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丽乡村总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今年5月,在浙江 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浙江建设美丽乡村有自然禀 赋,也有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要继续推进美 丽乡村建设,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高 到新的水平。的讲话,既是对浙江坚 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乡村”的充分肯定、 极大鼓舞,更是为浙江加快推进“两富”、“两美”建 设,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赋予了新使命、指 明了新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 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至2007年,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的1181个建制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
多年来,浙江不断丰富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结合生态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了今天以“四美三宜二园”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到2014年底,全省2.7万个左右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率达到94%左右,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考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快一步、更进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要求我们更加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决策部署,以“水净、人文、村美、民富”为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大力拓展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全面加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在浙江新的生动实践。
篇2
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1.以村为主、多方参与。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动员村民自己动手投工投劳,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工作健康稳步开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瞄准绿化美化短板,因地制宜,缺什么补什么。开展各具特色的山下造林绿化工作,既要大力提高乡村绿化覆盖率,又要促进乡村林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全乡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8.1%以上。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的森林乡村,乡村绿化效果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1.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全面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原有地形地貌、山水田园、古村古建和人文遗迹等。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对濒危和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及时开展抢救复壮。保护好乡村水口林、景观林、护村护路林、护渠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原生林草植被以及小微湿地,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2.增加乡村生态绿量。一是开展村庄“四旁”(路旁、渠旁、村旁、宅旁)造林绿化。在村庄“四旁”闲置地营造和补植补造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做到见缝插绿,消除缺株断档,“四旁”地等全部绿化,无地,路旁、渠旁提倡栽植枫香、水杉等彩色树种,村旁、屋旁提倡栽植樟树、楠木、枳壳等乡土珍贵树种;二是开展村庄公共区域造林绿化。在村庄公共区域、空心房屋拆违地,以乡村绿道、乡村森林公园等方式,营造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打造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森林公园、公共绿地等绿化美化精品,每个行政村建设有1处以上以乔木为主的乡村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果园、山地、森林、湿地、古村、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三是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在建设高标准粮田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道路、沟渠、山脚建设农田林网;四是开展山体生态修复。对乡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宜林荒地、采石取土场、废弃矿山等实施复绿增绿,做到应绿尽绿,无地。五是开展乡村公路绿化。每个村要结合义务植树,每年打造一条高标准的乡村公路绿化示范带,以栽植乔灌景观大苗为主,年前打好穴,年后清明前完成。
3.提升乡村绿化质量。做好乡村山下造林绿化规划设计,加强乡土、珍贵、彩色乔木树种的应用和配置,做到以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为主,经济林树种相结合。村庄“四旁”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枫香、木荷、水杉、池杉、马褂木、油茶、柑桔、蜜柚、枳壳等用材、经济树种,乡村风景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银杏、含笑、广玉兰、枫香、木荷、桂花、红豆杉、无患子、茶花、红叶石楠等景观乔灌树种;农田林网营造水杉、池杉等彩色落叶乔木树种,山体生态修复营造枫香、木荷、湿地松、杉木、泡桐、油茶等耐土壤脊薄树种。
4.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关注广大乡村农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造林绿化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调整绿化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既要大力推广栽植楠木、樟树、枫香、木荷等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也要积极组织农民大力种植高产油茶、商洲枳壳、井冈柑橘等特色果药林。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乡村绿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保障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大力实施好山下造林工作,切实加强山下造林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乡村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是要注重科学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乡村森林公园等建设,重点规划美化彩化珍贵化乡土阔叶乔木树种,提倡栽植两年生以上的容器苗,慎用外来树种集中连片造林,杜绝盲目追求名贵花木和贪大求洋,禁止大树移植进村。
篇3
进入学校可以看到蔬菜园、小森林、植物园、百花园。见到三五个孩子,在蔬菜园中除草,一群孩子在“小森林”中欣赏树上的花果,看到孩子们在讨论、在研究。
这就是社团活动,这样的活动每天有30分钟。这样朴素而幸福的教育,是城里学校无法得到的,在这所校园里透露着农村朴素的气息、味道,培养着孩子们对农村的感情。
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远离他们曾经安身立命的土地后,红丰小学却领着孩子们走了进去。红丰学校让教育者想到了当年陶行知所倡导的劳动教育,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校园里开辟的苗圃和麦地。
二、聚焦特色,创建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长白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国际生物圈,抗日联军密营区,长白山萨满文化的发祥地,朝鲜民族文化的集中地。地域文化丰富,是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天然大课堂”。
做教育就是做文化。
学校计划把萨满农耕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农耕体验园”,水车、犁头、蓑衣、油灯、轿子、爬犁、粮票等,浓缩了当地乡村社会上百年来的变a迁。
把学校围墙改造成文化墙,让学校每一处都会说话,到处都显现着校园教育文化。
三、书香校园,打造浓郁的读书文化
篇4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近几年,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总要求,以霸州市省级重点片区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入推进固安县和北三县两大往年省级重点片区,同步打造9个市级片区,突出抓好265个省级重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及面、串点成片,不断向全域拓展,逐渐步入由“建设美丽”向“经营美丽”转变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巩固建设成果,深入谋划下步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廊坊版建设。因此,针对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规划,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从根本上改变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
2、廊坊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尤其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上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
