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

篇1

在我们奋力抵抗之后金融危机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全球经济正在稳步回温。同时经历此次金融危机的人们的情绪也在逐渐舒缓,人们在调整心态的同时有必要仔细分析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总结经验,从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商业市场进行整体评估,通过评估结果掌握金融市场的宏观动态,从而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汇放地点,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必须强大。受到流动性风险的直接冲击可以导致一家运营的商业基金不充足的商业银行直接破产,在受到金融危机侵袭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关闭的商业银行多半由于运转资金不足而导致负债。为确保中国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2009年9月28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条例中要求自2009年11月1日起各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经营战略测定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对此制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制

存款期限和贷款还款期限差距太大,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安全隐患,而且贷款的期限在加长,而资金的拥有者更倾向于与把资金转换为实物,这将增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生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和数量不吻合,流动性需求强和流动性较差的机构的资产分配均匀,使整条流动链运行缓慢或出现停滞现象,由于整体流动性下降,负债则主要是居民的储蓄存款,一旦有较多的储存用户集体取款则会导致银行不能及时兑取,发生挤兑风险。其他相关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同时法律方面,市场方面都存在相应的风险,各种风险在不同商业形式下长期累加汇总在一起,最后的结果导致流动性风险,因此在注意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同时控制其他形式的风险,将控制风险列入商业银行日常安全控制中,与其他风险在企业内部中消化解决,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与其他风险管理系统协调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风险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减去贷款余额的差额持续扩大使银行的钱币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存款差额由2008年的16.28万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8.76万亿元(见表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导致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强度降低,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生存危机。

表1 2008―2012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单位: 亿元)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08―2012年统计数据。

2.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2008年11月中央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四亿投资”计划,2008年11月和12月的信贷投放额为4600亿和7700亿。到2009年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39.04亿元,同比增长34.16%,增幅比2008年年末高出15.43个百分点。银行贷款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基础建设、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以及基础建设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要求逐渐变高,导致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增大,不良贷款率增高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的出现率。

3.房地产信贷过量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据相关数据表明,自2008―2012年房地产资金贷款额度同期比为11.32、16.54、21.38和32.16,而如期借贷还款在同期的比值为36.25、25.21、23.45和18.57。从这些数据当中可以看出,随着房地产投资借贷资金的同期上涨,所借贷款项的回馈便每况愈下,这就说明了房地产资金风险的消极性质在不断地增强,所带来的商业经济风险投入也就大大地增多了。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诱导之下,更多的问题则是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投资,那么也就必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改进和完善。如果在短期的利诱之下没能够及时地应对,然而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考虑还是危害性极大的。

五、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建议

为了能够有效地预防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抓紧建立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大形势、宏观调控银行的经济走势积极运用国家政策以调整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冲击,维持银行“入”与“出”的平衡,合理有效地安排贷款期限结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加强对房地产信贷市场的管理

房地产事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市场的龙头产业,购买地产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信贷量过度增长,会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带来潜在的危机。所以,避免因商业银行大面积收放贷款导致地区性资金流动出现问题,只有严格控制贷款金额和还款日期。

(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增强资产流动性的强度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稳定定期还款,提高定期还款的优利。努力研发出新的存款类型,使更多的持金者存款于银行。将贷存款进行分类,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资产进行存储与贷用,并且分析各个类型对企业资金流动性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管理。

(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未来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走势进行评估,采用不同种方法来计算银行账户中的隐藏危险,根据市场利率折算银行账户的经济价值,进而宏观地调控整个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在流动性风险侵袭之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所以经济价值比收益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更能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冲击。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

当我国商业银行面对流动性风险时,仅凭借企业自身内部调节是难以化解的。因此,寻找外部资金对解决此次金融危机是关键点,在寻找外部条件的同时分析企业自身存在的缺点并进以改正,形成一个支出与反馈的有效的、合理的循环,对运营资金进行有效地调控,进而对企业本身经济效益进行宏观调控。

六、结语

此次出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范围内的银行系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各国银行系统都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引起发达国家对于风险控制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国的银行业必将会加速进军国际市场,所以,我国必须要提高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力度,加快研究银行风险控制行为,增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才能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夏志琼.巴塞尔协议Ⅲ迈出银行监管新一步[J].改革与开放,2010(02).

[2]王光宇.金融危机后新资本协议改进及对银行业的启示[J].银行家,2009(12).

[3]张春子.适应巴塞尔新资本监管规则.加快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银行家,2010(10).

篇2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内,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2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定义

粗略地讲,风险可以被定义为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

在风险的定义中包含了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首先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或几个事件分布。因此,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应该对应着一定的概率。为了研究风险,对未来结果及其发生的概率就应该有一个精确的描述。但是从风险管理的实践角度来讲,未来可能存在的结果及其服从的概率分布特征常常是不可知的。因此人们在管理风险的时候,常常需要对此进行主观的推断;第二个因素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暴露。

3金融风险的分类

3.1 市场风险(Market risk),它是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

3.2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它是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无法偿付或者无法按期偿付)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3.3 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它是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可能损失的风险。当金融参与者无法通过变现资产,或者无法减轻资产作为现金等价物来偿付债务时,流动性风险就会发生。

3.4 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它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金融参与者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4金融参与者对待与金融风险

4.1 规避风险(Avoid risk):一些公司认为,只要通过精细的管理,他们就可以完全规避各种金融风险的影响。

4.2 忽略风险(Ignore risk):一些公司在金融活动中往往忽略他们面临的风险,因此他们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来管理风险。

4.3 分散风险(Diversify risk):很多大的公司和机构往往采取"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面"的方法来分散风险,即通过持有多种不同种类的并且相关程度很低的资产来起到有效降低风险的目的,而且这种方法的成本往往比较低廉。

4.4 管理风险(Manage risk):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意识到,金融风险本身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消除的,但是可以通过各种现有的金融理论和工具(如金融工程)来对金融风险加以管理。

