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管理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风险管理研究

篇1

我国医院管理多注重效益和效率,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护理风险管理更是薄弱环节,由于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理人员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目前尚无有效风险管理组织[3],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对护理风险管理尚未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护理风险的识别(NursingRiskIdentification)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整个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常用的护理风险识别技术有三种:一是通常从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入手,分析和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易发部位、环节和人员等。第二是工作流程图法,包括综合流程图及高风险部分的详细流程图,由此全面分析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第三是调查法,设计专门调查表,调查关键人员,掌握可能发生风险事件的信息。在护理工作中可以把后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流程图法便于直观分析、全面综合,调查法有利于了解风险之所在,并且可以补充及完善工作流程图。

2.2护理风险的评估(NursingRiskMeasurement)

护理风险评估是测定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程度,它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通过对这些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确认风险的性质、损失程度和发生概率,为选择处理方法和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风险评估一般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完成,其中期望值和标准差是描述某个特定风险损失概率分布特征的重要指标,一般频率高、幅度小的损失标准差小,频率低、幅度大的损失标准差大[4]。

2.3护理风险的管理技术(RiskManagenmenttechnology)

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的问题采取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5],主要有以下几种。

2.3.1风险预防(RiskPrevention):即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如通过护理风险教育、风险监控和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等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

2.3.2风险承担(RiskAcceptance):又称风险自留,是指将风险损失的承担责任保留在医院内部,由医院自身承担风险,对于风险发生频度不高,预计赔偿额在医院支付能力之内时,可采用这种对策。

2.3.3风险转移(RiskTransfer)[4,6-7]:风险转移主要有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保险转移是医院购买保险将风险责任转给保险公司,是最常见的风险处理方式。参加职业保险是对护士自身利益的保护,美国护士在遭到时,保险公司为其支付律师费、专家费、检验费等,每起事件2500美元;期间的职业损失费每天500~7500美元不等[8]。非保险转移是医院通过合同将一定的损失转移给其他合适对象,如无过错使用被感染的血液制品可以转移给血站等。

2.3.险回避(RiskAvoidance):尽量少开展风险高的护理服务项目或者停止提供可能产生某种高风险的护理服务项目。

2.3.5风险法律事项准备(RiskRelatedLaw):对于一些风险发生率较高的服务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准备必要的法律材料,如诊疗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并发症要详细向病人或家属说明,要求病人家属签字认可,一旦发生风险事件,有法律依据可查。

2.3.6风险教育(RiskEduaction):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除了正规教育途径,还提供网上资源[9]。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是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可利用它向职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2.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NursingManagementEvaluation)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管理手段的效益性和适用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和修正,为下一个周期提供更好的决策。看风险管理效益的高低,主要看其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效益比值等于因采取某项风险处理方案而减少的风险损失除以因采取某项风险处理方案所支付的各种费用。若效益比值小于1,则该项风险处理方案不可取;若效益比值大于1,则该项风险处理方案可取[5]。

3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3.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现预防为主原则

建立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科室风险管理小组三个层次管理组织。每层次人员要各负其责,切实做好三级护理风险管理;建立风险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发现护理安全隐患;及时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制订有效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做到各环节严防细管,体现预防为主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消极处理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预防。

3.2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管理落实到位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护理风险管理顺利落实的有力保障。在充分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和高危部门,制订符合各单位实际的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医护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10]。对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行为给予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11]。

3.3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美国、日本、英国等都有专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对招聘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护理教育和风险意识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具备综合专业才能[11]。各级医院应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入手,强化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教育,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能力,减少系统内部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

3.4改善护患关系,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自1983年美国首次把“以病人为中心护理”(patientfocuscare)的概念付诸实践以来,这一新的模式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12]。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包含了医务人员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也包含了患者为此付出的代价[13-14];另一方面,作为医学发展的副产品——医疗护理风险的产生,对护患双方都不利,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并实行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3.5树立正确风险观,建立良好舆论导向

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都要充分认识医疗护理的风险性[15],医院接受对患者的治疗护理,患者并不是将风险转嫁给了医院,而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承担起了生命和健康的风险。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患者只要到医院看病就得百分之百地治愈[16],但医学存在未知性与风险性,即使在医学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误诊率也在20%~30%[17],而在国内误诊常常会造成对簿公堂。医疗护理风险是否发生、何时发生和发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治病冒风险”的观念要成为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的内容[18]。

篇2

金融风险是指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它直接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相关。一般而言,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两种情形,而现实中人们更关注的是损失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所指的金融风险是指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发生变化而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的金融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企业价值下降的可能性。

2、金融风险分类

2.1、金融市场风险

在诸多类型的金融风险中,金融市场风险具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金融工具所蕴涵的风险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上升,全球经济运行的虚拟程度不断提高,工商企业的经营更加依赖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的业务也趋向金融市场。这些因素使得金融市场风险越来越成为现代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之一。

2.2、工商企业的金融市场风险

金融市场风险是影响企业现金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汇率、利率、商品价格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定期财务报表的收益状况,而且也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可以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本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导致企业的实体经济行为介入金融市场的程度加深。

2.3、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风险

作为影响资产负债价值的最基本因素,金融市场风险一直是金融机构最基本和重要的风险之一。而全球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全球企业环境的巨大改变,又使得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市场风险暴露不断增加。

3、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3.1、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活动主体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消除和尽量减轻国际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绩效,并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3.2、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

风险管理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2)风险防范与控制:对风险采取预防和抑制措施,以期减少风险发生的次数,减少损失后果的严重程度。(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某种交易活动,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从而避免自己承担风险损失。金融风险转移的方法包括:风险资产出售、担保、保险和金融衍生工具等。(4)风险分散:风险分散是指利用不同风险类别的相关性,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取得最优风险组合,使其总体风险水平最低,同时又可以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5)风险对冲:对冲也称套期保值。是指针对某一资产组合面临的金融风险,利用特定的金融工具构造与其价值变化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减少或消除资产组合市场风险的过程。(6)风险补偿:风险补偿主要是指在损失发生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即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风险对冲或风险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

3.3、金融风险管理流程

金融风险管理必须构建一个高效、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为金融风险管理战略的确定和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一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风险控制部门五个部分组成各个部门和组织都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和报告线路。

3.3.1、金融风险的识别

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损失的严重性。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相当重要,是金融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金融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各种风险暴露。其次,分析金融风险的成因和特征。最后,进行金融风险的衡量和预测。

3.3.2、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和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管理者就必须考虑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拟订行动方案。不同的金融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同一种金融风险,我们也可以在多种不同的策略中进行选择。

3.3.3、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控

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对金融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也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对各部门进行协调,保证方案的实施,防止少数人或部门存有侥幸心理或拖沓行为,违背方案的要求,放任或偏好风险,而且也有利于风险管理决策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对金融风险管理的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降低金融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科罗赫,加莱,马克.风险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莫里森.金融风险度量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一、校园信贷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和新概念有浓厚的兴趣,崇尚个性,追求变化,并且消费过程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依附性强。然而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意识,消费过程中不能做到理性思考,并且消费经验匮乏,尤其是大部分人在大学校园已经脱离了父母的监督管理,消费的行为不再受到约束,因此大学生信贷消费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因为大学生信贷消费行为复杂性、冲动性、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时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目前传统银行贷款模式僵化,网络贷款规模迅速膨胀,民间借贷质量又参差不齐,并且企业信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二、校园信贷放贷方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一)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因为校园信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在借贷双方中,导致企业很难真实把握大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同时无法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的变化,而且企业也没有办法观察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就无法事先预测到大学生是否会违约,而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缺乏对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运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且监督机制不完善是造成这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例如京东、分期乐的主营业务不在通过信贷服务获得差额利润,他们提供校园白条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贷款,企业也没有较为有效的追究措施,往往靠有损个人信用的威胁。所以企业本身不注重信用风险的管理,考核的指标也往往只是考虑赢不赢利,而忽略了信贷的风险和损失,缺乏管理动力。

