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考化学小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考化学小知识

篇1

(1)长颈漏斗中的水的作用?(2)两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别是?(3)先点哪盏酒精灯?为什么?(4)第2盏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5)先熄灭哪盏酒精灯?

“三三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落实三三制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掌握课堂时间三控制,即新课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课堂练习反馈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三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堂的前6分钟效果最佳,30分钟后注意力急剧下降。所以,即便是课时非常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下课前10分钟的小测验或练习反馈是很有必要的。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梳理新知-布置作业,拓展新知”这是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恰当地把各个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因素。

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要进行必要的课堂反馈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三三制”不是对师生教与学的时间简单划分,重要的是对师生的课堂角色的定位――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落实三三制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多亲近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亲近学生三原则,即课前候课,课中走进学生,课后不拖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教师首要的是他爱孩子。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亲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诚为学生排忧解难。

九江市二模考试后,分数普遍偏低,学生心情十分低落。我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一是利用班会和晨会分析考情和学情,让学生认识自己在九江市一、二、三中的大致位置,虽没有很高分,但全班有一半同学上了预测一本线(28人),49人上了二本线,同学们是考得不错的;二是把成绩相近的学生每五人分为一个小组,利用早读和晚自习时间谈心,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说出困惑,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我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主要从学法和心理方面谈谈看法;三是鼓励同学个别找我谈心,共有三位学生主动找到我说想和我聊聊,还有个别的学生我找他们单独谈话。通过这段时间的谈心,虽说十分辛苦,嗓子都谈哑了,发炎了,但我和学生的心灵走近了,我了解了他们普遍的困惑和痛苦,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位女生看到我的嗓子沙哑,就告诉她妈妈,让她妈妈在药店买了四个罗汉果给我泡茶,让我十分感动。

落实“三三制”教师亲近学生三原则,有利于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

四、落实三三制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求老师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基点,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学了后应该达到什么效果,是每个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一定要以学生学什么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陈述的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在课堂要怎么教。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只有目标明确,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才显其效果。

篇2

【Abstract】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concept an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describes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hould be with the times,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mproved.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ode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各地的高职院校纷纷开展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作为改革教学的科学观念正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

2.国内外教学模式的演变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1950年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归纳型教学模式是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形成思维的过程。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

(3)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教”,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学”。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1.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

2.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一体化教学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提出了新的教学及评价模式,解决了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2)把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自觉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能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必须的操作技能,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有效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此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1.对教育场所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彻底打破原有的一块黑板,若干课桌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机器进教室,教室进实验室、进实训工厂。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系为例,设置专业教室,一个教室一道工序,教室前面是课堂,后半部是机器;在纺织实训中心、实验室设置黑板与课桌。实现了教师边说边做,学生随时动手实践。

2.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比较高,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方法如下:

(1)严把教师入口关。在教师引进方面侧重于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应届毕业生必须进行动手能力测试,严把教师入口关。

(2)“请进来、送出去”。“请进来”即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课教师,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专家做兼职教授,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人员与技术交流;“送出去”即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的制度,每年安排一部分青年教师脱产去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并建立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

3.对教学计划的要求

教学计划对一体化教学至关重要,没有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就达不到教学一体化的目标,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整合相关课程。我院每年举行一次专业设置研讨会,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共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缩短或取消一些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大大缩短基础课程的时间,比如将原来的机械制图以及传动技术整合成识图与绘图技术,将原来的高等数学以及应用数学整合成纺织应用数学。

(2)增加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实行一体化教学以后由于实践操作所需时间比较长,所以将原来的每次2课时改为每次3至4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安排上课的各个环节。

4.对考核方法的要求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理论成绩要过关,而且实践操作也要过关。有些课程需要结合考证来定成绩,比如纺织设备维护,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必须拿到纺织设备保全高级工证书。

四、具体实践中要注意的问题

从我院纺织工程系实行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来看,一体化教学较好地适应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强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促进了学院发展。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晰的认识到一体化教学在具体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备要完备

以我院纺织工程系为例,由于在棉纺和机织工序方面实训工厂的设备相对齐全,所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是在丝绸方向和毛纺等方向上设备不足,导致实践课程开设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进行一体化教学。

2.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创新。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一体化教学应及时引进现代教育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增加和创新理论、实践教学平台,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3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在探索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发现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首先,备课困难。因为备课时较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到位,有时候由于一个步骤没有考虑好,课程的内容就会疏漏,很容易流于形式。第二,课堂时间的把握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问题。比如,如果要在紧凑的时间内完成多种形式的教学,就应该有很强的把控课堂能力。否则学生的思维会很容易发散,最后导致老师跟着学生思维走,从而课堂的秩序又无法维持了。第三,一节课的目标也许会因为一点小的疏漏,导致不仅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跑题。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困难,使得一些教师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因而对其有抵触情绪。

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都应该有所改变。

就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应确保学校政策的自主性,学校给教师宽松的教学氛围,包容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存在不足,允许教师改正与调整,激发教师产生创新思维,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次,应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设备上提供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施行,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基础设施的保障。最后,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学校对于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采取鼓励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可以积极地进行课改。学校评价课程的好坏,应在很大程度上考虑该课程的选题、内容、过程与方法,还有学生能不能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从课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篇4

考试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作用能否正常发挥、考试的结果是否科学可靠完全有赖于考试管理的科学与否、严密与否。考试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技术院校校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工作组织得是否科学,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体现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考试工作是否严谨,是否能达到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反馈教与学信息等目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管理,抓出一个好的考风,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现行职业技术院校考试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试就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管理体系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加强职业技术院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呼声很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加强考试管理中也采取了许多办法,但收效并不明显,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传统的考试管理体系依然或多或少地桎梏着考试改革的深化。