5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5.1 现实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并非完美,因此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提升公司价值。首先,现实市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税收。这些税收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收益流,从而影响到公司的价值。其次,现实市场中存在着交易成本,而且交易的规模越小,成本越高。

5.2 公司的管理者是风险厌恶型的,因此通过风险管理可以增加公司管理者的效用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与公司管理层对风险的厌恶有密切联系。tufan研究了美国掘金业的风险管理战略,并且发现该行业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公司管理层所签订的奖惩工作合同有着密切的关联。

6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例证:市场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根据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分为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及操作风险管理。虽然各类风险管理的具体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风险管理的过程并无本质上的差异。(1)确认对公司有显著影响的市场风险因素,然后根据历史记录,对公司股票的收益指标等(如每股收益率)按照市场风险因素(如汇率、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以及商品价格等)进行回归分析。(2)在确认对公司有显著影响的市场风险因素以后,就需要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测度,即对风险进行定量描述。(3)管理风险。一旦公司确认了自身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且通过风险测度方法对这些风险有了定量的把握,那些公司现在就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工具来对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暴露加以定量的管理了。

7金融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金融实业界的具体风险管理运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主流金融学也给予金融风险管理许多重要的理论支持。

新金融学研究对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所提出的挑战主要针对风险管理的第二个步骤,即对金融风险的测度问题。因为一旦金融风险暴露的大小测度出现偏差,那么下一步针对风险暴露所开展的风险管理活动可能就会失效,从而可能给金融参与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风险测度问题在整个金融风险管理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

小结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而“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是一个线性的“均衡”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投资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他们通过理性预期进行投资决策,并且以线性形式对信息做出及时反应。这一理论假设表明,由于市场信息得到了及时全面的消化和吸收,因此金融资产价格的未来变化与历史信息无关(即对时间的无记忆性),资产收益率应该服从正态分布。

参考文献:

篇3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及来源

对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基本分享,而且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存亡发展,所以全球政府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内部现金的储存量不能够满足客户兑现或者偿还债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风险出现;从广义上来说,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还包括银行现金不足导致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带来的经营风险。所以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本质上还是因为银行自身现金储备量不足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信誉下降,使得商业银行出现经营亏损。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转化。第一,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债务人在资产上不能够对合同义务履行,导致银行蒙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对于信用的经营是商业银行经验的本质,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就会极大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可能。第二,市场风险是因为市场价格水平变化导致资产受到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流动性水平下降,一旦利率变化过快就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变大。第三,由于操作不当以及自身系统造成损失,自身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很大可能会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银行金融业务风险,要提前预防财务恶化带来的金融危机,并且需要进一步落实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流动性风险治理体系;第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督体系构建;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第四,形成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程序机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形式上基本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形成了董事会、流动性风险委员会以及监事会为主体的治理机构。各个商业银行通常由自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并且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商I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方面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动态性监督治理程序和机制;第二,在考核激励当中无论是对于管理层还是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体系没有建立健全;第三,对于分支机构的考核没有明确纳入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而忽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控制。一旦出现区域性的突发资本紧缺的情况导致流动性风险,上级银行部门就很难及时跟进处理,增大银行整体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可能。

(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落后

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且国内银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司空见惯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在我们国内银行业发展当中还没有真正利用起来。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的落后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商业银行用来进行短期融资的金融工具就非常的单一,导致无法通过有效竞争来降低短期融资的成本,与此同时单一的融资工具也无法全面反映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在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方面,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的依托,就无法实现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目标,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于信息来源、信息传递以及信息有效性几个方面。在信息来源方面,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各种文件会议或者是内部决策层提供的会议报告等,信息传递方面没有具体的程序机制约束,很多时候都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性,而且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误差并且会在传递上存在一定的不及时。在信息有效性方面,因为信息来源渠道比较破碎化、零散化,而且传递渠道比较单一化,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得不到保障,所以最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无法保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比较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具有比较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的金融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减少风险发生的能动性。因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构建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商业银行处理流动性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对策

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常态化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意识到再严格的外部监督管理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只有从内部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控制体系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的出现。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一般都是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持有银行股份,成为银行的股东,这样就是的他们的利益和外部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这样的激励机制非常有效。当然其他形式的激励机制也有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不变的核心就是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自身能够控制自身道德风险和自利行为,杜绝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的控制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贯彻落实好流动性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监督管理,需要定期对流动性风险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和管理,从而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进行经营管理操作。

第二,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当中,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意味着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的信息可以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加自由的获取、传递和处理各类信息。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包含规范的报告制度,明确落实具体责任人以及报告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确保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第三,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者群体,无论是各种金融手段还是金融工具都需要人来贯彻落实,因此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当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银行风险的认识,在每一个经营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保持忧患意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经营主体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认识,争取在全过程当中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宏观环境层面风险管理对策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环境。对于充满危机和风险的金融行业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程序体系是保障金融活动的最好方式。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有助于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一直都非常重视,在2014年初,确立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专项管理,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在同年3月份开始贯彻落实,这是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保障,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金融环境。

第二,发展金融市场,丰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金融市场包含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还可以从资金运用方面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货币市场稳定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击流动性风险的水平,在短期内会稳定商业银行资金压力,满足短期融资和日常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平台可以扩大企业的股票发行规模,并且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增加适合居民的金融投资工具。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注重金融新,金融创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丰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调整自身资产机构,增强资产流动性。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稳定金融秩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体系有助于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也可以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于防范我国金融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央银行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也许要满足市场化的具体需求,无论是国际金融环境还是国内金融环境现在都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当中,进一步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秩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通过政府和金融行业一起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构建稳定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篇4

一、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特点介绍

企业集团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资金管理以及减少成本等工作的需求,许多企业集团里面开始设立专门进行资金运作的内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即财务公司。财务公司主要依靠企业集团,给企业集团有效经营提供全方位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可是,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会面临很多金融风险,比较常见的有: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与企业信用风险。这些金融风险主要有下列几个特点。