(三)企业在校园信贷消费管理的控制机制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慢慢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大多采取审贷分离、统一授信以及对学生进行信用评估等手段,有的企业还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投入了这么多可风险管理的功效不明显,坏账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还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第一,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不够独立,且权威性不足,企业也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第二,实行岗位责任制的企业,这一制度的执行还是不够严格,并没有清楚地将责任和权利划分到每一个人;第三,比如会计以及财务这些辅的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还需要再次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脚步也相对落后;第四,有很多业务范围很广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管理链过长,导致企业信息流通缓慢,所以上传下达的效率太低,企业控制能力差,也就造成了信用风险。

(四)企业在校园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术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在对大学生的信用进行初始认定时只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学生证等基本证件材料,企业也很难了解到一个学生是否遵纪守法,无法对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况且还没有正规有效的渠道和程序去进行调查。同时企业在信用贷款发放上表现出来的重放轻管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企业在收取了你的资料后就会决定是否给你贷款,而且发放后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对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没有相应的跟踪和监控手段,所以如果借贷大学生的可支配金额发生重大变动造成无力还款,企业也不能及时得知,更别提对大学生的品德、信用以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动态变化的掌控。企业有的只是一些较为笼统且效果不佳的管理制度,不能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实际操作性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往往是企业内部在界定责任时的唯一依据,往往进行简单处理,一般就按照材料情况谈贷款。总之,各家企业既缺乏大学生动态信息的来源,也缺乏一套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所以没有办法做到多全方位并且动态地核对收集到的大学生的信息材料。

三、加强校园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根据目前校园信贷处于的两难境地来看,我国必须加快规范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规范对个人征信服务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快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企业也要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指标,构建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科学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个人信用评估,从源头上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健全校园信贷贷后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同样势在必行,要有自己的校园信贷信用风险转移机制,将信用风险造成的损伤控制在最小。

只要我们针对当前信贷消费市场问题对症下药,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建立起针对高校学生的信用评价体系,引导树立以“信”立“贷”的观念,实现良好大学生信贷消费生态环境的营造,从树立信贷消费理念,构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消费法律体系等角度入手,使得大学生信贷消费在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背景下开展。同时企业加强监管,完善信贷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风险控制的技术,加强借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我国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定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英,任慧英.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教育对策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2008(11).

[2]孙浩.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02).

篇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企业筹资风险的管理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8日

面临着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双重竞争,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筹资经营的同时也产生了与此相对的筹资风险,此时如果缺乏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管理能力,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导致引发财务危机。所以,企业有必要正确识别筹资风险,并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防止筹资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提高筹资效率。

一、企业筹资风险的定义

企业筹资风险,即企业在筹资活动中因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企业可能面临财务危机和财务失败的风险。这些因素既有企业内部可以控制的因素,也有企业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

二、筹资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筹资风险按照分析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别,本文从筹资风险的受控与否来考虑,将其分为企业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和不受企业控制的外部风险。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诱发企业筹资风险。

(一)企业筹资内部风险因素

1、负债筹资风险。负债筹资又称借入资金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因为到期要归还其本金和利息,所以负债筹资还是有代价和风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负债的筹资规模。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越大,则利息费用支出就会越多。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同时,负债比例越大,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也越大,股东收益变化幅度也随之增大。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

(2)负债的期限结构。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相对比例。企业可能存在多种债务,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当,会给企业造成较大到期偿债的压力,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

(3)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情况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要承担的利息费用的支出就越多,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时,负债的利息率也影响着股东的收益,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股东收益所受影响就越大。

(4)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是由不同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筹资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收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筹资风险。通常企业的资本结构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比例关系即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一般以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来表示。在财务杠杆作用下,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2、权益筹资风险。权益筹资又称股票筹资,是指以发行股票支付股息的方式筹集资金,涉及到股票发行种类、规模、方式、价格、时机、承销机构的选择,如若决策不当,不仅筹集到目标资金的可能性减小,还会给企业造成经营成果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股票发行规模。股票发行的规模就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所筹集资金的数量,该数额的大小决定着企业今后的资本结构、经营风险和筹资成本。如果股票发行数量不当,不但会影响着公司控制权的变化,出现被迫改变经营目标或者被收购的风险等,而且还会改变股东的收益水平,进而影响到股价,影响企业的继续筹资。

(2)股票发行价格。股票发行价格包括面值、折价和溢价三种,如果发行价格定的合理,既易于推销,又对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反之,则会带来筹资风险。

(3)股票发行时机。选择股票发行时机应综合考虑股市行情、社会经济阶段、银行利率水平,使筹资成本最低、承担风险最小、筹资收益最大。正确的时机选择应在国家经济政策宽松、经济繁荣、银行利率水平较高、股市交易活跃、价格上涨的时期发行股票。反之,发行股票会面临筹资困难,影响发行计划的顺利实现。

(4)股票发行方式与证券承销机构的选择。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在公开发行股票时应当由证券经营机构承销。因此,企业选择采用包销还是代销的发行方式上面临的风险不同,同时还受到证券承销机构自身资本实力、销售网络、员工素质的影响,直接影响发行成本和筹资效果。

3、其他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它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额或利润率的不确定性。当企业完全用股本筹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负担。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筹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当,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为零,而且还需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导致企业丧失偿债能力,将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现金流入量反映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企业潜在偿债能力。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能否按照合同规定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若企业没有及时足额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当企业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

(3)投资项目及其收益能力。投资项目的收益能力是指企业所筹集资金的投入产出能力。当投资收益率明显高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时,企业才会有利可图。反之,则应改善对外投资结构或者更换投资项目。

(4)监管风险。企业筹资活动监管不严,筹资风险预测与分析机制缺失,规避筹资风险能力弱,且存在私利行为。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整体上缺乏完善有效的监管体制,出现不合法的行为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惩罚。企业也未建立健全的筹资管理制度,对所筹资金用途、应收账款回款、资金风险管理、人员管理绩效考核都是不太规范的,无形中又加大了筹资风险。

(二)企业筹资外部风险包括下列因素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指由于东道国或投资所在国国内政治环境或东道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发生改变而给外国企业或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政治环境往往能影响经济环境。

2、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因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筹资风险的经济因素发生变动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主要有宏观经济状况影响下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金融危机爆发、新的经济改革措施的出台与实施等。

3、法律政策。法律政策风险是指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变动而给企业筹资活动带来的风险,相关法律政策的变动往往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使企业筹资承受一定的风险。

4、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筹资规模越大,债务利息因利率变动的影响也就越大,相应筹资风险也增大。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三、企业筹资风险防控策略

