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化教育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化教育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化教育教学

篇1

关键词 :教育发展;资源;数字化;多媒体;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99—02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牟秀梅(1972—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四十五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如今网络、多媒体盛行的高科技时代,巨大的信息量扑面而来,网络和计算机带来的便利随处可见。一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完善一套健康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顺应时代、面向世界、符合教育理念、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举措。

一、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运用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什么是教育资源?概括起来讲,各学科的教材课本、新闻媒体及耳闻目睹的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环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态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等等,都可以称为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资源。与传统人力教育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就是将广阔的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环境下运行,通过高科技手段呈现给学生们,从而达到节约人力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增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的目的。

二、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本着“开发资源、抓好试点、注重应用、滚动发展”的指导方针,时刻关注最前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和发展,并且应该避免开发别人已开发的资源,以减少资金的浪费。本着“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应该用的地方上”的原则,围绕教育发展的核心,将高科技手段合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体系中,致力于建设完备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这就是我们建设数字化教学体系的主体思路。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原则,我们就要坚持信念,坚守原则,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将人力资源教育和数字化教育巧妙结合,构建复合型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终生受益。

三、数字化教育的优势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知识框架以课件形式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给学生,将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来源、运作原理、现实应用等通过网络的搜索和提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客户端”。学校也可以建设电子图书、网上阅览室,将分类明确的各类知识汇编集成“主页”,这样,学生也可以快捷方便地自主利用。在网络上,灵活生动的网络交流便于学生畅所欲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效果会比课堂讨论更好。

数字化教育的确是大势所趋, 但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教育就可以包打天下,代替其他一切形式的教育。要知道,人力教育资源是任何科技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我们的纯学历教育都采用数字化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那对我们下一代综合素质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够纯粹依靠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更需要人文环境的熏陶,靠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等这样一些聚集人文气息的场所的感染来共同协作完成。因此,数字化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将数字化教育的优势和好处发挥到极致。

在现今数字化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教职工的人力教育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如何完善,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力教育资源。校园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对人力教育资源的极大补充,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数字化教学,因为教育不仅是传知识、授技能、解疑问,更要用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去引领学生。

校园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应用得好,对学生的帮助也是巨大的。目前,学生几乎每人一部手机,家家几乎都有电脑,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将之当成娱乐、游戏的工具,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开发它们更多的功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多了解一些有意义的、趣味性的知识,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拉近课上与课下的距离,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们更有学习兴趣,更有自主能力,能了解科学知识的现实应用、前沿动态、国际新闻等,让学生们知道学有所用,才会知道学习的意义,看到未来的前景。

目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学校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要想十分广泛地普及学校数字化教育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况且,筹备数字化教育资源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勇于探索,先以少量学校作为试点,了解并统计出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有了试点的经验,其他的学校再模拟仿办,就会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之,推广并建设数字化教学,任重而道远,而且,数字化程度越是普及,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而如何解决财务问题亦是时下之难。所以,让社会了解数字化教学的意义也就相当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帮助,积少成多,汇流成河。大家共同出力,携手创造数字化教育的未来,给学生们打造另一片学习的天地。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超越昨天的自己,踏上自己人生的顶峰。让我们共同打造数字化教育的美好未来,一起建设校园数字化资源应用模式的完备体系,任花枝在花园里招展,任骏马在大地上奔腾,任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让孩子在校园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段天虹.创新校园数字化管理模式 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进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7(9).

[2]杨成.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82-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进入校园,并深刻影响着学习方式。我国各地的职业院校也意识到缺少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各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数量逐渐增多,资源门类日益丰富。然而仔细分析,我国相当数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设资源平台,是为了服务用户。唯有明了用户的真正需求,平台建设才不会是脱离实际应用的向壁虚造。基于此,我们以教师(包括普通教师、校长、教研主任等)与学生为对象,在江苏省内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深入调研。

一、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职业院校中的使用情况,了解目前职业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情况,打造一个更加契合师生需求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我们在江苏省内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878份,回收835份,其中有效问卷814份。教师问卷总计发放241份,回收211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学生问卷发放637份,回收624份,其中有效问卷608份。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身份、信息技术水平、专业发展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教师、学生浏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时间长短、方式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教师和学生分别最需要哪些类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理想的资源网站栏目的设置,理想的资源网络交流方式);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议(目前资源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资源库建设中有待完成的环节)等。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个人信息。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男教师有105人,女教师有99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5%和48.5%。其中,校长1人、教研室主任4人、科研人员7人、公共课教师75人、专业课教师114人、实训课教师4人。

从年龄结构看,20-30岁的教师有42人,占20.6%;30-40岁的教师有108人,占52.9%;40-50岁的教师有51人,占25.0%;50-60岁的教师有3人,占1.5%。

从文化程度看,拥有高中学历的教师有1人,占0.5%;大专学历的教师有10人,占4.9%;本科学历的教师有187人,占91.7%;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6人,占2.9%。

从信息技术水平看,拥有基础、中级、高级水平的教师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42.6%、32.8%、24.5%。

从专业发展水平看,省级教学名师4人,占2%;市县级骨干教师14人,占6.9%;校级优秀教师32人,占15.7%;一般教师有154人,占75.5%。

在被调查学生中,男生280人、女生328人。其中,中职生381人,高职生206人、技校生21人。

2.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在被调查的204位教师中,只有52位教师不经常使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有152位教师经常使用网站、光盘等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占所有教师数量的74.5%。而在被调查的608位学生中,有412位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站、光盘等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只有196个人使用,仅占总人数的32.2%。从整体来看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人数少。

(2)使用工具设备。从表1中可以看出,204名中职教师中有197人浏览数字化教学资源时使用的终端设备是笔记本电脑,占总人数的69.1%。在学生方面,学生使用最多的终端设备是手机,占41.3%。这说明目前教师基本是通过笔记本进行网页的浏览,而学生则是通过手机这类移动设备,因此,在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时候需要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使用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表1 教师调查结果

(3)每周查找教学资源所花费的时间。在每周用于网上查找教学资源的时间方面,有98位教师上网查找课程学习资源的时间为1-5小时,47位老师上网查找教学资源的时间大于10小时,有42位教师上网查找教学资源的时间为5—10小时,只有2位教师不用网络资源(表2)。

表2 教师调查结果

在学生方面,有156位学生没有在网上查找过课程学习资源,每周查找资源时间小于1小时的学生有206人,占总人数的33.9%,查找时间为1-5小时的学生有190人,占总人数的31.3%(表3)。可以看出,教师使用网络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较学生强烈许多,在资源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应多为教师准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表3 学生调查结果

(4)最令师生满意的资源类型。从表4中可以看出,最令教师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的依次是教学课件,所占比例占到27.1%;其次是电子教案(26.1%)、试题库(16.4%)、媒体素材(9.9%)、案例库(9.2%)。

