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信息化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审计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与传统审计相融合后产生的新型审计(计算机审计),不仅包括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的,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收集审计证据等以及对其合规性进行审计的工作。这种新型审计具有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截至目前,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时间并不长:如果将1990年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首次通过审计署鉴定并投入使用视为计算机审计开始(因为无审计软件根本不可能进行计算机审计)时间很短;若将1999年会计信息化的提出视为审计信息化开始(因为会计信息化即要求审计信息化),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虽然现在已有十余种审计软件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鉴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但审计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因此,要加快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提高整个审计信息化的水平。若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则社会经济发展就要受到影响。高水平的审计信息化将极大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审计信息化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也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必须更加深入、全面。基于审计信息化对人才的高要求,当务之急就是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级审计人才;具有扎实基础、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性好、就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这一教学是高校的朝阳教学课程,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需求。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信息化教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课程时间短,教学内容不统一、要求不一致,效果不理想。审计信息化教学应该如何迎接审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临会计信息化的挑战,带给审计全方位的冲击,就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并加以解决,从而进入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新时期。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资素质 虽然这些年学校教师成分大有改观、素质大有提高,但就会计审计专业的教师来讲,较缺乏信息技术,满足不了审计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另外,信息技术对会计审计专业教师来讲,往往会感觉胜任不了审计信息化教学,不易达到较高水平,这样不尽如人意的教师素质,短期不会有太大变化。一般而言,年轻教师应该能够较快经过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适应审计信息化的教学要求,从而解决师资素质问题。可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机制惰性太大,以致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素质不会很快得到提高。
(二)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设置存在着差异,且每位教师又都有自己的思路,这便导致其课程教学的差距较大。各校对于审计信息化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然而任何一门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目的不一致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不统一,教学内容的不统一就会教学作用不一样,教学作用不一样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的水平也不一样。由此可见,课程设置很重要。
(三)教材编写 虽然目前审计信息化方面的教材暂时出版了一些,但还是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有些教材编写偏重计算机程序设计,大部分都是各种程序子模块,轻审计技术和自身特点,不符合实际审计工作情况。从审计角度考虑,如内部控制、岗位设置、权限划分、审计步骤、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太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按照审计自身要求和准则较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四)教学内容 对审计信息化教学,有的内容简单,理论脱离实际,往往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与实际审计的需要相差甚远;有的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还把重点放在计算机操作上面,这样很难把最新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学内容缺少教学设施的配套支持,如开设了《计算机审计》课程,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缺乏等原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得不到有效保证,计算机审计软件就接触得更少,更谈不上在教师指导下全过程地运用一种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教学内容的实训。
(五)教学方法 审计信息化教学基本上没有改变传统的做法,授课方式仍然很单一,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很少安排审计信息化案例教学。教师讲课无新意、学生听课无兴趣,更不用谈互动交流了,“教”与“学”严重分离。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也仅是最简单的PPT应用情形,如此教学方法与审计信息化本身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六)教学实践 审计信息化教学与实习经常不同步,以致教学实践效果受影响。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也挤掉了教学实践的时间,从而使得实践环节总是流于形式,即使有效果也不佳。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各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因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界与高校联系松散,缺乏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致使审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稳定持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一)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 审计信息化的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过去那种仅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努力学好就能受用终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有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到“一专多能”,跟上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过,教师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要深入掌握计算机审计的运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晋升往往以发表文章多少作为主要依据,这种导向致使不少教师不愿涉足审计信息化领域。因此,学校应为那些有基础且热爱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尽快从传统“专业型”角色转变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合格教师。
(二)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应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适应这一需要,高校普遍开设了审计信息化的相关课程,并作为主干课程来安排学习。现实的情况是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有的把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放在首位,注重学生使用审计软件的技能技巧及熟练程度;有的侧重讲授审计软件的原理、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开发审计软件的一般能力;也有的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又要求学生掌握审计软件的结构原理、开发方法。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历史太短,各高校对此课程的认识存在差异,以致该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再加之任课教师自身的偏好,选用不同的教材,即使用相同的教材,各任课教师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授课内容。显然,这些都影响了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不一定能达到审计
信息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适应国家、社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审计信息化教学要采用融审计与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审计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的审计内容加计算机内容的教学,而是融审计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内容的教学。然而,审计与计算机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内容,以致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两张皮”的教学方式,即审计信息化课程分别由审计教师和计算机教师承担审计课教学和计算机课教学。这样,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审计知识,教审计课程的教师又不懂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的原理,造成审计信息化教学达不到要求,致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会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要采用融审计与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四)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大力加强教学实践 有些趋于老龄化阶段的教师虽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新的计算机审计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而大多数年轻教师往往是知识结构新但在审计实际方面接触少,更是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及时融合到实践中去的原因。再者,没有安排与审计信息化课程配套的随课上机实习、课后实践、课外实训等实践课程,而恰恰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及上机实习、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审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要大力地加强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改变单一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寓教于乐的多媒体手段,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首先对实例作一些启发式的引导提问;然后鼓励学生对报表进行积极的检查,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并尽可能地找出一些错漏弊,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最后教师作总绪性指导,使学生得到审计方面实质性的训练。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实际审计的能力。
四、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创新
(一)教学师资创新 审计信息化教学创新,教师的作用是首要的。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如何进行自我构建知识学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着教师的指导。如果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等于放弃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应该从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培养新的审计人才等多方面来要求和考察教师。审计信息化教学是跨审计学、会计学与计算机学跨度很大的学科内容的教学,这给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大挑战。但目前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状况是:有些教师擅长审计或会计专业,有些教师擅长计算机专业,他们在知识结构上不完整,要么审计知识不熟悉,要么软件知识太缺乏。因此,高校应从长远着想,加强对教师的进修培养,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提高素质,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有效地提高审计信息化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创新表率作用。
(二)教学思想创新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在高级审计人才的培养上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培养计划要适应社会对高级审计人才的要求,不能融于会计人才一起培养。由此,审计信息化的教学思想就应该有所创新,不应该按传统的方式与要求来进行审计信息化教学。传统那种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融于培养会计人才要求之中的做法,使培养审计人才有相对独立的要求。如此创新审计信息化的教学思想,以指导审计信息化的教学。
(三)教学内容创新 就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而言,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因为现在软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通过审计部门评审的商品化审计软件,用户可以直接购得使用,而且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都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其用户怎样操作使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编制程序上,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单位的具体或特殊情况来开发软件的能力。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前一种观点是讲商品化审计软件一般都配备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和使用手册,软件公司也会对其用户提供操作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所以虽然操作技能是重要和实用的,但掌握操作却是一项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将教学内容仅定位于此,似乎是太简单了。后一种观点表面是深化了其教学程度,但其可行性较差,因为仅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让学审计的学生掌握编程的技术和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学审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也极少从事具体软件编程开发工作。因此,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主流通用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并能通过软件的预留接口对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显得尤为合适重要,此为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创新。
