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工程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超声波的本质
超声波是声波当中的一种,是一种机械波,两万赫兹以上的声波都是超声波,通常在医学上使用了超声波在一兆赫兹到三十兆赫兹之间,超声波需要通过介质才可以传递下去,由于频率很高,不能被人耳所听到,正由于它的特殊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等重要领域。超声波有很好的方向性,而且穿透能力极强,能量很大,在水中传播的距离很远。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并且还有加热功能、机械传质作用和空间作用:加热作用就是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不断的吸收能量,而使温度升高,这一作用在生物工程方面并不是其主要的作用;空化作用就是液体中的气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并且如果达到一定的条件,可以从稳态的空化,直接转化为瞬态空化,这一作用,可以直接破坏细胞的结构,以及导致酶直接失活,然而在生物工程的实验和应用当中,这一现象并不是人类所希望的,但是稳态空化作用在生物技术当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机械传质作用是使得介质当中的物质加速质量传递,在生物方面,可以增加生物膜和细胞壁的质量传递,这样,可以提高生物酶的生物活性,并且加速了产物进入介质当中并进行传质作用,也就是说超声波可以促进生物反应当中的反应速度。
2超声波在生物工程当中的应用
2.1超声波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在接受超声波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当然是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如果超出了种子能够承受的超声波的最大值,种子的死亡率也会大幅度提高。所以要选择强度适当的超声波,还要控制在适当的时间内,对种子进行超声波处理,这样才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得到人类想要的结果。
2.2超声波可影响植物生长
在近些年当中,经过我们不断的实验和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超声波在植物的生长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超声波可以对植物的器官,甚至是整体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器官来说,主要是植物的根部,使用较为温和的超声波对植物进行处理,可以促进其生根。对于植物的细胞来说,需要短时间的、剂量较低的超声波进行处理,基本上可以发现细胞的分裂、生长都有明显的加速。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超声波的处理用量以及处理的时间,如果处理时间过长或者是使用的剂量过大的话,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同时,如果用超声波对保鲜液进行处理,可以发现,一些植物的鲜重会明显的增加,插瓶的寿命也会得到很大的延长,所以使用适当强度的超声波对植物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植物的生长。
2.3超声波在植物基因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在基因工程当中得到了很大的成就,通过诱导细胞基因,来得到想要的理想细胞,从而得到需要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中,我国科学家就已经提出了利用超声波对植物细胞的基因进行诱导,并制出了相应的仪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验发现通过超声波处理,花粉内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使得外源基因得到短暂的选择性表达,这也就证明了通过超声波可以使得外源基因进入植物的细胞当中。这一个技术相比基因枪技术,有着很好的持续性,可以提高基因转化的效率、稳定性和定向性。
2.4超声波对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植物的呼吸作用可能会影响到农作物产量的高低,所以在农业方面植物的呼吸作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使用低频率的超声波对蔬菜进行处理,植物的呼吸强度会受到不同影响。植物为分为两种,对于一年生的植物来说,它的呼吸强度会相应的下降,但是对于两年生的植物来说,它的呼吸强度会因此而上升。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超声波来对农作物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其产量。
2.5运用超声波对植物的病毒进行检测
植物病毒对于植物来说,是一种很大的灾难,如果病毒的毒性很强的话,那么植物可能会因此而死亡,所以防御病毒对植物的侵害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植物当中的病毒存在。用超声波可以及时的检测到植物什么时候受到病毒的侵害,从而及时的进行植物病毒的防治工作。
2.6超声波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用合适强度的超声波处理发酵液,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选择性都会相应的增加,使酶的分泌增加,加速细胞的代谢,使得产物能有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产量,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3存在问题
虽然超声波有着很好的优越性,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发展时间还并不是很长,所以理论的研究还需要继续的进行完善,众多的影响因素还需要人们去不断的实验。然后就是在超声波对植物的有利实验操作中,还只能在小量的情况下进行。还不能够大批量的规模使用,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定量的尺度,所以还在试验阶段,并没有投入大量工业化使用,这也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才能使得这一项技术走向成熟。
4结语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发现超声波在生物工程上面有很多很有用的作用,超声波的利用,解决了很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运用超声波可以从种子到植株、从基因改变到病毒防治各个方面都有所技术的应用。所以只要大力的发展这一技术,运用新兴的超声波技术在生物工程当中大放光彩,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邱树毅,姚汝华,宗敏华.超声波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1999(03):45~48.
[2]杨瑛,李全禄,姬艳红,郑文轩.超声波处理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8(04):1284~1285,1309.
