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信息化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学校信息化道路的选择
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经典地判断:“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今天,信息和生活、工作、学习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们就生活在信息穿梭的时空中。
1.1信息化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社会”理论中,把“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属性界定为“服务”—“人的服务,职业和技术服务”。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则是“一种人际活动”。这种交往就是信息的表达和理解后工业社会又可以称为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社会发展中信息正代替资本成为重要的社会财富,信息流就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作为资源的价值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各国在很多领域都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和步伐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水平仅次于美国。
1.2信息化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年对60多个国家的调查显示:98%的国家都在建设电子政府电子政府不仅意味着现有政府业务的电子化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行为和方式的变革。其基本目的在于提高政府业务的有效性、效率和监管能力;建立更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竟争力的政府。更好地为居民和企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政府与企业和居民新的伙伴关系。
2信息及其特征、分类
2.1信息及特征
信息是指对事物的特征和变化的客观描述。从本质上说,信息是一种非物质,但客观上却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信息的要素有实体(非物质)和载体(物质外壳)两方面,具有共享性、潜在性、变换性(语言文字图象)、依赖性、可传递性和倍增性。
2.2信息的类型
正式信息与非正式信息。正式信息指通过正式渠道进行交流的信息,如组织间的公函往来,内在的命令、决议和请示汇报、刊物等。非正式的信息指非正式组织或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单向信息和双向信息。由一方发送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但不做反馈如做报告、发指示。单向的信息传递没有交流,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抗拒心理。双向信息是双方有信息的反复。
学校信息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对象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数据、图表等。在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手段的普及、信息网络的建立、信息意识的强化为主要标志)里,教育行政的一个新的职能就是对教育及其管理信息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和针对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吸收社会参与。信息往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价值内涵。
3学校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
3.1采集与判识
采集信息是信息行政的基础。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社会最常见的就是纷至杳来的各类各样信息。其中有的有价值,有的价值不大,有的没有价值甚至是千扰信息、错误信息等垃圾信息。这就要求对其进行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收集信息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平时要作好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一项统计或调查信息工作,这就要确立信息的分布区域,选择有综合价值和生命力的信息。
3.2整理与编译
信息的存在形式往往是无序、散乱的,不利于直接的利用和管理、传递,对于特定的决策目标来说,价值是隐藏的。为了便于使用,实现快速有效地传递和增值。因此,要有对信息的适当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一方面,要在分层、组合基础上,对现存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破译;另一方面,在信息处置时,能分离、综合出异质性信息,或者能获得“意会型”信息。在这个层面看,信息整理工作具有原创性。
3.3储存信息
由于考试的杠杆作用,记忆性考试就使学生习惯于臣服外在“专家系统”,满足于眼前的教学内容和对它们的记忆,失去内在的表达意识和创新欲望,直至导致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僵化和教条,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消退。考试制度改革对教师的学识和品质都是很大的挑战。
3.4信息传递
信息具有易逝性,其价值的实现也在于与需要者共享。信息的传递是信息的消费(不是消耗)形式之一,信息处理的关键环节是传递。传递信息要作到准确、无误、及时,就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我们的学习就是信息的选择和吸收的过程,信息消费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和表征,信息消费是持续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传递中,应尽量遵循合理的多余性原则,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开启多个信息渠道。
3.5信息
为了使人们了解教育行政的基本情况和教育发展与改革阶段,有时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选择一定时机和方式公布掌握的成熟的教育信息。同时,也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定期的信息是教育行政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实践中有人认为,这会影响正常的行政秩序,实际,这样更有利于减轻行政工作人员的各种负担,也是对自己工作的宣传。
3.6信息反馈
为了保证信息的质量和利用效益,需要从使用者那里得到有关信息的反馈信息,以不断改进信息的呈现形式、传递形式,并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再处理。很多网站都希望“过客”填写调查表,知道它提供信息哪些更符合消费者的口味。
4学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4.1明快
表达的信息要明了,不能模棱两可甚至出现歧义,容易带来选择性接收、记忆和理解。另一层意识是,保证信息是新鲜的;保证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满足。特别是行政公文、报表等都有时限要求。否则就会影响决策或失效。
4.2准确
方向性性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约束,防止信息垃圾(电子邮件)的泛滥,非法信息(病毒)的干扰。信息传递时,一般不节外生枝,不相干的对象不必要知道应当不知道的信息。这跟信息公布是不矛盾的。
4.3真实
真实是信息的生命,不真实的信息都是非法的存在。作为国家行为的教育行政管理更是如此。这里要强调的是,要克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流失或失真(有意与无意之分)。比较实用的做法是减少中间环节。而对教育来说,这种真实性有可能因人而异,因为其中往往会有思想和价值因素,而对这些因素,人们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有差距的。
4.4规范
篇2
一、学校信息化管理
(1)概念
通常意义上的学校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在学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管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利用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来逐步替代繁琐的人工管理方式,从而让学校的管理工作得到创新,帮助学校管理者制定正确的管理方案,让管理者全面、动态的了解学校管理过程,优化学校教育资源。
(2)职能
学校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集合了教育理论与管理理论两个方面,与一般的教育管理活动有所不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职能:
首先是规划职能,规划是学校管理的初始环节,要想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帮助学校组织在教育改革中更好的发展,为完成学校信息化管理的任务打下基础。其次是组织职能,根据学校的规划要求,安排学校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落实学校组织规划方案。组织职能能够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帮助学校组织进行工作分类。再次是预测职能,学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预测机制,提供成员参与管理的机会,从而迅速的做出决策。第四是协调职能,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够在动态的管理中协调各方面的知识,减少一些无用的部门,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管理。最后是控制职能,信息化管理为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控制调节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而适应管理活动的进行。
二、新时期学校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创新
(1)战略理念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在信息时展的战略资源,也是学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要扮演好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就需要对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发展过程中,要系统的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状况是否良好,决定了学校开展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内容。学校管理者从学校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学校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策略,这些策略和方案能够帮助管理者安排和落实具体的工作,做到合理有序。
(2)领导理念
管理的核心职能是领导,领导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通过运用手中的权利对于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信息化管理的领导理念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三、新时期学校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创新