(一)业务面分广

集团财务公司业务范围非常广,不仅可以办理企业之间进行的存贷款业务,同时可以提供保险、证券投资以及融资等金融服务[1]。比如,对于通用集团财务公司,其就给本集团提供和业务有关的相应金融服务,其中包括有保险服务、汽车经销商融资以及客户贷款和出租汽车等服务。正是因为业务分部比较多元化,所以财务公司金融需要应对的金融风险业务分布面的也非常广。

(二)集中度非常较高

由于财务公司性质,更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及政策原因,集团财务公司服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且以内部信贷及结算业务为主。故我国财务公司风险资产实际分布非常集中,风险种类也相对集中[2]。

(三)具有政策性以及行业性特点

我国相关法律和集团行业环境会严重影响到集团财务公司的有效运营,这种因素型风险通常具备行业性以及政策性特点。国家法律以及金融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整个经营过程,所以面临的政策性风险非常大。然而,集团所在行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如果产生行业危机等问题,集团财务公司将面临非常严重的金融风险。

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应对的金融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

金融机构需要应对的一种最常见的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所以集团财务公司同样需要应对这种风险。集团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因主观故意或一些客观因素,会把企业经营中产生的不确定风险传递给财务公司。同时集团财务公司给公司成员单位做出的一些外部信用担保会使财务公司面临相应的信用风险。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的形成受四个因素影响,分别是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财务公司面临的风险也更为复杂,操作风险日趋成为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风险,操作风险对财务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日渐突出。

(三)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需要应对的一种主要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集团财务公司中的流动性风险通常是由债务以及资产在结构方面和期限方面错配引起的。部分集团财务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处于短借长贷状态,如果出现集中偿付,财务公司将需要应对流动性风险。对财务公司来说,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是:①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大部分是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存款,该存款通常具有短期性,可是企业资金贷款大部分是中长期的,所以资产配置产生了错配现象;②部分集团把内部财务公司当作出纳和资金融通中心,使得财务公司出现为了发放贷款而向银行或别的结构拆借资金的行为,而财务公司大部分贷款都用于集团内部成员资金的发放,如果行业产生不景气等问题,就会使得财务公司出现巨大的支付危机。

(四)体制性风险

集团财务公司需要应对的一种独特金融风险也就是体制性风险,决定该风险的因素主要是财务公司所具有的集团隶属性。因为财务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就是隶属关系,所以企业集团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财务公司经营决策以及发展,如果企业集团所处行业非常不景气会发生市场危机,财务公司就会因为资产重组的影响出现资产转移、流失以及债务违约等问题,使得财务公司需要应对巨大的信用危机以及支付危机。

三、集团财务公司进行有效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要想提高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实际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就必须从整个集团着手,站在集团的高度出发控制财务公司得金融风险。企业集团总部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风险进行规划并设计出相应的风险监控体系[4]。企业集团应该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为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打下组织基础。同时,企业集团应该通过现代产权制度,对优化公司整个治理结构进行指导,吸引企业外部投资者以及战略投资者的加入。企业集团还应将董事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董事会领导优势在财务公司实际风险管理中完全发挥出来,保证风险管理采取的是科学民主方式。在业务操作方面,为应对操作风险,财务公司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具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有效结合风险管理理念,使企业各级管理层分工明确,从而确保内部控制工作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执行效果。同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还应该搭建一套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通过这一信息平台,能够对集团财务公司不同层次、不同工作部门以及不同业务领域的操作进行制约和监控,从而对财务公司的业务起到事中或事后控制的作用。

(二)通过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防范

在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时,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将会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财务公司需要具有应用这些工具的能力。财务公司必须有效结合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等方法,对公司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构建完善的具体客户评级体系,提高财务公司的风险量化管理能力。此外,财务公司应该在不同经营活动中有效应用各种信用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等,提升集团企业总体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财务公司现阶段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集团行业实际状况,使得财务公司面临着各种金融风险。因此,对金融风险进行高效的管理是财务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需要应对的各种风险特征,提出了提升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许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2):45-48.

[2]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35-41.

[3]张瑞君,杨柳.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之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J].财务与会计,2010(09):29-31.

篇5

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

(一)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贷款,贷款人并未具备按照约定时间偿还贷款的能力。偿还贷款的方式存在根据约定以及按时,根据约定就是贷款合同的规定,按时就是贷款要按时偿还。另外需要关注贷款偿还人的能力。要关注贷款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进行偿还,贷款是否在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愿意还款。所有原因都将对贷款带来影响。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出现风险将直接给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普通来说,外部内部两种因素造成商业银行出现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对利率风险衡量,对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影响进行分析。例如缺口管理方式落后,尽管操作简单,可是因为是静态,无法观察到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资产负债的影响。

(三)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需要按照存款的合理期限对贷款资产的期限进行安排,从而有效的使用资源,达到最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需要客户存款和贷款比例差不多。商业银行有能力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现金存款的需要,促使商业银行具备流动性,可是一旦银行流动性不够,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四)商业银行中缺乏高素质的信金融风险管理队伍

总体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当中,人才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是能够保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效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可是,从我国当前商业银行人才队伍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原因是:受到传统银行管理制度的影响,大部分商业银行并未建立风险管理职位,也并没有展开金融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伴随着我国朝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进程中,我国高等金融教育专业也并没有真正关注现代风险管理学科,知识结构和观念落后无法将现代金融发展需要满足。

二、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立有效防范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方式就是需要详细的分析金融风险形成原因。形成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内部原因的影响。商业银行内部原因当中主要包含了道德风险、管理失控、工作不到位、经营制度不集约以及体制不健全等因素。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法规的大力宣传,同时制定应急方案,定期对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加大力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具备更好的水平来应对金融风险。