表4 教师调查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最令学生满意的教学资源前五位的资源分别是资料库(18.6%)、网络课程(15.5%)、媒体素材(15.1%)、试题库(13.8%)、课件(10.5%)。

表5 学生调查结果

3.亟需资源类型。从图1可以看出,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的依次是教学课件(16.2%)、电子教案为(14.5%)、试题库(14%)、资料库(13%)、媒体素材(9.3%)。而学生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中前五位的依次是资料库(14.5%)、网络课程(12.8%)、试题库(12.1%)、媒体素材(10.7%)、案例库(9.4%)。

图1 教师调查结果

4.师生希望的教学资源网站的栏目设置。从图2中不难看出,如要建设一个教学资源网站,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依次是教学课件(19.5%)、备课教案(16.6%)、视频课程(16.4%)、考试试卷(15%)、电子教材(11.2%)。而学生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栏目有:视频课程(14.6%)、素材资料(12.4%)、技能大赛(11.9%)、考试试卷(11.8%)、教学课件(11.8%)、毕业设计及实习(11.5%)。

图2 教师调查结果

5.师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学资源网站应具备的

功能。从表6可以看出,在理想的教学资源网站应具备的功能中,有161位教师认为资源共享中心是理想的教学资源网站应具备的功能(21.2%),其次是按学科分类的资源导航(19.9%)、资源库(18.6%)、教学经验交流论坛(16.1%)、我的资源库(8.6%)、在线研修(8%)、学分银行(4.2%)、人力资源市场信息(3.6%)。学生们认为理想的教学资源网站应具备的功能中,前五位的依次是学习交流论坛占其它功能的16.1%、在线学习为15.8%、资源共享中心15%、各类资源库13.7%、按学科分类的资源导航占13%。

6.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网站的栏目组织形式。根据调查,教师、学生都希望教学资源网站的栏目以“每门课程为中心”和“个人资源组织与更新”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栏目,开展课程学习(图3)。这表明他们希望在围绕一门课程进行课程内容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进行自我的定制与存储,达到学习的个性化。

图3 教师调查结果

7.在互动栏目中,原创学习资源的交流形式。从表7可以看出,教师更希望上传资源后取得积分,享有获取站内更多的优质资源的权利的方式进行交流(52.5%),而希望与其他用户在线交换资源的老师占到43.1%。而在学生方面,50.2%的学生都希望以上传资源后取得积分,享有获取站内更多的优质资源的权利的方式进行交流。这一点上师生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即都倾向于上传资源然后获得更多的权利来享有站内的优质资源,这反映出师生对站内资源的信任与渴望,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优质资源的匮乏与缺失。

表7 教师调查结果

8.当前使用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存在的问题。从表8可以看出,教师认为教学资源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少、更新不及时(25.6%),其次依次是资源质量不高(22.2%)、资料重复、格式不统一(19.7%)、资源下载速度太慢(12%)、资料分类不合理,检索不便(10.8%)。学生认为教学资源网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少、更新不及时(24.5%)、资源下载速度太慢(21.9%)、资料重复、格式不统一(18%)、资源质量不高(17.1%)。

表8 教师调查结果

9.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待完善的环节。从表9可以看出,教师认为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最需要完善的环节是贴近教学需要(26.3%)、其次依次是加强共享减少重复(22.8%)、简化操作流程(15.1%)、扩展功能,提高服务水平(14.0%)、增加内容(12.2%)。学生认为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最需要完善的环节是增加内容、贴近学习需要(23.2%)、其次依次是设置个性化功能、形成个性化网络学习中心(20.8%)、拓展功能、提高服务水平(19.7%)、加强共享、减少重复(18.9%)。

表9 教师调查结果

(三)调查的需求分析

调查主要面向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和领导决策者,对他们的教学需求、综合管理信息需求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改革需求进行调研,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师需求:希望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课件;希望可以给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网上作业评阅;希望可以实时或非实时进行授课;希望可以调用资源库生成试卷并实现网上测评;希望可以和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互动。

2.学生需求:希望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或非实时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希望在网络上得到教师的指导;希望利用网络得到大量的学习相关材料;希望和同学进行交流;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计划(即个性化自主学习);希望能够进行在线提交作业及在线考试。

3.教务管理人员需求:希望能进行本地或网络上的学籍管理;希望能进行课程的安排和管理;希望能安排教学计划及指定教材;希望能进行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及学习方式等制度的规定。

4.技术管理人员需求:希望能进行系统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包括访问权限的控制;希望系统平台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进行新的系统功能的扩充;希望能进行教学过程中的技术监控。

5.领导决策者需求:希望能评估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希望能通过分析教学和学习的相关数据进行方向决策。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建设

应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学校应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作保障。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加大对学校数字化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中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给予政策倾斜与推行社会化措施,促进数字化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建立遍布全校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从而整体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各个学校也应科学地管理校园网,优化校园网络设施,使学生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做到随时随地无障碍。

(二)做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不仅仅是建立教学资源网站的需求,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整合就是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有价值和效率的整体。数字化资源整合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将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与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和重组,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资源体系。职业院校应当遵循“整体规划、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整合原则,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整合策略,促进全校范围内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

运用多种渠道采集并整合信息化资源。如收集网上可利用的资源,如精品课程、媒体素材等资料。学校也可根据各学科的教学需要自行开发校本资源,将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鼓励教师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PPT,学生上传个人作品等。收集到的资源应当及时进行汇总与整合,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网络设计教育资源,把分布开放、种类繁多的海量化教育资源整合为可交互、能共享、系统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平台。共享化的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师生进行搜索、上传、下载和引用。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为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激发了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数字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利用。教育工作者可将对自己应用价值较大、使用频率较高的网上信息加以收集和整理。虽然对于个体使用者而言,信息的数量和体系还不够完整,但是因为个体研究和应用领域较小,因此,收集的信息就具有专业化的特点,能够引起使用者的共鸣。如果能够去除重复的内容,然后进行合理的分类、整合和利用,这也会大大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加免费的共享型的优质教学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如精品课程、大赛获奖教学视频、优秀课件等。可参考国家建设精品课程的方式,由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投资建设免费的优质教学资源,鼓励企业、行业参与投资建设,增加共享的优质资源的开发和交流,这样就会吸引教师和学生极大的吸引力。此外,在已建成的教学资源网站上,应当不间断的对教学资源网站的栏目、内容进行及时优化、更新、升级,使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新的资源,了解最新的研究动向。

(三)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助于拓宽教师获得知识的途径,便于教师从中提取适宜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获取的教学资源开展自学活动,有利于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模式。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其中“政府主导、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合理模式。政府应在资源库的建设上起领导角色,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资源库共享机构,在法律上制定资源库的发展规划,使资源库的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职业院校在建设教学资源库时会面临应用不高和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调研也了解到很多学校因为资金的问题,无法建设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资源库。因此应当寻求企业、行业的参与,吸收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与企业、行业之间共同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库的建设应当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学资源与企业要求的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达到企业和学校的互利双赢。

