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现代经济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经济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经济问题

篇1

1.1现状

运输经济是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者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运输经济的发展落后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如果运输经济的发展快于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我国运输经济平稳增长,投资数额相应的增加,运输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但是运输结构相对单一,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体系还没有建成,没有达到现在经济发展的要求,运输网络远远没有达到需求水平,有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

1.2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础,与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改善民生的需求相比,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量规模仍然不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2)发展资金不足。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运输经济仅仅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政府相应政策的辅助,然而政府的投资无法满足运输业的经济需要,尤其是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在不断下降,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落实,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落实不到位,这就导致运输业的发展资金不足。

(3)运网规模增加速度不及运输工具增加速度。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运输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运输工具的需求是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空间位移,起到更好的代步作用,可是在实际运输工具的使用中,由于运输路网增加的速度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运输工具,导致车辆行驶速度无法提高,交通道路拥挤等问题。

(4)创新思想不够。虽然运输业的发展不断上升,前景也很好,但是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运输业还是处于落后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运输业的创新思想不够,不能对运输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最终达到以最低的资源获取最高利益的目的。

2我国运输经济的发展

2.1发展空间

2.1.1我国经济网络逐步实现全面覆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要想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的高速流通和全面的覆盖面积,就必须依赖于运输的发展。我国经济从大城市的集中化处理逐步扩展到农村,一些支柱产业不断转移阵地,向周边扩散,经济实现全国性的覆盖。

2.1.2资源分布不均匀

由于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南北东西距离很远,我国历来有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的工程,全部是因为我国国土面积太大,各个地方的资源分布不均匀,从而在客观上对交通运输有着硬性的需求,所以无论未来怎么发展,交通运输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面临的挑战

2.2.1个性化服务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可知,随着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生活质量,而对交通运输的质量要求的提高,则是人们注重生活质量的一种表现,然而由于运输资源的限制和运输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个性化运输服务不能满足现有消费者的需求,这对运输发展来说是一大挑战。

2.2.2生产质量上所面临的挑战

根据最近的相关报道,交通运输事故仍然是制约运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事故也是危害社会的大问题,还有铁路环节事故和最新高铁的各种事故,因此在运输经济不断发展中,生产质量所面临的挑战还需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2.3发展策略

2.3.1加强运输业的投资力度

由于运输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它在建设和管理上需要很大的资金,所以资金问题也是制约运输经济的重要因素。运输业的资金筹集除了政府投资和地方的集资,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去融资,也可以通过收费手段来增加运输业的投资力度,实现运输业的管理和维护,使筹集资金更有效地利用。

2.3.2优化运输结构并增加运输路网的数量

在完整的运输市场管制下,优化运输结构,可以使运输管理体制有效地应用到交通运输的各个方面。首先应该从运输政策方面入手,实现政策对运输的宏观调控;其次需要计划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并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通过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来验证运输结构优化作用;最后通过培养和完善运输市场,使合理的运输结构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3.3重视运输行业的创新思想

创新思想是当代社会需要的想法,运输行业也不例外,应用创新思想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优运输的效果,道路运输创新和升级不仅可以使得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内容延伸、服务水平提高有了基础保证,而且可以通过快速路网与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大都市经济圈形成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2

二、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本土企业没有完整独立的经营理念和发展体系,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的,企业长期在政府引导下发展,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理念对经济管理不重视,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和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我国经济已经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这也将改变市场的现状,企业不能单靠保全自身利益来进行发展而是要与各个部门、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只顾保全自身利益,不注重与各个部门进行合作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的一种体现。另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还体现在企业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缺乏危机意识,缺乏竞争精神。

(二)缺乏明确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职责

大部分企业并不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仍然无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合理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企业中一旦出现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长此以往各个部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无法合作,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中管理职责不明确。在企业中经营者更注重对于产品的经营,疏于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制定的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也没有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分配,员工相关工作制度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降低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打消了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现有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高等管理人才,非专业的人员缺乏经济管理知识,无法熟练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无法熟练的将经济管理知识系统的运用到经济管理工作中,从而导致经济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其无法独自解决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需要求助于其他工作人员,给其他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也降低了被求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经济管理方式粗放

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弊端,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极其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自身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到来,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这种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那给企业带来的将是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必须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将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为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方法发现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目标顺利实现。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将企业现有的落后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员工职责,为员工的工作起指导性作用,为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方式保驾护航,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

(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应该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进来,规范经济管理流程,确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按照程序管理经济。遵循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改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企业效益,另外还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运用新型的营销策略拓宽企业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优秀的人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在企业的整体发展还是对各个部门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且部分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加强对人员的选拔,着重保护优秀人才,防止优秀人才外流,另外也应加强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监督体制也是非常必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为调动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应该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奖惩并用,监督经济管理人员工作。鼓励经济管理人员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完善,提升专业素质,实现企业和个人共同进步。

篇3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经济体被假定存在着一个瓦尔拉斯式的“解困人”,它不断且准确无误地各种各样的市场信息,使得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不需花费任何成本就能掌握和消除经济体中的所有波动,从而在瞬时间达到一种总量出清或一般均衡状态。因此,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摩擦和非均衡的世界。凯恩斯不满于这个理论只研究抽象的“价格和数量”,而对经济现实中人类的知识和努力却无能为力的事实。在“大萧条”的催生下,他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庞大的理论框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

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以就业、通货膨胀以及商业周期和经济增长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自20世纪40年代希克斯、汉森和萨缪尔森等新经济学家对所谓的凯恩斯革命和传统的马歇尔微观经济体系作了著名的新古典综合以来,宏观经济学引来了30多年令人瞩目的辉煌发展。但是,各种不同思想流派的宏观经济学家之间从来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以至于有人认为,10个经济学家之间存在着11种不同的见解(其中凯恩斯两种)。到60年代的时候,“凯恩斯主义”及其反对者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之间的论争占据了经济的主题地位。而由英国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发现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等问题则一时成了各种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费尔普斯、卢卡斯、霍尔特和拉宾等一些年轻又有才华的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对宏观经济动态的微观经济基础的理论构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均衡和波动,显然是任何经济学规范和进一步研究的丰富宝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业和通胀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一书,正是当时这些年轻有为的经济学家对宏观―微观动态机制极富原创性和深刻洞察力的研究成果。