(二)金融监管力度要加强

首先,有效的对金融业内部进行限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系统;其次,将行业自律性增强,定期对成员单位的业务水平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将预防和应对风险工作做好;最后,将金融业务运营工作规范,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金融环境。将风险预警和应对措施做好,保证资金安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从金融创新产品来讲,总体表现投资者与所有者在终端产品之间构成了多个分离层,不能显示出具有的实际价值,导致信息闭塞、不对称情况出现。为了更好的增强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这样,投资者可以有效的将所需要的信息获得,不但可以进一步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的安全性,还能够尽可能的防止金融风险出现。所以,这样的标准之下,商业银行要充分将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方面的先进技术进行处理,经过构成一整套完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增强银行内部多项决策的水平。另外,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信息支持,银行有关方面经过多重信息对业务方针发展策略进行有效调整,从而进一步推进银行在经营管理当中的主动性。

(四)加强对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队伍的建设

只有商业银行拥有一大批具备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才可以保证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水平能够不断的提升。当前,我国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高低不平,管理能力不高。所以,需要增强建设商业银行内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按时对人员进行理论实践的培训工作,可是经过对人才市场挑选这方面的人才,或者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将培训重点放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引入和培训工作当中,需要聘用专家到商业银行当中进行指导。总之,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个非常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发展环境,这对我国总体经济市场的发展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当中的重要主题,需要给予经营发展的金融风险更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篇6

2012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全面开放,2015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限。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后利率市场化阶段”,等待“央行取消窗口指导隐形管制阶段”。这一过程充满风险。这里的风险既有阶段性风险又有恒久性风险,在本文中重点研究恒久性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三、利率市场化下的金融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下的流动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的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在头寸管理、日常流动性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一是利率市场化下,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度增加。当存贷款利率全部放开时,各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制定有竞争力的利率价格,引起资产负债表现金流迅速发生变化,增加商业银行头寸管理难度。二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的波动会引起客户行为的变化,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增加流动性管理难度。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各商业银行创新资产负债表产品结构和计息方式,冲击客户选择。当商业银行创新不足或跟进节奏放慢,就很容易引起客户资金大幅外流,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下的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为了争抢市场不断地上调负债利率价格,为保持收益的连续性,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定价。银行提高利率实际上是在驱逐低风险低收益项目,借款人为了支付高成本的贷款利息,会追逐高风险高收益项目,加上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对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若缺乏相应的内控措施,必然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产生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当前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利率市场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尤其明显。

(三)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下产生的利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规避工具的不完善。由于导致利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变动趋势难以充分明确,一些具体的量化数据获取较为困难,利率风险的分析难度较大,因而很多商业银行都未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利率风险预警系统。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一些商业银行忽视了其对利率的重要影响,再加上目前金融市场并不算十分发达,影响了其创新的积极性,也导致商业银行引入风险规避工具的积极性较低,应用意识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率波动愈渐频繁,且幅度逐渐增大。仅2015年,我国利率变动频次就多达5次。这也给我国金融市场增添了众多的不确定性,银行利率风险大大增加。

(四)利率市场化下的结构风险和盈利性风险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主要以利息收入为主,且净利差管理粗放。结构性风险表现为随着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或长短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使商业银行利率的结构性风险加大。盈利性风险体现在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的决定方式,使得商业银行净利差逐渐收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

四、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丰富流动性管理手段,提高利率市场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敏感度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风险点和风险隐患,全面布防提升管控能力。一是完善原有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提高监测频率和监测维度,建立监测与改善联动机制;二是加强静态和动态现金流管理,结合新资本管理协议要求,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同业学习,保持敏锐的市场敏感度,对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行业新兴产品和业务信息要及时掌握,确保及时调整市场化竞争思路,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避免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

完善利率定价机制,避免因为定价管理能力欠缺引发的信用风险。一是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建设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依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建立起利率定价模型,做好内部资金流通及其定价管理工作,对每笔业务计算资金成本收益及净利息收入,按产品、部门、客户经理来衡量利润贡献,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为绩效评价提供明细的资金成本数据,以此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总行决定全行的利率定价,通过全面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结合全行资产负债实际情况,制定和公布基准利率水平。同时,综合考虑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银行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确定各分支机构的利率浮动权限。如此,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来映射政策导向,促使资金中心成为利率调节的阀门,以此降低全行总体筹资成本,将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的资产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嫁。

(三)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避免可能发生的利率风险

面对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应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意识,通过利率期货、利率互换等工具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降低筹资成本,积极开发新融资渠道。同时,建立利率决定机制。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前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指标等,实现对利率指标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并根据利率走势的预测数据,建立相应的防范对策和管理流程,将利率风险限制在风险管理目标之内。

(四)丰富资产负债结构,改善传统盈利模式

篇7

1引

言金融风险指的是在经济活动当中各种经济要素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者为经济发展、各大企业提供资金的角色,不可避免的将面临自出各种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的主要的核心业务.所以控制风险一直成为银行永恒不变的话题,银行的核心就是控制风险,资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银行将风险有效控制,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遇到的主要的金融风险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第二是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的根本之一要求是根据存款的持续时间等贷款资产的合理配置本身.第三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会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会使得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衡量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来分析的,比如说传统的缺口管理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其由于是静态的,不能观察未来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影响,现在的金融风险的管理侧重于动态,注重考察未来的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重点所在.

2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在日常活动中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风险管理毫无疑问将是银行的最主要且核心的职能.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可以细分成以下几种:

2.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参与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信用风险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债务人的信用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从整体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信用制度,人们的信用观念十分淡薄,故而经济活动中人为的违约现象十分普遍,在这样一种不良氛围下,很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2流动性风险.商银行需要根据存款的合理期限安排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要求客户存款与贷款比例相当.商业银行有能力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现金存款的需求成为商业银行具有流动性,但是当银行的流动性不足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2.3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的管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亏,如果不慎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危害.通常来说,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会使得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衡量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来做的,比如说传统的缺口管理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其由于是静态的,不能观察未来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影响.