(1)教学研究信息化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有效性与学校教育生命线息息相关。在学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教学研究的信息化是实现学校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可以构建网络课堂,积极探索个性化的辅导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可以开展网络直播课,面向家庭和社区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和学生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进行课下的学习,进行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还可以建设资源库,进行课题研究,这些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2)学生工作信息化
在进行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让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比如,开展网络家长会,那些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也能参与交流。再比如,开设网路心理咨询平台,这样能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方式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另外,还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班级建设。
(3)管理服务信息化
在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可以建立办公信息系统,包括文件的流传和资料的处理归档等功能。工作人员运用电脑处理日常工作,提高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能力,保证学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利用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可以安全有效的积累、保存学校内部的心底,实现资源共享。对于一些常规工作而言,信息中心可以开发一些软件,优化和创新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还可以建立在线咨询平台,家长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学校部门负责人进行对话和联系,咨询学校的相关问题。这些有效的探索,保证了学校管理服务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界发展的趋势,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学校管理信息化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管理理念。怎样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借助信息化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篇3
信息化管理;中职学校;教学;对策
前言:
不仅同行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竞争,且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设备配备、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管理这些都是竞争的对象。面对这种竞争,中职学校要想在其中赢得发展空间,在教育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就必须针对各个方面不断予以强化。就教学管理而言,其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这也是现代教育给中职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1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现状
自教育机构投入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中职学校在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绝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已开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专门设置了计算机实验室。对于教学信息资料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师评教、选课等也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操作,即通过构建相应的系统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教学各方面的管理[1]。但相比于高校,中职学校在教学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当中,平均每16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65%以上的中职学校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仅有32%的中职学校建成了校园网,但这些中职学校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还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2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对策
2.1建立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
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需从全局角度出发,着眼于整个中职学校,从教学管理的各相关方面入手来进行,以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满足各环节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首先,依据中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环境、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对信息化建设内容规划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指正,对多套方案进行科学评估、有效评估,从中选出一套最优规划方案[2]。在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根据出现的变化及时对规划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确保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常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安全保护技术与安全管理制度两部分,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旨在为校园网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防止因黑客、木马等病毒入侵,威胁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使用安全,影响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正常进行。其次,规范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且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但只有信息技术得到正确规范的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为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中职学校引进的信息技术应有利于促进学校自身长远发展,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当地教育行政机构应积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建立一套信息技术操作规范与数据规范,让各中职学校按照同一标准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信息资源库,存储各类数据信息,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营造有利环境[3]。
2.2重视信息化管理教学平台建设:
在保留原有教学管理基层架构与数据库基础上,构建适应于中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和建立中职学校信息化门户网站。信息资源整合重点在于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自身当前拥有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并存储到系统数据库之中,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标准、动态化的管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资源中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应在信息资源整合基础上,嵌入数据共享中间件,统一数据库技术标准,搭建数据库共享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保证资源共享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保证新旧数据库内部信息可以正常交换、共享[4]。学校信息化门户网站的建立既是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与重点,是学校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向社会展示自身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应将自身形成的精品课程、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重大科研成果,就业指导等全部纳入到该门户网站中,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置等提供资料,促进信息化建设。
2.3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
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实现离不开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的投入,更离不开完善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5]。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计划对中职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即中职学校后勤保障工作需加大在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中职学校应加大在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购进最新硬件设施与先进网络设备,对自身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进行不断的完善,为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夯实信息化管理基础。
总结: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中,中职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努力克服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整体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规范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与信息化管理考评制度,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陈柳 王迎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贾宇.浅析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No.17211:119-121.