篇2
目前,纵观全国各大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很多高校已经组织了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协助和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一般的信息化部门都是由学校领导直接负责,校长或者副校长负责,教务部门牵头,设置几个小部门,配备多名工作人员,专门设置经费,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然后由这些工作人员在领导的带头下制定规章制度,从而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选择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直接影响着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所以选择科学、合理、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绩效考核方法是极其关键的。当前被广泛认可的绩效考核方法有360度考核方法和目标管理方法等。360度考核方法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考核方法,它是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测评。目标管理方法是很多企业广泛使用的考核方法,该方法将各项工作制订一个最终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途径和方法达到该目标。为了强化企业业绩考核的实施效果,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详细地进行工作分析,将360度和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为本企业量身定制的绩效考核方法,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考核制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当今流行的某些考核方法。
篇3
1.1顺应大数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纸质媒介的教学档案管理方式以人工检索为主,现场查档、借档等实体工作方式的缺陷已日益凸显,难以最大化地发挥教学档案的价值。因此,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快速融入教学档案管理体系中,引入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工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质量水平、服务范围,极大地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的开放和便利获取越来越重要,电子档案更加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2]。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高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1.2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举措
2020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简称《档案法》)中首次增设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一章,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无论从法律层面看,还是从档案行业来看,高校推进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既是贯彻执行《档案法》的实际行动之一,也是适应新发展形势的必然举措。
1.3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的优化管理
以往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是以文字档案管理为主,无法深层地实现对人物、事件等方面的动态化描述以及对相关业务工作的动态化跟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实现高校档案各类数据信息的提取、分类,及时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挖掘高校档案数据信息的价值。根据现代化信息分析处理技术,高校管理者可从教学档案信息化数据中分析出教学活动的发展脉络和优劣之处,作为今后发展的借鉴与指导,辅助高校管理层针对教学做出科学决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3]。
1.4便于教学档案工作的良性运行
教学档案信息化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完成对大量繁杂的教学档案数据的收集,可以编制各种检索工具将相关教学档案以数字信息形式呈现,极大地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负担。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在于,借阅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教学档案的信息。与以往的人工检索和现场查档等工作模式相比,教学档案信息化大大缩短了查档时间,同时可以避免直接接触纸质原始材料,有效保护了教学档案的纸质载体。
2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1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由于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复杂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特性,大多数高校没有从整体上制订完善科学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这使得教学档案信息化业务的开展出现许多问题。部分高校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如何管理和归档等都缺乏清晰的认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许多教学档案资料缺乏规范性、完整性,甚至存在部分信息错误或造假等状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4]。
2.2教学档案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安全性
在大数据时代,教学档案数据的远程共享是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档案部分信息具有保密性,而数据远程平台的用户身份识别系统的安全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网络环境安全与否等都可能威胁档案数据信息的安全、影响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5]。因此,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根据《档案法》建立严格的教学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
2.3教学档案管理的专业性
信息技术的硬件设备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一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受限于学校对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质保障不足,教学档案管理还是停留在整理、装订、保管等工作上,信息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往往由教学管理员兼任,然而其在档案方面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偏弱,无法充分把握信息开发和服务的实效性;另外,兼职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也会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2.4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档案仍以纸质材料为主,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未将教学档案转变为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电子档案材料,因而无法采用深层次的数据整合、分析技术进行处理,导致教学档案的功能还停留在简单的查询、存档的被动式服务层面上,教学档案再开发利用率低。以外,基于学生或教师个人层面的教学档案收集较少,也使得在进行教学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时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个性化的档案利用需求。
3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
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校师生对教学档案的认知,充分利用校报、微信等平台积极开展教学档案工作的宣传。在管理层面上,根据国家颁布的档案制度、标准等,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明确教学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能,创新教学档案信息化工作程序,细化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内容,完善现有教学档案信息数据安全制度。在业务层面上,明确管理人员的技术责任和工作内容。在技术层面上,高校可以自己研发,也可以直接购买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确保办公自动化与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对接[6]。
3.2加强教学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学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将教学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中,购置配备齐全的硬件设备,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力度。二是强化教学档案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构建整合教务、科研、人事等的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库,整合上传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分类整理成全文数据库和目录数据库,为后期教学档案的内容检索、目录检索、档案查询奠定基础。三是加大网站平台的建设力度。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研读用户的信息需求,改善系统的查询功能,以此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3提升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建立高素质、专业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一是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以实现教学档案信息服务的技术能力为导向,增强其责任感与事业心。二是设置专职教学档案管理岗位,积极引进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具有较高学历的档案专业人才。三是对在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现代化技术培训,鼓励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加档案行业的研讨会、培训会。四是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以专业人才为主,其他工作可设置兼职人员,注重人员结构的合理性。
3.4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
在安全防护工作中,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完善教学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机制,提升每个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日常监督。二是做好软硬件的安全防护、教学档案的数据维护、备份和恢复工作,设置防火墙,防止外来病毒的入侵,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三是采用安全性较强的加密技术对教学档案信息加密,在教学档案信息开放的情况下对在线档案查询用户实施分层管理,设置访问权限,避免数据被非法访问。
3.5加大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经验的交流力度
我国高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较晚,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教学档案工作的重视,经费投入少,软硬件设施无法保障,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缩小高校间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积极鼓励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去其他高校实地考察,同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来本校交流和指导。
3.6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应依托学校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结合教学档案管理特点和需求,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搭建教学档案信息化服务平台,存储与管理各种教学档案信息,有效增强相关技术在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效果。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教学档案信息化服务平台要根据客户的自身需求来开发个性化的检索功能,设置功能清晰的业务模块,让客户在线获取人性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此外,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配置业务查询终端,实现一站式办理,提高教学档案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4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档案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时代需求、国家政策、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应结合自身现状,从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利用率等方面展开管理与创新,以实现高效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范杰.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究[J].档案天地,2019(4):52-53.
[2]刘筱筠,李婕,徐雨生,等.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及其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20(5):135-137.
[3]金丹,孙靖靖.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与教学服务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9(9):82-84.
[4]徐微微.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10):64-65,73.