正如70年性预期学派的主要构建者之一,提出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且目前仍然活跃在宏观经济政策研究领域的杰出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在本书的封底所言,这本书在出版的十八个月之后即被证明是一个经典,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经济学家的研究。费尔普斯教授本人在诺奖得主自传里,也花了许多笔墨不无深情地回忆起他组织1969年费城会议和出版本书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并不是唯一从微观角度构建失业决定模型的经济学家。…… 这么多的学者一时之间汇聚在如此一个新鲜的主题上,是一件十分令人愉悦的事情。它对新思想的开放和包容,使我对经济学研究的职业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会议论文集《微观经济基础》在1970年3月的出版给经济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在书面封底的评论,清楚地表明它试图转向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典范。直到最近,我还经常听到一些经济学家告诉我他们对于拥有这本书且在此基础之上做出进一步研究的喜悦。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学术经历中最大的“高度”。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项艰巨的研究却是刚刚开始。

埃德蒙•费尔普斯教授不仅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创了失业和通胀理论微观经济基础的第一代研究模型,而且之后和约翰•泰勒、小罗伯特•卢卡斯等人建立了交叉工资和物价承诺模型、理性预期模型和非货币宏观-微观动态等模型,继续推进和深化了人们对失业和通胀等难题的认识和理解。今天,宏观经济学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自然失业率、储蓄-投资黄金律、效率工资、最优通胀目标以及工资交叉设置的动态失业效应等假说,都直接或间接地出自费尔普斯众多原创性的研究贡献。

二、费尔普斯教授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1.孤岛效应和“搜寻失业均衡(search unemployment equilibrium)”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不同经济主体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最大化预期目标函数的决策问题。在一个复杂庞大的现实经济体中,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劳动力市场深受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知识的困扰。在导言中,费尔普斯教授即指出:“本书中的论文承载了对公共政策的真切关注。而这点,在某种程度上值得我们引以为豪。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一直都是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更是公共知识分子研究的普遍兴趣之所在。”同时,他也坦率地承认:“本书并不旨在为政策措施提供任何可供直接操作的药方,作者们主要致力于对政府干预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预期。”

为了修正新古典范式中关于信息和知识完美性的苍白假设,费尔普斯教授提出了孤岛效应假说,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了搜寻失业的存在。首先,我们不妨把经济体描述成一组岛屿,每个岛屿之间的信息流动存在着成本,即为了解临近岛屿所支付的工资水平,工人们必须花费时间和成本前行取样。其次,假定每个岛屿的生产者在本岛的劳动力市场上和岛际之间的产品市场上满足完全竞争条件,即清晨时,每个岛屿的工人们组成一个拍卖会来决定市场出清的货币工资和就业水平。

如开始的时候,工资水平和预期到的一样,并且人们相信其它没有取样到岛上的工资和自己所在岛屿的工资也是相等的。此时,整个经济体处于一种非瓦尔拉斯式的均衡状态,人们一般可以正确地猜测到工资水平。但是由于岛屿之间存在信息分割,不同岛屿上的均衡工资水平是相当不稳定的。所以,当总需求出现一个突然下降时,不同岛屿上的工人考虑到自己岛上独特的产品组合,可能会认为这种下降是因岛而异的。为了证实这种想法,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地时间搜寻其它岛屿工资和就业的相关信息,且凭借观察到的实际工资水平修改自己的先前预期,从而导致了工资出现较为长期的波动。比如,一些工人发现他们目前从事工作的货币工资出现了一个不可忍受的下降(或不令人满意的上升),所以选择辞职以搜寻另外一份预期工资水平更高的工作。当然,如果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没能找到一份工作、而财富或收入存量随着不断支出急剧减少的话,那么他们一般会重新调整平均预期可接受的工资水平。所以,如果政府能够操控总需求,使平均货币水平在一个新的更低的水平上保持不变,那么搜寻将会变得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有效的劳动力供给和就业水平都会增加,搜寻失业规模就会缩小。而当货币工资水平被推到工人平均预期可接受水平之上时,则可能出现“过度就业”现象。由此可见,均衡是一个动态概念,费尔普斯教授将它定义为工人观察到的实际工资和预期水平相一致时的状态。显然,工人们会从自己或同事过去的经历中不断地学习和修正他们的预期,从而尽量不出现系统性的偏差和错误。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最优工资的设定反过来又要依赖于它们对工人任何特定工资预期的动态反应。通过孤岛效应假说,费尔普斯教授巧妙地把劳动力市场微观行为主体不完全信息的摩擦因素和自我学习的修正性预期引入到宏观经济学中,这不仅成了后来小罗伯特•卢卡斯著名的理性预期商业模型的构建基础,而且成了当前新凯恩斯主义者研究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市场基础的思想渊源之一。

2.自然失业率和“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

失业毫无疑问使得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出现闲置,它不仅给社会经济领域造成巨大的损失,对失业者及其家属而言更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此,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政府政策目标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宠儿”。但是,费尔普斯教授和阿门•阿尔钦等人却认为,失业和资源闲置并非只有坏的影响,也有好的效应。

另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某种角度分析,费尔普斯认为:“阿尔钦强调失业具有生产性的特征,因而消除失业是无意义的清教徒式的行为,就像严重的时期增加税收一样。今天的失业是对明天的投资,使得任何给定数量的就业人员都能得到一种更好的配置;像其它任何投资一样,它的机会成本是现在牺牲的消费。”

效率工资假说认为,企业为了从士气或精神上激励员工更为卖力地工作,一般会设定一个高于市场出清的货币工资水平。这样做虽然会增加企业的工资成本,但是只要企业从工人提高的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效率工资既是有利可图的。这个效率工资假说解释了导致名义工资刚性的部分原因,从而成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研究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成果。而在效率工资假设的提出之前,费尔普斯教授等人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工资调整或设定的时间交错安排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不同企业在面临货币供给等外部条件的冲击时,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一些企业可能会首先提升(或削减)工资和价格,而其它企业却在观察到它们竞争对手的行为之后才作出相应的反应。不同企业的反应并非如理性预期学者所言的那样,在瞬时之间就能完成。存在或长或短的调整时间,这也构成了市场偏离均衡出现周期性波动(繁荣或萧条)的微观基础之一。

