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能量学学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能量学学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能量学学习

篇1

现存的一些矢量量化方法一般都需要预先确定码本大小,比如LBG[1],K-means算法等,然而在现实条件很难预先确定码本大小。由中山大学赖剑煌教授和王长东提出的基于能量的竞争学习算法[2]应用在图像分割中,这种算法能自动确定数据聚类个数,能够保持类的大小(即一个类中所包含的样本个数)和稀疏度(类中样本的稀疏程度)均衡,并且具有自适应学习速率;本文尝试将基于能量的竞争学习算法应用到特定人汉语数字0-9语音识别中,在基于能量的竞争学习算法确定初始化码字中,笔者用广度优先搜索邻居的聚类算法进行了改进。

2.基于能量的竞争学习算法及其改进

3.2 实验结果

4.结论

本文将EBCL学习算法运用在特定人的数字语音识别中,这个算法的优点就是能够自动初始化,自动确定码本的大小,这是此算法相对于以往的矢量量化算法所不具备的优点。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EBCL的数字语音识别可以达到较高的识别率,比经典的LBG算法的识别率还要高;LBG算法在码本提取中需要事先确定码本大小而EBCL能够自动确定码本大小,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识别率相当的情况下,用EBCL算法获得的每个数字语音的码本大小不尽相同而LBG算法获得的码本大小是固定的;EBCL获得的码本的大小相对于LBG的更小,这样使得码本存储空间更小,EBCL算法识别时间更短。将此算法运用到非特定人数字语音识别中时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刚,刘晶,王泉.使用新的码字分割方法的快速LBG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28):199-202.

[2]Chang-DongWang,Jiang-HuangLai.Energybasedcompetitivelearning[J].Neurocomputing,2011,74:2265-2275.

[3]钱江波,懂逸生.一种基于广度优先搜索邻居的聚类算法[J].东南大学学报,2004,34(1):109-113.

[4]蔡莲红,黄德智,蔡锐.现代语音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36-238.

篇2

一、观念上:理解“生成”,厘清“生成”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学中应当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实施教学方案,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成长的过程是基于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故在课堂上,意外的“生成”便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内容相碰撞的地方,此时,“生成”如果被很好地引导,那么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故处理好课程的“生成”很重要。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意外的“生成”既有可能成为课堂上的败笔,又有可能成为课堂上的亮点,其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数学本质,让“生成”资源更具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中:识别“生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蕴藏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回答和练习中,细心留意学生的反馈,可以发现很多“生成”,顺势而导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概念的理解。

案例一:A教师执教《快乐的动物》(倍的初步认识)教学时,采用“情境引入―动手探知―游戏巩固―故事拓展”的教学流程,清晰地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数学模型,课堂气氛活动,学生整体反应很好,然而当最后一个环节举例应用时,意外发生了。

师:“请小朋友自己举例说说谁是谁的几倍。”

生1:小白兔有9只,小狗有3只,小白兔的数量是小狗的3倍。师:回答得很好!还有哪位小朋友可以举例说明?生2:橡皮有11块,铅笔有3只,橡皮的数量是铅笔的……(学生突然发现不行,迟疑中在思考)师:“好!你再坐下想想!”(此时老师有点紧张,不知道怎么处理,赶紧让学生坐下,可是这名学生却好像突然明白怎么回事的,却没机会说了,其他一部分小朋友好像也明白他怎么想的)

案例改进:生2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但“橡皮有11块,铅笔有3只,橡皮的数量是铅笔的……”这个“生成”是很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倍的理解”。学生举出的11和3显然不是整数倍的关系,那么可以追问学生:“橡皮再加几块就是铅笔的4倍了。”同时借助画一画、圈一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很快能想到,橡皮再加1块就可以了,因为12÷3=4。这样后面学生再举例的时候就会借助画一画、圈一圈或除法算式来验证自己举出的数值能否满足整数倍的关系,促进学生对倍的进一步认识。

三、行为上:读懂“生成”,给学生解释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看似突兀的“生成”,背后都有学生的想法,读取“生成”时,给学生解释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或错误点,对其他学生也有启发之用。

案例二:B教师执教《分数的认识》时,通过“猜一猜―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思维拓展”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在思维拓展时意外发生了。

做一做:一个图形的■是 ,请画出这个图形。

教师提示学生将答案画在方格纸上,经过学生的不断尝试,产生了图1中多样化的答案,此时,有一位学生兴奋地举起了小手,激动地展示自己不一样的答案。(如图2)。

图1 图2

师:她画的是(16份)太多了,同学们都是以方格纸上的一个小正方形为■来画的,你这个不对!

