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监管机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型监管机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型监管机制

篇1

电梯作为生活中常用的特种设备,其监管贯穿于制造、安装、维保、使用的全过程,涉及制造企业、安装企业、使用单位、检测机构、维保单位等多方主体,存在故障和隐患未能很好地控制、安全主体责任未能有效落实、监管部门靠人海战术进行监管等大量问题,一直是市场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在当下信息化泛在的时代,新型电梯监管按照“以服务换取数据,用科技创新监管”的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重构电梯生产、销售、维保、使用等价值链各环节互联网生态圈,并基于电梯互联网平台所积累和沉淀的电梯技术档案、维修保养、使用管理、故障处理、检验检测等留痕数据信息,建立涵盖公开公示、主体信用、风险预警、质量安全追溯、隐患治理和应急处置的电梯监管体系,打造“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四维共治”监管新格局,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市场逐劣的良性电梯市场环境共治。

一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强化电梯相关各类市场主体责任。各类企业要基于电梯互联网平台,建立电梯制造安装、使用管理、维修保养及企业诚信自律的“自我声明+信用管理”等相关信息公示制度,并恪守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自治。

篇2

(一)农民自愿

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缴纳合作医疗保险费,家庭的所有成员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参保的农民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纳10元的保险费并存入个人账户,就能得到国家、省、市、县财政共计40元的补贴,形成社会统筹基金,参保者大病治疗所发生的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的标准得到补偿。这种做法,一方面,扩大了该项制度的覆盖面,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人参保,全家吃药”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筹资范围和基金的整体规模,提高合作医疗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二)政府做保证

在资金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政府投入为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筹资额度占80%,2009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40元标准补助,对东部省份按照中西部地区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不低于40元,农民个人缴费增加到不低于20元。东部地区的人均筹资水平应不低于中西部地区。从2010年开始,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合农民按60元的标准补助,地方财政补助标准相应提高到60元,农民个人缴费由每人每年20元增加到30元。在管理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次要求省、市级人民政府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扶贫等部门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协调小组,在卫生行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在分担风险方面,新农合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或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结合,医疗服务水平和基金的互助共济与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保障重点明确

在以往实行的合作医疗中,农民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受益度小、统筹面窄、抗风险能力差。为此,国家制定了相对较高的保障水平,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50%的地区新农合住院补偿提高了5个百分点。把保障重点放在保大病上,这样可以缓解因病带来的经济损失,避免因患大病而致贫、返贫现象的出现。同时,在保障大病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小病,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吸引更多农民参加。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积极推进门诊统筹,加大门诊统筹力度,把保障的重点由大病起步逐渐向门诊小病延伸,扩大大病统筹的一些门诊慢性病种。

二、建立健全新的管理体制

(一)建立新的筹资体制

新农合强调政府是筹资的主体,地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但在实际运作中,政府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较低。特别是县乡财政困难,负债过重,无法保证其资金的投入,主要的资金最后还是由农民负担。有些省市规定,参保者在乡、县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看病,只能得到约20%的医疗费减免,而参保者到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没有任何补偿。可见,新农合的受益人群主要是生大病住院治疗的参保者,这就造成部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地方在推行新农合的过程中,筹资成本由政府或卫生部门承担,由此造成一些政府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地方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投入部分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为改变上述现象,首先,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新农合专项资金制度。按2006年底参保农民4.1亿人,每人每年补偿40元计算,共需164亿元,这约占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08%、国家财政收入的0.4%,即使提高到每人60元,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也有能力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贴。比如,石家庄市政府就单独拿出一部分钱在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制度之外又实行大病补助,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乡镇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逐步纳入到医保体系中,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解决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公共医疗设施缺乏的现状。其次,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新农合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由保险公司派专管员负责对到外地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就医的参合人所发生医疗费用的审核和补偿,而农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这造成管理成本偏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级单位设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也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这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财政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最终又将转嫁给患者,无形中浪费了国家大量资财,也降低了对农民的保障水平,因此,必须降低新农合的运行成本。比如,可以让保险公司参与进来,由保险公司设立结报补偿服务中心,建立起有效的运作机制,同时加强风险管控,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将基金委托给中国人寿二道江支公司全权管理,从而将“新农合”运行成本降低了90%。

(二)合理调整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当提高补偿比例和封顶线,扩大补偿范围

从2009年起,河北省新农合年最高报免额度提高到3万元,但由于此制度中的大病补偿不是病种补偿,而是以医疗机构级别来确定补偿标准,乡级住院补偿比例为70%—80%、县级为60%—70%、县级以上为45%—60%。受基层医疗部门医疗条件和手段的限制,部分大病患者不敢到这些医院就医,只能到报销比例低的大医院就医,再加上部分所用药物及检查项目不在报免范围内,直接导致报销基数大大减小,最后拿到手的报销费用也不过总费用的40%。以石家庄市为例,2007年1—6月,石家庄市住院补偿比例为29%,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这个比例体现不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救助为主”的精神,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特别是困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即便是北京市这样财力雄厚的城市,住院补偿率也只有2008年的48.4%。

(三)加大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体制大致有3种形式:一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二是由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主管,或新组建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来管理;三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由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并没有形成专门体系,管理部门上只是涉及卫生、财政、民政部门,而审计、农业、发改委、教育、人事、编制、人口计生、药品监督和扶贫办等部门还没有完全介入到合作医疗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在宏观上没有形成符合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卫生、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定期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内部及外部审计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为参合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遏制农村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比如,陕西省进行了新农合单病种限额支付改革,减轻了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我们认为,一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二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将定点医疗机构做好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到日常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要建立由参合农民组成的监督小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和管理状况进行不定期评议的制度,并完善监督机制。对评议不合格或排名最后的医疗机构,要取消其定点资格。四要对经常违反规定给病人乱开大检查和大处方的医生进行惩处,除了吊销其处方权外,还应该以通告的形式告知参合农民,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遏制这种不良风气的盛行。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健全社会监督、审计监督等机制。一是彻底管好农民的“保命钱”。合作医疗基金是参合农民的“保命钱”,管好用好是新农合工作的中心环节。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也越来越重。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月—12月,四川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办涉及“新农合”职务犯罪案件22件52人,涉案金额90余万元,诈骗“新农合”基金的犯罪案件也达到40件82人,这些犯罪案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要严格落实和执行好基金财务管理与政务公开制度,各省、市、县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基金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截留、挪用合作医疗基金。二是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完善对医疗机构的立体化监督体制。当前的监督主要有审计监督和财务基金管理制度,这些只是技术监督,还要发挥社会力量来进一步强化监督,形成一个立体的监督网。比如,建立医疗报销公示制度和患者回访制度。同时,还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比如,有些地方定期公布县级医院所用药品报销的比例范围。三是发挥农民参与监管的作用,采取多种监管形式,除公示、举报外,还可以采用不定期抽查、聘请农民作为监察员和信息员等,加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监督。