有意思的是,单个企业给予员工效率工资可能是有利可图的,而当所有企业都给付效率工资时,由于工人预期到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收入水平,从而并不能消除工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所以这种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效率工资所产生的激励程度也是十分有限的。它不仅可能导致一个中性的通货膨胀而并不促进就业,还可能推升非自愿失业水平。因此,正如当商业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由于预期到将来一段时间的收入会下降,从而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这种做法对于他们个体而言是理性的行为。但是,考虑到所有人都采取类似的行为后,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投资的更大不足,从而使得经济陷入更为严重的萧条,进一步延长萧条持续时间时,这种个人自以为是的理性决策实际上可能是极不可取的。可见,个人微观行为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其实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3.“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和不完全竞争

在凯恩斯主义革命之前,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张伯伦和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在1933年已经分别发表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两本著作,他们论证了市场上垄断竞争和不完全竞争现象的普遍存在,从理论上部分冲击了古典经济理论完全竞争的标准化信条。但是,对现代经济中存在企业或消费者市场力量的发现却可以归功于费尔普斯教授等人的研究。简单而言,市场力量指企业和消费者在市场上自然或不自然地存在着的某种程度的“优势地位”,它有点类似于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因素。

4.最优通货膨胀政策和“缓冲储备(buffer-stock)”效应

如上文所述,费尔普斯教授认为,货币工资和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因素的变动对实体经济具有真实影响,而并非如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它们对相对物价和真实产量不产生重要影响那样。由于纳入了经济参与各方的心理因素,费尔普斯教授把通货膨胀预期当作状态变量处理。他认为,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是关于实际就业和工资(或产出和价格)水平和对它们的预期水平之间偏离程度的一个函数关系。因而,实行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主要应当考虑这些政策可能给人们的预期和短期菲利普斯工资关系带来的影响效应。所以,它最终即等同于一个跨期权衡问题,同时必须考虑到私人部门的动态学习效应,因为这些政策相当于政府对公众的一种“书面承诺”,而关于它们的“可信度”和“信誉”等问题,则仍然需要经历人们对“政府应当做些什么”和“政府实际做了些什么”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的检验和评估。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等干预措施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于“动态博弈”的作用机制。最优通货膨胀政策并不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货币主义者所设想的那么具有一致性和简易性。

许多年来,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边界的不断拓广,确实使外行和普通的人们感到它甚是狂傲嚣张,但是对于真正的经济学人而言,它其实承载了一种“经世济民”、“经邦济国”的不可遏制的价值标准和现实关怀。对什么样的经济才是一个好的经济以及经济学研究更高取向等问题的追索,他们从未犹豫和退缩。费尔普斯教授在2006年诺奖演说辞中说:“我的结论是,一个有着理想道德水准的经济必须有足够的活力,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和丰厚的报酬;不仅如此,它还必须保持其公正性,以确保经济体有足够的包容性。”

篇4

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载者;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在景观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自然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时会忽视或片面理解园林植物的主导作用,导致现代植物景观无论在观赏性,还是在功能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1.1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系统的破坏

在城市绿地的建设或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有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林带本来是生态通道,结果被新修的所谓景观大道截断;而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硬质铺地中也很少考虑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1.2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景观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有时甚至完全不顾本地的气候和土质状况。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地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此外,为了街道的整齐和气势的营造,往往整条街栽种单一树种而不维持原始状况下多树种的混种,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而不稳定。

2.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滞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采用西方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大面积草坪和灌木林修剪成模纹图案的绿化方式,或者在草坪上种植花卉组成色块图案。这种植物景观形式虽然具有草优美、整齐的景观效果,但从生态学上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2.2植物景观“千城一面”

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内涵,设计作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附属地位;有的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如此种种的做法,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未能形成特色的城市地域性景观。

2.3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

植物微观群落是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关系。特定的“乔灌草“组合的搭配是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生长良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但是,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设计者主观性的把一些不具备共生关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观群落变得非常不稳定。

2.4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最佳的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传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设计者的观念问题和当地苗圃的种质资源问题,使乡土树种的应用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很难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3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借鉴外国园林建设的优秀经验,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1科学性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非常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依照植物之间的微观群落的互惠共生关系,搭配植物。

3.2文化性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植物文化,植物成为为人们赋予文化信息的载体。众所周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此外,本土树种也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例如,哈尔滨就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誉,榆树和丁香是我国旱地地区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3.3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可以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极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

3.4实用性

优秀的植物配置景观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黑龙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园内种植的郁金香每年就会为植物园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每年的郁金香花期,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赏百花盛开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为植物园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3.5生态性

3.5.1生态位原则

从生态学上说,生态位是指处于群落中的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间的生态位,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指植物空间提供给人们的或者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土地、气候、休憩空间、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间的现状对于人们各种活动(主要是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态位比较适宜人们的各种活动,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从微观层面上讲,良好的生态位是指构成植物景观的每一种植物处于合理的空间分布,在它所处的生态空间都能比较健康的生长,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3.5.2引入绿量概念

篇5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管理会严重影响企业发展情况,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正确认识经济管理,对其特征有一定了解,这样既可以有效发挥经济管理效用,使其职能得到体现,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可以达到现代化标准,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具体来说,经济管理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联系较为紧密,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会需要一定资金,需要工作人员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以此确保经营管理能够获得最大效益。所以,管理者要把经济管理渗透到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中,在展现经济管理价值的同时,使企业生产经营能够稳定进行。其二,经济管理会包含财务指标,其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反映,不仅便于管理者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决策,还能提升企业实力。而这些都离不开财务报表,其把控着企业经营情况,如哪些经营活动获利最大,哪些活动收益较低等,这对于规划企业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其三,企业管理工作有着较强综合性,就现代企业来说,经济管理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促使企业价值能够有效实现,帮助企业利益得以最大化,面对该种情形,需要科学管理经营活动,让企业发展目标可以早日实现的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经营整体水平。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有的企业长期受传统观念所感染,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管理者运用家族式思想进行管理,这很难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管理人员内在诉求。从现有经济管理状况分析,很多管理人员都是管理者朋友或者亲属,并且这些人员没有受过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学习以及培训,不仅无法起到监督管理作用,还不能根据经营活动提出有效建议,导致企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并且很多企业管理者都没有积极转变观念,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观念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期间,仍然通过粗放式进行管理,缺乏对细节内容的考虑,有时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常常高能耗生产,不仅给环境带来破坏,没有遵循绿色生产相关要求,还降低了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此外,在生产经营时,有的管理者出于利益考虑,没有对新技术进行及时引进,造成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增加生产成本投入。

