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的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高中化学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

篇1

二、改革学习方式,处理好“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阐述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通过科学探究体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时往往脱离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在接受书本知识时往往未能把概念原理建立在其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化,即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情境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境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其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咨询作用,在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活动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数量上的有限性。探究学习再好,但学生上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以探究学习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里学生所学的知识只能是目前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所以课程改革针对这个问题鲜明地提出学习方式要多样化,要让长期以来不被重视、不占位置的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改革学习方式时,要处理好“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辩证关系,在反对过去学习方式单一化这种片面性的时候,不要走向另一种新的单一化和片面性的极端。

三、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化学作业的自主设计

篇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融合制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突出了“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实验”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突出了“科学探究、信息获取和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突出了“乐于科学探究、感受世界奇妙、赞赏化学应用、关注化学发展、养成科学态度”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发展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化学课程的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观念、化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相融合制定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十多年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目标中就包涵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2]。

1.1 从学科观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W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而自然界又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而,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必定会存在一些共通、跨越学科界限、具有普适性的科学主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版的“科学框架”(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中,将“尺度与结构”、“变化的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能量”、“演化”提炼为科学主题,上述科学主题在化学学科中以学科观念或核心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表1)[3]。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样是化学学科观念的特征。人们通过观察(特别是通过实验观察)、辨识并表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形态改变、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转化等,这种直接观察或通过一定的仪器或技术间接观察所得到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往往是宏观的,可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即“宏观辨识”。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的观察、辨识和表征,还必须探析其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学科中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探析,一方面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即“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从变化和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即“变化思想与平衡观点”。因为哲学认为,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沿着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轨迹运动着。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统领性和迁移性的化学学科观念。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我们不能只看到“宏观、微观、变化、平衡”几个简单的词,不能仅从化学一般概念或原理层面进行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能量转变,涉及物质及其构成微粒的作用力和作用力平衡,涉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辨识、探析和表征等。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不能把其中的“与”简单理解成两者加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1.2 从学科思维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人类在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坚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世界。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化学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坚持科学结论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证实或证伪。事实上化学科学中许多理论的建立和原理的发现,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理论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的,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的,这就是“证据推理”。由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层次的物质,且存在物质的多样性、不同物质结构的独特性和环境对物质及其变化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人类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时,常常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还需要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建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模型认知”。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证据推理主要是指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面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证据),通过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模型认知是指对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信息,通过抽象和模型思维,用简化的、形象化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内在特性和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完善模型。证据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简单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建构模型的前提。

1.3 从学科实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看,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离、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表征、物质的性能和应用等;从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看,化学实验通过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获取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再从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等方法对实验现象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形成科学的结论;从化学实验结果看,化学实验获取新的化学知识,揭示未知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将新的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实践。因此,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创新是化学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特征,化学科学探究最能体现和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最能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的核心要素。

1.4 从学科价值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学价值作为一个总的价值体系,由诸多价值要素构成,诸多价值要素聚焦于最终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化学科学的发展起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化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活动为前提的,化学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片面追求化学科学技术的应用性价值,就会带来诸如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导致科学不利于人发展的异化现象,无法实现科学的最终价值。实现化学科学的价值既要充分发挥化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作用,又要充分分析化学科学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即充分承担起化学科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

化学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需要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付出艰辛的代价,执着不懈地永恒探索和不断创新;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遵循着科学研究行为规范,体现着理性、客观、公正、平等、奉献、求实、严谨、民主、宽容、自由的科学精神,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和现代人类文化体系与精神生活的核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对化学学科价值很好的诠释。

2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和内涵

根据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是化学学科观念,又是化学特征的思维视角和方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征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的价值追求和化学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贡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关系可表示如图1所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处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中心位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以化学科学探究为载体,又是化学科学探究的研究内容和思维视角,“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科学探究形成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科学探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成果。

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从分子、原子层次对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4],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并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形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解决相关化学问题。

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对物质发展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和变化规律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认识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可控制的;能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和能量转化守恒的观念;能从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考察分析化学反应和解决化学问题。

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方式,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并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建构模型以揭示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过程,是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化思想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物质及其变化的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结论,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并建构模型,用模型思想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2.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指提出化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推理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是指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具有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对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质疑和批判、评估和反思。