2.1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城市周边原有的工业项目,已经不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同时受到地价、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的影响,这些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成为一种趋势。一些不法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球,只顾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环保不达标、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使工业污染在农村蔓延,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一些乡镇企业中从事电镀、有色熔炼加工、废塑料加工、包装印刷等,由于工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环保意识淡薄,经常出现偷排偷放现象,具有企业规模小,排放量大、造成污染严重的特点。粗略统计,乡镇工矿企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目前已占到廊坊市工业污染物总排放量的50%左右[2]。随着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走向快车道,乡村级“工业园、工业小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地成立,一时间招商热席卷各地。廊坊市许多的企业相继在乡村各种不同的工业园(区)落户建厂,在当时确实对当地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增长作用,但由于乡村园区规模小,而各种配套设施不健全,特别是应该建设的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造成园区工业废气、废水、工业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使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集中暴发。另外,廊坊市农村工业企业大多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为主,分散、规模少为特征,主要包括文安县废塑料(造粒、吹塑)加工,安次区的包装印刷,霸州的小电镀,大城的有色熔炼加工和岩棉等,其部份企业工业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污染危害非常突出,环境压力加大。
2.2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农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成为普遍现象。在一些农村呈现出“村中污水成流、村外垃圾成山”的景象。这些严重的污染现象,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随着污染加剧,同时也将严重污染了空气、水源、耕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环境,影响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3]。
2.3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新型农业种植方式的不断普及,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农村大量使用,除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棚膜废弃物,其中棚膜由于便于利用,得到了一定程度回收利用;而废弃地膜因回收成本高,综合利用价值低而普遍得不到有效回收,更谈不上利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由于受到传统农业意识和农机综合处理能力的影响,加之回收利用的成本问题,当前农村除常规的秸秆还田、用作畜禽青贮饲料外,秸秆现场焚烧为主要消纳方式,每到夏初秋末,焚烧烟尘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廊坊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但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4水污染日趋严重,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近几年,廊坊市受大气降水减少和地表水上游入境水量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已使本区域内河流水体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另外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超标排放到附近地表河流,更加加重了河流污染程度。一些村庄水源地靠近地表河流,河流下渗到补给地下水,则造成了农村饮用水的污染。此外,农村供水设施基本上靠农民和村委自筹资金建设,受投入不足影响,多为小型规模,长期在设备简陋、处理工艺落后情况下运行,加之输水配套管线老化严重,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农村饮用水给水水质难以得到安全保障,是当下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5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大部份仍然处于粗放型经营,单纯追求提高农产品单产数量,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结果为土壤板结和酸化、有机质含量流失下降、导致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出安全水平,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安全构成威胁,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4]。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村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的大量流失,长此以往,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在土壤中沉积,通过下渗进入地下水,被雨水冲刷流进河流、湖泊,有部分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土壤、空气、水源污染。
2.6环保工作重城市轻农村
前些年环保工作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人力、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已经成为全国环保工作的短板;部分领导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发展,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敷衍塞责,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为难情绪,干劲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村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缺乏自主性,对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见怪不怪的不良习惯仍有一定市场。
3、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严格依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长期已来,在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与执法工作都非常薄弱。一是要加大组织建设,有计划分步奏进行人员培养,尽快成立一支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的综合执法队伍;二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和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环境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严惩,使生产者经营者不想污、不敢污、不能污,自觉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者。三是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典型湿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制定并颁布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及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3.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在农村各地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广大农民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对村镇有关人员和工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环境法律法规讲座,让农民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事;让农民时刻牢记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光荣,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责任,获得荣誉,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
3.3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国家层面对农村污染防治投资严重不足,地方各级政府又缺少资金投入,专项治理经费也难以申请到位,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今后应采取财政和村集体补贴、住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运营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扶持措施,培育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市场主体。强化县乡两级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责,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当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促进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视[3]。廊坊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狠抓农村环境清理整治工作,在大力开展“两改一清一拆”专项行动基础上,推进“PPP”市场化运作模式,基本建立了有清运车辆、有保洁队伍、有资金保障的“三有”长效管护机制。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村清理垃圾杂物297.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和路障1.6万处,建立垃圾处理长效保洁机制的村庄达到3128个。据统计,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市省级重点村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完成村内主要道路和街巷硬化5026公里,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个,铺设污水管网129万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934处。在推进农村“电代煤”和“气代煤”工作中,深入推进荣乌高速以北涉及8个县(市、区)的全域“电代煤”“气代煤”,省级重点村已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万户[5]。