生1失落地充满不解地回到了座位上。

篇3

自二一一年一月至十一月,我们用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两种方法,对子宫全切除病人术中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病人,年龄43~66岁,体重50~101公斤,ASAI~II级术前检查无心、肺、脑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险组,采用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法。B组为实验组,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两组间年龄、病种、手术时间、阻滞平面无显著差异。

1.2 麻醉方法:入室前常规肌注苯已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通两组液体。A组:患者侧卧位,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用25G腰穿针沿硬膜外穿刺针内行腰穿有脑脊,液流出后,从腰穿针中以1ml/5s的速度根据病人的体重注入2~3ml。(麻药配方: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拔出腰穿针,行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5cm成功后转平卧位手术。以后根据手术需要通过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B组患者侧卧位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向头置管5-7cm转仰卧位,试验量注入2%利多卡加3-5ml,观察5分钟无脊麻反应后,注入麻醉量2%利多卡因10~12ml.首次量40分钟左右追加维持量3-5ml/次,直至手术结束前.两组病人调节阻滞平面T6左右. 国产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术中呼吸、体温,spo2%变化,重点监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分钟、15分钟、25分钟、40分钟血压、心率变化,资料统计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数据行X2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前各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的组(p

对照组中11例进入腹腔处理子宫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减慢30%),经使用麻黄素后好转,5例有切皮痛,17例术中辅助芬太尼。

实验组2例出现牵拉反应,9例在关腹前从硬膜外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2例出现血压降低(>30%)。 实验组:麻醉诱导时间3分钟,完善时间3~5分钟。 对照组,麻醉诱导时间5分钟,完善时间10~13分钟. 实验组、对照组、麻醉后5分钟时间点,血压不同程度升高,心率增快,可能于病人精神紧张、恐惧、麻醉不完善有关整个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术中血压波动明显,实验组则比较平稳。

两组病人均未发生神经发症和术后头痛。

3 讨论

子宫肌瘤、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疾病是危害广大农村妇女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患者常处于低蛋白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异常状态,部分患者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麻醉医生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做好围术期各项准备工作,调整患者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身体状态于最佳,使麻醉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在麻醉选择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有利于患者安全,尽可能减少对循环,呼吸的干扰, 2)有利于手术操作,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如良好的腹肌松驰,良好的镇痛效果,良好的术野暴露等。 3)麻醉和手术者的水平,科室医疗设备,选择最熟悉最有经验的麻醉方法和相对安全的局麻药品。具国内有关报道,硬膜外失败率9.55%[1],阻滞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由于其诱导时间长,部分患者肌松,术中镇痛效果不佳,牵拉反应明显,需使用静脉辅助药,由于术中须多次注药出现血压的上下波动和心率的变化而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 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具有腰麻和硬膜外腔阻滞的共同优点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如腰麻诱导快速,手术部位肌松满意,又不受手术时间长短限制。由于用药量小,阻滞完善,不良刺激轻,在大多数情况下,单次腰麻用药即可完成手术。术中血压、心率没有剧烈波动,相对平稳。当手术时间延长时可通过硬膜外给药,灵活方便。

椎管内阻滞后,因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被阻滞,小动脉扩张,阻力下降[2],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个人体会:保证术中良好的循环灌注,恰当的阻滞平面,避免和减轻牵拉反应,是预防术中血压、心率变化的有效方法。

4 结论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椎管内阻滞,用于子宫全切除术具有效果可靠,阻滞完善,心血管功能相对稳定,术后发症少等优点。是子宫全切除术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工作记忆是执行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执行功能就是指在完成复杂的认知任务时,对各种认知过程进行协调,以保证认知系统以灵活、优化的方式实行特定目标的一般性控制机制;它的本质就是对其它认知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而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产生协调有序的、具有目的性的行为[1]。工作记忆是指个体存储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平台。它是对信息暂时保持与操作的系统,它在表象、言语、创造、计划、学习、推理、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包括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视觉空间存储器(visuouspatal sketch pad,VSSP)和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3个部分。中央执行系统负责工作记忆中的注意控制,其功能类似于一个能量有限的注意系统,该系统负责指挥各种次级系统的活动。视觉空间存储器对视觉图象信息进行操作。语音环路贮存与复述言语信息,在获得语言词汇中其起重要作用。这3个部分共同决定了工作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表征、存储形式、提取以及容量等[3]。

