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考化学小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考化学小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考化学小知识

篇1

(1)长颈漏斗中的水的作用?(2)两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分别是?(3)先点哪盏酒精灯?为什么?(4)第2盏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5)先熄灭哪盏酒精灯?

“三三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观,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落实三三制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掌握课堂时间三控制,即新课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课堂练习反馈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三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堂的前6分钟效果最佳,30分钟后注意力急剧下降。所以,即便是课时非常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下课前10分钟的小测验或练习反馈是很有必要的。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梳理新知-布置作业,拓展新知”这是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恰当地把各个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因素。

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组织得严密,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使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要进行必要的课堂反馈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三三制”不是对师生教与学的时间简单划分,重要的是对师生的课堂角色的定位――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落实三三制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多亲近学生,做到“心中有学生”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亲近学生三原则,即课前候课,课中走进学生,课后不拖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教师首要的是他爱孩子。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亲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诚为学生排忧解难。

九江市二模考试后,分数普遍偏低,学生心情十分低落。我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一是利用班会和晨会分析考情和学情,让学生认识自己在九江市一、二、三中的大致位置,虽没有很高分,但全班有一半同学上了预测一本线(28人),49人上了二本线,同学们是考得不错的;二是把成绩相近的学生每五人分为一个小组,利用早读和晚自习时间谈心,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说出困惑,然后大家各抒己见,最后我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主要从学法和心理方面谈谈看法;三是鼓励同学个别找我谈心,共有三位学生主动找到我说想和我聊聊,还有个别的学生我找他们单独谈话。通过这段时间的谈心,虽说十分辛苦,嗓子都谈哑了,发炎了,但我和学生的心灵走近了,我了解了他们普遍的困惑和痛苦,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位女生看到我的嗓子沙哑,就告诉她妈妈,让她妈妈在药店买了四个罗汉果给我泡茶,让我十分感动。

落实“三三制”教师亲近学生三原则,有利于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

四、落实三三制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要求老师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三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基点,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学了后应该达到什么效果,是每个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一定要以学生学什么为出发点,教学目标的陈述的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在课堂要怎么教。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只有目标明确,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才显其效果。

篇2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深蒂固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都是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都是进行基础理论课学习,接受的是基础理论教育。受多年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也缺乏思想准备,其观念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受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教育体制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他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就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认识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形成强大反差,按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薄弱

突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等,是一个复杂的独立的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要求配备足够的软硬件设施。但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受资金、场地的限制,没有综合性实验大楼,即使有也很小,而且实验设备陈旧落后,管理不严,缺乏系统管理,很难满足不断扩大了的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有一定的资金,但由于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比较低,维护成本高,投资效果不明显,因而很多高职院校不愿投资太多去建实验室、实训场地,处于一种初始的状况。软件很少而且陈旧,不利于老师及时传授新的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社会与企业的桥梁,有些高职院校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太多,校外实习基地显得微不足道。此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产学研结合差等,这些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欠缺都使得实践教学很难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文件准备不充分

实践教学是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配备足够的软硬件设施,更要求有充分的实践教学材料,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材、实践教学计划等。这些教学材料是引领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调查的纲领性文件,只有科学完备的教学材料准备,并形成体系,才能使学生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但许多高职院校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根本没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更没有实践教材。即使有些高职院校有,也不科学、不完备,更不形成体系,甚至有流于形式的倾向。

(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学时偏少,理论教学学时偏多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区别,区别只是在于培养的目标、培养的宗旨、办学特点不同,高职教育更强调应用性、实操性和针对性,客观上要求强化实践教学。但我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是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的“压缩饼干”,总体上是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学时在25%左右,最大不超过30%,有的仅有15%左右。实践教学学时偏少,学生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不够,学生得不到“身临其境”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落空。

(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匮乏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单纯要求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更要求有实践操作技能,是真正的“双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80%以上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他们理论知识渊博,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薄弱。如会计专业教师不能到企业作会计,国贸专业教师不能到外贸公司作业务,金融专业的教师不懂银行的业务,没有投资经历。这样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教师要把“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观念转移到“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轨道上来,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的建设和研究中。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由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技术运用、创新能力训练的递进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就是,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校内模拟实验室,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文件,购置实践教学软件,增强专业见习与毕业实习的效果,学生自主联系单位与学院推荐相结合。

1.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在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的条件下,要合理进行实验室建设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优化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制订相关措施,促进实验室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进一步扩大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和时间,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和管理,完善开放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岗位特点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应用型技术训练的主阵地,是以专业常规性技术及重复性或熟练性技术训练为主的场地。搞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提供基本的保障,使技术训练的机会增多。学生通过实训基地锻炼,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其次,高职院校要积极走出去和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或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到场地、实习时间等限制,并不完全具备生产实践的功能,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弥补校内空缺。主要形式是校企联合、校产联合或称之为产、学、研结合。这样既利用了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解决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又使学生在企业里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深切体会到社会职业岗位上的艰辛、责任和工作内涵。既达到学习目的也培养了爱岗敬业精神,增长了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基地每年都会接纳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工作,在那里,学生增长了知识,巩固了技能,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就业、创业的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技能规范的要求,完善由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论文)、专业实习实训、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各专业特点,按照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要求,完善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材、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目的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以实践教学大纲为统领,以实践教材建设和实践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实践教学软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保证的相互配套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4.购置实践教学软件。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多元化的能够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充分保障的实践教学软件,强调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仿真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借助教学软件实训平台学到真实本领。如会计实训软件的操作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能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ERP)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这一点非常实际也很实用,在对很多毕业生的回访中得到证实。

5.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高职院校应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以教师讲授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创新教育渗透于各个教学过程,引导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高职院校教师要灵活运用符合学生群体能力和知识特征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类教学,鼓励工学结合教学、分层次递进式教学。所谓工学结合就是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定向培养、订单教育,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具有双重身分,既是在校生,也是实习单位的试用员工。对于暂不招聘新员工的实习单位,也尽可能将实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实习生真正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企业的“包袱”。同时,通过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内训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所谓分层次递进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先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方法,为走上真实的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进行模拟市场操作,在校内生产性、服务性实习场所进行实习,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校内开设的餐厅实习,为校内的老师和学生服务,将自己所学到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在具体的服务中加以运用和提升,为真正走向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进行真实市场操作,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面向社会从事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营活动,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磨练,这为学生毕业离校,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技能和心理基础。

此外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计划、组织、运行和质量管理,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形成“双轮互动”;整合现有资源,搭建相关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二)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结合市场人才需求趋势,理论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度,大量缩短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三年制专科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数不低于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如,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讲贸易政策,其他方面可以略讲,30课时就可以,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基础课均设30学时,节省的课时用到实践教学上。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主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建设思路。请进来就是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实际工作部门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担任客座教师,并按学院的操作规程和教学规律进教室给学生授课;走出去就是高职院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年轻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全职实践、实习和培训,并对其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各种途径,使广大教师能够了解现代市场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锻炼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好独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军.高校如何开展电子商务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3):23-25.