2.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指在认识化学科学本质和化学科学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化学科学技术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崇尚科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并致力于应用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勇于承担和分析化学过程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的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有效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经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

3.1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后天习得性,决定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习得不能是“被动接受”,不能以“灌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更不能把化学核心素养简单地转化成“宏观、微观、变化、平衡、模型、推理、实验”等知识内容进行讲授,离开了科学、正确的化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就无法形成化学核心素养。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和践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

3.2 在化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化学知识,没有化学知识,化学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掌握繁琐却无法穷尽的“化学知识”,唯有将化学知识提升为可迁移应用的化学学科观念,才能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的内容逻辑主线,包含了许多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基本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化学一般概念上升为化学学科观念,考验着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高中化学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理解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所包含的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需要建立化学学科观念与化学一般概念等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观念体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围绕一定的化学课程内容、通过多样的化学学习活动展开的。虽然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不一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发展的贡献可能存在差异,但一定都能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发展。化学课程实施中一定要防止的是:将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分解开来培养,将化学课程内容与化学核心素养的某维度进行对应,并贴上“标签”。

篇3

2008年9月,为了体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河北省对高中化学教材进行了新的改革,并在多所学校进行试点。教材的更新是发展经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体现了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无论在什么方面,新教材都体现了新的特点。

1、创意新

新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创意新。首先,与老教材相比,它全是彩版的,图文并茂,这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其次,把原来枯燥的、专业性很强的题目改成了全新的、有趣味、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能给人遐想的题目,如《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怎样构建分子大厦》、《评说硫和氮的功与过》等,反映了化学的魅力所在。

2、内容新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全新的内容。例如为了改变以往教材基础理论教学只重视理论本身的灌输,而忽视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理念,加强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编写了第一章《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通过原子结构发现过程的几个阶段,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苦和细致,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另外,新教材还加强了化学和生活、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如《海水晒盐》一节,通过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介绍,培养学生开发海洋资源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了在自然界中氮、硫元素均有自己的循环,循环使自然界具有自净能力,如果人类的野蛮开发和过度开发,必然使自然界氮、硫循环的平衡遭到破坏,酸雨等环境灾难将危害人类,只有既保持发展又维护生态平衡,才是人类明智的选择等。同时,利用拓展视野板块,向学生介绍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水的消毒、宝石钻石品位的评定、亚硝酸盐和人体健康、石油的海洋污染等各种社会、环境、生活问题。

3、编排新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还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编排新。首先,把教材与实验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归纳物质的性质,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其次,知识内容成块编排,内容较简单,但是,边上列出了大量的思考和讨论题,这样,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不再受到教材的严格约束,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可以使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做到最合适学生的需要和要求,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留一些空隙让学生自己思考。

4、作业新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作业新。大部分作业具有一定的能力要求。一部分作业是以研究性习题的形式出现。如《请你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有关海水的资料,完成一个有关的专题报告,如海水淡化、海水的综合利用、海水"淘"金、海水中的核燃料等》,让学生学会从网络中查找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及媒体工具的使用。

篇4

2.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过程

探究学习包括科学研究的基本活动,根据我国《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的定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应该说,这一介定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

具体教学中究竟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笔者尝试了以下两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1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获取知识。其过程是: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对问题交流讨论,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反复实验提出新假设)―认知重组,提高总结。

2.2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化学教学必须以实验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的角色,根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创设实验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实施方案发现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迁移拓展。这是一种学生自主获取化学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有利于牢固掌握化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境+问题串”在实现探究性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乐于探究”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探究性学习要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我将它理解为“问题+情境”,通常是把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通俗的讲即“情境+问题串”。所谓“情境+问题串”即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从特定的情境出发,设计一组围绕该主题或中心的问题串。

篇5

二、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善于设想,勤于思考,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要具备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中对正确引导设题、提示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课题、支持交流评判、引导归纳总结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法指导。

三、研究性学习的几种类型

1、化工工艺类。如:学习高中化学中h2so4的工业制备、hno3的工业制备、氯碱工业等三酸二碱工业生产时,让学生研究归纳此类化工产品生产的原理、工艺流程、生产计算等,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渠道去研究这些学生感兴趣又有深度的课题。