篇4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教学信息化是指以高校教学环境建设、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信息化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广泛运用,促进教学现代化,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与利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基础平台网络化、教学信息资源数字化、教学管理科学化,以达到日常教学活动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一个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学系统进行全新分析与整合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学。
教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同时,教学信息化的真正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1)教学基础平台的信息化: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数字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教学监控室、学术报告厅等建设内容。若没有高速的校园网络环境、一定数量的教学专用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硬件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只能是“无米之炊”,失去根基。
(2)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主要包括学科网站、专业数据库、多媒体课件、教材、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资源链接等)、视频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建设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石”,而且必须先行。没有规范高质、完备齐全、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学信息化得以实施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包括教员的信息化(教员是教学信息化实施的主体,没有具备较好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员队伍,教学信息化如同机械运转失去了动力)、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如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等建设内容。
二、高校教学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教学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成效显著与否,既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影响,也受制于教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程度,更离不开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又受到全体教员、学员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能力的影响。
(1)高校教员的信息化现状
从表面看,教学信息化带来的首先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化,实际上,深层次的变革则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据了解,大多数教员对教学信息化的理解仍然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PPT课件、使用有关图片和音像资料、与学员进行邮件交流等。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学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员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教育技术概论、学习理论、教学基本原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了解、掌握较少;高校教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一定差异。
(2)高校学员信息化现状
与“教员信息化”相对应,还存在着“学员信息化”问题,它同样也包含着观念和技能两个层面。对学员来说,通过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化技能通常能够达到其基本要求。但是,在信息化观念方面,学员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大多数学员依然习惯于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学员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调的教学手段意见很多,但当教员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时,积极参与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②学员的信息化技能虽然较高,但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进行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功课重,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主动学习;二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上机条件差,宿舍拥挤不堪,机房条件有限。
(3)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
不管是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各个高校,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都非常的重视,并不断加大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但是教学资源信息化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教学资源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许多教学资源库容量表面上很大,但是无法精确定位,教员在教学中利用资源库的次数很少,资源库的利用率很低。②缺乏教学资源管理的概念,仅仅把各类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服务器,没有进行很好的分类整理,很难有机地结合实现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之上开发更为智能的应用。
(4)教学基础平台信息化现状
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各个高校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各个高校的校园网已连接到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员住宅和学员宿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成立了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校园网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质量仍有较大差距,如教员和学员宿舍的联网比例、网络传输的速度和质量等存在一些差距;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维护任务也十分繁重。
三、提高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对策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大教员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保障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1)教员信息化的对策
① 学习现代教育方法。加强对教员的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能够灵活运用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自主学习式、协同学习式和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方法。
②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对教员进行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信息技术素质,使广大教员学会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提高教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2)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对策
①规范信息化内容。教学资源信息化应重点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二是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三是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其中素材类教学资源和多媒体网络课程建设是基础,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对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主要是使教学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定位相适应,同时规范其筛选标准;多媒体网络课程和素材类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形式的变化,充分利用它们的特色。
②明确信息化标准。主要侧重点在于统一、规范教学资源开发者的开发行为和制作要求、统一、规范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一是从教学资源开发者角度提出一些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二是教学资源使用者角度,为方便使用这些教学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标注属性,其属性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结构的直接依据;三是从教学资源评审者角度提出教学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作为使用者筛选资源的直接依据;四是从教学资源管理者角度提出管理这些教学资源的管理系统体系结构以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功能。
(3)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如针对多媒体网络课程,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采取学员自主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另外,要真正实现高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高校在硬件设备条件、管理政策和制度方面必须为教学信息化活动提供支持。当前首要的是要制定鼓励教员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包括教学工作量评价、职称评定等;其次,对教员所开发的教学资源给予经费支持及知识产权保护。
四、结束语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需要各个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对当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对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4.
篇5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也是至关重要。高校信息化管理实施的过程并不理想,这也取决于学校对信息化管理方案的落实情况,可能跟学校的着眼点有一定的联系,有些高校把信息化教学管理主要放在信息平台和硬件设施的建立,没能结合现代化的信息理念。加之,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了解很少,这也间接的影响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实施。综上所述,为了确保高校信息化管理能够达到高校管理要求,达到高校教学目的,这就要求高校不断完善信息化结构和管理实施制度,建立与教学信息化匹配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1.2 信息化意识不够
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对信息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充分认识以往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对信息化教学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决策部门,使得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受到阻碍,对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受到牵绊;在信息化管理中,没能正视教学重点,而是注重管理,就脱离了教学的本职工作轨道;在信息化结构中,人员的配置以及管理人员的设置跟信息化管理不匹配,这也进而影响了信息化在高校的发展。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中,一定要强化信息化意识。
1.3 信息资源建设不完善
高校能否实现信息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前提保证,缺乏信息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施工作不能顺利展开。目前高校信息资源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方面,从上级部门没能及时有效得制定相关的实施制度,缺乏高校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就导致了资源的不能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学校间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没能形成一个高效合理的组织构成,这就导致了部门间有重复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弱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程度。
1.4 信息资源规范化不合理
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项目,为能使信息化管理得到长远发展,开发信息资源尤为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保证。教学信息系统是由很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每个模块都起着相应的作用,在这些模块中,对信息管理信息化影响最大的就是信息资源规范化,俗称编码规则,这项规则直接影响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因此,高校必须以编码规则为基准,解决信息资源规范中的不合理结构,制定出符合当前教学模式并能适应未来教学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达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1.5 信息化系统研发难题
高校信息化管理中,最主要就是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所在。对于这项系统的研发过程,高校面临着几大难题,比如研发周期长、花费金额大以及重要的一点就是研发的系统必须具备涉及范围广、功能强大的特点;对于开发系统中另一难题就是代码的编写,这个系统的代码是专业性很强,精准度很高的一系列程序,必须是由团队共同完成,这就要求高校加大了人力投入。对于研发难题来讲,对高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购买相应的系统软件,之后配备专人来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既解决了开发中遇到的难题,降低了高校的投入成本,也可以和高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完善系统中的不足,更能很好的融入学校特色,研发出更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匹配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2 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
2.1 数字化
随着教学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的繁琐的信息都相应的转化成了数字模式,这样既减少了管理者的劳动强度,也为信息很好的传播利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不乏出现大量的信息需要处理,从以往的教学管理当中来看,大量的信息处理,需要耗费长时间的精力,当数字化信息应用到管理中时,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种消耗,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让信息处理简便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为数字模式,这也为高校节约了投入成本,方便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达到了资源的共享。部门之间不会由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不能及时的获得信息资源,从而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在当前教学模式下,信息化管理的数字化,给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2 网络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在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一系统平台为教学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保证。何谓网络化,它指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络将院系、部门之间的终端设备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达到资源的共享。不同部门组织之间都可以通过终端软件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查阅并使用。在网络化信息管理中,校园网的建设也在管理范围之内。校园网一般包括的是老师、学生以及课程的管理,通过校园网能够将这些数据信息统一综合起来,通过系统查询又能方便用户,做到数据的传输交换。通过网络化建设,也能够把教学网络、学校网络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内外的交流,及时有效地将校内信息传递到外界,在毕业季也有利于毕业生的招聘就业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就是一项显著成果,展示了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成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求,网站上会及时的更新学生信息、工作动向以及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和用工单位的相关介绍,达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双重选择。“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信息网”的出现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中的信息化工作,这个平台提供了报考、招生、录取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讯息,方便学生了解最新动态。这个平台透明化的管理,以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为指导方向,这个系统完美的和高校信息化系统对接。通过网络化的管理,高校做到了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的管理效率,加快了高校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速度。
2.3 智能化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多种技术,如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经过不断的完善发展,使教学信息化逐渐趋近智能化。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到未来的使用方向以及具备方便的特点,在设计中就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模块管理技术,把原本独立的环节通过渠道有效地联系起来,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在信息化网络设计研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语言进行编码,这就使得计算机管理系统人性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实现智能化管理。人工智能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信息化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随机性、模糊性的信息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很好的进行分析总结,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之处。
2.4 扁平化
