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方式实用13篇

课堂教学的方式

篇1

为探索适应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模式,北京市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为主导,依托“市―区县―学校”三级教学研究网络,采用多种方式,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各学科教学模式存在的形态和操作方法,总结了4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即讲授式、合作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明确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实施中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从而减少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2.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设计为变革之始。课堂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展开与实施,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就有创新的思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北京市从市级层面开展优秀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活动。每次评选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式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等。截至2012年,近1500个教学设计获得一等奖,出版了24本书籍,形成了7个系列。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探索,才引发了实践层面课堂教学的改革。

3.直面课堂教学的困难进行改革

课堂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使教师同时面向全班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培养较多人才,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是课堂教学本身具有局限性,如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面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北京市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实施分层教学,在同一个班里,依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开展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三是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探索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四是关注课堂教学的评价,积极研发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以体现学科特色的评价标准评价课堂教学的实效;五是构筑安全、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打破僵化的课堂环境,探索不记名反馈、开放式、讨论模式,建立开放有活力的学习场所。通过这些改革,使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差异和生成资源,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4.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是“屏幕化认知”的一代,他们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屏幕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根据这一代人的认知特点,北京市在一些学校开展“五位一体”云学习平台的探索,创设了资源、平台、技术、网络、终端为一体的数字化课堂,设置了空间交流、资源应用、教学应用三大子平台,至今已经有12个区县的71所学校开展课堂实验。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即时交互的特点,而且链接了海量的相关信息,把过去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可视化变得更为具象,同时,交互过程中记录下的信息,成为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这种数字化课堂,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变革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的生活。

改革课堂,形成多种教学模式

在全市变革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的推动下,北京市各区县也积极进行改革,探索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呈现出以多种教学方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1.东城区:史家小学的“为理解而教”

为了提升教学的实效,史家小学开展了“为理解而教”的教学设计研究,包含四个部分:启发性论题,即围绕重要的、有众多资源的、能吸引学生的课题来确定教学内容;理解目标,即确立明确的理解目标并公布给学生;理解活动,即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并展现他们的理解;持续性评价,即使用公开的、与理解目标密切挂钩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理解。

2.海淀区:十一学校的“愉快学习”教学模式

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北京市十一学校开发了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前两分钟――做好室内环境的布置,如良好的通风、方便的饮水、舒适的课桌椅、充足的光线等;播放舒缓的音乐;课堂上――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并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把课堂分成2-3个时间段,安排学生随音乐做健脑操,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尽可能激发学生多感官活动;课堂最后几分钟――让学生静静冥想,回忆所学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记忆网络。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学习。

3.大兴区:第八小学的“前诊后测”教学模式

为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兴八小开发了“前诊后测”教学模式: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确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及教材内容,制定前诊后测试题――前诊后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学情――反思教学设计,根据学情进行调整――课堂教学实施,进行后测――分析后测,科学掌握教学效果――根据效果反思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从“以学定教”的角度,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提高的目标。

4.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的“优化问答链接”教学模式

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优化问答链接,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模式研究”,针对课堂教学中提问层次低,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高级思维水平的培养的现状,引导教师构建不同类别的问答链接,以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仅提高了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北京市课堂教学变革的成效

1.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变化

在学生观方面,多数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部分教师开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材观方面,教师开始尝试拓展新的教学资源,不再把目光锁定在教材和教参上,而是充分利用现实和网络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

篇2

一、创新数学教学方式的意义

1.数学教学方法的开发主体

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来源于课堂,所以课堂是众多要素研究的主体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把课堂作为主要内容,是因为学生是有效课堂的主体,是最核心的课程研究资源。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互动性、探索性和思考性及钻研精神,所采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所获得的磨炼与考验,所形成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的自测和考试成绩,等等,都可以作为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象。

2.数学教学课堂的核心价值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对教学进度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十分重要,但是当教学资源得到满足时,即教学上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实现甚至相当完备时,有效的教学方式才是决定有效教学能否达到有效数学课堂实践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是最关键因素。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开发研究对于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转变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增强师生之间互动的和谐性,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合理有效地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优化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因此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开发原则和途径