(二)组织结构不够合理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通过集权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对各部门进行有效协调,把企业中的资源有机整合,达到管理目的,但此种模式有一定缺陷,没有对下层利益进行考虑,不能满足基层员工个性化需求,导致员工缺乏认同感[3]。并且有的管理者没有对基层员工职业需求进行考虑,使得基层员工发展遭到限制,在制定某些决策时,经常要上级进行逐层汇报,不仅使决策效率大大降低,还导致员工工作热情逐渐降低。与此同时,集权组织结构还会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缺乏合理性,出现一人兼多职现象,例如,财务人员常常兼职出纳岗位,一方面导致职责不明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给财务信息透明度带来不利影响。

(三)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层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现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某个技术方面的专员,但在上岗之前,没有接受一系列管理知识的学习,导致其对经济管理存在一定模糊,不能有效的开展相关活动,降低了经济管理整体效果。其二,中层管理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经济管理最为重要的人员,其不仅影响着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还关系着企业能否健康运营,但高层管理者经常忽视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其素质不能得到明显提升,造成经济管理质量不断降低。

三、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然趋势,作为企业重要管理者要树立长远目标,改变管理理念,加强对现代化思想的学习,不断应用先进管理方式,以企业现有情况为基础,适当调整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使经济管理作用得以有效展现,还能提高管理有效性。首先,管理者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柔性管理使企业员工产生认同感,让其受到思想层面的鼓励,一方面可以让员工感觉到被重视,自身价值能够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员工责任心,把企业当成一个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更好地为企业建设。其次,管理者要对企业员工给予一定关怀,了解其职业规划以及发展目标,并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这样员工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可以促使企业目标能够早日实现,达到统筹管理目的。最后,管理者要爱惜人才,从市场中聘请优秀管理人到企业中,为企业建设提出重要建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既可以使生产流程不断优化,提高新产品研发力度,还能提高产品质量,促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要想使经济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需要企业健全经济管理体系,不断优化管理组织,以企业经营特点为主要立足点,使各职能能够得到优化处理,以此满足经济管理各方面需求。首先,管理者要对经营、生产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虑,确保管理体系与本企业情况相一致,这样才能发挥管理体系应有的作用,达到科学管理目的。在建设制度时,管理者要先进行调研,对经营状况有一定了解,这样既可以对财政预算进行实时监管,还能使资金使用更为安全,提高可靠性。其次,管理者要实时追踪热点,掌握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一方面可以促使经济管理体系能够完全落实,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建设力度,可以对财务状况进行严格把控。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竞争已经转变为人才竞争,人才对于现代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企业领导层要重视人才,做好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素养能够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执行各项经济管理活动,使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具体而言,其一,领导层要引入经理制,让经济管理领域的人才进行科学管理,由于其受过完整的学习以及训练,能够掌握经济管理各项内容,不仅可以发挥经济管理主要优势,还能有效规避企业一些弊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且优秀管理人员会运用较为规范的手段进行管理,使企业员工价值能够得到发挥、展现的同时,调动其工作热情,以此提高管理效率。其二,管理者要根据企业员工情况制定培训内容,使其具有一定针对性,并把先进管理理论知识渗透到培训工作中,让企业员工可以自觉受到感染,不仅可以促使员工提升职业素养,使其认真对待经济管理工作,还能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根据经济管理有关规范实施经济管理活动,促使活动可以正常完成。

四、结语

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复杂性,并非是一项简单任务,所以,管理者要正视经济管理价值,加强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引入先进管理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管理水平,还能顺应时代需求,使企业在现代化发展中找到一定出路。

参考文献

[1]王亚晖.试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8(3).

[2]李骁,冯俊华.试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J].纳税,2018(7).

[3]张晶.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10).

篇6

1畜牧市场的环境分析

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畜牧经济效益也应该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畜牧业市场结构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以西方畜牧产业较为发展的国家为首,大幅占领国外以及国内市场,而我国的畜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量却不明显。在畜牧产品需求量日益上升的背景下,仅仅保证出口稳定,相对来讲就是经济管理的原地踏步。因此,国家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政策和调控机制,国内的畜牧产业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应该基于当前的畜牧发展情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情况,从当前的畜牧产业结构入手,从根本上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加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在国内的畜牧市场当中也要积极提升占有率。在消费者的眼中,产品质量就是竞争当中无形的优势,也是口碑提升的渠道。畜牧相关企业也要注重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行业内部工作秩序,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优良。管理人员要时刻将产品品质放在发展的首位,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依旧能抵抗发展带来的压力,并且通过当前的先进技术,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保持销售额、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直接作用,也有利于企业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畜牧养殖生产基地。

2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农产品竞争较为激烈,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进入新态势,尤其在农副产品市场,要打破传统的需求界限,为市场竞争和发展带来新内容。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与国际市场间存在着冲突,因此在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在改进方向上没有制定良好的对策,对于我国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当前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我国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值仅够维持国内的需求,在出口方向上的潜力也较为有限,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肉制品的价格在稳步上涨,我国的肉制品出口量处于发展相对平缓的状态,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猪肉出口量较低。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畜牧产品和水产品的优势地位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例如畜牧饲料、养殖投入等。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之下,我国的畜产品还要满足国内市场的基本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在畜牧出口上的潜力极为有限。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不仅是畜牧产品,其他的生活资源需求也在逐渐增多。饲料的用量以及粮食的紧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畜牧业发展的波动,从短期眼光来看,这一问题会降低国内畜牧产品的供给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饲料的价格对于畜牧行业的发展空间以及速度都带来不小的影响。当前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畜牧养殖的成本也在逐渐加大,从而对畜牧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当前的很多养殖场仅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重视污染处理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对于周围的居民以及畜牧养殖都带来潜在问题。当前大多数的养殖场的污染处理系统和技术上不完善,而且无法满足当前的养殖需求,给自然资源带来较大的损失。我国的污染管理条例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这使得一些“钻空子”的管理人员有机可乘,加重了养殖场周围的污染情况,对于现代畜牧养殖经济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管理人才和设备。由于受到设备更新速度,以及企业的资金运转等诸多问题,畜牧企业很难做到及时引进吸纳新机器,这也促使畜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无法高质量的开展畜牧养殖工作。这样的发展情况不仅会大幅提升经济成本,也不利于当前畜牧行业的管理。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畜牧经济发展当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的企业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无法从根本良好的开展管理工作,为后续的畜牧经济管理带来较大的阻碍。

