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

篇1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即通常所说的“乐业”,即改变“谋生手段”的职业观,把教育事业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的策划,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会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当教师以自主性和巨大的内驱力去创造性的展开工作时,教师感受到的将不再是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自身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劳动中,教师享受着自己价值、潜能的实现所带来的幸福感。

通过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感幸福感普遍偏低,而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低的主要有内外两部分原因,首先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低的外因,主要包括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低,学校环境因素不健全,家庭环境因素不和谐。而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低的内因主要包括教师没有对自己职业进行认同,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倦怠情绪,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

2 导致我国教师职业幸福感低的主要原因

2.1 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低的外因

2.1.1 教师的社经地位不高

研究表明,收入比较高的人会产生更多积极的情感,相反收入比较低的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感。根据前人研究可知,即经济收入的高低情况与SWB有一定关系。

教师社经地位是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大众、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过于理想化,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人们过于注重教师的社会价值,尤其是在现阶段,教师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学历水平还是敬业精神以及教师作用赖以发挥的基本条件还远远达不到现实教育的需要,更达不到未来教育的要求。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期望过高,失望也就越大。社会对于教师过高的期望,会让青年教师产生一种望而生怯的负担。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教师必然也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2.1.2 学校环境因素不健全

(1)学校缺乏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评价标准比较简单。现在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在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评教指标上设置得比较单一化,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全面,没有根本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有时候过于追求成绩,重视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也较为常见。一些学校采取内部聘任教师。职称评比、业绩考核、奖金分发上采取不公正的措施, 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其他一些因素,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职业幸福感更是无从谈起。我们要全面观察,既要考虑到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时的状态、教师的品德、教学研究能力等:建立严格的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的个人需求得到激活: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制度,全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斗志,让教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工作。

(2)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们身心健康,心情舒畅,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师每天都能够带着愉快的心情上班,在工作中自然会充满积极性,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每天跟同事、学生、领导关系紧张,那么他的工作质量自然不高。有些教师素质差,对违纪的学生采取体罚手段,有些教师从来不听从领导的指示,自我意识很强,这样每天都生活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仅自己有压力,而且丝毫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感受不到教育事业带给我们的快乐,时间久了,教师会变得闷闷不乐,不喜欢从事教育事业,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职业幸福感。

2.1.3 家庭环境因素不和谐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家庭和谐、生活无忧、身心健康,家人和睦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家庭和睦是保障教师幸福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和睦的家庭。家庭生活的质量高低会影响到家庭成员的情绪的好坏。教师应当灵活自如地应对当今社会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与冲击,建立起一个和睦的家庭。家庭犹如温室里的花朵,需要人们的精心浇灌,因此家庭生活一定要充满朝气,不能缺乏激情,家庭生活质量低下必然会导致教师情绪低下,缺乏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家庭不幸福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低下的重要原因。

2.2 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不高的内因

2.2.1 教师缺乏对自己的职业专业性的认同感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与工作属性,身为教师要热爱这一职业,积极投身到这一行业之中,要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结合起来。教师从内心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生存而选择教师这一行业,要时刻心系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与此同时,教师要对自己未来有个明确的规划,设计自己规划的路线,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才会在教育事业上有所成就,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2.2.2 教师缺乏职业情感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带稳定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教师职业情感对其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支配作用,它不仅是教师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很少采取一些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教师形成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育对象的关爱和理解,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情感特征。在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也很少向学生指明教师稳定而成熟的情感表现有什么特征,缺乏对情绪教学的明确要求。如果教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情感伴随,教师自然不也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深厚的感情。

2.2.3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

一般来说,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本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当然主要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它同时也对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热情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在跟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所遇见的困难。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自身反思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位教师如果自我效能感非常低,那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便会感到焦虑、有压力、紧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还会怀疑自己的处事能力,甚至会逃避那些超过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和情境,产生严重的教育挫折感、自卑感等消极心理,而这种情绪会更加降低教师的自尊心,于是也就进一步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3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教师的社经地位,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让教育真正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让全民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

篇2

二、“双师型”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当今职业院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专业课教师理论和实训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结构仍然不合理。特别是 “双师型”教师,距离专业课教师60%这一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且专业分布不均。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亟待提高。尤其是对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方面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现阶段,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是原专业理论课或实训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再通过所在院校的严格筛选后而来或从上一级职业院校录用具备毕业证及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作为“双师型”教师。无论哪种类型的“双师型”教师,都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培养,提升其综合能力。

1.教师进厂,锻炼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状况,使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更具F实性, “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车间、一线进行顶岗训练。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专业实践经验缺乏,学校应该安排其顶岗实习一年以上,使其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而其他教师,可以通过轮流的方式,不定期地到企业见习或顶岗,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定期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技能比武等活动,使教师始终拥有一线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进厂与一线工人的交流,使教师在专业领域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和拓展。

2.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先进的科技手段、设备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时刻发生着变化,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应该通过参加一系列的、集中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并积极参加国家及省市各级培训项目。将学校要求与教师培养结合起来,具体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特别是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有关培训。教师通过听专家讲座,系统地学习教学中的组织、管理能力,科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篇3

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教学观念现在高职院校都很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并把技能训练作为会计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模糊和理解的片面性,会计实践教学偏重手工模拟实训,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脱节,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渗透与融合。这些阻碍了会计教学的深入开展,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方法实训教学角色错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往往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经常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甚至代替具体操作。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显露在设计性实训中的弊端更为明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实训室在开设手工模拟实训的同时,还要开设以创新为主的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训。由于缺乏后续投资,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仍旧停留在手工记账的程序上,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无法满足会计实训的需求。另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实践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的专业实习无法真正落实。

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有些会计教师从学校毕业后便直接进入教学岗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还有些高职院校未能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在讲授会计理论和指导实训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滞后,内容重叠。课程强调会计核算而忽略会计监督,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无法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未能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会计教学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会计人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实训教材实训教材的质量也是制约和影响实教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在设计会计模拟实训资料时,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生源的不同情况,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同的模拟实训资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考核办法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一套关于实训实习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质量管理评价标准。会计考试与会计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使学生忽略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改进途径

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而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培养学生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

改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感。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复杂、图表数据较多,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倡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互动、渗透融合,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上是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性,没有合适的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人才培养也就成了空谈。走校企合作之路,拓展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基地,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能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鼓励会计教师通过自学、考研等方式来提高学术水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愿意献身会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调整课程体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重视会计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基础课。课程设置要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课程体系建设应当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应用性,难度应适当,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起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还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这对于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写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高职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当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资深的会计从业人员请教、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在教材结构上,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会计教材的成功经验,多采用会计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会计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尽可能全面反映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以一个会计主体的业务来设计案例,并且前后要一致,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兴趣。另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应安排不同的会计模拟实训数据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改革考核办法,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形式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考核办法。对于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会计课程,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若想检查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随机出题的考核方式。实行教考分离,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这样既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又可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总之,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做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否则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篇4

1.教学方法固化,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在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育中,一直沿用过去传统、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和教材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单纯教授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局限于这种固化、单一教学模式的束缚,英语教育的实用价值较难体现,导致学生很难驾驭英语实用语言。甚至一些职业院校将英语教育规定为英语三级这个目标框架内,严重遏制了学

生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

2.生源广泛,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

职业院校生源较为广泛,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一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基础,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同时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自己很难独立解决难题,表现为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从整体上看,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语言应用能力表现差,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无法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英语教育内容缺乏重点和难点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导致整体课堂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