(一)建立和完善筹资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借鉴已有经验,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建立和完善筹资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以控制筹资成本和降低筹资风险为目标,通过财务预算科学预计筹资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建立切实可行的筹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大执行力度,提高企业对筹资风险的防范能力。

(二)建立和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结合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对涉及筹资活动的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变量进行筹资风险分类和识别,及时地对筹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订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强化经营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将防范筹资风险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和防范风险。

(四)加强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全面提高理财人员素质。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筹资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控制水平,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化解风险。与此同时,企业应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掌握先进的财会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人员素质,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五)努力实现科学的筹资决策。企业应该建立切实可行的筹资决策机制,降低筹资风险。筹资决策在筹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做好筹资决策可行性研究,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将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使筹资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正面作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筹资风险以内,使得企业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之间进行权衡,确定一种最优筹资方案,使风险收益相均衡,风险规模适度,筹资成本最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七)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既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又要提高资产质量,保持资产流动性不低于警戒水平,确保企业偿债能力。

(八)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组合方式。长短期筹资各有其优劣之处,筹措短期借款,成本低、弹性大、风险大;而长期借款成本则与之相反。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形势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筹资方法,合理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做好债务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营期的合理搭配,减少筹资风险,提高资本收益率。

(九)选择科学的筹资方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长期筹资战略规划,选择不同方式筹集资金,形成多渠道、多方式、多种类的筹资格局,减低财务风险。

(十)重视由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企业应加强对宏观金融形势的分析研究,根据利率、汇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制定利率、汇率的管理策略,做出合理的筹资安排,减少筹资成本,确保企业利润,规避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十一)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加强资金预算控制。企业应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把资金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流动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的动态管理,满足企业资金的需求,做到债务期限和周期与经营周期相匹配,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确保投资收益,减少企业收不抵支的可能性和破产风险。

总之,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筹资风险。因此,企业要正确分析筹资风险形成的原因,同时更要积极探讨筹资风险的防范控制对策,使企业既获得筹资经营带来的收益的同时,又能将筹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与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交易成本;轻资产;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整个银行业贷款质量持续恶化,不良贷款加速上升,农户贷款风险更为突出。一方面,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县域地区的传统行业面临重大调整,县域业务风险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农户贷款金额小、业务较为分散、抵押物缺失的问题使传统金融机构农户贷款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互联网平台则利用自身特点,采用“零售业务批发做”的成本优势加快向农村地区渗透,这些挑战与机遇给农户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农户贷款风险特征

(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较高农户贷款主要投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气候影响周期性明显,经营周期一般不低于1年,不同于工业生产的高周转率,同时由于产品趋同、附加值低,市场波动对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农户经营失败,贷款无法收回。

(二)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由于农村产权权能不完整、流转不开放,农村资产又存在“担保难、流转难、处置难、受偿难”的问题。在农村金融的实践中,农村产权改革呼声高,但实际做法尚需观察,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普遍性问题。

(三)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农村地区居住密度普遍较低,有很多地区的交通还不是很便利,农户贷款存在小额、分散的特点,存在规模不经济,是个典型的“长尾”市场。传统的经营方式下,银行面对农户这样的长尾客户群,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获得与城市业务相近的贷款利息收益,就要付出较高的经营成本或者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银行轻资产运营模式

轻资产运营模式是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一般是指企业以核心业务为依托,采用将非核心业务剥离或外包的方式,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一些跨国体育用品公司将生产环节以委托代工的形式剥离出去,自身仅从事研发和品牌推广,属于一种较为传统的轻资产运营模式。在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渠道轻型化、运营集中化和服务外包化,以减少人工投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实际产出。

(一)轻资产运营模式的特点

1.渠道轻型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苹果Applepay上线,以及电子货币的呼之欲出,银行提供服务的渠道种类越来越多。按是否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可分为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线上渠道不依托银行提供的物理机具,客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银行的服务,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线下渠道必须依托银行提供的物理介质,如综合网点、自助网点、超级柜台、转账电话、POS机具等。渠道轻型化是指多运用线上渠道与自助机具等,类似富国银行的“商店”、华润银行的“店中店”、建设银行的移动终端及其线上渠道,均属于“轻网点”的范畴。

2.运营集中化渠道轻型化必须依托强大的后台支持,一是以流程优化为起点,重塑高效运转、成本节约、风险可控的运营体系架构,采用工厂化的业务后台集中处理;二是通过业绩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完善收入分成与成本分摊还原模型,将成本分摊至每个条线、分行、产品和客户,便于考核计价与成本核算。比较典型的有富国银行的“信贷工厂”模式。

3.服务外包化轻网点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均为模块化设计的制式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纸化作业、傻瓜式操作,网点人员所要做的只是将客户的资料输入系统中,甚至仅仅是指导客户自行输入,其余的交给后台处理即可。这就使服务外包成为可能,或者通过制售卖银行产品与服务。比较典型的为交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外包方式。

(二)轻资产运营模式范例

1.富国银行社区银行模式传统观点认为小型金融机构更适合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但实际上,类似小额信贷这类单一业务产品的批量处理和集中管理需要高技术含量的大型数据库与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才能实现规模效益,而大银行具备大规模业务模块投入和进行集中化作业的优势。富国银行拥有较发达的电子银行系统,采用运营集中化的“信贷工厂”模式使得小额信贷成为高增长、高盈利的业务,规模效益明显,并且随着人工投入的减少,其网点建设成本得以大幅降低。

2.巴西银行商模式巴西是最早利用银行商模式的国家。巴西央行允许各种实体担任银行商,银行通过商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所有的零售商只要拥有POS,几乎都可以成为银行商。中国农业银行在国内县域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的“助农服务点”与此颇为相似。

3.肯尼亚手机银行模式非洲的肯尼亚地区社会基础服务设施较为落后,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更为低下,城市地区传统银行服务机构基本覆盖不到乡村地区。然而,肯尼亚的移动电信运营商却创造性的利用手机充值服务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国国内手机只能充话费不能取话费,但在肯尼亚农村地区,农村居民却可以到附近的话费充值点(或商)将话费以“充值卡”(主要是为了规避金融监管)的形式取出来,然后再兑换成现金,甚至开展小额借贷。而且,这种手机服务利用的是SIM短信渠道,并非移动互联网渠道。南非的Wizzit与此也颇为类似。

4.阿里电商平台模式阿里的支付宝目前在农村地区已经拥有了众多用户,根据其千县万村计划,阿里拟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通过线下电商站点的扩张,推广其小额消费金融业务。

5.村村乐三农服务模式村村乐电子商务平台更为看重村官的作用,相比京东的快递推广员,村官们更了解农村居民的财富情况,以村官作为线下突破口,能够快速获取村民们的信任,加快业务的推广速度。

三、风险管控分析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金融机构竞争重心逐渐向乡镇、行政村延伸,渠道与体制创新的作用也更为突出。轻资产运营模式提供了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的思路。

(一)防范信用风险中国的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员流动相对稳定,村子里每户人的家庭、财产、信用状况全村人相互都会比较清楚,这对于在乡村开展业务的传统金融机构(比如信用社)来说,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天然数据库”,这也是村村乐看重线下村官的原因所在。对新进入银行来讲,如果想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就必须将网点开到村口或者延长利益链条。按照以往的网点建设标准,一个网点至少需要五六个人,但是按照轻资产运营模式,可以减少人员设置,将人员从前台日常运营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交叉验证、贷后管理与贷款收回工作。

