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的德育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生的德育教育

篇1

德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就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学生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根据现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条件,人文社会等各种因素,我认为目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诚信的德育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也是如此。在进行诚信德育教育活动中,学校,家长和教师要善于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性,性格差异,社会坏境等从不同角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德育育人环境。例如:1.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德育观念。2.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有感染力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3.充分利用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德育教育的氛围,大面积,大幅度的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德育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专刊",阐述德育的含义,列举诚信德育的优秀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德育教育。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并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助,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也可以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的的习气就会逐渐逐渐的减少,最终成为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三、注重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要实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措施。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念。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甄别能力。

四、采用特殊先进样例教育法

积极上进的样例去影响学生,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在树立样例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样例,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样例,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先进样例,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还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充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以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行感化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总之,加强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耐心的育人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完善它。努力做好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科学的人生观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德侠.校长如何营造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J].教学与管理,2007(03)

篇2

1.网络信息泛滥,学校德育教育权威性受到质疑

学校德育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要求和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计划性的教育教学步骤,对高中生展开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让高中生逐步构建形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观念[1]。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学校德育作为主阵地,对我们学生的个人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权威性。但随着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影响,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与信息通过互联网渠道呈现到了我们高中生面前,形成了价值与道德观念的冲突。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尚未完善,且对新鲜文化具有一定好奇探索心理,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德育教育产生质疑,学校德育的权威性动摇。

2.不良网络信息弱化高中生德育水平

高中生对于世界有极强的好奇心,在面对新鲜事物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探索。但互联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却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导致不良信息泛滥,而部分高中生对于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在互联网影响下,思想道德水平被弱化。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缺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作为约束,在社交网站中与不同背景、年龄层次的人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极有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使高中生道德观念受到侵蚀。长此以往,高中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所接受的观念会逐渐对其日常行为表现产生直接影?。

3.对于互联网过度依赖,不利于高中生自我认知形成

互联网所涵盖的信息覆盖面广阔,与现实世界相比较,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高中生既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与学习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进行日常娱乐消遣,通过社交网站进行交友、聊天,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但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沉迷于网络,且对于网络过分依赖,缺乏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失去对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定位[2]。长期沉迷于互联网环境中,不仅造成高中生无法科学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延误正常学习任务的完成,对学习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出现网络孤独症,无法对高中生角色进行定位和实现正确自我认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化进程。

二、互联网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1.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拓宽

事物具有两面性特点,互联网在对我们高中生德育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高中生德育教育渠道的拓宽。互联网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双向互动沟通的特点,与学校德育模式的局限性相比,有利于德育教育生动化、规模化形成。目前国内已经出现有青少年维权网、德育网等网站,包括多种题材、形式的德育教育信息,为高中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3]。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高中生能自主选择浏览页面和主题,并经由网络渠道,与教师就思想道德观念展开讨论,并在社交网站内发表个人对于德育观念的相关看法。在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等产生质疑后,还可以及时通过社交聊天等工具,向教师提出疑问,在接受解答后,可以自行进行思考,进而弥补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2.高中生情感沟通需求得以满足

现在高中生普遍承受较大的压力,期待能够被教师、父母和同学理解,但高中生通常自尊心较强,对于隐私等问题较为敏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如实表达内心感受,而互联网的出现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互联网交流的虚拟性特点,能够有效规避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能够为我们高中生提供相对轻松、平等的沟通环境和沟通手段,在互联网支持下,使同学们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让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能够在网络渠道中得到暂时发泄,起到放松精神压力的作用。

3.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篇3

高中生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对一些事件和现象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以及处理方式,但受过去思想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处于一个行为和品格的波动期,如何做好引导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提升他们的素养,这将影响他们将来走入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生活和工作。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高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对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强化对基本理论、观点的学习就显得极为的迫切。还需要指出,这种学习不是生搬、死记理论的结论,而是要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一、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方针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共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做出优化的基础教育。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点,是高中教育中的关键学科,对于各高中学校来说,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德育教育是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主要保障。在新课标中指出,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及质量,不仅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做出有效的教育,还要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纪律教育,强调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兴衰的关键,且高度评价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实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方针,积极研究及分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师和学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二、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匮乏。在对本班进行德育教育的实际中笔者发现,德育的教材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多是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缺乏趣味性,也没有对生活的融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无味,无法精神集中,也没能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做出积极地反应、回答。在实际的问题中,能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关注和行为做出改变的内容少之又少,贴近高中生活实际的案例更是成了稀有物品,很难找出可以涉及社会热门话题、热点新闻的案例内容。对于这种匮乏内容的德育教材,学生无法对其产生兴趣,就更别说达到教育目标,起到“育人”的效果了。