3.缺乏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我国的职业院校是由中专学校重组、合并或职业学校改造形成

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的转化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大部分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各种基础设施,如,教学仪器、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方面投入不足,使英语教学环境枯燥、无趣,进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

效果。

4.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师资力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的与日俱增,出现了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不良局面。当前,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具有高职

称、高学历和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尤其是英语科目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很多职业院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而在重点高校中外聘在读研究生担任教师,这个人群中的一部分人责任心差、流动性大,具有较多不稳定因素,因而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对策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职业院校应逐渐突破传统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

教学方式和手段,从多角度、多层面加强英语知识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由以教师授课型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教学行为模式,即创设以学生为核心的英语教学课堂,不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情况,将学生科学地分为不同层次和等级,并针对各等级实际情况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有效做到因材施教。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依据不同层次制订相应的弹性标准,并适时依据英语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有效调整,尤其要关注较低等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确保英语教学水平得到平稳提升。

2.转变教育观念,突显英语教育特色

在实施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改革过程中,应以积极转变传统的

教育观念为先导,逐步增强职业院校以就业为教育导向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应坚持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的,以塑造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并将这一思想观念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各环节中,并呈现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基于职业院校英语教育自身的特性,其英语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院校具有较大

差异,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呈现其针对

性、职业性和实用性等特征。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优化教学环境

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是英语教学不可

或缺的重要基础,是决定英语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加大力度,利用多媒体技术逐渐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

等基本技能,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时,图文并茂、声色并举,使呆板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实践性差的弊端,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教学效率。

纵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英语教育的基本现状,其形势不容乐

观。实践证明,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院校,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育理念,从各方面、各环节加强英语教学,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突破口,狠抓英语教育质量,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皇甫超伟.浅析职业技术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篇5

1.教师职业技能对教育实习的影响

1. 1.在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大学、中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加之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因此,许多实习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中学内容有些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致使在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方面欠缺合理性。

1. 2.在板书板画方面

由于平时师范生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板书写错、板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等现象,特别对于物理专业实习生来说尤为突出,如图形、图像画不好将导致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练习题时讲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3.在教学语言方面

部分实习生由于地域差异,方言严重,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句常带有语病,加之初上讲台,教态不自然,致使许多学生都不适应,很难听懂。于是就不想听,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4.在教具制作方面

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演示或讲解,而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显示出教具制作方面的无能为力,致使在教学上许多能进行直观讲解的内容缺乏直观性,学生于难理解。

1.5.在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物理专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许多知识点费了很多劲也未讲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由于实习生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还体现了实习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

2. 1.部分师范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倾向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的教育力度,有些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虽然部分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比如:书法课、普通话课、职训课等,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又大幅度减少,且实际重视程度不够,或只是重视毕业时的竟聘上岗,如我校的说课练习等,但上岗后往往是后劲不足。

2. 2.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

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搞教学法的,但普遍还是存在缺乏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而有的师范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缺乏合理性,如:有的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而有的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对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了。在调查中发现,在讲述《教育学基础》课程第七章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时,老师讲解一些概念和要点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而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任课老师在讲授《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讲解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等,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2. 3.中学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的经验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唯一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有专门的中学任课教师指导,然而,有许多中学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就有些薄弱。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问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是否需要写成完整的教案,通过审阅合格之后再上讲台。而有的指导教师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说不清楚具体有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对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忽略了。要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再来指导实习生,那么,实习生将会有很大的收益。因此,这个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 4.“老三门”课程实质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在“老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例如,拿我们物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反映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和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虽然有专业的教师任教,但都是在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唯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十到二十分钟的演讲稿到讲台上练习试教,虽然也有收益,但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生建议老师讲解大量有关中学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可是,老师却说由于多年没有上中学物理课,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许多知识点很难把握。因而,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取得效果,这也成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因素之一。

2. 5.师范生自身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2. 6.师范生缺少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中学课堂,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走向普及。而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胜任教师一职。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多实习生都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少有实习生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问津才知道,有许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之部分实习学校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机会大大减少,得不到适当的实际训练。

在讲述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当讲到频闪照片时,由于书本上的图例中显示的是一连串的小球,许多学生就误以为是同一时刻不同小球的运动位移,加上书上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这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试想:如果实习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就可以清晰地表象出一个小球下落的动态效果,这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丰富、鲜明的直观表述,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师范生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给教育实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想

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更新指导思想,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学,毕业后,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学,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高等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促使担任中学课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每位教学法教师每学期必须到中学听4节课,参加2次教研活动。当前,要着重研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利于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全面突出师范性,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实际并深受欢迎的创新型、素质型师资。  3.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技能训练课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虽与综合大学有区别,但总体看来,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教育学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师范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意识不到当一名教师究竟需要何种能力和技巧,正如已经毕业的师范生所说:“学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二是要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经常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带动另一部分普通话较差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演讲课,演讲的内容不要泛泛而定,要具有教师的工作特色,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时事讲话、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等作为演讲的内容;二年级主要开设书法课,写好“三笔字”。粉笔 字、钢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怎样写好字,还要教会如何辅导中学生写好字;三年级主要开设现代教学技能训练课,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制作幻灯片、制作电子课件、制作教 学光碟等;另外,也可以开设有关练习写教学计划、写教案的课,有助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四是加强中学物理教法实验的训练。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结合实验讲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院系对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内容,使物理专业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要求。

3. 3.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十分注意“三笔一话”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由于受重视程度、具体措施、设备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一是开展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讲座、讨论会等,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水平不能只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还要加强规范的物理语言的训练。二是提倡师范生自己组织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如,帮助他们举办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办黑板报等,这样,既能丰富师范生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学习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强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对相关软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Photoshop6.0图像处理等。四是举办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以增强师范生自我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五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为主题的综合训练活动,让师范生通过讲、写、画、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更加具备教师的风格。

篇6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7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双能”,即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本专业高级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2、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分析与认识

a)、“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应能覆盖各个产业部门的各个专业群。其所针对的不能只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的发展问题,而忽略了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基础课程教师的发展问题。在有关文件中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双师型”教师的相关规定似乎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专业,而将文科类专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从产业部门看,似乎更多的是针对第一、二产业的相关行业、部门,而对第三产业关注不多。但按照目前各个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和就业岗位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岗位远远地多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全国11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6年第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表明: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7%、36.6%和60.7%。尽管第三产业的专业建设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可能没有第一、二产业的那么迫切,但同样需要了解企业、行业的最新要求、最新标准,及时更换教学内容。

“双师型”教师应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指向。教师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最终目的在于能够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做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双师型”教师,在思想上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远大理想、宽阔胸怀、崇高品德、渊博学识和精湛的教艺教育学生,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总之,“双师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榜样,身体力行的楷模。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要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不能仅从职业资格、教师等资格证书去认定,还要考虑从其职业道德、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从事实践或培训的经历等多方面入手。

b)、当前中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双师型”师资建设工作重视不足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现象提出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而且还要熟悉专业实际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用精湛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用娴熟的技术在实际操作中指导学生。但是,部分中职院校在对“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工作却重视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忽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在教师使用和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和实用主义,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二是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其没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多数学校没有针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办法。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对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同等要求,而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即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缺少政策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