1、强化考试管理的宣传多,但收效不大

考试作为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说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历来都非常重视, 考试管理制度在逐步健全。在考试宣传方面也极尽所能, 如张贴横幅、监考人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 从学校环境氛围形成了一种“ 高压” 态势。但在考试对象, 即考生方面对上级和学校的考试政策和纪律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甚熟悉, 考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职业技术院校考试主要是考学生“ 学” 的水平, 考试制度主要是规范和约束学生考试行为。因此考试宣传的重点应当在学生身上, 使其对各种考试规章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端正考试目的和动机, 依法从考, 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而现行考试管理宣传场面上大张旗鼓, 形式上轰轰烈烈, 但大多仅仅流于形式, 没有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熟悉、掌握和遵守考试法规上。

2、考试的目的不明确, 考试形式单一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考试成了课程结束的标志。管理部门在考试结束后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的学籍处理,并没有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忽视了考试的真正效用。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目前职业技术院校考试主要以闭卷、理论、笔试的形式居多, 而以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为考核方式,以笔试、口试、答辩、实操、项目制作、大作业考核为考核方法的形成性考核少, 绝大部分课程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 跟不上学科发展, 无法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亦即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不仅不能发挥学生提高能力素质的导向作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因考试形式单一诱发了部分学生考试违规的倾向。

3、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差异给考试管理工作带来不少影响

教师教学要求和素质的差异在考试管理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命题。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投入精力和时间不够, 不能按照大纲的标准进行授课, 为避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 在命题时降低考试标准, 圈定考试范围,甚至放弃原则透露考题。二是监考。监考教师责任心不强, 放松考场纪律, 考场纪律差, 违规在所难免。三是评分。有的教师在评卷时送“ 人情分”, 有的教师要求严格, 从而出现同一个年级相同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考试的合格率相差甚大。四是补考。个别补考课程的考试标准降低, 评分也不如正常考试严格, 给人情分、随意现象较多。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即使正常考试不及格也不再认真复习准备, 补考变成了走过场。

4、学生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导致考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 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干扰, 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使他们在学习上目的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 对校纪校规置之度外, 严重违反考场纪律, 影响了学习风气。由于考试成绩不仅直接与毕业证书挂钩, 而且是学生入党、评优、就业的主要依据, 使平时不努力、学习差的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不择手段地违规, 造成学生成绩优劣不分, 引起其他学生心理不平衡, 进而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

5、考试违纪处分的艰难决策

篇5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基础逐年降低。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放弃了学习,出现上课没带课本或趴在桌子睡觉或做其他事情的现象,这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本人连续两年在我校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了解和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进行学生消极学习原因和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分析,针对性地从教材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打造学生学得会、有价值、有活力的教学课堂。

二、调查情况

在我校药剂、中药、护理3个专业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召开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4次,个别学生谈话20人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原因分析

1、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果。大多数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只重视重点班的教学,普通班部分学生在初三第二学期初就被分流到中职学校或辍学回家(他们大多数属于此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完成初中阶段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学习,知识衔接跟不上。

2、中职校开设课程多,教材理论内容过全过难,学生想学但学不懂,个别认为所教知识对以后工作派上用场的也不多。

3、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教材内容传授知识,课堂无趣气氛沉闷。

4、个别学生存在“破罐子破摔”的

思想。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

分析

1、教师根据学科需要先复习初中相关知识再上新课。2、学校多开设一些对就业有用的技能类课程。

3、学科理论教学尽量简单些能听得懂学得会。

4、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是很明确的,给我们教学改革的启发也是很清晰的,即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受到学有所用有趣有活力。

三、实践与思考

针对学生课堂学习出现的消极行为以及他们的期待,笔者结合所教的化学学科,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满足学生需求:一是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活力;三是创新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一)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学生学得会为我所用

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学有所用”,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中职校应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中职校的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以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为重点。结合所教的化学学科,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1、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医药类中职校护理、药剂、中药等专业均开设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学习化学是为后续学科奠定良好基础。没有牢固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是难以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大多数学生为此而缺失自信。英国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学伊始笔者安排了一周的时间给学生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化学。同时增加绪论课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中的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和了解“教师怎么教”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化学问题不仅在本专业,在各行各业,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消除想象中学习化学难的顾虑,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2、精选教学内容,为学生必需够用学得会

医药类中职校化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又是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教育的先行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笔者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减少理论性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使之满足专业后续学科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适应专业岗位市场需求。如无机化学部分,由于学生数理基础的欠缺和滞后,删除物质结构理论部分,选取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它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分析化学部分,选取各种分析方法的运用,各种分析仪器的正确熟练使用,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为主要教学内容。有机化学与后续学科关系较为密切,以学科与专业的结合点,与后续相关学科之间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抓手,以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其应用,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满足“供”与“求”关系即可,实践证明,通过适当降低理论深度,结合专业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使教学目的更易达到,而且还能补充与专业以及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扩大信息量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节省一定课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二)运用问题化教学,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题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问题化教学”法。

篇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学历教育方式,由于其低门槛、低费用、高质量、教考分离且相对灵活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欢迎。所以如何深化对自学考试的认识,进一步发挥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1 对自学考试的正确认识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时条例》条例总则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相一致。”且根据规定自考毕业生享有国家规定的与统招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毕业待遇(包括编制和工资待遇在内)。