1.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有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的思想必须切合师生和客观现实的需求,必须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必须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先性原则。当我们有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后,我们会发现,可供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开发与研究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开发数学有效课堂的时候,应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合理选择和开发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力求做到“合情、合理”,突出教学的“重点性”、“针对性”。

(2)需要性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作为研究对象,它又有客体的一面。因此,在研究有效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客观因素,比如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个体差异、知识建构和智力水平等,力求做到“合理、有效”,突出有效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人本性”。

2.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途径

(1)数学课堂有效性从精神层面进行探究。数学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观、逻辑观影响着其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学生个体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往往容易在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产生某种认识、情感甚至行动上的“共鸣”。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刻苦学习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反思批判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都是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数学课堂有效性从语方层面进行拓展。课堂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数学的学习是语言之间的碰撞,探讨,提升乃至突破的。实践证明,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可以更好地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语言的技巧流可以催化学生文理学习的相互融合,又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共识,思维的拓展,情感的交流。

(3)数学课堂有效性需要构建学习共同体,营造互动氛围。子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间在年龄、思维特点、数学推理逻辑等方面的相似性,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诸多共性。教师高效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共性能在学生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感染和激励的效果。在这个共同体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讨论、思维碰撞、交流感受既能激活自己,又能感染别人,这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4)数学课堂有效性注重思维的创新。新课程提倡开放的数学课堂,在引发师生间思想的交锋,激烈的讨论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灵感的产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交流中会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思想、可能作出独别蹊径的妙解、可能出现令人措手不及的“问题”,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创新,表达出学生最原始的思维轨迹,容易被教师忽略,而这却是有效教学手段中最宝贵的课堂资源。这种资源教师不可强求,是事情演变过程中生成的,我们要将它的价值最大化,让它成为有效数学课堂的亮点素材。

(5)数学课堂有效性要注重学生的课后自测反馈。数学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信息与资源,更要注重课后学生的自测与反馈。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我制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每日一测”的训练,学生通过出题,答题,评分,纠错,再订正等一系列自测手段巩固课堂知识,满足求知欲的思考性练习等,课后自测成为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着重研究的因素。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式是新时代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篇3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趣的培养。随着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怎样选择最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呢?现我谈谈自己的的看法:

1.更新观念,积极践行新教学理念,做具有创造性的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应具有新理念的教师。建立一种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深刻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培养创造性的教师,是课改的迫切需要。教师眼里要有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把学生好学、自学等学习态度及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的始终。新课改的春风在呼唤着教师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没有创造性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创造,教育也就没有发展。只强调知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来源过程及情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于是我一边学习创新的方法和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不断进行教法和学法方面的探讨。边学边试验边总结。

2.激发数学的兴趣,注重习惯养成,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长数学探究能力,获取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观。教学实践中,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每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防止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在一节课前应做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谈话、讲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能开好头。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时,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师:同学们,为了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间团结、友爱……)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且让学生知道了那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这样既净化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又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的课题,激发了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

3.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奉送真理,不如教人发现真理。一堂课的知识,要靠学生去领悟、消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创新。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讨论它的变化规律。一个小组的几个学生通过讨论编成一个小口诀。“小数点,真奇妙,向右移要扩大,向左移要缩小,移一位变十倍,移两位变百倍,移三位变千倍……”这个口诀学生自己很快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给记牢了。这一堂课的教学,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试着讨论得出口诀。在复习乘除分数应用题时得出:面对分数应用题时,首先分清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比单位“1”多时要用加,比单位“1”少时要用减。这个口诀不是宝,具体情况要动脑。两量相关才相连,两量无关靠边站。通过让学生讨论、学生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括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学、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虽说这些口诀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学生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高。好像自己跟科学家一样发现了定律,激发了探索热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打算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造。