目前国内外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工作记忆研究的成果不少,尤其是对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工作记忆研究的成果更是层出不穷,所达成的共识是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能力下降有密切关系[4]。对普通学生的学习认知加工活动和工作记忆关系的大量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工作记忆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学习不良儿童工作记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学习不良的性质、特点和成因,而且对于我们帮助学习不良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制订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学习不良儿童工作记忆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的性质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5]。有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对于学习、思维、语言理解等复杂认知任务的完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保各种认知加工活动的顺利进行。到目前为止,虽然不同学者对工作记忆的看法存在差异,但毫无疑问,工作记忆可以被看作为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的能量有限的系统,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保证信息在有干扰的环境中能被及时提取,即在提取有用信息的同时抑制无关的干扰信息,从而避免有可能出现的不适宜加工[6]。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无疑,工作记忆能力下降对数学学习有较大影响,那么对语文学习影响怎样?因此试图采用实证方法来考察工作记忆广度与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学习的关系。以便为教师对不同学业成绩类型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工作记忆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被试来自广东省某市13所中小学学校,根据全市3次统考平均成绩及科任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选择小学三年级(80人)、五年级(80人)、初中二年级(80人)、高中二年级(80人)学生为被试,共320人。每个年级的80人中,又分别包括4种类型(每种类型20人)。4种类型的被试为:(1)语文、数学成绩都好(双优生);(2)语文、数学成绩都差(双差生);(3)语文成绩相对好,数学成绩相对差(偏语文科学生);(4)语文成绩相对差,数学成绩相对好(偏数学科学生)。

2.2 材料

2.2.1 数字工作记忆测试。采用阿拉伯数字组成42个加减算式,算式中的加数与被加数、减数与被减数以及答案均为10以内的自然数(如:4+3=7,93=6)。42个算式共分为4套,每一套又分别包括3组(构成3次试验),在第1套中,每组有2个算式,在第2套中,每组有3个算式,在第3套中,每组有4个算式,在第4套中,每组有5个算式。以上各组分别考察不同的记忆容量水平,如2个、3个、4和5个数字。实验材料的选择和计分方法是根据Engle[7]和他的同事们(1990,1992)所设计的测量工作记忆的实验来进行的,要求被试先算出每组算式的结果(和或差),然后按顺序对结果进行回忆。在数字工作记忆中,记分方法是:每一个算式记1分,总分为42分。在数字工作记忆中将被试正确回忆的所有数字加起来来计算绝对广度分数。具体评分方法是:包含2个式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2分;3个式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3分;4个式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4分,5个式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5分,将被试正确回忆的所有试验加起来来计算绝对广度分数,最高的得分是42分。

2.2.2 言语工作记忆测量。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是按Daneman和Carpenter[8](1980)的测量方法进行的。具体做法如下:给被试呈现几组句子,每组句子由2、3个或更多的句子组成,要求被试大声朗读每组句子中的每个句子,并且尽量理解它的意思,然后要求被试按顺序回忆出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回忆后再回答一个有关某一个句子的问题。如果被试回忆词语和回答问题都答对了,就把此组句子的数目记为被试所得的分。具体评分方法是:包含2个句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2分;3个句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3分;4个句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4分;5个句子的组中,每个试验记分为5分。将被试正确回忆的所有试验加起来来计算绝对广度分数,最高的得分是48分。

2.3 研究步聚 在2种工作记忆中:①首先训练主试,让每一个主试熟练掌握了测试方法后才开始测试。②主试宣读指导语,让被试明白测试所有的要求才正式测试。③被试完成一组后,主试快速将结果记在记分表上。

3 结 果

3.1 不同学业成绩类型的学生数字工作记忆 结果见表1。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学业成绩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304)=49.27,P

3.2 不同学业成绩类型的学生言语工作记忆 结果见表2。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学业成绩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3,304)=40.18,P