[2] 李晓勤.新课程理念下实践教学的目标探索[J].技术物理教学,2008,(4):36-38.

[3] 张龙.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合格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5,(1):45-47.

[4] 张省,王丽娟,孙长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12):58-60.

[5] 杨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刻不容缓[J].物流管理,2006,(9)47-51.

[6] 李欣.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对比与解决方案[J].物流管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1):30-32.

[7] 郑克俊,迟青梅.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培养的“反求”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1-53.

[8] 刘欣苗.《数据结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38-41.

[9] 金文.仿真实训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27-29.

[10] 王晓云.浅淡中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8):34-37.

[11] 朱柏清.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8-31.

Thinking of Technology College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篇3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在探索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发现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首先,备课困难。因为备课时较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很到位,有时候由于一个步骤没有考虑好,课程的内容就会疏漏,很容易流于形式。第二,课堂时间的把握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问题。比如,如果要在紧凑的时间内完成多种形式的教学,就应该有很强的把控课堂能力。否则学生的思维会很容易发散,最后导致老师跟着学生思维走,从而课堂的秩序又无法维持了。第三,一节课的目标也许会因为一点小的疏漏,导致不仅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跑题。也正是由于上述的困难,使得一些教师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因而对其有抵触情绪。

笔者认为,为了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不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都应该有所改变。

就学校方面而言,首先应确保学校政策的自主性,学校给教师宽松的教学氛围,包容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存在不足,允许教师改正与调整,激发教师产生创新思维,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次,应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设备上提供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施行,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基础设施的保障。最后,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学校对于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采取鼓励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可以积极地进行课改。学校评价课程的好坏,应在很大程度上考虑该课程的选题、内容、过程与方法,还有学生能不能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从课程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篇4

考试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作用能否正常发挥、考试的结果是否科学可靠完全有赖于考试管理的科学与否、严密与否。考试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技术院校校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工作组织得是否科学,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体现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考试工作是否严谨,是否能达到检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反馈教与学信息等目的,关键在于严格考试管理,抓出一个好的考风,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现行职业技术院校考试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试就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管理体系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加强职业技术院校考试管理工作的呼声很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加强考试管理中也采取了许多办法,但收效并不明显,考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传统的考试管理体系依然或多或少地桎梏着考试改革的深化。

1、强化考试管理的宣传多,但收效不大

考试作为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说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历来都非常重视, 考试管理制度在逐步健全。在考试宣传方面也极尽所能, 如张贴横幅、监考人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 从学校环境氛围形成了一种“ 高压” 态势。但在考试对象, 即考生方面对上级和学校的考试政策和纪律却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甚熟悉, 考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职业技术院校考试主要是考学生“ 学” 的水平, 考试制度主要是规范和约束学生考试行为。因此考试宣传的重点应当在学生身上, 使其对各种考试规章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端正考试目的和动机, 依法从考, 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而现行考试管理宣传场面上大张旗鼓, 形式上轰轰烈烈, 但大多仅仅流于形式, 没有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熟悉、掌握和遵守考试法规上。

2、考试的目的不明确, 考试形式单一

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考试成了课程结束的标志。管理部门在考试结束后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的学籍处理,并没有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忽视了考试的真正效用。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目前职业技术院校考试主要以闭卷、理论、笔试的形式居多, 而以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为考核方式,以笔试、口试、答辩、实操、项目制作、大作业考核为考核方法的形成性考核少, 绝大部分课程采用一次性闭卷考试, 跟不上学科发展, 无法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亦即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考试形式不仅不能发挥学生提高能力素质的导向作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因考试形式单一诱发了部分学生考试违规的倾向。

3、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差异给考试管理工作带来不少影响

教师教学要求和素质的差异在考试管理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命题。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投入精力和时间不够, 不能按照大纲的标准进行授课, 为避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 在命题时降低考试标准, 圈定考试范围,甚至放弃原则透露考题。二是监考。监考教师责任心不强, 放松考场纪律, 考场纪律差, 违规在所难免。三是评分。有的教师在评卷时送“ 人情分”, 有的教师要求严格, 从而出现同一个年级相同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考试的合格率相差甚大。四是补考。个别补考课程的考试标准降低, 评分也不如正常考试严格, 给人情分、随意现象较多。这就造成一些学生即使正常考试不及格也不再认真复习准备, 补考变成了走过场。

4、学生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导致考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近年来, 由于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干扰, 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使他们在学习上目的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 对校纪校规置之度外, 严重违反考场纪律, 影响了学习风气。由于考试成绩不仅直接与毕业证书挂钩, 而且是学生入党、评优、就业的主要依据, 使平时不努力、学习差的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不择手段地违规, 造成学生成绩优劣不分, 引起其他学生心理不平衡, 进而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 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

5、考试违纪处分的艰难决策

篇5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文化基础逐年降低。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放弃了学习,出现上课没带课本或趴在桌子睡觉或做其他事情的现象,这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本人连续两年在我校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和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了解和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需求,进行学生消极学习原因和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分析,针对性地从教材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方法的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打造学生学得会、有价值、有活力的教学课堂。

二、调查情况

在我校药剂、中药、护理3个专业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召开班级学生代表座谈会4次,个别学生谈话20人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原因分析

1、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后果。大多数初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只重视重点班的教学,普通班部分学生在初三第二学期初就被分流到中职学校或辍学回家(他们大多数属于此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完成初中阶段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学习,知识衔接跟不上。

2、中职校开设课程多,教材理论内容过全过难,学生想学但学不懂,个别认为所教知识对以后工作派上用场的也不多。

3、大部分教师习惯于按教材内容传授知识,课堂无趣气氛沉闷。

4、个别学生存在“破罐子破摔”的

思想。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在期待

分析

1、教师根据学科需要先复习初中相关知识再上新课。2、学校多开设一些对就业有用的技能类课程。

3、学科理论教学尽量简单些能听得懂学得会。

4、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可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是很明确的,给我们教学改革的启发也是很清晰的,即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感受到学有所用有趣有活力。