3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对策

3.1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基于当前国内畜牧经济的发展情况,应该全面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结构,促使国内农业资源扩大出口规模。利用这种进口替代的形式,逐步向出口促进方向进行转移。这样的资源配置需要畜牧行业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加大猪肉的检疫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市场体制;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港口,完善运输设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改革。畜牧业的管理也要基于经济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就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引导相应的管理人员明确当前的畜牧养殖理念,并且完善畜牧产品的管理和检测体系,完善畜牧发展的信息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具有示范性质的农场,加强带动领导作用,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带动畜牧行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农副产品的竞争能力。随着国家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畜牧业的发展地位以及重视程度都有所提升,畜牧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无法缺少的必需品,因此,农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我国应该积极改善农业资源的配置,不断拓展农业资源,并且对当前的畜牧技术进行及时更新,解决饲料等方面的问题,满足畜牧行业的发展需求。

3.2更新畜牧管理观念

在过去的畜牧业发展当中,人民的生活条件有限,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这也导致人们的思想水平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只注重经济利益,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与经济间的发展关系,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公众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领导干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积极应对畜牧经济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将畜牧经济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进而促使畜牧行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地规划当中。除此之外,人才的引进也是现代畜牧经济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行业要想进行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与此同时,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建立完整、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定期培训,逐步提升工作人员以及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管理人员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企业也可根据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进一步提升人才管理机制。现代的畜牧行业要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吸引大量的人才投入畜牧经济管理队伍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入手,解决现代畜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降低现代畜牧行业饲料成本以及养殖成本,全面提升畜牧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企业相关发展。

3.3创新规模化的经营

篇7

一、企业的会计审计

对于企业来说,经营权与所有权应该占有相同的地位,但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在企业中的冲突性较大,造成企业两种权利不能融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面和管理者较过去有着很大的提高。这样的现象导致企业的经济与管理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管理层面分化了企业的经济,会阻碍企业向前发展。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经济独立发展,企业采取会计审计是相当必要的,会计审计可以对企业的经济采取相当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会计审计不仅仅能够核实企业的收入和支出,同时是企业更高效的调用资金,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目前,会计审计工作逐渐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逐渐了解到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不但可以起到控制企业的作用,而且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让企业的经济效益长足稳定的发展。从某方面来讲,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要求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审核,从而减少企业内部不法的事情发生。同时会计审计工作对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有重要作用,会计审计工作可以尽快察觉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纰漏,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我国当前会计审计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中国企业的会计管理已经进入现代化和信息化,这对于会计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要求,高水平的工作质量来源于高水平的人员操作和管理,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不仅要丰富的财会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信息化办公能力,企业在遇到挑战时能够具有良好的把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目前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现状是有较大的欠缺和不足,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会计审计效率低下,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2.会计审计方式落后在我国当前的会计审计工作问题上,工作人员一直采用传统的会计审计方式,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合理合法的进行监督审计,是我国会计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传统的事后查错防弊会计审计工作方式,对事前和事中的错误无法进行监督和发现,不能做到对会计审计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不能够完全发挥,财务会计的约束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佳,会导致财会工作的效率低下。3.独立性差领导直接管理是我国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基本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管理者的约束,阻碍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的全面化发展。企业的会计审计从业者一般是从企业其他部门挑选出来的,甚至有些从业人员是从财务部门直接转过来,企业达不到对不同部门专业分化的要求,这样直接导致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技能不专业,使审计工作无法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展开,企业的审计工作达不到要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需要得到提高,会计审计部门也需要摆脱管理者和管理阶层的独立控制。以求审计工作更公正、公开的进行。

三、企业会计审计问题的对策分析

1.建立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只要是工作就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会计审计工作在现代经营理念下有了新要求。按照会计审计工作的需要,企业应该打造专业、高水平的会计审计人才队伍。关于如何建设会计人才队伍,首先,应该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规范教育培训,确保审计从业人员符合基本的审计工作要求,其次,在建设审计工作人员的队伍结构上,应挑选结构知识全面、信息化办公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进入审计工作队伍,。还有就是聘请经验丰富的前辈对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培训,以提高会计审计整体工作人员的水平。为企业的审计工作提供最前卫的知识和理念,以建立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体系。2.改善业务处理方式,明确工作重点,拓宽审计范围要想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水平,就必须确定审计工作的内容重点。在开展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中,重点内容是预算资金、利润分配、风险管理、决策业务、核算会计以及流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处理会计审计业务时,尽量使用计算机,辅助处理审计工作,利用统计抽样、数字模型等加工数字信息的方法,形成分析报告,为企业掌握其经济状况提供参考。此外,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赶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审计的工作和质量,企业要学会规避风险,企业资金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资金运作不正常,企业将会处于无法运营的状态,所以,会计审计应该将重心放在运转、预算、收入以及支出的管理上面。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业务分布范围广、职能划分细是一般现代企业具有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进一步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监督企业的整体工作。所以第一步,审计工作应该把关口的设置前移,,会计审计工作应该在经济活动以及业务决策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都进行进行监督,而不是只监督整个工作过程的事后部分,,确保全方位的了解整个会计工作。其次,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针对财务会计的业务以及每项经济活动的数据,对其真实性进行调查,提高工作效果,保障提高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3.确保工作独立性因为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约束是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质,所以,要确保审计机构的完全独立性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一套针对会计审计机构的管理而形成的新的审计管理模式,为了避免审计机构落入某部门或某管理者的单独管理之下,采取建立审计委员会的方式,并将审计委员作为开展工作的独立机构,确保审计工作的实施不受任何外界干扰,,进而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会计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框架并不能依靠简单的学习而搭建起来,而是需要工作人员长期的进行业务实践积累才能得到。企业通过聘请专家辅导,引导员工参加培训等方式,结合员工自身的业务时间,使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快速进步,只有增加了会计审计师们的实际能力,企业才能有所发展,员工的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完善的企业会计审计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举措,也是企业规范财务会计工作的手段。企业要想提高会计审计的工作水平,保证有序规范的开展企业经济活动,企业管理部门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体系,通过优化会计审计工作方式以及完善的制度建设等手段来达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利用会计审计工作进行财务上的约束与监控是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只有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和建立合理的审计结构采能合理的开展会计审计工作。基于这几点方面,企业应该掌握会计审计工作能够带给企业的效益,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着重发展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针对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企业的审计工作既是企业管理自身整体经济活动的途径,又是企业管理自身财务的手段。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把会计审计工作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吴江.现代经营理念下企业的会计审计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6,(4):160~161,163.