3.4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支持力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考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治农村污染。尽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推进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鼓励生产使用可降解农膜,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度。健全化肥农药包装物、农膜回收贮运加工网络,减少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制定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对因秸秆禁烧引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结构调整、秸秆综合利用设备购置等投入,应给予一定财政补贴。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6]。
3.5大力推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
围绕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和建设绿美乡村目标,廊坊市启动了“两年大提升,创建森林城”工程。省级重点村完成村内街道和休闲游园绿化427万平方米,建成环村林带绿化4034万平方米。三年多来,我市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共铺设供水管道408万米,覆盖全市农村的10个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全部建成,随时监测农村水厂饮用水水质[5]。
4、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站位全局,统筹推进,以提升北三县、固安县和霸州市三大省级片区引领,突出打造香河省级重点片区和9个市级片区;以倾力打造40个省级精品村为抓手,全力实施“12个专项行动”,建设好268个省级重点村和161市级重点村;以推广垃圾处理“PPP”模式为主导,全力提升“两改一清一拆”工作水平;以打造旅游精品村为亮点,全面启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植新业态,突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跨越提升”。
5、结语
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采取合理措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快、更好的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同样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希望,要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政府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N].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4,32(2):97~105.
[2]周颖辉,贾春雨.廊坊市农村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1):220.
[3]张长娟.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N].河南日报,2015-11-01.
[4]京华时报.农业部:农业已超工业成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N].2015-04-1501:22:30.
篇5
二、补短板、强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在建设。我们结合东中西三大产业带布局,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打造了节点型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有效示范带动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资金支撑。为了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难题,我们采取市里补资、村里出资、部门助资、社会筹资、农民自筹、向上争资的办法,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村道路、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6年,全市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7560万元,其中,用于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资金3750万元,用于其他乡镇人居环境整治资金3810余万元。资金来源,争取上级资金3570万元;农民筹资筹劳760万元;社会捐款捐物价值达到48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2750万元。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结合人文资源、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制定乡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规划,努力形成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风貌。在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规划设计上,我们坚持“一镇一特”和“一村一策”,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和发掘村庄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溪河镇凤凰山乡村游、白旗镇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法特镇满族民俗小镇,提升美丽乡村的吸引力和发展力。三是突出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文化广场、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2016年,改建乡村公路101公里,铺设上下水管线12575延长米,新建文化广场20340平方米,安装路灯615盏。
三、抓整治、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篇6
二、工作目标
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以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社区)为目标,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实现所有村居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和保洁服务组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机制,落实长效管理制度,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扔现象基本得到清除。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按照工作目标,完成“九大”工作任务。
(一)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保洁队伍,各行政村的保洁员配备原则上一村一名,保洁员由村委会聘用,优先在建卡贫困户、低保户中选聘。
(二)完善设施设备。按照“车车对接、流动转运”模式,农村垃圾前端收集采取密闭垃圾车+240L垃圾桶的方式,由镇保洁队伍负责垃圾的运输。各村配置前端保洁收集设施:手推车、扫把、铁铲等工具,实现保洁人员人手一套。各村结合实际情况配备垃圾桶。
(三)规范垃圾处理。按照“达到环境保护排放标准”的原则,采用二种处理方式。一是焚烧发电处理。各村的垃圾全部运到重庆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二是简易填埋处理。修建填埋池,对道路条件差,存在运输安全隐患或散居村民的垃圾实行圈围防渗简易填埋。
(四)清理存量垃圾。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重点对居民聚居点、景区周边及田野、村头、道路沿线、村内空地等区域的存量垃圾进行彻底清理。
(五)实施垃圾源头减量。实施垃圾分类,推行有机垃圾还田工程,由农户对瓜皮果壳、秸杆杂草、剩菜剩饭、人畜粪便等有机垃圾,采取堆肥发酵后作为肥料再次施入庄稼地。原则上以户为单位就近建设堆肥池,从源头减少垃圾清运量。
(六)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点,创新开办“垃圾银行”,采取积分制,由农户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后,将塑胶、玻璃、纸质、金属等可回收垃圾收集送回收点收购,兑换物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七)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全体村民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保洁人员工作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明确村民、保洁员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中责任和义务,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
(八)开展宣传工作。按照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原则,由各村编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手册和宣传画,每户一册一图,创办宣传栏,使农村垃圾治理方法、标准和要求家喻户晓。
(九)实施考核奖惩。制定考核办法,实行半年考核,
以村为单位,对达标的给予奖励,不达标的不予奖励,并纳入年终考核,给予一定处罚。
四、验收标准
2018年6月底前,按照“五有、十无、十三个达标”的总要求,对各个村(社区)进行验收。
五有: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
十无:无陈年积存垃圾;无临时性垃圾堆放点;无水域漂浮垃圾;无随意倾倒垃圾现象;无直接焚烧现象;无垃圾倾倒于河、沟、塘现象;无生化成分堆肥;无非法的垃圾处理设施;无其他非法处理方式;无拖欠保洁员工资现象。
十三个达标:编制了实施方案;明确区政府、部门、镇乡各级职责;农村垃圾治理纳入各级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收运设施设备充足;有规范的处理设施并满足需要;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点;组建保洁收集作业队伍;开展垃圾治理技术培训;经常性开展宣传工作;开展“整洁庭院”评比活动;制定村民自治公约;建立各级检查考核制度。
五、经费保障