(二)降低操作风险运营集中化以后,对柜员业务处理系统和信贷业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实现信贷业务全流程网上作业;通过后台信用评分系统,对农户贷款进行审批;通过影像传输系统,对农户进行交叉验证。农户可以通过上网或类似交通银行的移动终端申办小额农户贷款,只须动动手指头,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后台系统集中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申办过程中的操作风险。

篇6

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要正确理解上述定义,就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经济单位,即个人、家庭、企业或政府单位。由此可知,风险管理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第二,风险管理是由风险的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处置等环节组成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控制等过程,通过综合、合理地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实现其目标的;第三,风险管理以选择最佳的管理技术为中心,要体现成本效益的关系;第四,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第五,人们通常所说的风险管理是狭义的风险管理,即专指企业风险管理。

人们在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从总体上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带有某些规律性。因此,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而不可能将其完全消除。这就要求主动地认识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地控制风险,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程度,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一、业主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业主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项目定义不准确。在招标阶段,业主只能给出项目的预期目标、功能要求及设计标准,业主要对这些内容的准确性负责。如果这些地方存在错误、遗漏和不合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指令变更,如提高功能要求、增加关键设备等,由此引起的投资额增加和工期延长要由业主来承担责任。

2.选择承包商不当。鉴于EPC项目投资额高、专业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加上业主要求合同总价和建设工期固定,潜在的投标人可能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竞标人的减少很可能使业主无法选择到最合适的承包商。同时,如果没有综合考虑承包商类似工程的业绩和经验、设计采购施工能力、投标报价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业主错误地选择了承包商。如果选择的承包商不能很好地完成工程项目,业主不得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更换承包商,蒙受重大的损失。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在FIDIC的银皮书(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中规定,业主只承担合同执行中因自身违约,业主变更项目的预期目标、功能要求和设计标准,法律变更以及不可抗力的风险。除此之外,EPC项目总承包合同中确定的合同价格和建设工期将不能调整。

业主违约包括业主在执行合同中履约时间不当和履约瑕疵。在合同执行中,如果工程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或者政府的有关政策发生改变,对承包商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产生影响,合同价格和工期应该考虑因上述改变而造成的任何费用和工期的增加,也就是说,这部分风险一般应由业主来分担。

根据FIDIC银皮书,不可抗力属于业主风险。对于自然力作用的不可抗力,如地震、台风、火山爆发等,业主只承担工期延长的风险;对于自然力作用以外的其他不可抗力,业主既要承担对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造成的工期延长的风险,同时又要承担费用增加的风险。而在工程实践中,业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不愿意在合同中列入业主风险条款,即使承包商要求把不可抗力的风险作为业主风险,业主也有可能尽量缩小不可抗力的定义范畴。

为了规避风险,业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准确地定义项目。业主在招标时只给出了项目的预期目标、功能要求和设计标准。对于这些原则要求业主应尽可能做到全面和准确,避免出现错误和遗漏,这样承包商才能够充分理解业主的要求,尽量避免或减少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合同变更。

2.选择合适的承包商。承包商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任务,其投标报价和承诺工期必须满足业主的要求,同时还要承担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绝大部分的风险。

为了选择合适的承包商,业主应给投标人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料,让投标人仔细研究业主的要求,进行初步方案设计,全面评估项目风险,使投标人确认是否有能力来承担EPC项目的工程建设任务。

业主选择承包商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对投标人进行评价:对业主要求的理解;以往类似工程的业绩和经验;财务状况;现有的工程负荷;设计能力;设备材料的采购渠道和采购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相关经验;投标报价和工期;其他相关资源。

3.严格履行合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应严格按照合同履约,如及时向承包商提供现场,及时审核承包商文件,按照付款计划表及时支付工程款。另外,业主应尽可能减少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费用增加和工期延长,以

确保按照预期可接受的投资额和工期完成工程项目建设。

二、承包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承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风险:

1.盲目参与投标。在EPC模式下,投标人在投标时要花费相当大的费用和精力,其投标费用可能要占整个项目总投资的0.4%~0.6%。如果在没有多大中标把握的情况下盲目参与投标,那么投标费用对承包商来讲可能就是一笔不小的浪费。EPC项目比较复杂,加之业主要求合同总价和工期固定,承包商如果没有足够的综合实力,即使中标了,也可能无法完成工程建设,承包商最终将蒙受更大的损失。

2.合同文件存在缺陷。一般情况下,合同文件存在缺陷的风险也要由承包商来承担。除了预期目标、功能要求和设计标准的准确性应由业主负责之外,承包商要对合同文件的准确性和充分性负责。也就是说,如果合同文件中存在错误、遗漏、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等,即使有关数据或资料来自业主方,业主也不承担由此造成的费用增加和工期延长的责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在工程设计中,业主有审核承包商文件的权力。承包商文件不符合合同要求时可能会引起业主多次提出审核意见,由此造成设计工作量增加、设计工期延长,承包商要承担这些风险。同时承包商有设计深化和优化设计的义务,为满足合同中对项目的功能要求,可能需要修改投标时的方案设计,引起项目成本增加,这些风险也要由承包商来承担。

在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中,供货商供货延误、所采购的设备材料存在瑕疵、货物在运输途中可能发生损坏和灭失,这些风险都要由承包商来承担。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造成工程设备损坏或者人员伤亡的风险应由承包商来承担。承包商要负责核实和解释业主提供的所有现场数据,对这些资料的准确性、充分性和完整性负责。另外,承包商还要承担施工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可预见困难的风险。

承包商在参与EPC项目时,一般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风险应对:

1.谨慎参与EPC项目投标。承包商在决定是否参与投标前,必须仔细研究项目的特点和业主的要求,识别和评估项目存在的风险,从自身实力出发做出理智的判断。承包商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中标的可能性。决定投标后,承包商应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在报价中加入适当的风险费用。

2.合理应对合同文件本身的风险。在投标前,承包商应尽量明确业主的要求,发现模糊的地方及时要求业主加以澄清,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报价。签约后,如果合同文件中仍然存在错误、遗漏或不一致,承包商应尽早发现并修正这些错误,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3.积极控制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在工程设计中,承包商要争取设计一次性成功,通过业主的审核,尽量减少设计的多次返工。在进行深化设计和优化设计时,因业主变更项目的预期目标和功能要求而引起费用增加和工期延长,承包商应及时向业主提出索赔。

在采购过程中,承包商要从技术上和时间上分析供货商的履约能力,并要求供货商承担违约赔偿责任。由于EPC项目中设备材料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高,承包商还可以通过投保的方式将设备材料运输途中发生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既要自己严格按照合同履约,又要协调好分包商的工作。为了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和损失,承包商要加强内部管理,还可以投保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对于可能发生的不可预见困难,承包商要尽可能从业主那里获得全面的现场资料,充分勘察现场,并制定相应的预备措施计划。对于可能发生的不可抗力事件,承包商要争取由业主来承担风险。

4.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承包商自身能力建设是做好风险应对最重要的环节。承包商应不断总结投标报价的经验,改善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装备条件。同时承包商还要努力提高设计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设计的主导作用,积极拓宽设备材料的采购渠道,增强EPC项目的管理能力。

