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银行业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银行业的现状

篇1

1.1发展的现状投资银行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从事投资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地方性的股份制证券公司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放了证券流通市场,原有的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逐渐分离出来,各地区先后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司,形成了以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体系。投资银行业带有许多转型经济色彩,由于宏观环境的不成熟和自身体制的不完善,到现在也只有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尚处于起步阶段。

1.2投资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仍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必然会带有阶段性的缺陷。对现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如国际上一般意义的投资银行,没有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在融资、产业集中等方面的作用,因而,这些缺陷造成了行业发展相对于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2.1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弱。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106家证券公司,证券数目虽多,但大多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据统计,我国的106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97万亿元,净资产为5663.59亿元、净资本为4319.28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11家,注册资本金有1000亿元人民币的有52家,根据数据,1000亿元的就占一半以上。近几年,为了和国际接轨,大批中国投资银行进行增资扩股,但与境外许多著名投资银行数千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中国投资银行业仍然相差甚远,目前中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同国际大券商相比,1.97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总额简单微不足道,如仅美林公司2010资产总额约为8.8万亿人民币。近些年,虽然在资产总额上有比较大的上升,但总资产规模的差距还是很大,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另外,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多,低效率竞争明显,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低,同时,也削弱了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2.2业务品种单一,缺乏业务创新。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动力,收入主要集中在手续费、自营业务、证券承销业务等收入,而西方投资银行设计了各种不相同的金融品种,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且还可获得较高的收入。目前我国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外汇买卖等并没有广泛开展,对国际上的各种创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调期、资产证券化、购并重组等几乎尚未涉足,少数国内所谓的大投资银行虽略有涉及,但因经验不足,实力不济等各方面因素,使得自身业务发展与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1.2.3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在任何一家优秀的投资银行都应该有一个或若干个投资银行家。而这些银行家具有专业素质强,不仅要有涉及面广的特点,还要有从金融、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及专家组合。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经验匮乏。而投资银行业又是有着高智力要求的行业,其不仅要为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要为客户提供各种策略、建议,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种金融难题。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那种思维敏捷,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的投资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必须具备的关键人才,而这类人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中是比较短缺。1.2.4融资渠道偏窄,限制其发展。①分业经营,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融资渠道偏窄,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监管模式,虽然有利于防止和控制风险,而在客观上限制了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并且对开展正常的投资银行业务所需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抑制了投资银行融资规模的扩大。②由于我国投资银行处于初级阶段以及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训练,投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还很落后。在经营理念上,众多的从业人员只注重当前利益,没有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和建设,急功近利的思想浓厚,因此,导致企业在信誉,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所以,急需要转变和创新理念。

2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产物,已经成为经济创新的典型代表,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讲,我们整个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受体制的制约,受环境的制约,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障碍。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2.1拓宽融资渠道引入

长期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增加经营的透明度,还可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其他的先进技术,为投资银行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加大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①允许投资银行增资扩股,增加资本金;②允许资信好、业绩优良的投资银行通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回购、中央银行再贷款或再贴现、债券质押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③允许券商通过货币市场发行专项投资基金、融券、短期票据等进行短期融资。

2.2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①要注重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实现风险分散,防止资产过于集中于一个区域;②要合理定位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目标,防止或制止系统性承销危机导致市场崩溃的发生。尽力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合法利益,要能够估计到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金融形势和交易结构变化情况,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保持有效监管。对于投资银行不仅要保持其业务监管政策和制度结构的相对稳定,还要考虑对于投资银行业务监管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

2.3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我国投资银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行业人才问题。特别是投资银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是加大金融创新、更是更好地服务于客户的前提条件。②优秀的投资银行人员应该具有一些交际能力、销售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③在业务的研究、运作、创新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运用循环式方法输送人员参加培训,培养出既能掌握先进的投资银行经营之道,又能熟通我国证券市场情况的本土化高级精英,为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积蓄宝贵竞争力。

3结束语

当前处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盈利竞争和发展能力已成为焦点。从总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投资银行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融资渠道的限制、行业的人才及法律的缺陷等方面。我们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到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便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作者:赵凤 单位: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王德全.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8.

[2]陈琦伟.投资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何小锋.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罗晓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深析[J].甘肃科技,2009,(5):56~57.

[5]郭卫东.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的理论解释及防范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11.

[6]刘建武.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J].西部金融,2009,(1):75.

[7]张永鑫.投资银行内部风险环境治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0,(34):101~103.

篇2

一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各中资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对其经营利润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2007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在贵宾理财业务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

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私人银行部,准入标准为100万美元。2007年8月,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深圳中心正式开业,准入标准设为1000万元人民币。招行私人银行把服务团队形容为“1+N”,1是指专业稳定的一对一客户经理,而N是指私人银行高级经理与招商银行的全部资源,随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2008年2月,交通银行设立私人银行业务管理中心开始涉足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门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行。这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商业

拉开了向私人银行业务进军的序幕,2008年7月,建设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另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也都在积极筹划私人银行服务。

但是面对拥有四百多年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史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开展方面仍显薄弱。

二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基于中国近十几年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乐观预期,以及不断增加的富裕人口基数,国内外各大知名银行纷纷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我国私人银行正处于由零售业务向私人银行业务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阻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第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的制约。由于中国严格的分业经营金融体制和资本管制制度,在岸业务尚无法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并因为增加委托、环节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和风险的上升。以商业银行体系内的私人银行业务为例,由于不能直接进行投资资产管理,凡涉及资产管理类的产品都需要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同时聘请具有相应资产管理经验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作为投资顾问进行各种资产类别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直接面对客户的机构,其固有的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难免与合作方产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进而影响产品管理流程上的衔接。

第二,严格的外汇管制。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化配置资产,既可以在全球范围设计产品,同时也是规避金融风险的需要。虽然我国已经放松了个人项目下的外汇管理,但是为了我国处于稳定本币汇率,防止资本外逃或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减少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外汇风险,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等方面考虑,现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对居民使用外汇及金融机构从事外汇业务实行相对严格的控制,这就限制了私人财富在国际上自由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得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无法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进行资源配置,无法分散风险,严重阻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第三,个人信用评估系统尚不健全。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这些造成银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过程中难以对借款人信用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银行在

受理客户申请,到调查、签合同、办理公证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这大大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监管政策。迄今为止,监管部门尚未出台系统的私人银行业务监管条例或业务指引。仅在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在“综合理财服务”的框架之下提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客户对象,但未最终形成正式文件。这对现阶段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开发、服务开发、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方面,难免造成一些困惑。因此,为了境内私人银行业务的长期健康开展,还需明确监管层面的约束和支持。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76-03

一、前言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完善,网上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方式和重要的渠道,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也是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它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采用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络开办银行业务,提供具有充分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1]在网上为客户提供“3A式服务”就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提供网上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股票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2]