(四)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络交流平台

建设教学资源网站最重要的目的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应当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交流,这不仅仅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还体现在院校与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现有的数字化教学网站的资源质量还不高,大多是课程内容的简单罗列、交互性不强、重数量、轻质量。如果学校之间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集中开发教学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教学资源中的交互性,就能开发出质量更高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通过网络沟通的方式,建立优秀教学文件共享和交流的平台,实现跨地域、跨时间的沟通与交流。可将学校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课题、各类专业课程或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等放置在平台上开展经验交流,能有效解决优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另外,各个学校内部也可建设共享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与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等平台紧密衔接,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权限上传资源,从中捕捉到前沿信息,感悟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与学生通过这种合作形式,从不同院校和学科中汲取为自己所用的知识、方法和研究成果,参与学科讨论,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有利于院校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

(五)拓宽教学资源网站的应用范围

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当以应用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中心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是基础。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评价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效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因此,应不断拓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范围,从而更好的推广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

1.依托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均需建立课程网站,作为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以便资源共享。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能够解决教师如何将自己的课程资料传到互联网上的问题,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教师不用再每门课程制作一个网站,即使网页制作水平不高也能掌握。

2.将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网络课程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辅助教学的手段,主要有教材以外资源的展示、作业布置、单元自测、模拟考试、答疑以及讨论等内容。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师教学板块应着重加强对教学课件、备课教案、视频教程、考试试卷等栏目的建设,有助于加强教师的学习、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学生板块方面应当着重加强视频课程栏目、素材资料、技能大赛、考试试卷、教学课件等栏目建设。从调研中也发现,在理想的教学资源网站应具备的功能中,学生们认为学习交流论坛是网站中最应该具备的功能,学生之间可以将自己的疑难和好的资源相互交流和分享。

此外,建设其他栏目功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线交流学习、资源共享中心、各类资源库等。增设视频资料也是能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资源形态,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中存在着繁复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难于通过长篇的口述与讲解获取相应的信息。因此,利用二维动画、FLASH、三维动画的演示可以形象生动的将复杂理论知识变的简单、易懂。一位老师这样说“一些如机床对刀操作等步骤等视频放在上面,可以做几种不同机床的对刀,在课堂上讲的时候可以反复给学生播放来强化学生理解”,这种方式不但具有示意功能,而且还能够深入技术细节,使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在教学资源网站上也增设数字图书资源栏目。数字图书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杂志以及图书馆收藏的电子类的文献和资料,通过校园网、互联网等途径向师生提供电子图书资源信息服务,方便师生使用。电子图片中的实物图片对实际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操作人员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类型,因此,在学习中,学生与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实际环境的接触尤为重要。所以,根据学习的相关内容提供相应的整体或局部的实物图片,就成为弥补这种不足的一种有效手段,使学生有对所学知识有一种直观的感受,方便他们理解。

3.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我国的“网络教育”、“网络大学”的教学形式,就是将课程资料经过多媒体改造后通过互联网,学生通过各自的浏览器进行课程学习。它的主要工具就是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把互联网作为教学媒体,传送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管理,并进行网上测试和网上交流。网上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教与学的互动空间,通过强大的学生学习情况跟踪、评价及学习效果分析工具,教师可以及时获得网上教学或日常教学情况的反馈,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考文献:

篇3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

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二)进行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其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的过程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在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建设之中,各类数字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存在着重复构建的情况,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难度增加的局面,为了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进行教育资源的分层处理,将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而逐渐在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之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资源网络,在同一的加工与整合标准之下,成一个规范化的信息查询体系与高效的数据库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区域之内资源的高效共享。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区域内的各大高校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享建设之中。

篇4

采用数字化教学,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情景,运用数字化资源来导入课程,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采用数字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形式活泼,内容生动,信息量丰富的,具有交互作用的信息资源。随着近几年多媒体功能的强化,远程网络教育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且,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兴盛,能够学习到的学生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学到的知识的容量也在快速的扩大。数字化教学,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板书的内容的限制,数字化教学所采用的资源是可以移动的,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讨论。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领如门径,给了学生一个确定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由,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师所教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字化教学中学生是开放式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应成为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资源的筛选、鉴别、利用、重组,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了个性,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全面教育的目的,所以应该重视学生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参与我们还可以了解他们对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使我们的资源更加贴进学生,更多的体现多样化、个性化。作为教育专家在资源建设中主要承担理论上的指导,如对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方面的指导交流,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充分满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又可避免学生对于网络的沉溺,从而促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员处在社会各行各业,对资源建设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吸收其中有益成分应用到我们的开发中。开发人员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实现以上人员对资源的设想。他们每个人之间本身也存在着互相交流、反馈。数字化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容易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的素质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数字化办公对教师的作用

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定位和看法也将有所改变。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数字化的出现,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力。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以往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单一的,不仅有纸媒文化,还有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到来,教师可以不仅仅采用板书的形式传播知识,可以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方式,教学设计变得较为的灵活,可以形象鲜明的帮助学生学习。随着教师的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和进步的。数字化的教学出现之后,网络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大家可以针对教学方式和资源的使用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和进步。数字化办公并不是让老师放弃传统的板书形式,多媒体、网络和板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将教学效果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数字化教学增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老师更能明白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也有助于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5

表1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一获奖单位分布情况

学校数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合计

数量 比例

“985工程”高校 8 5 94 111 210 31.7%

“211工程”高校 18 1 87 120 208 31.4%

其他中央部属高校 12 0 13 17 30 4.5%

市属高校 50 2 80 133 215 32.4%

总计 88 8 274 381 663 100.0%

8所“985工程”高校总共获奖210项,占获奖总数的31.7%,其等奖5项。这些数据显示,“985工程”高校仍然是推动北京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核心力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的特等奖均来自其创新最前沿,即2012年最新评出的本校教学成果奖而未曾获得任何北京或国家级别同类奖项。这批在全国具有重大突破性价值的教学成果首次在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崭露头角”,与其他“屡获殊荣”型教学成果形成鲜明对比,两类成果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北京高教的教学创新。

构成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是18所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这批高校的教学成果数量多、实力强、学科和行业优势突出,支撑起一大批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特色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11工程”高校获奖教学成果建设体现了国家和首都共同对它们集中、长期的投入支持,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名师、优秀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一大批建设项目的成果日益显现。

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础力量是众多类别多样、特色鲜明的市属高校。从本届评选个体院校的获奖表现来看,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获奖总数较高,甚至超过了部分在京“211工程”高校。本届教学成果奖在62所北京市属高校中分布广泛,既有市属重点大学,也有高职院校,更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它们都在各自奋斗的教育领域服务首都、服务社会,开拓进取、不懈创新。

