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形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自制人物、动物头饰,辅助教学
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每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的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戴上头饰进行对话,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容易体现真实的交际情景。
2.利用生词卡片,辅助教学
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出现有一定数量的生词,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生词卡片,既可巩固生词,又能节省时间,使教学真正达到方便、快捷、高效。有时通过变换操练形式,还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可先遮住卡片上生词的前部分或上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还可进行“快看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或“英汉反向说”等游戏。
3.巧用挂图,激发兴趣
利用挂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学科时,教师出示一张课程表,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简笔画,美化教学
简笔画可以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特征是简单、快捷且达意传神。教师用寥寥数笔,简单的线条,就能画出要教学的内容,以最小的教学代价(一支笔,一块黑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画,展示事物的变化,生动直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这是图片、实物等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但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好的绘画技能,如表示形状的square, circle, diamond, rectangle, triangle和star用简笔画教学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简笔画教学既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又使课堂活而不乱,变而有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这种手段。
三、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但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因此教起来不太容易。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1.在字母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教师在字母教学时,如果枯燥地领读、跟读,学生很到厌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手势表示大小写字母,有时还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怎样用手势表示字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高。在指导书写时,教师可教学生学会使用左手当“四线三格”,伸直左手,大拇指向内弯曲,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微微张开就构成了“四线三格”。教师要求学生用右食指在“四线三格”上练写字母,同时口述笔顺。对于这种有趣的字母学习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使用,课堂学习氛围很浓厚。
2.在单词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在教单词时可边做动作边教单词。如在教到car时,教师可边教读单词边用双手作开车握方向盘状,学生边做动作边念单词,多种感官并用,增强记忆;再如,教run时可做跑的动作;教headache时,可做用双手抱头的动作;教monkey时,可学猴子玩耍的动作等等。
3.在说唱歌谣时,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在教Let’s chant时,教师边教边做动作,学生边说边做,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如学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1B中的Let’s chant:
Father and mother, help each other!
Sister and brother, play together!
篇2
二、努力营造人文情境,关注培养学生的独特创造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与统一。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一定的人文精神熏陶,语文教师常常会适时采取播放视频或配乐朗诵的方式渲染气氛,创设人文情境,寻找学性。而这样的氛围营造的学生的动情点,培育学生思维的创造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许多学生通过这种视觉、听觉上的感知不由自主地反复诵读文本,渐渐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悟、体会并欣赏文本的无穷魅力。无论教育在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弃之不顾的,朗读即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优良手段。比如,一些教师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优良教学手段。古代诗歌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诵读感知文时,既播放配乐朗诵,又同时展示应景的美丽画面,教师自身还在一旁随音乐有表情、有感情地跟着诵读,学生便情不自禁地被此情此景感染,高声诵读,认真感受文本传达的内容。因为有了这样的情绪和氛围,当教师再要求学生大胆言说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各自阐释自己见到文章的第一感觉和重读诗文的另一番感受。这种人文情境的营造为何会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其实这说明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大声诵读中,学生可以了解词句的节奏,可以理解文本的真实世界,可以将文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自己的语言,由文本而及自身,体悟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世界。当学生在一次次的发言中感受到反复朗诵文章的魔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时,他们也就会不 自觉地滋生出阅读感悟文本的热情,构建或更新自己的语言或人文世界,变“要学”为“勤 学”。