篇6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信息化管理快捷、方便,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灵活及时地对教师人员、教学资料、教学场地以及设备等在内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目前高校的扩招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紧缺,如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则会导致学校经费紧张等情况发生,通过科学的统筹规划和调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2.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管理内容庞杂,包括学生的课程、学分、绩点,以及各种活动的及时等。教学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快速完成课程安排、成绩管理等工作,还可以实现学校最新消息的、资源共享等,让全校用户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了解到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反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这种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组织的网络化,还加强了学校与整个社会的联系,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动态,教师能够及时借鉴专家名师的教学方法。
3.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其自身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持
近年来,各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纷纷通过丰富培养层次、增加专业类型、扩大专业方向、设立硕博研究站点以及扩大招生规模等手段来提高其综合竞争力以谋求发展。面对复杂的教学管理事务和繁琐的教学数据,建立起一套高效完善的教学信息管理工作平台,结合技术手段合理调整教学管理工作体系,进行高效率高质量信息的采集存储,无疑为增强高校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可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支持。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快信息制度的建设
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能够充分保障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涉及面很广,不仅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去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软件,还要改变教学管理者的观念、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而且还涉及到教学管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一是要下放管理权,扩大院系的办公能力,建立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教学活动的反应能力和信息监控能力,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二是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将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计划管理转变到教学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使教学管理工作部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中。
2.坚持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始终是高校运行的关键所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将信息网络技术广泛渗透到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成立一个先进、可靠、安全的技术平台,为实现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网络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要以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基础,建设通用型教学资源以及网络课程,为在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创建自己的个性化网上教学资源库或教学网站,高校管理层应再建立一些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教学和资源建设的机制。二是要加快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将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建设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再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才能充分实现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建设。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的应用能力
一套完善的管理信息软件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它的工作人员。通过专家讲座、研讨、参观学习等形式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水平。掌握了相关技术能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并能及时反馈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之前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此外,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改革和实践的各种成效,探索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一致的教学管理的新方法。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全校总动员的系统工程,全校师生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义所在,营造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和学习的大环境。
三、小结
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未来的教学管理工作将离不开信息化管理,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快捷方便,更多的是信息化发展适应时代的潮流,节省了人力资源,减轻了管理者的负担。通过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更新管理理念,能促进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国家之间、组织之间、机构之间、个人之间的交流将更加方便,“计算机一直被认为是加强合作的手段和方式”,他们之间的合作将越来越多,合作的力度也越来越强。“信息流量的加大和流速的加快以及世界网络的密集必然消释不同机构、组织乃至国家间界线。”从这个角度来说,合作成为国家、组织、机构、个人之间的常事,高校的教学管理也不例外。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典型,刚性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的,是根据成文的规章制度依靠组织职权进行的程序化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柔性管理是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是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趋向柔性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趋向柔性化、学生与教师管理趋向柔性化。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和体制滞后问题。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虽己开展多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高校还是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硬件和平台的建设,而忽视了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高效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职能的认识也严重滞后,依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观念、理论和方法,停留于经验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校决策部门不重视学校信息化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既没有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也没有建立信息主管制度。
(二)认识不到位问题。有些高校对其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高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总体规划;有些高校忽视教学管理中的核心任务,重管理、轻教学;有些高校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科学化建设队伍,思想意识落后,很多工作仍然陷于繁琐、复杂、混乱的境况中,没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三)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问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但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宏观上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力的指导和协调推动力度不够。二是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三是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各管理岗位彼此孤立,没有实现教学管理数据的充分共享,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同时也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各部门从自己的角度开发了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增加了数据采集的重复性,也给使用人员带来不便,学校整体工作效率没有明显提高。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对策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推进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必须以“理念先导”为原则,以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为指导,创新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现管理创新。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创新,要求教学管理主体对传统的教务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教务教学管理改革和实践的有益经验,探索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务教学管理新路子。
(二)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根据高校自身实际,系统研究制定规范、严密、可操作性强、适应信息化需要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要及时根据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适时修订、完善、充实规章制度,保证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与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严谨性的统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搞好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建设,建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扩大院系办学和管理的自,成立教学指挥中心、教学信息中心、注册中心、教学质量评价中心等机构,出台相应的教务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教务教学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通过体制的改革,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从而使教务教学管理部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
(三)做好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科学性。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在规划整个信息系统时,不仅要学习和研究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成果,还要借鉴国外高校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做好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教学信息的采集。发挥高校自身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优势,结合企业开发平台,组织专门的管理技术人员与企业合作,开发本校个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软件的应用必须方便、快捷、高效,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
篇8
一、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趋势
1.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电子化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逐渐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管理系统,如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评教系统等,这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运用,不仅提升了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随之形成了大量的电子档案。这无疑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必将促进教学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
教学档案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领导管理工作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在本质就是档案的信息功能,为此,建立完整规范的电子档案系统已成为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档案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建立一个统一著录格式,统计表编排的档案信息网络,将过去的一些纸质资料用磁带、光盘等介质来替代,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网上汇编资料的传送,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校、系(院)电子档案,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使利用者很方便地获得更多的、更广泛的教学档案信息。
加强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档案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档案文献服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校(系)利用计算机承担着教学档案的查询检索,辅助立卷、编制目录、数据统计、学籍档案管理等项业务。尽管由于软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教学档案的计算机管理还不尽如人意,但已显示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管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高校教学档案信息网络化
当前,随着各高等院校校园网的普遍建立,教学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信息服务网络化。根据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系统开发教学档案信息资源,使之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其价值,是教学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共享性原则,通过一定的处理系统,我们可以将教学档案信息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交流、分发,实现远程存取服务。教学档案的收集、管理、检索、传递都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范围内的档案信息都可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档案用户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不光局限于本校、本地区,远程用户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教学档案信息,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档案管理的全部工作。可以预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档案工作必将发生更加深刻地变化。
3.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
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这就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相比,不光需要熟悉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因为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原则,当电子档案信息在网络上运行、传递时,档案管理人员应区分合法用户和非法用户,既使合法用户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又能屏蔽非法用户,避免档案信息的泄密。对于存储于服务器上的档案信息,如何保证网络安全,避免“黑客”攻击,防止已有的档案信息非正常变化甚至丢失等,都是在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以后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的专业要求。
二、本科教学评估机遇下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教学档案资料能真实反映和体现教学水平,真实完整的教学档案将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因此,下大力气搞好档案管理工作,系统地收集整理高校教学档案,是搞好高校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基础。电子档案的建立对于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设想,专家只要坐到电脑前,进入档案库,就可以随意调阅各种资料、数据、图片,这样不仅使评估工作效率更高,也会使专家的评估结论更客观、准确。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手段大为滞后的高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校内各部门推行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部门收集、保存、管理档案的自觉意识,提高部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编辑整理档案的水平。
2.积极推进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在信息化环境和氛围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配置高性能的计算机、扫描仪和相关软件集成,逐步完成室藏档案信息数字化,做到存储安全、迁移便利。
3.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 在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档案室应加强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4.充分发挥学校网站的作用, 设立档案管理栏目,不断完善、丰富栏目内容,有计划地开放档案目录,公开档案信息,向全校和社会提供查询服务。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的安全管理
1.坚持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树立安全风险防范的意识。
2.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规划,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3.电子档案上网后,必须从进入、传输、使用三方面采取安全保密措施。防止外部攻击可以采用防火墙、安全等技术实现;防止内部成员泄露,在管理和技术上要做到信息安全存放。
4.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建设工作中,要增强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事件发生。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的档案目录查询服务,要认真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转。
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新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档案工作带来了便利与难度并存,但是,档案信息网络化是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世纪是教学档案事业发生深刻变革的世纪。作为综合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采用新技术手段,做好教学档案工作,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菁菁.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7(4):26-27.