与传统银行对比,网上银行具有以下特征:(1)销售渠道不同。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的营业网点,而网上银行的销售渠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商制度。[3](2)服务不同。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实力上,如资金和服务质量等。而网上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各种理财咨询技能上。网上银行的整体实力,将主要体现在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数据处理的集成化能力上。(3)业务范围不同。传统银行业务的范围较为清晰,网上银行业务范围正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因而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将会得到拓展,而且将会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介入网上银行业务。因此,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业务建设,促进网上银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效率,为商业银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4]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1.网上银行在电子银行中的市场份额。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比例将不断加大。如图1所示,企业网上银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7.6%,其次是手机银行、自助银行、ATM、POS等其他电子银行,所占比例为37.4%,而电话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的交易额仅占电子银行总交易额的3.2%和1.8%。

2.网上支付用途多样化。网上支付具有交易成本低,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支付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在2006年,在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主要用途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网上购买实物产品,所占比例达到83.5%;其次是缴纳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等各种费用,以及网上阅读/下载/购买数字出版物以及购买游戏点卡;然后是教育类的费用支出和网上航空客票预订,大约各占1/4(如图2)。

3.初步形成合理的管理。各个商业银行有效地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加大营销力度,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加强风险控制,使得网上银行贡献度不断提升。网上银行的营销方式正逐步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为争夺市场份额,各行在管理模式上都有所创新。有的商业银行单设独立的电子银行部;有的银行转换科技部门职能,将科技部更名为电子银行部,具体负责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和管理工作;有的商业银行则由银行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市场调研、客户维护、信息反馈和售后管理工作,由科技部门负责网上银行服务渠道的技术支持。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

4.网上银行用户增长潜力巨大。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为网上银行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用户。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5%;与上年同期相比,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上用户的增长对网上银行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个人网上银行的发展。

随着个人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迅速增加。2006年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为7000万户,年增长率达到102%。据预测,2007年我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将达到1.17亿户,2010年将超过2亿户,达到2.15亿户。同时,根据CNNIC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网络购物以银行卡网上支付的比例逐年增高,从2001年底的15.6%增至2005年1月的41.5%。另据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统计,2005年全国网上支付总金额达15.7亿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88.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在一倍以上。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使用范围少,赢利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只是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的一些科学力量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边远或落后的山区很少或没有网络银行。[5]而且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与银行传统客户群体和覆盖面相比还显得很低。作为交易渠道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其赢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2.客户缺乏对网上银行的认识。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人对网上银行的业务不够了解,市场认知度较低,客户使用热情不高。同时,许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加之网上黑客猖獗,假冒网站防不胜防,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难以预料,大部分客户仍习惯于接受面对面的临柜服务,而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做业务。我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37亿,但与7000多万网上银行客户相比,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3.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银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这就严重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使用Internet进行金融交易,有六成以上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68%的银行用户怀疑网上银行的安全。我国银行业虽然已经开通了安全认证服务,但我国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等还未完全建立。[6]

4.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一是准入关的制约。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强调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而当前我国实行的又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体制在网络时代也将受到挑战。二是网上银行监管标准缺乏统一规划的挑战。目前各家银行各行其是,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传输数据等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银行间互不兼容,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涵盖网上银行业务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网络交易立法不建全的挑战。网上银行业务是新兴的银行业务,在法律法规上并不完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电子货币的发行及控制、网络银行的资格认证、网络银行虚拟金融服务的监管、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利用网络银行进行金融犯罪的行为如何进行惩罚和制裁等。网络银行的发展和规范有赖于新的商业法律法规的建立。因此,网络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商业法律和商业习惯的适应过程。

四、发展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提高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网上银行的网络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客户的兴趣选择。网上银行所提品的质量、性能式样、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应足以引起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能将它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一方面,应该让网银更人性化,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需要改进的地方,使用户运作更简单更快捷。另一方面,要做到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把客户意见及时反馈,改进银行产品的部分功能,如企业网上银行与现金管理平台的整合、大客户个性化服务、本地特色业务问题等。

2.加大网上银行的营销力度。营销对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网上银行业务这种“无形服务产品”的营销需要下很大的力度,特别要注意广告的作用。[7]针对新兴的网上银行业务,首先要将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客户,提高银行自身的社会形象、服务水准、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围绕客户需求,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找准目标,树立市场品牌,不断丰富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

3.加强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网上银行业务要通过与互联网连接,使得网上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银行和客户都应该加强防范。一是从银行防范。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承担比传统银行更多的风险。因此,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应建立严密的安全体系,以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为防止交易服务器受攻击,银行应采取隔离相关网络、高安全级的Web应用服务及实施全天候的安全监控等技术措施。二是从客户防范。客户的安全意识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客户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网上安全意识,防止自己网上银行账号及密码流失,上网时应设置好电脑安全措施,对于网站要有一定的区分能力,不随便点击恶意网站。

4.加强对网上银行的监督管理。处理好网上银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风险,加快立法工作,制定对应各种风险和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网络银行知识的考核,应强制要求了解网络知识,熟悉网上银行业务,使网络银行的各项程序都有章可循,按规定办事。

参考文献:

[1] 李兴智,丁凌波.网上银行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Robert L Simons.Online Banking Rank[J].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3,(11).

[3] 纪香清.网络金融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4

1.海外资产和利润的占比逐步上升,海外网点布局迅速

2013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达15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截至2013年底,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

2.独立设点和收购并举,近年来并购成为主导方式

中资银行提高国际化程度主要体现为两种模式,一是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包括经营性机构、代表处、中国业务柜台),这种方式的准入门槛较高,业务范围也有诸多限制,扩张速度较慢;二是并购外国公司,同新设分支机构相比,跨国并购则要求资金量大,但可以使中资银行更为快捷地走向国际化,收购还可以利用并购对象原有的网络、客户资源等,会更快地熟悉和融入当地金融市场。之前,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路径多以新设分支机构为主,不过这种内生性的扩张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银行海外扩张的步伐。

2006年以后,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步伐明显加快,而且并购金额呈逐渐增长态势。在并购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更倾向于控股并经营管理被并购的金融机构。在并购方面,工行则是表现最为积极的中资银行,工行2007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未评级)20%的股权,2007年9月28日收购印尼Halim银行90%股份,2008年一季度,工行先后完成了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和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的交割,2009年收购泰国ACL银行100%股权,以及2012年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2012年11月8日,中国工商银行(601398)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份的交易获得阿根廷中央银行批准,打开了通往南美市场的大门。建行较早的一次海外收购,还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建行以约97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并更名为建行亚洲,初步完成业务的国际化布局;2009年又收购了美国国际信贷(香港),巩固其在香港市场的信用卡业务。

四大行的国际化竞争策略各有特点,中行主要依靠增设海外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工行以海外资本并购为主,增设海外分支机构为辅;建行的国际化步伐相对工行和中行,则显得较为保守和审慎,海外分支机构的拓展速度较温和,目前仍以深耕香港市场为主;农行仍比较注重国内市场,国际化才刚刚起步。

从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路径来看,都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定位决定着发展方向,也影响着目标市场选择。对中国银行业来说,究竟采用哪种路径,则取决于每个商业银行自身的战略目标、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