篇7

风电项目;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前言

现阶段,我国能源问题日渐凸显,加强对风电项目投资的重视程度,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危机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风力发电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近些年风电项目的大力开展,必须重视风电项目在建设以及运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并且基于这些风险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有效的风险管控,以此确保风电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益。

1风电项目的风险分析

1.1自然灾害风险

通常情况下,风电项目在建设阶段都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雨雪、雷电等等。主要是风电设备建设于外界环境中,长时间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根据建设区域的不同,风电项目受到的自然灾害情况也具有差异性,如果风电项目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容易受到台风、海啸、或者盐雾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如果风电项目建设在北方地区,则常会遭受到风沙、洪水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尽管我国风电项目不管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建设施工方面,都不断提升重视程度,以此确保风电项目具有较强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因素,致使我国风险项目依旧频频受到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风电项目无法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1]。

1.2设备技术风险

随着国家对风电项目的大力扶持,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并且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对我国风电设备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时期的风电机组发展方向正在发生一定变化,有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进而对风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电工作原理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发展方向的变化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强化自身技能,并且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设备认证标准。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将会导致风电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受到一定安全威胁。

1.3经营运行和建设安装风险

风电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故障问题。如果维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风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导致风电设备强制运行,那么将会导致设备受到严重损坏。假如风电设备出现老化情况、或者部件出现受损情况,那么将会影响整个机组的正常使用。如果风电设备出现间歇运行状态,那么将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阶段我国使用的风电设备主要以国产为主,在风电设备的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运输风险,同时风险设备的组装较为复杂繁琐,程序较多,并且难度也较高,容易使风电设备在组装阶段出现一些问题。

1.4政策变化风险

风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使用危机,我国政府也对风电行业给与足够重视。当今时期,大力扶持风电行业,并且在政策上给予风电行业提供一些便利之处,比如说政府会提供风险企业相应的补助和补贴,或者为风电企业的贷款进行放宽,以此为风电行业的发展创建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风电行业的健康、持续性发展[2]。但是,假使我国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将会使风电行业受到较大影响,风电企业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1.5工作人员风险

通常来讲,风电设备由多个组件构成,比如说轮毂、叶片、控制设备、塔筒等都是风电设备的关键组成,很多部件都需在高空中开展作业。如果风电设备发生故障,将会给维修人员带来一定难度,需要实施高空作业,以此保证风电设备能够正常投入使用,但是这也对维修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2管理风电项目中所存风险的对策

我国风电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各样风险的威胁,严重影响风电项目性能的发挥。因此,基于此种情况,风电项目负责人员需要给与充分认识,明确自身职责,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各种风险问题可以合理得到解决。现阶段的风电项目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内容进行探讨:首先,对于风电场加强内部管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风电项目受到的风险威胁;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风电项目经费管理,以此转移风电项目风险。

2.1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

对于自然灾害风险,风电场有必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可以组建专业的管理维护队伍,确保风电场设备可以正常运行,并且负责风电项目设备的预防工作和维护工作。自然灾害具有一定共性,维护人员可以对多年实践经验进行累积和总结,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预防措施,保证风电设备能够降低发生自然灾害风险的概率。

2.2针对设备技术风险的对策

风电项目对天气情况具有较高要求,所以在开展风电项目建设阶段,必须提高对选址、设备选型的重视程度。只有选择合适的地址,才能确保风能储量满足项目需求;避免选取风力不足、或者长期无风的地址。对于风电项目设备的选型,必须确保设备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保证设备符合技术认证标准;设备的选取,务必保证设备生产厂家已经获取资格认证,并且具有较大实力规模,保证此机型技术已经成熟[3]。

2.3针对建设安装风险的对策

风电项目设备的安装,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生产厂家负责安装,也可以由专业施工单位实施安装。但是如果选用施工单位进行安装,那么必须对安装企业进行考察,确保其符合项目建设标准。总而言之,不管是设备生产厂家,还是专业施工企业,必须保证设备的安装满足设计标准,确保设备可以正常投入使用运行。如果风险项目在运行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保证上述单位进行全面负责。

2.4针对经营运行风险的对策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有利于为风电项目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风电场还需要对风电设备重要配件加强管理,防止在风电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进行维护工作;此外还需要防止该配件出现停产的情况。风电项目的实际运行阶段,务必保证技术培训工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证风电专业人才能够解决风电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5针对工作人员风险的对策

由于风电项目的特殊性质,对于风险项目实施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牢固的技术能力,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培训教育,以此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其道德素质,保证工作人员能力得到整体提升。风电项目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影响,常会发生意外事件,风电场有必要对现场高空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负责,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移,进而全面保护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并且保证风电场的经济目标的达成。

2.6针对政策变化风险的对策

对于政策风险,无法将此风险进行转移,风电场需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严格贯彻落实,并且明确自身态度,深入分析国家对风电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扶持补贴。保证风电项目不仅可以在国家扶持政策下顺利发展,也能够在扶持中断的情况下不受到影响,保持良好持续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和研究风电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有利于风电项目在前期规划、建设阶段以及后期运行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存在的风险,并且针对不同风险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确保风电项目可以持续稳定运行,为风电建设项目带来理想的收益。此外,还需要构建相关管理条例,加强对风电项目各方面的管理,确保风电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符合项目要求。

作者:周国辉 单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云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4月至2016.4月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一般组25例与管理组25例,一般组包括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平均为(49.2±5.1)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8±0.3)个月;管理组包括男性1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5.8±6.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2.0±0.4)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 评级与护理

一般组入院患者接受院内疾病常规护理措施[3]。管理组在一般组基础上增加风险分级评分措施,包括:①首先总结科室中现存的可能产生风险事件因素,总结得出可能与临床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工作不到位、日常护理工作操作不当、护士服务态度不积极等、执行医嘱时三查八对原则为执行彻底等有关,尤其针对科室老年患者出现跌倒情况,应积极干预,做好早期评估与预防工作。②科室针对上述原因制定一系列管理手段,包括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感,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了解科室常见不良事件类型,并分析原则,科室成立风险预防小组,由护士长定期带领小组成员学习风险事件处理与评估等相关内容。对于科室新进员工积极培训,重点做好风险预防措施锻炼。③对于科室常见的给药错误、压疮及检查失误等相关不良事件,科室应对护士进行基础护理理念与流程进行巩固,提高护士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长期卧床休养患者而言,如何预防压疮产生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患者入院时即应对其皮肤状况进行判断,及时了解出现压疮可能性,护理过程中注意及时为其改变,时常按摩肢体,翻身拍背,降低压疮发生率[4]。④及时对患者发生跌倒危险性进行评估,我院采取morse评分表进行判定,按照患者跌倒发生可能性高低划分等级,将易发生跌倒患者划分为轻度 、中度与重度等三类。并按照分级制度提高相对应的护理服务,包括对于跌倒危险低度的患者应及时在床头设置防止跌倒警示标识,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家属进行宣教,做好教育工作,告知病室及科室走廊等相关布局,嘱咐家属注意看护患者,病室地面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有水残留[5]。⑤对于科室存在的可能出现给药错误等情况,风险防范小组应及时制定相关科室操作标准规程,规定所有操作前中后期均需严格仔细核对患者信息,核对药物剂量、药物名称等,最大程度上杜绝出现给药错误现象。⑥对于可能出现疾病并发症患者,护士因综合了解其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控制病情,预防恶化。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时积极对其使用Morse 跌倒风险评估表判定,分数在1 ~6 分代表存在低度跌倒可能性;7 ~13 分为中度;>13 分以上为高度。总结患者对于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价,风险评估、预防、健康宣教、护理细节工作等,采用百分制评价,患者评分较高者,表示评价较高。总结两组出现不良事件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对风险管理措施质量评价 一般组患者对临床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等内容评价均一般,管理组较高,P