三、实践与思考

针对学生课堂学习出现的消极行为以及他们的期待,笔者结合所教的化学学科,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满足学生需求:一是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二是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活力;三是创新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一)优化教材内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学生学得会为我所用

要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学有所用”,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中职校应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中职校的教学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以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为重点。结合所教的化学学科,笔者从两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1、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医药类中职校护理、药剂、中药等专业均开设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学习化学是为后续学科奠定良好基础。没有牢固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是难以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大多数学生为此而缺失自信。英国爱默生曾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学伊始笔者安排了一周的时间给学生复习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从零开始学习化学。同时增加绪论课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中的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和了解“教师怎么教”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化学问题不仅在本专业,在各行各业,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消除想象中学习化学难的顾虑,树立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2、精选教学内容,为学生必需够用学得会

医药类中职校化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又是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教育的先行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笔者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过滤”,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减少理论性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使之满足专业后续学科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适应专业岗位市场需求。如无机化学部分,由于学生数理基础的欠缺和滞后,删除物质结构理论部分,选取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它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分析化学部分,选取各种分析方法的运用,各种分析仪器的正确熟练使用,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和书写实验报告为主要教学内容。有机化学与后续学科关系较为密切,以学科与专业的结合点,与后续相关学科之间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抓手,以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及其应用,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满足“供”与“求”关系即可,实践证明,通过适当降低理论深度,结合专业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使教学目的更易达到,而且还能补充与专业以及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扩大信息量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节省一定课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二)运用问题化教学,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题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问题化教学”法。

篇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它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学历教育方式,由于其低门槛、低费用、高质量、教考分离且相对灵活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欢迎。所以如何深化对自学考试的认识,进一步发挥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1 对自学考试的正确认识

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时条例》条例总则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科(基础科)、本科等学历层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历层次水平相一致。”且根据规定自考毕业生享有国家规定的与统招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毕业待遇(包括编制和工资待遇在内)。

1.2 自学考试的模式是先进教育制度的代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诸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的高校,全球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即宽进严出,学生只要修完相应专业的规定课程,且考试合格后,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而我国除了自学考试也采用这种“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外,其他高等教育均采用“高考”的形式。九十年代初,很多西方高校承认自学考试学历甚至课程合格证但不承认中国普通高校学历,这就是主要原因。可见,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社会信用值和认可度是优于其他学历的。中国的普通高校想真正地被世界主流高校所接受,可以说改现行“高考”形式的教育制度为“大学课程会考”形式的教育制度是一条根本出路。

1.3 自学考试是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大众教育制度。自考由于其门槛低往往被很多全日制大学生质疑,认为凭什么自考毕业生与统招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的毕业待遇。其实,自学考试考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对照大纲看书复习能通过考试应该说是很不简单的。因为自学考试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点分布广,而且分识记、理解和应用等层次,考生必须对课程的内容非常了解并能融会贯通才能顺利通过考试。所以自学考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只是死记硬背很难通过自考。试想如果规定这些全日制大学生都要参加自学考试(除了少数的名牌大学外),他们读自考的毕业率会和他们读普高的毕业率一样高吗?我想结果大家都心知肚明。当然自考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自考的知识老化,自考的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个别地方存在管理较为混乱等现象,但这并不影响自学考试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4 专业课程的成绩全部合格并不是自考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充分条件。自考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基本条件包括考完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含实践性环节)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等三个方面。所以考出所有课程只是取得毕业证书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思想品德鉴定不合格同样是一票否决。

2 自学考试对高职高专学校在校教学的意义

2.1 对高职高专学校而言,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既能充分利用自学考试资源,以及灵活、方便、规范等特点和优势,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他们选择适合今后工作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专业、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就业能力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校园学习求知氛围、盘活现有师资、设备、实习环节,提高管理水平等提供了舞台。

2.2 对自学考试管理组织而言,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贯彻全国考委关于大力发展自学考试与本科教育,促进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利用了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特点,发挥其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起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也是对全国考委三届一次和二次会议关于“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精神的具体实践。

2.3 对学生而言,参加自学考试不但使自己学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为进一步深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机会,也为再次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工作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专业,尽早提高学历层次创造了条件。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相衔接投人少,学习方式灵活,零存整取,收效明显,大多数同学比读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早一年拿到本科文凭,少一年开支。因此,这一举措深受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欢迎,是一件利国、利民、利校的大好事。

3 实现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的有效衔接,深化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既然自学考试的发展必然蓬勃盛大,高职学生又对自学考试积极投入,那么如何将在校教学与自学考试有效衔接起来,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3.1 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学考试是一种注重能力培养的先进教育制度,可以作为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要正视自学考试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摒弃集团利益、短期利益观念,能从社会利益、远期利益出发考虑自学考试的积极作用。

3.2 以自学考试的课程设置为导向,做好院校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由于自学考试一般由普通高校负责开考,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往往与普通高校自身教育有着很大的关联度,而且高职考生报考的自考专业与其所学专业又基本相同或相近,所以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学考试中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来安排相应的课程。

3.3 成立专门的教育研究管理机构,对自学考试进行专业管理、专项调研和专题辅导。高职院校应有专门的机构或责任部门牵头组织做好与自考办(部门)、主考院校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自考信息;再在此基础上对自学考试有关专业的设置、相应课程的安排和相关工作的动态以及发展方向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向教务部门提出课程安排建议;同时对全院自学考试的报考、备考、参考、考试成绩全方位实施专业管理,全面掌握学生的考试情况;为参考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内容的专题辅导和咨询,为参考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性化服务,从而形成多方良性互动机制。

3.4 以人为本,导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机制,充分发挥院校在自学考试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要把综合素质作为鉴定评价的唯一标准,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思想上逐渐培育“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强”的意识,在环境上逐步营造重素质教育,轻学历文凭的校园学习氛围。

首先是要积极探索包括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等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机制,以此作为学校毕业成绩的直接依据,自考毕业的鉴定依据。分别制定思想品质测评、专业技能评判等办法,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或标准。对思想品德不合格的,哪怕自考成绩合格,也做出不符合条件的鉴定,使其不得毕业。转贴于