[2]文祝青.基于B/S模式的商贸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篇4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网络信息化技术逐渐渗入到各行各业,并被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中职卫生学校生源起点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根据中职卫生学校发展现状,图书馆作为人们共享知识文化的重要场所,其信息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学校图书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图书信息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内容,提高专业技能,陶冶情操,提高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中职院校图书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较差,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中负责图书管理工作的都是非专业人员,再加上近几年的机构改革,图书管理员基本都是其他岗位的离退人员,整个图书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很低,甚至有人对工作抱着应付的态度,积极性不高。另外,职业院校缺少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来为图书管理人员做专业的知识技能培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现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并不完全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信息化意识薄弱,导致图书的信息化管理难以实现。
1.2 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效率低下,图书更新、查找和维护相对比较困难。在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下,由于图书馆馆藏量比较大,图数的检索非常繁琐,严重降低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频繁借阅或者借阅时间长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容易造成图书破损,同时也给图书的更新、查找和维护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便。
1.3 图书馆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学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力度不足。首先,缺少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硬件设施,比如必要的网络实施、防火墙等达不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其次,没有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图书管理软件。目前,大多数学校图书管理软件都是直接购买的,有些功能使用起来不一定满足学校图书馆自身的需求,大大影响了图书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 提高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加强图书馆藏建设
加强中职学校图书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图书馆自身必须具有一定馆藏量的书籍。只有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才能进行图书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适应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各学校要在现有陈旧的图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收集目前较为流行的书刊和目录,并对其进行编排整理,增加图书的借阅量。
2.2 充分理解信息服务的内涵
中职学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适宜在知识服务层面着力开展。图书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信息服务的重要内涵,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贯彻信息服务理念。在知识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不仅要注重挖掘信息资源中的隐含知识,更要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比如,在职业院校开展图书馆信息化个,针对读者在网上给出的研究主题,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检索技术,采取多种方法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也可主动了解用户需求,向读者推送有价值的图书信息,或者借助计算机辅助智能分析,向读者推荐可能需要的有效信息,充分发挥图书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2.3 提高图书管理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各类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网络信息对于扩大图书馆馆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信息在知识的广泛性、学术的前沿性和时效性方面可作为传统印刷性文献的良好补充。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校图书管理员网络信息知识方面的教育和计算机技术的培训,加快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提高管理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学校图书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以适应网络环境下为中职卫生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
2.4 加强图书馆软硬件建设
图书馆软硬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水平。这是因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数字图书馆专用的服务器、网络路由器、网络防火墙以及存储设备等硬件设备都有极高的要求,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图书管理自动化软件必不可少。只有拥有一个安全的软硬件环境,才能更好地为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可通过购置优质中外文数据库加大对数字图书馆电子文献的投入力度,从而加大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3 结 语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图书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中职卫生学校来说,应加强图书信息化管理,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料,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使用的技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每次信息技术革命发生的同时,教育革命或变革往往也会产生,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信息时代要求教育也必须信息化,即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其中的一个发展目标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在信息化水平空前发达的今天,学校和老师要探索和实践管理信息化。一方面,要培养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一 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
从语言的创造为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开始,人类已经经历了五次信息革命。在猿向人进化的原始社会,语言开始被创造。语言是人类最初的信息交流、加工和传播的物质载体和手段,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然而,语言作为人类处理信息的载体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只能靠记忆和口口相传来传递和保存信息。这种直接的传递方式在原始社会末期得到了革命性的突破,那就是文字的发明。文字的发明造就了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促使人类的信息处理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促使人类经验得以积累和流传。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封建社会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二者大大促进了信息传递的范围和容量,从而使人类文明快速传播和发展。第四次信息革命仅发生了短短的几十年,但是它的影响却超越了前三次革命的进程。以电报、电视、电话和广播为主要载体的第四次信息革命突破人类以往信息传播的载体。从此以后,人类信息的处理工具不仅是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图像和声音信息(建立在电磁波基础上的)能得到传播和交流。第四次信息革命为人类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第五次信息革命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第五次信息革命随之到来,并且短短几十年就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一次信息革命的信息技术必然会引起教育的革命或变革。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所以,信息革命必然引起教育革命。语言的创造是教育出现的前提条件。没有语言,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文字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产生、无线通信的发展促使教育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每一次信息革命发生以后,必然是人才大量涌出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的快速发展。而教育又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为再一次的信息革命奠定基础。人类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哪一个国家、民族能站在信息革命的前端,谁就能站在世界的前列。因此,信息社会下的教育要不断随之信息化,才能适应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二 教育信息化要求学校和教师管理信息化
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五次信息革命的时展中。为了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五大发展目标中有一个目标是如此论述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整合和集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体系,教育决策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显著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要广泛普及。管理信息化一方面可以极大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渗透时代的主题,为学生营造适应时展需要的氛围。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一是学校和教师管理信息化。