[2]陆小宇.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229-231.
篇9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等院校对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实验室管理的真实记录,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可全面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各个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评估的展开,教学档案管理日趋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档案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方法的推进,实现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提高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原始材料,其特点如下:
1.教学原始性材料分类多,数量大。
教学档案有来自上级各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验实习等方面的工作安排、管理制度、规定条例等,也有各教学单位对教学过程记录的原始材料、教学工作安排的工作文件,还有教研室活动、教研室建设、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原始记录和相关材料,分类较多;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大、人数多,因此档案数量相对较大。
2.教学档案整理的周期性比较强
教学过程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原始材料的产生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因此,教学档案整理归档应按学期进行,形成周期性的档案。
3.教学档案学科专业性强
除了学生工作有一定的共性外,高等院校的各系的专业性都比较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按不同的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各种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的整理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特性。
4.教学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化
各个院系教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课堂教学、课外教学、课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野外考查、社会调研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材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纸质材料、照片、光盘、标本、样本等,这种多样性档案原始资料,可以真实确切地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更能体现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二、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教学档案管理由各个教学院系独立完成,由于缺乏统一的应用系统协调管理,管理的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
第一,以纸质档案为中心,管理对象是纸质载体档案,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业务环节大多是手工进行。
第二,电子档案保存不统一,通常采用按目录整理保存的方式,缺乏系统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给电子档案查询利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第三,电子档案保存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没有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系统集成,资源不能共享,导致很多档案重复建档,利用率低,利用手段单一。
第四,电子档案查询利用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时,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电子档案存储目录结构遭到破坏,造成数据丢失,严重时会造成灾难性的错误,导致数据完全破坏。
第五,教学档案管理独立于校园网进行,没有采用有效手段来协调各部门统一完成,不但造成校园网资源浪费,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重复建设。
三、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方法
考虑到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
1.构建有效多级网络化教学档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档案的利用率。
通过采用基于Web的网络化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主管部门、教学院系、教研室的多级管理体系。Web系统的优势在于实施、维护简单,特别是在校园网内运行,通过设置访问控制列表,可较好的实施安全管理策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提高整个系统运行效率。
2.系统采用多级存储体系,提高档案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数据存储采用磁盘、磁盘阵列、磁带库的多级存储体系,实现数据的多级存储,保证数据的安全。有效的实施RAID技术,一般情况下通过RAID 1(磁盘镜象结构)来确保数据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RAID 5(分布式奇偶校验的独立磁盘结构)方式,即可保证数据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可以提高数据读取的性能。
3.检索工具多样化,采用案卷检索和全文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档案查询的效率和准确度。
档案检索工具是记录、查找、报道档案材料的手段,是管理和利用档案的工具。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档案检索,除了设置常用的分类目录、专题目录、全宗文件目录、案卷目录以外,还需要设置全文检索,将档案中的各种事物名称、档号、关键字等进行编排,通过输入特定的词来实现全库数据检索,可有效提高检索效率,增强系统的实用性。
4.档案数据的数字化分级实施,分学期完成。
由于教学档案的分类多,档案的产生涉及的部门较多,档案数据的采集必须按不同的部门分别同步进行。对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研室等不同级别的处室分别规定数字化档案的范围,同步实施档案数据采集,有效避免重复劳动或相互推诿。由于教学档案的量较大,必须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归档立卷,并有效的实施数据的电子化;对于类似学生活动等较为频繁开展的活动需要缩短归档的周期。
5.档案收集时,采用“双套制”,在进行纸质、实物档案的归档的同时,还要有效的完成档案的电子化。
由于印章和签署是文件生效的主要标示,所以对于有凭证作用的文件必须以纸质形式保存;由于电子档案的载体不稳定性,加上电子档案的易修改性,所以纸质档案的保存很有必要。归档时采用不同的编目方法,资质档案和电子档案都必须在备注部分加以说明,注明对应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档案编号,以便利用时相互参照。
6.档案的查阅采用分权分级流程审核方式,保证档案的保密性。
由于教学档案的查阅利用会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而档案的保密性针对不同的档案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分级别、按权限进行查阅;对于低级别权限的用户需要查阅高保密档案时,必须严格执行流程审批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7.档案管理采用专兼职结合,提高管理效率。
由于教学档案的数量较大,给立卷归档和数字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仅有专职档案管理员统一完成会有较大难度,必须采用专兼职结合,专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归档的统一规划、立卷、审核、指导等工作,兼职档案员负责具体材料的装订归档,并完成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四、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电子档案建设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阻力,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落实责任,保证建设的进程。
1.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档案建设意识和信息化管理的意识
加强档案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管理者发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优良传统的同时,要把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把档案的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真正使教学档案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管理者对信息化有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是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2.不断提高教学档案管理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档案管理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存在年龄差异性、学历差异性,导致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培训计划,以保证管理人员团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把电子档案建设落实到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中。
由于电子化教学档案建设种类多、数量大、任务重,必须要求广大教学管理者全员参与、专兼结合。为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建设任务制度化,并形成可以量化或者物化的指标,作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内容。把建设任务与岗位责任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夯实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建设任务有效完成。
4.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投入的力度
信息化建设中,除了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以外,更需要配置较好的数字化设备,包括高速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这些设备的需求也是电子化档案建设的特色。
五、总 结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需要,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但是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不断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建设,提高管理效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篇10
一、前言
在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社会中。一个具备读写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能够获得较好地生存发展空间。但是,当计算机和网络成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后,仅仅具备读写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会因为无法成功融入主流社会活动而变得没有竞争力,因为其缺少参与信息社会生存竞争的一种必须能力――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而诞生的,并且,其内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其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从字面上看,Literacy的意思是指读和写的能力,Information Literacy就是对信息的读与写的能力,即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我国,Information Literacy被翻译为信息素养。上世纪70―80年代,对信息素养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来自于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信息素养的报告中,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上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促使信息素养内涵的扩充。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我国的信息素养一词是由Information Literacy翻译而来的。近十年来我国对信息素养的讨论和研究非常活跃。在我国,较早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提出解释的是王吉庆和钟志贤。王吉庆在1999年提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钟志贤在2001年提出我国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八方面的能力:(1)运用信息工具;(2)获取信息;(3)处理信息;(4)生成信息;(5)创造信息;(6)发挥信息效益;(7)信息协作;(8)信息免疫。之后,国内诸多学者先后提出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不同解释,但是总体上没有突破以上两位学者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解释框架。
最近十多年中,很多国家也纷纷开始制定适合于本国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最著名的是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CRL)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Education),其中提出衡量高校学生运用信息能力的五个标准:(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信息的种类和程度;(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4)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目的;(5)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比较完整系统的地方性信息素养能力体系是2005年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提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其是基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制定的。
2001年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是目前为止比较完善,得到普遍共识的标准。但是这份信息素养标准不尽完善。尽管我国在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我国学者普遍认同的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比这份标准更为完善。首先,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应该体现能力的逐步提高,即信息素养标准包含从低层次的能力到高层次的能力的一系列能力标准;而且信息素养最低层次的能力应该是信息常识,即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的能力,在标准中并未包括。其次,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的能力是具备信息意识,即信息化思维的能力。最后,信息化思维是一种习惯,即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够非常自然地想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该能力在标准中未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将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的解释和《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结合起来,形成一份更完整的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如图1所示。