2.德育方式单一。在对德育教育的实践中笔者还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促进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善恶分析、价值观、道德观的直接授教。讨论课,也变成了学生之间的“课间休息”,只有少数学生进行发言,难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在德育课上的主要工具是德育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其主要的教育地点是课堂。德育课的教学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教师用严肃的态度步上讲台,在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下进行,就算展开德育实践课,教师也只是出于形式,没有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3.德育考核流于形式。在当前,各个高中学校依旧以应试教育的观念进行教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方针,受高考和招生制度的影响,学校对德育课的授教完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部分的学校及教师都把德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应试化、按每个考核所需内容让学生进行吸收,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于学生,把德育变成单纯的考试知识点来迎接考核的需要。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的评估在措施、制度、条件等方面都没有一套可行的规范制度,使得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变得无章可循。

三、高中德育教育采取的措施

1.改良德育的教育模式及方法,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有效途径。在高中德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利用环境、情景的氛围来融入教学,可用情境教学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模拟富有一定感情情绪的场景。如在本班中,教师把学生带到英雄纪念馆中参观历史英雄的雄姿,在过程中以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现身述说,让学生从中体会其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让学生的道德思想升华。

篇4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篇5

例如,笔者在执教《有性生殖的受精作用》这一节时,笔者在引领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点的学习,使之懂得受精的过程当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之后,再借助绘画读本《小威向前冲》一书,让学生明白在近乎几亿个当中,最终却只有一个与卵细胞相遇,并完成受精活动.当排卵后24小时内,卵细胞没有与相遇,就会自然死亡,而且卵细胞产生的道路无比的曲折,其耗费的时间也是相当的漫长,因此,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十分来之不易的.正是源于此,才要更加地去感恩父母,在成长的路途中要正确对待得与失.而于生命而言,高中生更要懂得珍爱生命,每一位同学都要肯定自己、认同自己,使自己的生命绽放璀璨的光辉.

二、在生物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都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国主义教育,也始终贯穿于各个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而我们的生物课本中有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则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在我们日常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切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这要求身为高中的生物教??,要先搜集并整理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教学资料,结合当堂所执教的内容,藉以激发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教师借助于在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为人民、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以其主要业绩,大力向学生宣传,使得他们在学习及其人生的路途上能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和目标,能够引领他们勇往直前,敢于靠近伟人的灵魂,从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完必修2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汇总展示我国生物学方面的重大成就: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农作物育种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种子太空旅行"培育出数百个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蔬菜和粮食品种,其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88年我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京诞生并于2007年考入西安西京大学;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中国是参与该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并承担其中1?的测序任务.1993年中国农科院成功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对转基因生物的培育成功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我国首例"胎儿皮肤上皮细胞"克隆牛"康康"在山东莱阳农学院诞生;我国免疫医学保健也在飞速发展,人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的研究成功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些内容的汇总学习,使学生看到祖国的发展情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是多么幸福,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最深厚感情,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学习.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

任何事情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都离不开个人的辛勤付出,以及其个人坚强的意志力,而科技的成功取得则更是如此.高中生对科研这一概念和其过程的认识和理解,都不是一味的说教所能解决的问题,它们都离不开科研历史的支撑.因此,生物教师要在日常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展示科研历史的曲折与艰辛,以及当下高中生对其的继承和创新意识,都使得学生乐意去学,并用自己的心去认真感受.