三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主要有两大领域:学习和德育。德育管理也可以认为是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包括常规、学习和思想教育。在信息时代,如何能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班级管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在探索的问题。班级信息化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来管理班级。充分利用学校已经具备的信息化设备进行班级常规、学习和思想教育。充分利用现在的QQ和家校路路通等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具体地讲,就是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电脑、手机等硬件设施和QQ、家校路路通等软件来管理班级。
第一,现在的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不仅仅依靠学校
和教师,还有网络。网络世界错综复杂,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运用先进信息手段整合健康向上的资源让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能够明辨是非,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其健康成长。
第二,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下达信息,来管理班级日常事务。有些班级的日常事务完全可以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特别是在实习期间,信息化管理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当然,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这种方式,还必须不定时去宿舍和教室进行抽查并要求整改。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篇6
1 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及其网络在档案部门全覆盖
要为档案工作发展提供快、准、全的信息平台,计算机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建立学校完备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电子档案的建立,使档案储存与传输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科最大限度开发档案资源,并科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电子档案所具有的存储量大、占据空间小、易于游览查询的特点,使档案信息的利用快速、便捷、高效。
2 建立学校档案信息管理中心,以利于各类档案的统一管理
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现代化的高素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队伍。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掌握最新信息,实施最新管理技术,应对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学生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各种具体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创学校档案管理的新路径。要逐步健全和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和技术规范,细化电子档案管理的具体环节和步骤,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
3 在档案管理中贯彻辩证法原则,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动态与静态、多与少的关系
每一个具体档案是个体,体现本身的个性,但无数个体组成整体才能体现档案的整体性,在整体中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因此,在管理工作中既要重视个体的具体性,又不能忽视整体的普遍性。在收集、立卷、编目、检索中处处体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在引进信息技术后,每份档案、每一类档案在平时只能体现静止性,存储与静止的光盘或其他电子载体中,但一经利用,档案内用就体现动态性,成为活的资料,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我们一定要珍视档案内容的动态性,动、静结合,动静互动,将档案内容作为活资料利用起来,为学校教学工作、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具体工作服务。同时,档案的动态性有体现于档案具体内容的不断更新、修订,以最新的内容为时间工作服务。总之,档案信息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和统一,动态是绝对的,静态时相对的,我们要发挥档案资料动态的特性,为不断发展的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工作服务。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要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有人认为建立了电子档案,储存量大大增加,所占空间不断缩小,因此存储内容多多益善,无选择地大量存储资料,只是一种误解。在保存内容上,要坚持质量与数量统一的原则,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既要系统全面、完整地存储一定数量的信息资料,又要有选择性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番选择功夫,摈除其无保存价值的资料,既不失全面、完整性,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储存有长期保存价值、对今后工作有借鉴、指导作用的信息资料。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篇7
2012年,国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校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成型,因此多限制小学生使用智能电子设备。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化教学,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家校合作方面。如课程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这些技术的运用在英语、语文、科学课上使用较多。朗读课文时的趣配音、学习英文字母时的字母操、自然科学课上观看影片等,都是教学信息化的表现。中学教育阶段,主要指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有了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发达、教育领先的地区及学校,已经开始允许学生带智能电子产品进入课堂。如人手一个IPAD,课堂上不再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大家在线统一作答,教师通过后台软件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作答的机会,也让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高等教育阶段,现阶段高校发展较快,高校扩招已成为普遍现象,管理人员分配不均、管理工作过于繁重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优化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快速发展的重点。学校通过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自主选修网课、校园卡网络一卡通、建设多彩校园等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继续教育阶段,“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当前,我国很多开办继续教育的学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如部分继续教育机构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大数据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3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存的问题
基于网络大数据和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模式正在向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了质疑和阻碍。
3.1对教育教学信息化重视度不足
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这一方式能够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高效科学的工作,但是一些年纪大、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的老师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习惯,或者说不认可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而教育信息化得不到重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较为接受这一方式,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系统的运用需要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在线学习,那么学习者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网络上的其他干扰仍有待思考,毕竟信息化教学并非适合于每一个学生,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对于家长来说,家长是否认可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也至关重要。在对于一些家长的调查访问中发现,有些家长并不认可这一模式。他们认为是教师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合理的理由,是教师省事的表现,有的还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合于每天抱着手机完成他们的家庭作业,这样有害于学生的视力和身心健康。
3.2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变革,然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由于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始终无法组建起一支优秀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其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没有足够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水平,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很难有全新的突破。
3.3教育教学信息化软件开发不到位
要想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建立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新模式,就需要创新出适应这一领域的专业软件。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有些系统的设置并不合理,并且由于开发过程中一些不严谨的行为而导致了学习系统中出现了错题、漏题的现象,这一问题仍需要解决。此外,有些网上选课系统、校园一卡通充值软件等信息化服务系统多有漏洞,给学生生活带来了不便。要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务必要切实加强软件的开发和运行。
