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消费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消费研究

篇1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自身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并在参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管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些基本现状、消费特点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1.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构成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过度,整个社会各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制度随之也发生了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由以前国家全部负担逐渐部分走向市场,高等教育费用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不断上涨,个人所负担的教育费用已经成为变通家庭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的经济较困难的家庭无法承担基本的教育费用。因此当前研究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是一件对社会和对高校都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仔细的思考,我认为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学习费用。学习费用是大学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在大学生中消费占很大部分,占到大学生日常总消费的近30%。学习费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交学校的学费和平时自己的学习投入。

(2)基本生活费用。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包括吃、穿、住、行、用几个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消费水平逐渐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其标志是硬性消费比值下降,软性消费比值上升,恩格尔系数降至41.9%。

(3)娱乐消费。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基本生活费用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大学生用于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正在逐年上升。

(4)人际交往消费。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平台,已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地方。现代大学生都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人际交往技能作为大学生活的必不可少两大部分。

2.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存在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概括起来讲,当代大学生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消费来源单一。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对校园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管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还采用比较封闭的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决定了大学生缺少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他们没有条件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来从事较为复杂的社会工作,靠自己赚钱来完成学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做依靠家庭资助、贷款或勤工俭学等其它的方式的经济来源。

(2)务实与经验相结合。新学子调查课题组在对大学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列出了11种在大学生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知识、地位、友谊、爱情、名誉、金钱、权力、健康、家庭、事业和理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大学生的消费还带有明显的经验性。这些经验有的来自与父母,有的来自与集体生活或是自己已往的消费经验。

(3)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由生源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消费水平的差异,第二方面是由于年龄和心态的变化导致的消费差异。

二、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总体来说是比较理性的,但由于个性发展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消费来源单一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消费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消费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消费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本文主要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从众性和盲目性是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受集体影响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很容易产生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的买许多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总得来说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都属于冲动型的消费。

(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从众的心理,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主要体现在穿着打扮上。情绪化消费就是把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3)享受消费和高消费。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浪潮的影响,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享受生活成为指导消费的新观念。除此之外,在青年的大学生中存在高消费的现象,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喜欢别出心裁的东西,追求前卫新潮,加上相互之间攀比心理严重,往往会出现消费负担过重,消费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或家庭的支付能力。

(4)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节约成为了难以启齿的话题。

2.大学生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的消费特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大学生消费的主导方向是健康的,但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导致大学生消费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把大学生放到校园里,他的角色就是一名学生,同样把他放到社会中去,他又是社会的一分子,其消费观不可避免的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①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当前有些学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不断降低入学门槛,许多家长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将孩子送入了学校,不管孩子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结果是一部分同学虽然挂上了大学生的头衔,而实际中由于自身不具备完成学业能力,思想和学习负担过重,由于缺乏坚强意志,随着时间的流失变得越来越坠落,变得成天无所事事,大量的空闲时间用在了享受消费上。②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其他一些消费文化的入侵,一些人开始追求享乐,事事讲排场讲面子,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甚至有些人把节俭视为见不得人的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的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赶新潮,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很少。③媒体的不良诱导。大众媒体是现代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其特有的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现代的广告大多只注重物质文明宣传,不重视精神文明引导,这种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了不良的影响。

(2)家庭原因。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3)学校教育原因。现在的大学高校在消费教育方面也都存在欠缺。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在消费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消费中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还主要归因于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年龄阶段。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教育

(1)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是现代技术最积极的响应者,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最为明显。大众媒体应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为大学生提供消费参考意见,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的引导。

(2)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因特网最大的使用群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因特网,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快捷性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

2.学校教育

(1)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主要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一定要注意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学习,通过组织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2)整改学校周围的消费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大学生的消费环境主要是学校内部和校园的周边,要加强大学生消费的引导,就要对大学生所面对的消费环境进行整改。①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高校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②整顿学校风部及学校周围的商业秩序和商品经营范围。校园内外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需要搞得像商业街那样繁华。

(3)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整顿校园环境是从客观上给大学生创设了培养正确消费观的环境,那么对大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且要具有长远意义。

3.家庭教育

(1)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现代的中国家长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从小、从小事中锻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

(2)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家长要适当控制孩子的花销,帮助孩子建立具体合理的消费计划,形成正确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

4.大学生自我教育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合理理财的自我意识,平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积累消费经验。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在消费过程中,自己要注意积累消费经验。

(2)学习消费知识,提高理财能力。在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

(3)提高法律意识。作为现代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法盲。

(4)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根据生活、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消费标准,坚持合理的消费原则,做出消费计划,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关键的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消费有度原则、消费计划性原则、消费主导性原则和消费自立性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总体来说现代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发展趋势还是健康的,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消费来源单一、务实与经验并存、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开放性和消费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现代瞬息万变的发展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外来不良文化因素的诱导和社会媒体炒作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大学生消费群体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潜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1):76~78

篇2

大学生是社会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如今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更多的是针对女性消费这一大的社会群体进行研究,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伸展到对80后女性的消费研究,很少有学者对女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这个极其特殊的消费群体进行研究,并且关于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微观上多数是从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自卑心理表现及调节、宿舍人际关系、援助工作、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网络、科学素质研究等角度来分析这一群体,宏观上多是研究其经济、交际、就业、心理等方面,但是贫困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其他群体有一定的区别,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在学校的整体氛围中乃至社会上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特征上表现的不是很明确。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将以沈阳师范大学具有一定消费特点的贫困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探索,并试图全面了解贫困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消费情况,探索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调查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沈阳师范大学部分本科贫困女大学生,二、三年级贫困女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71.4%和26.5%,其中63.3%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县级及其管辖之内的乡镇、农村地区,并且多数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农村,所占比例达到34.7%。

(2)调查工具。自编问卷,问卷共15道题目,其中有关消费水平和消费来源地题目分别为1道和2道题,消费行为方面有7道题,消费结构方面有3道题,个人基本信息方面有2道题。3、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为49份,有效回收率为75%。

(二)综合观察法

本次调查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个体性信息、消费水平、消费来源、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等方面作为自变量,通过对自变量进行统计上的频数、频率、相关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实现对因变量――贫困女大学生日常消费心理的综合性分析。

三、概念界定

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高等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本研究选取地点为沈阳师范大学,该学校中女大学生占据严重比例,并且在这个群体中,贫困女大学生更是一支特殊的消费群体。

消费行为:本研究的消费行为概念强调的是消费者角色和消费者决策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期待下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要求,在购买产品中的决策过程。其中包括该特殊群体在购物及日常生活中进行消费活动时所存在的购买动机、地点寻求、购买陪同对象、品牌等几个方面。

消费水平:指按照人口平均的消费品或劳务的数量,反映了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满足的程度。本问卷中通过被调查群体的平均月消费额来表现。