篇6

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创新课堂形式,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生物新教材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新教材生物教学是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3、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在生物实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法律方面的内容,作为实验教师,除了吃透教材,还应该对实验教材中涉及到法律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每次上实验课之前,应认真查询资料,搜集一些与本实验有关的涉及到法律的一些案例、图片或视频等素材,然后把这些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比如在上“DNA的提取”实验之前,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用DNA鉴定确认犯罪嫌疑人”的案例与图片,公安人员在查找凶手时,可通过在作案现场作案人员留下的物品上提取到的DNA与犯罪嫌疑人身上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最后确认犯罪凶手。这样使法律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把枯燥的法律内容转变成有趣的法律知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

2、利用教材资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具有运动发展的特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生物膜系统,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内外因;淋巴细胞的产生、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的观点;水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进化理论。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要告诉学生,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利用教材资源,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引入目前我国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人置法律于不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生态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那些破坏生态资源的人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防止环境受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三、凸显理科魅力,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让数据说话。通过抽象的数据,展示具体的现象,并从分析原因中感悟出一些道理。例如:“人类遗传病和预防”这节课,为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遗传病发病率和环境关系的曲线,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和遗产病发病率的关系,教师并没有说“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的口号,而数据对学生的冲击力远胜于教师的语言。

篇7

一、构建“以生为本”德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创新

我国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直到近十几年新课改的不断审核和素质教育与要求的不断提高,让中小学再次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的必要性。通过“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能够很好地契合当前社会形势,在把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之后,德育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有针对性。“以生为本”是对传统德育教育工作的创新,通过这一创新可以让高中德育工作水平获得较大提升,避免仍延续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成绩为标准的培养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创新当前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工作改革能够带来更多的动力。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看到,人的价值的发挥和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关联,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仍在将成绩教育当做重点,对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比较强,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这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会遇到较多的坎坷和挫折。笔者认为,通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工作虽然不能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情感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些精神层面的“能力”能够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提供更多的帮助,能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适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对于学生的帮助也更加明显。

(三)有利于国家人才计划的实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才培养工作也更加成熟,但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外流的情况,这些人才选择到其他发达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愿为自己的祖国而奋斗,这说明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人才德育水平较低,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度不够。而通过“以生为本”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个体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培养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感,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只有在这种德育教育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培养出人才、挽留住人才。

二、构建“以生为本”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点亮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应当将学生当做主体,这是因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成长和上升的阶梯,是为学生提供帮助的群体。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虽然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但是,在当今形势下,并不能为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也应当得到较好的发展,“照亮”只是一种短暂的被动现象,而“点亮”才是一种主动的生命行为,教师只有先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点亮学生。未来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并不是要牺牲教师的利益,而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和进步,教师要将学生的发展当作教育的主要目的,要将自身内在的东西吸收转化,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建立一个“德育发动机”,激励自己提升个人素质,然后推动学生向前发展。

(二)尊重学生心理,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

未来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四个重点能力,分别是: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按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身心灵合一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负责任的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完成都需要先以尊重学生心理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高中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成长观念,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非常有帮助。在这段时期,应当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心理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由于没有尊重学生的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较为激烈,学生因此会出现厌学和自卑的心理,这种情况并不是学校和教师愿意看到的。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就是尊重学生的心理,在教师和学生出现矛盾时,要客观评价矛盾的根源,教师不能通过自身的地位去“欺负”学生,双方要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要积极进行沟通和协商,平等、友好地解决问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尊重学生心理的重要性,仍然在使用军事化、强硬化的教育理念,教师发出的命令学生一定要执行,这种方式除了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之外,并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德育教育适得其反。在未来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更加理解学生,理解这时期学生群体的客观规律,要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学校和教师要更加踏实和实际,要放下自身管理者的架子,真正体会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三)制度是守护学生顺利发展的保障

在平时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依靠教师的监督作用,还应当发挥相应的制度监管作用,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就应结合一些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障德育教育的实施。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且结合严格的奖惩方式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并由各班的班主任将学校的制度给学生进行不断地讲解,进行制度教育的深化,指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体验中理解这些制度规定,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德育教育不能只在课堂上说教,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上进行纠正,对学生平时的言行进行管理,学校的教务管理作为一个重要而有效的平台,是通过学校制度集中反映出来的,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这片净土正在被现代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的思想的行为习惯不断地侵袭着,高中学生的思想处于十分敏感的阶段,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重视制度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相关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培养更具道德品质的高中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身教

班主任教师在学校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作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无意间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例如教师说话的方式、行为的方式等,为此,教师应当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在平时和课堂上会表现一致,会具备较高的修养,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即使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批评,学生也会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学习,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效果更加实用,也是每个班主任教师应当达到的目标。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引导、激励工作,从而使学生可以领悟到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从而可以师德服生,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

总之,在高中教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当前的社会形势和高中学生的思想基本情况决定的,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教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学会使用先进的教育模式,要注重锻炼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将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另外,学校和家长要联合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到以生为本,以德服人。

参考文献:

[1]卢立涛.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J].外国教育研究,2011(23):15.