(四)建立预警机制

篇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农资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农资经营由供销社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农资生产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农业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都纷纷涉足农资流通市场。农资行业发展到现在,已形成国有农资公司、农技站(土肥站)和个体工商户及个人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渠道格局。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农资市场日趋复杂,出现了监管主体乱、市场主体乱、农资商品乱等问题,在资源配置、流通体制、竞争机制上畸缺而无序,致使农资商品流通秩序发生紊乱现象。这些问题使监管执法的难度也相应增大,简单的市场巡查、农资质量定向检测等普通监管手段已不适应当前农资市场的发展需要,急需建立科学高效、监管有力、行动协调、反应快捷的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保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制定礼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一举措将有力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逐步完善。

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是以培养农资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从而从根本上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实现农资产品监管关口前移。

二、农资市场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遵守行业信用。近年来,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遵守行业信用,生产和销售不合格的产品。综合分析,农资经营者不遵守行业信用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行业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农资行业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致使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暗地里降低农资市场生产和流通的标准,以至于不断出现农资质量问题。只有加强相关立法,才能迫使农资生产者和经营者将农资质量保障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农资质量监管水平。

第二,当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这与我们注重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社会的信用建设,特别是市场参与者的诚信建设。个别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坑蒙拐骗消费者,不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求自身信用建设。农资行业之所以出现屡禁不止的质量问题,也与这一行业的参与者忽视自身信用建设分不开。

第三,缺少社会信用建设的氛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和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导致社会的各行各业都缺少信用建设的氛围。这种缺少信用建设的社会氛围对于农资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农资市场不断出现问题。

三、构建农资行业信用体系的对策

2011年8月18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经验交流会上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经济户籍库”,对全国多达上千万家企业划分不同的信用等级,相应给予不同的监管方式。建设农资市场监管信用体系,是新时期顺应社会诚信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农资行业加强市场建设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构建这一信用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农资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建立以“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参与、协会配合”的农资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完善农资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市场信用管理体制,明确农资市场信用管理工作的职责、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工商部门对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框架进行总体设计,并对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具体建设方案组织协调。

加强农资企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信用信息征集,实行辖区管理,及时更新,确保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逐步实现工商、农业和质监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1.公开企业基本登记事项记录。企业登记事项是企业最基本的信息,属于社会公共信息,是了解企业信用的原始数据,依法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2.公开违法行为记录。对行政处罚结果按照分类监管的不同要求进行公开,作为企业信用信息予以记录并可提供社会查询;对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依法吊销公告。

3.公示典型违法企业。对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反响强烈的典型案件,将该企业违法情况通过网络等形式。

(二)建立农资市场信用标准

农资市场信用标准是评价农资生产和销售企业信用等级的尺度和依据。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市场信用标准,坚持独立、公正和审慎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评价,保证评价结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2007年1月,全国整规办和国资委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行业信用等级试点管理工作的通知》。这是为我国农资市场信用标准建设而做的初期努力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我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农资市场信用标准还存在不足之处。为此,一方面要在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上继续朝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而做到对信用评价单位的信用等级核实无误。只有这样,农资市场信用标准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三)完善农资市场信用评价制度

农资市场需要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运行的信用评价制度,以保证评价结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建立由政府部门、农资行业和社会三方组成的评价主体则是必然选择。例如由工商部门对企业的农资市场信用作出相应的评估,积极借鉴农资行业协会意见和建议,并采取听证的方式多方听取社会意见,对企业农资市场信用作出正确的评价。

工商部门可以农资经营者“经济户口”为依托,结合对经营主体市场交易行为的动态监管,对所掌握的

与其信用相关的主体资格、经营行为、遵纪守法情况、商标注册认定、广告行为、合同管理、质量认定、受表彰奖励情况等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各类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为守信企业,B级为警示企业,C级为失信企业,D级为严重失信企业),从而在日常监管中加大对A级农资经营户的扶持力度,适度管理B级农资经营户,强化C级农资经营户的监管力度,严管D级农资经营户,定期向社会农资经营者的信用信息,预警和引导农资消费。同时,在农资经营者中大力开展“文明诚信企业、商户”、“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农资商品放心店”争创活动,引导农资经营者诚实守信,营造重信誉、守信用、讲诚信的良好经营氛围。

同时,鉴于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有必要引入专业评估部门来帮助政府分担农资市场信用评价工作的压力。专业的农资市场评估部门作为独立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之外的独立评估机构,由于与其他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因而在评估过程中更能体现独立性与公正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专业农资市场评估组织的发展。

(四)建立农资市场信用披露制度

农资市场信用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存档,是做好农资市场信用工作的基础。政府应当利用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方式来将农资行业信用状况向广大消费者公布,确保行业内其他相关企业和普通民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提供借鉴,为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提供依据。鉴于当前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现状,保证农资市场信用披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构建农资消费预警网络。充分利用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的检测手段和专业技术优势,实现检测结果共享。同时,不断加强农资商品质量监管,及时市场监管预警信息和农资消费指导信息,保证农民用上合格放心农资。

2.政府担任农资市场信用披露的主体。不论是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或是互联网等传播手段,政府必须作为农资市场信用披露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3.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由于政府能力所限,无法确保每次披露的农资市场信用完全真实准确,需要通过社会反馈进行修正和调整。

(五)完善农资市场信用奖惩体系

工商、农业、质监等农资市场监管部门可以根据信用等级状况,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对长期守法诚信企业要给予宣传、支持和表彰,如在年检、抽检、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便利;在农资直补政策享受和农资龙头企业评选等相关优惠补助政策方而优先,建立有效保护和激励机制。

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不合格农资退市制度。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质量不合格农资严厉查处,及时追回、收缴、罚款;对虚假宣传的,及时警告并消费警示。对严重违反农资管理制度,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市场主体,实行重点监管,可采用信用提示、警示、公示、取消市场准入、限期召回商品以及其他行政处罚方式进行惩戒,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加快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快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创新农资市场监管体制和提升行业监管效能为主线,按照“引导、规范、提升”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农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结合农资打假,建立上下互动、横向互通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引导农资企业加强自律建设,营造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良好经营环境和放心的消费环境,实现农资监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农资市场建设的诸多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农资市场信息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农资市场信用法制建设水平。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有关农资市场信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保障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进行。

(二)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守信氛围

篇4

1.企业管理预警信息的收集整理。企业管理预警信息的搜集整理,是企业管理预警系统运行中信息机制的初始阶段和基本环节,能由于营销管理的好坏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信息机制中的信息收集人员应密切关注诸如产品销售情况信息、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情况、应收账款管理与收回情况、销售队伍工作效率和贡献、广告支出及其效果等内部信息。此外对市场、行业等外部信息也不能忽视。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内部外部信息对预警系统都是有用的,这里收集的信息主要是与警兆和警素(即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密切相关的数据资料,所以信息收集人员应该将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剔除于预警指标体系无关的数据资料,然后通过信息传递机制传递给信息分析人员。