跨学科专业“集成”优势与工程教育“尖端”优势明显

从学科专业领域分布上看,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63项成果分布于5个大类的16个组别中(见表2)。其中,综合类(包含跨学科综合教改和素质教育)占17%,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两个学科大类各占获奖总数的1/3,高职和继续教育分别占7.5%和3.8%。

表2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学科专业分布情况

学科专业大类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总计 分类组别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总计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综合 6 49 58 113 17.1% 综合人才培养 6 30 32 68 10.3%

素质教育 0 19 26 45 6.8%

人文社科 0 93 126 219 33.0% 哲学 0 2 3 5 0.8%

文学 0 17 23 40 6.0%

历史学 0 4 4 8 1.2%

艺术学 0 19 24 43 6.5%

经济学 0 12 12 24 3.6%

管理学 0 13 24 37 5.6%

法学 0 11 15 26 3.9%

教育学 0 15 21 36 5.4%

理工农医 2 108 146 256 38.6% 理学 0 22 30 52 7.8%

工学 1 68 91 160 24.1%

农学 0 6 7 13 2.0%

医学 1 12 18 31 4.7%

高职 0 17 33 50 7.5% 高职 0 17 33 50 7.5%

继教教育 0 7 18 25 3.8% 继教 0 7 18 25 3.8%

总计 8 274 381 663 100% 总计 8 274 381 663 100%

高水平的综合类特等奖成果与大规模的工程教育成果是本届教学奖评审的两大亮点,体现了学科专业“集成”与“尖端”两大特色。一方面,跨学科综合类成果获得了8项特等奖中的6项。这些成果以“高大全”综合型教改成果见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完全或基本覆盖全校各大学科专业群,体现了聚全校之力、做大做强、集成创新、量大面广的汇通型重大教学成果。在这6项综合性成果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成果仍属工程教育大类。另一方面,其他两项特等奖分属工学和医学,其中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以“高精尖”型世界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独树一帜。由此可见,工程教育教学成果实际占有本届成果奖特等奖的一半。此外,在分学科类成果中,包含信息、机械和其他3个类别的“工学”成果共获奖160项,占获奖总数的近1/4。这些成果显示了北京高等教育在工程教育领域的深厚底蕴和突出优势。

专业建设成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石

从改革创新主题类型来看,本届成果奖在专业建设类中的成果数量最多(299项),约占总成果的近一半(45%),其他类别依次为课程和教材类成果(18%)、实践教学改革(15%)、综合性人才培养探索(14%),以及教学管理(8%)(见表3)。

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开展改革创新,这种趋势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社会需求对高等教育的导向性。一方面,专业作为高校中相对独立的教学主体,容易在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中厘清重点、凝聚力量,开展目标明确、相对集中的改革建设,容易聚集、培养、锻炼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形成集团合力。同时,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各校开展综合性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更加显著。另一方面,专业的发展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而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现实和需要紧密结合。高校专业的建设要紧扣时代脉搏,引领社会进步潮流,所以各校都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精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专业建设成果也就更多地涌现了出来。

表3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主题分布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奖项总数

数量 比例

综合性人才培养 5 46 40 91 13.8%

专业建设 3 149 147 299 45.1%

课程与教材 0 31 90 121 18.3%

实践教育 0 30 72 102 15.4%

教学管理 0 18 32 50 7.5%

总计 8 274 381 663 100%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成果奖出现了一批多校联合申报的专业集群建设成果(见表4),这些成果突破了校际壁垒,促进了高校间同类和相近专业的合作建设,加快了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了专业建设内涵,而且与国家和北京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建设紧密联系。这将是未来北京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新趋势。

表4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校联合专业建设项目举例

专 业 合作高校

环境工程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车辆工程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应用计算机 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农林科技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

种子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大学

岩石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传媒艺术设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教学成果需要一段时期的凝练与检验

本届成果奖获奖项目成长期平均年限5.9年,最长达到53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实习实践教育)。8项特等奖的成长时间为4年~14年,整体平均成长年限8年。一、二等奖的成长时间主要集中在2年~8年,平均成长年限分别为6.5年和5.5年。73%的成果成长的起始时间集中在2005年~2009年,2007年~2008年开始的建设而最终获奖的项目达到顶峰(见图1)。这些数据说明,一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一个成长期,经过5年左右的凝练,通过了现实的检验,才能体现其实用性、示范性,才更有生命力。当然,本届成果奖依然展现了一批“历久弥香”型成果,有4项20年以上成长经历的项目和10项15年~19年成长经历的项目获得了一等奖,其中11项是人文和教育类成果(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和综合跨学科类教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科教学成果成长期较长、效用可持续发挥的特征。

篇6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储存和共享成本下降,同时可大大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数字化教学资源一般是指将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被现代教育手段所利用的教学资源,例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手机APP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利用方式,可大致分为幻灯片、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和网上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呈现方式多样化、传播方式多样化、教学资源储存类型多样化等特点。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的对象是即将进入社会参与工作的受教育者,因此中职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习高中基础课程,例如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和化学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技能。因此,良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中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校企共建为主要途径,建立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体制是我国中职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有很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很多。在巨大的市场驱动和政府政策激励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11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由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28个;教育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司开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项目建设,将46所高职院校、29所中职学校作为第一批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除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项目外,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激励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项目建设。虽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受到了省、市、校等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职业教育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科学、成熟的体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或者说必须在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从而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的相互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主要有国家层面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个人和企业单位层面的。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造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总量大,但是总体水平不高,而且资源内容重复率较高,各层次开发主体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目的不一致等问题。第二,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资源的共享问题是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在缺乏共享机制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发或有组织地低水平重复开发PPT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的现象不可避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相比,标准性较强,个性化较弱,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更强。对学生而言,尽管网络已非常普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资源集成和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第三,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普及的重要手段。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深度不同,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教学资源大多是教师自己设计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资源,而学校或者省市级、国家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访问率较低,造成教学资源闲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渠道有限,对如何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第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需求。目前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是高校教师根据教科书转化的,理论性太强,甚至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到目前为止还是以理论考试为目的,致使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由上述可知,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前景是好的,驱动力也是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体制也会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完善。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宣传和政府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率也会不断提高,共享机制也会不断成熟。

三、关于校企共建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思考

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对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

职业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和学校可以选择以国家数字化精品课程为平台,共同学习研究《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资源开发技术规范》《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等技术标准,共同研究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体制建设。

(二)共建课程体系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应组建专门团队深入到企业当中,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和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和调研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为职业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岗位调研结论,按照技能需求和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典型的产品作为项目载体,修订以课程体系为精髓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确立课程体系。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行业标准岗位需求职业标准等技术层面对方案的可行性予以论证,兼顾中高职衔接和校本课程特点,确立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标准。

(三)制订数字化教学资源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在设置课程标准时应该以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判断依据,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引入企业工程课题,争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避免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现象。学校应该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使开设的课程和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适合学生,满足企业需求。课程三维目标应该坚持以岗位需要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为核心,以专业素质为目标,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运用

企业工程师不仅要参与到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上也要给予指导。企业可定期安排工程师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运用指导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提高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最终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培养学生注意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有效挖掘学生潜力。

参考文献:

[1]韩冰,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14-16.