其次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把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综合素质观。

再次是积极开展能力培养,建立以适应性和实用性为目标,操作技能、应用水平为内容的考核激励机制。根据目前人才供求市场调研结果表示,用人单位正在逐步摒弃“学历文凭=实际能力”这一评价标准,对应聘者实际能力的越来越关注。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考虑运用诸如技能操作比赛、模拟业务处理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灶.高职高专学校本科自学考试支持体系工作初探.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期.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90-01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大量既有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便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先教后练存在诸多弊端,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是我们需要做的事,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边教边练,教中学,学中练,以其较好的教学效果,成了高职教育的选择。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分两步,首先是教室理论授课,然后是实训室或者实验室实践操作,也就是说对于技能掌握的两个步骤理论和实践是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的,这样便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理论课纸上谈兵,实践课缺乏理论指导,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而学生的掌握效果却不乐观。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简单组合,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包括时间和空间的融合,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倡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这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对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我们以“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暖通施工技术”中的一个项目“散热器的组对”为例说明。

传统的教学过程为:教师在教室讲授换热器组对的相关知识(包括安装前散热器片的质量检查;散热器片的除锈及刷油;散热器的组对;散热器试压等),而实训部分通常在理论课程结束以后的专门实训周来完成,理论与实训在不同的两个时间与两个地点完成,实训的滞后导致了学生练习效果的不理想。

建立“室内采暖系统安装”理实一体化教室所需设备及仪器见表1: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为:①教师概述换热器组对的相关知识。如安装前散热器片的质量检查;散热器片的除锈及刷油;散热器的组对;散热器试压等。②观看散热器组对视频。视频以实物讲解采暖—散热器类型,采暖—散热器组对过程,采暖—散热器试压方法;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记录。③教师动手操作,同时穿插讲授之前相关理论知识点,提醒学生在动手时注意事项。④学生分组操作、总结。学生4~5人分为一组,进行实操练习,其间教师进行循环辅导,实训完毕,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出本次实训的要点、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等。所有的过程在同一地点,几乎同一时间完成。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从以上教学过程对比不难看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在掌握方面更具优势,通过我们对比教学也证实了这一点,总的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如下:①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围绕实践教学展开,理论、示范、训练同步进行,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学中做,做中练也使得教学效果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反映,“理实一体化”教学使一些原本繁琐难理解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可以当场练习当场掌握。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设备(包括理论和实训所用)及教学时间构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宝贵教学资源,在人才、经费紧缺、设施落后、时间有限的今天显得极为重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学生学习同一个项目在一个场所由一位教师辅导完成,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要求教师除具备教授理论知识外,也要有过硬的实操技能,这便是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实操技能的动力。④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就业率相关联,就业率的提高又会导致生源扩大、生源质量提高的结果,最终提升了院校的办学规模与层次。

3.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每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都面临着很多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不例外,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①注意课堂秩序与安全管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的活跃容易让学生将“安全生产”抛之脑后,这便要求教师的时时提醒与监督。②采用适合的教材。传统教学模式“理”与“实”分步进行,教材往往也是分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要求教材的重点要在操作技能上,要围绕技能训练,理论知识针对性要强,充分体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③评价体制的革新。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用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成绩的评定已不适用,这便要对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革新,成绩评定要以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标准,评定成绩的时候,要重在看学生完成的质量、所需时间、完成流程的合理性等,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分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导致的结果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要求的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正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本目标,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兴丽.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办法初探[J].交通职业教育,2002,(5):29.

[2]李娟.“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35.

篇8

一、对半军事化管理认识。

在高职学院学生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无论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还是从学院整体管理出发;无论是学生学风建设还是学院人才培养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这样认为,学生半军事化管理是按照军事单位的部分管理科目采取的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后,让学生的行动逐渐由懒惰肓从变得自觉主动,做到自制、自控。在课堂上,学生体现出能够遵守课堂的纪律、注意力集中,甚至一年下来大多数的学生都做到全勤全课,学习热情比较高涨,学习成绩平稳攀升,学生思想素质和团结互助能力大大增强,学生不良行为有明显好转,班级综合管理较之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也起着具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具有了适应各种自我环境的能力。通过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在日常行为中的渗透提升学生增强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和身体素质,减少学生疾病的发生。二是具有了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学生通过训练,能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如:师生、父母、同学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会了换位思考。三是具有了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总之半军事化管理对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使在校学生的能力、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健全的进步和发展。

二、我院半军事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2年我院开始在新生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学院陆续出台了《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条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和检查考核办公室,同时召开了全院师生动员大会和分步骤、分阶段的专题会议。学生工作部作为具体负责实施的部门,严格根据学院的总体安排和要求,组织了具体的部署和实施,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抓好新生入学阶段的基础工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012级新生入学后,我们首先就把入学军训作为新生的第一课。为达到“强化训练、迅速养成”的目地,全体新生统一服装,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以培养学生军事素质、身体素质、组织纪律观念,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强化军事训练,组织了军人正规化养成动作训练和内务卫生整理规范。在军训过程中,广大新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提出了“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训练口号,军训效果明显增强。

(二)认真抓好常规化管理。一是抓好请示汇报。凡半军事化管理规定的每一项工作,任何同学都要严格遵守,严格执行。坚决反对先做后报,先斩后奏,特别事关原则,事关声誉的事情。二是军容风纪,文明礼节。严格按照半军事化管理条例实施,军容风纪不整,凝聚力不强,战斗力就不强;文明礼节不讲,就不可能有规矩。三是抓列队。着装统一,准时列队,从穿着到拿包,从出发到行进,强调规范统一,步伐整齐,严肃列队纪律,突出精神风貌。

(三)认真抓好内务整理。在内务管理上,我们坚持用军营的一套规范标准来严格同学们的寝室内务纪律,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明纪律。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做到床面平整,被褥整齐,有棱有角、大小适中等等。寝室内务卫生每天由值日生整理、清扫。半军事化督查队将每天(包括双休日)进行检查、复查、抽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公布,每个月作一次小结。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总评。结合有关奖惩条例,对规(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4页)范免查寝室,优秀表扬寝室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警告批评寝室要提出批评和处罚。有效地促进了内务的管理,创造了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认真抓好文明举止。在新生中大力开展大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举止教育,开展公民道德规范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如何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开展推行公益劳动和校园文明礼貌月、校园环境卫生月及无烟校园等活动,推动半军事化管理的工作力度。