2.企业管理预警信息的分析预报。企业管理预警信息分析处理是信息分析人员运用科学的预警分析方法和技术,从众多指标中选出能够充分代表整体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并将定性与定量两种分析手段相结合建立预警分析模型。然后接收由信息收集人员传递过来的与警兆警素相关的财务报表信息及其他相关预警信息,将这些信息输人模型,经过模型处理后,会输出一个定量化数值,结合对这些信息的定性化分析,形成对企业管理危机状态的一个综合判定,根据危机程度决定应予以报出的警情预报类别和内容。

一般来说,企业可能面临的企业管理危机状态有正常状态、波动状态、危机状态三个警情级别,我们可以据此确定警情预报的种类,即无偏警情预报、低偏警情预报和高偏警情预报。需要说明的是,无偏警情预报是指在企业无任何财务危机征兆情况下做出的警情预报,显然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危机管理小组介入的,是一个理论上的企业管理最优状态。低偏警情预报则是指偏离了这个企业管理最优状态但又没有逾越危机警戒线的一种财务状态,采用低偏警情预报制是为了保证企业对财务危机状态的日常监控,采取一些控制措施,使这些偏离因素尽量往中心的财务最优状态停靠,防止这些偏离因素恶化,最后转化为危机。同理,高偏警情预报指分析处理的结果显示企业管理危机状态已逾越了危机警戒线,也就是说在企业管理危机实际发生情况下所作的预报。

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警情预报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①所属警情预报类别。警情预报应首先标明企业警情预报种类级别(无偏警情预报、低偏警情预报、高偏警情预报),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危机状态和程度有个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②所选用的预警指标和采用的预警分析方法。主要说明所选指标和分析方法的理由、分析结果及反映出的企业财务危机情况,为为什么出具该类警情预报提供方法和信息支持。③根据各预警指标警示的财务危机情况,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揭示深层次的原因,并将结果予以预示,为企业生产经营应采取的应对对策提出意见或建议。

企业分析人员将成本分析的警情以警情预报的形式传递给危机管理小组,由其根据不同的警情种类级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3.财务预警信息的监控处理。危机管理小组接收来自于信息分析人员的信息,根据警情预报的种类级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无偏警情预报情况下分析企业处于这样一种财务最优状态的原因,并从这些因素出发,保持这些因素良性存在,以使企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当然,我们说这是一个理论的最优状态,在实践中是不可能永远保持在这一点上的,所以并没有专门派人负责;低偏警情预报情况下需要有信息日常监控人员来负责,根据信息分析人员提供的一些原因和应对措施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使其不至于偏离过大,导致危机发生;高偏警情预报情况下则需要危机管理人员借鉴信息分析人员提供的对策,并对外进行咨询,提出综合解决对策,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当对信息实行监控以后,对控制后的信息经过信息反馈反馈给信息分析人员,进行下一轮的分析预报,信息分析人员则将警兆警素(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信息反馈到信息收集人员,对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整理,剔除无关信息。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危机预警信息机制是一个由上至下传递和由下至上反馈的循环往复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预防、控制和化解财务危机,使公司得以持续开展生产经营过程。

二、预警信息机制的运行条件分析

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这些运动发展变化是有条件的。这里面说的运动发展变化其实就是一个运行过程。显然预警信息机制的运行过程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只有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而有效发挥其作用,实现预期的维持公司持续经营的目标。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基础信息真实可靠。一个科学的企业管理预警结论必须在掌握大量的真实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企业应确保建立一个稳定、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

篇5

一、传统师生关系下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班主任顽固地维护“师道尊严”,认为班主任是一班之主,班主任说的话就是命令,具有权威性,学生必须遵循。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很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班级,表面上看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但是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另外,虽然学生看起来听话,守纪律,但内心可能是压抑的,认为班主任高不可攀,不敢动摇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因为他们的这种听话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为了免遭批评或惩罚不得以而为之。

2.师生之间沟通的单向性。通常,班主任和全班学生思想的沟通,基本上是班主任在课堂上热情激昂地和学生讲道理,希望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是宣读些规章制度,希望学生牢记于心,不要违反。而班主任和个别学生的思想沟通,也只不过是教师发现某某学生学习或是行为上有问题了,“请”其到某个地方去“谈心”。但这个地方往往是教师办公室,这种“谈心”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沟通当然不能实现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了解,更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3.学习好等于样样好。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有些学校评价教师主要看教学成绩,而教师评价学生就只看学习成绩。对于学习好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越来越欣赏,而往往忽视其行为上的不足。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班主任可能会侧重发现他们的不足,而往往忽视其闪光点。这样极易使学习好的学生在思想上有一种优越感,看不起学习差的学生,而学习差的学生有一种自卑感。学生内部这种隐性的不平等对于班级管理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二、在班级管理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要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

1.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社会,民主平等是主流,学生当然也讨厌“专制”,崇尚民主平等,班主任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存在主义哲学以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高度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人性化、主体化、个性化。师生关系平等性,也是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师生间的平等性也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教师不能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2.建立合作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极强,即使遇到问题,他们也喜欢自己承担,不愿和别人沟通,也不愿向他人求助。有些学生逆反心理强,和教师对着干,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这就需要班主任与学生多沟通,走进学生的心里,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排除困难。要让学生了解管理班级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责任。

3.建立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些教师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想方设法压制学生,只要班级安稳就行。学生必然会抵制这种压制,对此类教师,学生当然也不会尊重信任。建立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班主任应放下架子,全面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信任和赞赏他们。教师有教师的权利和尊严,学生也有学生的权利和尊严。班主任要多与学生交流,听取意见,在尊重他们看法的同时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尊重信任的环境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静.浅谈班主任的“爱”[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篇6

二是行政推动。新农保制度惠民工程连续两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市政府将新农保列为2010年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市政府成立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新农保工作会办会、推进会、现场会,全面部署和动员新农保工作。全市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加大新农保财政投入,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财政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共列入财政预算3.7亿元。各级还重视新农保经办机构建设,帮助解决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基本保障新农保经办管理的需要。