按照“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以“市、区、镇、村、民”五方筹资的办法,逐步实现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鼓励村民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按常住人口每人每月1元筹集(五保户、低保户、建卡贫困户免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保护环境的意识,筹集资金由村上统一管理,镇监管,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明细。财政投入按照“科学测算、以奖代补、包干使用”的原则,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所需人、财、物进行科学测算后,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初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包干使用。
六、组织保障及责任分工
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成立以镇人大主席为组长,镇各办公室及站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挥、协调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镇环保所,负责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环保所所长兼任。
篇7
3、加大维权力度促文明家庭建设。一是创新妇儿维权,保障家庭和睦。县妇联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2015年,县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73人次,其中调处婚姻家庭矛盾62余起,通过法院陪审,依法维护受侵害的妇女儿童利益5起,会同县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贫困妇女儿童打官司20起。县妇联随时都在接访妇女,几乎每天都有案件,妇联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在接访过程中都做到热心、细心、耐心,能解决的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为她们出主意、想办法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联系,尤其是在婚姻家庭纠纷中,从挽救婚姻、挽救家庭的角度,细心耐心调解,促进家庭文明和谐。二是帮扶困难家庭,彰显社会温情。2015年,由县民政局牵头,共帮扶困难学生及特殊儿童130人,帮扶资金25万元。县妇联实施“春蕾计划”等帮扶助学活动,全县共有200多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由县妇联牵头,县妇儿工委成员单位配合开展的“传递彩虹邮包,情暖留守儿童”公益活动,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征集爱心捐款7万余元。团县委、关工委、__义工也开展活动,帮助困难学生,共筑和谐社会。
篇8
1、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1)美好乡村建设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所谓“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2、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之时,政府通过整治农村土地、改造农村危房、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式,保障了村庄规划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开展村庄整治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相比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县域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还很艰辛。
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仍十分普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脏、乱、差”既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更给村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不少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的队列中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不健全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规划不是十分明确。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此外,很多乡镇的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意义;就是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其执行力度也不够,有些地方忽略了规划的细节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
(2)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安徽省肥东县元瞳镇8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几乎10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
(5)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三、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1、制定科学村庄规划,保障规划贯彻落实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美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区域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和规模,采用拆迁新建、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来体现各自特色,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粮仓、晒场、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等一并纳入规划。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民群众是建设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倡导者和带队人,在工作实施时,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数额逐年增长。此外,政府还需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应该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乡镇政府“一手抓”的做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工作。
3、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时应时刻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目标、措施、意义等有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不断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可通过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村庄风貌的大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好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壮大建设队伍。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美好乡村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性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要从改造水、电、路、污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套相应的文化生活设施,并与农村医疗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站等公益事业相衔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村委会在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时,可在村内修建文化墙,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广场舞”已成为当今时下潮流,为了与时俱进,配备音响、光盘、扇子等相关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村民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丰富其娱乐生活。再次,开展各式健身活动,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设备,推进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广大村民的文体生活。最后,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并提高其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
5、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上,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与资源特色的差异,以产业转型为途径,立足环境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美好乡村的支撑,没有产业,两个“建设”就不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两个“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特色,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局面。
四、结语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学合理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农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治理和改善。未来农村将会呈现崭新的风貌,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步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9
其实常常带她去玩的,孩子就是孩子,在孩子的心中,能去外面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外面的世界包罗万象,可以满足那颗小小心的要求。
在阳光明媚的春光下,那是一定要出去的,初春的景色尽管还有些萧条,可小草已吐露嫩芽,柳树一抹淡淡的绿映着人的眼,冰已化,在乡村的小河中还会看到早春的鸭游来游去。
这时带上女儿,在春色中散步,我会握着她的小手,让暖暖的气息在彼此间传来传去,我感受到你,你感受到我,那是心灵的交流,是无言的温情的相互传递。
我会问她:“这是什么季节?”她会答:“冬天!”我对她说:“答错了,已经是春季了,你没看到春季里生命的气息吗?那浅浅的绿,把整个初春装饰得那么美丽!”