3.“走出去”的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是亚、非、拉地区

虽然中国银行业正在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以亚、非、拉等地区为主战场。海外的布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香港、澳门还有像新加坡这样一些文化背景跟中国比较接近的一些地区,仅少量会分布在像纽约、伦敦等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境外机构约有620家,覆盖35个国家和地区,工商银行业务跨越六大洲,境外网络扩展至40个国家和地区,329个境外机构,这两家银行的境外机构数量占到中资银行的85%,但这两家银行的大部分境外业务仍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对比国际化度较高的汇丰银行,其在全球87个①国家和地区有8000多个分支机构。

4.境外机构数量较少且市场渗入程度不够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近日报告称,过去3年内中资银行海外资产扩张约176%,但目前中资银行海外业务占总资产的比重远低于10%,且由于国内强劲的利润率,海外利润的占比则更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路径,从业务模式的国际化、机构布局的国际化和本土市场的国际化这几个角度来说,有进展,但实际上空间和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同时,我国海外机构的业务的范围、经营规模和客户群体都很小,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也有限。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缺少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二是风险管理的能力仍然不够高,在个别风险管理高风险产品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生意和法律风险管理等等方面,我们的制度、技术、人才、经验等等跟国际同业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并提高综合管理的能力,以适应“走出去”的需要。

5.尚未建立合作机制

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发展之路是按照总行的总体规划来布局和开展业务,还没有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与总行建立战略合作的平台。中国的海外银行之间以及与当地银行之间没有开展业务合作,正是因为这种合作机制的缺失,无法达到客户认可的授信度和信贷规模,再加上外汇存量不足,配套服务措施不够,影响其在当地的发展速度。

二、中国银行业OFDI的策略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策略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应采取如下策略:

1.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高速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在信息披露充分、风险管理有效且监管到位的情况下,金融创新不失为规避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途径,否则金融创新就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甚至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爆发。因此,金融管理当局应当及时调整监管对策,对金融业实行新管制,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并采取一些新监管措施以便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稳定。

目前来说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以保证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出去”提供坚实的后盾。一是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增加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来进一步丰富金融宏观审慎的有效的工具,来切实有效地防范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界定、识别、规范、监管和风险的有效处置。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包括高度复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交易规则、机制的改革。

2.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

根据当前情况,银行业机构首先应当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务发展指导思想,要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现象。其次,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内控体制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决策体系、稽核审计体系、风险识别评估体系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以及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第三,要加大“人防”和“技防”工作力度,防范员工道德风险和运用科技手段进行犯罪。

3.明确战略目标,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

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拓展高成长性、文化差异较小的亚太地区市场,强化在新兴市场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尤其是要跟随地区一体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尽快完成在新兴市场的机构布局,增强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服务能力。积极关注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拓展机遇,加大对欧美成熟市场的渗透力度,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把握全球金融发展态势,逐步完成世界主要大城市的网络覆盖。与此同时,要积极跟进贸易、投资进程,有选择地进入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形成全球服务态势。

4.最大程度地的发挥协同效应

2013年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还会继续处在高倍增长阶段。“走出去”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与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相协同,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客户结构,注重业务互补,打造多元化服务功能。注重境内外协同联动,实现境内外业务的合理布局和优势互动,逐步建立海外市场产品优势和客户优势,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国内银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增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对外竞争和抵御风险的合力;同时,也要与当地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对方网络、经验和资源优势,拓展海外业务。

5.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国际化路径

结合目前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应把握如下原则:一是要构建全球性的客户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机制,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二是走综合化的经营道路,在风险可控的大前提下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等业务。三是走集约化的运作道路,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逐步实现在资金、清算、国际结算和信用卡等领域的规模化与集约化运营。四是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现业务信息、客户资源、优势产品、科技平台和研发实力在境内外机构间无边界共享。

6.致力于本地化经营

中资银行在东道国作为非本国企业,必然面临着法律、品牌、资源、文化方面的种种不利,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各自的市场特点和功能规划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发展。比如,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将根据当地的宗教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供本地化的金融服务,比如伊斯兰金融、农作物金融等。在欧美将仍以服务全球业务网络为主要功能,并为贸易往来、中资客户以及与中国有业务联系的东道国公司或跨国公司为主。而拉美地区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建议仍以服务贸易往来和中资客户为主要发展领域。

7.因地制宜选择进入模式

在“走出去”的方式选择上,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方式进入,有效降低进入风险和难度。在准入门槛较低、法律和监管制度健全、信贷业务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设立分行方式发挥整体优势;在准入和监管条件限制、经营风险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设立子行的方式进入;在监管限制严格,但收购机会较多的地区,通过收购当地机构的方式进入;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以参股方式进入的监管壁垒较低,能够避免知识和管理不完备产生的风险,吸收先进银行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这儿需要注意的是:以收购当地的机构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必须要注意到,和文化背景、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机构进行整合,否则就会因“消化不良”而造成重大损失。

8.从业人员的国际化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发展和全球化的管理需要该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具备专业化和创新精神的队伍。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增强跨文化管理和外派员工的管理。

篇5

企业社会责任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模式开始逐渐成型后,在企业积累和社会财富达到一定程度下,企业意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背景下产生的企业管理理念之一。经过20世纪欧美国家兴起的企业责任社会运动的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被广泛接收,如每年一度的《财富》、《福布斯》评选的世界企业排名等,都会将企业社会责任贡献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予以参考。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被普遍接受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与此相关的行业标准,诸如赤道原则就被认为是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践行社会责任的最高标准。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是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中逐步接受并实施的,是我国企业自身内省与社会外部要求共同推动的结果。

2006年,浦发银行公布了我国银行业的第一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为了倡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履行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股东、员工、金融消费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道义责任和法定责任都属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文件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积极保护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致力于环境保护及公共利益维护等公益事业,实现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我国银行业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分析

从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外的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看出,针对社会责任工作,2011年,4家银行专设了工作部门,20家银行明确了工作承担部门,20多家银行了社会责任报告,10家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等管理制度。2012年,23家银行明确了工作的责任部门,并制定了信息披露等专项责任管理制度,49家银行了社会责任报告;2013年底,12家银行形成了社会责任指标体系,15家银行出台了社会责任战略规划,15家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专项制度;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社会责任工作的专职员工达1,200余人。《2015年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69家机构了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1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了社会责任理念,专职从事社会责任工作的员工达到3,315余人。

从责任报告披露的绿色信贷发放数据看,2012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6.14万亿元、2013年5.98万亿元、2014年7.59万亿元,2015年8.08万亿元。其中,数据显示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2013年5.2万亿元,2014年6.01万亿元,2015年达7.01万亿元。2013-2015年,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在各项贷款的占比分别为8.7%、9.33%、9.68%。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数据看,2011年、2012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为3634亿元、3866亿元,发放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分别为1.47f亿元、3.58万亿元,2013-2015年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为2.1万亿元、2.2万亿元、2.4万亿元。