2)、“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

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是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职业教育处于大发展时期,各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由于事业编制限制,加之专业课教师不愿意到职业学校从教,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其专任教师与学生之比也远远达不到《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07]2号)中提出的1∶16之要求.这势必造成学校专业课特别是紧缺型专业课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继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其文化课教师出现饱和,专业课教师则严重缺乏。其特别是紧缺型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更是奇缺。其还有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退休和中年骨干教师普遍偏少等现象。虽然近年新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多,但是其均缺乏培训和锻炼。这就出现了教学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短缺的情况,即专兼结构不合理。由于政府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扶持职业学校外聘专业教师,由于学校很难聘用到合格的兼职专业课教师,因此专兼结构也难尽人意。

3、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地发展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各职业院校也积极的响应国家的要求而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作为当前职业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办学质量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其要满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以及培养出满足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必须依赖于“双师型”教师。当前,中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逐步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节奏加快,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调整,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改善, “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基本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a)、“传帮带”式“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

“传帮带”在长期实践活动中被公认为是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方法和模式。学校制定“老带新”制度,双方签订培养协议,明确职责与义务,广泛开展老教师、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对新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让老教师的高尚品德、敬业精神和精湛教艺在新教师身上发扬光大。

“传帮带”式教师培训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自行进行充电和内化。老教师的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相对的在时代性上和创新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年轻教师要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勇于开拓,不能依葫芦画瓢,因循守旧。

b)、标杆式“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校企合作

基于管理学中的标杆管理法,将其运用到“双师型”教师培训中。其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其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标杆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定点赶超的学习程序。企业不断寻找和研究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就关键绩效指标和行为,将自身和这些行业领先企业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分析关键绩效差距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企业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改进,从而创造出企业最佳实践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所谓标杆式“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就是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企业,选择各个专业部门中技术领先的企业,定期组织学校中的教师参加实践训练,由校方提培训的部分费用和专家支持企业的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培训分成阶段,每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要求。企业负责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以及考核法则,不断地提供学习的标杆即目标,培训内容由校方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以保证教师们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流。培训后必须配合考核,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不可流于形式。这样将传统的培训形式进行改良,以标杆为学习的内容,以标杆为教学的途径,将标杆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形成“教学议评”统一的过程。

c)、专项式“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国家培训

对于某些紧缺专业,国家要统一安排进行集体培训,依托高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进行集中地培训。借鉴高职的有关经验,自2004年以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框架内,以“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为载体,建立了《高职年度师资培训计划》。其陆续依托全国6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47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和高教学会培训中心等渠道面向全国高职师资开展培训。2009年7月,在以上培训单位基础上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主体,更应保障师资队伍的强大。培训内容专项化,培训的人员的年龄,数量,以及其他条件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依据实际的需要合理安排。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教育部门要配合人事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开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建设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聘任、评估、奖惩办法和编制管理办法。 其具体对策如下:

1)、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使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2)、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目标考核指标,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其应当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学校目标考核之一;应当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上年度“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制定年度“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其对不能完成培养任务的职业学校,在年终学校评比工作中,采取一票否决制,以督促学校领导更进一步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这样必将会更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很多,如何能既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又不影响本校的教学,是各校在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时考虑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组织教师利用暑期到企业实践和学校实行“工厂化教学”符合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实际,是两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其前者可解决与教学冲突的矛盾,后者又降低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本。

4)、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技能考核,作为学校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

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考核专业课教师技能的计划,每一、二年组织本校专业课教师参加一次技能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评聘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其应当制订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这样就会真正能使“双证型”教师成为“双能型”教师,而且会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结论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其只有具备了一支“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好形势下,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形势会越来越好,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54-03

自2008年以来,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最近,更是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宏伟计划。可以预见:职业教育,在中国,遇上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发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极为关键的一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文件颁布后,全国各职业院校掀起新一轮“双师型”教师讨论和建设的热潮。但从走访我省近几年多所院校及查阅公开发表文献来看,整体上并没有取得实破性的进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传统上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获得教育系统领域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又有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或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又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课教师。

教育部高职专业质量评价等级标准及内涵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即“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资格证书);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相关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并带来良好效益;

(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二、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毫无疑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施科教兴职的重要一环。国家在《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0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规模达到 150万人,其中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要在 50%以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

整理分析发现,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三种:

(一)培训

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的一些培训。请一些业内的专家对各院校主要教学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如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对来自全省5所职业院校的15名教师在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个人认为这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次重要实践。

这种培训由于受到资金、场地、人力资源、参与方热情、以及培训对象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尤其是一些培训基地缺乏更多的“实操性”的机会和“实景式”的场所(许多培训基地设在院校内且规模、设施有限),有一定的重返“黑板上种田”和“纸上开机器”之嫌,故决定着对“双师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培训效果不会太理想,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但一些针对某个专项或专题的培训质量还是较高的,也是可操作性强的能迅速提高局部教学能力的办法和途径,如上文提及的黑龙江省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师专项培训。

(二)“顶岗轮转”或“聘请兼教”

“顶岗轮转”是指院校方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轮岗或顶岗;“聘请兼教”是指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院校兼任教师。这是目前较普遍的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不足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国家鼓励和提倡的,尤其是后者。

这种做法怎么样呢?

实际情况是“看起来很美,做起来不顺”。

由于院校、教师、企业三方没有一个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大保障力度的协调机制,所以,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轮转”,往往最后沦为一个三方都不乐意的事。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员到院校方任兼职教师,最后也常变成“无奈+无力”的事。

下面以卫生职业院校的做法为例。

由于师资不足院校常在寒暑假才能安排教师下医院或生产企业,这会造成教师在下企业的同时不能更好的兼顾家庭,丧失假期,收入下降(绩效及其他)等。另一方面,下到企业后由于行业法规等主客观因素教师并不能真正“顶岗”,而“轮岗”又要与年青的实习、进修生甚至自己的学生争“学习机会”,场面十分尴尬。所以,教师是不积极的。这是其一;而院校由于所选派的教师积极性不高,培养效果不理想,自然也难言满意,这是其二;企业方面由于合作层面多出于双方协商,还必须考虑生产法规、企业效益等诸多因素,加上下派专业教师因上述原因不积极,故也是不满意的。这是其三。

以学校属三甲医院办学为例,即使有院长兼任校长并大力支持和推进,仍被以上问题所困扰,无法做到三方满意。况且目前一般卫生职业院校(普通高校除外)都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即使有大多也是以医务室或门诊形式存在。

再来看“聘请兼教”情况。

聘请的医院等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现实原因总是把生产任务作为第一要务,加上现代的企业竞争,他们本身的工作任务大多都较为繁重。另一方面聘请方给的报酬和激励目前来看多半难有足够的吸引力,故医院、企业方及兼职教师都是不够积极的,甚至最后有些派出方最后只能选派一些年青的技术人员来应付了事。

而兼职教师由于以上主客观原因投入到教学的时间、精力有限,再加上教学经验、技巧不足等,故教学效果也是难令院校方满意的。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校企方由于合作层次低,保障措施少,管理制度缺乏刚性,故对三方也只能是“无奈+无力”的事。

(三)“自行提高”

“自行提高”是指有“双师”提高意愿的院校教师作为主体自行通过学习、进修、培训等方式进行“自我提高”。院校方出于各方面考虑,仅对上述教师采取一定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如外出进修请假给予批准支持,提高学历予以一定补助,“双师”相关考试予以一定工作量减免等。

这是院校方采取的一种较为保守的态度和做法。

这种做法对提高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是有帮助的,对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是难令人满意的。