篇7

1.1资源散碎,不成体系

从2006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设。这些建设计划中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评促建”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这批资源多是散碎的,未成体系的,没有进行过总体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画、现场录像视频、微课程等,但因为不成体系,且制作标准不一,相互间难以形成衔接和呼应,因此,当教师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会感到捉襟见肘,从而造成虽有海量资源,但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局面。

1.2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

包括笔者所在出版社在内,很多出版单位针对自身行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制作了单独成体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大多以知识点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动画、视频、教学案例、题库、多媒体课件、小型实训软件等为表现形式,构成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专业的教学辅助资源产品,成体系,较大满足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进行自由挑选和组合,是很好的教学辅助产品。但也因为该产品并不以某一种纸质教材为蓝本,因此对于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讲,会有“挑花眼”的感觉,也会感到针对性不强,实用度就降低了很多。同时,由于这样的产品所包含的内容全面,一般来讲体量较大,从而定价较高,对很多职业院校系部来讲,承受不起。

1.3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

以笔者见过的数字资源形式来看,多是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软件这些多媒体材料素材的不同组合,有单机版、在线版、客户端版等多种载体形式,但核心都是素材的堆砌,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当今科技发展潮流下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同时,几乎没有产品是带有教学设计在内的,无法满足教师在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需要。

2当前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解决策略

笔者认为,在当今数字化产品日趋受到重视而传统纸质教材仍有一定优势的境况下,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一体化设计,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产品提供的最有利策略。

2.1全媒体出版理念解读

2.1.1什么是“全媒体出版”理念

此处,“全媒体出版”包含3个维度,一是基于“大出版”“大教材”思想,一体化考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设计,使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两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无缝对接;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内,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设置产品模块(如知识点模块、教学课件、实训软件等),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如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演示等),综合考虑单机版、PC端网页版、APP移动端版等多种媒体介质的使用,基于最有利原则选择几种媒体介质的组合;三是考虑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尽量通俗化、图表化,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以片段形式在各种媒体介质和平台上。

2.1.2“全媒体出版”理念为谁服务

通过大量走访院校、收集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多渠道调研,笔者认为,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教师,在完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可适度考虑对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略有延伸。因此,一门课程的全部产品形态应包括:必选项和可选项两类。必选项包括:纸质教材(以尽量图表化、通俗化的方式纳入理论性强和与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内容)+数字化课程(以教学设计为结构框架的,以知识点罗列的列表方式纳入动画、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实习实训模块(带有考核功能)。可选项包括:微课程(对现场操作性知识点或知识难点的名师解析)+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完全融合)。

2.2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形态设置思路

如上产品设计是针对解决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错位问题,旨在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纸质教材的自身优势和多媒体技术限制促使职业教育产品设计中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考虑,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基于多年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教材本身的体系完整性、便于记笔记等优势,相信纸质教材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存在硬件配套,以及业态刚刚兴起,产品表现效果和内容质量还存在一定限制原因,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技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无缝对接融合是目前最有利的产品设计方式。(2)当今的出版社身份由教育产品出版商向教育产品服务商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服务商”的含义可以借鉴普遍服务行业,即首先提供标准化菜单,在此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处的个性化需求则又分为学校资源背景和教学特色要求以及满足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诉求。依此,上述产品中必选项即为标准化菜单,可完全满足当今“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全部需求。若学校有个性化需求,或者对学生延伸学习有特别要求,可考虑增加可选项内容。

2.3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设计实现核心要点及突破建议

在笔者近5年的实践探索中,对产品形态构成越来越笃定,全媒体出版理念也被各职业院校教师所认可,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难点,也是产品推向市场的核心要点,笔者仍在积极摸索和总结。在此浅谈几点突破建议,供同行借鉴。(1)出版社编辑需要深度转型,成为懂教学、有资源、懂技术的专家型、复合型编辑。出版社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内容服务商的定位,并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中,编辑是整个转型过程的核心力量。要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策划,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有两大难点,一是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二是提高资源质量。这需要编辑改变以往单纯组织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搭建院校教师间平台,组织成立编写委员会,完成教材编写进而出版。而是需要编辑懂教学,深度了解院校培养学生定位,了解知识框架设置和知识掌握的深度,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甚至将工作前移到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教学产品一体化设计。在实现设计过程中,又需要懂技术,要对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商谈呈现形式,及选取最有利实现手段。还需要利用编辑自身多年在某一领域内形成的专家资源,请专家对产品设计以及产品demo进行审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经此几轮工作过程,才能推出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和高质量资源的全套教学解决方案,供市场检验。(2)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完成产品初期开发,择机形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编辑是核心力量,但能称为专家型、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匮乏是现状。解决方案有二,一是从头培养,优势是内部成长,把控性强,缺点是成长速度慢,没有成熟经验,摸索时间长且成功概率无法估量;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如出版社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某一产品,形成合力,共同创业,在此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或转化,优势是成长速度快,缺点是无法完全把控,有经济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现实下,第二种方案为优。出版社可以尝试拿出某一项产品,在充分考察新兴多媒体技术公司的专业背景、计算机技术能力、公司组成架构和以往成果、合作意向等多项指标后,选择与出版社情况相匹配的公司,两方各持50%资金投入,形成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时间节点和商讨机制,共同完成产品开发,并以各自优势渠道推广产品。经过这一合作过程,出版社编辑全程参与,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完成转型。同时,如果出版社与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情况良好,可考虑对多媒体技术公司持股等更深层次合作,逐步完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3)产品设计除了关注需求,还要关注需求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需求量是指愿意为获得数字化资源付诸的行动,与为了使用这些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支付的成本直接相关。有研究指出,当使用资源的成本越高,则对该资源的需求量越少。此处的成本包括4类:一是时间成本,包括搜索时间、下载时间、阅读时间和修订整理时间,耗费的总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二是货币成本,包括产品购买、相应设备购置、上网费用等,支付的货币越多,成本越高;三是智力成本,资源的难度系数越大,耗费的脑力越多,成本越高;四是交易成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达成买卖意向还不够,需要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和途径。由此,对于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学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匹配度和衔接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整体框架的界面设计友好性,做到界面简洁、易检索,动画等多媒体时长合宜且优化响应速度,内容编排上的通俗化、图表化,产品销售模式和定价与院校情况的匹配,以及考虑政府采购等交易渠道和场所。

3结论

(1)鉴于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出版社共识,但鉴于多种原因,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情况。(2)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错位背后原因有三:一是资源散碎,不成体系;二是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三是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3)笔者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探索,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作为在当前情况下为职业教育提供教学产品设计思路,同时结合实践经验,解释了什么是全媒体出版,为什么要提出全媒体出版,以及实施全媒体出版中需要突破的三大难题,即编辑的深度转型,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培育人才队伍,关注产品设计的需求量,并浅析了相应解决办法。