发放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及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节能环保贷款余额分别为1.47万亿元、3.58万亿元、1.60万亿元、1.87万亿元和2.32万亿元,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分别为9349个、10,874个、14403个、15718个、2.31万个。

从披露的数据看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发放余额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且大型商业银行贡献最大,虽然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色信贷数量在总体贷款发放数量中的占比在稳步攀升,但绿色信贷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依然较小。2011-2015年五年间,银行业支持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支持节能环保项目数量都呈现大幅上升态势,2015年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较2011年增加了80%,节能环保项目支持数量2015年较2011年增加了1.5倍。中国经济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银行业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作为空间依然巨大。

二、我国银行业接受赤道原则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分析

在我国,银行贷款一直在项目融资中占据重要比例,银行业通过其资金投向和数量,体现其金融机构的杠杆作用和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际上评价金融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高标准,通常认为是赤道原则。根据赤道原则网站的最新数据,目前全世界已有35个国家的85家大型跨国银行正式宣布接受赤道原则,项目融资总额覆盖全世界70%的项目融资。在这85家赤道银行中,不但包括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世界主流商业银行,还包括发展中国家如乌拉圭、智利等国家的商业银行,我国正式对外宣布接受赤道原则的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原则作为世界主要金融机构制定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社会与环境风险的自愿性原则,确立了金融机构遵守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已发展为国际项目融资领域内的行业惯例,是成为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的趋势。而我国仅有兴业银行接受了赤道原则,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国际项目融资领域提高参与度,在国际项目的银团贷款中提高份额,必然要参照花旗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国际金融机构,注重对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接受并实施赤道原则,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中取得话语权。

分析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从赤道原则的自身特征看。一是赤道原则的产生是大型金融机构在发展到一定规模背景下,为协调促进自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发起草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业规则,虽然其内容根据实际进行过修订和补充,但其仍属行业惯例范畴,无强制要求,由金融机构自愿选择接受,不具有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性。二是接受赤道原则针对的项目融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对融资方及融资需求者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操作框架,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三是由于赤道原则不属于法律法规、监督管理范畴,其执行情况的监督通常为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其他民间力量。在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非常成熟,在社会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和平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不但工作具有完整体系,在社会规则的制定中享有话语权,对接受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构成了压力。

(二)从金融机构角度看。首先是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选择。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时期,是我国第一、二产业,银行行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在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经济转型观念前,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样,以牺牲环境换发展。国内金融机构接受赤道原则后,由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评估形成较为严格的信贷审批条件,会减少在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项目上的融资成功率,或要求其增加额外成本以消除对环境的影响。不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增加,同时项目还本付息的净营业收入减少,会导致银行盈利减少,经济利益受到影响,银行通常都会偏向保护经济利益。其次,赤道原则的内容均为原则性的框架要求,需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内部治理与业务管理中进行相应的转化和整合。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意味着银行机构在国际项目融资中要遵守项目所在国家社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提高了银行机构的运行成本。在国内项目融资中,对于一般项目建设通常会涉及的拆迁、少数民族、土著文化、装备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规范普遍相对落后,这样可能导致在开展项目环境评估时无法找到规范依据,而银行业金融机构宣布接受并实施赤道原则后,媒体、非政府组织及舆论机构对各环节的严密关注,会形成监督压力,驱使银行机构不主动接受赤道原则。

三、对我国银行业的建议

(一)监管部门应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价值导向。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赤道原则的宣传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履行提升到战略层面,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方式,在经营和管理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多方因素,协调好自身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推动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接纳赤道原则。

(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下发,明确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内容,但从起步到成熟,还需足够长时间的培育。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应以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为根本目标,将赤道原则的精神融入到“绿色信贷”管理,融入到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环节,制定出贴近赤道原则要求又符合我国实际的操作实施细则。在我国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经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初期,应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监管细则,同时加快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环境税等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进程,以经济杠杆调节企业环境行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银行履行环保责任,将银行落实环保政策法规、控制污染企业信贷风险等纳入监管范围。

(三)加大信息共享和环保行为激励力度。央行应进一步加强与环保监管部门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协调环境保护各相关监管部门及时将环保信息纳入征信系统,提高征信系统的环保信息数据采集的覆盖面,拓宽环保信息数据共享范围,为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参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纠正单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理念,积极响应落实国家的产业转型政策,顺应国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趋势,在项目融资中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因素予以考虑,大力支持环保项目的融资需求,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商业银行环保贡献激励机制,对在项目融资中积极开展环境影响审慎审查的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奖励和宣传,使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银行受到激励,强化银行业的环保责任意识,在行业内部形成示范激励作用。

(四)定向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对于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要在国际项目融资市场中增加份额,接受国际惯例是必然选择。可采取派人赴国际金融公司、花旗银行等开展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大赤道原则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因地制宜的赤道原则宣传的同时,将赤道原则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治理相结合,在内部治理中进行符合赤道原则要求的内部整合,为正式接受赤道原则做好支持和准备。

参考文献

[1]胡珀,强晓捷.基于赤道原则对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5):33-42。

[2]李彩.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133-134。

[3]李丽君.赤道原则对我国绿色金融建设的启示[J].管理现代化,2015,(6):118-120。

[4]邱鹏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J].中国市场,2016,(37):158-159。

[5]陶昱.我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5[J].金融会计,2015,(12):48-53。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ulfill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China’s Banking Sector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quator Principles

WANG Chengyao

篇6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实现价值增加并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它采取系统规范的对风险管理、控制以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改进其有效程度,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内部审计的范围一般包括: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和有效性;审查和管理财务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服务;审查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审查保护资产的方法;审查银行与风险估计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审查已经建立的系统是否遵循和监管要求、行为准则和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活动的效益和效率;测试交易和特定内部控制程序的功能;测试监管报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执行特别调查等。与内部审计有关的一个重要是利用内部审计师充当内部顾问。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建议或咨询应当是对内部审计基本职能——银行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功能,以检查和评价其内部控制系统——的一种补充。

调查显示,在实际工作中,样本国家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基本上是与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和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的要求相一致的。巴塞尔委员会会计特别小组的大多数被调查行的内部审计师在保证和咨询活动上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是:内部审计占75%—95%,培训占5%—20%,咨询占0—20%.关于咨询工作,被调查行的内部审计师强调他们不承担任何经营责任。有关银行指出,咨询也只限制在为特定的大项目或计划提供与控制有关的建议。