以上是目前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种主要做法,总体效果欠理想,没有太多成熟经验可复制和推广。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遇到的主要困难

主要为三个层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国家及行业层面

1.国家和行业还未能对“双师型”教师建设中遇到的法律、法规障碍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和修订,未能形成政策层面上的清障和支撑

以卫生职业院校较有代表性临床专业的“双师”教师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同时规定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以上才能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这就意味着在卫生职业院校从教的临床专业教师如果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职业院校工作(中职学校80%教师为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的话是不符合参加医师资格考试条件的,在今后到医院“顶岗”也就不具备法律法规基础了。

再有就是即使取得了医师执业资格,还必须在医疗服务机构注册才能执业,而在现有的法规里医师注册机构是不包含卫生职业院校的。

2. “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没有得到业界广泛认可,评价体系未有效建立

如教育部高职专业质量评价等级标准及内涵中指出,双师素质教师即“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从事本专业相关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经推广并带来良好效益;(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如果按此标准,则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的,即使目前的笼统标准持“双证”即算,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还是严重缺乏,这在多篇文献里有被提及。目前的现状是各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及评价体系“各成一统”。

另一方面,取得“双师”资格的教师也没有在工资福利、职务晋升、实践教改等方面得到充分肯定,这将从根本上抑制各方 “双师” 教师建设意愿。

3.保障激励措施未有效完善

如上文提到的几个关系到校、企、教师三方的切身利益及现实问题,必须由上级有关部门和国家出台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协调,否则是很难解决的。

主要关键点有三:1.保障和解决“顶岗、轮岗”期间的教师的福利待遇、休息时间、政治待遇。2.保障和解决校、企方在下派或互派专业人员到对方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包括人事、培训、经费、考核、管理等棘手难题。3.如何有效激励校企方有更强的合作意愿以及激励更多的专业人员向“双师”素质转变。

(二)院校、企业层面

主要关键点有三: 1.因派送“轮岗”人员引起的工作安排难题。如部分专业或科组的专任教师只有1-2人或者平时已经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状态,离开后就有可能导致部门工作难以开展。2.校企交流人员之间、校内“轮岗”与非“轮岗”教师之间的利益协调难题。这考验领导的管理水平和决心,必需找到合理平衡点。3.对“轮岗”人员的考核与管理难题。

如上文提到,因缺乏国家及上级部门的有力支撑,故制订的管理制度缺乏刚性,所以遇到了较多的困难。

(三)“双师”教师层面

主要困难是“双师”教师在提升过程中如“轮岗”等会影响家庭、劳务收入下降和支出增加等,还有更关键的就是提升后地位待遇得不到充分肯定而影响“双师”建设积极性。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困难和问题看,国家及行业主管层面是主要的,后二者会因此而迎刃而解。

四、对策与思考

(一)尽快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修订,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向纵深发展扫清障碍

主要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提到的“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具有滞后性,但将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将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二)加大投入、多层联动,尽快形成“社会尊职重教,行业良性互动、教师热身投入”的良好局面

我们欣喜的看到每年国家都在加大对职教的投入。按区域分布的重大实训中心的建成和免学费、助奖学金制度的形成,都为“职教春天”的到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国工匠”也历史性的搬上了权威媒体《新闻联播》,我们对未来“社会尊职重教”充满信心。

法律法规的修订是滞后的。春风已经吹起,战鼓已经擂响,业界及广大从业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尽早做出相向调整,以把握先机,顺利迎接“职教春天”的到来。

除了加大软硬件、资金的投入,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 行业主管部门应认清形势,潮流不可逆,加强对部门内企事业单位、院校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以市场化为导向,提供协调沟通平台,制订奖励、激励措施,提出目标方向,为业界互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双师”队伍建设提供适宜大环境,也为国家立法决策提供依据。

2.在法律框架内制订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聘、升职加薪、教改技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为“双师型”教师正身立名,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动力。

3.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尊重、扶持、奖励力度,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做出重大贡献或者有重要影响的技能型人才,为全社会尊重职教、尊重技能型人才作出表率、树立榜样、营造氛围。

我们难以想象在看到八位国师级的“大国工匠”后,其中有近半数生活清贫,甚至买不起房,然后还能引起社会对“大匠”们的太多的向往和尊敬,也难以想象这样的“大匠工况”会形成全社会“尊重职教”。

4.院校企业方也应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认清形势,革新观念,增强市场化意识,突破“双师”教师建设是“上级的事,教师的事”的思想禁锢,深刻认识“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产促学,产学结合”的辩证关系,为“双师”教师建设铺路拱桥、鼓励支持,从而为“双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总之,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要素,需要高规格、多层次、多部门下大决心、联合为之才能办好。

【参考文献】

[1]廖林楠,林杰.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2]封银曼. 河南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

[3]刘方遒,张志勇. 卫生职业院校临床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J]. 中国职工教育,2013(12)

[4]李学军,郝亚超.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方法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

篇9

2.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胶东地区5个城市2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60份(青岛1820份,烟台1530份,威海980份,潍坊1360份,日照870份),回收有效问卷62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8%。

二、结果与分析

1.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

胶东半岛是以青岛、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主,在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然而,胶东地区的大众体育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调查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中很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7%,对体育运动持一般态度的占32%,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11%。有65%的职业女性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0%的女性不太了解其具体内容,还有5%根本就没听说过。可见,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约有1/3左右的职业女性不理解体育健身的意义,因此忽略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她们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来做家务活,照顾孩子而不是选择体育健身活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胶东地区的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意识不强,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

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职业女性所选择从事的体育健身项目特点为,运动量较小、节奏感强,对抗性小、趣味性强,这也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呈现出一致性。职业女性进行体育健身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缓解工作压力。选择跑步作为健身项目的最多占32.7%、其次是健美操占19.2%,交谊舞、小球、游泳共占36.8%,器械和户外运动占比例较少只占9.2%,其他的占2.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女性选择体育健身的项目更加多元化,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职业女性所接受。

3.每次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调查的结果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每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早上和晚上,健身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占27%,1-2个小时之间的占53%,30分钟至1小时的占13%,30分钟以下的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职业女性选择锻炼的时间在早上或者晚上,具体锻炼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职业女性由于工作的压力大,很少选择在工作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即使在双休日她们也更多地愿意选择在家休息或做家务,而不是去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4.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是体育锻炼效果的保障,反映出锻炼者对体育健身活动作用和效果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有22.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有47.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1-3次体育健身活动,有16.6%的女性每月参加1-3次体育活动,8.6%的女性每季参加1-3次体育活动,还有3.7%的女性每年参加体育活动不超过3次。

5.参加体育健身的场所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基本场所。通过对胶东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场所的调查发现: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锻炼的人数占29%,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职业女性;在不收费的公共场所(公园、广场、社区等)进行健身锻炼的占53%,在单位进行健身锻炼的占12%,另外,还有6%选择在家里锻炼。从职业女性选择健身的空间场所看,大多还是以公共场所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到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去锻炼的这部分群体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这种健身方式深受城市职业年轻女性的喜爱。

