三,电力企业一般生产规模较大,实物盘点难度较大,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例如长期以来都没有对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固定的盘点,引发电力企业内部账目混乱。
(三)对会计工作的重视和人员素质限制许多电力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重视生产工作而忽视管理工作。管理部门的工作长期不受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领导层也无法从会计账簿中了解到企业的实际会计情况。因为会计工作长期得不到改进和监督,导致会计工作对企业内部的效用无法发挥出来。另外,一些电力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本身缺乏管理会计技能,无法正确处理工作中涉及的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问题,无法在会计工作基础上,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有价值的分析报告,为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建议和支撑。
(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有效性首先,会计人员与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如会计人员不够,甚至非专职,造成责权利不明,会计岗位分离设置不到位,业务出现相互交叉;其次,会计工作流程缺乏实质性,审核不严格。如在会计核算与处理过程中,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未按规定制度执行,已订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再次,会计监督不力。我国电力企业中,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并不多,即使已经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真正充分发挥作用。
四、完善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电力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电力企业必须认识到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在企业内建立防、堵、查等递进式的监控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道防线。第一,事前监控防线。电力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渗入企业各个组织部门,在部门间建立相互制约、互相牵制的管理体系,在整个企业内形成监控网。第二,需要在会计部门里建立事中监督机制,管理和监督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三,还要建立事后监督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执行人应该是企业的领导层和下属一些责任性较强且业务能力精湛的工作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对会计工作定期进行检查。
(二)建立完善涉及各个体系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首先,需要先健全企业的预算支出管理系统,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处于什么样的理由,经由什么样的程序可以获得预算审批。电力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需要建立分级管理的体系,来使管理系统更加立体化,实现从点到面,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例如:对较大的年度计划进行细化分配,对年、季、月成本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完善管理制度。其次,要建立成本责任制。为了确保预算的高效完成,企业应当根据内部管理者职责的差异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从而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监控。
(三)实现经营的全过程控制在采购环节中,采取“库存定额”方法,根据现有的库存量和存货能力,决定每次应该采购哪些物资和采购数量,杜绝超额购买的现象。如果需要一次购买大量材料,就需要以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供货商;严格把控货物入库,确保入库手续齐全;在销售环节,电力企业应完成内部管理工作,定期制定销售计划,组织高层管理者召开“计划审题会”,确保整个经营过程都在计划管理范围内,尤其注重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制定、货物发运、货款回收与清收等。另外,电力企业还应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控制,根据经济业务产生的时间、现金量、银行存款日记账、连续编号、财务责任人签章、会计与出纳职责的区分等,所有付款业务都需要会计人员的审核、主管人员签章后,出纳员才可付款。
(四)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电力企业提高财会队伍的素质,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会计人员能够掌握足够技术能力,对工作中需要涉及的财经知识、会计准则、操作软件等都具有一定的了解,电力企业要保证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上岗后还需要定期进行考核。第二要做好招聘、甄选工作,不断为企业吸纳新鲜血液,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生力量。第三,企业要积极为员工提供提升渠道,如外出深造、训练平台等,同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不仅要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对各种管理技能有所掌控。
(五)建立健全内部会计考核与评价体制考核与评价是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做好考核与评价,能够督促企业员工更加严谨仔细的进行操作,并促使员工自觉的提升自己的素质。电力企业的会计控制考核与评价体系工作是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强化这部分的工作,是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措施。事实上,无论是怎样的企业都需要进行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设,从而落实高级管理者对整个企业的控制,提高对企业的掌握能力,进而使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层。