消费心理:指消费者在购买过程全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胡娟,2003)。

四、研究小结

(一)就消费目的而言,本次贫困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项目为食品、通讯、学习资料,其消费结构呈现在服装购买上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和款式,饮食考虑主要是可口与饱腹,这些数据证明了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在消费程度上满足其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本次数据分析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水平呈现低水平状态,其消费来源最主要是靠家庭、其次靠制度性(如贷款、奖学金和生活补助)获得,而勤工助学在这一群体中却占据很小比例。同时助学金本身是一个经济参考评选的结果,其本意是应该是发给指定对象的,但据研究者本身了解,现有的助学金的发放就正如现行的低保生活补助,本身掺杂了诸多的非经济性因素,比如:人情、关系等因素。

(三)就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而言,贫困女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主体人员在消费时往往呈现出以下的基本特征:其消费项目主要倾向于满足基本需求,如食品、通讯和学习资料;购物时往往会存在“货比三家”和”讨价还价“这些行为;其购买服装的地点最多选择小店;购买服装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价格和款式;购买同类商品时主要参考自己的需要程度;她们往往关注打折消费品;着装的购买主要基于穿着应很舒适;在日常生活饮食时最主要考虑的是饱腹和可口。这些特征表明当代贫困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的理性,并且其消费心理呈现出一种成熟状态。

(四)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贫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多数是手机、MP3和笔记本电脑,所占比例分别为97.96%、67.35%、59.18%,其余16.33%和10.2%的人群拥有数码相机和台式电脑。针对这一数据本次研究认为:正如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须品一样,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电子必需品,而传统意义上认为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是一种奢侈品,在本次调查研究贫困女大学生日常消费心理研究中对这一观点提出疑义,就其原因,可能是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如:二手电脑、低端电脑的存在可能仅需低廉价钱就可获得,而高端电脑和数码相机需要非常高昂的金钱来支付,正是这一巨大价格差异的存在,才造成多数贫困女大学生现阶段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

参考文献:

[1]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297298

[2]周裕新.现代女性心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3]王宁.关于消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9,05

篇3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除消费者本人之外,旁人无从知晓,故又常被称为消费者“黑箱”(black tank)。

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商品和劳务的心理反应,是消费者寻找、购买、使用、评价和处理商品和劳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交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或场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化。

虽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显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因素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也反映出对个体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同其他消费者一样,消费行为也要经历上述三种过程。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观为不同的消费行为。同时,大学生是大众文化及消费的排头兵,研究和分析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大学生消费中心理存在的问题

1、消费层次两极分化

大学生月消费最高的达到千元以上,最低的只有百元,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2、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

3、追求时尚和名牌

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攀比心理严重。

4、通讯开支大

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有些颇为严重。

三、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给予建议

改变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不能要什么就给什么,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父母要正确关注子女,不能只要求学习而忽略他们的物质生活。通过社会文化传播积极消费理念,通过宣传树立恰当的消费观念;通过法律法规坚决抵制不正之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增强独立意识,培养理财能力;克服攀比心理,培养良好消费风气。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内因是主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调查中表明有将近68%的同学对自己的消费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没有良好计划。2)消除不良消费。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消除不良消费。3)倡导消费文明、积极健康消费。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消费问题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楚自身的经济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树立合理、节约型消费

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上,应当适当的控制,不要给予孩子太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的独立,是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鼓励相关的课题研究,引进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或者担任学生工作的顾问,充分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工作。关注学生的消费问题,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收集个案,分类指导。一方面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另一方面,为研究准备充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2)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参考文献:

篇4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天水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20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最后利SPSS16.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共发放问卷970份,回收有效问卷957份,回收有效率为98.66% 。调查对象中,男生436人、女生521人,农村693人、城市(城镇)264人,大一298人、大二506人、大三117人、大四36人,独生子女118人。问卷主要从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消费情况入手,调查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态度和消费心理,检验了大学生的消费认知、消费倾向和消费观念。

二、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消费水平分析

1、以家庭供给为主,消费来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调查显示:有88.92%的学生消费仍以家庭供给为主,而选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为消费主来源的大学生分别只占3.4%、1.2%和2.9%。

2、个体差异大,消费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月均消在300元以下占6.8%,300-500元占19.64%,500-700元占23.92%,700-1000元占32.29%,1000元以上占13.38%。不难看出,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不足以满足日常学习生活需要,属于贫困生的范畴;但消费总体水平适中,以中低消费为主,月消费支出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占总人数的56.21%。

(二)消费结构分析

1、基础性消费仍占主导地位。调查显示:在饮食支出方面65.4%的学生每月花费在500-700元之间,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的饮食花费较少,占总消费的37.5%;在服装支出方面70.01%学生每学月支出在200元以下, 7.63%的学生每月支出在 300元以上,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并且以来自城市居多;在购买学习资料支出方面58.72%学生每月花费在50元以下。

2、消费构成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时尚化趋势明显。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许可情况下, 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 其次是"买电脑", 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有23.51%的学生每学期外出旅游的费用在300-500元之间,有9.2%的学生每学期外出旅游的费用在500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比较注重与同学之间交流和沟通,在同学过生日、比赛获奖、老乡聚会等方面都要请客吃饭或者娱乐,而且校外请客的居多,这表明人际消费已经进入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并处于中高档消费的已占有一定比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热衷于通过电子信息进行人际沟通,这其中最为主要的沟通工具是手机和电脑,此次调查中有98.04%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有32.6%学生大学期间更换过2部以上的手机;有40.43%的学生拥有电脑。当代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不难看出,尽管书籍仍是他们主要的消费对象, 但已不是首选的, 更不是惟一的消费项目,手机、电脑、旅游、运动、影音器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

(三)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影响因素多,理性消费行为趋势明显。通过对家庭收入、所在地、年级与大学生月消费支出构成的相关性分析,家庭收入的影响最大;在购买商品时,有78.68%的学生把质量和价格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注重品牌的仅占18.4%。

2、盲目消费、无计划消费突出,消费心理不够健全。对"你认为自己是否会计划性的消费"这一问题的回答,仅有40.02%的学生会"进行该时期的预算,做好消费打算", 有14.3%的学生"没什么安排,想到用什么就用什么"。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的购买许多脱离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容易受外界刺激物、商品广告宣传及周围环境及周围人消费的影响,他们往往感情用事,形成从众消费。

(四)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分析

1、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存在。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受虚荣心的驱使去购买名牌商品,有6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就应该适当追求时尚",而只有5.1%认为大学生应该固守传统时尚;在追求时尚的路途中,时装杂志和网络媒介成了大学生们的"引航者",大学生追新求异.又远离父母少了管束.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个性,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时尚用品而节衣缩食省下生活费去购买。