4.激励竞争,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为此,我常常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去交流,从竞争中获得知识。而且领悟到竞争的乐趣。例如:在辩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谁的面积大这节课中:坚持长方形的面积大的一组中,两个学生主动站出来,拿出一根绳子,用四只小手撑成一个长方形,然后上面的两只小手稍平移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名学生说长方形的宽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边,而点到直线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的高小于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小于长方形的面积。通过辩论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许多学生都想充分表现一下自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学习当中。学生的创造性有了发展,也充分培养起来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只要有了创造精神,那就会有创造成果,而当学生的创造性一旦得到发展,那创造成果将是不可估量的。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引导个性化学习,实行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能力是不同的,各学生的成绩也表现为参差不齐。为了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可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分层布置作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练习、巩固,教师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让它们对基础知识加以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优等生教师应给予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教师设计、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让它们去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优秀学生更好发展。如:练习中的“星号”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给予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篇4

二、 游戏式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结课不仅能促进学生大脑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牛津小学英语》 3B Unit 10 Do you play ...? 的教学重点是: 1. 句型: Do you ...? Yes, I do. /No, I don’t. 2. play + 球类, play + the + 乐器类。在结课时,笔者拿出了课前事先准备好的篮球、足球、笛子、二胡等,利用小组合作、相互竞争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创编短语并根据所学句型进行情景对话。整个游戏过程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既巩固了本节课重点句型,又有效延伸了课堂。

三、 绘画式

绘画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之一。因此,在结束新课时,教师可将绘画活动与语言操练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3有关水果名称类单词时,笔者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听指令动手画一画,如: draw a red apple, draw a yellow pear, draw a yellow banana ... 并让学生边画边重复指令。此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加强了单词的形象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悬念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前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则能让学生有强烈的破疑愿望,激起他们寻根究底的兴趣。如在教学完《牛津小学英语》 3A Unit 1 Hello B部分有关动物类英语单词后,笔者就出了两个谜语让学生猜: 1. It is very clever and lovely. It is good at and likes to climb the tree in forest. What is it? 2.It is from China.It is fat. It is black and white. It likes eating bamboos.What is it? 学生听完后都努力思考着答案。这时笔者对他们说:“I’ll tell you the answers tomorrow.”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都急切地期望下一节英语课的到来。

五、 归纳式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他们综合和概括的能力。如在教学完《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5 Plus and minus B、 C部分重点句型: “How many ... can you see? I can see ...”和数词的表达方式后,笔者就运用了归纳式,让学生借助教师在电子白板屏幕上提供的板书内容,归纳本课重点句型how many后面跟复数名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归纳式结课时,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发现归纳语言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 拓展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等出发,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等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 3A Unit 11 A boy and a girl一课时,在学完了Nancy和Liu Tao的自我介绍后,笔者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向全班做自我介绍,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如,本班的一位女同学介绍道: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My name is Chen Yu. I’m a Chinese girl. I’m from Yangzhou. I’m ten. I’m tall and thin. My hair is black and long. My eyes are big. This is me. Thank you. 学生在做自我介绍时,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篇5

一、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认真的完成教学大纲,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虽然老师学生间互有问答,但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启发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排斥课堂提问,最终导致不愿意主动运用语言,不愿意开口发言。但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专家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互动。这种互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较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师提问方法成为主流。香港著名的教育家Tusi指出,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产生课堂互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评测学生是否获取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英国著名教育专家Michael Byram也强调了教师提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社会互动,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介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如何问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环境中的首要部分,创造好的英语环境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旧的课堂环境,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没听懂或有疑问,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而且老师的“满堂灌”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久而久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形成了。实践证明,这种静态的没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就能扭转着这种情形。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提问的普及性。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嘴巴动,脑子动,彼此互动。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积极。

2.提问的适当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课堂所学的范围,选择适当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提问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加深印象。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的表达方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去寻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为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尽情地发挥。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扼制资优学生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差等生的桎梏。 4.教师提问的通俗性。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教师提问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正确把握提问的技巧、启发和鼓励学生,并经常性地给他们提供反馈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教师问什么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或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多半是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通常利用展示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是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两种提问各具特点,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较高的参与率,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提问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驾御课堂,实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师提问的误区

实现课堂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提问有时也保证不了互动的产生。某些问题反而妨碍互动性学习。Kinsella总结出了以下6条。

(1)教师提的问题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于或不答。(2)展示性问题提得过多,学生容易对非真实语里的逢场作戏产生厌倦。(3)含义抽象或有歧议的模糊问题应避免。(4)不要提语言结构复杂或堆砌词藻的问题。(5)过多的修辞疑问句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准备回答时,而你自己回答了问题。(6)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多个问题次序紊乱,缺乏逻辑联系。

五、结论

显然,教师的提问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参与,同时也影响课堂互动的产生。纵观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也就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应该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目的,而不是仅仅用提问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明确设计的提问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26-30.