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一)目标:我们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信息技术,达到有效地数据管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多部门,多区域的知识共享平台.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够充分整理相关信息,对于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帅选,进而整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二)架构:第二步,需要商业银行将知识管理系统与自身的核心业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整体,并切运行于日常的运营过程,这一步至关重要.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基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如下图显示:(三)功能:构建银行风险控制系统首先要构建有效地知识管理的平台,只有构建有效地知识管理的平台,才能够让商业银行多部门能够高效运作,其次构建风险仿真系统,通过在经济环境下的仿真模拟可以有效测出各种风险抵抗能力,进而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构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知识管理平台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各种财务信息、金融知识(案例、法规、措施和建议,等等)的咨询和管理.风险仿真系统主要是模拟各种金融风险因素,并且把模拟得到的数据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不过真正成为信息知识优化管理决策需要满足以下几大步骤:1.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各部门庞杂,牵涉较多,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跨学科课,所以难免在日常工作的沟通尤其实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建立不同部门共同参与银行领域共享数据的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涉及我国许多工业领域,从而会不可避免的有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如果以上风险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由于金融风险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过去的变化过程,模拟预测各种场景,预测未来金融业务行业状况,如GDP、GNP,M1,M2通货膨胀等,从而为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于当今公司管理的大趋势,公司治理现状和金融业开放程度,需要为商业银行专门构建一个综合管理金融风险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用于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还需要细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1.要有风险识别系统;2.风险计量系统;3.风险控制系统;4.风险预测系统.风险识别是要求能够对于未来或者潜在的可能风险能够有效识别,这是大前提.我们将这个子系统选择金融风险指数作为识别目标,并且从四个不同方面进行识别:第一,本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商业银行的运行离不开我国大环境的影响,所以首先要测试我国大的经济运行状况,故而此指标能够表示我国大的经济环境运行的是否稳定,是否健康,并且对于我国未来经济运行状况能够进行预测,识别我国未来是否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第二,金融指标,包括GDP、GNP,M1,M2等,主要对于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危机的监测,此指标能够及时识别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金融市场的风险快速识别,防范于未然;第三,泡沫风险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侦测出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综合管理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过去的数据并且通过理论分析宏观到微观的经济指标经而有效规避风险.风险自留是商业银行自己保留的风险,一般是不能够转移或者不需要转移的风险.主要是一些概率很小,风险的损失率低的风险.

4结论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经济在一起,但是正是在金融一体化情况下,也加重了我国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领域影响的程度,金融风险的管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是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高新信息技术对于风险进行规避,转嫁,分散金融风险.原有的金融风险的管理理论注重于静态,而现在的金融风险的管理侧重于动态,注重考察未来的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研究.但就是目前来说,我国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和国外发达国家有着一定差距,所以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还需一定时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岳方明.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0(4).

〔2〕王占文.浅谈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35).

篇8

从银行当前经营管理现状来看,银行所遇到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其又可以分为:国家风险、主权风险、法律风险和结算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风险之一,是多种风险的总称,对于信用风险的理解,我们应将其作为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来看。

(2)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又包括利率错配和利率波动缺口风险。基差风险。基差指同一时点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差,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用权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汇率风险: 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对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不得到有效消除,将会影响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效果。

(3)流动风险:(常被称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微观上指变现能力。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流动风险是目前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风险之一,银行在经营中必须保证一定的流动量,才能有效应对流动风险。

(4)操作风险:欺诈、交易系统及清算系统故障、个人不充足的员工训练及操作失误,突发事件,道德规范。操作风险主要是银行在具体经营管理中由于系统和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消除的。

三、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金融风险对银行产生的重要影响,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对金融风险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风险管理的体制尚未成型。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金融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体制上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从目前国内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来看,金融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在于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尚未成型,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无论是在制定过程还是在执行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尚未成型,成为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2)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在资本市场上信息保护较为严密,一般的资本市场信息都掌握在大型的银行手中,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得有价值的资本市场信息,导致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不但不利于银行总体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因此,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成为了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

(3)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薄弱。从银行遇到的金融风险来看,如果某一种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理,银行将在经营中遇到较大的风险,总体经营效果将会受到较大影响。由于缺乏对金融风险的认识,目前多数银行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分散措施都不十分理想,在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方面也比较薄弱,不利于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预防和分散金融风险的意识薄弱是银行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四、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鉴于金融风险对银行造成的严重影响,银行要想有效应对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治理效果,就要结合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加强政府监管力度。鉴于银行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银行在应对金融风险过程中,应将体制建设作为重点,不但要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基本程序,还要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制,保证银行的金融风险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管。为此,我们应将建立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程序,健全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体制作为重要工作,确保银行金融风险管理机制便于操作满足实际要求。

(2)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受到管理体制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在金融信息上缺乏透明度,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企业管理,在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制度,保证银行间的金融信息得到合理流动,提高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效果,促进银行金融管理发展,切实解决银行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为此,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应对银行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篇9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是风险收益分析,这是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由收益管理向风险管理方向演变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以风险收益管理为核心内容的风险管理,这是由于:

1.风险收益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首先树立风险收益观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容。

2.是稳健经营的要求。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本身财务风险很高,决定了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会向银行集中,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在金融风险环境中,为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内涵。

3.是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在前几年我国银行业快速扩展时期,各家银行普遍实行粗放式经营战略,传统银行发展思路是,以高投入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在利率差较为稳定,未采取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张能体现出账面收益的增加;但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忽略了风险管理,缺少对经营行为的风险约束,也积累下了无穷的风险,目前已严重抑制了健康发展。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已经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首先就要开展风险管理。

4.是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国际管理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80年代以来,至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国家已有多家银行因忽视风险控制而倒闭,教训惨痛。巴塞尔协议已经把风险性原则上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促使我国银行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重要的一步就是财务分析的重点由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的转变。这是由于财务分析是站在财务管理的角度发现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对银行历史和现实经营状况和工作实绩作出全面衡量和评价,为制定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直接的依据,因而是财务管理发挥为经营决策服务的具体体现。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型首先要从财务分析开始。