篇8

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

1.1 忽略了环境因素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要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就目前来看,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产品功能性的需要,忽略了环境,没有结合相应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够和谐。

1.2 专业的人才不足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抄袭现象较严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千遍一律,毫无创新型。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不足。一方面是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受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是按照以往的设计经验来进行设计,不利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1.3 设计方式单一

环境艺术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呈现设计方式单一,缺乏地区特色和时代风格,整体设计水平处于较低阶段。目前整体的设计都趋向于简单,大草坪的设计方式十分普遍,这样的设计方式比较缺乏创意性,都是对于陈旧设计方式的模仿和复制,跟不上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新意也没有区域性特色,会造成审美疲劳。

2 现代环境艺术问题的对策

2.1 环境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建筑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建设设计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建设绿色建筑依然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要求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当结合自然环境去进行设计,做好设计行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更高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对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要善于利用自然元素来进行艺术创作,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2.2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环境直接相关,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业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的设计人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时展的需要,设计出符合时展需要的作品。为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加强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强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促使他们合理的运用自然元素来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另外,我国政府应当设立专业的院校,成立专业的课程,为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2.3 加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而言,其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立足创新。首先,要创新设立理念,要树立绿色的设计理念;其次,要创新设计方式,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设计方式,要善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来进行设计,通过科技,将环境与人文艺术结合,从而设计出较新颖的华景艺术设计。另外,要加大技术创新。科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效率和水平,为设计者提供技术帮助,从而推动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2.4 突出民族特色

我国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各民族的文化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素材。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善于利用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而在现代环境术设计中要想突出民族特色,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我国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合理的应用民族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突出民族特色。

2.5 建设专门性环境艺术设计管理机构

应当建立专门的换季艺术设计环境里机构,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项专门的项目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建设和维护的整体水平。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环境艺术的整体城市布局规划和具体设计施工安排与城建部分分开,进行专项管理,有助于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其次,对于城市环境设计的后期使用管理和维护也有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让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的整体水平都可以得到提高,后期使用效果也更有保证。专门性的管理机构能够让环境艺术的重视度被提高,设计建设管理水平升级。

3 结语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行为,它与建筑环境息息相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艺术设计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前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环境艺术的发展。而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更好地解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130-131.

[2]杨佳,刘利果.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2,35:248.

篇9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喷泉水景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型音乐喷泉已遍布全国各大城市,随着喷泉水景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科技含量高的新、奇、特水型不断涌现,对喷泉水景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应用相关行业的高科技成果,独立自主地研究开发喷泉水景新设备,提高喷泉水景的技术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是我国喷泉水景发展新阶段的迫切任务。本文对于喷泉水景设计中经常遇到的流体力学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与国内同行进行切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速掺气水射流

喷泉是受压水流经过喷咀射入周围空气中而形成的水景。空气的密度只有水的千分之一,所以喷泉的运动状态与单相淹没射流完全不同,可以达到比较大的喷高和射程。随着水压和射流速度的提高,周围空气被大量卷入水射流之中,形成典型的气—水两相流。所以喷泉的设计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只适用于单相水流的水力学基本公式。

在喷泉中,水射流四周完全是和空气接触的自由表面,而且由于射流速度较高,掺气现象不可避免,所以其水力计算十分复杂。喷泉的水力参数一般无法完全用理论计算来确定,必须通过大量实验求出有关的经验公式。由于喷泉的两相流特性,水射流的相似理论目前还不成熟,所以在将试验室里进行的缩小比例的试验结果换算到实际规模的水射流上去时遇到了很大困难。由于水流速度对掺气现象有重要影响,所以降压试验的结果也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在设计超高喷泉和研究开发新水型时,更必须进行大量水工试验和现场测定,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给水排水管道中的流速一般为1—3m/s,而喷咀出口的水射流速度则要高得多:当喷咀前供水压头为50m时,喷咀出口速度已接近30m/s;当喷咀出口直径不小于24㎜时,其垂直喷高可达到30m以上。

当供水压头小于50m,即水压低于0.5MPa时,为低压射流。如果喷咀内壁光滑,而且其前有足够长度的直管段,或者装有正确设计的整流器时,喷咀喷出的水射流应该有一段玻璃状的透明水柱;水压越低,或者喷咀直径越大,这段透明水柱就越长。在这段透明水柱之后,水射流将出现掺气的边界层,情况与中压射流相似。

当供水压力达到0.5—4MPa时,水射流就进入中压射流,一般喷高超过30m的喷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时,喷咀出口处已看不到玻璃状透明水柱,但在射流中心附近仍有一段流速均匀的等速核心,其直径随着到喷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由于水射流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摩擦以及动量交换和质量交换,在水射流的出现掺气的紊流边界层,其厚度随着到喷咀距离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并使射流直径不断扩张,最后整个射流断面都被边界层所充满,水射流变成乳白色,并逐渐碎裂成水滴。

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垂直向上喷出的水射流将逐渐减速,射流断面也相应增大。如果不考虑喷头的局部阻力损失以及水射流同周围空气的摩擦损失和动量交换,即不考虑压力能动能位能的能量转换损失,则水射流的理论喷高应该与喷头前的供水压头相等。但实践证明,在目前国内的设计制造水平下,当喷咀前的供水压头为50m、喷咀出口直径为24—30mm时,水射流的垂直喷高一般只能达到30—35m,也就是说只有理论喷高的60—70%。进一步提高供水压力时,由于流速增加,掺气的影响加剧,实际喷高与理论喷高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为了增加喷高,光靠增加供水压力和水泵功率并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除了适当增加喷咀直径外,还必须改进喷咀结构和整流装置,并对于高速掺气水射流的两相流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超高喷泉的设备投资和功率消耗都比较大,而且国内外也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在这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工作。