篇2
中北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强化应用型创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同时,一直致力于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物仪器分析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分析化学和仪器科学的发展,课程内容也日新月异,更新较快、涉及仪器种类繁多,而且连贯性较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大的困难,教学效果也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①学科交叉多,课程内容多。涉及的学科包括物理学、电子学、电磁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仪器也不断涌现,进而使更多的学科融入现代仪器分析的课程中。②仪器科学发展速度较快,实验课程中现有的仪器与主流仪器有差距,学生学习掌握好实验中所用仪器往往难以胜任毕业后工作中面对的仪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③课程内容多而散,学生不易理解工作原理,甚至容易混淆,比如红外和紫外、原吸和原子发射光谱等。④受学校经费限制,大型精密仪器采购不足,学生都没有见过仪器,更谈不上操作,只能做到纸上谈兵。⑤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仪器科学的发展速度,讲授的课程内容与仪器发展的前沿有较大的脱节。针对这种情况,根据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使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块更加具有实用性,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仪器分析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热分析法等多个领域。面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需要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最大量的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生物仪器分析的开课时间为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专业课和全部的基础课程,对有些仪器的原理和使用已有所了解,所以根据前期课程的开设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由于本校为工科学校,专业课程都以应用为主,所以在课程中我们弱化了仪器工作原理部分,增加了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方面的知识,并适当地补充仪器分析的前沿性知识,如在气相色谱中补充了二维气相色谱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二、改革教学方法
生物仪器分析课程各章的内容独立性较强,理解原理困难,一些大型精密仪器的结构复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教授,而且易使学生兴趣降低。运用多媒体教学并辅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可将仪器的结构图、构造图、使用方法、工作原理等采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的形式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一举多得。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革,开设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程序包括:首先,进行学生的分组,以学生自愿组对为主结合教师指导分配,教师给每组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第二,学生通过查询文献,确定合适的分析仪器、分析方法、实验方案;第三,教师和学生共同论证可行性,并指导修订,确定最终的方案;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进行考核。这种方式,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团队合作。针对大型仪器价格昂贵,一所高校或企事业单位难以全部拥有,学生在实验中难以全部接触的现象,我们开拓了多种渠道。首先,兄弟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做到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第二,联系具有相关大型仪器的生物类企业,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的相关部门参观学习或将生产实习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参观、实习的过程,也向相关的单位展现了我专业学生的风采,有利用学生的就业。
三、改进考核方法
传统的仪器分析考核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闭卷考试,通过试卷的方式将学生对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做一考核;另一种为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成绩,而其实验课也基本为验证性实验。这两种方式都难以考察学生对仪器的掌握和操控能力,而且会降低学生对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将传统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生物仪器分析的课程总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理论课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成绩占40%;实验课成绩占40%,对每次的实验都进行评分,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原始数据测试精确度、数据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题问答、seminar等。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能够做到考核公平,使真正有能力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分数,更加突出实用性,而非简单的教师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这种典型的“大学式考核方式”。
四、提高教师素质,追踪仪器发展前沿
生物仪器分析不同于传统的仪器分析,其内容涉及的仪器较为新颖而且更新较快,包括氨基酸分析仪、基因枪、核磁共振仪、生物质谱仪等传统的仪器分析所不涉及的内容,这将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简单的书本知识而没有亲自实践,教师很难将自己对仪器的体会和感受传授给学生。基于此,我们通过选派青年骨干去“985”高校和大型企业学习和培训,并积极组织专任教师参加仪器公司举行的产品展销会或产品试用会,以期使教师能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仪器发展的新动向,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做到与社会和仪器发展的前沿不脱节。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加深了对生物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将来走到工作岗位中也能胜任大型精密仪器的操作和维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总结经验,才能给教学增添活力,使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培养更多的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明华,胡坪.仪器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永和,黄海燕.仪器分析课程应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84-87.
篇3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篇4
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工程的必要性
生物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并在我国医学、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人类探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欲望不断发展,生物工程科学也在不断发展,生物工程学科研究的层次也在不断深化,而这门科学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对于生物工程这门学科而言,知识点繁多、内容很抽象,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概念不断涌现,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文化素养不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在生物工程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这也是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是制约生物工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把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形象的展现,如何提高生物工程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而多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生物工程教学,能够实现生物工程教学的这种突破,因此,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工程教学中是很必要的。
2多媒体技术应用与生物工程的作用分析
2.1生动教学内容