作者:杜琛 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模式;教学沟通;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18-02

1.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不断产生多种类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方式,其核心都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及网络化来推动当代教育教学的前进与发展[1]。教学平台是当今高速数字化建设的产物,是多种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在教育领域,数字化与教育的结合至关重要。尤其,建立以互动性为主的教育资源类教学平台,使其能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以及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以及个性化服务,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教与学两个方面质量[2]。数字化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手段,其在教学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关系到授课方式的转变和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和人才[3]。目前,很多教育机构以及高校已经开始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平台的多类型资源,可以重点部署数字化的教学方案,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以及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下面的章节中,本文将重点阐述数字化教学平台对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2.教学平台对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1)教学平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首要作用就是丰富教学的多元化形势。教学平台的应用不仅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授予的知识,而且还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获得对知识的多方面讯息,能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点[4]。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云平台的教学资源以及互动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云平台上,教师能够通过丰富的云资源提供的功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的程度。同时,学生之间还能将资源以及学习心得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分享与讨论,保证学以致用。这样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平台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能够将随堂测试的内容实时传达给学生,达到随教随考,随考随阅,随时反馈问题的效果[5]。教师将讲授过的内容以及试题及时给学生,学生立即针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习题做出解答,教师即刻看到学生的答题状态以及答案正确与否,同时针对学生答题内容评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使全校师生习惯使用学习平台来进行日常沟通交流的手段。

(3)教学平台还能够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更多的创新作用。通过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远程视频课堂[6]。在校教师可以利用此学生平台达到“随堂测试、期末无纸化考试、课程设计论文批阅及留存、毕业论文评审、下发通知、资料上传、课堂视频资料留存及回放”等功能。此学习平台中的课堂视频影像资料能够长久保留,学生能够随时回看教师的上课视频内容,反复观看,以满足其求知欲望。教师能够做到将资料、作业试题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及时下发给学生。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接受教师的试题资料并做出解答。

3.结论

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师生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对教学平台的功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教学平台的多元化教学、教学平台的服务提供以及教学平台的教育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作用的深入分析。使用教学平台后,能够将课前、课中、课后、期中、期末、上学、放学各种时间段模糊化,将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每个时间段,达到随时随地的学习状态。为今后创新性教学模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曲宏毅,韩锡斌,张明,武祥村.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

中国远程教育.2006(05).

[2] 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

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3] 王志军,余胜泉.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J].电

化教育研究.2012(05).

[4] 闫静怡.LAMS与Moodle的比较与整合[J].软件导刊.2010

(03).

[5] 王木林,洪伟林.Moodle和电大在线平台之比较研究[J].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2007 (05).

篇9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让师范生在走上教学岗位前接受现代化教育技能的训练,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45课时的教学计划,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实验教学20课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特别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和建设。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了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搜索可以得知截至2011年,共计11所高等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本科类3所、国家级网络教育类2所、省市级本科类6所。经过多年建设与改革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解决。

(1)资源共享性不强,大部分没有更新内容。通过浏览“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许多课程部分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内容需账号登录方可使用,大部分课程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课程网站进行完善和维护,课程内容几乎没有更新,只有一些公告通知或论坛有更新。因此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完全共享,并能将最新的学科动态、学科资源及时上网,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2)资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重复性强,适用性不强。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时可采用知识管理系统,对资源建设作统一的、科学的管理。

(3)资源内容的国际化交流有待强化。现有的课程资源网站均提供参考文献、网站链接、扩展读物等资源内容,这此内容多为国内学术成果,而国外学术知识则仅以网站链接为主,缺乏专项的最新学术会议、成果介绍和交流。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结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过程应遵循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应以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师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有助于师生开展网络互动教学、生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信息资源建设。

(2)系统性原则。为使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系统整体,在资源建设准备阶段,必须全面考虑资源建设的目的、标准、结构、现实条件等因素,有整体的、系统的资源建设规划与设计。

(3)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内容日新月异的课程,因此资源的建设也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资源使用过程不断地补充新内容,与时俱进。

(4)创新性原则。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加工、修改,提炼出更实用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规划

依据我校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李方、叶谷平著),参考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设计了八个理论学习模块、九个实践活动模块,如图1所示。在实际授课时,每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设计内容,设计适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教学活动流程,也可针对专业特性灵活调整实践活动模块的课时安排。

2.“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九大类,并通过必须的数据元素(LOM核心集)、扩展的数据元素(分类属性),可选的数据元素三个维度对教育资源加以描述和限定,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兼容性和共享性。[1]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数字化建设的升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可分为:教育资源、过程资源、环境资源,如图2所示。

(1)教育资源。是指保障教与学过程顺利开展的资源,此教育资源的含义比《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更广,包括:导学资源、教学资源(技术规范中所界定的资源)、移动资源。

1)导学资源。指顺利开展网络学习必备的引导资源、学习说明举例等。它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增强学习适应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资源,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此类资源包括视频导学、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程导航、知识地图等。如视频导学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特点、内容结构、学习方法,使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认识,对课程要求有基本了解,以达到有效学习课程;知识地图则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包括显性的、可编写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2]

2)教学资源。《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阐述了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四个层次的含义: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的评价与筛选;工具层次的建设,并界定了九类资源:包括有媒体素材(又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源、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3)移动资源。此类资源的作用是师生使用移动设备可实现4A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式教学活动。从所采用的媒体形式来分,主要包括文本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等丰富且格式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配套适合手机浏览的网络平台,登录手机平台即可浏览课程,获取资源,参与讨论等。

(2)过程资源。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作品和成果,这些作品和成果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对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实施提高学习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此类资源包括有论文作品、实践成果、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学习论坛等。

(3)环境资源。此类资源是指支撑教与学过程的软件环境。主要体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系统管理平台、学习工具(如学习计划制定工具、学习笔记工具、学科词典、QQ群组、博客平台、学习论坛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评价阶段、与再创新阶段,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在准备阶段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可通过学前测评或学习风格测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以生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或测试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应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学习支持,并进行学习内容模块分析,整体规划课程学习内容,再经过对教育资源、过程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分析,从而获得课程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的整体设计。在资源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开发工具,进行素材收集,开展资源建设阶段。建设完成后的资源要进行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检验和评价,评价不达标,则返回再修改,评价达标则正式,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资源的累积和对资源的整合、加工,实现资源的再创新。

五、结束语

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育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决定性因素。[4]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从而培养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数字生存”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1-55.