她仿佛懂了,又好象不太懂,只是很快乐,她会提很多关于春天的问题,鸭子在水里游泳不冷吗?春天花怎么还没有开?……
夏天里女儿有一种特别的游戏,那就是捉知了,或是晚上拿着手电筒,从一棵树到一棵树,眼睛盯着树干,寻找着知了猴,当发现时,哪怕是最小的那种,女儿也会高兴地欢呼,用手小心翼翼地拿下来,放进玻璃瓶里,象个宝贝似的抱着。一阵阵知了的叫声,把夏天演绎得这样与众不同,它在告诉人们,夏天到了,夏天到了……
秋天到来的时候,院子里杨树的叶子终于落下了,女儿很喜欢这叶子,绿中泛黄,叶梗柔软而有弹性,不易被折断。这个季节我会带着女儿,特别是在秋天周末的下午,在金色的阳光下,在落叶满地的杨树林里玩。这时候女儿会做一种游戏,她捡来许多树叶,长得比较俊俏的树叶,摆在面前,然后把一片叶的梗从另一片叶的叶面上穿过,把叶梗系一下,系成一个圆圈,这样两片叶子就连在了一起,三片,四片……无数片连在一起,可以做成树叶项链,树叶腰带,树叶马夹,树叶头饰……很美丽,戴上这些,女儿变成了一位叶子公主,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翩翩起舞,我站在她的面前,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切,微笑着,看着面前的这位小天使,这个时候,我们比什么都快乐!
树叶不止做这些,还可以做成小燕子,从叶片的顶端沿中线撕到三分之二处,两半相交叉,用叶梗头部从交叉叶片处钻孔穿过,女儿拿着叶梗,好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就做好了,我们一起做很多很多,然后告诉小燕子,秋天来了,你就要飞到南方去过冬了,边说边跑着飞翔,当我看到手里女儿送的小燕子时,我很快乐,我看到了飞来飞去的女儿,感觉她就像我的小燕子。
北方的冬天总要下几场雪的,在这几场雪中,总会有一两场大雪,大雪可是女儿所盼望的,冬天很冷,可冷算什么,与这些有趣的游戏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篇10
2014年的奋斗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49亿元,增长 22.5%;农产品加工产值完成27亿元,增长22.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亿元,增长27.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0__万元,增长3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221元,增长12%。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化“争高工程”,培植主导产业。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争高”工程。深入挖掘招商潜力,依托当阳发展环境,努力发展“飞地”经济。紧盯在谈项目,激活“双河”品牌。完善镇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加强对全体机关干部、镇直单位和村(居)负责人招商引资任务目标考核。全年力争新签约引进5个以上工业项目,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2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3个。加大项目协调服务力度。督促宏尚服饰、润昌包装、楚源米业扩建项目、同成包装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企业早日投产。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全力支持华利包装、中盈合成和豪展铝材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全年确保新增规模企业6家,限上企业4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支持和鼓励在汉宜路、河淯路沿线发展“郭场火锅鸡”品牌农家乐,在武汉、宜昌、荆门等地发展郭场火锅鸡连锁店。鼓励发展“河溶牛杂早酒”和“河溶牛头”特色小吃连锁店和农产品连锁超市、物流配送、农民网店。
(二)统筹城乡一体,打造美丽乡村。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当阳市河溶镇城镇总体规划》,明确“中心集镇—副中心集镇—宜居生态村—中心村”四位一体的宜居点建设格局,加大投/:请记住我站域名/入,加快建设。启动实施前合、民新、民合等宜居村庄建设,不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完善城镇功能。拓展城市骨架,启动环镇东路(南段)和溶新路(北段)建设。采取市场化方式建设美丽新镇,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梯次开发集镇;适时启动漳东农贸大市场和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规范集镇管理,培养集镇居民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活动,完成造林任务700亩,义务植树8万株。加强村庄环境整治,认真完善、落实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改善镇村面貌。
(三)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以当阳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强化农业基础。通过政策引导稳定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推进粮油高产创建和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力争粮食总产达到9.5万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完成 1.5万亩陈场片基本农田治理项目建设任务,积极申报5万亩河溶片基本农田整理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改造,协调实施沮漳河防洪近期治理、农田水利、生态示范村、环保安全饮水、林业等项目工程建设。实施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花卉苗木、大蒜、清平猪等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争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万亩,智能终端配肥示范面积1万亩。支持当阳市晶穗水稻专业合作社建设育秧工厂,工厂育秧覆盖1万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形成以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生态农庄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走品牌化、规模化路线。积极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实行战略重组,整合优势资产和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坚持统筹兼顾,发展社会事业。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深入推进就业援助与城乡居民养老