6.胶东地区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消费水平

从调查中看,有些职业女性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体型,经常在体育场馆进行健美操、羽毛球等项目的活动,这部分消费支出较为固定,占调查总人数的27%,也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女性在闲暇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在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公园等处进行体育活动,这部分女性体育活动的消费较少,消费主要投资于体育服装,占总调查人数的56%,另外,还有17%的职业女性基本没有体育消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的运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不断增多,以满足人们对健身的需要。与过去相比,人们不再是单一地选择在楼前、房后、广场和公园等固定运动场所进行健身活动;有一部分职业女性选择到健身中心或俱乐部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锻炼。调查的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一少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趋向合理,大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观模糊不清,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反映出胶东地区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受城市规模、体育设施建设和经济状况的制约,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运动项目的选择、分布极不平衡,多以简单的在公共场所进行的项目为主,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仅占22.9%,每次锻炼时间超过两小时的占27%,用于体育投资消费的比例不大,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引起广大职业女性和城市建设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建议

(1)随着城市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日显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加快胶东地区城市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建设。

篇10

本课题就廊坊市五所中职学校调查基本现状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硬件设施:按照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及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要求来看,各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操场用地、实验器材、图书种类和数量、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的数量以及学生、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均达到标准,校内均设有与所设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及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为我市的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和硬件基础。

2.可持续发展的软件环境:

(1)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重视:自2007年以来,国家每年给予中职教育的每个学生1500元的生活补助,使中职教育活跃了一些,特别是吸引了一些生活条件较差的生源,廊坊市五所中职教育学校都在此政策下受益。

(2)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全球一体化进程:外资企业、文化的引进,是很多中职学生能够很快得到就业、发展,毕业生不在定死某些固定国企、事业等就业岗位,只要就业后发挥了作用、自我价值有所实现既满足了学生的价值欲望,这些正在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3)在校生数:按办学规模要求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五所学校中只有一所粮食学校不达标,在校生为近800人,所以80%达标,利于可持续发展,但从每年招生人数看近三年来初中起点中职教育人数都在以20%递减,所以在校生有递减趋势。

(4)领导班子建设:五所学校共32个校长、副校长,90%以上具有本科学历,80%具有高级职称,71%具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这样的较高水平领导结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5)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 五所学校专任教师均超过60人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标准,均达到40%以上,良好的师资队伍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保障,但真正技能型教学开展仍受到限制。

(6)认可度调查结果

无论学生、教师、群众,1000人次的调查,92.5%以上人认为中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存在的问题

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或是学校的教育问题值得商榷。

1.师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满意度近60%,有15%不满意,还有29%的学生没有感觉。教师对自己的技能授课满意度也只有50%,对自己的理论授课满意度70%。

2.学习目标达标情况:学生学习后有50%人认为自己理论、技能只是部分达标,认为理论、技能均达标的只有10%左右,教师100%认为学生只是理论、技能部分达标。

3.教学资源利用情况:有的学校实践课多一些,资源被利用充分,有的学校近80%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25%的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很合适利用,75%的教师认为少部分资源合适教学。

4.教育方式方法问题:学生对目前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满意度40%左右,有近30%不满意,还有近30%的人没感觉。对目前的学制年限满意度调查50%左右的人无所谓,只有近30%的学生满意。教师中45%左右满意,也有40%的教师认为无所谓。访谈式采访中很多老师认为学时少,课时不够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做好创造性试验、技能的训练等等。学生则认为在校时间浪费太多,课程设置不紧凑,技能培训太少或缺乏,他们想得到更多的技能培训。

5.学校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调查:56.3%的教师认为一般,认为很高的只有18.8%,还有31.3%的教师认为不高

6.对中职教育的满意度:学生有40%左右满意。

7.教师认为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急需要解决的问题:75%的人认为应重新定位教育目标;62.5%的教师认为应明确现行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62.5%认为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教育能力方法欠缺;37.5%的人认为应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形成合力;31.3%的教师认为是缺乏相关知识和相关策略与方法

8.用工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电子技术等直接进行操作的行业近75%的学生被认可,医学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及文字需要的只有47.8%被认可。

三、保障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经济形式下,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在现实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坚持我们的教育目标,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瞄准市场,突出特色,灵活设置,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真正做到校企充分联合,培养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职教育良好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依法加强劳动监察,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从事特殊要求职业(工种)的,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取得相应证书的,企业不得录用,不得进入人才、劳动力市场。中等职业学校要把中级技能证书获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劳动保障部门要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核提供便利条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初级或中级起考等级,在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要转变用人观念,克服人才“高消费”倾向,营造中职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激励中职毕业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和农村基层、城市社区工作,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劳动力市场,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推荐和服务工作。中职毕业生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允许随迁户籍关系。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确保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广大教师要热爱中等职业教育,自学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要定期安排中青年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允许学校不受编制身份限制,面向企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或技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校要制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改进专业课教师职务评审办法,鼓励专业课教师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实验实训设施,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3.创办和培养优秀特殊专业,灵活办学 提高中职专业竞争力。比如,廊坊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特色护理专业一直保持优秀状态,并广为人知,为学校的发展起很大作用。康复专业也是特色,但知名度不高,效果有待提高。廊坊市劳动技校的数控专业曾教学质量高,就业前景很好,为本校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瞄准市场,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服务与管理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为市级示范专业,推动了本校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

4.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确保生源是加快中职教育发展的基础。“普九”目标的实现,为中职扩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断扩大中职学校规模和招生宣传力度,吸引学生报读中职学校是确保中职生源的前提。要丰富招生宣传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展示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宣传内容上力求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形势发展,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方面,阐明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形势所趋;结合职中发展,大力宣传职中的办学目的、办学特点、办学成果、办学亮点以及发展前景,让广大群众和学生了解中职教育。要创新招生宣传方式:一是招生宣传由招生主管部门为主向发动教职工群咨群询转变。改变以往招生宣传由学校“一统到底”的方式,采取“校院配合,重心下移”的工作方式,发挥教职工在招生宣传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招生宣传由季节性为主向全年度开展转变。随着生源竞争的加剧,招生宣传工作已不再局限于高考前后,应该按照每个时期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的考生类群,将招生宣传作为日常性的工作开展。让学生知道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这里不是最差的,不是人生就定型了,不是及时行乐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起飞,成为社会的栋梁。

5.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建和谐校园,打造和谐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对中职教育的管理,应从传统的惯例管理转到依法治校的轨道上来,按标准收费,禁止乱收费或罚款的情况。校园设置要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校舍和设施,满足学生的生活、受教育的基本需求,以人为本,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人生发展空间,艺术结合技术,兴趣发展知识。

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整理、创新社会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阵地,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体制,开展调研,开发出适合中专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软件,如:教师们自制的课件、校本教材的应用效果较好。开展灵活办学,灵活教学,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各校开展的小班课、小组实验课效果好。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靠近,达到最终教育目标,教师放下原来的架子,不是唯我独尊了,而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探讨生活、学习、娱乐等问题,甚至用现代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讨论必要的音乐、歌曲、明星,做游戏的教学方式等,这样才能很好的达标。

课程设置方面来讲有待提高: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还掌握最高端的技能,还有公民意识的提高,并且注重内容的实践性、创造性、先进性的设置,以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解决目前的教材滞后、课程设置滞后问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总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学生放任自流,实现学校和师生的自身和谐,这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6.科学设置专业,创新办学模式,校企充分联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就业,也可以进入高等职校深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科学设置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市场需求,增加专业的适应性、灵活性和超前性,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同时应注重特色专业的设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学习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直接获取知识结合起来。创新办学模式:要以“融入企业,对接产业”为办学方针,创新办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一是采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实行边教、边学、边实践操作,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具有一定科技素质或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二是采用“订单培养”办学模式。学校按企业要求开设专业,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人才,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员工结构的合理化和人力资源的优化,同时提高学生就业率,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加强就业教育:要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科学选择,理性就业。成立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可采取建立职业学校人才市场、邀请企业到校召开见面会、招聘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自主创业,并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7.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和谐教学、教育,同时注重技能型实训教育教学和特色专业教学,并且加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有了市场针对性,与社会各阶层接触广泛,会全面提高就业率;行业资格证书+国际资格证书为就业目的的培训教育,也是加强职业教育的新渠道,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道,也促进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廊坊市五所中职教育学校都重视资格证书的教育、培训,今年来就业率大大提高,获得证书的毕业生也绝大多数受到用工单位的好评。