2.2 对比两组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 一般组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管理组为8%,管理组较低,P

3 讨论

篇9

1在压力管道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背景

风险评价技术最早是从金融业发源的,随后被广泛应用到航天、石化等领域中。随着二战的结束,许多国家的油气管道都亟待修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财产伤亡。因此,由美国发起,最先借鉴经济学理论中的风险评价技术,来评估油气管道的风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油气管道的事故发生率,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合理地配置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风险评价体系,大大提高了油气管道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2压力管道的风险管理在国内的管理现状

近几年来,国内的很多研究人员不断地提出有效的评价方法,利用多种数学分析方法,建立饿了输油管道的风险评价体系,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在压力管道的风险管理方面还是处于研究阶段,依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克服,风险评价技术的应用也只是处于半定量性的研究上,还没有制定出压力管道风险评价技术的相关标准,缺乏大量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数据的依托。因此,许多模型难以构建,一些技术上的专业问题也很难突破,只有将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分析实验的基础上,才能使得评价体系具有系统性。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还是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地积累实验数据,结合我国压力管道施工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解决。只有把管道的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才能使这套评价体系系统、完整,对于压力管道的施工真正起到监管作用。

3对于压力管道管理的重要性

压力管道的风险管理,指的是管理单位对于管道施工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将管道运营的风险程度控制在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从而降低管道的事故发生率,保证管道施工的收益最大化,压力管道风险管理的实质是评价管道系统不断变化的风险,对于管道做出相应的维护和调整,使得管道系统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将调控的费用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4结语

本文着重讨论了压力管道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利用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结合已有的经验和实例,经过对于风险的评估分析,确定最终为了减少风险而投入的资金,以及各种改进的方法。将管道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而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做出决议和实施对策,减少施工的风险,合理地分配资源。而风险监测的目的就是对于管道的检测来评价管道的现状,提出有效地施工维修方案。

作者:谢志坚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赵帆.海上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基于风险检验管理系统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2]李霞,俞树荣.压力管道的风险管理研究[J].化工机械,2010,(05):675-678.

篇10

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现阶段,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环节中,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企业的信用管理和企业的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企业的信用管理就需要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在近几年中,连续出现了众多知名企业的信息披露和信息造假等现状,在这一段时间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企业的信用管理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在面对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对此,以下对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信用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逐渐完善现阶段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措施,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信用等级,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一、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一种过程性的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目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共同执行,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管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部门风险。而且风险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住风险的偏好范围,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需要企业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通过详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措施,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关于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美国著名的学查尔斯曾说过,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指的就是企业从创立初期一直到企业倒闭这个时期,整个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和结果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行为成果主要是描述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这为企业提供的各项价值的能力。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产品质量信用等级。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基本就是产品的质量信用等级,主要包含了企业产品的创新、产品价格的变动,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第二,服务质量信用等级。企业的服务质量信用等级主要指的是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不同等级、质量的服务。比如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态度等等。第三,市场竞争信用等级。企业的市场竞争信用等级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市场上展开的竞争。第四,财务管理信用等级。企业的财务管理信用等级也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五,商业信用等级。这种信用等级主要是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结算货款的过程,培养良好的企业信用等级,才能获得更加优质的产品;第六,其他信用等级。除了上述信用等级之外,企业从创建之初就应该遵循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有关部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最主要的就是企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信用等级。

二、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A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A企业作为制造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尚未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这就导致A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即使A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比如说风险管理部门的体制混乱,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不清晰,虽然A企业建立起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却没有培养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只是招聘外部员工进行管理,而这些员工的流动性较大,A企业无法掌握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此外,A企业采用较为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企业获取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降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了A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

2、缺乏对企业执行信用管理的意识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引发的信用管理风险也越来越高,而导致企业信用管理风险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发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就现阶段A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来看,A企业对于信用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同时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那么企业的管理者所关注的风险就会放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反而忽视了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用管理。在这种环境下,A企业尚未将信用管理结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这就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A企业对于信用管理风险的管控和防范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下,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这就会对A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潜在的风险。

3、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参差不齐

A企业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对企业信用管理的认识不足,在薪资管理设置方面就会缺乏一定科学性。同时A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信用管理以及信用管理风险预防的意识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企业员工对信用管理的认识。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维护企业信用等级、提升企业预防信用管理风险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A企业员工的调查可以发现:首先,A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不强,职业道德素质缺失,这就导致企业的信用管理环境不够完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A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对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参差不齐,这就会影响到企业日常的信用管理,从而会直接引发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产生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因为企业的信用等级关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而现阶段,A企业对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到A企业内部对信用管理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A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措施

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A企业应该逐渐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更好地提升A企业在社会上的信用等级。在A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利益相关企业的交流和沟通,逐渐完善企业的供应链,同时要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作为最核心的工作进行开展,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要根据企业的各项业务,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环节存在的漏洞,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逐渐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另外,A企业应该在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企业内部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要提升每个员工的廉洁思想,从基层员工开始,自下而上地创作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总的来说,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A企业就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制定出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创建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员,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的评估。此外,还要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日常的工作相互融合,根据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的预测,及时制定出详细的风险管理制度,再通过制订详细的计划,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监控。这样在对A企业风险进行监控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以此更好地推动A企业的发展。

2、提升A企业管理者的信用管理意识

(1)树立良好的信用管理理念。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的信用会逐渐被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就表示企业要接受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企业的所有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言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也关系到企业信用等级的建设。尤其是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信用管理理念,要创造出良好的企业氛围,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融入到这种氛围中,从而更好地贯彻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对此,A企业应该将信用管理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要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通过对A企业的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提升员工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让员工形成一种自觉性的信用管理理念,端正员工的服务态度,这就需要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将企业信用等级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同时A企业要强化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力度,对企业员工进行信用管理理念的相关培训,使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为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形象。

(2)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作为制造企业,A企业是制造企业之中的佼佼者,对此A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A企业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通过奖励和处罚的方式培养员工的信用管理理念,这样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员工的企业信用意识。同时A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和监督机制,使企业的各项信息能够有效地在企业内部流通,从而也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A企业应该将信用的建设和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行保护,这就有利于A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管理氛围。可以说企业的信用等级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财富,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企业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对此,A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要建立起专业化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所推行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企业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就要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等级管理机制,只有这样,A企业才能够不断地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为其营造出良好的信用形象。此外,A企业应该培养出自己独特的企业品牌,由品牌的推广,促进企业信用的的建立,以此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信用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A企业管理者就要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观念,信用理念灌输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中,由企业管理者带动企业员工,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3、设立专业化的信用管理机构

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A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A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任命专门的主管人员负责各项信用管理工作。同时A企业要加强对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针对A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A企业应该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中引入奖惩机制,以此来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给员工带来一种归属感。同时A企业要建立起专门的信用管理风险防范机制,将企业、员工和投资者之间的合同管理都要纳入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监管,以此来提升合同履行的效率,从而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信用。现阶段,A企业作为制造企业,其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引发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基于此,A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信用的保护,尤其是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提高对投资者、供应商信用的管理。而且在与客户进行谈判时,还要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往。

四、结论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企业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由于经济市场中信用管理风险防范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制造企业的信用等级逐渐降低。企业信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信用管理风险逐渐加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信用管理中,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互结合,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作者:魏文彬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南希、郭洞箫:信用对企业管理影响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

[2]郭丹红:信用危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2(09).