4 分析与讨论

4.1 关于不同学业成绩类型学生的数字工作记忆广度的情况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双优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显著高于两种偏科学生与双差生,偏数学科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显著高于双差生,偏数学科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比偏语文科学生好,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偏语文科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显著高于双差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类似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许多研究发现,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广度缺陷有关。本研究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即数字工作记忆广度不仅与数学学业成绩有关系,而且与语文学业成绩也有关系,只是与数学学业成绩关系更密切一些。王恩国等[9]在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研究中谈到,发音速度和工作记忆任务成绩有显著的相关,这是由语音回路的时间限制(大约2秒)造成的。语音回路尤其对听觉工作记忆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听觉工作记忆依赖于与记忆项目有关的复述。回忆项目的数量与发音速度存在线性相关,如果复述项目的数量比语音回路的限制时间长(超过2秒),那么,这个项目在复述之前开始从记忆中消退。然而,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比正常组儿童的发音速度慢,这样,就造成他们从长时工作记忆中提取知识的困难。因此,通过不同类型的发音速度测量,对预测数学学习困难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发音速度在非数字语言刺激方面没有缺陷,而在数字刺激方面速度较慢,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在数字信息加工方面比正常组慢。本研究中的双差生与偏语文科学生的数学成绩差,可能是发音速度在非数字语言刺激方面没有缺陷,而在数字刺激方面速度较慢的缘故。

篇5

数学学科是一门有规律可循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要求小学生熟记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公式和规律。但是学科性的概念、规律和公式等是严谨的、逻辑性强的,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记忆这些知识点是有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好儿歌这个特质,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凑十法则”改编儿歌以帮助小学生记忆数学规律。例如,在讲述“9+?”这个知识点时,“凑十法则”这个规律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那么如何才能让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个法则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凑十法则用生活性语言编成儿歌,如一和九是好友,二和八手牵手,三和七齐步走,四和六拍拍手,五和五一双手。生动的儿歌把数字和好朋友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在朗诵儿歌的同时也深深地记住了“凑十法则”,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妙用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模拟训练,训练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关于“关于认识和换算人民币”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买卖物品的生活环境,安排A学生和B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A学生需要买一块价格为三角钱的橡皮,A学生给了B学生一元钱,那么B学生作为售货员该如何找零钱呢?这个问题关系到识别人民币面值知识点,同时也关系到人民币角和元的换算知识点,通过买卖模拟训练,可以加深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人民币元、角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得小学生掌握了人民币换算法则。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训练使得小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篇6

2.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意义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小学让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3.1发挥榜样示范,营造“习惯”氛围。

榜样如镜,似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表明,为学生树立良好习惯养成的榜样,能够充分地激励学生模仿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

3.1.1学生榜样。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的“闪光点”,为班级中的学生树立榜样。以“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为例,针对一些学生在课堂发言时喜欢人云亦云的现象,笔者认真观察那些积极发言,并能够能过独立思考提出与众不同观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大力表扬,并设立“发现奖”,此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那些喜欢“随风跟流”,不能独立思考的学生,在其回答了问题之后,追问一个“为什么”,从而促其独立思考。

3.1.2教师示范。教师的良好习惯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有的老师在上课板书时潦草、不规范;做题、计算不认真等方面的不良习惯,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作控制,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3.2强化行为训练,促进习惯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细心审题、勤打草稿、学会验算,等等。实践表明,要想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习惯,必须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的训练。

例1:培养“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专心听讲”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专心听老师讲解,二是认真听同学发言。对于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除了严格要求外,教师还应做到教学语言的儿语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化,以此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如,一位老师教学“分类”一节内容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面对满满一桌子的玩具、图片、水果,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如果让你们摆放在货架上,谁会来分类放呢?”趣味化的新课导入由此开始。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提问学生,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同时,要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例2:培养“打草稿的习惯”。良好的打草稿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保障。正如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草稿纸是人们思考过程的履历表。”对于此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做到三点:(1)思想重视,形成认识;(2)规范要求,加强指导;(3)检查评比,形成动力。以笔者的一次教学实践为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对打草稿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任意出示一道稍有难度的数学计算题:23.5-(5.07+6.18)+8.25。此时,有的学生在直接进行心算;有的学生能够主动拿出草稿本,进行规范的列式计算。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所选出的草稿规范,且计算正确的作业本进行评价。同时引导问:“同学们,你们想让自己的草稿本成为优秀草稿本吗?”同学们齐声回答道:“想!”并趁机宣读了《草稿本的使用要求及奖惩条例》。通过如此强化认识,学生打草稿的兴趣在第一节课里就被激发了出来。

3.3重视学习评价,推动习惯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我们还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因此,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上,要坚持以素质化为要求,突出评价主体,注重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仍以“打草稿习惯的养成”为例,可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习惯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能量的积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不断加大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

参考文献:

[1]金莉莉.小学生“打草稿”情况的思考.中小学数学,2005,12.