篇11

本文作者:李春玉孟雪工作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到位1.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缺乏真实的感受。对教师的理解仅仅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等等,其原因在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情感缺乏完整的职业认知基础,这种职业情感的持久性是随着职业认知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4]。由于高师生缺乏扎实的理论储备和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出现了职业认知水平低,科学认知与实践体验脱离的状况。2.学生受外部社会和传统观念影响。在他们看来教师行业与许多其他行业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收益还是在社会地位彰显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事政府行政、企业等工作会比教师得到更多的权益。师范生普遍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贡献、经济回报不成正比,对教师职业认同停留在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权益上,这使得师范生对教师的职业认识产生了片面和错误观念。在部分师范生的潜意识里根本不存在教师职业意识的概念。(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1.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全面。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包括社会地位)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模糊,甚至不清楚。很多学生把师范教育当作是可能的谋生途径,这将导致其对职业价值的取向及评价标准发生功利性的变化。2.师范生从教意愿普遍淡簿。首先,师范生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等认识不清,对教师的尊重不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力度欠缺。其次,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在市场经济引领下的物质生活中,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产生排斥心理。再次,由于学校合并、及其师范院校大学化,示范性被淡化,影响师范院校的师范学习氛围,继而影响师范生的教学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三)师范生存在心理困惑1.自我认识不足。师范生缺少了解自己的意愿,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没有准确的定位,所以很难规划自己的职业。另外师范生缺乏对实际学校生活和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他们对教师职业、学校教学情况与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的认知一般都来自书本、各种媒体及自己的想象,使得他们害怕面对现实。2.职业认同不够。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主要是指思想上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教师待遇问题影响了师范生立志做光荣教师的志愿,而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把经济待遇是否优厚当作重要的条件来考虑。所以对于从事教师行业存有顾虑。

(一)改革师范生的选择和入学方式,优选对教师职业有兴趣的教师后备力量人们只有对某项职业有兴趣,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对该职业的强烈追求和探索欲望。目前,我国师范生的选择和入学方式仍旧以高考笔试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现在的高校师范生,除了20%的学生具有“师范情结”外,很多学生是非本意入学。这些学生本身对教师职业并无兴趣,将来的就职意向基本上都倾向于非教师行业。教育事业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具有崇高职业理想的终身从教者,而非毫无职业理想的匆匆过客。因此,改革当前师范生的选拔方式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实行提前单独招生:重视选拔过程中的面试等,将优秀的、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筛选进高校储存教师的后备力量。(二)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渗透于各科教学,特别是教育类课程,同时还要有必要的专门训练课程给予保证。教育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必须由实践性知识(即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整合,才能内化为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技能。师范院校应反映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趋势,而不是单纯考虑某一课程的系统与科学。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设置即要提升师范生的隐性软件技能,可以考虑设置专业学科课程;针对学生普遍对基础教育现实不甚了解的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基础教育进行实地见习、调研。总之,在追求学术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师范性,科学的布局课程体系。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板块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要求,或许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分阶段分系统引导帮助师范生明确教师职业的发展目标和过程经过访谈和了解发现有部分的学生,虽然对教师职业怀有极高的热情,但苦于不知道该怎样一步步去接近教师的角色,他们感觉到很茫然。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师范生教师角色成长进行系统的引导。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成长一般都要经历彼此紧密相关的四个阶段,即职业定向阶段、角色假想阶段、角色观摩阶段和角色转换阶段。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学校引导的方向和措施应该有所侧重点。比如角色假想阶段,教师角色对于师范生来说还只是一种虚拟的自我想象,在他们模糊朦胧而又充满理想色彩的自我假想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多半为进入师范学习之前的自己的幼儿园教师或中小学教师中的某个所喜爱的教师。假如没有绝对鲜活而有魅力的新权威加以取代,他们仍然会按照师范教育前的“直觉式”理解构造自己的教师角色形象。综上所述,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关系到该生是否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关系到师资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素质。“影响师范生职业意识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社会、家庭、学校、个体等,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并非一墩而就,要从多环节,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并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5]”。因此,在培育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是重要前提,完善师范院校的教学及管理,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是重要保障,师范生自身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建构是关键,对其培育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合适的土壤。只有不断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才能使教师的职前培养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地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地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育人才。

篇12

有研究者综述“职业意识”的定义有以下三类: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职业意识的内涵定位为一种心理认知和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职业意识与职业的关系,即职业意识的社会功能;从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角度考察,具有综合前述两种倾向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教师职业意识。

1.教师职业意识从属于教师心理素质范畴职业意识的形成是对某一职业认识逐步清晰和坚定的过程。职业意识是职业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当前理论界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内涵界定不一。贾方玉认为,教师职业意识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兴趣、人格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史克学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的得失,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得出优秀教师心理素质包括认知、个性、品德、社会、意志、情感等心理素质。张大均和汪琦把教师心理素质分为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能力)。笔者更赞同张大均和汪琦的划分方法,因为较之其他划分,这一划分层次更清晰,区别了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和职业个体的不同心理素质层面,凸显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因此,教师的职业意识从属于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范畴。

2.积极的教师职业意识的意义根据职业的情感态度可将职业意识笼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职业意识对自身职业发展乃至行业发展都很重要,消极的职业意识则起阻碍作用。有研究表明,职业生涯的成功60%取决于职业意识。积极的教师职业意识是教师工作的原动力,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升教学成效的精神支持,是教师面对诸多压力坚守教职的内在动因,有助于教师克服自身的职业倦怠。具有积极的职业意识,教师才能充分认识职业的价值,感悟人生的意义;才能学会与学生共创彼此的幸福人生;才能承担起教育事业的重任。

3.教师职业意识的要素现有教师职业意识研究中,对其要素划分不一,有“对角色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对行为规范的认识”;“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态度、职业水平和能力、职业道德”;“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教书示范的育人意识、不断学习的求知意识、开拓进取的科研创新意识、优胜劣汰的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目标的意识”等等。这些划分中有关教师心理素质和师德、能力水平等含混不清,都在教师素质的大范畴里。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提出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教师素质的一般性要求。这段表述没有言明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没有明确涉及教师职业意识,但关于师德的一些表述均在教师职业意识的范畴。张大均和汪琦将教师职业意识划分为: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气质四个方面。此划分界限清晰。但是笔者以为职业价值观是对职业的总体价值判断,决定了其他三个要素。后文将按照职业价值观、职业需要、职业道德、职业气质的顺序,结合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展开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研究现状如何?在知网以“篇名”检索“职业意识”,共获得588篇相关文献,主体涉及教师、新闻从业者、师范生、大学生、中职学生、初中生、儿童等,其中占总数87%的512篇文献是在21世纪发表的。可见,职业意识研究在21世纪受到广泛关注。检索“农村教师”并含“心理素质”,共有49条记录,内容涉及:心理适应能力、情感、情绪、人际交往等内容,未有涉及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研究。检索“教师职业意识”,有23篇相关文章,内容涉及高校教师、师范生、小学教师、体育教师等的教师职业意识,没有专门论述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的文献。可见,当前对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研究关注不够,且现有研究也以理论思辨为主。本研究对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1.调查问卷的设计查阅文献发现,当前对教师心理的问卷调查大部分采用SCL-90量表测量,该量表包括躯体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没有切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笔者参考该量表和其他研究者的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设计了针对教师职业的心理健康包括职业意识内容的调查问卷,参考同行及专家意见进行修订,并经小范围试测改进后定稿,同时采用专家评价法对问卷信、效度进行了考察。问卷分为四个部分:基本情况、工作压力、心理状况、生理状况,共计37条单选或者多选题。其中除了“生理状况”外,问卷的其他几部分都与教师职业意识紧密相关。