在生物工程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很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传统教学是通过一支粉笔,一面黑白,一张嘴的方式展开的,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的局限性,承载的信息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能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在生物工程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理解也很难。但如果多媒体技术可以被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在传统教学中很难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内容或者是无法观察到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可以有效生动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内容为形象的表示,更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对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积极的作用。
2.2丰富学生视野
多媒体有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呈现更多的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这对有效丰富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具有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在一定时间内容,呈现的教学内容有限,教学效率低下,应用多媒体之后,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效率低下的状况。对于生物工程这门学科而言,发展速度极快,同时,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所关联的内容很多,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把这些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出来,就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生物工程领域最前沿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多媒体在生物工程教学中可以应用的领域有很多,比如,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中,在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实验录像,通过多媒体放映整个实验流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比如,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物工程类的讲座,也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视野。
2.3代替一些难以开展的实验
生物工程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内容,但有些实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难度,不容易开展。比如,有效涉及到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的实验,比如能够引起神经中毒的聚丙烯酰胺,还有一些物品的分子交杂中涉及到放射性元素的,这些实验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开展的风险很大。另外还有一些实验虽然无害,但成本高、周期长,这些实验开展起来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很多条件下,这些实验是不能开展的。但实验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对于学生有效理解生物工程有关内容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代替部分难以开展的实验,以实现实验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教学录像,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观看实验的全过程,这对于提高生物工程教学的效果意义重大。
2.4减低教师的工作强度
对于生物工程课程而言,如果利用传统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板书,并且要画出很多图片,教师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通过课件方式教学,不需要在黑板上进行大量的板书,不需要画出大量的资料图片,这就能极大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另外,多媒体手段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内容清晰,丰富,对于学生有效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手段应用与生物工程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师需要自己针对教学内容,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制作课件,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就进行讲课,这样,容易造成前后内容的不连贯,影响学生对生物工程知识的理解。另外,课件制作内容要适度,课件的内容选择要立足学生实际,如果课件内容太难,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反而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在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活动,生物工程课程内容难度很大,只有师生相互交流,才能有效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5
随着生物工程专业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也是我们必须仔细分析,谨慎处理的。一方面,这些矛盾是本来就存在的;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生物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
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落后的教学系统之间的矛盾
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肯定,获得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学习并能够掌握新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能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与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相比,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教学过程中软硬件投入速度、教学手段的更新速度等要慢得多,这就形成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落后的教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的落后与众多因素有关:
首先,与授课教师的知识层次相关,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启蒙者,学生有“惑”,第一个想到得就是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由于近年高校招生数量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在专业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老教师在授课内容体系上的熟悉程度要好于年轻教师,在授课技巧方面也有比较多的经验,但同时存在知识需要更新的问题。
其次,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缓慢。毋庸置疑,近年来,高等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上都加大了力度,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水平评估,对高校生均仪器设备费用有非常硬性的指标,各个高校也都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想尽了办法,即使这样,普通高校仪器设备的缺口仍然巨大。并且由于学生数目的增加,仪器设备使用率也大大增加,设备损坏率也明显增加,损坏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修缮也是众多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
第三,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忙于各种认证,对生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生短期的实践必然会影响到企业有序的生产,这是企业不愿意接受的。由于青年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都比较强烈,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不了解生产工艺控制的严格性,不了解生物工程企业严格的管理规范,非常容易出现人身安全事故和生产事故,这方面的担心也是实习企业首先必须考虑的。更有一些企业在接受学生实践之前和学校签订安全协议,要求学生出现的一切安全事故由学校负担,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
二、学生强烈的自立意识与自立能力之间的矛盾
现在,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成本或投入是比较多的,对于许多学生家庭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本专业学生的学费一般在每年4000到5000元,加上学生的住宿生活费用,大致在每年10000元左右。父母的负担,表现在学校中就是学生要求“自立的意识”,越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其自立意识越是强烈。现在,许多青年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自立意识引申出的“忧虑意识”造成的,稚幼的心理与强烈持久的忧虑,必然导致心理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