二、供水泵的选择和使用

目前我国的喷泉水景中使用的供水泵大都是离心式潜水泵。在某些大流量、低扬程的应用场合,如瀑布和漂流河等,也有使用混流泵和轴流泵的,其特性曲线有所不同,但基本情况与离心泵相似,都属于旋转动力泵或涡轮机械。与往复泵和转子泵等其他类型泵相比,旋转动力泵的主要优点是流量大、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而且安装、使用和维修方便,所以得到广泛应用。而且由于它们可以和潜水电机直接连接,在水下长期可靠地工作,无需使用油等容易污染水体的其他介质,可以节省修建泵房的土建费用,在喷泉水景行业更有其特殊优越性,是其他类型泵所无法取代的。

离心泵等旋转动力泵,与往复泵、转子泵等容积式泵不同,它们的工作流量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工作扬程的变化而改变的,它们所消耗的功率也同时随之改变。因此,在选择供水泵时,不能只看它们的设计参数,还必须全面考虑其性能曲线,通过仔细计算来确定其工作点的扬程、流量和轴功率,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通常,离心泵的设计点就是其最高效率点,用Q0、H0、N0表示。喷泉所需水压头等于喷咀压头加上管路和阀门的压力损失一般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其特性在Q—H坐标系中可以用一条抛物线H=KQ2来表示,这条曲线与水泵性能曲线的交点(Q1、H1)就是实际工作点。为了安全起见,通常所选供水泵的扬程都要比所需扬程大一些,即HO>H1;所以实际工作流量都要比设计流量大一些,即Q1>QO。多数离心泵的轴功率都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实际工作点的轴功率通常要大于设计点的轴功率,即N1>NO。一般水泵厂选择的配套电机的额定功率都要比水泵的设计点轴功率大10%以上,并且允许水泵的工作流量与设计流量有±20%的偏差。

有些离心泵的Q-H曲线比较平坦,即当工作扬程变化不大时,其工作流量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导致其轴功率也发生很大改变。这样的水泵使用时必须小心,尤其不应在阻力变化较大或者多台泵并联工作的情况下使用,否则容易发生烧坏电机等事故。有些潜水泵的性能曲线比较安全,当工作流量大于设计流量时,其扬程迅速下降,轴功率也随之减少,因此不会出现因轴功率过大而烧坏电机或引起热继电器跳闸等事故。

篇10

后一类科技进步直接引起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它们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又如何呢?有人坚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有人却主张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没有分清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多次指出,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原因就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量的劳动生产出的商品量增多了,使用价值量也随之成比例增加;但与此同时,耗费在单位商品上的劳动量却相应缩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按比例减少。比如,今天的汽车、电视机、电脑等比起它们刚刚上市的时候,质量、性能大为改进,而价值却大幅度地下降了。因此可以说,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会增大商品的价值量,但如果从个别企业观察,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就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指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即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价值。不管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了多少劳动,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因此,如果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在同样的时间里能生产出比一般水平多一倍的商品,该企业创造的价值就会加倍。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反之,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一般水平的企业,以同样的劳动时间生产出较少的商品,虽然它在每个商品上耗费了较多的个别劳动,但那些额外支出的劳动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形成价值。

发达国家产值迅速增长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据测算,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相当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43倍。到1994年,这种差距扩大为62倍。如果仅从劳动时间看,低收入国家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显然多于高收入国家。为什么较多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却大大低于较少的劳动?劳动价值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否失灵了?显然不是。这种价值量的差别就其主要部分而言,完全可以用劳动价值论加以说明:一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密集发展引起的,二是由国际市场竞争条件下国际价值的形成过程决定的,三是与垄断价格有关。

在现代经济中,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劳动者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素质较高,他们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就大得多。发达国家利用其科技优势,迅速开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一般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样,高附加值的产业大量集中在发达国家,创造的价值总额就多;而发展中国家多半只提供原料、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附加值当然低得多。一高一低,就把生产总值的差距拉开了。

国际价值的出现,不仅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反而证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在更大的范围,即国际市场得到了体现。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向世界范围发展,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国际化了。这时,世界范围的价值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在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凭借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在国际市场上,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在相同的时间里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由于发达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方的剥削和掠夺,也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南北世界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差距的拉大。

发达国家还利用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掌握和控制先进技术及其产品,制定垄断价格,从落后国家攫取大量的垄断利润,使自己迅速富裕起来。垄断价格虽然不等于价值,但发达国家利用垄断价格获得的收入,却成为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

全球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加的原因

1945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0亿美元,1980年约为110000亿美元,1998年则增为280000亿美元,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8.33倍。与此相比,劳动者和劳动总量的增长却缓慢得多。那么,迅速增长的生产总值是否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先进技术和工具是否也创造了价值呢?

篇11

农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在我国农业尤其重要,但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程度,我国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形势的紧迫性,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经济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将给我国发展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其他方面经济的发展一旦少了农业的支持,也必将出现大的问题。所以,加强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增加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农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与经营也将受到市场活动的调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农民到底应该种些什么、养些什么也必将由市场决定,绝不是农民与政府脑门一热就决定的。但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迟缓,农民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生产策略。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顾市场发展趋势,造成了粮食生产虽然产量上去了,但是农民却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

 

1.2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制定出一个稳定的投入计划,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随机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性。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支持不到位,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还是上世纪修建完成的,这些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

 

1.3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劳动力过剩,城乡户籍差异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破坏了正常的劳动力流动秩序。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市场,受制于户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农村人口也很难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权利,进一步影响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科技农业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业创新体制的建设,设立国家级的农业创新基地以及地域性农业创新示范单位。企业也要增大对于创新型农业发展的投入,国家要加大对于创新型农业生产单位的支持。加大对于高科技农业的研发力度,实施现代农业高科技项目,争取尽快地获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农业生产成果。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生产需求,加大对于优良农作物以及禽畜良种的推广,积极进行动植物疾病的防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政府要加大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对于农业科研的经济支持力度。

 

2.2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要以优质高效、生态环保、安全高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大农业主导产业比重。增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增大对畜牧业的补贴力度,推广科学的生产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良畜牧业试点单位建设。加大对动植物疫情的预防,增大基础建设,完善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构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推广优良品种的养殖力度,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业对于国际市场变化的调整能力。

 

2.3加大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受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困难重重。按照国家相关文件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生产规划,加大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实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适当调整目前的粮食直补标准,增大对农资综合的补贴力度,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行综合性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农业生产,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准则,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金融体制,确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放弃地域思想,开展跨区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资源共享,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

 