篇8

1 网络时代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1 高中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1.2 网络时代对高中生德育工作影响及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高中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浏览网页等形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的交互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 网络时代高中生德育工作发展现状

2.1 践行德育,缺乏主动性

虽然目前高中生对于德育观念的认同感增强,深刻意识到德育观念建立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关的法治培训中都开始重视自身的德育观念的培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治课程和培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养就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对于德育的践行过程,仍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现状就会造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实践知识的缺失,在具体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无法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维护,造成利益受损。

2.2 获取德育知识的途径单一

目前,受到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制约,在高中生加强自身的德育知识以及德育观念的建立的过程中,获得相关德育知识的途径和来源都是相对单一的。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一些学校开始的基础课程来获得相关的德育知识,并且对于这些知识,学生一般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关注。

3 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

3.1 着眼于促进人的内在发展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道德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

3.2 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队伍

在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树立网络意识。其次,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生命线”意识。第三,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民主意识。第四,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学习意识。最后,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创新意识。

3.3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社会竞争与生存时的核心竞争力,归结起来也就是其德育观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应用能力,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因为理论教育一定程度上只能满足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功能,但学生在面临社会竞争中更多的是需要实践的能力,是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学校教育中,越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有利于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融入其中。其次,是团队精神、个人责任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与精神是工作所必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学校除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开始,还要重视其他类型的讲座、培训、选修课程。学校要有意识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注重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3.4 重视教学课程设置

要解决高中生德育观念培养的问题,就需要重视高中生的课程培养问题,要重视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关键还是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利用课程设置这个有效的手段,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素质是关键。学校需要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条件下,审视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关系,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做好学生培养方向的设置,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以最好的切合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最满足需求的人才,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社会优势,将教育和地方资源、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建立特色教学。

4 结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的支撑,培养和加强高中生德育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道德社会建设的进度。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是德育教育组成部分,是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改革的一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建设。国家、社会、学校、社区对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全面发展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的培养改革的推进下,做好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和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做好这一项工作,才能培养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苏道林.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教育研究[D].聊城高中,2006.

[2]赵碧云.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德育教育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湖南高中,2011.

[3]张凯威.网络时代对德育教育提出的挑战与对策[D].长春理工高中,2007.

[4]孟明亮.高中生网络德育教育研究[D].河北工业高中,2009.

篇9

一、 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灵导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心灵导师的这一角色,并正确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现阶段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核心。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其优良道德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积极创设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学情境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活动,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活动、情感交流、道德品质熏陶、学习兴趣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心理交流活动。道德品质只有在温馨、愉悦、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中,才可以真正实现激励学生团结向上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交流,巧妙的运用教学评价,不断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教学关系,在不断加深与班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后,学生才会自主的参与到德育品质的培养活动中,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为学生自身最为迫切需要的物质。除此之外,体育课堂还需要运用定期竞赛的形式,不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全面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体育比赛这一教学方法总是最佳的,而将合作学习合理的融入至竞赛的始终,也会更有效的促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运动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术、智力、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的竞争。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鲜明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学生在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练习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情感反应,如恐惧、疲劳、怕疼、怕伤等,教师需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内容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以此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深入明确此教学游戏的具体含义、游戏规则、学习任务等,并且要求学生须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学生在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进而强化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将课堂教学逐渐由灌输转变为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正处于渴求知识的阶段,他们乐于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有效的增加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训,进而使高中生这个群体可以自主形成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格。例如,学生在进行跨栏跑这一项教学实践时,经常会遇到不小心摔倒后继续爬起来参加训练的事情,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给此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语言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此而倍受鼓舞,对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自愈能力、坚韧顽强、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课堂中的一些小细节,教师亦不可忽视,如借还器材一事,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自主编制轮值流程表,然后要求学生严格遵照值日表进行轮值,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学习品格,还进一步的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负责的良好品质。

五、结语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以学生学习的这一视角出发,坚守相关教学原则,将德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其中。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不断优化教学育人成果,进而全面提高高中生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等,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宝清.学校体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15:2.