三、积极创建民主课堂,重视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篇3
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钱“生”钱——投资理财中的数学问题》,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有关税率、利率、折扣等内容为基础进行复习与拓展,内容有现实意义,体现趣味性和应用价值。整节课巧妙地借助“钱生钱”这一主题将打折、利息、炒股三种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折扣问题。“花店运进一批玫瑰花,进货价每枝1元。提价200%后零售,每枝花的零售价是多少元?”“后因销售情况不理想,决定采取促销。在零售价不变的前提下,现有‘打八折’和‘买四送一’的方案。你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通过算一算、议一议学生明白“打八折”和“买四送一”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之处,并会正确运用合适的方式让“钱生出钱”。
活动二:储蓄问题。“2007年8月15日,张叔叔把50000元按两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如果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多少元?”“到期后,张叔叔实得的利息却不是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计算、比较、拓展,学生明白利息税是一个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的一种税,把钱存入银行也是一种理财方式,正确运用这种方式能让“钱生出更多的钱”。
活动三:股票问题。“张叔叔在1月5日以每股50元的价格买进某种股票1000股,结果这只股票当日就上涨了5%。如果张叔叔当日就将这只股票全部卖出的话(扣除股票交易手续费用215元),他可以盈利多少元?”“第二天这只股票下跌了5%,如果这时候张叔叔将股票全部卖出的话,他是赚了还是赔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确通过炒股“钱生钱”来得比储蓄要快得多,但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整节课以“钱生钱”为主题将零散的内容系统化,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意在让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逐步拓宽数学视野,通过数学思考生长出自我的观点。
我们以主题为核心,将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构建,自行开发的主题复习课还有许多,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小明的日记》、主题学期复习课《旋转》、主题毕业总复习《做立体图形》等,学生在课中构建了新系统,学会了主题思维的方式。
二、主题阅读课,由阅读到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主题阅读课是建立在学生独立阅读基础上的主题交流,起到资源共享、观点碰撞、自主拓展、自我建构的效果。我们从苏教版“你知道吗”入手,以数学阅读课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数学阅读,以此丰富学习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就五年级上册第16页“你知道吗”(见下图)进行主题拓展,形成主题阅读课《三角形面积方法知多少?》。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先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20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一则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半广以乘正从”。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古代三角形的计算方法,体悟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然后师生操作,深入理解为什么盈能补虚,为什么半广就是底的一半,由此举一反三、迁移思考。学生画图、操作交流,得出也可以用“半广以乘正从”,即:高×(底÷2)。学生借“操作”解读古代算法,并进行迁移,经历数学文化的再创造过程。
最后推理验证,全面考虑。前面研究的材料都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结论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呢?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操作实践,都得到验证。
学生通过“你知道吗”了解了古代算法,并进行了推理拓展,以“思维”诠释文化,感受了数学文化的内在魅力。
在主题阅读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述,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历,这正是阅读与一般解题的区别所在。在追寻这一段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到古代数学浓浓的思维魅力。
我们在“你知道吗”研究的基础上还开发了主题阅读课《生活中的圆周长》、《巧算圆柱的体积》、《折纸的奥妙》、《走进中外计数法》……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养成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三、主题数学休闲课,由正式到休闲,享受数学乐趣
主题数学休闲课,没有硬性数学学习任务,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指标,就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它把数学与学生的兴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数学是什么”为主题,以“趣”为线索,开发拓展成主题休闲课《我眼中的数学》。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你眼中的数学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数学的神奇。然后玩一玩数学游戏,学生在二十四点、掷骰子的游戏中,感受数学很好玩、很有趣,数学也是可以娱乐的游戏;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红绿灯、人民币、发票、股票……),找一找数学在哪里?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欣赏具有数学特征的图片,例如:交通标志、维纳斯雕像、中国故宫的构图……学生边欣赏边听讲述,感受数学是美的,艺术离不开数学。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游戏、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无穷的数学乐趣。原来,数学也能这样“休闲”,“休闲”着也能学数学。