三是会战发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双覆盖”百日会战活动,“双覆盖”一是新农保适龄参保、基础养老金发放全覆盖,二是“四有”村建设全覆盖。百日会战分为宣传发动、组织突击、实施攻坚、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并突出各个阶段工作重点。市政府专门召开“双覆盖”百日会战现场推进会,现场推进会规模空前。各地通过“日统计、周通报、月督查”,及时通报新农保进度,积极开展会战活动,新农保成效显现,新农保参保率、基础养老金发放率,都提前半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是载体带动。新农保实施全覆盖,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需要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实现广大农村居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建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实施“十村示范、百村试点、千村推广”工程,按照建立平台、摸清情况、宣传发动、自愿申报、对应衔接、筛选初审、公示确定、跟踪落实“八环节”工作法组织推进“四有”村建设,按照“五个一”(有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一间房、一台电脑、一部传真机、一部电话)标准建立村级劳动保障站,目前全市2081个“四有”推广村劳动保障平台“五个一”全部到位。省委、省政府专门在盐城召开现场会,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同志亲自到会讲话,对该市“四有”平台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四有”村建设全覆盖,为推进新农保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是四级联动。经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盐城市已初步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新农保工作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市政府制定下达新农保全覆盖工程目标,各县(市、区)与各乡镇,各乡镇与各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实行镇包村、村入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四级推动新农保的强劲态势。新农保工作的有力推进,为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五大问题影响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调研中,我们感到,组织发动和农民的广泛参与,仅仅是新农保工作万里的第一步,如何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这是难度最大的问题。从长期来看,我们既要重视新农保制度建立初期的组织动员与舆论推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新农保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需要切实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面临的五大难题。

1.如何维持农民缴费意愿,是新农保运行中的一大难题――当前部分农民参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参加新农保,不能排除的一个问题是对政策的稳定性及持续性的顾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生存环境的限制,农民更重视眼前利益。目前,新农保选择低档次参保的情况比较普遍,部分农民参保意识有待增强。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自己还不到45周岁,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对参保关心程度低,存在观望心理。尤其是年轻人对长期性养老保险的兴趣和热情普遍很低,对新农保制度是否维持长期缴费意愿有很大不确定性,即使参保,中途退保的可能性也很大。有的农民以为现在还在试点阶段,试点就是试试看,新农保说不定也会重蹈老农保的覆辙;有的农民担心新农保缴费会越来越多,以后逐年增加经济上承担不了;还有的农民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新农保会像之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样,如国家不仅取消农业税,还给农民种粮补助等各种补助,农民以后也不需要再缴新农保费了,直接享受养老金。类似这样对国家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怀疑影响了农民的参保意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参保进度。

2.新农保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难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全覆盖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一方面是与其他社会养老制度的对接难。目前,新农保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衔接办法尚未出台,导致各地对这部分农村居民是否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理解不一、执行不一,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跨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对接不完善。新农保的覆盖对象是广大农村居民,目前居住在小城镇无保障的其他人员,尚未明确列入新农保的参保范围,也享受不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在工作地参加了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人回到农村后,政策之间缺乏有效对接。还有一部分人群,比如,已满16周岁的农村女性,她们未出嫁前在父母家参了保,出嫁后到外地又还没有实行新农保制度,她们的养老保险该如何接续等问题。据有关部门粗略估计,全省没有养老保险的城镇老年居民有数十万之多。新农保制度的有效衔接是制度可持续发展,实现其社会政策目标的重要条件。

3.切实解决新农保运行中各级财政的责任分担问题――新农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新农保制度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地大多使用省补资金发放了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到位率偏低,尤其是对新农保的参保补贴资金仅仅纳入了预算,未及时足额划入。这对新农保工作的进一步推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如何实现新农保制度的长期有效管理,这也是难度较大的问题――各级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经费有待进一步落实到位。在新农保运行过程中,市、县两级农保经办机构,负责实施新农保的组织推进、政策制订、宣传培训、稽核审计、经办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督查考核等项工作,随着新农保工作的蓬勃开展和经办业务量的急剧增加,实现新农保适龄参保全覆盖和基础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必须切实解决有人做事、有钱办事问题,保证各级新农保经办管理服务必要的工作条件。目前,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常按照经办人员、服务对象1:5000的比例配备机构人员,市、县两级城保经办机构分别是副处级和副科级建制,初步保证了城保经办业务的开展,而全市新农保服务对象超过300万人,各级农保经办机构普遍人手不足、经费不足。同时,市、县两级农保经办机构的机构建制与其承担的经办服务职能不相称,难以有效发挥新农保的组织推进、工作协调和经办服务职能,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的政治、经济待遇普遍较低。社保管理平台脆弱、管理力量严重不足,难以支撑繁重的管理任务,将会严重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及可持续发展。

5.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又是制度运行的难点之一――新农保基金收缴和基金保值增值不到位影响新农保的顺利推进。目前,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新农保基金管理环节多、在途时间长、金额大,存在安全隐患,亟待引起重视。据了解,各地新农保保费和养老金基本上是由本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制度平台、管理平台、技术平台亟待加强。目前的机构网络对于待遇领取等无法做到简单、便捷、安全。更为严重的是,按现行基金管理办法,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蓄利率按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计入个人账户,长期如此,恐引起账户亏空。如何避免新农保重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的个人账户空账和养老金筹资缺口问题,如何实现新农保社会统筹账户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制度化、法律化,如何做实新农保个人账户并实现参保农民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尽快完善新农保基金管理办法,是新农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制度建设问题。

三、构建我市新农保制度运行长效机制,推进新农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如何构建“新农保”运行的长效机制,实现新农保长期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是探索我省新农保下一步发展,谋划更完善、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新农保,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据统计,盐城市200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9.58万,占总人口的16%,自1990年盐城市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年来,盐城市老年人口以3.5%的比例递增。今后一个时期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2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1.5%。可以想象,如果不从现在起给农民进行物质积累,再过二、三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成为威胁农村社会安定的头号问题。“银潮”不仅仅会冲击城镇,更将猛烈地冲击社保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如何防止农村老年人陷入贫困,“防洪”比贫困到来后的“抢险”更加重要。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要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组织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全面提高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意识。制订适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教育规划,广泛深入宣传社会保险政策及其优越性,通过耐心的讲解和引导,使农民了解政策,明白道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努力营造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氛围。

2.强化政府主导,建立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所以“新”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在于明确了政府投入责任,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要保证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健全各级财政稳定、长效的新农保资金补助机制,建立农民缴费、集体补助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市、县财政每年应列出专项预算,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并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强化政府主导,还需要完善体制,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妥善解决好新农保制度中各级财政责任分担问题,形成良性有序的投入机制。建议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明确各县(市、区)财政尽快拨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配套资金和农村居民参保补贴资金,推动新农保制度正常有效运行。