1.2 自学考试的模式是先进教育制度的代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诸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的高校,全球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即宽进严出,学生只要修完相应专业的规定课程,且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而我国除了自学考试也采用这种“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外,其他高等教育均采用“高考”的形式。九十年代初,很多西方高校承认自学考试学历甚至课程合格证但不承认中国普通高校学历,这就是主要原因。可见,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信用值和认可度是优于其他学历的。中国的普通高校想真正地被世界主流高校所接受,可以说改现行“高考”形式的教育制度为“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是一条根本出路。

1.3 自学考试是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大众教育制度。自考由于其门槛低往往被很多全日制大学生质疑,认为凭什么自考毕业生与统招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的毕业待遇。其实,自学考试考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对照大纲看书复习能通过考试应该说是很不简单的。因为自学考试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点分布广,而且分识记、理解和应用等层次,考生必须对课程的内容非常了解并能融会贯通才能顺利通过考试。所以自学考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是死记硬背很难通过自考。试想如果规定这些全日制大学生都要参加自学考试(除了少数的名牌大学外),他们读自考的毕业率会和他们读普高的毕业率一样高吗?我想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当然自考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自考的知识老化,自考的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个别地方存在管理较为混乱等现象,但这并不影响自学考试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4 专业课程的成绩全部合格并不是自考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充分条件。自考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基本条件包括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含实践性环节)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等三个方面。所以考出所有课程只是取得毕业证书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思想品德鉴定不合格同样是一票否决。

2 自学考试对高职高专学校在校教学的意义

2.1 对高职高专学校而言,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既能充分利用自学考试资源,以及灵活、方便、规范等特点和优势,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他们选择适合今后工作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就业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校园学习求知氛围、盘活现有师资、设备、实习环节,提高管理水平等提供了舞台。

2.2 对自学考试管理组织而言,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贯彻全国考委关于大力发展自学考试与本科教育,促进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利用了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特点,发挥其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起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也是对全国考委三届一次和二次会议关于“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精神的具体实践。

2.3 对学生而言,参加自学考试不但使自己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进一步深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机会,也为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工作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尽早提高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相衔接投人少,学习方式灵活,零存整取,收效明显,大多数同学比读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早一年拿到本科文凭,少一年开支。因此,这一举措深受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欢迎,是一件利国、利民、利校的大好事。

3 实现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的有效衔接,深化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既然自学考试的发展必然蓬勃盛大,高职学生又对自学考试积极投入,那么如何将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有效衔接起来,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学考试是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先进教育制度,可以作为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要正视自学考试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摒弃集团利益、短期利益观念,能从社会利益、远期利益出发考虑自学考试的积极作用。

3.2 以自学考试的课程设置为导向,做好院校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由于自学考试一般由普通高校负责开考,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往往与普通高校自身教育有着很大的关联度,而且高职考生报考的自考专业与其所学专业又基本相同或相近,所以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学考试中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安排相应的课程。

3.3 成立专门的教育研究管理机构,对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管理、专项调研和专题辅导。高职院校应有专门的机构或责任部门牵头组织做好与自考办(部门)、主考院校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考信息;再在此基础上对自学考试有关专业的设置、相应课程的安排和相关工作的动态以及发展方向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向教务部门提出课程安排建议;同时对全院自学考试的报考、备考、参考、考试成绩全方位实施专业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考试情况;为参考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专题辅导和咨询,为参考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性化服务,从而形成多方良性互动机制。

3.4 以人为本,导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充分发挥院校在自学考试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把综合素质作为鉴定评价的唯一标准,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思想上逐渐培育“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的意识,在环境上逐步营造重素质教育,轻学历文凭的校园学习氛围。

首先是要积极探索包括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机制,以此作为学校毕业成绩的直接依据,自考毕业的鉴定依据。分别制定思想品质测评、专业技能评判等办法,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或标准。对思想品德不合格的,哪怕自考成绩合格,也做出不符合条件的鉴定,使其不得毕业。转贴于

其次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综合素质观。

再次是积极开展能力培养,建立以适应性和实用性为目标,操作技能、应用水平为内容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目前人才供求市场调研结果表示,用人单位正在逐步摒弃“学历文凭=实际能力”这一评价标准,对应聘者实际能力的越来越关注。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考虑运用诸如技能操作比赛、模拟业务处理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灶.高职高专学校本科自学考试支持体系工作初探.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期.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90-01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大量既有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便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先教后练存在诸多弊端,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是我们需要做的事,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边教边练,教中学,学中练,以其较好的教学效果,成了高职教育的选择。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分两步,首先是教室理论授课,然后是实训室或者实验室实践操作,也就是说对于技能掌握的两个步骤理论和实践是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的,这样便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理论课纸上谈兵,实践课缺乏理论指导,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而学生的掌握效果却不乐观。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简单组合,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包括时间和空间的融合,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倡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这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我们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暖通施工技术”中的一个项目“散热器的组对”为例说明。

传统的教学过程为:教师在教室讲授换热器组对的相关知识(包括安装前散热器片的质量检查;散热器片的除锈及刷油;散热器的组对;散热器试压等),而实训部分通常在理论课程结束以后的专门实训周来完成,理论与实训在不同的两个时间与两个地点完成,实训的滞后导致了学生练习效果的不理想。