[3]曾立才、吴雨欣、陈枫:试论新经济时期的企业信用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

[4]唐振林:论企业管理中的信用战略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01).

篇11

航运企业面临的风险使得航运企业发展困难,因此,企业须有识别风险的能力,并能结合国内外行业环境,对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制定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战略,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制定合理的措施来防范规避风险;建立长效机制,并做出绩效考核,提高航运企业风险管理效果。由此可见航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二)航运企业风险特点 航运的主要设备或者工具就是船舶,全球远洋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航运业的繁荣,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来临,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的风险管理局限于在海上的船舶面临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船舶价值不菲,风险变化多样,是航运公司的核心设备。现代管理理念下,航运公司开始关注企业内部面临的风险,将重心逐渐转移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降本增效,使财务系统运行平稳,这也是当今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图3)。

由图3可知,航运企业风险管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l)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航运企业比其他任何企业都具有更明显的周期性,主要表现为,除了受运输产品周期性影响,还受全球贸易量周期性的波动,受航运自然条件的限制。周期景气的时候,实力强的企业可以抓住时间盈利,不景气的时候,不仅会影响企业盈利,而且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有的企业为此只能减少运力,进行重组,导致很多小企业倒闭,所以航运企业生存周期较其他企业短,具有不稳定性

(2)燃油成本波动。燃油费用是航运企业最大的成本,占到总成本的35%左右,有时甚至高达50&,石油价格涨幅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在短时间内暴涨暴跌的商品,而近年来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波动剧烈,给航运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航运企业要努力控制燃油成本,降低船舶燃油单耗,才能保持盈利。

(3)航运企业运费收益不稳定。航运企业主要是以船舶为生产工具,以航运为产品,以获得运费收入为主要盈利手段,从而形成航运市场。这就使得航运价格成了决定航运市场好坏的指标,航运运费成了企业来源的主要部分。而航运运费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条件、宏(微)观经济政策、航油成本、航运事故后果严重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运费收益不稳定。

(4)航运企业财务风险大。航运企业财务风险大,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航运企业具有资金密集、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二是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弱,对资金筹措、投资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财务决策依据,资金筹集不合理会造成企业财务负债严重,到期无法偿还,投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额投资损失。三是鉴于我国各大银行多支持国企借贷,对中小企业和非国企信贷方式少、条件严这一融资现状,造成航运企业资金筹资手段不丰富。四是大多数航运企业都涉及海外运输和外汇问题,在汇率变动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二、航运企业主要风险识别及管理

(一)经营风险 又称运营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任何中断或冲击。航运企业经营风险根据其所处的风险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营运成本管理风险。营运成本风险主要指在保障船舶达到适航状态所进行的工作涉及到的风险:一是企业的内部风险,表现为人的风险,包括员工能力、人才流失、执行力、泄漏商业秘密风险等。二是船舶管理风险,包括船舶维护、保养、检查、燃料供给等所涉及的风险。据资料统计,航运燃料费用占航运企业总费用的35%,可见燃料供给费用的管理成为航运企业营运成本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2)班轮运输运费管理。国际航运市场按经营方式可分为不定期市场与定期市场,定期市场主要以班轮市场为主,班轮市场又以集装箱班轮为主,有固定港口、固定航线、固定开航时间,运费相对比较稳定。在运输效益风险管理上,由于班轮运输运费较为固定,所以本文论述重点为运费的回收。班轮运输主要收费条款有三种,如表1所示。

以上是三种条款存在的差异和风险等级,但是客户的信用也存在风险,航运企业应该对客户信用详细分析,对其分类并采取不同的费用管理措施,才能更好地规避资金回收风险(表2~表3)。

(3)不定期船舶运管理。目前,国内航运业曾经引以为荣的干散货运输风光不在。由最初的盈利核心业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且行业环境不断变差。当前航运业普遍不景气,为了较好地规避风险,世界范围内的航运业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自行进行协调作业,因此运力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需求量的增长,有效遏制了运费的上升,提升了利润空间。据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万吨级以上的船舶1684艘,装载吨位达4910万吨,年均运力增幅达20%以上(表4)。

(4)对运费衍生品风险的管理。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干散货航运市场进入不稳定时期,随着市场波动加剧,很多航运企业运用FFA进行套期或投机,市场风险的控制方法随即出现了一种新方法“运费衍生品-FFA”, 而FFA是运费的衍生物,与任何一种衍生品一样,FFA有保值和投机两种功能,投资者承担风险获得利润,经营者利用FFA进行对冲转嫁运费风险,利用FFA进行对冲可以实现套期保值的功能。

(5)对金融工具的补充说明。航运业是高风险行业,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风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航运业必然趋势。我国风险管理方法缺少,应该引入更多更好的金融工具,比如国际上流行的互换工具,以交换风险的方式来管理,此外还有远期合约、期货等金融等金融工具。

(二)财务管理 具体有以下几种:

(1)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又称金融风险,经营中的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企业都必须对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控制,建立切实可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增强员工财务风险识别和防范意识,对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化解或减少损失。鉴于航运企业的特殊性,其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更多更具有不确定性,更需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详细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降低风险。

财务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做好财务管理首先必须对航运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价,这就需要有经验的专业财务人员,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量真实的会计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评价,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管理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达到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航运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两种方法,下面将这两种方法做以介绍:

(1)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企业自身根据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制作出的关于自身情况的表格,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现金来源与运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通过制作出来的这些报表找出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评价企业的还债、获利、规避风险的能力。

(2)财务比率。财务比率方法主要是为了进行对比,主要注意事项为两点,注意时间和空间的扩展,即三年以上的数据,数据要有持续性;评价同规模、同行业、同国家三家以上的公司。通过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航运企业财务的一般特点(表5)。

(三)国际航运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和汇率风险始终贯穿于资本运动的所有环节,这也是航运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特性。国际航运企业经营中绝大多数都涉及外汇,外汇汇率多变,其风险无时不刻的存在着。外汇风险除了外币与外币之间、美元与其他外汇货币之间汇率波动风险,还包括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相互的汇率变动风险。如何应对外汇风险成为航运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货币变动无偿,对航运企业长期的外汇资产一般采用的是预约易,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工具,在签订合同时便将不同货币相互兑换的汇率确定下来,规避风险。例如,某航运A企业为支付韩国船厂的造船款项共40亿韩元,在向B银行借入4000万美元贷款,造船用韩元支付,签约时先付10亿韩元定金,半年后再付10亿韩元,一年后付20亿韩元。签约时市场汇率1美元兑2000韩元,6个月后远期汇率1美元兑1998韩元,一年期远期汇率1美元兑1996韩元。

航运企业按即期汇率用20000万美元兑换10亿韩元支付船厂定金,按签约日远期汇率的分别签订20000万和40000万美元的6月期和一年期的远期交易。如果6个月和一年后,市场汇率分别为1美元兑1998韩元和19996韩元,则可避免损失,因此远期外汇交易被广泛运用于外贸进出口业务。