2、勤俭节约观念淡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消费时,勤俭节约观念较弱,有57.7%的大学生认为会在自己热衷的方而大肆花钱;在问到对"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的看法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见,在意识上他们就没有对节约产生共鸣,意识反作用于其行为,才会导致高消费、"月光族"的出现。

3、受享乐主义影响,超前消费突出。在提及"对超前消费所持态度"时,有68.2%的大学生表示认同,只有17.8%大学生不认同此观念;被问及"未购买名牌奢侈品"的原因时,回答多为"现有经济条件不允许,如果有条件还是愿意购买"。调查中发现,有41.6%的大学生有过借钱的经历,即当月的生活费花完而父母还未给下个月生活费之间,或多或少向同学、朋友借过钱,这种月光消费、超前消费不在少数。

三、解决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代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行为和心理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加强教育、合理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从自身角度出发,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增强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首先,大学生要学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合理规划可支配收入,增强理财意识,积累消费经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克服攀比心理和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标准和消费方式。其次,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经济现状,养成良好心态,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注重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2、从家庭角度出发,要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作为社会的基本消费单元,家庭的财产状况、理财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态度,父母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更是给孩子极大的影响。首先,家长应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有节制地提供生活费。其次,父母应改变自身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3、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教育力度。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所以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首先,辅导员应当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增加对大学生消费课题的研究,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合理引导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消费结构,提高大学生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其次,学校也可以开设有关消费、理财知识的选修课,加强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消费知识和技巧,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再次,要积极倡导减少人情消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科学规划安排,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4、从社会角度出发,要为大学生健康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角度来说,大学生消费观念往往是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尤其易受社会高收入阶层示范效应的影响。首次,要在社会范围内,力求使节约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营造出浓厚的节约资源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要加强社会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再次,要加强市场调研和监管,加强对电子游戏、互联网等不健康文化产品的管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减小贫富差距拉大给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涂庆皓.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余琼,余江.人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T7.经济师,2005, 6:109.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45-02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在调查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三峡大学大学生为代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6份,有效率为94.0%,总计男生125人(占总人数的58%),女生91人(占总人数的42%)。调查时间为2009年3月。

1 调查结果及总结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有147人,占总人数的68%。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

(2)生活消费调查。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

-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元以上。每月购买化妆品方面:2.5%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以下,42.3%的同学的花费在10元-50元之间,23%的同学的花费在50元-100元之间,100元以上的同学有12.2%。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6.3%的同学的花费在100元以下,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 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3)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方面的第一

手资料,通过对大三峡大学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感情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大学生消费的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不是理性的考虑。如在“每月的生活费会有限额或是计划吗?”的选项中,54.20%的同学选择“有计划,但总是超出预算”;19.6%的同学选择“没有计划,随便花”。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36.6%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其他”;45.40%的同学选择了“不考虑名牌,价格适中就行”。消费过多或者每月的花费都是“入不敷出”。 在“您

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有近68%的学生的消费是“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是一种情感的消费,不是理性的。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如在“您的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问题上,6.8%的同学是300元以下,42.3%的同学是在300元-500元之间,而36.5%的同学在500元-800元,甚至有14.4%的同学是在800元以上;在伙食费方面:12%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37.5%的同学在200-350元之间;32.8%的同学在350-500元之间;17.7%的同学在500

元以上。这说明同学之间的饮食消费存在十分的尖锐的不平衡,消费水平不平衡。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3)消费结构多元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消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双学位、考证在各大学校园悄然兴起。在调查他们学习计划中:20.2%的同学愿意去考研,12%的同学选择报双学位,而67.8%的同学愿意去考证。

②时尚消费。大学生爱时尚、漂亮,年轻活力是他们的自豪,在“您常去的购物地点?”的选项中,28.20%的同学选择“百货商场和购物广场”;54.20%的同学选择“专卖店或者是特色店”;只有19.6%的同学选择“一般的小店”。 在调查每学期自己买衣服的花费上:有48.2%的同学花费在100元-300元之间,34.7%的同学的花费在300元-800元,10.8%的同学花费在800元以上。

③网络消费。电脑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甚至很多学生都自己购买了电脑,而买电脑和上网费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来自家庭。每周上网方面

的调查显示:16.2%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10元以下,47.8%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10元-20元之间,27.4%的同学每周上网的花费在20元-50元之间,8.6%的同学每周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其中聊天和游戏是最大的问题。

④通讯消费。手机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还有类似的IC卡、小灵通、公话超市,大学生的通讯消费占据消费总额的一定的比例。在通讯费用方面的调查中:18.5%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也有7.8%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100元。

2 对策与建议

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

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内因是主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调查中表明有将近68%的同学对自己的消费不满意,他们的消费没有良好计划。

(2)消除不良消费。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

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消除不良消费。

(3)倡导消费文明、积极健康消费。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消费问题上,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认清楚自身的经济形势,不要盲目跟风。

2.2 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树立合理、节约型消费

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在每个月的生活费问题上,应当适当的控制,不要给予孩子太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的独立,是要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篇6

篇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想尽情地“玩体育、享受运动”,而这必然引起体育消费,花钱买健康、买运动享受是大势所趋。因此,树立体育消费意识就很关键,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大学生具备体育消费意识,不但顺应当前“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而且可为增加国民体育消费、拉动内需作出贡献,并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笔者研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了各项影响因素,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在三个年级学生中随机抽样。

2.2研究方法

在运用专家访问法与文献资料统计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77份,回收率为92.3%,其中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9.28%。对所获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条件

3.1.1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经济条件与运动场地。

体育意识、经济状况、空闲时间和运动场地是进行任何体育消费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也一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意识,有一定的体育兴趣爱好,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才有可能发生。调查中发现,54.4%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兴趣,能进行完全自觉的体育行为;87.96%的大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体育消费,其中95%的学生消费水平在50元以下,这与大学生没有稳定的个人收入(工资)有关,他们还处于低消费阶段。另外,46.15%的学生表示体育课中从未涉及“体育消费、花钱买健康与运动享受”这些概念,事实上不少学生并不是完全情愿地进行体育消费(如场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体育正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人类健康体魄的唯一手段,明白众多体育场地有偿服务的道理,帮助他们体验运动装备、场地与运动感觉的关系。

3.1.2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与休闲节目。

调查中发现,89.8%的大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完全没有者占10.2%,其中男女生、高低年级比较无明显差异。关于大学生所喜欢的闲暇节目,排第1位的是上网,占23.63%;第2位是看电视电影或影碟,占20.76%;第3位是读书看报,占17.55%;体育活动排在第4位,占11.64%;第5位是玩游戏,占9.67%;其他(如逛街、聊天、睡觉等)占16.75%。从中可以看出,上网和看电视等占用了大学生许多闲暇时间,这是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拥有率不断上升,以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体现;体育活动不是大学生休闲方式的主流,运动发烧友还不多,另外男生参与体育者(60.77%)明显多于女生。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到运动休闲中去,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