篇7

由于卫生公开在空间轨道上暴露,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生存,其自身面临着多方面威胁,很容易受到敌方的干扰、窃听甚至摧毁。一旦卫星这个关键节点出现故障,就会造成整个通讯网络瘫痪。因此,加强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卫星通信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卫星通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大推动了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数字化、智能化通信技术,比如说,压缩与处理数据编码等等。第二,研制多波束以及点波束卫星天线,大大提高军事卫星的通信吸引力。第三,多址方式,使得卫星通信技术与未来发展技术更加吻合。第四,星上处理技术,使得卫星通信自身发生质的变化。第五,交换体制与传输体制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向综合业务过渡的可能性。第六,小型化、轻型化与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动中通等问题。第七,对于卫星通信频段与通信体制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卫星通信活力。卫星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卫星通信的组网技术、系统容量与业务品质。

2 简要论述卫星通信抗干扰问题

现阶段,卫生通信抗干扰体制从整体上来说还不完善,但是,在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独立的抗扰扰技术得到深入研究。比如说,调制解调技术,SMARTAGC技术,干扰自适应抵消技术,扩频通信抗干扰技术,猝发抗干扰技术等等。可以说,这些技术都是由地面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功应用到卫星通信方面。是新器件、新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卫星抗干扰能力。不可避免的,上述技术自身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在未来高科技竞争中,将不能有效发挥卫星通信的主导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卫星抗干扰技术与抗干扰体制两方面的研究。

3 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

研究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必须要找到与卫星通信特点相吻合、抗干扰能力强、能有效抵御各种人为干扰的抗干扰新技术。站在通信电子角度分析,卫星抗干扰主要由跟踪瞄准干扰、宽带强功率干扰以及同频窄带干扰等技术。针对卫星通信来说,笔者认为要想实施干扰,必须在上行链路进行,综合考虑抗干扰效果、经济因素以及技术因素,侦查、测位与跟踪上行卫星信号,进而实施信号干扰,这成为了未来卫星通讯最有效、最常用的对抗通信方式。所以说,应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研究论证卫星抗干扰通信体制,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站在技术角度分析,扩展频谱通信成为了现阶段最有效、最常用的认为干扰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扩谱通信,跳频通信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组合。在地面网中,这种技术已经比较完善,这种技术势必将会成为未来卫星抗干扰体制的主要技术。要想将这种技术成功移植到卫星通信中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与此同时,有效的网管网控技术以及科学合理的组网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卫星抗干扰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地面网络来说,要想真正实现卫星通信抗干扰体系,还需要深入研究多种技术问题。比如说,选择扩频码、设计跳频图案、与现有卫星网络的兼容问题、研究软件化、数字化终端等问题。必须经过全面、系统的真如研究与论证,笔者提出以下抗干扰通信体制:第一,以扩谱技术作为主要应用技术,另外,辅助于天线调零技术、SMARTAGC技术等抗拒强干扰技术,使得整体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达到55dB。第二,采用扩谱信号作为上行信号,采用TDM信号作为下行信号,在简化终端设备的同时,促使抗干扰系统技术更容易完成。第三,地面站完成信号扩频全过程,星上处理转发器负责完成解扩过程,所以说,需要进一步加强星地一体化的研究与设计。第四,在70赫兹或140赫兹中频进行信号扩谱与信号解扩。选择36赫兹或72赫兹宽的转发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器件与技术。第五,现阶段能够对8-16路信号同时进行研究与分析,每路信号速率可设置为4.8kbit/s,,9.6 kbit/s、14.4kbit/s、19.2kbit/s,可随机占用信道也可按申请分配信道。第六,在选择频段上,需要考虑向EHF段发展。

4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

本文分析的抗干扰体制是基于下图实现的,具体情况见图1:

这一体制的关键技术为星上解扩技术与上行信号扩谱技术,特别是需要达到35dB以上的处理增益。必须选择直扩与跳频相结合的卫星信道,直扩可以提供约20dB以上增益,调频可以提供约15dB以上增益。图2为地面站功能示意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知,这一体制选择的是先扩后跳的方式。之所以选择这一方式,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星上解跳技术、解扩技术的实现。变换信息与编码,主要是将基带信号(控制信息、信息净荷、路由信息)转化成为卫星通道使用的传输码,现阶段,可以采用协议方式、软件以及芯片技术完成。具体来说,直接扩谱模块通过用基带信号和PN码实现直接扩谱。能够直接用硬件系统完成,笔者建议使用软件系统完成,其通用性与灵活性将会更强大。结合这一关系:10109码速率/息速率>20或码速率/息速率>100选择信息速率与码速率。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调频方式、信道容量等因素。

由调频模块直接完成变中频功能,由模拟乘法器、频率合成器以及伪码产生器等组成,处理增益可达到15dB以上。即:10logN>15或N>32,也就是必须保障跳点数大于32个。直扩信号小于跳频间隔,跳速低于100次/s,之所以这样配置,主要是为了实现星上解扩技术。与此同时,选择支扩码型与设计跳频图是非常重要的技术与理论问题。直扩伪码主要考虑码长问题、互相关特性以及自相关特性。设计跳频图与跳频码主要考虑击中概率、邻站干扰情况以及容量问题。

预处理主要包括抑制较强干扰、下变频等作用,主要利用软件、数字滤波技术等实现信号分离。然后,各路分别进行解跳与解扩,进一步将基带信号恢复完整,再进行成帧,最后一步就是通过TDM数据以广播形式传送到地面。数字分路这种关键技术,进行了有效仿真与模拟,并获得了满意效果。而解扩技术主要是恢复伪码问题与系统同步问题,可以通过软件与硬件两方面共同完成。

5 结语

综上所述,卫星通信抗干扰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环节复杂的系统性科学,任何一个关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卫星通信质量,本文对卫星通信抗干扰体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天桥,王尧.改进的频谱幅度域处理抗干扰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05).

[2]张兴军.扩频体制卫星抗干扰性能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9(02).

[3]潘小飞,刘爱军.跳频卫星通信系统中星上处理方式的性能分析[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

[4]梁向阳,张彬.一种改进的组合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12).

[5]胡啸,林剑峰,王玉菊等.基于感知度模型的卫星侦察舰船目标效能评估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2(01).