(二)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

银行内审组织最普遍的模式是实行集权化管理。所有被调查行证实,它们都建立了常设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对大银行来说,其海外分行可能会设立一个内审部门,但这些当地的审计单位都要接受总行内审部门的协调。而且,内部审计通常根据业务来组织,这些业务的内审部门负责人要向集团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报告工作。在属于一个集团组成部分的小银行,其内部审计可能会外包给集团的内审部门。调查也表明,这些被调查行的内审职能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得益于建立了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明确各自的职责:即董事会对保证高级管理层建立和维持一个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一个评估银行业务各种风险的衡量系统、一个将风险与银行资本水平相联系的系统以及监督遵循法律、规章和内部政策的适当方法负最终责任,并对内部控制系统和资本评估程序至少每年审查一次。银行高级管理层每年一次向董事会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和资本评估程序的范围和执行情况。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所有被调查行表示,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被审计的活动和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和评价,并不受管理层的干涉,可以在内部进行通报。内部审计部门的这些权利得到了审计章程和监管规章的保证。一般审计章程有利于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内的地位和权威。考虑到各国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性,所有审计章程须经董事会或相当级别的机构的批准。审计章程一般要传达给银行全体员工,或至少可以获取章程(如通过内部网)。但在少数的被调查行,审计章程只传达给极为有限的人,如审计职员和管理层。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行都授予内部审计负责人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和通过董事会主席、审计委员会委员向董事会报告的权利。与此同时,客观性对内部审计师也很重要。被调查行对保护客观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措施包括:1.审计人员的任务轮换;2.不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3.在审计章程中确认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4.内部雇佣的审计师不能参与审计他或她在某一时期以前负责的业务;5.内部审计师从银行外部招聘;6.对审计工作和工作底稿开展正式的审查和评价程序;7.审计师的报酬不与经营业绩或利润挂钩;8.执行建议时的职责分离;9.审计师不能参与控制和其他管理程序的设计。此次调查也显示,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对于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的客观性至关重要。内部审计师是训练有素的,尤其是在大银行和特殊领域比如审计交易活动和信息技术。这并不排除内部审计部门就特殊的信息技术审计向外部审计师咨询。在招聘内部审计师时,小银行倾向于更看重个人的银行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不是文凭或专业。专业胜任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保持:在职培训;正式的内部和外部培训(注册审计师取得资格后经常要接受强制性的持续);审计部门内的职员轮换;鼓励成为注册内部审计师。

(四)内部审计的运作情况

内部审计部门的活动包括的程序是:制定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检查和评价获取的信息,通报审计结果和进行后续审计。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层通常每年负责编制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计划,这些计划须经银行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的批准。几乎所有银行都表示,财务审计、合规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等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都由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但管理审计通常开展得比较少。另外,被调查行证实,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要负责保证部门遵循良好的内部审计原则,这与巴塞尔委员会内审报告的原则是相符的。

二、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趋势

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检查和评价。根据著名的COSO内控,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是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益、效率以及遵循有关的法规制度。从巴塞尔委员会的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国际银行内部审计的评价目标和工作范围明显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评价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开展财务审计的工作逐渐被注册师所承担。虽然多数被调查的国家报告,对会计记录进行审计属于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但银行财务报告审计并没有被一些国家的银行包括在内部审计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财务报告被看做是银行外部审计师的惟一职责,在这方面,内部审计的作用只限制在为外部审计师提供支持。

(二)遵循和监管要求的趋势日益增强,即由一个独立的法律和合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而不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来做。

(三)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是首席内部审计师最优先的任务之一。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审计师的专业分工更加精细,这是为了更接近被审计的业务(如购并),加强审计和对内部模型的评估,并更加强调风险导向的审计。

三、若干启示

与国际银行内部审计的先进做法相比,我国银行的内部审计明显存在着外部环境不利、内部组织独立性不强、内审理念落后以及人员素质较差等。巴塞尔委员会的上述调查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重要的经验启示:

篇7

私人银行最早起源于瑞士,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它通过为富裕阶层提供一系列私密性和个性化的服务,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成为国外一流银行的战略核心任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为刚刚起步的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一、私人银行业务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

1.在渠道方面,通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TM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应运而生,并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1]在发达国家,除了现金业务,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也发展成熟。仅2002年底,私人银行管理的全球27万亿总资产中,有2500万投资者的1.9万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每年产生约200亿美元的收入。2006年,汇丰集团网上理财客户迅速增长,网上客户已占全部个人客户的13%和企业客户的30%。

2.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保险、基金行业的兴起,商业银行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了财务管理、咨询、委托理财等,还涉及到了运动、旅游、娱乐和公益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一些银行更是推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站式服务,针对客户人生不同阶段和重要问题,诸如婚丧嫁娶、健康医疗、搬家、财产投资管理、旅游、退休计划管理等提供一站式全面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从单纯的出售传统的柜台金融产品转变为了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或“金融超市”。

3.在岸业务发展快于离岸业务。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加大了国际反洗钱的合作,各国的税收也趋于一致,私人银行客户对保密性的需求减少,因此,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越来越重视提供本地的产品和服务。

4.私人银行之间的并购逐渐增多。在最近的银行并购潮中,零售业务成为银行业并购的重要争夺对象,而私人银行业务更是争夺的焦点。2002年,汇丰控股以10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零售银行纽约共和国银行及其在欧洲的私人银行分支机构。同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旗下私人银行子公司Coutts成功收购了BankvonErnst。而近年来最大的银行并购是200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和比利时富通集团(Fortis NV)收购了荷兰银行。其中西班牙国际银行有意接管荷银在巴西和意大利的业务,富通则相中了荷银在土耳其的零售银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

5.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随着亚洲地区财富的迅速增长,国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已转向了亚洲。目前,新加坡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已排名全球第二。全球30大主要私人银行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其中渣打银行将其私人银行业务统筹中心和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设在了新加坡,花旗银行也将其全球财富管理国际部设在了新加坡。此外,美林、摩根士丹利、JP摩根、高盛的私人资产管理部门也在这里开展业务。本地的新加坡发展银行、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同样设置了财富管理部门。“欧洲财富和私人银行业2005”调查预测,今后几年新加坡可能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离岸资产中心。[2]

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高收入人士、富裕家庭数目激增。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超过31万,居全球第五位,波士顿预计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有望在2011年达到60.9万户。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国内外银行纷纷瞄准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在这方面,外资银行利用其母行的优势捷足先登,早在2006年底就有汇丰等6家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了代表处或业务部。中资银行方面,2007年3月,中国银行联手其战略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其后,国内其他中资银行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在国内发达城市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但与国际私人银行业务相比较,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特别是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1.产品较为单一,产品创新的机制不够完善。私人银行的核心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理财需要,在国外,私人银行的产品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而受制于我国金融体系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产品创新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合作日趋紧密,全国多家金融控股集团已初具规模,但无论是在合作的范围还是深度上与国外混业经营模式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由于缺乏产品创新,不能跨市场设计产品,导致国内各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既无法满足富裕人士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分散风险,从而给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带来了难度。