篇10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时期,由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不能完全形成良性互动的合力,这直接反映出职业生涯规划的缺陷性。

从本县几个农村普通高中调查来看,在集体荣誉感方面,41.3%的学生认为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是第一位的;在爱家乡的情感方面,作为连云港市的高中学生,竟有89%的学生对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无所知。在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方面,68.5%的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在学习目的方面,78.5%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将来找个好工作,过舒适的生活。

这些价值观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更是令人担忧,“完全不了解自己”占69%,近70%以上的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一无所知,“考虑并初步实行的”占17.5%,高中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父母、亲戚影响的占22.3%,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数量很少”的占71.1%。

因此,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当前教育多元化的前提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的支撑,对职业生涯设计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需要依赖职业生涯设计的落实和检验。

1.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的内容相互贯通

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创新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这说明德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可见,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

3.教育的作用相互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特定的社会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其步入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为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它能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规划能使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教育目标具体化。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为现实,切实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课堂中以德育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当前,学生选择职业存在着许多误区、偏差。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处于成熟时期,父母的言行和经验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将父母满意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农村高中学生更明显,父母生活的艰辛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挣钱回报父母的种子,直接限制了他们职业理想的选择空间。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是和社会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引导他们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2.把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应有专门的教师,全面系统地学习职业知识。教材可以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自己编写,也可以选用现成教材,有选择地使用,主要应围绕生活技能、社交礼仪、职业指导和规划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做出正确的选择。

3.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通过思想政治课堂开设专门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课,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科学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因思维的误区导致职业选择走进死胡同。

参考文献:

[1]孟照彬.新基本功:破解素质教育的密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篇11

前言

相关的文件指出,对于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其实是为了加深有关知识的传授,意在以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六大以来,我国就开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的优化德育教育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高中生生涯规划是整个高中阶段重要的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将生涯规划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学生制定良好的生涯规划,提升自身的水平。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长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还处于懵懂的状态。高中阶段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学生提早认识自己的职业目标,让学生对职业也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在进入社会初期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当学生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制定了良好的生涯规划之后,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努力的奋斗,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填报志愿以及在未来的就业中作出明智的选择提供有利的帮助。其次,当前我国的德育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并且付诸行动。

二、高中德育的新途径

1.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

基于高中生对生涯规划的不了解,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自我认知,同时也能够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并且清楚生涯规划对我们整个人生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之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并且利于学会僧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做好各方面的计划。高中生还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唯有清晰的认识自己,才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建立在对自身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之后。比如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列出自己亲朋好友从事的职业,从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制定自己的未来规划。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科学的测试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兴趣,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划意识。

2.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效率

从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对生涯规划教育越发的重视,而从事生涯规划的教师大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或者是由班主任来完成,使得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不理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体现。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各方面综合能力比较强的生涯规划教师队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首先,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一定要十分热爱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其次,熟悉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对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再者,学校还要定期的给生涯规划教师专业化的培训,让他们接受最新的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传授给学生。只有培养比较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够让生涯规划教育保质保量的完成。

3.开展生涯规划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

班主任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主题班会是目前班会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了解学生的生涯规划,并且指导学生制定正确的生涯规划,提升学生的规划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以“十年后的自己”为本次班会的主题,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生涯规划,并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涯规划。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并且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比较了解学生,因此在开展班会时更加高效。通过主题班会的活动,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理想的“自己”,同时也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目标,并且提高自身的规划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涯規划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学校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划,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做好自己的规划,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但是当前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还不成熟,需要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断的探索,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伍辉.以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 探索高中德育的新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6(8):122-123. 