篇8

    key 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behavior;risk factors  为探讨家属行为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我们对抢救的308例ami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抢救的ami患者308例,其中男198例,女110例;年龄28~86,平均(58.5±10.21)岁。

    1.2  方法对308例ami患者抢救及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由急救医生和经管医生认真填写自行编制的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急救现场情况、抢救过程、病情转归和预后情况等,以及对抢救有影响的正性和负性因素各11项。正性因素:送医院及时,了解相关急救知识、病史叙述准确、抢救现场安静有序、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一致、心理准备充分、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不在病人面讨论病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负性因素:送医院不及时,医疗急救知识缺乏、病史叙述不清、抢救现场混乱、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不一致、家庭经济状况差、情绪激动、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不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1.3  统计方法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抢救及治疗情况   308例患者均住院治疗,其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emi)227例,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nstemi)81例。符合条件的行急诊静脉溶栓,冠脉造影和(或)冠脉成形术(ptca)、支架手术。所有入组患者均按照冠心病二级预防原则进行治疗。

    2.2  出院时情况   病情好转303例,其中心功能ⅰ级270例, 心功能ⅱ~ⅳ级33例,死亡5例。

    2.3  家属行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出院病例中,心功能ⅰ级的患者,有6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有212例(78.52%),有6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有32例(11.85%); 心功能ⅱ~ⅳ级或死亡病例中,有6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有4例(10.53%),有6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有23例(60.5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以心功能水平为应变量,在控制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合并疾病等因素后,将对ami抢救有影响的家属行为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分别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1个正性因素和11个负性因素与ami的抢救均相关。依优势比(or)值大小正性因素前六位排列依次为:送医院及时、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家属意见一致、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积极协助抢救。负性因素前六位排列依次为:送医院不及时,不信任医护人员、不配合抢救、家属意见不一致、在患者身边讨论病情、家庭经济状况差。见表1、表2。  

3  讨  论

  ami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因素在冠心病的病因、病程、与预后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探讨与ami预后相关因素很有必要[1,2]。   表1  对于正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表2  对于负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ami的预后与其早期治疗密切相关。溶栓治疗的获益是时间依赖性的。戎其飞等研究病人从胸痛发作到急诊中心进行评估所延误的时间,各种病人的延误时间在2~6h,占总时间的60%~70%[2]。本研究送医院及时、送医院不及时均排在正、负性影响因素首位,充分说明了时间在ami救治中的重要性。   由于发病突然,伴剧烈的疼痛、惊恐甚至濒死感,患者常表现极度恐惧和焦虑,加上抢救环境紧张和必须绝对卧床,使患者担心疾病预后,如果家属了解相关急救知识、心理准备充分、就能协助医护人员的工作,及时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减轻恐惧和焦虑[3],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反之,则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陪伴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来源,其情绪很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疾病康复[4]。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家属才能积极配合,协助抢救。所以,在对患者实施有效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向家属讲解相关知识、治疗进展、预后情况,积极与家属沟通,取得家属信任,稳定家属情绪,引导家属面对现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5]这对ami救治可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家属行为与ami救治密切相关,要提高ami救治的成功率,除医护人员要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进行抢救外,还要增加家属行为的正性影响因素,减少家属行为的负性影响因素,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6]。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对策:(1)普及急救知识,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初步的冠心病急救知识,及时到医院救治;(2)在对患者实施有效救治的同时,积极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讲解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为其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及配合治疗奠定基础;(3)真诚与家属沟通,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尊重家属知情权,以维系患者与家属和医护人员间的信赖关系,使抢救顺利进行;(4)避免在患者床边与家属讨论病情;(5)对情绪异常的家属及他人,要帮助脱离现场,保证抢救环境的安静,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6)鼓励家人与朋友多与患者沟通,鼓励他们,关心、陪伴、支持他们,以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7]。

【参考文献】

  [1]李美婧,马文林,徐 颖,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抑郁与超敏c-反应蛋白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3(28):187-189.

[2]戎其飞,苏思本.急性胸痛的危险分层和临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999-1003.

[3]关建宏,宋玉文,王 红.49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良复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1):77-78.

[4]黄忠琴,林秋丽.急性轻度躯体外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3):182.

篇9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海琳,何梓健.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计算机管理系统探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11:43-44

[2]辛新,郑平.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J].工程质量,2001,4:15-16

篇10

其次,使学生形成物品定位摆放的意识。整洁环境的营造与桌椅的摆放有很大的关系。一个班的桌椅摆放整齐,班级环境就显得干净、整洁。若一个班的桌椅东倒西歪,显得凌乱不堪。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班的班风不佳。为了使学生形成物品定位摆放的意识,笔者在实践中是这样操作的。学生下课和老师道别后,会说一句话:人起椅齐桌面净。说完后,他们先是把凳子放在桌子下面,然后收拾学习用品。对于桌斗内学习用品的摆放。笔者主张学生不要把书包放在桌斗里,而是要求学生将书本分类放在桌斗里。书放左边,本子放右边,中间放文具。学生在摆放学习用品的过程中,训练了操作能力和分配能力,继而提高了认知能力。对一年级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会受益一生。

再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提倡一人一岗,各尽其责。如在分配值日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状况、家庭住址距离学校的远近、家庭做饭的现状、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等,然后将每个窗台、书架、讲桌、黑板、关灯、关门等各项工作让学生承包。在分配中兼顾各方面的因素会使分工渐趋合理,使班级的各项值日工作用时短,效果好。当“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成为了孩子们的习惯,责任感的培养就落到了实处。

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进入WTO,国内外联系更加频繁和密切,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竞争。因而企业要求高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较高深的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把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国际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现在的事实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采用压迫式学习法、教师一言堂式灌输,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客观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缺少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薄弱[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企业基本上要么主动“走出去”,要么被动“引进来”,不论何种方式,企业面临的环境将会是动态复杂的不确定性环境。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很难具备不确定性环境所要求的灵活的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对国际企业管理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迫在眉睫。

2 目前国际企业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对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的研究,我认为我们国际企业管理学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2.1 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失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到目前为止,国际企业管理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进度,一贯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其教学要求进行配合,形成了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灌输对象来展开教学的现象。同时,大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接受与否,往往采取简单而熟悉的填鸭式的一言堂讲授法。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是“讲”主角、学生是“听”配角,因而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被动接受,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最后就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量达到了,而学生学习的质下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消磨殆尽[2]。

2.2 空洞的理论多,实践经验少,失去了课程本身的示范作用

许多教授国际企业管理课的教师,很少具有国际化的经历,而且对国际企业具体如何去经营缺乏实践经验,只能就书本说书本、就理论讲理论。因而,教师一言堂的空洞理论教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国际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的印象,势必束缚、压抑和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际企业管理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的示范作用。

2.3知识教学多,能力训练少,失去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作用

国际企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训练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大有好处。目前对许多高校来说,教师的教学量大小容易评估,但教学实践劳动量大小如何去衡定仍处于摸索阶段。而任课教师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实施教学实践,而这些付出通常得不到学校的肯定和认可。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放弃这一环节,勉强实施也出于应付。再加上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需要得到学校、企业等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道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因而教师只能传授书本理论,学生也只能姑妄听之,不求甚解[3]。

2.4 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失去了激励学生学习“士气”的作用

过去教师教授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板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的一言堂讲授法;现在教学手段除了板书之外,陆续使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效果不升反降,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利用现代手段,坐在控制台前,面对电脑屏幕,照本宣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士气”逐渐低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慢慢消失,上课讲话、睡觉、玩手机、听MP3等现象逐渐滋生,最后演变为逃课。