篇7

笔者发现,孩子们在学习环境改变时,都怀着一种紧张、期待、迫切等复杂心情,如每学年开学初更换年级或老师时,或是参加公开教学活动时,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原因是,他们期待新教师能别出心裁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风趣幽默的趣味谈话能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执教的《圆的认识》时,他的课前谈话是这样的:我们以前没有见过面,现在同学们一定看见我了,你们看我的这张脸是圆圆的脸,还是方方的脸呢?学生都认为朱老师的脸是圆圆的。朱老师又进一步和孩子们交流: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些图形,(四个图形:三个圆,其中一个画有圆心,一个空白,一个简单画了眼、鼻子和嘴;还有一个是三角形)看一看,有一张画着脸,那就是我。学生忍不住开怀大笑。朱老师接着谈:老师非常喜欢圆圆的脸蛋,看一看,找一找,哪一个同学的脸蛋是圆圆脸蛋?学生都开心地把班级中一些比较胖的同学找了出来。

朱老师设计谈话的内容风趣幽默,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挂钩,唤起了学生对平常见过的“圆”这一形象的回忆,唤起学生一些圆的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圆的知识奠定基础。这种载言载笑的教学幽默就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拉平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成为沟通师生间情感的“桥梁”。

二、精心设计幽默小插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因此,很多老师都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通过新颖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灵动、更活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有效。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执教《数的大小比较》中这样设计:同学们分成长江、黄河两队进行比赛。并各派一个代表来抽签;抽到的数字由学生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玩到能确定胜负时,比赛结束。黄河队代表在千位上抽到“9”,长江队代表抽到的是“7”。长江队的孩子们非常沮丧,老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9456>7851。这时黄老师说:我突然有个问题。长江队有没有想过,黄河队千位上的这个数字是9吗?孩子们似有所悟,黄河队认为是9,长江队认为是6。教师慢慢把9颠倒过来,引起了一片笑声。长江队学生欢呼起来,黄河队学生愤愤不平:老师,你赖皮!黄老师肯定了学生敢于直言的行为。为了避免同学们在课堂上吵架,黄老师有意识地在卡片的反面定了个中文的字“九”来告诉大家这个数字不是“6”。这中间闹了个小插曲,不知道是6还是9,让学生多做了好几道题进行研究:6456

这种课堂中的幽默真是匠心独运,和央视春晚的黄宏小品《装修》相得益彰,听后让人忍俊不禁。这种单纯数字上变化看似简单,其实是课堂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比较数的大小分为不同位数的数字比较和相同位数的数字比较,而比较难点就在同一数位的数字大小比较。由于数字卡片的6倒过来和数字9是一样的,当学生抽出9,并比出输赢后,黄老师把数字卡片9倒过来插在数位表上,结果马上发生变化,制造强烈的课堂气氛,创造了极具诱惑的幽默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主体的意识和潜能。

三、幽默融入练习设计

有位作家这样赞美数学:数学是空谷中的幽兰,高寒中的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兰,抽象思维中的牡丹。可见数学的博大精深,丰富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幽默因素,并用语言、表情、动作把它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心灵放松,激发积极的情感,享受数学知识的无穷乐趣。如在执教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中,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老师可能是几岁?学生根据老师的相貌特征猜测出老师的年龄大概是35岁。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但并不满足,又追问道:那老师还可能是几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45、60、85、25、15、10、5……老师又便根据学生的回答加入了自己的肢体语言:时而如龙钟老者,时而如淘气稚子。学生在笑声中体验到数学课堂的精彩和乐趣。

在教学《吨的认识》中,可以设计为李同学改计量单位“错乱”日记的练习,让学生在寓庄于谐的修改日记中,领略数学的生活价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错误”后心有余悸,常常在同一种题型、同一个地方一错再错,陷入恶性循环,严重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这种归谬练习即是“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正能量”,让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感悟、在笑后的思考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