篇6

应该承认,当前学术界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上述含义还有诸多争议,但本文无意于这些争议的辨析,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思考,课堂教学生活化还是不应该排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笔者称之为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生活化,本文以下所提到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也仅在此意义中使用。

从上述界定出发进行推论,笔者认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生活中去,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以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奇妙和乐趣展现原理概念的内涵和原理概念所蕴藏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意义。

二、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解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教育的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①将教学与生活融合,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来理解、感悟学习的内容,建构新的意义系统。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提出“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④,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⑤综合相关文件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而就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而言,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课堂模式的再创造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教学的创新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景构架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认真的完成教学大纲,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虽然老师学生间互有问答,但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启发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排斥课堂提问,最终导致不愿意主动运用语言,不愿意开口发言。但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专家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互动。这种互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较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师提问方法成为主流。香港著名的教育家Tusi指出,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产生课堂互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评测学生是否获取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英国著名教育专家Michael Byram也强调了教师提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社会互动,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介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如何问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环境中的首要部分,创造好的英语环境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旧的课堂环境,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没听懂或有疑问,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而且老师的“满堂灌”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久而久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形成了。实践证明,这种静态的没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就能扭转着这种情形。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提问的普及性。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嘴巴动,脑子动,彼此互动。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积极。 

2.提问的适当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课堂所学的范围,选择适当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提问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加深印象。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的表达方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去寻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为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尽情地发挥。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扼制资优学生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差等生的桎梏。 4.教师提问的通俗性。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教师提问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正确把握提问的技巧、启发和鼓励学生,并经常性地给他们提供反馈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教师问什么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或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多半是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通常利用展示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是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两种提问各具特点,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较高的参与率,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提问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驾御课堂,实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师提问的误区 

 

实现课堂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提问有时也保证不了互动的产生。某些问题反而妨碍互动性学习。Kinsella总结出了以下6条。 

(1)教师提的问题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于或不答。(2)展示性问题提得过多,学生容易对非真实语里的逢场作戏产生厌倦。(3)含义抽象或有歧议的模糊问题应避免。(4)不要提语言结构复杂或堆砌词藻的问题。(5)过多的修辞疑问句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准备回答时,而你自己回答了问题。(6)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多个问题次序紊乱,缺乏逻辑联系。 

 

篇8

2.引导学生学会“四放”。一是凡身边的实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是凡在课外能看得到、做得成的事物、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三是凡是有章可循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总结。四是凡较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师要通过练、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验证。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够带动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题,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物理学科能力,就是在实际物理场景中进行识模、建模,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数学工具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科学研究方法的习得,还包含科学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课堂,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

实验是探究最好的方法。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变验证型学生实验为探究式学生实验,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这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9

2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启发式教学的拓展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视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从而学会学习。实施启发式教学,就是使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受到尊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权威”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为主,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从而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去讨论、分析、研究,教师只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只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对症下药,提出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所谓点拨,就是存在的知识及思维障碍予以排除,从而达成目标。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评价、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调控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3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有利于形成宽松的学习氛围。讨论合作学习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多向交流,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往往容易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最好首先有意识地让学困生发表见解,尽量引导这些学生达成必要的共识,将讨论引向深入。这样,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了呵护,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巩固,宽松的学习氛围得到了营造。

篇10

从教师层面来说,一直以来的中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传统课程,一直努力巩固、提高学生的双基知识和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众所周知,效果(尤其是后者)并不明显. 于是,2002年至今的新课程改革有着突出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从教学方式来看,转变了满堂灌的教师授课方式,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课外探究等多种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使数学教学有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改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兴趣是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 笔者任教初中数学多年,渐渐发现初中数学对如今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难教,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始终无法摆脱形式化的数学结果,以及知识的理解、解题的运算、知识的记忆等带来的困扰,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以改变、创新,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 其一是使他们听懂数学课,其二是使他们喜欢数学课,其三是真正通过多动手、多探究建构,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下面,笔者将浅谈如何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尝试,进而高效利用课堂教学,与大家交流.