2、知识归纳类。在高三进行催化剂、漂白剂等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纵观高中化学并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认识。如复习催化剂时,可以通过学生资料查找、小组讨论,研究催化剂对人类的益处、催化剂与加快反应速率的关系、催化剂的选择、科学发现催化剂的例子等,使学生了解到书本更多更有益的知识。

3、实验改进类。如锌粉与碘的反应,按课本实验要求,一般课堂实验会失败。教师可以创设实验失败的课堂情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研究和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找到:把锌粉与碘粉充分研磨和将混合粉末用热水浴加热等多种成功的改进方案。又如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有学生认为书上实验步骤不够明了,通过研究实验,许多学生用化学估量法找到用胶头滴管替代量筒进行简易对比操作的方法,结果使实验变得清晰明了,减少了许多干扰因素。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确还存在不少实验改进的研究点,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

4、学科交叉类。化学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学科之一,而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则是与多种学科有关的综合性问题。高中化学中的许多应用型问题,就属于这类问题,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研究。如:电解类题型中经常与物理、数学相联系,用v=s*h求电解池的体积,用q=it来求电解产生的电量;有机物结构推断中又经常会碰到立体几何共面共线等的相关知识。

5、生活环保类。化学之所以让学生感兴趣,是因为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经常找到与生活相关的研究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研究。化学与化妆品生产、化学与新药研究、化学与能源开发、化学与环境保护等,把它们作为一个个的研究点,以课堂为主,以课余为辅,指导学生开展有滋有味的研究学习。如高二学到甲烷时,学生从解放初农村使用沼气情况,谈到最近海底发现固态甲烷以及这种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等,课堂显得很活跃,信息量也大。又如,高三进行醛类研究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大型建材超市进行调查,发现有些家具与涂料能挥发出对人体有害的醛类物质,对此,也研制出了新型的绿色环保涂料和除醛喷雾剂等新产品。

篇6

1.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1.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1.3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1.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中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的方法

2.1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发生了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数学游戏和在讲述时“设疑”等一些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2.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必须由教师透彻讲解,经学生消化理解,再经过实际应用中反复实践,才能在头脑中正确形成。概念不清,基础不牢,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就调动不了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思维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差生的转化。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的正确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淳淳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让他们逐步提高。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要随时纠正在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4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直接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原因所造成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篇7

一、高中化学新教材结构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指《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包括6个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每个课程模块2个学分,36学时。不同模块教材具有鲜明风格、独特功能,采用多种课程设计取向,发挥多种课程设计取向的优势,设置多种水平层次,提供多样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必修模块是所有高中生必须学习的,而选修模块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设置的,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高中的教学。

二、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反映了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这次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也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从三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高中化学新课程也让学生从三方面进行自我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三、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反映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作为三条内容线索贯穿始终,富于整体联系。

1、从实验中学习化学

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6是实验化学,不论必修还是选修课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许多学习小“模块”

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

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内容新颖活泼。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探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科学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创设了新颖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础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问题是“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1)开采铝矿的工人;(2)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3)饮料公司的老板;(4)售货员;(5)消费者;(6)环保局的官员;(7)回收公司的人员。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它不但关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还关注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能力,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意义。

3、大量的彩色插图

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篇8

教师、学生和教材是传统的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过于依赖教师在黑板上板演,而对于板演的文字和图像,学生的能力有限,图像很难在其大脑中产生动态,抽象的问题很难被形象化,这样的课堂教学比较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一般。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多媒体技术通过悦耳的声音,多样的图片,形象的画面抛开一些表面的因素,将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瞬间完成的实验、不易实现的实验等,通过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宏观缩小、微观放大、动静结合、重复播放,使学生获得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如,教学《金属钠的性质》一课时,可以采用动画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启发思维,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钠的性质,再分小组交流,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交流并反馈学习成果,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实验化静为动