篇4
2 “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
所谓“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就是组织教研组成员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授课主题,然后由多名教师依次授课,第二名教师针对第一名教师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修正后进行“提高型”的课堂教学,第三名教师针对第二名教师授课中的问题,再次修正后进行笫三次授课,依次类推。需说明的是,后一位教师的相对提高,都是建立在前一位敦师授课后教研纠,成员的共同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单独的自我意识或行为,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提高。
3 “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
“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也可称为“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基于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个性化教学要求而提出来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内容的课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上课,与“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区别是它没有时间和修订的依次性;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讲授不同内容的课。这里要说明的是,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不仅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相一致,而且为智慧型教师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理解与经验、实施多元化教学提供了空间。教研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也可以对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进行相可借鉴、融合。这样的教研模式对教研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都是强有力的推动。
4 “共同体式”课堂教学研究
所谓“共同体”,是指授课者与观课者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共同研究者,即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等,一切教学设计以及研究主题的确定都是由授课者和观课者共同讨论完成,授课者和观课者不存在单向的学习或评判,而是一种互动的集休学习研究。虽然在这种研究形式中也存在着授课者与观课者的分工,但授课者只是根据研究主题把大家共同完成的教学设计通过实践行为表达出来,为集体提供研讨素材,因而授课者无需刻意展示自己的长处而隐蔽自己的短处,完全是真实地自我展示,使课堂保持一种自然状态。观课者则在课后围绕研讨的主题,并结合课堂情况与授课者共同分析讨论,评价的是“大家的课”,而非“授课者的一课”。这单没有至上而下的权威指导,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批评与指责,而是属于一种横向的互动型教学研究形式。
这种教研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建立一种和谐的研讨氛围,让教师在研究讨过程中不仅能在业务上获得共同提升,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促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并享受学科建设中自我成长的乐趣和幸福感。
篇5
如何解决任其自由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无序性,通过平时的教学体验我认为应采取“风筝与线”的课堂教育形式,让学生地创作像风筝一样自由翱翔,而教师在课堂中隐居二线,扮好线的角色,只要拽着,鼓励去飞,创造条件去飞,这样的课堂会收获意想不到效果。
一、什么是“风筝与线”课堂教育形式
简单的说,学生就是一只漂亮的风筝,我们老师就是牵引风筝飞起的线。这风筝和线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线是通过风筝才实现本身的价值,而那风筝就需要线的牵引,才能飞得更高,看的更广。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例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充满生机,让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很多人都放过风筝,让风筝飞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成功包括适当的风力大小,主人的放飞技术以及线的粗细和柔韧程度,还有风筝本身的重量都能决定着风筝飞起的高度以及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放风筝,老师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掌控“这线,这风”,才能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同时看到更多更美风景。
二、如何做好“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1)选准牵引点―(选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亲手做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能否飞上天,选准牵引点是关键。牵引点选择的准确,风筝受风均衡,减少放飞时候摇摆、打旋。这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是一堂课思路清晰与否的前提,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教学内容,找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抓住重难点你的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才会知道这节课我要解决什么内容,该如何解决,怎样设计教学环节。