篇1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革,我国电力行业通过“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措施,对电力原有机构进行了重组配置;在行政管理结构上,完善设置了国家能源局、电力公司、电力监管委员会等,通过这些部门相互协调、彼此制约,对电力行业实现系统管理;通过市场试点建设,对电价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了多种电价制度区别管理。通过这些改革,电力行业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电力行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就当前我国电力行业总体形势来看,基于结构优化的电力体制改革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营结构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民营小型供电公司和外资电力企业逐渐走入电力市场,与传统的国有电力单位形成多元竞争格局。但从总体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在我国供电市场中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包括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售电在内的各个供电环节基本由国家电网垄断经营,市场经营结构呈现出一体化局面。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营主体并存发展,国家电网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不利于建立透明的竞争市场,其他发电公司与用户缺乏自主选择权,违背了市场开放性原则;另一方面,由于经营结构过度一体化,导致发电、输电、配电成本混淆不清,市场无法反映供需变化,加大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2.电价结构机制不够健全。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供电质量和价格结构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经过多次变革,到2013年止,依然未能建立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电价结构机制,在电价的制定上依然存在较大问题。电价结构不仅是改革电力体制工作的难点,也是电力行业与人民群众矛盾多发的关键环节。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电力生产技术,电价结构改革相对滞后,电价制定依然处于市场试点的探索阶段,供电环节混淆不清,未能分开独立计算成本,现行的售电价格并不能真正体现市场供需变化,不能对市场资源配置进行正确引导。
3.非公有制电力主体进入行业市场门槛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目前,国家电网在我国供电市场中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供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基本由其垄断经营,小型非公有制电力企业可以涉足的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仅限于发电市场,进入行业市场的门槛较高。受当前电力体制缺陷影响,许多非公有制电力公司进入电力市场后,往往无法保证收益回报,渐渐退出电力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电力行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风险。
二、优化电力结构,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首先,规范电力市场秩序,推进市场建设。针对当前电力市场现状,优化电力结构、推进电力体制改革首先需要规范市场秩序,推进市场建设。具体来讲,可通过转变经营观念,改革交易方式,结合市场规律、根据市场现实需求制定价格标准,在总结以往交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区别规划。电力调度是电力经营主体维系供求关系的核心手段,在电力交易活动中扮演着裁判的角色。在新型的电力市场中,应尽可能独立运行调度与交易,打破传统的国家电网独买独卖的局面,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其他电力企业和用户营造出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环境。此外,还应逐步分离输电、配电,创新输配模式,尊重非公有制电力企业与电网用户的独立性,确保其能够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
其次,科学制定电价,建立健全电价形成机制。在当前形势下,优化电价结构不仅是缓解用户与企业之间矛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根本举措。在电价的制定上,应采取“开放两头,抓住中心”的管理模式,即放手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管理,强化输配电价制定,两头由市场决定,中间由政府决定,重视电价制定监督与控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电力体系。具体来讲,应充分结合各地电力市场发展情况,变革竞争形式,逐步建设形成由市场竞争占主导的上网电价机制。鉴于输配环节混淆、成本计算不清的现状,积极优化电力结构,明确区分供电各环节电价成本与售价,完善电力企业财务核算制度,理清供电各环节的关系,采取成本与收益综合计算的方法制定供电价格。同时,对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进行动态管理,未来的电价结构应该是能够完整反映电力资源与供求关系的新型机制。
最后,降低门槛,深化电力产业投资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鼓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电网长期在供电市场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供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基本由其垄断经营,小型非公有制电力企业可以涉足的领域受到严重制约,非公有制资本进入电力市场的门槛过高,严重阻碍了电力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就要逐步放宽多种资本准入条件,为非公有制电力主体提供多样化的准入渠道,充分发挥市场的开放性作用,扩大电力产业投资范围,除了发电领域之外,还应在涉及供电的各个领域积极引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丰富电力主体组成,巩固电力产业发展后劲。另外,考虑到民营电力公司与外资企业具有趋利性特点,一旦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得到相应收益,其往往选择全身而退,导致市场混乱,用户利益也无从保证,因此,应高度重视民营资本投资与回报保障,维持电力行业发展活力。
三、发达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先进经验借鉴与参考
1.美国电力体制改革。美国是推行电力体制改革较早的国家之一,法律手段是它的主要方式。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决策层面实现电力市场自由化、民主化,允许各种非公有制电力公司进入电力产业的各个领域,从法律角度赋予其参与电力生产经营的权利。为了进一步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国际化,美国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电力行业,创新电力市场运行模式。供电领域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电网向全体公民普遍开放,实行竞价入网;输电、配电及售电各环节独立运营、分开结算。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变革,美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有力地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
2.英国电力体制改革。以《能源法》(1983年版)颁布实施为标志,英国率先开始推行电力体制改革。政府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电力行业,国家电网也可以为非公有制电力公司所用;各地方的电力公司可以实行电力分销,并且允许其从私人企业中买进电力。后来,英国又颁布了《电力法》,构建了国家电力产业管理体制的新框架,对电力产业进行了结构重组,将原来的发电资产整合成为全新的三大电力企业,分别是:国家电力公司、电力生产公司和原子能电力公司,通过对国家电力资产的重组优化,促进电力资源配置,大大提高了电力公司生产效率。到1988年,英国电力产业全面实现私有化。通过这些变革,英国电力行业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