2.4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增大这些对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农业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配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机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围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要加大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引导国外投资商多关注我国农业发展,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坚决打击环境污染的行为,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健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高速、健康的发展。

 

结语

 

篇12

中部地区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不发达。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环境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县域经济自我封闭、缺乏合作、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县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趋向于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综观中国全境,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工作的重心或者说是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局面,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建国之后,政府以大力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为依据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各类农村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的吸取,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市场的扩展的结果。当然,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工业化对农业资源的吸取以及工业化对农村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由于受到因向城市经济输送廉价资源而受损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工业品的大量输入盘剥的县域经济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因素势必造成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资本缺失、人才流失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不利局面。第三,由于区位劣势造成的县域经济边缘化问题。“有利的区位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照在区位和交通方面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而言,一些占据着优势地理位置的地区地位的发展总是先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优势地位得以巩固,诸如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将会进一步流向优势地区,并形成集聚效应。如此,先前处于劣势地位的县域便再难以与存在优势地位的县域从经济发展方面竞争了。贫困县域的不利经济状况将不可避免。第四,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瓶颈化与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因素随着市场效益的变动而流动是一种常态。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便是通过扩大包括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投入以形成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疑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经济发展必要因素的要求极高。而这些种类的资源发展因素也恰恰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缺少的。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长时间的发展停滞,从而又造成了县域经济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第五,县域经济特色化过程和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县域内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模式。这种以自然资源开发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模式往往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影响。这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工业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其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如此,以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县域产业与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篇13

(一)复杂性

在现代企业当中,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因为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与综合性较强,并且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许多内容,只有保证各项内容工作的顺利展开,才能促使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自身最大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经济管理的主要原理是对价值原理进行充分利用,与企业中其他管理防守存在不同,在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将价值形式作为基础与核心,从而达到相应的目的。

(二)覆盖性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会贯穿在企业各个工作环节当中,无论是开始的经营管理环节,韩式最终的销售服务环节等经济管理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经济管理存在一定覆盖性。在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当中,与资金相关的企业活动都与经济管理有着密切联系。从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不难看出,经济管理工作覆盖在整个企业发展中,在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决策性

现代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对其工作情况等进行分析与计算,并且会用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最终将其设计为报表或者报告。企业领导者可以根据数据图表以及报表等进行重大决策,同时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除此之外,还能够对企业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判断,进而对企业内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模式等进行调整,增强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问题有待解决

从我国目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源问题较为突出,需要企业相关领导者尽快解决。在企业管理部门当中,有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当中针对员工素质的提升等,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与指导,这种情况的产生对员工业务能力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2]。并且针对员工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员工无法从绩效考核中感受到公平与公正,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从而对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兴趣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有部分员工会产生辞职心理,如果优秀员工辞职,那么对企业来说是较为严重的损失。除此之外,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与透明,这种情况的产生,容易造成企业内专业人才的流失,企业凝聚力逐渐降低,企业发展将会受到制约。

(二)经济管理制度的缺乏

如果经济管理工作想要在企业当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与价值,需要有经济管理制度的制约与规范。但是在现代企业当中往往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尽管有部分企业已经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制度,但是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不符的问题,偏差较为严重。经济管理制度当中,并没有对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等进行规范与完善,并且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经济管理制度的缺乏,导致企业内经常会产生违规行为,对企业工作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有效对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为保证现代企业内经济管理工作的正产展开,需要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与经济管理工作展开的前提保障,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在展开经济管理工作时,会消耗许多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想要使经济管理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3]。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构建更加完善、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机制的构建,能够让员工在考核当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技能与素养,为员工创造更多晋升机会,让员工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当中需要积极与员工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员工工作上以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条件允许下可以给予员工帮助,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与关怀,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除此之外,需要构建各种不同的激励机制,比如,晋升激励、物质激励等。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那么足企业内不同员工的需求。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企业人才流失等问题产生,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需要始终保证公平原则、公正原则以及透明原则等。避免关系网等问题产生,从而在企业内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兴趣,在自身岗位当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二)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管理制度是经济管理各项活动展开的前提保证,所以,企业需要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对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规范与制约。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因为从目前现代且也经济管理制度当中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落到企业实处、管理制度存在不足。针对此类问题,需要不断强化经济管理制度的实效性[4]。针对企业内的财务报表、现金流量情况等进行及时了解,企业内的每一笔重大支出等需要做好详细记录,针对企业内不同的工作情况以及资金情况等,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且需要及时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经济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需要对法律法规等进行充分利用与借鉴。保证企业内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性与可操作性,在企业内开展轮班制、不相容分离制度等。真正将经济管理制度落在企业实处,保证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发挥自身作用与价值,对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制约与规范。

(三)创新经济管理形式

经济管理各项活动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经济管理方式对经济管理工作会产生一定影响。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为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与经济管理效率,需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市场发展情况,对经济管理形式进行创新。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通过不同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5]。在企业当中相关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经济管理工作形式创新的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对企业内的技术进行创新,不断发挥企业内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采用与高校或者科研院联合的方式,为企业内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保证企业内现有工作人员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在高校内招聘到复合型创新人才。在为企业内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不断完善企业的工作队伍,提升员工素质与工作能力,不断实现经济管理形式创新,促进企业更好发

(四)优化组织结构

企业还需要对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从而不断提升经济管理工作实效性。针对企业内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对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经济管理结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传统企业当中,组织结构通常是采用金字塔形式,金字塔形式的组织结构有着较强的阶级性,上层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对领导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具有一定影响,并且不利于领导者的科学决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需要实现平层化管理模式,尽量避免阶级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在企业内领导与员工之间需要加强连续与沟通,这也是经济管理活动发挥自身价值的关键[6]。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领导了解企业内的真实发展情况与运作情况,并且员工在日常工作当中针对企业内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向领导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各个问题能够得到更好解决,而且能够拉近员工与领导的距离,增强员工的亲切感,在企业内创造更加温馨的工作氛围。

(五)加强经济管理意识

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体制也在不但发展变化。如果现代企业想要增强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么需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并且对企业内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保证经济管理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强对经济管理的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企业管理者与领导者需要意识到经济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经济管理改革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做好有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宣传,让企业员工意识到经济体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经济管理改革工作中。第二,针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需要构建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并且将各项工作落到经济管理部门各个员工身上,这样能够保证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想要得到更好发展,需要意识到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对企业内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给出有效解决措施,增强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实现企业更快进步。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