篇8

在课堂外,教师要多一些情趣和爱好,从而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要知道,教师随手画出的可爱小动物、脱口而出的小笑话、优美动听的歌声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乐趣。当我绘制黑板报的图案被学生围观赞叹时,当我与孩子们在一起打乒乓球时,当我与孩子们一起跳兔子时,那种飞扬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令人感觉到非常幸福满足。

二、表扬鼓励增自信,传递正能量

人人都喜欢得到赞美和尊重,学生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吝惜鼓励和表扬,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去年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刚从乡下转学过来,由于成绩一般,普通话也比较差,总是很自卑,在课堂上很少发言。有一次,我发现他在解决应用题时用了一种很好的简便方法,我特意大声说:“同学们,刚才我发现了有一位特别聪明的男孩子,想出了一种好方法。下面请他来当回小老师,为大家讲课,好吗?”一开始,他站在座位上半天也说不上话来,但我始终带着微笑,用赞许、期待的目光望着他。慢慢地,他的身子站得越来越直了,语句也越来越通顺流畅了。当他讲完后,我带头给他鼓掌,他的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整节课头也抬得高高的。以后我又多次告诉他:“你很聪明,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你,只要你大胆去试一试,你一定行!”到期末考试,这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提升了20分,其他学科成绩也都提高了,成了班里的佼佼者。由此可见,鼓励是“催化剂”,能给学生以自信,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健康发展。

三、快乐自主重探究,激发正能量

篇9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连加”时,我设计了“玩扑克”游戏。在同花色A至K,13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三张,三张牌谁的总分最高谁就是赢家。这一游戏可以小组间竞赛、小组内男女竞赛、同桌竞赛等多种形式反复进行,不但使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活泼,还让学生在玩中掌握连加的运算方法,熟练进行口算。同样是“连加”这个内容,我班上的孩子还喜欢“摸彩球”。从一个大盒子里摸出3个贴有数字乒乓球,谁的总分最高谁就是赢家。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比赛双方摸出第2个球后,就估算第3个球至少要摸到多少分才能超过对手,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笔算技能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数学问题生活化

最近几年,似乎很少听到“情境”二字了,似乎生本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老师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袖手旁观,我恰恰不这样认为。在依靠学生的课堂上,可托付的教学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在怎样的时机下去交给学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挖掘并呈现出生活当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正体现了生本教育的“根”理念。

我在教学“分类”时,把教室布置成准备开张的超市,让凌乱的场面和学生头脑中对超市已有的认知,即整齐有序的场面形成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整理欲望。又如,教学“统计”时,我带来5张动画片VCD,告诉孩子们要在这5张VCD中选一张最受全班同学喜爱的,在下节课观看。七嘴八舌的议论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全部同学的意见。那么,想知道喜欢这5部动画片的各有多少人就成为他们心中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引出统计。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自己因为需要而学习数学。

数学问题生活化并不仅仅只能在新课引入时用于创设情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这是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比如一年级上册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我家住()楼,每天下楼要走()层楼梯。学生独立练习后进行反馈交流,对于象“住5楼走4层”的答案,仍然疑惑不解。我又是画图又是讲解,忙得满头大汗,学生仍是一片沉默。这时,有个声音突然出现:“老师,让我们一起去走一走楼梯就好了。”还有什么比让学生走一次更好的方法呢?我庆幸我的讲解尚未在学生头脑里建立起干瘪、空洞的数学公式,我也无法想象,我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这个空洞的数学模型去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情感体验会怎样。我想,类似的剪纸带、锯木头、栽树等等,就让他们剪一剪、画一画就好了。经验的积累会帮助他们自主建立起数学模型,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大胆创新,用新的眼光和新的思路来创设,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碰触到的数学知识的“根”,学到有用的数学。

三、以生为本,学习策略要开放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有个性的过程,学生面对新问题时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千万别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教学之中,要尽力呵护学生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张扬个性,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篇10