商业银行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直接表现为追求银行价值最优化,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各种不同类型的风险使银行管理者必须在极其不确定的状况下实现银行价值最优化目标,因此,需要对收益和风险进行平衡分析和选择,这就是风险收益财务分析。

国内银行业在借鉴西方银行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时,都考虑了风险控制指标,但由于缺乏对银行风险的深刻认识,并没有因此实现真正的风险管理。开展风险管理,必须首先针对风险控制指标,实施风险分析,只有对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价,才能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可见,风险分析是认清风险、量化风险、反馈风险信息和实施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财务分析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必然向风险分析转变。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几类风险及与收益的关系:

银行风险是指一切与银行业务有关的不确定性及因此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四大类风险:

1.环境风险。商业银行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金融政策、法规所决定的风险。例如,我国银行法的出台和监管政策变化已经促使银行业相应的作出变革。央行的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策略。

2.管理风险。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与能力因素决定的风险。近年来,银行业中违规经营、大案要案所引起的一系列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3.交付风险。由于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导致的风险。

例如,由于电子化手段滞后或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

4.金融风险。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如,流动风险、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和资本风险。

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银行收益与所面临的某些风险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一般来看,环境风险属于不可控制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环境风险的增加并不能促使银行收益的上升,相反却构成银行收益增长的限制因素。而金融风险与银行收益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当金融风险增加时,银行收益也随之增长,并对收益实现和未来收益预期有一定影响。交付风险与银行收益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而为提高银行收益能力,管理风险应严格加以控制。

三、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中风险分析内容

银行财务分析中的风险分析,侧重对风险收益的分析,即对风险和收益的交替关系进行分析,以获得在承担较低风险的情况下的较高的收益。对风险和收益交替关系的分析实际就是现代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特征,为与传统财务分析相区别、突出风险分析,我们暂且称现代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为“风险财务分析”。在股东权益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下,风险财务分析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风险财务分析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收益导向,为信贷计划和资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金融风险是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面对的风险,是风险财务分析主要分析对象。不同阶段,风险财务分析侧重点不同,在经济发展平稳、利率管制严格的时期,人们可能会更关心信贷风险;而在利率频繁波动、利率市场化时期,人们会更多地关注利率风险;而流动风险、资本风险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心。各种金融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度,这综合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为便于操作,建议在目前开展风险财务分析时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和利率分析入手:

1、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对应结构和自身结构)、资产质量,分析资产风险度和资本杠杆来分析流动风险、信贷风险、资本风险。

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是银行的生命线,银行的流动性也涉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对流动性的需求的保证。而流动性与盈利性是流动性风险管理首要解决的矛盾,银行持有高流动性资产,流动性风险会降低,但同时也降低了银行收益;反之,高资产收益而低流动性会使银行面临过大的流动性风险。风险财务分析首先应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风险分析,分析的内容是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相互关系的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仅是流动性也是收益性的决定因素,最佳资产负债结构应是在流动性和收益性求得最佳平衡的结构。

资产风险分析的一个侧重点是对资产质量的分析。资产质量的好坏是信贷风险的直接体现。信贷风险也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因此,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至今仍是银行的主要风险。西方国家许多银行的倒闭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流动性危机,但其实质是资产中存在巨额呆坏账所致。资产中的有问题贷款不仅会导致流动性危机,而且因占用信贷资产规模,在资产负债比例限制下,直接导致了资产收益能力的下降。

资产风险分析中另一个重要分析是对资产风险度的衡量。巴塞尔协议建立于银行资本规定及其与资产风险的联系。银行资本充足的标准是以银行资产风险为基础的,对银行资本风险的管理取决于风险资产确定。在全球经济频繁波动的今天,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各国银行界的首要关心的问题。与资本充足度紧密相关的是资本的杠杆作用,由于银行是高负债企业,有着比一般企业更高的资本杠杆度,因此,银行资本收益率高于一般企业。但杠杆作用对银行风险和收益交替效应的放大作用,决定了这种高杠杆度不是无节制的,过高杠杆度会引起高财务风险,同时降低了资本充足率,最终危及到安全性和收益性。适度的资本杠杆与银行价值最优化的平衡是风险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见,财务分析中对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分析与计划、信贷部门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财务分析更侧重于寻求银行资产价值最优化即在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能为资金计划管理提供风险盈利的可靠依据。

2.利率风险分析。利率风险是银行的基本风险之一,因而,西方银行业曾一度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当然,目前来看这种观念未免失之偏颇。而过去,我国银行业并不重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因是我国利率没有真正市场化,也较少应用利率政策,在严格利率管制下,存在稳定的高利差,只要扩张规模,即可获得可观的收益增长。但近年来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率政策成为调节经济常用手段。而利率市场化成为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内容。由于过去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在最近几次利率调整中,银行业普遍缺乏应变、调整能力。可见,利率风险分析是目前财务风险分析中的重点。

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的: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一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因此,对利率风险的分析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是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情况分析利率波动下所产生的利率风险。

由于我国银行业资金运用渠道狭窄,资产结构简单、利润来源单一,利差收入占利润的绝对比重,利率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就尤为重要了。

传统的利率风险分析是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差额风险的分析(缺口分析),用于衡量银行利差收入对利率波动的敏感程度。这种分析首先要对资产负债的利率期限结构和对称性进行深入分析,这对目前银行业来讲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现行的会计账务体系和统计报表在设计的当初,并没有考虑这种需求。如果不能准确了解到资产负债利率期限匹配结构,就无法确定一段时期的差额风险,更谈不上对利率走势预测和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的调整。因此,开展利率风险分析,首先要对目前的会计账务和统计体系进行改革,以客户管理代替账户管理,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的会计、统计档案。利率风险分析还包括在利率波动情况下,因收息资产和付息负债利率变动幅度差异而引起的基差风险和客户对利率期限重新选择的选择权风险。