智慧的去解决牵引点的问题,例如,在上二年级的《刮出来的画》一课,本课重点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难点:涂的底色应与所表现的内容相近,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刮出来的画。如何解决这一难点笔者曾经试过传统的方法,直接出示范画请学生说画面中的内容与底色有什么关系,学生能说,但似乎对接下来的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学生仍旧是漫无目的的涂,随性的刮,尽管刮出来也挺好看。太直接的告白似乎不够吸引也不够刻骨铭心,如何改变,笔者采取“连连看”的小游戏,先出示4张已经刮好的画,内容分别为太阳、月亮、云朵、彩虹,(图1―图4)再让学生来找一找底版(图5―图8)并说一说底版的颜色与画面表现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游戏中动脑和动手使原本枯燥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变的生动易懂。
(2)巧妙放飞
找准牵引点,放飞风筝还需要注意风向、风力大小以及奔跑速度。这又如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智慧的去学。比如《刮出来的画》第二个环节尝试涂底色,通过第一个游戏环节学生了解了涂底色并不是无目的的涂,可以通过构思画面选择相近,易于表现画面内容的颜色来涂。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你想涂怎么样的底色?学生说:“上面是蓝色、中间是黄色、下面是绿色三大块组成”。学生在一答一问中思绪和想象力不断的被激发。通过这些对话之后,笔者发现孩子们能够按照心中的构图有想法的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想象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急着画不如多花点时间想。只有掌握了知识要点才能让学生准确的放飞自己的想象。
(3)自由飞翔
课堂教学要做到自由而不散漫,放松而不放纵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但也并非无法可循。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如 “导演”把舞台交给学生。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教师只要轻轻拽动我们手中的线,学生依旧在掌控范围内。
比如笔者在上《刮出来的画》第4个环节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教师先用最普通的牙签进行刮,问到:“线条太细了怎么办”。学生说:“重复刮2次、反过来用粗的那头刮”。老师又问到:“还能用什么刮”。学生大胆的说到:“尺子、校徽、指甲、钥匙等”。老师乘机说到:“真的可以用这些工具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看,找找你身边能够刮出线条的工具,想想他们刮出来的线条都是一样吗?”在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有惊喜也有失落,我想通过老师的反馈得到更多的是收获,而这种收获让孩子们特别容易铭记在心中。
(4)收回风筝
紧攥手中线,任凭风筝自在飞,思绪也随风筝飞翔。风筝飞累了还需通过线回到放飞者的手中。这又如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自由学习以不断发现学习中疑难为起点,成功解决问题为归宿。学生通过放飞在脑海中留住美好一刹那,更需要留下痕迹。这样看上去有点“乱”却自由的课堂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容易开阔思维、突现灵感。收回风筝可以看作我们课堂的作业,学生作业是反映了课堂成效最好的凭证,学生完成了作业,我们要给予肯定,因为他飞起来了,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至于浏览了多少风景,留下了多少痕迹,我们可以等待更多次的进步。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这幸福,并通过老师的帮助体验到成就感。
在《刮出来的画》最后作业展评(图9-图11),老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当中最满意的一部分。有学生说:“我刮出来的是一条热带鱼,不仅有美丽的花纹也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也有学生说:“我的太阳虽然很简单但她有红红的身体黄色光芒”。还有的说:“我发现刮的越多,漂亮的颜色露出来越多。”此时学生反馈的正是他们起飞后看到的风景。教师应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渲染,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自己的个性。
总之,“风筝与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是以学生自由发展探索知识为最大目标,是有效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放飞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谈的仅仅是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篇6
这种现象,不由得使我想到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情感投入,要注重以激励学生为主,从而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激情――这就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都在提倡的一种所谓的“赏识教育”,这种“赏识教育”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掌声鼓励”。因此,以“掌声鼓励”的形式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无疑是当前课堂教学上的一种常用的和重要的手段。因为,概括地说,掌声是良好的剂,突然掌声四起,的确能够一举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教学推向。具体一点来而言,就教师这方面来说,如果表扬到位,激励得方,就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更进一步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而言,也需要在自己学习有一定成就时,获得来自于教师或同学的鼓励,使自己内心产生一种无比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加增强自己参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基于上述的理念和认识,我们当然认为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辟言论和至理之辞。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一些老师却有意无意地曲解了这一理念的含义,狭隘的认为激励学生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掌声次数多一些,声音要更热烈一些,好像惟有这样才是激励,才是情感投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不可避免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时,老师就号召大家鼓掌鼓励他;当学生敢于主动举手时,老师也号召大家鼓掌邀请他;答对了,掌声祝贺;答错了,掌声勉励……一时间课堂上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热闹非凡!