一、设计作业体现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活泼好动。所以我们尽量不要采取枯燥的作业形式,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从新的作业形式、题型出发,减少和避免那种呆板、单调、重复的作业模式,更多地加入新颖、生动、有趣的元素。我们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形式的时候可以从学生周围的环境出发或者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章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让学生猜老师的手机号码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出十一道题,这十一个问题的答案串起来就是老师的手机号码,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性地完成这个作业。因为大多低年级学生都会觉得老师和普通人是不同的,对于老师的一切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可以此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设计过程中还要加入生活元素,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这样可以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数学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比如在教学生学习1―20这几个数字时,加入生活元素,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玩游戏的时候组织大家玩捉猫猫的游戏,从1数到20……让学生在开心游戏的同时巩固数学知识。这样的作业形式既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动有趣,从而认真地学习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孩子喜爱数学,教学任务就能更顺利地完成。

二、小学数学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体现学生的个性

老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时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设计,在具有层次感的同时更要重个性发展,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和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能够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设计要重视各种作业的协调配合,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整体效率。作业的设计很重要,实施的过程更重要,我们在完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同时必须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各个作业中,并在实施过程中层层落实。

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本身具有的数学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样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使作业可以被全体学生所接受,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作业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小学乘法这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提供某水果店的水果价格表,苹果3元/斤,橘子1.5元/斤,香蕉3.5元/斤,草莓5元/斤,西瓜2.5元/斤。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表进行提问,根据自身不同的数学能力提出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再自行解决。

三、教师重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评价引导正能量

我们要想设计出好的数学作业,就要亲近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育模式,如果以一种古板的、不苟言笑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因为畏惧你而完成作业。这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环境,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改革,教学的考察方向会发生重大的变化。面对着世界格局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越来越不需要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我们要求大量具有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强的人才,所以老师要想不被淘汰,就要随着时代的进度而不断发展和充实自己。这样才能逐渐避免那种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低效率学习、低效率完成作业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式设计小学生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积极发挥辅助作用,给予积极评价,引导正能量,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数学。

篇11

高中;数学;审美教育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同样,在高中数学中也存在着美,无论在演算、推理、公式还是定理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美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挖掘数学本身的美

很多学生认为高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不是数字的运算,就是图形的验证、推理,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够深入了解数学的美。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数学美,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1.1数学本身的和谐美:数学不是描述类的学科,而是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它由浅入深,将一些极浅显的道理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建立起一个体系。数学的基础极其简单,基础的数字、基础的线条,然而内容又十分丰富,推理严谨繁复,层次分明。它把简单的基础、丰富的内容、严谨的推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和谐的整体,这就是数学的和谐美。数学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离不开基础概念和定理,这是抽象的;而这些抽象的问题又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生活的各种实体中。生活的这些实体尽管形状不那么规则,但都可以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抽象,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数学寓复杂于简单,寓深奥于浅显,寓抽象于具体的辩证统一的和谐之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和谐之美。1.2数学的思维运用之美:历史上许多数学家,他们同时也是哲学家、物理学家。思维有共通性,当掌握了思维方式、模式后,用数学思维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思考其他学科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运用之美,必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命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解析,使学生思维发散,可以从数学角度、物理角度,也可以从生活实际角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把枯燥的数字游戏、图形验证演绎成如变魔术般的精彩,让学生体现数学的灵活的思维运用,让他们感觉到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问题,引导学生回味一下自己是用怎样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并将之联系到数学思维上来,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思维运用之美,加强对数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2善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的美

除了数学本身的美,高中数学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数学教学课堂的美。2.1教学过程的结构美:完美的教学过程,可以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构建完美的教学过程,是高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短,如何在短时间内,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向学生渗透审美观念呢?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同时要富有感染力。2.2数学教师的言行美:首先,高中教师要注重授课语言,不能平铺直叙,使学生昏昏欲睡,而是要简洁、生动、掌握节奏,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能紧紧跟随教师节奏,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收到教师所赋予的情感教育;其次,规范而简洁的板书,也是构建教学过程结构美的重点。无论是文字或是公式验证、推导,板书书写都要工整、准确、清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还能使师生心情舒爽,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最后,教师还要讲究仪态美。教师着装应整洁、得体、大方,饱满的精神状态,恰当的言行举止,充满着正能量。这样,可以引领学生的精神思维,使学生精神振奋,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2.3利用教学手段展现数学美:高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展示数学之美。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带来直观感受,为数学美的展示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例如对图形的认识,以前学生多数是通过平面图形来感受,而在多媒体演示中,圆可以是这样的:向平静的湖面上丢进一颗石子产生的涟漪;也可以是这样的:漫天晚霞中的夕阳……利用这些现实而又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对图形产生认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3结语

高中数学审美教育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可以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去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心去体会、用智慧去挖掘,并将数学之美的审美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创设美的氛围,利用一切可以进行审美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这样既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斌.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1):24.