建立“室内采暖系统安装”理实一体化教室所需设备及仪器见表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为:①教师概述换热器组对的相关知识。如安装前散热器片的质量检查;散热器片的除锈及刷油;散热器的组对;散热器试压等。②观看散热器组对视频。视频以实物讲解采暖—散热器类型,采暖—散热器组对过程,采暖—散热器试压方法;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记录。③教师动手操作,同时穿插讲授之前相关理论知识点,提醒学生在动手时注意事项。④学生分组操作、总结。学生4~5人分为一组,进行实操练习,其间教师进行循环辅导,实训完毕,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本次实训的要点、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所有的过程在同一地点,几乎同一时间完成。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从以上教学过程对比不难看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在掌握方面更具优势,通过我们对比教学也证实了这一点,总的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如下:①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围绕实践教学展开,理论、示范、训练同步进行,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学中做,做中练也使得教学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反映,“理实一体化”教学使一些原本繁琐难理解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可以当场练习当场掌握。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设备(包括理论和实训所用)及教学时间构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宝贵教学资源,在人才、经费紧缺、设施落后、时间有限的今天显得极为重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学生学习同一个项目在一个场所由一位教师辅导完成,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要求教师除具备教授理论知识外,也要有过硬的实操技能,这便是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实操技能的动力。④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就业率相关联,就业率的提高又会导致生源扩大、生源质量提高的结果,最终提升了院校的办学规模与层次。

3.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每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都面临着很多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不例外,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①注意课堂秩序与安全管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的活跃容易让学生将“安全生产”抛之脑后,这便要求教师的时时提醒与监督。②采用适合的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理”与“实”分步进行,教材往往也是分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要求教材的重点要在操作技能上,要围绕技能训练,理论知识针对性要强,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③评价体制的革新。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用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成绩的评定已不适用,这便要对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革新,成绩评定要以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评定成绩的时候,要重在看学生完成的质量、所需时间、完成流程的合理性等,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分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导致的结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要求的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正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本目标,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兴丽.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办法初探[J].交通职业教育,2002,(5):29.

[2]李娟.“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35.

篇8

一、对半军事化管理认识。

在高职学院学生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无论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是从学院整体管理出发;无论是学生学风建设还是学院人才培养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这样认为,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是按照军事单位的部分管理科目采取的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后,让学生的行动逐渐由懒惰肓从变得自觉主动,做到自制、自控。在课堂上,学生体现出能够遵守课堂的纪律、注意力集中,甚至一年下来大多数的学生都做到全勤全课,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学习成绩平稳攀升,学生思想素质和团结互助能力大大增强,学生不良行为有明显好转,班级综合管理较之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也起着具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具有了适应各种自我环境的能力。通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在日常行为中的渗透提升学生增强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减少学生疾病的发生。二是具有了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学生通过训练,能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父母、同学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了换位思考。三是具有了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总之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使在校学生的能力、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健全的进步和发展。

二、我院半军事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2年我院开始在新生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院陆续出台了《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条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和检查考核办公室,同时召开了全院师生动员大会和分步骤、分阶段的专题会议。学生工作部作为具体负责实施的部门,严格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组织了具体的部署和实施,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抓好新生入学阶段的基础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012级新生入学后,我们首先就把入学军训作为新生的第一课。为达到“强化训练、迅速养成”的目地,全体新生统一服装,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以培养学生军事素质、身体素质、组织纪律观念,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强化军事训练,组织了军人正规化养成动作训练和内务卫生整理规范。在军训过程中,广大新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提出了“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训练口号,军训效果明显增强。

(二)认真抓好常规化管理。一是抓好请示汇报。凡半军事化管理规定的每一项工作,任何同学都要严格遵守,严格执行。坚决反对先做后报,先斩后奏,特别事关原则,事关声誉的事情。二是军容风纪,文明礼节。严格按照半军事化管理条例实施,军容风纪不整,凝聚力不强,战斗力就不强;文明礼节不讲,就不可能有规矩。三是抓列队。着装统一,准时列队,从穿着到拿包,从出发到行进,强调规范统一,步伐整齐,严肃列队纪律,突出精神风貌。

(三)认真抓好内务整理。在内务管理上,我们坚持用军营的一套规范标准来严格同学们的寝室内务纪律,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明纪律。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做到床面平整,被褥整齐,有棱有角、大小适中等等。寝室内务卫生每天由值日生整理、清扫。半军事化督查队将每天(包括双休日)进行检查、复查、抽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公布,每个月作一次小结。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总评。结合有关奖惩条例,对规(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4页)范免查寝室,优秀表扬寝室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警告批评寝室要提出批评和处罚。有效地促进了内务的管理,创造了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认真抓好文明举止。在新生中大力开展大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举止教育,开展公民道德规范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如何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开展推行公益劳动和校园文明礼貌月、校园环境卫生月及无烟校园等活动,推动半军事化管理的工作力度。

(五)认真转好学风建设。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一开学就对2012级新生提出进入大学要学会学习,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转变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思考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我们还开展了创建优良学风班级评比活动,在整个新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我院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取得明显效果。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路子走的是对的,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很大变化,学院各系学生基本养成了每天早上出早操、诵经典的良好习惯,每天早上响亮的跑操口号声和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学院一道永恒的、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一)学生违纪明显减少。半军事化管理前,我院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表现的比较突出。自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各系对学生强化了教育管理、学院严格考核,学生违纪现象大大减少,特别是12级新生中,这些现象更是少见。

(二)校园秩序明显改善。公寓半军事化前,校园内学生言行举止中向吸烟、说脏话等不文明、缺乏修养的现象不难看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学院组建校园文明纠察队,各系每日白天和夜上领导、老师轮流带班、值班,深入到教室、校园和学生宿舍检查学生安全和维护秩序,查看学生夜间就寝情况。实行全方位工作覆盖,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秩序。