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体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全面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开展严打整治,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力化解积案。进一步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按照“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总体部署,在全镇19个村,1个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推进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做好村(居)“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加强文化教育工作。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引导鼓励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养。继续抓好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全面加强国防教育,支持各民兵连“两部一家”建设,扎实抓好民兵预备役人员调整工作,确保完成实装实弹演习。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长效机制,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让群众吃上放心、安全食品。
(五)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政府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全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宜昌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建设,按照上级统一要求,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做到不抢跑、不掉队。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与衔接,在“自选动作”上先行先试,勇当改革的领跑者、引路人,力争在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篇11
各行政村(社区),各办(所、线、中心)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我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镇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1、村庄建设规划有序。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居住点)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基础设施配套,按照规划居住户数,对单地块一次性安排4户以上联排建房给予2000元/户的补助,用于公共配套建设资金(含居住小区<点>内外的道路建设配套经费)。积极推行空壳自然村改造,做到“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根据村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及调整的给予50%的费用补助。
2、为进一步改善行政村的办公和公共服务场所,切实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对各村新建、扩建办公用房,要坚持节约土地、控制面积、履行勤俭的原则,在办理相关土地、规划手续基础上,控制在项目申报额度内按审计核定价的3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限额(含装修)在28万元以内。
3、根据年初镇政府确定的道路建设任务,对各村建设的村级道路实行资金补助,建设标准行车宽度必须2米以上。对行车宽度2米-6米,按路面上部结构造价的30%给予补助;6米-8米的,按路面上部结构造价的50%给予补助;危桥维修、改造、重建的主体工程建设经费,按工程最终审计价的70%给予补助。道路砌浇、桥梁建设所需土地、拆迁等政策处理均由各村负责。
4、扶持各行政村的菜市场升级改造,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工贸办审核,具体以招投标、验收、审计资料为依据给予适当补助。
5、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单体式处理、集中统一纳管和分散式处理三种治理方式,竣工验收且审计后按接入农户数、户均分别给予400、400元和500元的政策补助。
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6、加大特色林果发展与特色渔业等方面扶持。对当年度发展特色林果、稻田生态综合养殖,带动农户成效明显的,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7、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扶持。对当年度新发展休闲加工渔业和现代水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向畜禽产品加工转型提升、订单农业、农业品牌建设的,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8、加大精品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家庭农场等方面扶持。对依托马渚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基地、新发展或对原有基地进行改造提升的,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示范辐射明显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按基础设施等建设实际投入,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9、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农办审核,对各村新建的农田主要机耕道路、进水渠道、排水沟和机埠等设施,工程最终审定价在耕地保护资金额度内的进行全额补助,超出部分按50%给予补助。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10、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余姚市级以上当年文化阵地建设创建要求,经验收、审计合格后,按照市里配套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10万元。
11、新建体育场地。新建标准球场(灯光篮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气排球场)、健身房、宣传窗、综合活动室(含老年活动室)等符合市级规定要求,经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其中,对门球场补助3万元,篮球场、地掷球场和气排球场各补助2万元,综合活动室、健身房等各补助1万元,宣传窗补助0.5万元。