篇12

一、巧设故事化情境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时,我利用两个小朋友分桃的故事:两位小朋友去郊游,他们带了三个桃子,为了公平起见,他们先一人一个桃子,然后剩下一个桃子,他们又一人一半,他们拿着分到桃子,满意地笑了。讲完这个故事让学生从里面找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并且很容易从故事中学会平均分。

二、巧设趣味情境

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兴奋点,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叩开学生思维的心扉。例如,在教“时、分的认识”时,讲课前先让学生猜谜语:“一个银盘真奇妙,三根银针顺序跑,要问时间它知道,生活学习离不了。”学生顿时来了兴趣,纷纷猜想是什么。等得到“钟表”这个答案后,我马上引出课题:“钟表上有很多秘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时、分的认识。”小小一个谜语,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愉快地进入探究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三、巧设疑问情境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有思、有究,才能学有所得。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四、巧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树叶、蝴蝶、衣服、国旗、建筑等,让学生欣赏。在优美的画面中,学生感受到物体对称的美。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在哪里见过对称的物体。这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自动打开,随即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五、巧设活动情境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动手操作我们也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一类。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组织教学观察、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这样手脑并用的方式,能使学生从形象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化难为易,为教与学的双方减轻了负担。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最终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且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并且增长了观察、分析的能力。

六、巧设游戏情境

篇13

我还认识了一位执着追寻教育理想的校长,他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这样写道:

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着

我们的学校

孩子们每天都有新的期待——

期待用自己的眼发现不同的美丽

期待用自己的耳聆听丰富的声音

期待用自己的手完成伟大的作品

期待用自己的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着

我们的学校

老师们每天都有新的期待——

期待用自己的眼发现学生不同的美丽

期待用自己的耳聆听儿童稚嫩、干净的嗓音

期待用自己的手拉起更多孩子柔软的小手

期待用自己的心打动另一颗充满无限可能的心

或者

被学生发现

被儿童聆听

被孩子拉起

被另一颗心给打动

…………

感动之余,我很好奇:这样一位数学教师,这样一位校长,真实的教育生活会如他笔下一般吗?

2011年,我和徐校长所在的两所学校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结对联盟的学校。从此,我和徐校长有了更深入的交流。作为学校管理和数学教学领域的同行,我惊叹和佩服于他执着的教育情怀、蓬勃的改革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技术创新。

作为校长,他坚信:数字化这一独特的变革路径,既可以把学校放在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上,在“大社会”中发出北郊“小学校”的声音,又可以更主动地获取教育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行为,从而为师生发展提供一个激活生命能量、掌握自身命运、面向未来发展的“生态系统”。

作为数学教师,他坚信:数学学习可以成为学生生活中最有趣、最伟大的游戏;数学课堂可以给学生充分自主和分享的机会;数学教育可以给师生更多选择、更多机会和更多可能!因此,他试图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具来实现他的数学教育理想。

多年来,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有效整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和重建中,他完成了研究的“一转型,三更新”。

“一转型”:即研究方向的重大转型,从“主要支持教师用技术教”转型为“主要支持学生用技术学”,从而形成了两个比较分明的研究阶段。“三更新”:即教学理念的更新、基本方式的更新和教学技术的更新。

在理念上,他从主要服务于“教师教”更新为主要服务于“学生学”,从主要以提高效率、掌握知识为本更新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学习为本,从信息技术与学习科学各行其道、割裂生硬式的整合更新为信息技术和学习科学相互渗透、共融互通式的整合。

在方式上,他从用信息技术仅仅整合一节课的教学,到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整合一节课,再到从数学课程的角度整体策划、综合设计、纵横融通来整合一节课。他又从“发现技术,重建数学教学环境”“理解技术,丰富教学方式”“融合技术,重组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先后建立了“iMath学习实验室”和“一年级数字化常态学习室”,选择和开发相应的学习平台,重组了基于“学生本位”“学生兴趣”和“先进技术”的一年级数学课程,试图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