3.4缺乏信息道德观念
随着人们越来越具备信息交流的意识,互联网中人们言论自由,但也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培养时,也需要为学生灌输文明交流的观念。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很容易学到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言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信息道德观念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做一个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好公民。
4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议
4.1加强学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知
篇8
教职员工信息主要指教职工的人事、教学业绩和科研水平档案等;学生信息主要指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健康状况、思想品行等信息;活动信息主要指学校举办和组织的各类课内、课外活动信息等。学校的物质信息主要指学校工作得以运行的各种资金预算、收、支信息,学校教学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电教器材及其它固定资产的信息等。科研信息主要指,教职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教学研究的信息、学生在课内外从事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信息。除上述学校内部管理信息以外,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的指示、安排等信息也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能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
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主要由学校管理资源库服务器、管理信息网(计算机网络)、用户终端(多媒体计算机)等构成,软件部分主要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组成。学校管理系统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由此可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管理数学模型,将仿真、优化结合起来,为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提供有效信息。
根据学校管理各职能部门的性质及任务,可将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既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又是相对独立的职能管理系统。
(1)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学生编班、学籍管理、课程表编排与教学档案管理等子系统。系统要注意学生编班是按照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情况分析处理,并按照某些给定的原则把新生分配到各个班级。编班处理的原始数据来自学生管理系统中的招生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各科学习成绩的登录,统计,各种成绩表册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和传送,提供各种查询功能以便及时了解各科教学和各年级学习质量;
(2)学生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招生、培养、就业或升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该系统包括招生管理信息、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信息、毕业去向信息等。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子系统主要辅助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各期末或年末的学生操行综合测评,评选优秀学生等及各项奖金的评定以及学生处分记录等,该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对上述有关数据的登录、统计、排序、查询和存档等。
(3)教职工信息系统
教职工信息系统主要由教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和教师业务信息两个子系统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上述内容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输出各类统计报表等。基本情况包括教职工本人的有关情况及其家庭情况,教师业务信息主要记载教师的任教学科、专业、教学等能力、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
三、有效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几点认识
1、建立适合校情的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会依照本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及自有的特色创建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让管理人员从微观的操作渐渐变成宏观的持控,重点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监控与结果审核。使用的过程中必需要经专门的人员对系统进行各方面的监控与调试,随时依照不同的需求优化和改良系统。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信息化优势
信息化的管理平台搭建好后,还需充分的使用,把先进的技术那运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最开始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应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事务性劳动,特别是在当高校扩招时,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就会肩扛重任。而教学管理部门最终只是个统筹的管理者与下达者,具体的分步执行与操作都需要安排到下层的单位及个人完成。因此就必须要合理利用教学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把管理者及被管理者联系在一起,组成点对面的管理格局。这样就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减轻教学管理的部门劳动压理,让管理者抽出时间和精力研究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成效。
3、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篇9
1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学校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应当将细节渗透到每一个方面。东汉文人陈蕃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就是想要做成一件大事,那么就需要从每件小事入手。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所体现的智慧往往是以小见大,管理当中的重点,就是将一系列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加简单化,要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加入其中。只有更好地完成后勤工作,才能保证学校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时更加顺利,并且保证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这对于学校办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随着当前学校办学条件的更加完善,很多学校开始将校园网引进到校园当中来。如何更好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对学校后勤工作进行不断的优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话题。学校应当在后勤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信息化管理模式,比如:可以在人事档案、财务收支管理、教务学籍等多个方面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同时学校也应当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2学校打造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方法
2.1主动开展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
学校当中的固定资产作为学校进行后勤管理一项必要的内容。比如:以XX学校为例,它是一所征用旧校区周边用地,随后新建成的学校,与周边老校区能够连成一片,其建筑面积超过了98700m²,改造的旧建筑物为8700m²,建筑面积超过了103500m²,总投资额超过了480000万元,因为有着大幅度增加的固定资产,以及数十万本图书、数千台电脑、数百台空调与电视、数十台速印机与打印机等。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显然已经是行不通的。后勤管理部门在经过多次研讨后,需要征求学校的意见,并且将信息化管理模式加入其中。比如:可以在校内网当中建立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电子档案,对于学校所有的易耗品和固定资产,按照类别做好编号处理,随后录入到电子档案当中。在录入过程中,需要将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使用情况、基本信息等进行分开保存。每位教职员工在使用学校公共财产时,包括科教科书、数码产品、电脑、移动硬盘等,都需要直接录入到财产设备网络信息平台当中,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建立好完善的固定资产清单,不仅能够方便当事人进行随时查看,同时也能避免因财务人员因人事调动问题,而导致财产信息缺乏准确性这种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也需要建立学校总保管、教研组分保管、当事人保管等多重管理制度,并且对于一些特殊的设备,包括编辑机、摄影机等,采用按照编号的方式建立多个维修档案,方便后期进行维修,同时也能保证及时找到所需设备。针对每个月必须购买易耗品的部门,需要按照分门别类的方式进行全面的录入,这样也能方便后期比较和统计,如果出现异常,那么就会很迅速地找到出现情况的原因,同时也能为后期开展监督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
2.2建立完善的网络维修平台