青年学生的自立不但表现在经济意识上,在“思想”上也有强烈的独立愿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通过自己的自强为自己赢得尊重和理解,并为自己确立“自信心”,这个过程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面前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也注定会是“一路艰辛”的。大部分学生在第一次受到挫折时,很容易重新鼓起勇气,但当挫折到第三次、第四次时,则会导致“自信心”的不足,由强烈的“自立”转变为“自卑”,表现为对学校的不满,对社会不信任。
三、教师自我成长与高校发展的矛盾
为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生师比”,为了达到“教授、博士”的具体数字,各个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遗余力,方法层出不穷,“互挖墙角”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一方面,高校希望高水平的教授、博士来自己学校而采取“笑脸相迎”的态度,而对于已经有的教职工,特别是副高职以上的教职工的调动、调离则“诚意不足”,即使教师留学、读研深造也要签订若干协议,规定服务年限,惩罚措施。从表面上看,学校稳定了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教师会感到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产生“身在曹营”的问题。
普通高校对于一般教师,在设备、实验经费、思维等方方面提供的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当教师感到自己的知识无法满足授课时学生的需要,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产生“进修、深造”的意识是自然的,而且长远来看,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对于面临“评估”的高校来说,则减少了某些“关键数据”,而这些关键数据又是决定学校考评等级的,高校不可能不重视的,于是就造成了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立意之间的矛盾。
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不应该产生矛盾的,因为二者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现在各高校为了强化教学而制定了全面的管理和考评文件,包括“学生考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考评学生”等,处理不好容易导致“教”与“学”的矛盾。另外,现在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学生考研、考证、考级等非常普遍,特别是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课堂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在上面鞠躬尽瘁地讲授,底下学生“认真地”抱着英语、计算机、考评证书、驾驶证等书籍学习,而且现象非常普遍,即使授课教师都会产生“到底这堂课是什么课”的疑问,学生干扰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干扰了学生的自学,处理不好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高校发展中的矛盾是促进高校前进的动力,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高校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没有必要回避,矛盾的产生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但需要高校的管理者、全体教师仔细思考,认真对待。
篇6
环境生物技术已不单纯是一种污染治理技术,而已开始影响到包括其他行业的产业政策,促进各工业部门逐步以生物过程替代传统的化工过程,如利用生物酶制剂在造纸行业中,进行生物漂白,减少甚至彻底替代化学漂白,并最终在造纸工业中实现完全的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彻底解决严重污染我国水环境的造纸黑液问题,使许多污染行业的工业生产真正进入无污染的清洁生产的轨道。
1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生物是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主要是依靠生物过程来完成的。科技的发展也充分证明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武器,这一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所显示的独特功能和显著优越性充分体现在它是一个纯生态过程,从根本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加之其技术开发所预示的广阔的市场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大部分有机污染物适于作为底物,一些有机污染物经生物过程处理后可转化成沼气、酒精、生物蛋白等有用物质,因此,生物处理方法也常是有机废物资源化的首选技术。生物过程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生物反应过程通常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因而投资省、费用少、消耗低、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同时,它还可和其他技术结合使用。生物过程代替化学过程可以降低生产活动的污染水平,有利于实现工艺过程生态化或无废生产,真正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另外,生物技术的产品或副产品基本上都是可以较快生物降解的,且都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源加以利用。用生物制品代替一切可以取代的化学药物、化石能源、人工合成物等,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程度,使经济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可治理用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环境介质,即用生物修复技术净化环境,使受污染的宝贵资源如水资源、土壤等得以重新利用,同时还可进一步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2 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进展
环境污染不但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智力乃至生存,因此全球各国近几年都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治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科技总体水平离国际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差距,这就要求我国在科技发展特别是环保高科技发展上,需跟踪国际前沿,与国际同步开发未来可能应用的高新技术。以下介绍几项已接近产业化的环境生物技术。
2.1 高硫煤微生物脱硫技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发廉价的、操作简便的煤脱硫技术,将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意义。与现有的物理、化学法相比,微生物洁净技术具有投资低、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不产生新污染,并可和现有的物理洗煤过程相结合,脱除其中的灰分,而煤基本无损失,且可提高煤的燃值等优势。
煤的微生物洁净技术主要是脱硫、脱尘。煤炭中的硫分主要包括有机硫和无机硫、无机黄铁矿硫以及少量的硫酸盐硫。其中,有机硫分、黄铁矿硫FeS2较易去除,早期的研究主要利用一些自养菌在几天时间里将黄铁矿氧化分解成铁离子和硫酸,硫酸溶于水中而排出。虽然该方法脱硫效率较高,可去除90%的无机硫,使某些煤的含硫量降至1%以下,但处理的时间较长,并要求较大的反应器容积和较细的煤炭粒径。
为提高脱硫效率,近年来研究人员把选煤技术之一的浮选法和微生物处理相结合,即把煤粉碎成微粒与水混合,并将微生物加入溶液中,让微生物附着在黄铁矿表面,使其表面变成亲水性,能溶于水。在浮选中其难以附着在气泡上,下沉至底部,从而把煤和黄铁矿分开。由于它仅处理黄铁矿的表面,因此脱硫时间只需数分钟即可,从而大幅度缩短了处理时间,可脱除无机硫约70%。另外,该法在把煤中的黄铁矿脱硫时,灰分也可同时沉底,所以也具有脱去灰分的优点。目前,浮选法微生物脱硫已成为国际上洁净煤技术开发的热点。
2.2 造纸工业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技术
造纸工业中的制浆和漂白工序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工序。与化学法相比,虽然机械法制浆纸浆得率高,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但能耗很大,成品纸强度等质量性能不如硫酸盐浆,因而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问题,其中以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为最具优势,采用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可以有效减少蒸煮黑液和漂白废液的产生。利用微生物与微生物酶类进行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因为微生物极易生长繁殖,酶催化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并且高效无污染。