3 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改革初探

根据过去国际企业管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我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3.1 教师讲解精少,学生活动多,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整个教学的工作应以培养创造性、创新型人才为中心,培育二十一世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因此,老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补充,应以能否培养创新人才为唯一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了达此目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我采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国际企业管理学每上一章,我都先让学生预习,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制作PPT;然后利用每一章的二分之一学时,请学生在课堂上授课,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总结成败;最后由我来点睛。这样,老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地位由过去的老师家长式的一言堂,变为了学生唱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培养。

3.2 “请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提升国际企业管理学示范效应

所谓“请进来”是指邀请一些成功企业的企业家尤其是当地的企业家作讲座,而且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模拟各种管理现场,由企业家出题,学生回答,然后企业家对学生回答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讲评,不仅使学生亲临现场接触实际,又使其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增加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的机会。所谓“走出去”一方面是指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观、做调研等;另一方面是由学校出面,联系企业,利用校企合作,让老师深入企业,培养实践能力。这就有助于解决空洞的理论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

3.3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让学生进入被描述企业的情景现场,进入管理角色,以这个企业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同时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使学生对抽象的管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规律等有了深入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沙成塔,使学生培育出智慧的灵性,提高经营理事的能力[5]。

3.4 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的“士气”

《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问题引导,调动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法;分析案例,交流心得的案例教学法;分配角色,身临其境的模拟教学法;给定论题,深入剖析的小团队学习讨论法;建立团队,观点碰撞的辩论法等。通过将上述教学方法贯穿于《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士气”,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4 结论与启示

《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进入了WTO,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我国企业需要国际复合型人才显得异常迫切,国际企业管理学就成为发展最为迅速、最为热门但又是形势迫切所需的一门课程。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国际企业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不仅尝试着上述的教学改革,还尝试教学开放化,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与社会建立广泛的、息息相通的联系,立足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实际,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吸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优秀学生参与研究,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开放性课程特色形成,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国际企业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创新能力提高。总之,我们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仍处在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探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国际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更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珊. 关于“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9:36-37.

[2] 刘永安. 企业管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11(4):55-58.

篇12

(一)经营户数量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失地人员大量涌现,利用安置补贴从事经营活动的人数较多。加上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出现了“毕业找工作难、自主创业多;外出打工难,回家做生意多”的社会现象。据统计,20__年辖区新增个体工商户*家,20__年新增个体工商户*家,增长*%;20__年前*个月新增个体工商户*家,较去年同期增长*%。

(二)无照经营户所占比重较大。辖区经营户*家,排查登记无照经营*户,占总数的*%。

1.涉及前置许可的无照经营较为突出。在登记无照经营户中,涉及食品、餐饮、洗浴、旅馆等重点监管行业的*户,占无照经营户的*%。

2.以住房作为经营场所的无照经营较为突出。土地被开发后,政府以统建房的形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安置。由于普遍门市租金较高,部分居民就利用自家房屋作为经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根据《物权法》规定,经营者须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才能办理营业执照,因此容易遇到困难。其数量为*户,占无照经营户的*%。

3.超范围经营的变相无照经营行为较为突出。超范围经营行为也集中在需办理前置审批许可的经营项目上。其数量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约占合法经营户的*%。

4.转让频繁造成无照经营较为突出。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频繁的相互转让店铺在一些区域十分普遍。一旦店铺转让后,原来所有的许可证和执照全部作废,都必须重新办理,经营户担心经营时间不长,而无意办理营业执照。属此类情况的有*户,占无照经营户的*%。

(三)工商执法监管难度较大。××辖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居民多为农转非人员、低保户或失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清楚不了解。而且原有土地被政府征用后,由于补贴、赔偿等问题与政府相关部门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因此,工商人员按照职责在当地执法时,容易遭到当时群众的阻挠或对抗,一旦处理不好,容易本文来源:文秘站 引发群众性事件,因此该辖区市场经营环境整顿规范起来难度较大。*年*月,在××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区期间,街道、市政、公安、卫生、工商等部门对××山庄市场进行了联合执法,遭到无照经营户百般阻挠,为了避免引发恶性事件,执法人员只有主动撤离,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受到极大损害。

二、规范新兴城区市场经营秩序的阻力和难点

新兴城区大量的无照经营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合法经营者权益,造成不公平竞争,而且是不法经营者投机诈骗,走私贩私、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三无”食品的温床,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影响城市整体形象。无照经营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面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工商执法规范的问题,主要还存在以下阻力和难点。

(一)前置门槛高,无法办理许可证。大多数难度较大的无照经营行为都涉及前置许可。以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为例,经营户要办理需提交身份证明、生产经营场所使用权证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名通知、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平面图、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等十余种材料,但部分经营者因为各种原因,提交不了相关材料,只好放弃或者拖延办理,成为高危无照经营户。

(二)前置费用高,经营成本增加。以从事餐饮的经营户办理卫生许可证为例,办理前须先办健康证,要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体检,现在最低为*元,包括*元体检费、*元证件工本费,餐饮从业人数一般在两到三人,所有费用高达三、四百元,这对生意本来就本小利薄的经营户来说,根本无法也不愿承担办证费用。另外,部分经营户还反映卫生许可证办理的时间过长,申报后须卫生部门进行场地勘察,拿证至少要等一个月,甚至是半年,经营者只好无照就进行经营活动。

(三)文化程度低,办证手续繁琐。新兴城区主要居民多为农转非人员、低保户、下岗失业或外来流动人员。以××辖区宝圣南路市场片区为例,该片区登记存活的个体工商户共*户,其中经营者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名,仅占*%,而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名,占*%,可见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但在办理经营许可和执照时,前后要填写十多张不同形式、内容的表单,对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经营户来讲填写十分吃力。就拿最简单的年度验照申请表来说,收集的有效信息不多,但本文来自红盾文苑网站填写内容却多达十多项,经营户普遍反映较大。因此,现场验照时多由工作人员填写,不仅增加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 费。

(四)管理部门多,难以形成合力。部门管理重叠、职不清、责不明是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最大阻力。行政许可审批上各自为政,效率不高。前置许可制度对把好市场准入关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各职能部门之间,程序不能统一、信息无法同享,增加了群众办事成本,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执法监管上重叠交叉,相互等靠。目前,重点高危行业经营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职能部门审批,各行政职能部门可按照相关法规赋予的职责对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户予以查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了“查处问题相互等靠,发生问题相互推诿”、“齐抓难共管”。

三、规范新兴城区市场经营秩序的几点建议

规范新兴城区市场经营秩序,减少违法经营行为,降低无照经营率,关键应从“降低门槛、减少费用、简化手续、共享信息、协同监管”五方面入手:

(一)降低门槛。本着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引导、规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出发,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政策标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规范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从调研情况看,一些小的食品加工点或销售点,只要达到卫生标准,就不应在经营场所面积和性质上有硬性规定。