12、业余文体团队。对一年内开展活动频繁、活动效果好、参加镇级以上比赛获奖的业余文体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企业、单位出资组建业余文体团队,投资额度较大,有一定影响的给予单独的奖励和补助。该年内配合镇级层面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参加市级以上的由文体部门主办、组织的文体比赛获得前3名的文体团队或个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奖励(市运会青少年组除外)。
13、一村一品。对各村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文艺项目,该年内配合镇级层面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在全镇乃至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奖励。
14、传统民间艺术。鼓励各村(社区)、团体充分挖掘民间艺术,对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经文化部门或相关专家鉴定认可的,符合当地文化需求的传统民间艺术,每一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相当的设备、设施的添置,影响力大,档次高的给予特别奖励。
四、改善公共环境卫生
15、卫生设施建设。各村申请新建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冲式公厕,经社务办核实,镇政府同意,按验收审计总造价的50%补助到村,补助最高限额控制在每座8万元以内。对旧公厕按标准进行改造,且改造金额控制在5万以内的,经社务办核实,联村组同意,按总造价的60%补助到村,补助最高限额控制在每座3万元以内;对旧公厕进行拆除的,且村级公厕总数减少,每减少一座按1万元补助到村。各村购置符合要求的垃圾分类设施、垃圾终端处理等卫生设施一次性费用在5000元及以上的,由村事先申报,经社务办同意,并经实物清点核实后,按总价(以正规发票复印件为准)的50%标准补助到村。
16、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奖励。按镇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考核细则要求,镇社务办采取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保洁和垃圾分类效果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并结合村大小,分别给予2—6万的补助。对积极创新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和垃圾分类机制且效果显著的,经综合评定后,再给予1—5万的奖励。
17、公共卫生。根据市政府规定,镇财政配套专项经费按预算比例分别拨给各级组织机构。
18、加大农村水环境提升项目扶持。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农办审核,对各村当年度实施的水环境整治类项目,根据工程最终审定价进行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
五、强化社会综合治理
19、鼓励各村(社区)加大技防、物防、人防的投入力度,对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建造治安岗亭的村(社区),经镇政府登记核准,按招投标额度并经审计的50%予以补助。红袖套小喇叭工作按照专项进行补助,网格化考核以奖代补方法另行补助。
六、打造特色亮点村庄
20、美丽村庄创建。对当年度创建宁波市级及以上美丽村庄,经验收合格,创建成功美丽乡村合格村的,镇政府按市政府1:1配套奖励;创建成功宁波市级及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1、文明村(社区)创建。经文明委考评获文明村(社区)称号的村(社区)按不同级别给予奖励,宁波市、省级、国家级分别为6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
22、卫生(健康)村创建。对当年度被授予余姚级一次性补助1万元;宁波级一次性补助2万元;省级卫生村称号的一次性补助3万元。
23、民主法治村创建。对当年度民主法治村创建成功的,按不同级别给予奖励,余姚市、宁波市、省级、国家级分别为1万元、2万元、3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
24、党建全域亮显。鼓励村社开展党建公园、党建示范带、党建综合体等综合性项目建设,对市内外影响面广、实际效果好的村社给予3-5万元经费补助。
25、对兴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经上级验收合格的村一次性补助3万元。
26、积极举办特色性旅游活动,并且宣传力度大、市内外影响面广、实际效果好的村给予1—5万元奖励。
七、其他
27、各村实施项目建设应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8、本政策与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有冲突的,遵照上级相关文件执行。项目符合多个奖补政策的,择优选择其中一项,不得重复申请补助。具体实施项目由各相关办公室负责登记、报批、核实。
29、本意见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马渚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马渚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马政发﹝2016﹞1号)自本意见实施之日起废止,原由镇政府出台的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时,以本意见为准。
篇12
一、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构成语感的心理因素――想象、联想、情感、思维,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生活经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叶对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字典是得不到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得到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深切。如《月光》中的“幽静”一词,单从字典中查出是“优雅安静”的意思,是不能产生语感的。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一些“幽静”地方,比如无人的小路,山林,月光下的小河等等,就可以感受到“幽静”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
推敲比较才能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从而产生语感。推敲比较的方法有两种:删减比较和调换比较。
删减比较是把某个要重点体味的词拿掉,然后跟原句比较。如《乡村的傍晚》中描述道:“小河两岸是炊烟袅袅的农舍,不时传来诱人的饭菜香味。”如果把加点词语去掉,句子也通顺,但不能给人具体的感受。加了炊烟袅袅,我们就象见到了缕缕炊烟徐徐上升,农家正在生火做饭,而炊烟就象母亲的手臂,召唤儿女回家吃饭;用了“诱人”我们就好象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使人垂涎欲滴。通过删减比较我们就获得了具体生动的形象感受。