(三)学生公寓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半军事化管理前,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对宿舍内务进行达标创优考核,宿舍门窗亮了、地面干净了、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了、床上用品统一了、床铺叠放有型了。出现了系和系之间、班和班之间,辅导员之间、学生之间的内务竞赛。不达标宿舍基本消失,优秀宿舍越来越多。

(四)公共卫生环境大幅度好转。半军事化管理前部分学生存在随时随地吐痰、扔垃圾的现象,既增加了保洁员的工作量,又无法保证公共卫生环境质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通过动员教育、考核,学生的卫生意识提高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环境、卫生面貌大大提高了。

篇9

由于实践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生物类、化学类专业需广泛地使用各类化学品。但因多种原因,许多学校在化学品的管理使用方面采用传统的手工统计等方式,因此存在管理分散、保障条件不足、监管缺乏、管理人员工作量大等问题,导致库存积压、药品变质经常发生,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在当前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条件下,实训(验)室的管理要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为避免因化学品管理不善引起的安全事故,更有必要对化学品进行规范的科学管理。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化学品管理方面的经验结合其他高职院校化学品的管理对高职院校化学品的管理方面有一些看法。

一、合法

各高职院校化学品的管理使用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1995)、《关于加强化学危险品管理的通知》(1999)、《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1999)、《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2005)等有关规定。

二、安全

安全是一切活动的根本保障,化学品的安全也是学校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都应重视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1.宣传培训,统一认识。我校和其他多个学校在提高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方面的经验是:对化学品管理人员通过岗前安全知识培训、在岗操作技能学习及对各种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理培训等形式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1]。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实践教学场所的安全系数的评估与检查的机制,防患于未然。

2.健全制度,落实职责。管理制度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学中的化学品的管理必须健全采购、保管、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各方面的制度,科学、严密、规范地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如:“危险化学品采购申报制度”、“化学品保管制度”、“化学品领用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使化学品安全管理有章可循。

3.落实职责,措施到位。我校和其他多个学校对化学品的管理经验是:存放化学品的位置应通风、干燥,远离火源、电源、热源、生活区、办公区,且应到公安部门备案;库房应按国家标准配制,其门窗须为金属结构,试剂柜也应符合相关的规定;管理人员应当政治可靠、工作认真、具有一定专门知识、身体健康;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必须做到“四个专用”(即专用场地、专用库房、专用存放室柜、专用管理人员)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本账、双把锁、双人领、双人使用)等[1,2,3]。

三、规范

对化学品的规范化管理可有效地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将化学品的危险降至最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统一入库。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任务相对较轻,原则上同一学校内的所有化学药品都应在同一地点统一存放管理,这样有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了解本学校化学药品的现状,避免重复购置,使有限的经费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也可减少一些药品因存放时间过长导致失效引起浪费。实践教学场所可允许长期存放一些最常规使用的药品。

2.存放规范。我校药品在库房中首先要分成无机类和有机类。无机类通常按照卤素及其盐类、硝酸盐、硫及硫酸盐、碳酸盐、磷酸盐(含单质磷)、硫氰化物及氰化物、金属及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其他几个大类,无机酸宜分开单独成一类。存放时还应考虑化学品的禁忌关系、危险程度。有机物通常按照烷烃、烯烃、醇、醛、酮、酸、酯、醚及相应的盐分类存放,指示剂一般按其指示类别存放,染色剂通常按其名称中颜色顺序分类存放,生物试剂如糖类、氨基酸一般按其功能团或繁简顺序分类存放[4]。

3.规范使用。有研究人员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引入到化学品的管理中。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即利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也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5]。研究者指出要对化学品从存放、分装、配制、使用、处理等方面进行绿色管理[6]。

四、创新

研究人员探索了对化学品采用超市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管理方式,究其核心就是借助网络手段采用化学品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目前有一些学校进行了这些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7,8]。由于软件开发的成本不高,笔者建议各校可根据本校的情况开发出适应本校校情的软件,该软件至少应包含以下功能:

1.该软件应包含管理模块、教师应用模块,使用人员须认证通过后使用。

2.采购申请。任课教师在学期开学初即通过该软件填写本学期药品购置计划,该计划在管理人员处自动合并汇总,并自动与库存比较,由此生成本学期的购置计划。管理人员也可通过该软件对未及时填报计划的教师进行提示。

3.入库登记。管理人员将新购置的药品按编号、品名(别名)、型号、规格、批号、数量、单价、生产日期、购进日期、保质期、存放位置、生产单位、供货商、使用状况等登记入系统(原实践教学场所的以上物品均可如此登记)。

4.教师使用。任课教师如需使用药品,应在系统中填报申请表,打印出来由实训(验)室管理人员经主管领导签字到库房领取,系统应能对历次领用情况进行记载和自动比较。

该软件也应适用于仪器、器材、材料。

总之,对高职院校实训(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应当合法、安全、规范,而且应当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妙贤.农业院校实验室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J].农业与技术,2004,24(5):175-177.

[2]周舟.高校教学物资仓库(化学药品)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29):189.

[3]蓝建京.高校化学与生物双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J].科教文汇,2012,(2):185-186.

[4]卢晓翠,罗海吉.科学管理实验室药品试剂[J].基础医学教育,2001,3(2):139.

[5]闵恩泽,傅军.绿色化学的进展[J].岩矿测试,1999,18(2):81-86.

[6]何邦平,陈杰,钟如意,刘小宇,朱梅,杨峰,徐建明.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13-114.

[7]薛叙明,张启蒙,汤戌龙,李军.高职院校实验室化学药品的科学管理探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5-88.