2.私人银行系统建设落后,电子化渠道应用程度不高。尽管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迅速,电话银行、网络银行、ATM等渠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但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多家银行正在建设新一代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更为明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将增加更多国际视角,实现海内外银行服务的联动,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银行资源进行交换、配置和共享,以随时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优化的方案和服务,这对国内银行特别是中资银行来说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私人银行专业人才匮乏,培训体系尚不成熟。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私密性专属服务,决定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必须具备综合性的高素质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不仅持有CFP(理财规划师)、CFA(金融分析师)等资质,通晓会计、法律、心理等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高品质生活的软技能,像高尔夫球、艺术品鉴赏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得到客户的信任。因此,国外往往将这些优秀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称为私人银行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4.组织架构不合理,难以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由于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流程设计必须要快捷和高度的人性化,充分体现出客户的个性需求,同时也要求私人银行服务的高度私密性和安全性,这决定了银行内部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灵活的市场创新能力,而我国大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组织架构是一种传统的宝塔型体制,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很高,决策链很长,对市场反应速度慢,条线和块块(主要指一级分行)之间的目标和激励往往出现偏差,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改革分业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业务综合化。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从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私人银行均是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为客户提供集银行、保险、证券于一身的金融服务,并形成了“金融超市”。因此我国的私人银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银行能广泛深入地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运用灵活的金融工具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加大产品创新,扩大本土化经营优势。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加大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国内银行本土化经营优势是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国际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中也可看出,在岸业务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离岸业务。而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地缘、人文、社会关系、网点渠道等因素是优势。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中资私人银行开业后,客户从外资私人银行转到中资私人银行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必须更加注重本土化的优势,加大对国内或区域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创新,弥补分业经营模式下产品创新范围和深度的不足。

3.加快系统建设,提供多种服务渠道。国内银行必须加快系统的建设,将分散在银行各个部门的零散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客户综合贡献度的细分,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从而更加有利于私人银行客户的挖掘和营销。

同时,扩大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渠道,尤其是电子化渠道的利用。美国银行界曾经测算,在营业网点进行交易的成本在1.07美元,电话银行的交易成本是0.54美元、ATM机是0.27美元,通过PC的是0.15美元,而在网上完成仅需要0.1美元。从国际私人银行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化渠道的运用已越来越普遍,特别是网上银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国内银行必须重视私人银行业务电子化渠道的建设,并纳入整体银行IT系统建设中,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私密的服务渠道。

4.完善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推行事业部制。根据国际一流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实践经验,发展专业化的条线管理模式,推行私人银行的事业部制。根据全国地域经济特征建立若干私人银行中心,区域性的私人银行中心直接由银行总部的私人银行部管理。通过实行私人银行事业部制,私人银行中心对区域内涉及私人银行业务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制订本区域私人银行发展的目标、计划和营销方案,并组织统一的考核。[3]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私人银行家队伍。私人银行的发展最终还是归结到人才,特别是经验丰富的私人银行家,这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根本。由于私人银行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元性,决定了国内银行除了引进投资银行、保险、个人银行等领域的金融专业人才外,还要储备法律、教育、健康甚至艺术等人力资源。同时,国内也要加大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理财服务体系中贵宾理财、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三级认证机制,使得国内银行尽早建立一支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兴远.浅析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4).

[2]黄天香.私人银行走近中国[J].银行家,2003,(1).

[3]司徒大年.我国私人银行的现状、挑战及其发展对策[J].新金融,2004,(1).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Private Banking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New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rivate Banking

WANG Yi-jing

篇8

一、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概念辨析

1.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产物。最初起源于国外,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5年建立的美国安全第一网路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SFNB),我国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9年招商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同年中国银行开通国内银行信息查询服务。网络银行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商业运行模式基础之上,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因特网向个人或者企业提供各种投资理财和金融服务的银行,可以分为能够提供网络银行业务的银行和专业网络银行两类。目前,我国银行多数是传统的实体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交易模式,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经营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2.对公网络银行业务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网络银行业务精细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将主要客户群体定位为企业或者大集团,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以贷款、债券等形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向客户提供各种融资、投资和客观关系管理等业务。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对公网络银行存款业务、对公网络信贷业务、对公网络理财业务、对公网络资产清算业务、对公网络基金管理业务等。与对私网络银行业务相比,这种业务主要是面向企业单位,资金流动量加大,交易次数较对私网络银行业务数量来得更多,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要求更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更稳固和持久。

二、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的对公业务主要包括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客户集中支付业务、票据托管产品业务、工商入资e线通业务。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主要通过汇划即时通、集团理财、银企对接、对公账户查询、报关即时通、境外账户管理、工资等产品,向各个企业或者机构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

1.业务范围广,服务种类多

各个公司或者集团只要在中国银行营业网点开设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就可以享受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服务。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分为查询对账版、企业理财版、全球跨境版、海外版四类。各个类别都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特定的功能。该业务涉及范围广,服务种类丰富。例如,除了基本的账户相关信息查询和支付外,还可以提供以下服务:(1)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中,依照法律程序,提供第三方存管服务,帮助客户管理资金。(2)根据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代付、代收业务协议,客户完成工资或者其他指定款项的代收和代付的业务。(3)为境外客户提供转账、外币结汇、跨境汇款业务,方便企业交易,提高效率。(4)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对接建立渠道。(5)帮助企业进行资金托管、外币结汇服务。(6)以直接向客户提供电子账单或者客户凭借密码进入相关网站查阅电子账单的形式,帮助企业完成电子对账业务。(7)根据交易双方的相关数据,为客户提供B2B或者B2C网上支付或者网上保付业务,保障交易安全性,降低企业交易风险。(8)为集团公司总部及相关子公司提供主动调拨、自动汇划、统一对外直接或者间接支付业务,简化程序,加强集团内部之间的联系。(9)以电子汇票承兑人的身份,根据相关业务流程,满足客户对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付款、融资服务等的需求。(10)能够实时实现对不同银行账户的查询及汇划交易信息及结果的反馈。

2.安全系数高,交易成功概率高

企业或者集团开通网络银行业务时需携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开户许可证、经办人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在业务开通过程中,中国银行会对证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以确保安全性,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为保证安全性,使用CA数字认证、E-TOKEN动态口令、手机验证码等方式,多重保护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规定了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和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例如,多数交易都可以同时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或者CA数字证书,但是以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时,转账划汇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亿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B2B支付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B2B支付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行实时汇划和协议付款签约业务而言,只能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二者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50000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亿元。中国银行通过多种认证工具,从不同的角度保护交易过程,降低交易风险,交易成功率高,意外事件少。

3.各地银行开展对公网络业务,交易金额巨大

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整体发展事态良好,2011年度在新兴业务的带动下成本较2010年的34.16%下降1.09%,净利润高达1303亿元,其中集团客户存款总额88179.61亿元,增幅14.02。并且获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荣誉称号,这是我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的唯一一家入选银行,提升了中国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和在国际上的市场影响力。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因其能够给企业和集团提供帮助而深受欢迎。中国银行各地分行都已经开设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并且该业务发展形势良好,累计交易金额数量巨大。例如,中行郴州分行具有良好的安全、便捷、稳定和实时的技术及服务优势,成为企业客户财务管理、资金调度、支付结算服务的有力工具,赢得众多高端客户的重视和青睐。在2004年度中对公网络银行累计交易量达到6.27亿元,实现资金交易3253笔。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企业客户和交易金额不断增加,同年对公网络业务客户新增927户,完成了近40万笔交易,交易金额高达48亿元。中国银行河北分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业务、客户和资产业务结构,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底客户数量达到1.55万元,比年初增长70%,重点行业和BBB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分别上升14个和14.5个百分点,对公客户增速达到19%,个人中高端客户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全行61个网点升格为支行,城区网点机构占比较年初提升0.6个百分点,日均存款余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点达到75家,较年初增加12家,网均效能不断提高。中国银行福建支行2010年确立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战略,不断扩大企业客户群体,实施动态调整和差异化管理,对公网络银行结算账户达到1.85万户,并且在交易过程中注重对风险和相关流程的监管及管理,解决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存在问题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领军者,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