2.问卷调查的实施利用苏北农村教师暑假集中培训和15所苏北农村学校开学教师集中开会的机会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30份。被调查教师的总体分布是:性别:男性为55%,女性为45%;年龄:20-30岁占17%,30-40岁占43%,40-50岁占30%,50-60岁占10%;教龄:少于3年占9%,3-5年占9%,6-10年占17%,11-15年占22%,16-20年占16%,20年以上占27%。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因为数据以频数数据为主,因此数据分析以描述性为主并结合卡方检验,分析因素间的关系以及对教师职业意识的影响。

三、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受经济环境、学校条件、群体氛围、自身因素等多重影响,农村教师的职业意识现状不积极。具体表现为:

1.职业价值观:以实利主义倾向为主教师职业需要的层次决定其职业价值观。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价值观影响下对教师职业的综合评价,包括对职业等级、职业选择及职业生活基本意义等问题的价值判断。“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多选题反映了教师对教职的价值判断,结果见表1。表1显示,年龄和性别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有着显著影响(P<0.001)。男性主要集中在将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且工作比较稳定,肩负培养下一代的使命等方面,兼顾生活需求和职业使命,主要集中在30-50岁阶段;女性更多考虑工作比较稳定等,且以30-40年龄段最为突出,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女性主要以家庭、孩子等为主的价值观。教师入职后对“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您是否还会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回答,也反映了教师对教职的价值判断。66%的男教师和34%的女教师认为,如果重新选择“不会”再当教师。但农村教师主动离开教职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的。可见,当前一些农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矛盾性。在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周围人相比是较高的,所以很多农村教师从教是实利主义倾向的选择。他们内心并不热爱教师职业,缺乏对教学、对学生的热情,只为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2.职业需要:满足生活需要的谋生手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的两个层次,能让人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对教师个体而言,能把教职视为高层次的需要,才更有动力。教师职业需要的基础层次是指教职作为工作提供给教师的生存需要,更高层次是给予教师的精神满足、人生价值的实现。教师职业需要由高到低有如下几种倾向:献身倾向、成就倾向、兴趣倾向、实利倾向[12]。也即:从社会需要角度为了献身国家的教育事业,从发展自我角度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从满足兴趣爱好角度热爱教师行业,从生活需要角度作为谋生手段等。当然这几个层次可以同时兼顾,本研究考察的是以哪种需要为主。调查表明,农村教师从教主要是实利倾向,即更多地停留在基础层面,把教师职业当做满足生活需要的谋生手段。“选择当教师的原因”单选题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需要,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选择当教师的原因与性别、年龄、教龄等有密切关系,且这三个因素在选择当教师原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接近50%的女性选择做教师的原因是工作稳定,收入不低,这与其对职业的看法保持一致;男性选择当教师的原因分布比较均匀。教龄与年龄对选择从事教师原因表现出相同的趋势。这三个因素对选择教师原因的影响,基本都表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不低这一选项上。据此也能看出,很多教师选择从事教职,并不是因为心理层面的认可或者喜欢这一行业,这也为职业倦怠埋下了隐患。也有研究者对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的调查发现,优秀教师在考虑教职的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外在职业价值和工作稳定性、生活方式等外在报酬的同时,更注重进取心、自主性、社会贡献、工作性质等内在职业价值,而一般教师主要关注前两个方面。可见,教师的职业需要层次不高,不利于农村教师的个体发展,并最终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3.职业道德:履行程度不高教师职业道德是为了维护教师群体的职业形象,对教师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约束。这是我国对教师素质要求中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主要包括: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对教师职业规范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履行遵守程度。当下的农村教师也都知道教师职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影响,通过培训或者会议传达等途径也对教师的道德规范有所了解,即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尚可。但因为前文所言,很多教师的职业需要和职业价值观层次不高,因而对职业道德的认可程度不高。因为职业道德只是知识层面的认知,并没有深入自我价值观的认同,加之教师职业本身的高压力、高强度等原因,教师很难将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即在实践中不能履行职业道德。如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这从教师对教育教学日常小事的处理上随处可见。如某小学一年级两个学生在站操时没按要求分隔距离,而是凑在一起讲话。班主任发现后,虎着脸,一言不发地把其中一名女生生硬地拖到了队伍外面,全然不管学生投来的可怜求饶的眼神。

4.职业气质:倦怠感严重职业气质是特定行业对从业者所要求具有的比较典型、稳定的心理特质。包括:特定职业对其从业者的气质类型和职业形象的要求。我国目前师范生入学和教师准入过程中几乎没有气质类型、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考察和评估,只是在教师应聘环节笼统的判断。对教师职业形象主要是“为人师表”的总体要求。当前农村教师最显著的职业气质主要体现为:工作时间长压力大,造成教师的倦怠感严重。经卡方检验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职业倦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221>0.05),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有倦怠感的教师达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年龄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P=0.041<0.05),相对来讲主要体现在30-40这一年龄段,40-50岁次之。这与前面提及的30-40岁的人选择教师行业是因为工作稳定,工资收入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出入;同时说明教师存在的矛盾心理,看重教师行业的稳定,但又觉得压力较大,这一冲突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于学校方面与教师的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教师给出了不清楚的答案,但从统计分析看,教师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职业倦怠和学校是否重视教师压力问题、日工作时间太长以及牺牲了休息时间等有很大关系(p=0.000<0.001)。严重的职业倦怠、持续高压的状态和管理层对教师心理关照的缺失,导致教师心理状态不佳:有55%的男教师和45%的女教师表示“很难”“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严重的职业倦怠感,既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也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氛围。

四、造成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现状的原因

当前很多教师都是“被逼无奈”之下才到农村教书的。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教育、生活等各方面还是和城市有很大的差别。众多原因造成当前农村教师抱有消极的职业意识。

1.农村教师精神生活不被重视虽然现在的农村教师也和城里一样实现了绩效工资,但是生活和学习的软硬件还是和城里学校没法比,尤其是国家和地方(限于财力、物力)对整个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重视不够。笔者曾经走访过一所最底层的村级实验学校,校内唯一的娱乐设施就是一小片篮球场,空荡荡的办公室,斑驳的教室,办公系统唯一能上网的电脑在小阁楼里,是台老旧的台式机。这所学校的老师们,不到11点就可以在宿舍做饭吃饭了,下午没什么课也可以偷偷打牌打麻将。有位老教师说:“时间多得可以晒干了挂墙上!”有位年轻教师说:“反正我们农村老师也没人管没人问,你也没法调到好学校去!”精神的麻木空虚,与新课程改革的大潮脱节,是农村教师消极职业意识产生的深层原因。