■ 强调感知教学,渗透思想方法

数学的某些问题必须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分析,但并不是初中生掌握不了,当然这有个前提――学生拥有一定的数学问题理解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 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觉得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相比以往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其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依旧较弱,而对感性的认知材料,诸如图象、动画、视频等兴趣较大,而新课程特别强调知识的感官认识,很多结论也注重感受,因此学生对理论较多、形式化味道较重的数学概念、定理情感不浓,造成大部分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力比较差,对问题的实质理解层次不足,易造成学生阅读疲惫,无法从问题中分析出足够的主干知识和数学关系式,成为解题教学的瓶颈,因此笔者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出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提高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加强问题的理解离不开思维的培养,这涉及很多方面,如细心、转化、运算等. 可是在学习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忽视前提条件而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境. 这是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总是不容易被自己发现. 我们总是说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路径依赖的特点,每次都是一样的思考方式,所以总是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下面请看一个例子,看看如何运用思想方法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案例1 “两个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告诉学生圆圆位置关系,然后判别、运用、解题,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是不行的.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教学通过探究性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可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总结结论.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动态地演示两个圆的运动过程,先在屏幕两端各显示一个圆,然后拖动任意一圆,构造两圆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况,请学生观察、思考.

师:在这两个圆的运动过程中,有哪些情况出现?

生:刚开始,两圆没有相连;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一点;再继续运动,两圆相交于两点. 教师再重新演示一遍运动过程,同时给出结论(幻灯演示).

师:观察不同情形,两圆的圆心距和它们的半径有没有什么量化的关系?

教师重点要通过形的运用(利用CAI工具),组织学生亲自建构,从而得出三种位置关系(相离、外切、相交),找出规律.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建构进行总结:

(1)两圆相离时,圆心距大于两圆半径和,即d>R+r.

(2)两圆相切(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圆半径和,即d=R+r.

(3)两圆相交时,圆心距小于两圆半径和,即d

说明:借助图形语言(CAI教学辅助)描述两圆的位置关系,并以动态的形式给予展示,简约而不简单. 一旦利用以形辅数的方法,两圆的位置关系竟如此简单明了. 用化“数”为“形”的分析,将两圆位置关系直接快捷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以形辅数”思想的渗透和运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广泛使用,笔者觉得CAI正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交互功能,而这种交互性恰恰对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很有帮助.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反思建构时,教师要多花时间去思考课的构成,努力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空间.

■ 提高讲题效率,锻炼思维突破

数学教学最难之处,是教会学生理解、分析问题,以及锻炼学生的思维.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水平和教师讲题的水平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各地多次进行的数学说题比赛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最好诠释. 那么如何讲题才能高效易懂呢?笔者以为,处理一道数学试题需要按照“审题、分析、解答和反思”这样的解决过程,将这种流程用语言向学生进行表述. 试题分析初始并不需要定量的计算,而是以开拓解题的思路为主要目标,即向学生传递“思维”,这是数学试题讲评的一种趋势,即利用语言口述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使用的思想方法及解题策略. 教师对讲评的试题一般要做简要的计算说明,让学生从“雾里看花”到“真真切切”,进而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

案例2 请对函数

y=2.5x( 010)的意义进行描述.

篇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积极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针对北京市延庆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滞后于课程改革进程的现实问题,重点围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实施措施

第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转变干部教师的观念,提升素养。笔者所在总课题组组织干部参观学习、市县拉手、县域内拉手活动;邀请专家对干部教师就智慧课堂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专题进行培训。转变干部教师观念,提升干部教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通过干部教师的组班培训,干部教师跟上改革步伐。借助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北京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组班集中培训,使干部教师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课堂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紧紧跟上教育改革新步伐;使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能够及时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引导教师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办学规模小的学校教师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切实做好为基层教师成长的服务工作。