3.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

3.2.1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研究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具体因素,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必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树立体育消费意识。调查发现,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第一因素是没时间,占21.44%;第二是体育场地太少,占18.26%;第三是经济条件差,占17.44%;“没体育兴趣”排在第四位,占10.72%;其他依次是体育消费种类太少、体育场地质量差,占32.14%。另外,男生认为没时间、经济条件和场地同等重要(相差不到十人);女生中选没时间的有21.73%,认为体育场地少者占17.5%,经济条件差占14.81%,三项差异显著。这是男女生的性格差异、高校室外篮球场、足球场基本为男生独占现象的反映。调查发现不支持子女进行体育消费的家长仅有3.04%,绝大多数家长不反对子女进行体育消费。

3.2.2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现阶段大学生中有体育消费的比例为87.96%,消费者占大多数,那么他们的消费结构是怎样的呢?调查表明,物质性消费占了大多数,例如运动服装、球、球拍、运动饮料等。调查数据显示最多体育消费的是体育服装鞋帽费用,其次是伴随运动的饮料费用,第三是体育器械用费(如球、球拍、拍线等),第四是体育报刊图书音像费用,其他(如体育医疗等)列最后。体育服装费、器械费占较大比例是自然之事,众多大学生已认识到运动装备与运动感觉的关系,对高档次的服装器材有一定的追求。伴随运动的饮料费较大,这与大学生运动强度大、南方天气闷热有关。体育医疗支出很少,这说明大学生对它的重视还不够,相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正确引导,此项支出会不断增加。

3.2.3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同伴及付款方式。

调查发现大学生运动伙伴主要是同学和好朋友,占68.69%,其他依次是老乡11.06%、家人10.24%、男(女)朋友10.01%,这与大学生活环境是吻合的。与运动伙伴共同进行体育消费时,主要的付款方式有43.63%的学生选择AA制,其他方式依次是“一人搞定,轮流付款”选择者占27.21%,选不确定者为25%,选“完全由经济条件好者承担”的占4.16%。AA制在大学校园的流行顺应了社会时尚,值得肯定。

4.结论与建议

4.1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体育意识,并有自觉的体育消费行为,但处于低消费阶段。高年级大学生和男生的体育消费意识相对较浓厚,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淡薄。高校体育要继续加强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

4.2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依次是没时间、体育场地太少、经济条件差、没体育兴趣、体育消费种类太少、体育场地质量差及其他(如比赛缺乏吸引力、本人其他节目丰富等)。高校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重视群众体育工作,深化教学训练改革,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

4.3大学生投资项目最多的是羽毛球,其他依次为乒乓球、游泳、三大球、网球、健身健美、桌球保龄球等。高校应加强小球、篮足球场地建设,尽可能多地开设小球选项课。

4.4大学生体育消费场所主要是学校运动场地、他们对场地质量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学生建议高校要完善体育场地的管理体系,改善现有体育场馆设施。

4.5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伙伴主要是同学和好朋友,付款方式以AA制为主。这种消费方式顺应时代潮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西平等.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供求变动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1.

篇8

当前,大学生消费受到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其消费状况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他们的收支状况和经济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他们的实际生活和自我评价水平,所以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提出相应的消费教育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石河子大学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9份,剔除废卷(包括漏卷以及不按要求作答的),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95%。其中,大一学生15人,占15.79%;大二学生28人,占29.47%;大三学生34人,占35.79%;大四学生18人,占18.95%。问卷主要选取了最基本和最常见的消费项目,设计题目 25 项,就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状况、主要消费行为、消费态度等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消费概况

1.大学生消费支出的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有92.63%大学生消费支出最主要的来源是家庭供给,另有6.31%的学生依靠学校的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来维持学业,只有1.05%的学生依靠自己劳动,满足上学所需费用。

2.大学生月消费水平

调查发现,有44.21%的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00―500元,36.84%的学生在500―800元,6.32%的困难学生每月消费额甚至不足300元,而另有12.63%的学生每月消费额高达800元以上。可见,大学生群体中的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在每月消费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大学生通讯、上网的费用和服装、鞋帽化妆品的费用,分别占到了每月消费总额的68.42%和57.89%。

3.大学生主要消费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90.53%的大学生选择现金消费,7.37%的学生选择信用卡消费,另有2.11%选择网络消费。虽然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更多的人愿意尝试“刷卡消费”和“网银支付”这样比较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但传统的现金消费依然是大多数学生经常采用的消费方式。

(二)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行为

1.手机消费

调查结果显示,33.68%的大学生每月手机花费控制在50元以下,45.26%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有21.05%的学生此项花费超过100元。每月高额的话费超出了学生的支付能力,致使大部分学生不得不节省其他项目开支或向父母索要。

2.上网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62.11%的学生有自己的私人电脑。有38.89%的学生平均每月上网消费在2O―50元之间,11.11%的学生在50―100元之间,另有8.33%的学生此项花费高达100元以上。这其中大部分支出是一种无意义且有害的消费行为,也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

3.日常人情交往

调查发现,31.58%的学生每月聚餐请客的消费在50―100元之间,18.95%的学生在100―200元之间,另有7.37%的同学在此方面的月均消费额高达200元以上。与此同时,60%的学生在别人请自己消费的条件下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请。这种互相的请客吃饭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消费循环,最终成为学生无奈但又必不可少的消费项目。

4.恋爱消费

调查发现目前谈恋爱的大学生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7.37%。其中有26.67%的恋爱学生每月的恋爱消费在50―100元,31.11%的恋爱学生在100―200元,另有24.43%的恋爱学生在此方面的消费高达200元以上。这样无计划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

5.学习消费

调查数据显示,有43.16%的大学生每学期此方面的消费在50―200元之间,有13.68%的学生在200―300元之间,有超过1/3(35.79%)的学生在50元以下,而在300元以上的仅占调查学生总数的7.37%。

二、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交际消费偏高,学习费用不足

大学生交际消费主要包括手机,电话消费,网络消费,同学、朋友交往人情消费以及恋爱消费等方面。从大学生消费现状来看,近半数的学生每月手机花费在50―100元之间,更有部分学生高达100元以上;有近2/3的学生在宿舍内配置了电脑,近20%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超过50元;有25%以上的学生每月的人情消费高达100元以上,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别人请自己消费的条件下表示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请;有一半多的恋爱学生每月恋爱消费高达200元以上。与此同时,大学生用于自身发展性学习的投入是不足的,有超过1/3的学生每学期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不足50元。综上,这种高额且不科学的消费行为不仅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且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存在非理性消费