木质素是造纸工业中有效利用纤维素的最大障碍。传统的化学漂白法是采用多段的氯/二氧化氯漂白及碱提取来去掉木质素,在废水中会有大量含氯的、致癌致畸的物质,如呋喃、二恶英等,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将生物预漂白技术引入制浆造纸工业中,用木聚糖酶对纸浆进行预漂白,至今,用于生物预漂白的木聚糖酶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目前,对第三代木聚糖酶的研究与应用正进入高峰期,采用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手段获得性质优良的耐热耐碱木聚糖酶已成为各相关实验室的研究热点,期望不久的将来重组酶会更有效地应用于漂白工艺中。未来生物制浆和生物漂白的技术突破将使造纸工业摆脱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2.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人类的生产活动,当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造化学物质排放入环境中,对资源和环境构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工业三废的排放,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污染,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针对严重污染的土壤,我国尚未采取大规模的治理措施,仅在少数地区开展了治理,并以物理化学方法(如洗脱、吸附)为主,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也造成了二次污染。对全国范围的污染环境进行修复,若采用传统方法,即使考虑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因素,其投资规模将仍然非常庞大,如采用生物修复技术,不仅其投资规模大为缩小,而且还没有二次污染。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我国今后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发展的生物技术,更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可预见,在21世纪,生物修复技术将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具有价值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大面积污染的优选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的清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其主要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污染环境如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清除环境污染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生物修复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和优越的,此后该技术被不断扩大应用于环境中其他污染类型的治理。生物修复是采用诸如提高通气效率、补充营养,投加优良菌种、改善环境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和降解活性水平,以促进对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环境的目的。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环境生物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需要得到社会、同行及主管部门的广泛支持,大力开展以污染控制生物技术为主体的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将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将通过生物高技术的发展带动整个环保科技的发展,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为环保市场提供高品质的环境保护高技术,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生物技术开发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篇7
光合菌、酵母菌、益生菌等多种微生物均为有益微生物,结合发酵工程技术,将其应用在食品生产中,能够为人类提供多种口感特别、营养且具有不同保健功能的食品,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工业的发展,也为丰富人们的饮食与提升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1]。
1 微生物发酵食品的优点
相关研究显示,采用微生物工程发酵技术生产的发酵食品具有多种优点,可以提升普通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2]。第一,部分微生物可合成维生素B,而后者为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食物经过发酵后维生素B含量会明显增加,比如常见的酸奶、牛奶等。第二,发酵技术可使微生物分泌植酸酶物质,可将豆类食品中的植酸以及其他矿物质转化成生物活性形式,提高铬、锌、铁及钙等微量元素的保留率和利用率。第三,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增强食物蛋白质的可吸收消化率,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第四,发酵技术能使微生物中的活性因子最大限度地分解出来,使食物吸收率进一步提高。第五,普通食品在经过微生物发酵后有益菌的含量会明显增加,而后者可抑制人体有害菌的生成,改善肠道功能。第六,部分微生物发酵食品还具有抗癌、抗衰老、降血压等功效,如酸奶、醋等。
2 各类常见发酵食品及其营养和保健功能
2.1 发酵乳制品
乳酸菌是一种对人体肠道有积极作用的有益菌,发酵乳制品是以乳液作原料,采用发酵技术制成的,具有适口性好、易消化、营养丰富以及易保藏等多个优点。参与乳制品发酵的微生物除了乳酸细菌之外,还有霉菌和酵母菌等,比如沙门柏干酪与蓝色干酪等酸奶油就又沙门柏青梅、娄地青霉等参与发酵。发酵乳豆制品、酸豆奶、酸奶等发酵乳制品均富含乳酸菌成分,食用后可增加体内乳酸菌,并对有害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此对人体有益,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口感独特、价格实惠的食品[3]。除了可调节肠道功能之外,发酵乳制品还可改善肝脏功能、降脂、预防便秘、增强免疫力,经常食用还可改善精神衰弱、入睡艰难的精神症状。
2.2 发酵豆制品
大豆的蛋白质成分含油量高达40.00%,还含有铁、钙、核黄酸、硫胺素、氨基酸等多种人体所需的多种元素,豆奶、豆乳等豆类发酵食品均是以大豆作原料,并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使大豆发酵制作而成。在发酵的过程中,大豆含有的部分蛋白质物质受到微生物蛋白酶作用而发生分解,从而增加发酵品的水溶性氮,软化大豆,既可以将食物原有的活性成分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又可以将豆类自身的腥味、胀气因子等分解掉,因此不仅营养美味,发酵后的豆类所游离出的核黄素、谷氨酸等成分还具有提高记忆功能、抗衰老等功效。发酵豆乳具有调节血脂、降血压的保健功能,因为发酵豆乳中含有豆固醇,且富含大豆异黄酮类成分,而不含胆固醇,另外还含有γ-氨基丁酸和ACE抑制肽等可降血压的成分,因此可以很好地调节血清胆固醇、改善血压,预防动脉硬化、脑溢血等心血管疾病。
2.3 面类发酵食品
馒头、面包类食物是全国各地人们喜食的食物之一,尤其在以面食为主食的北方地区。馒头、面包的制作主要是利用酵母菌使面粉发酵,再通过合理的原料配比和蒸煮而成,口感好且易于保存与携带[4]。除此之外,馒头、面包也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保健功能,例如胚芽面包有利于肠胃功能的修复,糙米面包有利于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肥胖症等病人病情的改善,因为微生物发酵食品经过发酵会将自身的部分碳水化合物消耗掉,这样食品所含能量也会减少,因此有助于减肥,如果在面包中国加入藻类,还可促进血循环。酵母的抗氧能力很强,对肝脏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含有铬、硒等具有抗肿瘤、抗衰老的矿物质,面类食品经发酵后可分解植酸,从而增加铁、镁、钙等元素的可吸收性,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2.4 发酵风味调味品
风味调味品使人们的饮食更加的多样化,利用发酵技术生产风味调味品可以最大限度不留食物原有的生物类黄酮、膳食纤维、多糖等有益活性成分,同时还可分解掉低聚糖、豆腥味、胀气因子等对人体不利的成分。比如豆瓣酱、美容醋、保健酱油、腐乳、纳豆、黄酱、豆豉等,既开胃、易于消化,又具有抗衰老、增强记忆、抗血栓等功效。
2.5 微生物多糖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多种微生物多糖以剂、稳定剂、成膜剂、增稳剂、乳化剂、悬浮剂、胶凝剂、增稠剂等形式应用在各类食品工业生产中,并且品种在不断的增加。我国工业生产中目前常见的微生物多糖有短梗霉多糖、食用菌多糖、右旋糖酐、热凝多糖、黄原胶、小核菌葡聚糖等,经过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层发酵可生产出猴头菇多糖、香菇多糖、银耳多糖、金针菇多糖、银耳多糖等多种品种,能够增强人体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提升抗病菌感染、抗肿瘤、抗病毒等能力,在保健食品研发与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6 发酵茶
发酵茶是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添加微生物发酵工序制成的,分为轻发酵(未经历发酵过程)、半发酵(发酵程度在21.00~70.00%之间)、全发酵(发酵程度100.00%)以及后发酵(在制茶工序末端添加发酵工序)四种类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茶能够分解、减少茶内的茶多酚物质,增加茶多酚氧化物,因此不仅可以减小胃部受茶多酚的刺激影响还可以养胃,比如乌茶、红茶等。此外,茶叶含有的维生素、咖啡碱等物质能够促进脂肪的氧化,起到减肥的功效。
2.7 酒饮料
我国的酿酒工艺流传已久,现代酿酒业已发展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能够丰富酿酒品种,提升口感。比如药酒、奶酒、黄酒、白酒、露酒、果酒、啤酒等,不仅香味十足,口感佳,而且还具有杀菌开胃、镇静安神、消炎散瘀、活血、延年益寿等多种独特的功效。
2.8 发酵肉制品
在制作肉类食品时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改变食物口感,提升营养价值,比如腊肉、生火腿、发酵香肠等均为肉制品经过发酵制成,不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而且风味独特,更易携带和保存。微生物发酵技术可分解肉类食品中的蛋白质,将其转化为氨基酸,增加氨基酸,从而更利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消化,还可以增加人体必要的双歧杆菌素、维生素,极大地增强了肉制品的保健功能与营养,此外还可以减少食物中亚硝酸盐残余,起到防癌的功效。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人们的饮食观念也由过去的吃饱变为吃得健康,健康饮食成为社会重要话题之一。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改变口感,而且还增加了食物的保健功效,不仅使现代饮食更加丰富,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藤晖,曾新安,蔡锦林.现酵工程技术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J].2016(3):7-10.