篇10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现状,本文对“十一五”期间评审出的50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筛选、分析,选取出4所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进行研究(见下页表),以期获得启示。

 

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从建设规模、设备配置、智能管理等方面都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高校都加大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技术含量,如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不断引进采用最新技术的实验设备[3]。各高校还依据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要求,形成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高效率、智能化的运行机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大学生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展。

 

但是受本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制约,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仍有改善和发展的空间,如应加大各实验项目的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4],增加精品实验视频数目,强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方向的实验资源配置。另据统计,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仅占总数的约0.797%,因此,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必要的。笔者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探讨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三、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研究

 

(一)构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创新实践”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应在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中以学.多层面的实验教学对象。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在支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实验教学、科研实践的同时,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人员开放5,为全校公共课和选修课实验、社会人员培训、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实训、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等修师会员进教社人实!基本型h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等综合设计型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设计1研究创新年项目研究实验、竞*创新|实验等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分层次实施实验教学,体现实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1)基本型实验。主要是以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升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强化实验仪器的灵活使用,为学生开展综合设计实验打下扎实的实验基本功[6。如常规基础实验之一的数字音频实验,主要是进行音频采样、编辑、格式转换等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声音信号采样的技能,并熟练运用软件编辑样本和进行各种格式的转换,为往后进行网页综合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或数字电视作品创作等综合设计实验中音频的设计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综合设计型实验,包括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安排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基本型实验后,学生进行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该课程综合技能的设计型实验,如在掌握了图形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等基本型实验后,可进行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三、四年级,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如数字媒体传播方向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字影视作品的综合设计实验。

 

(3)研究创新型实验。包括由学生独立承担创作的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项目,或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竞赛项目,或参与校外实习单位的实践项目等。以项目设计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主创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标。如以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让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专业中找出有创新研究价值的课题项目,利用开放性研究实验室和中心实验资源,开展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内容挖掘、报告撰写和项目研发等研究创新型实验工作。

 

3.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主开放式、合作探究式、创新研究式的实验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教师提供的实验选题,也可使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也可自行组成团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承担创新型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方式,活跃求知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钻研新知的兴趣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

 

通过调研我国六所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较完善的高校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设备配置情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我们注重产学研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实验室建设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员通过实验室网络控制平台对各实验室进行实现网络化的智能管理,各实验室配置相应的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和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既支持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同时支持交叉性课程的实验教学,为本专业师生、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等所用,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篇11

1.加大投入,重视包括软、硬件在内的综合建设。在宏观层面上,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明确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比重,规定其中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比重;成立负责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职能部门,要有经费来源和人员编制;在硬件建设上采用相关各方分担的方式,中心资源库以及必要的公共设施全部由公共财政买单,网络的建设和运行费由县市教育局承担;制定系统的奖励和补助措施,在苏北农村中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通识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2.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在信息社会中,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职业提出的新要求,除了要有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2]。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减免与教学关联不大甚至是无关的工作,使教师能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学习并掌握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建立奖惩制度,对获取或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热情。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如远程教育培训、以县为单位的“扇形结构”培训、教师“参与式”培训、学校内部培训等。只有立足实际,结合传统的资源,教师能合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苏北农村中小学校长要增强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意识和应用理念,要改变认识,正确认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到校长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要自己带头使用ppt、参与网络教学和在线答疑等。要主动谋划、规划好学校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形成规范化的制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农村中小学校长,要从总体上思考与制定学校的规划,要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的规划,提出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范畴和建设路径,比如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专兼职人员、管理机制建设、优质资源的具体应用推进等。要明确规划的建设目标和标志性建设成果,要积极倡导教育资源数字化,对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制作个人的教学资料并使之数字化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参与开发、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激励措施吸引校内的各方资源支撑教学资源数字化,推动教师走出个人狭隘的小天地,以一种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革新的全校大气氛中去。

篇1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59-0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同时受到巨大影响的还有教育。信息化教育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如何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和历史等原因,教育水平有着较大差距。建设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助于帮助填补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1 学习环境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

所谓“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和推动学习者学习的情境和条件。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来看,一般认为“学习环境”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物质部分包括学习空间、工具、资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条件,而非物质部分则包括教学理论、策略、心理情感状况、学习氛围等[1]。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一样,也包含物质和非物质两大部分。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内涵却要远远大于传统学习环境:

首先,它的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依靠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可以从学校一直延伸到家庭、户外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对于物理设施有更高的要求,常见的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通常包含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卫星电视、多媒体播放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在这些设施上使用的相关软件资源;

另外,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并非从传统学习环境简单“升级”而来,而是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体系结构;

最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师生具备更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

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帮助改善生存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使我国独有的文化受到保护并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我国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间团结统一、共同富裕;能够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国家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中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

但是,当前云南的教育水平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包括: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薄弱,受教育自觉性较差;2)教育基础差、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3)教育效益较差,教育投入与学生合格率不成正比[2]。

构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帮助缩小云南与其他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2.1 帮助克服地域影响因素,“天堑变通途”

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远程化。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以及多媒体播放设备,可以将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边远地区,“学生走不出来,教师不愿进去”的现象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只要学校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点或者光盘播放点,学生就可以在教学点就近接受教学。

2.2 提供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提供大量经过精心制作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往往由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制作,内容丰富多彩、质量较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一些区域教育基础差、师资力量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不足。

2.3 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在其中得到发展。通过与学生一同观看和学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发现自身不足,从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找准目标和方法。另外,具有卫星电视或者互联网的教学点,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师队伍的质量。

2.4 服务社会,提高群众素质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平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如进行干部培训、居民科普知识讲座等,切实服务到社会。这样,一方面帮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开拓群众眼界,帮助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和信息意识,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项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村中小学师生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受益者[3]。但是需要认识到,由于地区之间存在语言、风俗、文化等差异,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理念和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建设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展开讨论。

3 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组成要素

一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由硬件、软件、潜件和“人件”四要素组成[4-5]。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也应当包含这4个基本要素。但是,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起其他地区,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更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充裕的资金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意识来作为建设的保障,如图1所示。

3.1 硬件是基础

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基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起来的学习环境,那么自然少不了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传统的信息化学习设备包括由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等设备组成的电教室。这样的配置显得有些“落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云南农村边远地区,大多数学校和教学点依然只拥有这样的设施。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代表当属由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组成的多媒体教室,这在城市等教育相对发达地区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对于农村边远地区来说,依然有相当多的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硬件建设提供了三种模式:

模式一,由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机和教学光盘组成的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除了具备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设施,还配备有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其中模式一和模式二的资金投入较小,实现较为简单,可以作为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入门配置。

另外,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一些“非常规”“非标准”的硬件设施应当引起重视。比如,手机在边远落后地区的普及率要比电子计算机高得多,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带有无线上网和音视频播放功能的手机来辅助教学。

3.2 软件是关键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和血肉的话,那么软件就是灵魂。如果信息化硬件设备上没有软件,就等于是一具躯体失去了灵魂,就好像高速公路修好了却没有汽车行驶一样,没有软件运行的硬件等同废铁。当然,这里所说的软件不仅仅是运行在设备上的工具程序、应用程序等,同时也包含其他形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库等。