(五)认真转好学风建设。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一开学就对2012级新生提出进入大学要学会学习,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转变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思考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我们还开展了创建优良学风班级评比活动,在整个新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我院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取得明显效果。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路子走的是对的,通过半军事化管理,学生的精神风貌发生很大变化,学院各系学生基本养成了每天早上出早操、诵经典的良好习惯,每天早上响亮的跑操口号声和朗朗的读书声飘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成为了学院一道永恒的、亮丽的校园风景线。

(一)学生违纪明显减少。半军事化管理前,我院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表现的比较突出。自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各系对学生强化了教育管理、学院严格考核,学生违纪现象大大减少,特别是12级新生中,这些现象更是少见。

(二)校园秩序明显改善。公寓半军事化前,校园内学生言行举止中向吸烟、说脏话等不文明、缺乏修养的现象不难看到,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学院组建校园文明纠察队,各系每日白天和夜上领导、老师轮流带班、值班,深入到教室、校园和学生宿舍检查学生安全和维护秩序,查看学生夜间就寝情况。实行全方位工作覆盖,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秩序。

(三)学生公寓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半军事化管理前,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对宿舍内务进行达标创优考核,宿舍门窗亮了、地面干净了、室内物品摆放整齐了、床上用品统一了、床铺叠放有型了。出现了系和系之间、班和班之间,辅导员之间、学生之间的内务竞赛。不达标宿舍基本消失,优秀宿舍越来越多。

(四)公共卫生环境大幅度好转。半军事化管理前部分学生存在随时随地吐痰、扔垃圾的现象,既增加了保洁员的工作量,又无法保证公共卫生环境质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后,通过动员教育、考核,学生的卫生意识提高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校园环境、卫生面貌大大提高了。

篇9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位学生除了加强数理逻辑智能和言语智能之外,还要培养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以满足新时代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课程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设计。多元智能理论的理念对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当今的高职教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考试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考试模式也应多元化,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笔者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就多元化考试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分析。

1.1 考试方式多元化

(1)训练认知策略,开展口语考试,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说明、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口语考试,以检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英语课的课程考试方式,平时测验中包含口语考试项目,注重过程性评价。课堂上要求同学们当小教员来讲解课文内容,课下收集材料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上要求选出来一两个同学来解说。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达到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客观考核。通过在校期间让同学们多练习口语鼓励学生课堂上多说多练多听,训练学生的嘴巴和耳朵为将来毕业后实习及工作奠定基础。课堂上同学们的每次回答问题及朗读课文句子或段落,讲解文章内容等多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占一定分值比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采用传统笔试形式,促进逻辑数理智能。

传统的智力测验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例如,英语课程属于文科类课程,但同样具有理科类课程的特点,英语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外语习得。传统的笔试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型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数理智能。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阅读训练中,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指导学生根据语篇线索(如注释性线索、同义词/近义词线索、反义词线索和语境线索等)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理清句子基本结构,整合文本的意义;根据语篇中已知的信息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字面意思、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所读内容用文字按逻辑顺序表述主题。这些阅读练习具有挑战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3)替代方法。

高职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学生应该达到英语能力水平考试A级或B级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校方规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如果能够通过B级考试,拿到B级证书,那么在接下来的学年和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时,可以申请免考。换句话说,英语水平能力考试B级证书可以替代学校校内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这就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此外,其他课程如计算机成绩考核也可以采取类似方法,国家或省级一级或二级证书可以替代学期考试成绩。

1.2 考试手段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两种方式: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比如,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讲解的文章段落或课下同学们分组制作的课件课堂展示,每次课上同学们讲解或展示完毕,让全班同学根据同学们参与这个过程的态度及表现,来综合评判每组的得分并分出优良可差等级。让学生当老师评定他们自己的表现,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此外,学生自评也是考试评价多元化的一方面,每门课的阶段测验或是一个章节或是一个单元,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的学生自评可以表现在以下方面:比如英语课程对整个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的综合评价来考查综合知识,课文内容的词汇练习及故事情节的理解选择或判断题,英语中某个语法点的专项练习或语法综合练习。各种练习组合成一份完整的英文试卷,每个题型分别占不同比例的分值,利用课堂上一节课或半节课时间来测验,采用闭卷形式具体时间长短需根据内容多少而定。测验后的试卷归学生自己来评判,要求公平、公正、合理地打分。学生的自评结果组成了平时成绩中的一项,与上述提到的学生之间的互评一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项,评价的最终成绩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组合成为学生该门课的总成绩。

1.3 考试内容多元化

每门课程的考试内容应该更为全面,不但要考核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要考核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其他知识或能力的掌握;比如,试题中既涵盖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词汇,也涵盖了核心词汇的相关词汇,包括核心词汇的近义词、反义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等其他词形形式。尤其在阅读理解这个题型中阅读时总会遇到生单词,表面上看单词没学过不认识有时仔细再看看,实际上单词就是大纲中的核心词汇的演变形式。日常学习中我们不但要掌握基本知识还要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真正地做到并实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此外,整份卷题型既包括传统题型如选择、填空、阅读理解等,又包括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写作和翻译题型,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每一门具体科目的学了课堂上所学知识即知识的客观输入之外,更重要的是课下学生自己的总结和概括,而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内在反思反省过程,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会知识。

1.4 考试目标多元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通过学习每门科目,最终应达到3个目标的要求,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就高职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而言,学生应该识记理解掌握3500个词汇,毕业之前该达到高职教育大纲规定的英语能力考试A级或B级要求。不同的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对学生语言水平提出不同的标准。针对高职英语课程的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该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书写简短的英文实用文体文本,比如请假条、求职信、便条、通知、感谢信、邀请信等。进行简短的日常对话能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书写能训练学生的内省智能。就高职英语课程的素养目标而言,学生通过学习一至两个学年的英语课程,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爱护语音室的耳机和其他设备等。

总之,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在各个院校也有所不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同学科的考试模式不尽相同,可进行灵活调整。高职院校英语考试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篇10