篇8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篇9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 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 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 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 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 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 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 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 年)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 gruenzing成功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
四、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料、新技术的结果。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五、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 历史,从伦琴发现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医学新技术。
(一)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
(二)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三)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四)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篇10
1.1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是由其自身原因造成的,即这种误差来源于仪器。仪器的制造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差,因此,用仪器测量的数据与实际结果之间肯定存在一定的误差。实际应用中,天平、砝码的不准确都会造成一定的仪器误差。仪器误差有一定的计算方法,一般根据所使用仪器上面所标注的级数进行计算,其值=(量程*级数*%/测量值)*100%。举例来说,某仪器的量程为1000,级数是0.5,测量值是500,那么误差值:X=(1000*0.5%/500)*100%=1% 。一般来说,如果测量结果比较接近于最大量程,则误差不大,在实际计算中可以忽略。值得一提的是,在物理学中,一些仪器的测量误差是有一定约定的,比如,游标卡尺的仪器误差是根据其分度值进行计算的,而螺旋测微计、钢板尺则按照其最小分度的一半进行计算。
1.2观察误差
所谓“观察误差”,顾名思义,则是由于测量人员测量过程中对仪器的观察出了一定的偏差,这种误差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一般来说,人的感官系统都不是很准确,这是无法避免的,而还有一些观测误差则是由于工作人员对仪器使用不熟练或者操作不够精确造成的。观察误差是由人的主观臆断造成的。
1.3环境影响
外界条件诸如风力、气压、温度、湿度都会对测量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环境条件是时时变化的,不受人的主观影响,因此,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应该予以避免,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地点进行测量。
2.误差与粗差的区别
粗差是指在相同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其绝对值超过限差的测量偏差。
它产生的最普遍原因是观测时的仪器精度达不到要求、技术规格的设计和观测程序不合理,以及观测者粗心大意和仪器故障或技术上的疏忽等。
误差包含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修正仪器有效减小,偶然误差一般符合正态分布,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
3.误差的分类及其特性
3.1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并且偏大偏小的概率相同。因此,可以多进行几次测量,求出几次测得的数值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比一次测得的数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在建筑工程中,偶然误差是存在较多的一类误差,主要特点有: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绝对值超过一定限值的误差出现的频率为零;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大,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小;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频率大致相等;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大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近于零。
3.2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多次测量,将这些测量值进行平均,这个平均值与实际值存在的差值即是系统误差。建筑工程测量中的系统误差具有可测量性、重复性、单向性三个特点。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使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多次测量下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因此,测量值可能存在系统偏高或者系统偏低。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仪器本身具有很高的精确度,然而系统误差的村子啊使得测定的最终结果还是与真实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只要找到了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测量了其大小,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的手段进行解决。
4.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误差控制方法及原则
4.1建筑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
建筑施工控制测量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施工控制网络。在勘测的阶段所建立控制网,出于一些建筑物的设计位置还没有确定,不能考虑施工要求,控制点的分布、密度及精度,都不能满足施工测量之要求。此外,由于场地平整和土方填挖,控制点大多都被破坏掉。所以,在施工之前,要重新建立施工控制网。
工业厂房、民用建筑、道路的大部分是沿着相互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建设的,所以,在新建大中型建筑施工场地上,施工控制网一般布设成正方形或矩形格网组成,称为建筑方格网(或矩形网)。对于在面积不大又不十分复杂的建筑设计,常采用平行于主要建筑物的轴线布设一条或若干条基线,作为施工测量的平面控制,称为建筑基线。也有布设导线作为建筑施工的平面控制网。
4.2制定科学的测量方案
应该在建筑施工的整个工作中将测量控制管理纳入施工队的重点技术基础管理工作,符合以下要求:各项目部必须加强现场测量控制管理,且技术管理人员须意识到测量控制很重要。工程开工前要编制工程整体测量控制的专项方案,方案中必须明确测量控制点的复核周期,并建立一些现场测量复核制度。
土建工程中,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该把测量方案当做分项方案进行写作,一般情况下是写原则的内容,但可操作性不强;然而测量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在每一个分项工作、分部工作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测量部分的方案编写的出现角色是一个配角,一些方案写,一些方案只字不提,无法很好的指导现场施工。
测量工作固然重要,然而目前的测量工作更多依赖于我们的测量技师及测量工的经验及水平进行没有从一个科学性的角度,编制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测量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实施,指导施工。
4.3注意事项
进行测量之前,所用仪器及水准尺等器具须得做定期检校。摆放仪器要安稳。一般选择较坚实的地方,三脚架必须要踩牢,高度必须适合测量者身高,观测过程中勿触碰三脚架。仪器的经纬仪架头若不水平连接螺栓,其发生倾斜会造成垂球线偏远读盘中心,影响对中精度。一般架头每倾斜5mm,垂偏离度盘中心约1mm。经纬仪队中必须准确。若测设矩形控制网极有可能造成周边不闭合,超过允许之误差,队中误差勿超过2-3mm,后视边应该选在长边。仪器必须调平。若仪器不平,则望远镜绕横轴扫出的是一个斜面,读数时水准管泡必须居中。在强光照射下,必须撑伞遮住阳光,防止起泡出现不稳定的状况。水准仪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能够消除仪器误差及其他条件因素的影响。水准尺必须立直,防止尺身倾斜使得读数偏大,必须经常检查和净尺底的泥土,水准尺必须立在坚硬的点位之上(加尺垫、钉木桩)。测量人员必须了解水准尺的刻划规律,读数应该由小到大,数值增加方向由小到大。若是倒镜,读尺必须从上往下读数。仪器目镜及物镜必须仔细对光,以便消除视差,使用经纬仪之时必须使得十字丝交点照准目标中心。
5.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中,数据的测量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把握不好,则设计图纸有可能出错,导致设计图纸不能科学指导施工进度,最终导致施工建设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给建筑物的使用带来隐患。因此,本文对测量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减小及控制误差的措施,希望能对建筑施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11
[1-2]计算机网络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学习领域。