第四,通过协作区开展走进学校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第五,以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中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深入课堂教学研究,形成具有延庆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六,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析,形成针对不同课型、内容、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二 研究成效

1.研究成果

第一,初步形成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我们研究出的教学模式属于归纳范畴,是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如延庆体校总结归纳出“126”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1”即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中心。活动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活动,不能仅仅为了追求热闹的形式而活动。教学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目标去组织活动将是无根之木。“2”即两种操练方式:基础操练与拓展训练。基础操练是及时巩固基础知识不可或缺的方式,可以集中教授,让学生明晰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通过机械、半机械、自由操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明晰了本课的重难点后,进入学习时更容易在设定的情境中再次巩固重难点,为拓展训练做好知识储备。拓展训练是知识在运用中的一个总结巩固拓展过程,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6”即实施步骤共分六步:一是创设情景,唤醒智慧;二是呈现新知,启迪智慧;三是基础操练,分享智慧;四是课堂教学,领悟智慧;五是练习设计,内化智慧;六是拓展训练,深化智慧。

第二,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无拘风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等,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香营学校的英语老师吴××根据学生喜欢唱歌和爱好音乐这一特点,将英语知识编成歌曲,引导学生爱上英语,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教师通过英语歌曲法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爱上了英语课,学习积极性也高了。物理老师耿××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解物理习题,学生能够抓住题干重点和运用知识,提高了做题速度,大大调动了学生做习题的积极性。再如延庆七中的老师采取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

第三,多种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兴趣、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原因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第三中学、第一中学都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收效显著。八达岭中学、刘斌堡中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中学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各校有各校的办法和高招,如刘斌堡中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强调的是小组成员的整体协作,共同完成老师设置的教学任务;在小组合作之前,要让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鼓励每个学生在组内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2.研究效果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归纳总结意识逐渐增强,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

第一,教师成长。

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通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了解到教师在备课、上课、课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1)备课组课前充分研究,体现了教学预设的智慧。各备课组都能把集体备课工作放在首位,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基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分析,进而预设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如延庆四中鲁××老师在其“化学让世界更美好”的县级研究课中,充分运用一瓶可乐创设了一系列化学问题,引发学生对化学研究内容的思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3)及时捕捉信息,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各种信息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老师和同学,这些来自于学生的信息,有些是教师事先在备课中预设到的,但更多的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关键是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中生成的有效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逐渐推进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次稍纵即逝的契机,加以引导、点拨,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问题,体现了课堂生成中教师的教学智慧。(4)在课堂小结处再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问题的终结,而是用新知识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利用课尾总结,加以引导、点化,更能显示出小结在拓展延伸上的巨大功效。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的知识体现出学科的思想、学科的方法,初步形成认知结构。如延庆四中生物组在每节课小结时,教师都会引导学生概括本课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思维导图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5)在反思中积累智慧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每节课后教师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其次要反思教学方法,再次要反思教学价值。如第四中学初三数学组每天做解题方法的积累,并由组内年轻教师王×负责组内课后反思记录。反思中不仅积累了很多解题技巧,而且记录了许多教学方法。组内每位教师都能受到启发,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将学生放在首位,为学生的发展考虑,首先制订目标能够根据课标、教材、考纲、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可操作,改变了大而空的形式;其次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在课堂教学中,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式或提问式向启发式、研究式转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是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成绩突出。我县参加北京市第二届初中教师和实验教师基本功比赛,成绩突出。4人获得市级一等奖、20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实现了中考学科一等奖零的突破,成绩处于郊区县前列。

第二,学生的变化。

一是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变化。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多了,改变了以往课堂只是少数几个尖子生表现的局面。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思维方法得到丰富,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无论是2人一组还是4人一组,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的自信、活跃、合作能力迁移到课外,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在智慧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诊断自身的教学,立足于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采取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设计问题时紧密结合各知识点,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热情。

参考文献

篇12

二、史料式小结

史料式小结即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设计一些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的方式。通过材料,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同学们自然就能把书本的知识点找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掌握。

运用史料式小结要注意:①针对性。即在史料选择上,要注意与课堂所学历史知识相吻合,材料不能过多,难度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一致,有利于学生阅读;②原始性。在材料的选取上,要注意材料原文的真实引用,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为达到教师的意图而对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改造,这样不利于历史教学;③适量性。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教师在补充史料时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启发式小结

启发式小结即通过钻研历史教材,找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规律和本质,给学生以启迪的小结方式。学完本课内容后,我对学生进行启发。

教师: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从哪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这次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到1933年,长达四五年之久;这次危机波及面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的危害特别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减少了1/3,国际贸易缩减了2/3,失业工人达3000万以上。

教师:这次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引起了什么后果?