诚然,用掌声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热情,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我们同样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在课堂上教师频繁地号召大家来为某个或某几个学生鼓掌,这种相当于“讨”的形式得来的又显得如此泛滥的掌声,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激励的目的和体现激励的价值呢?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课堂上有掌声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是这种赏识手段千万不可滥用,关键是必须要有个“度”。所谓“度”就是要有分寸,否则就会招致“过犹不及”的弊端,使激励手段最终流于形式,而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显得近乎“作秀”。其实,如果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态度、反应和对于问题回答的结果如何,都会轻而易举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掌声,久而久之,学生变得浮躁了,他们还会在乎掌声的鼓励和表扬吗?还会稀罕掌声的热烈与否吗?一节课中,在教师刻意的号召或者是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给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的掌声不断,其实或许获得掌声的学生也可能仅仅因为不经过脑子思考就回答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而获得了这个“殊荣”。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问那些经常被掌声表扬的学生对于掌声的感觉,发现他们大多数人已经对掌声麻木了,根本没有感受到掌声的激励作用,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对这种掌声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感。究其缘由,根源就在于这种随意而又泛滥的“掌声鼓励”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觉到“答与不答一个样”、“答对答错一个样”。这样一来,既对后进生起不了什么激励作用,又会使一些优秀的学生渐渐失去自豪感,乃至渐渐失去了责任感与上进心。而当此时,我们的老师却往往还不知道:就在他们号召大家用激烈异常的掌声来“激励与赏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不经意之中却已经“打击和伤害”了另外一部分学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如果仅仅把掌声作为衡量学生参与教师课堂活动与否的一种标志,教师过度煽情表扬学生的这种行为,其结果只有让学生把教师对他们的赏识与鼓励“平淡化”。并且,滥用“掌声鼓励”这种赏识手段,还将会产生一些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诸如将会逐步弱化一些学生学习的热诚与真情,助长一些形式主义等等,从而造成教育缺憾,严重的还会误人子弟。
篇7
师生对话是对话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不仅是师生言语的交流,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是师生相互理解、接受的准备状态,没有师生相互的“接受”“理解”,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以知识为载体的主体(教师)对客体(学生)单向灌输的关系。通过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理解的深入,从而产生师生感情上的互动,共步走入课堂教学,在相互接纳的课堂教学情景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精神境界和品位。
二、生生对话
1.创设教学情境,推动生生对话。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老师的安排下,学生在理解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在对话中理解课文。要求学生联系前一片断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取舍,从而顺利地完成了认知的跨越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建构。
2.通过教师提问,开展生生对话。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应是学习对话的发起者,积极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要营造易于学生对话的学习环境,培育他们积极对话的冲动和欲望,也就是应像古人所说那样,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以看出,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教学课堂,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了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3.通过学生提问,开展自主对话。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每个学生对阅读内容都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想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等。)在不同的反应中,不同的“突发奇想”,往往使学生之间发生“碰撞”,思维和思维之间进行了质的交流,进行全面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和交流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也是我们广为所用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让学生自己去与文本进行对话,再与老师、同学进行对话。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使自己的生命形态得以展现。
三、师生与文本(教学信息)对话
师生与文本(教学信息)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的关系。
若要解释文本(教学信息),便要与它们进入一种对话。文本(教学信息)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材料,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你”,正如马丁・布伯称之为“我――你”关系。
师生与文本(教学信息)对话实质上是师生与文本(教学信息)的理解建构与生成过程,文本(教学信息)所蕴含的潜在意义是否与师生理解产生共鸣。“倾听”,就是阅读文本,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诉说”,就是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所以,合适的对话,应该先是“倾听”,思考,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之后;才有内容“言说”。然后,在对话中就某一话题,再“倾听”,思考;再“言说”。这是一个反复的确定意义的过程。因此,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组织教学对话,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此时教师需要特e注意的问题是:领会编者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用教材去教”。特别关键的要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找准文本的眼睛,提炼对话的话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倾听与诉说,而师生分别与文本对话,“倾听”文本所说,应当是师生及生生之间交流“言说”的前提与基础。可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自己的阅读、“倾听”普遍缺少。
(2)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文本(教学信息)提出为什么,敢于向名人说“不”,善于表达“我认为……”,学生通过对文本(教学信息)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批驳、学会欣赏,在生本对话中,学生与科学家、编者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没有对科学家、编者敬畏之情、盲从心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会更深刻、更精彩,更个性化,无数的体验、奇思妙想纷至沓来,感悟到更多的科学的魅力。