由于高校扩招,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录取的分数总体上与本科院校相差很大距离,但是这些学生有一个特点,他们考分低却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对学校有很高的期望。通过采取观察、交谈、调查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进行对比,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老师要更加认真上好课,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引导他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学生。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每堂课都要在教学环节上给予仔细研究,花大量时间进行备课,努力让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让课堂内容充实,既把教学内容全部囊括在内,又体现现代化教学模式,授课时层层深入,全方位多角度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并与教师产生互动。以讲授《蜀相》为例,通过仔细研究诗文发现很多处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展示的地方,包括作者简介、读音校对、诗文内容、诗文配乐朗读等,这些是第一层次的。第二层次的是指诗文中涉及到的意象和典故等信息元素,包括“丞相祠堂”“锦官城”“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三顾”“两朝”“出师”等。信息元素的确定对于课堂授课素材的查找具有直接的意义,为查找相关素材做好准备。

二、针对信息元素切入点,上网查找相关素材

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之前,传统一堂好课需要教师备很长时间,查阅很多书,学生因为信息了解的少对于老师的讲授很乐于接受。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很多优质的素材在网上都能找到,而且数量很多,此时再强调传统教学方式似乎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上网冲浪获取所需信息的技巧,如下载音频、视频、音频转换、视频转化、截图、图片处理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有制作课件的能力。确定好信息元素后,要逐个进行网上查询。如《蜀相》的录音朗读、视频配乐朗诵等;再如,“丞相祠堂”图片、“映阶碧草”图片、“隔叶黄鹂”图片以及电影《三国演义》“三顾茅庐”视频片段、诸葛亮辅助蜀国第二代皇帝刘禅电影片段、出师北伐片段,等等。网络上要查找的相关素材大量存在,只要耐心搜寻,找到并不困难,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速度不但很快而且资料非常多。

三、对素材进行筛选,按课程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衔接

一堂优质语文课离不开信息元素的介入,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成为教学的积极引导者,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来面对有不同需求、思想多元、个性张扬的学生,才能被学生喜欢,进而使他们听从老师的教导。如果教师对学生上课听音乐、看手机等不安心听讲等现象采用严词训诫的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有时会造成学生集体抵制,影响教学,久而久之会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现今学生压力很大,他们很希望老师授课生动,在课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在学到知识、释难解惑的同时,释放心中压力,思想受到启迪。他们也更希望教师授课方式新颖、语言幽默,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本身相对专业课来讲具有人文性特点,内容并不枯燥难懂,如果教师再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会使语文课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在实际的备课中,教师应具有信息筛选的能力,在众多下载的素材中挑选最佳的进行组合,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之具有连贯性,学生在听教师讲授时,一环套一环,通过声音、图像等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效果会比教师自己讲,学生听好得多。

四、根据课堂教学计划,灵活运用素材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等理念逐渐深植教师内心,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很多知识只要轻松按一下手机或敲一下电脑键盘就会瞬间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知道的更多,知识面要更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准备一些好的信息素材作为备用,根据教学计划或临时需要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杜甫的《蜀相》网络上有很多朗读视频,风格不一,有的是专题朗读录制的节目,有的是网友自己录制,有的是教师自己录制等等,下载两至三个朗读视频进行对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情况展示给学生,可以形成对照评价哪个朗读的好,引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通过对比聆听克服视觉疲劳,有新鲜感。同时也可以下载一些视频如央视《百家讲坛》有关杜甫其人其事的视频讲解,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情况下进行播放,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五、以信息化为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不能舍本逐末

虽然信息化教学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一定要认识到这只是教学手段,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运用以达到使用价值最大化。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往往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引导学生去学,激发学生去认真思考,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这些却是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身边与他们互动才能收到更加效果的方法,教师的组织能力也能得到充分显现。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次走入学生中间,防止学生在台下做与之无关的事情时教师在台上浑然不知,讲到关键之处还可以临时提问某个学生,防止因不注意听讲而答不上问题,也能提醒其他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教师不能过于强调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堂课充斥音频、视频、图片等,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充当操作员,不关心学生,舍本而逐末。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求职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更应与时俱进掌握信息技术,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和精神积极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为学生呈现一堂又一堂优质的精品课,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充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主干技术;2.侧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4.重视实务知识的教学,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其培养目标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应该是:高职教学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传统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而言

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开展本课程的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及基本操作的技能;还能够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踏实、认真、求是的工作作风。当前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核大多数是从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与实验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容易受到评价者主观意识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其客观性和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素质。这种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不强,公平性不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起到很好的评价促学作用。因此,探索一整套可行的,与高职实验教学目标相适应的, 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实验表现和实验能力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对培养化学分析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学生而言

“分析化学实验”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十分重要。为了加强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采用标准的考核方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实验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由此得到学生的最终实验成绩。这种方法虽然省时省力,但是由于成绩的评定较为主观和片面,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和真实水平,传统评价得到的成绩可能会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造成成绩失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以实验报告为唯一依据,可能存在很多不客观、不公正的因素,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致使学生在实验中态度不端正,从而造成实验教学效果下降的结果。故此,倘若能够将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分并逐一量化,最终综合评定给出实验成绩,就有可能使得成绩评定更加合理、规范、准确,而这样无疑会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1] [2]

二、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实验纪律

由于遵守实验考勤纪律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基础,故此,我们将实验纪律放置于实验成绩评定的重要位置,为实验总评成绩的10%。如果学生有旷课、打闹记录,那么实验成绩直接计0分;如果学生有迟到、喧哗等情况,那么则根据实际表现扣除该次实验纪律的部分得分。

(二)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学生进行实验之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环节,是实验能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预习是指学生通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明确当次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使用等的学习过程,除此以外,学生还应了解有关药品的物化性质,尤其应该关注所使用药品的毒性和中毒急救方法。实验预习应该绘制数据记录表,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主要原料及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4.实验装置图;5.实验操作步骤;6.注意事项。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并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准确后方可进行实验。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将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抄写了一遍,就将其作为预习报告试图蒙混过关,并没有用心去理解其内容,也就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和要求。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切实达到预习目的和效果,我们在实验之前以个别提问的形式抽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根据回答情况和预习报告给出相应的预习成绩,这种做法既能监督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又能给学生打出合理的预习成绩。

(三)实验操作

实验的操作环节是分析化学实验的核心,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准确,实验过程是否井井有条,实验设计是否安全,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是否正确无误等问题均会在此环节中体现。由于这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较大,教师必须熟知实验中的每一细节,对实验的重点、难点有深入的把握,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见,要有问题和危机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操作程序和实验结果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1.观察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端正、认真;2.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3.观察学生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4.观察学生得出的数据是否合理、正确;5.观察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综上所述,实验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表现做到全面掌握,并且师生双方要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上签字确认。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实验课时的限制,实验教师想要在一堂课内准确考察所有学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注意考察技巧:1.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考核;2.对于基础差或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则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考察,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实验操作成绩评定的公平性了。