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多种多样,航运企业也可以运用金融工具进行防范,但是企业在选择方法和工具时要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效果。

三、航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任务及原则 具体有:一是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赋予具体职能,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为全面风险管理有效运转提供保障。二是规范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来规范管理流程、明确工作职责,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建立风险管理监督结构,确保全面风险管理执行力提供保障。四是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及职能 实践证明,运行良好的管理机构常由董事会、首席风险运营官、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具体业务部门组成。管理机构拟定管理章程,列出岗位职责。具体责任和权限明确到人、细化到岗位。定期由专业委员会或者专门的机构对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适当的变更(图4)。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进 具体如下:

(1)主要风险确认及其他风险。分析发现,航运业面临的核心风险主要来自发展战略、企业经营、财务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首先要做好战略规划,企业主营业务的选择、推广、变更、主营市场的定位等都属于战略决策,这些事关企业发展的因素需要慎重决策。随着航运业的发展,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侧重于市场导向,核心功能仍在于海上运输,虽然不同的航运业面对企业风险产生的弹性波动各异,但是本质上讲,主要风险基本类似。在航运业整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中,财务管理风险始终存在,一直是财务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上面阐述了航运业面临的规律性的风险,对于不同的企业,面临的风险还会有差异,譬如突发灾害、劳资矛盾、环境破坏、违章违法、信用危机等,虽然概率较小,但是危险性却十分强大,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建立好应急预案,并由专门的部分统一管理监督,尽量将不可预见的风险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2)风险的衡量及应对。对于企业面临的众多风险,需要分门别类的对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在进行初步估算以后,常用行业流行的坐标图来归类和管理。

航运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各种制度尚不完善,风险管理和先进国家更是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经营者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经营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和企业本身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抗衡。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在航运业普遍红火的时候获取暴利,在不景气的时候则陷入困境,如此反复。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不能自我控制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着手,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将不确定性降至最低。本文对多种金融工具进行了对比,希望借助多种金融工具的引进规避金融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篇12

1.1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的A.M.威利特所著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给风险下了各种大同小异的定义。

虽然风险的定义很多,但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第二类定义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风险是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它可能带来不确定结果的综合效应。

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损失性、结果双重性。

2项目风险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2.1项目风险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2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形成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项目发展与变化情况的认识和应对决策等方面出现问题,包括: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特征。

③项目信息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

3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项目风险会有不同的引发来源。主要包括:

(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项目造成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损失。

(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体制改革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战争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风险、住房制度改革风险等。

(3)经济风险: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融资、财务、地价、市场供求、工程招投标、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4)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科技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设计变动和计算失误、生产力短缺等风险。

(5)社会风险: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城市规划、容积率变更、区域发展和文物保护、社会治安、公众干预等风险。

(6)国际风险: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地区性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

(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策划失误、决策错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实现。包括:投资方式、地点、类型选择、组织管理、时间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

4项目风险的识别

4.1风险识别的定义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4.2风险识别的过程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后确认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2)建立初步风险因素清单。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清单,应包括各种影响环境、决策等。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所列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订风险预测图。分析某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潜在的危害。

(5)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辨清风险的性质,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这是风险识别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目录摘要,可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能给人一种总体风险印象图。

4.3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1)分解法: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故障树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

(3)专家调查法:包括集思广议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流程图:用于给出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项目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图表。

(5)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项目未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从而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

(6)财务报表法:根据项目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每一会计科目作为以风险单位进行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汇总,得出结论的方法。

(7)敏感性分析法: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内,当项目的变数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假设发生变动时,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会出现何种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有多大。

5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5.1对风险评估的认识

风险的评估就是在前期预侧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它的准确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正确性。

5.2风险评估的方法

按性质分为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按用途分为:风险源分析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测、频率统计分析、风险后果的评估、风险决策、管理计划和对策的制订等方法。按适用评估对象分为:针对工期、事故(或故障)、合同、管理、汇(利)率、自然气候、工程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和决策等的分析评估方法。

6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减轻风险。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2)预防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3)回避风险。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4)转移风险。指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组织,所以又叫合伙分担风险。

(5)接受风险。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接受风险是最省事最省钱的风险规避方法。

(6)储备风险。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

7项目风险控制

(1)项目风险控制概念。

篇13

一、融资风险

轻资产型企业缺少抵押或担保物,使其较难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授信及贷款,如单纯依靠短期流动性贷款,会导致公司资金结构不合理,融资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企业如无视财务结构风险而过度举债,不但会背负沉重的举债成本,还会因逾期负债影响企业再融资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授信评级。企业应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打破现行的投融资结构,积极通过银行贷款,与其他合作商、风投资金合作的方式,引入项目资金,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模式,逐渐形成资本运作的良性机制,保证企业良性运营和投资运作。

二、营运资金风险

营运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项目运营的前提条件,企业多项目同时启动面临着资金分散、分配失控、丧失机会成本等风险。企业应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将资金流的管理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地位,科学管理资金流向,以年度經营计划为基础,编制年度资金计划和月度滚动资金计划,合理控制资金,确保公司的各项目资金使用,保障项目运营计划的顺利实施。规范资金使用,强化资金管理,引导资金分配,优先安排优质项目,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从而盘活资金存量,合理统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资产结构风险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当企业主要财务比率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时,应能将预警信息及时反馈,提示风险。在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是否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通过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动分析,可以将财务状况及时反馈经营管理层,以便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调整。

四、大额支付风险

物资采购没有固定的供应商,多采取大额现金支付的方式,极有可能产生经办人员舞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额现金支付存在的隐患与风险认识不够;二是缺乏对大额现金加强监管的相关制度;三是经办者利益驱动违规套现。企业应建立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通过逐级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企业大额现金的使用。

五、内控制度缺失

公司制度中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注不够,导致在合同管理、物资管理、招投标管理、项目投资管理中存在财务风险控制的盲点,内控体系建设设计层面缺失。建议企业从销售源头抓起,从合同签订,物资采购,招投标和项目投资前期论证环节入手,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点,完善内控控制体系,筑起财务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做到事前控制,堵塞漏洞。

六、信用政策不当导致坏账风险

企业为扩大销售,缺乏对客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加,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资金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建议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定适度的信用管理制度,明确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梳理、细化信用风险管理流程。建立顾客信用评级制度,对其信用等级和赊销额度进行及时调整,发挥信用风险预警监督职能,防范坏账风险。

七、预算控制风险

预算目标不合理、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力,缺乏严谨性,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考核不严,未将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预算超支的结果无法制约项目执行层,并使成本超支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应实行以年度目标任务为指导的全面预算管理,增强预算工作中对各个环节的风险把控能力,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预算控制体系,建立成本预算控制点,以预算点的控制为根基,通过完善预算流程,使得预算编制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科学可行。严格执行预算的控制与反馈,使预算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八、税收风险

企业对税务风险防控不严,对有关税收法规的精神把握不准,在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调整纳税行为,容易造成未及时足额缴纳税款的问题,导致企业遭受财务损失和行政处罚。企业应全面了解最新法律法规政策,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工作,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及时足额税款,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税企关系,严格防范涉税风险。做到事前进行税收筹划,事中控制涉税风险,事后加强纳税管理。

九、控制或有负债,规避潜在风险