篇10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为了科学地、合理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地域特点来不断完善。

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石。目标的确定绝不能脱离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搞“闭门造车”,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确立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形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才能与市场需求的人才规格对接,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一直坚持开放办学,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依托行业,通过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高校学术专家共同组成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 校企共同制定和修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开展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规格需求的滚动调查等。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合作的优势尤为明显,如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解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来重构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聘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合作进行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合作开发服务项目等等。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实践教学方案保障了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适应了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我国的商务英语课程改革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以单项能力分析开发的课程也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此外,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实践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涉外文秘、助理翻译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和专业职业岗位调研,我们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分析这些岗位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这是实践课程开发的基础平台。然后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为辅;教学内容的序化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整合,即在实践课程设计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行动体系的重构。目前,我们按照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有商务英语口语实训、商务英语口笔译实训、商务函电与单证实训、商务洽谈实训、国际会展实训、商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等。这些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而是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注重工作的整体性和经验成分,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三、以真实化为标准建设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行业,建立了近十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内部的实训实践条件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和企业的教育功能。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认知实训、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以及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真实职业背景的实习场所,也为专业教师提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在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以及学生预就业方面,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正常运作的企业,实训的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在这真实环境下进行认知实践和顶岗实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和商务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经过企业相关人士的言传身教,加强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校外实践基地在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学生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基地企业的工作实际来选题,通过专业教师和基地企业业务骨干联合指导来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就业与岗位零距离目标的实现。

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是专业常规实训的主要场所。为了体现国际商务活动的真情实境,我们听取行业和企业专家的意见,分析把握国际商务前沿,在专业实训项目建设中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共同开发教材、课件等。目前校内实训室有翻译实训室、商务实训室、试听说实验室和国际交流实训室,通过多种商务软件、语言学习平台和相关场景设置,使学生进入仿真的国际商务情境来开展仿真模拟实训情境教学,如国际贸易磋商、商务谈判、会展、函电往来、单证制作等。实训基地建设努力贴近先进外向型企业的经营机制,采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学生相互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等都要体现国际商务活动中各种职员的角色,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商务交往仿真情景。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学生既能在商务背景中反复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操练,又能在英语技能操练中掌握商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惯例,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商务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素质方面得到发展。

四、多途径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是“双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海关等相关单位实习体验和实践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能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我校每年都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种实践教学培训,这些双师素质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课程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师资资源,如聘请业内专家、企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业务骨干来校讲学和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等。“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能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五、依托三方联动推进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依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推进产学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形成了“政府搭台,行业参与,产学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的局面。我们聘请了市外贸局局长担当商务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为我们的各项专业调研及寻找校外合作企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台州市文体局多次合作,参与当地举办的各种国际文体活动的服务工作,如学生为在台州举办的两届世界摩登舞・拉丁舞锦标(公开)赛担任翻译及会务服务工作;与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签订了服务协议,学生定期担任在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会展的服务工作;与教育局合作,为全市中学教师进行外语培训。这些合作既提高了学校在当地的声誉,又为学生和教师争取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其社会反映和实际效果令人满意。

目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际效果明显。本专业学生团队2007年在台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获一等奖,在浙江省首届高职高专创业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在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多次获专业组奖项。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拉近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反馈良好,毕业生工作适应能力强,上岗快。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已成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一个必经路径,必须不断探索产学合作的新模式,拓宽产学合作的新路径,在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同时,开拓校政合作、校研合作等多种合作,同时积极推动校办产业和创业扶持工作的快速发展。

篇11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相比发达国家稍微晚了一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也在快速推进,并且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通过购买或自主研发等方式初步进行了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但在这个过程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各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建立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也就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根植于地方并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地方高职院校,受到当地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规模又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而为了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配套的符合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院校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院校自身特点并能促进院校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自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沙洲职业工学院(简称沙工)为例,通过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对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观念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

地方高职院校要受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制约,往往院校的规模、资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要受到影响,管理机构少,办学条件和管理力量相对也较弱。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大力开展,领导容易重视教学并在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极度重视一线教学信息化、各类技能竞赛,对教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管理观念陈旧。有的沿用原有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根本就没认识到需要教学信息化管理;有的也引进了一些教学信息化管理方式,就觉得已经是达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完好程度,实际上根本不符合高职职业院校的特点,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因为这种现象的长期积压,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杂乱无章。

(二)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教学质量对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很多院校都只重视教学质量,轻教学管理,很多院校认为只要稍微懂一点电脑操作就可以做好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人事编制、建设资金等都要受地方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制约,在有限的条件下自然所有分配都倾向于一线教师,导致管理人员在校内相对低位不高,发展前景不乐观。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时间长,没有精力实现自我提高,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所以在地方高职院校里几乎没人愿意做管理人员,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做了管理人员,也会尽力调换岗位,造成管理人员变换快,管理队伍不稳定,这也就导致了管理工作都无法正常延续,就更不会出现创新了,使得整个教学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措施

地方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等问题的约束,以及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等原因,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就没有合理有效的考核监督及激励机制。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对教师各种形势的各个时段上的考核,工作量计算办法,专门的监督体系,职称评定机制,进修培训方案等等。但是对于管理人员就是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做了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大大挫伤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管理人员消极懒散、部门间或者工作人员间不能通力合作而是互相推诿,进而导致很多管理工作混乱无章。