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电脑突然死机了,赶快派人过来修理,否则就会影响后期上课”“我们教室的日光灯已经坏了多天了,尚未有人来维修,麻烦派人维修”,等等。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后勤管理人员疲于应对,对于是否已经报修,维修到什么程度,往往无从查证,同时也找不到损坏原因,难以取得查证结果,对于维修结果更是无从反馈。在经过网管中心和后勤管理部门共同研究之后,提出设计方便教职员工申报的维修平台,同时可以根据维修情况的反应结果进行统计,并且学校与其他部门人员能够及时地对于申报时间进行监督,确保尽快报修,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处理结果。比如:后勤管理部门应当要求电脑维修人员、物业工程人员等维修人员在一日之内多次上网查阅其中的申报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人尽快地开展维修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置完善的教职工评价体系,对于维修的情况做好全面的点评工作。后期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地查看与调阅学校当中多个类型的设备的维修效率、满意度、统计结果、报修数量等,这也成为定期对于物业公司、电脑维修公司进行考核的最主要依据。将竞争机制引入,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学校内往往有几家物业管理公司共同负责生活琐事,有几家电脑维修公司在维修平台上进行平台维护,他们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在服务效率、优质服务、节约情况等方面展开竞争。学校开展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以来,各个部门工作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在开展后续管理工作中,人们奉行的理念是和谐的沟通、理性的思路、柔情的服务、刚性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找到一条新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能够更好地完成管理工作,并且根据当前校园网当中的平台反馈情况,解决人们工作中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高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学校网络进行报修,将以人为本工作理念落实到实际当中来,确保管理制度当中的柔性和刚性更好地结合起来。作为后勤人员,在工作中也应当主动提高自身所具备的服务意识,并且使得服务角色得到突出,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少了抱怨,也不会出现疲于应对的情况。在以往教师口头或者电话报修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后勤管理人员工作繁忙,而出现遗忘或者疏忽的情况,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进展。随着网上报修的开展,后勤维修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报修事件,同时也能利用信息化手段,主动搭建其教职员工和后勤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确保后勤保障工作落实到位,有效地提高各职能部门所具备的工作效率。报修平台的应用,不仅能够对于后勤维护工作进行全面的记载,同时也能针对报修内容进行统计、分类、汇总,使得人们在后期问题分析过程中,了解哪些物品是人为损耗的、哪些物品是自然损耗的、哪些物品是容易损耗的,找到损耗的具体原因,这也利于对后期采购物品和正确使用物品提供必要的参考。
2.3建立可靠的网上工资查询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行业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下滑,更好地发挥出优质教育所具备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各学校正在逐渐地扩大规模。而每所学校当中离退休教职工和在线教职工人数都是几百人左右,因人数较多,使得财务人员不得不面对繁重的财务工作压力,而一部分教职工对于个人所得税、工资收入、其他收入明细十分关注,会不断地询问财务人员明细,这就会导致财务人员工作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其负面情绪。因工作负荷超量,使得财务人员面对更多的工作困难[1]。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技术部门可以研发便于教职员工查询工资的软件,将其设置到学校网站主页当中来,并为每个教职工设计具备极强独立性和隐私性的账号。该学校的教职员工可以直接输入自己的密码和用户名,来查阅各项代扣款明细以及工资收入,而其他人没有这一权利。教职员工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及时地核对工资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员工了解工资明细时,同时也能避免财务人员面对一些无所谓的工作,使得同事之间的误解得到解除,确保打造和谐的工作氛围[2]。
2.4网上申报胶印复印资料
随着当前学校班级数量大幅度的增长,纸张印刷需求量也出现不断增长增加的趋势。各个年段班级因为作业材料胶印复印数量较多,因此会占据学校极大的财务比例,这就为学校财务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一些年段班级没有将印胶印好的材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还有一些教师盲目地印刷重复性的题目,这些印刷的题目在教学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出现严重的浪费情况,为后续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经过教学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进行研究,找到了可靠的解决方法[3]。比如:对于各学科备课组和教研组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较为准确与科学的数据,随后计算出胶印平均值,设计了网上申报平台,要求各年龄按照学校规定的数量,对于胶印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各学段备课组也需要根据教学所需的资料,由备课组共同讨论,之后由组长将资料进行网上登记,将胶印的资料进行申报和复印,在这个过程中,各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教师无需多次往返于胶印室和办公室之间,只需要在网上申报平台点击有效的信息,输入交付时间、数量等,就可以自动统计,并且生成数据。胶印室工作人员需要每个月对于用纸印数进行统计,随后结合年段班级的成绩,将其作为考核各备课组、教研组教学是否具备有效性、胶印资料是否具备合理性的主要依据。由此可以使得各备课组、教研组对于题目进行精选,使得作业量得到优化,使得学生学业负担得到减轻。启用网上申报平台之后,使得教师的日常工作更加方便,保证教学效率得到提高。通过打造节约型校园,也能使得印刷的纸张数量不仅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也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避免浪费行为再次发生,也能为学校节约更多资源[4-6]。
2.5做好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
通过建立校园网络,能够直接打破图书馆所树立的围墙,为后期图书馆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图书馆需要利用网络条件,确保文献资源共享和贡献得到全面的统一。图书馆需要设置属于自己的网页,及时地将好书信息、新书信息等传递给师生,读者即使不走到图书馆,也可以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由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主动且充分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网上短信平台,将一些图书推荐给广大的师生。例如:图书馆新上了一些心理辅导相关的书籍,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将这些书籍的题目利用短信平台传至心理辅导专任教师短信当中,并向他们推荐相关的内容。除此之外,师生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上查询平台,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图书信息以及个人借阅情况,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图书的预约,这能够使得图书馆的影响力得到扩大,同时也能加快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速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网的普及和应用为学校后勤管理提供了多样化的改进条件。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内容复杂,如果不能将高效的管理模式加入其中,就难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果,导致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受到影响。所以,在后期工作中,应当在不同方面、不同的部门中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后勤管理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为学校的高效管理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涵照.互联网视角下中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探究[J].黑龙江档案,2021(4):266-267.
[2]闫丽侠.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1):128-129.
[3]刘岚萍,旷文俊.档案管理“安全”为主——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4):25-26.
[4]楼纪林.中职学校后勤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篇10
一、健全制度。推进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
根据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精神,省、地、市等各级部门对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我校先后制定了《临海市第六中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临海六中校园网安全管理办法》、《临海六中教室多媒体使用与管理方法》,并适时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及时对我校的发展规划与制度作出相应调整,从长远角度明确了我校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具体目标。
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我校从队伍建设、组织领导上作出了及时的调整,在骨干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予以加强和保证。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我校在全市中小学中率先成立了“教育技术中心”,由专人负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实现了与省、地、市职能部门的有效对接。同时,学校自上而下建立了由校长挂帅,研训处、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牵头,各教研组、各班级、各处室专人负责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管理网络。
二、加大投入,奠定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
我校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于2001年初开始着手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至今已发展到拥有56座的学生机房3个、54座的教师电子阅览室(兼课件制作室)1个、多媒体教室(设备)52套、专业服务器5台,校园网络覆盖行政办公楼、教师办公楼、多媒体教室、实验楼、图书楼,形成了初具规模、功能完善的校园局域网。期间先后对部分线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目前各主要教学和办公场所与网络中心均已实现光纤相连,校园骨干网经专业路由器以100M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的利用率,提高学校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于2005年购置了180套笔记本电脑,并在原有网络基础上进行网络线路改造,架设无线网络,真正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在校园任一角落均可上网”的目标。保证了教师可以正常开展电化教学,同时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任一位置访问校园管理系统参与学校管理。现代化教育装备的配置和网络的完善,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立足实际、发挥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校园信息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校园管理软件虽种类繁多,但由于开发人员多为专业软件技术人员,对教育应用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通用软件实用性不高或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我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开发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应用系统,并开展系统培训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信息管理系统助力教学管理。提高业绩管理集成度