1.金融和日常监管有待加强

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业务并未形成纯网络银行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严格的与之区分,相应的运作职能仍然归属于传统业务部门,仍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而实际上,无论是从客户群体还是交易方式来看,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具有和传统银行业务的不同特点,应该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采取个性化的管理,从而促进对公网络业务的发展。对公网络银行作为经济时代的产物,其监管问题更要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公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存在于虚拟服务的品种、交易价格和行为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该业务的长远发展,应该高度重视。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也是指导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标。但是目前,相关的银行法规仍然是针对于传统银行业务,针对对公网络银行甚至是网络银行的金融法规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缺乏法律保障。网上交易较现实交易有特殊性,并且发生纠纷和矛盾的可能性大,需要一个成熟、健全好统一的法律及仲裁机构作为标准进行调解和解决。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对公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处理具体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给银行和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也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战略规划性有待加强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坚实的技术和商业基础作为支撑,需要银行、系统软件开发商、计算机硬件供应商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随着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服务种类、相关数据、客户信息、业务流量等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银行的客户信息都是十分有价值和重要的,一旦丢失将会使中国银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目前中国银行部分支行面临着企业信息系统已经到达承载数据量的最大限度,必须采取更换系统或扩展系统等相关措施以解决此问题,这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在开展业务之初做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经过不断地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只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就能够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网上银行企业服务业务规则,?keywords,中国银行官网.

[2]魏建玲:《中国银行 2011 年度净利润 1303 亿元》,国际商报,2012年4月.

[3]郴州年鉴编辑部:《郴州年鉴》,郴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篇9

(二)现代零售银行。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是“村镇金融便利站”式的现代零售银行,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草根银行”,其建立和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能有效解决农民、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创新产品灵活。针对农村地区借款人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这一实际,村镇银行发挥了发起行的经营理念和传统优势,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业务品种,深受客户欢迎。

二、村镇银行建立产生的效应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促进作用,增加了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还可以解决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农村消费信贷需求,能有效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开拓。村镇银行构建了城乡金融资源互通互联的新桥梁,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城市资金有余,农村资金紧张和金融运行渠道少的问题,逐步可实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目的。

(三)强化对特色农业的资金支持。村镇银行加大了金融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拓宽了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和金融资金流向特色农业,有效地满足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需求,帮助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等突破资金瓶颈、扩大生产规模,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一)面临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村镇银行总人数在20人左右,基本除一名董事长、一名行长、一名副行长外,其他部室并没有相应的配置,法人治理结构无从谈起。

(二)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一方面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另一方面受到农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网络、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吸收存款弱势明显。村镇银行放贷需求强烈,由此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目前,村镇银行面对的企业客户往往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也缺少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而且这种状况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

(四)面临一定的操作风险。从业务管理看,村镇银行沿用大股东发起行原有制度模式,业务流程上从原有的较大客户向农村客户调整,采取相对灵活的模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效率高,但也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四、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一)法人治理上的制约。村镇银行虽然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 但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体现出来, 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村镇银行法人治理建设中,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绝对性限制也有与村镇银行设立初衷不一致的地方。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利用民营资本,要充分调动当地股东的积极性,追求责、权、利一致,而在村镇银行中,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均由发起银行派任,这种法人治理是欠缺科学性的。

(二)业务开展上的制约。目前村镇银行由于结算系统不畅通,难以开展同业拆借业务,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致使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融资渠道受限。这些不仅影响村镇银行的形象,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资金来源受阻,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受到较大制约。新业务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保险等没有得到开展,创收渠道单一,实现盈利困难重重。

(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制约。首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再则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加之难以承受太高的人力资源成本,村镇银行即便招募到金融专业人才,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给予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二是银监部门适当放宽对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和最大单户贷款比例指标的监管限制,促进村镇银行扩大支持“三农”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三是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四是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担保和保险制度,适时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健全必要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切实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二)明确市场定位,加快发展步伐。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由此可见,低端市场的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的任务将由村镇银行来承。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明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助于其在农村地区形成自己的“区域”和“地盘”,加快发展的步伐,也有助于推动各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篇10

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以及信誉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无时不刻不在与各种风险打交道。在国内银行业务全面开放之际,国内商业银行如何迎接外资跨国银行的挑战,如何抵御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控制,提高危机风险防御能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浪潮中具有持续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2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特征分析

2.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战略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自从有了贷款业务就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传统上被定义为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1]。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3)操作风险。目前操作风险已经成为银行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最广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都视为操作风险。狭义的操作风险概念只将与操作部门有关的风险才定义为操作风险,即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健全或者失效、运营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或疏忽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人员的失误、操作程序发生错误、系统的失灵或控制失效等原因引起的。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能性,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引发流动性支付危机导致挤兑情况发生[1]。

(5)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借款国宏观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国客户或交易对方不能偿还的可能性。

(6)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期和长远的影响。

(7)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银行交易合约有可能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银行正常业务与法律法规变化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8)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的经营决策失误或对决策执行不当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2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风险的客观性。银行风险是与银行相伴而生的。经济社会中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换而言之,只要经济运行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风险就必然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外,银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自由资金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多数营运资金都是来自存款和借入资金,因而银行业的特殊性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业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银行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损害公众利益,进而危害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也决定了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商业银行风险的可控性。尽管客观上存在因经济形势变化和情况不确定等因素而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但就微观意义上的某一金融机构而言,并不是说风险不能抵御和控制,恰恰相反,它可以采取增加资本金,调险性资产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可以通过及时转移、补偿等方式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区间内。

(3)商业银行风险的扩散性。现代银行的发展,使得各家银行紧密联系,互为依存,例如同业拆借、清算、票据贴现和再贴现、金融债券发行和认购以及信用形式、工具的签发使用的等,都是在多家机构间发生的,一家银行发生了问题,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周转不灵,甚至倒追信用危机[2]。

(4)商业银行风险的隐藏性。商业银行在不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而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尽管隐藏性可以在短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银行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机制。

(5)商业银行风险的加速性。商业银行风险不同与其他经济风险,一旦爆发,就会因信用基础推动而加速变动,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商业银行风险性的社会危害是非常必要的。

(6)商业银行风险的周期性。所有商业银行都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运营的,而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紧缩期之分,一般说来,在宽松期,放款、投资及结算等环节的矛盾相对缓和,影响银行安全性的因素减弱,银行风险就越小;反之,在紧缩期,金融同业之间以及金融、经济间的矛盾就加剧,影响银行安全性的因素增强,银行风险就大。因此,货币政策宽松期,一般也是银行风险低发期;而货币政策紧缩期,往往也是银行风险高发期,特别是在两种货币政策交替期间,这种反应尤为明显。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对策