篇8
二、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权衡方法利弊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同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一样,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的前提下,思想品德教师亦在关注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现在的多媒体运用也有它的利和弊。所以,无论怎样的方法我们都必须去考虑其是否具有可行性、科学性。我们不能一边倒,一边倒于情于理都应当说是没有任何道理和好处的。譬如说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些认知道理,有些是许多学生都已经具备了的生活经验,只要他们去回忆一下即可解决问题。我们大不可必去动用多媒体,毕竟那是需要耗费财力和精力的。在我们极力打造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当去认真思索课堂教学的资源节约的问题。而且我们的初中学生是否一直要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下从事学习活动呢?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吃他们吃腻了的东西,事实上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任。
三、丰富思品教学之形式需求引领学生探究
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特征以及我们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不可能教得出来的,我们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去驱使学生探究,进而通过经常性的探究形成探究的习惯、精神、意志品质直至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问题进行思考。首先是努力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探究的时间。教师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应该少讲或者精讲的力求少而精地讲。其次是搭建好学生进行探究的平台。要让学生探究,就要让学生有能施展才华去进行探究的舞台。再次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自己所获的机会。学生的探究所获如果不能有与学生或者教师交流的机会,正确度自己不能知晓或者得不到同伴的认可,就会渐渐泯灭探究积极性。所以,在平时引领学生探究时,笔者力求去把握住这些关键,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探究效果。譬如让学生去学习《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笔者是这样引领学生探究的。在让学生比对了不同国度的人们对规矩的认识和遵守程度以及效果后,学生由此感到不少的中国人在充当着杀人杀己的刽子手。这样很好地使学生理解了交警严查酒驾和醉驾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联想到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并能深刻理解其真谛所在。总之引领学生探究还必须针对相关课文的实际,做有的放矢的引领工作才可以获取更为实在、积极的效果。
篇9
1. 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 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 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 “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 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 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篇10
二、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教学,既方便又直观,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如我上I can draw it这一课时,课前准备了一些水果,如苹果(apple)、梨(pear)、香蕉(banana)、橘子(orange)等。上课时,一只手里拿着一个苹果,另一只手指着苹果问学生:“What’s this ?”学生回答:“I t’s an apple.”我问:“Do you like apples ?”学生回答:“Yes,I like apples.”削一块苹果给他吃后,继续问他,如得到肯定答案,就奖励一块苹果,然后用其他水果做替换训练,这样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对“I like ...”的句子也掌握了,而且学习兴趣特别浓。
三、课堂教学形式的儿童化
小学生天真活泼,淘气顽皮。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把课间的时间看做是自己的时间,下课后笑逐颜开,手舞足蹈,没有任何约束。那么我们为何不把课上变为“课间”。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儿童化呢?
1.Rhyme.科学证明大脑对于有一定意思的内容很容易记住,而对于那些枯燥抽象的内容则不容易记住,单纯让学生记住单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将英语单词编成歌诀,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12个月”时,我编了如下歌诀:一月January雪花飘;二月February年来到;三月March花儿笑;四月April放风筝;五月May爱劳动;六月June节日到;七月July向着党;八月August烈日照;九月September回学校;十月October庆国庆;十一月November初冬到;十二月December过圣诞。如果能配上两拍子的音乐,再做起动作就更好了。通过听、读、背这些节奏鲜明又配有音乐的Rhyme,既可以让学生没有上课的约束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时态。
2.Song.优美的歌曲能令人陶醉,甚至忘却一时的烦恼。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没有音乐的日子真要命……”可以不要爱情,只要音乐,可见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更是儿童心灵的翅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穿插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尽量让学生享受音乐,感受到音乐的美。如:每节课前放一首英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中途放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紧张了一段时间的大脑暂时放松,以便为下面更好地学习做铺垫。
四、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通过拟订一个情景让两三个人完成一个对话或通过讲解课文提出问题等引导学生形成乐思、善思、敢思的思维品质,形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如果一节课中教师经常用到“Good! Very good! Wonderful! Excellent! Marvelous! You’re clever! You’re right! Well done! Absolutely right! A good try!”等词语鼓励学生,学生就更乐于表现自己,也会因为受到表扬而继续努力。当然老师也要注意评价用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老师们从不吝啬说出:“Good,Not bad,excellent...”等赞扬词。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老师就用:“Good,but...”等评价用语,对于不能回答问题的学生我们耐心地给予鼓励,可以说“Just try.”“Please have a try.”“Don’t worry,take it easy.”这样,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体现自身价值。
篇11
1 课堂讲授的重要性