(二)减少费用。应充分考虑中低阶层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在前置许可、准入条件和收费标准上必须区别对待,对失地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和低保困难家庭应予以减免。特别是办理健康证的体检费用,政府应适当予以补贴,从而减少经营户办证成本,充分调动经营者办证积极性。

篇13

虽然MPO参与ACS的炎症过程,但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作用很明显不是仅仅由于缺血引起的。因此,MPO的意义不仅仅是斑不稳定的标志,也是氧化应急损伤的标志。MPO增加并不是心脏病所特有的,就像在许多感染中,炎症或浸润过程都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2 基质金属蛋白酶一9【Metallo―proteinase 9,MMP一9】

MMPs是一组24肽链内切酶,它们是细胞外基质中的生理调节因子,存在大多数组织中。这些复合物通过转录,通过特定的前体,并通过与底物相互作用,以及具有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特异的内源性抑制物来加以调节。这些物质在心脏损伤后参与血管重塑,也参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和心室重塑。

总之,初步的研究提示了MMP一9可能在评价CAD和急性冠脉事件后的患者有重要价值。然而,在任何单独将MMP一9用于临床以前,用其他生物学标志物和临床变化来进行更严格的核对是很必要的。3 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

循环中sCD40L大部分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并具有生物学活性,可通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膜结合的cD40L和sCD40与CD40受体分子相互作用,这些受体分子不仅存在于B细胞表面,而且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的单核、巨噬细胞和内皮以及平滑肌细胞表面,导致基质MMPs的释放,从而引起斑块的不稳定。组织因子的释放引起血小板活化,从而产生更多的sCD40L。使得血管内炎症持续并处于促凝的环境中。

已证明在炎性疾患中sCD40L。的浓度增加,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和炎性肠病,以及中风,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CD40L一CD40系统的上调可触发 ACS。sCD40L浓度可以确定具有高血栓危险性的病人,除了心肌梗死标志物外它可作为一个ACS斑块不稳定的有用的标志物。4 妊娠相关的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

PAPP―A是一高分子量(~200 kDa)糖蛋白,由合胞体滋养层合成,是怀孕期间用于唐氏综合征筛查的典型试验。据报道,它是一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依赖性的IGF结合的蛋白一4一特异的金属蛋白酶,故可通过破坏动脉斑块保护性纤维帽的完整性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在妊娠期,PAPP―A以异四聚体复合物存于血循环,这种复合物由两个PAPP―A亚 单位与两个嗜伊红细胞基础蛋白前体(proMBP),即它的内源性抑制物共价结合而成。PAPP―A也存在于人的成纤维细胞中,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似乎以同质二聚体活性形式释放出来,而不与其抑制物proMBP复合。

已发现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强度与其严重程度有关,所以在无症状高脂血症的人群中检查PAPP―A可作为一个心血管病危险性的标志物。然而,PAPP―A浓度不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影响。这些初步提示了PAPP―A浓度的增加可能不只限于ACS病人,也可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此时可无临床症状。ACS患者的循环PAPP―A不同于从妊娠患者血清分离出的PAPP―A,特别是ACS患者血清中的PAPP―A似乎以同质二聚体形式存在,因此PAPP―A作为心脏标志物用免疫学试验测定很困难。

总之,为使PAPP―A作成为ACS患者心血管危险陛独立的生物学标志物,进一步的研究甚为必要。5 胆碱(Choline)

胆碱和卵磷脂酸主要是磷脂酶D催化膜磷脂的磷酸二脂而裂解的产物。在冠脉斑块不稳定或组织缺血时,经磷脂酶D(PLD)刺激和细胞表面受体激活全血胆碱(WBCHO)和血浆胆碱(PLCHO)浓度迅速升高。几项试验研究支持了这样一概念,即在各种冠脉斑块不稳定的基本过程中,巨噬细胞被氧化LDL刺激,MMPS分泌,血小板被胶原和凝血酶激活,促进纤维蛋白原结合到糖蛋白IIb/IIIa受体,PLD激活是关键。PLD的同工酶由人冠脉斑块和由氧化表位而定位于冠脉的巨噬细胞产生。此外,早期缺血性膜损伤和磷脂被磷脂酶分解导致胆碱释放入血浆,随之由胆碱转移系统将其吸收入血细胞。

在多变量分析中cTnI或cTnT和WBCHO是最有力的独立预示指标,与各自独立的试验相比WBCHO与心肌钙蛋白结合可得出更高的危险性估计。WBCHO不是心肌坏死的标志物,但在无急性心梗的患者中可提示高危险的不稳定心绞痛(灵敏度86.4%,特异性82.6%)。

6 缺血性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采用白蛋白一钴结合(ACB)实验检测的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作为第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心肌缺血生化标志物,对于急性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和排除诊断,ACS危险分层、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IMA是在人血清白蛋白流经缺血组织时产生的。完整的血清白蛋白N一末端区域含有N―Asp―Ala一His―Lys的氨基酸序列,该序列是过渡金属元素如钴(Co)、铜(Cu)、镍(Ni)一个很强的结合位置。 7 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Factor-Pl-GF)

P1GF是源自血小板的蛋白质家族成员之一,是单核细胞的强有力的化学趋化物,参与血管内皮的生长调控。P1GF是50 kDa的异质二聚体,含149个氨基酸并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有高度的相似性。有多种组织可表达P1GFmRNA,包括甲状腺,胎盘和肺等,这表明它在这些组织中起作用。目前,对P1GF的功能了解尚不完全,但似乎主要是参与炎症过程的起动阶段,包括使循环中巨噬细胞进入动脉硬化损伤部位,刺激平滑肌细胞生长,上调巨噬细胞产生TNF仅和MCP一1。P1GF在循环中是稳定的,在血清或血浆中的含量仅为ng/L水平。

8  游离脂肪酸(Unbound Free Fat够Acids,FFAu)

血清中大多数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含,而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的FFAu数目很少。根据以前的研究结果,FFAu的浓度,而不是总脂肪酸可以敏感的提示潜在的冠心病的病理过程,在缺血后FFAu浓度的上升机制还不清楚。

数据显示:有缺血症状的病人中,血浆FFAu监测指示了早期的心肌缺血症状。在对22个PT-CA病人手术前5 min和后30 min的试验结果与正常人相比要高14倍,但是,只有11个病人:ECG的ST段改变。另外,ECG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明显升高。在后来基于监测cTnI判断有无坏死的同一组病人的测试中9个Ml病人的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其中只有2个有cTnI阳性。在其他的胸痛病人中,93%游离脂肪酸升高,而cTnI升高的只有30%。当cTnI升高时游离脂肪酸一定会增多,游离脂肪酸的峰值与cTnI的浓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