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医学信息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流、资源共享、了解医学动态等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手段,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和严峻挑战,未来医疗界的竞争将是医疗高科技信息的竞争。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要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要学习一些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一些技能,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应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以体现出专业特色。
笔者提出构建“面向应用的生物医学工程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及创新能力,将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紧密结合本专业、本学科未来的应用方向,科学合理地培养大学生的IT知识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专业工作中对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要求,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本文就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谈一点体会。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和应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俗话说:你要给学生一勺水,那么你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要教好这门课,教师需要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和国内外教科书,对这门课程主要技术的发展背景、关键技术要有深入准确地把握,同时还必须通过承担相关的科学研究,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理解和掌握核心技术,了解技术发展的动态和学术前沿。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学习,了解他们对问题的一些新的认识、解决的思路以及初学者对哪些问题不容易掌握和它的原因。
针对网络技术发展的不断更新,在教学内容上应安排一些基础的理论内容,比如网络的拓扑结构、数据通信基本原理等,便于同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们今后能够在此基础上自学。比如在讲述网络七层协议时,可以参考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内容,以乘飞机的过程举例,提出协议、服务和层次的概念,以此类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的层次划分。由于本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数据通信方面的课程,因此课程安排上要逐步加入通信技术的有关知识,使得学生只要具有物理学方面的基础,就能很好地接受这些知识,而不需要专门去补习这门课程。
二、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要紧密结合专业的需要,克服过于偏理论的倾向,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网络技术内容时,可以结合学校校园网或者医院局域网的建设来贯穿整个教学,从物理层直到应用层,同时覆盖网络设备内容。在医院信息系统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以学校校医院的信息系统为例,从整体上了解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内容,学生通过在医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实习可以全面了解医院信息的流程和医院管理模式,为学生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医院信息系统安装、调试技能实习过程中,以企业研发的主要产品——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学图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作为该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突出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从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来谈教学侧重点,应强调要放在应用上。
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可以参考西安交通大学的精品课程,强调知识点、技能点,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比如多种方法的使用、多种手段的使用以及考试评定方法的改革等。虽然在笔者的课堂上也使用过一些教学方法,但还缺少互动讨论,其实对于小班的学生,这种方式更好推广,而且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结合理论知识、自上向下地安排教学内容,这和笔者之前的安排完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不理解网络有什么用的现象,而采取西安交大的这种方式,可以带着问题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对于知识量大的课堂,在安排时不妨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合理增加常识性的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重点突出,另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疲惫状态,对一些初学者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补充
比如在讲传输介质时,前面的大部分时间讲述了关于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有些是非常晦涩难懂的理论,同学们已经显出倦态,因而剩余的小部分时间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一段关于双绞线制作的视频。
对于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学生的反映,通过举手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比如在讲曼彻斯特编码技术的时候,先让一名同学画出波形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判断是否正确,通过了解可以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进行讲解,反复几次,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概念的强调和解释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服务和协议,就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而对于有关的、好理解的内容,可以以自学的方法来学习,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省略这方面的内容。超级秘书网
四、注重因材施教应该因材施教,针对理解力强的学生,可以把一些难点让他来讲述,以引发他的兴趣,比如以太网时间槽的概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念,可以留下疑问到下堂课让他来讲述;针对一般大多数同学,可以在他讲的基础上再讲一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应该把重点和难点讲出来,然后由学生组织讨论的方式来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不必把所有的点都讲到,知识性的内容不用讲得太详细,因为大学生有这方面的素质,尤其小班上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投入到教学中,年轻教师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模式,而应该创造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讲到分层原理时,可以拿一个例子来讲述整个过程,因为专业的学生有电路的知识和软件的知识,可以理解得比较透彻。
同时配合Flas来进行教学,可以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各院校各个层次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都要与未来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形成面向应用的专业特色IT课程教学体系。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医疗技术的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数字化医院、远程医疗等都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熟练掌握网络应用已成为学生将来必备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1.1监理主要工作。在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阶段中,监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便是实现对暖通空调项目的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并且针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已审核完成之后的施工图纸进行工程预算的科学化编制,为投资单位的投资额进行分析,确保有准确的投资额范围。工程的建设单位也需要与设计单位加大沟通,通过良好沟通实现对总投资的充分分析,保障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另外设计阶段的监理人员需要根据设计方案严格落实对工程施工进度的合理安排,加大与设计单位的协调,在暖通空调工程安装中需要与供水,供电,供热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而监理人员则需要与各单位搞好关系,做好施工的相关准备。除此之外,监理人员还需要明确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结合施工地所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设计审核文件等加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保障施工技术应用的科学与完善。1.2提升服务水平的策略分析。在设计阶段进行监理服务水平提升时,需要明确建设单位的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加大对重点部分的审核,明确设计中技术以及工程成本的要求,保障设计方案可行性和可靠性。监理人员在进行设计阶段的方案管控时,需要确保技术方案符合施工要求,并且与整体的技术方案相吻合,确保工程施工能够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应用到的数据、信息、材料、设备等均要保持工程相关要求的一致性。另外,在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还需要涉及到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在进行自动控制系统的设置时,需要保持热力入口和通道的合理性,坚决杜绝因入口和通道过多,对暖通空调设备维修造成阻碍。