(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报告,是整个实验的终结,是将实验感性认识再次返回理性认识的成果,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的考点应该是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误差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具体包括:1.报告格式是否正确,报告书写是否认真;2.报告内容是否切题,是否有必要的步骤、公式及装置图等;3.报告中描述的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记录是否正确、完整;4.对实验中的现象是否做出了解释,解释是否正确、完整;5.是否对实验结果有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对实验现象是否有自己的见解等。而这些情况都需要教师仔细批阅实验报告,从而给出客观、准确的实验报告成绩。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实验报告的考评中,最容易出现学生抄袭甚至编造实验数据的问题。为了杜绝此类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使用的数据必须是实验教师签字的《原始数据记录表》上的数据,而这也正是客观、准确判断学生实验报告成绩的关键一环。

(五)理论考试

我们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化学分析工(中级)考核大纲和试题题库,制作了“分析化学实验”考试课件。试题内容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原理、操作技能和实验注意事项等。试题的类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用计算机进行理论考试时,学生先输入学号、姓名和密码,由计算机随机产生50道考试题,理论考试成绩由计算机自动计算产生。

最后,我们将上述5项成绩按比例加权求和,得到了该次分析化学实验的总评成绩,再求各次实验的单次总评成绩的平均值即得到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当然,在考核中也可以加入其他的考核项目,例如学生的团队合作表现、实验台及实验室卫生情况等。

三、结语

我们通过对分析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促使实验教师更加认真地备课,更加严格地要求学生,更加耐心细致地指导实验操作。对教师来说,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了解教学效果,更准确、更及时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对学生来说,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使学生更及时、更敏感地了解自己的表现与教学要求的差距,及时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手语会话》课程‘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kt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32-02

一、课程背景

“手语会话”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在社区康复、社会工作、社区服务与管理、社会福利、民政管理等公共服务类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社区康复专业为例,专业岗位群包括社区康复员(师)、康复护理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其针对的服务对象包括大量的听力障碍人士。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必然面临为听力障碍人士提供服务,进行交流沟通的问题。“手语会话”的学习对残疾人康复、残疾人心理康复、残疾人社会工作等课程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在手语沟通交流能力的支撑下,社区康复专业学生对以听力障碍人士为服务对象的康复服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和进行,专业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得以显现。

二、以往课程教学的弊端

与行业企业对岗位能力的现实要求相比,以往的手语课程在教学上存在以下弊端:(1)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传统的手语教学主要在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开展,主要针对特殊教育师资,重视对日常生活用语和特殊教育课程用语的教学。手语课程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之初,往往照搬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仅仅省略特殊教育课程用语而强化日常生活用语的教学,忽略了职教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2)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手语教学以词汇的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多样化的活动和练习,缺乏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交流的实践。死记硬背大量的词汇使学生觉得手语学习枯燥无味,沟通交流能力得不到有效促进。(3)教学组织模式缺乏衔接。缺乏纵向和横向衔接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得手语课程往往被孤立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不知为何而学,不知如何为用。因为脱离特定的职业联系而使手语这个工具失去生命力,学生与职业对应工作对象的手语沟通无法流畅、自如。(4)能力评价方式不科学。没有采取有效方式对手语应用的综合能力进行促进和评估,往往只考核了学生背记词汇的能力,而不是手语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核以个人评分与教师评分为主,不能促进团体精神的培养,学生学习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教学特点一方面造成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手语感兴趣但学习效果不良,而由于课后练习和任务较少,学生缺少手语使用意识和手语认同感,导致学而不用边学边忘;另一方面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学习到了日常生活用语,且缺少与听力障碍人士沟通交流的经验,无法应对在社区康复类岗位上为听力障碍人士服务的要求,在为听力障碍人士进行服务、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交流障碍。

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相关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要求,科学合理地对课程目标进行定位,探索中国手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我们针对社区康复专业在“手语会话”课程中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探索,通过分析调查市场,掌握专业面对的具体岗位要求,根据市场职业岗位具体的工作过程,分析完成其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各个岗位的职业资格要求,从而确定作为工具性课程的“手语会话”的改革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等,并进行了项目教学法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明确课程任务

社区康复专业培养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亚健康理疗保健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康复治疗能力、康复资源协调能力、心理康复能力的社区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亚健康保健康员、心理康复员,能够在各级社区卫生康复中心、社会理疗保健机构和康复企业、残联等社会团体从事康复治疗与康复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手语会话”通过对日常生活和康复服务中手语沟通交流技巧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手语的构词技巧。熟练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常用手语词汇,能够对手语词汇、句子进行表达和理解,并能够在职场中使用手语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具备一定手语自学与教学能力、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能力,能够在社会服务中为尚未获得手语技能的听力障碍人士提供一定的手语培训。

(二)确定课程目标

1.职业发展目标。根据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行为为导向,确定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通过中国手语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具备对新词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词汇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手语的构建方式,掌握手指语的表达、组合方式。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与职场中为听力障碍人士服务常用手语词汇、句子,熟练使用手语进行表达、理解。熟练掌握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的能力,具备手语自学与教学能力。提高应用上述知识技能的意识。

2.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养成克服困难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养成及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的习惯,及时反复练习所学知识,通过实践增强技能。

(三)明确教学内容

对社区康复专业进行岗位分析,根据专业的岗位面向设计适合于本专业的手语教学内容。将教学模块的类型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主要包括手语基础理论、社交用语、时间空间用语、家庭生活用语等,保证学生能够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专业模块主要包括职场称谓和职业用语,以适应不同具体岗位需要。

(四)更新课程理念

1.立足康复类职业岗位,优化素质结构。高职“手语会话”课程教学面向社区康复专业面向的相关岗位,如社区康复员(师)、康复护理员、社区康复协调员、康复治疗师等与聋哑人有较多联系的岗位需要。为了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职业生活,在培养康复服务核心职业能力的同时,强调职场能力整合,包括为适应岗位所需的能力(手语沟通交流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为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自学能力,为适应组织管理所需的社会能力(合作精神、一丝不苟精神等),提倡在优化素质结构基础上强化职业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模拟职业环境,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根据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依照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康复服务、社会服务、人际交往等工作流程,结合其他康复类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组织参与真实职业活动介入对听力障碍人士的康复服务和人际交往,积累职业经验和手语应用能力。由此锻炼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合作共事能力,使学生在日常手语词汇学习的基础上得以熟练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康复类手语知识、技能、态度和关键能力。