二、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改革策略

(一)更新观念,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要求领导者应该更新观念,在现代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统一规范管理,使各部门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沙工自2003年开始通过购买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教务系统,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在学工、财务管理等各个方便都开始使用信息化管理,并逐渐完善。而今,沙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有分管院长指导,现教中心负责,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协助,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梳理学院原有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情况、管理制度与监控体系,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对信息化教学及信息化教学管理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避免了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各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效果显著。

教学信息化管理不是一个领导或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学院领导及各个部门负责人都要加以重视并予以支持,也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更新观念,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配合教学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序进行。自2013年开始沙工由新校区筹建组、研发中心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全院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打通各部门间的“围墙”,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各部门间通力合作,建立全院的统一的管理机制,注重自上而下的总体监控管理,促使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大量重复劳动。制定独立的管理人员职称评定机制,激励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加强管理模式创新,使教学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在领导者更新观念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信息化教学管理者要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管理队伍稳定,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具有教学信息化管理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复杂的变化,符合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需要。沙工从2010年开始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培养方式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积极自主学习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师和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监督考核、激励体系

地方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管理机制,完善激励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沙工专门设置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的考核体制,建立管理人员独立的职称评定、考评、培训机制,让管理人员也有评优争先、升职称等自我提高的机会,管理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加。为了大力推动沙工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为了鼓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2013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立项工作,确立6个院级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课题,大大推进了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加强培养,注重整体,全面提升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管理者或者教师的事情,而是要求全体师生都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信息化教学理念,适应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沙工为了提高全院师生整体的信息化能力,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校内外结合,根据教师的具体需要细化培训方式和内容。对学生除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在学院统一指导下,由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根据学生需要,制定合理培养方案。

篇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手语会话》课程‘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kt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32-02

一、课程背景

“手语会话”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在社区康复、社会工作、社区服务与管理、社会福利、民政管理等公共服务类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社区康复专业为例,专业岗位群包括社区康复员(师)、康复护理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其针对的服务对象包括大量的听力障碍人士。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必然面临为听力障碍人士提供服务,进行交流沟通的问题。“手语会话”的学习对残疾人康复、残疾人心理康复、残疾人社会工作等课程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在手语沟通交流能力的支撑下,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对以听力障碍人士为服务对象的康复服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和进行,专业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得以显现。

二、以往课程教学的弊端

与行业企业对岗位能力的现实要求相比,以往的手语课程在教学上存在以下弊端:(1)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传统的手语教学主要在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开展,主要针对特殊教育师资,重视对日常生活用语和特殊教育课程用语的教学。手语课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之初,往往照搬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仅仅省略特殊教育课程用语而强化日常生活用语的教学,忽略了职教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2)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手语教学以词汇的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多样化的活动和练习,缺乏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交流的实践。死记硬背大量的词汇使学生觉得手语学习枯燥无味,沟通交流能力得不到有效促进。(3)教学组织模式缺乏衔接。缺乏纵向和横向衔接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得手语课程往往被孤立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不知如何为用。因为脱离特定的职业联系而使手语这个工具失去生命力,学生与职业对应工作对象的手语沟通无法流畅、自如。(4)能力评价方式不科学。没有采取有效方式对手语应用的综合能力进行促进和评估,往往只考核了学生背记词汇的能力,而不是手语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核以个人评分与教师评分为主,不能促进团体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教学特点一方面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手语感兴趣但学习效果不良,而由于课后练习和任务较少,学生缺少手语使用意识和手语认同感,导致学而不用边学边忘;另一方面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学习到了日常生活用语,且缺少与听力障碍人士沟通交流的经验,无法应对在社区康复类岗位上为听力障碍人士服务的要求,在为听力障碍人士进行服务、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交流障碍。

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相关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科学合理地对课程目标进行定位,探索中国手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我们针对社区康复专业在“手语会话”课程中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探索,通过分析调查市场,掌握专业面对的具体岗位要求,根据市场职业岗位具体的工作过程,分析完成其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各个岗位的职业资格要求,从而确定作为工具性课程的“手语会话”的改革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并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明确课程任务

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康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手语会话”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康复服务中手语沟通交流技巧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手语的构词技巧。熟练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常用手语词汇,能够对手语词汇、句子进行表达和理解,并能够在职场中使用手语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具备一定手语自学与教学能力、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能力,能够在社会服务中为尚未获得手语技能的听力障碍人士提供一定的手语培训。

(二)确定课程目标

1.职业发展目标。根据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行为为导向,确定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通过中国手语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具备对新词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词汇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手语的构建方式,掌握手指语的表达、组合方式。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与职场中为听力障碍人士服务常用手语词汇、句子,熟练使用手语进行表达、理解。熟练掌握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的能力,具备手语自学与教学能力。提高应用上述知识技能的意识。

2.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养成克服困难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养成及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的习惯,及时反复练习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增强技能。

(三)明确教学内容

对社区康复专业进行岗位分析,根据专业的岗位面向设计适合于本专业的手语教学内容。将教学模块的类型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主要包括手语基础理论、社交用语、时间空间用语、家庭生活用语等,保证学生能够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专业模块主要包括职场称谓和职业用语,以适应不同具体岗位需要。

(四)更新课程理念

1.立足康复类职业岗位,优化素质结构。高职“手语会话”课程教学面向社区康复专业面向的相关岗位,如社区康复员(师)、康复护理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与聋哑人有较多联系的岗位需要。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职业生活,在培养康复服务核心职业能力的同时,强调职场能力整合,包括为适应岗位所需的能力(手语沟通交流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为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自学能力,为适应组织管理所需的社会能力(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精神等),提倡在优化素质结构基础上强化职业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模拟职业环境,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根据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依照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康复服务、社会服务、人际交往等工作流程,结合其他康复类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组织参与真实职业活动介入对听力障碍人士的康复服务和人际交往,积累职业经验和手语应用能力。由此锻炼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合作共事能力,使学生在日常手语词汇学习的基础上得以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康复类手语知识、技能、态度和关键能力。