在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各个层次能力的同时,都必须强调对信息道德的培养。使学生清楚意识到使用信息、传播信息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道德问题,负责地使用信息、传播信息。例如,在使用他人所创造的信息的时候必须,注明所引用信息的出处;在网络上传播信息的时候,必须考虑所传播的信息,可能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必须通过合法的手段等。
如果有条件,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开始,但是,这并不减轻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首先,由于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完成中小学教育进入高校的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上是参差不齐的。其次,中小学时期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受到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可能也只具备信息素养中的低层次能力。高校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站,无论学生在进人高校时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高校必须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轻松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从信息素养所包含的三个层次的能力以及信息道德来看,第一层次的能力和信息道德需要进行一定的集中授课培训进行引导,但是,能力和意识的真正形成主要依靠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各种信息手段的经常使用。第二、三层次的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全融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通过建设教学信息化,使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具备这些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早期阶段,特别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各种理念广为流传,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而关键是实施中的种种难点还不尽为人所知。可以说是进入一个知易行难的时期。
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依靠两个途径:(1)设置信息素养
培训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训相关的信息素养;(2)通过教学信息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美国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其形式多样,并且在最近几年中不断尝试新的模式。自主学习环境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课程任务的设计者和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指导者,而不是教学的中心。
目前,美国高校普遍通过部署学习管理系统来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美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是Blackboard商业软件,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开源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Blackboard被整合于高校的网站中,其界面被作为整个学校内部网站的入口。Blackboard不仅仅被看作是一个课件的软件,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系统(computer-mediated information system,CIS)。其功能包括信息检索、教学、提供和接收学校的各种服务以及社区交流。美国高校通过CIS为学生全方位营造信息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当然,课程资料是Blackboard最核心的功能。
这种综合性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信息系统在美国高校中高度普及,根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权威专业组织EDUCAUSE2007年的研究报告表明,仅有5.7%的美国高校未部署这种信息系统,这其中,已经打算部署或者正在选择的美国高校为5.2%,仅有0.5%的美国高校未部署且无计划部署。
为何信息系统能够在美国高校中得到如此高的普及率?其主要原因是在美国社会普遍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改善教学,提供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层面都通过立法要求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职业培训。因此,高校纷纷探索如何将技术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建设信息系统,将核心课程数字化是一条合适的途径。与此同时,从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角度看,进行教学信息化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学生数上升与经费数额下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通过开拓远程教育市场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见,美国高校有动力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很多学校的管理层大力支持教学信息化,为鼓励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出各种鼓励政策,例如,为愿意定期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教师配备技术人员并且给予报酬上的倾斜。
高校建设教学信息化的热情也获得大多数师生们的支持。对于教师,在使用Blackboard等信息系统后,很多补充的、在传统课堂中没有时间讲解的资料,可以在其教学空间中供学生们下载学习,节省了打印资料的开支,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对于学生。教学信息化带来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灵活的学习安排。
有了校级自主学习的平台后,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得以广泛开展:
一种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课程任务设计,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了一种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一些美国商学院将网络团队决策支持系统(web―based groupdecision support systems)整合于商业教育课程中以使学生们学习怎样使用合作技术支持虚拟合作,以集体智力解决小组问题。”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整合,是因为这些学校看到信息技术带来商业全球化的趋势,希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商业全球化,使他们毕业时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合格,并且能够很快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商业运作。具体在整合方式中,学生们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学会使用网络团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成需要使用网络团队决策支持系统中各个工具的学习活动,如图2所示。
另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是在校级平台上提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传统课堂之余自主进行深入学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看课本、听课、记录笔记以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获得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能讲解有限的、不全面的知识。如果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获得更多资源的机会,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会仅限于对教师指定的课本和课堂笔记的研究,很少有学生会质疑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扩展思路方面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而教学信息化能够弥补这个缺陷。
高校在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后,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的途径,学生可以自主地获得这些教学资源。学生会发现,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从多名教师的讲课内容、讨论区中的讨论帖中找到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之间是能够互相补充的,有些观点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学生必须通过思考判断并吸收合适的观点,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讲课、课本内容的迷信,培养质疑、批判地接受信息的能力。
有些美国高校正在尝试建立更加新颖、灵活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希望使学习环境在形式上更加吸引学生,给学生们更多创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例如:塔夫斯大学尝试将三维虚拟世界运用于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中。在该课程中,参与者们成为已创建好的虚拟校园社区中的成员,他们通过聊天系统进行互动和交流。参与者首次登陆虚拟世界时,他们拥有的是一个空白的三维世界、一些预先制作好的对象。参与者们将三维世界分割为公共和私人两部分,使用系统提供的建立对象工具创建自己的对象放置在空间中。学校希望入学课程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地宣讲,而是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校园、发现学校所在的社区的各种信息,并且将各自的体验通过各种形式在自己的空间中,供其他学生分享。
通过美国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式可以看到,美国高校通过部署校级的学习管理平台,将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资源集成在该平台上,鼓励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鼓励教师设计各种学习任务,提供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美国高校已经从10年前认为传统教学将被取代的过分乐观中清醒过来,逐渐认识到进行教学信息化的目的不是彻底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面对面的实时情感交流和课堂气氛是在线教学无法获得的。
三、对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议
1.我国目前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1)部署了校级学习管理系统后,如何将原来散落于学校各个院系部门的数字教学资源整台到学习管理系统中?我国高校开始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是在2003年10月CERNET与Blackboard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合资公司,负责中文版Blackboard的开发和推广之后。与美国高校不同的是,Blackboard在我国高校中的使用是作为学习管理系统,很多学
校称为教学平台或者教学网,突出其教学功能,并不作为信息服务系统来使用。并且,我国高校开始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比美国高校要晚将近10年,目前的普及率也远低于美国高校[9%的我圜高校已部署(数据来源:根据北京赛尔毕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73.6%的美国高校已部署(数据来源:EDUCAUSE2007年的研究报告)]。
但是,我国高校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却早就开始进行。早在2003年中文版Blackboard引入中国之前,我国部分高校的部分院系、部门出于教学上的需要自行建设学习管理系统,最典型的是网络教育学院。由于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这些学习管理系统在形式上五花八门,有的是自行开发的,有的是购买的商业学习管理系统。尽管这些学习管理系统在基本功能上大同小异,但是资源的制作标准却不一致,并且这些教学资源的使用仅限于本院系、本部门的师生。此外,有些院系部门虽然没有建设类似学习管理系统或者视频管理系统的平台,却也蕴藏了大量珍贵的教学资源。例如高校的科研部门、宣传部门、图书馆、档案馆等所收藏的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可见,由于校级学习管理系统的建设规划迟于各个院系部门的建设,导致大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散落于高校内部,而校方却不掌握,无法使这些教学资源为师生们共享。建设校级学习管理系统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
(2)校级学习管理系统今后的长效运行问题。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的目标是整合校内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校内外师生、社会所共享。学习管理系统能够长期有效,具有活力地运行下去的关键是师生们坚持使用它。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管理体系,使学习管理系统逐步、完全融合于教学活动中。该管理体系要能够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层面对学习管理系统的抵触和顾虑。在部署之初,这个问题尤为显著。一方面,南于刚开始对学习管理系统不熟悉,教师需要花费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课程的准备,很多教师,尤其是信息素养不高的教师容易对学习管理系统的教学模式产生疑问,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比单纯的传统课堂教学更高效?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会有教师开始选择放弃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并且,对于非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而言,创造优质的课程资源难度颇高。因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不是各种文档、视频、音频资源的简单呈现,应当是各种形式的资源的有效组合,这需要教师具备教学设计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况主要是是通过课时数量和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质量的打分来评价的。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后,教师在学习管理系统上的课程资源应当如何计算工作量,如何给予相应的报酬?这笔用于支付教师提供课程资源的经费从何而来?如何保证经费的长期提供?最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后,如果学校将其资源作为开放教育资源,其资源的版权如何得到保护?可见,学校必须从技术培训支持上,教学评价体系上,以及版权保护政策上,给予学习管理系统有力的保障。