学生: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行“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教师:为什么美国是通过“新政”方式来缓和危机,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

通过这种启发,让同学们认识到:①美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政权,民主政治比较完善,而日本、德国是通过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美国综合国力强大,资源、国内市场比较大,具备通过改革复苏来复苏经济力量,而日本、德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小;③罗斯福、希特勒等个人因素的作用。

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不仅对罗斯福新政、日本、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比较的记忆,而且对美国、日本、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西方代议制政体都可以联系起来记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启发了学生的智力。

课堂总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概括精讲式、谈话式、联系比较式、引申式、问题式小结、承上启下式、练习巩固式、问题升华式、 提问式、补充式等,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总结要为全课教学目标服务,紧扣教材的重点。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总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关于总结的设计也就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放在整节课的背景下加以考虑。总结时,必须突出教材的重点。

(2)总结时对重要史实、概念的阐述要注意深化和提高,切忌简单地重复,应比讲新课再深入一步。

(3)总结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不单单是知识的归纳,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3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课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式。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教学GO FOR IT ! GRADE EIGHT UNIT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一话题,我在上课时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Today we’ll 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 First let’s know about some transportation.并出示画有自行车、小轿车、公共汽车、火车、飞机等图片,待学生熟悉这几种交通后,立马与他们展开对话:

T:How do you usually get to school,S1?

S1: I usually get to school by bike.

T: How do you usually get to school,S2?

S2: I usually get to school by bus.

T: How about you, S3?

S3: ------------

通过直奔主题,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掌握起来较轻松。

二、谈话式导入

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交际。教师通过跟学生的轻松交谈自然地过渡到课堂内容和主题上来,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课方法。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谈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如教授GO FOR IT ! GRADE EIGHT UNIT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这一话题,就可以利用谈话导入:

T:What are you doing now, S1?

S1: I’m having class now.

T: What is he doing now,S2?

S2: He is taking English class.

T: OK, what were you doing at 8:00 p.m. yesterday? S3?

S3: I was doing my homework.

T: Wonderful! Today we will learn Unit 5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rainstorm came?

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选择一些与教学课题相关的,较为贴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知识?p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强?p愿意幻想?p积极参与的特点。利用故事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听力,激发学习兴趣。如 教GO FOR IT ! GRADE EIGHT UNIT1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B Reading He Lost His Arm But Still Climbing 这一话题时便可以采取讲故事导入法。The teacher says to the students:” In our life, there are many accidents or problems happened every day, maybe you will meet on the streets, or when you do sports. What will you do when these accidents or problems happened…Today we’ll learn a person called Aron Ralston, he likes mountain climbing quite a lot.…”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照片或图片,学生的情绪在听了老师的话和看了图片之后,往往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教师在接着讲述 Aron Ralston 的生平和事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人物的印象。同时,学生也能从内心感受到 Aron 在面对生死抉择时那种强大的精神意志和力量。

四、创设情境导课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课件、音乐、语言、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入特定的氛围,深刻体会课文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例如,在上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10 I’d like some noodles.时,一位同事直接戴上了帽子,系上围裙开始当起服务员来。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很多。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去接触语言、感知语言并运用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

五、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是将学生引入话题的又一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条件。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明白每堂课的教学目的?p内容等,学生便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的成效。如何在导入课堂之际就让学生明白教学目的,教学双方进行有效配合呢?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在学情正常的情况下,我常采用轻松?p自然地提问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授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

T: Did you go to the zoo?

What did you see ?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What animal do you want to see?

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m?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引出koala, tiger, elephant, dolphin, cute, smart等新词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