2.农村教师学习和竞争氛围不浓虽然有些地方在试行教师资格的五年一审制度,但当前主要仍然是终身制,所以农村教师一般不为怕丢饭碗发愁。在农村教书,基本上很难往城里调动,所以很多农村教师对自我发展也没有打算,很少主动学习。农村因为班级数不多,缺乏竞争氛围,加之教师的自身定位低,农村教师大多是“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心态。不去学习,不做任何实际的改变,而只是抱怨:“上级基本不管这样的村级学校”、“外出学习轮不到我们这样学校的老师”。他们没有教育教学的宏伟目标,没有为改变农村教育尽一己之力的理想,只把教师职业看作一份在农村算工资不低的工作而已。虽然不快乐,也干着,缺少进取心。

3.农村教师缺少监管和激励在城市,因为学校相对集中,所以校与校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家长的口碑,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激励,既是学校和教师的压力也是动力。而农村学校则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偶尔的检查也是早早造假准备好了的。教师甚至“半耕半教”,或者每天来往于农村学校和城市的家之间,成为“走班族”,迟到早退成常事,不能安心于农村教育事业。农村教师缺少监管和激励,觉得自己做得好与差上级不知道,学生家长也不关心,加上缺少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所以很多人就放任自流,对自我专业发展、对留守儿童教育、对农村教育发展等缺乏信心。

4.农村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当前农村教师往往多科兼任,缺少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加上农村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抚养中祖辈对孩子的放任,导致一方面是不上进的学生,不配合的家长,另一方面教师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学生,但效果却不理想。所以内外困境造成农村教师的心理倦怠,觉得“当教师没有什么意思”,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看见学生就心烦”。职业成就感的缺少,也使农村教师很难以“爱”的方式进行教育,他们即使知道师德的要求,知道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也很难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农村教师对学生体罚或者放任不管的现象很常见。

五、提升农村教师职业意识的对策

提升职业意识的途径很多,如:培养责任感,打造专业精神,提高成功欲,建设团队精神等。这些一般性的职业意识提升策略对农村教师职业意识提升也有借鉴意义。因为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特性,农村教师必须通过外力和内因共同作用,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的热情,使自己具有积极的职业意识,跟上教育改革的潮流!

1.监管与重视:关注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除了物质上向长期坚守农村的优秀教师倾斜外,更应关注广大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工作业绩的监管,比如:素质教育状况、学业成绩的通报、学校软硬件的投入与使用等,使农村教师有融入教育大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丰富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提供条件与资源,比如适当的娱乐设施、网络设施、与城市学校和教师结对帮扶等。针对农村教师娱乐、专业学习等精神生活受限,应更多地利用网络构建教师交流、分享、学习的平台。比如开发提升教师精神生活品质的网络资源或者课程,让教师自我学习,以完成一定学时获得学分、在线回答跟学习内容相关的简单问题以保证学习的效率等形式激励农村教师学习。

2.学习与培训:开阔农村教师视野学习与培训是开阔农村教师视野的主要手段。这里的学习尤其指农村教师的自主学习,培训包括外出集中面授式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对农村教师进行适当的以鼓励为主的考核,选拔真正积极向上的农村教师外出带薪学习,以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学习和工作。获得进修的教师自己可以提高素质,开阔视野,增加从业的信心和动力,也可以带动整个学校氛围的改变。在进一步重视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培训效率的监管。

篇13

一、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

1.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从教意愿尚待巩固,对将来成为农村小学教师这一角色认识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跟学生当时选择填报定向师范生非自愿性有关。以抚州市首届五年制大专定向师范生为例,据调查得知,当时选择填报“定向”的动机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非潜力型学生,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不是特别优秀,觉得自己继续读高中,没有什么潜力,将来能考上一所较好大学的希望不大;二是经济制约型学生,这类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读书也努力,但因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无力承担读高中及大学的教育成本;三是父母安排型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出于将来就业有保障的考虑,受家长安排的意愿就读。三种类型的定向师范生表现为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选择填报定向生都是非自愿性,所以来到学校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专业理想不够巩固。

2.定向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明确,但流于肤浅与功利。根据调查,认为教师职业“清贫”的雄踞第一,认为教师是“一般职业”的名列第二,认为教师职业虽然“崇高”但不可取的居于第三,认为教师职业“崇高”,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的仅占少数,位居第四。这表明,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发生了偏离,对职业价值的取向及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待职业的态度更多的是从实惠、行业比较与经济的观点出发。

3.定向师范生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较充分的认识,但自身存在较多缺陷且职前准备与训练不足。在调查中,多数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特点与性质有较为明确而充分的认识,但对自身将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较全面且过硬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认识不足,导致不能自觉刻苦训练教育教学基本功。

4.定向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据调查,在被问及“把从教看作一种乐趣”及“和学生在一起是幸福的”时,仅有1/5的定向师范生表示认同。这表明,大多数定向师范生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不能从教师“育人”的职业中得到愉悦、充实的情感体验。

二、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

造成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淡薄的因素主要有:

1.社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能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寻求自我才能的最大发展,社会个体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的经济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是其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毋庸置疑,近年来,许多地区教师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有限且地域性差别很大。

2.学校因素。师范院校中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质量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有着巨大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师范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提出“向综合大学看齐”,过于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性”;任务、性质和培养目标与其所开设的课程极不相称;追随市场经济的需要,设置了许多非师范性的课程。作为师范院校,背离“师范性”,不去追求塑造学生的“质”,反而追求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教育的作用。这对定向师范生的择业取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了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识的不明确。

3.个体因素。在影响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中,个体因素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定向师范生职业理想趋向于功利化与多元化,多数定向师范生明确表示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这是因为定向师范生目前的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受利益取向的制约,对职业的报酬、福利、社会声望、经济待遇和实际利益的考虑往往居于首位。此外,当问及“你最想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时,选择“教书育人”的仅占少数,而选择“军政、司法、工商贸易”的比例较大。这种功利化、多元化的选择是定向师范生受市场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师范生的心理和个性的不成熟也影响着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心理学家利特尔在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考取大学的青年,渴望需要长期、专门而高度训练的职业,但较多的人只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渴望这样的工作,甚至有的还未毕业,其目标就改了”。由此可见,师范教育的实施期正是学生自我意识与职业有机结合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易产生变异的时期。所以,由于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和自身情绪的不稳定性,当他们觉得教师职业不能很好地促进自我发展,或者经受某些挫折后,思想上就会产生激烈的斗争,经常处于相互矛盾的自我困扰之中,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某些新的职业意向,导致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逐渐淡化,从而谋求另外的职业。

三、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对策

培养和增强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既是促使定向师范生扮演好教师角色的根本动力,也是对其实施的根本策略。

1.注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一是引导定向师范生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未来职业的价值,树立终身从教的人生理想。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是作为心理稳定倾向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的心理机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从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和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对定向师范生职业同认感的教育中可以看出,定向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倾向于“社会促进”,当他们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促进的贡献时,其职业认同感会很强。二是要做好定向师范生政策的宣传工作。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能不关心自己未来的政治、经济等待遇,定向师范生也是如此。把国家的定向师范生政策向他们作全面讲解分析,突出落实这项政策的深刻意义以及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好处,不但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来,也能够提高现有定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使他们更乐意从事教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