课堂讲授之所以居于主导和重要的地位,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理论性。在实践过程中,由掌握知识和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作深刻阐明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掌握和学习基本的重要的问题,并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实质及相互联系。课堂讲授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就一般情况说,如果学生不经指导,仅靠读书或经验获得知识,容易失于浮浅与不系统,而所付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要多得多。
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深刻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其它的教学形式,就其主要任务来说在于巩固、加深、扩大和运用课堂听课所获得的知识。如讨论课是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实验课是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并训练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能力。课堂教授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继续自学的基本前提。因此,讲授的水平,决定了整个教学的质量。鉴于它的重要性,学校对于课堂讲授要有较高的要求。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并不是说其它的教学形式不重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由各种教学形式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的结构,任何轻视、削弱其他教学形式的思想和作法都是错误的,它将导致降低教学质量。当前教学计划一般存在的偏向是:削弱实验课,删掉习题课、讨论课,讲授时数太多,自学的时间太少,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 课堂教授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的目的性。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学计划中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计划中占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所明确规定,讲授的方向,必须紧紧扣住课程的教学目的,从本门课的角度出发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授时要在课程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教材内容,确定目的、要求,选定讲授重点。这一点不但教师自己要明确,还要使学生也明确,以便于学生明确方向,集中思想和精力,提高自觉性。
(2)课堂教授的科学性。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讲授的目的性要依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不能企图在教材的科学性之外,来达到讲授的目的。教师的科学理论水平是课堂讲授的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在课堂讲授中,对于每个概念、原理、规律的阐述,都必须在观点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都必须以确凿的材料为根据,做出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中,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及时掌握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达到科学技术的新水平。但教学大纲与教科书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随时反映这些新成就新水平。课堂讲授则可以在教材之外,适当引进科学新成就,以充实讲授内容,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成就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学科新动向的习惯,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及时以新材料补充或代替不完整或陈旧落后的教材。不应当为炫耀自己“博学”而讲授许多与课程目的、内容无关的东西,舍本遂末或横生枝节会影响教学质量。
(3)课堂讲授的思想性。要在传授知识技能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叫做“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贯穿这一原则,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述基本原理,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刻地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其次,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教学,讲授的思想性都应当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与教材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附加的说教。课堂讲授思想教育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上,只有教师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收到教育的效果。
(4)课堂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所讲授的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应当在讲授中得到贯彻。课堂讲授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教师阐明理论所产生的实践根源。说明一定的理论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例如:古代为了丈量土地,总结出了几何学;近代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而出现工程学等。其次,要尽可能说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联系必须建立在与课程的专门特点和教材的实际的内在联系上,一切简单化、庸俗化的做法,如历史事件的类比,表面现象的牵强附会,都无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和运用理论,同时应指出,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课堂上讲清它的使用价值,如许多数学原理就无法简单说明它的实用性。
(5)课堂讲授的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科学有严格的结构体系。因此,传授科学知识必须有系统性。当然,课程的系统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的体系。它是在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循序渐进地形成学生认识中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一般已体系于课程大纲和教材中,传授的知识基本上要求按课程大纲、教材进行。但又不应照本室科。因为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是书面的系统,而讲授的系统性要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系统性一般只要求根据逻辑顺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而讲授的系统性则还要求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因此,课堂讲授要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的关系。教材的重点是理论知识的核心部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就没有抓住“纲”;学习中的难点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必须扫除,否则就不能融会贯通。两者都是讲授所应突出的重点。但教材的重点不是各自孤立的,孤立的重点不能形成科学体系,也不利于理解与记忆,必须把点连成线,使知识形成理论体系这就是要抓住重点与重点直接的联系,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2