篇12

一、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现状

1.生理发育提前。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孩子们良好甚至过剩的营养直接促使其生理发育明显提前。2007年龚林等调查了解到女生初潮平均年龄12.31±1.03岁,最小9岁行经,最大15岁行经;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13.84±1.13岁,最小10岁,最大15岁[1]。国晓燕等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6157名6~18岁女生中,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43%和9.05%;全人群半数初潮年龄为12.19岁;超重、肥胖女孩初潮年龄较同龄正常体重者还要提前[2]。2010年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指南中明确指出,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3]。这也充分说明了当前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这一现状。

2.性观念开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时代的熏陶让这一代孩子热情奔放,大胆创新,但有些孩子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对待性问题过度地开放,把性当成一种游戏和时尚,不计后果,不负责任。怀孕低龄化、反复流产率增高、性疾病传播感染年轻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三大社会现象。

据宋逸等研究,目前高中生八成有男朋友、女朋友,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学生甚至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的报告率为4.4%,男、女生分别为6.9%和2.1%[4]。冯宁等研究中西部农村校内外16~19岁男青少年“单独在异性朋友家过夜”的百分率是37.5%和31.3% ,约占1/3。青少年绝大部分从未去青春期保健门诊咨询过[5]。

许洁霜等研究发现妊娠少女的平均年龄为(17.58±0.96)岁,有人工流产史者占19.1%,从来不使用避孕措施的占43.6%,有多个者占22.5%;73.5%的从未接受过家庭性教育,48.7%很少、24.3%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性教育[6]。

二、利用高中生物课堂优势渗透性教育

新课改的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生物课堂优势逐渐地渗透性教育更易让学生接受。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性教育的题材很多,如神经—体液调节、免疫、减数分裂、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专业知识的铺垫,使教师更容易从生理的角度理解青春期学生各种生理心理变化,能从科学的角度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加以解释,以理性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高中生成长中的烦恼。这样就不至于直接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一味地怀疑、指责,甚至是给学生冠以道德败坏、伤风败俗等高帽。

高中生物课程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贯穿整个选修、必修课本,如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适应性观点、辩证的观点等。例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情感世界,从亲情到友情到爱情,人的一生都处在感情发展中,只有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能力和责任去承担相应的感情。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欲望、情感都是受制于自然的,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出现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正确地看待这些变化,不必过分焦虑,这只是你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人又是不同于动物的,有主观能动性的,要自觉远离不良信息,用理智来维护我们的情感。

用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将性教育的各种理念贯彻、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性教育化的教育,一点一点地渗进学生的生命;把培养道德判断力作为性德育教育的中心任务,采用道德难题课堂讨论方法,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道德约束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道德意识内化为道德行为,让学生明晰性与健康、性与责任、性与生命、性与爱的关系,以一种平和而科学的心态看待性,认识科学而真实的性。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地渗透性教育,高中生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了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能辩证地看待青春期的性萌动,道德意识明显增强。实践证明,性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实施有效可行。

[注释]

1.龚 林 颜春荣 丁蓉海《中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07.18(7):138—139、145)

2.国晓燕 季成叶 张 岚《中小学女生超重肥胖与月经初潮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1042—10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性早熟诊疗指南》[EB/OL](,2010-12-17)

篇13

实现素质教育需要体现终身教育,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不再是决定人一生的,也不能是人一生唯一受教育的机会。作为教师应该把基础教育看做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不是终点。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中承担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之人格形成;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能够持续独立学习。在校期间,学生既要学会学习,又要学会独立,从而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而能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学校的功能应该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所以如果想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学校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我们要的是具有潜能的人才,不是一味学习考试的考试专才。好的学校和好的教育环境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这种潜能在得到激发的同时还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的和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能否将素质教育贯彻,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用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来激发学生潜能,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清醒地意识到以上所说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生物学教师,还应具备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

生物学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层面上,需要生物教师在讲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利用生物学知识内涵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来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体适能,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生物学知识和素质教育二者并不矛盾,他们有很多的切合点,作为生物教师应该抓好切合点,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使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同时还具备综合素质,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

1.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生物知识教育二者并不矛盾。生物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进化论方面的内容,比如矛盾原理,比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等等。这些东西在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师的有意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面向世界。从未来和世界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在上课的同时给予学生知识的教育、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思维的教育、科学态度的教育、科学技能的教育,进而帮助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概括发、归纳法等等,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科学方法,它们在生物学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进而很好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会科学方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科学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作为教师要在生物教育中对学生加强科学思维的培养。这是现在我们教育中的短板,也是很多教师努力的方向。高中生物教材在选材方面很有侧重点地体现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钻研教法和学法,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

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很多教师对于直接的生物知识性教学非常熟练,但是面对这些思维和态度方面的教学,就感觉棘手。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学中某些思维还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