3.采用项目教学,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下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针对社区康复专业,设计五个项目:项目一:手语自我介绍(面试场景及康复服务场景中);项目二:手语自学和教学(分组进行购物、找人、聚会等日常生活情景的词句自学和教学);项目三:我是手语翻译员(手口互译);项目四: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比赛(小组选择一首歌曲,按照手语歌曲创编原则自行准备,能够进行手语歌曲的表演或教学);项目五:手语职场情景对话(康复服务岗位上,为听力障碍人士进行专业服务的情景)。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手语词汇的构词分析、手译口译、词汇创作、手语交流实践,采用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使用手语词汇造句、手语笑话翻译、手语自学与教学、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手语职场情境对话等练习形式完成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点评、反馈,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在课外实践中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康复岗位见习、实习,到福利院、康复机构做志愿者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手语实践机会和与听力障碍人士交往的感性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通过分组进行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比赛,不但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4.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在手语学习中能力不同、进度不同的个体差异。课程实施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5.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推动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能力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多方评价”构成。在教学项目的任务练习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手语职场情境对话中,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着重检测学生手语的综合技能和应用能力,最后以试卷的书面考核为补充,促进学生对词汇的识记。在评价过程中还注意评价的多元化(操作考核+书面考核)和多方化(小组评价+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行业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和教师定成绩的做法,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6.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网站,拓展学习渠道。通过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网站,便于学生通过网络教育途径进行手语课程的学习。为了充实课程资源进行多渠道开发,包括与康复行业企业合作,寻求在岗毕业生帮助,利用网络信息和书刊杂志、视频资料等,给学生提供贴近岗位实际、贴近时代的学习内容。此外在课程中我们录制的大量学生操作实践的手语视频,如手语职场情景对话、手语歌曲创编作品等,都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典型的正面和反面材料的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获得成长。

四、结语

“手语会话”课程在设计上本着懂方法、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手语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通过前期对“手语会话”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和设计,随后在我校社区康复、康复治疗、民政管理、社会福利等专业进行的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得到学生极大的配合和肯定。在手语教学项目各种活动中,积极而有创意的点子层出不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篇13

一、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语言知识结构,轻英语文化背景。

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也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课堂教学中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课堂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脱离的做法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

客观上,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再加上班级人数多、学时安排不够、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任务很重。在这种尴尬和严峻的现实面前,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以灌输英语基础知识为主,很难把文化背景知识充分有效地融入到内容繁多的语言教学任务中。主观上,教师缺乏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主动性。一些老师对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文化教学。传统教学思路还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地存在,而文化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多教师只将文化教学作为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辅助手段作简单介绍,点到为止。

2.教学形式陈旧,缺乏文化渗透教学的有效手段。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设置上都缺乏创新,教学形式陈旧,师生互动少。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教学形式,第一种是逐句逐段翻译课文,然后进行一定的语法分析。另一种是把大量时间用于读单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回答问题,只对与语言点有关的句子作简单的说明和举例。显然这两种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为重点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这种封闭式的沉闷的课堂教学是不可取的,需要创新。语言的教学手段应当是多维度、立体式、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实践少,缺乏运用语言的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少设置文化教学内容,也缺乏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环节。学生处在封闭的英语学习环境里,没有运用语言和了解文化的互动过程,得不到实践和锻炼。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运用到英语,基本没有机会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人士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学生体会不到掌握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失去了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索的原动力。

二、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对策

基于上述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的现状,我就加强跨文化英语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1.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施跨文化英语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实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其次,教师要提高实施跨文化教育的能力素养。跨文化教育对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除具备扎实的教育专业素养与学科专门知识外,还应具备基本的文化人类学素养与跨文化教育的智能。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拓展专业知识,积累跨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施跨文化教育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实现以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2.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对于英语学习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意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其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度,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易事。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既不能过于夸大,也不能浅尝辄止,要把握好尺度。首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地推崇某种文化或一味地贬低某种文化,应引导学生形成文化平等意识。其次,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讲解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再次,教师在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探索的浓厚兴趣。通过精心设计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设置文化知识的实践环节、营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围,让学生感觉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真实交际环境中,得到实践和锻炼,从而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培养其英语文化意识的目的。

3.增加跨文化教育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拓宽思路和视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跨文化教学目的,选择和增加跨文化英语教育的内容。跨文化教学内容除了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外,还要具备新颖、多样、多元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死记硬背、盲目灌输的做法,深入研究各种教学法,将不同的英语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到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去。具体的做法有这样几种:1.采取探索式学习方法,有效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地让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例如,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开展文化讲座,对不同形式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某一跨文化问题。2.运用交际法,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如新闻报道、广告、新闻广播、电视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把教学过程本身当作交际的过程,通过各种途径围绕题材、任务、语义概念、意念项目来组织学生进行交际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交际活动中多接触和使用英语。3.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利用研究性学习法,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就材料的内容自主地进行扩展性介绍、探索和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4.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的典型语言材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方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的神奇魅力。5.通过建立图书角、墙报、学习小组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三、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育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依照实际情况,合理正确地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院校跨文化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通过长期地实践和不断地创新才能有所成效。虽然在实践中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面对、认真研究、坚持不懈,相信一定能找出好的跨文化教学对策,从而改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系列文章之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