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凭感觉、好恶或心血来潮随意进行,普遍存在冲动消费的现象。有些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如过于轻信广告,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商家的促销手段把持不住,引发不必要的消费行为。有些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受心情影响比较大,表现为用消费这一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在对大学生“是否经常用购物来调节自己的心情”进行调查时发现,有50.53%的学生选择了“很符合”和“比较符合”。这种冲动性消费还表现为群体的消费行为,如同宿舍的或是关系较好的几个同学经常会一起消费,女生较男生表现更为明显。

由于受到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的双重影响,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中还普遍存在“面子消费”问题。在对大学生“别人都有我没有,我会觉得没有面子”的消费态度调查中,有48.42%的学生选择了“很符合”和“比较符合”。这种不够理性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形成相互攀比盲目跟风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

(三)理财意识和能力薄弱

调查发现,一直没有记账习惯的学生占48.42% ,而一直保持记账习惯的学生仅占10.53%。在大学生消费计划性调查中,44.21%的学生消费计划时有时无,不能很好的坚持,而真正消费有计划的学生仅占14.74%。可见,当前大学生缺少科学地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很少考虑如何将每月有限的生活费用合理安排,使钱的效能在自己身上发挥到最大等问题,消费技能中较重要的科学理财意识和能力也较薄弱。

三、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在有关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消费过程受家庭消费习惯影响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7.37%,受流行消费趋势影响的有16.84%,受校园周边环境影响得有23.16%,受到身边朋友消费习惯影响的有32.63%的学生。因此,在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方面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

1.营造全社会科学合理的消费氛围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重点要优化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科学理念在舆论的作用下得到广泛地宣传,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判断事非的标准,为营造大学生的消费氛围创造条件。在学校这一社会小环境中,教职工们应当率先垂范,用自身健康消费理念和合理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大学生以积极的消费引导。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应主动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联手对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的整顿,关闭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消费场所;合理布局可以满足大学生基本消费需求的营业点,如超市、文印社、学习用品店、餐馆等,并严格依法管理,使大学校园周边真正成为优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同时,在学校各校区的环境建设中,可设计一些宣传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语言标牌、人物雕塑等,用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二)重视家庭消费教育

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节约、反对浪费,以自身“勤俭节约”的言行影响子女的消费观念,给子女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经济供给上,父母应坚持适度原则,把对子女的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要试着以各种途径让子女明白父母挣钱的不易。作为父母也应主动加强同学校的联系,积极关注学校学生的正常消费水平以及子女在校消费的大致情况,了解他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以便对消费中的不良倾向及时予以纠正或制止。

(三)加强学校教育的引导

1.开设大学生科学消费指导课程

在学校设置的公共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增设关于大学生科学消费、科学理财方面的指导课程。消费教育课程应以消费观教育和消费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消费知识教育和消费技能教育为主体。理财教育应主要包括理财价值观的教育、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

2.丰富大学文化生活

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注意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其不良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以科学消费为主题的讲座、演讲、辩论及其相关社团的文体活动。另外,也可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树立正确的消费舆论和导向。

(四)掌握科学理财的知识和技能

当前,社会舆论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如“会花钱才会赚钱”、“超前消费也是一种时尚”等,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大学生应自觉树立科学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文明、健康消费的认识。尝试参加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公司、模拟家庭,在实际操作中深入掌握理财知识和技能,用所学的理财知识来控制自己的消费结构。另外,还应养成记账的习惯,经常性对自己的消费情况作以分析,找出不合理的消费及其诱因,并在以后的消费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1-06-29

作者简介:马萍(1982-),女(回族),新疆阜康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张倩(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卢嘉瑞,吕志敏,等.消费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1-124.

[2] 行岁锋.解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观[J].中国经贸导刊,2010,(9):35.

篇9

一、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通常,一个人可支配的金钱数目决定了其消费能力,而消费能力对其消费取向又有着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大学生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钱数目、消费的大致情况及消费观念进行了了解。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8名大学生中,月可支配金钱数目位于800―1000区间段的人有93人,占到了49.5%;在1000―1500区间内的也有53人,占到了28.2%,即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月可支配金额主要集中在800―1500的区间内。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是父母,尚未实现自立自主。研究发现,98.9%的大学生仍是依靠父母的资金供给,依靠自己能力兼职或依靠奖助学金的还在少数。

而相应的月末生活费剩余情况(见图1)则是16%的人有较多剩余,50%的人有较少剩余,24.5%的人恰好差不多用完,8%的人经常在月末出现经济危机。通常认为,当一个人可支配金额多的时候月末剩余通常也会比较多,而调查发现,月末生活费剩余情况与个人的可支配金额两者在95%的置信度下相关系数仅为0.154,是一种弱相关关系。

二、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为进一步细致地了解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具体情况,笔者对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结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是比较有集中趋势的,即大部分的大学生的消费都处于同一水平上,在饮食、学习、通讯、休闲娱乐、电子产品、护肤品等方面的情况大致是趋同的。

1、饮食消费

每月基本的伙食费大致处于在350-500间的有41.5%,加上落在区间相邻的左右两端的达到了92.6%。但也存在个别的极低消费和极高消费,分别在250以下和60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答案的设计并未按照等距的原则来设置,而是结合具体情况做了不等距的划分,具体见表1。

2、学习消费

考量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消费时,由于考虑到可考量因素太过多元化,故采取了两个指标即询问参加培训班的意愿与最舍得花钱购买的书籍。统计结果显示,当问到最舍得花钱购买的书籍杂志时,选择专业书和用于考证或考试的各种辅导书的学生占到了总体比重的62.3%,说明大学生在消费书籍杂志时倾向于花更多的钱在学习方面。

而在被调查的188名大学生中,上过各种培训班的人有39名,占总数的20.7%,虽然比重不是特别的大,但联系到培训班的费用往往是很高昂的,动辄上千,且样本数目相对于整个总体而言毕竟在少数,其中就有20.7%的人参加过培训班,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消费是很不吝啬的,准确说,是很大方的。

3、通讯消费

手机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机不离手,拇指经济在大学生的催动下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学生在通讯方面的消费自然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统计结果表明,手机消费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学生的月手机消费甚至占其月生活费的八分之一。

除了手机,网络也是现代通讯的重要途径,当然,大学生上网的目的远远不局限于通讯。为了解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在网络上的金额,我们仅简单询问了一月网卡费用,发现大多数人的上网费用并不多,在35元以下的占有56.9%。

4、数码消费

上网需要电脑,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188名大学生中,电脑的拥有率已经高达85.6%,同时,在被调查者中,大一的学生有75名占总人数的39.9%。这些数据说明电脑已经比较普及,而他们所拥有的电脑的价位最高的是在8000以上,有27.6%;而7000―8000的也占到了23.8%。两者合计51.4%,说明大学生的电脑价位普遍较高,具体见图2。