3.采用项目教学,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项目教学下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项目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助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针对社区康复专业,设计五个项目:项目一:手语自我介绍(面试场景及康复服务场景中);项目二:手语自学和教学(分组进行购物、找人、聚会等日常生活情景的词句自学和教学);项目三:我是手语翻译员(手口互译);项目四: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比赛(小组选择一首歌曲,按照手语歌曲创编原则自行准备,能够进行手语歌曲的表演或教学);项目五:手语职场情景对话(康复服务岗位上,为听力障碍人士进行专业服务的情景)。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手语词汇的构词分析、手译口译、词汇创作、手语交流实践,采用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使用手语词汇造句、手语笑话翻译、手语自学与教学、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手语职场情境对话等练习形式完成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点评、反馈,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在课外实践中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康复岗位见习、实习,到福利院、康复机构做志愿者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手语实践机会和与听力障碍人士交往的感性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如通过分组进行手语歌曲创编与表演比赛,不但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使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4.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在手语学习中能力不同、进度不同的个体差异。课程实施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5.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推动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能力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多方评价”构成。在教学项目的任务练习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手语职场情境对话中,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着重检测学生手语的综合技能和应用能力,最后以试卷的书面考核为补充,促进学生对词汇的识记。在评价过程中还注意评价的多元化(操作考核+书面考核)和多方化(小组评价+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行业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和教师定成绩的做法,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6.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网站,拓展学习渠道。通过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网站,便于学生通过网络教育途径进行手语课程的学习。为了充实课程资源进行多渠道开发,包括与康复行业企业合作,寻求在岗毕业生帮助,利用网络信息和书刊杂志、视频资料等,给学生提供贴近岗位实际、贴近时代的学习内容。此外在课程中我们录制的大量学生操作实践的手语视频,如手语职场情景对话、手语歌曲创编作品等,都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典型的正面和反面材料的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获得成长。

四、结语

“手语会话”课程在设计上本着懂方法、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手语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通过前期对“手语会话”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和设计,随后在我校社区康复、康复治疗、民政管理、社会福利等专业进行的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得到学生极大的配合和肯定。在手语教学项目各种活动中,积极而有创意的点子层出不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篇13

1 实行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

现行的就业指导模式呈现出鲜明的“七多七少”的不足,即:指导时间和对象多半是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很少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指导的地点多半在校内。很少在校外进行;指导内容多半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等,而有关学生学业情况、职业发展等很少涉及;指导形式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而就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的很少;指导人员多半是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参与的很少,虽然有时邀请一些社会人事参与,但一般也只是做些报告或讲座而已;关心学生就业数量的多,考虑学生就业质量的少;强调就业对学校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的多,强调如何根据就业信息反馈改进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少。这样的就业指导属于“短期促销”、“临阵磨枪”型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对毕业班就业起不到根本性作用,以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苛刻的用人单位以及众多的竞争对手时,感到束手无策。在新形势下,为了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容地选择一份理想的职业,就业指导应该提前介入,让学生做到未雨绸缪,让他们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应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2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养成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努力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这里的大学生特指大学本科四年制的学生。

3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分阶段运行模式

由于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身心特点不大相同,全程化就业指导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具体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 大一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学业指导

3.1.1 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大一年级应侧重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指导学生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确定职业理想。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在面对新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徘徊,基本上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目光短浅;即使有长远的人生目标,但是与大学学习脱节,甚至南辕北辙。因此,从大学生进校伊始,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目标意识,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如加强职业指导课设立、学生资料卡,实行个性化指导,使之尽早参与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初步了解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明确专业方向,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认清人才市场竞争态势,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误区,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

3.1.2 学业指导

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兴奋,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究竟要学什么,毕业后将要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还是不大清楚。有些新生刚进校门就要求转系,这样决定过于匆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学校的不负责。因此应该在新生中开展专业背景与就业前景的讲座,开展新老生学习交流会,甚至可邀请那些已就业的校友回校交流该专业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在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学习体验,如果全面考虑后,仍觉得专业不适合自己,对所选专业没有一点兴趣。对大一新生来说重选专业首先考虑转系,如果学校转系的专业中没有适合自己的专业,甚至可以考虑退学重读。此外,大学为学生设立众多的选修课,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既能发挥特长,又能与专业有紧密关联,能增强你就业竞争力的选修课来学。

3.2 大二、大三年级侧重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

大二、大三年级应侧重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解决为实现职业理想“我该怎么办”和将来“我能干什么”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软件”,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2.1 学业指导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能否就业关键在于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高低。娴熟的专业技能,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是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就业的客观要求。

一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少,通常是上课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而这很少的时间又主要在攻英语与计算机,别的书籍根本无暇顾及,最多只消费些“快餐文化”,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大受影响。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太窄。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是大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素质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增强,陶冶人的情操,确立人的理想信念,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协调人际关系,使各类人才在高等院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开展“读书工程”,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交汇融合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缺乏科学思维的大学生其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等都受影响,无法处理好复杂的工作。

二是保质保量的专业实践。一种普遍的观点是,实践就是社会实践,就是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实践首先是专业实践,即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实践,其次才是一般的社会实践。要做好专业实践,高校必须有长远的规划,有经费保证,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特别是做到校企结合,共同研发,让学生成为研发项目的重要力量。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差距,从而及早采取补救措施。在实践过程中,在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他们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也将与企业有机结合起来。而一般的社会实践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做到“精”而“有效”。如“三下乡”活动、

辩论赛、文化月、电影节、球类比赛等,必须有详细计划、周密组织、积极的影响和良好的效果。

三是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保证。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大学教育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大学中的图书、资料、信息是大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巩固课堂知识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不善于学习,便意味着难以提高。自学能力强的大学生如果找一个与自己专业相差甚远的工作,他们会敏捷地捕捉各种信息资源,会很快进入新的领域。

3.2.2 心理健康指导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烦躁焦虑等。为适应新形势下育人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有必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专职心理教师、院医学系、医务室有关专家及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部分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除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之外,中心还应以专题讲座、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心理热线、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活动。

3.3 大四年级侧重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

大四年级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