有些实验现象,虽然可用演示实验演示出来,但不利于观察过程或不利于进行分析实验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模拟不仅可以补充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控制:由快变慢,由静到动,由小放大,重复播放等,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4.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减少板书,增大课堂容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板书占用了较长时间,课堂的容量也随之缩小。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化学教学,可把较长的板书或例题和习题制成课件,极大地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同时,也为增大课堂的容量提供了可能。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验教学的作用不可替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获得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人们提出的各种假设也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这就决定了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以实验为基础,不能是简单纯粹的理论教学,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象进而总结出正确的规律。为此,课本上安排的演示实验应尽量做,还要对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非教学过程中实际条件不允许,否则演示实验绝不能被动画模拟或者视频播放所代替。

2.课件要注重实效性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获得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寻找到最佳切入点,什么时候播放视频,什么时候插入图片,恰当地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课件的制作要避免“花哨”,不能被多媒体所左右,这样才能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9

1 引言

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及其丰富的学科,政治学习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感觉枯燥与乏味,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基本兴趣与动力,从而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也随之下降。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经过长时期的研究与探索,我国教育界在自身教育机制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意图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所学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直接展现出来,从而使得教学活动生动起来,做到政治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1]。

2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2.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我国新课标的提出并不是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而是在强调学生主体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教学。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所授知识大多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抽象的理论化语言,单纯的依靠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基础知识并不能讲其很好的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所说的自主教学也并不是指的这些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非能力性技能,且这样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事倍功半的。基于此,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发生在身边的形象案例加深对政治观点的理解与把握。

举例来说,我们在讲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时,可以为学生陈述处于时代前沿的创新案例,从而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做到合理的创新。如,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认识到了PC必将改变人们的工作及生活,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了此方面的研发中,这些怀揣梦想的人突破了传统的科技,看到了创新的闪光点,也因此称之为联想,其英文名字“Legend”就是传奇的意思。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创新的内涵,同时也会受到鼓励和激发,从而促进其思想的全面发展。

2.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政治学习的本质要求、核心条件、基础要素才能自发的进行学习与探究。而生动的案例教学恰巧为学生将抽象知识到自身理解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与桥梁。如,一个杯子还剩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怎么还剩半杯水”,而乐观的人则会说“幸亏还有半杯水呢”,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呢?一方面,乐观与悲观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存在都有两面性,我们要总揽全局,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既看到其不好的方面,又要认识其本身存在的合理价值。经过这个案例的讲述,学生们不仅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政治观点,也会将其联系到自身的行为中,从而改正以前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3 高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应用的分析

3.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学内容的实施不再以教师教学为主,而是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认知,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全面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状况进行理论知识的探索,从而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标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深入贯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涵[2]。如,教师在讲述“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政治哲学观点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根据其在生活中所得的经验及对这一观点的大概认知进行沟通与交流。由于学生们存在个体的认知差异,因而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思想的碰撞与矫正,从而更好地体会这一高度抽象理论的准确含义。

3.2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

所谓案例教学最重要的在于其案例本身背景内容的存在使得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自发的从多角度思考并分析问题。基于此,案例的选取与其蕴藏的内涵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高中政治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取案例呢?什么样的案例才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呢?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媒介来接触外界的新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及报纸等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深刻挖掘时事内容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并以此作为案例进而辅助政治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广泛的收集各方面的案例来源,以教学内容为前提进行案例的针对性筛选。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做深入的调查,以便确保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创新,这样一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就起到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意义了。此外,案例的选取还要突出时代性与开放性,我们不能照搬很多年前的例子,进而混淆学生对政治观点的准确理解。

4 结语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新型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趋于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制度的实施。在案例教学法中,我们要做到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促进案例来源广泛性的增强,从而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总体性提升。

篇10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作为教师,想要赶上时代变革的步伐,适应教育改革带来的冲击,就必须要改变教学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综合素质与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同样如此,随着人们对化学教育认知的提高,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简单谈下自己对化学教学观念转变方面的一些观点。

一、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化学的教材观

化学教材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道具,对化学教学具有极大的影响。但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却不叫落后,虽然知识的含量较高,但是却没有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同步,无法保证化学教学的现代化。因此,高中教师想要转变观念,首先必须转变化学的教材观。具体来说,其一是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化学教材要吸收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够反映化学科技的最新成就。其二要重视化学教材的多样化,化学教材要最大程度的拓宽学生知识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其三要重视化学教材的趣味性,化学教材要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四要重视化学教材的结构化,化学教材要反映化学的基本结构与框架,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