2施工安装阶段的监理工作及策略分析
2.1监理主要工作。建筑暖通空调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覆盖面比较广,而且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也比较大,在进行施工安装阶段的监理管理时需要严格参照工程的监理规范以及施工地所在地区内设定的施工要求和施工细则,所有的施工流程均要保持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一些重点部位的设备安装时,需要设置巡视监理和旁站监理。在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开展时,要求监理人员首先对施工图纸进行熟悉,结合施工的技术交底,实现对工程图纸的会审,确保工程图纸与施工实际情况相吻合,根据设计内容以及技术交底的情况,设定以及明确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的重点,并且通过对设计方案和技术方案的审核,实现施工工艺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施工过程中要求监理人员加大对施工的合理监督,确保施工部署,工期安排进度计划等的严格履行,坚决不允许出现施工中的误操作,利用旁站监理实现对重点部位的监督,保障暖通空调设备安装的质量提升。2.2提升服务水平的策略分析。在进行施工阶段的监理服务水平提升时,要求监理人员明确监理工作的标准化操作,利用标准化管理要求实现管理技能的提升,建立完善的监理质量管理机制,加大对施工中各环节的监督与管理,让工程监理的工作符合施工要求。监理人员需要加大对施工过程的质量管控,通过监理工作的有效性保障工程顺利施工,一旦发现工程中存在质量隐患,需立即进行处理。监理人员在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要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与信息实现质量控制信息库的建立,让监理人员能及时有效地掌握施工中的最新信息,加大对重点部位的质量管控,利用控制点信息库实现对工程施工的引导,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以及进度的合理控制。
3调试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及策略分析
篇13
1引言
建立防沙治沙工程,能够保持水土,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有效防止沙漠化扩展,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能够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能够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够变沙为宝,发挥风、热资源优势,实行能量转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旅游业、林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二、三产业;能够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
2陕西省“十一五”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成效
防沙治沙工程自2006年实施以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和依法治沙的方针,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与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鼓励单位、个人承包防治;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求真务实,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求实效、抓质量、强管理,防沙治沙“十一五”中期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
2.1防沙治沙面积快速增长
陕西省“十一五”期间治沙任务为58万hm2。按市分:榆林市53.2万hm2,延安市(吴起县)3.15万hm2,渭南市(大荔县)1.65万hm2;按部门分:林业34万hm2,农业15.8万hm2,水利8.2万hm2。截止2009年,共完成防治任务31.1万hm2,占2006-2008年中期计划任务28.32万hm2的110%,占总任务的53.6%。其中:榆林市完成29.78万hm2,占规划任务的56%;延安市完成0.97万hm2,占规划任务的30.8%;渭南市完成0.35万hm2,占规划任务的21.2%。按治理措施分:林业18.08万hm2,水利3.36万hm2,农业9.66万hm2。实施的主要治理工程有退耕还林(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牧草基地工程、草业及畜牧业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无定河流域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共完成任务17.65万hm2。时间要求和治理进度基本处于同步状况。我们采取上下结合、联合检查、年度验收的措施,对2006-2008年间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实施面积中的56068.5hm2,进行抽样检查,抽样率达32%详见表1。面积核实率连续三年均达到96%以上,平均达到97%以上。
2.2土地沙化治理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变
工程建设以来,一直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分类指导、科学治理的策略,在长城沿线风沙区,注重以预防为先,保护为主,治理流动、半固定沙地为重点,采取乔、灌、草,造、封、飞相结合,营建稳定的防风固沙林带;川滩区,注重以林网营造为先,低产田改造为主,标准化园田建设为重点,采取改良土壤、打井修渠、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南部黄土覆沙区,以封育为先,造林种草为主,打坝修田为重点,采取综合配套措施,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效果。通过工程建设沙区生态状况开始向良性方向转变。据全国第三次沙化和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1999年至2004年,全省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5年间减少12.57万hm2.
3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3.1成果巩固形势严峻
一是新造林的管护和抚育措施不力。近年来,沙区新建设的植被刚进入生长阶段,抵御自然灾害和人畜破坏的能力还比较弱,国家在这方面又没有专项投资,必要的管护、抚育措施无法跟上,幼林生长面临严峻考验;二是沙区过去几十年营造的防风固沙林目前大多已进入成过熟期,林地退化老化相当严重,防护功能衰退,近年恢复的植被正处在发育阶段。沙区植物群落整体上稳定性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十五”期间有3万多公顷有林地退化位疏林地,防护功能严重衰退,植被资源无效消耗严重。目前有20多万公顷残败林急需改造复壮,13.3万hm2多农田牧场防护林网亟待更新提高。三是林地乱开乱占、滥伐盗伐、偷牧乱牧等现象依有发生。
3.2资金投入少、标准低
由于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大多数分布在偏远地方,立地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治理成本相对较大。“十五”以来,国家下达我省防沙治沙专项经费每年仅100多万元,每亩平均投资无区别的都是100元,与治理任务和难度极不相称,难以有效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地方财政投入不配套,由于沙区的立地条件决定一次造林需三年补植才能达标,而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落到实处。目前榆林尚有流动沙地8.2万m2,半固定沙地14.6万hm2,沙化耕地4.2万hm2,有近3.3万hm2的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扬沙或沙尘天气时有发生,风沙危害仍未有效控制,个别地方扩展现象依然存在。
3.3开发与治理矛盾突出
一是由于对矿产资源开发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调控,引起的地表塌陷、耕地损毁、植被枯死、土地再次沙化等地质灾害,导致区域生态形势更加严峻。据卫星图片显示,受煤矿开采影响,毛乌素沙地前缘的神府矿区的沙生植物已大面积枯死;榆林因煤田开发使1.7万hm2植被被毁,2万hm2土地荒漠化;2006年据神木矿管局提供:大柳塔煤矿、榆家梁煤矿共形成采空沉陷面积24.72平方公里,占全县采空沉陷面积的88%,造成大柳塔、中鸡镇、店塔镇、神木镇、永兴办事处等4个乡镇,14个行政村,1801户6194人受灾,损毁水地207.5hm2、旱地1305.2hm2、林草地2403.3hm2,危害房屋787间,损毁倒塌784间;今年5月24日(四月八)榆阳三台界煤矿8hm2多整体塌陷,造成震动相当于3.6级地震,该区域的40多公顷植被现已全部枯死,耕地毁坏。二是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突出,频繁的人为不合理活动,引起区域性地表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漏失。20世纪70年代,榆林北部沙区共有湖泊869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泊总数锐减到79个。最大的内陆湖红碱淖水面也由原来的4.47万hm2缩减到现在的2.4万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