另外,开展外汇业务的银行除了面临前述几类风险还会面临汇率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汇率的波动。汇率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密切相关。央行的干预对汇率的波动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汇率的变化。这取决于本国的货币政策和外汇监管制度。在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银行业务国际化的潮流下,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全面的风险财务分析还应对表外业务进行风险收益分析。

四、对风险财务分析的几点考虑:

1.与信贷资金计划分析的协调关系:

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各家银行相应的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异。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分析体系中,风险财务分析应以风险收益为基本观念,参考信贷、资金管理计划分析结论,侧重于对风险与收益的交替关系的分析,反过来为信贷资金计划分析提供风险收益的依据。

2.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借助手工进行风险财务分析已经不大现实了,银行业务数据的繁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以利率风险分析为例,要准确了解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期限结构及变动规律,必须利用计算机详细记录每个客户和每笔业务,构建大型的数据库(甚至数据仓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数据的采集、索引、分析。对于一个大型银行,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上万的客户,业务记录随时间推移更是成倍增长,不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算法而依靠手工来完成分析工作,恐怕连理论上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3.分析方法要不断创新:

财务分析从收益分析向风险收益分析转变,对动态分析提出迫切需要。目前财务分析常用方法是财务比率分析,是与收益分析阶段相适应的静态分析法,不能满足对风险动态分析与预测要求,应向现金流量分析过渡。传统风险分析方法也基本是静态分析法,无法满足对风险预警的要求,也要向动态分析方法过渡。如对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差额分析没有考虑到外部利率条件和内部资产负债结构连续变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西方银行业提出持续期动态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的另一发展方向是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机开发先进算法,进行量化分析,对客户进行细分化,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4.要不断地关注国外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并建立完善中国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国外银行界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广泛开展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化,风险管理理论在不断丰富。例如,1997年初巴塞尔委员会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银行界对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1997年下半年又推出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从银行监管的角度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全面、更高的要求。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也具有现实指导借鉴意义。我国银行业应该大胆借鉴外国成熟的研究成果,加快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工作的进程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体系。

篇10

二是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将交叉金融业务等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范围,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合理控制期限错配水平。

三是规范交叉金融业务,落实穿透原则,根据基础资产性质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不得对新开展的同业投资业务实施多层嵌套。

四是规范理财和代销业务,规范销售行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和揭示风险,严格落实“双录”要求,做到“买者自负”,切实打破“刚性兑付”。

五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P2P)风险专项整治,做好清理整顿工作的同时,加强商业银行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

篇11

2.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是金融学微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金融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微观金融的蓬勃发展,金融学专业中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微观金融领域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投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等众多学科与课程。风险管理是金融类大学生高年级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在综合运用前期多门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新的内容,使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得到完善和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同时,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是适应金融风险管理学科性质的要求,是适应新的就业方式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金融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以实验室实验研究为载体,构建以金融风险管理实验室为平台,包含证券投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衍生产品风险管理、保险与理财风险管理、国际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六大模块的“平台+模块”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优化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证券投资风险管理包括:系统风险(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社会与政治风险六类)与非系统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四类)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包括:信贷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管理。

(3)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四大类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管理。

(4)保险与理财风险管理包括:内部风险(产品设计定价风险、核保风险、责任准备金风险、再保风险、资产负债配置风险等)与外部风险(保险业监理风险、经济风险)的管理。

(5)国际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包括:外汇风险、国际投资风险、国际结算风险、国际贸易风险管理。

(6)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公司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股利政策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2.建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将智能Agent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管理,开发基于Agent技术的智能化开放式实践教学及管理系统。将开放式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和具体实验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网络化智能管理,形成从学生提出实验申请到学生完成实验、成绩的一整套网络管理的先进运作模式,全面实现实验课程与实践项目的查询、申请、审批、授权、实验、考核等实践环节的开放式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合作精神。通过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培养金融风险管理创新型人才。

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实施途径与保障措施

首先,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体系,对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其次,从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设计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教学实施的路径与保障措施。第三,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将公司金融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将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

篇12

一、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宏观经济调控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扩张范围

中央银行属于政府性质银行,着重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并代表政府进行相关国际金融事务的处理,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央银行是完全依附在政府上的,其应该具有一定独立性。可事实上,我国的中央银行却是完全依附于政府的,根本没有独立性之说。追根究底,是因为“政府性质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是“央行的货币政策”,那么它唯一的目标就是要稳定币值,但如果是“政府性质的货币政策”,不仅需要稳定币值,还要完成促进国家GDP增长、人民就业增加跟出口贸易增长等目标。

(二)金融监管体制对系统性风险没有实质用途

使金融风险严重程度不断家具的原因不光光是因为金融交易市场本身的不足,还因为其监管体制的不足。一方面,金融市场逐渐加强自由化程度间接性地使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各国实行在金融交易市场自由化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举动使得系统性风险的发生频率逐渐变高;这种自由化的经济市场使得部分大多数从业人员、金融风险监管工作者在风险管理经验及其技巧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间接性地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程度;金融市场自由化,也就使得资金利率体系不够成熟、全面,风险管理无规则地扭曲、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市场存在的系统风险可能性变高。另一方面,不断地创新金融的经营模式也会让系统性金融加剧其风险程度。实行的综合性经营金融模式让金融体系变得不堪重负、脆弱无比。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金融监管起不到实际的监管用途。自由化的金融运行系统的改革创新致使各国对其系统性风险的关注力度远远不足,引起不了足够的重视度。

(三)金融交易市场中的利益分配主题模式不合理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银行贷款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支出,而不是持有、霸占,因此,银行会降低贷款的标准去追求最大化的利益所得,同样地,贷款品种的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性,降低贷款承担责任则使得欺诈性贷款层出不穷。银行跟其相应的投资者两者间存在着利益链条,这一环节易通过风险转移实现酬金的获取和利益的获得。贷款危机的到来,使得按揭贷款市场出现信用风险,在很大范围内影响到上述利益链条上参与的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埋下了“定时炸弹”。