调换比较是把重点体会的词语换成意思相近的词,再与原词进行比较,体会两者的不同。如《鸬鹚》中的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往船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这里的抹用得非传神,让学生体它的情味,可以让学生换个词。如“敲、赶、挥”等,但都失去了原来的韵味。
三、 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篇13
加快建设富裕平坝
坚持生态立区。始终坚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一手抓发展的同时,一手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稳步推进省级生态示范区县创建,到2020年拟投入110亿元,实施人口集聚区、工业园区、大型煤矿、水泥企业的污水处理,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197个,筑牢跨越发展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工业强区。把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来抓,全力抓好黎阳高新区、黔中新区和夏云、羊昌、乐平工业园“两区三园”建设,在招项目、争资金、强服务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积极引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入园发展,努力把工业打造成为经济腾飞的强力引擎。
坚持旅游兴区。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充分挖掘三张文化名片优势,整体包装,串联开发,着力打造以天龙屯堡为核心的西线文化景区旅游,突出抓好邢江河、斯拉河开发建设,形成以两河为核心的北线和南线自然风光旅游,集中力量打造以夏云镇小河湾村为样板的东线乡村休闲旅游,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以文化景区旅游、自然风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
加快建设秀美平坝
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借助撤县设区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与贵阳、贵安新区、安顺主城区的衔接,努力拓展发展空间。中心城区重点抓好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升级,做优做强城市主体功能,同时着力推进夏云镇和高铁新城附带两个产业园建设,有效拓展主城发展空间,形成以城区为主、夏云镇和高铁新城附带两个产业园为辅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乡镇,充分依托自身民族、历史、人文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魅力小城镇。
抓好城市经营管理。为充分盘活城市资产,区委、区政府对所有在建项目进行清理,该结算的结算,该收回的收回,彻底算清“糊涂账”,使城市资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加强城市管理方面,以撤县设区为新起点,推进城市管理提档升级,重拳整治乱停车、乱摆摊、乱设点“三乱”现象,严控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两违”现象,打通关键道路实行大车重车绕城通行,全力创建干净、整洁、有序的宜居宜业之城。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按照面上统筹和点上出彩的原则,重点抓好以夏云镇小河湾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以创新社会治理为抓手
加快建设和谐平坝
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坚持把法治建设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以法治思维破解社会难题,用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全过程,着力营造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平安建设各项举措在家庭、校园、医院、小区、村居、景区、工地、企业、林区、文化娱乐场所、市场、商场、金融场所、车站、道路等社会细胞体得到有效落实,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平安建设网络。
全面提升物防技防水平。在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大天网”工程的基础上,以齐伯镇为试点,推动“天网”工程向农村延伸,采取政府引导,辖区内企业、金融单位、个体工商户及村民参与的方式,实施“小天网”工程,投入100余万元,安装探头270个、路灯200余盏,实现机关单位、交通要道、企业核心位置、人员密集地段、治安复杂区域和九个行政村的重点区块全覆盖。工程投入使用以来,发案率同比下降8%,侵财性案件下降较为明显,下步将全面总结推广,努力实现乡镇全覆盖。
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抓手
加快建设幸福平坝
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全区积极倡导武训办学精神,按照“小学向片区、乡镇集中,初中向乡镇、城区集中”的原则,有序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大力实施“新两基”攻坚工程,重点加强薄弱学校设施改善、营养计划食堂建设、农村寄宿制建设和教师公租房建设等工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努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全力抓好精准扶贫。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围绕43个贫困村61092名贫困人口倒排减贫工期,采取异地转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合力帮扶等多种方式促增收,综合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全力以赴打赢扶贫这场攻坚战。
积极促进创业就业。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在夏云工业园创建“创客小镇”,提供“四个两年”助力服务,两年免费拎包入住创业办公室、两年免费入住创客公寓、两年免费光纤、两年政府补贴1万元,目前已有16家电商入驻,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建立县级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机制,加大对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的关心关爱力度,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实施精准改革为抓手
加快建设活力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