1、不公平交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一些需要,往往只与少部分的学生交往。比如在公开课上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只提问个别“信得过”的学生;在考试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只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部分不熟悉学生姓名的教师只与“座位方便”的学生交往等等,得课堂教学交往出现垄断性。成了教室中的“自由游民”。
2、预设交往。课堂教学交往中,教师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步与学生试图进行着有目的、有计划的交往,期盼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教育人、改造人的目的。这种交往方式往往容易让学生被动无奈,消极地认为“全是书本说了算,老师说了算”,无法做到心服口服,产生共鸣。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教师不能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学生学习体验的获得既不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上做了些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材、教师、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交往互动,尤其是对话和交流,才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生成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经验”。
3、形式交往,过于做作。流于形式的交往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广泛地存在,这类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其表现形式各异,如教师一呼学生百应,或者其他并不能激发学生高层次智慧活动的问答。这种情况在课堂讨论中也会存在。假如教师为讨论而安排讨论,并没有考虑到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那么无论是交往内容的安排、交往方法的运用还是交往时机的选择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出现“空壳”现象。这种交往几乎不会对学生智慧产生什么刺激与冲击,难以对学生智慧活动构成挑战。有时某些政治教师为了达成一定的课堂德育目标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一些生硬做作的交往方式。比如,在课堂讨论中,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会让学生相互提问或小组竞赛,但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教师的设问或指导不够科学、及时,学生之间无法真正开展真实有效的交往而使交往显得非常做作。
二、高中政治课堂师生交往优化措施
篇13
一、催泪煽情
有的教学《荔枝》一课,在总结课文时,播放着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教师满怀激情地描述到:“作家肖复兴是幸运的,沐浴着幸福的母爱;肖复兴又是遗憾的,他感激母亲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她而深深内疚。母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情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在拥有它时没有发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来自这种爱,也许是下雨天送来的一把伞,也许是一次次上学前的叮咛……这首歌就把这种感受浓缩在里面了。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情意浓浓,教师文采飞扬,学生可能暂时也会被教师的煽情和音乐渲染所感染。但是,教师在大段煽情,尽情挥洒,学生只是在当听众,并没有达到训练和发展。而且教师大段的描述煽情,挤占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如,教师提供一种范式,“肖复兴是幸运的。他幸运的是-----。”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感悟填写、表达。这样,学生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二、闹剧表演
课程标准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于是就有了部分教师的可以标新立异。如有的教学《猫》一课中,“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一句,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工:这一行学猫长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短腔的叫声;这一行学猫粗腔的叫声;那一行学猫细腔的叫声……由于学生根本不知道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是怎样的,全班的“猫们”乱学乱叫一团。学生大概也觉得此景滑稽可笑,“猫叫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把“表演”弄成了一场闹剧。表演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需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这个环节是不是教学重点。二是有没有必要。三是能不能做到。本案例让学生学猫的长短、粗细的叫声,并有一定的起伏、节奏的叫,是不容易学会的。所以,阅读课上的表演如果不考虑这几个条件,盲目追求“花哨”,只能是一场滑稽可笑的闹剧。
三、滥用多媒体
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时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分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始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把需要学生抽象思维的东西过多地变为形象思维,会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以看代替了自己的读与思。因此,形象直观的教学工具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恰如其分,精妙得当,切忌摆花架子或画蛇添足。
四、游离文本
有的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大量有关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建筑、河道、桥梁等图片、文字、数据等。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苏州城的小桥流水的图片、文字、数据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借助这些资料来和威尼斯进行对比,体会威尼斯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本课讲的是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驾驶技术的娴熟、小艇与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异域风情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风情特点的。如果全然不顾课文内容,无视教材规定,另起炉灶,把教学的着力点集中在各种资料的对比学习上,最多是了解了威尼斯的风情特点,没有完成揣摩写法的主要任务。这样的教学,与编者意图背道而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或说目的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教育规律,我们要在开拓创新的同时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极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中发现、理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受到情感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