二、针对上述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加剧因素,提出有效的防范、消除改革措施

(一)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就全球发展趋向看来,金融监管正面临较大的创新、变革:金融监管由原先的分业监管跟机构监管逐渐趋向于混业监管跟功能性监管。现如今,我国所实施的监管模式就是一种较原始、老旧的分业监管跟机构型监管,跟国际上多流行的混业经营监管模式是不太统一的。在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跟机构监管经营模式下,我国最合理的做法就是设立专业性的机构,去全方位地、高效地监管金融这一行业。举例来说,我国可简单地参考、借鉴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的检查委员会模式,独立创建出一个较为专业性质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去协调好金融行业内部风险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对我国分业监管存在的缺陷进行最大程度地弥补。

(二)调节金融市场高杠杆率,管理总体经济的流动性

应强化对货币流动性的控制、监管力度,尽可能地掌握国家整体经济流向的发展目标。这里提及的货币流动性不仅包括了货币供应量,还另外包括了一定数值的金融性资产以及其流动性方面发生的改变。就中央银行而言,它提供给群众货币流动性高数值的信用总量,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资产金融流动性的监管、控制能力。

应提前制定资产缓冲相关策略。金融机构直接加大了国家对零散资金一定的依赖性,从而使相应的金融机构在资金短缺之时难以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袭击。金融机构需要持有一定量的资金来确保缓冲的风险程度,为相关金融机构的调整、优化创造合理的前提条件,所以强化金融机构面临风险的防范管理力度是必要的。

(三)健全金融风险整体的预警系统与风险处置体系

各国金融风险所具有的防御性能主要取决于其是否配备一套能准确反映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完整的金融预警系统。完善金融预警体系,能及时发现有问题的那些金融机构,尽可能地采取一系列的监管方案以及纠偏策略;另一方面,进行实地检查,提供相关监管部门检查的注意点跟频率参照数值,尽可能地节约监管成本费用,进而加强金融监管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致使系统性风险的损失、破坏范围不断扩大、蔓延,进而产生更猛烈的金融动荡,严重的话甚至引起严重的金融危机。随着。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每个国家都积极采取有效方案去遏制金融风险的严重扩展,尽可能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篇13

二、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设想

所谓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反映辖内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经济金融统计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必须要设置可行的预警指标,而这些指标既能够体现适应性、稳定性、一致性的特点,又能明显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并且能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对指标值作出相应的调整,指标内容包括:金融性技术指标和社会性指标;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的预警区间的预警指标。

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一般是以巴塞尔协议和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设置。指标体系分为7大类,共15个指标。7大类是:经济风险类、信用风险类、流动性风险类、资本风险类、经营风险类、金融犯罪风险类。15个预警指标分别是:1、真实GDP增长率下降。2、资产负债偏高。3、不良贷款率超过15%。4、流动性资产与各项流动性负债的比例小于25%。5、存贷款比例超过75%。6、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与一年期以上存款比例超过120%。7、存款准备金率小于6%。8、资本充足率低于8%。9、总成本与总负债的比例超过7%。10、应收未收利息与利息收入总额的比例超过15%。11、拆入资金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超过4%。12、拆出资金余额之比超过8%。13、各项资金损失率超过10%。14、金融犯罪发案率上升。15、账外经营额与金融资产的比例上升。除以上15个指标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将储蓄网点的日存款下降率作为识别支付风险的重要指标。

以上16个预警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银行经营状况和地区经济状况以及经济环境状况,对衡量银行经营风险和风险监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央银行非现场监管的重要内容。因此,基层中央银行必须依照以上预警指标,科学设计有关险情预警报表,建立内容详实、完备的预警资料库,在日常非现场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预测和监督,中央银行通过对银行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估价后,对金融风险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对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建立金融风险分析方法及识别机制

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衡量和监测金融风险的基础,对金融预警指标的分析和识别是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对金融预警指标的分析一般借助以下方法。

1、金融风险的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是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是基层中央银行有效预防、控制和对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监管的重要手段。在现实操作中,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财务报表分析法。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最直接、最方便的风险识别工具就是本银行的财务报表,对银行自身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是风险管理者实行财务风险分析的重要内容,运用以下几项报表分析方法,通过评估商业银行过去的经营绩效,衡量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着重找出可能影响银行未来经营的风险因素。

A、比较法。用本期报表与前几期本银行报表或同期其它可比银行的财务报表,就各个科目绝对数字、绝对数字的增减变动、百分比增减变动、比率增减变动等各方面作详细的比较。

B、趋势分析法。选择某一年为基期,以后每一期中各科目对基期对应科目的趋势百分比,主要目的是探索银行过去、现在、未来业务开展、风险承担、盈利能力的趋势,特别注意这些趋势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C、共同比分析法。分析个别科目占总资产、总负债或者毛利的百分比,判断是否有异常现象,并寻找原因。

D、比率分析法。计算财务报表中某些科目的数值比率,如流动性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负债比率、资金流量比率、平均收款时间(逾期贷款收回时间)、利润率等,识别影响银行营运资金、资金运用效率,获利能力的因素。

E、特定分析。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考察资金流动的充足性,与通畅性,分析银行经营成本,银行业务量和银行利润的关系,寻找变动原因。

(2)、风险环境分析法。除财务报表分析法之外,另外一种常用的风险识别就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出发,识别有关的不确定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财务报表分析法还是采用风险环境分析法,风险管理者不仅要判断存在哪些风险因素,而且要根据各风险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筛选,从而排除干扰,有重点地管理风险。关于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要靠风险估价来具体分析确定和比较。

2、风险的识别。在诸多风险因素中,有些一目了然,有些却直到已造成损失以后才容易被管理者认识,所以,风险识别需要管理者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经营业务的充分熟悉和了解,丰富的实践经验,完备快捷的信息处理和深刻敏锐的预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