二、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化学的教师观

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师观,教师不仅仅要教好教材,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修养。高中化学教师不但要学习一些教学论、化学教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总结教学的经验,对化学教学进行探究,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还要这种对自己品质与技能方面的提高,以此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习惯。

三、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人才观

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人才,所谓人才,指的比较全面,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人才观,切忌认为只有考高分、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人才。高中化学教师要抛弃只靠分数定人才的陈旧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抓智育,还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为社会培养各种有用的人才。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化学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爱好与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四、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认识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这种关系对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明显。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认识观,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理论与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良好的道德情操。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认识规律,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化学的知识观

许多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执著知识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化学教学中对学生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所以高中化学教师要改变自己对知识方面的观点,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不但要给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以及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通过化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自然观,通过化学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六、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化学教学的过程观

现在许多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的过程并没有全面的认识,他们只是狭义的认为化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规律的演变过程。这种狭义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效果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现在人才的两大标准就是知识与能力,知识是基础,可以转化为能力,但是却并非任何知识都可以转化为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可以转化为能力,而化学过程恰好就是一种活的知识。而狭义上的化学过程却并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股指化学教师要转变化学教学的过程观,科学的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地位,化学教师作为教学的客体要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培养认识的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

七、高中化学教师要改变化学的课堂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单纯的教,即教师单方向的向学生讲授知识,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转变化学的课堂观,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把课堂教学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单向的教为多向、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篇11

如今大部分的化学老师紧紧跟随我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高中化学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了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然而,从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效果来看,高中化学老师还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没有更好地对自身的教学思维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学生与老师都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只教考试涉及的内容,只学习考试涉及的内容,不会跳出固定的思维圈子,去寻找新的知识海洋,全面发展化学素养。在学生才升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以往的化学学习中基础较薄弱,涉及的内容老师并未深入地进行探讨,所以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给高中生本就瘦弱的肩膀再次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2.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的特征

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与传统的化学教学比起来,有着传统化学教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与高中之前的化学教学目标比起来不相同。高中之前所进行的化学教学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初步的、简单的认识;但是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老师更加关注的是能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可以为高校所接受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让他们能够进入自己想去的大学进行进一步学习。

其次,高中化学和传统化学所选择的教育对象不一样,高中之前的化学教学仅仅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然而高中化学教学在有了高中之前化学教育的铺垫之后,学生对化学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简单的认识与感悟,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活跃的思考,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最后,高中化学教学与高中之前化学教学比起来,所选择的教育层次不一样。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普及,并且不断拓宽他们对化学的了解与认识。与高中之前的化学相比,高中化学所涉及的内容更为高深,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在化学课上所学到的内容。通过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让自己观察化学问题的水平上一个台阶。

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化学老师要在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使之适应逐渐改革的高中化学教学。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化学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过去的老师中心论已不再适合当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要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人公的高中化学课堂,提高化学的教学效率。在日常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得到充足的个人空间,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使他们形成对某个化学问题的独特见解,并得出自己的感悟,对他们的见解进行一个评估。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于讨论,习惯把化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联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化学问题,从而更好更快地解决化学问题,提升化学的学习成绩。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

篇12

一、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对隐藏在客观现象背后的一些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按照这个特点,初中化学的教材编写也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实际例子然后给出浅显的解释。没有深入的分析某个化学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基础化学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反复背诵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化学不像数学那样需要很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1.概念变得更加抽象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侧重于定性分析,高中除此之外,还要有定量分析,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抽象思维来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像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不仅抽象,而且理论性很强。

2.内涵更深,联系更广

物质的量概念使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联系起来,渗透在高中化学教材的各个章节,对整个中学化学的计算起着奠基作用。还有像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这些知识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如果学得好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和综合,并能使学生以这些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后续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三、关于实现初高中化学教学良好衔接的对策