5、娱乐消费

休闲娱乐方面,大学生消费的主要趋向是聚餐,其次是KTV,其他诸如郊游、影院、健身等则相对少了很多。毕竟聚餐是群体性的,既可以交流感情,又大多是AA制,比单独个人花费的要少,说明大学生消费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同时大学生旅行的频率并不高,大多是半年或三个月一次,与放假时间相对吻合。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休闲娱乐方面消费时仍是相对理性的。

三、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了调查,涉及恋爱消费、请客消费、超前消费、理想消费等方面。

1、恋爱消费观

人们常说,大学里的爱情是相对纯洁的,不会如踏入社会后的爱情那样世俗而现实,但也不乏有诸如“长期饭票”之说,也不少听见恋爱中的人抱怨着钱不够花,那么大学生对于恋爱消费到底是持有怎样的态度呢?调查发现,188名被调查者中有122名认为恋爱后可以在原来基础上多消费一些,也有12名学生表示花再多也没有关系,36名学生认为花多花少无所谓,只有17人认为不应该有变化即不赞成在恋爱上多做花费(见图3)。可见,大学生普遍认为恋爱消费是可以接受并且是应该的,只是要量力而行。

2、应酬消费观

作为社会的小小缩影,大学里请客吃饭也是很平常的事情,而究竟大学生是否会经常作请客消费?消费的是多或少呢?调查结果显示,基本上过生日或拿奖学金等时候,大学生倾向于做出请客消费,虽然有40.4%的人回答会视情况而定,但不排除可能性,只有10.6%的人回答不怎么请客,请客会花费很多的占到了15.4%。

3、超前消费观

随着思想和观念的多元化,超前消费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信用卡的数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增涨着,大学里随处可见某某银行推销某某信用卡的推销点,大学生的钱包里花花绿绿的信用卡耀眼夺目,刷卡消费已成为时尚,卡奴也从新兴名词成为深入人心的一种现象。大学生是时尚的追随者,其超前消费亦不甘于人后。针对大学生是否超前消费、是否理智地超前消费,我们设计了三个连环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3.2%的大学生拥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而使用信用卡进行超前消费的并不多甚至很少,对于信用卡使用的基本知识,如还款期、到期还款利息、年费等知识完全了解的仅25%。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询问大学生超前消费的态度问题,当问到已经身无分文但朋友邀请去游玩时会怎么做, 只有8%的人表示会当即找朋友借钱;问到发生经济危机时倾向于怎么做时,有78.7%的人表示会找父母要,只有1.6%的人表示会用信用卡预支。表明大学生在超前消费方面也是理性的。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们调查了大学生们心目中理想的合理的消费状态,发现35.6%觉得应该按照计划消费,50%的人则希望每月都有盈余以供支出,事实上,有记账和计划消费习惯的人仅42.6%。见表2。

四、结语

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频次、频率、内容等方面描述了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进行消费时主要的金钱来源仍然是父母,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依赖于父母,未能完全自立。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是比较合理的,消费也比较理智,不简单地作出高消费、乱消费的判断,即大学生基本上具有理性消费、兼顾时尚前卫的消费心理。消费状况存在基本生活消费向营养型、质量型方向发展,表现出学习消费的比值将大幅度上升、休闲及娱乐消费呈现多样、人际交往消费成本昂贵等特点。与此同时,由于当今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等因素,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依然存在。因此,开展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形成理性的消费方式必然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10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理性消费是主流。所谓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的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绝大部分是纯粹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水平也各不相同。价格、质量、潮流是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主要因素。据调查显示,讲求实际效用、理性消费依旧是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例如:在购买物品时,大学生们首要考虑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因素,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的,这使得大学生每个月可自由支配的钱是固定并且是有限的,这些钱一是用来支付一日三餐费用和日用品、通讯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图书资料,由于消费能力的有限性,他们往往在花钱时都十分谨慎,力求要“花得值”,购买时一般会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2.追求名牌和时尚成为一种潮流趋势。青年大学生迸发着青春活力,他们喜欢追新立异,对时尚持有敏锐之感,唯恐自己跟不上潮流,因而追求时尚自然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消费潮流趋势。从早些年开始流行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新生三件套”,到近两年以iPhone、iPad和MACBOOK为代表的“苹果三件套”,如今又多了一款电子书。随着Kindle进入市场,与书“搭边”的电子书,也收入不少大学生的行囊中。再次是服装、发型、饰物,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有些学生为追求时髦,在消费上互相攀比,几百元一套的衣服是常见的。据了解,“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当被问到“如果条件允许,是否会购买名牌产品”时,85%的学生表示肯定。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从笔记本电脑到随身的平板电脑,从频繁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到动辄上万元的单反相机,因为“大家都有”而成为大学生心中的“必需品”。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存在着随大流和攀比的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

3.注重情感和交际性消费。当今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里同学、朋友、师生间的交往是必需的,再加之谈恋爱,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基础。朋友同学间的聚会、结伴外出旅游、周末的休闲娱乐、请老师或辅导员吃饭拉近关系、为恋爱制造浪漫而产生的情感消费等现象存在,这就促使大学生不断地通过精神和物质手段与外界发生联系,进而形成了大学生的交际性消费。往往碍于面子或想达到办事效率而出手阔气大方,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即便面临入不敷出的状况,也宁愿向别人借钱以应对他们认为必要的情感、交际消费,“人情消费”在校园里甚是盛行。一些大学校园周边的餐馆生意十分红火,特别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之际,为辞旧迎新,餐馆里经常是学生爆满。有的学生还用奖学金,甚至困难补助费来请客,以彰显自己的大方、豪爽。

二、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严重攀比、盲目消费,并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大学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地方,意识上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学生们消费行为的多样性。同学间的消费存在严重的攀比现象,往往看见舍友或老乡穿衣打扮比较潮流时尚,自己也想像别人一样,进而重金购买比别人更好的商品来装饰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就更多地选择了名牌和时尚。看到同学用一些高贵、名牌的产品总会心生羡慕且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毫无理智地去购买,近几年对iphone、iPad的追捧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并且在自由支配生活费的情况下,进行随心所欲的消费。如:吃比较注重格调档次,穿讲究品牌和时尚;谈恋爱更是要追求浪漫;交朋友不惜重金;通讯费节节攀升,追求“流行、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这都具有与学习无关的盲目性和不可取性。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校园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自然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准各异。有关“大学生活费”的问题,网络上,一份五千余人参与的“微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将大学生活费月标准投在1 000元以上的区间档。从采访和调查可看出,“月生活费千元起步”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据了解,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1 000―3 000元不等,更甚者到达5 000元或以上,家庭一般的学生在600―800元之间,而贫困群体中的学生一般在450元上下。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不断地拉大,两极分化也比较明显。