3.1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管理途径

(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2)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一般说来,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提高风险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但从未来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3]。

3.2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建议

(1)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也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向出现变化,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和行业分析研究,了解新特点,把握新趋势,适应新变化,才能把握风险管理的关键,增强风险管理针对性商业银行适应严峻的风险管理形势,进一步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重视前几年由于大量信贷投放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二要在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长期优化调整,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要切实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重点行业信用风险和集中度风险管控,强化贷后日常管理,完善风险缓释措施,防止资产质量下降。

(2)适应业务发展和经济转型。一是在风险管理观念上,风险管理部门应由控制和防范风险,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有只注重风险管理,向注重平衡“自卑、风险和收益”转变,更加注重资本集约型道路。二是风险管理部门应提前研判经营转型的重点和方向,确定各项业务发展的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稳步转型,稳健发展。三是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风险管理为经济转型服务的意识,协助业务发展部门做好对客户需求和效用的分析,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更好的主动地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四是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战略的传导部门和风险管理的协调部门,应从经济转型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业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和前瞻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时风险提示和风险预警等方式引导业务发展方向,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3)适应外部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外部管理日趋严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监管要求及时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合规要求”、“最低要求”或者“最低标准”,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只能说及格。商业银行应以超越监管指标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商业银行应加强学习,及时跟踪的研究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深入分析四大监管新工具对经营发展的影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4)适应风险的管理发展趋势。现代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种风险相互交织,风险复杂程度不断增加,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尤其是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一系列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手段[4],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中小商业银行应以国内外先进银行为标杆积极推进内部评级初级法系统、风险限额管理系统等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程度,而且创造效益,创造价值。中小商业银行应注重适应国内外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及业务实际需求,继续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方法,实现风险管理方法从政策管理、授权管理和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数量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志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与偿付能力风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3):52-59+159-160.

[2]曲桂霞.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防范研究[J].商业经济,2011(2):109-110.

篇11

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市场的弊端性逐渐凸显,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迎来了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因素的存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认清当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内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尚不健全,运作规范性不高,产权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建立了激励与约束机制,但真正实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进行风险管理所必须依靠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次,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仅仅注重业务量的发展,对于盲目发展业务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风险因素不是非常重视,也并未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很多商业银行业务人员错误的把风险管理放在自己工作的对立面,觉得风险管理工作就等同于降低业务量,而并未真正认清风险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单纯的将风险管理理解为业务量的压缩,一味的以降低业务量的手段来逃避风险,这是非常不可取的[1]。

再次,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信息交流。国外商业银行通常都设立了董事会,同时也建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却放在了资产重组、转化以及清收等事后管理方面,对于事前与事中的风险控制不是非常有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岗位和部门基本上是分头进行风险控制,没有进行有效的交流和风险信息共享,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最后,风险管理人才普遍缺乏。作为一门综合性较高的学科,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管理学、金融学以及统计学等各方面知识,另外还可能使用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所以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严不足,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和国外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成为了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全面提高银行风险意识

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重业务、轻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能够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银行未来发展的长期效益,无论是操作层或者管理层人员,都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对各项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严格掌控。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单单注重授信业务的风险控制,而应当将风险管理工作渗透到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全过程中。最后必须要意识到风险也是成本的一种,虽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也要认识到银行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工作之间并不冲突,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效益[2]。

(二)不断优化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常来说取决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符合,所以现阶段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处理好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不同的业务应当选择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各个业务之间的风险因素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在对风险业务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具体客户与具体业务的审查;在授信业务中,必须做好企业现金流量的审查;因为零售业的风险不集中,所以应当关注整体违约率的审查。唯有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才能够真正的将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三)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模式依旧停留在手工操作方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基本上属于静态数据,重心偏向于信用分析上,在分析时往往更多的是凭借人的主观经验,如此便很容易导致风险管理效率降低等问题。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引入量化分析工具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对自身的风险识别、决策、监督以及评价予以改革与创新,从而最终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程掌控。

(四)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要达到风险管理的实际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完善而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是要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其他管理部门协调,构成多层面、全方位的风险组织架构;其次是完善对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进一步扩展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不单单要注重事后的风险管理,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事前检测以及事中管理的重要性;再次是要做好监督与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最后是将贷款的发放与贷款的贷后组合分别进行管理,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五)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产品服务

过去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每一次危机结束之后都会出现大量的创新,从而产生一个创新发展的高峰时期。商业银行应当结合企业的新的需求第一时间对自身的业务发展模式、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努力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新的层面不断扩展自身的服务能力。这是解决风险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创新应当坚持以做好风险管理为前提,所有的创新如体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都应当在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经营风险防范制度,科学的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整理经营管理流程,让新兴业务与新的服务产品都能过通过事前的风险论证,确保风险因素能够处于可控状态下[3]。

(六)培养专业风险管理人才

因为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人才的要求较高,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己内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尽快的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队伍。对于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与选择过程中,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同时利用笔试和实践操作来筛选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训方案不单单针对中低层银行职员,同时还应当覆盖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风险管理决策层。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防范能力,有效的提升国内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种管理理念。我们应当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各部门、各产品、各业务之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让风险意识打破部门限制,融入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至于每一名基层员工的工作习惯之中,确保商业银行中的每一名员工都能够重视风险管理,掌握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从根本上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他用“影子银行体系”概括那些“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使用“准银行”(near-bank)这一概念讨论类似的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与深入,“准银行”、“平行系统”等概念逐渐被归类于“影子银行体系”这个范畴。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例如,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领域,而房地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又进入民间信贷,形成了一个资金循环。这使得当房市过热,政府需要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打压房产泡沫的时候,由于委托贷款、民间信贷、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政策抗衡,削减了政策的调控效果。

转贴于

篇13

2012年6月8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8倍,7月6日,央行允许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7倍,这一举措使商业银行最低贷款利率降低到保本点附近。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决定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之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探索的再次重启。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官方解除对央行存贷利差保护的过程,这意味着银行利差水平将被缩窄,随着我国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非对称降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传统的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二、相关文献综述

利差收入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也是度量银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银行利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较多。Ho和Saunder(1981)是最早研究银行利差的学者,他构建了交易者模型,认为利差水平取决于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等因素,并建立了避险与期望效用的综合模型来分析银行利差。Drakos(2003)对转型国家银行改革对银行利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是有效的,改革减少了银行利差,外国银行的进入也减少了银行利差,所有权改革对银行利差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国有银行对收缩利差有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对银行利差研究的文献也逐渐增多。张彦(2006)对我国银行利差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我国银行利差基本处于一个适中的水平,贷款损失准备、经营费用、非利差收益等是影响银行利差的主要直接因素。赵旭(2009)对我国15家商业银行1998-2006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银行利差处于一个适中偏高的水平,且呈上升态势,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提高。

上述文献虽都集中在研究利息差,但由于选取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着差异。本文旨在结合当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探寻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寻找该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