二是对教师制作的教学资源如何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含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两个方面。学校需要建立对教学资源的质量进行审核的审核体系,审核的结果作为计算教师在提供教学资源方面的工作量的依据。与审核体系配套的是质量标准的制定。学校必须做到严格、细致、公正的质量控制,保证学习管理系统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完成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只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学校需要为学习管理系统的成功有效运作提供各种保障。
2.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学校在规划教学信息化建设时,除了对部署开源还是商业学习管理系统做出决策外,应当同时进行以下的配套改革“
(1)成立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可以与研究生院、教务处同一级别,也可以挂靠在这两家中的任何一家,或挂靠在学科上。在职能分工上,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是技术支持部门,主要负责对师生们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制定教学资源的技术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技术质量审核,具体教学资源的内容质量由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最终审核。
该部门按照具体职责可分为以下几个中心:①学习管理系统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为全校师生提供关于使用学习管理系统的及时、耐心的帮助;负责对学习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调研;②培训中心:对全校师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由该中心负责开设信息素养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同时,为一些信息素养能力层次较低的教师提供培训,并且,聘请教学设计专家为全校教师提供培训;③技术中心:负责学习管理系统的二次开发以及各种小组件的开发;负责将学校原有教学资源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负责对所有资源的管理;④审核小组:负责制定制作教学资源的技术标准,负责对制作的教学资源的技术质量审核。
(2)建立教学资源审核体系。该审核体系负责对制作的教学资源的内容质量和技术质量的审核。技术质量审核由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审核小组完成。内容质量的审核由教务处或者研究生院和教师所属的院系共同完成。教务处、研究生院、各个院系分别成立审核小组。制作的教学资源的内容首先由提供资源的教师所属的院系的审核小组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提交教务处或者研究生院的审核小组进行最终审核。
(3)建立教学资源的报酬支付制度。学校支付制作的教学资源的报酬的主要依据是院系和教务处或者研究生院的审核意见。不同类型的资源(文本、音频、视频等)的支付标准不同,具体教学资源属于哪个类型在教学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审核意见中体现。对于教师通过转载等形式将其他人的教学资源在其教学空间中的情况,学校不支付报酬。
四、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反思
1.在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各种途径中。高校通过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最有效的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指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该环境中包含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的师生间、学生间自由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以及各种信息化学习工具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去掌握与之适应的信息素养。
高校在这一点上还要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装备,以为配置了装备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运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信息化教学,其教学质量的核心都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清楚认识到各种软硬件设备只是为了支撑更好地教学,完善的设备不是必然能够获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2.我国高校大部分还处在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加大教学信息化的力度
一方面,我国高校存在大量优质教学资源没有被数字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由于校级教学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部分高校存在一些在校级教学信息化建设前已经建设好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存在技术标准各异的问题。因此,我国高校目前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是:加快部署校级学习管理系统;加快制定校级教学资源标准;出台与教学信息化配套的各种政策,大力鼓励教师们建设教学资源,丰富学习管理系统中的资源;对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技术处理,使其能够在校级学习管理系统中被使用。
3.资源数字化的进程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1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国内高校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问题上认识不同。有的高校上下各级对于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一定的精力去培养教师,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较高,反之,则收效一般。现在是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内高校基本都配备了完善的网络,教师利用互联网学习新知识,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一般来说,高校教师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素材,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另外就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有相关调查机构对高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享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高校愿意把自己的教学资源放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分享,有约80%的教师愿意通过互联网分析其他人的教学资源。
想要使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有坚实基础,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进行“保驾护航”。只有在优秀的理论素养下,才能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进行正确指导。反过来说,再好的理论素养没有进行实践也是枉然,需要搭配过硬的技术水平使之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才能保证教师完成教学的任务。
2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原因
目前,不少高校的教师都具备很高的学历,虽然这些教师有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但并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只重视理论基础的授课,轻视知识的实践训练。此外,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时间也远远不够,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以及师德方面尚未得到全面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多的还是利用培训这种形式进行培养,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系统。基于此,总结得出了目前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重点表现出的几个问题。
2.1 信念的缺失
可说,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进行,而这其中就包含了教师在教育信念、工作态度、组织行为和兴趣爱好等各种的因素发展与变化。教育信念关乎每一位教师通过对教育进行思考后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判断和认识。
而教育信念还可促进教师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内因。倘若缺乏正确的教育信念,那么教师发展就会成为一种简单、机械的知识积累和重复利用的过程,这样做是无法真正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容易使教师认为“教师”只是一份职业,无法使之为高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除此之外,倘若缺乏教育信念,将无法保证学生发展顺应时代要求。当下,有不少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政府、领导进行安排,如果有安排,那么就进行发展;如果不安排,那么就不会发展或很少发展。如果教师心中存在这样的意识,那么必定会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
2.2 支持理念与有效激励措施的缺失
教师在进行专业发展时,不但会受教师自身教育信念的制约,还会受各种外部因素困扰。如果高校的管理者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资金支持,就会大大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也有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到高校教师的行列中,但这些人才很多都不是教育专业出身,就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这也要求国家与学校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对这部人给予适当的激励机制,使这些高校教师可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参与到专业发展中来。
2.3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的缺失
如今,网络的提供的资源、服务让人目不暇接,但真正为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却十分缺乏。其中不乏是针对大学生学习、帮助教师在管理学生作业等的平台,但专门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却寥寥无几。在高校中,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的角色,其实他们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但他们的学习方式、自主性、时间分配和资源选取方面与普通在校学生有着很大区别,为了使这些教师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迫切需要一个专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可满足这部分教师的实际需求,实现专业发展的最大化。
3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
作为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高校的三大功能包括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高校基于信息化环境,想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切实改变原先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在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所起到的作用,彻底摒弃“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重形式轻效果、重校外培训轻校本培训”的旧观念。
3.1 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
关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要注重培训教师培养和构建教学资源。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师学习了新的技术后不一定就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甚至有一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培养一批既会使用信息技术又会开展科研活动的教师,并且这部分教师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课程中来。只有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才可使校本培训得到更好的开展,使更多的教师在培训中受益。此外,学校还应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依据学校目前的实际以及培训的规模更新或配备相应的设备,以保障培训的进行。
3.2 组织专业队伍深入课堂指导教师的信息化教学
单纯围绕当前高校教师的教学需要来开展校本培训远远不足,因为教师接受培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所学的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校本培训不单只是让教师掌握好信息技术的技能,而是让教师通过学习可运用信息技术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方面,可通过组织培训的教师对受培训的教师进修课堂测评,让培训的教师可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指导,这样可让受培训的教师更快、更好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3.3 积极开展各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比赛
作为高校,可通过举办各种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来检验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促进教师运用好信息化教学,营造良好的使用氛围,让教师们都养成自觉使用信息化教学的习惯。当然,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也不是万能的,在课堂上使用信息化教学一定要选择得当,不能让这种教学方式成为金科玉律,要正确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利弊,教师要依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正确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3.4 正确引导教师进行有效地自学,树立终身学习观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时,除了通过学校的培养与引导,还需要自觉养成自学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众所周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及,学习者为学习的主体,也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基于当下的形势,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者,需要明确教师在这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校本培训和自主学习两手抓,以真正提升高校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本身也需要跟着发展,围绕着学术前沿开展各项工作,才能使专业课程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由此,也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践行终身学习观,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一起成长。