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创建,实现了对校园基础信息的数字化和集成化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班级信息、学生学籍、学生档案、学生成绩、教师信息、任教情况、教学业绩、研究性学习登记、教师荣誉汇总等。
借助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号、姓名、班级等信息获取任一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所属班级、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学费标准等基本信息,该学生在校期间每一次考试的成绩情况,在校期间所有违规违纪情况记录。同时还提供了历次考试成绩的变化曲线,方便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对考试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本系统创建考试,并对参加考试学生的座位进行安排、打印,考试结束后,改卷教师可借助校园网内任一计算机终端完成成绩录入,系统自动实现对所有成绩的分析和统计,以最快的速度将考试分析统计结果反馈给所有教师,包括平均分、标准差、AB率、成绩排名等。同时这些统计数据将长期保存,作为学生成绩档案和教师教学业绩统计的重要依据。学生和家长也可以根据准考证号和姓名信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历次考试成绩及排名情况。
另外,信息管理系统还提供了教学检查反馈通道。教学管理部门在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后可通过系统将检查结果录入系统,当相应的教师登录系统时会自动提示检查反馈信息,通过填写对反馈信息的回应即可实现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交互。
篇11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意义就是为了实现档案资源地高效益开发利用。体育学的档案资源管理更是如此,各类体育院校的相关教学方式、训练方法、教育思想理念等都是学校教育建设的宝贵财富,它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将会极大地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可以利用相关的教学档案实现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指导,推动教学工作全面开展。另外,还可以全方位地保存记录各个学生的详细情况,可以便于教师、教练员查找和使用,有利于加强学校内的班级及运动队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对教师、教练员的工作进行客观详实地评价记录,为学校考核教师水平提供依据,对师资队伍地建设工作也有巨大的意义。同时,合理运用相关的教学以及训练档案可以加强学生日常学习和训练,推动运动员的个人水平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三、加强相关保密档案的保密工作
信息化档案管理工地不断推进势必会加大档案信息的开放性,推动了资源使用的广泛性,不过这也会带来一些机密档案保密性问题。因此在推动中职体育运动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应时刻注意到相关保密档案的保密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三点:在实现档案开发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最大化的同时,要确保机密性档案的保密工作,避免密级文件泄露,带来巨大损失;协调好各方面权益的关系,这里包括版权、隐私权和公布权之间的关系,档案开发和建设过程中不能做出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同时也不能侵犯学生、教师等人的个人权益,对于学生、教师的隐私问题要做好保护工作;最后还要做好档案信息的更新工作,对相关档案信息内容进行核查,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保证档案信息具有使用价值。
篇12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是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都把它当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科技领域。
一、物联网的内涵
1.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先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进一步扩展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它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2010年,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中有学者提出,物联网将成为万亿元级的新兴产业、全世界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到2020年将会达到500亿个。
2.物联网的特征
从通信对象和通信过程来看,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与物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问的信息交互。物联网具有如下特征:
(1)全面并主动感知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标,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全面互联的网络。利用射频识别装置、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主动感知物体的存在并获取物体的状态、位置等信息。实现的原理是在物体上植入微型感应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种种信息,再通过局域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通信网络传递交互,进而感知世界。
(2)可靠并完整传递
物联网当中的某些应用可能会使用传感器采集到的部分信息,然而存储的时候必须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物联网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等传输方式将物体的实时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再准确、可靠、有指向性地传输给信息处理设备及环境,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3)海量并多视角处理
在物联网中分布着众多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它们按照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每次采集都会得到新的数据,针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必须进行多视角分析处理才能实现智能化。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云计算来处理海量信息。
(4)智能服务
物联网给移动通信领域和互联网领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服务体系。物联网把传输或者是通信服务扩展成从感知到传输再到分析处理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服务。物联网拥有常规应用无法比拟的智能性,它不仅具有超越人类听觉、视觉及触觉范围的高灵敏度,还具有感知规律、预测未来的智能特征,高灵敏度、高智能化的服务是物联网应用价值的关键体现,也是推动物联网商业运行成功的主要动力。
由于物联网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它必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智能化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物联网的价值体现在它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这需要各行业的人员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教育领域中应用物联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物联网的应用将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变革。
二、物联网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生安全管理和学生生活管理两个方面。
1.利用物联网保障学生安全
近年来,校同安全事件屡有发生,然而,校方要负责照顾的学生人数众多,往往无法随时照顾到每个学生,尤其对于智力发展迟缓儿童,可能会毫无征兆地自行离开校园而发生走失事件,所以,教育部门希望借助物联网技术米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在台湾,教育部门于2008年实施了“校同安全应用RFID协助学生安全建置计划”。台殊教育学校和逢甲大学合作进行了学生体温异常管理、学生行踪通知、访客机制管理以及危险区域管理四项实践,希望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安全维护做出重大变革。
项目同以该校高职部一、二年级共3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阿丹电子公司主动式433MHz RFID读取器及具有温度感测功能的腕带式标签,如图1所示。
在实验学校的大楼入口、教室、地下室以及楼顶等地点架设了约30个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其主要系统功能架构如图2所示。
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
首先,学生所佩戴的腕带式标签,可以自动感测到学生的体温,并且可以将学生的体温异常情况通知给教师,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其次,系统依据采集到的RFID信息,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加以统计,以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学生的所在位置与出勤情况;再次,当有陌生人进入校园中的管制区域时,RFID系统就会感测到,将会向陌生访客发出语音警告,同时会向学校安保人员发出通知信息:最后,当学生到了地下室、楼顶等有危险隐患的区域时,系统会向学生发出声音警示,并目,会将此情况通知给学校的安保人员,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配合学校视频监视系统进行现场监视,便于管理人员进行协调指挥。
2.利用物联网方便学生生活
学生群体的手机普及率很高,同时学生又是信息应用最容易接受的群体。利用手机多卡合一的功能,将饭卡、学生证、借书证、门禁卡等多卡合而为一,这一应用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传统的于机通信服务,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身份识别、信息交互和购物支付等多种服务。由两师范大学实施的“校同手机一卡通”工程,在原有于机SIM卡芯片中集成无线射频(RF)模块,学生使用这种特制的RFID-SIM卡刷卡后即可完成门禁、考勤、借书、上网、用水、食堂消费、银行转账、车辆进出等校园活动,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物联网在课堂教学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影响,传统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拥有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虚拟学习环境又缺少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物联网不仅使得物理空间的物品相互连接,而且使得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连接,能够有效地实现人与物交互、人机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礼会互。物联网使得物理环境中的每个物体都具有了智能化、数字化的特征,能够即时地采集并分析师生的教学需求,进而给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教学资源与环境。