1.深入分析教材特点,实现初高中教材内容教学的衔接

高中的化学教师应该认真去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化学教材的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哪些知识点是在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没有提出要求的内容等,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的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衔接要让学生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2.创新教学方法,突破教学模式的衔接难题

(1)教师应该在通览初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同时,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情况,在过渡阶段必须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改进学习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化学课程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高一新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迈进的过渡阶段。一次化学实验课、一个好的化学老师等都可激发他们心中的学习热情。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优势,使其将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化学教材上的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经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教学程序和方法,“启发式”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培养良好的习惯,发展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

3.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顺利的过渡

在整个初高中化学的过渡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高中化学教材以及相应教学方法必须伴随着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转变而转变。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要促进学生向主动进行化学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总之,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良好衔接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坚实基础,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环节,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能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做好这一环节,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腾飞。

参考文献:

[1]胡朝健. 抓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探讨[J]. 保山师专学报,2005(2):15―17.

篇13

高中化学;学习困难;认知因素

一、前言

针对高中化学学科中普遍存在着的学习困难问题,将对我们在学习化学时的状态和特点进行认知因素影响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高中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由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构成的,找到这些影响化学学习的因素,并且对其进行认知因素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自身的化学成绩。

二、高中化学学习困难分析

根据查阅资料的结果表明,高中化学学科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同学的化学学习态度差,因为化学这门学科占高考分数中的比例比较低,因此,很多同学都没有对化学学科进行相应的足够重视。其次,大部分同学的化学理论学习基础较弱,由于高中化学新课程起步较晚,很多同学对高中化学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体系。再次,由于化学学科比较难理解,很多同学都对高中化学缺乏学习的兴趣。最后,有的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速度比较快,导致了我们很多同学的化学学习理解思路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使得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很吃力,从而导致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产生。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电离方程式这节课时,一些同学无法掌握好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因而有的同学在学习化学时就产生了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对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离子在电离过程中的电价变化学习掌握不到位,这些高中化学中新课程中的学习困难导致了自己的化学成绩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具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为学习化学的能力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差,缺乏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知体系[1]。

三、高中化学学习困难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高中时期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以具体经验思维为基础。而高中化学课程当中的许多概念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因此要想提高化学成绩,还是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化学。

(二)学习的认知风格不同

每位同学的认知方式不同,也导致了对化学新课程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同学之间不同的认知差异也造成了化学学习困难。有的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当中,不容易受到其他学习环境所影响,而有的同学在学习时就容易溜号,并受到身边同学影响,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干扰从而影响对自己对化学学习的判断理解能力[2]。

(三)化学学科认知结构

我们对各种化学知识结构的理解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也就不同。有的同学的化学理论结构框架比较松散,是导致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化学学习困难的同学的认知结构主要存在化学知识不足的特点,因为每位同学的理论知识储备都是不同的,因此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也就不同。他们的化学知识体系缺乏相应的结构化,对待化学知识概念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说我们对化学知识的表征系统并不是十分完善,不能正确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表征,思维比较僵化,原有的学习知识提取比较困难,比较容易受到之前学习的干扰。比如说初中化学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物理生物学的知识混淆不清,不能将原来的学习知识同新学习的化学课程相结合,许多错误的学习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具有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的出现又导致了化学知识负迁移现象的出现,比如说在我们在学习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就常常会受到无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习惯影响。

(四)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是指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对化学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有着元认知过程的监控,通过元认知控制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时,能够有效地使用化学学习策略,掌握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掌握陈述性化学知识学习的策略,提高对化学知识的加工深度。所以我们要对高中化学的学习进行合理的监控,增加学习化学的反馈效果,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提高化学成绩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主要是由同学中的认知影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化学知识体系,构建一个合理的认知结构,将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的各单元知识点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化学知识网络体系,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主动探索并研究化学课程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自主进行研究学习,并且通过每次的阶段性考试来检验学习的结果,要对自己的化学成绩要进行思考和总结,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学习状态,不能因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存在学习困难就产生畏难的学习情绪,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自身的学习特点,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学生自身的化学成绩[3]。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并且对高中化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进行了认知因素的有关分析,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并研究了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我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化学成绩。

作者:范颖霏 单位:武钢三中国际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