建设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定要加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一是要尽可能地开发与之所使用教材相配套的软件;二是要开发出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教育资源,供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来学习交流。只有当硬件这条高速公路上跑起了符合少数民族需求、适应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快车,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3 潜件是粘合剂

潜件包括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下的潜件将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构建属于农村边远地区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使用这些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才能将硬件和软件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情感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如何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等等。可以看出,只有构建一套符合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体系,才能帮助本地区的师生真正用好信息化教育资源。

3.4 “人件”是核心

无论是属于物质条件的硬件和软件,还是属于非物质因素的潜件,归根到底都是客观因素,要想使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人件”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云南农村中小学校,由于物质条件较为落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要想自己利用信息化工具和资源来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会比较困难,因此其主体地位会有所削弱,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得到加强。这就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更要求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群体特点,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潜件资源,使用硬件和软件来帮助学生学会在信息化学习中提高自我。

曾经有一位边远地区的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高原”一课时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手机下载了三首歌曲《青藏高原》《黄土高坡》和《彩云之南》,在课堂上将这三首歌放给学生听,然后讲解这三首歌所描写的情景,学生由此生动地体会到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位教师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设备,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上了一堂好课。

对于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是学习者、传授者、研究者,也是创造者。要让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备将工具与课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就需要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在教师培训中,除了要培训教师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基本技能以外,更应该加大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能力的力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提高教师能力来带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3.5 周边因素是保障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离不开政策、资金和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开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仅要鼓励学校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更应当切实地帮助他们,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帮助学校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每年投给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应当做好统筹规划,合理使用资金,避免浪费,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转化为效益。

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办教育,群众意识很关键。许多云南农村居民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意识,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接受教育,就更不用谈支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政府应当做好宣传,及时向群众汇报和展示信息化建设成果,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居民掌握科技知识,改善生活条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力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来。

4 结束语

过去1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确确实实为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7]。然而必须看到,在努力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及推动云南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依然有无数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去解答。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帮助云南基础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提高质量,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及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罗明东.教育地理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3]杨改学,田健.“农远工程”: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4]陈世灯.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四要素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

篇13

“大数据”支持下,基于资源的数字化教学形态研究

在基于资源的数字化学习中,我们把“大数据”看作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丰富的课程资料。如当前流行的MOOCs,它提供了规模化的数字化在线开放课程,使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主动学习成为可能。二是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工具。从口口相传的教育方式到笔墨纸砚的教育方式转变,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同样,使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将更注重提升个体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常州市博爱小学于2012年提出了“打造博爱微课程学院,迈进课程变革新时代”的信息化改革思路。整体打造基于资源的“阅读环境学习社区”,创造一种全景式的学习环境、全息式的学习氛围、资源型的学习空间。

“微课程”课程服务平台是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利用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学习平台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反馈,为教师提供即时、精确的评价依据,从而有效指导个别化学习。博爱教育集团对“传统模式与翻转模式”、“课件、微视频与微课程”、“自主学习与预习”、“家庭作业与学习单”、“一刀切与个性化”等一组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三方面对博爱微课程学院进行了整体架构。还将微课程作为学生社团、兴趣、校本课程的选修平台。如陶艺、水墨、版画、摄影、葫芦丝、管乐社团等,这样基于“大数据”课程的环境,使学生个性发展,彰显特质。

而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开展“基于资源运用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研究”,教学实践中运用Dell互联课堂提供的教学小软件以及各类平板电脑的教育软件开展学习活动,追求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美术课《会说话的手》学生通过iPad平台的sketch软件创作作品,并通过iCloud云平台分享,而且每位学生都能欣赏其同伴的作品及创作过程,实时进行评价和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这是在传统课堂、多媒体课堂(课程)中无法充分体验的。

虽然两所学校开展的“大数据”研究还不足够“大”,但向我们展示了基于资源的学习形态:选择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应用工具开展自主学习。

“大数据”支持下,基于交流的数字化教学形态研究

在规定的空间、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多人次的充分交流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大部分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但这些交流主题都是既定的,而不是生成的。我们设想,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能否从所有学生的交流中,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淘宝网给我们提供了答案。2012年7月,阿里委任陆兆禧为首席数据官职务,负责全面推进阿里“数据分享平台”战略,通过分析淘宝、天猫、支付宝、B2B上商家的各种数据,如卖家和买家的聊天记录、评价等。然后,通过数学模型,对上述数据分析处理,提供再投资依据,如“当前,大家谈论最多的是什么手机”等。

在教学中,常州市兰陵小学开展了“微作文”研究。“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就心烦”是多数师生的同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促使我们不断反思为什么?然而,当前存在的状态是:作文主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一部分学生感兴趣,总有另一部分人不感兴趣;或者,写作时早已失去了该有的童心和纯洁无邪的天性,以致学生怕写作文更别说写出长篇大论。

结合淘宝网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应用大数据或许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做了如下试点:

课题:片断写作——植物的叶

教学前期准备:建立QQ群;使用平板电脑,可在校园内对植物的叶拍照;分享自己的照片。

教学实施:教师在QQ群内,统计哪几种叶点击量和被评价次数较高;基于统计结果,分组描写;学生分组描写和评价;老师统计点击量和被评价次数;基于统计结果,点评或指导。

整个教学过程,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也有自己的交流对象,自然就有表达愿望和写作意愿。过程中“基于统计结果”就是大数据理念下的教师行为,只是目前学校还没有能力开发类似的大数据平台,必须人工统计。但教师提炼学生数据,优化和改进教学行为向我们展示了又一种教学形态。同时,学生交流得越多,教师就会越了解学生的关注点,而这些关注点都可以作为教育的载体和媒体。

“大数据”支持下,基于评价的数字化教学形态研究

这里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评价,包含学习方式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业水平的评价等。在学校传统教育中,我们通过试卷等评价学生的优良,由于评价信息并没有被有效组织起来,对学生一阶段的学业评价往往是基于几次评价的印象,是一种经验性评价。经验性评价价值如何?这需要我们反思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专家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那为什么要了解学习情况?对于教育者或学习者来说,都是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在大数据环境下,评价有效地组织了学生学习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学习进度、学习过程和知识水平等。因此,要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评价必须做到精确、科学,这样才能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情况。而只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学习平台才能做到精确、科学评价。

Efront()学习平台提供了类似的功能模块。在定义好课程内容、评价和课程规则后,完全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基于评价的自主学习。

以小学数学实验课“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为例。

定义课程:(1)整数加法;(2)整数减法;(3)小数加法;(4)小数减法。共四个小课程。

定义评价:每个课程结束,采用“计算”题方式评价:完成10题计算(命名为“评价一”……)全部课程结束,完成20题(命名为“总评价”)。

定义课程规则:正确率达到80%即可通过评价。课程规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定义。最常见的有:

(1)线性形态:按顺序学习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