3.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访谈中,当问到对“财商”一词的理解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到每学期期末自己的消费情况时,大多数同学都很坦白地表示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了可支出范围,甚至有的同学还要向同学借路费回家,有些同学的花费还剩余些但还是会计划着如何把这些钱花掉,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有储蓄的想法。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储蓄观念多么淡薄,财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强和培养。

4.过度的恋爱支出。访谈中我们发现,在恋爱中进行物质投入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很难理性地把握适度的消费原则。有的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在300―500元,最少的也有200元左右,最高的多达3 000元(比如特殊节日送贵重的礼物给对方,或是为制造浪漫所花的费用)。还有的同学感慨“交得起学费,吃得起食堂,却谈不起恋爱”。有的男生还直言不讳地说,为了给女朋友制造惊喜浪漫或购买贵重礼物,有吃一个月泡面勒紧裤腰带的经历。

三、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校园环境多少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处于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会受外界多方面的影响而摇摆不坚定。如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消费观自然会影响到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这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欲望变得更加强烈,随之消费意识也愈加强烈,加之,社会大众传媒对产品的强力宣传,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涉世未深,极易受到物质的诱惑,受消费环境的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子女人生中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而父母是孩子受教育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主体基本上是“90”后,家庭呈现的是“4+2+1”模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点,受到父母和老人的万般宠爱,这就容易造成对孩子过于溺爱,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都尽量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极易助长孩子的不健康消费行为。家长在满足子女消费需求的同时,往往缺乏对孩子灌输正确的理财观、消费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消费观。

3.学校因素。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当前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不够深入。在课程开设方面缺乏专门或延伸性的有关消费观的教育,并缺少对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教育。在消费主义思想源源不断地冲击着大学校园的同时,校园消费主义成为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催化剂。

4.个人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出现的各种大学生消费问题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处于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误认为物质享受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尽量投入金钱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并且离家到校园独立生活时缺乏理财观念,对可支配的生活费随心所欲,其消费观受自身的思想、心理因素的影响。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观的对策

1.建立健全社会健康消费的大环境。社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比如,电视广告的制作不应只为了产品销售而夸大渲染进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往往会使大学生失去理性或产生超前消费的观念。应该要倡导健康、合理和文明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同时,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例如,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理性、科学地消费,及养成健康消费习惯。我们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反对盲目、攀比、享乐消费等现象,改变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2.强化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对存在不良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规范,并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其次,学校应该开设有关理性消费的课程,促进学生科学消费行为、习惯的养成。老师也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关注,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最后,学校还要注重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我,提升消费素养,从而促进良好消费观的养成。

3.加强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大学生群体尚未经济独立,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尚未成熟,如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无限制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甚至助长孩子的奢侈消费,极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不正常的财富观和价值观。”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要区分是否合理,作为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培养其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意识。

4.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修身。大学生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我们的消费信仰,谨记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注重自身修养和提升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同时要加强学习和培养财商意识、理财能力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再者,大学生还应学会感恩,感恩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生活,在实践中锻造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2]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

篇11

根据瑞士学者的定义,旅游是指不在特定地方定居的旅行和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各种相关现象的总和。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一方面他们有“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的心理,但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有限,经济能力有限,消费能力尚还不足。本文以温州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40份,从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着手,深入剖析目前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以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现状

1.需求方面

(1)关于旅游的动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得知,产生旅游消费行为主要源于两大类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二是学习、感知等内在因素,这也便是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动机主要包括以自我消遣、自我娱乐、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等自我动机以及访友、探亲、获得尊重等外在动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72%的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游山玩水”、自我消遣,还有少量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走亲访友,极个别同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时在校上课时课业紧张压力大,想通过旅游缓解各方面的压力。

(2)关于旅游信息的获取

国内外旅游市场日趋完善,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与之同步的是旅游行业的竞争态势相应加剧,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成为旅游行业竞争的新阵地。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同学以及朋友的推荐成为大学生获取旅游资讯的重要途径,还有很多大学生通过朋友圈等新媒体获取旅游相关资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集群效应、从众效应较为明显,自身关于旅游的决策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2.时间方面

(1)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时间选择

由于平时课业的关系,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一般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温州在校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时间段依次为国庆假期、寒暑假、五一假期等,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之所以选择国庆假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温度适中、时间长短适中,而寒暑假要么过热、要么过冷,亲朋好友不能相约同行,或者因为有其他安排(考驾照)而选择“宅”在家里。

(2)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频率选择

以年为单位,约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选择每年出行两次,两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每年出行3次,参照五年前的数据,在温大学生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

3.费用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2%的学生家长是支持大学生合理的旅游消费的,这部分群体的主要旅游消费来源于家庭给予。同时我们也发现,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部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主要来源于平时的兼职所得以及学业奖学金收入,因此大学生旅游费用来源呈现出差异化特点。

4.方式方面

大学生旅游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和谁一起出游”这个问题上,62%的学生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出游,这主要是因为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及兴趣爱好,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单独出游或者报团出游,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按照短途和长途旅行仍有所区分,短途旅行多选择骑行或者客车出行,长途旅行会选择火车等交通工具,在住宿上多选择拼住或者住廉价的青年旅社。

三、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消费观念存在误区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的实际调查,多数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是属于理性消费的,但也存在离散趋势,个体差异化较大,这主要是源于家庭经济情况差异、旅游产品差异等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旅游的概念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认为“去近的地方不叫旅游”、“花费少的不算旅游”,还有部分学生有超前消费、借钱旅游行为,并将旅游作为一种谈资和炫耀的资本。

2.安全意识存在盲区

除经济因素外,安全问题成为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又一考虑因素,网络上关于大学生外出旅游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案例不胜枚举,在调查中,35.63%的大学生仍“会考虑和陌生人一起旅游”,还有26.36%的大学生有过和网友一起出游的经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仍有所欠缺。

3.文明意识存在偏区

在校大学生整体上素质高,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制造“不和谐”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囿于经济原因,有“逃票”经历,还有些大学生仍然会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出游选择逃课、旷课,这都为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爱探索,独立意识强,但易寻求刺激,缺乏理性认识,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均要注重对他们在消费方面、旅游动机方面的引导,以此帮助他们以更合理的方式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和自然,并学习社会、行业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2.加强大学生旅游消费文明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言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受到的关注更多,为此学校、家庭要加强对他们的文明教育,帮助其成长为旅游群体的示范者,而非“失范者”。

3.重视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较之生理上的成熟,心智仍然还不够稳定,他们和社会的接触较少,对于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仍会措手不及、无从应对,所以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旅游安全教育,增强他么的防范意识和防骗、防盗、防危技能。