4 结 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时,要尊重这部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给予信息化教学实践高度的重视,使教师得到专业的发展,实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篇12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校未来的体育教学会越来越现代化、信息化,高校的体育教育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应该创新,加入信息化的潮流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与信息化的融合,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因而,将信息化技术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中就极其重要。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教学自身缺陷
现在高校体育课程采用的都是机械式教学,基本是老师在讲内容并进行身体的模仿,学生都是通过听和记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只能记忆,来不及思考和模仿,当老师讲完下一条内容而上一条的内容就已经忘记,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导致动作忘记或者动作错误,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上课也只是变成了敷衍,造成学生学不会,老师教学水平差。
(二)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发挥的因素
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能力也逐渐下降,而体育教学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和能力,并加强锻炼加强身体素质,需要老师的专业和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之上。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技术性简单的也有技术性难的动作,而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年龄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内容去教学,避开一些难点,这样就会学生对难点技术动作的学习产生影响和限制,所以年龄现象在体育学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我们被动接受,从小学到大学已经形成了我们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在现在教学模式中,我们如何改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提出建议,是现在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二、信息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优势分析
(一)促进高校教学进入现代化模式,增加创新力度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而良好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将信息化全面推进到高校的教育当中,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体制,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积极学习国外的教学模式,并且不断的创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工程,成为引领者[1]。
(二)加强推进信息化教育,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高校的信息化教育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步骤,所以高校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同时,高校现代化教育要大范围推广和应用,使我国的每一所学校都应用到其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2]。
三、信息化对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推进作用
(一)教学的结构优化得到改善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普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在高校教学方面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使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信息的传递工作,是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现在现代化的教学可以使老师更加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也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改变了以前的“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并且参与到学习中,这样教学不仅老师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很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高质量的完成[3]。
(二)节约教学成本,有效传递信息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覆盖到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信息化的教学在每一方面都会涉及到成本问题,将教学的成本结构进行了改善,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使教学的内容的提纲得到优化,同时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做及时修改,也会减少教育工作者的管理问题,这都是在节约人力、物力的成本,信息化的教学引用大量的互联网的信息,让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减少资源成本。将节约下的成本在投入到信息化技g教学的研究中,并不断创新改善,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让高校体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良好的发展[4]。
(三)加强管理
信息化教学在我国形成,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信息化教学引用互联网中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可以应用,这样使高校教学的管理部门能够更好的掌握好与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拉近彼此距离,使学习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将新的内容和先进的技术进行分享,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改变相应的教学制度,保证学生选择的个性化,形成教学的多样化。
四、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教育对我国的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信息化教育应积极推广,使体育教学中的到充分利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欣,管月泉.用信息化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2):109-110.
篇13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学信息化必然发展趋势
第一,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对教学中大数据信息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教学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由于高校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所以高校的信息数据量十分巨大。在管理上,要想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条理分明的熟知每一个高校人员的信息,高校就要构建一个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平台,将每一个高校人员都建立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管理的统一化,让每一个在校人员都有自己的编号,从而实现清晰合理的管理高校教学中的大量数据信息。第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严控教学管理全过程。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要求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将教学管理中相关信息的标注、储存、查找等进行严格的管理操作,在操作之后,相关的教学管理信息人员能够快速的对相关信息查找和传输工作。将教学管理的信息都进行合理的操作规范,使其在教学管理全过程都具有统一的特性,不但提高了高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保证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安全稳定。第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同享用。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改进和发展,新时代下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和传统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相比,当代的教学信息化不仅仅对高校师生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而是将教学资源充分实现了共享化,利用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来完成,比如说一些优秀的教学课程视频,同学们能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可以免费享用,同时能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信息,推进了全面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共享。
二、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重要准则
第一,制定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准则。制定一个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我们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在制定相关管理平台前,要对学校的信息管理需求列出针对性的方案,做到十分明确高校的管理需求。在制定过程中高校要创建简单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绝对的可操作性,每一个能进入该平台的高校人员能直观的了解到学校的整体信息。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要求对每一信息进行统一,从而方便管理人员的操作,同时管理人员能对高校教学新的信息进行补充,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不断的完善。第二,高校教学管理平台的作用体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具有多种功能,能对高校教学中涉及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管理。在全校教职工师生信息管理方面,我们的学籍、选修课程、学分的统计以及相关课程成绩的查询,都需要在该平台有与之对应的功能。还有就是学校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源,通过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将宝贵的课程资源充分实现了共享化。在学校各个专业的发展规划上,都有各自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将学校的教学构思规划公开透明的展现给每一位在校学生。第三,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平台的安全。随着现代高科技水平的发展,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会用到属于自身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中,由于当今时代有许多不法人士对管理信息网络系统进行摧毁,使高效的管理信息泄露,给高校造成了巨大的教学资源损失,所以在构建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中,我们要确保教学管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三、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一,创建高校管理信息化环境。要想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首先,校领导要重视本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制定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为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大力支持,相关的授课教师应树立信息化管理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教学工作开展信息化教学。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人员应经常开展信息化的教学实践轰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从而将现代信息化得以充分的运动,为高校创建教学信息化建设营造了浓郁的信息化氛围。第二,重视教学管理团队的培养。高校要想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就必须拥有一个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关乎着整个高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效率。校领导在管理师资团队的培养上要加大培养力度,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有关活动,对管理人员的水平进行针对性分析,从而了解高校的管理师资水平,及时对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因为管理水平的欠缺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第三,优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优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就教学信息管理层面,我们要充分考虑该系统的实用性,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资源的运用阶层,我们不但要将教学的相关课程进行资源共享,同时要求相关的管理系统安全性要不断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推进顺应了新时代的教学理念,高校应重视对教学信息化各个阶层的管理,在教学师资管理的培养以及相关管理技术的创新改进中,为高校建成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全方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晓亮.浅析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