日常的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会产生大量噪音,美国、英国等国家针对噪音对学习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噪音不仅会对学生的听力、注意力、阅读计算能力等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师生交流,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对于那些听力有障碍或者用非母语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也会由于提高声音而损伤声带。我们可以在教室用布置传感器以监测教室中各方位的噪音情况,当噪音过大时就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比如可以在桌脚垫上
毛毡以降低噪音。
光线会对师生的视力产生影响,可以在教家里安装光线传感器,随时根据室内光线亮度调整教室内的灯光亮度和计算机屏幕的亮度,根据室外阳光强度调整窗帘的高度。利用传感器还可以根据教室里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自动调节空调、排气扇等的运转。另外,学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计算机等设备,读取本地或异地嵌入了传感器的物体数据,开展研究性学习。总而言之,物联网能够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便捷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学习。
四、物联网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在图书馆领域,曾经广泛使用条形码来提高图书流通效率,但是由于条形码自身的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得它在图书管理领域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少。物联网是一个智能化的网络,由于无线传感网、RFID等智能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呈现出鲜明的智能化特征。
首先,可以利用RFID电子标签将文献信息与读者信息结合起来,这样图书馆就可以通过RFID标签获知读者利用文献的统计信息及其阅读偏好,进而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向其提供个人文献定制服务,或者根据读者利用文献的情况,实现读者知识结构咨询、阅读习惯跟踪等服务。其次,自助还书机可以对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等处理,利用自助还书机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自助式的续借、还书等操作,从而避免排队现象的发生,甚至还可以实现“放回即还、拿走即借”,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图书查询、借还等服务。再次,我们可以将RFID标签嵌入到图书馆内所有建筑(楼梯、墙面等)、没备(书架等)、馆藏,以及用户的借阅证等当中,进而实现对图书馆所有物理对象的定位、查找、追踪等服务。最后,可以将RFID卡与读者手机SIM卡相结合,进而实现图书馆内手机查询、借阅等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得读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目前,新西兰、韩国、新加坡等同的图书馆,国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都已经采用了RFID系统。物联网技术是图书馆领域的发展趋势,各学校图书馆应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五、物联网在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为了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国家在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对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等教学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让仪器设备发挥其最大教学、经济效益,这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物联网中的RHD、无线传感网等智能化技术可以使设备数据采集流程简化,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使得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
1.设备清点
管理部门在教学仪器设备购入时就为每台仪器设备分配一个RFID电子标签,该标签具有唯一识别码,内部存储了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由阅度器利用射频信号进行无线读取。标签的外部有保护层,不易损坏,可以粘贴在仪器设备的恰当位置上。管理人员在进行设备清点时,只要拿着读写器,在实验室内巡视,阅读器就可以批量读取设备信息,不用再对仪器设备进行搬移来扫描条形码,大大提高了清点效率。
2.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们可以对RFID标签中存储的信息不受次数限制地进行修改,从设备购入开始,即将设备的在用、维修、报废等生命状态及时地在标签中予以更新,然后再经过定期的设备清点,使得仪器设备实际状态与管理系统中的状态始终保持一致,进而动态地实现仪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学校的投资决策、设备更新等提供依据,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效率。
3.设备防盗
我们可以赋予每个设备标签不同的限,并且在每个实验室安装RFID门禁系统,当某个仪器设备要被拿出实验室时,如果系统未授予该设备标签出库限,系统就会发出违规出库警报。
4.大型仪器设备共享
通过仪器设备标签-RFID系统一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就可以实现仪器没备与共享平台连接,潜在的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设备的基本信息、当前状态等,进而使用该设备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六、结束语
目前物联网要在教育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费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等,然而,物联网在教育领域当中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我们应满怀信心,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J].中国信息界,2010(5):22-23
[2]宋述强,钟晓流,许俊华低碳时代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集成与技术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31.
篇13
通过对该市(县)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固定资产分类标准不统一
由于财务部门主要是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习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实施分类。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部门则是根据资产管理系统设置好的分类进行管理。这样使得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同一类资产会出现在财务几个大类里,不便于管理。因此资产管理系统从属性来对固定资产分类,最终就会使得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分裂标准不统一,给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对接
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状况是实物资产采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而价值管理则是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一般不预留任何接口,所以两个系统之间不可能实现集成或对接,是相互独立的。遇到核对相关数据的时候,就只能是将两个系统的数据打印出来进行人工核对,大大降低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分类的标准不一样,两者对固定资产的编码规则不统一,一定程度上给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带来不便。
(三)固定资产系统信息和财务部门信息不一致
一般学校财务部门负责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实物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报废等过程。两者管理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结果往往会出现偏差,主要为资产管理部门只要在验收手续完成后,就可以根据入库单在资产管理系统登记卡片,然后使用部门投入使用。而财务部门的核算则是根据资金的支付作为登记资产的依据。由于报账人报账时间的推迟或者由于资金紧缺而未能及时付款导致了会计核算的迟滞性,造成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信息不对称。
三、对策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
综合考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分类,积极借鉴不同的分类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单纯地将固定资产按照功能作为划分依据,虽然实物管理比较容易,但与财务核对困难。笔者认为,对于我市(县)的中小学校而言,应该从财务角度出发,完善资产管理系统中关于财务部门标准的分类,或者将资产管理系统的分类标准逐步与财务标准对接,真正做到两者的分类标准的一致。
(二)创建完整的固定资产主数据,实现两者的对接
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全程管理,首先必须建立中小学校的固定资产基础数据,应用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给每一个实物资产都建立一个资产编号,这个资产编号是唯一的,这个资产编号伴随着资产的构建到最后的报废的整个周期。同理在财务软件中也必须有一致的资产编码相对应。所以必须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主数据,逐步推进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和财务标准一致性,实现两者的对接。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编码,即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产生的资产卡片编码与财务部门软件产生的资产编码要一致,存在着对应关系。即只要一个确定的资产编码就可以在2套软件中查询出相应的信息。这样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和财务软件中以资产编码进行资产的查询、修改、处置、调剂等工作就显得非常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消除了原先对账需要人工核对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