篇12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品牌竞争,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竞争力、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市场营销的整体过程中,品牌是产品整体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都不可缺少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品牌已被公认为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甚至远远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据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的全球最有价值500品牌排行榜显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熟悉的“沃尔玛”这个品牌,其品牌价值由2009年的406.16亿美元升至2010年的413.65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价值最高的品牌。此外,电子行业的“谷歌”、“IBM”,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等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也都价值不菲。这些品牌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它们在持续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已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稳固持久的良好形象。

在品牌具有如此重大作用的今天,品牌塑造便成为了公司极为重要的环节。品牌与消费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时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而品牌具有角色感,即品牌被某种消费群体所喜欢和选择而具有某种特定顾客群的角色特征,因而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客户群的定位及对其心理特点、消费心理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二、当代大学生品牌消费消费心理调查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和市场化运作不断的深入,高校消费市场日趋凸显着其巨大的潜力。随着当代大学生消费群体所蕴含的市场价值逐渐凸显,校园市场的价值研究和营销活动也成为众商家和诸多商业研究机构的热门对象,尤其是名牌商家争抢的重要市场。

为了更好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品牌消费心理,我们选取了北京市学院路院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针对的品牌主要选取了大学生对其消费市场有重要影响的运动服饰品牌。北京市学院路院校具体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林业大学。

本调查基于《品牌管理》、《品牌科学化研究》、《消费者品牌敏感:模型与实证》和《中国消费文化调查报告》等书籍的相关方面知识,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更为具体系统的调研框架,如图: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我们将大学生品牌消费心理分为品牌认知、品牌态度和品牌消费动机三个维度,将品牌认知又具体分为品牌知晓度、品牌记忆度和品牌识别度三个维度,将品牌态度又具体分为品牌评价、品牌意向和品牌情感三个维度,将品牌消费动机具体为消费者需求(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将消费者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

在调查中,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和分析,在分析结果中发现,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品牌消费特点和消费需求,具体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大学生还处于经济没有独立的阶段,可支配的开支相对有限,价格和品质因素对其有较大影响。

2.大学生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追求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基础上,也非常注重产品的个性和设计。

3.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中也不乏较强的冲动性,其消费心理比较容易受到消费环境、同学朋友、广告宣传、代言明星等外部因素影响。

4.大学生智力水平相对较高,在拥有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勇于尝试和探索新产品,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对多样化。

三、大学生品牌消费心理对品牌塑造的影响和启示

在市场营销学中,品牌塑造是指给品牌以某种定位、并为此付诸行动的过程或活动。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商家不仅要勾画出品牌的“精髓”,描绘出品牌的理性因素,更要在此基础上掌握品牌的“核心”,描绘出品牌的感性因素,其中目标群体的特点将直接影响着品牌的塑造过程。因此,在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商家品牌塑造时,基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心理特征对其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中,品牌塑造是一个过程,针对大学生的上述消费心理特点,可以给商家一些启示和建议,具体如下:

首先,价格和品质因素是当代大学生消费活动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商家在品牌构建过程中,要重视商品本身的质量、售后服务等品质因素对其致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不能忽视消费者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其次,针对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在品牌设计上,商家在强调自己的产品质量保证、信誉良好的同时,更应注意品牌符合年轻人心理特点的独特设计,尤其应凸显大学生喜爱和容易接受的青春魅力、个性张扬、新奇有趣等特征,这将大大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诉求。

再次,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还没有十分健全,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引导的心理,商家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要重视广告宣传的方式、形象代言人的选择等能够对消费起到引导作用的因素。让其符合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消费引导。

篇13

互联网+;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的形态、形式、内容变得日益广泛,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就必须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其的优化和完善,最终有效的引导和推动网络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一)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快速的增长趋势

当前,我国在网络文化市场上正在快速的发展,加强网民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使得网络文化消费每年都在呈现迅猛的增长,且正从PC端逐步转移到移动终端。仅2016年上半年,网络文化市场的营业收入就高达1017.2亿元。

(二)消费主体多元化年轻化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主要是以网络视频、音频、游戏和文学四大类,且大学生成为主力军,更加注重和喜爱网络文化消费[1]。

二、问题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消费中虽然十分活跃,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隐忧与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消费内容质量低下

当前,很多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没能结合大学生提升文化的需要。虽然文化消费领域的产品数量较多,但是在独特力和创新力上则较为缺乏,尤其的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文化市场利用网络环境而过度的商业化,导致其逐利性较强。因而很多网络文化作品具有量多质少的特点,影响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稳健发展。

(二)网络文化作品参差不齐

在网络文化市场中,很多作品的娱乐化较为严重,甚至存在低俗化的趋势,有的扭曲经典、有的调侃崇高,有的颠覆历史,有的善恶不变,有的追求奢华,有的炫富摆阔,虽然其多元化的形式,但是在发展优秀文化的同时还面临着糟粕文化并行的局面,这就会导致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道德认知下降。而在这的背后主要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加上创作者的水平等,导致所创作的网络文化作品的价值观念缺乏情绪化和理性化的倾向。

(三)缺乏成熟的消费模式和理念

当前,网络文化消费模式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其在网络文化消费中表现的各种消费行为,更多的是自己的主观感性意识,但是在理性思考上则较为缺乏,受到面子需求以及追求新鲜事物等影响下,导致其芒杜的从众消费和超前消费,并没能适度的把握和合理的消费。而大学生的经济基础不稳定,消费水平有限,所以盲目过度消费将导致其面临严重的影响[2]。

三、强化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引导的几点对策

(一)致力于结构的调整

这里调整结构,主要是将网络文化作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尽可能地提高网络文化精品的供给,切实注重网络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进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繁荣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符合大学生群体在精神需求上的多样化特点,所以必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嘴贫,促进文化产品供给改善,保证文化产业繁荣,既要多样多种全面发展,又要保重其质量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改进。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尽可能地将管理与服务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将市场主体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才能更好地引导文化市场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精品,并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结构调整优化,方能实现转型与升级。

(二)致力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这就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的完善,切实加强管理工作的开展,利用其不断的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性的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消极文化产品的打击,纳入黑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站监督机制,加强对不良网络文化的抵制,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文化市场环境的净化。

(三)加强引导工作的开展

在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并在政府和社会以及学校和家庭全面加强对其的合理监督与协调,树立良好的消费信心,采取适当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其消费心理的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合理的消费和健康的成长。因而必须加强对其的消费引导和教育[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加上受到网络文化市场中不良思想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导致其在消费行为上存在诸多弊端,所以为了促进其健康的成长,我们必须切实注重对其的消费引导,调整文化作品结构和质量的同时,还要切实强化对其的监督,才能更好地引导其树立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夏心雨.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教育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